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日起热轧带肋钢筋将改为新标准

2001年4月1日起热轧带肋钢筋将改为新标准

一、2001年4月1日起热轧带肋钢筋将改用新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徐拓[1](2019)在《基于对比分析的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 15-83-2017)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修订程度存在不足,这既是由标准的普适性及通用性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湿热气候应对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面对其复杂性需要形成更加综合更加系统地应对措施。因此本文选择了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国台湾EEWH标准、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这3部世界范围内典型湿热地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广东省绿色建筑地方评价标准进行多维度的对比分析,以期能为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未来修订提供优化路径。首先,论文对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中国台湾EEWH标准以及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这3部湿热地区代表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最新修订分析,对其各自的发展脉络、体系特征及现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其中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从气候适应性设计理念打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常规框架整合条文的思路为后文湿热气候相关条文对比分析带来了启示。之后,基于新台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新版本的修订内容,论文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了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后续修订的9点优化路径,并以这9点优化路径为基础进行更进一步地整合归纳为6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最后,论文回归湿热气候特征,基于对湿热气候的分析探讨其与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梳理湿热气候相关评价点形成系统框架,再从框架展开对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气候相关条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4部标准气候相关条文从评价内容、评价目的、量化方式等方面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以期能发现其具体差异,为广东省乃至湿热气候下的地方标准条文修订提供更为详实的参考。

陈慧敏[2](2013)在《造船厂接单风险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的船舶工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造船厂在抓住这一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风险,而在诸多风险中,接单风险对造船厂的生存与发展意义更加重大,这是因为当决策者做出决策时,也就决定了巨额资金的投向和配置比例,一旦决策失误,就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和损失。另外,由于接单时未来市场状况并不确定,因而造船厂对于政策法规、技术条件、材料供应等诸多要素不能准确把握,因此,相比其他阶段,订单在该阶段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在此阶段尚未表现出来,所以该阶段是风险管理和控制的最有利阶段,故造船厂在进行建造前必须对接单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才能避免因决策失误所引起的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对造船厂的接单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力图为其接单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接单风险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围绕工期、成本和质量三大风险管理目标以及造船厂船舶订单的特点,对接单的风险要素重新进行了整合,提出了三个风险层面,即供应商风险层面、造船厂自身风险层面以及船东风险层面。在此基础上,本文界定了各要素的衡量指标,再结合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建立了造船厂接单风险指标体系。其次,本文结合造船厂接单风险的特点、各评价指标自身的特点以及各自的标准,分别划分了总体风险等级、各评价指标的风险等级。再次,本文引入未确知测度理论,构建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造船厂接单风险评价模型,其中,对于权重的确定则是通过主观赋权法与客观赋权法的各种方法的比较,从中选择了较为客观的赋权法—熵值法;对于风险等级的判定则是采用等级空间有序分割的置信度识别法。最后,本文基于A造船厂某张预接订单进行了案例分析,据此验证了未确知测度理论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赵卫东[3](2012)在《Nb微合金化高强度抗震钢筋轧制工艺研究》文中指出500MPa抗震钢筋具有强度高、延性好、安全储备量大、抗震性能好、节省钢材用量、施工方便等优越性,更适用于高层、大跨度和抗震建筑结构,是一种更节约、更高效的新型建筑材料。本文针对某钢厂在开展铌微合金化和控冷工艺开发500MPa抗震钢筋的试制生产过程中,出现少量钢筋伸长率偏低且存在不稳定现象。通过热处理试验和热模拟试验深入分析均热温度和控冷终止温度对铌微合金化500MPa抗震钢筋组织性能的影响。在试验研究基础上进行工业试制,分析了试制钢筋的组织和力学性能。得出以下主要结果:随着均热温度的增加,试验钢筋的奥氏体晶粒尺寸逐渐增加,当均热温度为1230℃时,奥氏体晶粒出现粗大、不均匀现象。为了保证试验钢筋中的微合金元素Nb能充分固溶到奥氏体中,同时奥氏体组织能达到均匀化而又不出现明显的粗大晶粒,试验钢筋的均热温度应控制在1200-1220℃。控冷终止温度对试验钢筋组织影响的热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随控冷终止温度降低,试样心部铁素体相对含量逐渐降低,珠光体相对含量逐渐增加,贝氏体相对含量逐渐增加,并且试样心部铁素体组织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当控冷终止温度为680℃时,铁素体晶粒尺寸较小,试验钢筋心部组织匹配较好。因此,试验钢筋的最佳控冷终止温度应在680℃左右。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试制,试制钢筋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以及强屈比均已达到国标要求并有较大的富余量,其他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均满足国标的抗震要求。试制钢筋强化机制分析结果表明,试制钢筋的强化方式主要有细晶强化、相变强化、沉淀强化和固溶强化,其中,细晶强化和相变强化对屈服强度的贡献量分别为186.5MPa和117.2MPa,是试制钢筋的主要强化方式。

杨程[4](2010)在《CRB550级箍筋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对比试验研究》文中提出CRB550级钢筋是采用HPB235钢筋经过冷加工而成,强度大大提高,延性改变不大,若能广泛使用并替代低强度等级的钢筋,则可以大大节约钢材用量,在提倡节约、低碳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钢筋目前主要应用在板筋以及剪力墙中的分布筋中,作为梁、柱的箍筋还比较少见。主要原因是:现阶段的设计中,箍筋主要按构造要求配箍,而抗震规范中对箍筋的直径以及间距做了明确的规定,若按照规范限值采用CRB550级钢筋则是不经济的。但规范对梁柱箍筋构造的要求自《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颁布以来,一直没有变化。二十多年来,高强钢筋的发展与应用突飞猛进,该条文只对钢筋的直径做出了要求,而未考虑钢筋强度的影响是不合理的。因此,有必要对框架梁端加密区箍筋直径的限值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年版)关于梁端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的要求设计了18个不同纵筋、箍筋强度等级、箍筋直径的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并对其进行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拟静力试验。(2)对试验过程中的裂缝开展过程、试件破坏形态、钢筋应变分布及发展规律、滞回曲线的形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初步验证了按等强原则采用较小直径配箍的CRB550级箍筋混凝土梁试件与按规范限值配箍的HPB235、HPB335级箍筋混凝土梁具有近似的抗震性能。(3)从骨架曲线、位移延性、强度退化、刚度退化、能量耗散等几方面对这18个试件进行对比,深入探讨箍筋强度等级及直径大小对试件抗震性能的影响。(4)鉴于试验结果,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008年版)关于梁端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的要求做出了适用于CRB550级钢筋的建议。

詹苏宇[5](2010)在《微合金化与轧后余热处理钢筋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建筑用钢筋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地震频发区建筑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对不同轧后控冷制度的钒微合金化HRB400Ⅲ级热轧带肋钢筋和轧后穿水处理的余热处理HRB335Ⅱ级和HRB400Ⅲ级热轧带肋钢筋的综合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对钢筋的五项抗震性能指标,即: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应变时效敏感性,韧脆转变温度,可焊性,强度与韧性配合等抗震性指标进行了系统的对比测试和研究。测试结果显示:各种钢筋均满足现行国标(GB1499.2-2007)中抗震性能的技术要求。HRB400Ⅲ级余热处理钢筋的综合抗震性能指标优于HRB335Ⅱ级余热处理钢筋,但低于HRB400Ⅲ级钒微合金化加控轧控冷钢筋,特别是在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和应变时效敏感性两方面。通过金相法和显微硬度法分析了钢筋的组织及相关力学性能。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横截面,冲击断口和疲劳断口,分析了试样发生断裂的过程和机理。利用疲劳实验数据拟合了Hollomon公式和Coffin-Manson公式,得到了钢筋具体的高应变低周疲劳表达式。研究发现轧后穿水处理对钒微合金化钢筋的强度提升不大,并会降低钢筋塑性和提高钢筋应变时效敏感性,进而不利于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对钢筋的低温韧性和焊接性能没有明显影响。微合金元素钒的加入有利于钢筋强度与塑性综合提高,降低钢筋应变时效敏感性,提高钢筋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余热处理钢筋虽然满足目前现行钢筋国家标准的抗震指标要求,但在地震交变载荷作用下,其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应变时效敏感性和韧脆转变温度不如钒微合金化钢筋。建议对现行钢筋抗震标准进行修改,增加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应变时效敏感性和韧脆转变温度等要求。

刘颖[6](2003)在《重钢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环境已向多样化的买方市场转化,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能否通过实施正确的经营战略,形成持续的长期竞争优势,是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战略选择,对企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经营和管理风险,必须慎重选择。论文首先对多元化战略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分析了企业战略的层次;多元化战略的类型与度量;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与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多元化的正负面效应以及如何实施多元化战略,包括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多元化的进入与多元化进入后的整合。在第三章论文通过对重钢集团多元化经营历程的回顾,结合多元化经营的现状,分析了重钢集团是专业化经营还是多元化经营、行业间相关性、多元化经营的程度、进入方式、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关系以及重钢集团多元化经营存在的问题。第四章通过运用迈克尔·波特关于竞争战略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以及VRIO价值分析,对钢铁行业的竞争结构与重钢集团的资源与能力情况进行研究,指出重钢集团只有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获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对重钢集团现有多元化经营行业吸引力与企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重钢集团应大力发展建筑与房地产业,适度发展电子信息、环境保护业,逐步从旅游、耐材、矿业等退出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第五章提出重钢集团多元化经营的目标以及具体措施,即重钢集团必须进行结构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人才战略,为多元化经营提供强大的支撑。论文大量运用战略管理、产业经济学、统计学、钢铁冶炼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对重钢集团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认为重钢集团通过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可以获得企业的成长。提出了以钢铁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建筑与房地产业,适度发展电子信息、环境保护业,逐步从旅游、耐火材料、矿业等退出的多元化经营战略。该论文立足于重钢集团实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重钢集团的长远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其它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姚启均[7](2001)在《我国钢筋和水泥改用新牌号、等级进入建筑市场》文中研究说明 经有关部门的反复研究试验,热轧带肋钢筋和常用6大水泥已制定有新标准,现正以新的牌号、等级进入建筑市场,现将新的钢筋和水泥的牌号、等级有关规定简述如下: 一、热轧带肋钢筋 钢筋新标准《钢筋混凝土用

二、2001年4月1日起热轧带肋钢筋将改用新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4月1日起热轧带肋钢筋将改用新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对比分析的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1.1.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沿革与地方化需求
        1.1.3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发展现状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湿热气候影响
    2.1 地方标准优化中的气候因素作用分析
    2.2 广东省气候特征及其影响
        2.2.1 广东省气候特征:湿热气候
        2.2.2 湿热气候的影响:最难以控制的气候
    2.3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展现状
        2.3.1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情况
        2.3.2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现状分析
    2.4 《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方法与对比对象选择
        2.4.1 优化方法选择:对比分析法
        2.4.2 对比对象选择:新台港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发展进程与最新修订分析
    3.1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发展进程
    3.2 适用建筑类型增多,标准体系部分整合
    3.3 评价定级取消认证级
    3.4 评价阶段不变,指标大类体现阶段特色
    3.5 大类名称修改,大类权重趋向均衡
    3.6 条文修订:重新整合,体现“气候、资源、健康、生态”理念
        3.6.1 气候适应性设计
        3.6.2 资源综合利用
        3.6.3 智能健康建筑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台湾EEWH标准与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发展与最新修订分析
    4.1 中国台湾EEWH标准发展历程
    4.2 中国台湾EEWH标准最新修订
        4.2.1 评价体系新增境外版
        4.2.2 大类不变,部分条文修改
    4.3 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发展历程
    4.4 中国香港BEAM-Plus标准最新修订
        4.4.1 评价体系新增室内与社区
        4.4.2 增设大类指标权重,既有建筑增加“管理”大类
        4.4.3 条文修订情况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横向对比分析
    5.1 概述
    5.2 宏观层面:评价体系框架与评价定级方式
        5.2.1 标准体系:拓展与整合
        5.2.2 评价阶段:结合标识管理,运营评价为主
        5.2.3 评价定级:“入门易”与“高评难”
        5.2.4 指标大类:大类设置与分值占比差异分析
    5.3 微观层面:条文内容与评价方式
        5.3.1 场地:结合城市设计与建立生态评价体系
        5.3.2 能源:成效导向量化评价与优化可再生能源利用评价
        5.3.3 资源:材料碳足迹与全生命期评价
        5.3.4 室内环境质量:健康建筑与智能建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台港粤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湿热气候相关条文对比分析
    6.1 概述
    6.2 湿热气候与绿色建筑——应对与利用
        6.2.1 传统建筑应对湿热气候:被动式通风设计
        6.2.2 现代建筑应对湿热气候:机械设备降温除湿
        6.2.3 从超越建筑尺度出发综合应对湿热气候
        6.2.4 利用湿热气候资源:太阳能、雨水与生态资源
    6.3 基于湿热气候分析的评价点梳理
        6.3.1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气候应答设计”大类介绍
        6.3.2 结合绿色社区标准完善评价点梳理
        6.3.3 评价点梳理:覆盖全生命期、兼顾室内外环境舒适
    6.4 湿热气候相关条文对比分析与优化路径
        6.4.1 绿化与景观:优化绿化量化评价指标,兼顾生态效应
        6.4.2 自然环境保护:构建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6.4.3 雨水管理:基地保水、雨水径流控制与雨水利用
        6.4.4 室外风环境:超越建筑尺度的风环境分析与设计优化
        6.4.5 室外热环境:综合措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6.4.6 室外光环境:光照分析、遮阳与防止自然光光污染
        6.4.7 太阳能利用:综合建筑与场地的太阳能开发潜力评估
        6.4.8 建筑自然通风:公共空间自然通风与结合空气品质综合评价
        6.4.9 门窗气密性:兼顾门窗材料性能,以漏风率为评价指标
        6.4.10 外立面与围护结构:减少得热量与提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6.4.11 机械设备性能:用户需求、空气质量影响与新风全热交换
    6.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成果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造船厂接单风险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造船厂接单风险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风险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造船业风险相关概念
        2.1.1 造船业风险的概念
        2.1.2 造船业风险的分类
    2.2 未确知测度理论概述
        2.2.1 未确知信息的定义
        2.2.2 未确知信息与其它不确定信息的关系
        2.2.3 未确知函数构造方法
        2.2.4 未确知测度方法评价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造船厂接单风险分析
    3.1 造船业及其特点
    3.2 船舶订单的特点
        3.2.1 船舶订单的构成要素
        3.2.2 造船厂接单业务流程
        3.2.3 船舶订单的特点分析
    3.3 评价造船厂接单风险的必要性
    3.4 造船厂接单风险分析
        3.4.1 造船厂接单风险的界定
        3.4.2 造船厂接单风险的特征
        3.4.3 造船厂接单风险的来源
    3.5 造船厂接单风险要素的识别
    3.6 造船厂接单风险要素分析
        3.6.1 基于供应商风险层面的风险要素分析
        3.6.2 基于造船厂自身风险层面的风险要素分析
        3.6.3 基于船东风险层面的风险要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造船厂接单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界定
    4.1 衡量变量的界定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4.4 接单风险等级的划分
        4.4.1 总体接单风险等级划分
        4.4.2 各指标的风险区间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未确知测度理论的造船厂接单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未确知测度理论在造船厂接单风险评价中的可行性分析
    5.2 造船厂接单风险未确知测度模型
        5.2.1 单指标评价矩阵
        5.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3 多指标评价矩阵
        5.2.4 置信度识别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案例分析
    6.1 案例选取原则及分析思路
        6.1.1 案例选取原则
        6.1.2 分析思路
    6.2 案例背景
        6.2.1 基本概况
        6.2.2 A 造船厂的接单风险管理现状
    6.3 数据的收集以及指标的处理
    6.4 指标的计算过程
        6.4.1 单指标的评价
        6.4.2 二级指标的评价
        6.4.3 风险等级识别
    6.5 结果分析及风险控制对策
        6.5.1 结果分析
        6.5.2 风险控制策略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3)Nb微合金化高强度抗震钢筋轧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钢筋的发展
        1.2.1 国外钢筋的发展情况
        1.2.2 国内钢筋的发展情况
    1.3 高强抗震钢筋的生产工艺
        1.3.1 超细晶技术
        1.3.2 控制轧制技术
        1.3.3 控制冷却技术
        1.3.4 控轧控冷技术
        1.3.5 微合金化技术
    1.4 500MPa级高强抗震钢筋
        1.4.1 500MPa级钢筋的性能要求及应用前景
        1.4.2 500MPa级钢筋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相变点测试
        2.2.2 硬度测量
        2.2.3 热处理试验
        2.2.4 热模拟试验
        2.2.5 微观组织观察
        2.2.6 物理化学相分析
第三章 均热温度和控冷终止温度对钢筋组织和相变的影响
    3.1 均热温度对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的影响
        3.1.1 均热温度以及均热时间的确定
        3.1.2 试验方法
        3.1.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控冷终止温度对钢筋的影响
        3.2.1 控冷终止温度对实验钢筋组织和相变的影响
        3.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3.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试制钢筋组织性能及强化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试制钢筋的力学性能
        4.3.2 试验钢筋的金相组织
        4.3.3 析出相分析
        4.3.4 强化机制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CRB550级箍筋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对比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冷轧带肋钢筋的发展状况
        1.2.1 国外冷轧带肋钢筋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冷轧带肋钢筋的发展状况
    1.3 高强箍筋的研究状况
        1.3.1 国外高强箍筋的研究状况
        1.3.2 国内高强箍筋的研究状况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1.4.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4.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试验概况及试验方案
    2.1 概述
    2.2 试件概况
        2.2.1 试件设计
        2.2.2 材料力学性能
    2.3 加载方法和试验方法
        2.3.1 加载方案
        2.3.2 加载装置
        2.3.3 加载制度
    2.4 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2.4.1 量测内容
        2.4.2 测点布置
    2.5 数据采集和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各组试件试验现象描述与分析
    3.1 小配筋率对比试件组的试验现象描述与分析
        3.1.1 试件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3.1.2 钢筋应变曲线
        3.1.3 荷载位移滞曲线
    3.2 中等配筋率对比试件组的试验现象描述与分析
        3.2.1 试件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3.2.2 钢筋应变曲线
        3.2.3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3.3 偏大配筋率对比试件组的试验现象描述与分析
        3.3.1 试件破坏过程及破坏形态
        3.3.2 钢筋应变曲线
        3.3.3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各组对比试件抗震性能的综合分析
    4.1 各组试件骨架曲线对比与分析
        4.1.1 小配筋率试件组骨架曲线对比与分析
        4.1.2 中等配筋率试件组骨架曲线对比与分析
        4.1.3 大配筋率试件组的骨架曲线对比与分析
    4.2 试件的延性性能对比与分析
    4.3 试件的强度退化对比与分析
    4.4 试件的刚度退化对比与分析
        4.4.1 各组试件第一、第二和第三周加载循环割线刚度退化对比与分析
        4.4.2 各组试件环线刚度退化对比与分析
    4.5 试件的能量耗散能力对比与分析
        4.5.1 试件总滞回耗能E 及归一化总滞回耗能
        4.5.2 试件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4.6 CRB550 级箍筋直径限值的建议
    4.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微合金化与轧后余热处理钢筋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高强度抗震钢筋的发展及特点
    2.1 高强度抗震钢筋的发展
    2.2 高强度抗震钢筋的成分特点及生产工艺特点
        2.2.1 微合金化化钢筋高强度抗震钢筋
        2.2.2 余热处理抗震钢筋
        2.2.3 超细晶钢筋
3 钢筋的抗震性能分析
    3.1 应变时效敏感性
    3.2 韧脆转变温度
    3.3 焊接性能
        3.3.1 低碳合金钢焊缝金属显微组织
        3.3.2 合金元素对焊缝组织的影响
    3.4 强度与塑性配合
    3.5 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
4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 试验材料
        4.1.1 微合金化HRB400 钢筋和余热处理HRB400 钢筋化学成分
        4.1.2 微合金化钢筋和余热处理钢筋的轧制工艺。
    4.2 试验方法
        4.2.1 拉伸试验
        4.2.2 钢筋应变时效敏感性
        4.2.3 钢筋的焊接试验
        4.2.4 钢筋的冲击试验
        4.2.5 钢筋高应变低周疲劳试验
        4.2.6 金相分析
        4.2.7 扫描电镜观察和透射电镜观察
        4.2.8 显微维氏硬度试验
5 试验结果
    5.1 钒微合金化热轧态钢筋试验结果
        5.1.1 钒微合金化热轧态钢筋拉伸结果
        5.1.2 钒微合金化应变时效态钢筋拉伸结果
        5.1.3 钒微合金化闪光对焊钢筋试验拉伸结果
        5.1.4 钒微合金化钢筋冲击试验结果
        5.1.5 钒微合金化钢筋高应变低周疲劳试验结果
    5.2 轧后余热处理热轧态钢筋试验结果
        5.2.1 轧后余热处理热轧态钢筋拉伸结果
        5.2.2 轧后余热处理应变时效态钢筋拉伸结果
        5.2.3 轧后余热处理闪光对焊钢筋试验拉伸结果
        5.2.4 轧后余热处理钢筋冲击试验结果
        5.2.5 轧后余热处理钢筋高应变低周疲劳试验结果
6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6.1 强度与塑性配合
        6.1.1 钢筋强度与塑性
        6.1.2 钢筋的横截面硬度
        6.1.3 金相组织观察
    6.2 应变时效敏感性
    6.3 可焊性
        6.3.1 焊接样宏观分析
        6.3.2 焊接接头金相及显微硬度分析
    6.4 韧脆转变温度
        6.4.1.冲击试验结果分析
        6.4.2 冲击断口分析
    6.5 高应变低周疲劳试验结果分析
        6.5.1 疲劳失效分析
        6.5.2 低周疲劳断口分析
7 HRB400 微合金化与余热处理抗震钢筋的综合抗震性能分析
    7.1 高应变低周疲劳性能
    7.2 应变时效敏感性
    7.3 韧脆转变温度
    7.4 焊接性能
    7.5 强度与塑性的配合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重钢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模式和思路
    1.3 研究内容
2 多元化战略相关理论
    2.1 企业战略
    2.2 多元化战略的类型
    2.3 多元化战略的动机和模式
        2.3.1 多元化战略的动机
        2.3.2 多元化战略模式
    2.4 多元化战略的效益成本分析
        2.4.1 多元化实现经济效益的主要方式
        2.4.2 多元化战略的正负面效应
        2.4.3 多元化战略与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
    2.5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2.5.1 多元化战略的选择
        2.5.2 多元化战略的进入
        2.5.3 多元化战略的整合
3 重钢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3.1 重钢集团简况
    3.2 重钢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历程及现状
        3.2.1 重钢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历程
        3.2.2 重钢集团多元化经营的现状
    3.3 重钢集团多元化经营分析
    3.4 重钢集团多元化经营存在问题
4 重钢集团多元化战略的确立及行业选择
    4.1 多元化战略的确立
        4.1.1 钢铁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4.1.2 重钢集团VRIO分析
    4.2 多元化经营行业选择
5 重钢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5.1 结构调整
    5.2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3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4 实施人才战略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2001年4月1日起热轧带肋钢筋将改用新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对比分析的广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优化路径研究[D]. 徐拓.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2]造船厂接单风险综合评价研究[D]. 陈慧敏. 江苏科技大学, 2013(08)
  • [3]Nb微合金化高强度抗震钢筋轧制工艺研究[D]. 赵卫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12(03)
  • [4]CRB550级箍筋混凝土梁的抗震性能对比试验研究[D]. 杨程.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 [5]微合金化与轧后余热处理钢筋的抗震性能研究[D]. 詹苏宇. 重庆大学, 2010(03)
  • [6]重钢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D]. 刘颖. 重庆大学, 2003(04)
  • [7]我国钢筋和水泥改用新牌号、等级进入建筑市场[J]. 姚启均. 建材工业信息, 2001(03)

标签:;  ;  ;  ;  ;  

2001年4月1日起热轧带肋钢筋将改为新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