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县会同乡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社会化

宁都县会同乡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社会化

一、宁都县会同乡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社会化(论文文献综述)

何乐庆[1](2019)在《于都县农村公共项目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为例》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农产品产量一直位于世界各国领先地位,但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农业基础薄弱,虽然产量上占优势,在质量上却处于劣势,在市场化竞争中发展仍然滞后,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极不相称,也制约了全国经济发展。要实现2020年全国同步奔小康的目标,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想办法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自建国以来,中央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聚焦“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随着中央财政对“三农”资金投入的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在公共项目管理方面也不断暴露出重复立项、分配不公、不求实际、重建轻管等问题。尤其是在重建轻管方面形势非常严峻,项目建成后,往往只是简单地以“踢皮球”的形式移交给当地乡政府,有的就直接移交到村委会;自农村税费改革后,大多数人们都形成了坐享其成的观点,觉得国家修筑的项目与自己无关;而乡镇机关也没有相应的日常管理部门,缺乏资金的保障。造成大量项目出现不好管以及没人管的现象,从而产生较为严重的损毁现象,这样一来导致工程能够产生的作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了保障农村公共项目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长远积极作用,就必须在加强农村公共项目工程管理上想办法。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而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其中颇为典型的设施,不仅能够增强农业产量,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当地生活水平以及增强粮食生产的抵抗水平,作为推动农村经济进步达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由来已久,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数量众多,重建轻管现象尤为突出,产生的负面经济和社会影响极大。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为代表,进行农村公共项目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具有普适性。本文运用公共产品和新公共服务等理论,对于都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汲取好的做法,同时也发现管理中存在的各类问题,针对问题进行详细的成因分析,并制订相应的对策提出解决的建议。将建成后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归为给社会提供服务的产品,结合各种小型水利工程的特性,将所有小型水利工程分为纯公益型、准公益型和经营型三大类,根据三种类型小型水利工程的特征,深入探讨产权改革,依法确定产权、经营权和管护责任,从根源上解决“无人管”的问题。引入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通过建设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利用倡导农户自主管理经营、提升用水机构的服务水平、完善基层水利服务部门的管理体系以及科学制定基层水利服务组织的岗位类型的方式,进一步规范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管理,在措施上解决“管不好”的问题。

黄渊基[2](2017)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文中指出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贫困和反贫困。贫困现象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不断和贫困作斗争,不断丰裕自身物质生活、丰富自身精神世界的过程。我们看到,世界反贫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贫困仍是全人类共同的挑战。中国扶贫开发成绩斐然,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但离目标还有差距,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实践证明,发展旅游业对反贫困作用很大,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适合开展旅游扶贫,通过旅游业发展促进脱贫攻坚。因此,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丰富旅游扶贫理论成果,并为旅游扶贫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借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世界反贫困的时空背景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进行认真思考和分析。首先,通过民族八省区面板数据建模实证分析,论证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其次,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开发特别是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选取湖南省武陵山片区部分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生命周期模型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效率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国内外旅游扶贫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启示,解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类型及其创新,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及其优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政策建议。既丰富旅游学和反贫困理论研究,也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扶贫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研究表明,发展旅游业能够有效降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从整体上看,湖南省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且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发展战略定位不准,旅游设施建设不力,产品业态创新不够,资金筹措来源不广,宣传营销意识不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人力资源能力不足,配套服务水平不高,贫困人口识别不准,脱贫帮扶措施不实,精准管理工作不细,扶贫腐败监管不易,贫困人口参与不畅,贫困人口受益不多等;旅游扶贫模式分类有多种角度,如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角度、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角度、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角度、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角度、旅游者需求角度等,未来应整合各类模式进行综合创新和系统应用;旅游扶贫的机制主要涉及动力机制、参与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绩效评估机制、保障机制及合作机制等,未来应进一步对各类机制进行优化整合和系统创新;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做好旅游扶贫战略规划、强化旅游扶贫设施建设、创新旅游扶贫业态产品、丰富旅游扶贫融资方式、加强旅游扶贫人才建设、实施精准旅游扶贫方略、健全贫困人口参与机制、完善贫困人口受益机制、突出旅游扶贫政治保障。

胡军华[3](2014)在《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妇女解放,突起异军。”在中国革命运动的历史进程中,社会革命运动的历次成功不仅依靠妇女巨大人力资源的广泛支持,而且妇女运动也是历次社会革命运动的特性、意义和成功程度的重要表征、衡量尺度。十年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并用于指导苏维埃革命实践,在特定时代发挥了特定作用,已经也必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中央苏区”为时空,以“妇女解放运动”为切入点,以毛泽东诗词名句为脉络,以妇女解放运动的“异军”“实际怎样”以及“正道”“应当怎样”的问题为经线,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为纬线,在经纬交织中探讨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愿景、路径、动员机制、巾帼人物、价值作用与现实启示等系列问题,并对镶嵌其间或隐或显的史实进行了梳理挖掘,对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研究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解释框架,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空间。本文首先追寻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梳理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愿景,认为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阶级问题、民族问题、国家问题紧密相联系;第二,论文归纳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主要路径,即解决经济权、唱好婚姻曲、扩大教育面、提升参政度、构建组织网等五维路径,诠释了路径选择的逻辑关系,展示了以中共领导、苏维埃政权主导下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所取得的显着成绩,反映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的程度,也同时彰显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力度;第三,论文从妇女动员方式、动员模式等方面解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机制,赏析了客家山歌动员方式的“六全”特色,提出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以土地革命为内容的经济动员、以政治参与为目标的政治动员、以阶级思想灌输为方法的文化动员、以群众路线为途径的组织动员和以诉苦、控诉为形式的情感动员的“互利共生型”动员模式;第四,论文考察了中央苏区60位巾帼群英的丰功伟绩、个性特征,归纳了巾帼群英的核心价值:心怀对国家、对社会、对自我的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感,大义凛然、坚定信念、追求解放的牺牲精神,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第五,论文剖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中的客家妇女参与心态表征,具体表现为游移不定的观望心态、应景迎合的投机心态、憧憬未来的乐观心态、讴歌胜利的狂热心态、面对挫折的变异心态等;探讨了心态嬗变的意蕴指向,指出人性的本能反应是其内在本质,性格两重性特征是其外在体现,强大的动员功力是其直接推手,从而讴歌了客家妇女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第六,论文评析了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也对农村妇女解放之道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思考,构思了研究展望。本文认为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有益探索,是“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有机构成。论文探析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视域中的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独特性、局限性、规律性、根本性与当代价值性,说明了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过程曲折性、复杂性,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成果创新性、科学理论感召性、精神形态价值性,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人性阶级性、人性可塑性立场,客观分析了这个时期中共党内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认为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精神,与时俱进,在发展中扬弃,就能厘清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谋“化”之基、求“化”之途、达“化”之效和成“化”之境,进一步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建设。

周波[4](2011)在《江西稻农技术采用决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大背景下,以中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的江西省稻农为研究对象,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计量经济学为研究工具,并借用心理学等多学科相关知识,紧紧围绕种稻大户和一般稻农两类稻农,构建种稻大户技术采用决策模型、加入技术采用变量的一般稻农技术采用模型和政策对两类稻农技术采用的干预模型等,运用大样本、多视角的微观稻农数据,分别对两类稻农技术采用的特征、决策路径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并就农技推广政策与补贴政策两类政策的干预功效进行了理论探讨,形成了相应的研究结论,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并综合评述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研究,为本文研究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提出了稻农技术采用阶段划分和劳动力最优配置等研究前提,为本文研究提供研究支撑。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通过种稻大户技术采用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现阶段种稻大户采用技术的主要目标是追求高产优质和省工以实现收益最大化;其获取技术信息的途径是亲友乡邻和电视广播;基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种稻大户能够在推进技术采用上发挥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其技术采用与水稻经营规模、地理环境和家庭人数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其文化水平、性别、年龄等因素相关性不强等。同时,通过种稻大户技术采用决策模型理论推导与案例分析,验证种稻大户技术采用“直接型”决策路径的存在性和有效性,即种稻大户通过技术采用提高水稻产量和提升品质,最终实现其农业生产收益最大化。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通过一般稻农技术采用特征分析,得出现阶段一般稻农从事水稻生产的目的是以保证家庭口粮为主;省时、省工和省钱是决定其是否采用技术的主要动机,且亲友相邻、电视、专业合作社是其技术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种稻收入也已经不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现阶段一般稻农通过参与专业合作社获取技术信息,不再是单纯关注技术采用本身所带来的直接生产收益等。同时,基于加入技术采用变量的一般稻农决策理论模型构建与推导,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技术采用对一般稻农家庭总收入的静态影响和动态效应,结果证明一般稻农通过技术采用能够促进其家庭总收入增长,且此促进作用不是通过种稻大户的“直接型”决策路径实现,而是通过一种“间接型”决策新路径完成,即主要是通过技术采用节省一般稻农的时间和精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从事非农就业以提高其外出打工收入,从而促进其家庭总收入的增长。第四部分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主要通过农技推广政策和补贴政策两类政策干预功效模型分析,得出农技推广政策能够有效促进种稻大户技术采用,并且促进社会福利的改善,而其对一般稻农技术采用和社会福利的改善作用则需依据具体农技推广政策而定,即农技信息服务的作用不确定,而农技推广指导和培训等对技术采用具有明显正向作用,但只有在技术采用的边际收益大于技术供给成本条件下,能够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补贴政策能够促进种稻大户技术的采用,但并不必然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净增加,也能够促进一般稻农技术采用,但只有当技术采用的边际收益大于技术供给成本时,才会促进社会福利净增加。基于对两类稻农技术采用特征和决策路径的分析结论,以及对两类政策干预功效的分析结论,本文提出,应该有针对性地考虑与两类稻农各自相适应的政策取向。即对于种稻大户,农技推广政策和补贴政策两类政策应当同时并举,且向其倾斜。一方面,农技推广政策要以种稻大户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充分发挥种稻大户的技术示范和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其补贴政策力度,尤其是补贴增量部分要向其倾斜;而对于一般稻农,农技推广政策和补贴政策两类政策依然同时并举,但是,对于具体农技推广政策,应当有选择性地推行,即主要以农技推广指导和培训为主,以农技信息服务为辅,而继续实施补贴政策主要是给一般稻农一个政策信号,促进其技术采用和稳定水稻生产。本文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基于种稻大户和一般稻农两类稻农技术采用特征的调查统计分析,运用成熟的或修正的经济理论和计量模型作支撑,验证了种稻大户技术采用“直接型”决策路径的存在性和有效性,探索并发现了一般稻农技术采用“间接型”决策新路径的存在,使全文研究具有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第二,构建政策干预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农技推广政策和补贴政策两类政策对种稻大户和一般稻农两类稻农技术采用的政策功效,既包括两类政策对两类稻农技术采用的作用,也包含两类政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使全文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第三,大样本、多渠道获取的微观面板数据和截面数据作支撑进行实证研究,注重多种计量方法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将一般稻农技术采用问题实证分析从静态分析推进到动态研究。

何宏杰[5](2011)在《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经营的新型主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赣州市是农业大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比较和实证的方法,对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从历史沿革、规模、结构、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按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三种类别对具有代表性的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剖析,从中得出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而提出进一步促进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郭峰,陈向晖[6](2005)在《宁都县着力构建和谐农村社区》文中提出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从2000年开始,宁都县民政局通过在会同乡、田头镇开展试点,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建设和谐社区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4月,宁都县被江西省授予村落社区建设先进县。主要做法: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农村社区组织体系随着农村社会结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农村管理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找到新时期农村民政工作的新的突破口,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路,是当前民政部门的重要工

曾松生,陈向晖[7](2002)在《宁都县会同乡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社会化》文中认为

二、宁都县会同乡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社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都县会同乡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社会化(论文提纲范文)

(1)于都县农村公共项目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对国内外研究的总结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项目
        2.1.2 公共项目管理
        2.1.3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品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公共项目管理理论
3 于都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公共项目管理现状
    3.1 于都县基本概况
    3.2 于都县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
        3.2.1 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数量情况
        3.2.2 小型水利工程区域分布情况
        3.2.3 小型水利工程社会效益情况
    3.3 于都县小型水利工程公共项目管理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3.3.1 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养护
        3.3.2 小型水利工程基层服务机构建设
        3.3.3 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划定
        3.3.4 群众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
4 于都县小型水利工程公共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失管严重,效益难以发挥
    4.2 建设任务重,管理难度大
    4.3 资金渠道有限,后勤保障不到位
    4.4 产权改革留于表面,管理责任有名无实
    4.5 管理制度不健全,管护措施难以兑现
    4.6 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管理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4.7 政绩观偏差,重建轻管的思想仍然存在
5 国内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公共项目管理的成功案例及经验借鉴
    5.1 徐州市睢宁县小型水利工程公共项目管理案例
    5.2 案例经验启示
6 加强于都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公共项目管理的对策研究
    6.1 统筹推进建设与管理协调发展
    6.2 加强资金管理
    6.3 深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改革
    6.4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6.5 规范基层水利服务机构的管理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 研究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技术路线
2 旅游扶贫的理论分析
    2.1 旅游扶贫相关概念厘清
    2.2 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
    2.3 旅游扶贫的扶贫机理和减贫效应
    2.4 本章小结
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与居民减贫的关联
    3.1 引言
    3.2 旅游业发展对居民减贫的影响机理
    3.3 模型构建
    3.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3.5 相关建议
    3.6 本章小结
4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1 少数民族地区基本情况及旅游资源状况
    4.2 少数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及旅游扶贫的历史和现状
    4.3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效率评价——以湖南省武陵山片区为例
    5.1 引言
    5.2 案例区概况
    5.3 影响旅游扶贫效率的主要因素
    5.4 两阶段DEA评价模型构建
    5.5 DEA实证及生命周期分析
    5.6 基本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5.7 本章小结
6 旅游扶贫的国内外探索及经验
    6.1 国外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2 国内旅游扶贫实践探索
    6.3 国内外旅游扶贫的经验启示
    6.4 本章小结
7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模式解析
    7.1 旅游资源禀赋类型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2 旅游扶贫开发和帮扶主体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3 贫困人口参与及受益方式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4 旅游扶贫产业链条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5 旅游者需求视角的旅游扶贫模式
    7.6 本章小结
8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机制优化
    8.1 旅游扶贫动力机制及其优化
    8.2 旅游扶贫参与机制及其优化
    8.3 旅游扶贫利益分配机制及其优化
    8.4 旅游扶贫绩效评估机制及其优化
    8.5 旅游扶贫保障机制及其优化
    8.6 旅游扶贫合作机制及其优化
    8.7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主要政策建议
    9.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学术成果

(3)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妇女解放突异军: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研究始基问题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价值
        (二) 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 “苏区”和“中央苏区”
        (二) 妇女、女性、女子
        (三) 客家妇女
        (四) 妇女解放运动及其相关概念
        (五) 运动与革命
        (六)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五、研究思路、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二) 研究方法
    六、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与特色
        (二) 本文局限
    七、几点说明
第一章 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与愿景
    第一节 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追寻
        一、潜在诱因:源自妇女长期受困“双重”压迫力
        二、直接原因:得益于中央苏区革命的张力
        三、思想源泉:受益于各种思潮的巨大影响力
    第二节 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基础与愿景梳理
        一、目标调适:前苏区时代中共妇女解放愿景及理论基础
        二、梦想构建:策略转型下中共妇女解放运动的理论愿景
        三、践诺尝试:苏维埃共和国政权下的妇女解放运动愿景实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路径展开
    第一节 解决经济权:妇女解放的要旨
        一、经济权利:妇女诸权的基础和保证
        二、中央苏区妇女经济权获得与保障
    第二节 唱好婚姻曲:妇女解放的主题
        一、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二、中央苏区婚姻制度的探索
    第三节 扩大教育面:妇女解放的基础
        一、教育开拓:“脱盲”妇女的塑造
        二、中央苏区多管齐下发展妇女教育
    第四节 提升参政度:妇女解放的衡量尺度
        一、妇女参政:妇女解放的反映程度
        二、中央苏区妇女参政的实践拓展
    第五节 构建组织网:妇女解放的有力支柱
        一、健全组织:妇女解放的重要依托
        二、中央苏区妇女组织的历史演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唤起工农千百万: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动员机制分析
    第一节 多管齐下: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方式
        一、口头动员方式
        二、传媒动员方式
        三、文艺动员方式
    第二节 特色彰显: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客家山歌动员方式
        一、全员参与动员活动
        二、全员列为动员对象
        三、全区范围广泛动员
        四、全程持续动员
        五、全速创作动员
        六、全面应景动员
    第三节 互利共生型: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模式
        一、“互利共生型苏区妇女动员模式”的概念提出
        二、“互利共生型苏区妇女动员模式”的本质特征
    第四节 得失管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妇女动员功效评价
        一、妇女动员的成效
        二、妇女动员的缺失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雄关漫道花枝俏: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巾帼群英考察
    第一节 身体印记:巾帼群英的整体肖像概述
        一、运动源起时的巾帼群英
        二、运动勃兴时的外来巾帼群英
        三、运动演变中的本地巾帼群英
    第二节 林树统观:巾帼群英的代表个案描述
        一、妇运领袖:李坚真
        二、扩红先进:刘英
        三、文宣明星:李伯钊
        四、支前标兵:李美群
    第三节 胶合与同构:巾帼群英的核心价值解读
        一、始终大义凛然、坚定信念、追求解放的牺牲精神
        二、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
        三、注重调查研究、善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工作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战地黄花分外香:客家妇女参与运动的心态嬗变
    第一节 倒海翻江卷巨澜:客家妇女参与运动的心态表征
        一、客家妇女游移不定的观望心态
        二、客家妇女应景迎合的投机心态
        三、客家妇女憧憬未来的乐观心态
        四、客家妇女讴歌胜利的狂热心态
        五、客家妇女面对挫折的变异心态
    第二节 谁主沉浮:客家妇女参与运动心态嬗变的意蕴指向
        一、人性的本能反应是妇女心态嬗变的内在本质
        二、性格两重性特征是妇女心态嬗变的外在体现
        三、强大的动员功力是妇女心态嬗变的直接推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人世难逢开口笑: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定位
        一、难以磨灭的历史地位
        二、公正公允的时代局限性
    第二节 妇女能顶半边天: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价值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二、“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的有机构成
    第三节 不是春光胜春光: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现实启示
        一、必须科学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必须激发妇女的主体意识,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切实保障农村妇女合法权益
        三、必须强化妇女组织建设,培育农村健康文化,提升妇女动员效应
    本章小结
结语 又踏层峰望眼开: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的研究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人间知己吾和汝

(4)江西稻农技术采用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录
表录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界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假设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研究结构和方法
        1.4.1 结构安排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1.4.4 数据来源
    1.5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述评与研究前提
    2.1 农户技术采用——微观视角研究
        2.1.1 农户技术采用特征研究
        2.1.2 农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研究
        2.1.3 农户技术采用途径选择研究
    2.2 农户技术采用——宏观视角研究
        2.2.1 农业技术扩散模型研究
        2.2.2 农业技术扩散实证研究
    2.3 农户技术采用——政策视角研究
        2.3.1 政策影响理论研究
        2.3.2 技术推广政策绩效实证研究
    2.4 文献评述
    2.5 研究前提
        2.5.1 种稻农户技术采用阶段划分
        2.5.2 种稻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经济分析
        2.5.3 种稻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实证检验
第三章 种稻大户技术采用特征分析
    3.1 种稻大户技术采用特征调查
        3.1.1 个体特征分析
        3.1.2 生产特征分析
        3.1.3 案例验证
    3.2 种稻大户技术采用影响因素分析
        3.2.1 统计方法选择
        3.2.2 基础数据来源
        3.2.3 统计分析结果
    3.3 主要结论
第四章 种稻大户技术采用决策路径验证
    4.1 决策模型分析框架
        4.1.1 决策模型构建
        4.1.2 决策模型推导
    4.2 决策模型案例分析
        4.2.1 案例求解
        4.2.2 结果验证
    4.3 主要结论与模型讨论
第五章 一般稻农技术采用特征分析
    5.1 一般稻农技术采用特征调查
        5.1.1 个体特征分析
        5.1.2 家庭特征分析
        5.1.3 生产特征分析
        5.1.4 小结
        5.1.5 与种稻大户技术采用特征对比
    5.2 技术信息获取途径选择——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和认知分析
        5.2.1 计量模型构建
        5.2.2 实证结果分析
        5.2.3 小结
    5.3 主要结论
第六章 一般稻农技术采用决策新路径探析
    6.1 决策模型构建
        6.1.1 模型分析框架
        6.1.2 模型应用思路
    6.2 计量实证分析
        6.2.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6.2.2 计量模型和实证结果
        6.2.3 验证新路径推断
    6.3 主要结论
第七章 促进两类稻农技术采用的政策选择
    7.1 政策干预模型分析框架
        7.1.1 模型假设
        7.1.2 理论推导
    7.2 农技推广政策和补贴政策对两类稻农的功效分析
        7.2.1 农技推广政策分析
        7.2.2 补贴政策分析
        7.2.3 主要结论
    7.3 政策启示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1.1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问题研究实地调研方案
    1.2 农业技术采用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1.3 农户农业技术采用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
    2.1 农户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愿调查问卷
    2.2 调研专业合作社样本名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1 发表论文
    1.2 研究课题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5)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现状分析: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2.1 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沿革
    2.2 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分析
    2.3 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结构分析
    2.4 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成效分析
3.典型案例(一):赣州市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分析
    3.1 南康市富民脐橙专业合作社
    3.2 瑞金市叶坪乡合龙脐橙专业合作社
    3.3 崇义县铅厂镇民兴赣南脐橙专业合作社
4.典型案例(二):赣州市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分析
    4.1 定南县汇丰生猪专业合作社
    4.2 兴国县益民兔业专业合作社
    4.3 石城县华丰畜禽专业合作社
5.典型案例(三):赣州市服务业(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分析
    5.1 宁都县长青农机专业合作社
    5.2 大余县黄龙农机专业合作社
6.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总结和存在问题
    6.1 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经验总结
    6.2 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问题
7.促进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赣州市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理念
    7.2 政府的支持
    7.3 金融部门的支持
    7.4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的建议
    7.5 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7.6 以农超对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宁都县会同乡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社会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于都县农村公共项目工程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为例[D]. 何乐庆.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4)
  • [2]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D]. 黄渊基.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3]异军与正道 ——以中央苏区妇女解放运动为考察[D]. 胡军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4]江西稻农技术采用决策研究[D]. 周波. 上海交通大学, 2011(12)
  • [5]赣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研究[D]. 何宏杰. 江西农业大学, 2011(12)
  • [6]宁都县着力构建和谐农村社区[J]. 郭峰,陈向晖. 中国民政, 2005(12)
  • [7]宁都县会同乡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社会化[J]. 曾松生,陈向晖. 中国民政, 2002(01)

标签:;  ;  ;  ;  

宁都县会同乡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社会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