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50年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未来化学的影响

20世纪最后50年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未来化学的影响

一、20世纪后50年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对未来化学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1](2020)在《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化学教师对化学的理解(即学科理解)是课程与教学领域一个业已存在但容易忽视的研究领域,本轮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理解作为一个核心问题提出,也是因为其是新课程改革亟待研究的一个领域。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是一个是基础、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它是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的前提。本研究结合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科学本质研究成果,从梳理化学学科本质出发,充分利用文本分析法、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教育研究方法,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概念、特点、研究向度等诸多要素进行了理论研究,构建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5个维度、28个指标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标准,从整体调查、具体内容观察两个层面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进行评价,剖析两种水平的特点,挖掘水平、特点背后的影响因素,对此提出多维度、全方位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提升对策。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作为基础的、典型的教师实践活动,其评价标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不高、差异较大,其中青年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尤为薄弱;高中化学教师在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及教学的水平也不高、差异也较大,且关系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以制约因素为主,因此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对教师学科理解概念进行了辨析、界定,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确定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论述了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对PCK理论和深度教学理论进行梳理,研究认为教师学科理解与PCK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教师进行全面、系统地学科理解是其进行深度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了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问题以及研究向度。第二章是建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分析科学本质与学科本质的关系,提出学科本质的研究展望,并梳理得出感知、解释、应用、评价四个理解的进程。其次结合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本体论视角,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中梳理出理解化学学科本质的5个维度,将之作为学科理解的维度,对这些维度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最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对8位专家进行开放式访谈,确定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的初步指标,并结合CVI效度检验法,向10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咨询,得到5个维度、28个指标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三章是对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整体水平及现状进行评价。研究首先设计调查问卷,根据问卷对1 1 89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再分析调查得到的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及现状,最后对此提出了宏观层面的提升对策。第四章是以“原电池”为例,制定高中化学教师对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评价标准。首先,研究对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科书、高考题以及大学教科书中有关“原电池”内容的呈现形式和特点进行分析。其次,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跳出以上几种材料来分析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的生长点,从而确定每个指标“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第五章是对以“原电池”为例,对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层面的学科理解及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研究遴选10位高中化学教师进行研究,经过29课时的录像观察、1154多分钟访谈,整理了 31万余字的访谈资料,最终得出10位教师在28个指标上的“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和学科理解教学水平,分析这两个水平的特点以及联系。进一步通过文本分析法得出其两个水平的影响因素及特点,得到一些有益的信息。第六章提出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研究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教学的关系,并结合具体案例提出教师“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重认识境界。研究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只有补足自身学科理解认识上的短板,及时更新自身的学科理解认识,才有可能在教学中去实施相关内容,进而真正达成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素养课”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研究从个人领域、外部领域、实践领域、结果领域四个方面提出整合性的提升对策。在这其中,特别地提出了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第七章是本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再次简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结果,提出了研究可能的创新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卢江涵[2](2020)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生化学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和策略研究 ——以陕西省咸阳市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学生对化学学科综合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深入培养,不仅可以有效促进我国高中学生在此学科的发展,推动化学学科的创新性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化学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培养出一批热爱化学学科的优秀学生。本文作者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查阅分析,明确研究我国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与学习兴趣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了调查问卷和数据分析、访谈等多种形式,对陕西省咸阳市某中学学生的化学综合学习能力和兴趣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和总结了影响陕西省咸阳市某中学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问卷分析的结论提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应用于其教学和实践,从而激发和促进广大学生对化学研究和学习的兴趣,帮助广大高中生更高效的理解和学习高中化学,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素养。论文通过对化学学习兴趣的现状研究,提出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和访谈形式分析总结问题,并提出培养策略展开研究,整个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部分:绪言,根据学习认知的基本理论和教育部发表的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并结合一线教育教学经验,确定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高中生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并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根据文献研读、一线工作经验、调查问卷以及教师访谈等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分析了此论题的现状,从笔者的视角下提出了该论题对于一线化学教师的教育发展和高中生的学业发展起到的重要意义,引申出合理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对化学学习兴趣的概念与理论基础研究,分析了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基本概念界定,研究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分析学习兴趣的培养,提出了化学学科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影响化学学习兴趣的基本理论和基础:自我建构主义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了影响化学学习兴趣的三点主要的因素: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以及教师、家庭环境。第三部分:采用线下问卷调查法,通过阅读并参考相关学习兴趣类调查文献,结合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设计实用合理的问卷,并开展有关普通高中化学课堂学习兴趣的问卷调查,主要对来自陕西省咸阳市某中学高一年级的重点班以及普通班各四个化学班级总共402名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以此结果作为依据,切实掌握了学生对于化学课堂学习兴趣的现状和影响化学课堂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为其后续的培养以及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依据。第四部分:根据高中生调查的结论,对高中生进行了化学综合学习能力和兴趣的策略性教学培养,设计整个的教学过程,从实现教师自我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发展,提高学生对学习化学自信心,然后再通过重视高中生课前第一阶段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阶段、课后的巩固,再通过联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争取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我们提出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从全方面、各个角度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成长,将该教学评价策略很好地应用于高中生教学的实践中并进行了检测。第五部分:化学学习兴趣对学习成绩的教学效果检测,通过对受对照实验的两个班级分两组对照分析第一次月考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通过Spass软件对两个班级学生成绩进行对照分析,检测在这段时间内两组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成绩改变和课堂氛围变化,论证教学策略的实践性。第六部分:研究结论,通过有效的化学学习兴趣策略的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成绩。对研究中尚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行了深入反思,展望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创新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重要进步与突破。

加亚杰[3](2018)在《获奖华人化学家崛起现象的归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1976年设立国际沃尔夫奖以来,华人化学家获奖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在国内外知名的化学奖项中华人化学家数量的增长,充分说明了华人化学家不仅在数量增加,更体现了质的提高,呈现出华人化学家崛起的独特现象。深刻剖析这种现象背后的本质,对探讨人才培养规律、人才成长因素、科研体制建设等方面意义深远而重大。本文选取了40多年来国内外90位获奖华人化学家作为群体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分析、历时分析,结合个体案例分析等方法对获奖华人化学家群体崛起现象做研究,以揭示这种现象的内涵、特征及成因。因此,论文第一章着重从获奖华人化学家的数量、科技成果的数量以及研究领域来表征华人化学家群体的崛起,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最近的40多年华人化学家确实呈现崛起的态势,而且在很多研究领域有了话语权,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对华人化学家群体崛起现象的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获奖华人化学家具有中西方文化融合、学科领域交叉、极具创造力等多重特征,这些特征表明华人化学家大多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说明华人在世界范围内不仅表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也显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创新力。针对这些特征,第三章则对华人化学家群体崛起现象的成因进行归因分析,重点从个人因素、地域因素、心理认知因素等阐述了华人化学家共同具备的发散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等文化特质,这些特质是一些共性的特征,不仅表现在前几代化学家身上,而且对未来化学的发展也有意义,这些归因分析将对未来科研体制的改革与建设提供理思。

王焕珍[4](2018)在《基于化学思想史的知识价值研究 ——以高中化学必修本4个知识点为例》文中认为英国的历史学家卡尔(Carr,E.H.1892-1982)指出:历史“是今天的社会和昨天的社会之间的对话......只有借助于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于过去,我们才能充分理解现在。使人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增加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人类发展的历史,对于我们现在的人认识过去、把握当下,畅想未来都十分重要。而对于中学化学教育来说,化学史对于帮助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化学科学知识也同样意义重大,尤其是化学发展和演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思想及观念,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了解化学科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化学思想史侧重于研究并揭示化学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发展及演变,也包括化学理论、化学概念等方面的具体的史实陈述。目前来看,我国对于化学思想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还不太繁荣,而基于化学思想史对于中学化学教育的价值而言,更是凤毛麟角。当今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将不断进行改革,对于中学化学教师来说,该选择哪些化学知识进行教学?这些知识被发现或者产生的历程是怎样的呢?化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中受到了哪些哲学思想的影响?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体现化学知识的价值?笔者试图以教材中比较重要且谱系比较清晰的数个化学知识点为研究对象,揭示出当时盛行的科学哲学思想与这些化学知识形成之间的关系,来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本文以化学思想史为切入点,通过对样本中学化学教师及化学学科教学论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了解化学思想史在中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选取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4个典型知识点(氯元素,甲烷,苯,化学键)为例,研究这些化学知识的发展历程,并对在这些历程中受到的科学哲学背景的影响进行剖析,最后选择特征性化学知识,基于化学思想史进行观念性的教学设计。本研究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第一部分(第1章)为引言。从化学史、化学思想史等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出发,结合近年我国颁布的有关深化教育改革的相关性文件,对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进行说明,对于研究中涉及的关键性概念进行源流性界定,最后通过文献检索对现阶段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第二部分(第2~4章)为正文。第2章是研究设计。这一部分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和流程进行了描述,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先采用文献进行确证性研究,然后采用数理统计法对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确认,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化学思想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再采用文本分析法对某些化学知识的发展历程及科学哲学的影响进行研究,形成结论以后,再用该结论对所选取知识点进行基于化学思想史的教学设计。第3章为化学思想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包括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对于问卷和访谈结果的整理和分析。第4章是关于科学哲学思想对选定的高中化学知识谱系的影响研究,本部分内容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现有的三个不同版本中的化学知识点进行统计,并从中选取数个典型知识点作为研究对象,以化学思想形成和科学哲学观念的影响追寻其发展和形成历程,分析科学哲学背景对其产生的影响。之后选择某知识点,将上述所形成的化学思想史资料融合到教学设计中,给出教学设计案例。第三部分(第5章)为结语。中学化学教师对于在教学中融入化学思想史持积极态度,只是由于各种原因与条件的限制,在中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化学思想史的情况不容乐观;中学教师对于化学思想史的价值认识都比较深刻,认为化学思想史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有积极作用;中学化学教师认为在教学中融入化学思想史的方式比较多元,本文也以“5步教学模式”对知识点进行了教学设计。

周卓娜[5](2013)在《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新课改后,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显得更为重要,为了提高现行高中教材中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和实践活动中的实验的可观察性、可操作性,结合教育教学经验、对教学教育用书的认真研读以及对前辈们的一些宝贵想法及改进意见的学习,对高中教材化学1、化学2、选修4、选修5中的94个实验进行了分析,对12个实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进,补充了11个实验,旨在使化学实验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功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本课题研究的动态以及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以及教育教学功能;分析了高中化学实验的现状: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实验内容正朝着生活化、探究化、现代化、绿色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及所存在的问题。第二章:高中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高中化学实验的主要类型:可以从实验的内容、实验的教学形式、实验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不同进行分类;并从“四个基本”,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基本思路、基本步骤对高中化学的实验进行了研究。第三章:对现行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化学2、选修4、选修5中的94个实验进行分析,就如何改进高中化学实验进行了探究:可以从改进实验仪器和装置、改进实验药品、改进实验手段、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补充重要基本理论所对应的实验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第四章:将改进后的成果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放置了三篇教学实例:《钠的重要化合物》、《氨硝酸硫酸》、学生提问所引发的一次实验探究活动;对问卷调查所反映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分析;实验改进前后的效果比较。第五章:对本论文研究进行总结,对未来化学实验教学方向进行展望。

刘和[6](2011)在《从化学发展史看化学学科发展观的沿革》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以化学发展史为背景,讨论了化学学科发展观的沿袭与变革,提出了适应现代化学发展的新学科发展观———泛化学学科发展观,并探讨了泛化学学科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及其与传统学科发展观的关系。

朱建育[7](2009)在《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相互联系。教育领域随之也开始探索如何实现三者的融合,科学教育领域兴起了一股STS教育的研究热潮。纵观国内外多年来化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发现,人们尝试从化学、技术与社会(CTS)的视角改革化学课程与教学,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化学与技术的内在关系、化学课程对技术的目标定位、化学知识与工艺技术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深入研究不够,成果较少。本研究试图从宏观上探讨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的关系,从微观上探寻化学课程中“技术”的价值定位及实现方法,以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化学课程建设水平。文章灵活运用了文献法、统计法、比较法、理论分析法、要素分析法、模型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化学课程中“技术思想”的本质、目标水平、内容要素、表征方式、教育模型、教科书设计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化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分析与比较发现,化学课程中“技术思想”教育的目标存在三个内容向度、四个目标水平。当前中学化学课程涉及大量的技术工艺内容,其外在形式是与化学原理相关的“技术事件”,其本质是“技术思想”。即依托特定的化学知识,利用各类化学技术事件,让学生在理解化学知识、认识技术现象、掌握技术工艺的基础上能够进行一定的技术设计、技术决策,进而形成科学的技术价值观,养成一定的技术态度和技术情感,其内容向度与目标水平相互作用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术思想”要素,它们是化学课程中“技术思想”雏形。2.以国内外具体化学(科学)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抽取了“技术思想”要素,并对现行的化学课程进行了广度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举证的方法研究了各个要素的不同表征水平。研究继而利用“技术思想”要素对我国近30年来的高中化学课程进行了纵向比较。分析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思想”的水平层次逐步提高。研究认为,“技术思想”要素多少、各要素之间的水平关系可以成为评价化学课程“技术思想”水平的重要依据。3.研究选取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成果之一——《化学与技术》教科书,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该教科书中“技术思想”的内容要素、化学原理“工艺化”的内容线索、以“技术问题”决策为主的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基于“技术思想”的化学教科书设计提供了一个范例。研究表明,在教科书中,“技术思想”既要适当渗透在化学知识块之中,也要通过文本体系或结构进行系统建构;既要借助具体的技术事件显现,也要通过活动探究、调查研究、价值判断等实践活动进行强化。要在化学课程中实现化学知识与“技术思想”的融合,教科书设计必须从“点”与“面”两个角度、内核与外壳两个层次并通过“技术思想”要素的合理组织与关系建构方可实现。4.论文在上述分析研究基础上,对若干问题进行了重点讨论。探讨了化学课程中“技术思想”的系统建构;根据此模型,从要素类型和层次角度出发,提出了优化教科书的三种思路;最后,从实践的视角分析了实施“技术思想”评价的方法和具体途径等。本文首次从“技术思想”的角度对化学课程的目标、教科书内容、活动方式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借助“技术思想”要素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将化学工艺技术升华为“技术思想”理念。通过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化学课程中“技术思想”的内涵,完成了对“技术思想”体系的初步建构。

何永红[8](2007)在《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生成研究》文中指出“学校里应当教什么”是一个永恒的课程话题。要使教师好教、学生好学,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关键是看课程选择、组织了怎样的内容。文章通过历史研究法、比较法、文献法、课堂观察法等诸多研究方法对化学课程编制的核心问题——“化学课程内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文章首先从化学课程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中追溯了化学课程内容的产生与变迁特点,发现:化学课程内容状态与化学学科成熟程度紧密相关,化学课程自正式诞生起其内容就以化学学科知识系统为主体,另外,化学工艺及生产经验等在课程内容体系中也曾占据一定的位置;中等化学课程内容受高等化学课程影响颇大,而且这种影响因教育的习惯、传统及评价等得以强化。从现代国际化学课程的变革比较中不难发现,国际化学课程内容正呈现多元趋势,而且这一变更与课程类别的差异无关。而从知识观、课程观、教育观等出发对今日教育与课程的反思结果表明,单一的学科知识形态己不能完满构成课程内容了,课程内容应“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而由相关部门、单位或个人(或由他们组成的群体)选择一系列要素并将其通过一定程序和技术组合而成的系统化的课程事实和教育文化”。这些要素既可能为“组织了的学生的学习经验”,亦可能为“选择和改造了的人类文化”;既可能是文化知识、技能技术,也可能是观念思想、方式方法。诸多化学课程内容要素需通过一定的作用方式形成的合理化关系方为化学课程内容。这一“作用”关系必须是在正常的课程范畴内的过程生成,其结果是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表征态。化学课程内容概念内涵的变化使得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程序、方法、含义也随之发生改变。首先化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仅仅囿于化学学科知识的增减,而应是基于旧有课程经验的全部课程内容要素的权衡与选择,并且这一选择会因学科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化学科学文化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改变、资源的限制、选择主体知识观的改变而变化。课程选择必须遵循一定程序或规则。首先要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明晰课程价值取向、说明化学课程总的目标系统;然后将化学课程目标系统进行解读与分解以确立化学课程内容要素,这是课程选择的关键环节;最后选择主体需根据一定的方式选择具体的课程内容要素并将其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表达出来。课程内容要素的选择主要通过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等课程文件来体现,这是将潜在的课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转化为显现的课程事实的第一次跨越性生成。我国课程文件为了更好、准确地表征课程内容要素,在原有基础上可适当借用主题分类逐层阐述策略、表现标准与评价建议辅助说明策略、重要要素分栏提示策略、课程内容示例策略等进行说明。以教科书为主的教材则是将课程文件中规定的课程内容要素及学习水平要求进行转化与生成的文本态课程内容。课程编制者需通过学科知识的分割与重组、系列课程内容要素的组织化与结构化,最终生成蕴涵深刻课程价值的内容文本。这是系统课程内容的初次生成。而将课程内容最终生成的则是教学实践阶段,因为化学课程价值终究需要依靠化学学科手段、在流动的教学系统中、在以“育人”为中心的过程中方可实现。在课堂的准备性条件下、在持续性发展环境中、在交互性活动过程中,化学课程内容最终在问题引领、知识聚焦、现象透视等多种方式下逐渐发展和生成。

韩易浦[9](2006)在《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培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我国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为主题,对高等师范院校化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体系的改革问题进行了研究。论文重点探讨了在教师教育革新发展新背景下,尤其教师专业化发展新理念的提出对我国中学化学教师培养带来的新要求,如何根据这些新要求构建更适应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以及课程实施中应当注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论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依据,通过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具体探讨了当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现实状况、以及新课程改革对未来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新要求等问题。论文重点比较和分析了中外中学化学教师培养课程的设置情况,论证了我国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及其构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本论文主要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我国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为基础,从我国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科学素养、人文素质、职业意识、学生评价及师范生自身专业化发展的需求等7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学化学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新课程改革对未来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作者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中学化学教师的过程中课程设置结构和培养方式应当有什么样的改革新观念和新思路。第二部分:以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及其课程的构建策略为主题,

戈海军[10](2005)在《技术科学历史分期的多维度实证研究》文中指出技术科学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中介层次,是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之间的基本纽带,是现代工程技术教育的主要学科基础,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技术科学的发展规律问题一直是中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由于学者们学术背景的差异,切入问题的视角不同,对技术科学的范畴理解歧义,因而学术界对技术科学的历史分期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又直接影响着对技术科学规律的深入把握。 为此,本文以刘启华教授主持研究的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技术科学的范畴界定、历史分期和发展模式研究》为契机,在全面系统地考察、借鉴前人成果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考察、统计分析、抽象概括和比较研究等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手段的有机结合,对技术科学的历史分期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和实证分析,力求获得可靠的科学结论,从而为深入揭示技术科学的基本运行特征与规律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对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中所获得的技术科学总体发展时间序列特征曲线和不同层次技术科学发展时间序列特征曲线中统计现象和结果的分析,把文艺复兴以来到统计样本的截止年代之间的技术科学发展过程初步划分为三个阶段:1440-1819年阶段、1820-1914年阶段、1915-1987年阶段。 其次,在研究参照J.D.Bernal等人关于现代科学特征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技术科学社会运行的特点,本文选取(近代)产业结构变迁、基础科学背景、工程技术教育演变和其他相关社会建制四个维度,分别对上述3个阶段技术科学发展过程做全面的历史考察,并抽象出各个阶段技术科学发展在四个维度上的具体特点。 再次,分别对技术科学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上述四个维度方向上的具体特点做系统综合,亦将三者做历时性比较,以探求技术科学历史分期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获得这样的结论:1440-1819年阶段为技术科学发展的萌芽期;1820-1914年阶段为技术科学发展的社会建制确立期;1915—1987年阶段为技术科学发展的成熟期。

二、20世纪后50年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对未来化学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世纪后50年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对未来化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概念界定
        一、理解
        二、学科
        三、学科理解
        四、学科理解水平
        五、学科理解水平评价
        六、相近概念辨析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研究现状框架的确立
        二、化学等学科的理解研究
        三、学科本质的理解研究
        四、课程理解的研究
        五、化学学科理解及发展演变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教师学科理解理论基础与研究向度
    第一节 PCK理论
        一、学科知识概念及特点
        二、学科知识与PCK
        三、学科知识与教师资格认定
        四、学科知识与教师发展
        五、学科知识测评研究
        六、研究启示
    第二节 深度教学理论
        一、深度教学的概念
        二、深度教学的特征
        三、深度教学的启示
    第三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及问题检视
        一、教师学科理解的特点分析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问题检视
    第四节 教师学科理解的研究向度
        一、教师学科本质的特征
        二、教师学科理解的表征
        三、教师学科理解的评价
        四、教师学科理解的价值
第二章 化学学科理解的内涵及水平标准构建
    第一节 学科本质理解—化学学科理解的起点
        一、理解缘起: 科学本质理解的研究困境
        二、学理分析: 理解研究转向的可行依据
        三、研究维度: 学科本质理解的研究展望
        四、结语
    第二节 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标准构建
        一、从化学史中探寻学科本质的可行性分析
        二、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原则
        三、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的要素内涵
        四、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历史探寻与内容呈现
        五、化学学科理解内容的其它解读
    第三节 高中化学学科理解水平标准的效度检视
        一、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一轮专家咨询过程
        二、学科理解水平标准构建的二轮专家咨询过程
第三章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方案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调查工具
    第二节 高中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调查实施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的过程分析
        二、调查的分析过程
        三、调查的主要结论
        四、调查的主要启示
第四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划分——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起点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二、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三、高考试题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四、大学化学教科书中的“原电池”内容分析
        五、研究小结
    第二节 高中化学具体知识学科理解的水平分析——以“原电池”为例
        一、化学学科价值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及水平划分
        二、化学学科方法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三、化学知识结构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四、化学知识获取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五、化学知识本质维度的“原电池”内容分析与水平划分
        六、研究小结
第五章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的测查—一以“原电池”为例
    第一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研究总体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过程
    第二节 基于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教学水平的解读与分析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教学表现水平研究的结论
    第三节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分析过程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的研究结论
    第四节 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二、影响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的因素解读
        三、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影响因素分析的结论
第六章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第一节 重新审视教师学科理解与素养为本的教学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素养为本的化学知识教学
        二、教师学科理解要关照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学科理解须纳入教师成长的专业发展指标
    第二节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的对策
        一、个人领域的提升对策
        二、外部领域的提升对策
        三、实践领域的提升对策
        四、结果领域的提升对策
        五、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理论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是基础的、典型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需要多维、多层的评价标准
        二、实证研究结论
        (一)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整体水平的差异较大
        (二)青年高中化学教师的学科理解水平普遍较弱
        (三)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的具体水平较为薄弱
        (四)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受多种因素制约
        (五) 提升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具有复杂性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维度的效度评价量表
    附录二 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标准建构表
    附录三 高中化学教师化学学科理解水平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四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附录五 高中化学教师“原电池”内容学科理解水平的访谈提纲
    附录六 高中化学教师具体知识学科理解水平诊断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生化学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和策略研究 ——以陕西省咸阳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2.1 化学课堂教学现状
        1.3.2.2 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化学学习兴趣的理论研究
    2.1 核心概念
        2.1.1 学习
        2.1.2 兴趣
        2.1.3 学习兴趣
        2.1.3.1 学生自身
        2.1.3.2 教师和学校
        2.1.3.3 学生家庭
    2.2 化学学科学习的基本特点
        2.2.1 实验性和实践性
        2.2.2 密切性和实际性
        2.2.3 现代性和发展性
    2.3 化学学习兴趣与教学的关系
    2.4 化学学习兴趣的理论基础
        2.4.1 建构理论
        2.4.2 自我效能感理论
        2.4.3 实验主义哲学思想
第三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化学课堂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3.1 调查对象、目的、工具
        3.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3.1.2 调查研究的目的
        3.1.3 调查工具
    3.2 对学生的调查
        3.2.1 学生问卷结果
    3.3 对教师的访谈
        3.3.1 访谈案例
        3.3.2 访谈分析
第四章 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策略设计
    4.1 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出发,营造良好师生关系
        4.1.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4.1.2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
    4.2 正确树立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4.3 在教学环节中培养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
        4.3.1 课前阶段
        4.3.2 课堂阶段
        4.3.2.1 充分利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的理解归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3.2.2 充分利用情景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3.2.3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激起学生的兴趣
        4.3.2.4 充分总结知识口诀,方便学生记忆
        4.3.3 课后巩固
    4.4 家校合作,共创良好学习环境
    4.5 推进全面多元化评价体
第五章 教学案例及实施结果
    5.1 传统教学法
    5.2 策略教学法
    5.3 教学效果检测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1.1 了解陕西省咸阳市某中学学生化学课堂学习兴趣的现状
        6.1.2 分析影响学生化学课堂学习兴趣的因素
        6.1.3 提出培养学生化学课堂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反思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获奖华人化学家崛起现象的归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1.1 研究目的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综述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创新之处
    0.5 论文主体及逻辑结构
第一章 获奖华人化学家崛起现象分析
    1.1 获奖人数分析
        1.1.1 国际奖项人数分析
        1.1.2 国内奖项人数分析
    1.2 科技成果分析
        1.2.1 获奖华人化学家论文量分析
        1.2.2 化工领域论文量分析
    1.3 研究领域分析
        1.3.1 基础研究领域计量分析
        1.3.2 应用研究领域计量分析
        1.3.3 从事研究领域的渊源
第二章 获奖华人化学家共性特征
    2.1 中华传统文化的塑型特征
        2.1.1 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2.1.2 基础教育的作用
    2.2 西方教育文化的创新特征
        2.2.1 留学状况分析
        2.2.2 西方教育文化的作用
    2.3 重应用的学术特征
        2.3.1 基础研究领域全面拓展
        2.3.2 应用研究领域突飞猛进
第三章 获奖华人化学家崛起的主因
    3.1 内在因素的影响
        3.1.1 地域文化的影响
        3.1.2 年龄与性别对成才的影响
    3.2 创新文化因素的影响
        3.2.1 科研成果的文化认知
        3.2.2 心理认知的创新体现
        3.2.3 家国情怀的影响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发作用
        3.3.1 整体联系的辩证思维
        3.3.2 类比推理的认知方式
        3.3.3 经世致用的理念引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基于化学思想史的知识价值研究 ——以高中化学必修本4个知识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化学知识及其价值
        1.3.2 化学史与化学教育史、化学思想史辨析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有关化学思想史教学应用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有关化学思想史教学应用的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及流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分析法
        2.3.2 数理统计法(主要用于统计高中化学必修1、2的知识点)
        2.3.3 文本分析法(主要用于知识的产生及其思想背景)
        2.3.4 问卷调查及访谈法
第3章 化学思想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3.1 教师问卷调查及访谈
    3.2 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与分析
    3.3 访谈结果分析
第4章 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知识点研究
    4.1 高中化学必修知识点统计
        4.1.1 统计依据及方法
        4.1.2 化学知识点统计
    4.2 科学哲学思想对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知识产生历程的影响研究
        4.2.1 知识点1:氯元素
        4.2.2 知识点2:甲烷
        4.2.3 知识点3:苯
        4.2.4 知识点4:化学键
    4.3 基于化学思想史的教学设计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1 本课题研究的动态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高中化学实验的现状
        1.3.1 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
        1.3.2 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
        1.3.3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实验内容的变化
        1.3.4 高中化学实验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几个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支持
    2.1 化学实验的基本要素
    2.2 高中化学实验的主要类型
    2.3 化学实验改进的研究
        2.3.1 基本原则
        2.3.2 基本思路
        2.3.3 基本内容
        2.3.4 一般步骤
第三章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
    3.1 常规实验的改进
        3.1.1 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3.1.2 对实验药品进行改进
    3.2 实验教学手段的改进
        3.2.1 多媒体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2.2 传感器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2.3 微型化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3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
        3.3.1 探究式实验教学
        3.3.2 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教学
        3.3.3 整合实验内容式教学
        3.3.4 开发实验的趣味性教学
    3.4 高中化学必要实验的补充
    3.5 实验改进的总结与分析
第四章 实验教学改革实例
    4.1 钠的重要化合物
    4.2 氨硝酸硫酸
    4.3 学生提问所引发的一次实验探究活动
    4.4 调查问卷数据与分析
    4.5 实验改进前后的效果比较
第五章 本论文研究总结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化学实验改进所取得的奖状
致谢

(6)从化学发展史看化学学科发展观的沿革(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近代化学的发展和与之相适应的化学学科观
二、现代化学的发展和与之相应的学科观念
三、传统化学学科观与泛化学学科观

(7)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技术思想"课题研究的背景
    第一节 课题缘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思路
第二章 化学课程中的"技术目标"探析
    第一节 化学课程中"技术目标"要求的演变
    第二节 化学课程中"技术目标"内容解析
第三章 "技术思想"要素分析及内容表征
    第一节 科学教科书中"技术思想"要素的分析提炼
    第二节 "技术思想"要素的深广度分析
    第三节 我国化学教科书"技术思想"水平的纵向分析
第四章 基于"技术思想"的化学教科书研究
    第一节 教科书内容要素:融入"技术思想"
    第二节 教科书内容线索:化学反应原理"工艺化"
    第三节 教科书活动设计:围绕"技术问题"展开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化学课程内容的历史回溯
    第一节 化学课程内容的发生学追问
    第二节 我国现代化学课程内容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当代国际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
第二章 化学课程内容的本体拷问
    第一节 化学课程价值取向的反思
    第二节 课程知识观的反思
    第三节 “化学课程内容”界说
第三章 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探悉
    第一节 当代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新要求
    第二节 影响当代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因素分析
第四章 化学课程内容选择模型的初步建构
    第一节 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一般程序
    第二节 化学课程内容选择的一般模型
第五章 化学课程内容的文本表征
    第一节 课程内容要素的规定性说明
    第二节 课程内容系统的文本表征
第六章 化学课程内容的动态生成
    第一节 化学课堂教学的课程意义
    第二节 化学课程内容的课堂生成规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培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0 前言
    0.1 研究背景
    0.2 研究的内容
    0.3 研究的方法
    0.4 概念的阐释
1 我国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的现状及其相关调查分析
    1.1 中学化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的相关调查
        1.1.1 中学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调查
        1.1.2 中学化学教师的能力素质调查
        1.1.3 中学化学教师的科学素养调查
        1.1.4 中学化学教师的人文素质调查
        1.1.5 中学化学教师的职业意识调查
        1.1.6 学生对中学化学教师的评价和期望调查
        1.1.7 未来中学化学教师的发展需求调查
    1.2 调查研究对我国高师院校培养中学化学教师的启示
        1.2.1 课程需要改革
        1.2.2 学生需要实践的机会
        1.2.3 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于提高
2 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探析
    2.1 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2.2 我国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及培养模式发展的趋势
        2.2.1 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
        2.2.2 我国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及其改革趋势
    2.3 中外中学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2.3.1 中外培养方式问题的比较
        2.3.2 中外教师教育课程的比较
        2.3.3 中外中学化学教师培养的比较与启示
    2.4 我国中学化学教师培养的历史比较研究
    2.5 当前我国几所师范院校培养中学化学教师的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2.6 我国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养目标和模式
3 我国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实施途径研究
    3.1 培养理念
        3.1.1 突出实践的重要性
        3.1.2 体验教师成长的过程
        3.1.3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3.2 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培养课程的构建
    3.3 实施途径的建议
        3.3.1 加强培养中学化学教师的技能
        3.3.2 重视中学化学教师的思维训练与发展
        3.3.3 全面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的素质
        3.3.4 加强教育机构间的合作
    3.4 课程体系的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3.4.1 访谈调查
        3.4.2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技术科学历史分期的多维度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前人关于技术科学产生时期的典型观点及其引发的问题
        1.2.2 本课题组的已做工作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文基本逻辑结构示意图
第二章 从产业结构变迁维度考察技术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2.1 1440-1819年阶段的产业发展状况
        2.1.1 英国产业革命的基本线索
        2.1.2 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基本手段
        2.1.3 技术科学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分析
    2.2 1820-1914年阶段的产业发展状况
        2.2.1 科技进步和产业革命在地域上的扩张推动相关产业向纵深发展
        2.2.2 物理学的进步导致动力、电气工业建立
        2.2.3 农林畜牧业、医药卫生和管理事业综合利用自然科学,不断加速发展
    2.3 1915-1987年阶段的产业发展状况
        2.3.1 第三次经济长波的主导产业群不断向纵深发展
        2.3.2 一批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2.3.3 农林畜牧业、医疗卫生和管理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第三章 从基础科学背景维度考察技术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3.1 1440-1819年阶段技术科学发展的基础科学背景
        3.1.1 1440-1819年阶段基础科学发展概况
        3.1.2 1440-1819年阶段技术学科衍生线索
    3.2 1820-1914年阶段技术科学发展的基础科学背景
        3.2.1 1820-1914年阶段基础科学发展概况
        3.2.2 1820-1914年阶段技术学科衍生线索
    3.3 1915-1987年阶段技术科学发展的基础科学背景
        3.3.1 1915-1987年阶段基础科学发展概况
        3.3.2 1915-1987年阶段技术学科衍生线索
第四章 从工程技术教育演变维度考察技术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4.1 1440-1819年阶段技术科学发展的工程技术教育背景
        4.1.1 工程技术教育主要集中在法国
        4.1.2 面向社会需要,主要培养实用型人才
        4.1.3 教育内容逐步系统化,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进入课堂
    4.2 1820-1914年阶段技术科学发展的工程技术教育背景
        4.2.1 研究职能在大学里获得确认
        4.2.2 建立研究生教育体系
        4.2.3 实验室成为教学和科研的成功模式
        4.2.4 工程课程、工程系科进入传统大学
        4.2.5 新型技术院校成为工程技术教育的主力
    4.3 1915-1987年阶段技术科学发展的工程技术教育背景
        4.3.1 工程技术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
        4.3.2 工程技术教育的科学基础得到加强
        4.3.3 “非技术教育”成为工程技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4.3.4 各国工程技术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4.3.5 工程技术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
第五章 从相关社会建制维度考察技术科学发展的历史特征
    5.1 1440-1819年阶段技术科学发展的相关社会建制
        5.1.1 科学社会建制以非正式、较松散的学术交流机构为主
        5.1.2 科学机构的成员较少,影响较小
        5.1.3 既关心科学问题,又关心技术问题
    5.2 1820-1914年阶段技术科学发展的相关社会建制
        5.2.1 技术科学的社会建制定向明确化、专业化
        5.2.2 技术科学社会建制化程度不断提高
        5.2.3 工业实验室、国立研究机构初步建立
    5.3 1915-1987年阶段技术科学发展的相关社会建制
        5.3.1 工业实验室成为重要的科研部门
        5.3.2 科学成为国家关注的重要事业
        5.3.3 科技园区成为联系科技与产业的重要纽带
第六章 结论
    6.1 1440-1819年阶段技术科学基本特征
    6.2 1820-1914年阶段技术科学基本特征
    6.3 1915-1987年阶段技术科学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20世纪后50年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对未来化学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化学教师学科理解水平评价研究[D]. 王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生化学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和策略研究 ——以陕西省咸阳市某中学为例[D]. 卢江涵. 西南大学, 2020(01)
  • [3]获奖华人化学家崛起现象的归因分析[D]. 加亚杰. 山西大学, 2018(04)
  • [4]基于化学思想史的知识价值研究 ——以高中化学必修本4个知识点为例[D]. 王焕珍.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5]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究与实践[D]. 周卓娜. 湖南师范大学, 2013(06)
  • [6]从化学发展史看化学学科发展观的沿革[J]. 刘和. 安顺学院学报, 2011(01)
  • [7]化学课程中的“技术思想”研究[D]. 朱建育.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8]化学课程内容选择与生成研究[D]. 何永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9]中学化学教师专业化培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D]. 韩易浦. 四川师范大学, 2006(12)
  • [10]技术科学历史分期的多维度实证研究[D]. 戈海军. 南京工业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20世纪最后50年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未来化学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