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修补”书籍的方法

介绍一种“修补”书籍的方法

一、介绍一种“修补”图书的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汪煜[1](2021)在《腹股沟疝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approach,TAPP)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otally extraperitoneal approach,TEP)的临床疗效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以明确哪种手术方式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方法:选取我科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204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204例患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三组(Rutkow组、TAPP组、TEP组),每组68例。Rutkow组、TAPP组、TEP组的患者分别接受Rutkow术式、TAPP术式、TEP术式。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总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相关指标(术后炎症因子、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腹膜前/补片前间隙引流管引流量)、术后近期并发症(血清肿、血肿、切口或补片感染、术后急性尿潴留)发生情况、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疝复发率、住院费用和术后住院时间。本研究中测定的炎症因子为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计分法。归纳数据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处理。结果:研究过程中有18例患者脱落,最终完成本次研究全程的患者共186例,其中Rutkow组58例,TAPP组65例,TEP组63例,各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以下各项数据均按照Rutkow组、TAPP组、TEP组的顺序进行介绍,不再赘述。手术时间:各组数据依次为(52.16±7.72)min、(66.31±6.94)min、(49.25±9.66)min,P<0.001,成对比较得TAPP组长于Rutkow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utkow组和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切口长度:各组数据分别为6.22(5.75,6.84)cm、2.03(1.92,2.26)cm、2.18(2.00,2.38)cm,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长于TAPP组(P<0.01)和TEP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和TEP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74)。术中出血量:各组数据分别为(31.98±12.10)ml、(25.15±10.04)ml、(19.68±9.15)ml,P<0.001,两两比较得Rutkow组多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TAPP组多于TEP组(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前24小时CRP:各组数据依次为0.62(0.37,0.89)mg/L、0.71(0.41,0.96)mg/L、0.76(0.27,1.03)mg/L,P=0.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小时CRP:各组的数据依次为16.20(10.57,19.02)mg/L、11.83(8.48,14.68)mg/L、10.38(8.11,12.61)mg/L,P<0.001,成对比较得出Rutkow组高于TAPP组(P=0.002)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和TEP组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09)。术后72小时CRP:各组数据依次为13.21(7.45,20.36)mg/L、8.18(4.56,11.10)mg/L、7.52(2.85,9.54)mg/L,P<0.001,成对比较得Rutkow组高于TAPP(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和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7)。术前24小时IL-6:各组数据依次为2.77(1.93,3.23)ng/L、2.91(2.30,3.16)ng/L、2.85(2.26,3.47)ng/L,P=0.4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小时IL-6:各组数据依次为33.57(29.66,35.93)ng/L、24.06(21.78,25.62)ng/L、19.88(18.61,21.38)ng/L,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高于其他两组TAPP(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高于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小时IL-6:各组数据依次为17.75(13.09,20.87)ng/L、13.23(11.68,14.97)ng/L、10.78(9.39,12.20)ng/L,P<0.001,Rutkow组差值高于TAPP组(P=0.001)及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高于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苏醒即刻VAS评分:各组依次为3.00(1.75,4.00)分、3.00(1.50,4.00)分、3.00(2.00,4.00)分,P=0.7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h VAS评分:各组依次为5.00(4.00,6.00)分、4.00(2.50,5.00)分、4.00(2.00,5.00)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的评分大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与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8)。术后72h VAS评分:各组依次为4.00(2.00,5.00)分、3.00(2.00,4.00)分、3.00(1.00,4.00)分,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可得Rutkow组的评分大于TAPP组(P=0.011)和TEP组(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P与TEP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ADL评分:术后第1天ADL评分:Rutkow组、TAPP组、TEP组依次为65(65,65)分、70(65,75)分、70(65,80)分,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的ADL评分高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与TE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6)。术后第2天各组ADL评分分别为70(70,70)分、85(85,85)分、85(85,85)分,术后第3天各组ADL评分分别为90(80,90)分、95(90,100)分、100(95,100)分,术后第2天和第3天各组比较的差异与术后第1天一致。术后腹膜前/补片前引流管引流量:术后第1天引流量:各组分别为(70.55±26.44)m L、(77.32±23.12)m L、(83.56±24.82)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成对比较得TEP组的引流量高于Rutkow组(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PP组与Rutkow组(P=0.132)和TEP组(P=0.156)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2天各组患者的引流量分别为(37.48±14.98)m L、(42.60±14.41)m L、(40.63±17.75)m L,各组患者之间成对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99);术后第3天各组患者的引流量分别为(16.48±8.92)m L、(17.91±8.69)m L、(19.56±7.18)m L,各组患者之间成对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27)。术后近期并发症:三组患者共26人出现术后近期并发症,并发症例数为26例,三组患者各项并发症比较的差异分别为血清肿(P=0.566),血肿(P=0.117),切口感染(P=0.003),术后急性尿潴留(P=0.906),Rutkow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TAPP组和TE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和TE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切口感染外的其他三项并发症,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各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合计人数进行成对比较,Rutkow组的并发症人数多于其他两组(P=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与TEP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慢性疼痛及疝复发:所有患者中仅Rutkow组出现了2例术后慢性疼痛和1例疝复发,术后慢性疼痛(P=0.096),疝复发(P=0.3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费用:各组数据分别为(7625.71±493.59)元、(10850.33±587.50)元、(10039.78±615.80)元,P<0.001,差异有统计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费用低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TEP组的住院费用低于TAPP组(P<0.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时间:各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数据依次为7.00(7.00,8.00)d、4.00(4.00,5.00)d、4.00(4.00,4.00)d,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成对比较得Rutkow组的术后住院时间时间长于TAPP组(P<0.001)和TEP组(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PP组与TEP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1.相比较于TAPP和TEP,开放式的Rutkow手术有着住院费用较低、操作相对简单的优点,其缺点在于手术切口较大、炎症反应较重、术后急性疼痛较重、并发症较多以及住院时间较长。2.相比较于Rutkow手术,TAPP和TEP有着切口较小、术后炎症反应较轻、术后疼痛较轻、并发症较少和住院时间较短的优点,而缺点在于住院费用较高和操作较复杂。3.相比较于TAPP,TEP的操作可能更为复杂且学习曲线可能较长,但其在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术后炎症反应等方面均优于TAPP,是临床上值得推广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式。

宋凯[2](2020)在《纤维增强湿接缝混凝土的性能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作为目前新兴的建筑技术,其特点为生产效率高,构件质量有保证,因此受到建筑业和施工业的青睐。然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间的连接既是结构的薄弱环节,也是保证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在混凝土预制构件规模化装配时,节点的连接和处理往往也是影响工程进度和整体质量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湿接缝混凝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与预制构件的协同工作。本文利用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优良的力学性能和粘结性能,同时考虑到工程中对湿接缝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体积稳定性以及新旧混凝土协同工作的综合需求,拟研发一种免振(自密实)、早强、无收缩的纤维增强湿接缝混凝土。并将其应用于预制柱及叠合梁的装配式整体框架节点,通过有限元非线性数值模拟,分析框架后浇节点的抗震性能。本文通过对湿接缝混凝土的工作性、收缩性、基本力学性能研究以及框架节点抗震模拟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如下:(1)钢纤维的类型及掺量对混凝土流动度影响较大,坍落扩展度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其数值逐渐减小。铣削与剪切型钢纤维在体积掺量一致的情况下,铣削型钢纤维混凝土坍落扩展度较大。通过工作性能试验,最终确定钢纤维类型为铣削型,体积掺量为0.8%时,混凝土可以达到SF2自密实等级要求。经过J-环扩展度试验验证,湿接缝混凝土满足PA2间隙通过性的要求。(2)通过对普通混凝土、无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和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湿接缝混凝土)进行基本力学性能试验发现,钢纤维掺入使自密实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提高25.3%,抗折强度提高32%,但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影响较小。凿毛界面的新旧混凝土组合试件劈裂抗拉强度比齿状界面小10%左右。(3)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湿接缝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收缩试验对比发现,两种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率增长较快,后期逐渐减缓。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在第28天的收缩率小于普通混凝土27.2%。(4)对装配式框架后浇节点和现浇节点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轴压比0.3和0.5下,装配式框架后浇节点的刚度退化、延性系数、耗能能力等,均优于现浇节点,表明装配式框架后浇节点可以很好的满足抗震要求。

颜巧雅[3](2020)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5000多年来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更是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强大的精神支柱,其不仅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今社会,对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引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加快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文件,其中明确指出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自2017年起,“一纲多本”的教科书时代正式结束,部编版教科书取代之前各版本教科书在全国陆续投入使用,至2019年止,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将全部使用部编版教科书,这也标志着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全面换新。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特别提到,在本套教科书的编写上力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充分融入到教科书当中去。由此,本研究选取整套12册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文本,针对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研究对象,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传统文化传承情况,此处的“传承”具体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载体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静态传承;二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所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动态传承。因此,顺而确定了本研究的两大研究问题:一是从静态层面上分析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选排中呈现了哪些传统文化传承内容?二是从动态层面上调查分析教师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如何?首先,研究以语文课程标准、相关政策文件、已有相关研究和本研究文本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构建出信效度良好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其次,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利用分析框架,分别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在各分析项目(包括选文、习作、练习、助读、图像五个系统)的呈现情况以及各分析类目(包括外显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汉语言文字文化、传统文学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传统艺术文化、传统科技文化、传统宗教文化、传统哲学文化、中国古代教育、其他传统文化;内隐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发现了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选编的合理和亟待优化之处;再次,研究采用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教师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对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编排建议进行了调查分析;最后,基于以上内容,为达到使小学语文教科书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笔者就如何使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及教师如何有效使用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肖杜阳[4](2020)在《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长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定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近十几年来高速公路交通量的快速增长,沥青路面出现破损、车辙、龟裂、拥包等病害,严重威胁了路面行车安全。与此同时,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自动化检测设备被应用于道路检测。然而在自动化路面病害检测中,研究者发现现有的沥青路面病害检测数据得到的评定结果与道路的实际使用情况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在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检测项目及报告中,并未引入测量不确定度,而是把现场检测所测得的检测值作为最终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评定的依据。当所测得的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结果接近于限定的临界值时,就会因为检测过程中产生的测量不确定性而导致检测结果遭受质疑。因此,需要更加客观、公正、准确地出具检测报告来满足用户需求。基于此,本文以长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为分析对象,展开了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与应用研究。首先,本文通过多功能路况快速检测设备获得检测数据,运用测量不确定度理论,主要评定与分析了路面损坏、路面平整度、路面车辙、路面抗滑和路面结构强度等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的测量不确定度。其次,基于区间分析理论,根据指标的不确定性特征,以区间参数代替点参数进行区间计算,获得了可靠的区间结果。为了简化区间计算,本文基于区间运算规则提出了适用于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区间值的点运算法则,并且该运算可利用Excel工具实现。最后,基于灰色系统模型,以区间参数代替点参数,采用区间分析的运算法则,对路面状况指数PCI和行驶质量指数RQI进行了预测分析。其中,分析了 GM(1,1)模型矩阵条件数过大的原因,结合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PCI及RQI的数值特征,提出采用PCI及RQI的月衰减值来进行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预测方法。通过对长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近几年的PCI及RQI进行区间预测,结果表明,PCI及RQI的月衰减值区间预测的GM(1,1)模型,能有效降低矩阵的条件数,提高了预测精度。

贾韬[5](2020)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与规律性,找到相似的时空场景与媒介轨迹,进行匹配与对照、筛选与分析,对当下的社会改革、教育创新与文化引领,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它包含对整个近代时期书法教育史的脉络提炼,即如何从传统教育形态进入国民教育序列与学校教育体制;从中观角度看,它包含对各种教育改造思潮、艺术教育论说或重要人物思想的发生原因及社会影响的延伸分析,即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民族精神的再塑造”以及“美术育人的合法化”;从微观上看,它涵盖了对民国书法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写实与文本描述,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系列教学活动构成。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始于文字书写、兴于读书明理、盛于以书取仕,在着书立说、立国化民、广育群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伦理教化作用与社会稳定功能,然而正是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身依附性与制度嵌入性,使书法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遭遇了“价值观念”上的肢解与“社会行动”上的剥离。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开始确立并实施的时期,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则是中国开启正规化艺术教育和美育的肇始时期。书法教育以其根深蒂固的“古典形态”,在二十世纪初的新兴学堂教育中,悄然兴起,潜滋暗长,“不仅完成了自身的‘革命’——从私塾师徒授受转向课堂教育,同时亦完成了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从旧式教育体制走向新式教育体制”,书法教育则沿着实用书写教育和美术教育两条路线走进了学制框架体系内。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学校制度中主要有两种表现情形:一种是在初、中等教育中作为“国文科”中的习字课程,以追求实用性、普及性的书写技能而存在,“习字一科,虽为国语教学之一部门,但关系于修学及应用者甚大”;一种是以师范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制度形式,确立了书法向每个社会生活的扩张空间和渗透力量,以达致艺术性、专门性的书法美学而存在,“于艺术学校、大学校中,设书学一系,以培养一班高等书学人才”。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学制化的转型。“教育”和“文化”构成了民国书法教育的两大维度,作为勾勒民国书法教育“全景式”文本图像的前提,必须从“文化”角度阐释和反思民国社会大环境与书法教育之间的互动逻辑,提供书法教育在社会思想结构中的宏观视野。当时书法的“本体危机”主要体现在“汉字革命”对汉字的简化与注音,颠覆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书写内容、书写文本与书写方式,带来了书法哲学“本体论”上的危机与困惑。而“美术革命”对中国绘画摹古不化之风、石谷之流弊的批判——“革王画的命”,亦规约了书法创作的美学形式、艺术类型与个性趣味,解构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美学体格与道德功用,带来了书法哲学“价值论”上的冲击与失落。于是,在异域教育理论的审视与参照下,在其他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与比对下,书法教育需要学科逻辑的支撑与教育原理的基础,其核心与特征是“地道的逻辑思维——课程分布、课时分配、授课内容的环节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思想、基本观念……,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获得确立”,书法教育活动过程被程序化、模式化与预设化,以舍弃各种异质性因素去构建具有普适性与标准性的学科教学体系。为了追求书写的标准化与效率化,围绕写字学习材料、写字教学方法、写字工具等,书法教育开展了各种心理化、科学化的实证研究,促进了书法教育在教学原理、学习原理上的设计与实践、探究与应用。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科学化的转型。在民国充满变革的浪潮中,“更新与改良是流行话语,同时,保存国粹更是国人关心的课题”,这就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规约力要比其“自律”大得多。书法教育“现代”的发展总是与危机意识和终极关怀紧密相扣,以中国文字之特有价值和民族精神,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塑造社会革新品格,通过平民教育、民众学校使书法从精英到大众,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借助艺术或者美术的身份加持,在“美育救国”、“艺术救国”等民族使命的话语体系中改变遭际、重获价值,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民国书法教育的成长及其背后折射出了知识范式的生产、文明观念的辐射、思想文化的变迁,书法教育的诸种知识通过出版的“崭新诞生”与思想的“人物引领”,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下逐渐形成,并通过报章杂志、着作、教科书等各种形式传播,从而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众知识与生活体验。同时,民国特殊的战乱背景使书家群体呈现出“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从雅集到社团构成了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中国书学会标志着传统书法艺术的复兴与书法普及教育的推广,各种学生书法社团则见证这个时代书法社团的繁荣和现代学制内的书法影响;从内陆到粤港形成了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在香港移民社会的国族想象和乡邦情结中,书法以保存国粹与发扬民族精神为重,书法教育则扮演了身份认同与民族抗争的重要功能。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正在不断抽离日常书写的工具、文本与机会,中国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实际上又一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书法教育无疑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书法教育的价值、前途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我国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已在书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应用化”与“艺术化”依然是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书法基础教育正在从写字转向审美,书法大众教育则面临着从功利走向情怀。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建构之路,“科学化”与“专业化”仍然是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命题,既要解决“身份危机”,又要争取纳入现代学科的框架体系中。“本土化”与“国际化”则是书法教育时代复兴的责任担当,书法作为东方文化在国际艺术语境中的身份显现,既面临着以输出中国书法文化理念来重建东方书法形象的历史重任,又需要以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形式相融合而获得审美普世化。

黄湘红[6](2008)在《图书借阅中几种常见现象的心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了图书馆开架借阅中的几种心理活动,对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崔红娟[7](2005)在《开架借阅不文明现象分析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图书馆开架借阅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丁亚铃[8](2001)在《介绍一种“修补”图书的方法》文中认为

S·G·斯沃茨伯格,刘培光[9](1990)在《图书馆藏书保护手册》文中认为 研究图书馆的专家们提出警告:成千上万的书正在我们眼前土崩瓦解。当偶然在书库翻动书本时,我们深感事实的确如此。图书馆资源理事会倡议对书本的纸张进行研究,威廉·巴罗(William Barrow)承担了这一任务,并在研究中发现,许多50年代出版的书,因纸张质量太差而难以保存到本世纪末。

杨达[10](2019)在《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护修复与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对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护修复工作为基础,进而展开深入的研究。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为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馆藏文物,编号MFB009924。资料显示本双软靴出土于青海省乌兰县。以纺织品文物修复的基本原则及各项修复标准为指导,将科技保护与传统修复相结合展开修复。先对文物进行详细的科学检测与分析,并根据检测分析结果制定科学有效的修复方案,然后按照制定的修复方案逐步展开修复工作。整个保护修复过程按照信息采集、取样检测、制定方案、拆解、清洗、整形、修复用材料预处理、补配加固、预防性保护等步骤进行修复。本文中采用的修复方法基本符合文物修复的“最小干预”及“可再处理”的原则。本件软靴经过修复整体情况得到很大改善。有效的去除了污染物,软靴基本恢复原有形制。本次科学有效的保护不但大大延缓了文物的衰变进程并已达到上展要求。在修复的同时进行信息采集,得到了翔实的一手数据。并搜集大量与本件软靴同类型的相关文物信息,据此展开对本双软靴结构形制、组成面料、纹样及刺绣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对此类软靴的用途来源进行初步探究。本文最后重点对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边饰的工艺进行剖析,并探索鞋履边饰的演变及传承。

二、介绍一种“修补”图书的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介绍一种“修补”图书的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腹股沟疝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腹股沟疝的手术方式及修补材料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纤维增强湿接缝混凝土的性能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自密实混凝土发展及应用现状
    1.3 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发展及应用现状
    1.4 湿接缝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湿接缝混凝土研发
        1.5.2 湿接缝混凝土工作性及收缩试验
        1.5.3 湿接缝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1.5.4 有限元抗震模拟分析
    1.6 湿接缝混凝土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设计
    2.1 试验所用原材料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1 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2.2 湿接缝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3 钢纤维的选择
    2.4 试验方法
        2.4.1 混凝土的搅拌工艺
        2.4.2 混凝土的制备及养护
    2.5 小结
3 湿接缝混凝土工作性能试验
    3.1 筛分析试验
    3.2 坍落扩展度和T50试验
    3.3 J-环扩展度试验
    3.4 小结
4 湿接缝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干缩性能试验研究
    4.1 立方体抗压强度
    4.2 抗折强度
    4.3 劈裂抗拉强度
        4.3.1 整浇试件劈裂试验
        4.3.2 组合试件劈裂试验
    4.4 轴心抗压强度
    4.5 弹性模量
    4.6 收缩性能试验
    4.7 小结
5 框架节点抗震性能数值分析
    5.1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介
    5.2 节点构造
    5.3 试件配筋图
    5.4 混凝土本构模型
    5.5 钢筋本构模型
    5.6 参数选择
        5.6.1 混凝土参数选择
        5.6.2 钢筋材料参数
        5.6.3 材料塑性参数的确定
    5.7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7.1 部件、装配、分析步
        5.7.2 约束、荷载、边界条件
        5.7.3 网格划分
    5.8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5.8.1 等效应力云图
        5.8.2 滞回曲线
        5.8.3 骨架曲线
        5.8.4 位移延性系数分析
        5.8.5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
        5.8.6 刚度退化
    5.9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1.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求和重要课题
        2.语文教科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3.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特殊性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问题
        1.研究对象
        2.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核心概念界定
        1.教科书
        2.教材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传承
    (五)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对已有研究的评析
    (六)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内容分析法
        3.访谈法
        4.课堂观察法
    (七)研究思路
    (八)本研究的新意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的构建
    (一)研究文本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的构建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相关政策文件
        3.已有研究对传统文化具体类目的划分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
        1.分析项目
        2.分析类目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分析框架的信效度
        1.分析框架的效度保证
        2.分析框架的信度保证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分析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呈现情况
        1.选文系统
        2.习作系统
        3.练习系统
        4.助读系统
        5.图像系统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1.外显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2.内隐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三)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总结
        1.对传统文化传承内容呈现形式的总结
        2.对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总结
    (四)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评析
        1.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优长之处
        2.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的亟待优化之处
三、依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调查分析——以Q市S小学为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及工具
    (四)调查结果及分析
        1.教师对部编版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认识情况
        2.教师使用部编版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教学情况
        3.教师对部编版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编排的改进建议和总体评价情况
四、依托小学语文教科书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思考
        1.合理选录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2.优化教科书中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的编排
        3.构建体系化的传统文化传承内容
        4.使传统文化传承内容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5.提升传统文化传承内容编写的科学化水平
    (二)有效使用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1.提升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2.提高教师使用教科书的专业化水平
        3.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
        4.编写传统文化拓展读物与开设相关课程
        5.增加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长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定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研究现状
        1.2.2 公路技术状况评定的研究现状
        1.2.3 测量不确定度的研究现状
        1.2.4 区间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测量不确定度与公路技术状况评定的基础理论
    2.1 可靠性的基本理论
    2.2 测量不确定度的发展与评定步骤
        2.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2.2.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步骤
    2.3 公路技术状况的评定指标
        2.3.1 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2.3.2 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标准
        2.3.3 公路路面使用性能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3.1 长株高速公路路面概况
        3.1.1 路面损坏状况指数PCI
        3.1.2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
        3.1.3 路面车辙深度指数RDI
    3.2 路面破损不确定度的评定
        3.2.1 路面破损检测方法及分析
        3.2.2 路面破损的检测分析
        3.2.3 路面破损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3 路面车辙不确定度的评定
        3.3.1 路面车辙检测方法及分析
        3.3.2 路面车辙的检测分析
        3.3.3 路面车辙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4 路面平整度不确定度的评定
        3.4.1 路面平整度检测方法及分析
        3.4.2 路面平整度的检测分析
        3.4.3 路面平整度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5 路面抗滑不确定度的评定
        3.5.1 路面抗滑检测方法及分析
        3.5.2 路面抗滑的检测分析
        3.5.3 路面抗滑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6 路面结构强度不确定度的评定
        3.6.1 路面结构强度检测方法及分析
        3.6.2 路面结构强度的检测分析
        3.6.3 路面结构强度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的区间计算
    4.1 区间分析理论简介
        4.1.1 区间的表示
        4.1.2 区间的基本运算法则
    4.2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的区间取值方法
        4.2.1 区间变量的测量不确定度理论
        4.2.2 区间变量的概率统计方法
    4.3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区间参数的计算方法
        4.3.1 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路面破损区间计算
        4.3.2 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理论的路面技术指标区间计算
    4.4 基于点数值的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区间简化计算
        4.4.1 区间运算转换为点数值运算法则
        4.4.2 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指标区间值转化成点数值的计算
        4.4.3 基于点数值的路面破损面积区间值计算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M(1,1)模型的沥青路面性能区间预测与分析
    5.1 沥青路面性能指标区间预测的GM(1,1)模型
    5.2 GM(1,1)模型矩阵条件数偏大的原因
    5.3 PCI及RQI区间不同衰减值的GM(1,1)模型矩阵条件数
        5.3.1 基于PCI及RQI区间年衰减值的矩阵条件数
        5.3.2 基于PCI及RQI区间月衰减值的矩阵条件数
        5.3.3 基于PCI及RQI区间日衰减值的矩阵条件数
    5.4 降低矩阵条件数的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区间预测模型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本文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习字崇文——古代书法教育的学校形态
        一、作为常识的小学书法教育
        二、作为专业的书学专门教育
    第二节 以书取仕——高等书法教育的政治依附
        一、学以养士:书法教育的政治嵌入
        二、书判取士:书法教育的权力依附
    第三节 启蒙晨曦——晚清书法教育的形态转捩
        一、普及识字:书法教育课程形态的初现
        二、推广新知:书法教育艺术形态的萌芽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凄风苦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的秩序危机
        一、民国时期政治的革命多样化诉求
        二、民国时期经济的资本多元化干预
    第二节 波澜横生——民国时期文化艺术的新旧递嬗
        一、民国时期文化的意识形态革命
        二、民国时期艺术的观念形态涤荡
    第三节 多元竞进——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革故鼎新
        一、民国时期教育近代化的多元探索
        二、民国时期教育合法化的制度实践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学制序接
    第一节 私塾与学堂之争——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学制化序曲
    第二节 习字与国文之争——民国时期中小学书法教育定型
        一、国文初定启新生:书法教育“国文化”的科目归属
        二、乱世飘摇书低落:书法教育“习字化”的功能式微
    第三节 师范与专科之争——民国时期专业化书法教育衍生
        一、薄艺在身:书法技能训练在师范教育中的映射
        二、敬惜字纸:书法文化素养在艺术教育中的嵌入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内核危机
    第一节 尊今与疑古——汉字存废的娓娓道来
        一、废除汉字: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二、简化汉字:调和解决之折衷解决
    第二节 标准与大众——书法危机的自我救赎
        一、书虽小道,国魂所系
        二、字字标准,笔笔皆活
    第三节 争锋与迷思——书画革命的观念分化
        一、“善”与“美”:“美术革命”翻转书写审美
        二、“新”与“旧”:“艺术革命”重塑书法教育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科学逻辑
    第一节 体系化与程式化——书法教育科学化肇始
        一、书法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建构
        二、书法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设计
    第二节 标准化与效率化——书法教育科学化实证
        一、书法教育的学科知识“心理化”
        二、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科学化”
    第三节 人本化与个性化——书法教育科学化改良
        一、书法教育教学原理的设计与实践
        二、书法教育学习原理的探究与应用
第六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功用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塑造民众——书法教育的政治现代性
        一、从精英到大众: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
        二、从守护到拓进: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
    第二节 建造常识与大众传播——书法教育的知识现代性
        一、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出版的“崭新诞生”
        二、民国时期书法教育思想的“人物引领”
    第三节 颠沛之路与精神存扬——书法教育的民族现代性
        一、从雅集到社团: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
        二、从内陆到粤港: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
第七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回眸展望
    第一节 “应用化”与“艺术化”——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
        一、书法基础教育:从写字转向审美
        二、书法大众教育:从功利走向情怀
    第二节 “科学化”与“专业化”——书法教育的学科审思
        一、“书法学”的身份迷雾:历史交互与文化邂逅
        二、“书法学”的学科建制:现实透视与理想期待
    第三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书法教育的时代复兴
        一、书法教育的寻根弘道:从守正到创新
        二、书法教育的西方传播:从输出到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7)开架借阅不文明现象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开架借阅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
    1.1 拒借:
    1.2 丢失:
    1.3 污损:
    1.4 超期:
2 对策

(10)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护修复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我国纺织考古事业的发展现状
        1.2.2 纺织品文物保护技术研究现状
        1.2.3 靴履文化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5.3 创新点
第2章 馆藏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护修复
    2.1 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存现状
    2.2 修复前信息采集
        2.2.1 文物整体文字描述
        2.2.2 文物病害情况
        2.2.3 面料织造系数
    2.3 取样检测
        2.3.1 材质检测
        2.3.2 污染物检测
        2.3.3 色彩检测
    2.4 制定修复计划
    2.5 修复过程
        2.5.1 消毒
        2.5.2 除尘
        2.5.3 清洗
        2.5.4 整形
        2.5.5 阴干
        2.5.6 修复材料预处理
        2.5.7 加固、补配
    2.6 修复前后对比
    2.7 对本双软靴的保存及预防性保护建议
        2.7.1 软靴的储存方式选择
        2.7.2 库存展陈建议
第3章 馆藏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与类似文物的对比分析
    3.1 与本双软靴类似的出土文物汇总
    3.2 形制与结构的对比分析
        3.2.1 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形制与结构
        3.2.2 软靴的典型特征——靴翘
    3.3 面料的对比分析
        3.3.1 织锦面料的分析
        3.3.2 绮织物分析
        3.3.3 出土类似文物面料
    3.4 刺绣的对比分析
        3.4.1 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刺绣
        3.4.2 其他类似文物出现的刺绣纹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于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软靴的推测与分析
    4.1 关于软靴的几点疑问与分析
        4.1.1 软靴内侧的长线圈形成原因推测
        4.1.2 二号靴内侧的皮作用推测
    4.2 关于软靴的用途推测
    4.3 推测这种软靴的来源
第5章 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软靴的边饰探究
    5.1 鞋履边饰的起源
    5.2 馆藏文物MFB009924唐代黄地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两种边饰
    5.3 两种边饰的工艺
    5.4 鞋履边饰的作用
        5.4.1 功能性作用
        5.4.2 社会性作用
    5.5 以馆藏藏品探索近现代鞋履边饰的传承
第6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介绍一种“修补”图书的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股沟疝三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D]. 汪煜.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2]纤维增强湿接缝混凝土的性能及应用研究[D]. 宋凯. 河南大学, 2020(02)
  • [3]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 颜巧雅.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4]基于测量不确定度的长株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评定与分析[D]. 肖杜阳.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5]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D]. 贾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6]图书借阅中几种常见现象的心理分析[J]. 黄湘红.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01)
  • [7]开架借阅不文明现象分析与对策[J]. 崔红娟. 山东图书馆季刊, 2005(02)
  • [8]介绍一种“修补”图书的方法[J]. 丁亚铃. 图书馆建设, 2001(01)
  • [9]图书馆藏书保护手册[J]. S·G·斯沃茨伯格,刘培光. 四川图书馆学报, 1990(02)
  • [10]唐代黄地茱萸纹菱格刺绣锦软靴的保护修复与研究[D]. 杨达. 北京服装学院, 2019(06)

标签:;  

介绍一种“修补”书籍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