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文化园充满金融文化

金融文化园充满金融文化

一、金融文化园洋溢金融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曲晓燕[1](2020)在《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文中研究说明域外新史料的挖掘与利用是近年来学界倡导的“从周边看中国”的研究前提,有助于更加全面地审视本土形象。本文以日本人的山东游记为中心,考察在近代中日关系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的山东认识及其演变,探讨其对本国殖民侵略山东地区的“知”与“行”,进而分析其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可谓是从“异域之眼”观察中国的一个典型个案。山东半岛因与日本、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自古以来便在中日关系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早在唐代中期,日僧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书写便在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儒家典籍等中国古典作品在日本的传播使得孔孟之乡、贤人辈出的齐鲁之地在日本广为人知;而江户时期以山东为舞台的《水浒传》等白话小说的流行,为山东地域形象抹上了“侠气”与“匪气”并举的色彩。19世纪中期,随着西力东渐,中日关系逆转,日本由中国文明的崇拜者、模仿者一变而成为中国的觊觎者、侵略者。甲午战前日本人在山东进行局部调查,以沿海地区为中心重点搜集军事情报;德国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兴趣骤增,大力开展工商调查;而日本取代德国后,则对山东进行了地毯式调查;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仍然关注山东问题,持续对山东资源、胶济铁路、重点城市等进行详细调查。近代日本人不仅通过书写泰山,缅怀与追寻古典中国诗意;同时也从对“他者”衰败景象的过度描写中,确立了其文明进步的自我形象。曲阜从“朝圣地”逐渐演变为日本人游历山东必游的“观光地”;对孔孟思想衰颓形象的书写也罢,对“今其道,独传我国”的自鸣得意也罢,丑化与赞美殊途共归,其背后仍是日本近世以来“自中心化”的思想潜流。当然,在这些观察者眼中,孔孟之乡的人情风俗尚可,地方性色彩明显,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落后性,如注重贞节、乐于围观、聚众赌博等一些陈规陋习,屡遭日本人诟病。而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以及西方基督教的渗透,也推动了西学之风的蔓延。德国租借胶州湾后,日本逐渐对山东资源产生兴趣,受李希霍芬相关学说影响,山东“贫瘠说”开始褪色。占领青岛后,日本对山东“富源”展开大规模实地调查,倡导“山东富饶说”。东亚同文书院学生持续对煤矿、劳动力、棉花、花生等山东资源进行调查,报告书中不乏政策性建议,以服务于日本对山东资源掠夺的需要。日本极为关注山东的外国经济势力,德、英等欧美各国在山东的经营与扩张是日本工商资本学习的对象,又是其竞争对手。近代日本人游历者敏锐地观察到芝罘、运河及小清河流域城镇的衰落,将调查重点放在胶济铁路及其沿线城市,并极力宣扬其重要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政体尚存,兵备仍张”乃是对当时山东政治认识的高度概括,表明日本对山东军事力量尚存畏惧,这与日本国内兴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互为表里。甲午战后,日本人多以蔑视和鄙夷的目光看待山东军备和士兵,认为中国军警没有维持社会秩序的能力。山东地方官僚在日本人游记中多以“老好人”形象登场,留日官僚多对日本人较为友善,但却未必都是亲日派。日本游历者对德国经营的“模范殖民地”青岛充满憧憬与赞美之情,视之为“槐树乡”“东方乐园”。随着日本对山东侵略加深,山东人民对日感情日益恶化,“济南惨案”将山东反日运动推向高潮,但大多日本人却未意识到中国民众的觉醒。近代日本凭借地缘优势,较早对山东开展以“学术调查”、教育渗透、宗教渗透等为形式的文化侵略。且以日军强大武力为后盾,对山东藏于民间与地下的资源进行掠夺以攫取巨额利润,凭借“殖民进步说”的强盗逻辑不断在山东扩张利权。为助力日本在山东的殖民扩张,这些游历者以强烈的“国民使命感”收集情报,为殖民山东献计献策,大力鼓吹殖民有理有利,在狂热的扩张潮中能保持冷静思考者则凤毛麟角。自近代中日正式建交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短短六十年里,近代日本人对山东的调查,在范围上经历了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陆的过程;内容的侧重点从军事、经贸扩展到德国的殖民经营以及山东的“富源”;在调查方式手段上,迅速地实现了从道听途说、引用二手资料到实地调查的转变;调查者包括谍报人员、学者文人、学生、政治家,实业家、宗教家等,他们对近代山东的书写和认识,可谓反映了近代日本山东认识的最大公约数。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日本自身实力的增强,日本的山东认识影响着近代日本对山东“知行”的选择,且具矛盾性与双重性,其文明取向和反文明取向的转换,暴露了近代日本国家形成和对外扩张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充满机会主义与实力至上主义的功利色彩。近代日本山东认识具有“虚实”相兼的特点,既有客观反映山东历史事实的一面,也有夸大失实的一面。此外,近代日本并未从一开始就视山东为“停滞中国”的一部分,但其山东认识亦处在日本近世以来“去中心化”与“自中心化”的延长线上。

姜秀丽[2](2020)在《QL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文化和旅游产业适应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而蓬勃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和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扶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推动了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虽然文旅产业成为适应时代发展潮流的的热门产业,但就全国文旅产业的市场主体——文旅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很多企业缺少战略规划,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面临严峻挑战。亟需对文旅企业进行科学战略规划,准确把握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整合资源,实现文旅产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以QL集团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集团缺乏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方向不明确,战略定位不清晰的现状,同时针对集团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管理问题,运用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对集团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基于QL集团概况和各业务板块发展现状,以文献研究、访谈和问卷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进而运用PEST分析、五力模型对集团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总结了集团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从资源与能力两个方面分别对内部环境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集团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劣势。用SWOT分析法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分析,确定集团应采用扭转型战略为主、增长型和多元化战略为辅的战略,通过这些战略的实施来补齐集团现有短板,做大做强现有的优势板块;运用GE矩阵,对集团现有产业板块进行分析,确定了各个板块应采取的战略选择。制定了集团的使命、愿景、战略目标、发展路径等,从科学谋划产业布局、获取优质资源、优选产业联盟、打造企业品牌战略等4个方面对具体的战略实施举措进行了阐述。并从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体系、完善集团管控体系建设、加强财务保障能力建设、优化人力资源保障体系、构建战略逐级实施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的创新点有两个:一是提出“高速公路资源生态圈”发展模式,提出了依托母公司高速公路建设运营管理的资源优势,对高速公路户外广告牌、沿线土地、旅游资源等主要高速公路沿线资源作为核心和重点进行综合开发,对其他圈层业务根据各自实际进行区别发展。二是提出了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及各业务单元战略选择。提出了应采取扭转型战略为主,增长型战略和多元化战略为辅的战略组合,改变了单一多元化战略无法应对企业复杂多变内外环境的弊端。同时以总体发展战略为指引,根据集团业务板块较多的情况,运用GE矩阵分析,对各个业务单元应采取的不同战略选择做出了界定,为各业务单元的发展谋划了战略发展路径。本文进行的研究对QL集团未来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文旅行业战略管理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将对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夏萌萌[3](2020)在《伦敦市的优势产业对其城市品牌建设的作用》文中指出城市品牌被广泛的用于来支持城市的形象和竞争地位,给城市带来独特的价值。优势产业路径是城市品牌建设实现路径之一,有效的城市品牌不能脱离城市的产业优势特征。然而,目前关于城市品牌理论的研究中,尚未将优势产业对城市品牌的作用机制实现统一和归纳,也未形成一致的理论。伦敦市是欧洲最具有城市品牌影响力的城市,其金融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智能产业在城市品牌打造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本文主要采取定性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伦敦市的城市品牌塑造模式,探索伦敦市的优势产业对其城市品牌建设的作用机制,期望通过分析和总结,对其他正走在城市品牌建设之路上的城市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实际操作的指导,使其充分发挥出优势产业对城市品牌打造的强化和推动作用,形成独特完整的城市品牌核心价值观,发挥优势产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更新,将产业特色凝练于城市品牌表达,促进传播,通过提升利益相关者的体验提升其城市品牌资产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品牌建设提出追求多元化、差异化,“先品牌后产业”,兼顾前瞻性的建议,实现城市品牌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化。

覃欣欣[4](2019)在《传播学视角下的财经新闻编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传播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之间,通过特定的媒介或途径开展的有目的的信息传递活动。新闻编译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通过编译人员的加工将源语新闻转换为目的语新闻的跨文化活动。新闻编译与传播在本质上存在共同之处,二者均涉及信息的处理和交流。传播学作为研究人类传播活动和规律的学科,对探究翻译等涉及人类信息交流行为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本实践报告选取2018年《经济学人》的20篇财经新闻作为翻译实践对象。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本报告将财经新闻翻译的各个环节从控制主体、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以及效果分析等五个视角进行整合分析,总结出财经新闻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译例,从译者(控制主体)、文体(媒介)和读者(受众)三个维度描述和总结了笔者在财经新闻编译过程中采取的策略与方法。为使译语新闻得到有效传播,译者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保证原文的准确翻译,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受众的需求和期待,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适当对原文内容进行加工。二是翻译过程中需要具备明确的语体对等意识与受众意识,同时充分考虑英汉语言差异,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进行灵活变通。三是在忠实传递源语新闻信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刘慧[5](2018)在《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油气资源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其开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近年来,随着开发力度的日益加大,日常开发及突发性海洋溢油事故造成的生态损害呈加重趋势。然而,由于海洋油气资源的外部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复杂性以及生态保护的结构性政策缺位,海洋油气资源开发明显存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多方统筹协调的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导致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代价无法得到有效补偿。如何协调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进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不容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论文以外部性理论、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生态价值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依据,综合运用情景分析、案例分析和博弈分析的方法,围绕“评估——设计——实施”三个层面加强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首先,生态损害是生态补偿的前提,在客观分析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损害的基础上,分情景分类型构建相应的补偿价值评估框架、指标和模型,并分别将模型运用到具体的案例研究中,深入解决补偿机制的核心问题“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价值评估”;其次,对补偿机制进行有效设计,明确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构成要素,揭示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为保障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行,从财政支持、市场运作、多元监管和法律保障方面提出补偿机制的具体实施路径,以期促进海洋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通过系统分析,论文主要完成了三方面研究:一是区分了海洋油气资源日常开发和突发性溢油事故的不同情景,分情景分类型构建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价值的评估模型,并分别进行典型案例的研究与运用,对不同情景和类型下的评估框架、指标、方法以及评估结果予以说明和解释;二是形成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清晰设计,明确界定和分析了构成要素,揭示了补偿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三是深入研究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市场运作、多元监管和法律保障的问题,对应提出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路径。

季晨[6](2018)在《苏南农村博物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一个转型中的农业文明大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农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农村博物馆应运而生,担起保护农村文化遗产,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的使命。我国已建成的农村博物馆虽然形式多样,但是良莠不齐。博物馆学界对西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研究较多,而对广大非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博物馆研究较少,尚存在许多空白。近年来,农村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研究现有农村博物馆案例,发现问题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十分必要。本文以国内经济文化较发达、农村博物馆建设案例丰富的苏南农村地区为研究范围,分析比较不同类型农村博物馆建设发展的经验,剖析它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解决农村博物馆建设存在的问题。论文由以下七个部分组成:绪论:阐述选题缘由、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梳理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介绍本文研究思路与创新。第一章:从农村地区遗产保护、博物馆事业发展、农村社会发展三个角度阐明建设农村博物馆的重要性。再从博物馆概念的变迁引出中国农村博物馆的概念,并提出农村博物馆研究适用的分类方法。第二章:介绍为何选取苏南地区作为研究地域,梳理苏南农村博物馆的发展历史。第三章:对苏南农村博物馆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着重从“三农”视角下进行分类研究,以及对博物馆社会功能实现情况的分析。第四章:总结苏南农村博物馆建设中的三种典型经验以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提出有益于苏南农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结论:对苏南地区农村博物馆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回顾、总结、评述。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成果:一是多方面分析中国农村博物馆产生的背景,深入思考了发展中国农村博物馆的必要性;二是首次界定农村博物馆的概念及特征;三是较为全面的调查了苏南农村博物馆的历史和建设现状,分析了当前苏南农村博物馆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从推动农村博物馆建设方面可调动的外力以及内在变革的角度提出对策,对今后农村博物馆的建设有一定参考价值。

唐佳[7](2018)在《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调查与分析》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大举措。2016年7月,国家三部委又共同发出《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掀起了乡镇建设运动热潮。2017年11月,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开幕致辞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全面部署乡村振兴战略。特色小镇一端连着城市,一端连着乡村,是乡村振兴重要的着力点和支撑点。2016年10月和2017年10月,三部委公布了全国第一批、第二批共计403个特色小镇名单,经整理发现,国家可能更支持旅游发展型和历史文化型的特色小镇,而历史文化型小镇和旅游发展型小镇均可作为旅游特色小镇。随着现代性危机的出现及其加剧,资本开始从单纯对具体生产的关注转向了对生产条件的生产,即空间生产的关注。当空间成为资本生产的直接途径时,空间就被资本化了,意味着一切空间要素都被纳入到了资本生产的逻辑。特色小镇,作为一个空间,过去传统意义上往往重视空间内的生产和生活,空间本身只是一个承载物而已。按照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特色小镇,这一空间其本身的生产功能得到了关注与重视,清楚的表达了特色小镇是作为一种空间地空间要素的再生产与集聚方式。同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资本在特色小镇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资本对特色小镇空间进行了利于资本增殖的规划和重组,无不显示特色小镇的建设本质就是空间资本化。而“如果未曾生产一个合适空间,?改变生活方式、改变社会?都是空话”。所以,本文以旅游特色小镇为特色小镇的典型代表,去调查与分析旅游特色小镇的空间资本化,并分析出目前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问题,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去分析问题的产生机制,从而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为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其他类型特色小镇做出借鉴。文章研究内容分为6章:第1章阐述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对本文的研究思路进行简要的阐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第2章为前期研究与实地调查。包括研究对象的选取、调查内容的确定、调查方法的设计与实地调查。通过第一次筛选,对选取的10个旅游特色小镇进行初步实地调查,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筛选,最终确定了浙江龙坞茶镇、浙江青瓷小镇、江苏桠溪镇、四川安仁镇、四川青莲镇、重庆安居镇为本文研究对象。同时,基于空间生产理论,本文将此次空间资本化的调查划分为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生产内容调查并运用文献收集、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多种调查方法。最后对6个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实地调查与分析。第3章为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问题分析。总结了物理空间生产存在空间非均衡性、空间符号化和空间异质化问题,社会空间生产存在社会水平加速流动和阶层高度分化的问题。第4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对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问题产生机制深入分析。空间非均衡性是由于政企联盟,引发权力与资本的结合,资本逐利本质选择高效收益的局部空间。空间符号化是资本投资消费性建成环境,通过构建空间符号化,进行垄断地租的空间增值模式。空间异质化是由于游客多元化体验式的消费需求,利用时空压缩机制将城市异质消费文化嵌入本土空间。社会水平流动加速是资本减缓第三“生产端”的循环,与居民的“出租经济”行为引发。空间阶层高度分化是由于资本的差异对社会关系的不平衡制造。第5章为保障旅游特色小镇空间资本化中的公平正义,笔者提出了规划空间资本化的行为、优化空间资本化的路径和加强空间资本化的服务等三方面建议。规划空间资本化的行为包括将政府角色从“经营者”到“服务者”转变和创建多方参与的协商平台。优化空间资本化的路径,包括建立空间管控制度,加强居民参与和发展合作经济,保障居民收益和本地发展控制力,政府辅助居民职业转型和各阶层利益协调。加强空间资本化的服务包括建设空间“生产端”和保护本土传统文化两个方面。第6章为本文的结论与展望,总结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并提出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陈秋心,李婷[8](2018)在《“后金砖时代”提升福建茶产业在国际重大活动中影响力的现实思考与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世界茶叶之乡,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起始点,福建省最有条件突破茶产业的特殊属性,并在国际重大活动中转型升级茶产业的价值并凸显茶文化特色。本研究认为,茶叶不是单一品,而是综合品,既属于农业,又属于第三产业。茶叶的初级阶段是农产品,中级阶段是工艺品,而高级阶段则是金融产品。因此,本研究主要从茶产业的高级阶段切入,结合茶在国际重大活动中的作用,提出在一带一路新机遇下福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策略与路径。

罗文伯[9](2017)在《中国手工造纸的现代化建构研究 ——基于典型手工纸田野调查的文化思考》文中认为从东汉中期(约公元105年)以来,作为传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中国的造纸技艺在欧亚大陆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电子媒介的广泛运用,以及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的现代造纸,已让手工造纸走下最初的神坛,走入了一个小角落日渐式微。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技艺现状怎样,蕴含哪些文化和精神价值,该怎样适应现代社会等问题成为本研究着力探索的方向。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也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在确定传统手工造纸的发展方向时,需要对现代社会机制内在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予以梳理,以至对从前现代的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文化发展脉络有明晰的把握。进一步的,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中国,如今仍处在现代化的转型过程中,如何从纵贯千年的手工造纸中提取出传统文化基因并加以解密和重组,把沉重历史包袱转化成厚重文化底蕴,形成适应未来世界的新思想文化,亦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论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是绪论部分,对研究缘起及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做了说明。第2章是对中国手工造纸的总体概述,在这一章里,对中国手工造纸的历史源流、革新发明、传播分布、品类特点都予以了介绍和探讨,重点对手工造纸的发明人之争问题进行了与瓦特的案例对比研究,同时依据长期的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的资料积累绘制了国内现存手工造纸传承地分布图。第3章是中国手工造纸现代化的解构与要素分析,辨析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现代化的概念关系,分解论文命题的主客体及环境要素。第4、5、6三章分别选取安徽泾县宣纸、四川夹江竹纸、云南纳西族东巴纸三个有特色的代表性纸种作为案例调查研究,既是对第3章的手工造纸各抽象要素的具象化,又呈现中国传统手工造纸的详细面貌及发展困扰,为下一章的实践对策分析提供素材。第7章在之前六章的基础上进行中国手工造纸现代化建构的关键维度探析,是从产业、制度、精神三个维度对论文所要研究命题的集中作答。第8章总结论文的结论,针对不同人群给出手工造纸现代化建构的相应建议,在余论中论述传统的祛魅与超越,并给出了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对后续研究的展望。本研究通过一系列文献阅读、调查访谈和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关于中国手工造纸的起源及现状造纸技术源自于西汉时的中国,东汉时的蔡伦是该技术的主要革新者和集大成者,参照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可以称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这一结论回应了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造纸术发明人的争论。在现状方面,从总体上看,中国手工造纸在机制纸和电子媒介的双重冲击下,其影响力虽大不如前,但仍广泛分布在华夏大地上。2、关于中国手工造纸的现代化转型在手工造纸产业层面,应以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理性眼光来看待中国手工造纸的技艺改良。多渠道发展“体验式”的造纸文化旅游,充分运用手工造纸文化空间。应适应时代变化与媒介技术变革,探索手工纸与数字化出版融合路径。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拓展纸品时尚与艺术新领域。在制度层面,各个手工造纸区域可因地制宜的选择“生产型保护”或“被动型保护”的模式。在行业管理制度方面,应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法,重视创意和研发,并加大成果转化力度。通过发现青蒿素的案例与手工造纸对比,提出“非遗”科普的概念及其两种模式。在精神层面,造纸者应是具有职业意志而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手工造纸从彼时的“前沿科技”位移至此时的“文化遗产”,从科技-文化轴的前端“漂移”至后端,可作为难得的标志物反衬整个民族文化的变迁。此外,体悟手工造纸行业的意境美、心境美和超然美,主张深入发掘提炼其美学价值。3、关于中国手工造纸的文化及哲学意蕴手工造纸的发明和衍变体现出不同时代的价值理性。论文指出蔡伦造纸有其历史上的偶然性,反映着皇权的统摄力,而这一偶然性在客观上促进了古代社会文化的发展,以至与之前的造纸史形成了断裂与不连续性。而反映出现代性的机器化大生产的“机制纸”的出现,则是造纸史的又一次断裂,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的话语权。在后现代的消费主义社会,手工造纸更多的意味着后工业化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消费情境。手工造纸技艺反映出中国传统造物思想,道法自然、曲径含蓄、万物合一。拾起以手工造纸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文化记忆,有助于社会系统与生活世界的重新协调,克服“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在余论中结合媒介变迁及人生价值论提出“儒本创开”的文化观点。

周继红[10](2017)在《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以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为例》文中提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作为深圳最知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设计服务为主的相对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群落。面对国内日益兴盛的文化创意产业热以及创意产业园规划建设热潮,对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展开‘解剖麻雀’式的深入剖析,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现实参考和经验借鉴作用。论文在总结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追溯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对园区现有企业的详细调查及其产业细致的分类分析,以研究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产业比例结构及其产业特征;通过对企业数据的空间落点分布,从水平和垂直的角度研究其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已形成了以建筑设计居首、以设计服务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以及相关产业之间7:2:1产业群落结构趋于稳定。在空间分布上,不仅形成了南北两区相对明显但比较合理的功能差异,还形成了沿园区中轴线及其两侧街道分布的配套商业格局;不同类型文化创意产业呈现融合分布、整体共存,其中以设计服务类和咨询策划类产业关联分布最强,工艺时尚类企业则集中分布;在垂直空间利用上,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文化创意企业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分布规律。经过上述研究,论文认为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是依托城市工业遗产,基于有利区位条件及其周边高新科技技术以及高校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园区主导者的积极推动和比较明确的园区产业定位是园区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且产业群落生态趋于成熟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园区主辅产业以及相关产业之间的产业规模构成及其空间的水平、垂直等产业分布特征,可以为国内类似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和规划布局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二、金融文化园洋溢金融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融文化园洋溢金融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要旨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学术史综述
    三、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古代日本的山东书写与近代日本的山东考察
    第一节 古代日本的山东记载与山东形象
        一、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的山东记载
        二、《水浒传》与日本的山东人群体形象建构
        三、近代来华日本人的山东历史记忆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的山东游历考察
        一、日本的“大陆政策”与日本人山东游历考察的缘起
        二、甲午战争前日本人的山东踏查
        三、德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探查
        四、日占青岛期间日本人的山东游历
        五、归还山东主权后日本人对山东的持续关注
第二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文化认识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笔下的齐鲁名胜
        一、古典与现实的碰撞: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泰山形象
        二、从“圣地”到“观光地”: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曲阜书写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民众信仰
        一、孔孟思想的空洞化
        二、佛教和道教的融合与衰颓
        三、基督教的传播与扩散
    第三节 近代日本人眼中的齐鲁人情习俗
        一、“齐鲁犹可”:风尚朴素、热情好客
        二、“孔子的叹息”:陈规陋习
    第四节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教育观察
        一、地方政府兴办新式学堂
        二、西方势力兴办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经济认识
    第一节 对山东资源的认识:从“贫瘠说”到“富饶说”
        一、德占青岛之前对山东资源的认识
        二、德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三、日占青岛期间的山东“富源”调查
        四、归还青岛后东亚同文书院的山东“富源”调查
    第二节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一、官方主导:日占青岛前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二、官民一体:日本占领青岛后对外国经济势力的调查与认识
    第三节 对山东地域经济兴衰的认识
        一、芝罘的兴衰
        二、运河及小清河沿岸城镇的衰落
        三、胶济铁路沿线城市的兴起
第四章 近代日本人游记中所见山东政治的几个面相
    第一节 日本人眼中的山东官僚与军警
        一、“老好人”:山东传统官僚
        二、亲日与反日:留日官僚
        三、从畏惧到鄙视:山东军队之装备与素养
        四、旅途中的守护者:护兵与警察
        五、士兵“土匪”论
    第二节 对德国在山东殖民举措的认识
        一、“槐树乡”与“东方乐园”:对德占青岛的向往与歌颂
        二、对德国殖民政策之评价
    第三节 对山东民众反日运动的认识
        一、日占青岛前山东民众的对日憎恶
        二、日占期间山东的反日情绪
        三、“济南惨案”引发的反日风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游记作者对日本殖民侵略山东的“知”与“行”
    第一节 “学术调查”与文化侵略
        一、“学术调查”:日本游历者的山东考古与文物掠夺
        二、近代日本对山东的教育渗透
        三、日本宗教界对山东的渗透
    第二节 游记所反映的日本对山东经济侵略的典型个案
        一、“有趣的特殊事业”:制钱贸易
        二、“得享其利”:煤炭掠夺
    第三节 游记作者的国家意识与使命感
        一、情报收集的责任与使命
        二、为日本侵略扩张建言献策
        三、闪烁其词的批判与反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特点与话语逻辑
    第一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与特点
        一、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底色——日本的中国观
        二、近代日本人山东调查与山东认识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日本人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与日本对华政策
        一、近代日本人建构山东认识的话语逻辑
        二、近代日本人的山东认识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影响
结语
附录1 近年国内翻译出版的日本人赴华游记
附录2 芝罘?威海卫(山东半岛)旅行记
附录3 近代日本山东游记解题
参考文献
    一、近代日本人游记史料
    二、着作
    三、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持课题
致谢

(2)QL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对集团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2.2 对文化旅游行业战略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调研法
        1.4.3 问卷调研法
    1.5 主要创新点
        1.5.1 提出高速公路资源生态圈发展模式
        1.5.2 提出了集团总体发展战略及各业务单元战略选择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2.1.1 发展战略的定义
        2.1.2 发展战略相关理论综述
        2.1.3 发展战略分析工具
    2.2 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2.2.1 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
        2.2.2 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研究文献综述
第3章 QL集团概况及现状分析
    3.1 QL集团发展概况
    3.2 集团各业务板块分析
        3.2.1 广告板块
        3.2.2 旅游板块
        3.2.3 影视板块
        3.2.4 文创产业园板块
        3.2.5 产业基金板块
        3.2.6 物业管理板块
        3.2.7 商业墓园板块
        3.2.8 体育板块
    3.3 集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缺乏发展战略指引
        3.3.2 产业布局亟待优化
        3.3.3 公司治理结构有待完善
        3.3.4 集团化管控水平不高
        3.3.5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滞后
        3.3.6 国企管理运营体制僵化
第4章 QL集团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
        4.1.2 主要产业行业环境分析
        4.1.3 行业竞争环境五力模型分析
        4.1.4 机会和威胁
    4.2 内部环境分析
        4.2.1 集团资源与能力分析
        4.2.2 优势与劣势
    4.3 QL集团SWOT分析
        4.3.1 增长型战略(SO)
        4.3.2 扭转型战略(WO)
        4.3.3 多元化战略(ST)
        4.3.4 紧缩型战略(WT)
第5章 战略选择与实施
    5.1 QL集团战略选择
    5.2 QL集团战略制定
        5.2.1 QL集团使命和愿景
        5.2.2 QL集团战略目标
        5.2.3 QL集团发展路径
    5.3 QL集团战略实施
        5.3.1 科学谋划产业布局,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5.3.2 探索获取优质资源,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5.3.3 构建产业联盟体系,借力加速产业发展
        5.3.4 打造企业品牌战略,推进品牌输出拓展
第6章 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1 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体系
        6.1.1 优化集团总部治理结构
        6.1.2 确定权属公司治理模式
    6.2 完善集团管控体系建设
        6.2.1 优化集团总部组织架构
        6.2.2 提升集团总部管控能力
    6.3 加强财务保障能力建设
        6.3.1 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6.3.2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6.4 优化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6.4.1 完善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6.4.2 建立科学绩效考核体系
    6.5 构建战略逐级实施机制
        6.5.1 统一思想,加强教育引导
        6.5.2 形成制度,确保战略落地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内外部环境分析结论
        7.1.2 集团战略选择和实施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伦敦市的优势产业对其城市品牌建设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问题的界定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
第2章 概念和理论综述
    2.1 优势产业理论
    2.2 城市品牌相关理论
        2.2.1 城市品牌理论
        2.2.2 城市品牌资产理论
        2.2.3 城市品牌体验理论
        2.2.4 城市品牌识别理论
    2.3 优势产业对城市品牌的影响
第3章 世界主要城市的优势产业对其城市品牌的影响
    3.1 米兰的多个产业共同塑造城市品牌形象
    3.2 首尔的传统文化产业深入城市品牌精髓
    3.3 底特律的汽车产业决定城市品牌的兴衰
    3.4 小结
第4章 伦敦市的优势产业对其城市品牌的影响
    4.1 选取伦敦市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4.2 伦敦市及其城市品牌简介
    4.3 伦敦市优势产业形成及发展
    4.4 伦敦市的优势产业对其城市品牌的影响
        4.4.1 金融产业是伦敦城市品牌的基石
        4.4.2 文化创意产业构建起伦敦城市品牌文化精髓
        4.4.3 旅游产业促进伦敦城市品牌的传播
        4.4.4 智能产业更新伦敦城市品牌基础设施
    4.5 优势产业对城市品牌的作用机制
        4.5.1 优势产业推动品牌基础设施的重建更新
        4.5.2 优势产业是城市品牌识别的核心
        4.5.3 优势产业凝练于城市品牌表达
        4.5.4 优势产业促进城市品牌传播
        4.5.5 优势产业提升城市品牌资产价值
    4.6 小结
第5章 主要研究发现及对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的启示
    5.1 主要研究发现
    5.2 对中国城市品牌建设的启示
        5.2.1 多元化、差异化的优势产业保证城市品牌长期稳定性
        5.2.2 确保除政府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性
        5.2.3 在“先产业后品牌”的基础上兼顾适度前瞻性
    5.3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4)传播学视角下的财经新闻编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1.1 项目背景及来源
    1.2 项目意义
    1.3 翻译报告的基本结构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2 翻译过程
    2.3 翻译重难点
    2.4 译后事项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传播学理论概述
    3.2 传播学与翻译研究
    3.3 传播学与财经新闻翻译
        3.3.1 基于5W模式的财经报道翻译过程分析
        3.3.2 基于5W模式的财经报道翻译方法启示
第四章 文本翻译分析
    4.1 控制主体分析:译者的角色
        4.1.1 对原文的准确翻译
        4.1.2 对内容的适当加工
    4.2 媒介分析:文体风格对应与语言差异处理
        4.2.1 文体风格的对应
        4.2.2 语言差异的处理
    4.3 受众分析:读者的期待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回顾与总结
    5.2 经验与启示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原文
附录2 译文
致谢
附件

(5)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补偿价值评估的研究
        1.2.2 生态补偿机制设计的研究
        1.2.3 生态补偿机制实施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损害
        2.1.2 生态补偿
        2.1.3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
        2.1.4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2.2.3 海洋生态价值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损害分析
    3.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现状
        3.1.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产量
        3.1.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发展态势
    3.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产生的污染损害
        3.2.1 海洋油气资源日常开发产生的污染损害
        3.2.2 突发性海洋溢油事故产生的污染损害
    3.3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
        3.3.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直接损害
        3.3.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间接损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洋油气资源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
    4.1 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框架
        4.1.1 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类型
        4.1.2 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指标
    4.2 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方法
    4.3 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模型
        4.3.1 海洋生物资源直接损失价值
        4.3.2 海洋受损生物资源修复费用
        4.3.3 海洋大气调节服务损失价值
        4.3.4 海洋污染处理服务损失价值
        4.3.5 出海捕捞的机会成本
        4.3.6 海水养殖的机会成本
        4.3.7 居民的健康损失价值
        4.3.8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总价值
    4.4 案例研究——渤中19-4油田综合调整项目
        4.4.1 渤中19-4项目概况
        4.4.2 渤中19-4日常开发的生态损害
        4.4.3 渤中19-4日常开发生态损害的补偿价值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突发性海洋溢油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
    5.1 突发性海洋溢油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框架
        5.1.1 突发性海洋溢油的生态损害类型
        5.1.2 突发性海洋溢油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指标
    5.2 突发性海洋溢油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方法
        5.2.1 等价分析法的含义
        5.2.2 等价分析法的参数说明
        5.2.3 生境等价分析方法
        5.2.4 资源等价分析法
    5.3 突发性海洋溢油生态损害的补偿价值评估模型
        5.3.1 应急处置及清污费用
        5.3.2 海洋生物资源损失价值
        5.3.3 海洋生物资源修复费用
        5.3.4 海洋环境容量损失价值
        5.3.5 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损失价值
        5.3.6 海洋生境修复费用
        5.3.7 海洋溢油监测评估费用
        5.3.8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总价值
    5.4 案例研究——蓬莱19-3溢油事故
        5.4.1 蓬莱19-3溢油事故回顾
        5.4.2 蓬莱19-3溢油事故的生态损害
        5.4.3 蓬莱19-3溢油事故的生态损害补偿价值评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
    6.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主体
        6.1.1 支付补偿主体
        6.1.2 接受补偿主体
        6.1.3 补偿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博弈分析
    6.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标准
        6.2.1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价值的量化-评估
        6.2.2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价值的博弈-协商
    6.3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方式
        6.3.1 资金补偿
        6.3.2 政策补偿
        6.3.3 实物补偿
        6.3.4 自然补偿
        6.3.5 技术补偿
        6.3.6 股权补偿
    6.4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手段
        6.4.1 政府补偿手段
        6.4.2 市场补偿手段
        6.4.3 社会补偿手段
    6.5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的流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
    7.1 财政支持方面的实施困境与路径
        7.1.1 财政支持方面的实施困境
        7.1.2 财政支持方面的实施路径
    7.2 市场运作方面的实施困境与路径
        7.2.1 市场运作方面的实施困境
        7.2.2 市场运作方面的实施路径
    7.3 多元监管方面的实施困境与路径
        7.3.1 多元监管方面的实施困境
        7.3.2 多元监管方面的实施路径
    7.4 法律保障方面的实施困境与路径
        7.4.1 法律保障方面的实施困境
        7.4.2 法律保障方面的实施路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苏南农村博物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农村博物馆概念的形成与初探
    第一节 农村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一、农村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
        二、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趋势
        三、中国农村发展的需要
    第二节 农村博物馆的概念的提出
        一、博物馆概念的变迁
        二、农村博物馆的概念
        三、农村博物馆的分类
第二章 苏南农村博物馆发展的社会环境与历史
    第一节 有利的社会环境
        一、行政区划及人口分布
        二、经济文化
        三、科学教育
    第二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发展历史
        一、波折的起步阶段(1949-1977)
        二、有序的调整时期(1978-1999)
        三、蓬勃的发展阶段(2000-至今)
第三章 苏南农村博物馆分类分析
    第一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统计分析
        一、社会环境
        二、数量与分布
        三、建设主体
        四、藏品内容
    第二节 “三农”视角下的苏南农村博物馆分类
        一、“三农”视角下的苏南农村博物馆分类方法
        二、分类数据统计
        三、反映“农民”的博物馆
        四、反映“农村”的博物馆
        五、反映“农业”的博物馆
    第三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的功能实现情况
        一、苏南农村博物馆收藏情况
        二、苏南农村博物馆展示陈列情况
        三、苏南农村博物馆社会教育情况
        四、苏南农村博物馆休闲娱乐情况
        五、苏南农村博物馆科研情况
第四章 苏南农村博物馆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第一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主要建设模式
        一、经济为王的华西模式
        二、政府统筹的吴江模式
        三、优胜劣汰的锦溪模式
    第二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物”的问题:藏品与展陈
        二、“人”的问题:馆员与观众
        三、“环境”的问题:社会发展与文化
第五章 苏南农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国外农村博物馆发展的优秀实践
        一、露天博物馆
        二、生态博物馆
        三、乡村博物馆
    第二节 中国农村博物馆发展的典型案例
        一、花园村的中国农村博物馆
        二、安吉县的生态博物馆聚落
        三、山东省的“乡村记忆工程”
    第三节 苏南农村博物馆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博物馆新思潮”打破农村办馆局限
        二、开拓路径培育农村博物馆受众
        三、鼓励农村非国有博物馆发展
        四、引入多方参与机制共建农村博物馆
结语
附表1 苏南农村博物馆名录
附表2 原始数据矩阵表
附表3 各指标得分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7)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1.1.2 国家级旅游特色小镇占比大
        1.1.3 特色小镇的建设本质——空间资本化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概念
    1.4 研究综述
        1.4.1 特色小镇相关研究
        1.4.2 空间资本化相关研究
        1.4.3 相关基础理论
        1.4.4 评价与启示
    1.5 研究框架
2 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前期研究与实地调查
    2.1 研究个案的筛选
        2.1.1 第一轮旅游特色小镇调查个案的筛选
        2.1.2 第二轮旅游特色小镇研究个案的筛选
    2.2 空间资本化的调查内容
        2.2.1 物质空间生产的调查内容
        2.2.2 社会空间生产的调查内容
    2.3 调查方法的设计
        2.3.1 文献收集
        2.3.2 进入实地的途径及角色
        2.3.3 参与式观察
        2.3.4 问卷调查
        2.3.5 深入访谈
    2.4 研究对象的实地调查
        2.4.1 浙江龙坞茶镇实地调查
        2.4.2 浙江青瓷小镇实地调查
        2.4.3 江苏桠溪镇实地调查
        2.4.4 四川安仁镇实地调查
        2.4.5 四川青莲镇实地调查
        2.4.6 重庆安居镇实地调查
        2.4.7 小结
3 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问题分析
    3.1 物质空间生产问题分析
        3.1.1 空间非均衡性:龙坞茶镇、青瓷小镇、安仁镇、青莲镇
        3.1.2 空间符号化:龙坞茶镇、青瓷小镇、桠溪镇、安居镇
        3.1.3 空间异质化:桠溪镇、青莲镇、安居镇
        3.1.4 小结
    3.2 社会空间生产问题分析
        3.2.1 社会水平加速流动:龙坞茶镇、安仁镇、青瓷小镇、安居镇
        3.2.2 阶层高度分化:青莲镇、青瓷小镇
        3.2.3 小结
    3.3 本章小结
4 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问题产生机制分析
    4.1 空间非均衡性的产生机制分析
        4.1.1 产生背景:政企联盟,权力与资本结合
        4.1.2 产生原因:逐利本质选择高效收益空间
    4.2 空间符号化的产生机制分析
        4.2.1 产生背景:资本增值,消费性建成环境
        4.2.2 产生原因:垄断地租构建符号消费空间
    4.3 空间异质化的产生机制分析
        4.3.1 产生背景:需求增长,多元体验式消费
        4.3.2 产生原因:时空压缩引入城市异质文化
    4.4 社会水平加速流动与阶层高度分化的产生机制分析
        4.4.1 产生原因一:第三循环不强让本地人外流
        4.4.2 产生原因二:民居出租经济引发人口置换
        4.4.3 产生原因三:资本制造社会关系的不平衡
    4.5 本章小结
        4.5.1 空间生产关系的不平衡是造成空间问题的主要因素
        4.5.2 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未来关注的核心
5 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公平公正保障策略
    5.1 规范空间资本化的行为
        5.1.1 从经营到服务:政府角色转变
        5.1.2 保障多方参与:创建协商平台
    5.2 优化空间资本化的路径
        5.2.1 建立空间管控制度,加强居民参与
        5.2.2 发展企民合作经济,维护居民权利
        5.2.3 协调不同阶层利益,缩小阶层差距
    5.3 加强空间资本化的服务
        5.3.1 建设空间“生产端”,吸引本地人回流
        5.3.2 保护本土传统文化,保障核心竞争力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1.1 结论一
        6.1.2 结论二
        6.1.3 结论三
        6.1.4 结论四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居民及经营者问卷调查
    B.居民及经营者访谈大纲
    C.问卷调查者基本情况
    D.访谈者基本情况

(8)“后金砖时代”提升福建茶产业在国际重大活动中影响力的现实思考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福建茶产业的新优势
    1.1 福建茶产业的五个发展时期
        1.1.1 福建功夫茶的革命性崛起
        1.1.2 福建茶产业的旗帜性盛典
        1.1.3 福建茶产业的突破性转型
    1.2 福建茶产业的大市场
    1.3 借脑让福建茶产业走的更远
        1.3.1 福建茶需要创新
        1.3.2 福建茶的茶文化塑造
2 福建茶产业的新时代与新机遇
    2.1 福建茶产业的五大态势
        2.1.1 新兴市场大发展与大分化
        2.1.2 消费者看好福建茶未来
        2.1.3 福建茶产业如何突围
        2.1.4 福建茶产业的新市场、新品牌还在路上
        2.1.5 福建茶产业新时代新征程
    2.2 福建茶产业的两大新机遇
        2.2.1 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新平台为福建茶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思想、新的机制
        2.2.2 万里茶道为福建茶产业提供新的使命与新的功能
3 福建茶产业新时代的新策略
    3.1 培育行业巨头———扶持一个国际茶上市企业
    3.2 采用金融+文化———组建一支茶产业国际合作投资基金
    3.3 拥有国际话语权———建立茶叶世界贸易中心
    3.4 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打造茶文化旅游总部小镇
    3.5 培养茶丝路文化使者———与高校联合培养国际重大活动人才
    3.6 常态化茶国际重大活动———建立福建茶主导的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平台
4 结束语

(9)中国手工造纸的现代化建构研究 ——基于典型手工纸田野调查的文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中国手工造纸的历史和技艺衍变相关研究
        1.2.2 “非遗”保护的相关研究
        1.2.3 “现代性”与技术哲学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说明、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说明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创新之处
第2章 中国手工造纸历史及现状综述
    2.1 历史与源流
        2.1.1 纸前材料及要素汇聚
        2.1.2 手工造纸历史的断裂与延展
    2.2 发明与革新
        2.2.1 问题来龙去脉:发明人之争
        2.2.2 技术成果归属:一项对比
    2.3 传播与分布
        2.3.1 造纸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2.3.2 国内现存手工造纸主要传承地分布
    2.4 品类与特点
        2.4.1 中国手工纸的主要品类
        2.4.2 中国手工纸的主要特点
第3章 中国手工造纸现代化的解构与要素分析
    3.1 内涵解构
        3.1.1 现代性、后现代性及现代化
        3.1.2 现代性机制下的中国手工造纸
        3.1.3 中国手工造纸的现代化
    3.2 对象与主体
        3.2.1 技艺传承与变革
        3.2.2 造纸的“人”
        3.2.3 造出的“纸”
    3.3 环境要素
        3.3.1 市场环境:周期与迭代
        3.3.2 政策环境:鼓励与打压
        3.3.3 自然、人文环境:作用与反作用
第4章 中国手工造纸典型案例研究:泾县宣纸
    4.1 “红星”宣纸
        4.1.1 “红星”宣纸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4.1.2 组织架构及代表纸品
        4.1.3 生产原料、工艺与设备
        4.1.4 市场经营与文化事象
    4.2 双鹿纸厂
        4.2.1 纸厂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4.2.2 负责人及代表纸品
        4.2.3 生产原料、工艺与设备
        4.2.4 市场经营与文化事象
    4.3 对泾县宣纸的现代化发展与文化思考
        4.3.1 产业创新与技艺改良
        4.3.2 造纸工匠精神的再造
第5章 中国手工造纸典型案例研究:夹江书画纸
    5.1 “状元”书画纸
        5.1.1 “状元”纸厂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5.1.2 传承人及代表纸品
        5.1.3 生产原料、工艺与设备
        5.1.4 市场经营与文化事象
    5.2 许家造纸坊
        5.2.1 纸坊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5.2.2 历史传承及代表纸品
        5.2.3 生产原料、工艺与设备
        5.2.4 市场经营与文化事象
    5.3 对夹江书画纸的现代化发展与文化思考
        5.3.1 造纸文化空间的再生产
        5.3.2 家庭纸坊的文化传承
第6章 中国手工造纸典型案例研究:云南东巴纸
    6.1 香格里拉东巴纸
        6.1.1 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6.1.2 香格里拉东巴纸的历史与传承
        6.1.3 生产原料、工艺与生产工具
        6.1.4 纸品用途及关联习俗
    6.2 玉龙东巴纸
        6.2.1 基础信息与生产环境
        6.2.2 玉龙东巴纸的历史与传承
        6.2.3 生产原料、工艺与生产工具
        6.2.4 纸品用途及关联习俗
    6.3 对云南东巴纸的现代化发展与文化思考
        6.3.1 保护、发展及多样化
        6.3.2 精神生活的再次唤起
第7章 中国手工造纸现代化建构的关键维度探析
    7.1 维度划分及其由来
        7.1.1 案例归纳分析
        7.1.2 理论视角审视
    7.2 产业维度
        7.2.1 理性看待手工造纸技艺改良
        7.2.2 “体验式”的造纸文化旅游
        7.2.3 探索“纸”“数”融合出版新路径
        7.2.4 拓展纸品时尚与艺术新领域
    7.3 制度维度
        7.3.1 保护的两种模式
        7.3.2 管理的人性化与动态化
        7.3.3 研发制度的原则与设计
        7.3.4 作为“非遗”的科普
    7.4 精神维度
        7.4.1 基于个体自由的职业意志
        7.4.2 文化之根:信仰与理性的张力
        7.4.3 手工造纸美学价值的再挖掘
第8章 结论、余论及不足
    8.1 结论及建议
    8.2 余论:传统的祛魅与超越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手工纸调查表
附录二 访谈录音整理示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10)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以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
        1.1.1.文化创意产业是全球经济变革的重要原动力
        1.1.2.“文化立市”将助推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1.3.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的现实参考价值
    1.2.研究意义
    1.3.研究目的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
    1.6.研究框架
    1.7.论文的特色与创新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文化创意产业概念辨析
        2.1.1.文化产业
        2.1.2.创意产业
        2.1.3.文化创意产业
        2.1.4.本文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念
    2.2.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研究
        2.2.1.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概念
        2.2.2.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影响因素
        2.2.3.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模式研究
        2.2.4.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研究
    2.3.小结
第3章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产业集聚的发展历程
    3.1.深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概况
        3.1.1.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3.1.2.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类型及布局
        3.1.3.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征及集聚影响因素
    3.2.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产业集聚发展历程
        3.2.1.作为华侨城东部工业区(1985-2004 年)
        3.2.2.创意产业萌芽时期(1999-2004 年)
        3.2.3.文化创意产业形成初期(2004-2006 年)
        3.2.4.摸索前进中的发展期(2006-2008 年)
        3.2.5.快速成长期(2008 年至今)
    3.3.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产业集聚模式及集聚成功因素总结
        3.3.1.以创意设计为主导的复合型创意产业园
        3.3.2.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横向产业集聚与群聚效应分析
        3.3.3.华侨城创意文化园集聚成功因素
    3.4.小结
第4章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产业结构分析
    4.1.产业分类
    4.2.总体产业构成
    4.3.文化创意产业构成分析
        4.3.1.文化创意类产业构成
        4.3.2.设计服务类产业构成
        4.3.3.以小微型企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
    4.4.配套商服构成
    4.5.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产业链分析
        4.5.1.主体产业链
        4.5.2.关联支撑产业链
        4.5.3.关联带动产业链
        4.5.4.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文化创意产业链型态
        4.5.5.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文化创意产业链问题总结
    4.6.小结
第5章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5.1.总体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5.1.1.功能差异明显的南北分区
        5.1.2.中轴线型分布的商业功能
        5.1.3.各类产业空间的垂直分层分布
    5.2.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5.2.1.各类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分布
        5.2.2.设计服务类企业和咨询策划类企业相关分布
        5.2.3.工艺时尚类企业集中分布
        5.2.4.文化创意产业的垂直分层分布
    5.3.小结
第6章 结论
    6.1.主要研究内容
    6.2.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金融文化园洋溢金融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日本人游记中的山东认识(1871-1931)[D]. 曲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2)
  • [2]QL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姜秀丽. 山东大学, 2020(05)
  • [3]伦敦市的优势产业对其城市品牌建设的作用[D]. 夏萌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2)
  • [4]传播学视角下的财经新闻编译实践报告 ——以《经济学人》为例[D]. 覃欣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5]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 刘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1)
  • [6]苏南农村博物馆研究[D]. 季晨.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4)
  • [7]空间资本化的旅游特色小镇调查与分析[D]. 唐佳. 重庆大学, 2018(04)
  • [8]“后金砖时代”提升福建茶产业在国际重大活动中影响力的现实思考与策略研究[J]. 陈秋心,李婷. 福建茶叶, 2018(01)
  • [9]中国手工造纸的现代化建构研究 ——基于典型手工纸田野调查的文化思考[D]. 罗文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2)
  • [10]文化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以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为例[D]. 周继红. 深圳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金融文化园充满金融文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