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设立研究生院

中国矿业大学设立研究生院

一、中国矿业大学成立研究生院(论文文献综述)

梅静[1](2021)在《产业转型背景下工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朱瑶[2](2021)在《留学生母校认同建构中的校友力支撑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祥良[3](2021)在《等离子体击穿受载煤体的电学响应及致裂增渗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瓦斯(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但煤层渗透性低严重制约了瓦斯的高效开发,在国家需求煤层气“增储上产”及产业整体处于“瓶颈”阶段的新形势下,积极探索新型的瓦斯增产方法意义重大。研究显示,以物理放电为基础的等离子体具有能量密度高、破坏性强的特点,在煤层致裂、解堵及增渗领域具有显着效果,受到业界高度关注。本文综合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分析、宏微观相结合实验、等离子体电场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在设备上自主创建受载煤岩等离子体致裂增渗一体化实验系统,实现原位条件下煤体等离子体致裂与渗透率定量表征一体化操作;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定量化、可视化研究击穿煤体内复杂孔-裂隙结构及渗透性演化规律;在研究思路方面以等离子体强化瓦斯抽采过程中涉及的电学响应、物性演化和多孔介质内瓦斯储运为研究主线;在理论方面阐明击穿煤体裂隙起裂及孔-裂隙演化模式、建立等离子体在煤体内部的流注发展模型、揭示击穿煤体内瓦斯运移机制。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阐明了离子溶液与轴围压对煤体临界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离子溶液改善煤体导电性的概念模型,建立了离子溶液浓度与煤体临界击穿电压之间的定量表达式。结果表明:煤体饱和离子溶液后原本的“导电死区”转变为“导电连续区域”,临界击穿电压随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击穿场强与浓度之间存在负指数函数关系;不同方向的地应力对煤体击穿难度的影响不同,轴压有利于降低煤体的击穿难度,而围压则会限制等离子体通道在煤体内部的扩展;受载煤体在等离子体作用下主要以新生裂隙为主,孔隙结构变化为辅。探讨了受载煤体击穿过程中典型电压与电流波形,研究了电压、击穿次数等关键影响因素对电学参数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等离子体击穿受载煤体的电学响应机制。结果表明:增加击穿电压有利于加快煤体极化的速度、降低预击穿周期,峰值电流与击穿电压之间呈线性相关的关系;煤样首次击穿时难度最大,短时间内增加击穿次数,预击穿周期会骤降甚至消失,峰值电流随击穿次数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等离子体影响煤体的电学性质,产生的影响有利于下一次击穿,临界击穿电压与击穿次数呈现出先线性下降后趋于稳定的趋势。研究了等离子体击穿煤体的动态发展过程,阐明了等离子体对煤体选择性破碎的致裂机制,构建了等离子体在煤体内部的流注发展模型。结果表明:等离子体通道在煤体内由正极逐渐发展到负极,电压越高等离子体通道携带的能量密度就越大,对煤体产生的冲击破坏效果就越强;电场强度在高介电常数介质内部表现出减弱的趋势,在低介电常数介质内部表现出增强的趋势,导致等离子体对煤体内裂隙的扩展具有选择性;等离子体在煤体内部的发展以流注的形式存在,二次电子崩是流注发展的关键。定量化、可视化研究了等离子体对煤体内部连通性孔-裂隙的影响规律,构建了击穿煤体等效拓扑网络模型,揭示了击穿煤体多尺度孔-裂隙结构损伤致裂机制,提出了击穿煤体孔-裂隙结构的损伤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携带的高温会降低煤体含氧官能团(羟基与羰基)含量;击穿煤体中孔、大孔显着增加,累积孔隙和分形维数随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击穿煤体表面裂隙深度与宽度能达到几十至数百微米级别;击穿煤体内形成了相互贯通的空间裂隙网络,对流体的运移存在导流与控制作用;击穿煤体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与击穿电压之间存在负指数函数关系;等离子体对煤体存在扩孔、破孔、穿孔及裂隙扩展四种模式。阐明了击穿煤体内瓦斯运移(吸附、扩散、渗流)机制,揭示了击穿电压、击穿次数对孔-裂隙导流能力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受等离子体对煤体官能团结构的影响,击穿煤体吸附瓦斯的能力降低;击穿煤体内瓦斯扩散速率提升显着,且电压越高扩散速率增加越快;击穿前煤体的渗透率数量级仅为10-2 m D,击穿后渗透率可达几个m D级别,可使煤体的渗透率提高几十至数百倍;煤体渗透率随击穿电压的增加而提高,击穿次数增加后,煤体内粉碎区域半径扩大,一定程度上会堵塞部分气体渗流通道,但粉碎程度增加后有利于瓦斯解吸与扩散速率的增加。本文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完善了等离子体对煤体致裂增渗机理的研究理论,进一步推动了等离子体技术在改善煤层透气性领域的应用。基于以上研究成果,博士期间作为负责人完成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3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2篇(JCR一区SCI论文7篇,Top期刊8篇),累积影响因子47.272,授权发明专利15项。本论文共计包含图131幅,表6个,参考文献340篇。

杏花[4](2020)在《北京高校图鉴》文中研究说明到北京读大学,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选择:60余所本科高校在此聚集,8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6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众多高级别科研机构林立……这里教育资源之丰富国内绝无仅有。除了可选择就读的高校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在北京上学于学生个人而言,也意味着给自己更多的机会——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是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更是国内最前沿的国际化大都市,它给在这里读书的莘莘学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设施、难得的深造和就业良机……

刘建东[5](2020)在《高构造应力缓倾斜厚大矿体厚硬顶板与充填体相互作用机理及沉降控制》文中指出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缓解国家部分能源和资源供应危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区域构造和高海拔特点决定了矿产资源开采面临着高构造应力扰动和脆弱生态保护问题。充填开采可减小地表沉陷,保护地表生态,是高海拔矿区地下采矿方法的首选。充填开采覆岩以完整的弯曲带结构形式存在,使得水平构造应力对覆岩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本文围绕高构造应力环境缓倾斜厚大矿体充填开采顶板沉降问题,采用人工智能、现场测试、理论分析、室内试验以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高构造应力环境缓倾斜厚大矿体充填开采顶板与充填体相互作用机理和变形规律以及沉降控制对策,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PSO-ERF算法的矿区三维地应力反演方法。将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RF)算法和高效寻优的粒子群(PSO)算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粒子群寻优改进随机森林模型(ERF)的地应力实测值-地应力场模型边界参数反演算法(PSO-ERF),确定其算法流程和实现步骤,基于该算法提出了矿区三维地应力场反演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甲玛矿区地应力场反演,其结果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建立了构应力作用下缓倾斜厚大矿体充填开采顶板沉降力学模型。分析了水平构造应力对覆岩移动和变形的影响机理,得出水平构造应力有利于减小顶板沉降的结论。将充填体视为弹性地基、顶板岩层视为深梁,采用弹性地基上的简支深梁模型表述坚硬厚大顶板下缓倾斜(水平)厚大矿体充填开采的覆岩移动问题,利用弹性地基梁理论和弹性力学分析方法,推导了构造应力作用下充填开采顶板应力应变的解析解;通过理论计算,分析了充填体地基系数、水平应力侧压系数、开采深度、采充长度等因素对顶板沉降的影响,明确了充填体与顶板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大面积开采充填体强度与顶板沉降控制的相互影响机理。(4)揭示了构造应力作用下缓倾斜厚大矿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规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侧压系数和充填体强度下顶板沉降和盘区矿柱支承压力变化规律,分析了水平构造应力有利于减小顶板沉降的应力拱效应,揭示了水平构造应力具有将顶板垂直应力部分转移至矿体两端围岩中的作用机理,侧压系数越大,应力转移效果越显着。(5)提出了构造应力作用下考虑地表沉降控制的缓倾斜厚大矿体充填开采充填体强度设计方法。建立充填体地基系数与弹性模量之间的关系,依据地表沉降与充填体地基系数的关系,提出基于地表沉陷控制等级的缓倾斜厚大矿体两步骤嗣后充填开采充填体强度设计与配比参数反演方法。论文研究成果对于高构造应力矿区缓倾斜厚大矿体充填开采覆岩移动和地表沉降控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成果也可应用于同类矿体条件的自重应力型矿山充填开采领域。论文有图87幅,表18个,参考文献180篇。

王仁[6](2020)在《大气延迟改正的GNSS单频PPP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单频接收机因其低成本、低功耗及所需存储空间小等优势,在卫星导航与定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存在收敛时间长和定位精度低等缺陷,基于此本文系统研究了大气延迟约束的GNSS单频PPP技术,主要包括单频周跳探测与修复、对流层和电离层延迟相关模型、大气延迟约束单频PPP等。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简要总结了PPP数学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和主要误差改正模型,并对CSRS-PPP在线解算结果精度进行评定。经对全球均匀分布的10个MGEX站三年不同季节数据在线处理结果表明:以SNX发布坐标为参考真值,其E、N和U三个方向较差、RMS均小于1cm,故当参考真值缺失时,可用CSRS-PPP在线解算结果替代。(2)针对传统单频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对采样间隔和电离层延迟较为敏感、周跳修复成功率低等缺点,基于SEID模型提出了适用于单频观测值的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探测出不同类型周跳组合(包括小周跳、相等周跳和特殊周跳),且周跳修复值正确。(3)系统分析了五种单频组合系统下(包括单GPS(单G)、单GLONASS(单R)、双系统组合(GPS+GLONASS,GR)、三系统组合(GPS+GLONASS+BDS,GRC)和四系统组合(GPS+GLONASS+BDS+GALILEO,GRCE)),九种对流层延迟映射函数模型(MFM1~9)对对流层延迟和定位结果精度的影响。实验表明:组合系统相比单系统整体上提升的重复性百分比均有一定提高,除MFM1和MFM3以外的其他七种投影函数模型提升超过70%;单G定位结果在E方向提升的重复性百分比最高,单R和GR定位结果在N方向提升的重复性百分比最高,GRC和GRCE定位结果在U方向提升的重复性百分比最高;不同映射函数模型分别对五种单频组合系统的E、N和U方向最终定位结果影响不大。(4)系统分析了五种单频组合系统下七种气象参数模型(MP1~7)对对流层延迟和定位结果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气象参数模型对对流层延迟和定位结果精度的影响整体上不大。加入水平梯度模型改正的不同气象参数模型提升了57.7%以上;单G加入水平梯度模型改正的定位结果在E方向提升最多,单R和GR在N方向提升最多,GRC和GRCE在U方向提升最多。加入水平梯度模型改正的对流层延迟提升了60%以上,其中采用MFM1和MFM3模型相比其余七种投影函数模型提升较低;各组合系统的定位结果情况与加入水平梯度模型改正的不同气象参数模型与标准大气参数相比的统计结果类似。(5)基于SEID模型提出了单频观测值反演双频观测值,然后结合球谐函数模型采用相位平滑伪距法反演卫星和接收机DCB及电离层延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卫星DCB与参考真值较差在±0.5ns以内;电离层延迟较差在±20tecu以内。该结果与现有文献精度相比略大,分析认为主要由于球谐函数模型忽略了电离层的内部特性,且测站周围缺少IGS站和MGEX站点造成GIM产品精度不高。(6)系统分析了GIM产品的NENE、BILI、BICU和JUNK四种插值方法对收敛时间、定位精度和计算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BILI插值法是最优的。在静态和仿动态两种模式TIC3约束法水平和垂直方向收敛速度提升最大,TIC1约束法对垂直方向收敛速度提升较大,TIC2约束法对水平方向收敛速度提升较大;四种约束方法最终定位结果的精度大致相同。在MS时期增加对流层延迟约束可加快收敛和提高定位精度;在低纬度带,TIC3与TIC2的RMS值几乎一样,TIC2在MS时期的RMS值比在NMS时期最大达7.9cm;在中纬度带,TIC2在NMS时期水平方向收敛时间最短,TIC2在NMS时期的收敛时间比在MS时期的至少缩短5.6%;在高纬度带,MS时期TIC3比TIC2的RMS值要小,TIC2在MS时期的RMS值比在NMS时期的大。(7)系统评估了CLK93产品质量和实时单频PPP精度。结果表明:GPS和GALILEO系统卫星的可用性最高,GLONASS的次之,BDS系统的可用性最差,分析认为主要由于接数据流网络不稳定;GPS和GALILEO系统实时轨道产品径向、切向和法向三个方向误差RMS值基本均小于5cm,GLONASS系统的大部分小于8cm,BDS系统仅有径向误差RMS值在5cm左右,切向和法向误差RMS值均超过10cm;GPS和GALILEO钟差RMS均值的等效距离值分别为0.020m和0.021m,而BDS和GLONASS分别可达0.079m和0.059m;单G以及GR在实时静态和仿动态两种模式,TIC3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收敛时间都是最快的,TIC1对垂直方向收敛速度提升较大,TIC2对水平方向收敛速度提升较大。该论文有图74幅,表57个,参考文献178篇。

陈纵[7](2020)在《“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交流的主要场所,它集中体现校园文化、社会发展的前沿特征,对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科技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型,经历了建国后苏联模式的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发展停滞,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自由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新校区建设井喷,中国的大学校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尤其是近20年,当代中国大学以有目共睹的速度高速发展,极大地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容纳能力。但是近年来,遍地开花的大学城模式,高度扩张的大学校园,也产生了诸多新的问题,日益紧张的城市用地,逐渐压缩的城市空间,抑制着校园空间的对外膨胀,对校园建设既有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建设高潮的逐渐冷静,大学校园的发展进入了以更新为主的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在何镜堂院士的领导下,实践了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大学校园设计,随着实践的深入,何镜堂院士也逐渐形成并发展了名为“两观三性”的建筑与规划设计理论,创造性的把“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性”理论统一在“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框架之中。本论文针对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的新阶段,以“两观三性”理论为视角,立足当代,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体系,旨在为我国大学校园的更新、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由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组成,先介绍了论文的背景、对象、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比较国内外优秀校园更新发展案例,发现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主要矛盾,理论结合实践,提出当代我国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的现实目标与原则。第二部分引入理论,由第三章构成。通过对“两观三性”理论及其实践的解读,分析并阐述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并基于“两观三性”建筑与规划理论构建校区规划激活、空间更新唤醒、建筑改造更新三个层次设计目标与策略框架体系。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与理论运用,以“两观三性”规划与建筑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大学规划与建筑更新实践案例,从两个不同层面逐层分析探索适合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第4章分为三个部分,分析当代大学校园规划层级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其中第一部分以城市区域为背景分析当代大学校园与城市联动,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发展构建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通过既有校园空间规划的工作与城市整体协调,统筹规划、更新升级,促进校园与城市环境整体融合、动态提升;第二部分,面向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并为了校园的可持续生长,搭建不断优化演进的校园交通系统,以及满足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环境系统。第三部分以校园组团级别空间为切入点,通过公共空间的改造与景观空间的更新,唤醒校园空间特色和的生态内核,搭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中向上承接校园服务城市的职能、向下指导建筑单体更新的策略桥梁,形成设计策略从规划层级到建筑层级的转换过渡。第5章以“两观三性”为视角,以“整体观”为基石,构建校园建筑层级的更新改造的基础——校园建筑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的整体统一。以“可持续发展观”为视角,构建校园既有建筑更新、改造的可持续改造程序。深入研究、综合运用大学校园内建筑单体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为切入点,通过传承建筑历史价值、功能空间转换、建筑性能提升,创造体现校园地域文脉、满足当代教学科研需求的校园建筑空间。从而实现校园建筑层面“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的和谐统一。第四部分为第6章,策略实践,展望未来更新发展趋势。结合笔者所在工作室相关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更新改造设计实践,综合验证前部分提出的分级设计策略,进一步说明“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与探索。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以“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理论为视角,并以此为框架发展出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创新点,以及待完善之处。通过校园规划—建筑的逐级更新,整合不同层级的空间建构,建立适应当代大学教育和科研发展趋势的校园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为解决现有校园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也为未来校园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赵娜[8](2020)在《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文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当前,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下,深入地挖掘高校图书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主动地发挥和释放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图书馆是图书馆的重要类型之一,不仅具有文献信息收集、管理、保存、传递等图书馆的基本功能,还具有突出的教育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从这些基础性功能中延伸出来的。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适应时代发展上不谋而合,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随着历史的变迁,尽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形式上存在着差异,但无论是古代“书院藏书楼”还是现代高校图书馆,实际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未间断。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表现为: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然存在着育人意识不强;馆藏资源满意度低;服务示范效果不明显;环境熏陶效果欠佳;功能实践不畅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功能认识尚未到位;馆藏资源结构不尽合理;馆员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育人合力机制尚未形成。为充分地挖掘和释放高校图书馆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其次,要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再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第四,要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最后,要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该论文有图23幅,表有2幅,参考文献101篇。

刘幸[9](2020)在《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人民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近代西方民主观念中的“民”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毛泽东人民观的理论资源,而中国革命实践对毛泽东的影响更是毛泽东人民观形成的直接原因。研究毛泽东的人民观,首先要明晰什么是“人民”。古代中国语境下的“人民”概念,“人”和“民”在一开始是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词,不是简单的可以将二者重合在一起表达同一个意思,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才逐步丰富了“人民”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出现前,西方哲学家大多也只是单单对“人民”的概念进行研究,虽然通过多种理论的方式在宣扬民主,但在其本质上,人民的主体地位根本不受到承认,社会历史主体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答案,一直是模糊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无论是从人的本质观,还是从历史观,都对费尔巴哈、鲍威尔等人的思想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的思想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的活动”。对于社会历史而言,其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活动产物,也是基于以人民为主体的人类活动对客观世界进程的推进。毛泽东的人民观是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精粹的基础之上,在吸收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前提下,结合中国革命和具体国情而逐步形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需求,毛泽东的人民观也在逐步焕发出新的政治色彩。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对敌人与朋友的标准进行了划分,认为一切不利于抗日斗争的都是敌人,不属于人民范畴,而一切共同抗日的集团和阶级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解放战争期间,地主等反动派是敌人不是人民,而联合起来反对这些反动派的就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拥护社会主义的人就属于人民范畴,反对社会主义,甚至破坏社会主义的就是敌人,不属于人民范畴。即是说,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毛泽东人民观具有非常鲜明的风格、特色和气魄,彰显出明显的理论特征、实践特征、历史特征以及政治特征,具有完善的系统性、广泛的革命性、鲜明的时代性以及深刻的阶级性。而毛泽东人民观的要件——历史动力观、群众路线观、人民利益观、人民民主观,则是毛泽东人民观的内在本质、具体体现、价值指向以及核心思想。长期以来,毛泽东人民观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指南,并为其继任领导者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因此研究毛泽东的人民观,既是科学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需要,也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谋幸福的需要。

朱礼才[10](2020)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及利用率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是全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动力,更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为居民健身提供不可或缺的设施保障,是培育居民健康的土壤。然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率较低,多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却仍未能面向居民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甚至将免费开放时间安排在早上5点到8点这样的“尴尬时段”。因此,提升城市居民体育场馆消费使用频率,是提高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的根本前提。厘清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基于此设计并实施有效的体育场馆利用率提升策略,对正向引导居民体育场馆消费行为以及实现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具有重要促进意义。本文依据“问题提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博弈构建—模拟仿真—政策建议”的逻辑路线,综合运用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基本理论与方法展开研究。首先界定了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概念内涵,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影响因素出发,运用质性分析方法构建并验证了包含内部心理因素、外在情境因素的双维结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提出并区分了人际型消费行为、习惯型消费行为和突发型消费行为的层级内涵。特别地,针对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特性,将政策供给、供求与布局(人口密集度、交通可达性、配套设施完备性)、人力资源配置、内部运营四大因素引入模型中,开发并检验了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影响因素测量量表。基于我国部分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的调研问卷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场馆消费行为现状、影响因素及差异特征,并系统剖析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地,针对体育场馆利用率的三大影响因素(政策供给、供求与布局、人力资源配置)在短期内难以改善的现实情况,基于“政府-体育场馆-居民”三大利益主体,对第四大影响因素“内部运营”环节中的关键经济问题进行演化博弈与仿真分析,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城市居民体育场馆消费行为的内涵界定。结合质性分析,从居民行为发生动机的视角,构建并验证了城市居民体育场馆消费行为的三维结构,即习惯型消费行为、人际型消费行为和突发型消费行为。结合已有的成熟量表和质性研究的结果,开发适合当前城市居民体育场馆消费行为情境特征的测量量表。通过对样本的描述性分析,发现我国城市居民体育场馆消费行为的总体均值为2.56,劣性值检出率达到41%,表明4成以上的城市居民很少到体育场馆锻炼。在城市居民体育场馆消费行为的三个维度,均值最高的为突发型消费行为,其次为人际型消费行为,均值最低的为习惯型消费行为,整体上处于劣性状态,说明我国城市居民基本没有形成到体育场馆锻炼消费的习惯。(2)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及量化检验。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厘清了城市居民体育场馆消费行为的核心驱动因素及作用机制,构建了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影响机理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市居民体育场馆消费行为在性别、年龄、学历、收入、职业类型、家庭成员结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个体心理因素中的主观规范,情境因素中的场馆宣传、即时信息、人口密集度、交通可达性、配套设施完备性、人力资源配置均能够显着地直接影响城市居民体育场馆习惯型消费行为。心理因素中的态度、主观规范、社交偏好、可靠性感知、主动性感知,情境因素中的社会感染力、场馆宣传、赛事运营、配套设施完备性、人力资源配置均能够显着地直接影响城市居民体育场馆人际型消费行为。心理因素中的主观规范、社交偏好、专业偏好、可靠性感知,情境因素中的社会感染力、场馆宣传、赛事运营、即时信息、政策供给、交通可达性、人力资源配置均能够显着地直接影响城市居民体育场馆突发型消费行为。快乐弱化系数α对态度和城市居民体育场馆人际型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对运动偏好和城市居民体育场馆人际型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对运营感知和城市居民体育场馆人际型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疼痛钝化系数β对运动偏好和城市居民体育场馆习惯型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对运营感知和城市居民体育场馆习惯型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的正向调节作用。(3)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关键影响因素演化博弈研究。从体育场馆门票收费这一经济手段的实施现状出发,利用演化博弈对政府、体育场馆和城市居民之间的主要博弈关系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演化稳定策略为(1,1,1)的演化稳态是目前体育场馆市场机制下的一种长期稳定状态,此时,政府实施监管的概率、体育场馆减免门票或发放体育消费券的概率、居民参加锻炼的概率均为100%。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显着的主导监管作用,同时体育场馆方和居民的积极响应促使本系统达到了稳定的状态,因此,该策略是短期内快速推广体育场馆、促使居民积极到体育场馆锻炼、提高场馆利用率的最优稳定策略。(4)三大重要调节参数对行为演化路径影响的仿真分析。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演化博弈数值模拟分析,仿真了“政府发放财政补贴数额的多少对系统演化路径的影响”、“体育场馆不按规减免门票或不发放体育消费券的所受到的处罚大小对系统演化路径的影响”和“政府怠政损失的大小对系统演化路径的影响”三大重要调节参数对行为演化路径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政府下拨给体育场馆的财政补贴并不是越高越好;随着惩罚力度加大,场馆会更快趋向于按规减免门票或发放体育消费券,居民也随之选择到体育场馆进行锻炼;此外,政府怠政损失带来的后果是社会收益难以弥补的,因此,要想协同提升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要从政府怠政损失入手,即政府应积极实施监管。最后根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根据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及其实证研究结果,从消费端和供给端驱动两个层面出发,构建了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提升策略综合引导体系。该论文有图39幅,表88个,参考文献215篇。

二、中国矿业大学成立研究生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矿业大学成立研究生院(论文提纲范文)

(3)等离子体击穿受载煤体的电学响应及致裂增渗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5 主要研究进展及成果
2 低透气性煤的电学特性及实验系统建立
    2.1 低透气性煤导电与介电特性
    2.2 低透气性煤制备及物性表征
    2.3 等离子体致裂增渗实验系统
    2.4 离子溶液对煤导电特性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等离子体击穿低透气性煤的电学响应特征
    3.1 离子溶液对煤体临界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
    3.2 受载条件对煤体临界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
    3.3 不同击穿电压下的电压与电流波形特征
    3.4 击穿次数对电压与电流波形的影响规律
    3.5 击穿次数对煤体临界击穿电压的影响规律
    3.6 本章小结
4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裂隙起裂及扩展机制
    4.1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动态发展过程
    4.2 等离子体对裂隙起裂及扩展影响
    4.3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流注放电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多尺度孔裂隙结构演化机制
    5.1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分子结构损伤规律
    5.2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孔隙结构演化特征
    5.3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表面裂隙扩展规律
    5.4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内部裂隙演化特征
    5.5 等离子体对煤体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
    5.6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的损伤致裂机理
    5.7 本章小结
6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内裂隙导流增渗机制
    6.1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内瓦斯吸附变化规律
    6.2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内瓦斯扩散演化规律
    6.3 等离子体对受载煤体的渗透性影响规律
    6.4 击穿电压对受载煤体渗透率的影响规律
    6.5 击穿次数对受载煤体渗透率的影响规律
    6.6 等离子体击穿煤体内气体运移机理探讨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北京高校图鉴(论文提纲范文)

◆龙头院校◆
◆“八大学院”成员校◆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中国科技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其他实力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5)高构造应力缓倾斜厚大矿体厚硬顶板与充填体相互作用机理及沉降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矿区地质特征与地应力分布规律
    2.1 矿区地质特征
    2.2 矿岩物理力学参数试验
    2.3 矿区地应力测量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PSO-ERF算法的三维地应力场智能反演
    3.1 参数反演的基本理论
    3.2 参数反演的PSO-ERF智能算法模型
    3.3 基于PSO-ERF算法的三维地应力场智能反演
    3.4 本章小结
4 构造应力环境充填开采充填体与顶板相互作用机理
    4.1 充填开采覆岩结构特征
    4.2 构造应力对覆岩变形的影响机理
    4.3 充填开采覆岩变形力学模型及求解
    4.4 充填体与顶板相互作用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构造应力作用下充填开采覆岩移动规律
    5.1 数值模拟方案及模型建立
    5.2 不同侧压系数和充填体强度覆岩移动规律
    5.3 不同侧压系数和充填体强度盘区矿柱支承压力变化规律
    5.4 矿体回采过程地表沉降与支承压力显现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胶结充填材料力学性能预测与配比参数反演
    6.1 胶结充填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6.2 低温环境对充填体强度的影响
    6.3 胶结充填体需求强度计算
    6.4 基于PSO-ERF模型的胶结充填材料配比参数反演
    6.5 本章小结
7 工程实践与应用
    7.1 充填系统概况
    7.2 甲玛矿区充填开采地表沉陷预测
    7.3 实测数据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大气延迟改正的GNSS单频PPP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2 精密单点定位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非差非组合数学模型
    2.2 参数估计方法
    2.3 精密单点定位主要误差改正
    2.4 CSRS-PPP解算结果精度评定
    2.5 本章小结
3 单频周跳探测与修复
    3.1 常规单频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
    3.2 基于SEID的单频周跳探测与修复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对流层延迟相关模型对SF PPP影响
    4.1 对流层延迟相关模型
    4.2 实验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SEID模型的单频电离层延迟模型
    5.1 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
    5.2 基于SEID模型的电离层延迟计算方法
    5.3 实验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大气延迟约束的事后单频PPP
    6.1 对GIM产品的不同插值方法
    6.2 单频大气延迟约束模型
    6.3 不同大气延迟约束模型实验与分析
    6.4 不同环境大气延迟约束实验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大气延迟约束的实时单频PPP
    7.1 实时PPP概述
    7.2 实时SSR精密产品恢复
    7.3 CLK93 产品质量评估
    7.4 不同大气延迟约束对实时单频GNSS PPP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缘起
        1.1.1 中国校园高速建设的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1.2 高等教育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1.1.3 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的需求
    1.2 研究的对象
        1.2.1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
        1.2.2 更新、改造设计
        1.2.3 “两观三性”设计思想
        1.2.4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大学校园空间的相关研究
        1.4.2 更新、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
        1.4.3 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研究综述
    1.5 研究的创新点
        1.5.1 创新点一,视角创新: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整体视角,对大学校园的更新、改造设计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系统化研究。
        1.5.2 创新点二,思路创新:本文以“两观三性”这种系统性理论来解决大学校园更新这类系统型研究工作的思路,为大学校园的其他研究工作探索了一条可借鉴的研究思路。
        1.5.3 创新点三,内容创新:构建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整体设计理论,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代大学校园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当代大学校园空间设计发展与认知
    2.1 国外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1.1 中世纪欧洲大学校园
        2.1.2 近代美国大学校园
        2.1.3 当代欧美综合化研究型大学校园
    2.2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起源和发展
        2.2.1 古代书院式校园空间
        2.2.2 封建社会末期学堂校园空间
        2.2.3 近代中西合璧型校园空间
        2.2.4 解放后苏联模式和文革时期的校园建设
        2.2.5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校园空间发展探索
    2.3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和需求
        2.3.1 我国当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2.3.2 我国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的矛盾
        2.3.3 国内大学校园空间的发展需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的理论建构
    3.1 “两观三性”理论的概念与发展
        3.1.1 “两观三性”理论的思想内涵
        3.1.2 “两观三性”理论的历史传承
        3.1.3 “两观三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框架
    3.2 “两观三性”视角应用于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理论导入
        3.2.1 整体观视角——整体性理论与城市学理论
        3.2.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生态建筑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3.2.3 地域性视角——地域主义理论
        3.2.4 文化性视角——文脉理论
        3.2.5 时代性视角——创新理论
    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建构
        3.3.1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分类
        3.3.2 国内大学校园更新、改造的现实目标
        3.3.3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的内涵
        3.3.4 “两观三性”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体系的建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校园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第一部分 :面向“校园—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4.1 “校园—城市”发展的基本矛盾和相关分析
        4.1.1 “校园—城市”的整体关系
        4.1.2 我国当代城市环境下大学校园与城市结合的结构矛盾
        4.1.3 大学校园与城市空间整体更新的策略目标
        4.2 “大学—产业—城市”整体发展的校园更新功能植入
        4.2.1 大学在“大学—产业—城市”循环中扮演的角色
        4.2.2 强化“校—城”联系的功能更新与植入
        4.2.3 着眼于校园长期发展的用地预留储备
        4.3 校园与城市整体协同发展的校园结构网络
        4.3.1 校园与城市对接的空间结构层级
        4.3.2 校园与城市空间肌理缝合
        4.3.4 校园衔接城市的社区网络
        4.4 满足城市多元需求的“校园—城市”过渡区空间布局更新、改造策略
        4.4.1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类型
        4.4.2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公共空间整合
        4.4.3 “校园—城市”过渡区的整体更新机制
    第二部分 :面向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规划更新、改造策略
        4.5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的现状和策略目标
        4.5.1 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4.5.2 新时期校园空间更新改造需要处理好的校园关系
        4.5.3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的策略目标
        4.6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工作机制
        4.6.1 合理的校园规划更新、改造目标体系
        4.6.2 动态更新的校园总体规划文件
        4.6.3 项目计划评估和实施程序
        4.7 可持续发展的校园交通系统优化策略
        4.7.1 校园道路交通疏解能力的优化
        4.7.2 公共交通系统管理
        4.7.3 校园自行车系统的完善
        4.7.4 停车场的规划与管理
        4.8 绿色低碳校园的规划更新
        4.8.1 节地与室外环境
        4.8.2 节能与能源利用
        4.8.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8.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三部分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空间品质提升设计策略
        4.9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公共空间更新、改造
        4.9.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文脉的传承塑造
        4.9.2 “文化性”视角下功能布局的整合重组
        4.9.3 “时代性”视角下空间格局的有机缝合
        4.10 “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校园景观空间更新、改造
        4.10.1 传统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形式
        4.10.2 大学校园景观更新、改造的原则
        4.10.3 校园景观的更新、改造的设计策略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5.1 “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策略建构
        5.1.1 “整体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策略的基础——校园建筑的既有历史价值和功能价值
        5.1.2 “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既有校园建筑更新、改造的项目实施过程
        5.1.3 本章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策略目标
    5.2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保护
        5.2.1 “地域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历史价值的认知和保护原则
        5.2.2 校园历史建筑地域文化价值再现
        5.2.3 回应校园地域景观
        5.2.4 契合校园场所记忆
    5.3 “文化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功能转换
        5.3.1 文化视角下的既有建筑功能转换
        5.3.2 校园建筑更新改造中新旧建筑的联接模式
        5.3.3 校园创新文化特征下的空间赋能
    5.4 “时代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性能提升
        5.4.1 体现当代技术特点的结构体系更新
        5.4.2 满足现代大学需求的环境性能提升
        5.4.3 体现当代环保理念的校园建筑生态节能改造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两观三性”思想的当代校园空间的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综合实践
    6.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策略整合与展望
        6.1.1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更新策略
        6.1.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校园建筑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6.1.3 “两观三性”视角下当代大学校园空间发展趋势的展望
    6.2 “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的综合实践
        6.2.1 北京工业大学规划及图书馆更新、改造项目
        6.2.2 海南大学海甸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3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2.4 上海大学延长校区更新、改造项目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理论研究
    二、策略建构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展望
参考文献
    外文专着
    中文专着
    学位论文
    期刊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8)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新意与难点
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相关问题概述
    2.1 高校图书馆及其功能
    2.2 高校图书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2.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考察
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应然定位
    3.1 馆藏资源的价值引领功能
    3.2 馆舍环境的文化熏陶功能
    3.3 专业服务的示范激励功能
    3.4 规章制度的行为规范功能
    3.5 引导自学的品格塑造功能
4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调查
    4.1 关于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卷调查
    4.2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4.3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欠佳的原因分析
5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有效途径
    5.1 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图书馆育人意识
    5.2 优化馆藏结构,发挥图书馆育人优势
    5.3 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5.4 注重文化建设,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
    5.5 建立长效机制,凝聚图书馆育人合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案例实证-以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书香校园,悦读人生”读书节为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作为政治概念的“人民”
    2.1 “人”的本义:人民概念的本初意涵
    2.2 历史的转义:人民概念的内涵比较
    2.3 阶级的构义:人民概念的义界限定
3 批判与继承中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来源
    3.1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创造性升华
    3.2 毛泽东对近代西方民主观念中“民”的批判性借鉴
    3.3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系统性吸收
4 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4.1 毛泽东人民观的形成:思想积淀中的概念界定
    4.2 毛泽东人民观的要件:核心要义的四个维度
    4.3 毛泽东人民观的特征:基本属性的集中显现
5 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贡献、演变发展与当代价值
    5.1 在革命与建设中彰显毛泽东人民观的历史贡献
    5.2 在坚守和创新中推动毛泽东人民观的演变发展
    5.3 在历史与时代中凸显毛泽东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6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及利用率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概述
    2.3 国内外体育场馆行业发展相关研究
    2.4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综述
    2.5 本章小结
3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质化研究
    3.1 质化研究设计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3.3 理论模型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4.1 研究方法的选择
    4.2 量表设计与开发
    4.3 正式调研与样本概况
    4.4 正式量表的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现状分析
    5.2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差异性分析
    5.3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5.4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直接驱动效应分析
    5.5 双通道心理账户的调节效应分析
    5.6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驱动机理理论模型修正
    5.7 本章小结
6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有效利用的三方演化博弈及仿真分析
    6.1 演化博弈模型构建及分析
    6.2 系统演化稳定性分析
    6.3 系统仿真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提升政策研究
    7.1 供给端驱动建议
    7.2 消费端驱动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示例)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中国矿业大学成立研究生院(论文参考文献)

  • [1]产业转型背景下工科博士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梅静.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留学生母校认同建构中的校友力支撑问题研究[D]. 朱瑶.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等离子体击穿受载煤体的电学响应及致裂增渗机理研究[D]. 张祥良.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北京高校图鉴[J]. 杏花. 求学, 2020(46)
  • [5]高构造应力缓倾斜厚大矿体厚硬顶板与充填体相互作用机理及沉降控制[D]. 刘建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6]大气延迟改正的GNSS单频PPP方法研究[D]. 王仁.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7]“两观三性”视角下的当代大学校园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陈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8]高校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赵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9]毛泽东的人民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刘幸.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10]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及利用率提升策略研究[D]. 朱礼才.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中国矿业大学设立研究生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