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粒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粉末粒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一、粉体粒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磊[1](2021)在《超细颗粒对高浓度水煤浆性能的影响及成浆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揭示高浓度煤浆成浆机理为目的,围绕超细研磨过程中煤粒表观特性变化、高浓度煤浆中多尺度颗粒空间分布特征和交互作用机制等科学问题,开展了宽粒度分布成浆实验、超细颗粒表观特性表征、多尺度颗粒间相互作用力计算、数学模型推导等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细浆和超细浆最佳掺入比例为15%;先将粗粉和超细浆混捏,再加入添加剂,浆体性能最佳,先将超细浆和添加剂混捏,再加入粗粉,浆体性能最差;利用纳米CT对高浓度煤浆进行三维重构,骨骼化图像中大量超细颗粒包覆于粗颗粒表面,粗颗粒表面和间隙处超细颗粒数量比介于109-579之间。(2)随着颗粒间距变小,颗粒间总作用势能遵循“先正后负,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变化临界点约为11μm,定义小于11μm的煤颗粒为超细颗粒;制浆过程中搅拌使大量超细颗粒突破“能垒”,黏附于粗颗粒表面,形成连生体水膜结构。(3)粗颗粒增加煤浆固含量起提浓作用,细颗粒填充于粗颗粒间隙提高堆积效率,超细颗粒进一步填充间隙并包覆于粗颗粒表面,起到降低粗颗粒沉降速率及滚珠润滑作用,通过精准调控细颗粒和超细颗粒粒径与占比,使浆体呈现紧密填充-分散吸附-润滑流变特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粒控提浓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及修正。

王盛群[2](2021)在《纳米气凝胶绝热涂料的制备与绝热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我国在石化、航空航天、船舶和建筑等领域因绝热材料的落后造成了巨大能量损耗以及SiO2气凝胶在高温下由于红外透过率、热导率高等缺点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的问题,选用无机粉体和耐火纤维为主要绝热填料,增强纤维作为增强相,依次加入气凝胶、遮光剂、粘结剂、发泡剂,采用机械搅拌的方法制备纳米气凝胶绝热涂料。研究了几种红外遮光剂的红外透过性能以及TiO2红外遮光剂的粒度、微观形貌,研究了SiO2气凝胶、TiO2红外遮光剂、发泡剂对绝热涂料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确定涂料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SiO2气凝胶在绝热涂料基体中分散均匀,涂料表面形成许多微孔结构;TiO2作为遮光剂可有效地屏蔽红外辐射;发泡剂能够增加绝热涂料的孔隙率,阻碍热传递,降低导热系数,有效提高涂料的绝热性能。25nm金红石型TiO2高温段下的红外透过率最低、4~12μm波段内质量光谱衰减系数最高,对热辐射的阻碍能力最强。SiO2气凝胶与25nm金红石型TiO2质量比为1:1时气凝胶绝热涂料的红外透过率和导热系数最低,综合性能最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内层涂覆红外屏蔽层,外层涂覆气凝胶绝热涂料,提出了具有梯度孔结构的绝热涂料的设计思路及其制备方案。绝热涂料的干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系数随着SiO2气凝胶或发泡剂添加量的提高而减小,随着涂层厚度和热源温度的逐渐增加,涂层厚度对绝热涂料绝热效果的增益作用越来越小。SiO2气凝胶和25nm金红石型TiO2添加量均为7.0%、发泡剂的添加量为0.9%时,纳米气凝胶涂料的综合性能最好,在70℃和350℃下导热系数仅为0.034W/(m·K)和0.047W/(m·K),具有薄层、高效、绝热性能优异的特点。

武春昱[3](2020)在《无机空心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隔热涂层材料中的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建筑隔热涂层的研制与应用是解决建筑节能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年来,无机空心球成为了隔热涂层领域的研究焦点。本文从隔热机理出发,设计制备了无机空心球复合材料,研究了反应参数对产物形貌、性能的影响,将其应用于有机-无机隔热涂层,并探究了复合涂层材料的隔热性能和相关光学性能。通过搅拌浸渍法制备了空心玻璃微球/Si-Al气凝胶复合粉体,成功制备了不同配比的以气凝胶包裹空心玻璃微球的复合粉体。研究了复合粉体的隔热和光反射性能。获得的复合材料粉体太阳光反射率约为60%,导热系数低于0.04W·m-1·K-1,最低可达0.034W·m-1·K-1。采用沉淀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球/TiO2复合材料,成功在空心玻璃微球表面包覆形成了TiO2壳层材料,TiO2壳存在纳米片和纳米颗粒两种形貌。探究了TiO2在空心玻璃微球表面生长机理。测试了复合粉体的光学性能和导热系数,结果表明与原始空心玻璃微球相比,空心玻璃微球/TiO2复合粉体的可见-近红外光反射率提高了20%以上,太阳光反射率可达90%。复合材料粉体导热系数最低可达到0.059 W·m-1·K-1。采用St(?)ber法制备纳米级空心SiO2微球,探究了反应参数对产物形貌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径的增大,近红外反射率有所增加,导热系数有所降低。太阳光反射率可达80%以上,导热系数在0.050-0.054 W·m-1·K-1之间。以上述空心SiO2微球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TiO2复合空心球,并探究了空心球的光反射性能和导热性能。SiO2/TiO2复合空心球的太阳光反射率在可见-近红外波段大于90%,可见光波段大于95%,导热系数与空心SiO2微球相似,在0.050-0.052 W·m-1·K-1之间。以上述三种空心微球复合材料为主要原料,制备了三种有机-无机复合涂层材料,对比探究了三种涂层的太阳光反射性能和隔热性能。在红外光源照射下,以空心玻璃微球/Si-Al气凝胶为填料的涂层,内外表面温差最大(11℃);以SiO2/TiO2复合空心球作为填料制备的涂层获得了最低的内、外表面温度,外表面温度与玻璃基板相比降低了13℃,说明了涂层具有良好的反射隔热性能。

崔兆纯[4](2020)在《橄榄石矿物酸溶制备超细二氧化硅及其改性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超细二氧化硅制备工艺复杂,且原料昂贵,极大地制约了其应用,探索成本低廉、质量优良的超细二氧化硅的制备新方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利用激光粒度仪、XRD和SEM等分析测试方法对产品进行分析检测,对橄榄石常压硫酸溶解、酸溶反应动力学、超细二氧化硅制备影响因素及二氧化硅改性进行研究,为橄榄石矿物酸溶直接制备超细二氧化硅产品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橄榄石硫酸溶解试验结果表明,升高浸出温度、增加硫酸浓度、延长浸出时间、增大搅拌速度、减小橄榄石粒度、增加液固比有利于橄榄石的酸溶,常压条件下橄榄石硫酸溶解最佳实验条件为:浸出温度90℃,硫酸浓度4mol/L,浸出时间180min,搅拌速度500r/min,粒度-0.074mm,液固比20mL/g;该条件下,橄榄石中Mg2+的浸出率可达99.05%;橄榄石溶解动力学试验表明,反应温度对橄榄石中Mg2+的浸出影响最为显着,采用等浸出率法求得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52.89kJ/mol,表明浸出受表面化学反应控制,同时求得橄榄石溶解的反应级数为0.62。超细二氧化硅制备影响因素试验表明,PEG-6000分散效果明显,加入15%的PEG-6000,可以制备出平均粒径10.08m的超细二氧化硅;硫酸浓度过高及金属阳离子的存在会导致二氧化硅的团聚;增大液固比、超声分散、增加陈化时间及提高煅烧温度有助于二氧化硅颗粒间团聚的减少,有利于超细二氧化硅的制备。超细二氧化硅表面改性试验表明,以硅烷偶联剂KH-550为改性剂,在改性时间5h、改性剂用量6mL/g、改性温度75℃的条件下,超细二氧化硅表面羟基数降低至2.08×1020个/g,接枝率为8.35%,接触角达到101.51°,提高了超细二氧化硅的疏水性。以非金属矿物橄榄石为硅源,采用酸溶直接制备超细二氧化硅产品,生产工艺简单,原料价格低廉易得,可极大地降低超细二氧化硅制备成本,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为硅酸盐矿物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也为以硅酸盐矿物为主的矿山尾矿高附加值综合利用提供参考。图63幅;表10个;参80篇。

李娜[5](2019)在《铝磷酸盐新型辐射制冷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文中指出辐射制冷是一种新型的,清洁的制冷方式,不需要任何额外的能量输入,就能够自发地进行散热降温。辐射制冷包括日间制冷和夜间制冷,而日间辐射制冷是目前大家攻克的热点与难点。为了实现日间辐射制冷,制冷器需要同时具有高的太阳光谱热反射性能和中红外波段较强的热发射性能。通常的辐射制冷装置比较复杂,成本高,需要精密的仪器加工与复杂的光学设计,大多局限在实验室小范围的研究,不能大规模生产化,所以我们研发并制备了材料单一,成本低,绿色环保的铝磷酸盐作为新型的辐射制冷材料。磷酸铝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具有良好的抗热震性和抗氧化性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特殊的光谱特性,存在以单一材料实现辐射制冷的潜力。本文就铝磷酸盐新型辐射制冷材料的多种制备方法,不同晶型磷酸铝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化学环境,光谱特性等进行研究,并详细探讨了辐射制冷的机理,具体开展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通过P2O5和Al(NO3)3·9H2O在无水乙醇中的聚酯化反应制备的无定形磷酸铝,热处理至900℃仍可保持其无定形结构特征,中红外发射率可维持在0.91以上,具有应用于高红外辐射领域应用的潜力。这是因为非晶态降低了材料结构的对称性,使分子振动和转动更容易,进而增加了红外吸收和辐射。但是由于制得的样品是黑色的,其太阳光谱反射率不高,难以直接作为辐射制冷材料使用。(2)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模板剂的选择及矿化剂HF含量的调整,可获得三种不同分子筛结构的磷酸铝晶体,其骨架结构差异比较大:AlPO4-12是1个四元环周边围绕着4个六元环;AlPO4-5是一个由6个六元环和6个四元环组成的巨大的十二圆环孔道;AlPO4-11是一个由6个六元环和4个四元环组成的十圆环孔道。对于光谱特性,AlPO4-12的发射率最高,813μm范围内的发射率值为0.92,但是其光谱选择性差,反射率低,为0.92。而AlPO4-11的反射率高为0.97,但是其发射率低,仅为0.87,而且太阳光谱反射率和中红外发射率是此消彼长的关系。(3)采用均匀沉淀法,经1000℃热处理,可以得到C型磷酸铝样品,其晶体结构属于正交晶系的磷酸铝,太阳光谱反射率性能较高,但是中红外发射率较低,只有0.88。所以通过掺杂稀土金属离子钇来改善其红外辐射性能。在此过程中钇的掺杂可将磷酸铝晶相从正交晶系转变为单斜晶系,其发射率显着提高到0.93。钇的掺杂导致红外辐射性能的改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钇的掺杂降低了晶格振动的对称性,并获得了具有由多面体六元环组成的空腔结构。另一个原因是晶粒尺寸的减小可以增强红外发射率。(4)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得T型磷酸铝样品,其晶体结构属于单斜晶系的磷酸铝,样品在太阳光谱反射率最高可以达到0.97,大气窗口的最高发射率为0.90。并进行了详细的机理分析,发现T型磷酸铝,具有六元环彼此堆叠形成巨大的空腔通道,这些不致密的空腔会影响分子的振动时红外吸收与辐射,从而具有较高的发射率。而且制得T型磷酸铝属于选择性辐射制冷体,在日间辐射制冷方面会有很大的应用前景。(5)将最优性能的磷酸铝样品制备成涂层材料,并进行了实际的降温测试,最好的日间辐射制冷效果为:太阳直晒下,磷酸铝涂层的最高可比环境温度低6℃,比市售隔热涂层低4.8℃。实测日间辐射制冷功率为76 W/m2,与理论计算值78 W/m2是相近的。其次,计算并讨论了周围环境温度对辐射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周围环境温度越高,其最大制冷功率和最大的制冷温差也随之增大。此外,还将磷酸铝涂层用在瓷砖表面,获得最佳的制冷效果是比空白瓷砖和环境温度大约低3℃,实测日间制冷功率为68W/m2,与理论计算值65 W/m2相近。

李伟宏[6](2019)在《超细粉末涂料的粒度分布控制及流态化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细粉末涂料是粉末涂料领域前沿发展方向之一,具有流平性好、涂层表面平整度高等优点,能实现与液体涂料媲美的薄涂层,且有机挥发物排放几乎为零。作为典型的Geldart C类颗粒(中值粒径D50<25~40μm),超细粉末涂料也存在颗粒间作用力大导致的流动性差等问题,而较高的流动和流态化性能是粉末涂料实现喷涂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因此,研究C类颗粒的流态化特性及机理等共性问题以提高超细粉末涂料流动和流态化性能十分必要。有学者对B类和D类颗粒的粒度分布与流体动力学进行分析,但关于C类颗粒的粒度分布尤其是跨度对其流态化性能的研究甚少。据此,本文以超细粉末涂料(D50<25μm)为研究对象,考察高斯分布下颗粒中值粒径及跨度对其流态化特性的影响;研究了超细粉末涂料的密相传输性能;基于跨度对C类颗粒流动性影响机理研究了超细粉体颗粒制备中的粒度控制途径。首先,研究了跨度梯度对分别具有单一中值粒径的C类和A类颗粒流动和流态化性能的影响机理。通过休止角和崩塌角等测试手段表征跨度与颗粒流动性的对应关系。在气固流化床中研究了跨度对C类和A类颗粒床层压降波动等流态化特性的影响。随跨度增大,C类和A类颗粒的流动和流态化性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比A类颗粒,跨度对C类颗粒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同时表明,相较跨度,中值粒径仍是影响颗粒流动性和流态化性能的主要因素。其次,研究了流化助剂对不同跨度的C类和A类颗粒流动和流态化性能的调控机制。随跨度增大,C类颗粒的比表面积因细颗粒含量的增加显着提高,导致在相同流化助剂添加量下流态化特性的差异。通过阈值分割得出C2.6A0表面的流化助剂覆盖率为19%±5%;当助剂添加量为0.8wt.%时,C2.6A0.8已饱和而C3.5A0.8尚未达到其饱和临界点。再次,研究了C类和A类颗粒在粉管中的密相传输性能,考察了系统绝压和流化气速对传输固气比的影响。在流化助剂作用下,C类颗粒的传输性能大幅提高,传输固气比与A类颗粒相近。最后,在理解跨度对C类颗粒流动和流态化性能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对超细粉体颗粒制备过程中的粒度控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通过优化空气分级磨(ACM)的击柱构型,有效改善粉碎设备中常见的“过粉碎”(over-grinding)问题,使产品(D50=21μm)的D10增大34%,跨度降低7%。涂层外观性能测试表明跨度较小的超细粉末涂料涂层的光泽度和平整度较跨度较大的有明显提升。

丁心雄[7](2019)在《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制备与改性及其在水性环氧富锌铝防腐涂料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使用球磨法制备鳞片状锌铝合金,采用粒度分析仪、BET、SEM、EDS、XRD、沉降高度法来测定鳞片状锌铝合粉的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微观形貌、元素组成、晶型晶貌、分散稳定性,详细研究了球磨工艺条件对产品形貌和产品指标的影响。同时并将其作为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的颜料,以水性环氧树脂为成膜物质制备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并通过对涂层的硬度、附着力、耐酸性、耐碱性、耐盐雾性能等测试,研究了各影响因素对涂层性能的影响,优选出最佳的涂液配方组成。详细研究内容如下:(1)在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制备工艺上主要研究了球磨时间、球磨转速、球磨助剂、球磨溶剂、固液比等因素对球磨产品的影响,并对各个影响因素下得到的产品进行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以无水乙醇为球磨溶剂,固液比为1:2,使用304不锈钢磨球,球料比12:1、球磨转速为600 r/min、球磨时间为9 h,以复合球磨助剂和二乙醇胺-马来酸酐聚合物为助磨剂的效果最佳。(2)针对鳞片状锌铝合金在水性涂料中存在的不足,本文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包覆型水性片状锌铝粉,并对各个条件下得到的SiO2包覆型水性片状锌铝粉进行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以TEOS为硅源、NH3·H2O为催化剂、以正丁醇为反应溶剂,m(TEOS):m(ZA)粉为2.5:1,可在片状锌铝颜料粉表层包覆一层均匀致密的SiO2薄膜。包覆SiO2薄膜后的片状锌铝颜料粉平均粒径为12.29μm,产品的耐酸性得到了明显提高。(3)使用二乙醇胺改性溶剂型E-44环氧树脂,制备出具有良好亲水性的水性环氧树脂,并以其为成膜物质配制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研究了PVC浓度、不同锌铝粉、固化剂种类、润湿分散剂、流平剂、消泡剂、硅烷偶联剂等因素对涂料各项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涂层的物理性能和防腐性能的测试,判断涂料的优劣。结果表明:以SiO2包覆型水性片状锌铝为颜料粉、PVC浓度为40%、DY-175水性环氧固化剂、润湿分散剂用量为1%2%、流平剂用量为0.3%、硅烷偶联剂用量为1g、消泡剂用量为0.2%0.3%,能得到外观平滑洁整、物理性能及耐腐蚀性能良好的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

耿献飞[8](2019)在《超级绝热涂料的优化制备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在我国工业领域具有广泛用途的隔热涂料进行研究。以改善保温涂料的粉化现象及性能为出发点,选择适宜组分,制备出涂覆性能好、耐久性强和隔热性能佳的产品。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选取改性膨润土、木质素磺酸钙等作为粘结剂,SiO2微细粉、陶瓷微珠和空心球形粉体颗粒作为隔热功能填料,增强纤维作为增强相,掺入不同种类、数量和规格的隔热填料和红外遮光剂,辅以一些功能溶剂和助剂,通过机械搅拌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出色隔热性能的绝热涂料。(1)研究了改性膨润土、磷酸二氢铝、高温水泥、木质素磺酸钙、三聚氰胺和六聚偏磷酸钠对绝热涂料的外观形貌和隔热性能的影响,观察了经高温烧结后绝热涂层的微观结构,确定了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掺入5%改性膨润土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粉化现象,并改善涂抹性;2%木质素磺酸钙和0.85%六聚偏磷酸钠的掺入,使得绝热涂料在不改变涂抹性能的情况下,其用水量有所减少,使得绝热涂料在干燥时间上有所缩短,同时使得绝热涂料的粉化情况得到改善。(2)研究了 SiO2气凝胶的含量及不同粒度配比对绝热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观察了其在涂料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通过研究掺入不同粒度配比的SiO2气凝胶发现,粗细粒度配比为1:1时,绝热涂料的隔热性能最好;通过对掺入SiO2气凝胶绝热涂料的微观观察,SiO2气凝胶在绝热涂料基体中无团聚现象,分散均匀。(3)研究了硅酸锆和纳米TiO2两种红外遮光剂的晶型、粒度及含量对绝热涂料隔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酸锆和纳米TiO2的掺入对绝热涂料的隔热性能有很好的提升,粒度越粗的硅酸锆和纳米Ti02,其红外遮光能力就越强,其中纳米TiO2反射红外热的能力强于硅酸锆的反射能力。对于纳米TiO2来说,金红石型纳米TiO2反射红外热的能力比锐钛矿型纳米TiO2反射红外热的能力强,对绝热涂料隔热性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而且温度越高,温差越明显。

魏晋发[9](2018)在《铝基非晶粉体填充涂料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聚氨酯涂料作为一种聚氨酯类产品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和地板等领域。近年来,无机/有机复合低红外发射率涂层被人们广泛关注。由聚氨酯(PU)和片状铝粉填料组成的复合涂层具有低红外发射率的特点,被应用于热控制及隐形等领域。但是,其力学性能,特别是耐磨性,仍然不能满足部分环境下的使用要求。为了提高PU/Al复合涂层的耐磨性,本文拟通过改变填料来改性聚氨酯涂料。铝基非晶由于其高强度,低密度和卓越的力学性能等特点,可以作为有机涂层理想的改性填料之一。基于此,本课题做了以下研究。首先用真空快淬的方法制备铝基非晶带材并以球磨的方式破碎,对不同成分和工艺的带材进行XRD和DSC检测分析来优化工艺,最终选择分子比为Al85Ni5Y8Co2的非晶带材,线速度为30 m/s的甩带工艺。通过对球磨粉末的物相及粒度分布分析,优化球磨工艺,最终选择在Ar气气氛中以50:1的球料比在350 r/min的球磨转速下将带材球磨12 h。其次选择合适聚氨酯涂料的原料,并对聚氨酯涂料的原料配比进行计算,通过滴定检测预聚体中异氰酸酯含量,确定预聚体反应温度及时间,利用CASS加速盐雾试验,确定聚氨酯双组份的混合气氛,并对不同填料添加量的聚氨酯涂料进行硬度、附着力、耐磨性以及红外发射率检测,优化填料添加量,最终选择聚氨酯预聚体在80℃真空环境下搅拌1.5 h,双组份在真空环境下混合,填料添加量为8.75 wt.%。最后探究填充不同含量的铝基非晶粉体对聚氨酯涂料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检查涂层的显微结构,结果显示铝基非晶合金在涂层和结合界面中具有良好的分布。通过附着力、硬度和耐磨性测试评估力学性能,随着铝基非晶合金粉末含量的添加,聚氨酯涂料涂层硬度和耐磨性均得到改善,随着铝基非晶颗粒增多硬度逐渐增大,磨损量在填料中铝基非晶含量为57 wt.%时最低,耐磨性最佳。腐蚀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填料中铝基非晶含量从0 wt.%增加到57 wt.%,腐蚀速率缓慢减小,抗腐蚀性能略微增加,当填料中铝基非晶颗粒含量大于57 wt.%,腐蚀速率提高,抗腐蚀性能开始下降。这项研究开发出一种改善涂层性能的新方法,并为开发高耐磨性的低红外发射率涂层提供指导。

张艳林[10](2017)在《电气石粉在路面环保技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电气石由于具有产生负离子、净化空气的功能,在环保领域取得了一些应用。但缺少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本文通过室外测量、室内材料试验研究,对电气石粉路面材料的负离子发生量、抑烟效果进行评估。并针对电气石粉发生量较低的问题,实验探索了电气石的负离子发生机理。具体工作与成果如下:为获得福州地区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规律。采用动态法离子测试仪实际测量和文献调研的方法,测量和调研校园、风景区、工厂、城市等地的负离子浓度值。测试研究表明: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环境湿度呈正相关性,与温度呈负相关。雷雨天气能够产生大量的负离子,维持时间不长;林木区域在700个/cm3以上,塑胶跑道、道路、城市区域普遍在200~700个/cm3。制备电气石粉发生负离子的沥青、水泥胶浆,彩色、水性涂料材料。对四种材料的发生量进行测试,按发生量从大到小:水泥材料>水性涂料>彩色涂料>沥青材料。电气石粉掺量为10%,四种材料负离子发生量分别为321个/cm3、264个/cm3、188个/cm3、144个/cm3。电气石粉在周围较小空间内激发产生负离子,在应用电气石粉作为负离子发生材料时,需要将材料置于通风较好的环境下。为评估电气石粉的抑烟效果,采用紫外分光法、重量法、热重分析技术。对不同加热温度、搅拌时间、抑烟剂掺量下沥青的产烟量进行评估。试验结果表明:电气石粉对烟量影响较小,温度、加热时间、搅拌对烟气产生的影响很大。温度影响最为明显,加热温度达到170后烟气产生量明显增加。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沥青烟单位时间内烟气增加量变化值先增大后减小,而后趋于稳定。基质沥青加热温度为170℃时,搅拌产生的烟气量是不搅拌的数倍。为找出粒度、成分与负离子发生量的关系。采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对电气石粉和高辐射粉体的粒度、成分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降低电气石粉体粒度可以提高负离子的发生量。测试粒度相同的电气石粉与高辐射粉体的负离子发生量。发现高辐射粉体的发生量是电气石粉的十几到几十倍以上。通过成分分析发现,放射性元素(Th、U)可显着提高粉体负离子的发生量。以上研究显示,电气石粉路面材料产生的负离子作用范围小。负离子材料成分对负离子产生量的影响作用大,未来仍有较大的研究提升空间。基于研究结果,可为负离子环保路面材料的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二、粉体粒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体粒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超细颗粒对高浓度水煤浆性能的影响及成浆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煤浆技术的发展及研究
        1.2.1 影响水煤浆性能的关键因素
        1.2.2 水煤浆制浆工艺的发展
    1.3 超细颗粒的研究进展
        1.3.1 超细颗粒表面特性的研究进展
        1.3.2 超细颗粒化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1.3.3 多尺度颗粒在浆态条件下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水煤浆粒度级配理论研究
        1.4.1 堆积理论的发展
        1.4.2 连续级配粒度分布研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思路
2 超细颗粒掺入对煤浆性能影响的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煤样选取与制备
        2.1.2 实验仪器与原理
    2.2 神府东胜煤特性分析
        2.2.1 煤质分析
        2.2.2 研磨特性分析
    2.3 粒控提浓成浆性实验
        2.3.1 水煤浆制备与测试
        2.3.2 不同超细颗粒掺混比例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2.3.3 不同原料掺入顺序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2.4 基于纳米CT技术的原位煤浆表征
        2.4.1 纳米CT技术概述
        2.4.2 X—ray Nano—CT成像技术表征煤浆三维结构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超细颗粒特性对浆体性能及颗粒分布特征影响的研究
    3.1 超细颗粒粒度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1.1 不同研磨时间下超细颗粒粒径特性
        3.1.2 粒度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3.1.3 粒度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2 不同粒径超细颗粒表面形貌分析及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2.1 不同粒径超细颗粒表观形貌分析
        3.2.2 不同工艺下成品煤浆的表观形貌分析
        3.2.3 表观形貌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3 不同粒径超细颗粒表面官能团分析
    3.4 不同粒径超细颗粒Zeta电位分析
        3.4.1 Zeta电位分析
        3.4.2 双电层水膜结构的形成
    3.5 不同粒径超细颗粒润湿特性及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5.1 润湿性变化
        3.5.2 润湿性对煤浆性能的影响
    3.6 固液体系中多尺度颗粒间交互作用机制研究
        3.6.1 粒径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力影响的研究
        3.6.2 高浓度煤浆中颗粒空间分布特征
    3.7 本章小结
4 高浓度煤浆成浆机理及粒控提浓工艺模型建立
    4.1 高浓度煤浆成浆机理阐释
        4.1.1 粗颗粒在高浓度煤浆中的作用
        4.1.2 细颗粒在高浓度煤浆中的作用
        4.1.3 超细颗粒在高浓度煤浆中的作用
    4.2 粒控提浓工艺模型建立
        4.2.1 模型的目的及假定条件
        4.2.2 考虑吸附水膜的颗粒模型
        4.2.3 单个粗颗粒表面包覆超细颗粒数量理论计算
        4.2.4 粗颗粒之间叠加超细颗粒数量的理论计算
        4.2.5 粗颗粒间隙填充细颗粒的数量和粒径理论计算
    4.3 模型验证成浆性实验
        4.3.1 成浆性实验
        4.3.2 模型验证结论
    4.4 本章小节
5 结论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纳米气凝胶绝热涂料的制备与绝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绝热涂料与气凝胶的绝热原理
        1.2.1 绝热涂料的绝热原理
        1.2.2 纳米气凝胶的绝热原理
    1.3 绝热涂料的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步骤
        2.3.1 气凝胶绝热涂料制备工艺
        2.3.2 实验样品的制备
    2.4 性能检测
        2.4.1 隔热温差测试
        2.4.2 导热系数测试
        2.4.3 抗压强度测试
        2.4.4 涂层形貌表征
        2.4.5 纳米粉体形貌表征
        2.4.6 纳米粉体粒度检测
        2.4.7 红外透过率测试
第3章 SiO_2气凝胶绝热涂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SiO_2气凝胶添加量对绝热涂料宏观状态的影响
    3.2 SiO_2气凝胶添加量对绝热涂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3.3 SiO_2气凝胶添加量对绝热涂料干密度的影响
    3.4 SiO_2气凝胶添加量对绝热涂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3.5 SiO_2气凝胶对绝热涂料耐水性能的影响
    3.6 涂层厚度对绝热涂料隔热温差的影响
        3.6.1 涂层厚度对绝热涂料(不含气凝胶)隔热温差的影响
        3.6.2 涂层厚度对气凝胶绝热涂料隔热温差的影响
        3.6.3 SiO_2气凝胶对绝热涂料隔热温差的影响
    3.7 气凝胶绝热涂料的微观形貌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红外遮光剂对绝热涂料性能的影响
    4.1 红外遮光剂的红外透过性能
        4.1.1 TiO_2红外遮光剂的红外透过率
        4.1.2 焦硫酸钛红外遮光剂的红外透过率
        4.1.3 碳化硅红外遮光剂的红外透过率
        4.1.4 微硅粉红外遮光剂的红外透过率
        4.1.5 钇稳定氧化锆红外遮光剂的红外透过率
    4.2 TiO_2红外遮光剂的粒度分析
    4.3 TiO_2红外遮光剂的微观形貌
    4.4 TiO_2红外遮光剂对气凝胶绝热涂料性能的影响
        4.4.1 TiO_2红外遮光剂对气凝胶绝热涂料红外透过率的影响
        4.4.2 TiO_2红外遮光剂对气凝胶绝热涂料高温导热系数的影响
        4.4.3 TiO_2红外遮光剂对气凝胶绝热涂料理化性能的影响
        4.4.4 TiO_2红外遮光剂对气凝胶绝热涂料微观结构的影响
        4.4.5 TiO_2红外遮光剂对气凝胶绝热涂料涂覆性能的影响
        4.4.6 TiO_2红外遮光剂对气凝胶绝热涂料隔热温差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泡剂对绝热涂料性能的影响
    5.1 发泡剂的添加量对绝热涂料宏观状态的影响
    5.2 发泡剂的添加量对绝热涂料干密度的影响
    5.3 发泡剂的添加量对绝热涂料抗压强度的影响
    5.4 发泡剂的添加量对绝热涂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5.5 发泡剂对绝热涂料导热系数的影响
    5.6 涂层厚度对绝热涂料隔热温差的影响
    5.7 发泡剂对绝热涂料隔热温差的影响
    5.8 纳米气凝胶绝热涂料的性能指标
    5.9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无机空心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隔热涂层材料中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建筑隔热涂层材料
        1.2.1 建筑隔热涂层材料分类及原理
        1.2.2 建筑隔热涂层材料的研究进展
    1.3 空心玻璃微球及其复合材料
        1.3.1 空心玻璃微球及其复合材料概述
        1.3.2 空心玻璃微球在隔热材料中的应用
    1.4 空心SiO_2微球及其复合材料
        1.4.1 空心SiO_2微球导热理论研究
        1.4.2 空心SiO_2微球在隔热材料中的应用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5.1 课题的提出
        1.5.2 课题研究内容
        1.5.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实验过程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药品及设备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空心玻璃微球/Al-Si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2.2.2 空心玻璃微球/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2.2.3 空心SiO_2微球的制备
        2.2.4 SiO_2/TiO_2复合空心球的制备
        2.2.5 复合涂层的制备
    2.3 组织结构与性能分析
        2.3.1 结构表征
        2.3.2 性能测试
第3章 空心玻璃微球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1 HGM/Si-Al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1.1 HGM/Si-Al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
        3.1.2 HGM/Si-Al气凝胶复合材料微观形貌分析
        3.1.3 HGM/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与导热性能
    3.2 HGM/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3.2.1 HGM/TiO_2复合材料的制备
        3.2.2 微观形貌分析
        3.2.3 TiO_2在HGM表面生长机理探究
        3.2.4 HGM/TiO_2复合材料的光学性能与导热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心SiO_2微球及SiO_2/TiO_2复合空心球的制备与性能
    4.1 引言
    4.2 空心SiO_2微球的制备与性能
        4.2.1 PS模板的制备
        4.2.2 空心SiO_2微球的合成
        4.2.3 空心SiO_2微球的微观形貌
        4.2.4 空心SiO_2微球的光学性能与导热性能
    4.3 SiO_2/TiO_2复合空心球的制备与性能
        4.3.1 SiO_2/TiO_2复合空心球的制备
        4.3.2 SiO_2/TiO_2复合空心球的微观形貌
        4.3.3 SiO_2/TiO_2复合空心球的相组成
        4.3.4 SiO_2/TiO_2复合空心球的光学性能与导热性能
    4.4 SiO_2复合空心球与HGM复合空心球性能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机空心球体系复合隔热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5.1 无机-有机复合隔热涂层的制备
    5.2 以HGM/气凝胶复合材料为填料的涂层的性能
    5.3 以HGM/TiO_2复合材料为填料的涂层的性能
    5.4 以SiO_2/TiO_2复合空心球为填料的涂层的性能
    5.5 三种复合涂层的性能对比
        5.5.1 三种复合涂层的反射性能对比
        5.5.2 三种涂层的导热性能对比
        5.5.3 三种复合涂层的综合隔热性能对比
        5.5.4 三种涂层与目前文献报导的其他涂层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橄榄石矿物酸溶制备超细二氧化硅及其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超细二氧化硅概述
        1.1.1 超细二氧化硅的结构
        1.1.2 超细二氧化硅的性质
        1.1.3 超细二氧化硅的应用
    1.2 超细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1.2.1 物理法
        1.2.2 化学法
    1.3 橄榄石矿物酸溶理论与超细二氧化硅的制备
        1.3.1 橄榄石酸溶理论
        1.3.2 二氧化硅的形成过程
        1.3.3 酸溶条件对超细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1.3.4 超细二氧化硅的团聚与防团聚措施
    1.4 超细二氧化硅的表面改性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5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原料与分析方法
    2.1 试验原料
        2.1.1 物相分析
        2.1.2 成分分析
    2.2 试验仪器及药品
        2.2.1 试验仪器
        2.2.2 试验药剂
    2.3 试验流程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溶液中Mg~(2+)浓度的测定
        2.4.2 超细二氧化硅的表征方法
第3章 橄榄石硫酸溶解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法
        3.1.1 橄榄石酸溶条件优化试验方法
        3.1.2 橄榄石酸溶动力学试验方法
    3.2 橄榄石酸溶条件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3.2.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3 橄榄石酸溶动力学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搅拌速度对Mg~(2+)浸出率的影响
        3.3.2 浸出温度对Mg~(2+)浸出率的影响
        3.3.3 硫酸浓度对Mg~(2+)浸出率的影响
        3.3.4 橄榄石粒度对Mg~(2+)浸出率的影响
        3.3.5 浸出反应表观活化能和反应级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细二氧化硅制备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表面活性剂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1.1 表面活性剂类型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1.2 表面活性剂分子质量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1.3 表面活性剂加入量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2 硫酸浓度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3 液固比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4 超声分散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4.1 超声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4.2 超声时间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5 陈化时间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6 Na~+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7 煅烧温度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4.8 二氧化硅产品的表征
        4.8.1 XRD表征
        4.8.2 FT-IR表征
        4.8.3 热重分析
        4.8.4 理化性能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细二氧化硅的改性试验研究
    5.1 试验原理及方法
        5.1.1 超细二氧化硅改性原理
        5.1.2 试验方法
    5.2 二氧化硅改性条件优化
        5.2.1 改性剂的选择
        5.2.2 改性时间对二氧化硅改性效果的影响
        5.2.3 改性剂用量对二氧化硅改性效果的影响
        5.2.4 改性温度对二氧化硅改性效果的影响
    5.3 改性二氧化硅的表征
        5.3.1 改性二氧化硅FT-IR表征
        5.3.2 改性二氧化硅粒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铝磷酸盐新型辐射制冷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辐射制冷的理论基础
        1.2.1 太阳辐射及材料对其吸收
        1.2.2 材料的红外辐射
        1.2.3 大气窗口
        1.2.4 辐射制冷原理
    1.3 辐射制冷的研究现状
        1.3.1 各种材料的复杂多层超材料设计
        1.3.2 具有特定周期性表面形貌的单一材料
        1.3.3 几种材料结合复杂形态的设计
        1.3.4 单一材料
    1.4 磷酸铝辐射制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1.4.1 磷酸铝的基本性质
        1.4.2 铝磷酸盐红外吸收特性
    1.5 本课题选题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分析和测试方法
        2.3.1 物相分析
        2.3.2 显微结构分析
        2.3.3 热重-差热分析
        2.3.4 粒度分析
        2.3.5 固体核磁共振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3.7 光谱特性分析
        2.3.8 晶体结构分析
        2.3.9 温度测试
第三章 非晶态铝磷酸盐制备及其光谱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Al/P比的影响
        3.3.1 Al/P比对物相组成的影响
        3.3.2 Al/P比对发射性能的影响
        3.3.3 Al/P比对反射性能的影响
    3.4 Al/P=1.5 时的研究讨论
        3.4.1 热重-差热分析
        3.4.2 物相分析
        3.4.3 化学位移分析
        3.4.4 发射率性能分析
        3.4.5 化学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晶态分子筛结构磷酸铝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制备
    4.3 乙二胺为模板剂
        4.3.1 成核机理
        4.3.2 HF含量对物相的影响
        4.3.3 HF含量对形貌的影响
        4.3.4 HF含量对光谱性能的影响
    4.4 三乙胺为模板剂
        4.4.1 成核机理
        4.4.2 HF含量对物相的影响
        4.4.3 HF含量对形貌的影响
        4.4.4 HF含量对光谱性能的影响
    4.5 二异丙胺为模板剂
        4.5.1 成核机理
        4.5.2 HF含量对物相的影响
        4.5.3 HF含量对形貌的影响
        4.5.4 HF含量对光谱性能的影响
    4.6 光谱性能与分子筛结构的关系
        4.6.1 不同分子筛的结构特点
        4.6.2 分子筛结构对光谱性能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均匀沉淀法合成晶态C型磷酸铝及其改性
    5.1 引言
    5.2 制备与颗粒度讨论
        5.2.1 样品制备
        5.2.2 均匀沉淀法的原理
        5.2.3 粒度大小对磷酸铝反射率和发射率的影响
    5.3 未掺杂磷酸铝的性能分析
        5.3.1 综合热分析
        5.3.2 物相组成分析
        5.3.3 综合光谱性能
    5.4 Y掺杂改性
        5.4.1 掺杂样品的制备
        5.4.2 综合热分析
        5.4.3 物相组成分析
        5.4.4 红外吸收分析
        5.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4.6 核磁分析
        5.4.7 形貌分析
        5.4.8 光谱性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光谱选择性T型磷酸铝辐射制冷材料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3 磷酸铝功能粉体的热分析
    6.4 热处理温度对物相的影响
    6.5 热处理温度对Al,P化学环境的影响
    6.6 热处理温度对反射率和发射率的影响
    6.7 发射率机理分析
        6.7.1 晶体结构对发射率性能的影响
        6.7.2 选择性发射机理
    6.8 反射率机理分析
        6.8.1 禁带宽度对反射率性能的影响
        6.8.2 晶体结构对反射率性能的影响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辐射制冷效果的测试与理论计算
    7.1 引言
    7.2 膜层的制备与测试装置
        7.2.1 膜层的制备与优化
        7.2.2 辐射制冷装置的设计
    7.3 辐射制冷实测效果
        7.3.1 涂层的基本性能
        7.3.2 与铝箔对比
        7.3.3 与市售隔热涂料对比
    7.4 辐射制冷功率计算
        7.4.1 辐射制冷功率计算的基本公式
        7.4.2 大气辐射的讨论
        7.4.3 几种理想状态辐射体功率比较
        7.4.4 磷酸铝辐射制冷功率计算
    7.5 辐射制冷功率实测
    7.6 外墙瓷砖涂层的应用
    7.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超细粉末涂料的粒度分布控制及流态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粉末涂料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 超细粉末涂料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粒度分布对超细粉末涂料流动和流态化特性的影响
    2.1 引言
    2.2 文献综述
        2.2.1 Geldart颗粒分类法
        2.2.2 颗粒间作用力
        2.2.3 Geldart“C”类颗粒流态化特性
        2.2.4 粒度分析方法和颗粒等效粒径
        2.2.5 流动性能表征
    2.3 实验原料及其制备方法
        2.3.1 实验原料
        2.3.2 制备方法
    2.4 实验装置及表征手段
        2.4.1 实验装置
        2.4.2 表征手段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粒度分布以及流动性能表征
        2.5.2 流态化特性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流化助剂对超细粉末涂料流动和流态化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文献综述
        3.2.1 外力场作用下细颗粒流态化
        3.2.2 本征流态化
        3.2.3 其他辅助手段
    3.3 实验原料及制备方法
        3.3.1 实验原料
        3.3.2 流化助剂与原料混合方法及混合装置
    3.4 实验装置及表征手段
    3.5 结果与讨论
        3.5.1 流化助剂和跨度对休止角、崩塌角的影响
        3.5.2 流态化性能表征
        3.5.3 流化助剂理论用量与覆盖率的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细粉末涂料密相传输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文献综述
        4.2.1 粉末涂料输送方式
        4.2.2 影响粉末涂料传输的主要因素
    4.3 实验原料、装置及方法
        4.3.1 实验原料
        4.3.2 实验装置和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粉末涂料半静态和半动态流动性能表征
        4.4.2 传输系统绝对压力对固气比的影响
        4.4.3 流化气速对固气比的影响
        4.4.4 真空度和流化气速与传输管道压降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细粉末涂料粉体粒度调控及涂层外观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2.1 粉末涂料的常用制备方法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5.2.2 粉末涂料粒度分布对涂层外观性能的影响
    5.3 实验部分
        5.3.1 实验原料和设备
        5.3.2 表征方法与手段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空气分级磨中过粉碎产生的原因
        5.4.2 击柱的构型对产品粒度分布的影响
        5.4.3 击柱构型对产品粒度分布影响的预测研究
        5.4.4 击柱构型对磨机能量利用率的影响
        5.4.5 粉碎效率的估算
        5.4.6 粒度分布对超细粉末涂料涂层外观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说明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制备与改性及其在水性环氧富锌铝防腐涂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锌铝合金的概述
        1.1.1 锌铝合金
        1.1.2 国内外鳞片状锌铝粉相关产品以及性能的对比
    1.2 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1.2.1 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制备方法
        1.2.2 鳞片状锌铝合金在水性涂料应用中优势
        1.2.3 鳞片状锌铝合金在水性涂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3 鳞片状锌铝合金表面处理与改性研究
        1.3.1 缓蚀剂抑制法
        1.3.2 表面化学处理
        1.3.3 膜包覆法
    1.4 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的研究与进展
        1.4.1 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的组成
    1.5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5.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5.2 论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仪器及研究方法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步骤
        2.2.1 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制备
        2.2.2 SiO_2 包覆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制备方法
        2.2.3 水性环氧树脂的制备方法
        2.2.4 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的制备方法
        2.2.5 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涂层的制备方法
    2.3 材料的物相表征
        2.3.1 激光粒度分析
        2.3.2 X衍射结构分析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3.4 比表面积分析
        2.3.5 松装密度分析
        2.3.6 亮度与片状化程度的分析测定
        2.3.7 样品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2.3.8 包覆SiO_2 后片状锌铝合金的耐酸性研究—析氢量测试
    2.4 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的制备工艺与性能检测方法
        2.4.1 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的各项基础性能检测方法
        2.4.2 极化曲线的测定
第3章 湿法球磨制备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原料锌铝合金粉在球磨过程中的变形行为
        3.2.1 粉体的变形与团聚
        3.2.2 粉体的团聚与消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球磨时间对鳞片状锌铝合金形貌的影响
        3.3.2 球磨机转速对鳞片状锌铝合金形貌的影响
        3.3.3 助磨剂对鳞片状锌铝合金物理性质的影响
        3.3.4 球料比以及磨球配比对鳞片状锌铝合金物理性能的影响
        3.3.5 球磨溶剂对鳞片状锌铝合金物理性能的影响
        3.3.6 固液比对鳞片状锌铝合金物理性能的影响
    3.4 片状锌铝合金样品的分散稳定性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_2 包覆型水性片状锌铝颜料粉
    4.1 前言
    4.2 SiO_2 包覆鳞片状锌铝粉的制备路线及机理
        4.2.1 硅烷的水解缩合机理
        4.2.2 实验设计方案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硅源对SiO_2 包覆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影响
        4.3.2 m(TEOS) :m(Zn-Al粉)对SiO_2 包覆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影响
        4.3.3 催化剂对SiO_2 包覆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影响
        4.3.4 不同反应介质对SiO_2 包覆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影响
    4.4 包覆SiO_2 样品的表征与分析
        4.4.1 样品的XRD分析
        4.4.2 原料与最佳包覆条件下样品的SEM与 EDS的对比分析
        4.4.3 样品的粒径大小分析
    4.5 结论
第5章 鳞片状锌铝合金在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水性环氧树脂的制备
        5.2.1 实验原理
        5.2.2 合成步骤
        5.2.3 改性环氧树脂的产品外观与红外分析
    5.3 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的制备以及性能研究
        5.3.1 DEOA用量对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性能的影响
        5.3.2 PVC对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性能的影响
        5.3.3 不同锌铝粉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性能的影响
        5.3.4 不同固化剂对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性能的影响
        5.3.5 不同助剂对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性能的影响
    5.4 水性环氧富锌铝涂料基本配方与分析检测
        5.4.1 涂液基本配方
        5.4.2 涂层的塔菲尔曲线测试
        5.4.3 腐蚀后涂层照片与扫描电镜
    5.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超级绝热涂料的优化制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隔热保温涂料分类
        1.2.1 阻隔型隔热保温涂料
        1.2.2 反射型隔热保温涂料
        1.2.3 辐射型隔热保温涂料
        1.2.4 复合型隔热保温涂料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
    2.1 实验原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步骤
第3章 粘结剂对涂料外观形貌及隔热性能影响
    3.1 磷酸盐类粘结剂对涂料影响
        3.1.1 磷酸盐类粘结剂对涂料外观形貌影响
        3.1.2 磷酸盐类粘结剂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3.2 增稠剂类粘结剂对涂料影响
        3.2.1 增稠剂类粘结剂对涂料外观形貌影响
        3.2.2 增稠剂类粘结剂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3.3 减水剂类粘结剂对涂料影响
        3.3.1 减水剂类粘结剂对涂料外观形貌影响
        3.3.2 减水剂类粘结剂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3.4 涂料微观结构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SiO_2气凝胶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4.1 SiO_2气凝胶性能测试
        4.1.1 SiO_2气凝胶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4.1.2 SiO_2气凝胶粒度配比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4.1.3 微观分析SiO_2气凝胶在涂料中分散性能
    4.2 小结
第5章 红外反射剂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5.1 硅酸锆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5.1.1 硅酸锆粒度检测
        5.1.2 硅酸锆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5.1.3 硅酸锆粒度及配比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5.2 纳米TiO_2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5.2.1 纳米TiO_2单层隔热效果
        5.2.2 纳米TiO_2种类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5.2.3 纳米TiO_2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5.3 硅酸锆与纳米TiO_2对涂料隔热性能影响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铝基非晶粉体填充涂料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氨酯涂料的现状与发展
        1.1.1 聚氨酯涂料的简介及国内外发展
        1.1.2 聚氨酯涂料的优点和面临的挑战
    1.2 聚氨酯涂料的合成
        1.2.1 异氰酸酯的基本化学反应和反应活性
        1.2.2 聚氨酯涂料原料
    1.3 聚氨酯/无机复合涂层的研究现状
    1.4 非晶合金
        1.4.1 非晶合金定义和特点
        1.4.2 非晶合金的发展
        1.4.3 铝基非晶制备方法
    1.5 本课题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开题思路及选题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铝基非晶粉体的制备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设备与方法
    2.2 铝基非晶合金粉体制备方法与工艺优化
        2.2.1 铝基非晶合金带材的制备
        2.2.2 球磨工艺对铝基非晶粉体的影响
        2.2.3 球磨粉体的粒径分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氨酯涂料的配比及工艺
    3.1 试验材料与设备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备与方法
    3.2 聚氨酯涂料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3.2.1 预聚体反应温度和时间的确定
        3.2.2 双组份混合环境对聚氨酯涂料腐蚀性能影响
    3.3 铝粉添加量对聚氨酯/铝复合涂料的性能影响
        3.3.1 聚氨酯涂料及原材料中官能团的确定
        3.3.2 铝粉添加量对聚氨酯涂料形貌影响
        3.3.3 铝粉添加量对聚氨酯涂料力学性能影响
        3.3.4 铝粉添加量对聚氨酯涂料低红外发射率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氨酯/铝/铝基非晶复合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设备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备与方法
    4.2 铝基非晶粉体的填充对聚氨酯涂料的影响
        4.2.1 铝基非晶的填充对聚氨酯涂料结构影响
        4.2.2 铝基非晶粉体对聚氨酯涂料力学性能影响
        4.2.3 铝基非晶粉体对聚氨酯涂料电化学腐蚀性能影响
        4.2.4 铝基非晶粉体对聚氨酯涂料红外发射率影响
    4.3 铝基非晶粉体填充聚氨酯涂料的应用
        4.3.1 轮毂表面阳极氧化
        4.3.2 铝合金轮毂喷涂聚氨酯涂料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10)电气石粉在路面环保技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空气净化类功能材料研究概况
        1.2.2 负离子的特性和形成机理研究
        1.2.3 负离子浓度测试方法
        1.2.4 电气石负离子技术研究和应用现状
        1.2.5 电气石矿物质学特性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问题提出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福州地区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调查
    2.1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测试
        2.1.1 测试仪器
        2.1.2 测试指标和方法
        2.1.3 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分级评价方法
    2.2 校内空气负离子监测分析
        2.2.1 测试时间、地点的选择
        2.2.2 部分地点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
    2.3 实测结果与讨论
        2.3.1 校内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情况
        2.3.2 实测数据
        2.3.3 温、湿度对负离子浓度的影响
        2.3.4 AQI与空气负离子浓度间的关系
        2.3.5 季节与空气负离子浓度间的关系
        2.3.6 雷雨与空气负离子浓度间的关系
        2.3.7 风与空气负离子浓度间的关系
        2.3.8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掺加电气石粉路面材料负离子发生性能研究
    3.1 材料负离子发生量的测试
        3.1.1 测试方法
        3.1.2 测试材料试验分组
    3.2 沥青混合料负离子发生量及性能测试
        3.2.1 原材料与级配设计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负离子水泥路面材料
        3.3.1 负离子半柔性路面材料
        3.3.2 负离子透水混凝土材料
        3.3.3 试验结果分析
    3.4 负离子路面涂料发生量及性能研究
        3.4.1 涂料原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3.4.2 负离子发生量试验结果分析
        3.4.3 彩色涂料力学性能
        3.4.4 水性涂料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气石粉抑烟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4.1 沥青挥发性气体评价指标方法与抑烟剂选择
        4.1.1 沥青烟的评价指标
        4.1.2 产烟量的评价方法
        4.1.3 沥青抑烟剂的分类
    4.2 烟气量测试方案与收集装置
        4.2.1 试验原材料与分组
        4.2.2 沥青烟收集装置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抑烟剂对轻、重组分产生量的测试效果
        4.3.2 基质沥青烟气产生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3.3 热重分析评价
        4.3.4 不同抑烟剂的抑烟机理分析
        4.3.5 抑烟剂抑烟效果讨论
    4.4 抑烟剂对沥青性能的影响
        4.4.1 测试方法与试验分组
        4.4.2 试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气石粉负离子发生特性与机理研究
    5.1 实验测试与表征方法
    5.2 原材料与试验分组
    5.3 电气石粉的负离子发生特性
        5.3.1 电气石粉的粒度分析
        5.3.2 放射性元素对电气石粉发生量的影响
        5.3.3 电气石粉表面处理
        5.3.4 热处理温度对发生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粉体粒度对涂料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细颗粒对高浓度水煤浆性能的影响及成浆机理研究[D]. 李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纳米气凝胶绝热涂料的制备与绝热性能研究[D]. 王盛群. 沈阳理工大学, 2021(01)
  • [3]无机空心球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隔热涂层材料中的性能研究[D]. 武春昱. 天津大学, 2020(02)
  • [4]橄榄石矿物酸溶制备超细二氧化硅及其改性研究[D]. 崔兆纯.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铝磷酸盐新型辐射制冷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D]. 李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超细粉末涂料的粒度分布控制及流态化特性的研究[D]. 李伟宏. 天津大学, 2019(01)
  • [7]鳞片状锌铝合金的制备与改性及其在水性环氧富锌铝防腐涂料中的应用[D]. 丁心雄. 吉首大学, 2019(02)
  • [8]超级绝热涂料的优化制备技术研究[D]. 耿献飞.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3)
  • [9]铝基非晶粉体填充涂料及其性能研究[D]. 魏晋发.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10]电气石粉在路面环保技术中的应用研究[D]. 张艳林. 福州大学, 2017(05)

标签:;  ;  ;  ;  

粉末粒度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