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正在蓬勃发展

澳门正在蓬勃发展

一、澳门正在大兴土木(论文文献综述)

潘浩[1](2020)在《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研究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大高校对于校园景观的营造也愈加重视,我国的高校校园景观建设也因此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校园景观建设与当下社会思潮、文化观念、当代高等教育理念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关系密不可分,开放化、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可持续性是现代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趋势。因此,本文从公共行为特征的角度出发,有机地结合人性化、开放化、生态化、特色化的设计思想,同时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构建参与性更强、认同感更高的高校校园景观。首先,笔者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即景观设计学理论、校园规划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分析了当前高校校园中的人群类型、公共行为活动类型,以及介绍了不同人群在校园中的行为特征。同时,对高校校园景观相关概念进行说明与界定,包括多层次开放式校园、高校校园景观空间与高校校园景观要素。从而为公共行为特征的调查,以及高校校园改造研究奠定基础。其次,笔者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校园发展概况,以及研究优秀校园景观改造案例,探究公共行为特征与校园景观的关系。了解到当代高校校园景观空间开放性不断增强,校园中人群类型逐渐增多,其行为活动也呈现多样性。因此,在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的行为活动时,他们对校园景观空间的尺度、功能等也有着不一样的需求,这些需求所指向的行为特征在校园景观营造中有着相应的体现。在这种对应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提出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调查研究方法,旨在为高校校园景观改造实证研究找到最佳途径。最后,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与研究,选取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珠海校区作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对广科院校园景观实体要素、使用人群、校园中行为活动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归纳出人们在校园景观中各类活动的行为特征,找出当前景观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景观改造策略进行实证研究,旨在为同类型高校校园景观改造提供参考。

赖世贤[2](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认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童文霞[3](2020)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推进,广州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施工图”“进度表”的落地,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新突破、增强珠三角综合经济和交通枢纽的功能和推动珠三角民生文化福祉新改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区域经济生活圈成为聚力需要突破的点。珠三角的巨大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重大项目投资的需求和发展规模在未来十年内将大幅增加,基建市场规模也会快速扩大,无限的商机将会促使更多的中国建筑企业走进湾区,参与市场竞争,承包工程业务。作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A建筑设计院,不仅面临更多的市场发展与机会,同时也急需积极应对更多的市场竞争与发展挑战,A建筑设计院自身更需要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去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的开放性市场竞争,顺应时势,勇立发展潮头,在努力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国际化湾区和世界级国际化城市群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本文拟以A建筑设计院为研究对象,结合战略管理分析方法“PEST”、“五力模型”、“SWOT”分析法等,系统剖析A建筑设计院的经营现状。以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目标为指向,掌握企业发展定位,将重点放到粤港澳大湾区项目上,同时根据不同地市属性,有针对性的抢占市场份额,实施目标集聚竞争战略。在人力、文化、信息、绩效四个方面保障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实施,从防患于未然,做好企业的前馈战略控制,实时跟踪,做好实际的控制,及时的分析总结,做好反馈控制等三个方面做好竞争战略控制。确保企业在广州市场业务保持稳步增长的巨大背景情况下,更大范围的发展拓展粤港澳大湾区片区业务。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建筑设计“多元主导”,城市建筑、轨道交通、城乡规划、施工图审查等业务“多元协同”,将A建筑设计院打造成大湾区建筑设计领域内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背景,研究设计院竞争战略,目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宏观视角的国内外湾区经济的对比,中观区域和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为数不多。

郭书剑[4](2020)在《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大学人才竞争的主要对象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中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强势群体亦是制度化学术精英。作为政府与大学协作的产物,制度化学术精英因拥有经官方认证的学术权威与学术声誉而受到大学的强烈推崇与热烈追求。大学围绕制度化学术精英而展开的人才竞争直接刺激并引发学术精英的流动。某种意义上,制度化精英主义愈兴盛则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而大学学术精英竞争愈激烈则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愈频繁。1999年以来,中国大学学术精英在不同地区、不同省市的不同层次大学间进行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大学学术精英在全国的分布格局随各地、各校人才竞争力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总体上,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散中有聚”“聚中有散”;以跨域流动为主,但同域流动现象亦值得关注;众多普通院校和地方城市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具活力的机制、更富成效的举措在学术精英竞争中“异军突起”,地方政府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促成了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新局面。中国地方政府人才竞争的背后是为经济增长而竞争,更是为政治晋升而竞争。为赢得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人才政策对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具有较强的激发性、引导性与支持性。因地制宜制定人才政策,与时俱进变革人才政策,是地方政府维持人才竞争力、保持人才竞争优势的必要之举。作为一项长期政策,大学重点建设的逻辑是竞争博弈,而竞争博弈的载体则是学术锦标赛。在市场化大学排名与行政化学科评估的驱动下,中国大学着重以学术管理资本主义的方式吸引海内外学术精英,以不断争取国家的政策关照与政府的重点支持。大学人才竞争所促成的流动,对学术精英学术发展的影响,既有特殊性也存共通性。大部分学术精英流动后的学术生产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得到提高。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对知识生产与创新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则与学术锦标赛密切相关,其不仅驱动大学支持学术精英发展学术,还驱动大学要求学术精英发展学术。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是一个复杂现象。由于学术精英吸收能力的异质性与学术精英竞争优势的可转移性,大学学术精英流动对大学发展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可以明确的是,学术精英流入对大学学科发展的积极影响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术精英流出对大学学科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基于此,学术精英流动不应成为大学间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更不应诱致大学间针锋相对的“人才战争”。在面向世界、追求卓越的发展战略下,需要正确理解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以客观冷静的态度、以历史的、发展的、全球的眼光认识和体察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所具有的阶段性、特殊性和一般性。这对中国大学全面深刻地了解自己,实事求是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采取正确有效的学术精英队伍建设策略至关重要。

顾梦晓[5](2018)在《从晚清中葡澳门交涉看清政府海疆观念的嬗变》文中研究表明关于明清时期中葡澳门问题的交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明末清初时,中国政府对于澳门有绝对的控制权时期;二是乾嘉时期到鸦片战争前,澳葡当局暗中挑战中国在澳主权时期;三是鸦片战争后,澳葡当局公开侵夺澳主权时期。葡萄牙自入澳第一天起就伴随着与中国政府的摩擦和交涉。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和葡萄牙进行了频繁的交涉,其中最主要的是三次谈判交涉。1862年,葡萄牙与清政府草签了《和好贸易条约》,以期获得澳门的主权,但是由于清政府最后提出修约主张,使得葡萄牙功亏一篑。1887年中葡签订《和好通商条约》,该条约是唯一规定澳门地位的条款。此时清政府海权观念不强,应允了租借澳门及其属地,为之后的海疆之争埋下伏笔。因为条约漏洞的存在,澳葡当局得以进一步侵占中国海域。为此中葡展开了多次交涉。在交涉过程中清政府对于领水意识不断强化,海疆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在政治上坚持保护领海主权,经济上加强维护海关利权。清政府在1909年勘界谈判中坚持以领水海疆不可让步为原则,运用国际法和民间舆论向葡方和国际社会施加压力,最终搁置了谈判,保住了澳门主权,维护了澳门海域,坚持了海疆完整。

牛志威[6](2018)在《晚清粤港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晚清时期,粤港之地是小说创作出版中心上海之外,另一小说创作出版较为繁盛的地区。晚清粤港小说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报刊小说和单行本小说。经全面搜集,现见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共50家,刊载小说共506种;单行本小说出版机构共22家,出版单行本小说共48种。本论文从地域角度,对晚清粤港创作出版的小说进行整体研究。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附录四部分组成,正文共五章。绪论说明选题缘起、明确研究对象、总结研究现状并拟定论文框架。第一章在全面搜集晚清粤港小说文献的基础上,对晚清粤港小说进行整体概观。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认识晚清粤港小说的发展态势与地域分布状况,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第二章研究晚清粤港小说的作家群体。首先,全面细致地考索粤港每篇小说的作者署名,尽可能多地弄清晚清粤港小说的作者及其生平。其次,从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身份共性较大的籍贯、创作时的年龄阶段、政治倾向等几个方面,认识小说家群体与小说整体面貌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章论述晚清粤港小说的主流思想——排满革命宣传及其表达途径。为达到宣传排满革命的目的,晚清粤港小说家对小说类型及小说主人公有一定的选择倾向。反抗异族统治及进行共和革命的历史演义小说、“革命+恋爱”模式的艳情小说、便于讲述道理的寓言体小说是小说家主要选择的小说类型。抗清人物与反清人物及其后代、晚清革命派人物、晚清保皇派人物是小说家主要选择或虚设的小说主人公,其中小说家对最后一类小说主人公是持批判嘲讽态度,对前数种小说主人公则是持赞扬歌颂态度。第四章全面论述晚清粤港小说排满革命宣传之外的其他主题,主要包括批判现实中的丑恶人物及丑恶现象、提倡实业、戒烟戒嫖、广博见闻、消闲娱乐等。第五章对晚清粤港小说家中成果丰富,但却一直未被学界关注的王斧、黄伯耀二人的小说创作进行个案研究,弄清他们创作的小说作品,并对其小说创作进行总体认识。结语总结晚清粤港小说的地域特色及历史意义。思想以宣传排满革命为主和内容以粤人粤事为主,是晚清粤港小说的两大特色。其中前者是因小说家大多是革命者而形成,后者是因小说家大多是粤籍人而形成。就其历史意义看,一方面,晚清粤港小说与同时期其他地域的小说互相影响,共同促成了晚清中国小说的繁荣,其对晚清南洋地区的华文小说创作影响尤大。另一方面,晚清时期是粤港小说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高峰时期,其形成的小说兴盛传统对粤港之后的小说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附录主要是对晚清粤港小说及小说家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是论文展开论述的基础。附录共五个: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简介表、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及其刊载小说统计表、晚清粤港单行本小说出版机构及其出版小说统计表、晚清粤港小说家小传、晚清粤港小说作品简介。

楚建德[7](2018)在《东学西渐:明清之际汉字欧洲传播与当下的实践性回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已是当下最为关切的课题之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底层结构是汉语的国际性传播。或者说,汉字汉语的传播是东学西渐的基础。为此,探索欧洲与中国文字与语言的原始接触,他们对汉字汉语的直观感受与学习方法就变得具有现实意义。明清之际欧洲来华传教士的汉字汉语研习与传播,其时欧洲本土早期汉字家对于汉字汉语的研究探索,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焦点。在来华传教士研习汉字汉语的同时,欧洲早期汉学家缪勒等人从自身的文化传统出发,结合在华传教士发回欧洲的有关汉字汉语的信息资料,发起《中文之钥》研究项目。试图通过欧洲索隐理论和组合术,找到快速掌握汉字汉语的方式方法,引起莱布尼茨的极大关注。在对欧洲早期汉学家《中文之钥》项目失败原因分析的基础上,论文从东学西渐的实践出发,建立起一套全新的《中文之钥》理论结构,以期帮助国际汉语学习者快速地掌握汉字汉语。绪论部分论述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前人相关研究梳理和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论述明清之际欧洲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特别是耶稣会的背景资料。本章论述在于给那个时代一个相对完整的图景,为以后传教士在不同阶段与汉字汉语的接触与研习打下基础。第二章论述欧洲对于中国文字的早期的间接接触,主要通过游记的方式在欧洲出现,后来通过日本认识汉字的过程。第三章论述明清之际欧洲传教士直面汉字的早期历史,以沙勿略、范礼安、罗明坚、利玛窦、艾儒略、金尼阁等传教士为论述对象。第四章论述清前期欧洲传教士学习汉字汉语的情况和汉字汉语西传欧洲的图景。以汤若望、白晋、傅尔蒙、马若瑟等为主要论述对象。第五章论述明清之际欧洲本土传教士对于汉字汉语学习与研究所作出的努力。以基歇尔、缪勒、门采尔、巴耶尔、莱布尼茨为主要论述对象。论述这些传教士和早期汉学家对于寻找《中文之钥》的过程与结果。第六章论述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理论结构。通过汉字构件、六书造字系统、汉字十二种构形结构、全景记忆方式等规律性的研究,找到学习汉字汉语的方便路径,阶段性完成《中文之钥》的研究成果。

程娘珠[8](2017)在《澳门半岛与鼓浪屿高密度城区园林建设比较研究》文中认为高密度城市是城市进程快速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市人口日益密集,造成土地资源紧缺,人地之间的矛盾尖锐,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受到严重影响,城市园林绿地的拓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本文选取澳门半岛和鼓浪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其城市绿地类型、规模、布局、绿化景观效果和街区绿视率及绿化建设管理情况,分析了澳门半岛和鼓浪屿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现状及特点。通过对比研究,探索高密度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的规律和优化建设水平的途径。其中,澳门半岛绿化建设特点有:(1)绿地种类丰富,休闲游憩类绿地面积较大,园林绿化主要应用南亚热带植物。(2)绿地布局较均匀但破碎化程度较高,绿斑面积小于1000m2的类型占比较大。(3)宜用空间绿量指标进行绿化景观总体评价,含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街区绿视率、人均公园面积等。(4)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较精细,养护效果好,但缺乏全澳绿地系统规划。鼓浪屿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特点有:(1)绿地类型较少,公园绿地面积较大,园林绿化主要应用南亚热带植物,藤本植物应用频率较高。(2)绿地布局较均匀但破碎化程度较高,绿斑面积小于1000m2的类型占比较大。(3)绿化景观总体评价指标可与澳门半岛相似。(4)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较粗放,全岛绿地系统规划较弱。本文从绿地类型与规模、绿化布局和指标、园林景观特色、绿化建设管理等方面对澳门半岛和鼓浪屿城区绿化现状进行比较,总结出高密度城区绿化建设的特点有:(1)城区内小面积绿地斑块占比较大,分布较散;中心区和商业区绿地以小斑块绿地为主,城市边缘、滨海地区以大斑块绿地为主。(2)在绿化指标上,低层住宅庭院的绿地面积和绿视率均较高,多层及高层公寓式楼房街区较低。(3)园林植物配置方式因场地大小而异。(4)立体绿化是高密度城市拓展绿化空间的主要途径。(5)园林建筑与小品均以实用为主,尺寸合宜。(6)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首次对国内两个典型滨海岛屿型高密度城区园林绿化建设现状进行比较研究,探索高密度海滨城市提高人居环境生态建设水平的实用方法。该研究成果可为同类高密度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高胜兵[9](2016)在《《圣经》在晚明的译介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圣经》汉译为视角,探讨《圣经》中某些重要词汇和部分内容在晚明的译介情况,选取了《天主实义》、《庞子遗铨》、《圣经直解》、《天主降生言行纪略》和《天主圣教四字经文》等晚明耶稣会士的中文着译作品为个案研究。这些个案的文本在今天看来虽然只是翻译和传递了《圣经》的部分信息,甚至其中诸如《天主实义》和《庞子遗铨》等文本的写作目的并不是译介《圣经》,但是它们是在没有《圣经》全译本的语境中给出了《圣经》中某些重要词汇的中文翻译和译介了《圣经》中的部分内容。研究表明,它们是以传播天主教教义为旨归,以概念阐释、述译、节译和编译等方式翻译了《圣经》中众多的词汇,“折射”了以《旧约》中的创世纪和《新约》中的福音书为主体的《圣经》内容。这些译介为后来的《圣经》汉译做了语言上的铺垫,影响至今。目前汉语《圣经》中的诸多重要词汇均源于晚明传教士的使用,如“天主”、“上帝”、“耶稣”、“圣经”、“福音”、“爱”和“灵魂”等等;同时,这些译介也促进了晚明及后来中国人对蕴藏在《圣经》中的天主教文化的宗教信仰、社会历史以及伦理道德等知识的了解,这实际上为具有丰富内容和文化意蕴的《圣经》能够进一步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翻译与文化是互动的关系。在宏观层面上,翻译因文化交流而起,反过来又促进文化之间的对话、碰撞和理解;在微观层面上,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总是受到各种文化因素的制约,译者的具体翻译策略体现了译者对文化制约的反应。本论文基本结构和内容的安排正是呼应了翻译与文化互动的上述两个层面。首先,正文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是呼应翻译和文化在宏观上的互动关系,论述了晚明的《圣经》译介与中西两文化交流的相互关系,第一章说明了《圣经》在晚明的译介是因西方天主教教会向中国传教而开始,同时主要基于《圣经》在天主教文化中的使用传统和传教士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论述了传教士在晚明译介《圣经》的基本特点,最后一章梳理了晚明中国对《圣经》内容的接受情况,论述了儒释道合流的晚明文化与天主教文化的对话、理解和冲突。然后,其余的四章是呼应翻译与文化在微观上的互动关系,论述了晚明《圣经》译介中的译词选择、内容选择以及文本形式的选择等翻译策略,是译者根据其文化身份、文化价值取向以及当时中西方社会文化现实而做出的选择,这四章是基于具体翻译个案的主要特征,针对性地探讨每个翻译个案主要与某一文化因素的互动关系,即,第二章基于《天主实义》探讨了利玛窦对《圣经》词汇的翻译主要源自其“西儒”的文化身份,“西儒”的文化身份使他选择的译词是以类比儒家话语为基础,以凸显天主教独特文化内涵为目标,论述了翻译与译者文化身份的关系;第三章基于《庞子遗铨》探讨了庞迪我对《圣经》内容进行选择性的述译,是源于他传播天主教信仰的使命,其目的是阐释和传播《使徒信经》,论述了翻译与译者传播信仰使命的关系;第四章基于《圣经直解》探讨了阳玛诺是基于宗教活动的需要节译和阐释福音书的内容,其对经文的节译和阐释体现着译者“天主教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论述了翻译与译者文化价值取向的关系;第五章论述了翻译与社会文化语境的关系,涉及艾儒略译介《圣经》的多个文本,分析了艾儒略对《圣经》的翻译受到了中西两方面社会文化的制约,作为传教士,他坚守西方天主教社会文化的传统和教会的相关政策,同时适度地顺应晚明中国的社会文化,其宗旨是重在凸显和传播《圣经》中体现天主教信仰的内容。

陈新林[10](2015)在《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文中研究指明以往对香港公务员的研究多侧重于制度本身优越性的探讨,相对而言,对香港公务员群体,特别是对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的研究较为薄弱。这种研究方式虽有其内在的价值,但却未能反映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的历史脉络,也很难从深层次把握香港公务员制度的构建与形塑过程。本文主要以香港港英政府时期的华人公务员为着眼点,着重研究华人公务员群体在香港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治理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香港公务员制度最初由英国移植而来,但因香港公务员制度中不可避免的“殖民”色彩,早期华人公务员并未真正走进港英政府“体制”之内,而是孕育出另外一套截然不同的体系,具有鲜明的“一种制度、两种体系”的特点。两种体系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职位高下,而且也表现在薪酬待遇的悬殊,这导致香港公务员群体内部一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张力,也促使华人公务员为改变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断向港英政府施加压力。因此,一战之后华人公务员就不断发起加薪运动,促使港英当局在公务员制度方面作出某些调整;二战后华人公务员要求改善待遇的运动更加高涨,并最终撬动香港固有的公务员制度。华人公务员改善待遇之运动并非仅仅表现为单纯的经济现象,而且赋予了这种运动在整个香港公务员制度变迁中的重要角色,在这种运动式的抗争中,香港公务员“本地化”不断推进,薪俸支取规则、薪金调整机制以及等级制度、聘用方式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甚至可以说通过华人公务员的不断抗争,不仅使香港公务员制度逐渐改变了“两种体系”的运行模式,而且也让华人公务员逐渐融入香港公务员制度。在香港公务员制度初步形成之后,伴随着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香港公务员队伍中也出现了严重的贪腐问题,严重影响了香港的可持续发展。1940年代后期,港英当局开始注意公务员领域暴露的种种问题,实施了包括制定反贪污法规、在警务处之下设立反贪污部门等措施遏制贪污的蔓延。但由于港府始终认为贪污仅仅存在于华人公务员以及欧籍下级公务员群体中,并未真正下决心惩治贪污,再加上负责反贪污的警务处又是香港贪腐最严重的机构,反贪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二战后二十多年港英政府断断续续的反贪工作并未取得显着的效果,相反却造成了贪污之风的盛行。同时,无论是港府还是华人公务员团体也并未采取措施加强公务员的自律,在遏制反贪污问题上更是乏陈可述,也使公务员贪污更加肆无忌惮。1960年代后期,受政治事件之影响,港英政府委任取缔贪污咨询委员会调查香港贪污情形,并派专员考察新加坡、锡兰等地反贪污的经验,收紧惩治贪污的政策,不仅积极向社会通报查处贪污的统计数字,而且新订《防止贿赂条例》加大对贪腐问题的惩处力度。在此期间,华人公务员亦通过公会对此法案提出意见,强调在制定新法案的同时强化反贪污的监督机制,对香港此后反贪污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港府始终没有将反贪污部门独立建制,反贪污工作并未出现突破成效,直到1973年“葛柏事件”的发生,引起香港社会各阶层的极大愤怒,香港各界纷纷呼吁反贪污部与警务处分离,才最终推动了港府设立廉政专员扑灭贪污问题。此后通过实施“肃贪”运动,并颁布一系列约束公务员的法律法规,逐渐将公务员群体的治理纳入法制轨道,形成了香港公务员体制建构与内部治理同时并举的机制,初步建立了公务员廉政监察体系,使大规模的贪腐问题得以有效遏制,为“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香港公务员服务香港提供了条件。随后华人公务员在香港教育、医疗、市政等社会问题上持续发声,为香港的建设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而在1980年代中期香港进入“过渡期”后,香港华人公务员及其团体组织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过渡时期香港的各项政策筹划与制定中,在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与公务员队伍的廉洁和社会管理工作的执业效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二、澳门正在大兴土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澳门正在大兴土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研究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开放性和公众教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1.1.2 “行政意志”主导下高校校园景观“人性化”的缺失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阐释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景观设计学理论
        2.1.2 校园规划理论
        2.1.3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 公共行为特征相关概念
        2.2.1 校园中的人群类型
        2.2.2 校园中的公共行为活动
        2.2.3 校园中的公共行为特征
    2.3 当代高校校园景观相关概念
        2.3.1 多层次开放式校园
        2.3.2 高校校园景观空间
        2.3.3 高校校园景观要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理论研究
    3.1 国内外大学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概况
        3.1.1 国外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概况
        3.1.2 国内高校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概况
        3.1.3 华南地区校园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
    3.2 当代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研究
        3.2.1 国外高校校园改造案例分析
        3.2.2 国内高校校园改造案例分析
        3.2.3 高校校园中公共行为特征分析
        3.2.4 高校校园景观与公共行为特征的矛盾
    3.3 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研究方法
        3.3.1 实体要素调查研究方法
        3.3.2 校园景观使用人群调查研究方法
        3.3.3 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实证研究
    4.1 校园实体要素研究
        4.1.1 项目概况
        4.1.2 校园空间布局
        4.1.3 校园景观调查与分析
    4.2 公共行为特征研究
        4.2.1 使用人群的调查与分析
        4.2.2 校园中公共行为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4.2.3 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价的调查与分析
        4.2.4 校园公共行为特征分析
    4.3 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校园景观现状问题
        4.3.1 校园景观整体缺乏层次感与延续性
        4.3.2 校园景观功能性不足
        4.3.3 校园景观可参与性有待提升
        4.3.4 校园中缺乏特色文化景观
    4.4 广科院校园景观改造策略
        4.4.1 基于开放式校园的多层次景观空间改造策略
        4.4.2 基于使用者需求的多功能景观改造策略
        4.4.3 基于活动吸引的参与性景观改造策略
        4.4.4 基于文化艺术氛围营造的校园特色景观改造策略
    4.5 广科院校园景观改造策略应用
        4.5.1 构建开放式多层次景观空间
        4.5.2 创造符合公共行为需求的功能性景观
        4.5.3 构建活动空间提升校园景观可参与度
        4.5.4 营造具有文化艺术氛围的校园特色景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1.1 多层次开放式是校园规划设计主要发展方向
        5.1.2 积极营造符合公共行为需求的功能性景观
        5.1.3 基于活动吸引构建参与性强的景观空间
        5.1.4 结合校园文化艺术特征营造特色校园景观
    5.2 不足与展望
        5.2.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2.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广科院珠海校区校园访谈调查记录
    附录二 关于广科院珠海校区校园景观的问卷调查
    附录三 广科院珠海校区校园景观使用者评价及建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2.1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
        1.2.2 关于竞争战略的研究
        1.2.3 关于建筑设计的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比较分析法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A建筑设计院基本概况及发展环境分析
    2.1 A建筑设计院基本概况及内部环境分析
        2.1.1 单位简介
        2.1.2 组织机构
        2.1.3 人员资质
        2.1.4 经营状况
    2.2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法
        2.2.1 宏观政治环境分析
        2.2.2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2.2.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2.3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分析
        2.3.1 世界四大湾区的对比
        2.3.2 湾区背景下建筑企业的对比
        2.3.3 细分市场的应对策略
        2.3.4 A建筑设计院的整体应对方式
    2.4 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4.1 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现状
        2.4.2 建筑设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2.5 A建筑设计院与同业的竞争对手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制定
    3.1 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目标
        3.1.1 A建筑设计院总体竞争战略目标
        3.1.2 A建筑设计院业务板块发展目标
    3.2 SWOT分析及战略匹配
        3.2.1 A建筑设计院的优势
        3.2.2 A建筑设计院的劣势
        3.2.3 A建筑设计院的机会
        3.2.4 A建筑设计院面临的威胁
        3.2.5 SWOT矩阵战略匹配
    3.3 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的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的保障控制与实施策略
    4.1 提升内部技能
        4.1.1 规范流程管理
        4.1.2 构建人才梯度队伍
        4.1.3 优化组织机构
        4.1.4 完善绿建特色专业服务
    4.2 创新科研资源
        4.2.1 促进技术交流
        4.2.2 对接多方合作
        4.2.3 打造区域智库
    4.3 促进市场外拓
        4.3.1 把握需求下的机遇
        4.3.2 开展粤港澳智能设计
        4.3.3 整合融入大湾区设计
        4.3.4 探索市场开发模式
        4.3.5 构建信息化平台
    4.4 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4.4.1 开展人员培训及考核
        4.4.2 建立长效机制的企业文化
        4.4.3 建立信息沟通保障
    4.5 战略控制
        4.5.1 前馈控制
        4.5.2 实际控制
        4.5.3 反馈控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主要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核心概念
    三、文献述评
    四、理论基础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生成
    第一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及其内涵
        一、何谓制度化精英主义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文化生态
    第二节 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历史溯源
        一、前制度化精英主义时期
        二、制度化精英主义的萌发与成长
        三、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成熟与定型
        四、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形变与转型
        五、制度化精英主义的新发展
    第三节 学术精英制度化与制度化学术精英
        一、人才计划:制度化学术精英的“温床”
        二、多元互动:制度化学术精英的生成
        三、被接受的制度化:学术精英与学术共同体
第二章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概况与特征
    第一节 “两院”院士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二节 “长江”“杰青”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三节 “四青”人才流动概况
        一、流动规模
        二、流动方向
    第四节 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整体概况与主要特征
        一、整体概况
        二、主要特征
第三章 政策驱动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人才竞争
        一、为经济增长而竞争
        二、创新驱动与经济发展
        三、政策激励与人才竞争
    第二节 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一、部分省级政府人才政策的要义
        二、部分非省会中心城市人才政策的要义
        三、地方政府人才政策的主要特征与革新空间
    第三节 人才政策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学术精英是人才政策的重要对象
        二、人才政策势差客观存在
        三、人才政策效力有弱化风险
第四章 锦标赛制与学术精英流动
    第一节 学术锦标赛与大学排名
        一、大学为何参与学术锦标赛?
        二、大学如何提升大学排名?
    第二节 大学声誉竞争与学术精英流动
        一、大学学术精英的市场需求度
        二、大学竞争学术精英的策略
        三、大学引才策略对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
    第三节 学术精英竞赛型流动及其效益
        一、学术精英学术流动的效益
        二、学术精英行政调动的效益
        三、竞赛型流动与学术精英发展
第五章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
    第一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入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引进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二节 学术精英流动对流出大学的影响
        一、“985”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二、“211”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三、普通大学学术精英流出及其影响
        四、小结
    第三节 学术精英流动与大学发展的理论分析
        一、学术精英流动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二、学术精英吸收能力及其异质性
        三、学术精英竞争性优势的可转移性
第六章 关于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反思
    第一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
        一、深化改革促进的高等教育自主化
        二、快速发展推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一流化
        三、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阶段性及其形成
    第二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特殊性
        一、人才计划支配的学术精英流动
        二、事业单位制异化的学术精英流动
    第三节 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一般性
        一、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与中外大学学术精英流动
        二、加快推进中国大学学术精英流动的国际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后记

(5)从晚清中葡澳门交涉看清政府海疆观念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 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 中国政府在澳门的主权
    第一节 澳门的重要地位
        一. 澳门的地理环境
        二. 地区贸易中的澳门
    第二节 葡萄牙初据澳门
        一. 中葡第一次接触
        二. 葡萄牙人被逐
        三. 明朝政府对澳门的政策
第二章 清政府前期海疆观念初探
    第一节 清初对澳门的管制与政策
        一. 增强澳门军事防卫
        二. 租税的征收和商船的管制
    第二节 乾嘉时期清政府的海疆观念
        一. 乾嘉时期的中葡交涉
        二. 清政府放弃的外洋权益
第三章 清政府海疆观念的转变
    第一节 鸦片战争后葡萄牙夺取澳门管治权的交涉
        一. 耆英与边多的照会
        二. 亚玛勒的强硬措施
        三. 关于澳门地位问题的交涉
    第二节 “封锁澳门”事件带来的中葡交涉
        一. 设立澳外海关
        二. 海权争端中清政府的领水意识
    第三节 关于《和好通商条约》交涉
        一. 重启中葡澳门谈判
        二. 谈判交涉中清政府对海关及岛屿的重视
        三. 《和好通商条约》签订后的中葡交涉
第四章 中葡澳门勘界时期清政府的海疆观念
    第一节 晚清中葡交涉的焦点——澳门水界之争
        一. 中葡澳门属地之争
        二. “二辰丸”事件引发的中葡交涉
        三. 中葡海权之争
    第二节 中葡勘界谈判
        一. 中葡勘界谈判交涉
        二. 领海主权观念深入人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晚清粤港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
        (一)关于“晚清”
        (二)关于“粤港小说”
    三、晚清粤港小说研究现状
        (一)晚清粤港部分小说家及部分小说作品的个案研究
        (二)晚清粤港小说某些局部的综合研究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晚清粤港小说概观
    第一节 晚清粤港小说创作出版的发展态势
    第二节 晚清粤港小说创作出版的地域分布
        一、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与出版小说机构的地域分布概况
        二、晚清粤港小说地域分布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 晚清粤港小说家队伍研究
    第一节 晚清粤港小说家队伍的构成概况
        一、晚清粤港小说作者考索面临的问题
        二、晚清粤港小说家队伍的构成成分统计
    第二节 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的构成成分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一、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成员的籍贯分布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二、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成员的年龄结构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三、晚清粤港小说家群体成员的政治倾向及其对小说的影响
第三章 排满革命思想及其表达途径——晚清粤港小说的主题思想(上)
    第一节 排满革命与晚清粤港小说的类型选择
        一、反抗异族统治及进行共和革命的历史演义小说
        二、“革命+恋爱”模式的艳情小说
        三、便于讲述道理的寓言体小说
        四、大受读者欢迎的侦探小说
    第二节 排满革命与晚清粤港小说的主人公选择及情感倾向
        一、抗清、反清人物及其后代
        二、晚清革命派人物
        三、晚清保皇派人物
第四章 晚清粤港小说的主题思想(下)
    第一节 批判现实中的丑恶现象和丑恶人物
    第二节 宣传戒烟(鸦片)
    第三节 提倡实业
    第四节 广博见闻和娱乐消闲
第五章 晚清粤港小说家个案研究
    第一节 王斧小说研究
        一、王斧小说考
        二、王斧小说的主题思想
        三、王斧小说的艺术特色
    第二节 黄伯耀的小说理论与小说创作
        一、黄伯耀的小说理论文章与小说作品考
        二、黄伯耀小说理论与小说创作的总体概貌
结语
    一、晚清粤港小说的地域特色
    二、晚清粤港小说的历史意义
附录
    附录一: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简介表
    附录二:晚清粤港刊载小说报刊及其刊载小说统计表
    附录三:晚清粤港单行本小说出版机构及其出版小说统计表
    附录四:晚清粤港小说家小传
    附录五:晚清粤港小说作品简介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东学西渐:明清之际汉字欧洲传播与当下的实践性回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与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梳理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明清之际欧洲与中国的文化背景
    第一节 明清之前中国对欧洲的多重影响
        一、汉代丝绸之路与丝绸贸易
        二、四大发明的欧洲传播
        三、《马可波罗游记》对中欧文化交流的贡献
    第二节 明清之前基督教进入中国的努力
        一、景教在中国唐代的传播历程
        二、也里可温教在中国元代的传播历程
    第三节 明清之际欧洲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欧洲政治与宗教的结合
        二、欧洲的哲学分支与人文主义思潮
    第四节 明清之际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变动中的中欧商业贸易格局
        二、商业利益驱动下欧洲国家对中国的军事侵扰
    第五节 耶稣会的成立背景与组织结构
        一、耶稣会的成立背景
        二、耶稣会的教阶职务
        三、耶稣会的传信制度
    小结
第二章 传教士进入中国前对汉字汉语的间接接触
    第一节 欧洲传说中的汉字汉语记载
    第二节 沙勿略关于汉字汉语研习的战略定位
    第三节 努内斯进入中国的尝试
    第四节 欧洲早期着作中的汉字记载与表述
        一、克路士的《中国志》
        二、埃斯卡兰特的《葡萄牙东方航海记》
        三、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志》
    第五节 日本作为传教士接触中国语言的前站
    小结
第三章 明清之际传教士群体的汉语学习与传播
    第一节 范礼安对于汉字汉语学习的奠基
    第二节 罗明坚的汉字汉语研习与欧洲传播
    第三节 利玛窦的汉字汉语研习与着作
        一、利玛窦汉语研习的过程
        二、罗明坚、利玛窦对汉字汉语传播的贡献
    第四节 郭居静、庞迪我与李玛诺的汉语研习
        一、郭居静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二、庞迪我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三、李玛诺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四、龙华民对汉字汉语的研习
    小结
第四章 后利玛窦时代传教士的汉字汉语研习与传播
    第一节 耶稣会内部的汉字译名之争
    第二节 金尼阁在欧洲对汉字汉语传播的贡献
    第三节 艾儒略对于汉字的研习与传播
    第四节 卫匡国的汉语研习与汉字在欧洲的传播
    第五节 汤若望的汉语研习与汉语着作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索隐派及欧洲早期汉学家的汉字研究
    第一节 白晋的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第二节 傅圣泽对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一、傅圣泽对于《易经》的研究
        二、傅圣泽对于中国编年史的研究
        三、傅圣泽对于道教的研究
    第三节 马若瑟对汉字汉语的研习与传播
        一、马若瑟与傅尔蒙的通信
        二、马若瑟的《汉语札记》
        三、马若瑟的其他中文着述
        四、马若瑟和《六书实义》
    第四节 缪勒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五节 门采尔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六节 巴耶尔关于《中文之钥》的研究
    第七节 莱布尼茨的“普遍字符”与汉字研究
    小结
第六章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理论框架
    第一节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结构体系
        一、东学西渐的理论意义及项目介绍
        二、汉字学习难点分析
        三、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理论框架
        四、《汉字构件》的一个样本
    第二节 东学西渐《中文之钥》的哲学基础
        一、“阴阳”象数思维方式与汉字构造
        二、五行思维与汉字构造
        三、“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思维方式与汉字构造
    第三节 汉字笔画
        一、笔画的形成与发展
        二、笔画的属性
        三、汉字的笔数
        四、汉字的笔顺及其规范
        五、汉字笔画排序的规则
    第四节 汉字构件
        一、构件的定义与性质
        二、汉字构件数
        三、构字频度统计
        四、构件变形
        五、成字构件和非成字构件
        六、汉字构件按功能分类
    第五节 汉字结构与构件部位
    第六节 六书系统与四书教学
        一、六书史略
        二、许慎“六书”学说基本内容
        三、汉字构造的特点分析
    第七节 构词规律
    第八节 汉字记忆规律
        一、全图景赋形记忆法
        二、形声字联想记忆法
        三、非形声字图像再现记忆法
    小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辞

(8)澳门半岛与鼓浪屿高密度城区园林建设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高密度化的发展趋势
        1.1.2 高密度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性
        1.1.3 高密度城市绿化建设存在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
        1.4.2 案例分析
        1.4.3 实地调研
        1.4.4 归纳比较
    1.5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高密度城市(HIGH-DENSITY CITY)
        2.1.2 城市绿地系统(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2.1.3 空间绿量(SPATIAL GREEN QUANTITY)
        2.1.4 城市绿地布局(URBAN GREEN SPACE LAYOUT)
    2.2 相关概念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2.3 人居环境科学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1 高密度城区环境研究综述
        2.3.2 澳门发展与绿化建设研究综述
        2.3.2.1 澳门城市发展及演变
        2.3.2.2 澳门城市绿化建设研究综述
        2.3.3 鼓浪屿发展与绿化建设研究综述
        2.3.3.1 鼓浪屿城市发展及演变
        2.3.3.2 鼓浪屿绿化建设研究综述
    2.4 案例研究
        2.4.1 香港高密度城区绿化建设
        2.4.2 新加坡高密度城区绿化建设
3 澳门半岛园林绿化建设水平分析
    3.1 澳门半岛城区建设概况
        3.1.1 人口密度
        3.1.2 建筑密度
        3.1.3 陆地面积
    3.2 澳门半岛城区绿地类型
        3.2.1 调研流程
        3.2.2 绿地分类构成
        3.2.3 绿化植物种类
    3.3 澳门半岛城区绿地规模和布局
        3.3.1 规模等级
        3.3.2 空间布局
    3.4 澳门半岛城区绿化景观效果评价
        3.4.1 总体评价
        3.4.2 公园绿地
        3.4.3 道路绿地
        3.4.4 历史街区
    3.5 澳门半岛城区绿化建设管理
        3.5.1 绿化管理体制
        3.5.2 绿化管理制度
4 鼓浪屿园林绿化建设水平分析
    4.1 鼓浪屿城区建设概况
        4.1.1 人口密度
        4.1.2 建筑密度
        4.1.3 陆地面积
    4.2 鼓浪屿城区绿地类型
        4.2.1 调研流程
        4.2.2 绿地分类构成
        4.2.3 绿化植物树种
    4.3 鼓浪屿城区绿地规模和布局
        4.3.1 规模等级
        4.3.2 空间布局
    4.4 鼓浪屿城区绿化景观效果
        4.4.1 总体评价
        4.4.2 公园绿地
        4.4.3 居住绿地
        4.4.4 历史街区
    4.5 鼓浪屿城区绿化建设管理
        4.5.1 绿化管理体制
        4.5.2 绿化管理制度
5 澳门与鼓浪屿绿化建设水平比较
    5.1 绿地类型与规模
        5.1.1 绿地类型
        5.1.2 绿地规模等级
    5.2 绿地布局和指标
    5.3 园林景观与特色
        5.3.1 植物景观特色
        5.3.2 园林建筑与装饰特色
    5.4 园林绿化建设管理
    5.5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问题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圣经》在晚明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圣经》汉译研究的现状与本论文的学术意义
    第二节 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变与本论文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内容
第一章 赞助人、译者和翻译:《圣经》在晚明的译介概述
    第一节 罗马教廷的绝对权威及其《圣经》的翻译政策
    第二节 耶稣会的绝对服从及其《圣经》的翻译态度
    第三节 晚明耶稣会士的认知及其译介《圣经》的特点
第二章 《天主实义》:教理阐释作品对《圣经》词汇的翻译
    第一节 利玛窦与《天主实义》
    第二节 《天主实义》中的《圣经》词汇翻译
    第三节 利玛窦文化身份与其话语翻译的关系
第三章 《庞子遗诠》:信经诠释作品对《圣经》内容的述译
    第一节 庞迪我与《庞子遗铨》
    第二节 《庞子遗铨》中的《圣经》述译
    第三节 天主教文化的信仰传播开启了《圣经》的汉译
第四章 《圣经直解》:福音书宣讲作品对福音书的节译
    第一节 阳玛诺及其中文着译作品简介
    第二节 《圣经直解》的基本内容及其对福音书的节译
    第三节 《圣经直解》中的文化价值取向
    第四节 文化价值取向对翻译的影响
第五章 艾儒略:福音书的编译与《圣经》的改写
    第一节 艾儒略其人其书
    第二节 《纪像》、《纪略》对福音书的编译
    第三节 《四字经文》对《圣经》的改写
    第四节 中西双方社会文化对艾儒略翻译《圣经》的制约
第六章 晚明对《圣经》内容的接受
    第一节 晚明文化生态概况
    第二节 亲教人士对《圣经》内容的认同
    第三节 反教人士对《圣经》的驳斥
    第四节 以“多元系统”视角评述晚明对《圣经》的接受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现代通用《圣经》的书名及部分译词在晚明传教士着译作品中的表述
附录2:《圣经约录》中的音译词及其意译与释义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文献回顾
    三、研究视角与基本思路
第一章 港英政府公务员制度与华人公务员概况
    第一节 港英政府早期的公务员制度
    第二节 港英政府华人职员群体概况
        一、香港公务员的范围
        二、早期香港政府中的华人公务员
        三、港府华人公务员规模和待遇
    第三节 香港政府华人公务员的团体及组织运行机制
        一、香港政府华员会的筹备与成立
        二、香港其他主要华人公务员团体
        三、香港政府华人职员团体的组织运行机制
第二章 二战前香港公务员制度构建中的华人公务员——以加薪运动为中心
    第一节 “一战”后港府华人文员加薪之呼吁与公务员薪金调整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加薪运动与薪金调查委员会的设立
        一、1920年代后期华人公务员调整薪俸制度之呼吁
        二、文员薪金调查委员会之成立与工作开展
        三、公务员薪金之调整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第三节 裁员减政委员会之设立与香港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发端
第三章 华人公务员团体改善待遇运动与香港公务员制度本地化(1946-1950)
    第一节 改善待遇运动之兴起
    第二节 公务员薪俸调查委员会之设立与公务员本地化政策
        一、公务员本地化政策的进展
        二、公务员薪俸调整委员会之设立
        三、改善待遇运动之再起与华人公务员之联合
    第三节 公务员制度调整与公务员之反应
        一、公务员薪俸调整方案的出台
        二、公务员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反应
第四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的“肃贪”运动
    第一节 二战后香港公务员的贪腐与反贪
        一、断断续续的反贪与公务员贪腐的泛滥
        二、《防止贿赂法案》与华人公务员之反应
    第二节 独立反贪污机制的建立与“肃贪”运动的再出发
        一、“葛柏事件”与廉政公署的成立
        二、“肃贪”运动与“四大华人探长案”
    第三节 “肃贪”运动中的公务员廉政制度之重构
第五章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公共事务之参与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公共事业建设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政府市政建设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与香港的对外宣传
第六章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的香港
    第一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时期香港公务员政策
        一、基本法的制定与实施
        二、华人公务员对公务员政策的支持
        三、华人公务员与内地的互动
    第二节 华人公务员与“过渡期”香港走向
    第三节 华人公务员的自为抗争以“长俸计划”为例
结语
参考文献

四、澳门正在大兴土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公共行为特征的高校校园景观改造研究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D]. 潘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3]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A建筑设计院竞争战略研究[D]. 童文霞.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中国大学学术精英的流动[D]. 郭书剑.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从晚清中葡澳门交涉看清政府海疆观念的嬗变[D]. 顾梦晓.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1)
  • [6]晚清粤港小说研究[D]. 牛志威.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7]东学西渐:明清之际汉字欧洲传播与当下的实践性回应研究[D]. 楚建德.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8(01)
  • [8]澳门半岛与鼓浪屿高密度城区园林建设比较研究[D]. 程娘珠.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9]《圣经》在晚明的译介研究[D]. 高胜兵.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1)
  • [10]港英政府时期华人公务员群体研究(1914-1997)[D]. 陈新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澳门正在蓬勃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