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虫”零星爆发

“千年虫”零星爆发

一、“千年虫”零星发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叶[1](2019)在《显化和隐化策略下《灾难之后》(节选)汉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源文本选自英文小说《灾难之后》的前两章。该小说以一场曾经真实发生在印度古吉拉特的地震为原型,讲述了救援工作者在灾后救援过程中遭遇的各种艰难险阻,却仍不放弃,最终挽救众多生命的故事。作者韦亚特·丁带领读者跨越时间和空间,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引人深思的笔触塑造了一个个舍己救人的英雄形象。小说中主人公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传播了正能量。原文节选内容讲述了地震发生后,救援工作者为救援工作所做的一系列准备及具体的施救行动,属于信息型、表达型的复合型文本。为了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增加读者关注度,同时为了保持原作的简洁风格,平衡译文的篇幅,译者采用了显隐化翻译策略。报告中,对于显化策略的具体应用,译者主要从词、句、篇以及文化层面介绍。词汇层面包含大量的抽象名词,译者采用了解释说明的翻译技巧;句子层面包含大量插入语、从句等结构,译者采用重组的翻译技巧;语篇层面包含大量的逻辑关系和指示代词,译者采用了增译和解释说明的翻译技巧;文化层面涉及一些文化专有项和习语,译者采用了加注和解释说明的翻译技巧。隐化策略的具体应用,译者也从词、句、篇以及文化层面报告。词汇层面包含大量的次要信息和细节描写,译者采用了删除的翻译技巧;句子层面含有大量被动结构,译者采用了省译的翻译技巧;语篇层面包含大量人称代词和替代,译者采用了省译的翻译技巧;文化层面有一处文化专有项,译者采用了概译的翻译技巧。本报告展示了以显化和隐化策略翻译地震灾难小说的过程。翻译过程中,译者以显化和隐化策略为指导思想,这对翻译同类型的文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同时也为显隐化策略的运用提供一点借鉴。

陈晓[2](2019)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国产商业电影置于产业研究、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的交叉视野之中,在电影史、电影理论及电影批评的框架下,旨在厘清2002-2017年国产商业电影的纷繁面貌。首先,在时间上对其进行微观层面的断代划分,历时考察国产商业电影的生发环境及流变状况。第二,结合“本土性”表达及“国际化”表达两条共时线索,力图解释国产商业电影生成、变化、发展的主体因素,勾画出该领域范畴内丰富立体的文化图景。第三,综合实证研究方法,尝试以跨文化视角透视国产商业电影的输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方法论延伸及讨论。基于此,本文将分作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对已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指出目前研究中缺乏对国产商业电影集中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并由此提出本文的主体研究架构。第一章“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描述新世纪后的国产商业电影延续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娱乐属性,生发于政策-经济生态圈、媒介生态圈以及跨域合作生态圈所构成的复杂语境当中。政策-经济生态圈以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通过股份制、院线制的建立,促成中国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媒介生态圈以内容生产领域的“IP转化”及内容流通领域的“互联网+电影”战略性格局,建立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模式。跨域合作生态圈广泛利用资金与人才优势,以“合拍片”生产为基本路径,使国产商业电影迈入全球化商品行列。第二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内在文化势力的深刻影响,官方、资本方、大众三股力量的互动,根本性地决定了国产商业电影的差异性面貌与本土性表达。官方以向大众输出主流意识形态为根本目的,通过与资本方的联姻,促成“主旋律”电影转向“主流商业片”。从对“主旋律”的商业化重述,到对“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主流话语从显性在场转变为隐性在场。资本方以商业营利为根本目的,在实践层面搭建不同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生产出兼顾多方文化需求的电影产品。其中,商业电影的历史空间呈现出想象性叙述的特征、动作类型片自觉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贺岁片全面迎合流行文化与消费语境、文艺片流露出电影艺术的退守与反抗姿态。大众文化从“沉默者”转为一股显在力量,既处在官方与资本方的引导之下,又因其自反性而促使电影市场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电影“粉丝”通过协商性参与的方式,进入商业电影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以“青春片”为代表,大众群体自身的属性成为资本方的创作指南。“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既表明“现象级”作品源自于大众文化“时代面向”的刺激和培育,也反映出多股文化力量共同促动了集体欲望的影像化宣泄。第三章“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外来文化引导,文本实践逐渐与世界商业电影范式达成共识,并自觉进行着影像美学现代性的重新建构。在影像符号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对异域景观实行“标签化”处理,在银幕上勾勒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知地图”。一方面,大量涌现的西方符号明示着西方文化的强力渗入;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的映照下,跨文化个体同时流露出对本地文化强烈的复归心态。在镜头修辞层面,制造影像“吸引力”成为国产商业电影重塑“电影性”的重要目的与途径。对“蒙太奇”的活用展现出国产商业电影的速度“变奏”;“数字长镜头”标示出国产商业电影的数字技术转向。在故事题材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在类型化叙事的流变过程中,不断分化、变异、繁殖出多样式的类型片。“奇幻片”糅合西方元素与本土文化,成为国产商业电影类型融合的先驱范例;“一本多拍”作为新样态的跨国改编形式,彰显出类型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在母题内涵层面,情感母题、寻找母题及英雄母题均与世界电影的创作潮流构成互文关系,指向人类共通的价值选择。第四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将北美地区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接受作为切入口,论述国产商业电影所遭遇的真实文化壁垒。古装大片的热潮与失落印证着北美市场的“选择性阅读”模式,而“华狮”及“华语片”的推广开拓了各类型商业电影的发行路径。国产商业电影“输出”的基本困境在于面临着结构性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作为“外语片”,难以获得“准”商业片待遇,始终未能进入北美主流市场。国产商业电影遭受“冷遇”的另一重因素在于中美观众的文化认知差异,基于对中美在线影评网站的实证考察,美国观众重“形式”、重技术以及自觉的跨文化立场与中国观众形成鲜明对比。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向中美不同的文化语境,即普遍意义上的高/低文化语境差异,以及不同的观影模式,即审美机制上的类型/故事传统差异。《英雄》与《长城》作为两部具备典型“访美”特质的作品,值得重点关注。《英雄》之于中国电影商业化、国际化取向的历史功绩应当予以重新追认;《长城》标志着中美合作的深度开展,而“杂交”文本的缺陷阻碍了其背后深刻世界性主题的有效传播。第五章“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尝试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当前历史语境中的国产商业电影。国产商业电影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时刻遭遇着本土文化裂变与外来文化冲击所带来的种种难题。面对如此纷杂的跨文化语境,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应当坐落于世界电影的版图之中,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回归具有主体性特质的中国电影范畴,扮演好国家电影、文化商品、图像档案等多重角色。

王君[3](2018)在《唐·德里罗新世纪小说的时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美国作家唐·德里罗(Don DeLillo 1934-)自1971年发表首部小说《美国志》以来,创作成果丰厚,至今已经出版十六部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七部戏剧,赢得了评论界的赞誉与广泛关注。2015年11月,在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颁奖礼上,全国图书基金授予唐·德里罗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章。德里罗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他对美国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层面洞烛幽微的思考与持续密切的关注。德里罗的书写题材既涉及战后美国社会的暴力、科技、恐怖与战争,也涵盖当今流行文化与日常生活,是审视战后美国社会的的多棱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里罗研究者们侧重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视阈下,从历史、文化、宗教、族裔等多重视角解读德里罗的作品,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意义。进入21世纪,德里罗的小说在结构以及情节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如长度缩减、人物数量减少等。此外,新世纪小说的主题更加具有哲思性,其中,对时间的反思成为德里罗新世纪小说的关键性元素。虽然评论界对这一要素表现出一定的关注,但以德里罗新世纪以来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时间角度展开的研究还有待补充。本论文从德里罗2000年之后出版的小说中选取四部,逐一解析时间的特征,力图总结德里罗新世纪小说时间观的演变,分析演变背后的驱动力、以及旨在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共分四章,分别聚焦《大都会》(Cosmopolis)、《坠落的人》(Faling Man)、《欧米伽点》(Point Omega)和《K氏零度》(Zero K)四部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时间不仅是运动的,而且呈现出多样性。这不仅仅是后现代意义上的非线性或者碎片化表征,而是在更深层面上呈现出了加快-断裂-缓慢-悬置的态势。这一态势表明,时间紧跟着当今时代的政治、经济、媒介、技术的搏动,它既是现实的表征,也是一种对抗现实的途径,与资本、灾难、媒介和技术紧密联动,共同体现了纠正时间加速的必要性。第一章主要分析《大都会》中时间与金融资本的关系,着重论述全球化范围资本运作对时间的影响,它既包涵个体感知层面,也包涵社会整体层面。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本章主要讨论三个方面:金融风暴背后的未来观;物质符码与过去的扁平化以及资本市场的混乱如何清空了现在。第二章以《坠落的人》为研究对象,揭示9/11事件造成的记忆创伤与断裂的时间。结合相关理论,考察断裂的时间与创伤之间的深层逻辑。论述分为三个部分:多重意义上的坠落;小说主人公房间悬挂的莫兰迪的静物画以及其它物品所携带的时间隐喻;断裂的时间与修复逻辑之间的深层联系。第三章主要论述小说《欧米伽点》中电影媒介与缓慢的时间之间的关联。德里罗巧妙地将电影与战争并置于一部短小精悍的作品中,透过电影本身的意涵、电影制作者的电影理念以及电影观看者的视看体验三个方面打造缓慢的时间。本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当代战争与电影在媒介时代的视觉革命;历史与现在交互过程中呈现出的扭曲与病态;小说在个体感知层面对时间的修复功能。第四章主要考查悬置的时间与生物技术之间的关系在《K氏零度》中的体现。本章分析了该作品如何将时间淡化、退隐或消除,打破物理时间的规定,将自身悬置于时间之外、历史之外,而实现这种超验性的途径是生物科技领域的新突破——人体冷冻技术。本章分为三个部分:身体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界限被打破,死亡被重新定义;语言的危机以及小说中所设想的新语言的发明蕴含的意义;对人类永生的探问与悬置的时间。在时间的悬置中,历史被消除、未来不可知,技术与人类命运之间的关系发人深思。本论文认为,德里罗新世纪小说中的时间呈现出从加速到滞缓的态势。在《大都会》中,资本全球化的浪潮加快了时间,未来提前到来;在《坠落的人》中,9/11事件造成的个体与集体记忆创伤,时间呈现断裂;在《欧米伽点》中,媒介造成真实的消失,小说在对战争与媒介的反思中展现了一种缓慢的时间美学;在《K氏零度》中,未来主义的生物技术试图打造“去历史”的时间,悬置起人们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时间经验。这四部小说分别侧重金融资本、9/11事件、电影媒介及生物技术四个维度,赋予时间由快到慢的意蕴,系统地体现了德里罗纠正时间加速的时间理念。作为当代美国的重量级作家之一,研究德里罗新世纪小说的时间对把握美国新世纪小说的流变,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何薇[4](2015)在《现代汉语动作动词及受事主语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不同动作动词的动作性存在强弱差异,一个动作动词与不同词语组合后,原有的动作意义或隐或显。这种状况直接关系着相关名词性成分语义角色的认定,甚至影响着句子语义类型的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现代汉语动作动词及其动作性的表现,继后关于受事和受事主语句的分析是动词动作性变化影响语义角色认定和句子类型分析的一个样本,作为对动词动作性分析意见的一个检验。全文包含动作动词分析(第一章、第二章)和受事、受事主语句分析(第三章、第四章)两部分。第一章对“动作”进行了语义描述,说明了动作动词的主要语法特点,编制了现代汉语动作动词表;分析了基本动作动词,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意义逐步拓宽、泛化,因而动作性也相应变化的各类动作动词。第二章指出动作动词在运用中体现动作意义的程度不一样,在动词结构中,动词与前加、后加成分组合会激活或掩盖其动作性,不同语境下使用的动词以及不同组合条件下形成的动词结构表示动作意义的能力会发生变化。第三章确认受事角色是由动作指派的,动作动词或动作性很强的动词结构是确定受事角色的条件。有些论着所说的受事及受事主语句,相关的动词结构动作性减弱,甚至没有动作性,把这些句子继续分析为受事及受事主语句就缺少充足理由,有必要重新进行解释。本章坚持格语法关于在一个简单句中每种格的关系只能出现一次的主张,不支持扩大受事范围的分析意见。第四章根据语言哲学、语义学对事件、事实和思想的表述,根据句子的表义功能,尝试对汉语句子(包括受事主语句)重新解释,重新分类。各章下列所述内容值得关注:第一章,动词或动词结构是确立受事角色的关键。不同动词的动作性有强有弱。肢体或全身运作是基本动作,进而有使用工具、方式、原材料等才能进行的拓展动作,不同肢体或多个主体联合进行的协同动作,先后进行的几个动作形成的组合动作,多种动作同步进行的综合动作,更进一步则有意义相对抽象的概括动作。从语法上说,动作动词联系着作为施事的人,多数具有自主、可控意义,通过状语引进工具、方式、手段,可以与表示受事或原材料、结果的名词结合,多数可以重叠、可以用于祈使,可以与不同时态联系。决定动词动作性强弱的关键因素是时间,典型动作动词可以受“在、正、正在”限制。“现在”进行的动作,其动作性最强。作为自然语言,现代汉语里的“现在”可以是德国心理学家恩斯特·波佩尔(2000)说的短暂瞬间(3秒),也可以延续一定时长,甚至一个时期。大致说来,其他条件不变时,越是短暂进行的动作,其动作性越强。动作延续有两种情形:部分动作本身就在时间里持续,瞬间动作的延续是一遍遍重复的结果。第二章,在具体运用中动词的动作性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具体文本中的动词会偏离词典释义而出现相对宽泛的、比喻的、抽象意义的用法;甚至与不同名词组合,或与之组合的名词分布在不同位置,都会影响动词动作意义的显现。另一方面,动词V与由V形成的VP,它们动作意义的强弱也可能不一样。丁声树等(1961)指出,受事主语句“谓语往往不只是单独的动词,动词前后常有别的成分”。这个论述几十年间一再被引用,但没有引出应有的结论:由于组合,受前加、后加成分的影响,动词结构的动作性或者被强化,或者被削弱。当VP作谓语时,指派句首N为受事等角色的是VP,不是V。在“N+VP”“N1+N2+VP”中,如果VP的动作性比V弱,N、N1或N2的受事角色的隶属度也随之发生变化,那“N+VP”“N1+N2+VP”能否分析为受事主语句就需斟酌。第三章,最早从句法上分析汉语受事成分的是吕叔湘先生。对受事主语句提出明确分析意见的首推丁声树先生。现在,受菲尔墨和Dowty等人的影响,受事、受事主语句的研究有了新的视角,也提出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比如:1.指派受事角色的根据是什么?如果谓语里没有动作动词,或谓语里动词结构动作意义已显着减弱(甚至没有),那么从这样的主谓句里分析出受事主语句,理由是否充足?2.“受事”范围如何确定?结果、与事、工具、材料、系事、处所、原点、终点等语义角色能否称为“广义受事”?本文主张,受事范围不能任意扩大。过去分析为受事主语句的,如果谓语是非动作动词,不能继续分析为受事主语句;动作性显着减弱的动词结构充当谓语的,继续分析为受事主语句理由也不充分。陆俭明(2004)把结构类似但相应位置上名词语义角色不相同的4组8句(其中有受事主语句)统一概括为“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引发了包含受事主语句在内的句子如何归类的讨论。我们应该沿着陆先生的思路继续研究,当然也要加以调整。第四章,注意理清“事件、事实、思想”与朱德熙(1990b)所说高层次意义的关系。哲学家和语义学家说得更为概括,语法学家则注重句子的结构,二者可以统一:从时态来说,事件是正在进行的,事实是已经完成的,思想与特定时态没有联系。确定句子的类,逐层分类很重要。应该先确定概括程度很高的类,然后再分次类,最后分成小类。陆俭明(2004)把4组8句统一概括为一类。其实陆文说的3组6句是一类(动词取完成态),另外1组2句为一类(动词没有特定时态)。“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表达量的评估,是“思想句”之下的进一步分类。没有特定时态的这1组2句应归入思想句(进而归入量的评估句),表示完成态的3组6句应归入事实句。结语概括并指出,不同动词表示的动作有强弱差异,具体语境中的动词,其动作性会发生被激活或被覆盖的变化。格语法主张撇开情态成分,专门研究命题,研究动词及以不同格出现的名词。事实上,相当多情态成分影响着动词动作性的表现,进而制约着动词形式派定名词语义角色的能力,情态成分不能撇开。结语之末说明本文研究中两点主要的不足:一是由于这样的研究有待深入,还不能划出动作动词外围的清晰界限,不得已只能尽量根据最典型的动作动词来讨论,所以本文的研究还不充分。二是从事件句、事实句、思想句三大类,到语法学家归纳的具体句子语法意义的类,中间的过渡地带有待充实、填补。我们搜集了500多例受事主语句,操作的结果是这些句子都有类可归,说明句子先分三大类,然后再逐层细分是可行的。但本文的分类仍属举例性质。怎样建立起中等的类,再到更具体的类,有待进一步研究。

付文波[5](2010)在《和谐社会视野里的风险与传媒》文中指出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胜利。但与此同时,科技的副作用也日益突显,它正转过来惩罚人类,人们正在为自己的成就付出代价。各种风险层出不穷,社会生活险象环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类已步入了“风险社会”的时代。“风险”成为人类存在的方式,它是人类的宿命,研究风险具有重大的意义。对风险的研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学派:一派持现实主义观点,认为风险真实存在;另一派持建构主义观点,认为风险虽然存在,但却主要是一种话语互动、意义斗争的产物,是被建构起来的现象。在建构主义的理论大旗下,又有三种理论视角:一为“文化象征”论,二为“风险社会”论,三为“规训统治”论。其中以乌尔里希·贝克和安东尼·吉登斯所阐发的“风险社会”论影响最大。传媒在风险社会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风险的呈现和感知主要是由传媒完成的,风险社会中传媒的功能主要有预警风险、化解风险、风险教育、选择风险、制造风险等;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媒介是高科技的产物,媒介系统处于社会结构之中,所以媒介自身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媒介科技风险、媒介信息与文化风险、媒介舆论风险、媒介道德风险等四个方面。当然,针对中国传媒来说,它还面临自身特有的风险,一为信任风险,二为竞争风险。当前中国的一大政治目标就是要建设和谐社会。对于传媒人来讲,就是要正确认识风险、传媒、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要完善传媒功能、治理社会风险,根本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在于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传媒要做政治变革的推动者、社会关系的协调者、司法公正的监督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政府要能对社会风险进行有效控制,要完善社会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应对能力。只有在全社会当中形成一种正确的风险意识,和谐社会才有可能最终建成。

李云霞[6](2007)在《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古代文明,又在战后摆脱了内忧外患的历史遭遇,在同样贫弱的基础上,走上现代化道路去追赶现代文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印两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都取得了相当的建设成就,而今天又面临着改革和发展。比较分析中印这两个有着极大相似性的后起发展中大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成败得失,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但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都不尽人意。本文从分析中印两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入手,对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两国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以期获得新的认识。本文的研究对象决定本文必须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多学科整合法。本课题从现代化的概念出发,通过对各种现代化理论的评析,确立中印现代化比较的内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比较研究方法和现代化理论的比较研究方法,从人类历史发展演化的角度,对中印两国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两国的现代化模式进行深入诠释与剖析。本文除了对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有机运用之外,还必须对法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运用。本文致力于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比较研究。论文首先阐述了中印两国现代化的初始条件。通过自然条件、人口条件、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条件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中印两国现代化具有相对不利的初始条件,决定了中印两国独立后现代化的任务更加艰巨。由于两国国情不同,其起始条件也有所不同。但根据本国国情,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然而在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却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无法跨越。然后,根据现代化内容的界定,对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进行了比较分析。关于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通过比较两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从而得出结论:确定工业化道路必须要立足本国国情,扬长避短;确定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放眼世界,突出特色;改革开放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土地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关于中印两国的政治现代化。通过分析两国的国家结构、政治构架、政党制度等,总结两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特点和经验教训。从而得出结论: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不同的政治制度提供不同的现代化国际环境。关于中印两国的文化现代化。通过分析两国的科技教育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从而得出结论:科技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文化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本文研究表明,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现代化进程从根本上说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是—个以经济为主,同时也表现在政治、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变化的多方面进程。经济、政治和文化,在任何社会都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其中,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治是社会发展的保障,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若要保持现代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则各个领域必须能够协调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正确的战略选择。社会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社会的现代化意味着人的现代化,同样,人的现代化也意味着社会的现代化。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现代化决定着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又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当前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任何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都必须转换为人力资本型发展模式,即实现人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其他一切现代化的基础。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观念到行为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才可被称之为现代国家,中印两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和印度在发展战略模式和经济体制等分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社会制度,中国建国50多年现代化发展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是大大超过印度的。这一判断是建立在对中印两国现代化的初始条件、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等各方面的比较基础之上的。印度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无疑是归之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以及印度特有的社会文化制度(如宗教等)。虽然印度的总体发展水平低于中国,但其在追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和谐性和社会稳定方面却有诸多经验可供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认真学习。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比较给我们一个最重要的启示是:两国现代化的发展各有自己的优势,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才能尽快实现社会现代化。

方欣欣[7](2004)在《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利用“两个三角”的研究思路,提出语言接触和词语借用领域的“三段两合”论:语言接触带来的词语变异或借用现象都遵循着“三段两合”的演变轨迹,并在“三段两合”模式的作用下进行交接与交融。“三段”论主要运用“普-方-古”(普-外-古)大三角的思路和方法对接触、接纳、接续三个阶段进行研究;“两合”论主要运用“表-里-值”小三角的思路和方法对交接和交融过程进行研究。通篇围绕“三段两合”论进行,在“三段两合”论的基础上发掘语言接触问题,对借词显现以及汉化现象进行动态的、分时分段的、对举式的审视。 导论部分提出“三段两合”论的理论基础和事实基础,并对“三段两合”论进行介绍。 第一章将国外研究语言接触与变异的研究进行梳理,特别是有关借词研究的理论探索。花人力气放在述评和考证上。对于一些论述不准确或者不全面的地方进行了再消化和吸收。 二、三、四章为主要章节。CS1接触阶段,将观察重点放在社会和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上面,分为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的接触带来的词汇借用问题,中国文化与亚洲文化的接触带来的词汇借用问题。对汉语外出词的分析和考察,为我们研究CS1接触阶段提供了一条辅助线索。 CS2接纳阶段,重点从语言内部机制进行分析,打破借用类型在共时单一层面上的传统划分角度,结合接纳方式的显性和潜性特征、共时层面和历时进程以及理据关联等,重新将借用和接纳类型划分为五大对共十小类。 CS3接续阶段,从语用角度看外来词对话语的影响,在“三段两合”动态对举式的原则指导下,我们找到并重点探讨了词语模的连锁反应能力和话语传承的灵活多变性。 受到医学领域中“咀嚼与消化的关系”以及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这两个普遍存在的规律的启发,我们对外来词交接和交融过程的认识有如下几点:外来词交接速度与交融速度成反比;本国语言每次只对借来的语素做极小的调整,以使它适应本国语言;本国语言机制可以随着外来语言要素的不断借入而发生一些变化;世界上几乎没有“纯种”的事物存在,语言也不例外。借用现象时刻发生,并遵照“借用优先(杂交优势)”的规律进行。 第一次交合——ADP交接中,将词语交接过程分为显性交接和潜性交接两大类14小类,进行历时分析和动态描写。显性交接又分引入类和替换类。 第二次交合——ASP交融中,由表察里观察,得到词语交合充要条件。由里究表确定词语交融评判视角,我们分别从语音文字交融的类转化与最小倾向性、词法词义交融的不对称与特殊赋格、语序语类交融的渗透性与凸显特征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最后,语值验察借词的定根性,通过考察独用语的速效应用性对词语借用速度与效度进行研析。 三个附录是前期考察调研成果,多为量化分析。

科文[8](2002)在《科学界20项失误、错误和廖误》文中研究指明 人类创造出许多辉煌的科技成果。但是,科学并非真空地带。回顾跨世纪的20年,科学界发生的20个最大的失误、错误和谬误令人尴尬和震惊。与科学的可靠、慎重、真实和精确相伴的是令人恐惧的巨大灾难和令人惋惜的不幸后果。神圣的科学界,同样隐藏着沽名钓誉的骗子和手段高明的造伪者。1."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1986年1月28日在太空爆炸,7名字航员在这次事故中丧生。根据调查这一事故的总统委员会的报告,爆炸是一个 O 型密封环失效引起的。这个密封环位于右侧固体火箭推进器的两个下层部件之间。失效的密封环使炽热的气体点燃了外部燃料罐中的燃料。O 型密封环会在低温下失效,尽管在发射前夕有些工程师警告不要在冷天发射,但是由于发射已被推迟了5次,所以警告未能引起重视。2.科学作弊80年代,在极度竞争意识的驱使下,一些科学家希望在科学道路上找到捷径。前哈佛大学研究员达尔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81年,人们发现他在一项心脏研究中伪造数据。后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调查人员发现,他发表的100多篇论文大多数是捏造的。再如1985年从加利福尼亚大学辞职的心脏放射学专家罗伯特·斯卢茨基,这位每10天就能出一篇新文章的人也是篡改数据的高手。调查人员还发现他在研究方法上也没讲真话。3.先真后假的 Debendox1961年,澳大利亚妇产科医生威廉·麦克布赖德在《柳叶刀》杂志上警告,治疗焦虑和孕妇晨吐的"反应停"可能会导致怪胎。虽然麦克布赖德的结论只是基于零星几个病例,但是随后的研究证明他

王鹿[9](2000)在《“千年虫”灾虚惊一场?》文中指出 初战告捷 随着新千年翩然而至,国际千年虫问题合作中心宣布:全球范围尚未发现严重的千年虫故障。 至此,绝大多数国家的专家们这才松了一口气。由克林顿任命的2000年转换问题委员会主任科斯基宁更是神气地宣布:“就美国关键的基础系统而言,我们

二、“千年虫”零星发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千年虫”零星发作(论文提纲范文)

(1)显化和隐化策略下《灾难之后》(节选)汉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Introduction to After Disasters
    1.2 Project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1.3 Layout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2.1 Introduction to explicitation and implicitation strategies
    2.2 The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explicitation and implicitation strategies
    2.3 The feasibility of applying explicitation and implicitation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After Disasters
Chapter 3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2 In-translation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 4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Explicitation and Implicitation Strategies
    4.1 Explicitation strategy
        4.1.1 Explicitation in lexical level
        4.1.2 Explicitation in syntactic level
        4.1.3 Explicitation in discourse level
        4.1.4 Explicitation in cultural level
    4.2 Implicitation strategy
        4.2.1 Implicitation in lexical level
        4.2.2 Implicitation in syntactic level
        4.2.3 Implicitation in discourse level
        4.2.4 Implicitation in cultural level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he report
    5.2 Implications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2)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产业浪潮:“国产商业电影”作为研究对象
    二、间性思维:“跨文化语境”作为研究视角
    三、他山之石:西方理论视野与中国商业电影
    四、激荡新世纪的国产商业电影
第一章 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
    第一节 政治-经济生态圈: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开放形势
        二、股份制:电影企业作为主体
        三、院线制:全国放映网络的建立
    第二节 媒介生态圈: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
        一、内容生产:从叙事文本到IP转化
        二、内容流通:“互联网+电影”格局初显
    第三节 跨域合作生态圈:商业电影作为全球化商品
        一、资金与人才:“合拍片”的双翼
        二、“铁三角”:地缘文化想象中的内地/香港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
    第一节 国家形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构建
        一、从“主旋律”到“主流商业片”
        二、重大历史题材的商业化重述
        三、“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
    第二节 商业资本:体制与市场的博弈空间
        一、历史空间的想象性叙述
        二、动作类型片的“询唤”功能
        三、贺岁片:消费时代的文化“共谋”
        四、文艺片:“艺术”的退守与抗争
    第三节 大众选择:“沉默者”的广泛参与
        一、超越“盗猎”:“粉丝”文化的协商性
        二、青春片:定制“怀旧”与城市想象
        三、“新主流电影”:集体欲望的影像化转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
    第一节 异域景观:符号与“文化认知地图”
        一、“标签式”的区域符号
        二、普遍“在场”的西方符号
        三、跨文化个体符号的复归
    第二节 语言形式:镜头与“吸引力”修辞
        一、分流与面向:重塑“电影性”
        二、蒙太奇:电影速度的“变奏”
        三、长镜头:数字“渐近线”的生成
    第三节 故事题材:情节与类型化叙事
        一、分化与异变:多元化的类型电影
        二、类型融合:奇幻片的“皮”与“骨”
        三、“一本多拍”:新样态的跨国改编
    第四节 母题内涵:普遍化的价值共鸣
        一、“真情至上”:人际关系与情感母题
        二、“在路上”:“漂泊/归乡”与寻找母题
        三、“中心视点”:个体呈现与英雄母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
    第一节 “访美”之选:国产商业电影的北美发行现状
        一、选择性阅读:古装大片在北美的热潮与失落
        二、发行新势力:“华狮”与“华语片”的推广
        三、期待错位:文化霸权下的“外语片”
    第二节 “他者”之镜:比较视野下的中美在线网站影评
        一、非对称性:国产商业电影的正/负向传播
        二、高/低语境之辩:“故事”传统与“类型”传统
    第三节 《英雄》的全球视野与“东方主义”再考察
        一、电影偏向力:基于商业与市场的试验
        二、毁誉参半:差异性的文化分野
        三、策略性本质主义:对“东方主义”的回应
    第四节 “杂交”的《长城》:本地、国际与“墙”
        一、混搭的类型:奇幻、怪兽与西部片
        二、黏合“分裂”:英雄与禁军的形象塑造
        三、环球议题:“饕餮”危机与有“缝隙”的墙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再确认
    第二节 资本并流:多样化的再生产
    第三节 图像档案:人文价值的再书写
    本章小结
结语:商业电影尚在进行时
参考文献
附录A: 2002-2017年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十数据统计
附录B: 2002-2017年北美上映国产院线电影名录
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3)唐·德里罗新世纪小说的时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
引言
第一章 《大都会》:金融资本与加速的时间
    第一节 老鼠货币:全球化资本运作与提前到来的未来
    第二节 白色豪华轿车:速度与扁平化的过去
    第三节 数字化死亡与永恒的现在
第二章 《坠落的人》:创伤记忆与断裂的时间
    第一节 记忆的伤口与多重意义上的坠落
    第二节 无孔不入的恐怖记忆:静物画及其他时间隐喻
    第三节 “心灵的空缺”与对时间断裂的修复逻辑
第三章 《欧米伽点》:电影媒介与放慢的时间
    第一节 电影与战争:时间感知上的视觉革命
    第二节 过去的幽灵与幽灵化的现在
    第三节 欧米伽点:悲观的未来与放慢的时间
第四章 《K氏零度》:生物技术与悬置的时间
    第一节 人体冷冻:生物技术下身体时间的质变
    第二节 重建过去:从语言的危机到新语言的发明
    第三节 对人类永生的设想与悬置的时间
结论
Summary
参考文献

(4)现代汉语动作动词及受事主语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解题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研究过程
    四、本文的资料
第一章 动作动词及其动作意义
    第一节 关于动作的分析
        一、动作的重要性
        二、有关动作、动作动词的分析意见
        三、动作的语义描述
    第二节 动作动词的语法特点
        一、赵元任论动词的特点
        二、动作动词的主要语法特点
        三、动作动词特点概述
    第三节 动作动词是原型范畴
        一、不同平面的动作与动作动词
        二、动作动词(义项)是原型范畴
        三、动作动词(义项)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投影
    第四节 动作动词动作性概观
        一、单音节动作动词
        二、双音节动作动词
        三、非自主动作动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动词运用及其动作意义的显隐
    第一节 动词动作意义的影响因素
        一、动词的释义与使用
        二、动词组合与动作意义的显隐
    第二节 时间范畴对动词动作性的影响
        一、时间范畴的研究
        二、汉语语法里的时间范畴及其表现形式
        三、时间范畴表示法与动词动作性(上):语法手段
        四、时间范畴表示法与动词动作性(下):词汇手段
        五、不同时间范畴下动词动作意义的表现
    第三节 动词句法位置及动词结构类型对动作性的影响
        一、句法位置对动词动作性的影响
        二、各种句法结构里动词的动作性
    第四节 语气、口气对动词动作性的影响
        一、句子语气对动词动作性的影响
        二、口气与动词的动作性表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受事和受事主语句的重新解释
    第一节 受事、受事主语句及其研究
        一、受事成分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二、受事主语句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节 受事、受事主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受事成分研究中的问题
        二、受事主语句研究中的问题
    第三节 受事和受事主语句的再认识
        一、“受事”是一个关系项
        二、受事是一个原型范畴
        三、动词性词语是确定受事成分的关键
        四、受事主语句的分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受事主语句的重新分类
    第一节 句子分类与受事主语句的类
        一、汉语句子分类的历史
        二、受事主语句归类中的问题
        三、已有研究成果的启示
    第二节 句型的确定与高层次语义关系
        一、句子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二、高层次语义关系与构式意义的比较
        三、高层次语义关系或构式意义与句型的确定
    第三节 语言哲学和语义学的分析:事件、事实与思想
        一、泽诺·万德勒的分析
        二、杰弗里·利奇的分析
        三、汉语里的事件句、事实句、思想句
    第四节 受事主语句的分类和再分类
        一、事件句
        二、事实句
        三、思想句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文着力进行的几点探讨
    二、考察动词时要综合研究命题和情态成分
    三、对受事主语句分析意见的评论
    四、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现代汉语动作动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5)和谐社会视野里的风险与传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关于本研究课题的说明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风险与灾难、危险、危机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后实证主义
        二、系统——关系论方法
第一章 理解风险
    第一节 “风险”意义的变迁
    第二节 关于风险的几种理论视角
        一、认知科学的视角
        二、社会文化视角
        三、社会建构立场
    第三节 风险与反思性现代性
        一、贝克与“风险社会”
        二、反思性现代性
        三、吉登斯的风险观
第二章 风险与传媒
    第一节 风险社会与媒介化社会的叠加
    第二节 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的功能
        一、预警风险
        二、化解风险
        三、风险教育
        四、选择风险
        五、制造风险
    第三节 媒介自身的风险
        一、媒介科技风险
        二、媒介信息、文化风险
        三、媒介舆论风险
        四、媒介道德风险
    第四节 中国传媒面临的两类特殊风险
第三章 风险、传媒与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第一节 中国社会风险的根源
    第二节 完善传媒功能、治理社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关于现代化前人的研究成果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结构
    五、本文研究的难点、不足及创新
第一章 中印现代化的初始条件
    一、中国现代化的初始条件
        (一) 内部条件
        (二) 外部条件
    二、印度现代化的初始条件
        (一) 内部条件
        (二) 外部条件
    三、本章小结
        (一) 不同的初始条件,无法选择的起点
        (二) 相同的起点,不同的发展模式
        (三) 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重大
第二章 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比较Ⅰ:工业化比较
    一、关于工业化的理论
    二、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一) 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中国的自强、变法
        (二) 建国后30 年的工业化
        (三) 改革与“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四)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印度工业化的发展
        (一) 殖民统治与印度工业化的起步
        (二) 尼赫鲁的工业化道路
        (三) 改革与工业化道路的转轨
        (四) 印度知识经济的亮点:软件产业
    四、本章小结
        (一) 确定工业化道路必须要立足本国国情,扬长避短
        (二) 确定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放眼世界,突出特色
        (三) 改革开放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器
第三章 中印两国的经济现代化比较Ⅱ:农业现代化比较
    一、农业现代化的理论
    二、中国的农业现代化
        (一) 中国的土地改革
        (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的发展
        (三) 中国扶贫计划的实施与绩效
        (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印度的农业现代化
        (一) 印度的土地改革
        (二) 印度的农业发展与绿色革命
        (三) 贫困问题与农村扶贫计划
        (四) 印度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建设农村计划
    四、本章小结
        (一) 土地改革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
        (二) 科技兴农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三) 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
第四章 中印两国的政治现代化比较
    一、政治现代化的理论
    二、中国的政治现代化
        (一)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二) 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五)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三、印度的政治现代化
        (一) 殖民统治与议会民主制
        (二) 印度政治体制的结构
        (三) 印度政治体制运行的稳定功能
        (四) 印度的政治民主化
    四、本章小结
        (一) 政治制度的选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
        (二) 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
        (三) 政治制度影响现代化的国际环境
第五章 中印两国的文化现代化比较
    一、关于文化现代化的理论
    二、中国的文化现代化
        (一) 中国的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
        (二) 中国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发展
        (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四)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印度的文化现代化
        (一) 印度的科技政策与科技发展
        (二) 印度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发展
        (三) 印度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四) 印度世俗化
    四、本章小结
        (一) 科技发展是现代化的关键
        (二) 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三) 文化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
结 语
    一、科学发展观是中印两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二、中印两国现代化的优势比较
    三、社会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语言接触三段两合论概述
    壹 语言接触与词语借用
    贰 外来词与外出词
    叁 关于语言接触三段两合论
第一章 研究述评
    第一节 借用理论研究述评
        壹 Bloomfield对“借用”的借述
        贰 Haugen对借词类型学的贡献
        叁 Weinreich对语言接触研究的经典论述
        肆 Haugen对双语研究方法论的探索
        伍 Cannon对汉语外出词的考证
        陆 Zuckermann对借词理据的探讨
    第二节 汉语外来词研究概述
        壹 借用问题国内外研究之差异
        贰 罗常培对借词的社会学与人类学观察
        叁 高名凯对借词的普通语言学观察
        肆 近十年对外来词的代表性研究
第二章 语言接触三阶段
    第一节 接触阶段
        壹 中国文化与欧美文化接触
        贰 中国文化与亚洲文化接触
    第二节 接纳阶段
        壹 译音式接纳与译意式接纳
        贰 借史式接纳与借形式接纳
        叁 附类式接纳与附理式接纳
        肆 创形式接纳与译形式接纳
        伍 移译式接纳与移注式接纳
    第三节 接续阶段
        壹 接续阶段词语模连锁反应能力
        贰 接续阶段话语传承灵活多变性
第三章 语言接触两交合一——交接
    第一节 关于语言接触两交合
    第二节 显性交接
        壹 引入类交接
        贰 替换类交接
    第三节 潜性交接
第四章 语言接触两交合二——交融
    第一节 由表察里确定词语交合充要条件
        壹 借用优先律
        贰 双向制约律
        叁 意义区分律
        肆 频度波动律
    第二节 由里究表确定词语交融评判视角
        壹 语音文字交融的类转化与最小倾向
        贰 词法词义交融的不对称与特殊赋格
        叁 语序语类交融的渗透性与凸显特征
        肆 词语交融评判视角
    第三节 语值验察定根性
        壹 词语借用速度与效度五个等级
        贰 由语言接触看独用语六大特征
        叁 独用语应用速效性与非定根性
第五章 结语
附录一 利用数据挖掘理论对外来词的定量分析
附录二 对借词交融演变轨迹的考察与分析
附录三 听力课引入外来词教学培养留学生语感的实验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千年虫”零星发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显化和隐化策略下《灾难之后》(节选)汉译报告[D]. 李叶. 燕山大学, 2019(06)
  • [2]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D]. 陈晓. 南京大学, 2019(06)
  • [3]唐·德里罗新世纪小说的时间研究[D]. 王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4]现代汉语动作动词及受事主语句研究[D]. 何薇. 苏州大学, 2015(06)
  • [5]和谐社会视野里的风险与传媒[D]. 付文波. 四川社会科学院, 2010(06)
  • [6]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D]. 李云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07(05)
  • [7]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 方欣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04(04)
  • [8]科学界20项失误、错误和廖误[J]. 科文. 华夏星火, 2002(04)
  • [9]“千年虫”灾虚惊一场?[J]. 王鹿. 国际展望, 2000(01)

标签:;  ;  ;  ;  ;  

“千年虫”零星爆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