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少奇与正确处理民间矛盾

论刘少奇与正确处理民间矛盾

一、试论刘少奇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静[1](2020)在《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及其经验启示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中国共产党对法治本质、价值、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直接决定着法治在中国的命运。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实践始终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即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最重要的主体,其对法治的认知程度与定位,深刻影响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本文以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为主要研究对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呈现出U字型的演变轨迹:从建国初期的良好开端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曲折转向再到改革开放初期逐步回到正轨。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视角,以正式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选集、文选、年谱、传记等为基础,以这一时期颁布的重要法律文本、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法治事件为切入点,力求清晰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演变轨迹,总结蕴含其中的法治认识成果,探讨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发生嬗变的原因、经验教训与当代启示等问题,以期为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提供学理支撑。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为三个部分,共七章。其中,第一部分(第一、二章)是论文的基础,主要阐述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理论基础、思想资源和历史前提;第二部分(第三、四、五、六章)是论文的核心内容,主要分析1949-1982年间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第三部分(第七章)是论文的落脚点,总结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经验、教训和当代启示。引言阐明论文研究的意义;对论文的核心概念——法治进行科学界定,分析法治与人治、法治与法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论文的研究建立在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基础之上;对国内外学界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述。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而已有研究不足又印证着本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成为论文研究的新的生长点。第一章阐述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建立在前人对法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法的根源、本质、职能的认识、列宁在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法治的认识,是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法治思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法治思想、西方现代法治思想则是党对法治认识重要的思想资源。第二章考察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果。这一阶段党对法治的认识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对法治认识的重要历史前提。本章遵循中共党史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期,将党对法治的认识分为土地革命战争阶段、抗日战争阶段和解放战争时期三个历史阶段,总结概括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成果。从三个历史时期的认识成果来看,既体现着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任务,法治要为巩固革命成果、维护革命秩序、促进革命胜利服务的共性,同时又体现着特性,即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实践背景,又形成了对法治认识的新成果。第三章考察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果。新中国成立之初,巩固新生政权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中心任务。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主要是围绕为巩固新生政权提供法治保障为出发点的。本章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的制定和司法改革运动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法治事件为切入点,概括总结出这些重大法治事件所体现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原则、法贵在行的理念以及司法要坚持阶级立场和人民立场等认识成果。这些认识成果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清醒的。第四章考察分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果。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主要是围绕为“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法治保障为逻辑起点的。本章主要以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法治事件: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中共八大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针的提出等为主要研究对象,概括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成果。从整体来看,这三大法治事件分别为社会主义法治奠定了制度根基、筑牢了法律体系基石、提供了根本遵循,搭建起社会主义法治大厦的“四梁八柱”,为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法治保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法治本质要求的正确认识与把握。第五章考察分析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基本脉络及其发生曲折转向的原因。本章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尤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中对法治的认识成果,深刻剖析了党对法治认识之所以发生曲折转向的原因。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是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的互相交织,即便是在错误发展趋向压倒正确发展趋向,致使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几近中断的“文化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也并未完全抛弃宪法和法律,也曾希望通过法治的力量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通过丰富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回应历史虚无主义的挑战。第六章考察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基本脉络和主要成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认真总结反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法治的认识也由此逐渐回到正确轨道。本章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两案”的审判、“七八宪法”和“八二宪法”的制定等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法治事件为主要研究对象,概括总结这些重大法治事件所彰显的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这些认识成果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把握,为开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奠定了坚实的思想认识基础。第七章分析总结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经验及启示。提出了坚持党对法治的领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准确把握法治国情;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坚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成果,重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四点经验及启示。结语在总结全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得出了四个方面的结论,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作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白丹妮[2](2020)在《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意义研究》文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是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保证。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刘少奇作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他曾长期在白区领导党的地下工作,是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着名领袖;他是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卓有成效地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他长期担任我们党的重要领导职位,致力于把党建设成为一个取得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赞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刘少奇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同党内各种错误倾向进行坚决斗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思想,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和《论党》等一系列着作中所阐述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献,值得学习和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条件和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特征,最后着重探讨了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贡献和现实意义,指出刘少奇在长期的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工作中,归纳经验,吸取教训,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宝库,同时也为我们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借鉴。在新时代,深入学习和研究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创造性开展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宽新时代党思想宣传渠道,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正确的思想武装自己,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成为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重大意义。

卢汉[3](2020)在《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世界政党类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她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也就是具有国际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共产主义者同盟。自此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以其独特的纲领和旗帜塑造着人类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统治,争取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为此,一大批新型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诞生,有的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新时刻,而且也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色鲜明、成就巨大,引起了世人的广泛瞩目。仔细分析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其自身性质和党性锤炼起着巨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反映,具有先进性、纯洁性、阶级性、组织性、纪律性等内在规定,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思想、纲领目标、路线方针、组织原则、作风传统等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及其锤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力。综观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史,能够始终坚持自身建设和党性锤炼的政党往往都能够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带领该国的人民群众不断取得民族振兴事业的新胜利。相反,有一些政党由于放松了自身建设和党性锤炼,往往褪化变质、贪污腐败,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历史告诫和启迪人们,马克思主义政党加强党性锤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旧中国,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的结果。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她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时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紧密结合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巨大成功。在20世纪上半叶,在以战争与革命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及时顺应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潮流,对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从而使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从被奴役被压迫的命运中站立起来,之后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浪潮。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又及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大潮流,对中国社会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进行科学判断,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从而使中国人民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其根源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两个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加强党性锤炼。中国共产党将党性锤炼作为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不断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锤炼就是要求中国共产党人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坚持牢固的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坚持发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品质、坚持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方法、坚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中国共产党是具有中国特色和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围绕着如何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如何进行党性锤炼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党性思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党性思想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党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站稳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建党,坚持党的意识和党的集中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态度,树立优良的作风,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意识和群众路线,反对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六个方面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等方面来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坚持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立场和理念,坚持党的纯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党的学习性等方面来对党性问题进行论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方面来论述党性问题。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它为中国共产党加强党性锤炼提供了理论指南,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设提供了方案和智慧。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性思想的指导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积极进行加强党性锤炼的实践。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呈现出由运动式整风整党到活动式集中教育再到综合性集中教育的发展变化。虽然不同阶段的教育主题不尽相同,方式方法也有差别。但综观中国共产党三个阶段党内集中教育实践的成功探索,它们呈现出了自觉性、时代性、指向性和长期性的基本特点。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举措,在接近百年的实践历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加强党性锤炼;要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要坚持思想建党,从思想、作风、纪律、制度多方面加强党性;要坚持正面教育和问题整改相结合,将党性教育的各个环节统一衔接。综观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实践,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是有其内在逻辑的。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必然性来看,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内在规定,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要求,是褪变政党的历史镜鉴要求。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容要点来看,具体包括行动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政治立场(坚持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政治立场)、思想方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认识方法)、传统作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规矩纪律(坚持严格的组织性纪律性)、精神风貌(践行共产主义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精神品质)。从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方法来看,主要有三种方法:即通过党性教育与共产党员自我修养的结合来锤炼党性;通过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来锤炼党性;通过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淬炼来锤炼党性。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遵循着上述逻辑,实际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使中国共产党坚持做到个性与组织性的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保持先进性,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坚持做到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锤炼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也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成效,这是令人欣喜的。但与此同时,基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党性锤炼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处理得不好,将严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并且极大地弱化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主要有思想纯洁性问题、政治纯洁性问题、组织纯洁性问题、作风纯洁性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坚持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思想建党的成效;完善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员的入口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组织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构建完备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田天亮[4](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文中提出毛泽东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据支配地位、发挥主导性作用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形式和外化表现,是标注社会发展历史方位、揭示国家基本国情、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定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基础上,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辟中国特色社主义新道路、迎来民族复兴新征程,才能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党和人民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十分繁重,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掌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规律,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党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成功经验。本文坚持整体性的研究视角,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为研究目标和任务,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共党史等学科研究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产生的基本条件、认识的发展历程、理论内涵、价值评价、基本特征及经验启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分析和探讨。引言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范畴及相关命题,概括了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思路、创新与不足之处,同时对“矛盾”、“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等概念及相关命题进行了科学界定。第一章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产生的基本条件。本章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要矛盾相关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相关理论、中国古代哲学的矛盾思想等其他思想理论,是认识产生的理论渊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探索,特别是在认识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过程中推进了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认识的产生提供了历史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我国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及认识能力的变化,是认识产生的现实条件;东欧和苏联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探索社会矛盾问题的经验教训,是认识产生的重要国际借鉴。第二章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进程。本章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程度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准,集中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所经历的“重新认定”、“逐步深化”、“重大突破”三个比较大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概述,重点分析了党在“改革开放初期”、“新时代”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的“两次重大判定”,力求既能从整体上揭示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全貌,又能凸显不同阶段的认识特点。第三章归纳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所涵盖的理论内涵。本章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双方及其关系变化的揭示,阐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及其变化,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关系;通过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及其表现、地位及其作用、变化规律等问题的总体把握,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表现;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所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战略、路线、方针和政策,则从多重向度上回答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本章还对“新旧”社会主要矛盾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同初级阶段、新时代的关系”以及“党在十八大前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内在关联”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四章阐释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矛盾认识的价值意义与基本特征。本章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价理论,建构起融理论创新、实践论证、揭示现实、引领未来、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评价体系,从多重向度上分析和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同时阐明了完善和发展这些认识所应坚持和努力的方向。在认识特征的把握上,从前进性与上升性、总体性量变与阶段性质变、党性与人民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继承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世界性与本土性相统一的角度,归纳了认识的基本特征。第五章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经验启示。本章认为,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根本指导,坚持以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及其变化为主要现实依据,坚持在我国社会矛盾全局中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不断推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为主要目的,坚持将中国共产党作为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领导核心。结论部分在对全文内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同时也对深化本研究作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贺全胜[5](2020)在《刘少奇探索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述略》文中研究说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主题。刘少奇先行艰辛探索这一矛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政策思路和原则措施,为新时代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矛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有益借鉴。刘少奇是我们党内比较早地提出和深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领导人。

杨露[6](2020)在《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刘少奇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从1922年参加革命以来,便积极投身到我国工人运动的事业中,通过从新民主主义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领导工人运动的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教训,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人运动的思想。这一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工人运动思想的宝库,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的思想。研究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开创新时代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是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这一章主要分析了中共创立后党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国际国内背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工人运动的理论,以及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理论的学习。从历史和理论的角度对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产生进行了分析,这是该文立论的基础。第二章是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这一章把刘少奇的工人运动思想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分析了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发展历程。第三章是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这一章是文章的主干部分,同时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通过对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进行提炼,最终将其内容分为两个时期来论述,将其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第四章是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这一章主要是研究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对近现代我国工人运动发展的作用,以及对新时代我国工人运动的指导价值。刘少奇在领导我国工人运动和开展工会工作的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纠正了工人运动中存在的“左”倾错误,创新了我国工人运动的理论,培养了一大批工人运动的骨干力量,推动了我国工人运动的发展。同时,刘少奇曾作为世界工联的副主席,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工人运动的开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在新时代,我国的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强调,我国的工运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入推进工会创新,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把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落实到广大的职工群众中去,积极开创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新局面。研究刘少奇的工运思想,对于开创这一新局面肯定有所裨益。

刘栋[7](2020)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党是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加强自身政治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着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诞生以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都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形成了讲政治的优良传统。运用马克思的“从后思索法”,结合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框架,追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能够深刻认识党的政治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特殊的历史条件。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历史资料的挖掘,重点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三位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建设的思想,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建设思想,总结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进行自身政治建设的经验,以求“研之有理”。厘清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是实现“研之有据”的重要前提。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现实所需。从党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既有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又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必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战斗力。从我们党领导社会革命的角度来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处于局部执政阶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边区经济和民生建设的需要。从党的自我革命的角度来看,中国共产党组织内部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一种复杂的系统性存在,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围绕自身政治建设进行了丰富实践,主要包括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等。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方向和效果,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干部,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在于,残酷的革命战争环境凸显了党的政治建设任务的艰巨性,斗争中突出了理论指导的创新性,出于革命的需要党的政治建设在军队方面表现尤其突出,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是一个政党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法宝。循着历史逻辑,回顾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中国共产党在方向引领、核心领导、路线遵循、示范引领、整风运动、纪律约束等方面积累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密切结合复杂环境,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加强党员党性修养,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历史发展表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党组织战斗力,促进党的事业顺利发展。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无论党的建设推进到什么阶段,政治建设这个根本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王彦琦[8](2019)在《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探析》文中认为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局部执政的十三年,这一时期,刘少奇关于党建的许多重要阐述,有力地解决了延安时期党的建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他的党建思想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有着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这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挑战,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使党的建设迈上新的台阶,这是当前我们党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延安时期刘少奇的党建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的革命环境中迅速地成长为一个全国性的、群众性的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们从新时代的具体要求出发,进一步研究刘少奇的党建思想,以便促进我们党的建设打开新的思路,拓宽新的视野。关于“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研究,主要以刘少奇在延安时期进行的党的建设实际和理论成果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历史贡献和现实启示等四个方面进行,力求探索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的重要思想,给新时代我党建设的伟大工程提供现实启示。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探讨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理论基础。延安时期,刘少奇的党建思想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优秀思想,并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对党的建设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创新,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新成果。第二,阐述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思想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六个方面对党的建设进行了论述。在思想建设方面,刘少奇提出了着名的党性修养思想和党内思想斗争思想,并在七大作党章修改报告时,明确提出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为统一全党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政治建设上,他坚持人民群众的根本政治路线、坚持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领导。在作风建设方面,刘少奇对毛泽东提出的三大作风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说明,丰富了其内涵。在组织建设方面,刘少奇提出,我们党必须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指导下,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和基础组织建设,并提出做一个好党员的标准,保证了延安时期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纪律建设方面,刘少奇认为党的纪律是党的路线的保障,并且他提出要将党的纪律建立在党员自觉的基础上,形成铁的纪律和自觉纪律的统一。制度建设方面,刘少奇认为党章以及党内各项法规制度的制定、落实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总结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历史贡献。这些历史贡献有:明确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领导;发展了党员的党性修养理论;将密切联系群众概括为党的根本工作方法;丰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揭示了党的纪律的特征;推进了党内法规制度的建设。第四,概述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现实启示。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对加强这一时期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当前我国党的建设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新时代,我们党必须坚持加强党中央领导以增强全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进党员党性修养常态化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通过正确处理党和群众的关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用党员纪律自觉以保持党内生活的严肃性;完善党内制度体系来保证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朱雪平[9](2019)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是靠严明的纪律组织、发展和壮大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新形势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与“违法必先违纪”现实境况的碰撞从深层次决定了纪律建设在党的建设整体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基于对纪律建设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突出强调严明政治纪律以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一个组织上强固、政治上坚强的全国性、群众性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党高度重视政治纪律建设,围绕政治纪律的内涵、本质特征及实践路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党内逐步消除了宗派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惩办主义等大革命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困扰党的发展的各种错误倾向,党内各项纪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党在政治上进一步走向成熟。政治纪律建设既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党内生活走向正常化的有力保障。延安时期所着力克服的问题当前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系统梳理延安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发展脉络,深入总结延安时期政治纪律建设的实践经验,对于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党的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展开,以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实际相结合为视角,通过对延安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史的考察梳理,分析和研究中国共产党加强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探索及其展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纪律建设的内在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延安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经验及时代价值。本文研究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共计五章。绪论部分围绕本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展开,梳理了与本论文研究对象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对相关成果进行分析评介,对本文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考察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思想。第二章: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纪律建设的艰辛探索。该部分以时间为轴线考察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纪律建设。通过对中共在建党初期建立集中制纪律的努力、大革命时期组织发展形势下政治纪律建设面临的困境、大革命失败后强化政治纪律的探索进行研究梳理,总结了延安时期以前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历史特点,包括对政治纪律的理解和认识受到苏联传统影响、政治纪律执行中惩办主义与极端民主化倾向并存、在曲折革命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政治纪律的认识等。这些探索构成了延安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基础。第三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考察延安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四个阶段。即艰难起步阶段、探索推进阶段、成熟深化阶段、巩固提升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党的政治纪律建设面临的历史背景、主要贡献、推进政治纪律的路径特征加以分析探讨。第四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实践内涵。政治纪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围绕政治纪律信仰建设、政治纪律教育建设、政治纪律制度建设、政治纪律执行力建设展开实践探索。通过全方位加强政治纪律建设,有力强化了党员的政治信仰、提升了党内政治生活的规范性、增强了腐败治理的有效性、巩固了党局部执政的合法性。第五章: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延安时期,党的政治纪律建设在实践中坚持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抓住“关键少数”与发挥广大党员群众主体性相结合、继承传统政治文化与创新党内政治文化相结合、“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相结合。上述历史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纪律建设有着重要启示,即要坚持政治纪律建设与纪律体系建设的辩证统一,坚持纪律强党与自我革命的辩证统一、坚持维护中央权威与发扬党内民主的辨证统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张娇娇[10](2019)在《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把自己锻造成始终走在时代前面,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力量。刘少奇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的党建思想丰富而深厚。因此,研究刘少奇的党建思想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牢固党的执政根基,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一共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介绍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理论渊源及其四个发展阶段。第三章主要从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五个方面论述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具体内容。刘少奇的党建思想作为毛泽东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创了党性修养理论、论述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把党的干部规定为党的领导骨干,这些思想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并且指导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刘少奇党建思想三个鲜明特点,即从调查研究中形成的思想的求实性、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严肃的批判性、实践教训中形成的理论的独创性。第四章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历史贡献和当代价值。本文将刘少奇的党建思想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期党建联系起来,结合新的世情、国情,从注重理论建设,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群众路线,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党的政治觉悟;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四个方面来具体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当代价值。

二、试论刘少奇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刘少奇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文提纲范文)

(1)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及其经验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法治的由来及基本内涵
        (二)人治与法治
        (三)法制与法治
    三、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一、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二)列宁的法治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思想资源
        (一)中国传统法治思想
        (二)中国近代法治思想
        (三)西方法治思想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历史前提
    一、中国共产党对工农民主法治的认识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制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工农民主政权重要法律的制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工作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主法治的认识
        (一)抗日民主政权施政纲领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抗日民主政权重要法律的制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工作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法治的认识
        (一)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宪法性文件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解放区人民民主政权的司法工作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良好开端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共同纲领》的制定与颁布
        (二)《共同纲领》体现的党对法治认识的成果
        (三)《共同纲领》的历史贡献
    二、新中国成立之初重要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三、司法改革运动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司法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
        (二)司法改革运动体现的党对法治认识的成果
        (三)司法改革运动的评价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重大突破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对我国政治格局的影响
    二、“五四宪法”与党对法治的认识的成果
        (一)“五四宪法”的制定
        (二)“五四宪法”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五四宪法”的历史价值
    三、中共八大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
        (二)中共八大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中共八大正确法治认识中断的原因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曲折转向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与党对法治正确认识轨道的偏离
        (三)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党对法治的认识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爆发与党对法治认识的逆转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对法治认识逆转的直接危害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党对法治认识逆转原因的分析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反思与重塑
    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与党对法治认识的及时转向
        (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与“七八宪法”的制定
        (二)“七八宪法”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七八宪法”的地位与评价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远影响
    三、“两案”审判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两案”审判
        (二)“两案”审判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两案”审判的法治意义
    四、“八二宪法”与党对法治的认识
        (一)“八二宪法”的制定
        (二)“八二宪法”体现的党对法治的认识成果
        (三)“八二宪法”的历史贡献
第七章 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
        (一)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二)在法治轨道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领导与法治的关系
    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准确认识和把握法治国情
        (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二)准确认识和把握法治国情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中国化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四、坚持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成果,重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一)以开放心态对待域外经验
        (二)高度重视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2.研究的主要内容
        3.研究重难点
        4.研究方法
        5.创新之处
二、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条件和发展历程
    (一)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条件
        1.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
        3.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
    (二)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
        1.发端于领导工人运动的白区工作时期
        2.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
        3.继续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三、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1.动员群众参加革命、夺取革命胜利的必要条件
        2.改造旧思想、提高群众思想觉悟的重要手段
        3.激发广大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的思想武器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针
        1.说服教育方针
        2.服务于党中心工作的方针
        3.发扬民主方针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1.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2.针对性和有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3.政治与物质相结合原则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理想信念教育
        3.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
        4.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5.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纪律教育
    (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人格感染法
        2.典型教育法
        3.自我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四、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
    (一)科学性
    (二)针对性
    (三)前瞻性
    (四)实践性
五、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贡献及现实意义
    (一)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历史贡献
        1.有力促进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2.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3.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1.以人民为中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
        3.明确宣传工作方向,坚持弘扬正能量
        4.立德树人,引导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状况
    三、研究的整体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
    第一节 现代政党的产生与类别分化
        一、现代政党的历史生成
        二、现代政党的类别分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发展历程与独特性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与曲折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性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与党性锤炼
        一、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二、党性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科学内涵
        三、中国共产党党性的三重逻辑
        四、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党性思想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性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党性思想
        二、列宁的党性思想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党性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三、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四、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思想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性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科学指南
        二、世界其他国家共产党的建设的积极借鉴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实践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党性锤炼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实践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阶段性变化与整体性特征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阶段性变化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整体性特征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实践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需要来加强党性锤炼
        二、坚持党的领导,在中共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开展
        三、坚持思想建党,从思想、作风、纪律、制度多方面加强党性
        四、坚持正面教育和问题整改相结合,将党性教育的各个环节统一衔接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与实际成效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内在逻辑
        一、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历史必然性
        二、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要点
        三、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实际成效
        一、党内关系上:坚持个性与组织性的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二、党政关系上:突出党的先进性,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三、党群关系上:坚持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方法取向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纯洁性问题
        二、政治纯洁性问题
        三、组织纯洁性问题
        四、作风纯洁性问题
    第二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增进党性锤炼的方法取向
        一、创新党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和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思想建党的成效
        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不断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完善党员的入口管理和退出机制,加强对组织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四、构建完备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制度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表现形式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要加强党性锤炼
    二、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党性锤炼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党性锤炼的综合举措
    四、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党性锤炼的研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基本概念及其相关命题释义
        (一)矛盾
        (二)主要矛盾
        (三)社会主要矛盾
        (四)社会主要矛盾同其他层次的社会矛盾的关系
        (五)其他相关概念和命题的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认识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要矛盾相关理论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相关理论
        (三)其他重要思想资源
    二、认识产生的历史根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实践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探索实践
    三、认识产生的现实条件
        (一)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二)我国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变化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与认识能力的变化
    四、认识产生的国际借鉴
        (一)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社会矛盾问题的经验教训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探索社会矛盾问题的经验教训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历史演进
    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认定
        (一)重新认定的基本前提
        (二)重新认定的思想脉络
        (三)重新认定的主要表现
    二、认识的逐步深化
        (一)实现认识深化的必要性
        (二)认识深化的思想脉络
        (三)认识深化的主要表现
    三、认识的重大突破
        (一)认识突破的客观依据
        (二)认识突破的思想脉络
        (三)认识突破的主要表现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理论内涵
    一、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及其变化的深刻揭示
        (一)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二)由“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
        (四)辩证把握“一个转化”和“两个没有变”的关系
    二、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表现的总体把握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特点及其表现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导地位及其作用
        (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主要规律及其表现
    三、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路径的探索与完善
        (一)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
        (三)适时调整和更新发展思想和发展理念
        (四)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战略部署和政策方针
        (五)不断充实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体力量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价值意义与基本特征
    一、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价值意义
        (一)价值评价的基本向度
        (二)认识取得的重大成果
        (三)努力完善和发展认识的方向
    二、认识的基本特征
        (一)前进性与上升性的统一
        (二)总体性量变与阶段性质变的统一
        (三)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四)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五)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
        (六)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七)世界性与本土性的统一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的经验启示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一)深入地学习、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二)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二、继续全面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其变化
        (一)始终坚持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方向
        (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及阶段性特征
        (三)将认识“基本国情”同世情、党情相结合
    三、坚持在社会矛盾全局中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一)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自身变化的特点
        (二)把握其他层次社会矛盾变化的特点
    四、始终致力于推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断解决
        (一)在科学界定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确定解决思路
        (二)在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调整解决思路
    五、坚持将党作为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领导核心
        (一)继续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
        (二)坚持将党的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相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刘少奇探索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刘少奇是我们党内比较早地提出研究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领导人
二、刘少奇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要义
三、刘少奇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实践经验

(6)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关于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主要内容的研究
        (二)关于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研究
        (三)关于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特点的研究
        (四)关于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历史贡献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一、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与壮大
        (三)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二、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运动中政策与策略的理论
        (二)列宁关于工人运动中政策与策略的理论
        (三)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的理论学习
第二章 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一、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萌芽阶段(1922-1927年)
    二、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形成阶段(1927-1949年)
    三、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发展阶段(1949-1969年)
第三章 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一、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运动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工人运动思想的主要内容
    二、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特点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二)坚持阶级性和群众性相统一
        (三)坚持工人运动与革命目的相统一
        (四)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
第四章 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一、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提高了工人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了一大批工人运动的骨干
        (二)纠正了工人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
        (三)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工人运动的发展,丰富了国际工人运动理论
    二、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
        (二)在实践中创新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运之路
        (三)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情况
        (三)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
    一、延安时期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一)延安时期
        (二)党的政治建设
        (三)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
    二、政治和讲政治
        (一)政治
        (二)讲政治
    三、党的建设与政治建设
        (一)党的建设
        (二)党的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三)国家建设层面的政治建设
    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
第二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政治建设思想
        (一)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必须坚定政治信仰
        (二)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革命事业的政治领导
        (三)政治能力的提高是共产党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政治思想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精华
        (二)中国传统政治忠诚观涵养政德
        (三)中国传统大局观给予历史启迪
        (四)中国传统廉洁文化的养料滋养
    三、中国共产党自身政治建设积累的经验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员思想政治化的要求
        (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提高政治能力是从政治上建设党的着眼点
        (四)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条件和实践要求
    一、历史条件:相对稳固的根据地得以创建
        (一)根据地发展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二)局部执政奠定了较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共产国际的变化增强了党的自主性
    二、实践需要: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的迫切要求
        (一)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
        (二)应对外部困境和危机的内在要求
        (三)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结果
    三、党建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内在逻辑使然
        (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党员政治信仰
        (二)党的政治领导弱化的状况需要及时扭转
        (三)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亟待提高
        (四)保持党的自身肌体健康需净化政治生态
第四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夯实思想根基以坚定政治信仰
        (一)加强理论武装以提高党的战斗力
        (二)实事求是地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
        (三)毫不动摇地坚持人民立场
    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加强政治领导
        (一)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元化领导体制
        (三)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领导制度
        (四)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基本领导方法
    三、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能力
        (一)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
        (二)彰显边区各机关政治属性
        (三)发挥群团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在政治历练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
    四、依托局部执政着力净化政治生态
        (一)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内生活政治性
        (二)严明党的政治纪律以促进全党团结统一
        (三)突出政治标准选拔干部以确保德才兼备
        (四)建设廉洁政治以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
第五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成就及特点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成就
        (一)保证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方向和效果
        (二)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
        (三)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党员领导干部
        (四)营造了一个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五)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特点
        (一)形势严峻彰显任务艰巨性
        (二)理论指导方面创新性突出
        (三)具体实践方面侧重于军队
        (四)价值追求方面凸显人民性
第六章 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一、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灵魂
        (二)保证全党服从中央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三)坚持正确政治路线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遵循
        (四)党员干部示范引领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
        (五)延安时期以整风形式加强政治建设是党的伟大创举
        (六)严明党的政治纪律是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对当代的启示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党的历史使命
        (二)将维护党的核心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重中之重
        (三)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四)加强党员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五)强化制度保障,不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制度化
        (六)推动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各项建设协调共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的背景
        0.1.2 研究的意义
    0.2 相关文献综述
        0.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0.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0.3 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0.3.1 研究的基本概念
        0.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0.3.3 研究的主要方法
    0.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0.4.1 研究的创新
        0.4.2 研究的不足
1.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理论渊源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思想
        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党建思想
        1.1.2 列宁的党建思想
        1.1.3 毛泽东的党建思想
    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2.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
    2.1 延安时期刘少奇关于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内容
        2.1.1 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指导思想
        2.1.2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1.3 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
        2.1.4 正确进行党内思想斗争
    2.2 延安时期刘少奇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
        2.2.1 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根本的政治路线
        2.2.2 提高党员政治觉悟
        2.2.3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领导
    2.3 延安时期刘少奇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2.3.1 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2.3.2 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2.3.3 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2.4 延安时期刘少奇关于党的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
        2.4.1 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2.4.2 做一个好党员的标准
        2.4.3 干部队伍建设
        2.4.4 党的基础组织建设
    2.5 延安时期刘少奇关于党的纪律建设的主要内容
        2.5.1 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的保障
        2.5.2 坚持铁的纪律和自觉的纪律的统一
    2.6 延安时期刘少奇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2.6.1 完善以党章为根本的制度体系建设
        2.6.2 保证党的制度完整彻底的执行
3.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历史贡献
    3.1 发展了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理论
    3.2 维护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领导
    3.3 概括了群众路线为党的工作方法
    3.4 丰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内容
    3.5 揭示了党的纪律的特征
    3.6 推进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4.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现实启示
    4.1 坚持推进党性修养常态化以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4.2 坚持维护党中央领导以增强全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3 坚持正确处理党群关系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4.4 坚持全面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以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4.5 坚持加强党员的纪律自觉以保证党内生活的严肃性
    4.6 坚持完善党内制度体系以推进党的建设工作规范化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9)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相关代表性成果的分析评价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 纪律
        (二) 政治纪律
        (三) 政治纪律建设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的基本观点
        (一) 严明纪律是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首要条件
        (二) 党的纪律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和目标基础上的自觉纪律
        (三) 严格遵守党纲党章,反对分裂组织的宗派主义行为
    二、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观点
        (一) 无产阶级政治纪律是以“自觉性”为特征的纪律形式
        (二) 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是行动一致与“批评自由”的有机统一
        (三) 反对派别主义活动以维护党的执政安全
        (四) 树立党纲党章权威是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遵循
第二章 延安时期以前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纪律建设的艰辛探索
    一、建党初期建立集中制纪律的努力
    二、大革命时期组织发展过程中政治纪律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 中央委员会不健全,中央缺乏强有力的权威
        (二) 地方组织纪律涣散,中央对地方指导乏力
        (三) 党员组织观念淡漠,自由主义削弱党的战斗力
        (四) 党内小组织活动与派别纠纷破坏党的团结统一
    三、大革命失败后党加强政治纪律的探索
        (一) 注重党员质量的发展,强化对党员个体的纪律要求
        (二) 提出“党内纪律教育化”,从政治上巩固党的组织
        (三) 积极探索各种纪律监督方式,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四) 严格运用组织手段,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进行惩治
        (五) 提出发扬党内民主,反对“官僚式纪律观”与“流氓式纪律观”
    四、延安时期以前党的政治纪律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 对“政治纪律”的理解和认识受到苏联传统强烈影响
        (二) 政治纪律执行中惩办主义与极端民主化倾向并存
        (三) 在曲折革命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政治纪律的认识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艰难起步阶段(1935年—1938年10月)
        (一) 抗战初期建设“大党”的战略目标对政治纪律建设提出新要求
        (二) 中共中央领导层面临的政治纪律挑战
        (三) 六届六中全会开创政治纪律制度化建设新格局
    二、探索推进阶段(1938年11月—1943年3月)
        (一) 抗战相持阶段巩固党的战略任务对政治纪律建设的新要求
        (二) 增强党性修养:政治纪律建设的重要范畴与关键环节
        (三) 延安整风运动开创了政治纪律建设新范式
        (四) 一元化领导体制:政治纪律体制保障的确立
    三、成熟深化阶段(1943年3月—1945年6月)
        (一) 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对纪律建设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
        (二) 七大党章关于政治纪律的新文本叙述
        (三) 根据民主集中制要求加强作风建设,全面提升党的形象
    四、巩固提升阶段(1945年6月—1948年)
        (一) 革命重要转折关头党对纪律问题的新思考
        (二) 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加强政策与策略教育
        (三) “加强纪律性”论断提出及其意义
        (四) 提出健全党委制,加强集体领导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政治纪律信仰建设
        (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纪律建设本质上是一种信仰建设
        (二) 加强党内政治生活锤炼,推动政治纪律信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二、政治纪律教育建设
        (一) 政治纪律建设的基础在于教育
        (二) 新党员政治纪律教育:个人无条件服从组织
        (三) 高级干部政治纪律教育:模范遵守党的纪律
        (四) 军队干部政治纪律教育: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五) 党内文艺工作者政治纪律教育:文艺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
        (六) 民众团体政治纪律教育:增强民众团体的政治性
        (七) 政治纪律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及特点
    三、政治纪律制度建设
        (一) 党章在依规治党中的地位不断彰显
        (二) 政治纪律相关制度逐步完善
        (三) 对纪律与法律关系的初步探索
    四、政治纪律执行力建设
        (一) 坚持违纪必究原则
        (二) 加强政治纪律程序化建制
        (三) 坚持对政治纪律执行的监督检查
        (四) 塑造良好执纪环境
第六章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 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二) 抓住“关键少数”与发挥广大党员群众主体性相结合
        (三) 继承传统政治文化与创新党内政治文化相结合
        (四) “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相结合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的现实启示
        (一) 坚持政治纪律建设与纪律体系建设的辩证统一
        (二) 坚持纪律强党与自我革命的辩证统一
        (三) 坚持维护中央权威与发扬党内民主的辨证统一
        (四)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辨证统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形成
    2.1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影响
        2.1.2 列宁党建思想的影响
        2.1.3 毛泽东党建思想的影响
        2.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2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实践基础
    2.3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3.1 初步形成时期
        2.3.2 逐步成熟时期
        2.3.3 继续发展时期
        2.3.4 完善时期
第3章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3.1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党的思想建设
        3.1.2 党的政治建设
        3.1.3 党的组织建设
        3.1.4 党的作风建设
        3.1.5 党的制度建设
    3.2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特点
        3.2.1 调查研究中形成的思想的求实性
        3.2.2 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严肃的批判性
        3.2.3 实践教训中形成的理论的独创性
第4章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4.1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理论意义
        4.1.1 为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4.1.2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
        4.1.3 指导了党的建设实践
        4.1.4 扞卫了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纯洁性
    4.2 刘少奇党建思想的实践价值
        4.2.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4.2.2 贯彻群众路线,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4.2.3 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党的政治觉悟
        4.2.4 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试论刘少奇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文参考文献)

  • [1]1949-1982年中国共产党对法治的认识及其经验启示研究[D]. 李文静.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意义研究[D]. 白丹妮.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3]政党性质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锤炼研究[D]. 卢汉.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0(08)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D]. 田天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刘少奇探索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述略[J]. 贺全胜.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20(03)
  • [6]刘少奇工人运动思想研究[D]. 杨露.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研究[D]. 刘栋. 兰州大学, 2020(01)
  • [8]延安时期刘少奇党建思想探析[D]. 王彦琦.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9]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治纪律建设研究[D]. 朱雪平.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D]. 张娇娇.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论刘少奇与正确处理民间矛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