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金自动网格划分方法

克里金自动网格划分方法

一、克立格自动网格化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周雷,赵俐红,杜国庆,段乃金,王继国,葛庆,申文环,李宁,亓协全,杨晨[1](2019)在《三角剖分方法网格化在非正交测网物化探数据成图时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选取合适的网格化方法和合理的参数设置,在绘制物化探等值线图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绘制的物化探等值线图更加精准,绘图方法更加科学。本文发现非正交测网的高精度磁测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绘制等值线图时,不同的网格化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研究分析三角剖分方法和克里格方法网络化的原理和特点,总结得出在非正交测网数据成等值线图时,三角剖分法网格化对比于克里格法网格化,具有更好的应用效果。

刘欣[2](2015)在《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三维重建算法研究》文中认为在生产过程的物流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对料堆进行有效计量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提高企业原材料自动化的管理水平,本课题研究了一种速度快、精度高的三维重建算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获得的散点数据进行了预处理。由于摄像机的环形工作平台与料堆平台不平行,导致还原的三维数据信息产生倾斜。应先将边界点的z坐标值还原到0的附近,则将分别采集到的边界数据点进行处理,计算倾斜角,最后根据计算所得的倾斜角对所有的料堆表面特征点进行处理,完成所有料堆散点数据的倾斜校正。预处理后获得的三维数据坐标精度更高。(2)分析三维重建和体积计算原理,通过对比各种空间插值方法的优缺点,选取了适用于本课题的克里金插值算法并对其进行了改进。先对已知采样点数据进行分析,求取实验变差函数值,然后通过理论变差函数模型拟合离散的实验变差函数值,获得采样点数据的变差函数模型,选择采样点,代入克里金插值方程组求出权值,最终求得采样点的属性值。(3)考虑到采样点间的空间相关性,对采样点的搜索策略进行了改进,由整体搜索法改为局部搜索法,设计了方位搜索法,此方法提高了三维重建精度和运算速度。(4)对料堆的三维点采用整体克里金插值算法和局部克里金插值算法分别进行插值,实现料堆体积的三维重建和体积计算,对两者的精度进行比较,实验得出局部克里金插值算法恢复的料堆表面更加接近实际料堆表面,求出的体积误差更小。本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大型物料堆体积的自动化测量。通过实验室的模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该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

朱荣跃[3](2014)在《矿山工程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分析及应用》文中指出矿山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技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结合一定的数据结构和地质科学的逻辑思维建立矿山的地质特征模型和矿山建设工程巷道模型并利用可视化技术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图形、图像处理和三维显示。矿山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技术的发展为矿山设计工程师和矿山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了解矿山三维空间状况的平台。该项技术的实施能够对矿山设计方案建设完成后的矿山三维空间地质体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并能够将矿山建设和生产中有关环境评价、安全评估等内容提前展现在公众面前。这将促进国内采矿业朝着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本文在研究三维地质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相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原理和Surpac矿业软件构建三维地质可视化模型的流程,以白山市靖宇县富安煤矿为工程实例,建立了富安煤矿三维地质可视化模型。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了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相关问题。(2)研究了白山市靖宇县富安煤矿的工程地质特点,主要从地层及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矿体特征等方面分析研究该矿山的工程地质特点。(3)利用矿业工程软件Surpac构建了靖宇县富安煤矿矿山三维矿床模型,主要有地表模型、断层模型、矿体模型和巷道模型。(4)分析研究了Surpac软件系统块体模型构建原理和流程,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富安煤矿矿体的块体模型,并应用直接赋值法、距离幂次反比法对块体模型进行赋值构建矿体的品位模型。

王运森[4](2013)在《开采过程多源信息融合与集成分析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开采过程中各种信息源进行研究,在总结了地质几何模型中的面模型、体模型、数据结构模型和工程巷道模型及力学分析数值模拟模型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扩展B-REP的统一空间数据共通模型;在研究了信息融合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开采过程中地质测量、数值模拟、采动监测等数据源的多尺度性、多语义性的特点,建立了开采过程中多源信息的标准体系与协议;研究了微震监测等多源信息的特征,建立了采动信息处理的流程,并且利用了小波分析算法对微震监测的信号进行滤波,总结了图像类的增加技术;对于微震监测的应力场与数值模拟的应力场进行了二维图像融合,为解释应力的集中与岩体稳固性分析与预测提供了第三种途径。主要的内容如下:(1)从多源信息融合的概念出发,对适合于我国地下矿山特点的信息融合技术及集成分析平台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集成分析系统的建设目标、研究内容以及实现的关键技术,对开展我国地下矿山信息融合与集成协同分析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了已经建立的几何模型、工程模型、数值模型,提出集成共通模型的感念,并且初步阐述了共通模型数据集成的机制与原理,该模型以XML为数据的组织结构,可以灵活的兼容各种信息,并且易于搜索与查询显示。(2)针对开采过程中可以得到的多源信息,研究了微震信号的产生机理、声发射的传播及定位原理,分析了微震监测得到的信息格式;总结了钻孔摄像、声波探测、应力应变监测等常见的监测多源信息。针对量纲不一致,无法进行多源数据的直接融合处理的问题,进行量纲的统一与标准化处理,提出了开采过程中信息标准化的概念与体系,并且制定了基于XMPP的标准化协议与接口定义。针对波形数据的预处理,研究并运用了小波去噪的算法;针对钻孔摄像等图像类型的预处理,阐述了统一图像格式的变换与图像增强技术;针对应力、位移类的数据,分析了监测数据的误差,根据时空效应修正的理论,设计了数据预处理的流程。(3)概述了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与信息融合模型,说明了信息融合的体系结构与层级结构,总结了可以用于开采过程中的信息融合算法,进行了微震监测数据与数据模拟分析数据的融合,说明了融合的步骤与使用的算法,并给出了融合的结果,提出了解释测量数据结果与推理数据结果的综合的第三种解释方法;针对钻孔摄像数据与声波监测数据的融合,提出了变动增益系数的统计插值法,该方法根据波速大小通过线性变化得到增益系数,有效地完成了两者数据的融合,实验结果表明,钻孔摄像图像较原始图像清晰,易于裂隙的识别。(4)对集成分析系统进行了系统架构设计,提出了系统的总体架构模型,并且从功能架构、系统逻辑架构、系统技术架构、系统数据架构及系统部署架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研究了系统的关键功能,并且对系统采用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基于Hoops三维可视化技术方法,进行了关键功能模块开发与关键技术的研究,完成了系统地整体实现,结合红透山项目与焦家项目进行了实际应用,集中展示了项目中的数据、数值模拟与图像的研究成果。

苏晅[5](2013)在《概念设计阶段基于解耦模式的车门截面形状优化》文中指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汽车市场竞争的愈加激烈,这就要求汽车新产品的研发周期越来越短,而车门设计是车身设计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在车门设计的早期——概念设计阶段就对车门的刚度、强度、振动等性能进行计算分析,并提出初步的优化方案,对缩短汽车开发的周期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近似模型技术在工程优化问题中的应用日趋成熟,但是随着优化问题的深入和设计变量的增加,用于构建近似模型的样本数目随之提高,对于高维的优化问题,如何平衡构造模型的精度和效率成为工程优化领域面对的主要瓶颈。本文运用基于解耦模式的近似模型构造方法,对一款处于概念设计阶段的车门进行截面形状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车门初始性能计算,建立了原始车门的有限元模型,并对车门刚度和自由模态性能进行了分析。(2)形状变量的设置和灵敏度计算,针对车门的结构特点,利用HyperMorph在车门的主截面上定义形状变量,并分析了形状变动可能引发的问题,然后对各个工况对形状变量的灵敏度进行了计算,通过筛选得到了最终的优化设计变量。(3)耦合性判断和近似模型建立,根据Cut-HDMR设计生成样本点,自定义DOE实验,对样本点的响应值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变量之间的耦合性进行判断。利用Kriging插值的方法构造Cut-HDMR的每一项表达式,从而建立静态刚度的近似模型,并对其精度进行检测。(4)多目标优化,建立刚度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引入均衡目标函数,利用NSGA-II对多目标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终的优化模型,使得垂直刚度和扭转刚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各个刚度之间的分布比较均衡,且合理的减小了车门的质量,最后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验证。

侯春秋[6](2011)在《西藏拉萨—泽当地区1:20万铅锌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如何合理的确定和圈定地球化学异常一直是勘查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的核心问题,从大量地球化学原始数据中发现与矿化有关的地球化学信息是化探数据处理和研究的目的。然而,成矿元素在低背景值地区能够形成大矿,而在高背景值地区却不一定成矿;也就是说,低背景值地区也存在异常。如何合理的圈闭出低背景值地区的地球化学异常也已经成为了勘查地球化学的核心问题。本文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分形理论、趋势面法和地球化学矿化能量场法来圈闭拉萨—泽当地区的铅锌地球化学异常。通过对比发现,地球化学矿化能量场法在该地区较适合。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地球化学矿化能量场以变异函数为基本工具,不仅考虑了地球化学数据的随机性,还考虑了其相关性;②借助于变异函数研究了化探数据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展布特征,还确定了异常的影响范围;③该方法特别在低背景值地区或隐伏矿地区,能最大限度地处理和反映矿致异常信息。④在异常分级时将异常图和背景图结合起来,不仅没有漏掉高背景值地区的异常而且把低背景值地区的异常也有效的反应出来。通过对该区铅锌矿化能量的变异函数曲线拟合,得出的结论有:①铅锌各个方向的半变异函数曲线都存在基台值,反映了拉萨—泽当地区铅锌的“块金效应”较广泛地存在;②铅锌的半变异函数在不同方向的基台值都不相同,表明铅锌矿化在空间上呈“带状异向性结构”;③铅锌半变异函数的基台值较小,反映了铅锌的“块金效应”的随机现象较弱,铅锌矿化的空间结构很强;④通过对不同方向的变异函数结构套合,表明了该地区铅和锌的异常展布方向基本一致,为NE-SW向展布。铅总体结构套合的变程为11.85Km,锌总体结构套合的变程为13.49Km。这表明铅和锌的异常影响范围基本一致且矿化作用的规模较大。同时也符合铅锌相伴生的实际情况。从地质方面看,该区的矿化与热液蚀变岩、次级断裂构造及喜山—燕山期的岩浆岩有关,这与运用地球化学矿化能量场法所圈闭的矿化范围相一致。在此基础上对异常进行成矿远景预测。得出如下结论:①圈闭出铅的Ⅰ级远景区6个、Ⅱ级远景区9个、Ⅲ级远景区10个;锌的Ⅰ级远景区5个、Ⅱ级远景区8个、Ⅲ级远景区9个。②铅锌异常基本都分布在叶巴组、林布宗组、塔克那组和楚木龙组中,这些地层都是铅锌矿良好的赋矿地层。另外,该地区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和喜山期。

孙浩[7](2011)在《基于GWMS的地下水流模拟及地下水资源计算》文中研究表明水是人类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水的利用并不合理,造成水的浪费和污染越来越严重,同时,人们对于水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人类生存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为解决水资源的不足,就需要对地下水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做到既能满足人们短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又不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态环境,满足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开展基于GWMS的地下水流模拟及地下水资源计算是非常必要的,对地下水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研究区地下水开采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的国内外研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描述,确定以GWMS系统为本文主要研究的地下水流模型。本论文以涉县的地下水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建立了地下水流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并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得到较可靠的水文地质参数,也表明,建立地下水流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可以用来模拟山区地下水的动态。在对研究区的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和需水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同时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措施,为研究区的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叶加冕[8](2011)在《三维数字化建模理论及技术在个旧塘子凹锡矿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1世纪矿业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提高我国矿产业的资源勘查、开发、加工利用和管理水平,已成为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资源瓶颈问题、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确保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矿山是矿山企业将信息化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模式。矿山的生产活动基于真三维的动态地质环境和工程环境,全部矿山活动均在真三维地质和工程环境中进行,因此,数字矿山必须以三维数字化建模理论和可视化技术为基础,系统构建矿山三维地质模拟和矿山工程模拟的可视化平台。基于此,本文重点开展了三维地质模拟、资源与开采环境评价、储量及生产矿量动态管理的研究。论文主要工作成果如下:1、全面分析了矿床(山)三维数字化建模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在充分研究数字高程模型优化算法、线框建模算法以及地质体剖分算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地表模型、线框模型的构建以及六面体、四面体剖分;3、讨论了趋势面法、距离幂次反比法、变异函数计算法、克立格估值法和块段模型的建模方法,通过合理的估值结构设置,如搜索工程数与搜索半径设置,实现了基于地质统计学计算结果的储量分级;4、在数字化建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数字化建模平台架构;5、分析了个旧塘子凹矿床的地质特征,建立了塘子凹矿床的地表模型、断层线框模型、矿体线框模型和块段模型,并针对复杂地质体和开挖工程建模中出现的三维空间中因地质断层或工程切割影响而导致的模型与实际情况不完全吻合的问题,研究了一种地质实体延伸、布尔运算切割多余实体的建模技术。6、研究了应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进行矿床品位估值的具体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使用实际钻孔数据构建了品位预测模型;7、在矿床三维数字化建模的基础上,基于可视化技术实现了储量的动态管理、生产(三级)矿量动态管理、采掘计划编制以及采空区和矿柱的三维建模;8、针对32-3矿体实际,借助于DIMINE软件三维可视化建模功能和3D-σ软件力学分析功能,在真三维状态下确定了开采矿体的采矿方法初选方案和相应结构参数,建立了采矿方法采准、切割工程三维实体,进行了采矿各环节工程量的统计,完成了采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计算,最终得出了采矿方法优化方案;本论文研究所建立的个旧塘子凹矿床三维可视化地质数学模型,一方面有利于该公司地质工程师改革传统的地质工作模式,极大地提高矿山地质工作效率,及时、准确、快捷地完成矿体圈定、储量计算和升级动态管理等工作,为企业全面开展矿产资源评价提供了完整的数据平台;另一方面则有利于采矿工程师基于三维可视化平台进行采矿工程设计、方案优化选择、生产矿量动态管理、生产计划编制及过程模拟等工作,并快速生成实际生产所需的工程图件和技术图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国内类似矿床(山)开展三维数字化建模、推进数字矿山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黄章俊[9](2010)在《复杂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和近似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航空推进系统中,涡轮盘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其工作条件非常严酷。为了减少或避免涡轮盘破坏性故障的发生,亟需采用有效方法进行涡轮盘优化设计,以便改善涡轮盘内部的温度及应力分布状况,提高涡轮盘的设计品质。因此,本文以发动机涡轮盘结构优化设计问题为应用背景,对复杂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和近似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复杂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上,主要研究了现代智能优化算法中的遗传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重点解决已有遗传算法和差分进化算法在求解复杂约束优化问题时存在的早熟收敛、局部收敛、优化后期收敛速度慢等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和优化算法。在近似技术方面,主要研究函数全局近似方法中的Kriging响应面法近似技术,重点解决已有Kriging响应面法在近似求解复杂优化设计问题时存在的函数评价次数多和计算量大的问题。首先,在分析遗传算法原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遗传算法不适合求解复杂约束优化问题的缺陷,提出一种能够处理复杂约束条件的约束分级与排序方法。基于该方法和改进的遗传算子,提出一种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的基于约束分级与排序的遗传算法。数值试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全局寻优能力,能够有效求解连续变量约束优化问题和连续-离散混合变量约束优化问题。其次,在分析差分进化算法原理的基础上,针对原始差分进化算法在求解约束全局优化问题时存在陷入局部最优的缺陷,提出一种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该算法采用基于规则的方法进行种群个体的比较及选择,实现复杂约束条件的处理;并利用种群相似度和最优变异操作改善种群进行全局范围搜索的多样性,提高算法跳出局部最优的能力。数值试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收敛速度和全局寻优能力,不仅能有效求解连续变量约束优化问题,也适用于离散变量或混合变量优化问题。再次,针对原始差分进化算法后期收敛速度慢和不适合求解约束全局优化问题的缺陷,提出一种鲁棒的存档差分进化算法。该算法利用柔性处理算子扩展对不同类型优化问题的适用性;利用存档算子、迭代控制以及效率处理算子避免在设计空间中不必要的重复搜索,从而提高算法的局部搜索效率和最终解的精确度。数值试验表明,该算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收敛速度和全局寻优能力,对不同类型优化问题的适用性好,不仅适用于无约束优化问题,而且适用于连续变量和连续-离散混合变量约束优化问题。然后,为了解决复杂工程优化设计中设计精度和计算代价之间的矛盾,针对已有的Kriging方法计算量较大的缺陷,从样本处理、试验样本选取和近似优化框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并将改进的Kriging方法与现代智能优化方法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Kriging的近似优化方法,为复杂结构优化问题的求解提供一种计算代价低且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要的有效途径。计算结果表明,基于Kriging的近似优化方法能够在优化计算结果满足工程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显着减少优化设计的仿真分析次数,降低计算代价。最后,针对具有热-惯性离心载荷耦合作用特点的涡轮盘结构优化问题,建立涡轮盘优化设计模型及载荷分析模型,用基于Kriging的近似优化方法进行涡轮盘的近似优化设计,并对所获得的近似最优设计方案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仿真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基于Kriging的近似优化方法所获得的涡轮盘优化设计方案是一种重量轻、应力分布合理、材料有效利用率高的可行设计方案;近似优化设计的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要,计算代价小。

王金明[10](2008)在《虹吸式坐便器排污过程数值模拟和基于MDO的管道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是人类生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和条件,随着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可利用的水资源日益匮乏,甚至成为和能源、材料并列的战略物质。生活用水占用了相当份额的水资源,而便器冲洗用水又占全部生活用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坐便器的节水设计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措施之一,是近期卫生陶瓷业研究的重点,也是相关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核心技术。本文以多相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虹吸式坐便器工作过程的物理模型;以相同物理参数的液体代替检测用固体颗粒,进行了排污过程的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在此基础上利用面向MDO代理模型的方法实现了坐便器结构的节水优化设计,取得初步成果。同时实施了部分的实物对比试验。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1、以尽可能准确的多相流模型仿真虹吸式坐便器工作过程,以虚拟试验代替昂贵且难以监测的实物试验,并提出了抽取关键冲洗参数(虹吸时间、虹吸的抽力)的方法,为坐便器结构优化奠定基础。为提高效率,还实施了多机并行计算。2、采纳多学科设计优化的思路,用Kriging代理模型对坐便器的流道几何与关键冲洗参数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有效减少了时间和花费巨大的计算仿真次数。3、将遗传算法与适用于多目标处理的Pareto方法相结合,利用Pareto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寻优Kriging模型,获取虹吸式坐便器结构的优化解。4、对上述方法进行了算例验证,获得了初步的分析结果,并进行了部分的实物对比试验。总之,本文对虹吸式坐便器的节水设计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虚拟试验与设计优化两个环节。今后若在实物对比试验、更高效的数值模拟求解器方面取得进展,本文的解决方案可望成为虹吸式坐便器的节水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克立格自动网格化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立格自动网格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三角剖分方法网格化在非正交测网物化探数据成图时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在物化探成图中遇到的问题
    1.1 在地面高精度磁测中遇到的问题
    1.2 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2 克里格方法与三角剖分方法网格化原理探讨
    2.1 克里格方法
    2.2 带线性差值的三角剖分方法
    2.3 网格化的核心问题
3 结论

(2)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三维重建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测量系统研究现状
        1.2.1 计算机视觉系统研究现状
        1.2.2 三维重建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工作安排
    1.4 论文主要结构
第2章 多目视觉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2.1 测量系统的原理
    2.2 多目视觉测量系统的结构设计
        2.2.1 视觉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2.2.2 视觉系统的硬件组成
    2.3 多目视觉系统的软件实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散点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3.1 摄像机标定
        3.1.1 摄像机标定方法和步骤
        3.1.2 摄像机的标定结果
    3.2 图像特征点的提取与匹配
        3.2.1 料堆图像预处理
        3.2.2 特征点提取与匹配流程介绍
        3.2.3 匹配结果及误差分析
    3.3 三维散点数据的计算
    3.4 散点数据的倾斜校正
        3.4.1 倾斜角的计算
        3.4.2 三维数据倾斜校正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重建与体积计算
    4.1 体积计算基本原理
    4.2 空间插值技术
        4.2.1 常用空间插值方法的研究
        4.2.2 几种插值方法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重建算法的改进
    5.1 采样点搜索策略的改进
        5.1.1 近点距离搜索法
        5.1.2 方位搜索法
    5.2 空间插值算法的改进
        5.2.1 克里金插值算法的基本原理
        5.2.2 变差函数及结构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结果及误差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矿山工程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分析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Surpac 软件在国内的应用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矿山开发概况及矿床工程地质特征
    2.1 矿山开发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矿山历史沿革
        2.1.3 矿床开拓方案
    2.2 矿床工程地质特征
        2.2.1 气候
        2.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地表水
        2.3.2 地下水
    2.4 地层及构造
        2.4.1 地层
        2.4.2 构造
    2.5 矿体特征
第3章 三维地质数据库
    3.1 概述
    3.2 地质数据库的建立
        3.2.1 钻孔数据信息分析
        3.2.2 地质数据库的结构
        3.2.3 创建地质数据库
    3.3 地质数据的录入
    3.4 三维空间显示钻孔数据信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床实体模型的研究与建立
    4.1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基本理论
        4.1.1 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方法
        4.1.2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的插值理论
    4.2 Surpac 系统构建实体模型的基本理论
        4.2.1 基于 Surpac 实体模型的构建原理
        4.2.2 基于 Surpac 实体模型的构建流程
    4.3 煤矿矿床地质实体模型的构建
        4.3.1 地表实体模型构建
        4.3.2 断层模型
        4.3.3 矿体模型
        4.3.4 巷道模型的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矿体品位模型的研究及构建
    5.1 块体模型
        5.1.1 基本概念
        5.1.2 基本操作
    5.2 品位模型
    5.3 构建富安煤矿块体模型
        5.3.1 创建块体模型
        5.3.2 定义块体模型属性
        5.3.3 定义块体模型约束
    5.4 构建富安煤矿品位模型
        5.4.1 对块体模型赋比重值
        5.4.2 对块体模型赋品位值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研究生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致谢

(4)开采过程多源信息融合与集成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多模型融合技术研究
        1.2.2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研究
        1.2.3 信息集成分析研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章节安排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开采过程中共通模型构建研究
    2.1 地质几何模型构建研究
        2.1.1 面模型
        2.1.2 体模型
        2.1.3 集成数据结构模型
    2.2 工程模型构建研究
        2.2.1 巷道模型概述
        2.2.2 井巷三维建模
    2.3 力学分析数值模型构建研究
        2.3.1 数值模拟求解过程
        2.3.2 岩石力学数值计算的网格模型
    2.4 共通模型构建研究
        2.4.1 地质几何三维数据结构
        2.4.2 共通模型空间数据集成的机制
        2.4.3 基于扩展B-REP的模型空间数据集成策略
        2.4.4 基于XML的共通模型的构建
第3章 开采过程多源信息采集与预处理
    3.1 开采过程中信息的来源
        3.1.1 微震监测
        3.1.2 钻孔摄像
        3.1.3 声波探测
        3.1.4 应力应变监测
        3.1.5 数值模拟
    3.2 开采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标准化
        3.2.1 标准化的概念
        3.2.2 标准化的体系
        3.2.3 采动监测信息的标准化
    3.3 微震数据的预处理
        3.3.1 信号的去噪
        3.3.2 数字滤波器的概念与分类
        3.3.3 小波分析理论及其应用
        3.3.4 小波变换的时频特性
        3.3.5 应用小波分析理论对信号去噪过程分析
    3.4 开采过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的预处理
    3.5 钻孔摄像数据的预处理
        3.5.1 统一图像格式的变换
        3.5.2 图像增强
    3.6 声波探测数据的预处理
        3.6.1 探测原始信号的去噪
        3.6.2 探测点波速世界坐标计算
    3.7 位移监测数据的预处理
        3.7.1 监测数据误差源分析
        3.7.2 监测数据的时、空效应修正
        3.7.3 数据预处理流程
第4章 开采过程多源信息融合
    4.1 多源信息融合概述
        4.1.1 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4.1.2 信息融合模型
        4.1.3 信息融合的体系结构
        4.1.4 信息融合的层次结构
    4.2 开采过程信息融合算法
        4.2.1 物理模型类识别算法
        4.2.2 基于特征的推理技术
        4.2.3 认知模式类识别算法
    4.3 微震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分析技术融合算法
        4.3.1 图像融合介绍
        4.3.2 图像融合步骤
        4.3.3 融合算法的选择
        4.3.4 数字计算数据来源
        4.3.5 融合的过程与效果
    4.4 钻孔摄像数据与声波监测数据融合算法
        4.4.1 声波监测数据二维图像化处理
        4.4.2 融合算法
        4.4.3 实验结果
第5章 开采过程多源信息融合与集成分析系统架构设计
    5.1 设计原则和方法
        5.1.1 架构设计原则
        5.1.2 应用系统设计方法
    5.2 总体设计及架构模型
    5.3 系统功能架构
        5.3.1 基础平台
        5.3.2 绘图、建模与辅助设计子系统
        5.3.3 采动仿真子系统
        5.3.4 监测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子系统
        5.3.5 有限元输入输出子系统
        5.3.6 集成显示分析子系统
        5.3.7 Web子系统
    5.5 系统逻辑架构
    5.6 系统技术架构
    5.7 系统数据架构
    5.8 系统部署架构
        5.8.1 基于云平台的集成显示协同分析平台的部署
        5.8.2 基于云平台的集成分析系统的部署
    5.9 系统性能指标
        5.9.1 集成分析软件性能指标
        5.9.2 WEB软件性能指标
第6章 开采过程多源信息融合与集成分析系统实现与应用
    6.1 系统的开发环境
    6.2 系统实现的关键模块
        6.2.1 图形引擎
        6.2.2 事件引擎
        6.2.3 签入/签出
    6.3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6.3.1 Qt、Hoops
        6.3.2 图形视图框架
        6.3.3 动画
        6.3.4 脚本
        6.3.5 插件(组件)机制
        6.3.6 ActiveX
        6.3.7 SVG
    6.4 系统运行效果与应用
        6.4.1 系统主界面
        6.4.2 基础平台
        6.4.3 监测数据管理与可视化子系统
        6.4.4 集成显示子系统
        6.4.5 Web子系统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成果

(5)概念设计阶段基于解耦模式的车门截面形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概念设计在车身中的应用研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国内外研究状况总结
    1.3 车门结构优化设计的现状与发展
    1.4 近似模型技术
    1.5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安排
        1.5.1 研究思路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车门初始性能分析
    2.1 HyperWorks软件介绍
    2.2 车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 车门初始静态刚度计算
        2.3.1 静力学有限元理论
        2.3.2 静态刚度计算
        2.3.3 计算结果与设计标准对比
    2.4 自由模态初始计算
        2.4.1 自由模态分析原理
        2.4.2 车门结构自由模态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状变量设置及灵敏度分析
    3.1 HyperMorph形状变量设置
        3.1.1 HyperMorph简介
        3.1.2 形状变量设置
    3.2 灵敏度分析理论
    3.3 截面形状变量灵敏度计算
        3.3.1 建立灵敏度分析模型
        3.3.2 灵敏度计算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解耦模式的近似模型建立
    4.1 HDMR理论和Kriging插值方法
        4.1.1 HDMR基本理论
        4.1.2 Cut-HDMR方法
        4.1.3 Kriging插值方法
        4.1.4 DACE工具箱
    4.2 样本生成模式
    4.3 测试函数
    4.4 近似模型构造
        4.4.1 近似模型构造及精度检测
        4.4.2 精度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目标优化模型及优化
    5.1 多目标遗传算法简介
    5.2 多目标模型及优化结果
        5.2.1 多目标优化模型
        5.2.2 优化结果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西藏拉萨—泽当地区1:20万铅锌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1.5 取得成果及进展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交通地理概况
    2.2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质演化史
    2.4 研究区地层特征
    2.5 研究区岩浆岩特征
    2.6 研究区构造特征
    2.7 研究区矿产资源概况
    2.8 研究区铅锌成矿规律
第3章 拉萨—泽当地区铅锌地球化学数据预处理
    3.1 拉萨—泽当地区铅锌数字地质图编制
    3.2 拉萨—泽当地区铅锌的地球化学数据库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2.3 单元素地球化学图的编制
第4章 研究区地球化学异常研究和常用方法
    4.1 常规数据处理方法
        4.1.1 常规处理方法原理
        4.1.2 数据处理及效果
    4.2 趋势面法
        4.2.1 用趋势面法处理化探数据的方法原理
        4.2.2 趋势面拟合算法
        4.2.3 趋势面法圈定化探异常
    4.3 分形方法
        4.3.1 地球化学中的分形
        4.3.2 分形法确定异常下限的几种方法
        4.3.3 分形法确定异常下限
        4.3.4 结果分析
第5章 研究区地球化学矿化能量场理论和方法研究
    5.1 理论简介
        5.1.1 成矿能量理论
        5.1.2 地球化学矿化能量场理论
    5.2 用“地球化学矿化能量场”理论提取化探异常信息的方法步骤
        5.2.1 求取成矿元素的矿化能量值
        5.2.2 用泛克立格法求取矿化能量的克立格估计值
        5.2.3 利用半变异函数研究区域铅锌成矿能量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展布特征
    5.3 研究区铅锌地球化学矿化能量场异常分布
    5.4 结果对比分析及验证
第6章 区域铅锌成矿远景预测
    6.1 异常分级
    6.2 铅锌成矿远景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基于GWMS的地下水流模拟及地下水资源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研究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3 研究区水资源管理现状
        1.1.4 研究区地下水动态研究的必要性
    1.2 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1.2.3 数值模拟中存在的问题
        1.2.4 GWMS 概况及特点
    1.3 主要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基本过程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节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位置
    2.2 区域交通
    2.3 社会经济
    2.4 研究区的地形地貌
        2.4.1 地形地貌
        2.4.2 地层及构造
    2.5 水文地质情况
        2.5.1 气象水文
        2.5.2 河流水系
        2.5.3 水文地质条件
    2.6 水利工程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地下水流概念模型的建立
        3.1.1 含水层结构概化
        3.1.2 边界概化
        3.1.3 模型的建立流程
        3.1.4 立体模型的建立
    3.2 水流模型的建立
        3.2.1 数学模型原理
        3.2.2 数学模型的数值解法
        3.2.3 数学模型的模拟
        3.2.4 源汇项处理
        3.2.5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3.2.6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4.1 区域地质概况
    4.2 地下水计算分区
    4.3 地下水水位动态
    4.4 地下水水质动态
    4.5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4.5.1 补给条件
        4.5.2 径流条件
        4.5.3 排泄条件
    4.6 计算方法
        4.6.1 综合补给量计算方法
        4.6.2 综合排泄量计算方法
        4.6.3 参数确定
    4.7 地下水资源量概算
        4.7.1 降水量的计算
        4.7.2 青塔水文地质区的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4.7.3 东风湖水文地质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4.7.4 黑龙洞水文地质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4.7.5 涉县南部水文地质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4.8 地下水均衡分析
    4.9 本章小节
第5章 研究区的供需平衡分析
    5.1 供需平衡分析的步骤和主要内容
    5.2 供需平衡区划分
    5.3 水资源现状调查
        5.3.1 供水现状
        5.3.2 用水现状
        5.3.3 水质现状
    5.4 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量
    5.5 需水量预测
        5.5.1 需水量预测方法
        5.5.2 城乡生活需水预测
        5.5.3 工业需水预测
        5.5.4 农业需水预测
        5.5.5 环境需水量预测
        5.5.6 需水总量预测
    5.6 可供水量计算
    5.7 供需平衡分析
    5.8 本章小节
第6章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研究
    6.1 涉县水资源存在问题
    6.2 水资源开发利用应该采取的措施
    6.3 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基本措施
    6.4 水资源的可持续对策
    6.5 本章小节
结论
    1 研究成果
    2 创新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8)三维数字化建模理论及技术在个旧塘子凹锡矿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1 矿床三维空间构模理论研究现状
        2.1.1 基于面模型的构模
        2.1.2 基于体模型的构模
        2.1.3 混合构模
    2.2 矿床三维可视化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动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地质体三维几何模型构建算法
    3.1 数字高程模型(DEM)优化算法
        3.1.1 Voronoi图和Delaunay三角网
        3.1.2 Delaunay三角网的算法
    3.2 线框建模算法
        3.2.1 三维空间问题向二维平面问题的转换
        3.2.2 线框间三角网的构网算法
        3.2.3 线框构模优化技术
    3.3 线框模型有效性检验
    3.4 基于三维网格模型的复杂地质体布尔运算算法
    3.5 地质体体积计算
    3.6 地质体六面体剖分算法
    3.7 地质体四面体剖分算法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资源与开采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
    4.1 地质变量空间估值方法
        4.1.1 区域化变量
        4.1.2 地质统计学方法
        4.1.3 趋势面法
        4.1.4 距离幂次反比法
        4.1.5 变异(或协方差)函数计算方法
    4.2 岩性赋值方法
    4.3 块段模型
        4.3.1 规则块段模型
        4.3.2 变块模型
        4.3.3 线框块段嵌套模型
    4.4 基于地质统计学的资源储量估算与评价
        4.4.1 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
        4.4.2 搜索椭球体及其参数
        4.4.3 地质可靠程度的确定
    4.5 多介质复杂地质模型及其力学模型转化方法
        4.5.1 线框模型
        4.5.2 表面模型
        4.5.3 实体模型
        4.5.4 三维地质建模软件与数值模拟软件的耦合方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数字化建模平台架构
    5.1 软件平台的开发模式
    5.2 平台分层管理机制
        5.2.1 数据层数据分类、流程与储存策略
        5.2.2 实现层的体系结构
    5.3 平台体系结构与插件管理机制
    5.4 平台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塘子凹矿床三维数字化建模研究
    6.1 地质概况
        6.1.1 矿床地质
    6.2
        6.2.2 样品组合
        6.2.3 样品统计分析
        6.2.4 组合样品位变异函数计算及分析
    6.3 可视化地质实体建模
        6.3.1 数据处理
        6.3.2 地表模型
        6.3.3 断层线框模型
        6.3.4 矿体线框模型
        6.3.5 线框模型布尔运算
    6.4 矿床块段模型建模
        6.4.1 块段模型原型
        6.4.2 单元块属性赋值
        6.4.3 块段模型的优化
    6.5 储量统计与分级计算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矿床品位估值模型研究
    7.1 径向基函数及径向基神经网络
        7.1.1 径向基函数
        7.1.2 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7.2 品位估值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构建技术
        7.2.1 输入层变量及其个数的确定
        7.2.2 隐含层径向基函数个数、中心与宽度的自适应设定
    7.3 软件开发与工程验证
        7.3.1 软件开发
        7.3.2 工程验证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可视化平台的矿山储量动态管理研究
    8.1 矿山储量分类、生产矿量和储量升级
        8.1.1 矿山储量的分类
        8.1.2 生产(三级)矿量
        8.1.3 储量升级
    8.2 边界品位确定及储量动态计算的可视化实现
        8.2.1 边届品位确定
        8.2.2 塘子凹33#矿体储量动态计算的实现
    8.3 资源消耗量、保有储量
    8.4 采空区和矿柱三维建模
        8.4.1 采空区三维建模
        8.4.2 矿柱三维建模
    8.5 生产(三级)矿量管理
        8.5.1 生产(三级)矿量的划分
        8.5.2 生产(三级)矿量的计算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于可视化平台的采矿方案优化
    9.1 塘子凹32-3#矿体开采技术条件
        9.1.1 矿石组成及结构构造
        9.1.2 矿体的赋存特征
        9.1.3 矿岩稳固条件
        9.1.4 矿体周围环境条件
        9.1.5 水文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9.1.6 结构面发育程度
    9.2 基于可视化平台的采矿方案优化与选择
        9.2.1 采矿方案技术经济比较和选择
        9.2.2 矿块和采场划分
        9.2.3 采切工程布置
        9.2.4 三维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基于可视化平台的生产计划编制
    10.1 生产计划编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10.1.1 基于可视化平台的生产计划编制技术概述
        10.1.2 数据准备
        10.1.3 数据检验
        10.1.4 参数指定
        10.1.5 计划执行
        10.1.6 结果输出
    10.2 高峰山I-1矿体中盘区采掘计划编制
        10.2.1 工程概况
        10.2.2 采准工程设计
        10.2.3 采场爆破设计
        10.2.4 技术经济指标
        10.2.5 计划参数指定
    10.3 采掘计划结果分析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结论
    11.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及奖励目录
    1、所发表的论文
    2、所从事的科研项目
    3、所获奖励

(9)复杂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和近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结构优化的相关研究
        1.2.1 优化及结构优化
        1.2.2 结构优化的数学模型
        1.2.3 结构优化的基本类型
        1.2.4 结构优化的关键技术
    1.3 结构优化方法
        1.3.1 准则法
        1.3.2 数学规划法
        1.3.3 现代优化算法
    1.4 近似技术
        1.4.1 近似技术分类
        1.4.2 多项式响应面法
        1.4.3 Kriging响应面法
        1.4.4 人工神经网络近似方法
    1.5 本文工作
        1.5.1 研究路线和方法
        1.5.2 本文研究内容
        1.5.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于约束分级与排序的遗传算法
    2.1 引言
    2.2 遗传算法基本理论
        2.2.1 遗传算法的基本概念
        2.2.2 数学基础
        2.2.3 遗传算法的基本结构
    2.3 约束分级与排序方法
        2.3.1 约束分级与排序方法的目的
        2.3.2 方法描述
        2.3.3 算法实现
    2.4 基于约束分级与排序的遗传算法
        2.4.1 编码表示及种群初始化
        2.4.2 遗传算子设计
        2.4.3 基于约束分级与排序的选择运算
        2.4.4 算法描述及控制参数分析
    2.5 数值试验
        2.5.1 测试函数
        2.5.2 参数设置
        2.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差分进化算法及其改进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原始差分进化算法
        3.2.1 算法介绍
        3.2.2 基本操作
        3.2.3 算法流程
        3.2.4 版本模式
        3.2.5 参数设置
    3.3 用于约束优化的MDE算法
        3.3.1 基于规则的约束处理
        3.3.2 最优变异
        3.3.3 MDE算法迭代终止标准
        3.3.4 MDE算法的基本流程
        3.3.5 MDE算法的参数设置
    3.4 数值试验
        3.4.1 数值优化实例
        3.4.2 工程优化仿真
        3.4.3 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鲁棒的存档差分进化算法
    4.1 引言
    4.2 RADE算法的总体思想
    4.3 RADE算法设计
        4.3.1 柔性处理算子
        4.3.2 存档算子
        4.3.3 迭代控制
        4.3.4 效率处理算子
    4.4 RADE算法的基本流程和参数
        4.4.1 算法的基本步骤和流程
        4.4.2 算法参数设置
    4.5 数值试验
        4.5.1 无约束优化实例
        4.5.2 连续变量约束优化实例
        4.5.3 混合变量约束优化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Kriging的近似优化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Kriging方法基本理论
        5.2.1 Kriging方法的原理
        5.2.2 Kriging近似估计
        5.2.3 Kriging方法的基本过程
    5.3 基于Kriging的近似优化方法
        5.3.1 系数矩阵的缩减
        5.3.2 信赖域的更新
        5.3.3 近似优化框架
        5.3.4 结果评价指标
    5.4 数值试验
        5.4.1 优化参数设置
        5.4.2 系数矩阵缩减对优化结果影响
        5.4.3 近似优化与直接优化的比较
        5.4.4 近似优化前后的等高线图比较
        5.4.5 近似优化目标函数值及检验指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涡轮盘近似优化设计的研究
    6.1 引言
    6.2 涡轮盘优化设计模型的建立
        6.2.1 设计依据
        6.2.2 优化设计模型
        6.2.3 涡轮盘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方程
        6.2.4 涡轮盘的载荷分析模型
    6.3 设计方案的有限元分析
        6.3.1 有限元分析的计算环境
        6.3.2 通用涡轮盘有限元分析
    6.4 涡轮盘初始试验设计
        6.4.1 试验设计方法
        6.4.2 初始试验设计结果
    6.5 涡轮盘近似优化策略
        6.5.1 近似模型设置
        6.5.2 搜索算法设置
        6.5.3 评价指标设置
    6.6 涡轮盘优化设计的结果及分析
        6.6.1 近似优化的结果
        6.6.2 有限元分析结果
        6.6.3 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本文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的论文
作者简历
附录

(10)虹吸式坐便器排污过程数值模拟和基于MDO的管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背景知识介绍
        1.3.2 本文的内容
第二章 相关流体理论和模拟方法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概述
    2.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3 湍流模型
    2.4 多相流
    2.5 基于有限体积法的控制方程离散
    2.6 流场的数值计算
    2.7 CFD求解过程
    2.8 Fluent软件介绍
        2.8.1 Fluent软件求解问题的步骤
        2.8.2 并行计算技术
第三章 面向MDO代理模型的多目标遗传算法
    3.1 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兴起
    3.2 面向MDO的代理模型方法
        3.2.1 Kriging模型
        3.2.2 Matlab工具箱DACE
    3.3 Pareto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
        3.3.1 遗传算法
        3.3.2 Pareto方法
    3.4 本文优化方法概述
第四章 坐便器排污过程的数值模拟和管道优化
    4.1 求解域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4.1.1 求解域几何建模
        4.1.2 网格划分
    4.2 数值模拟和结果分析
        4.2.1 计算条件
        4.2.2 计算结果分析
    4.3 管道优化Kriging代理模型的建立
    4.4 排污管道多目标优化结果讨论
        4.4.1 建立优化问题数据流
        4.4.2 计算结果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克立格自动网格化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角剖分方法网格化在非正交测网物化探数据成图时的应用研究[J]. 周雷,赵俐红,杜国庆,段乃金,王继国,葛庆,申文环,李宁,亓协全,杨晨. 地质与勘探, 2019(05)
  • [2]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三维重建算法研究[D]. 刘欣. 东北大学, 2015(01)
  • [3]矿山工程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分析及应用[D]. 朱荣跃. 吉林大学, 2014(10)
  • [4]开采过程多源信息融合与集成分析技术研究[D]. 王运森. 东北大学, 2013(03)
  • [5]概念设计阶段基于解耦模式的车门截面形状优化[D]. 苏晅. 湖南大学, 2013(04)
  • [6]西藏拉萨—泽当地区1:20万铅锌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处理研究[D]. 侯春秋.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7]基于GWMS的地下水流模拟及地下水资源计算[D]. 孙浩. 河北工程大学, 2011(11)
  • [8]三维数字化建模理论及技术在个旧塘子凹锡矿的应用研究[D]. 叶加冕. 昆明理工大学, 2011(11)
  • [9]复杂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和近似技术研究[D]. 黄章俊. 东北大学, 2010(03)
  • [10]虹吸式坐便器排污过程数值模拟和基于MDO的管道优化研究[D]. 王金明. 广东工业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克里金自动网格划分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