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颅内感染性疾病的CT和MRI诊断

儿童颅内感染性疾病的CT和MRI诊断

一、儿童颅内感染性疾病的CT及MRI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岑贞颐[1](2021)在《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LA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颅内感染并颅内压升高患儿血清及脑脊液血浆钙连接蛋白B(Plasma Calnexin B,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乳酸LA(Lactic Acid,LA)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为本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以及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颅内感染并颅内压升高的患儿96例为病例组;按脑脊液压力升高水平分为轻度升高组和重度升高组两个亚组,选取同期同年龄段的健康体检儿童96例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S100B、NSE、LA水平及其与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重度升高组患儿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和视乳头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61.9%、85.7%、76.2%和57.1%,轻度升高组为24.1%、59.3%、31.5%和18.5%;重度升高组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和视乳头水肿的发生率均高于轻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月~3岁患儿轻度升高组脑脊液压力为117.48±9.81mm H2O,重度升高组为159.53±12.42 mm H2O;4~6岁患儿轻度升高组脑脊液压力为192.40±9.27 mm H2O,重度升高组为272.62±21.81mm H2O;7~15岁患儿轻度升高组脑脊液压力为234.44±24.46 mm H2O,重度升高组为299.10±26.49mm H2O。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重型病例脑脊液压力均值高于同组的轻型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重度升高组血乳酸(LAC)、C反应蛋白(CRP)、脑钠尿肽(BNP)、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肌酐、脑脊液乳酸(CSF-LA)水平较轻度升高组高,重度升高组血PH值、碳酸氢盐、脑脊液氯水平、血纤维蛋白原(Fbg)较轻度升高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升高组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脑脊液细胞总数、中性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乳酸脱氢酶(LDH)、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蛋白定量与轻度升高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96例患儿均进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异常检出率为67.8%(65例),其中重度升高组为78.6%(33例),轻度升高组为38.9%(21例),重度升高组头颅MRI影像学改变高于轻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MRI及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的病灶检出率,MRI病灶检出率高于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同亚组血清S100B、NSE及LA水平变化特征为对照组<轻度升高组<重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S100B、NSE、LA水平为轻度升高组<重度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不同病因组血清和脑脊液S100B、NSE、LA水平为结脑组>化脑组>病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以CSF-LA为因变量,S100B和NSE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为自变量,应用线性回归分析:(1)相关分析:血清S100B与CSF-LA定量(r=0.381,P=0.000),脑脊液S100B与CSF-LA定量(r=0.350,P=0.001);血清NSE与CSF-LA定量(r=0.348,P=0.001),脑脊液NSE与CSF-LA定量(r=0.297,P=0.003);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以脑脊液压力为因变量,S100B和NSE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为自变量,应用线性回归分析:(2)相关分析:血清S100B与脑脊液压力(r=0.472,P=0.000),脑脊液S100B与脑脊液压力(r=0.464,P=0.000);血清NSE与脑脊液压力(r=0.579,P=0.000),脑脊液NSE与脑脊液压力(r=0.593,P=0.000)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1)。(7)回归分析:以血清S100B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血清S100B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12(P<0.05);以脑脊液S100B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脑脊液S100B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31(P<0.05)。以血清NSE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血清NSE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0.196(P<0.05);以脑脊液NSE为自变量,CSF-LA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脑脊液NSE可以显着影响CSF-LA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28(P<0.05)。结论:(1)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的脑脊液压力与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相关性,脑脊液压力升高值越大,患儿临床表现越严重,合并各器官脏器损害的发生率越高。(2)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头颅MRI无特异性改变,但颅内压升高越明显,MRI异常检出率相对较高。(3)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100B、NSE可正向影响CSF-LA定量,即血清和脑脊液中的S100B、NSE越高,CSF-LA定量越高,脑脊液压力升高也越大,患儿发展成为重度感染性颅内高压的可能性越大。(4)血清及脑脊液中S100B、NSE、LA含量水平对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的早期诊断、提高治疗效果、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邹永杰[2](2021)在《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据Lancet发布的《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脑卒中是全世界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致死的第二高发疾病,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类型中致死致残率最高,发病率占卒中类型的10-15%。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类型,在我国,ICH发病率高达17-51%,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剧增,ICH发病率不降反增,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针对ICH治疗的研究层出不穷,但目前的手段并不能有效改善ICH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所以寻找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提高ICH疗效的希望所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598例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发现2010-2014年患者死亡率较2000-2004年患者下降,而存活患者预后没有明显改善。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客观实时评估ICH入院时病情,是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和患者预后的第一环节。目前病情评估主要通过医护人员的观察,结合现有的评分量表进行,均有不同程度的主观性。更为重要的是,绝大多数脑出血患者第一次入院地点往往在基层医院,很多基层医院缺乏CT、MRI等客观检测设备,甚至连是否为脑出血的诊断难以明确,严重影响脑出血患者及时有效的救治。因此,本研究先将生物电阻抗技术与猕猴脑出血模型相结合,初步评估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病情监测与辅助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进一步,我们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于临床脑出血患者的诊疗过程中,以探讨该技术是否可以帮助临床进行脑出血的辅助鉴别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及患者的预后预测。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ICH患者数据,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等方面入手进行比较,寻找影响我院ICH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后续的临床研究提供基础和思路。研究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2000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入院的脑出血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住院经过与病情评估,并发症,以及随访资料等进行评估入组。根据时间段分为A组2000-2004年、B组2010-2014年,对两组分别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特征研究,同时根据9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两个时间段收治患者的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等有显着差异(P<0.05);2.高血压、吸烟和饮酒依然是ICH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3.我院收治患者的死亡率较前有了明显的变化,由2000-2004年的26.9%降至2010-2014年的18.9%,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年龄、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等均为ICH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ICH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NIHSS评分、脑血肿量)和脑出血后并发症(再出血、脑疝、上消化道出血和肺炎)是判断患者预后的预测因素;进一步加强ICH患者病情评估的技术与方法,是未来ICH研究的重要方向。第二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患者入院时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脑出血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我们拟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模拟临床脑出血及血肿扩大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观察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内出血量增多过程中的参数变化规律,以明确该技术在脑出血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和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研究方法:采取自体血注入法建立猕猴脑出血模型,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同时对造模动物进行有创颅内压和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观察脑出血后出血量增加过程中及不同出血量时两种监测数值的变化情况,术后通过MRI确认模型稳定性。研究结果:1.建立了稳定的猕猴ICH模型,术中动物生命体征平稳,术后1、2、3和7天,动物的神经功能评分为28.67±0.89、27.33±1.11、25.33±1.11、23.67±0.89;2.MRI扫描可见左侧基底节区T1稍低信号影,T2稍高信号影,中线向右侧稍偏移,左侧脑室受压明显;3.ICH造模后,有创颅内压监测值由9.2±0.5mm Hg升高到27.2.±1.3mm Hg;扰动系数由102.5±6.0升高到146.5±5.3;全频相位斜率值由-0.9558±0.0038升高到-0.9445±0.0043。研究结论: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生物电阻抗技术监测指标(扰动系数、全频相位斜率)变化的趋势与有创颅内压监测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该技术可以反映脑出血量的多少和脑内血肿量增多的过程,在ICH的辅助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第三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早期病情监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入组162例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使用便携式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护,测定扰动系数值,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GCS昏迷评分、NIHSS评分、脑病变部位等指标。最后经头颅CT/MRI影像学检查确诊。研究结果:1.脑出血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80.29±7.80,脑梗死组患者扰动系数值为71.64±7.81,两组扰动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显示扰动系数大于78.5时,提示脑出血的可能性大(敏感度52.4%,特异度88.9%),其曲线下面积为0.778。在4.5-24h之间测得的扰动系数具有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类型的价值。研究结论:生物电阻抗技术对脑出血和脑梗死的早期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应用价值。第四部分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目的:本实验拟将生物电阻抗技术应用到脑出血患者的急性期诊疗过程中,探讨该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及预后预测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对象和方法:对我院2017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进行前瞻性无创脑水肿监测,对监测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疾病发病情况、既往病史、个人史,观察并收集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资料、入院诊疗以及随访资料进行评估入组,根据监测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肿量,血肿部位进行回顾性匹配对照组患者,每组内再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同时根据30天m RS评分结果将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3)和预后不良组(m RS≥3)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研究结果:1.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术后扰动系数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的患者,扰动系数在急性期有随着水肿面积增大而降低的趋势;2.无创颅内压指数与患者的血肿量,绝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死亡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存活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患者的无创颅内压指数高于保守治疗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ROC曲线分析显示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1.55时,提示患者应当行手术治疗(敏感性:73.63%,特异性:70.93%),其曲线下面积:0.78;无创颅内压指数大于13.65时,提示患者死亡可能性大(敏感性:74.07%,特异性:60%),其曲线下面积:0.70;4.监测组患者的死亡率(11.79%)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死亡率(17.5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监测组瞳孔变化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发现血肿扩大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脑积水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3小时,癫痫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6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水肿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2小时,监测组术后脑梗死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3小时,监测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现时间早于对照组12小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对于脑出血患者,生物电阻抗技术可以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协助判断患者手术时机,预测患者预后,是一种新的病情监测方法。

范晓琳[3](2021)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特点分析(附7例病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以便尽早治疗并改善预后。方法:收集7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儿科2015.01至2020.06收治的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整的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从11岁到16岁,平均年龄13.4岁。其中男性患儿1例,女性患儿6例。从系统性红斑狼疮起病至确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时间为3个月至2年,平均9.1个月。7例患者中真菌感染1例,结核感染2例,非结核感染4例。其中脑脓肿1例,脑膜炎6例。首发症状以头痛、发热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其中1例以呕吐、肢体偏瘫起病,1例以视力下降起病,1例以抽搐、意识障碍起病。其中6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起病前口服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平均治疗时间9.3个月。3例曾行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剂量为15mg/kg,连用3天。6例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雷公藤多甙、羟氯喹等。均根据病原学结果给予规范抗感染治疗,药物包括美罗培南、氟康唑、青霉素、万古霉素。治愈或好转3例,3例无明显好转,1例死亡。结论: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神经系统感染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以脑膜炎多见,可有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等表现。应尽早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及头部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提高患儿预后。

袁其俊[4](2021)在《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将超声影像与CT/MRI影像进行融合,然后在融合成像技术引导下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比较融合成像技术辅助手术与传统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时间、创腔大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废损、颅内感染)、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患者心理状况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和评估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8年10月-2020年12月就诊于云南省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且影像学诊断为颅内深部小肿瘤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组31例和传统组31例。融合成像组在术中超声融合成像系统引导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传统组根据术前影像学定位显微镜下切除肿瘤。术后6小时内复查CT,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创腔大小、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废损、颅内感染)、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患者心理状况等方面的数据,数据纳入SPSS24.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2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统计结果评估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是否具有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融合成像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81.74±29.591min,传统组平均手术时210.52±32.33min、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缩短,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融合成像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4.61±3.14天,传统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7.65±3.94天,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缩短,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融合成像组平均术后创腔体积大小为12.15±3.99cm3;传统组平均术后创腔体积大小为15.60±4.52 cm3,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小,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4.融合成像组术后NIHSS平均评分为0.13±0.34分,传统组术后NIHSS平均评分为0.32±0.54分,融合成像组较传统组低,且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0.48±0.77分,传统组术前NIHSS平均评分为0.55±0.85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术后NIHS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5.融合成像组术前SCL-90平均评分为109.29±2.55分,传统组术前SCL-90平均评分为109.42±2.45分,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后SCL-90平均评分为107.00±6.02分,传统组术后SCL-90平均评分为106.32±6.71分,两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融合成像组术前术后心理状况SCL-90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组术前术后心理状况SCL-90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融合成像组术后颅内感染率(19.35%)、术后神经功能废损发生率(29.03%)较传统组(22.58%、32.26%)低,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可以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提供实时、精准的指导从而提高手术精准性及有效性。2.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指导下手术切除颅内深部小肿瘤与传统手术相比较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创腔大小、术后神经功能废损NIHSS评分上有统计学差异,能提高手术质量及手术安全并具有较明显的优势。3.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切除中能够缩短颅内深部小肿瘤的手术学习曲线,对于促进神经外科年轻医师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4.超声和CT/MRI融合成像技术结合了两种成像方式的优点,克服了两者的局限性,是一项值得在尚未配备术中功能磁共振导航系统的医院推广的技术。

童志高[5](2021)在《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远期随访结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分析内镜经鼻蝶入路(EEA)治疗颅咽管瘤的术后并发症、无进展生存期及远期随访结果。病人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20年期间本医疗中心连续性实施内镜经鼻蝶入路(EEA)治疗颅咽管瘤113例,评估这些患者的纵向医疗记录并进行长期随访。结果:113例颅咽管瘤患者中,肿瘤全切除(GTR)95例(84.1%),非大部分全切除(NGTR)18例(15.9%),肿瘤性质影响肿瘤的全切率(实性、囊性、囊实性GTR率分别为71.4%、66.7%、88.6%)。在90例术前无尿崩的患者中,66例(75%)患者术后出现新发的尿崩(DI)。77例(68.1%)患者术后出现垂体前叶内分泌功能恶化。在69例术前视力视野损伤的患者中,51例(73.9%)患者术后视力视野不同程度改善。10例(8.8%)患者出现术后脑脊液漏,均再次手术修补脑脊液鼻漏,在随访观察期间无永久性脑脊液鼻漏。6例(5.3%)患者术后脑脊液检查证实颅内感染,经抗炎及腰大池引流等治疗后3例患者痊愈。术后截止最近一次随访,6例(5.3%)患者死亡,7例(6.2%)患者出现肿瘤复发。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分析显示,GTR患者与NGTR患者的PFS有显着差异(p=0.016,<0.05)。远期随访结果显示,下丘脑神经功能中睡眠改变与术前相比存在明显下降(p=0.031,<0.05)。患者生活质量(QOL)术前与远期随访结果无显着差异(p=0.14,<0.05)。结论:经鼻内镜手术可作为大部分(手术适应征内)颅咽管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内镜下颅咽管瘤可以肿瘤全切除(GTR)作为首选治疗策略。患者总体无进展生存期是令人满意的。肿瘤全切除可以减少肿瘤的复发,提高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高鸿博[6](2020)在《血清和脑脊液IL-6、IL-17水平在儿童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清和脑脊液白细胞介素-6(L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7(Lnterleukin-17,IL-17)水平与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相关性研究,为早期诊断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提供依据。方法:(1)选取2018年01月至2019年07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及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西南医院收治的年龄在1月至5岁之间的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其中55例普通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为普通组,40例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为难治组,选用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年龄在1月至5岁之间的健康儿95例为对照组。(2)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检测患儿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s,WBC)、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 CRP)及患儿脑脊液相关指标,并行血液及脑脊液病原菌培养。患儿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所有难治组、普通组和对照组血清中IL-6、IL-17水平,并同时测定难治组、普通组脑脊液中IL-6、IL-17水平。(3)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难治组患儿发热、嗜睡、呕吐/头痛、烦躁/拒乳和抽搐的发生率分别为77.5%、20.0%、37.5%、17.5%和42.5%,普通组为85.5%、21.8%、40.0%、14.5%和36.4%;难治组发热、嗜睡、呕吐/头痛、烦躁/拒乳和抽搐的发生率与普通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普通组比较,难治组WBC、PCT、CRP和hs CRP、脑脊液细胞总数、中性细胞比例、腺苷脱氢酶、蛋白定量以及血液、脑脊液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组WBC、PCT、CRP和hs CRP、脑脊液细胞总数、中性细胞比例、腺苷脱氢酶、蛋白定量以及血液、脑脊液培养病原菌阳性率等指标均显着高于普通组;(3)与普通组比较,难治组颅脑影像学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组出现颅脑影像学改变显着高于普通组。与CT组比较,MRI病灶检出率有显着的差异,MRI病灶检出率显着高于CT(P<0.05)。(4)对照组、普通组和难治组三组血清IL-6和IL-17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经两两比较,IL-6血清上对照组<普通组<难治组,IL-17血清上对照组<普通组<难治组。普通组和难治组两组脑脊液IL-6和IL-17水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脑脊液上普通组<难治组,IL-17脑脊液上普通组<难治组。(5)以脑脊液蛋白定量及细胞总数为因变量,l L-6和IL-17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为自变量,应用线性回归分析:(1)相关分析:IL-6血清与蛋白定量(r=0.333,P=0.001),IL-6脑脊液与蛋白定量(r=0.312,P=0.002),IL-17血清与蛋白定量(r=0.311,P=0.002)均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IL-6血清、IL-6脑脊液、IL-17血清、IL-17脑脊液与细胞总数均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2)回归分析:以IL-6血清为自变量,蛋白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IL-6血清可以显着影响蛋白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02(P<0.05);以IL-6脑脊液为自变量,蛋白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IL-6脑脊液可以显着影响蛋白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01(P<0.05);以IL-17血清为自变量,蛋白定量为因变量做线性回归分析,IL-17血清可以显着影响蛋白定量,非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002(P<0.05)。结论:(1)血清中的IL-6、IL-17和脑脊液中的IL-6可以正向影响蛋白定量,即血清中的IL-6、IL-17和脑脊液中的IL-6越高,蛋白定量也越高,患儿发展成为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可能性越大。(2)血清及脑脊液中IL-6、IL-17含量水平对早期诊断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3)MRI检查对早期诊断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且MRI病灶检出率高于CT检查。(4)常规实验室检查中的WBC、PCT、CRP和hs CRP、脑脊液细胞总数、中性细胞比例、蛋白定量显着升高以及病原菌培养阳性对早期诊断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发热、嗜睡、呕吐/头痛、烦躁/拒乳和抽搐等症状体征对于早期诊断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无明显指导意义。

罗帅[7](2020)在《童初发颅咽管瘤外科手术与干扰素治疗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常规外科手术与立体定向辅助干扰素-α囊内注射治疗儿童初发颅咽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比较两治疗方式各自优势,为儿童初发颅咽管瘤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自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总计152例初发初治儿童颅咽管瘤患者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神经外科研究所,归纳总结所有患儿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其中53例符合外科手术切除和干扰素囊内治疗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其术后短期与远期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152例初发初治儿童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详细分类归纳,男女分别为89例和63例,平均发病年龄7.63岁,4-6岁高发,首发症状至明确诊断平均10.57月,首诊以颅高压症候群居首位(35.5%),主客观临床症状体征发生率存在差异,在视觉障碍、生长迟缓及体型发育方面尤为突出。肿瘤CT显示钙化率达94.1%,MRI显示肿瘤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65.1%),囊性居多(71.1%),主要分布在鞍区(34.2%),可沿组织间隙向不同部位扩展。患儿中53例符合外科手术与干扰素囊内化疗纳入标准,36例初治采用外科手术切除,17例采用干扰素囊内化疗。外科手术以额颞开颅翼点入路为主要术式(83.3%),肿瘤全切率58.3%,术后病理均为造釉细胞型,术后3年OS率72.3%、6年OS率47.3%,术后3年PFS率52.8%、6年PFS率27.8%,肿瘤复发率30.6%,但手术所致的脑出血(16.7%)、颅内感染(25%)、多饮多尿(46.9%)、垂体功能障碍(54.2%)、水电解质紊乱(83.3%)等并发或伴发病发生率高,远期智能学习障碍及垂体激素异常显着提升。干扰素化疗主要适用于囊性颅咽管瘤,立体定向辅助囊腔置管为药物治疗前的必要环节,15例行Ommaya囊植入,入颅点以右额(70.6%)为主,胆固醇结晶阳性率64.7%。围手术期无脑出血、颅内感染及继发严重下丘脑-垂体功能紊乱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期间药物主要的副反应为低热(41.2%)、高热(17.6)、疲乏无力等,对症治疗均获得完全缓解。多数患儿仅采用1个疗程化疗(47.1%),1例采用5个疗程,疗效差异较大,1例4疗程患儿获得较长PFS(3.67年),治疗后3年OS率53%、6年OS率5.9%,术后3年PFS率11.8%、6年PFS率0%,随访期肿瘤复发率70.6%。两治疗组相比,短期临床症状改善无明显差异,然而在控制肿瘤进展及延缓生存期方面外科手术更具有优势,但是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儿远期生活质量;干扰素化疗创伤小、并发症少,一定程度延长肿瘤进展,但疗效不确定。结论外科手术能有效控制肿瘤进展并延长生存期,但短期并发症发生率高、远期伴发病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干扰素囊内化疗安全性肯定、远近期并发症少,一定程度延缓肿瘤进展,但存在个体差异,远期疗效是否与治疗疗程相关尚需系统性前瞻性研究。

刘梦颖[8](2020)在《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EEG与MRI/CT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颅内感染是癫痫发作和获得性癫痫的重要原因,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VE)作为颅内感染之一,严重危害儿童健康。VE急性期癫痫发作及迟发性癫痫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急性期后是否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哪些因素可以预测后期继发癫痫的风险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研究在VE发病年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严重意识障碍、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异常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及影像学皮层受累等方面做过较多分析,也得出相关危险因素。但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1.脑炎急性期的EEG及影像学结果因执行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2.EEG慢波活动受不同年龄发育影响,有时与脑损伤后EEG难以区别;3.皮层下结构与癫痫网络密切相关,局灶性发作可以起源于皮质下结构,脑炎急性期单纯皮质下结构受累是否为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Postencephalitic Epilepsy,PEE)的危险因素?影像学和EEG分别从大脑解剖形态及功能状态判断脑损害情况,二者结合分析,对VE的诊断、病情评估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基于以上问题,目的是在同年龄段患儿中,对VE急性期1月内完善的EEG、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着重从EEG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对PEE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2.01~2019.01间明确诊断的136例患儿,以确诊为PEE患儿34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并至少随访6个月未继发癫痫的病毒性脑炎(no-PEE)患儿102例,为对照组。136例患儿均于VE急性期完善EEG及影像学检查,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了解患儿是否有癫痫发作、发作次数及发育情况。应用SPSS21.0软件进行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α=0.05为检验标准,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儿VE急性期EEG癫痫样放电(P<0.001)、弥漫或广泛性慢波(P<0.001),影像学上皮层及皮层下受累(P<0.001)、单纯皮层受累(P=0.023)、丘脑基底节受累(P=0.001),SE(P<0.001)、昏迷(P<0.001)及痫性发作频率≥2次(P<0.001),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儿VE急性期EEG癫痫样放电(P=0.001)、影像学上皮层及皮层下同时受累(P<0.001)、急性期SE(P=0.027)、痫性发作频率≥2次(P=0.005)、昏迷(P=0.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PEE危险因素。3.在随访过程中两组患儿的智力发育障碍存在显着差异(P<0.001)。结论1.VE患儿急性期EEG痫样放电、影像学上皮层及皮层下同时受累、反复痫性发作、SE、昏迷为PEE危险因素。2.PEE患儿后期常伴有智力发育障碍,应给予严密随访,并系统管理及正规治疗。

明美秀,沈全力,闫钢风,陆国平[9](2020)在《影像学检查对感染及病原判断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感染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问题。影像学检查是感染性疾病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手段,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影像学检查虽不能明确病原,但能为病原的判定提供重要线索,缩小可疑病原范围,为临床医生的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

王铁成[10](2019)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ChiariⅠ型伴脊髓空洞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Chiari畸形(ACM)是临床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疾病[1],其中脊髓空洞(SM)是其最常见的伴随病变,而机制不明。本病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手术是该疾病最佳的治疗手段,但是对于不同手术方式的取舍,临床上尚存在巨大的争议。本研究根据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将ACM-I型伴SM患者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类型,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最常用术式对不同类型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从而为ACM-I型伴SM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构建提供理论依据,以满足现代医疗的精准化诊疗需求,减小患者痛苦,改善临床预后,使患者生存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方法:严格筛选山东省立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手术治疗的ACM-I型伴SM患者85例,所有手术均由高年资主任医生实施,且就手术方式和手术标准经讨论达成一致,按照统一标准执行。根据不同的临床特征,将患者分为:①表现有枕颈区压迫综合征者,②表现有脊髓中央受损综合征者,③表现有小脑损害综合征者(同一患者可合并两种或两种以上临床表现)。根据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按脊髓空洞直径和长度分为脊髓空洞直径大于椎管有效径50%者和≤50%者、局限于颈髄和超出颈髓者;按小脑扁桃体下疝范围分为≤10mm者和>10mm者。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家属意愿行两种手术方式,并依此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行单纯后颅窝骨性减压加寰枕筋膜松解术,B组在A组手术的基础上行硬膜扩大修补术+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术。经过1年随访,通过Tator评分法和影像学检查,对两组患者术后的近、远期疗效、影像学改变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以评估不同手术方式对不同类型患者的预后影响。结果:1.在近期疗效方面,A组患者小脑损害综合征较B组改善率高(62.50%vs 46.1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而对于患者总体情况和其他症状的改善,两组患者差异不大,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总体好转率为47.37%、53.57%,p=0.591)。影像学表现方面,B组脊髓空洞改善率较A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对于小脑扁桃体下疝的改善,B组显着好于A组(p分别为0.020、<0.001)。此外,A组患者KPS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差异(80.12±14.25),而B组患者术后KPS评分明显下降(69.75±23.48)。2.1年随访结果表明,B组总体改善率与A组无明显差异(75.44%vs 78.57%,p=0.749)。具体表现上,B组患者对于枕颈区压迫综合征改善较A组高(两组好转率分别为90.48%、61.29%,p=0.020)。而对于脊髓中央受损综合征及小脑损害综合征的改善,两组患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B组好转率分别为47.06%、61.54%,A组好转率分别为44%、75%,p分别为0.845、0.707)。此外,A组患者KPS评分较术前有所升高(85.61±12.75,p=0.029),B组患者术后KPS评分较术前略有下降(71.59±19.86),且显着低于A组患者(p=0.037)。影像学改变方面,虽然部分指标在两组患者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总体而言行寰枕减压+硬膜扩大修补术+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术对脊髓空洞的改善和小脑回缩效果均明显好于单纯减压3.并发症分析中,B组患者颅内感染、后组颅神经麻痹、小脑或脑干梗塞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7、0.033、0.033)。4.除了手术方式外,手术时间>2h、发生脑脊液漏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分别为0.007、0.012、<0.001)。结论:手术是ACM-I型伴SM的有效治疗手段,后颅窝骨性减压加寰枕筋膜松解术的优势为并发症少,费用低,住院时间短,可取得与硬膜扩大修补术+小脑扁桃体部分切除术相近的临床效果,可作为大部分ACM-1型伴SM的首选术式。扁桃体切除虽然空洞得到迅速改善,但颅内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且有可能导致恶性转归。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以及全身状况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

二、儿童颅内感染性疾病的CT及MRI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童颅内感染性疾病的CT及MRI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LA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起病初期临床表现差异比较
    2.2 常规实验室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儿颅脑MRI与CT病灶检出率比较
    2.4 各年龄段两组患儿脑脊液压力变化比较
    2.5 三种脑炎轻型病例和重型病例脑脊液压力比较
    2.6 各组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NSE、LA水平比较
    2.7 三种脑炎患儿血清和脑脊液中S100B、NSE、LA水平比较
    2.8 患儿S100B、NSE在血清和脑脊液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3 讨论
    3.1 起病初期临床表现特点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对感染性颅内高压的意义
    3.2 颅脑MRI检查对感染性颅内高压的意义
    3.3 血清和脑脊液NSE、S100B,LA对早期预测感染性颅内高压的意义
    3.4 S100B、NSE及LA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PCT、S100B、NSE及MRI在儿童感染性颅内高压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部分 单中心大样本脑出血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猕猴脑出血模型中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辅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四部分 生物电阻抗技术在脑出血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一生物电阻抗技术在神经疾病临床应用的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二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特点分析(附7例病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引索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研究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2.1 遗传及免疫因素
        2.2.2 感染因素
        2.2.3 药物因素
    2.3 临床表现
        2.3.1 SLE合并脑膜炎常见症状
        2.3.3 SLE合并脑炎常见症状
        2.3.4 SLE合并脑脓肿常见症状
        2.3.5 SLE合并颅外感染灶常见症状
    2.4 实验室检查
        2.4.1 血生化检查
        2.4.2 脑脊液检查
    2.5 影像学检查
        2.5.1 头部影像学检查
        2.5.2 其他部位影像学检查
        2.5.3 脑电图
        2.5.4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2.6 诊断
    2.7 鉴别诊断
    2.8 治疗
        2.8.1 对症支持治疗
        2.8.2 SLE的巩固治疗
        2.8.3 抗感染治疗
    2.9 预后
    2.10 结语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诊断标准
    3.3 辅助检查
        3.3.1 实验室检查
        3.3.2 影像学检查
        3.3.3 病理学检查
    3.4 治疗情况
        3.4.1 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
        3.4.2 激素冲击治疗的情况
        3.4.3 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
        3.4.4 确诊CNS感染后治疗情况
    3.5 随访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临床资料
        4.2.1 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
        4.2.2 首发症状
        4.2.3 临床表现与体征
    4.3 实验室检查
        4.3.1 血生化检查
        4.3.2 脑脊液(cerebral spinal fluid,CSF)检查
    4.4 影像学检查
        4.4.1 头部影像学检查
        4.4.2 肺部影像学检查
    4.5 病原学检查
    4.6 其他检查
    4.7 预后及随访
第5章 讨论
    5.1 SLE合并CNS感染的影响因素
        5.1.1 自身免疫紊乱及外源药物的影响
        5.1.2 病原体的感染
    5.2 SLE合并CNS感染的临床特点
        5.2.1 起病隐匿
        5.2.2 临床表现不典型
        5.2.3 鉴别诊断困难
        5.2.4 病死率高,预后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超声影像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应用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远期随访结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病人选择
    2.2 手术方法
    2.3 内分泌、尿崩评估
    2.4 生活质量(QOL)及下丘脑功能受累评估
    2.5 影像学评估、视力评估
    2.6 肿瘤复发的评估及无进展生存期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特征
    3.2 影像学表现
    3.3 手术结果和肿瘤切除情况
    3.4 术后并发症
    3.5 远期随访结果
    3.6 无进展生存分析(PFS)
第4章 讨论
    4.1 视力视野结局
    4.2 内分泌结局
    4.3 下丘脑功能及生活质量
    4.4 其他并发症
    4.5 肿瘤全切率与手术策略
    4.6 手术入路的选择
    4.7 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及远期结果
    参考文献

(6)血清和脑脊液IL-6、IL-17水平在儿童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起病初临床表现比较
    2.2 实验室常规辅助检查比较
    2.3 颅脑MRI异常率及与CT病灶检出率比较
    2.4 血清及脑脊液中IL-6和IL-17的检测比较
    2.5 IL-6和IL-17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3 讨论
    3.1 起病初表现和辅助检查对早期预测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意义
    3.2 颅脑MRI结果对早期预测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意义
    3.3 血清和脑脊液IL-6、IL-17对早期预测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的意义
    3.4 IL-6和IL-17在血清和脑脊液中的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中 IL-6、IL-17 及颅脑 MRI 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7)童初发颅咽管瘤外科手术与干扰素治疗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儿童颅咽管瘤的特征
    2 儿童颅咽管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现状
    3 儿童颅咽管瘤干扰素治疗现状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3.1 临床资料收集
        3.1.1 临床病历资料
        3.1.2 眼科学检查
        3.1.3 内分泌功能
        3.1.4 儿童颅咽管瘤CT及MR影像特征
        3.1.5 儿童颅咽管瘤组织病理学特征
        3.2 额颞开颅翼点入路
        3.3 颅咽管瘤囊内干扰素治疗
        3.3.1 立体定向技术的应用
        3.3.2 Ommaya囊的应用
        3.3.3 干扰素标准治疗流程
        3.3.4 药物疗效评价
        3.4 随访及疗效评价标准
        3.4.1 随访项目
        3.4.2 远期疗效评价指标
        3.4.3 五等级划分法
        3.4.4 肿瘤切除程度评价
        3.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1 临床特征
        1.1 治疗前临床特征及统计结果
        1.2 治疗后临床特征及统计结果
        1.3 影像学特征及统计结果
    2 短期疗效评价
        2.1 外科手术组
        2.2 干扰素组
    3 远期疗效评价
        3.1 外科手术组结果
        3.2 干扰素组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EEG与MRI/C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附表与附图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病毒性脑炎相关癫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课题资助
致谢

(10)两种手术方式治疗ChiariⅠ型伴脊髓空洞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内容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

四、儿童颅内感染性疾病的CT及MRI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感染性颅内高压患儿血清及脑脊液S100B、NSE、LA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研究[D]. 岑贞颐.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脑出血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及生物电阻抗技术用于脑出血监测的基础和临床研究[D]. 邹永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临床特点分析(附7例病例报道)[D]. 范晓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4]超声与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小肿瘤手术切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袁其俊.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内镜经鼻蝶入路治疗颅咽管瘤的远期随访结果研究[D]. 童志高. 南昌大学, 2021(01)
  • [6]血清和脑脊液IL-6、IL-17水平在儿童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中的相关性研究[D]. 高鸿博.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3)
  • [7]童初发颅咽管瘤外科手术与干扰素治疗及疗效分析[D]. 罗帅. 延安大学, 2020(12)
  • [8]儿童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EEG与MRI/CT分析[D]. 刘梦颖. 郑州大学, 2020
  • [9]影像学检查对感染及病原判断的价值[J]. 明美秀,沈全力,闫钢风,陆国平.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20(03)
  • [10]两种手术方式治疗ChiariⅠ型伴脊髓空洞疗效分析[D]. 王铁成.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儿童颅内感染性疾病的CT和MRI诊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