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

论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

一、关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叶林[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西僵尸景区盘活的对策思考》文中指出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旅游业的重要发展目标,在此目标驱动下,对闲置的优质旅游资源,发展僵化的旅游景区进行盘活利用尤为重要。以江西省为例,探究了僵尸景区的核心内涵与消极影响,通过多案例研究,分析总结江西对于盘活僵尸景区的实践探索经验,并对盘活僵尸景区的对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戴佳伶[2](2020)在《僵尸景区退出及补偿研究 ——基于婺源景区的整合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当前,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爆发展,在旅游景区逐渐规范化发展的同时,一些景区陷入了无投资、无建设、无营销、无增长、旅游资源闲置的发展困局,形成了大批“僵尸景区”,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僵尸景区受自身因素限制,不利于联合周围景区旅游资源进行协同发展,这与人们愈加旺盛的旅游需求及对旅游品质更高的要求背道而驰,迫使旅游景区进行整合实践及改造提升。为此,僵尸景区的退出及整合是必然趋势。本文有鉴于此,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出影响僵尸景区退出的各因素,以婺源景区的整合实践为研究实例,通过对僵尸景区退出的具体因素、可补偿的办法等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僵尸景区退出、补偿机制,可有效用于旅游景区建设等实践领域,为旅游景区的整合实践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在僵尸景区退出方面,提出要发挥政府适度干预作用,严格执行监管审查工作,根据景区地域属性的合理划分明确责任方,将责任落实到位,确保治理举措有力执行等。在僵尸景区补偿方面,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平衡利益相关者需求,发挥社会保障制度作用,通过诸如健全法律法规、对僵尸景区退出产生的再就业人员进行培训、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发放相关补贴等措施保障就业的稳定,为僵尸景区的治理解决后顾之忧。最后,推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为僵尸景区的治理提供更多的举措支撑,加快治理进程。本文对僵尸景区的治理提出了五点建议。第一,需要构建科学评判检测体系;第二,规范政府行政政策行为,政府和市场彼此配合,弥补对方的不足。明确政府何时该进行干预及如何干预,利用政府引导性作用推动相关政策的出台和相关制度的健全,在政策及制度层面有效地保障市场化治理有序进行;第三,因地制宜分项出让经营权,从源头减少僵尸景区出现的可能性;第四,组建好景区旅游管理团队,进而让僵尸景区按照市场化的规律进行治理,让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第五,平衡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利益。要对僵尸景区进行治理,多方利益主体都将被涉及。

王汉奇[3](2019)在《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旅游业飞速发展,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而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业的关键要素,备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多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探索风景名胜区发展道路,但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诸多问题一直没有完全解决,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管理效率低下、生态资源保护职能缺位等问题成为风景名胜区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17年10月,十九大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提出最新要求。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被写入十九大报告,可见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风景名胜区产权的角度,对国内不同类别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展开研究并加以借鉴;再从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模式演变历程着手,阐述当前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经营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立足于风景名胜区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资源主管部门、风景名胜区经营企业、游客等多方面的利益需求及利益实现方式,梳理剖析三山风景名胜区利益相关者间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三山风景名胜区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模式,让与风景名胜区利益相关的组织、团体、个人成为风景名胜区开发、运营、管理、保护的积极因子。权衡各利益相关者权益,以实现风景名胜区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建立完善共同管理模式创新保障体系,以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风景名胜区经营企业高度的责任意识、完备的监督体系,保障风景名胜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曹国新[4](2019)在《出清僵尸景区:江西全省域全域旅游的一项关键工作》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发展旅游业,许多政策带有"干中学"的特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西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在国有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制度远未完善的情况下,开展了经营权转让的实践,形成了一大批资源型民营景区。经30年市场淘洗,许多资源型民营景区陷入了无投资、无建设、无营销、无发展、旅游资源闲置的困局,沦为僵尸景区。这些僵尸景区已造成江西旅游景区版图的斑秃和建设进程的凝冻,正成为制约江西争创全域旅游示范省的突出矛盾。目前,江西尝试了并购重组、合同诉讼、协商回购,三种治理僵尸景区,收回经营不善的旅游资源经营权的模式。其中,协商回购最能避免合同不完善、法规不健全造成的障碍,发挥地方政府职权效能和主观能动性,体现不与民争利及"无讼"的政治传统。江西省委省政府较欣赏龙南县协商回购小武当山旅游资源经营权的实践。这些实践对于建构国有旅游资源经营权退出机制,反思和重构其转让机制,形成中国特色旅游资源产权体系具有一定意义。

周春波,李玲[5](2015)在《旅游资源资本化:演进路径、法律规制与实现机制》文中指出构建旅游资源资本化机制是健全国家旅游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实行旅游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关键所在,但现有研究缺乏对其内涵的廓清、合法性的诠释与机制的分析。有鉴于此,本文对旅游资源资本化的过程进行深入剖析,以其演进路径研究为切入点,发现旅游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过程存在空间并存性和时间继起性,其演进过程伴随着产权的廓清与流转及其经济价值的框定与增值。而且,本文循着物权法理逻辑将旅游资源经营权的法律属性定位于旅游用地使用权,论证得出该用益物权能够依法进行市场化流转,符合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导向,使得旅游资源资本化具有合法性和合政策性。进而阐明了旅游资源的资产化实现机制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的界定及其经营权价值、游憩价值的评估,其资本化实现机制包括经营权的出租、抵押、转让、入股等方式的流转及其资产证券化。在此基础上,本文为政府推进旅游用地分类管理、优化旅游资源经营权的估价机制与交易市场提供了政策创新启示。

查爱苹[6](2013)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研究 ——以杭州西湖为例》文中提出1982年11月,国务院审定公布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我国风景名胜区制度正式建立。30年来,风景名胜区事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已经在事实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载体。但风景名胜区旅游利用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功能,过度强调开发的行为时有发生,对风景名胜资源产生了巨大压力,保护和利用的平衡成为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永恒主题。本文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对象,经济价值作为研究内容,根本的宗旨在于从环境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如何评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内在价值和游憩价值、如何认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资源有效保护的必要性和游憩利用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促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经济价值向市场价值转化,从而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内容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遵循理论→方法→应用的逻辑思路,行文主体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从研究历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风景资源经济价值研究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述评,明确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内容。鉴于对风景名胜等环境资源是否具有价值尚未达成一致认识,第三章运用经典价值理论对风景名胜区的经济价值来源进行分析,在肯定具有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构成体系,经济价值由商品价值、游憩价值和内在价值共同组成。第二部分为研究方法,包括第四章。主要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环境经济学学科背景成长起来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囿于环境科学的研究框架,对于方法所依赖的问卷调查对象——游客,缺少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游客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行行为,正是旅游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基于旅游学学科范畴的游客消费行为方式的研究,对经济价值评估所需的变量进行了修正。就旅行费用法而言,主要修正变量包括旅行时间的价值度量、多目的地旅行、年度游客调查、替代效应和拥挤效应等;就条件价值法而言,对各类偏差进行了重点论述。第三部分为实际应用,包括第五到第七章。在第一部分经济价值构成及第二部分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实施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案例研究。根据2012年全年度的游客市场调查,运用旅行费用法的三种基本方法和条件价值法分别对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为566~2731.30亿元;运用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法,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内在价值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为1277.81亿元。本研究得到2012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为1843.81-4009.11亿元。最后,文章基于西湖风景名胜区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经营两个方面,就立法、管理、经营及监督四个角度探讨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的实现机制,回归至最本质的问题——如何实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平衡。

邱合梅[7](2013)在《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热潮的兴起,也引发了学界对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的热情,研究成果逐年增多,但存在多而散、定性多于良性、可操作性弱等缺陷和不足,本文有鉴于此,拟采用经济学理论、博弈分析、实证分析和比较分析,说明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可行性,并对当前的转让过程中失败的因子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最终得出科学合理的转让条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本文首先从西方产权学说出发,以大量的国内外的经济学理论依据得出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可行性,并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为脉络,着眼于我国景区发展现状,以接入国际旅游市场发展为目的,提出景区经营权转让。第二,从旅游资源本身的潜在价值出发,将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年限与转让价格更加科学合理化,提出经营权转让的年限以实物期权理论为基础,而转让价格将以旅游资源本身的等级为评价标准,最终多角度地将资源的隐性价值转化为使用价值。第三,以碧峰峡景区、凤凰城景区和马岭河景区为例,在对其经营权转让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的限制条件,如完善旅游法规等。第四,转让后政府角色的转变,加强对受让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受让企业的资格认证和规划审批将受到政府严格的监督。第五,在经营权转让后,采用博弈分析法,分析政府与企业各自权责利,并就其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提出看法。旅游职业经理人运用与企业服务人员素质的提高都将对旅游景区转让后经营担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刘敏[8](2012)在《中国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景区经营权转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现象。为探讨中国旅游学界对景区经营权转让的研究现状,部分借鉴系统综述方法(systematic review)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对2002-2011年143篇入选文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以下特点:①总体脉络。目前我国有关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是属于探因式、应对式、后补式和改良式的研究,而非前瞻性的引领性研究。②文献数量。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上升趋势。③研究深度。总体上主题较为分散,深度不足。主要集中于基本分析、价值评估、转让效应、转让模式、制度安排、政府行为与政策建议、经营主体、综述等方面。④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研究方法不够深入。⑤研究主题。总体上较为分散。相对而言,价值评估、委托代理关系和转让效应等方面较为集中。作者认为,未来的研究应关注:①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法制环境;②景区经营权流转的驱动因素及机理;③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及制度安排;④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利益主体关系及利益分配;⑤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微观尺度效应及实证;⑥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宏观政策建议及规制。

曹林[9](2012)在《经营权转让后凤凰旅游发展绩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凤凰古城风景区经营权转让无疑在我国旅游发展中掀起了轩然大波,并成为当时乃至之后很多年旅游界的舆论焦点,赞成与反对的声音同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转让国有景区经营权这一制度安排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全国各地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案例越来越多,相应的景区经营权转让所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那么,景区经营权转让对景区发展的影响到底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呢?对于这个问题,本研究期望通过对凤凰古城景区经营权转让十年后的旅游发展绩效的评价来检验经营权转让这一旅游景区的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并期望通过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分析凤凰古城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景区的旅游发展绩效,以期在研究中发现凤凰古城经营权转让的优点和不足,最终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为凤凰古城未来的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并为其它经营权转让景区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概述了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本文通过相关理论和文献的总结和研究,以绩效评价理论与我国景区经营权有偿转让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对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目标、内涵、实现途径的研究,结合绩效理论提出了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绩效评价的概念和内涵,并通过对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认识了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2、构建了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本部分的研究内容为整个研究的核心内容,该部分根据对凤凰古城经营权转让后的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绩效评价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调查和走访等形式建立了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绩效评价的初试指标内容,并通过预测诗的方法最终确定了本研究的指标内容;结合本研究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层次分析法为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绩效评价的评价方法。3、对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绩效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论文编制了调查问卷,选取凤凰政府工作人员、凤凰当地居民、凤凰古城游客和凤凰古城旅游发展专业人士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收集数据进行处理,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对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

李爱平[10](2011)在《宝峰湖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当前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由于地方财力有限,为使景区得到有效的开发,很多地方的景区都走上了转让经营权的行列,经营权转让成为了全国旅游景区(点)发展的趋势。而转让经营权,是指当前许多景区管理和经营改革过程中引入企业化经营的一种制度创新模式。但是,在经营权转让的过程中,转让模式五花八门,转让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转让后旅游景区的发展结局喜忧参半。因此,研究经营权转让模式已迫在眉睫,它为景区经营权转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也为地方政府在经营权转让的过程中选取适合的转让模式提供新的路径,从而达到创新旅游景区(点)管理模式,实现景区的良性发展的目的。本文以宝峰湖景区为例,进一步具体地研究经营权转让模式,具体分析宝峰湖景区经营权的转让模式及其所取得的成效,并总结出转让成功的启示,为同类性质的景区经营权转让提供借鉴,为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关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西僵尸景区盘活的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僵尸景区内涵探究
三江西僵尸景区的负面影响
四江西盘活僵尸景区的曲折探索
五盘活僵尸景区的建议
    (一)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出清“僵尸景区”
    (二)细化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形成多方合理牵制
    (三)构建灵活多元的投融资机制,重焕景区生机
六结语

(2)僵尸景区退出及补偿研究 ——基于婺源景区的整合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及构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构架
        1.4.3 技术路线图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僵尸企业的识别
        2.1.2 僵尸企业退出研究
        2.1.3 旅游资源经营权研究
        2.1.4 僵尸景区问题研究
        2.1.5 文献评述
    2.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2.1 僵尸景区的定义
        2.2.2 私营资本优劣势分析
        2.2.3 旅游资源产权的概念及特征
        2.2.4 旅游资源经营权
        2.2.5 政府干预理论
3 江西省旅游景区现状及问题
    3.1 江西省旅游景区的基本情况
    3.2 江西省旅游景区存在的问题
        3.2.1 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历史遗留问题
        3.2.2 民营旅游景区陷入资本困境
        3.2.3 旅游资源人为闲置形成僵尸景区
    3.3 本章小结
4 婺源景区整合实践的实证分析
    4.1 婺源景区概况介绍
    4.2 婺源景区私营企业退出缘由
    4.3 婺源僵尸景区退出因素研究
    4.4 指标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僵尸景区治理经验借鉴
    5.1 僵尸景区退出经验借鉴
        5.1.1 发挥政府适度干预作用
        5.1.2 严格执行监管审查工作
        5.1.3 明确僵尸景区责任归属
    5.2 僵尸景区补偿经验借鉴
        5.2.1 平衡利益相关者需求
        5.2.2 推动多元协同治理模式
        5.2.3 发挥社会保障制度作用
6 对策建议
    6.1 构建科学评判检测体系
    6.2 规范政府行政政策行为
    6.3 因地制宜分项出让经营权
    6.4 组建好景区旅游管理团队
    6.5 平衡政府、企业、居民利益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与国内外研究回顾
        1.2.1 研究意义
        1.2.2 国内外研究回顾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2.1.1 风景名胜区
        2.1.2 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
    2.2 基础理论
        2.2.1 产权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3章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演进及主要类别
    3.1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演进
    3.2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主要类别
第4章 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三山风景名胜区综合概述
    4.2 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变迁历程
        4.2.1 单纯的公园式管理阶段
        4.2.2 管理职能交叉阶段
        4.2.3 “管委会+产业集团”管理起步阶段
        4.2.4 全市旅游体制改革阶段
    4.3 三山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3.1 三山风景名胜区经营状况分析
        4.3.2 三山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
        4.3.3 三山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5章 我国不同类别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比较及其借鉴
    5.1 我国不同类别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比较
        5.1.1 杭州西湖管理模式
        5.1.2 湖南黄龙洞景区管理模式
        5.1.3 安徽黄山管理模式
    5.2 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的经验总结和借鉴
        5.2.1 “西湖模式”不能简单复制
        5.2.2 市场化是大趋势
        5.2.3 利益协调是重点
        5.2.4 政企不分是障碍
第6章 三山风景名胜区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模式构建
    6.1 三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构建的目标
        6.1.1 保证风景名胜区开发合理、保护有力
        6.1.2 协调风景名胜区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
    6.2 三山风景名胜区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模式构建总体思路
        6.2.1 管理模式的基本内容
        6.2.2 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和优势
    6.3 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模式创新保障体系
        6.3.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6.3.2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6.3.3 全面构建监督体系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5)旅游资源资本化:演进路径、法律规制与实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述评
二、旅游资源资本化的理论内涵与演进路径
    1. 旅游资源资本化的理论内涵廓清
    2. 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演进路径
    3. 旅游资源资本化演进过程的动态特性
三、旅游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的法律规制与政策导向
    1. 旅游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的法律规制
    2. 旅游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的政策导向
四、旅游资源资产化的实现机制
    1. 明晰旅游资源产权
    2. 量化评估旅游资源经济价值
五、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实现机制
    1. 旅游资源经营权流转
    2. 旅游资源资产证券化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2. 政策建议

(6)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研究 ——以杭州西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恒久而弥新: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
        1.1.2 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的经济意义
        1.1.3 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实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
    本章注释
2 风景资源经济价值研究进展
    2.1 国外风景资源经济价值研究进展
        2.1.1 研究历程:半个世纪的跨越
        2.1.2 研究方法: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为主
        2.1.3 研究内容: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行
    2.2 国内风景资源经济价值研究进展
        2.2.1 研究历程:尚显稚嫩的学术领域
        2.2.2 研究方法:“拿来主义”
        2.2.3 研究内容:薄弱的理论与纸上的实证
    2.3 风景资源经济价值研究的方向
        2.3.1 国内外文献简评
        2.3.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风景名胜区
    3.2 风景名胜区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分析
        3.2.1 哲学价值论
        3.2.2 劳动价值论
        3.2.3 效用价值论
        3.2.4 基于环境哲学的反思
    3.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构成分析
        3.3.1 经济价值
        3.3.2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构成
    3.4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3.4.1 公共产品
        3.4.2 外部性
        3.4.3 消费者剩余
        3.4.4 支付意愿/受偿意愿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4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4.1 旅行费用法研究
        4.1.1 模型及函数形式的选择
        4.1.2 旅行时间的价值度量
        4.1.3 多目的地旅行
        4.1.4 其他
    4.2 条件价值法研究
        4.2.1 WTP-WTA不对称
        4.2.2 各类偏差
        4.2.3 本土化研究
    4.3 有效性与可靠性检验
        4.3.1 有效性检验
        4.3.2 可靠性检验
    4.4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4.4.1 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
        4.4.2 旅游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4.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4.4 旅行费用法及条件价值法的本土化研究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5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客调查与分析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问卷设计
        5.2.1 总体旅游感知
        5.2.2 旅游消费行为
        5.2.3 游客支付意愿
        5.2.4 游客基本信息
    5.3 抽样调查
        5.3.1 预调查
        5.3.2 正式调查
    5.4 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及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5.4.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5.4.2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5.4.3 总体感知及满意度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6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评估
    6.1 基于旅行费用法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
        6.1.1 ZTCM评估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
        6.1.2 ITCM评估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
        6.1.3 TCIA评估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
        6.1.4 基于TCM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对比
    6.2 基于条件价值法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
        6.2.1 游客门票支付意愿分析
        6.2.2 游憩价值评估
    6.3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的效度分析
        6.3.1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的效度讨论
        6.3.2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结果的差异分析
    6.4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在价值评估
        6.4.1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在价值评估的CVM调查
        6.4.2 保护费用支付意愿值的统计与分析
    6.5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7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7.1 完善法律法规
        7.1.1 健全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7.1.2 构建风景名胜资源产权制度的法律支撑
        7.1.3 特许经营权立法
    7.2 创新管理体制
        7.2.1 明确管委会职能
        7.2.2 拓宽资金来源
        7.2.3 重视非营利组织
    7.3 改革经营方式
        7.3.1 特许经营
        7.3.2 旅游开发
    7.4 强化监督约束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来源
        8.1.2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构成
        8.1.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评估方法
        8.1.4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经济价值评估
        8.1.5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实现机制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人名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1 杭州西湖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览表
后记

(7)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及构架
2 国有景区发展模式及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有景区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
        2.1.1 国有景区概念界定
        2.1.2 国有景区发展模式相关研究
    2.2 国有景区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理论分析
        2.2.1 旅游资源的定义
        2.2.2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研究
        2.2.3 旅游资源产权研究
    2.3 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3 国有景区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现状
    3.1 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研究
        3.1.1 背景分析
        3.1.2 理论分析
        3.1.3 成果分析及弊端
    3.2 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研究
        3.2.1 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职能的转变
        3.2.2 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的选择
    3.3 国有景区转让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3.3.1 景区立法现状
        3.3.2 政企之间博弈与法律政策的完善
    3.4 国有景区转让价格和转让年限的问题及对策
        3.4.1 国有景区转让价格分析
        3.4.2 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年限问题分析及对策
    3.5 旅游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定位
        3.5.1 两大矛盾的对立
        3.5.2 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前景
        3.5.3 旅游职业经理人自身价值定位
4 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可行性的实证分析
    4.1 四川雅安碧峰峡景区经营权转让分析
        4.1.1 雅安“碧峰峡模式”框架内容
        4.1.2 雅安碧峰峡景区经营权转让成效分析
        4.1.3 成功转让的启示及经营发展之路
    4.2 湖南凤凰城景区经营权转让分析
        4.2.1 凤凰城景区转让前资源现状分析
        4.2.2 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城景区分析
        4.2.3 凤凰城景区转让经验总结
    4.3 贵州马岭河景区经营权转让分析
        4.3.1 马岭河景区经营权转让现状分析
        4.3.2 马岭河景区经营权转让实质分析
        4.3.3 马岭河景区经营之路
    4.4 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的限制条件
5 国有景区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策略
    5.1 国有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5.2 国有景区旅游资源经营管理现状及问题
        5.2.1 国有景区经营管理现状
        5.2.2 国有景区经营管理问题分析
    5.3 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及旅游职业经理人定位分析
        5.3.1 国有景区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5.3.2 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的景区类型与经营主体分析
        5.3.3 国有景区旅游职业经理人的重要性
    5.4 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后的人力资源管理
        5.4.1 旅游业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5.4.2 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后人力资源管理
6 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后的博弈分析
    6.1 政府在经营权转让过程中的地位
    6.2 企业经营的方式与方法
    6.3 入驻商家经营应遵守的原则
    6.4 政府、企业、入驻商家博弈的平衡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国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文献来源及检索方法
3 文献分析与研究进展
    3.1 文献发表时间、作者与来源期刊
    3.2 文献研究主题分析
    3.3 主要研究主题评述
        3.3.1 基本分析类文献评述
        3.3.2 转让的年限、主体、原则与模式评述
        3.3.3 景区经营权价值评估评述
        3.3.4 经营权转让主客关系评述
        3.3.5 转让效应评述
        3.3.6 政策建议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展望

(9)经营权转让后凤凰旅游发展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经营权转让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关于景区旅游发展绩效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景区经营权转让概述
        2.1.1 景区经营权转让的由来
        2.1.2 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发展
        2.1.3 景区经营权转让的现状
    2.2 旅游发展绩效评价
第三章 经营权转让后凤凰旅游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1.1 科学性原则
        3.1.2 系统性性原则
        3.1.3 普遍性与典型性原则
        3.1.4 直观易用原则
    3.2 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古城旅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步骤
        3.2.1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3.2.2 实地调查和走访
        3.2.3 初始指标体系的建立
        3.2.4 指标体系预测试
    3.3 指标体系的内容
第四章 实证研究
    4.1 景区经营权转让后凤凰旅游发展状况
        4.1.1 凤凰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成倍增长
        4.1.2 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
        4.1.3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4.1.4 财政收入逐年增加
        4.1.5 有效地保护好了凤凰的文化旅游资源
    4.2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4.2.1 研究思路
        4.2.2 研究方法
    4.3 评价过程
        4.3.1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
        4.3.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4.3.3 评价结果的确定
第五章 结果与讨论
    5.1 凤凰旅游发展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2 基于总得分的凤凰旅游发展绩效评价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所做的工作
    6.2 本研究的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宝峰湖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经营权
        2.1.2 经营权转让
        2.1.3 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
    2.2 相关理论
        2.2.1 政府失灵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3 公共产品
        2.2.4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宝峰湖景区原经营权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3.1 宝峰湖景区原经营权模式分析
        3.1.1 宝峰湖景区概述
        3.1.2 宝峰湖景区经营权转让前的基本状况
        3.1.3 宝峰湖景区原有经营权模式
    3.2 宝峰湖景区原经营权模式存在的问题
        3.2.1 宝峰湖景区经营权转让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2.2 宝峰湖景区原有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宝峰湖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分析
    4.1 宝峰湖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4.1.1 必要性分析
        4.1.2 可行性分析
    4.2 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几种模式
        4.2.1 整体经营权转让模式
        4.2.2 部分经营权转让模式
        4.2.3 项目特许经营权转让模式
        4.2.4 合作开发经营模式
    4.3 宝峰湖经营权转让模式选择:“政府+企业”主导整体经营权转让
        4.3.1 宝峰湖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的依据分析
        4.3.2 宝峰湖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的要素分析
    4.4 宝峰湖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相关支持保证
        4.4.1 宝峰湖景区经营权转让的基本条件
        4.4.2 宝峰湖景区经营权转让后费用补偿保障
        4.4.3 宝峰湖景区资源保护
        4.4.4 宝峰湖景区生态保护
        4.4.5 宝峰湖景区职工稳定措施
第5章 宝峰湖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评价及其发展方向
    5.1 宝峰湖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评价
        5.1.1 经济效益评价
        5.1.2 社会效益评价
        5.1.3 环境效益评价
        5.1.4 景区经营管理机制的评价
    5.2 宝峰湖景区今后发展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关于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江西僵尸景区盘活的对策思考[J]. 叶林.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01)
  • [2]僵尸景区退出及补偿研究 ——基于婺源景区的整合实践[D]. 戴佳伶.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以镇江三山风景名胜区为例[D]. 王汉奇.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出清僵尸景区:江西全省域全域旅游的一项关键工作[A]. 曹国新. 2019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 2019
  • [5]旅游资源资本化:演进路径、法律规制与实现机制[J]. 周春波,李玲. 经济管理, 2015(10)
  • [6]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研究 ——以杭州西湖为例[D]. 查爱苹. 复旦大学, 2013(02)
  • [7]国有景区经营权转让问题研究[D]. 邱合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6)
  • [8]中国景区经营权转让研究综述[J]. 刘敏. 地理科学进展, 2012(11)
  • [9]经营权转让后凤凰旅游发展绩效评价[D]. 曹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7)
  • [10]宝峰湖旅游景区经营权转让模式研究[D]. 李爱平.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标签:;  ;  ;  

论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