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薏苡仁研究情况

近年来薏苡仁研究情况

一、近年来薏苡仁的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马明慧,刘秀峰,余伯阳[1](2021)在《薏苡仁的本草考证》文中指出目的:对薏苡仁进行本草考证,为薏苡仁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系统研究薏苡仁相关的本草典籍、现代药典和地方饮片炮制规范。结果:对薏苡仁的名称、外观、产地、传统药效、服用方法及炮制等方面进行考证。结论:药食同源薏苡仁的药性平和,产地多元,用量较多,具有良好的发展及研究。

张昳[2](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朱佳教授治疗肺癌术后患者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以朱佳教授治疗肺癌术后患者的医案为研究对象,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归纳朱佳教授对肺癌术后的病机认识,总结朱佳教授治疗肺癌术后患者的辨治思路和遣方用药规律,探析朱佳教授治疗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推动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方法:收集朱佳教授2018年10月至2020年09月诊治肺癌术后患者的医案,录入朱佳教授临证资料管理系统中,然后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医案,建立医案信息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清洗后,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从临床症状、舌苔、脉象、病机、治法、用药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朱佳教授临床诊治经验,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1.一般情况:本次研究共计纳入129例、594诊次医案,其中男性49例、243诊次,女性80例、351诊次,腺癌125例、567诊次,鳞癌3例、21诊次,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6诊次,术后未行辅助治疗者106例、488诊次,术后化疗者19例、78诊次,术后放化疗者2例、12诊次,术后靶向治疗者2例、16诊次,年龄主要集中在40-69岁。2.临床表现:肺癌术后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是咳嗽(33.67%)、口干(22.22%)、寐差(19.53%)、易汗(14.98%)、疲乏(14.98%)、胸痛(14.81%)、痰白(14.48%)、气短(11.62%)、胸闷(10.77%)、便溏(9.93%);舌象出现频率较高的是苔薄(94.44%)、质红(82.66%)、苔腻(32.15%)、苔黄(30.30%)、质淡(25.93%)、质暗(18.86%),且苔薄与质红、苔黄、苔腻、质暗、质淡,质红与苔黄、苔腻、质暗的关联度较高;脉象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细脉(87.21%)、弦脉(52.53%)、滑脉(14.65%)、小脉(8.42%),其中细脉与弦脉、滑脉,弦脉与小脉的关联度较高。3.病机:频率最高的病机是气虚(35.86%)、阴虚(29.29%)、痰瘀(11.62%),且气虚与阴虚,痰瘀与气虚、阴虚的关联度较高。多项结果显示,虚证类常见病机证素包括气虚、阴虚、肺虚、血虚、脾虚、肾虚等,实证类病机证素有痰浊、湿邪、血瘀、肝郁、气滞、火热、毒邪等。4.治法:出现频率较高的治则治法是化痰(25.59%)、益气(25.08%)、养阴(18.52%)、补肺(18.01%)、理气(16.67%)、健脾(12.12%),其中益气与养阴、解毒、通络,养阴与通络、化痰,化痰与健脾、理气,补肺与扶正、止咳的关联度较高。5.药物:医案中涉及的药物共计296味,频次大于200的高频药物是甘草(97.98%)、女贞子(68.69%)、枳壳(58.75%)、陈皮(58.42%)、白花蛇舌草(50.34%)、生黄芪(46.80%)、神曲(43.77%)、桔梗(43.10%)、山楂(42.42%)、鸡血藤(39.56%)、半夏(39.56%)、炙黄芪(39.23%)、茯苓(38.22%)、百合(37.21%)、桑白皮(35.69%)、白芍(34.68%)、杏仁(33.84%),其中女贞子与生黄芪、白花蛇舌草、陈皮、枳壳、鸡血藤、山楂、神曲,山楂与神曲,白花蛇舌草与枳壳的关联度较高。药物类别分布方面,补虚类、疏肝理气类、止咳平喘类、化痰散结类、健脾消食类、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药物使用频次较高,且补虚类药物以益气养阴为主。结论:1.肺癌术后的基本病机为气阴两虚、痰瘀毒结、肝郁气滞,后期多见久病入络、由肺及肾,病理因素以痰、瘀、热、毒、郁为主,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肝、脾、肾,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2.朱佳教授治疗肺癌术后患者总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强调扶正补虚为先,祛邪为辅。扶正当以益气养阴为主,同时注意补肺健脾益肾。祛邪应根据痰浊、瘀血、气滞、热毒、水湿等邪实的偏重,配伍理气化痰、活血通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利水化湿等不同治法。未行术后辅助治疗者,治疗当以扶正固本为主,注重益气养阴,补益肺脾肾,同时配伍些许化痰行瘀、抗癌解毒之品;术后辅助治疗者,治疗上宜注重抗癌解毒、扶正祛邪、顾护脾胃,需加强益气养阴、健脾补肺、化痰行瘀、解毒散结之力。3.朱佳教授治疗肺癌术后患者的常用药对有黄芪与女贞子、山楂与神曲、陈皮与青皮、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基本方共有6组:1)生黄芪、女贞子、百合、鸡血藤、半夏、陈皮、青皮、枳壳、桑白皮、桔梗、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楂、神曲、茯苓、白术、薏苡仁、甘草;2)生黄芪、女贞子、天冬、百合、鳖甲、鸡血藤、半夏、瓜蒌皮、僵蚕、浙贝母、桔梗、远志、陈皮、青皮、枳壳、桑白皮、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楂、神曲、甘草;3)炙黄芪、麦冬、厚朴、丹参、薏苡仁、牡蛎;4)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柴胡、肿节风、金银花、酸枣仁、夜交藤、苏梗;5)当归、川芎、生地、白芍、赤芍、醋柴胡、郁金、延胡索、香附、黄芩、知母、旋覆花;6)紫菀、款冬花、杏仁、百部、枇杷叶、五味子、南沙参、防风。4.临证备要:气阴双补,重视痰瘀;抑癌解毒,不忘扶正;肝肺同治,调畅气机;培补后天,顾护脾胃;通腑泄浊,邪有去路;因时制宜,分期论治。

张诗雨[3](2021)在《功能性薏苡仁油的功效评价及应用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日常饮食中的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比例升高,伴随而来的肥胖症、“三高”、心脑血管疾病等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薏苡仁油作为药食同源谷物薏苡仁的主要活性物质在抗癌、抗肿瘤方面应用广泛,但随着薏苡仁油提取技术的升级、优化,将其作为一种膳食补充剂应用于日常减重、降脂是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在薏苡仁油提纯的基础上,以ICR健康小鼠为研究对象,分别通过短期高剂量薏苡仁油暴露健康小鼠、长期低剂量暴露健康小鼠、长期低剂量暴露高脂小鼠三组实验,对其生理、生化等指标的检测,确认薏苡仁油对小鼠降脂、减重效果的影响;同时为了缓解薏苡仁油易氧化特性,分别采用两种壁材对薏苡仁油进行微乳化,喷雾干燥法制备薏苡仁油微胶囊,探究薏苡仁油微胶囊的稳定性及体内释放机制。结果如下:1.薏苡仁油15天短期高剂量暴露健康小鼠和12w长期低剂量暴露健康小鼠实验结果表明,薏苡仁油发挥降脂、减重功效与使用剂量和作用时间密切相关:长期实验中,薏苡仁油低剂量组小鼠体重分别降低17.0%、10.79%、6.80%,与薏苡仁油高剂量组相比,也降低了7.64%,而短期实验中,各组小鼠体重正常增长;长期低剂量食用薏苡仁油能有效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TC/HDL-C浓度,而短期实验中,效果并不显着;同样,薏苡仁油能显着降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浓度,有效改善肝脂水平;两组实验的氧化应激指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都在正常范围内;长期低剂量食用薏苡仁油的小鼠肝脏组织切片无明显损伤,而摄入过高油脂,小鼠肝脏切片显示有一定程度的损伤;16S rDNA测序分析发现小鼠肠道中优势菌群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丰度有所改变。2.薏苡仁油具有减轻肥胖小鼠体重、调节血脂、保护肝功能的作用:与高脂恢复组相比,薏苡仁油组小鼠体重分别降低27.3%、37.3%,薏苡仁油组能够显着降低肥胖小鼠血清TC/HDL-C、AST、ALT水平。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或更低,肝脏组织切片的脂变状况有所改善。3.大豆卵磷脂(Soy)形成的微胶囊颗粒更小且均匀,颗粒间不易聚集,体系更稳定,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微胶囊表面有凹陷、褶皱且相互之间会有粘连。荧光光谱法测得Soy、OSA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4×10-4mol/L;薏苡仁油的添加量对Soy、OSA乳状液的粒径、电位的影响较小,但Soy乳状液的平均粒径(453 nm)比OSA(608 nm)小,电位绝对值Soy(61 mV)比OSA(42 mV)更高;在显微观察下,Soy乳状液颗粒形态更完整,OSA的颗粒有凹陷、破损现象。随着两种壁材添加量的增加,对细菌细胞内外膜的渗透性都在缓慢增大。

郭梦月[4](2021)在《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中草药鉴定、分子系统学及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以鹅绒藤属、淫羊藿属、麦冬、酸枣仁等为例》文中指出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临床治疗和防控中,中医药贡献了重要力量,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然而,中药混淆掺伪现象和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削弱了消费者对中医药的信任度。近年来,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作为一种新兴的分子鉴定技术,在中药真伪鉴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DNA迷你条形码(DNA mini-barcode)、超级条形码(super barcode/ultrabarcoding)和 DNA 宏条形码(DNA metabarcoding)等新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拓宽了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不仅为监测中药材加工品的真伪和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复杂类群的系统进化分析及中药污染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以DNA条形码技术为核心,对其在中草药真伪鉴定、分子系统学和污染真菌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应用ITS2条形码鉴别鹅绒藤属(Cynanchum)药用物种。基于特定遗传差异、BLAST1、邻接(neighbor-joining,NJ)树、最大似然(maximum-likelihood,ML)树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等方法评估ITS2条形码对17种鹅绒藤属药用植物的鉴定能力。结果表明,鹅绒藤属物种的种内遗传差异小于种间遗传差异。BLAST1和最近距离法(nearestdistance)分析表明ITS2在种水平的鉴定效率为90.8%和87.4%。NJ树和ML树也证实了 ITS2对鹅绒藤属物种鉴别的适用性。同时,发现一个稳定的SNP位点可将徐长卿C.paniculatum和白薇C.atratum进行准确区分。此外,收集鹅绒藤属3种常用中药商品药材64份,并评估了 ITS2条形码对其进行真伪鉴定的能力。结果表明中药材白薇存在潜在的安全问题,检测的11个样品都是混伪品。ITS2条形码可有效鉴别鹅绒藤属药用物种,大大提高了该属药材的鉴定效率和准确性。2.应用DNA迷你条形码技术开发中药麦冬的“分子身份证”(nucleotide signature),调查市售麦冬药材及其中成药的真伪。基于沿阶草属Ophiopogon和山麦冬属Liriope 39个物种和4个变种的255条ITS2序列开发麦冬“分子身份证”,发现一段麦冬所特有的69bp短片段可有效区分麦冬与其他物种。基于该“分子身份证”对17份麦冬商品药材和8批含麦冬的中成药进行真伪调查。结果表明17份麦冬商品药材中有2份鉴定为混伪品山麦冬,在8批中成药中没有发现掺假成分。本研究新开发的“分子身份证”可有效鉴定麦冬药材及其中成药,有助于中草药市场加工产品的真伪鉴定、质量控制和监督。3.以叶绿体基因组作为超级条形码,对淫羊藿属(Epimedium)的分子系统发育和进化进行研究。基于淫羊藿属32个物种的45条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属下分类评估、分歧时间估计和祖先状态推断。结果表明淫羊藿属叶绿体基因组的长度范围为156,635bp至159,956bp,根据反向重复(inverted repeat,IR)区边界的差异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系统发育分析强烈支持了 sect.Macroceras和sect.Diphyllon的姐妹关系,但不能支持sect.Diphyllon的组下分系。Sect.Diphyllon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分类学存在较大冲突。分歧时间估算结果显示,淫羊藿属在更新世早期发生分化(~2.11Ma,95%HPD=1.88-2.35Ma)。祖先状态重建结果表明,淫羊藿属的花瓣从长距型(大花类群)过渡到其他类型(小花类群)。本研究为淫羊藿属种间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进一步阐明淫羊藿属的分类和进化奠定了基础。4.应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酸枣仁、薏苡仁、决明子和苦杏仁4种中药材污染真菌多样性进行研究。提取真菌DNA并扩增ITS2序列,基于Illumina MiSeq PE250/3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所有被测样品均受到真菌污染。在门水平,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最主要的污染菌,其在4种药材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 64.36%~99.74%、93.96%~99.58%、66.50%~99.42%和 68.57%~99.65%。在属水平,酸枣仁样品中的主要菌属是曲霉属Aspergillus(13.52%~87.87%)、假丝酵母属Candida(0.42%~64.56%)和节担菌属Wallemia(0.06%~34.31%);薏苡仁样品中的优势属是镰刀菌属Fusarium(3.05%~60.32%)、曲霉属(2.20%~45.44%)和白僵菌属Beauveria(0.07%~63.21%);决明子样品中的优势属是曲霉属(0.66%~85.51%)、枝孢菌属Cladosporium(0.20%~29.11%)和青霉属Penicillium(0.11%~2.92%);苦杏仁样品中的最优势属是曲霉属(25.86%~93.86%)。此外,在4种中药材样品中还检测到了来自曲霉属、青霉属、假丝酵母属、镰刀菌属、裂褶菌属Schizophyllum、节担菌属和根霉属Rhizopus的潜在产毒真菌和人类致病菌。DNA宏条形码技术适用于分析种子类中药材污染真菌群落多样性,为分析中草药中污染真菌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对保障药材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赵寒青[5](2021)在《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玉米须为玉米的副产品,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目前,玉米在收割后,仍有大量的玉米须被丢弃,对玉米须的综合利用及精细加工亟待进一步研究。大量研究表明玉米须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但其食品开发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本实验针对玉米须综合利用水平低、深加工产品开发少的问题,以玉米须为主要原料,研制一种玉米须复合袋泡茶产品,并对其理化指标及体外抗氧化、降血糖活性进行研究。(1)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配方,得到最佳配方为:玉米须1.5 g、薏苡仁0.5 g、红枣1.0 g、龙眼1.0 g、甘草0.5 g、黑枸杞0.4g和山药0.4 g,6×8 cm的玉米纤维袋为最佳包装材料。茶汤感官品质较佳,有玉米须的清香,口感协调、圆润。(2)参照国标对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袋泡茶的水分含量、干物质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和灰分分别为(7.42±0.34)g/100 g、(91.43±0.04)%、(40.74±1.25)%和(6.13±0.44)g/100 g;在冲泡温度为100℃,时间为5 min,加水量为120 m L时,茶汤中的多糖含量的为(0.6436±0.0050)mg/m L,黄酮含量为(0.0485±0.0003)mg/m L。(3)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金属离子螯合能力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研究指标,综合评价了玉米须复合袋泡茶茶汤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实验,对玉米须复合袋泡茶茶汤的降糖活性进行评价。当冲泡温度为100℃,时间为5 min,加水量为120 m L时,茶汤可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与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2.98±1.04)%和(99.93±1.72)%。同时,表现出良好的Fe3+还原能力和较强的Fe2+螯合能力,Fe2+螯合率为(40.35±1.71)%。此外,茶汤还具有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抑制活性,抑制率分别为(12.99±1.59)%和(39.01±4.64)%。

姚琦[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肥胖痰湿证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多角度分析文献中记载的有效治疗肥胖痰湿证所运用的方剂,以挖掘出治疗中的常用药物、药物组合以及组方规律,从而整理出治疗肥胖痰湿证的用药组合和组方意义,以便为中医临床诊治和开发新方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1)于中国知网、万方等各大数据库中检索并收集从数据库成立起至2020年12月31日所收录的关于中药治疗肥胖痰湿证的有关文献期刊,以及《中华医典》中收录的有关肥胖痰湿证中药治疗的相关文献。(2)从药物名称、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等方面,运用EXCEL表格分门记录,以建立一个肥胖痰湿证治疗处方的数据库。运用SPSS数据挖掘软件从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以挖掘出治疗中的常用药物、核心组合以及新处方。【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420首处方,总共涉及271味药物,药物总频次达4368次。结果得出治疗中使用最多的10味中药为: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苍术、山楂、甘草、黄芪、丹参,频次均在100次及以上。药物使用类别主要以补虚药、利湿药、清热药、行气药、化痰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药物四气统计结果显示以温、寒、平性为主,占全部使用药物的97%。五味以甘、苦、辛味药为主,占全部使用药物的90%以上。归经统计结果主要为胃经、脾经、肺经、肾经,占全部使用药物的66.2%。(2)因子分析:从前26味高频使用药物中提取出了11个公因子,分别是:公因子1:半夏、陈皮、茯苓;公因子2:桂枝、白术;公因子3:荷叶、决明子、山楂;公因子4:山药、薏苡仁,等。(3)聚类分析:对以上提取出的11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类聚类处方,分别是:第一类: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甘草、香附;第二类:白术、党参、山楂、石菖蒲、当归、决明子、枳壳、荷叶、大黄、桂枝、黄连、川芎、柴胡、厚朴、黄芪;第三类:山药、薏苡仁、丹参。(4)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30%,置信度≥50%得到治疗肥胖痰湿证常用两味药药物组合57个,其中同现频次大于100次的有9个,分别是:茯苓-白术、茯苓-半夏、茯苓-陈皮,等。得到三味药药物组合8对,分别是:陈皮-半夏-茯苓、泽泻-白术-茯苓、半夏-白术-茯苓,等。(5)运用聚类分析对使用频次在前61位的药物(占全部药物使用频率的80.2%)进行分析可得到8个新方组合,分别是:新方1: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当归、香附、菟丝子、淫羊藿;新方2: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苍术、薏苡仁、厚朴;新方3: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山楂、荷叶,等。【结论】(1)治疗肥胖痰湿证多使用补虚药、利湿药、清热药、行气药、化痰药和活血化瘀药相配伍,以祛湿化痰、燥湿清热、补益脾肾以及行气活血等。(2)茯苓甘淡渗利,为利水消肿之要药,是治疗肥胖痰湿证最常用的药物。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以温化痰湿,补益肾阳,清热利湿。五味多为甘味、苦味、辛味,以补虚泻实,行气活血。归经多为胃经、脾经、肺经、肾经,以助人体津液正常代谢。(3)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出聚类方分别是以祛湿化痰,利水燥湿为主要功效的组合和以行气活血,清热燥湿为主要功效的组合以及以补益健脾,化瘀利湿为主要功效的组合。(4)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补虚药与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与化痰药在治疗肥胖痰湿证中存在丰富的配伍。(5)聚类分析得到8个聚类新方,可分别作为治疗肥胖痰湿证的基础方或在其合并病证中使用。如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苍术、薏苡仁、厚朴,功主燥湿化痰,适用于肥胖痰湿证的基础治疗;白术、甘草、大黄、当归、川芎、黄芩、栀子,功主清热燥湿,活血行气,适用于痰湿壅滞郁热,热盛于湿的肥胖痰湿证治疗;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当归、香附、菟丝子、淫羊藿,功主温肾健脾,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痰湿堆积的肥胖痰湿证治疗。

黄鑫钰[7](2021)在《宋代以前中医古籍中外风理论治疗中风的证治规律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是通过整理先秦至宋代以来中医古籍中各医家以“外风致中”理论作为基础,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中风病的临证经验及常用方药,总结其拟方特色、探索用药规律,为今后对中风病的临证治疗及预防提供一些经验参考和循证依据。材料与方法:1.中医文献学研究检素方法:第5版《中华医典》全书汇聚了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历代中医学着作共1156部,将其作为中医文献的检索范围和主要工具,以“中风”、“卒中”、“半身不遂”、“瘫痪”、“薄厥”、“大厥”、“偏枯”、“偏风”、“风痱”等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对宋代及以前中医古籍中治疗中风的相关条文资料进行全面的搜索、分类、整理。2.统计分析:将所收集到的古籍文献资料,筛选出“外风”理论有效方剂,在windows系统上,采用Excel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有效方剂的出处、时代及高频药物出现的频次、功效、四气、五味等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利用软件的计算功能进行新方模拟分析。3.理论探索:将古籍文献中的内容结合中医中药理论对数据结果研究分析,总结古代医家对中风发病机制的理解以及在“外风”理论的影响下辨证论治的依据和遣方用药的证治规律。结 果:1.在符合纳排标准的文献中,共检索出“外风”理论有效方剂189首,其中汉代效方2首,晋代效方2首,南北朝效方2首,唐代效方23首,宋代效方160首。以唐宋时期的医学着作占比最大,其总和占比超过90%,而其他时代较少。2.频数统计结果:189首“外风”理论有效方剂中,共涉及药物214种,药物使用总频次达2697次,其中使用频率位于前10位的药物为麻黄(128)、防风(123)、川芎(114)、桂枝(108)、附子(98)、甘草(88)、当归(80)、人参(76)、独活(65)、白术(60),在方药中所占比例依次是麻黄(67.7%)、防风(65.1%)、川芎(60.3%)、桂枝(57.1%)、附子(51.9%)、甘草(46.6%)、当归(42.3%)、人参(40.2%)、独活(34.4%)、白术(31.7%)。3.药物四气五味频数分析结果:189首外风理论有效方剂中,共涉及药物214种,药物五味中辛味药占比最多,其次是苦味药和甘味药,咸味药、酸味药与涩味药占比最少,所占比例依次是辛(40%)、苦(28%)、甘(26%)、咸(4%)、酸(1%)、涩(1%)。药物四气中以温性药物占比最多,寒性药物与平性药物次之,热性药物与凉性药物占比最少,所占比例依次是温(54%)、寒(19%)、平(17%)、热(7%)、凉(3%)。4.高频药物关联分析结果:在支持度个数:40;置信度:0.6的条件下,使用频次大于70的药物组合有:麻黄-川芎、麻黄-防风、麻黄-桂枝、川芎-防风、桂枝-防风、川芎-桂枝、麻黄-川芎-防风、麻黄-甘草、麻黄-川芎-桂枝、麻黄-桂枝-防风。出现频次依次是:99、97、88、86、84、79、75、71、71、71。5.新方模拟分析:在相关度:5;惩罚度:2的条件下,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聚类计算,得到新方组合共27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新方组合有:麦冬-熟地黄-丹参、熟地黄-石斛-丹参、川芎-石膏-麻黄、防风-人参-防己、黄芪-秦艽-远志、全蝎-乌梢蛇-僵蚕、五加皮-薏苡仁-牛膝。其中关联系数大于0.05的药物组合共有32组,关联较高的药对有:全蝎-天南星、麝香-僵蚕、全蝎-白花蛇、全蝎-牛黄、乌梢蛇-天麻、麝香-天麻、僵蚕-朱砂、乌梢蛇-牛黄、牛黄-天麻、全蝎-蝉蜕、麝香-天南星。结 论:1.“外风”理论有效方剂大多出自唐宋时期的医学着作。2.“外风”理论有效方剂在药物功效的选择上以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平肝息风药等“风药”与补虚药使用最为广泛,符合唐宋以前将“内虚邪中”作为中风病主要病机的认识。3.“外风”理论有效方剂在药物性味的选择上,以温性药物和辛味药物占比最多。4.将“外风”理论有效方剂中的药物聚类计算得到的新方组合中以麦冬-熟地黄-丹参、熟地黄-石斛-丹参的组合最具意义。

汪珺[8](2021)在《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数据挖掘和验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筛选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肺癌、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的病案,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药组药对的配伍规律,提炼李家庚教授的遣方用药特色和学术思想,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实验研究对数据挖掘肺癌药对进行验证,以期更准确地将数据挖掘得到的临证经验应用于今后的临床实践中,并为后续研究打开思路。方法1.筛选李家庚教授2016-2019年于湖北省中医院凤凰门诊和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的门诊病案,使用通过Access2010数据库开发的病案录入系统,将筛选后的病案进行录入并对录入后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将清洗后的数据导入到Weka3.6数据挖掘软件中,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再使用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以节点大小区分频次高低,以节点颜色区分药物功效,以关联规则的药对分析结果为基础计算节点连线参数,以聚类分析结果作为核心圈药物来绘制复杂网络图。2.选取薏苡仁-威灵仙药对作为研究对象,以“薏苡仁”、“威灵仙”为关键词,检索TCMSP数据库中二者有效成份及其作用靶点,并获取有效成份靶点的基因。以“lung cancer”为关键词检索Uin Prot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Drug Bank数据库和TTD数据库中肺癌相关基因及标靶,剔除重复的基因和标靶,获取疾病靶点的基因。通过R软件将药物有效成份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映射,以获取薏苡仁、威灵仙干预肺癌的可能靶点。将有效成份靶点和肺癌相关靶点导入“成分-靶点”网络构建工具Cytoscape3.7.2中,以构建薏苡仁-威灵仙和靶点的网络图,并以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节点(node)表示药物的有效成份和疾病靶点。将薏苡仁、威灵仙有效成份干预肺癌的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获取PPI网络图,选取STRING数据库中“Multiple proteins”功能,并将种属设置为“homo sapiens”。勾选PPI网络图中“hide disconnected nodes in the network”选项,将“minimum required interaction score”的数值设置为0.4,最后导出PPI图和“string_interactions”文件。选取“string_interactions”文件中富集在前30的核心蛋白,导入到DAVID数据库,将种属设置为“homo sapiens”,进行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3.选取小鼠75只,在其右侧腋窝下接种Lewis瘤细胞,0.2 m L/只。移植瘤细胞4~5天后,观察腋窝下肿瘤。选取生长状态良好且右侧腋窝下肿瘤体积约为100 mm3的小鼠进行分组,共分为5组,即模型(Model,MOD)组、薏苡仁-威灵仙药对低剂量(Yiyiren-Weilingxian,YW-L)组、薏苡仁-威灵仙药对中剂量(Yiyiren-Weilingxian,YW-M)组、薏苡仁-威灵仙药对高剂量(Yiyiren-Weilingxian,YW-M)组和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组,每组15只。以薏苡仁20 g、威灵仙15g制作水煎液,并浓缩成每毫升含生药0.45g的浓缩液备用。MOD组给予20 m L/kg/d的生理盐水灌胃;CTX组给予30 mg/kg/d的环磷酰胺灌胃;YW-L组给予4.55 g/kg/d的薏苡仁和威灵仙浓缩水溶液灌胃;YW-M组给予9.1 g/kg/d薏苡仁和威灵仙浓缩水溶液灌胃;YW-H组给予18.2 g/kg/d薏苡仁和威灵仙浓缩水溶液灌胃;上述给药总体积均为20 m L/kg。各组连续灌胃30 d,每日1次。灌胃结束后进行取材,小心打开小鼠胸腔,摘取肺部肿瘤称重,剪取部分肿瘤组织于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以备进行HE染色、Tunel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测。剩余部分肿瘤组织,置于液氮保存以备进行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结果1.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临证规律本研究筛选出李家庚教授2016-2019年期间诊治的肺系疾病病案共653例(肺癌207例、慢性支气管炎244例、过敏性鼻炎202例),男性有314例,占总数的48.1%,女性有339例,占总数的51.9%。李教授辨治肺癌的常见证型有阴虚毒热证、痰浊壅肺证、肺郁痰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核心处方有:桑杏汤加减,治疗阴虚毒热证;止嗽散合三拗汤化裁,治疗痰浊壅肺证;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肺郁痰瘀证;四物汤化裁,治疗气滞血瘀证;生脉散合止嗽散化裁,治疗气阴两虚证。常用的核心药对有:白花蛇舌草配重楼长于清热解毒抗肿瘤;款冬花配蒸百部、炙麻黄配杏仁、苏叶配杏仁长于宣肺止咳平喘;荆芥配防风、藿香配防风长于祛风解表;薏苡仁配威灵仙长于消肿散结;丹参配赤芍、丹参配白芍、丹参配炒山楂养血活血之用;陈皮配炒山楂长于行气活血。李教授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常见证型有风寒袭肺证、风热犯肺证、痰热壅肺证、肝火犯肺证、肺脾气虚证、肾阳不足证。核心处方有:三拗汤加减,治疗风寒袭肺证;银翘散加减,治疗风热犯肺证;黄芩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痰热壅肺证;黛蛤散化裁,治疗肝火犯肺证;四君子汤化裁,治疗肺脾气虚证;真武汤化裁,治疗肾阳不足证。常用的核心药对有:款冬花配蒸百部、炙麻黄配杏仁长于止咳化痰宣肺平喘;荆芥配防风、藿香配防风、藿香配荆芥长于化湿解表散寒;金银花配连翘、蒲公英配连翘长于清热解表;丹参配赤芍、丹参配川芎长于养血活血;葛根配钩藤长于平肝息风;炒麦芽配炒谷芽长于消食和胃。李教授辨治过敏性鼻炎的常见证型有肺气虚寒证、肺经蕴热证、肺脾气虚证、肝肺不和证、肾阳不足证。核心处方有:荆防败毒散合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肺气虚寒证;银翘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肺经蕴热证;四君子汤合荆防败毒散加减,治疗肺脾气虚证;柴胡疏肝散化裁,治疗肝肺不和证;真武汤化裁,治疗肾阳不足证。常用的核心药对有:苍耳子配辛夷花、白芷配辛夷花、白芷配苍耳子长于通鼻窍;荆芥配防风、藿香配佩兰长于化湿解表散寒;金银花配连翘、板蓝根配连翘、板蓝根配金银花、蒲公英配连翘、蒲公英配金银花长于清热解表;炒枳壳配制香附长于疏肝行气;白芍配丹参长于养血活血等。李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用药情况为:清热药常用赤芍、玄参、连翘、白花蛇舌草、重楼、黄芩、金银花等,补虚药常用黄芪、白芍、炒白术、麦冬、太子参、仙灵脾、生地等,解表药常用荆芥、防风、苏叶、白芷、桑叶、葛根等,化痰止咳平喘药常用法半夏、杏仁、炙麻黄、款冬花、蒸百部、桔梗、前胡等,消食药常用炒山楂、炒麦芽、炒谷芽、炒鸡内金、炒神曲,活血化瘀药常用丹参、川芎、延胡索、炒莪术、鸡血藤等,理气药常用陈皮、制香附、炒枳壳、薤白、佛手等,化湿药常用藿香、佩兰、砂仁、厚朴、苍术,利水渗湿药常用茯苓、薏苡仁、泽泻、车前草、金钱草等,平肝息风药常用炒地龙、全蝎、钩藤、煅牡蛎、制僵蚕等,收涩药常用五味子、乌梅、浮小麦、海螵蛸、山茱萸,安神药常用茯神、炙远志、煅龙骨、合欢皮、酸枣仁,祛风湿药常用威灵仙、桑枝、桑寄生、独活等,止血药常用白茅根、仙鹤草、白及、侧柏炭、茜草等,另外还常用开窍药石菖蒲、泻下药火麻仁和郁李仁以及攻毒杀虫止痒药地肤子。2.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薏苡仁-威灵仙药对抗肺癌机制研究TCMSP数据库显示薏苡仁和威灵仙有效成份分别有9个和11个,薏苡仁干预肺癌的有效成份有6个,威灵仙有3个,薏苡仁在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干预肺癌中居于主导地位,“成分-靶点”网络图显示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干预肺癌有效成份为Stigmasterol(豆甾醇)、beta-sitosterol(β-谷甾醇)、Sitosterol alpha1(谷甾醇α1);PPI网络图显示ADRA2A、CSAP3、JUN、MAOA、ADRA1B、SLC6A4、HSP90AA1、MAOB、PTSG2、ADRA1A为薏苡仁-威灵仙干预肺癌的核心靶基因;KEGG富集显示薏苡仁-威灵仙干预肺癌主要通过调节PI3K-AKT信号通路、钙(calcium)信号通路、雌激素(Estrogen)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3.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抗癌作用及机制研究小鼠瘤重及抑瘤率结果显示,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瘤重减轻(P<0.01,P<0.05),抑瘤率增加。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瘤重减轻(P<0.05),而抑瘤率增加。HE染色结果显示,MOD组瘤体中细胞排列紊乱且紧密,可见变形坏死的细胞,部分区域有明显的核固缩。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瘤体中细胞排列松散,细胞间隙增大,有大量变形和坏死的细胞,核固缩较为明显,部分瘤体边缘有淋巴细胞浸润,其中CTX组瘤体中细胞变形坏死最为明显。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绿色荧光数量和密度增加。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绿色荧光数量和密度增加。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增加(P<0.01)。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增加(P<0.05)。Bcl-2、Bax和Caspase-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P<0.01),而Bcl-2的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P<0.01)。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增加(P<0.01),而Bcl-2的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m RNA表达水平增加(P<0.05,P<0.01),而Bcl-2的m RNA表达水平减少(P<0.05,P<0.01)。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m RNA表达水平增加(P<0.01),而Bcl-2的m RNA表达水平减少(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P<0.01),而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少(P<0.05,P<0.01)。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Bax和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P<0.01),而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少(P<0.05,P<0.01);与MOD组比较,YW-L组、YW-M组、YW-H组和CTX组小鼠肺组织中p-PI3K-Tyr607、p-AKT-Thr308和p-m TOR-Ser2448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P<0.01)。与YW-L组比较,CTX组小鼠肺组织中p-PI3K-Tyr607、p-AKT-Thr308和p-m TOR-Ser2448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P<0.01)。结论1.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包括:(1)重视固护卫气;(2)重视调畅气机,从肝治肺;(3)重视从痰瘀论治肺病;(4)重视固护脾胃;(5)灵活施药,轻灵平稳。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的学术思想包括:(1)辨证辨病结合,相辅相成;(2)经方时方合用,相得益彰。2.薏苡仁-威灵仙药对主要是通过调节炎症、糖代谢和雌激素等途径干预肺癌。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干预肺癌具有多途径和多层次的特点,一方面可以直接调节细胞周期,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调节炎症和雌激素水平而干预肿瘤的发生和发展。3.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具有抑制Lewis肺癌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的作用,其机制与其抑制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活性有关。

王宁[9](2021)在《基于电子病历的中医临床决策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正在重塑各个行业的运营模式。人工智能在医疗运作管理中的主要应用之一是开发决策支持工具,以优化临床诊疗决策,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错误和成本。信息化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医疗机构积累了以电子病历为代表的海量医疗数据,通过挖掘电子病历数据隐藏的知识和信息,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决策支持。中医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传统医学,被应用于防治多种疾病,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传统中医诊疗决策多依赖于医生专业能力和临床经验,主观性较强,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并且缺乏信息化的临床辅助决策工具。中医电子病历不仅包含结构化数据,还包含隐藏大量有用信息的非结构化文本。然而,非结构化文本通常含有大量以古汉语表达的医疗专业术语,句法结构特殊且语义复杂,如何从中提取有用信息优化诊疗决策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因此,基于中医电子病历的临床决策支持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背景,本文以通过数据驱动的方法优化诊疗决策为目标,基于电子病历中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利用传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法,分别对中医证型预测、处方自动生成以及药物疗效相关性学习等中医临床诊疗中的三个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从诊断、处方到疗效评价的中医临床决策支持体系。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针对临床诊断决策任务,本文第三章研究了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的中医证型预测,解决了如何辅助中医诊断病人的问题。本研究将中医证型预测建模为文本分类问题,直接以临床非结构化文本作为输入,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个预训练语言模型的集成学习方法,构建了中医证型预测的端到端模型。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方法能够有效预测中医证型,模型评估指标宏平均F1和准确率分别为90.97%和94.23%。相比文献中主要的文本分类模型,本研究方法预测性能更优,有助于优化临床诊断决策。其次,针对临床治疗决策任务,第四章研究了基于序列到序列学习的中药处方自动生成,解决了如何辅助中医为病人制定处方用药的问题。本研究将中药处方自动生成任务建模为序列到序列的文本生成问题,提出一种采用特殊掩码机制微调预训练语言模型的方法,使得原本不具备序列生成机制的预训练语言模型可以完成中药处方生成任务。我们还利用药名全称编码对词级进行建模,进一步提高了模型的语义表示能力。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方法在生成高频中药上实现了较好的效果,模型评估指标召回率和精确率分别为78.24%和70.60%,处方生成表现明显优于相关文献中的模型。最后,针对药物疗效评价任务,第五章研究了基于关联规则的患者用药和治疗效果相关性学习,解决了如何辅助临床中医分析药物疗效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关联规则方法的处方用药与治疗效果相关性学习框架。首先,我们分别定义了实验室单个指标是否有效改善和患者整体治疗结果是否有效改善,接着利用关联规则学习挖掘了处方用药与有效改善指标或整体治疗结果的关联模式,最后利用卡方检验提取统计学显着的关联规则。我们从单药物-单指标、单药物-多指标、多药物-单指标和多药物-多指标四个角度进行挖掘,并对比了不同治疗效果评价方法下的挖掘结果。实验结果得到临床医生和相关文献的验证,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的主要贡献有:(1)本文对中医电子病历多类型数据进行了挖掘,特别是对非结构化文本进行了分析和建模,通过研究中医证型诊断、处方自动生成和中药疗效评价三个重要问题,进一步补充了中医临床诊疗决策支持研究。(2)本文为中医电子病历挖掘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针对中医证型预测和处方生成问题,本文提出利用预训练语言模型在小规模数据训练的方法,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模型。针对疗效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关联规则和卡方检验挖掘高维稀疏变量间的统计学显着关联规则的方法。(3)本文研究对提高中医临床诊疗决策质量有积极意义。通过构建从诊断、用药到疗效评价的中医临床决策体系,有效满足了临床实际需求。一方面可以为医生诊疗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减轻医生负担并提高诊疗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患者诊疗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从而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并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崔引航[10](2021)在《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本文通过收集发表于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及Pubmed等英文数据中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UC的临床研究类文献,对文献中涉及的中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探索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12月发表于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及Pubmed等英文数据库中关于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UC的临床研究类文献,根据拟定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以人工检索的方式最终确定纳入文献。建立中药数据库,以Excel软件对录入中药的频次、种类、性味归经进行统计,运用SPSS 25.0及SPSS Modeler18.0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本次用药规律研究共纳入文献162篇,获得方剂170个,中药168味。(1)在各类中药中,使用频次最多的前十味中药为白术、甘草、茯苓、党参、薏苡仁、山药、白芍、黄连、木香、陈皮。(2)在各类中药中,使用频次最多的中药种类为补虚药,超过10%的还有利水渗湿药,其次为理气药、清热药、收涩药、止血药、化湿药等。(3)在性味归经方面:温性药物使用频次最多,超过30%的还有平性药。药味方面,甘味药使用最多,超过30%的还有苦味药。归经方面,排名在前三位的依次为脾经、肺经、胃经。(4)聚类分析:使用频次超过20的25味中药可聚为5类:第一类:白术、甘草、茯苓、党参、薏苡仁、山药、砂仁、扁豆、人参、桔梗、莲子、白芍。第二类:黄连、木香、当归、干姜、黄芩、半夏。第三类:陈皮、厚朴。第四类:黄芪、三七。第五类:乌梅、肉豆蔻、补骨脂。(5)关联规则结果:对168味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30%,置信度≥85%,共产生23条规则,两味药组合、三味药组合、四味药组合排名为首的分别是:茯苓+白术、茯苓+甘草+白术、薏苡仁+茯苓+白术+甘草。结论:(1)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UC的常用药有白术、甘草、茯苓、党参、薏苡仁、山药、白芍、黄连、木香、陈皮等药物。(2)功效分类统计中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使用最多,可见脾虚湿蕴型UC的病机以脾虚湿盛、气滞水停为主。(3)温性及平性药物在治疗脾虚湿蕴型UC时涉及最多,可见治疗脾虚湿蕴型UC时应使用温补中焦,平调脾胃的药物。五味多为甘味、苦味、辛味,归经多归脾经、肺经、胃经。(4)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可发现参苓白术散、平胃散、四君子汤等方剂常用于治疗脾虚湿蕴型UC,疾病后期,常用四神丸等方剂温补脾肾。(5)相关研究结果在导师的学术思想中有所体现,在治疗UC时导师坚持首健中焦、燥湿不伤阴、清热不伤胃、注重脾肾同治的原则是导师的独到经验。

二、近年来薏苡仁的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年来薏苡仁的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薏苡仁的本草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名称考证
2 形态考证
3 功用考证
    3.1 舒筋除痹
    3.2 利湿健脾
    3.3 排脓消痈
4 服用方式考证
5 产地考证
6 炮制考证
7 结论

(2)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朱佳教授治疗肺癌术后患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传统医学对肺癌术后的认识及治疗
        1.1 病名溯源
        1.2 病因归纳
        1.3 病机阐述
        1.4 证候分型
        1.5 辨证论治
        1.6 中医药治疗优势
    2 现代医学对肺癌手术及术后管理的研究
        2.1 治疗模式
        2.1.1 非小细胞肺癌
        2.1.2 小细胞肺癌
        2.2 手术方式
        2.3 术后治疗手段
        2.3.1 放射性治疗
        2.3.2 化学治疗
        2.3.3 靶向治疗
        2.3.4 免疫治疗
        2.4 预后影响因素
        2.5 术后管理
    3 传承研究
        3.1 肺癌术后经验传承现状
        3.2 问题与对策
第二部分 医案数据挖掘分析
    1 研究对象
        1.1 医案来源
        1.2 医案纳排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证候分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医案信息采集
        2.2 数据清洗
        2.2.1 数据预处理
        2.2.2 数据规范化
        2.3 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疗效评价
        3.2 计量性趋势数据结果
        3.2.1 研究基线分布
        3.2.1.1.性别频次频率分布
        3.2.1.2 年龄段频次频率分布
        3.2.1.3 病理类型频次频率分布
        3.2.1.4 术后治疗手段频次频率分布
        3.2.2 计量数据解构
        3.2.2.1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3.2.2.2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3.2.2.3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3.2.2.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3.2.2.5 治则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3.2.2.6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3.2.2.7 药物类别分布
        3.2.2.8 术后辅助治疗患者计量数据频数频率分布
        3.3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3.1 集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3.1.1 临床症状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3.3.1.2 舌象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3.3.1.3 脉象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3.3.1.4 病机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3.3.1.5 治则治法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3.3.1.6 药物集内关联规则项集
        3.3.2 集外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3.3.2.1 临床症状与病机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3.3.2.2 病机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3.3.2.3 临床症状与药物集外关联规则项集
        3.4 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3.4.1 药物聚类结果
        3.4.1.1 K均值聚类
        3.4.1.2 系统聚类
        3.4.2 方剂K均值聚类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医案疗效评价
    2 一般情况
    3 临床表现
        3.1 症状
        3.2 舌脉
    4 病机探讨
        4.1 气阴两虚
        4.2 痰癖毒结
        4.3 肝郁气滞
        4.4 久病入络,由肺及肾
    5 治则治法
    6 方药探析
        6.1 常用药物
        6.2 常用药对
        6.2.1 黄芪与女贞子
        6.2.2 山楂与神曲
        6.2.3 陈皮与青皮
        6.2.4 白花蛇舌草与半枝莲
        6.3 核心方
        6.4 临证加减
    7 临证备要
        7.1 气阴双补,重视痰瘀
        7.2 抑癌解毒,不忘扶正
        7.3 肝肺同治,调畅气机
        7.4 培补后天,顾护脾胃
        7.5 通腑泄浊,邪有去路
        7.6 因时制宜,分期论治
    8.典型医案
第四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
        3.2 解决方法
        3.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治则治法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功能性薏苡仁油的功效评价及应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薏苡仁
        1.1.1 薏苡仁油提取工艺
        1.1.2 薏苡仁油功效研究
    1.2 肥胖与疾病
        1.2.1 肥胖并发症
        1.2.2 肠道微生物与疾病
    1.3 功能性油脂开发技术
        1.3.1 微胶囊化方法与意义
        1.3.2 油脂微胶囊化研究现状
    1.4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课题目的及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薏苡仁油对健康小鼠体重、体脂及血脂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饲养
        2.3.2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健康小鼠
        2.3.3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健康小鼠
        2.3.4 动物指标检测
        2.3.5 组织细胞形态学观察
        2.3.6 小鼠肠道内容物16S rDNA测序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健康小鼠基本情况
        2.5.2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体重、体脂的影响
        2.5.3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2.5.4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肝功能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5.5 薏苡仁油短期高剂量暴露健康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5.6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健康小鼠基本情况
        2.5.7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体重、体脂的影响
        2.5.8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2.5.9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肝功能、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2.5.10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健康小鼠的组织病理学分析
        2.5.11 薏苡仁油长期低剂量暴露对健康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薏苡仁油对肥胖小鼠体脂、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动物实验
        3.3.2 标本采集及指标测定
        3.3.3 组织细胞形态学观察
    3.4 数据处理及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实验小鼠基本情况
        3.5.2 薏苡仁油对肥胖小鼠体重、体脂的影响
        3.5.3 薏苡仁油对肥胖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3.5.4 薏苡仁油对肥胖小鼠肝功能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3.5.5 组织病理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薏苡仁油微胶囊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芘荧光探针光谱
        4.3.2 油的添加量对乳状液体系的影响
        4.3.3 薏苡仁油微胶囊基本理化性质及微观结构
        4.3.4 表面活性剂(壁材)对大肠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芘荧光探针检测3 种壁材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4.4.2 油的添加量对乳状液体系的影响
        4.4.3 薏苡仁油微胶囊理化性质及微观结构
        4.4.4 两种壁材(表面活性剂)对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4)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中草药鉴定、分子系统学及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以鹅绒藤属、淫羊藿属、麦冬、酸枣仁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DNA条形码技术概述
        1.1 DNA条形码的概念及发展
        1.2 通用DNA条形码序列筛选
        1.3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2.中草药DNA条形码研究概况
        2.1 药用植物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2.2 中药DNA条形码分子鉴定
        2.2.1 中药真伪问题
        2.2.2 中药DNA条形码鉴定
    3.DNA迷你条形码技术及其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4.超级条形码研究概述
    5.DNA宏条形码技术概述及其应用
    6.本研究的意义及创新性
第二章 应用ITS2条形码鉴别鹅绒藤属药用物种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 DNA提取
        1.4 PCR扩增及测序
        1.5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鹅绒藤属药用植物的鉴别
        2.1.1 扩增、测序和序列特征
        2.1.2 种内和种间遗传变异分析
        2.1.3 鉴定效率分析
        2.1.4 SNP分析
        2.2 《中国药典》收载3种鹅绒藤属中药材的真伪调查
    3.讨论
        3.1 鹅绒藤属中药材DNA提取的难点
        3.2 ITS2条形码可作为鉴别鹅绒藤属药用植物的有效工具
        3.3 DNA条形码可高效检测鹅绒藤属商品药材真伪
    4.小结
第三章 麦冬“分子身份证”的开发及其应用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 DNA提取
        1.4 PCR扩增及测序
        1.5 数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麦冬“分子身份证”筛选
        2.2 麦冬“分子身份证”专属性验证
        2.3 应用麦冬“分子身份证”检测商品药材及中成药
    3.讨论
        3.1 “分子身份证”是检测市售麦冬药材及其中成药的有效工具
        3.2 开发“分子身份证”进行中草药市场监管的必要性
    4.小结
第四章 基于超级条形码的淫羊藿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3 DNA提取
        1.4 高通量测序
        1.5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验证及注释
        1.6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比较分析
        1.7 系统发育分析和祖先形态性状重建
        1.8 分歧时间估计
    2.结果与分析
        2.1 淫羊藿属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2.2 淫羊藿属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2.3 系统发育分析
        2.4 IR区边界的收缩与扩张
        2.5 祖先形态性状重建
        2.6 分歧时间估计
    3.讨论
        3.1 中国淫羊藿属的系统发育关系
        3.2 中国淫羊藿属物种分化的起源
        3.3 淫羊藿属花瓣性状的演化
    4.小结
第五章 基于DNA宏条形码技术的种子类中药材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1.中药材酸枣仁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1.1.3 DNA提取
        1.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1.1.5 数据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1.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1.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1.2.4 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2.中药材薏苡仁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2.1.3 DNA提取
        2.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2.1.5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2.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2.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2.2.4 菌群互作分析
    3.中药材决明子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1.3 DNA提取
        3.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3.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3.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3.2.4 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3.2.5 相关性网络分析
    4.中药材苦杏仁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4.1.3 DNA提取
        4.1.4 PCR扩增和扩增子测序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数据质控及OTU基础分析
        4.2.2 真菌群落多样性分析
        4.2.3 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4.2.4 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分析
    5.讨论
        5.1 中草药真菌污染情况不容忽视
        5.2 DNA分子标记选择
        5.3 DNA宏条形码技术在中草药污染真菌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6.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玉米须概述
    1.2 玉米须的主要活性成分
        1.2.1 玉米须多糖
        1.2.2 玉米须黄酮
    1.3 以玉米须为原料的食品开发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研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原料
        2.2.2 主要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原料预处理
        2.3.2 袋泡茶加工工艺流程
        2.3.3 袋泡茶配方的确定
        2.3.4 袋泡茶包装袋的选择
        2.3.5 袋泡茶感官评定
        2.3.6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袋泡茶中玉米须含量的确定
        2.4.2 袋泡茶配方
        2.4.3 袋泡茶包装袋的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品质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原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原料预处理
        3.3.2 袋泡茶制备
        3.3.3 袋泡茶水分含量测定
        3.3.4 袋泡茶干物质含量测定
        3.3.5 袋泡茶水浸出物含量测定
        3.3.6 袋泡茶总灰分含量测定
        3.3.7 茶汤中多糖含量的测定
        3.3.8 茶汤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3.3.9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袋泡茶的基本理化指标结果分析
        3.4.2 茶汤中多糖含量
        3.4.3 茶汤中总黄酮含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体外抗氧化及降血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原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原料预处理
        4.3.2 袋泡茶制备
        4.3.3 抗氧化活性
        4.3.4 降糖活性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抗氧化活性
        4.4.2 降糖活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肥胖痰湿证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处方(资料)来源
        1.2 处方筛选
        1.2.1 检索方法
        1.2.2 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药物相关分类规范标准
        2.1.1 处方药名统一
        2.1.2 药物分类规范
        2.1.3 药物性味规范
        2.1.4 药物归经规范
        2.2 数据挖掘
        2.2.1 建立数据库
        2.2.2 频数分析
        2.2.3 因子分析
        2.2.4 聚类分析
        2.2.5 关联规则分析
研究结果
    1 频次分析结果
        1.1 治疗肥胖痰湿证药物的功效频次分析
        1.2 治疗肥胖痰湿证药物的使用频次分析
        1.3 治疗肥胖痰湿证药物的四气频次分析
        1.4 治疗肥胖痰湿证药物的五味频次分析
        1.5 治疗肥胖痰湿证药物的归经频次分析
    2 因子分析结果
        2.1 因子分析SPSS软件操作步骤
        2.2 因子分析SPSS软件分析结果
        2.2.1 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
        2.2.2 总方差解释表
        2.2.3 旋转成分矩阵及公因子解释
    3 聚类分析结果
        3.1 聚类分析SPSS软件操作步骤
        3.2 聚类分析SPSS软件分析结果
        3.2.1 聚类方分析
        3.2.2 新方分析
    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4.1 关联规则分析SPSS软件操作步骤
        4.2 关联规则分析SPSS软件分析结果
        4.2.1 两味中药组合的关联挖掘结果
        4.2.2 三味中药组合的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4.2.3 关联规则网络分析
    5 小结
讨论
    1 肥胖痰湿证的病因病机
        1.1 饮食不节,湿壅生痰
        1.2 脾肾虚损,痰湿内生
        1.3 气滞血瘀,湿停痰聚
    2 肥胖痰湿证的治法治则
        2.1 祛痰湿治标
        2.1.1 祛痰化湿
        2.1.2 清热燥湿
        2.2 补脾肾为本
        2.2.1 补气健脾
        2.2.2 温肾助阳
        2.3 行气血为辅
        2.3.1 行气化湿
        2.3.2 活血化瘀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肥胖从痰湿论治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业绩
个人简介

(7)宋代以前中医古籍中外风理论治疗中风的证治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古代医家对“外风致中”理论的理解
    1.何为“外风”
    2.古代医家对“外风致中”理论的内涵诠释
第二部分 古代医家以“外风致中”理论治疗中风的代表方剂
    1.《金匮要略》对中风的证治经验影响深远
    2.续命汤及其类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3.金元以后仍有运用祛风通络治法的外风效方问世
第三部分 宋代以前中医古籍治疗中风的用药规律
    (一)效方的收集与整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现代中医学对“外风致中”理论重新审视和运用指导中风病防治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数据挖掘和验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伤寒论》中肺病的论治
        1.1 从太阳病论治肺病
        1.2 从阳明病论治肺病
        1.3 从少阳病论治肺病
        1.4 从太阴病论治肺病
        1.5 从少阴病论治肺病
        1.6 从厥阴病论治肺病
    2.《金匮要略》中肺病的论治
        2.1 肺脏自病
        2.2 肺卫相关
        2.3 脏腑相传
第二部分 李教授辨治肺系疾病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1.研究资料
        1.1 病案资料来源
        1.2 病案资料筛选
        1.3 纳入、排除、疗效评价标准
        1.4 标准化
    2.研究方法
        2.1 数据录入
        2.2 数据清洗
        2.3 数据分析
    3.研究结果
        3.1 病案资料的基本信息
        3.2 李教授辨治肺癌的病案数据挖掘结果
        3.3 李教授辨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案数据挖掘结果
        3.4 李教授辨治过敏性鼻炎的病案数据挖掘结果
        3.5 李教授辨治肺系疾病病案综合数据挖掘结果
    4.结论
        4.1 重视固护卫气
        4.2 重视调畅气机,从肝治肺
        4.3 重视从痰瘀论治肺病
        4.4 重视固护脾胃
        4.5 灵活施药,轻灵平稳
    5.李教授辨治肺系疾病验案举隅
第三部分 薏苡仁-威灵仙药对治疗肺癌的验证研究
    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薏苡仁-威灵仙药对抗肺癌机制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结论
    2.薏苡仁-威灵仙药对对Lewis肺癌小鼠的抗癌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2.5 实验结果
        2.6 结论
第四部分 讨论
    1.李教授辨治肺系疾病学术思想
        1.1 辨证辨病结合,相辅相成
        1.2 经方时方合用,相得益彰
    2.李教授对三种肺系疾病的病机认识
        2.1 李教授对肺癌的病机认识
        2.2 李教授对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机认识
        2.3 李教授对过敏性鼻炎的病机认识
    3.李教授“散、清、消、补”四法辨治咳嗽
    4.薏苡仁配伍威灵仙共奏抗癌之功
        4.1 薏苡仁-威灵仙治疗肺癌的潜在靶点
        4.2 薏苡仁-威灵仙药对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治疗肺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医案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李家庚教授病案录入采集系统界面
    附录三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致谢

(9)基于电子病历的中医临床决策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与主要创新点
        1.3.1 论文结构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方法综述
        2.1.1 机器学习
        2.1.2 文本分类
        2.1.3 文本生成
    2.2 研究内容综述
        2.2.1 中医证型诊断
        2.2.2 疾病预测
        2.2.3 处方推荐生成
        2.2.4 中药疗效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预训练语言模型的中医证型预测
    3.1 引言
    3.2 理论基础
        3.2.1 自注意力机制
        3.2.2 Transformer Encoder
        3.2.3 预训练语言模型
    3.3 模型描述
        3.3.1 模型总体结构
        3.3.2 单模型预测方法
        3.3.3 多模型集成学习
    3.4 实验
        3.4.1 实验数据及预处理
        3.4.2 实验设置
        3.4.3 模型评估
        3.4.4 对比模型
        3.4.5 实验结果和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序列到序列学习的中药处方自动生成
    4.1 引言
    4.2 理论基础
        4.2.1 基于循环神经网络的Seq2Seq
        4.2.2 基于Transformer的Seq2Seq
        4.2.3 基于预训练模型的Seq2Seq
    4.3 模型描述
        4.3.1 模型总体结构
        4.3.2 模型微调
    4.4 实验
        4.4.1 实验数据及预处理
        4.4.2 实验设置
        4.4.3 模型评估
        4.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5 案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关联规则的患者用药和治疗效果相关性学习
    5.1 引言
    5.2 模型描述
        5.2.1 病人治疗效果
        5.2.2 关联规则学习
        5.2.3 规则显着性检验
    5.3 实验
        5.3.1 实验数据
        5.3.2 实验设置
        5.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4 结果验证
        5.3.5 方法对比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第五章实验结果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10)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方法
        2.1 检索方法
        2.2 文献纳入标准
        2.3 文献排除标准
        2.4 数据提取
        2.5 数据规范
        2.6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文献统计结果
    2 纳入文献设计的中药频次分布
    3 中药种类分布情况
    4 四气五味归经分布
        4.1 中药药性(四气)的使用频次频率情况
        4.2 中药药味的分布情况
        4.3 中药归经分布情况
    5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
    6 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对UC的认识
        1.1 定义及相关临床表现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UC的方法
    2 中医对UC的认识
        2.1 UC的中医病名
        2.2 UC的病因病机
        2.3 健脾祛湿法治疗脾虚湿蕴证UC的理论分析
        2.4 现代医家对UC的辩证治疗经验
        2.5 经方治疗UC
        2.6 针灸学对UC的治疗与应用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高频中药分析
        3.2 高频中药种类分析
        3.3 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3.4 聚类分析结果讨论
        3.5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讨论
    4 相关实验结果在导师学术思想中的体现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近年来薏苡仁的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薏苡仁的本草考证[J]. 马明慧,刘秀峰,余伯阳.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1(19)
  • [2]基于数据挖掘探析朱佳教授治疗肺癌术后患者的经验研究[D]. 张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功能性薏苡仁油的功效评价及应用开发[D]. 张诗雨.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1)
  • [4]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中草药鉴定、分子系统学及污染真菌多样性研究 ——以鹅绒藤属、淫羊藿属、麦冬、酸枣仁等为例[D]. 郭梦月.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5]玉米须复合袋泡茶的研制及其抗氧化、降血糖活性研究[D]. 赵寒青. 吉林大学,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肥胖痰湿证用药规律研究[D]. 姚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宋代以前中医古籍中外风理论治疗中风的证治规律探析[D]. 黄鑫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李家庚教授辨治肺系疾病临证经验数据挖掘和验证研究[D]. 汪珺.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基于电子病历的中医临床决策支持研究[D]. 王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10]中药内服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研究[D]. 崔引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近年来薏苡仁研究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