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服务,一流品质,打造社区健康服务品牌——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医院健康服务中心专访

一流服务,一流品质,打造社区健康服务品牌——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医院健康服务中心专访

一、一流服务 一流质量 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品牌──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医院卫生服务中心专访(论文文献综述)

王垚[1](2020)在《基于生活圈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而配套设施的配置指标作为设施规划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需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以提升设施的配置效率与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质。首都功能核心区是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代表着国家首都形象,但随着社区生活圈理念的兴起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的实施,核心区配套设施的配置指标还未及时更新。因此,本文选取首都功能核心区为研究范围,针对核心区的配套设施现状与居民需求,引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对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优化进行探索。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核心区配套设施配置现状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研究。文章对核心区现行设施配置指标规定设施项目的配置数量、空间覆盖率、分布密集度、居民满意度进行现状分析,发现配套设施的配置存在数量缺口、覆盖率不足、同项设施配置集中、居民满意度低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现行指标的设施配置体系难以满足居民目前的生活需求,二是现行指标缺乏设施规划建设管控的指导内容,核心区配套设施配置指标亟需优化。基于生活圈的核心区配套设施配置指标的体系构建研究。首先,文章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引入核心区设施配置体系中,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界定15分钟生活圈的体系构成,并对核心区的生活圈进行划定。其次,文章通过对比现行国家及地方设施配置指标的设施项目和调研居民配套设施的使用需求,提出配套设施的配置项目和配置模式优化结果,形成核心区生活圈配套设施的配置体系。核心区生活圈配套设施配置指标的规划建设管控机制。文章使用步行指数评价方法,将核心区生活圈设施配置体系,应用于配套设施配置现状的评价中。依据各层次生活圈和各项设施的评价结果,文章提出核心区设施配置的完善方案。但由于核心区的资源有限,设施的优化还需从设施规划建设管控层面,加强设施的集约化配置,如联合建设、用地兼容、使用共享等。因此,文章最后从设施的规模控制、规划编制、管控机制三方面对核心区生活圈配套设施配置指标进行完善,使优化后的指标更具指导性。

苗延[2](2020)在《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优化研究 ——以广安门外街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新时期城市面临着有限的存量土地、稀缺的可利用空间等约束下,首都核心区更新正接受新的挑战。在居住片区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忽视地块的整体特征而局部的“见缝插绿”现象频发,影响公共绿地的连续性和生态环境质量;传统绿地评价指标待完善、绿地指标的体系性不强、更新可行性分析不足,因此合理布局公共绿地需要系统的综合分析。国内外的公共绿地研究均指出人口数据体现了居民对公共绿地使用需求程度、可达性对公共绿地使用频率的影响,以及国外将土地价格、权属因素同样纳入到指标评价的标准中进行多标准评价,可见公共绿地规划应摒弃“见缝插绿”的盲目性,在选址上应综合考虑多因素影响,重视公共绿地的整体性。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城市特征的公共绿地优化的综合分析法,这套方法包括三个步骤:根据适应性阶段与可行性阶段,综合分析确定公共绿地的选址和优化策略。首先,总结影响公共绿地规划的影响因子,再根据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两个主要层面和六个评价因子构建公共绿地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S技术的叠加分析通过覆盖所有的指标向量数据,精确化公共绿地的服务范围。其次,可行性阶段再结合土地的产权情况,选择优先度最高的区域建设新的公共绿地空间,从而及时补充公共绿地的空缺。最后,针对具体地块提出优化策略,例如广安门外街道属于首都核心区现阶段居住片区城市更新的典型地区,以广安门外街道为实践。用适宜性与可行性的综合分析方法,确定新增战略公共绿地和地区公共绿地共14处,总面积约为16.8公顷。并根据水体、建筑、街道周边不同类型的公共绿地提出具体优化策略和设计方案。希望以此探讨出一个解决此类居住片区更新下公共绿地优化的有效范式,生成城市公共绿地布局的优化标准,形成基于适宜性分析与可行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使在首都核心区用地紧张的居住片区中,建设公共绿地更科学、高效。这种方法也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其他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耿碧徽[3](2020)在《北京市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文中认为北京市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西城区作为北京中心城区的一部分,有着三千余年历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据2016年的数据显示,西城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63处,约有三分之一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存在不合理使用的现象。西城区近些年启动了多处坛庙祠堂、名人故居、老字号等类别的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项目,在政府花费大量人力与物力腾退文物建筑后,如何保护、利用、充分发挥和展示其价值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北京市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进行详细的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查阅政府公布相关政策、规划等文件内容,选取了52处具有代表性的腾退文物建筑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参照文物建筑保护的相关规定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分类,并对文物建筑的分布特点、价值、保护与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基于以上的调研与分析,文章从几个不同的层次讨论文物建筑的保护方法,也针对处于腾退过渡期的文物建筑提出了一些保护意见;此外,文章从利用功能、可利用资源、运营管理共三个层面分别详细阐述了研究对象的利用原则与利用方法。本文对腾退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方向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对深入挖掘和展示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对如何讲好文化遗产故事、名城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活化城市文化遗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王博娅[4](2020)在《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密度建设、历史悠久的北京市中心城区,人与自然的矛盾尤为突显,绿色空间作为解决生态问题的主要抓手被高度重视。生态系统服务作为研究人与自然利益关系的概念被广泛认知,风景园林学科不断拓宽的研究领域为解决生态问题供了新的途径,如何通过风景园林的途径解决北京市中心城区的生态问题,构建良好的人居环境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通过对北京市自然生态格局和绿色空间发展历程的梳理,总结绿色空间的演变特点;通过对景观格局的研究,分析绿色空间的数量结构差异和空间梯度分异特征,总结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问题。研究进而结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系统综合性、不可替代性和人为主导性的特点,采用量化研究方法,从要素配置、网络结构和功能引导措施三方面进行绿色空间的现状评价,出相应的优化策略,最终完成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优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通过对绿色空间的本体认知、生态系统服务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分析,出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其次,通过景观格局的研究发现,不同绿色空间类型之间的要素数量结构有明显差异,以灌草地为主要覆被类型;通过移动窗口法对研究区内不同方向的景观格局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在一道绿隔以内、东北、西北、南部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越往边缘区推进,绿色空间类型越丰富,数量越大,分布越连续。第三,借助生态绿当量的概念,分析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数量特征,结果显示,全区、海淀区和石景山区满足要求,朝阳区、丰台区、东城区和西城区不满足要求;研究进而采用线性规划模型结合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约束条件对城市绿色空间的要素数量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寻求生态优先前下综合效益最大时各类型绿色空间的适合比例,并针对不同情况出内部升和外部整合的优化建议。第四,研究基于图论理论和最小费用模型模拟构建了研究区内具有生态含义的功能性连接网络,通过现状分析总结结构问题,并从斑块、路径、网络和结构等方面出了重要斑块的保护和修复、重要路径的识别和疏通、现状网络的连接和强化、现状结构的整合和分级等优化途径。结合重要性计算和生态学原理,总结了三种重要斑块类型,分别为具有重要能量保持功能的“主导型斑块”,处于关键衔接位置的“枢纽型斑块”和连接较多路径的“过渡型斑块”;三种重要路径类型,分别承载了自然要素之间的连接、重要斑块之间的连接、网络结构中的唯一连接;“三步走”网络优化策略,即先进行整体改善网络的组分间连接,再进行稳固加强的组分内连接,最后构建完善功能的局部小网络;三级结构整合建议,连接自然要素的一级网络,人工构建的贯穿全区的二级网络,加密结构的三级网络。此外,通过对全区、中心地区-核心区、核心区这三个圈层功能性连接网络的分析,发现不同的研究单元,形成了不同的距离阈值,为进一步深化网络结构供基础和依据;通过对六个行政区的研究,发现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和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结构模式,包括点状辐射结构、枝状连接结构和网状复合结构,为不同模式下网络优化供了方向。最后,通过对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明确各片区的服务特征:一道绿隔以内是以社会与文化服务为主导的区域,西北部地区是综合调节、支持和社会与文化服务的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地区,东北区域和南部区域均以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为主导类型。由此明确各分区的主要矛盾,并通过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来保证绿色空间主导服务的高效发挥。因此本文从研究视角、维度和方法上进行一定的创新,总结出合理调整要素数量结构是高绿色空间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构建功能性连接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维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是保证主导服务高校发挥的重要方式,为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优化供了方向。

赵建彤[5](2014)在《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六朝古都和当代中国的首都,北京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之一。近年来,北京旅游持续升温,游客数量、旅游收入屡创新高,旅游市场空前繁荣。旅游业正在成为推动北京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引擎。北京旅游中显现出的空间问题日益突出,旅游发展对于空间优化的要求愈加迫切。旅游是一种人们以愉悦为主要目的、通过旅行离开惯常环境,并在目的地作短时间停留的活动。作为旅游的空间载体,旅游空间是旅游活动的存在形式。当代北京旅游空间承载了游客多种活动与城市空间的关系总和。对于每年接待游客数以亿计的当代北京来说,旅游空间的研究既是优化旅游体验、提高城市吸引力的基础,也是考量北京城市空间整体面貌的一个重要切片。本文立足北京,聚焦当代,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和旅游学理论为主要依据,针对旅游空间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并提出部分优化策略和发展建议。在明确旅游、旅游空间等概念的基础上,论文进行了北京旅游空间的层级解析,将研究内容划分为旅游空间要素结构、旅游空间愉悦品质和旅游空间基础支撑三个方面,并通过对北京旅游整体面貌的梳理,归纳出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的三方面主要问题:要素结构失衡、愉悦品质不高和基础支撑乏力。在主体部分中,论文以空间问题为先导,在城市尺度结合旅游系统观念,在游客尺度结合主体行为,将研究划分为九项具体内容,从空间的突出特征、布局规律、具体类型、现状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和探讨,并借鉴国外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提出部分优化构想。最后,论文通过对于北京旅游空间发展的优势与挑战的总结,提出了北京旅游空间的部分发展建议,对北京建设“世界旅游之都”的长期发展目标进行展望。本文是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的一次基础的探索性研究。论文尝试通过对于北京旅游空间的整体梳理,从旅游学视角探寻北京这样综合性、超大规模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脉络,并期望对正在进行的北京城市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有所帮助。相信未来持续、深入和扩展的旅游空间研究将在北京优化城市结构、提升空间品质、强化基础设施以及促进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多个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李媛媛,陈乃林[6](2011)在《论植根地域文化发展社区教育——以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道为例》文中认为新时期社区教育具有多层次性:物质性要求、制度性安排和精神性升华。精神性升华是其内核和灵魂,是促进社区和谐、凝聚社区精神的文化积淀。社区教育中一定要突出当代关注民生的新视野、强化社会效益首选的新策略、采用现代教育手段,促进社会资源的开发和整合,科学部署、精细操作,系统思考、缜密安排,将社区精神全面而有机地渗透到主动积极的文化追寻中,真正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学习资源,开发出适应和满足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内容和形式,大力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吕普生[7](2009)在《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北京市宣武区三种合作方式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过程中,主要涉及三类行为主体:作为服务购买者的政府,作为服务承接者和生产者的公民社会组织和作为服务接受者的老年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既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现实需求与压力,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变革公共治理方式,构建新型公共服务提供体制与机制的需要。在北京市宣武区,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基本方式有三种:一是"以公共服务协会为纽带的项目申请制",二是"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的星级会员制",三是"以老年人协会为载体的服务券补贴制"。这三种基本方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模式,即政府引导与资助、公民社会组织协调与运作、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实体共同生产与提供、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和协助的"委托——合作——参与式模式"。在这种体制模式中,政府购买服务、自费购买服务与志愿捐赠服务往往结合在一起。

杨世文,能建国,丁建峰,戴辉礼[8](2005)在《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京市一向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本报告从思想理论建设、学习型城市建设和社会公德建设3个方面概述了近两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状况。首先,北京市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宣传与研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的最前面,社科理论研究突出首都意识和北京特色,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的立项数量,要比"九五"规划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各类规划数目立项总数达到400项左右("九五"为220项)。研究课题突出"建设新北京、办好新奥运"的主题。2002年至2003年,北京市社科学会队伍不断壮大,社科联所属学会已达到107个;市属单位承担的研究项目也越来越多。其次,北京在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并积极倡导终身学习风尚。发展社区教育、促进学习化社区建设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主题:各种宣传日活动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呈现新面貌;与抗非典相关的社区文化活动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2003年,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延伸到了高等院校,外来人口教育也取得了较大成绩。最后,北京市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素养近几年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还存在不少社会公德问题。如环境卫生的现状不太理想,文明交通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社会公德问题。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的统计表明,北京市民的公德认识水平较高,但公德实践较差,特别是当损害自身利益时,敢于同破坏社会公德的言论和行为作斗争的市民较少。令人忧虑的是,由于学校德育教育的失衡以及社会风气和成人榜样引导不力,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不太尽如人意。青少年在公共卫生的保持、公共秩序的遵守、公共财产的爱护方面,都有待提高。针对以上现象,本报告对进一步推动北京公民道德建设作了深入探询: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特别是学校的德育教育;以完善的制度和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各类传播媒体发挥社会舆论赏善罚恶的作用;创造和建设优美环境,完善社会公共生活设施建设,让市民在方便、整洁的环境中受到感染,不断升华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公德习惯。

方可[9](2000)在《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文中研究指明北京旧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首位度的文化之都。然而,进入1990年代以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兴起,在北京旧城出现了大规模改造的热潮,不仅对北京旧城的历史文化环境造成了较大破坏,而且还给整个城市带来了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如何通过城市规划研究,在城市急速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北京旧城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论文从城市规划专业角度,讨论北京旧城居住区的保护与发展问题。作者以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运用专业理论与设计方法,融合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生态学、美学、城市史等学科知识,对现行的大规模改造方式进行批判性反思,并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提出了北京旧城有机更新的理论研究与政策框架。同时,论文也以北京旧城为一个例于,进一步发掘了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的内涵,并结合实践从规划方法角度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拓展。 论文共分3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北京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的历史,然后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并通过分析这种改造方式的特点和社会经济背景,探寻导致这种改造方式泛滥的根源。最后在借鉴西方“城市更新”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的各种弊端及其危害。 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整体关系。在论述北京旧城保护的战略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北京当前规划研究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对北京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土地开发机制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第三部分则进一步研究北京旧城居住区的有机更新问题。首先研究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等旧城更新规划设计项目,分析与把握有机更新的理论与方法,然后结合具体规划实践,探讨“小规模整治与改造”的社会经济意义及其可行性,并借鉴“社区建筑”运动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鼓励“居民参与”和“社区合作”的“社区合作更新”政策框架。 结语部分对整个论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关于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几点建议。 全文(不含附录部分)共约24万字,图表205幅。

孙佳丰[10](2020)在《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皇家园林在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西苑北海经历了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变迁过程,它包容了北京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记录了漫长历史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丰富的城市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北海公园体现了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社会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历史传承与共时融合,是北京历史发展与当代文化建设的缩影,因而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北海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空间视角着手,融合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知识,利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北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北海的发展历史,介绍北海的空间布局,并分析北海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从历史、地理、文化三个层面,阐述北海文化空间的生成过程与内涵。在全面把握北海公园历史面貌的同时,关注园林文化空间的动态性,从空间主体、空间功能、空间特征等方面,论述北海公园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属性变化,并据此阐释北海公园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过程。接着,从建筑文化景观保护、传统空间环境利用、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分析北海公园对历史空间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探讨北海文化空间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重点关注其如何实现建筑景观、地域环境、人文氛围、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并论述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当代意义与价值。然后,从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三个方面,分析北海公园文化空间传承与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讨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最后,在对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后,认为只有在尊重空间历史性与文化性的前提下进行空间利用,在挖掘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发挥空间的文化功能,才能将深厚的空间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文化生产力,实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一流服务 一流质量 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品牌──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医院卫生服务中心专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流服务 一流质量 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品牌──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医院卫生服务中心专访(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活圈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宜居城市建设
        1.1.2 居住区规划模式向社区生活圈模式转变
        1.1.3 基于生活圈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1.1.4 北京市顶层设计加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理念的落实
        1.1.5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
        1.2.2 生活圈
        1.2.3 社区生活圈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的发展历程
        1.4.2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相关研究
        1.4.3 生活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4 综合评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步骤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
    2.1 核心区居住人口及住区分布概况
        2.1.1 居住人口分布及构成
        2.1.2 建筑层数及容积率
        2.1.3 住区分布
    2.2 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分析
        2.2.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内容
        2.2.2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数量
        2.2.3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覆盖率与密集度
        2.2.4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满意度
        2.2.5 问题总结
    2.3 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问题的原因分析
        2.3.1 设施规划建设管控不到位
        2.3.2 服务半径缺乏差异性规定
        2.3.3 居民需求与设施供给不平衡
        2.3.4 原因归纳
    2.4 小结
第3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成与划定
    3.1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体系构成
        3.1.1 五分钟自足生活圈
        3.1.2 十分钟邻里生活圈
        3.1.3 十五分钟共享生活圈
    3.2 核心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标准
        3.2.1 生活圈划定方式对比
        3.2.2 核心区生活圈划定标准
    3.3 核心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划定
        3.3.1 十五分钟共享生活圈划定
        3.3.2 十分钟邻里生活圈划定
        3.3.3 五分钟自足生活圈划定
    3.4 小结
第4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生活圈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的体系构建
    4.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的配置项目对比研究
        4.1.1 配置项目对比
        4.1.2 配置项目选取的建议
    4.2 居民的配套设施使用需求特征调研
        4.2.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分析
        4.2.2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重要性分析
        4.2.3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需求分析
    4.3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构建的原则
        4.3.1 层级分明
        4.3.2 布局均等
        4.3.3 供需匹配
    4.4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项目
    4.5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
        4.5.1 十五分钟共享生活圈设施配置体系
        4.5.2 十分钟邻里生活圈设施配置体系
        4.5.3 五分钟自足生活圈设施配置体系
    4.6 小结
第5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评价与优化
    5.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的评价方法
        5.1.1 步行指数评价与技术路线
        5.1.2 配套设施数据与权重
        5.1.3 距离衰减规律
        5.1.4 路网数据与步行指数修正
        5.1.5 指标标准化
    5.2 核心区生活圈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的评价结果
        5.2.1 十五分钟共享生活圈评价
        5.2.2 十分钟邻里生活圈评价
        5.2.3 五分钟自足生活圈评价
    5.3 核心区生活圈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对策
        5.3.1 十五分钟共享生活圈优化
        5.3.2 十分钟邻里生活圈优化
        5.3.3 五分钟自足生活圈优化
    5.4 小结
第6章 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的规划与管控机制
    6.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控制指标
        6.1.1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控制
        6.1.2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合建建议
    6.2 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编制
        6.2.1 规划期限与人口规模预测
        6.2.2 规划成果表达
        6.2.3 用地分类与用地兼容
    6.3 生活圈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管控机制
        6.3.1 建立生活圈设施配置实施管理机制
        6.3.2 实施生活圈设施配置的动态评估
        6.3.3 探索灵活共享的使用机制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信息统计
    附录C:首都功能核心区住区单点步行指数统计
    附录D:首都功能核心区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附录E:图表目录
致谢

(2)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优化研究 ——以广安门外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论文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
        1.4.2 居住片区公共绿地相关研究综述
        1.4.3 研究总结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现状分析
    2.1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的基本特点
        2.1.1 空间特点
        2.1.2 公共绿地基本特点
        2.1.3 首都核心区与居住片区公共绿地的关系
    2.2 首都核心区公共绿地的基础研究
        2.2.1 首都核心区与世界城市核心区的公共绿地概况
        2.2.2 首都核心区公共绿地的数量与分布
        2.2.3 分析小结:首都核心区整体绿地数量有待提高
    2.3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发展的问题研究
        2.3.1 公共绿地数量问题
        2.3.2 公共绿地布局问题
        2.3.3 公共绿地可达性问题
    2.4 本章小结:需要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4.1 绿地评价指标待完善
        2.4.2 绿地指标体系性不强
        2.4.3 绿地规划综合性不高
        2.4.4 更新可行性分析不足
第3章 居住片区公共绿地优化实践方法研究与借鉴
    3.1 城市更新下的公共绿地优化案例
        3.1.1 日本东京—精细化调研和数据可持续性分析
        3.1.2 中国上海宝山区——借地建绿
        3.1.3 中国南京小西湖居住片区—基于产权的更新设计
        3.1.4 案例小结:城市更新中居住片区建绿的考虑因素
    3.2 公共绿地的优化方法分析
        3.2.1 绿地功能综合叠加分析
        3.2.2 多标准分析法
        3.2.3 有效绿化当量(EGE)
        3.2.4 公共绿地优先评价方法
    3.3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对公共绿地优化方法的借鉴参考
        3.3.1 确立标准:公共绿地评价
        3.3.2 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
        3.3.3 多因素:叠加分析评价结果
        3.3.4 可行性:产权影响下的绿地优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公共绿地优化步骤
第4章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适宜性及可行性分析
    4.1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适宜性评价因素分析
        4.1.1 生态性因素分析
        4.1.2 景观因素分析
        4.1.3 人口密度因素分析
        4.1.4 可达性因素分析
        4.1.5 经济因素分析
        4.1.6 影响因素总结
    4.2 基于GIS的居住片区公共绿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公共绿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数据来源
        4.2.3 公共绿地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4.2.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 GIS技术下的多因子适宜性叠加应用
        4.3.1 缓冲区分析
        4.3.2 空间叠加分析
        4.3.3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应用
    4.4 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优化可行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绿地更新优化实践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行政区划
        5.1.3 历史沿革
    5.2 公共绿地现状分析
        5.2.1 广外地区的公共绿地规模及分布
        5.2.2 滨水公共绿地现状分析
        5.2.3 居民调查结果分析
        5.2.4 广外地区公共绿地现状问题总结
    5.3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绿地适宜性分析
        5.3.1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绿地评价指标体系
        5.3.2 基于GIS缓冲区分析的适宜性评价
        5.3.3 多因子叠加分析评价结果
    5.4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绿地可行性分析
        5.4.1 现状用地产权类型及分布特点
        5.4.2 基于产权的地块更新可行性分析
    5.5 公共绿地综合评估结果具体应用
        5.5.1 适宜性分析结果应用
        5.5.2 可行性分析结果应用
        5.5.3 确立新增公共绿地布局区域
    5.6 广安门外街道公共绿地优化策略
        5.6.1 整体规划结构优化
        5.6.2 公共绿地优化策略
        5.6.3 典型公共绿地优化示例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3)北京市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涉及概念
        1.3.1 腾退文物建筑
        1.3.2 城市文化遗产
        1.3.3 价值评估
        1.3.4 保护与利用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1.4.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1.4.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小结
第2章 北京市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基础研究
    2.1 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政策的研究
        2.1.1 腾退促进文物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规章制度及政策办法
        2.1.2 鼓励文物建筑开放利用的规章制度及政策办法
        2.1.3 鼓励公众参与的多元管理的相关意见
    2.2 北京市腾退背景、影响及目的
        2.2.1 北京市腾退文物建筑的背景及历程分析
        2.2.2 腾退对文物建筑的影响
        2.2.3 北京市启动文物建筑腾退的目标
    2.3 研究对象的腾退进度及腾退的问题
        2.3.1 研究对象的腾退进度
        2.3.2 研究对象协议腾退进展遇到的问题
    2.4 小结
第3章 北京市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类型与价值分析
    3.1 研究对象的类型、分布分析
        3.1.1 研究对象的类型分析
        3.1.2 整体分布及特点
    3.2 研究对象的价值分析及评估
        3.2.1 古建筑—坛庙祠堂类
        3.2.2 古建筑—驿站会馆类
        3.2.3 古建筑—宅第民居、近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名人故、旧居类
        3.2.4 古建筑—店铺作坊类
        3.2.5 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金融商贸建筑类
        3.2.6 现代重要史迹与代表性建筑—典型风格建筑构筑物类
    3.3 研究对象的价值再认知
        3.3.1 会馆类文物建筑价值再认知
        3.3.2 坛庙祠堂类文物建筑价值再认知
    3.4 研究对象现状分析
        3.4.1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保存现状
        3.4.2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现状
        3.4.3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现状问题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保护研究
    4.1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保护原则与方法
        4.1.1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保护原则
        4.1.2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保护内容
    4.2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的保护方法
        4.2.1 划定文物建筑保护范围
        4.2.2 划定建设控制地带
        4.2.3 恢复院落格局
        4.2.4 修缮文物建筑本体
        4.2.5 保留其他历史遗存
        4.2.6 周围环境的改善
    4.3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价值保护方法研究
        4.3.1 深入挖掘价值支撑价值保护与展示
        4.3.2 多元展示手段促进提升价值表达
        4.3.3 文创产品创新传递价值
        4.3.4 非遗内容完美嵌入价值主题
    4.4 针对处于腾退过渡期的文物建筑的保护方法
    4.5 小结
第5章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利用研究
    5.1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利用原则
        5.1.1 功能层面
        5.1.2 文物建筑可利用资源层面
        5.1.3 文物建筑管理层面
    5.2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利用功能研究
        5.2.1 影响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利用功能因素分析
        5.2.2 作为公益教育服务类功能使用
        5.2.3 作为社区服务类功能使用
        5.2.4 作为共享文创办公功能使用
        5.2.5 作为游览和文化体验场所使用
    5.3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可利用资源利用方法研究
        5.3.1 文物建筑本体
        5.3.2 保护范围的其他建筑
    5.4 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合理运营管理建议
        5.4.1 政府引导率先探索腾退文物建筑的科学管理运营
        5.4.2 多方合作管理运营
        5.4.3 文化产品创新运营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态现状: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1.2 国家政策引导: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1.1.3 城市发展需要:响应城市战略定位,优化升首都功能
        1.1.4 学科融合必然:交叉融合的多学科为城市环境问题供出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构建生态系统服务视角下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研究框架
        1.2.2 探索城市绿色空间要素配置和空间结构优化的研究方法
        1.2.3 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功能引导策略
        1.2.4 推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工作的开展
    1.3 研究现状
        1.3.1 城市绿色空间的综合研究
        1.3.2 生态系统服务在城市绿色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范围和对象
        1.4.1 研究范围—北京市中心城区
        1.4.2 空间尺度—分片区分圈层
        1.4.3 用地类型—城市建设用地以内绿地和非建设用地内绿色空间
        1.4.4 功能价值—生态打底综合发展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城市绿色空间及其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
    2.1 城市绿色空间的本体认知
        2.1.1 构成要素
        2.1.2 结构布局
        2.1.3 功能价值
        2.1.4 城市绿色空间的特性
    2.2 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的解读
        2.2.1 概念内涵
        2.2.2 服务特点
    2.3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优化的分析框架
        2.3.1 理论依据
        2.3.2 优化思路
    2.4 小结
3 北京市概况与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发展历程概述
    3.1 北京城市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北京市自然生态格局
        3.2.1 绿色空间基底
        3.2.2 自然山水结构
        3.2.3 小结
    3.3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发展历程
        3.3.1 建国前绿色空间的发展
        3.3.2 建国后绿色空间的发展
        3.3.3 北京市绿色空间的演变特点
    3.4 小结
4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景观格局分析
    4.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1.2 景观格局指数
        4.1.3 移动窗口法
    4.2 各区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的分析
        4.2.1 全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4.2.2 各圈层的景观格局分析
        4.2.3 各行政区的景观格局分析
    4.3 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分析
        4.3.1 斑块密度(PD)
        4.3.2 最大斑块指数(LPI)
        4.3.3 边缘密度(ED)
        4.3.4 景观分离度(DIVISION)
    4.4 小结:绿色空间景观格局特征和问题总结
        4.4.1 景观格局特征
        4.4.2 现状问题总结
5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绿色空间要素配置的优化研究
    5.1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要素配置的现状评价
        5.1.1 评价方法
        5.1.2 评价结果
        5.1.3 要素配置的问题总结
    5.2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要素配置的优化研究
        5.2.1 优化方法
        5.2.2 优化结果
        5.2.3 优化建议
    5.3 小结
6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1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功能性连接网络的研究方法
        6.1.1 基于最小费用模型的网络构建方法
        6.1.2 网络评价方法
    6.2 全区范围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2.1 功能性连接网络的模拟构建
        6.2.2 功能性连接网络的现状分析
        6.2.3 网络结构的问题总结
        6.2.4 网络结构的优化途径
    6.3 各圈层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3.1 中心地区-核心区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3.2 核心区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3.3 各圈层之间的比较研究
    6.4 各行政区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优化研究
        6.4.1 东城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2 西城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3 海淀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4 朝阳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5 丰台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6 石景山区网络结构的现状及优化研究
        6.4.7 各行政区之间的比较研究
    6.5 小结
        6.5.1 现状特征
        6.5.2 优化途径
        6.5.3 优化建议
7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功能引导策略研究
    7.1 生态系统服务的分布特征
        7.1.1 调节服务分布特征
        7.1.2 支持服务分布特征
        7.1.3 社会与文化服务分布特征
        7.1.4 各功能区的主导服务类型
    7.2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的功能引导策略
        7.2.1 以社会与文化服务保护控制为主的区域
        7.2.2 以综合服务协同发展为主的区域
        7.2.3 以调节和支持服务保障升为主的区域
    7.3 小结
8 结论和余论
    8.1 结论
        8.1.1 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的优化思路
        8.1.2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具有数量结构差异和空间梯度分异特点
        8.1.3 合理调整要素数量结构是高绿色空间综合效益的重要手段
        8.1.4 构建功能性连接网络是保护生态安全维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
        8.1.5 制定功能引导策略是保证主导服务高效发挥的重要方式
    8.2 创新点
    8.3 余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旅游热潮与旅游空间
    1.1 缘起背景
        1.1.1 旅游热潮
        1.1.2 选题提出
        1.1.3 研究价值
    1.2 文献综述
        1.2.1 旅游学基础理论及专项研究
        1.2.2 旅游空间相关研究
        1.2.3 国外城市旅游发展状况借鉴
        1.2.4 北京旅游及北京城市空间研究
    1.3 概念界定
        1.3.1 旅游
        1.3.2 旅游空间
        1.3.3 旅游空间的层级
        1.3.4 旅游空间的结构形态
    1.4 研究架构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北京旅游空间综述
    2.1 历史演变
        2.1.1 整体布局初显
        2.1.2 旅游产业雏形
        2.1.3 旅游走向大众化
        2.1.4 30 年的百年历程
    2.2 市场现状
        2.2.1 年接待两亿游客
        2.2.2 入境游正在下滑
        2.2.3 来京游持续高温
        2.2.4 本地游发展迅猛
    2.3 三大问题
        2.3.1 要素结构失衡
        2.3.2 愉悦品质不高
        2.3.3 基础支撑乏力
上篇 旅游空间要素结构
    第3章 旅游资源布局
        3.1 空间总览
        3.1.1 旅游引力之源
        3.1.2 均布但不均衡
        3.1.3 资源本质与类型划分
        3.1.4 资源失衡,矛盾凸显
        3.2 历史资源热点聚集
        3.2.1 遗产型“一核一带”
        3.2.2 文化型“一心四区”
        3.3 自然资源南北差异
        3.3.1 从“北山北水”到“北山南水”
        3.3.2 从“北多南少”到“乡村环绕”
        3.4 商业资源中心聚拢
        3.4.1 购物型城区密布
        3.4.2 娱乐型向外扩展
        3.5 北京旧城旅游资源“一带两环”吸引力结构构想
        3.5.1 巴黎文化旅游轴线之鉴
        3.5.2 布局现状与优化可能
        3.5.3 “一带两环”
        3.6 小结
    第4章 游客行为特征
        4.1 空间总览
        4.1.1 市场需求表征
        4.1.2 波形出游时段
        4.1.3 行为属性与类型划分
        4.1.4 行为单一,缺乏引导
        4.2 时空分布季相明显
        4.2.1 踏青游部分重叠
        4.2.2 暑假游半径不同
        4.2.3 红叶游主动分流
        4.2.4 冰雪游布局松散
        4.3 动机花费特点各异
        4.3.1 出游动机观光为主
        4.3.2 停留时间四天左右
        4.3.3 花费构成差异较大
        4.4 行为过程数据不足
        4.4.1 行前决策的网络风向标
        4.4.2 现场体验缺乏统计
        4.4.3 评价机制正在跟进
        4.5 北京游客行为“节事引导”构想
        4.5.1 世界城市节事布局之鉴
        4.5.2 时段集中,缺少品牌
        4.5.3 “节事引导”
        4.6 小结
    第5章 旅游产品体系
        5.1 空间总览
        5.1.1 旅游活动媒介
        5.1.2 布局依托资源
        5.1.3 产品定位与类型划分
        5.1.4 产品滞后,亟待创新
        5.2 观光益智类长期停滞
        5.2.1 人文观光型层次单一
        5.2.2 自然观光型时段单一
        5.3 生活品质类发展被动
        5.3.1 放松度假型内容趋同
        5.3.2 观演娱乐型尚不独立
        5.3.3 运动健身型具有潜力
        5.4 专项兴趣类尚未成形
        5.4.1 工业遗产型特征模糊
        5.4.2 教育励志型缺乏统筹
        5.4.3 古玩淘宝型具备基础
        5.5 “走遍北京”旅游通卡产品构想
        5.5.1 “纽约通卡”城市空间链接之鉴
        5.5.2 发展前景思考
        5.5.3 “走遍北京”
        5.6 小结
中篇 旅游空间愉悦品质
    第6章 人文观光景区
        6.1 空间总览
        6.1.1 象征性特征
        6.1.2 北京旅游空间的“第一秩序”
        6.1.3 观光内容与类型划分
        6.1.4 观光品质受限
        6.2 历史遗产类热度悬殊
        6.2.1 遗产建筑群超载之困
        6.2.2 遗产风景区发展不均
        6.2.3 小规模遗产缺乏认知
        6.3 文化景观类发展多样
        6.3.1 胡同游人气激增
        6.3.2 展场氛围分向
        6.3.3 校园公共性之“限”
        6.4 都市展示类缺少规划
        6.4.1 街道风貌观览随机
        6.4.2 广场建筑外热内冷
        6.5 故宫观光品质综合优化策略思考
        6.5.1 与巴黎卢浮宫的比较分析
        6.5.2 综合优化策略
        6.6 小结
    第7章 生态度假景区
        7.1 空间总览
        7.1.1 融合性特征
        7.1.2 弓形布局
        7.1.3 度假诉求与类型划分
        7.1.4 环境影响堪忧
        7.2 山水漫游类特色不足
        7.2.1 地文型识别性不强
        7.2.2 水域型与休闲结合
        7.2.3 生物型定位模糊
        7.3 乡村体验类有待优化
        7.3.1 度假村目标不清
        7.3.2 产业园采摘走红
        7.4 “北京红叶季”发展构想
        7.4.1 东京樱花观赏地均衡之鉴
        7.4.2 红叶观赏资源分布
        7.4.3 “北京红叶季”
        7.5 小结
    第8章 商业休闲场所
        8.1 空间总览
        8.1.1 连带性特征
        8.1.2 八大商圈
        8.1.3 休闲目的与类型划分
        8.1.4 发展速度不一
        8.2 购物场所有待更新
        8.2.1 纪念品店发展落后
        8.2.2 购物街区尚待改善
        8.2.3 特色商场面临挑战
        8.3 娱乐设施正在升级
        8.3.1 观演场所专项发展
        8.3.2 康体乐园进步很快
        8.4 北京商业休闲场所多元发展思考
        8.4.1 迪拜多元文化休闲体验之鉴
        8.4.2 立足本土,多元发展
        8.5 小结
下篇 旅游空间基础支撑
    第9章 旅行交通线路
        9.1 空间总览
        9.1.1 复合性特征
        9.1.2 北倾布局
        9.1.3 交通功能与类型划分
        9.1.4 整体网络尚未形成
        9.2 专项线路设置匮乏
        9.2.1 观光巴士线陷入误区
        9.2.2 旅游专线过于集中
        9.2.3 观光游船线具备条件
        9.3 公共线路可达性不足
        9.3.1 轨道线密度不足
        9.3.2 公交线利用率不高
        9.4 集散场站接驳不畅
        9.4.1 机场布局正在优化
        9.4.2 火车站广场流线欠妥
        9.4.3 客运站换乘距离较远
        9.5 “北京城市之旅”观光巴士线构想
        9.5.1 “经典伦敦旅程”之鉴
        9.5.2 范围划定与建筑汇总
        9.5.3 “北京城市之旅”
        9.6 小结
    第10章 住宿接待设施
        10.1 空间总览
        10.1.1 综合性特征
        10.1.2 发散式布局
        10.1.3 接待标准与类型划分
        10.1.4 接待服务良莠不齐
        10.2 星级酒店品质不一
        10.2.1 大众型进步缓慢
        10.2.2 奢华型细化发展
        10.3 经济酒店规范不足
        10.3.1 快捷酒店发展盲目
        10.3.2 青年旅社潜力很大
        10.3.3 “奥运人家”经验断代
        10.4 农家院两极分化
        10.4.1 景区服务型停滞不前
        10.4.2 独立特色型势头强劲
        10.5 北京住宿接待设施类型框架思考
        10.5.1 住宿接待设施的类型划分方法
        10.5.2 类型框架思考
        10.6 小结
    第11章 餐饮消费场所
        11.1 空间总览
        11.1.1 多样性特征
        11.1.2 同心圆布局
        11.1.3 消费决策与类型划分
        11.1.4 美食旅游具备潜力
        11.2 特色场所瞄准文化建设
        11.2.1 老字号餐馆渐获新生
        11.2.2 地域特色饭店寻求突破
        11.2.3 主题餐厅多元创新
        11.3 餐饮街区有待改良
        11.3.1 美食街活力不一
        11.3.2 酒吧区仍需规范
        11.4 北京“旧城味道”美食骑游地图构想
        11.4.1 巴黎美食旅程之鉴
        11.4.2 美食资源与交通串联
        11.4.3 “旧城味道”
        11.5 小结
    第12章 迈向世界旅游之都
        12.1 优势与挑战
        12.1.1 市场空前繁荣
        12.1.2 资源丰厚多样
        12.1.3 时空结构失衡
        12.1.4 产品发展滞后
        12.1.5 环境影响堪忧
        12.2 北京旅游空间发展建议
        12.2.1 制定并实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12.2.2 设计和建设城市特色旅游空间
        12.2.3 搭建多领域合作平台
        12.2.4 拓展旅游空间研究范畴
        12.3 展望世界旅游之都
        12.3.1 目标解读
        12.3.2 北京旧城“明清城墙记忆”特色旅游空间发展构想
        12.3.3 北京城市“一核一环八廊道”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构想
        12.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论植根地域文化发展社区教育——以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领导重视教育,优先保障有力
    (一)健全机制,完善制度
    (二)增加投入,夯实基础
        1. 确保投入,保障到位
        2. 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种子人才库,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3. 整合资源,健全学习教育服务网络
二、坚持核心价值体系,锻造“六德教育力品牌”
三、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居民素养
四、倾情教育关爱,建设和谐社区
五、创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升社区教育水平

(7)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北京市宣武区三种合作方式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一)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目标的确定与分解
    (三) 研究案例与分析对象的选择
    (四) 研究方法的说明
    (五) 框架结构与内容安排
二、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
    (一) 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中的行动者
    (二) 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基本动因
        1.政府职能转变与服务方式转型的需要
        2.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现实需求与压力
        3.养老与就业相结合的有效选择
        4.为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组织平台
    (三) 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基本方式与体制模式
        第一种合作方式是“以公共服务协会为纽带的项目申请制”。
        第二种合作方式是“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的星级会员制”。
        第三种合作方式是“以老年人协会为载体的服务券补贴制”。
    (四) 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具体过程
        1.具体服务项目与内容的确定
        2.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具体途径与资金状况
        3.公民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
        4.公民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
        5.对公民社会组织所提供养老服务的监督与评估
    (五) 老年人对公民社会组织所提供养老服务的评价
三、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方式与过程分析
    (一) “以公共服务协会为纽带的项目申请制”合作方式
        1.政府对服务承接方的资质考察与选择:
        (1) 协会的成立过程与组织结构
        (2) 协会的业务范围与管理制度
        (3) 协会的资金来源与资金管理
        (4) 协会的具体服务项目
        (5) 协会运作机制与服务方式
        2.政府与公共服务协会之间合作方式的确定:
        (1) 项目申请制的含义
        (2) 项目申请制的运作过程
        (3) 合作方式的提炼:以公共服务协会为枢纽的项目申请制
        3.项目申请制实施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利益博弈与策略选择
        第一, 立项过程中的博弈与选择。
        第二, 招标过程中的博弈与选择。
        第三, 实施过程中的博弈与选择。
        第四, 评估过程中的博弈与选择。
        4.项目申请制合作方式的主要成效
        (1) 社区公共服务协会的创新成效
        (2) 项目申请制的运作成效
        5.项目申请制合作方式有待完善之处
    (二) “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的星级会员制”合作方式
        1.政府对服务承接方的培育与选择:
        (1)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成立过程
        (2)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本概况
        (3)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内部制度与资金管理
        2.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接养老服务的基本方式:
        (1)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超市”, 满足老年人全方位的需求与选择
        (2) 实行星级会员服务制, 构建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模式
        (3) 以老年饭桌打开服务市场, 提供值得信赖的优质服务
        (4) 以网络化发展拓展服务区域
        3.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星级会员服务制”的实施成效
        (1) 服务对象规模开始壮大。
        (2) 服务内容和服务量都在扩张。
        (3) 以养老带动就业, 以就业促进养老。
        4.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星级会员服务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是人员缺乏的问题。
        三是场地设施的问题。
    (三) “以老年人协会为载体的服务券补贴制”合作方式
        1.政府对服务承接方的培育与选择:
        (1) 协会的成立过程与基本概况
        (2) 协会的业务范围与管理制度
        (3) 协会的资金来源与资金管理
        2.老年人协会承接服务的具体内容与服务方式
        (1) 以老年人协会为载体, 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2) 依托敬老院设立老年饭桌, 与敬老院合作提供餐饮服务。
        (3) 建立为老服务资源库, 搭建为老服务平台。
        (4) 发展志愿者队伍, 提供公益性养老服务。
        (5) 组织为老服务文体活动, 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6) 组织并帮助老年人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保护。
        3.政府向老年人协会购买养老服务的基本方式:
        (1) 政府补贴的范围及标准
        (2) 补贴运作方式
        (3) 服务券补贴制运作过程中相关主体的作用
        4.以老年人协会为载体的服务券补贴制的基本经验
        (1) 以老年人协会为载体的服务券补贴制的优点
        (2) 老年人协会作为服务平台和服务机制的积极作用
        5.以老年人协会为载体的服务券补贴制的主要问题
四、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过程中的基本经验与主要问题
    (一) 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过程中的基本经验
        1.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 加强政府购买服务的针对性
        2.以公民社会组织为服务平台和联系纽带, 构建各种力量合作参与的养老服务体系
        3.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 培育和发展为老服务的公民社会组织
        4.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组织的作用, 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
        5.通过养老服务社会化, 转变政府职能, 改进政府服务方式
        6.以养老带动就业, 以就业促进养老
    (二) 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责任关系不清晰
        2.政府、公民社会组织、社会实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
        3.公民社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还非常弱小
        4.公民社会组织缺乏足够的资金来源
        5.公民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的专业化技能有待提高
        6.政府向公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过程中的动态管理还有待改进
        7.养老与就业相结合的方式需要进一步规范
        8.政府的养老服务政策需要考虑到可操作性
五、对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政策建议
    1.建立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供给养老服务的制度体系
    2.以利益关系为主线处理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3.通过契约方式规范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之间的责权关系
    4.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实体、服务对象之间也需要订立明确的服务关系
    5.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组织, 建立社会各界对公民社会组织的信任关系
    6.若干具体操作方法的建议
六、结论与讨论

(9)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站在十字路口的北京城
    第1节 北京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的危机
    第2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
        2.1. 国外旧城更新理论与实践的演变及其启示
        2.2. 北京旧城更新研究的发展与不足
    第3节 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3.1. 人居环境的观念与方法
        3.2. 可持续发展战略
        3.3. 旧城更新中的“有机更新”理论
    第4节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5节 本文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部分 北京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的调查与反思
    第1章 北京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的历史与现状
        第1节 对1990年以前北京旧城改造历史的简单回顾
        1.1. 20世纪50年代确定的旧城改造目标
        1.2. 旧城改造的实际进展及其结果
        1.2.1. 道路和市政设施改造未能按计划推进
        1.2.2. 住房失修失养,危房问题逐渐严重
        1.2.3. 大量文物建筑精华遭到破坏
        第2节 20世纪90年代北京旧城“危旧房改造”的发展历程
        2.1. “危旧房改造”计划的由来
        2.1.1. 1970年代中期开始的“危房改造”
        2.1.2. 1990年“危旧房改造”计划的出台
        2.2. “危旧房改造”计划发展的四个阶段
        2.2.1. 第一阶段 (1990-91年):启动
        2.2.2. 第二阶段(1992-95年):热潮
        2.2.3. 第三阶段(1996-97年):停滞
        2.2.4. 第四阶段(1998至今):恢复
        第3节 北京旧城危旧房改造当前面临的困境
        3.1. 困境一:危房“越改越多”,大片真正的危房未及时得到改造
        3.2. 困境二:市场前景不妙,危改对投资的吸引力下降
        3.3. 困境三:拆迁纠纷越演越烈,居民对危改的抵触情绪日趋高涨
    第2章 北京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1节 城市经济方面的问题
        1.1. 土地投机和土地闲置现象较为严重
        1.2. 旧城区的过度商业化
        1.3. 旧城部分改造地区经济效益下滑
        第2节 拆迁安置方面的问题
        2.1. 外迁居民在工作生活上存在诸多不便
        2.2. 安置房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2.3. 一些外迁小区不具备合格的居住条件
        2.4. 补偿安置标准的悬殊差异
        2.5. 周转户处境艰难
        2.6. 某些不择手段的“促迁”行为
        第3节 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3.1. 旧城内的城市总体规划遭“全线突破”
        3.2. 规划报批中的“欺诈”现象
        3.3. 新建筑缺少城市设计
        3.4. 施工“扰民”问题益发突出
        3.5. 一些项目的市政配套改造长期难以落实
        3.6. 旧城整体环境进一步恶化
        第4节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
        4.1. 直接破坏文物行为屡禁不止
        4.2. 以“易地迁建”为名破坏文物的行为日渐增多
        4.3. 老房子与传统四合院遭到大面积拆除
    第3章 北京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的社会经济动因
        第1节 北京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的三个主要特点
        1.1. 改造规模巨大
        1.2. 是一种“商业性”房地产开发
        1.2.1. 开发经营的主体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1.2.2. 改造资金主要来自以追求高额回报为目的的商业性房地产投资
        1.2.3. 政府部门未对危改项目的商业性开发做出任何限制性规定
        1.2.4. 开发过程和运作方式与一般商业性房地产开发基本相同
        1.3. 享受特殊政策
        1.3.1. 开发用地上的“先划拨、后出让”政策
        1.3.2. 支持危改开发商拆迁行为的政策
        1.3.3. 其它扶持危改的特殊政策
        第2节 20世纪90年代北京旧城大规模改造的社会经济背景
        2.1. 背景一:首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城市土地的强劲需求
        2.2. 背景二:居民要求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心情与强烈愿望
        2.3. 背景三:西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长期影响
        2.4. 背景四:“盲目求新”的社会思潮
        第3节 大规模土地投机的利益驱动——20世纪90年代北京旧城大规模改造兴盛的根源
        3.1. 大规模土地投机造成国家土地收益的巨大损失
        3.2. 违法拆迁导致城镇拆迁费的巨额流失
        3.2.1. 开发商通过中介租房直接侵吞城镇拆迁费
        3.2.2. 开发商以安置房形式占有城镇拆迁费
        3.2.3. 隐匿偷漏出售安置房的款项与税金
        3.2.4. 实例:平安大街改造中的城镇拆迁费流失
        3.3. 无视私房居民的土地使用权导致居民财产遭到侵害
        3.4. 北京旧城大规模改造中的其它土地投机行为
        3.4.1. 低价受让土地
        3.4.2. 用突破城市规划的方式谋取超额利润
        3.4.3. 逃避缴纳土地出让金
        3.4.4. 截取土地出让金差价
        3.4.5. 瓜分和囤积旧城土地
        3.5. 从改造后的经济利益分配看大规模改造的根源
    第4章 北京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的弊端及其危害
        第1节 西方城市大规模改造的历史教训
        1.1. 二战后以大规模改造为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
        1.1.1. 大规模住房重建与清理贫民窟
        1.1.2. 大规模城市土地开发与城市中心区衰败
        1.2. 西方城市大规模改造的理论渊源
        1.3. 当代西方学者对大规模改造方式的批判与反思
        第2节 北京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的弊端及其危害
        2.1. 改造方法上的“简单化”天性
        2.2. 规划设计上缺乏灵活性
        2.3. 易对城市规划造成不良冲击
        2.4. 在经济上缺乏稳定性
        2.5. 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2.6. 产生严重的外部不经济效应
        2.7. 存在大量的寻租空间
        2.8. 加剧社会不公
        2.9. 缺乏公共参与
        2.10. 在改善历史地段居住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
        第3节 社会各界对北京旧城大规模改造的批评正日见增多
第二部分 北京旧城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宏观思索
    第5章 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构想
        第1节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意义
        1.1. 北京旧城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1.1.1. 北京旧城留存着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
        1.1.2. 北京旧城是北京文化特色的源泉与结晶
        1.1.3. 北京旧城还能为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创造条件
        1.2. 历史文化特色是北京创建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优势
        1.2.1. 追求文化特色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
        1.2.2. 历史文化特色是北京创建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优势
        1.3. 历史文化本身也是庞大的社会经济实体
        1.4.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性正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第2节 北京旧城保护面临的危机
        2.1. 商业性房地产开发过度“聚焦”于旧城
        2.2. 旧城居住区大量住房长期得不到合理的保护和更新
        2.3. 当前北京城市规划研究与编制存在不足,亟待加以调整
        2.3.1. 当前规划缺乏对北京城市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
        2.3.2. “控规”和“保护区规划”编制工作存在较大问题
        2.3.3. 北京城市规划研究与编制当前存在的根本性问题
        第3节 关于北京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思考
        3.1. “梁、陈方案”的核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2. 将城市发展向旧城外进行“有机疏解”的可行性
        3.3. 京津冀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一种构想
        3.3.1. 京津冀地区发展的整体性
        3.3.2. 探索“大北京”地区良好的区域及城市结构
        3.3.3. 探索创建北京市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3.3.4. 更精心、有效地保护旧城
    第6章 北京城市土地开发与管理机制的问题与对策
        第1节 我国现行法律许可的城市土地开发与管理机制
        1.1. 基本法律依据
        1.2. 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开发与管理模式
        1.3. 我国现行的城市土地开发与管理程序
        第2节 北京市土地开发与管理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2.1. “先划拨、后出让”政策导致国有土地资产流失
        2.2. 减免土地出让金与协议地价方式造成国有土地收益减少
        2.3. 规划管理与土地批租脱节造成城市规划失控
        2.4. 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土地批租程序,侵害房地产权利人权益
        第3节 城市土地开发中如何对现有土地使用者进行补偿问题的思考
        3.1. 私房土地使用权及其补偿问题的由来
        3.2. 北京市在私房土地使用权补偿上的基本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
        3.3. 对私房土地使用权进行补偿的法律依据与法律程序
        第4节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城市土地开发管理新机制
        4.1. 市场经济下城市土地运作的基本概念
        4.1.1. 市场经济及其运作
        4.1.2. 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土地(资源、资产)运作
        4.1.3. 市场经济下土地开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4.2.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现行土地开发管理机制的不足
        4.3. 市场化国家的土地开发与管理经验
        4.4. 政府控制土地一级开发涉及的几个关键问题
        4.5. 关于建立健全北京市土地开发管理新机制的几点建议
第三部分 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第7章 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第1节 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1.1. 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基本含义
        1.2. 从“菊儿胡同”看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基本原则
        1.2.1. 菊儿胡同住宅改造工程
        1.2.2. 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基本原则
        第2节 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进一步规划探索
        2.1. 南锣鼓巷地区的保护与整治(1991-1994年)
        2.2. 北中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1995年)
        2.3. 国子监地区的保护与整治(1996年)
        2.4. 白塔寺街区的保护与改建(1997-1998年)
        2.4.1. 地区概况
        2.4.2. 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构想
        2.5. 有机更新理论在苏州、济南等地的实践尝试
        2.5.1. 苏州市几个历史街坊的危旧房改造
        2.5.2. 苏州市平江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2.5.3. 济南市芙蓉街曲水亭街地区保护整治规划研究
        2.6. 对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理论的几点进一步认识
        第3节 对北京旧城居住区现状环境“有机整体性”的进一步认识
        3.1. 功能混杂的“工作-居住平衡体”
        3.2. 新旧交融的建筑群体
        3.3. 权属交错的建筑空间
        3.4. 混合居住的社区
        3.5. 星罗棋布的历史遗存
        3.6. 丰富多彩的城市肌理
        3.7. 多样化的自然植被与生态环境
    第8章 北京旧城居住区小规模改造实证研究
        第1节 北京旧城小规模改造的基本情况
        1.1. 多元化的更新目的和更新内容
        1.1.1. 小规模住房合作改造
        1.1.2. 居民自助改造
        1.1.3. 仿古四合院开发
        1.1.4. 居民住房维修
        1.1.5. 文物建筑保护
        1.1.6. 居民临时搭建
        1.1.7. 街区环境整治
        1.1.8. 市政设施改善
        1.2. 多样化的更新方式
        1.2.1. 全部改建
        1.2.2. 局部改建
        1.2.3. 翻建
        1.2.4. 加建
        1.2.5. 内部改造
        1.2.6. 维修
        1.2.7. 清理
        1.3. 小规模改造实例简介
        1.3.1. 菊儿胡同41号院改造(1989)
        1.3.2. 板厂胡同8号院改造(1995)
        1.3.3. 南河沿5号院改造(1996)
        1.3.4. 帽儿胡同4号院改造(1999)
        1.3.5. 芳嘉园胡同6号院改造(1995)
        1.3.6. 南锣鼓巷平房保护区环境整治(1997)
        第2节 小规模改造的现实意义与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小规模改造的优点及其现实意义
        2.1.1. 有利于经济适用地满足旧城居民的现实住房需求
        2.1.2. 有利于化解和减少社会矛盾
        2.1.3. 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环境
        2.2. 小规模改造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缺乏社会的积极关注和有力支持
        2.2.2. 缺乏政策的积极指导和有效管理
        2.2.3. 小规模改造权益缺乏保障,影响居民积极性
        第3节 关于小规模改造的理论思辩
        3.1. 小规模改造由来已久,是城市新陈代谢的基本方式
        3.2. 小规模改造是一种“活”的传统
        3.3. 小规模改造也是旧城居民当前的现实选择
        3.3.1. 大规模改造“神话”的破灭使居民别无选择
        3.3.2. 居住生活的现代化增加了改造的需求
        3.3.3. 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可能性
        3.3.4. 住房制度改革增强了居民的积极性
        3.4. 需要树立新的旧城居住区更新观念
        3.4.1. 小规模改造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3.4.2. 小规模改造与城市生活的“多样性”
        3.4.3. 小规模改造与旧城区旧建筑的再利用
        3.4.4. 小规模改造与旧城居住区更新中的公共参与
        3.4.5. 小规模改造与居住环境建设中的资金使用方式
        第4节 基于小规模改造的规划问题研究
        4.1. 小规模改造与总体规划中疏散旧城人口目标之间的关系
        4.2. 小规模改造与旧城居住区基础设施改造的关系
        4.2.1. 正确认识旧城居住区的基础设施改造问题
        4.2.2. 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技术”改善旧城基础设施条件的成功实例
        4.3. 探索适应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规划设计方法
        4.3.1. 解读城市——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研究
        4.3.2.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循环的规划编制过程
        4.3.3. 顺应旧城肌理的设计控制——基于传统空间特征的城市设计导则
        4.3.4. 阶段性方法——阶段的相对完整与动态的整体性
        4.3.5. 小而灵活的规划设计——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第9章 社区合作更新——探索旧城居住区住房更新的新机制
        第1节 “社区建筑”运动的成功经验
        1.1. 社区建筑的基本概念
        1.2. 20世纪60-70年代社区建筑的发展历程
        1.2.1. 20世纪60年代激烈的“社会抗争”
        1.2.2. 规划与建筑实践的探索
        1.2.3. 社区组织的壮大
        1.2.4. 理论上的积累
        1.2.5. 政府政策的演变
        1.2.6. 国际上的交流与传播
        1.3.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建筑的突破性进展及其原因
        1.4. 20世纪90年代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社区规划”的兴起
        1.5. “社区建筑”的两个成功实例及其启示
        1.5.1. 利尤住房(公房)更新实例
        1.5.2. 布莱克路(私房)更新实例
        1.5.3. 社区建筑成功实例的共同特征
        1.6. 自助·参与·合作·非营利——“社区建筑”的成功经验
        第2节 北京住宅合作社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2.1. 北京市住宅合作社发展概况
        2.2. 住宅合作社对北京旧城更新的推动作用
        2.2.1. 住宅合作社促进了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的转化
        2.2.2. 住宅合作社推进了居民对旧城改造的参与
        2.2.3. 住宅合作社促进了改造中的协商与合作
        2.3. 住宅合作社存在的不足及其面临的问题
        2.3.1. 社员的权利和合作住宅的产权问题
        2.3.2. 住宅合作社的资金问题
        2.3.3. 住宅合作社的性质问题
        2.4. 关于住房产权保障与住房自有自用化的思考
        第3节 “社区合作更新”——北京旧城居住区住房更新机制的一种构想
        3.1. 北京旧城“社区合作更新”的基本概念
        3.2. 北京旧城“社区合作更新”的基本原则
        3.3. 北京旧城“社区合作更新”的政策构想
        3.3.1. 建立为居民住房更新提供服务的社区组织
        3.3.2. 改革现有的住房产权制度
        3.3.3. 发展多样化的住房更新金融模式
        3.4. 社区合作更新与大规模改造在所需投资上的简单比较
        3.4.1. 大规模改造所需投资情况
        3.4.2. 社区合作更新所需投资情况
        3.4.3. 上述两种情况的比较
        3.5. 对“社区合作更新”未来发展的展望
结语: 有机更新——北京旧城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1节 旧城保护与北京的城市发展
        1.1. 旧城保护在北京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1.2. 20世纪90年代北京旧城保护面临的危机
        1.3. 旧城保护与新的城市中心的建设
    第二节 大规模商业性房地产开发与旧城居住区更新
        2.1. 大规模商业性房地产开发不能解决旧城居民的住房问题
        2.2. 旧城居住区更新的基本出发点
    第3节 对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进一步认识与建议
        3.1. 旧城居住区更新的“有机更新模式”与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有机更新战略”
        3.2. 关于推进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几点建议
附录
    附录1: 北京市危改拆迁安置情况实例调查(部分)
    附录2: 北京市部分外迁小区(或集中外迁房)居住质量一般性调查
    附录3: 北京市危旧房改造中资金流失情况
    附录4: 北京旧城小规模改造若干典型实例的基础资料
    附录5: 北京旧城小规模改造的部分图片资料
    附录6: 大规模改造与小规模改造的比较
    附录7: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建筑画)与获奖情况
    附录8: 已发表的两篇论文
        ① 改造北京,还是毁掉北京?——从“平安大街”透视北京旧城改造中的矛盾与问题
        ② 对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的几点质疑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后记

(10)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二、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第一章 北海御苑的历史与格局
    第一节 北海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北海的地理空间
    第三节 北海的空间文化
        一、神话思维: 一池三山
        二、道教哲学: 阴阳平衡
        三、儒家思想: 礼乐复合
        四、佛教文化: 神圣空间
第二章 御苑到公园的空间变迁
    第一节 北海的“公园化”
    第二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
        一、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
        二、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结合
        三、政治空间与社会空间融合
第三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
    第一节 园林景区的保护与整治
        一、古建及文物的修葺与维护
        二、园容及生态的管理与保护
    第二节 传统空间的改造与利用
        一、建筑空间环境
        二、人文空间环境
        三、生态空间环境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一、民族传统活动
        一、民俗节日活动
        三、民间传说故事
第四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建构理念
    第一节 古典造园艺术的保护传承
        一、承袭皇家园林的艺术精华
        二、珍藏中华文明的非凡成就
        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第二节 古都历史变迁的足迹记录
        二、延续历史文脉与名城风貌
        二、见证历史兴衰与社会变迁
        三、保存城市古韵与文化记忆
    第三节 当代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
        一、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场地
        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空间
        三、展现多元包容民族性格的载体
第五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第一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分析
        一、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
        三、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
    第二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探讨
        一、立足空间整体,保护文化遗存
        二、明确空间定位,坚持文化特色
        三、挖掘空间内涵,发挥文化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一流服务 一流质量 打造社区卫生服务品牌──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医院卫生服务中心专访(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活圈的首都功能核心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指标优化研究[D]. 王垚.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2]首都核心区居住片区公共绿地优化研究 ——以广安门外街道为例[D]. 苗延.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北京市西城区腾退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研究[D]. 耿碧徽.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生态系统服务导向下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的现状及优化研究[D]. 王博娅. 北京林业大学, 2020
  • [5]当代北京旅游空间研究[D]. 赵建彤. 清华大学, 2014(09)
  • [6]论植根地域文化发展社区教育——以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道为例[J]. 李媛媛,陈乃林. 成人教育, 2011(09)
  • [7]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北京市宣武区三种合作方式的分析[J]. 吕普生. 科学决策, 2009(12)
  • [8]首都精神文明建设[A]. 杨世文,能建国,丁建峰,戴辉礼. 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03-2004年), 2005
  • [9]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D]. 方可. 清华大学, 2000(01)
  • [10]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D]. 孙佳丰.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一流服务,一流品质,打造社区健康服务品牌——北京市宣武区陶然亭医院健康服务中心专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