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包络:一种新的微波电路稳态分析方法

电路包络:一种新的微波电路稳态分析方法

一、电路包络:一种微波电路稳态分析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白月皎[1](2021)在《基于MKRVM对电容式RF-MEMS开关的寿命预测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电容式射频微机电系统(RF-MEMS)开关由于其具有体积小、性能优于其他同类型器件等优点在当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此类开关的可靠性已经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因素之一,因而对提高开关应用的可靠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其中,对于此类开关的寿命预测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选择了影响电容式RF-MEMS开关寿命因素之一的弹性系数kb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不同系数下开关的寿命长短。首先,采用受带宽限制的经验模态分解(BREMD)对实验中得到的寿命数据进行去噪处理,提高了试验获得数据的可靠性;其次,利用基于差分进化的改进的正余弦优化算法(ISCA-DE)得到多核相关向量机(MKRVM)的稀疏函数,并运用多核相关向量机算法预测这些不同弹性系数开关的寿命。最后,根据实验得到的实际数据对本文涉及到的各种方法进行了测试,并与其他方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寿命预测方法可以在0.2143 s之内获得预测结果,并且得到的健康指标(HI)3.1843e+06 s最接近原始数据的3.1732e+06 s。同时还可以得到当此类开关的弹性系数在4-16 N/m的范围内时,寿命最长的结论。

彭越禹[2](2021)在《基于DGS结构的柔性射频微带线设计与制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可延展柔性电子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实现可穿戴器件、可重构器件等新型电子器件。射频电路作为电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柔性化是扩展柔性电子应用的重要一环。微带结构是射频微波电路中的重要结构之一,实现可延展柔性微带结构可以有效推动柔性射频电路的发展。然而传统微带结构的地平面结构不具有可延展性,难以仅通过导带结构的改变实现柔性微带结构。因此,以微带结构地平面的可延展柔性化设计为核心,探索并实现射频微带线在可拉伸电子系统中的应用,对可延展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基于缺陷地结构(Defected Ground Structure,DGS),对微带线的柔性化技术展开了研究,提出并设计了几款不同结构的柔性射频微带线。运用HFSS、ADS、txline电磁软件仿真得到微带线的射频电学S参数。再运用ABAQUS力学有限元软件仿真得到微带线的应力应变分布云图及曲线。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样品的制备。利用原位射频测试手段对具有DGS结构的柔性射频微带线在不同拉伸率下的电学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分析了DGS结构构型对柔性微带线力电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DGS结构的基础电磁特性进行了分析。其中,重点讨论了DGS结构的滤波特性在微带结构地平面设计中的应用。2、结合周期网格设计思路和电磁计算软件,设计了具有不同DGS结构的柔性射频微带线。电磁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该类微带线具有良好的带外抑制能力,且在L和S波段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和原位拉伸平台等设备进行了不同拉伸条件下的S参数测试,验证了柔性射频微带线在出现大形变时的性能稳定性。结果表明,经过优化设计的DGS结构柔性射频微带线在0-5GHz的频率范围内S11<-10d B且S21>-3d B;在拉伸率为30%时,3d B截止频率的变化率不超过2%。3、结合计算和实验结果,对DGS结构参数与柔性射频微带线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建立了DGS柔性射频微带线的物理模型。结合模型,分析了柔性射频微带线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之间的耦合特性。

杨博[3](2019)在《量子微波磁场探测与成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自然界的金刚石中有一种由氮-空位(Nitrogen-Vacancy)形成的缺陷,这种缺陷在捕获一个自由电子以后形成的缺陷叫做(1-中心,因为带这种缺陷的金刚石呈现出红色,因此简称为NV色心。NV色心具备优良的光学特性,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单光子源,在室温下有良好的电子自旋特性,因此NV色心广泛应用于量子计量、量子信息处理(QIP)和量子磁场探测与成像。本文主要研究基于金刚石NV色心的量子微波磁场探测与成像系统,探索基于金刚石NV色心磁光效应的矢量微波场重构和成像方法,并研究该系统在电磁兼容领域的应用。本文利用金刚石NV色心优异的量子光学性能,重点从提升系统的探测效率、提升系统探测灵敏度,拓展系统的探测频率,三个角度入手开展量子微波场成像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提升系统的探测效率方面,本文探索了基于CCD相机和富含NV色心的金刚石薄膜的宽视场快速微波场成像方法。研究了基于科勒照明实现快速微波场成像的方法,采用多通道脉冲发生器同步CCD、激光开关、微波开关和微波源。采用参考帧和图像帧之间的差分测量方法,降低了测量噪声;每帧集成N个重复序列进一步提高了信噪比。本文开发了一种软件扫描微波成像方法,通过对CCD相机的图像进行逐点软件分析,绘制出每一像素点的光探测磁共振(ODMR)谱或拉比振荡(Rabi)曲线,进而通过拟合得到每个像素点对应的微波磁场的强度,进而通过全矢量微波场重构公式计算出包括振幅和相位信息在内的微波磁场矢量。该全矢量微波场重构公式由可测量到的四个NV轴上的左右圆极化微波磁场分量推导出。本文通过对一个微型螺旋天线的测量,验证了整个实验系统的正确性。2、在提升系统探测灵敏度方面,本文研究了一种高灵敏度基于幅度和频率调制技术的金刚石NV色心微波场量子测量方法。开发了一种基于调幅调频光探测磁共振技术的微波磁场探测方法和实验系统,并提出了相应的表面电流重构算法。本文制作了一种特殊的金刚石微波探针放置在微波器件或天线的表面探测微波场;该探针是将金刚石颗粒附着在光纤顶端制成的,对微波场无扰动。该系统具备很窄带宽的滤波器过滤掉大部分噪声,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虽然该方法采用扫描法实现了微波场的测量和成像,但该方法大大缩短了每个扫描点的测量时间,可达到毫秒级。利用金刚石探头中不同朝向的NV色心可以测得三维矢量磁场信息。利用三维矢量磁场信息可以更准确地重构天线表面电流的分布。本文通过对分形天线进行测量,验证了实验系统的正确性。3、在拓展系统的探测频率方面,本文探索了一种高分辨率、非破坏性宽带微波场成像方法。通过研究使用富含NV色心的金刚石传感器,在静态偏置磁场的情况下实现了对微波场的非破坏性宽带宽探测。该系统的探测灵敏度可达15 MHz。空间分辨率受制于金刚石探头的尺寸和位移平台的精度,可达微米级别。该技术是基于NV色心在532 nm的绿色激光泵浦下,在偏离轴向的静态磁场偏置下,外部的AC磁场可以调控金刚石NV色心的荧光强度的特性而开发的。本系统的最小测量灵敏度可达0.1高斯,探测灵敏度主要受限于雪崩光电二极管的背景噪声。本文通过对一个圆形的平面螺旋天线进行进行测量,验证了实验系统的正确性。本文还利用该量子磁场成像系统对一款Ga As衬底MMIC低通滤波器芯片进行芯片近场成像,并就芯片成像所呈现的电磁兼容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对上述微波场成像系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对微波场成像系统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

邵特[4](2020)在《负群时延微波电路的自匹配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群时延作为描述系统相频特性线性度的重要技术指标,在当今高性能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受到了广泛关注,群时延失真将会引起码间串扰,进而造成误码率上升以及信噪比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传统群时延均衡技术会导致系统整体时延的增加,而负群时延(Negative Group Delay,NGD)电路作为群时延补偿的一种新方法,在满足当今5G低时延要求以及在实现高性能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时体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并且在微波器件性能提升、信号完整性分析及天线阵应用等诸多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负群时延微波电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但传统NGD微波电路以单端反射型RLC谐振器或串联的双端RLC并联谐振器为基础,需要额外附加输入输出端口阻抗匹配电路以适合于微波频段的应用。为解决该问题,论文针对负群时延微波电路的自匹配方法开展研究,并研究设计具有自匹配特性的双频、可调NGD微波电路及基于NGD微波电路的线性相位带通滤波器。所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RLC谐振器的小型化自匹配NGD微波电路。该电路在串联的RLC并联谐振器之上,通过加载由串联的电阻和电感构成的并联分支,实现了输入输出端口良好的阻抗匹配。但由于集总参数元件不适合在微波频段应用,为此将集总电感和电容元件等效替换为分布参数传输线,以实现自匹配的NGD微波电路。此外,提出了一种传输线型自匹配NGD微波电路。该电路以开路耦合线、高阻抗短路线、贴片电阻及其连接传输线构成,:可直接采用分布参数电路原理分析设计,避免了由集总参数元件向分布参数传输线转换时所产生的近似误差。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NGD微波电路在不需要额外附加匹配电路的情况下,实现了自匹配特性。(2)提出了一种紧凑型双频自匹配NGD微波电路,在两个工作频段内具有相同的负群时延响应,理论上可以实现任意频率比。设计并实现了两款不同频率比的双频NGD微波电路,第一款频率比为2.06,实现了双频NGD特性(在0.667GHz和1.377GHz频率处都获得了-1.19ns的负群时延特性且回波损耗均大于24dB);第二款频率比为1.16,实现了宽带NGD特性(在0.903~1.101GHz频率范围内,群时延为-1.58ns±0.13ns,且回波损耗大于23dB)。测试结果与理论设计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实现了双频NGD微波电路的自匹配特性。(3)提出了一种工作频率和群时延均可调的自匹配NGD微波电路,通过利用可变电阻和变容二极管实现了工作频率和群时延的电调功能,同时利用变容二极管使输入输出端口实现阻抗匹配。设计并实现了一款群时延调节范围为-1~-10ns,工作频率调节范围为0.8~1.3GHz的可调NGD微波电路,在工作频率与群时延的调节过程中输入输出端口回波损耗均能大于30dB,实现了可调NGD微波电路的自匹配特性。(4)提出了一种基于NGD微波电路的外部均衡线性相位带通滤波器设计方法,在传统带通滤波器的输入和输出端分别加入一个NGD微波电路单元,实现了全通带的低群时延波动,实验结果与理论设计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导纳倒置变换器的自均衡线性相位带通滤波器设计方法,采用新型导纳倒置变换器实现群时延自均衡,进而实现全通带的低群时延波动。为验证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采用传统导纳倒置变换器设计的带通滤波器进行了实测对比。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导纳倒置变换器的滤波器与传统滤波器相比,群时延波动幅度减小50%,实现了全通带的低群时延波动,同时保持了传统带通滤波器的频率选择性。

王博[5](2020)在《微波半导体器件双频非线性网络模型表征及提取方法》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第三代半导体的快速发展,通讯电子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其应用场景越发的趋向于多频,大功率的环境,而能同时支持多个频段的多频通信系统成为提高通信效率关键手段。建立半导体器件的多频非线性模型并应用于器件仿真设计之中对于提高通信质量降低通信成本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多频非线性系统特别是双频通信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当前重要方向。由于传统的S参数线性模型对于表征非线性系统有着天然的不足,因此建立一种精确高效的非线性网络模型对通信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非线性特性和建模进行探讨研究,提出了两种研究双频非线性系统建模的方向。主要内容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X参数基本理论和提取方案,发现常规的X参数测量系统非常复杂,并且具有测试周期长,测量数据多等缺点。而ELM神经网络算法所具有的强大的学习能力和精确的预测能力可较好的弥补常规的X参数测量系统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以单频X参数为切入点通过ADS提取X参数作为训练集,训练ELM神经网络建立了单频X参数预测模型,之后利用相同的方法建立的双频的X参数预测模型,最后验证训练模型精度,结果显示单频X参数预测模型97%的预测数据最大相对误差不超0.03,双频X参数预测模型95%的预测数据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0.05。最后利用谐波电路仿真验证了模型精度。综上所述,本文建立的X参数预测模型可以精准的表征非线性系统特性;第二部分由于X参数的理论较为复杂,在仿真时直接利用X参数进行电路优化比较困难。以双频输入为例,用于表征各阶互调分量的X参数非常繁杂而且参数之间关联性不易被明确。因此本文另辟蹊径建立双频非线性网络W参数模型,该模型将各阶互调分量与其基波和谐波分量直接联系起来。W参数不仅在表征各阶互调分量时简洁明了,并且在仿真过程中易于优化调整。在详细的阐述了W参数的基本理论和模型公式之后,本文提出了两种提取W参数的测量方案,并介绍了测量方案的校准,夹具设计以及夹具去嵌的方法。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了基于ELM极限学习机的单频/双频X参数预测模型,并通过设计功率放大器验证了该模型的精确性和实用性。此外本文提出了另一种双频非线性网络W参数模型,并设计了相应的测量方案。

张甫[6](2020)在《电阻抗肌动描记术测量与建模新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电阻抗肌动描记术(Electrical Impedance Myography,EIM)是哈佛医学院Seward B.Rutkove教授提出的一种基于肌肉电阻抗测量与建模分析的神经肌肉疾病诊断新方法,具有无辐射、非侵入、操作简单、低成本等优点,在神经肌肉疾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断、长期监测、治疗以及药物研制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现有的EIM技术无法同时满足快速性与准确性的要求。首先,基于50k Hz正弦激励的单频EIM分析方法包含信息较少,无法对肌肉宽频阻抗特征进行准确的建模分析;其次,基于正弦扫频激励的EIM分析方法虽然可以在不同频率提取更多的肌肉阻抗特征,并用于建立对应的等效电路模型,但通常测量时间较长,易受被测介质极化影响,且模型参数评估需要迭代优化,易受迭代初值影响,无法实现快速准确的肌肉特征辨识。因此,如何进一步改进EIM测量技术,优化EIM建模理论,建立快速准确的EIM辨识方法,对其在神经肌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推广意义重大。针对上述问题,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单频EIM全响应(瞬态响应+稳态响应)瞬时测量及常用EIM整数阶、分数阶模型参数时域分析新方法研究。为实现基于单频激励的整数阶Fricke-Morse阻抗等效模型和基于含偏置单频激励的分数阶Cole阻抗等效模型快速准确辨识,提出(含偏置)单频全响应瞬时测量方法,以及上述模型参数数值解析/时域拟合方法。首先,推导(含偏置)正弦电流激励在上述模型下对应的电压全响应数学表达式。随后,提取该全响应信号在瞬态和稳态过程中包含的时域、频域特征,并通过联立全响应各阶段对应的特征方程求解得到模型参数的解析表达式。最后,采用之前解析方法评估的模型参数作为迭代初值,通过迭代优化使测量的与基于模型计算的电压全响应信号误差平方和最小,从而有效的减小初值选取不当对模型参数迭代优化速度和精度的影响;(2)宽频(同时包含多个频率分量)EIM稳态响应整周期同步测量及常用EIM整数阶、分数阶模型参数频域分析新方法研究。为实现基于宽频激励的常用EIM阻抗等效模型参数快速准确评估,提出一种基于多频正弦(Multisine)激励的整周期同步测量方法及对应的频域建模方法。首先,分析基于Multisine激励的宽频电阻抗谱整周期同步测量原理,从根本上消除频谱泄露对宽频EIM测量的影响。随后,设计一种稀疏频谱分布的低波峰因数Multisine信号生成优化算法,并以此为基础合成适用于宽频EIM整周期同步测量的近二值Multisine激励信号,从而提高宽频EIM测量的信噪比。最后,通过分析EIM常用阻抗等效模型在Nyquist图上对应曲线的特征,推导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矩阵运算的模型特征参数频域快速拟合方法,使测量的与基于模型计算的阻抗谱数据在Nyquist图上对应曲线的误差平方和最小,从而避免使用传统最小二乘迭代运算易陷入局部最小值且耗时的缺点;(3)EIM测量与建模新方法仿真和实验分析。为验证上述各方法的有效性,分别进行不同类型的仿真实验,并搭建基于新型宽频镜像恒流源的EIM高速测量系统,对标准2R-1C三元件电路和肌肉组织进行单频全响应测量、宽频稳态响应整周期测量,以及对应常用整数阶与分数阶阻抗等效模型参数评估。仿真结果表明在40d B高斯白噪声下,新提出的单频和宽频EIM分析方法与传统扫频方法相比,模型参数评估相对误差均<1%,但单频和宽频测量时间分别为0.295 ms和1 ms,远小于扫频所需的19 ms。此外,通过对比标准生物电阻抗测定仪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标准2R-1C电路,采用新仪器单频测量分析对应的模型参数相对误差<5%,略大于采用新仪器宽频测量与标准仪器扫频测量的分析结果,后两者对应模型参数相对误差均<2%。对于肌肉组织,采用Cole模型(平均RMSE<2%)比Fricke-Morse模型(平均RMSE<12%)建模更准确,且对于后者,采用单频分析比宽频或扫频分析提取的模型参数RMSE平均值更低(约减小3%)。以上研究成果有助于发展和完善EIM分析技术与理论,对简化阻抗测量电路、降低阻抗测量仪器成本、提高数据分析精度与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并为新型EIM测量分析仪器的研制以及在后续神经肌肉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符政[7](2020)在《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微波电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负群时延微波电路以其独特的负群时延特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它既可应用于天线阵列馈电网络中以解决天线阵列的波束倾斜问题,又可补偿电路的群时延以实现高线性度,还可提高前馈放大器的效率。另外,滤波器、功分器以及耦合器等微波电路在现代微波通信系统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研究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滤波器、功分器和耦合器,以减小电路尺寸和提高系统性能。具体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设计了一种基于有耗L型耦合枝节的负群时延电路。该电路的负群时延特性是由一条四分之一波长有耗L型枝节耦合到主传输线上实现的,其有耗L型枝节主要由一段一端开路另一端短路的四分之一波长微带线和一个加载电阻构成。在中心频率处,该负群时延电路的相移为-90°,可替换传统微波电路中的四分之一波长微带线以完成负群时延电路与微波电路的功能融合设计。测试结果显示,该负群时延电路在1.997GHz处负群时延值为-1.19ns,插入损耗为1.43dB,插入相移为90.53°,回波损耗高于15dB,具有较低的插入损耗和良好的匹配性能。(2)设计了一款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带通滤波器。该滤波器由两个半波长开路耦合谐振器以实现带通滤波功能,并将有耗L型枝节耦合到谐振器上以实现负群时延特性。此外为提高滤波性能,在每个谐振器内侧的合适位置加载一段开路短截线使得上阻带产生了两个传输零点。测试结果显示,在中心频率1.995GHz处的负群时延值为-1.08ns,负群时延带宽为34MHz。在负群时延带宽内,插入损耗低于7.5dB,回波损耗高于20dB。另外,在1.520GHz、2.495GHz和2.735GHz三个频率点实现了传输零点,与传统带通滤波器相比实现了良好的阻带特性。(3)设计了一款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Wilkinson功分器。该功分器采用输入输出阻抗为70.71Ω的负群时延电路代替传统功分器的四分之一波长传输线。测试结果在1.997GHz处,两个输出端口所对应的群时延值分别为-1.34ns和-1.36ns,插入损耗分别为5.63dB和5.67dB,负群时延带宽为39MHz。在负群时延带宽内,回波损耗均高于11dB,隔离度高于20dB,该负群时延功分器插损小且匹配性能良好,但负群时延带宽较窄,因此又设计了一款负群时延宽带功分器,主要采用两节耦合线功分器与两对有耗L型枝节耦合的方式实现。测试结果表明,负群时延带宽为79MHz,实现了负群时延带宽的展宽。(4)设计了一款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等功率分配耦合器。设计了两个输入输出阻抗分别为35.35Ω和50Ω的负群时延电路,分别代替传统分支线定向耦合器中的四段分支线。由于负群时延电路造成耦合器的隔离度性能变差,因此在两个输出端口上加载短路枝节以改善隔离度。测试结果在1.999GHz处,直通端和耦合端所对应的插入损耗分别为6.075dB和6.077dB,负群时延值分别为-1.415ns和-1.042ns;负群时延带宽为36MHz,在负群时延带宽范围内,回波损耗高于11dB,隔离度高于18dB,直通端与耦合端输出信号相位差为90°±2.4°。测试结果表明,该等功率分配定向耦合器实现了负群时延功能。

陶源[8](2020)在《开关HEMT建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微波电路设计高度依赖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提升了电路性能和规模,节约了设计成本和时间。III-V族场效应晶体管复杂的线性和非线性特性促成了各种微波有源电路的主要功能;晶体管也是微波有源电路中最难模拟的部分,其准确模拟是决定电路CAD准确最关键的因素。本研究聚焦用于微波开关电路设计的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建模——开关HEMT建模。HEMT开关应用非常重要,但相关研究很少。HEMT建模研究几乎都是共源器件建模,专注于放大器应用;目前商用微波仿真软件中嵌入的HEMT模型也都是针对共源放大器应用设计的,不适用于开关电路。在HEMT建模界,开关HEMT建模一直是众所周知的难题。近几年,众多国际微波半导体巨头(Skyworks solutions,Qorvo,Win semiconductors)公开对开关HEMT建模进行讨论,揭示其特殊的建模要求和挑战。本研究借助国内先进的HEMT工艺线,对开关HEMT建模的难题进行定义和求解,主要研究包括:1.高频开关HEMT小信号建模。传统上,为了得到精确的高频开关HEMT小信号模型,须直接对栅极接千欧级电阻的HEMT开关单元进行S参数测试、建模;但栅极大电阻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模型参数的解析提取,无法提取出具有物理意义的模型参数,难以进行层次化开关HEMT大信号建模,也难以对工艺改进提供反馈。而通过传统HEMT建模方法得到的精确HEMT模型在栅极连接精确大电阻模型后,即便在相对较低的Ku波段,都无法准确预测开关特性。本研究发现了开关HEMT建模的一个特殊物理现象:由于开关HEMT的栅极须要隔离射频信号(如采用栅极大电阻),极端的栅极寄生环境使得即便在相对较低的频率下(Ku波段),开关模型的精度对传统HEMT电容提取方法所固有的电容混合异常敏感。本文还证明了无法采用传统的开关单元测试结构解析提取参数。本文提出了具有6个寄生电容的开关HEMT集总小信号模型;并仅利用单个完整的HEMT无源电磁仿真结构,提出可以准确区分对地电容和极间电容的电容解析提取方法。该建模方法被验证可获得从射频到毫米波极宽频带的、精确的、可缩尺的开关HEMT小信号等效电路模型。具有物理意义的小信号模型参数为层次化开关HEMT建模奠定了根基;也可对HEMT工艺优化提供反馈,扩大电路优化空间。模型可用于宽频微波开关(如天线开关)、数字和模拟衰减器的精确设计。2.开关HEMT大信号建模。大信号模型可以预测开关的功率容量和谐波特性。本研究利用测试数据,对开关HEMT进行了详细的非线性分析。针对传统HEMT本征小信号模型只适用于正向漏源偏置的局限,本研究扩展了本征小信号模型,使其也适用于负向漏源偏置。针对传统模型不能准确模拟(谐波误差大到20 dB)关态开关HEMT的唯一非线性源——深阈下电容,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可解析提取参数初值的开关HEMT电容模型。新电容模型可以准确拟合深阈下电容和准确预测关态开关的谐波特性。针对深阈下电容对开关建模的重要性,本文用电容模型直接拟合关态开关HEMT工作状态下测量的小信号电容值,并使得关态表面陷阱效应可被自动考虑入电容模型。针对传统沟道电流模型不能准确拟合开关HEMT的电流-电压工作区域,改进了经典的Angelov沟道电流模型参数的漏源偏压函数,并提出了简单的双曲正切开关函数用于隔离正向和负向沟道电流建模。该模型不仅可以准确预测HEMT开关的S参数,功率容量和谐波特性,并且在电路仿真时展现出很好的收敛性和仿真效率。简单的模型方程和准确区分电容使得模型的缩尺规律十分准确。3.双栅开关HEMT建模。双栅HEMT包含两个本征核和更多的寄生参数,其建模和参数提取面临更大的挑战。对于双栅开关HEMT,由于依然须要在栅极隔离射频信号(如采用栅极大电阻),电容混合问题仍须解决,这进一步提升了建模难度。传统建模必须采用栅极接大电阻的双栅HEMT开关单元测试结构,严重依赖多变量优化提取模型参数。本研究从理论上揭示了单栅开关HEMT的完备集总拓扑包含6个寄生电容,双栅开关HEMT的完备集总拓扑包含10个寄生电容。提出了包含10个寄生电容的双栅开关HEMT模型,利用简单方程解析提取出10个寄生电容。在单栅开关HEMT的成功建模基础上,直接将提取出的单栅开关HEMT本征核嵌入提取出的双栅开关HEMT寄生外壳。这种直接“移心”层次化建模技术的精度高度依赖于单栅和双栅开关HEMT寄生外壳的准确提取。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完备寄生电容拓扑和参数提取方法是高度精确的。提出的可缩尺的双栅开关HEMT模型可以准确预测开关的线性和非线性特性。

谢成诚[9](2020)在《微波功率放大器行为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仿真工具和仿真技术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在雷达电讯领域数字化样机/虚拟样机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有源微波器件准确建模难度大、耗时长,雷达系统中一般采用理想模型来表征微波器件特性。这使得实际系统中的噪声、非线性、杂散和时延等特性不能被准确描述,从而导致系统仿真结果和实测结果差异较大。故目前雷达系统仿真大多侧重于算法层面验证,而很难做到对整个系统性能的精确描述。因此,快速、准确构建有源微波器件模型已经成为系统仿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强,对系统性能影响大,是有源微波器件建模的重点和难点。从系统仿真的角度,只要求模型能够根据输入信号反馈相应的输出,因此可以用行为模型来表征功率放大器。目前国内外研究机构对微波功率放大器行为模型的研究侧重于使用高阶数学表达式对器件特性进行描述,让模型具备更全面的特性表征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精度。然而这需要复杂的参数提取平台和提取流程,使得行为模型建模难以被普及。对此,本文提出了K参数模型及其提取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够描述输入/输出端存在一定失配时的微波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响应,并且能够低成本、快速的对器件进行测量建模,可加快行为模型的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K参数行为模型及其参数提取技术。目前对具备负载牵引能力的行为模型进行参数提取时,除信号采集仪器外,还需要额外配备负载牵引设备,这增加了模型提取成本及复杂度。考虑到功率放大器大信号工作点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基波负载,将输出端基波入射波作为模型的输入变量之一,进行K参数的推导。在K参数提取过程中,输出端基波入射波的幅度和相位都将进行改变,可以等效为基波负载阻抗在发生变化,从而提取的行为模型具备一定负载牵引能力。进一步地,针对现有行为模型提取平台较为复杂,建模测试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仿真和测试相结合的K参数建模方法。该方法可基于商用微波仿真软件建立K参数提取平台,或采用商用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及少量附件来实现非线性测试和参数提取。同时,由于测试平台中不含隔离器等窄带器件,使用的驱动放大器带宽仅需要覆盖被测件基波频段,该平台适用于宽带功率放大器行为模型提取。(2)矢量信号叠加效应及入射波信号恢复算法。矢量校准的场景是测试设备的一个端口输出激励信号,其余端口和匹配负载连接。在K参数测试时,输入输出端口会同时激励大信号,而由于阻抗失配及耦合器隔离度有限等因素,耦合器记录到的入射波是激励信号和干扰信号的矢量叠加,使用矢量校准不能分离出这两信号。对大信号工作时矢量叠加产物产生机理进行原理分析后,根据K参数提取流程特点,提出入射波信号恢复算法。新方法能够在不增加测试步骤的前提下,恢复输入输出端的入射波信号。(3)负载牵引蜂窝取点方法。针对现有负载牵引扇形取点方法在史密斯圆图中取点均匀性较差的问题,借鉴蜂窝结构,提出蜂窝取点方法。新方法能够在不增加取点数量的前提下,均匀覆盖整个史密斯圆图区域,从而提高行为模型精度。将蜂窝取点方法应用到负载相关X参数及K参数模型提取中,和扇形取点方法相比,该方法获得的模型归一化均方误差均有一定程度降低。(4)K参数模型级联特性分析。在系统仿真中,功率放大器会和其他器件进行连接,这需要模型具备级联仿真能力。针对大多模型研究仅对器件本身特性进行分析的现状,对K参数模型从源牵引和负载牵引两方面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出K参数能够根据前后级联电路阻抗作出正确响应,即具备级联仿真能力。通过仿真、测试手段验证K参数在连续波、调制信号激励下的级联仿真能力。K参数模型级联仿真结果和负载相关X参数模型级联仿真结果精度相当,而K参数提取平台更为简单、模型提取成本更低。(5)二端口器件K参数表征方法。现有限幅器、倍频器等基于放大器非线性特性的二端口器件多采用紧凑模型进行表征,模型提取难度大、时间长。通过分析系统仿真对这些二端口器件模型需求,挑选出对应的关键指标,并调整K参数输出反射波展开阶数来对器件进行精确表征。针对限幅器裸片进行测试,提取基波K参数模型,仿真结果和器件手册吻合度较高;针对太赫兹倍频器芯片电路,提取K参数模型并和电路模型进行仿真比对,反射波平均相对误差为1.5%。通过K参数对二端口器件进行建模,能够快速、准确的提取器件关键特性。

樊爽[10](2019)在《X参数模型在射频功率放大器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稳步发展和对射频系统工作性能的高要求,使得射频功率放大器逐渐工作到非线性区甚至饱和区。射频功放在大功率信号的激励下表现的强非线性及记忆效应将对通信系统性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射频功放模型进行精确有效的电路仿真设计变得十分重要。对功放进行建模以准确描述其非线性特性成为近年来对功放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X参数模型理论对在大信号激励下的射频功放电路进行建模,并精确表征功放的非线性特性以及其衡量指标,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基于静态X参数和动态X参数建模理论,结合负载牵引和功放的记忆效应,提出了一种新型X参数功放建模方案。采用幅度、负载反射系数与频率三变量作为输出信号的新型前馈(Feed Forward,FF)结构,使用双记忆路径模型提取出表征记忆效应的非线性函数用以替换模型核函数,同时采用阶跃信号代替原始的双音信号提取模型以简化模型的提取方案。经仿真测试,使用新型建模方案可以更加快速准确的描述带有非线性记忆效应的射频功率放大器。将Volterra级数行为模型与X参数行为模型进行有效结合。提出使用Volterra级数内核代替传统X参数模型核函数的建模方案,利用范德蒙行列式进行理论推导,并实现了该方案对功放的精确建模。该方法打破传统单一行为模型描述功放非线性特性的限制,提高了模型表征精度和模型应用范围,经过仿真可以验证该模型较传统X参数行为模型能够更加精确有效的对双音信号激励下的射频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行为进行预测。采用基于X参数模型的方案对功放进行建模,能够获取接近功放实际特性的精确结果,本文针对X参数模型在谐波失配条件下对功放记忆效应的表征和多音信号激励条件下预测功放特性的情况,分别提出对应的建模方案,使X参数在对功放的建模过程中具有更高的普适性,可以在功放设计过程中提供准确参考,从而缩短功放的研发周期。该论文有图36幅,表3个,参考文献68篇。

二、电路包络:一种微波电路稳态分析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路包络:一种微波电路稳态分析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MKRVM对电容式RF-MEMS开关的寿命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RF-MEMS开关种类
        1.2.1 机械结构分类
        1.2.2 电路连接分类
        1.2.3 开关接触方式分类
        1.2.4 开关驱动机制分类
    1.3 电容式RF-MEMS开关的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电容式RF-MEMS开关
    2.1 电容式RF-MEMS开关原理
    2.2 影响电容式RF-MEMS开关寿命的因素
    2.3 开关的粘连失效相关分析
    2.4 开关在粘连失效下的寿命公式推导
    2.5 电荷传导方式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REMD的信号处理
    3.1 EMD算法
        3.1.1 EMD算法原理
        3.1.2 EMD算法缺陷
    3.2 BREMD算法
    3.3 BREMD信号去噪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关寿命预测方法
    4.1 MKRVM寿命预测方法
        4.1.1 贝叶斯理论
        4.1.2 RVM原理
        4.1.3 MKRVM原理
        4.1.4 小结
    4.2 ISCA-DE优化算法
        4.2.1 SCA算法
        4.2.2 DE算法
        4.2.3 ISCA-DE算法
        4.2.4 小结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分析
    5.1 SCA算法r1 函数的选择
    5.2 优化算法的对比实验
    5.3 DE算法的敏感性能
    5.4 BREMD去噪过程
    5.5 ISCA-DE优化
    5.6 MKRVM寿命预测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工作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2)基于DGS结构的柔性射频微带线设计与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DGS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柔性DGS传输线的研究进展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DGS结构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DGS结构的电学特性
        2.2.1 慢波特性
        2.2.2 色散特性
        2.2.3 滤波特性
        2.2.4 高阻抗特性
        2.2.5 DGS结构的基本方程
    2.3 本章总结
第三章 DGS柔性射频微带线的设计与制备工艺
    3.1 微带线结构
    3.2 柔性微带线的结构设计
    3.3 柔性微带线的制备工艺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DGS柔性微带线电学性能分析
    4.1 柔性微带线的等效电路分析法
        4.1.1 微带滤波器与低通原型滤波器介绍
        4.1.2 切比雪夫微带低通滤波器的基本性质
        4.1.3 运用切比雪夫滤波器等效电路法进行S参数分析
    4.2 不同DGS图案类型下微带线的电学性能分析
        4.2.1 导体带为矩形时DGS图案的改变对微带线电学性能的影响
        4.2.2 导体带为蛇形时DGS图案的改变对微带线电学性能的影响
        4.2.3 导体带为锯齿形时DGS图案的改变对微带线电学性能的影响
    4.3 不同DGS几何参数下微带线的电学性能分析
        4.3.1 阵列单元水平夹角θ的改变对微带线电学性能的影响
        4.3.2 阵列单元线宽W的改变对微带线电学性能的影响
    4.4 柔性微带线电路损耗分析
        4.4.1 长度为2λ的微带线电路
        4.4.2 长度为λ/2 的微带线电路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DGS柔性微带线电学和力学性能的综合分析
    5.1 DGS微带线延展性的力学背景
    5.2 柔性微带线力学拉伸性能分析
        5.2.1 阵列单元水平夹角θ的改变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2.2 阵列单元线宽W的改变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3 未拉伸状态下DGS柔性微带线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5.4 不同拉伸率对微带线S_(21)截止频率的影响
    5.5 不同长宽比对微带线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的影响
    5.6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量子微波磁场探测与成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量子磁场探测与成像技术
        1.1.1 量子磁场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现状
        1.1.2 金刚石NV色心量子磁场探测技术的研究热点
    1.2 量子微波磁场探测技术的应用
        1.2.1 电磁兼容与近场测量
        1.2.2 芯片级电磁兼容测试
        1.2.3 近场测试技术的挑战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金刚石中NV色心的研究基础
    2.1 金刚石NV色心的物理性质
        2.1.1 电子轨道和能级结构
        2.1.2 吸收和荧光谱
        2.1.3 电子自旋与光量子纠缠
        2.1.4 塞曼分裂和ODMR谱
        2.1.5 DC磁场探测及灵敏度分析
    2.2 动态自旋与微波场探测
        2.2.1 脉冲ODMR测量技术
        2.2.2 Rabi振荡测量技术
        2.2.3 Ramsey干涉测量法
        2.2.4 自旋Hahn回声测量技术
    2.3 金刚石NV色心的制备
        2.3.1 辐照方法制备NV色心
        2.3.2 表面刻蚀工艺制作金刚石NV色心探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CD的非破环性量子磁场成像系统
    3.1 基于CCD的非破环性量子磁场成像系统架构
        3.1.1 科勒照明技术与共聚焦技术
        3.1.2 CCD量子磁场成像系统架构
        3.1.3 激光和微波泵浦
        3.1.4 微波场重构算法
    3.2 实验建立与数据
        3.2.1 ODMR微波场强度校准实验
        3.2.2 Rabi振荡与Ramsey振荡实验
        3.2.3 对螺旋天线的微波场成像实验
    3.3 系统性能分析
        3.3.1 灵敏度分析
        3.3.2 系统成像效率与空间分辨率分析
        3.3.3 分析结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M/FM脉冲调制方法的量子磁场成像系统
    4.1 高灵敏度AM/FM脉冲调制量子磁场成像系统
        4.1.1 虚拟仪器平台的设计
    4.2 高灵敏度量子磁场成像方法
        4.2.1 基于AM/FM脉冲调制的光探测磁共振技术
        4.2.2 源场与表面电流重构算法
    4.3 实验结果
    4.4 系统性能分析
        4.4.1 灵敏度分析
        4.4.2 系统成像效率与空间分辨率分析
        4.4.3 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低频量子磁场成像系统及其在芯片领域的应用
    5.1 自旋混合与中低频磁场测量
        5.1.1 GSLAC自旋混合效应
        5.1.2 偏NV轴磁场偏置的自旋混合与全光磁场成像
    5.2 中低频量子磁场成像系统实现及实验
        5.2.1 成像系统和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2.3 结果分析
    5.3 量子磁场测量在芯片电磁兼容领域的应用研究
        5.3.1 系统架构
        5.3.2 芯片表面微波场成像及电磁兼容问题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研究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4)负群时延微波电路的自匹配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典NGD电路研究现状
        1.2.2 双频与可调NGD电路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基于改进RLC谐振器的小型化自匹配NGD微波电路研究
    2.1 小型化NGD电路结构及理论分析
    2.2 小型化NGD电路的实现方法
    2.3 小型化NGD电路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2.4 小型化NGD电路的性能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传输线型自匹配NGD微波电路研究
    3.1 传输线型NGD电路结构及理论分析
    3.2 传输线型NGD电路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3.3 传输线型NGD电路的性能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自匹配双频NGD微波电路研究
    4.1 双频NGD电路结构及理论分析
    4.2 双频NGD电路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4.2.1 频率比为2的双频NGD电路
        4.2.2 频率比为1.16的宽带NGD电路
    4.3 双频NGD电路的性能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工作频率和群时延均可调的自匹配NGD微波电路研究
    5.1 可调NGD电路结构及理论分析
    5.2 可调NGD电路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5.3 可调NGD电路的性能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两种线性相位带通滤波器研究
    6.1 传统带通滤波器的设计原理
    6.2 基于NGD微波电路的外部均衡线性相位带通滤波器设计
        6.2.1 负群时延电路单元的设计
        6.2.2 外部均衡滤波器的设计步骤与原理图仿真结果
        6.2.3 外部均衡滤波器的实物加工与测试结果分析
    6.3 基于新型导纳倒置变换器的自均衡线性相位带通滤波器设计
        6.3.1 新型导纳倒置变换器的设计
        6.3.2 自均衡滤波器的设计步骤与原理图仿真结果
        6.3.3 自均衡滤波器的实物加工与测试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微波半导体器件双频非线性网络模型表征及提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X参数研究现状
        1.2.2 双频非线性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简介
第二章 半导体器件非线性理论分析
    2.1 半导体器件非线性综述
    2.2 非线性表征
        2.2.1 单音输入
        2.2.2 双音输入
        2.2.3 多音输入
    2.3 非线性器件建模方法
        2.3.1 非线性器件建模理论分析
        2.3.2 非线性器件建模方法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X参数理论分析以及数据提取
    3.1 多谐波失真模型PHD
        3.1.1 PHD模型基础理论分析
        3.1.2 PHD模型结构
    3.2 X参数模型理论分析
        3.2.1 X参数基本理论
        3.2.2 X参数模型
    3.3 双频X参数模型理论分析
        3.3.1 同量双频X参数基本理论
        3.3.2 非同量双频X参数基本理论
    3.4 X参数提取
        3.4.1 ADS软件提取X参数
        3.4.2 非线性矢量网络分析仪提取X参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LM神经网络的X参数预测模型建立以及电路验证
    4.1 ELM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
        4.1.1 ELM极限学习机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4.1.2 ELM算法流程
    4.2 单频X参数预测模型
        4.2.1 提取单频X参数
        4.2.2 建立单频X参数预测模型
        4.2.3 验证X参数预测模型
    4.3 双频X参数预测模型
        4.3.1 提取双频X参数
        4.3.2 建立双频X参数预测模型
        4.3.3 验证X参数预测模型
    4.4 X参数预测模型应用于功率放大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频非线性网络模型W参数
    5.1 双频非线性网络模型W参数
        5.1.1 W参数的基本理论
        5.1.2 W参数模型
        5.1.3 W参数模型与X参数对比
    5.2 设计提取W参数的电路
        5.2.1 频域测量方案
        5.2.2 时域测量方案
        5.2.3 测量方案相关细节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电阻抗肌动描记术测量与建模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传统神经肌肉疾病诊断常用方法研究现状
        1.2.1 肌肉组织学评估
        1.2.2 肌肉功能学评估
        1.2.3 肌肉电生理学评估
    1.3 电阻抗肌动描记术(EIM)研究现状
        1.3.1 现有EIM测量方法及其局限性
        1.3.2 现有EIM建模方法及其局限性
    1.4 课题来源与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单频正弦全响应测量的EIM整数阶建模方法研究
    2.1 Fricke-Morse模型辨识及其应用
    2.2 Fricke-Morse模型的正弦全响应测量与分析
    2.3 Fricke-Morse模型辨识数值分析方法
        2.3.1 基于初始瞬态和稳态响应测量
        2.3.2 基于初始、结尾瞬态和稳态响应测量
    2.4 Fricke-Morse模型辨识时域拟合分析方法
    2.5 仿真实验验证与分析
        2.5.1 测量噪声对模型参数评估的影响
        2.5.2 采样率与采样点数对模型参数评估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含偏置单频正弦全响应测量的EIM分数阶建模方法研究
    3.1 Cole模型辨识及其应用
    3.2 Cole模型的含直流偏置正弦全响应测量与分析
        3.2.1 基于Cole模型松弛时间分布函数
        3.2.2 基于Cole模型分数阶操作矩阵
    3.3 Cole模型辨识数值分析方法
    3.4 Cole模型辨识时域拟合分析方法
    3.5 仿真实验验证与分析
        3.5.1 数值计算对全响应信号分析的影响
        3.5.2 测量噪声对模型参数评估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频正弦稳态响应整周期测量的EIM建模方法研究
    4.1 宽频EIM整周期同步测量原理
    4.2 近二值多频正弦(NBM)信号合成方法
        4.2.1 多频正弦信号的波峰因数优化
        4.2.2 低波峰因数NBM信号合成算法设计
    4.3 常用EIM等效模型辨识频域拟合分析方法
    4.4 仿真实验验证与分析
        4.4.1 NBM信号合成仿真实验
        4.4.2 宽频EIM测量仿真实验
        4.4.3 EIM模型参数评估仿真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EIM高速测量系统设计
    5.1 EIM测量系统设计规范
        5.1.1 EIM测量相关参数范围选取
        5.1.2 现有生物阻抗谱测量仪器及其局限性
    5.2 EIM高速测量系统设计整体结构与工作原理
        5.2.1 EIM测量系统概述
        5.2.2 高速信号生成与采集平台
        5.2.3 宽频镜像恒流源设计
        5.2.4 四电极阻抗测量前端设计
    5.3 EIM常用等效模型辨识测量实验
        5.3.1 2R-1C电路阻抗等效模型参数评估
        5.3.2 肌肉组织阻抗等效模型参数评估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7)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微波电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负群时延微波电路研究现状
        1.2.2 滤波器研究现状
        1.2.3 功分器研究现状
        1.2.4 耦合器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2 基于有耗L型耦合枝节的负群时延电路设计
    2.1 负群时延电路的设计思路
    2.2 负群时延电路的仿真分析
    2.3 负群时延电路的实物加工及测试
        2.3.1 负群时延电路的实物加工
        2.3.2 负群时延电路的测试与仿真结果对比
    2.4 本章小结
3 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带通滤波器设计
    3.1 负群时延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思路
    3.2 负群时延带通滤波器的仿真分析
        3.2.1 有耗L型枝节在NGD带通滤波器电路中的作用分析
        3.2.2 开路短截线在NGD带通滤波器电路中的作用分析
    3.3 负群时延带通滤波器的设计步骤
    3.4 负群时延带通滤波器的实物加工及测试
        3.4.1 负群时延带通滤波器的实物加工
        3.4.2 负群时延带通滤波器的测试与仿真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功分器设计
    4.1 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Wilkinson功分器设计
        4.1.1 负群时延Wilkinson功分器的设计思路
        4.1.2 负群时延Wilkinson功分器的仿真分析
        4.1.3 负群时延Wilkinson功分器的实物加工及测试
    4.2 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宽带功分器设计
        4.2.1 负群时延宽带功分器的设计基础
        4.2.2 负群时延宽带功分器的仿真分析
        4.2.3 负群时延宽带功分器的实物加工及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耦合器设计
    5.1 负群时延耦合器的设计思路
    5.2 负群时延耦合器的仿真分析
    5.3 负群时延耦合器的实物加工及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开关HEMT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开关HEMT建模研究动态
        1.2.1 开关HEMT小信号建模动态
        1.2.2 开关HEMT大信号建模动态
        1.2.3 多栅开关HEMT建模动态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HEMT等效电路模型层次化建模方法
    2.1 HEMT工作原理
    2.2 HEMT小信号等效电路建模
        2.2.1 分步解析提取小信号参数的思路
        2.2.2 COLD-FET模型及串联寄生参数提取方法
        2.2.3 寄生电容参数提取方法
        2.2.4 本征参数提取方法
        2.2.5 本征分段(MULTI-SLICE)模型
    2.3 HEMT大信号等效电路建模
        2.3.1 非线性电流模型
        2.3.2 非线性电容模型
    2.4 HEMT二阶效应建模
        2.4.1 电热模型
        2.4.2 陷阱效应建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栅开关HEMT小信号建模
    3.1 开关HEMT小信号建模的典型实验现象
    3.2 采用栅极接大电阻的HEMT测试结构的参数提取
    3.3 开关HEMT寄生效应分析
    3.4 开关HEMT寄生电容拓扑和参数提取方法
    3.5 小信号模型和建模验证
    3.6 用于微波模拟衰减器的HEMT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栅开关HEMT大信号建模
    4.1 开关HEMT非线性分析
        4.1.1 开态非线性分析
        4.1.2 关态非线性分析
    4.2 开关HEMT大信号建模
        4.2.1 开关HEMT大信号等效电路模型
        4.2.2 开关HEMT大信号电容建模
        4.2.3 开关HEMT大信号电流源建模
    4.3 开关HEMT大信号模型的线性和非线性特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栅开关HEMT建模
    5.1 双栅开关HEMT集总等效电路模型
    5.2 完备寄生电容拓扑参数解析提取方法
    5.3 双栅开关HEMT建模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微波功率放大器行为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功率放大器模型种类概述
    1.3 频域行为级模型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S参数
        1.3.2 热态S参数
        1.3.3 X参数
        1.3.4 S函数模型
        1.3.5 卡迪夫模型
        1.3.6 QPHD模型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K参数原理
    2.1 放大器非线性特性
    2.2 K参数原理推导
    2.3 K参数相位关系推导
        2.3.1 相位的定义
        2.3.2 交叉频率相位的定义
    2.4 小结
第三章 K参数模型提取平台
    3.1 K参数模型仿真提取平台
        3.1.1 K参数模型仿真提取
        3.1.2 K参数模型的实现
        3.1.3 反射波多项式展开阶数确定
        3.1.4 K参数仿真模型的验证
    3.2 K参数模型测试提取平台
        3.2.1 测试平台选择
        3.2.2 K参数模型测试平台原理仿真
        3.2.3 绝对校准技术
        3.2.4 针对记录入射波的数据处理
        3.2.5 最简K参数提取平台
        3.2.6 针对功率放大器的K参数提取平台
    3.3 负载牵引取点方法研究
        3.3.1 扇形取点法
        3.3.2 蜂窝取点法
        3.3.3 蜂窝取点法验证
        3.3.4 应用蜂窝取点法的K参数
    3.4 小结
第四章 行为模型级联效应研究
    4.1 S参数级联特性推导
    4.2 K参数级联特性研究
        4.2.1 源牵引能力分析
        4.2.2 负载牵引能力分析
        4.2.3 K参数级联能力验证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K参数的二端口器件模型研究
    5.1 针对限幅器进行K参数提取
    5.2 针对太赫兹三倍频器进行K参数提取
    5.3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X参数模型在射频功率放大器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2 X参数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论文内容与结构安排
2 射频功率放大器理论分析
    2.1 射频功放非线性特性
    2.2 射频功放性能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非线性X参数行为模型理论
    3.1 X参数理论
    3.2 X参数的辨识提取过程
    3.3 本章小结
4 新型记忆效应X参数建模研究
    4.1 动态X参数模型理论
    4.2 基于反馈结构的新型动态X参数理论
    4.3 模型提取和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Volterra级数的X参数功放模型研究
    5.1 Volterra级数理论
    5.2 基于Volterra内核的X参数模型
    5.3 模型输入信号的选择
    5.4 模型对比与结果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电路包络:一种微波电路稳态分析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MKRVM对电容式RF-MEMS开关的寿命预测方法[D]. 白月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基于DGS结构的柔性射频微带线设计与制备研究[D]. 彭越禹.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量子微波磁场探测与成像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 杨博.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3)
  • [4]负群时延微波电路的自匹配方法与应用研究[D]. 邵特. 大连海事大学, 2020
  • [5]微波半导体器件双频非线性网络模型表征及提取方法[D]. 王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6]电阻抗肌动描记术测量与建模新方法研究[D]. 张甫. 湖南大学, 2020
  • [7]融合负群时延功能的微波电路研究[D]. 符政. 大连海事大学, 2020
  • [8]开关HEMT建模研究[D]. 陶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9]微波功率放大器行为模型研究[D]. 谢成诚.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X参数模型在射频功率放大器中的研究与应用[D]. 樊爽.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电路包络:一种新的微波电路稳态分析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