红景天和乙酰唑胺对海拔5380米居住1年青年人睡眠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红景天和乙酰唑胺对海拔5380米居住1年青年人睡眠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一、红景天复方和乙酰唑胺对在海拔5380米居住1年青年睡眠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崔建华,阳盛洪[1](2017)在《提高高原作业能力的药物研究总结》文中研究说明高原具有缺氧、大气压低、氧分压低、气温低、风沙大和强辐射等自然环境特征,缺氧超过一定限度,将导致机体供氧不足,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是影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主要因素。部队进驻高原后,由于自然环境特征的影响,脑-体作业能力下降,且降低的程度与进入高原的速度、海拔高度以及在高原的居住时间等因素有关。随着高原居住时间的延长和对高原环境的习服,劳动能力有所

朱金英[2](2017)在《高原旅游区游客高原病分析》文中指出随着近几年掀起一浪胜过一浪的高原旅游热,人们在盛赞高原风情时,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即那里既是一个极为诱人的地方,同时又是空气稀薄、易患高原病的地区,因此,由高原缺氧所引发的高原病,以及所衍生的其他病变,永远是高原区旅游不可漠视的问题。就此,本文主要分析,在高原区旅游的游客常发高原病的病因、类型以及相应的急救和预防方法,引导高原区游客理性对待高原反应,走出认知误区。只有直面高原病,并采取有效措施,高原区的旅游才会步入健康轨道。

张娟红[3](2013)在《高原环境对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短时间内急进高原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即高原低氧低气压显着影响药物在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因此对不同环境条件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所选药物氨茶碱、丁螺环酮、呋塞米、醋甲唑胺、普萘洛尔、美托洛尔为防治高原病及高原常用药物,其平原地区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献报道较多,但在高原低氧环境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目前鲜有报道。本论文将对急进海拔4010米的实地高原后药物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探讨。并结合血气分析、蛋白结合率等对相关机理进行初步探讨。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平原组(P)、急进高原组(H)、平原空白组(A)、急进高原空白组(B)。P组于平原地区(50m)°及H组急进高原后于高海拔地区(4010m)禁食12h后将药物灌胃给药,氨茶碱、丁螺环酮、呋塞米、醋甲唑胺、普萘洛尔组于给药前(0h)及给药后0.33、0.66、1、1.5、2、3、4、6、8、12、24h由眼眶后静脉丛取血,美托洛尔组采血时间点为0、0.083、0.25、0.5、0.75、1、1.5、2、4、6、8、12、24h。采用LC-MS/MS方法测定血浆、血浆超滤液药物浓度;平原空白组(A)与急进高原空白组(B)分别于平原地区及急进到高原地区后一次性动脉血采集器腹主动脉采血1mL,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进行血气分析。血气分析结果显示急进高原组SaO2、PaO2、PaCO2分别降低,cNa+、cCl-分别升高。急进高原后,氨茶碱、丁螺环酮、呋塞米、普萘洛尔血浆超滤液浓度显着减低,因此血浆蛋白结合率增高明显;醋甲唑胺和美托洛尔血浆蛋白结合率未发生变化。大鼠单剂量灌胃给药后,氨茶碱、丁螺环酮、普萘洛尔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呋塞米、醋甲唑胺、美托洛尔药-时曲线符合二室模型。急进高原后大多数药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特征发生显着变化,主要表现为氨茶碱组除Tmax减小外,其余参数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丁螺环酮、呋塞米、普萘洛尔组Cmax、 AUC显着增大,tl/2z、 MRT延长,Clz/F显着降低;美托洛尔急进高原组与平原组相比,房室模型参数tl/2α、t1/2β和统计矩参数AUC、Cmax、 Clz/F等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Tmax增大,t1/2zv MRT延长。醋甲唑胺房室模型参数α、β、 tl/2α、t1/2β和统计矩参数AUC、 MRT、 tl/2z、 Tmax、 CLz/F、 Cmax等的变化均无显着性差异。本研究建立了快速、灵敏、可靠的LC-MS/MS方法,应用于氨茶碱、丁螺环酮、呋塞米、醋甲唑胺、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药物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除醋甲唑胺外,急进高原后其余药物在大鼠体内代谢过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高原环境对同一系统不同药物或不同系统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影响有所不同。这些变化除了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和血气指标的变化有关外,还与药物相关代谢酶活性的改变、机体血液粘度的增高、动物种类、动物的状态不同等有关,详细机理有待进一步去探讨。本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急进高原后人体药代动力学实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和实验基础。

刘彦山,周林,贾敏,药永红,涂尊魁,张福生[4](2012)在《执行高原运输任务汽车驾驶员睡眠质量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了解平原汽车驾驶员在执行川藏高原运输任务时,睡眠障碍的发病情况以及预防处理对策。方法在海拔4300m西藏高原,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内地上高原执行运输任务的川藏线某部汽车驾驶员88人与长期驻守该地的96名军人,分别进行PSQI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PSQI总分作为判断睡眠质量的标准,长期驻守该地的官兵PSQI总分为(7.23±4.48);而川藏线汽车驾驶员的PSQI总分为(8.64±4.31),两组之间的得分差异除药物催眠及日间功能障碍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原军人相比,平原汽车驾驶员睡眠问题主要表现在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上。结论与长期驻守西藏高原的军人相比,川藏线汽车驾驶员睡眠质量更差,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

张俊才,王引虎,冯英凯,刘友生,崔建华,李丽,高江峰,王琰[5](2011)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效果》文中指出目的验证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盐酸苄达明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急进5 200 m高原的118例健康青年官兵随机分为安慰剂组(n=20)、复方红景天组(n=33)、复方党参组(n=33)、盐酸苄达明组(n=33),自海拔1 400 m,历时5 d进入5 200 m高原。从出发前5 d开始分别服用盐酸苄达明片、复方红景天胶囊、复方党参胶囊和安慰剂胶囊,定期测试其血氧饱和度(SaO2)和心率(HR),并以军用卫生标准GJB1098-91《急性高原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原则》随访记录受试者急性高原反应症状,然后分度评分;进入高原后第7天进行高原习服基础生理指标测定,进行药效评价。结果盐酸苄达明对全程试验期内受试者高原缺氧所致头痛和呕吐的预防效果显着优于安慰剂,且对头痛症状的预防效果优于复方红景天与复方党参。盐酸苄达明组受试者急性高原反应GJB评分,进入海拔5 200 m高原第3、5天SaO2、心率,高原习服基础生理指标等均显着优于安慰剂组。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盐酸苄达明防治急性高原病效果显着。

邓昌磊[6](2010)在《人工富氧环境对急进高原缺氧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军队远距投送能力的增强,人们由平原进入高原的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飞行员、考察或旅游等乘飞机进入高原的人群,不仅会在几个小时内突然暴露于高原低压缺氧环境,机体出现急性高原缺氧,而且需要马上展开工作或次日又要投入飞行,如何保障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战斗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权威且成熟的高原阶梯习服和预缺氧训练等措施,由于耗时较长,不适用这种情况。高原供氧则可以通过提高吸入气氧浓度,增加氧分压,改善人体高原缺氧状况,并且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是急进高原人员较理想的缺氧防护措施。目前采用的高原供氧方式以鼻饲供氧为主,该方法具有节氧、节能的特点,但吸入气氧浓度波动大,而且对鼻黏膜有强烈刺激,舒适性差,影响夜间睡眠。高原富氧室则是通过弥散供氧方式增加室内空气氧浓度来提供人工富氧环境,由于不需佩戴任何吸氧装置,尤其适用于飞行员等,不仅要保证其供氧效果,更要保证其夜间休息和睡眠质量,维持机体体能与功效,确保次日飞行驾驶安全的人群。采用弥散供氧方式的供氧防护效果是肯定的,但由于缺乏针对不同高度和人群的适宜供氧水平、供氧时间等相关研究,至今没有权威的供氧标准和规范,而且目前国内科研多以高压或液氧储气瓶作为富氧室的氧源,这远远不能满足富氧室长时间使用的要求,急需研制出适合高原富氧室使用,可持续、大量弥散供给富氧气体的供氧系统。为此,本文根据西藏自治区高原弥散供氧系统研究和空军高原供氧建设项目的要求和委托,开展了不同供氧水平和供氧方式富氧环境对大鼠急性高原肺水肿防护效果的实验研究。并研究提出了在海拔3500m高原,急进第一天飞行员供氧防护供氧浓度为25%±0.5%〔吸入气氧分压(75±2)mmHg,生理等效高度(2200±150)m〕的标准,并以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氧技术为基础,研制了高原分体式弥散供氧系统,建立了高原富氧室,然后通过人体高原现场实验,对符合该标准富氧室的供氧防护效果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为高原富氧室的推广提供了应用研究基础,为西藏自治区高原弥散供氧系统的技术鉴定和空军高原供氧建设提供了医学实验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地面对照组(C)、缺氧组(H)及富氧组1(OⅠ)、富氧组2(OⅡ)、富氧组3(OⅢ),每组l0只。除C组外,各实验组均以10m/s的速度上升至气压高度6000m,上升同时H组输入空气,OⅠ组和OⅡ组分别输入氧浓度35%和30%的富氧气体,OⅢ组则每4h空气与35%富氧气体交替输入,流量均为7L/min。24h后实验舱下降至地面,处死大鼠,取左肺测含水率,右肺前叶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右肺中后叶分别检测肺组织匀浆中的内皮素-1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活力。2.高原现场人体实验研制高原分体式弥散供氧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在海拔3500m高原建立氧浓度25.49%±0.26%富氧室(生理等效高度约2100m)。将18名世居平原人员分为平原组(P)、缺氧组(H)和富氧组(O)各6人。P组不进入高原,O组和H组人员乘飞机到达高原后,首先在未供氧情况下记录2组受试人员的心率和SaO2。晚22时至次日9时2组人员分别进入富氧室和普通房间休息,通过睡眠监护仪对受试人员休息期间的SaO2、脉搏波和手动信号进行监测。高原实验同时对P组各项数据在平原进行监测。监测结束后填写睡眠质量调查问卷。结果1.动物实验大鼠肺含水率C组最低(0.80%±0.006%, P<0.01),H组最高(0.83%±0.010%, P<0.01),3个供氧组居中,其中OⅢ组以0.81%±0.007%显着低于OⅠ组和OⅡ组(P<0.05)。一氧化氮合酶活力C组最高〔(1.49±0.24) U/mgpro, P<0.01〕,H组最低〔(0.78±0.28) U/mgpro, P<0.01〕,与H组比较,OⅠ组和OⅢ组NOS活力较强〔(1.06±0.17)mgpro,(1.09±0.20) mgpro, P<0.01〕,OⅡ组差异无显着性。内皮素-1浓度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结果表明各实验组出现了不同程度肺水肿表现,由重至轻依次为H组、OⅡ组、OⅠ组、OⅢ组。2.高原现场人体实验O组供氧后SaO2为92.3%±1.0%,显着高于供氧前的82.9%±4.2%和H组的79.3%±5.9%(P<0.01),但低于P组的97.3%±0.8%(P<0.05)。睡眠期间呼吸紊乱低通气指数由低至高依次为P组、O组和H组(P<0.05)。心率在O组供氧前后及H组间无显着差异,但均高于P组(P<0.01)。心率变异性分析结果O组和H组的LFn和LF/HF分别为(89.3±2.9) ms2、9.4±2.8和(90.2±1.8) ms2、9.9±1.9,组间无明显差异,但均显着高于P组的(85.8±2.9)ms2和6.4±1.4(P<0.05),同时HFn明显降低。睡眠调查结果显示睡眠质量主观感觉P组最好,O组次之,H组最差。结论在6000m停留24h后大鼠出现了高原肺水肿。氧浓度接近35%富氧环境(生理等效高度约2500m)能够有效预防该肺水肿,而氧浓度30%左右的富氧环境(生理等效高度约3500m)防护效果一般。另外,4h间断供给含氧35%气体同样可以有效预防大鼠在6000m出现的高原肺水肿。如果经过进一步研究能够证实该结论,可以据此制定急进高原人员每天进入富氧室的必要时间,既预防高原病又不影响户外活动。利用我们研制的高原分体式弥散供氧系统在海拔3500m地区成功建立了生理等效高度约2100m的富氧室。该富氧环境能够有效缓解急进高原人员第一天的缺氧反应,提高睡眠质量。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供氧后O组心率和交感神经兴奋性还处于较高水平,说明人体仍然在进行活跃的代偿反应,仍然在高原习服的进程中。据此,我们认为,一定氧浓度人工富氧环境的应用与高原习服并不矛盾,甚至可以按照个人进入高原的时间长短和习服情况适当调整富氧室氧浓度,既有效对抗缺氧又促进高原习服。

周吉银,周世文,张乐[7](2010)在《单味与复方中药防治高原病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高原病是因高原地区特有的低氧、寒冷等因素引发的疾病,随着高原旅游业和高原经济建设等发展,进入高原后发生高原病的人数将不断增加。为此,利用祖国药物防治高原病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文就中药单体、复方及藏药在防治高原病的研究方面作一综述。

周吉银,周世文,张乐[8](2009)在《化学药防治急性高原病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急性高原病是因高原地区特有的低氧、低压、寒冷等因素引发的疾病,随着高原旅游业和高原经济建设等的发展,进入高原后发生急性高原病的人数不断增加,利用药物防治急性高原病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该文就化学药及其复方制剂在防治急性高原病的研究方面作一综述,为急性高原病防治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孙云峰[9](2003)在《咖啡因和/或安慰剂对抗30小时睡眠剥夺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正常成年人每24h需要睡眠7-8h。当今社会生活中由于夜间工作、学习及某些特殊领域夜间值班的需要,睡眠剥夺(SD)的问题广泛存在。连续/持续作战必然导致睡眠缺失,而且伴随疲劳的增加可以引起人们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睡眠剥夺主要导致:(1)精力下降出现错漏忘,导致反应速度和准确率下降;(2)复杂任务中信息的获得和提取能力下降;(3)影响中枢活动,警觉能力下降;(4)认知能力下降;(5)情绪、情感改变;(6)动机变化。 研究SD的对抗措施是赢得未来战争胜利的重要课题之一。对抗措施分为两种:工作前或休息时的预防性措施;工作时的操作性措施。其中预防性措施包括:小睡、各种轮班制度、营养供给等;操作性措施包括使用中枢兴奋药、少量身体训练等。目前认为SD条件下适时、适量、合理地服用中枢兴奋药可能是最好选择。但中枢兴奋药存在剂量大副作用大,剂量小作用小的矛盾,因此,目前尚无公认的最合理的对抗策略。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起步。鉴于未来高科技战争的需要,有必要探讨我军使用中枢兴奋药物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战时部队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高原环境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但对高原环境下连续作业的研究较少,而有关高海拔的研究资料多来自对登山探险队和实验室中利用低压氧舱和低压供氧面罩的研究。高原缺氧和睡眠剥夺会严重影响军事作业的绩效,因此,有必要在实际高原环境中探讨SD的有效对抗措施。一 本研究旨在探讨咖啡因和/或咖啡因安慰剂的期望效应在海拔400m(在研究中称“平原”)对抗30h SD的效果,以及不同剂量咖啡因在海拔 2850m(在研究中称“高原勺对抗 30h SD的效果。 实验研究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实验在海拔400m进行;第二部分实验在海拔2850m进行。 第一部分实验采用双盲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6名被试为西安N00叫某部青年男性战士。实验分5个阶段,每阶段从当日06:00至次日12:OO共30卜,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心理测验和生理检查。测验时间:0二:00、04 00、06:00、08:00和12:00。测验:字母戈消狈验、StrOOp测验、工作记忆测验、连续相加测验、简单反应时测验、情感状态特征自评量表以及血压和脉搏的监控。第1 阶段为完全SD:第2 阶段被试服用咖啡因200mg/2。;00:第 3阶段服用安慰齐 200mg/。。:00;第 4阶段服用咖叫因200mg/24:0。十咖叫因 200mg/4:0。;第五阶段服用咖叫因 20009/24:。。十安慰齐200mg八:*。同时,告诉被试他们服用的全是咖啡因,并介绍咖啡因对抗SD的效果使他们产生期望效应。 第二部分采用双盲自身前后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6名被试为格尔木仅850m)某部青年男性战士。实验分3个阶段,由于时差原因,每阶段从当日 07:00至次日 13:00共 30h。测验时间和每阶段服药时间依次向后推延 lh。第 1阶段被试服用安慰剂 200;g/01;00+安慰剂 200ttig/的;皿;第 2阶段服用咖啡因200m旮*:*+安慰剂2001旮05;00;第3 阶段服用咖啡因20000g/川;00+咖啡因 200ITlg/帖;00。被试在所有实验开始前一天的早晨 1100完成所有测验以获得基础值。告诉被试他们服用的可能是咖啡因或安慰剂,以抵消期望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主要实验结果如下: 1.无论高原或平原,30h SD都可以降低唤醒水平,使警觉性下降,影响认知加工能力。 2.无论高原或平原,30h SD对情绪影响较小,情绪相对认知加工能 一3一 第。军医大学硕十嗲伍仿丈力对 30h SD的敏感性较低。 3.无论高原或平原的实验过程中,血压和脉搏未有明显变化。 4.不同认知测验对SD的敏感性不同。难度大、时间长的LCT测验和连续相加测验能很好反应SD对认知能力的损害及对抗措施的改善效果;难度小、时间短的 SRT测验和工作记忆测验不能很好的反应 SD对认知能力的损害作用以及对抗措施的改善效果。 5.咖啡因是对抗SD的有效措施。在平原,咖啡因的对抗效果存在明显剂量相关性。咖啡因200mg可以明显提高被试的警觉能力、计算能力,咖啡因400mg对抗效果好于咖啡因200mg,特别是在第二次服药后的一段时间内N4:00心8:00卜在高原,咖啡因的剂量相关性并不明显,在较高海拔对抗 30h SD选用咖啡因 200mg于 01刀0服用是较为合理的服药策略。 6.安慰剂暗示诱发的期望效应有很好的对抗效果,咖啡因与安慰剂联合应用对抗效果更明显。咖啡因200mg和安慰剂200mg联合应用对抗SD的效果接近咖啡因400mg的效果,并能够避免重复口服中枢兴奋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夜间仅服用安慰剂200mg的期望效应基本没有对抗SD的效果。因此,咖啡因和安慰剂的联合用药策略是对抗短时间SD较合理策略。

哈振德,朱永安,张西洲,崔建华,张素萍,马勇,王伟,简新琼[10](2002)在《三普红景天和乙酰唑胺对海拔5380米居住人群睡眠结构和睡眠中血氧饱和度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居住海拔 5 0 0 0m以上地区人群睡眠结构和睡眠血氧饱和度 (SaO2 )的变化以及三普红景天和乙酰唑胺的调节作用。方法 对移居海拔 5 380m高原 1年的 2 4名青年随机分为A组 (三普红景天组 )、B组 (乙酰唑胺组 )和C组 (三普红景天 +乙酰唑胺组 ) ,每组 8名。在服药前和服药 2 4天后分别进行睡眠结构和睡眠SaO2 监测。结果 3组青年服药后较服药前清醒时SaO2(WSaO2 )、睡眠监测过程中最低SaO2 (LSaO2 )和平均SaO2 (MSaO2 )均增高 ,氧减饱和度指数 (DI4 )及SaO2 ≤ 80 %的时间占总监测时间的百分比 (SIT80 )均减少 ,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1) ;非快动眼睡眠(NREM)Ⅰ、Ⅱ期缩短 ,Ⅲ、Ⅳ期延长 ,快动眼睡眠 (REM)期延长 ,差异均有显着性 (P <0 .0 1) ;总觉醒时间 (TWT)缩短、有效睡眠指数 (SEI)升高 ,差异有非常显着性 (P <0 .0 1)。服药 2 4d后B组和C组与A组比较 ,SIT80 升高 ,差异有显着性 (P <0 .0 5 ) ,WSaO2 、LSaO2 、MSaO2 、DI4及睡眠结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 (P >0 .0 5 )。结论 三普红景天和乙酰唑胺均能明显调节高原睡眠紊乱 ,提高睡眠SaO2 ,改善睡眠质量 ,但两种药物合用无明显协同作用。

二、红景天复方和乙酰唑胺对在海拔5380米居住1年青年睡眠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景天复方和乙酰唑胺对在海拔5380米居住1年青年睡眠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提高高原作业能力的药物研究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红景天和乙酰唑胺提高高原作业能力的比较
2 银杏叶片、复方红景天和乙酰唑胺提高低氧环境下作业能力的比较
3 6种中西药物提高高原作业能力的比较
4 余甘子、三七和黄芪提高高原军事作业能力的现场评价
5 西地那非提高高原军事作业能力的研究

(2)高原旅游区游客高原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原病及其常见类型
    1、急性高原反应。
    2、高原肺水肿。
    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4、高原心脏病。
    5、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高原低血压和低脉压。
    6、高原昏迷。
二、不同类型高原病的急救
    1、急性高原反应。
    2、高原肺水肿。
    3、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4、高原心脏病。
    5、高原血压异常。
    6、高原昏迷。
三、高原区游客的预防高原病的措施和注意事项
    1、高原区旅游前注意体检。
    2、保持良好心态。
    3、避免剧烈活动。
    4、阶梯适应。
    5、注意睡眠、饮食和洗澡。
    6、吸氧和药物预防。

(3)高原环境对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高原环境
        1.1 高原概念
        1.2 高原特征
        1.3 高原低氧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高原病发病机制
        2.2 急进高原缺氧对主要系统的影响
        2.3 急进高原缺氧防护措施
        2.4 防治高原病药物
        2.5 高原环境对药物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3 立体依据及技术路线
        3.1 立体依据
        3.2 技术路线
    4 研究内容
        4.1 药物的选择
        4.2 建立LC-MS/MS方法
        4.3 结合率研究
        4.4 血气分析
        4.5 药物代谢动力学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急进高原对大鼠血气指标的改变及对氨茶碱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摘要
    1 引言
    2 仪器及试剂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动物
        3.2 急进过程
        3.3 样品采集
    4 方法的建立
        4.1 色谱质谱条件
        4.2 标准曲线的制备
        4.3 血浆样品处理
    5 蛋白结合率测定
    6 血气分析
    7 药代动力学研究
        7.1 房室模型推断
        7.2 数据统计分析
    8 实验结果
        8.1 方法的专属性
        8.2 线性关系考察
        8.3 提取回收率
        8.4 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
        8.5 稳定性试验
        8.6 血气分析结果
        8.7 蛋白结合率结果分析
        8.8 房室模型
        8.9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8.10 药代动力学参数
        8.11 药代动力学差异性比较
    9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急进高原对丁螺环酮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影响
    摘要
    1 引言
    2 仪器及试剂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动物
        3.2 急进过程
        3.3 样品采集
    4 方法的建立
        4.1 色谱质谱条件
        4.2 标准曲线的制备
        4.3 血浆样品处理
    5 蛋白结合率测定
    6 药代动力学研究
        6.1 房室模型推断
        6.2 数据统计分析
    7 实验结果
        7.1 方法的专属性
        7.2 线性关系考察
        7.3 提取回收率
        7.4 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
        7.5 稳定性试验
        7.6 蛋白结合率结果分析
        7.7 房室模型
        7.8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7.9 药代动力学参数
        7.10 药代动力学差异性比较
    8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原环境对泌尿系统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仪器及试剂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动物
        3.2 急进过程
        3.3 样品采集
    4 方法的建立
        4.1 色谱质谱条件
        4.2 标准曲线的制备
        4.3 血浆样品处理
    5 蛋白结合率测定
    6 药代动力学研究
        6.1 房室模型推断
        6.2 数据统计分析
    7 实验结果
        7.1 方法的专属性
        7.2 线性关系考察
        7.3 提取回收率
        7.4 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
        7.5 稳定性试验
        7.6 蛋白结合率结果分析
        7.7 房室模型
        7.8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7.9 药代动力学参数
        7.10 药代动力学差异性比较
    8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高原环境对β受体阻断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摘要
    1 引言
    2 仪器及试剂
    3 实验设计
        3.1 实验动物
        3.2 急进过程
        3.3 样品采集
    4 方法的建立
        4.1 色谱质谱条件
        4.2 标准曲线的制备
        4.3 血浆样品处理
    5 蛋白结合率测定
    6 药代动力学研究
        6.1 房室模型推断
        6.2 数据统计分析
    7 实验结果
        7.1 方法的专属性
        7.2 线性关系考察
        7.3 提取回收率
        7.4 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
        7.5 稳定性试验
        7.6 蛋白结合率结果分析
        7.7 房室模型
        7.8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7.9 药代动力学参数
        7.10 药代动力学差异性比较
    8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研究结论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5)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2.1 盐酸苄达明对急性高原反应主要症状的预防效果
    2.2 盐酸苄达明对急性高原反应GJB评分的影响
    2.3 盐酸苄达明对各组受试者SaO2及心率的影响
    2.4 盐酸苄达明对各组受试者高原习服基础生理指标的影响
3 讨 论

(6)人工富氧环境对急进高原缺氧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正文
    实验一 不同供氧水平和方式的富氧环境对大鼠急性HAPE 的防护作用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人工富氧环境对急进高原缺氧防护效果的实验研究
        1. 对象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单味与复方中药防治高原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中药
    1.1 银杏叶提取物
    1.2 刺五加注射液
2 复方中药
    2.1 复方天棘胶囊
    2.2 复方党参
    2.3 复方红景天
    2.4 利舒康胶囊
    2.5 高原安
    2.6 醒脑静注射液
3 藏药复方
    3.1 十五味沉香散
    3.2 二十味沉香散[31]
    3.3 其他藏成药
4 结语

(8)化学药防治急性高原病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化学药
    1.1 乙酰唑胺
    1.2 地塞米松
    1.3 西地那非
    1.4 茶碱缓释片
    1.5 氨茶碱和呋塞米
    1.6 左旋精氨酸
    1.7 钙离子通道阻滞药
    1.8 波生坦
    1.9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1.10 主要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
    1.11 其他类
2 化学药复方制剂
    2.1 高原康胶囊
    2.2 地塞米松、硝苯地平、氨茶碱三联药物
3 展望

(9)咖啡因和/或安慰剂对抗30小时睡眠剥夺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一、 睡眠和昼夜节律的基本理论
        (一) 睡眠类型与睡眠周期
        (二) 睡眠的作用
        (三) 昼夜节律
    二、 睡眠剥夺对人心理和生理功能的影响
        (一) 睡眠剥夺与疲劳
        (二) 睡眠剥夺对心理功能的影响
        (三) 睡眠剥夺对心理运动能力的影响
        (四) 睡眠剥夺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三、 睡眠剥夺的对抗措施
        (一) 咖啡因对抗睡眠剥夺的研究
        1 药理特性
        2 咖啡因对心理功能的影响
        3 缓释咖啡因对睡眠剥夺的对抗效果
        4 咖啡因安慰剂的中枢兴奋作用
        (二) 莫达非尼对抗睡眠剥夺的研究
        (三) 安非他明类药物对抗睡眠剥夺的研究
        (四) 其他对抗睡眠剥夺的措施
    四、 高原环境对心理功能的影响
        (一) 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二) 高原环境对心理功能的影响
        (三) 高原对心理运动能力的影响
        (四) 高原对情绪情感状态的影响
        (五) 高原睡眠剥夺对抗措施的研究
第二部分 研究设计
    一、 课题选择
    二、 研究意义
    三、 既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 实验假设
    五、 实验设计
        (一) 药物选择
        (二) 服药策略选择
        (三) 心理测验选择
        (四) 生理指标
        (五) 被试纳入排除标准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一、 被试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一) 生理指标观测结果
        (二) 认知测验结果
        (三) POMS结果
        三、 讨论
        四、 小结
    实验二
        一、 被试和方法
        二、 实验结果
        (一) 生理指标观测结果
        (二) 认知测验结果
        (三) POMS结果
        三、 讨论
        四、 平原与高原睡眠剥夺实验结果比较
        1 认知测验敏感性比较
        2 不同剂量咖啡因对抗效果的比较
第四部分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项测验示意图
附录2 作者学习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文章
致谢

四、红景天复方和乙酰唑胺对在海拔5380米居住1年青年睡眠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高高原作业能力的药物研究总结[J]. 崔建华,阳盛洪. 西南国防医药, 2017(12)
  • [2]高原旅游区游客高原病分析[J]. 朱金英. 智富时代, 2017(12)
  • [3]高原环境对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基础研究[D]. 张娟红. 兰州大学, 2013(12)
  • [4]执行高原运输任务汽车驾驶员睡眠质量调查与分析[J]. 刘彦山,周林,贾敏,药永红,涂尊魁,张福生. 西南军医, 2012(03)
  • [5]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急性高原病的预防效果[J]. 张俊才,王引虎,冯英凯,刘友生,崔建华,李丽,高江峰,王琰. 重庆医学, 2011(22)
  • [6]人工富氧环境对急进高原缺氧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邓昌磊. 第四军医大学, 2010(06)
  • [7]单味与复方中药防治高原病研究进展[J]. 周吉银,周世文,张乐.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0(02)
  • [8]化学药防治急性高原病研究进展[J]. 周吉银,周世文,张乐. 医药导报, 2009(11)
  • [9]咖啡因和/或安慰剂对抗30小时睡眠剥夺效果的实验研究[D]. 孙云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2003(03)
  • [10]三普红景天和乙酰唑胺对海拔5380米居住人群睡眠结构和睡眠中血氧饱和度的作用[J]. 哈振德,朱永安,张西洲,崔建华,张素萍,马勇,王伟,简新琼.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2(09)

标签:;  ;  ;  ;  ;  

红景天和乙酰唑胺对海拔5380米居住1年青年人睡眠时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