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汤剂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中药汤剂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一、中药煎煮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蒋志,蒋丽霞,李智韬,陈其城,杨慧敏,曹立幸,陈志强[1](2022)在《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综述有关中药煎煮方法的文献,从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煎煮容器、煎煮用水量和浸泡处置、煎煮火候和时间、特殊煎煮方式等方面对中药汤剂的煎煮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提出中药汤剂的科学煎煮方法的建立应在继承传统煎煮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中药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根据复方中的各单味药属性进行煎煮数据管理,使传统的煎煮方法理论化、规范化,真正实现中药的科学煎煮,切实提高中药在实际应用中的临床疗效。

肖薇[2](2021)在《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高、难治愈、易复发使其在胃肠道疾病中一直受到关注和重视。目前胃溃疡的治疗药物多为西药,中药成方少且多为传统汤剂或散剂,服用不便,不易运输和长期保存。但中药治疗胃溃疡在降低副作用、固本除根的方面有其独到之处。枳实白芨散是我国治疗胃溃疡的一种民间验方,其药效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肯定。枳实破气消积、消炎抗菌,白芨止血收敛、生肌敛疮,二者配伍使用,在胃溃疡的临床病例中疗效确切,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但枳实白芨散仅是将药材打粉后服用,剂型传统粗糙,有效成分在胃内溶出速率较低,药物在胃内存留时间又较短,药材的药效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枳实性寒,不适宜脾胃特别虚弱的患者使用;简单的散剂服用量大,且不易保存,药物的活性成分容易流失氧化或吸潮霉变。为了弥补枳实白芨散的缺陷,本课题从两味药材的活性成分和药效机理入手,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将枳实白芨散制备成胃肠道黏附制剂,研究其质量标准和药效评价,以期实现临床应用。相关研究内容如下:1、枳实提取工艺的选择和优化。比较加压提取和传统水煎煮法、乙醇回流法对枳实总黄酮提取率和药理活性影响,选择加压提取法作为枳实总黄酮的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加压提取枳实的工艺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提取条件是以21倍的60%的乙醇溶液作为溶剂,在90℃、0.5 MPa加压提取60 min。在此条件下,枳实总黄酮的实际提取率达到5.15%。2、白芨多糖的提取和工艺优化。根据白芨在制剂中所起的作用,将其加工处理方法分成两种:其中一部分以白芨多糖提取物入药,作为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主要生物粘附材料。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白芨多糖,用响应面法进行工艺优化,得到的最佳提取条件是:料液比1:48,提取时间130 min,醇沉浓度75%。此条件下白芨多糖的提取率达到34.28%,提取物质量稳定。3、白芨超微粉化工艺研究。白芨的药效不能被单一的白芨多糖提取物代替,本课题选择对一部分白芨进行超微粉碎。使用行星式球磨机处理白芨超微粉,经过响应面法优化,最终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介质填充率23%、球料比23:1、功率32 kw、时间70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超微粉通过200目筛的粉体质量分数为94.88%,粒径在1-10μm之间。4、枳实白芨散胃肠道黏附制剂的处方研究、质量标准和药效评价。本课题选择将枳实白芨散制备成具有生物粘附效果的颗粒剂,通过颗粒填充剂、粘合剂种类的选择、投药量的确定和不同比例生物粘附材料的考察确定制剂处方,然后对颗粒进行质量评价和药效评价。最终确定的处方为:每10 g颗粒投入枳实提取物2.22 g,白芨多糖2.00 g,白芨超微粉4.17 g,羟丙甲基纤维素1.00 g,微晶纤维素0.61 g,选择60%的乙醇作为粘合剂。依照这一处方制备的枳实白芨散胃肠道黏附制剂质量符合《中国药典》(2020版)颗粒剂相关标准,在小鼠体内的存留时间延长,对无水乙醇导致的胃溃疡的药效显着。综上,本课题优化了枳实加压提取、白芨多糖提取及白芨超微粉的加工工艺,并成功制备得到了质量稳定、药效显着的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为中药治疗胃溃疡提供了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制剂。

陈美君[3](2021)在《裂愈膏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裂愈膏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02月01日至2021年01月31日厦门市中医院肛肠门诊诊断为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裂愈汤组)、B组(六磨汤组)C组(裂愈膏组)各40例。A组予裂愈汤中药汤剂口服,B组予六磨汤中药汤剂口服,C组予裂愈膏方口服,1周为一疗程,连续口服2个疗程,观察各组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三组均无剔除脱落病例,共120例完成临床观察并纳入统计。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便血积分、肛门疼痛评分、便秘程度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观察结果如下:1.三组通过2个疗程药物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87.5%,B组总有效率为72.5%,C组总有效率为92.5%,三组的总体疗效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疗效优于A、B两组。2.便血症状积分分析:三组治疗第1周、第2周便血症状均较前改善(P<0.05),其中C组治疗第1周、第2周对便血症状的改善均优于A、B两组(P<0.05)。3.便时肛门疼痛评分情况:三组治疗第1周、第2周肛门疼痛程度较治疗前均有缓解(P<0.05),其中C组治疗第1周、第2周对肛门疼痛程度改善上优于A、B两组,A组优于B组(P<0.05)。4.便秘症状严重程度改善情况:三组治疗第1周、第2周便秘严重程度上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其中C组治疗第1周、第2周对便秘症状的改善均优于A、B两组(P<0.05);治疗第2周,A组便秘症状的改善优于B组(P<0.05)。5.满意度评分情况:三组治疗后满意度评分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满意度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C两组,B、C两组满意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裂愈膏可有效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临床症状,尤其对减轻患者便血症状、便时或便后肛门疼痛、改善便秘情况上有明显优势,疗效肯定。2.裂愈膏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与裂愈汤、六磨汤治疗相比临床疗效确切,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满意度高,值得临床使用。

宋明洋[4](2021)在《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的物质基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处方及其药味进行文献考证,明确处方来源、处方组成与剂量、药材基源和产地;选取3个产地共15批次的药材、饮片进行质量检定,主要包括薄层鉴别和含量测定并建立指纹图谱,之后对制备物质基准进行研究,建立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指纹图谱方法,并测定指标成分的含量,最后阐述“药材-饮片-物质基准”的量值传递关系。方法:1.依据“原方、原剂量、原制备方法”原则,查阅古代文献典籍及近现代临床医案挖掘整理,确定桃红四物汤来源出处、药味组成、处方剂量,并考证药材基原和历史沿革,确定各药材的产地。2.确定各药材产地后,各自选定三个产地、每个产地不少于5个批次,按药典方法进行含量测定并建立每味药材及其饮片的指纹图谱方法,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计算相似度,确定各自的共有峰数量。3.将组方中6种中药各15批次完全进行随机分组,严格按照考证的处方制法煎煮,得到物质基准,计算出出膏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物质基准的指纹图谱,计算其相似度,确定共有峰数量,对物质基准中指标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计算药材-饮片-物质基准的指标成分的转移率。4.对上述方法进行方法学考察,包括线性关系考察、精密度考察、稳定性考察、重现性考察。结果:1.桃红四物汤源自《医宗金鉴》,处方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6味中药组成,后方中药味发生变化,由熟地变为生地,其中药材饮片的炮制工艺为:生地、当归、红花为酒洗,白芍为酒炒,桃仁为去皮尖研泥,川芎净制生用。其中生地11.19g,当归14.92g,白芍5.60g,川芎3.73g,桃仁3.78g,红花3.73g。处方煎煮方法为加纯水520m,浸泡30min,武火加热15min,文火加热20min,平均煎煮时间为35min,三层纱布过滤得滤液410ml,冷冻干燥。药材产地:地黄为河南怀庆府、武陟县;当归为甘肃岷县、渭源县及陇西县;川芎为四川都江堰;白芍为安徽亳州、浙江杭州;桃仁为河南省东南部的陈州府与确山县;红花为新疆地区。2.六种中药及饮片的指标成分含量为:(1)地黄苷D(地黄):药材0.239±0.024%;饮片0.187±0.028%(2)阿魏酸(当归):药材0.169±0.024%;饮片0.143±0.026%(3)芍药苷(白芍):药材2.184±0.1112%;饮片2.2552±0.1441%(4)阿魏酸(川芎):药材0.12±0.0065%;饮片0.138±0.0120%(5)苦杏仁苷(桃仁):药材2.335±0.1375%;饮片3.0979±0.0501%(6)羟基红花黄色素A(红花):药材1.682±0.123%;饮片2.0527±0.231%。产地、批次互相之间指标成分含量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3个产地15批次药材与饮片之间指标成分含量较为稳定。3.制备了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测得指标成分含量为:(1)地黄苷D:0.15±0.026%;(2)阿魏酸:0.497±0.31%;(3)芍药苷:0.673±0.257%;(4)苦杏仁苷1.247±0.218%;(5)羟基红花黄色素A:0.341±0.24%。物质基准的指标成分含量于饮片中含量相比,转移率分别为:(1)地黄苷D:34.58±0.2258%;(2)阿魏酸:20.315±1.806%;(3)芍药苷:29.856±3.134%;(4)苦杏仁苷:40.26±0.025%;(5)羟基红花黄色素A:16.85±0.658%。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出膏率为36.32±1.94%。4.建立了桃红四物汤药材、饮片、物质基准的HPLC指纹图谱,15个组别间相似度达到了90%以上,证明各个产地与各个批次之间药材与饮片的相似度高,且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制备方法稳定且可重复。确定了17个共有峰。其中确定了3号峰是地黄苷D,8号峰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11号峰是苦杏仁苷,12号峰是芍药苷,13号峰是阿魏酸。5.以上方法线性关系良好,仪器精密度、方法重复性以及样品稳定性良好,相对峰面积和相对保留时间RSD均小于3%。结论:1.桃红四物汤组方中6种药材3个产地15个批次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能够作为制备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标准药材。2.桃红四物汤煎煮工艺稳定性与重现性良好,可以作为其物质基准的制备方法。

赵小军[5](2021)在《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枸杞子饮片进行提取、浓缩、干燥、成型工艺研究,完成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确定其制备工艺,进行中试放大,对其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并起草质量标准草案,为后续枸杞子配方颗粒的备案审查提供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方法:按照《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与标准制定要求(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颗粒技术要求》)及制备规范要求,主要进行以下试验:1.枸杞子原药材饮片的质量检测,包括按照药典项目全检及水溶性固形物得率的测定。2.制备工艺研究:(1)提取工艺:以甜菜碱含量和固形物得率为指标,运用综合加权系数评分法评价。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出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主要影响因素,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筛选出最优工艺;(2)浓缩工艺:以甜菜碱含量保留率为指标,对常压和减压浓缩方式进行优选;(3)干燥工艺:以甜菜碱含量保留率为指标,对干燥方式(常压和真空)以及铺盘厚度(0.4、0.8、1.2cm)进行考察;(4)成型工艺:以成型率、吸湿率、溶化率为指标,运用综合加权系数评分法评价,分别对湿法和干法制粒的辅料种类、配比等进行考察;在干法制粒中以一次成型率为指标,对干法制粒机工艺参数(送料、压片、制粒频率)进行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选最佳参数;总混工艺条件通过设置不同时间,根据辅料和主药混合色泽外观情况,确定混匀最少时间;颗粒装量根据中国药典枸杞子饮片规定用量及本试验中出膏率计算;临界相对湿度根据颗粒在不同饱和盐溶液中的吸湿率绘制临界相对湿度曲线得到。(5)中试研究:根据以上工艺考察结果确定颗粒制备工艺,进行中试放大三批样品。(6)量质传递特征图谱相关性研究:测定实验室自制颗粒同批次饮片、提取液、浓缩清膏、干浸膏和配方颗粒的特征图谱,根据其相似度评价成分在各中间体中的保留情况。(7)稳定性研究:通过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确定其贮藏条件和有效期。3.质量标准研究:以中试三批样品为研究对象建立其质量标准,包括名称、来源、制法、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特征图谱、含量测定、规格、贮藏,同时附质量标准起草说明规定。结果:1.采集自宁夏、青海、甘肃三个产地共15批原药材饮片的质量检测结果均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水溶性固形物不得少于49.7%作为饮片入选标准。2.最佳制备工艺:取枸杞子饮片,煎煮三次,第一次加8倍量水,浸泡时间1.5h,煎煮时间1h,煎液用200目筛滤过;第二和第三次,加6倍量水,煎煮1h,滤过,合并三次滤液浓缩(60℃,-0.07~0.085MPa)至相对密度为1.20~1.25(60℃)的清膏,然后铺盘(厚度≤0.8cm)真空干燥(60℃,-0.06~0.085MPa),粉碎,取适量干浸膏粉加入处方量的30%β-环糊精和0.1%硬脂酸镁,混合5min,使用干法制粒机(KCG-25B智能型),压力为3-3.5MPa(常规制粒参数),装一级制粒2.0mm,二级制粒1.8mm筛网,送料、压片、制粒频率分别为10Hz、20Hz、20Hz,进行干法制粒,在一号筛至五号筛之间的颗粒为合格颗粒,包装(CRH<82%),每袋装量5g;量质传递特征图谱相关性结果表明所制成的配方颗粒较好的保留了饮片所含的成分;稳定性研究数据尚在收集中。3.建立了枸杞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以薄层(TLC)法进行鉴别;建立了HPLC特征图谱,规定了7个特征峰;以甜菜碱为指标成分建立了HPLC含量测定方法。同时,对以上质量标准各项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起草说明。结论:本文制备出了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经中试放大后验证参数明确、稳定可行、质量可控;所建立的质量标准适用可靠,可为枸杞配方颗粒的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秦子楠[6](2021)在《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传承《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古代典籍“中药药嘱”思想,结合目前指导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的政策文件,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创新应用“中药饮片药嘱单”,促进智慧药学发展。方法:(1)文献研究:①梳理截止至2021年,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相关学术团体出台和发布的指导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我国临床药学服务和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工作内涵和规范化发展现状;②梳理“中药药嘱”思想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和《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典籍中记载的中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构建中药药嘱内容体系。(2)临床调查研究:面向北京地区三甲医院、三级医院、二甲医院、二级医院及社区医院的不同职称中药师,采用“问卷星”应用软件开展中药师对传统中药煎煮技术和汤剂服用方法认知情况的线上调查。收回104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3)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①构建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636个《中国药典》收录的饮片品种和433个不同规格的北京中医医院院内使用饮片品种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②构建中药经方库:参考《伤寒论》《伤寒论讲义》,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113个经典方剂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③构建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版)《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十八反”、“十九畏”和特殊人群用药注意事项等中药饮片用药规则;④构建药嘱信息术语库:参考《中药调剂学》《北京市中药饮片调剂规程》(2011年修订)《临床中药学》等文献,使用Microsoft Office软件录入中药饮片煎煮方法、服用方法等用药知识;⑤基于SOA构架和B/S/S构架,利用Caché数据库及基于CSP的组件技术、M技术、工作流技术和安全保护技术等信息化技术构建审方中心、复核中心、药嘱中心、监测中心和流量中心;⑥采用IMedical数字化医院系统集成4个基本信息数据库和5个功能中心,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4)中药饮片药嘱单的应用研究:面向北京中医医院门诊中药房患者,采用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针对中药饮片药嘱单的满意度调查。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收回142份有效问卷,采用SPSS 23.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1)文献研究:①目前我国已有处方点评、处方调剂、处方审核及不良反应监测与上报工作的规范性指导文件,但面向临床的用药指导等工作尚待规范。②“中药药嘱”思想起源于《神农本草经》,发展于《伤寒论》,完善于《备急千金要方》,成熟于《本草纲目》,为现代中医临床药学开展中药药嘱服务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③参考《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等典籍中记载的中药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构建了中药药嘱内容体系,内容包括煎煮技术、服药规范、用药告知和药物贮藏方法。(2)临床调查研究:线上调查共收回104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发现:①在中药煎煮技术的认知调查中,超过60%的中药师对中药煎煮器具、中药是否需要浸泡、中药浸泡时间判断方法、中药煎煮加水量判断方法、煎煮加水量和煎煮火候等问题有统一的认知,而对不同类型方剂的浸泡时间和煎煮时间尚未形成统一;②在汤剂服用规范的认知调查中,超过50%的中药师对服药温度的判断、服药时间的选择和成人、不同年龄儿童的服药剂量有统一认知。(3)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构建研究:①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共收录2025条中药饮片基本信息,其中含药典品种信息1592条,共涉及636个(包括炮制品)药典收录饮片品种,北京中医医院院内使用饮片品种信息433条。数据内容包括:“饮片名称”“处方应付”“饮片别名”“饮片拉丁名”“基源”“用药部位”“四气”“五味”“归经”“毒性”“功效”“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特殊煎服方法”“禁忌症”“使用注意”“用药告知”“老人用药”“儿童用药”“是否为炮制品”“炮制方法”“是否为贵细药材”“饮食禁忌”“贮藏方法”和“执行标准”,共计25项内容;②中药经方库共收录113首《伤寒论》方剂的数据内容,内容包括“方剂名称”“处方组成”“所含药味”“主治病证”“煎煮方法”“服用方法”“使用注意”7项;③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内容包括中药饮片的配伍禁忌规则“十八反”和“十九畏”,中药饮片的“最小用量”“最大用量”和“审核最大剂量”,以及特殊人群用药禁忌规则内容;④药嘱信息术语库内容包括中药饮片煎煮方法(煎煮次数、煎煮时间、煎煮加水量、煎煮温度和特殊煎煮方法)、中药汤剂服用方法(服药剂量、服药次数、服药温度、服药时间和特殊服药方法)、用药告知(药后护理、服药禁忌和健康指导)和药物贮藏方法4类。⑤信息化构建了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中药经方库、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药嘱信息术语库4个数据库和审方中心、复核中心、药嘱中心、监测中心、流量中心5个功能中心,形成了以“四库五中心”为主要构架的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4)中药饮片药嘱单的应用研究:面向患者共发放150份调查问卷,收回142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药饮片药嘱单具有指导内容丰富、指导语言通俗易懂、能切实有效地指导患者煎药和服药的优点;87.3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中药饮片药嘱单的使用对指导患者正确煎煮和服用中药有帮助,97.89%患者或其家属对本研究构建的中药饮片药嘱单持满意态度。结论: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规范化发展应立足于中医药传统实践经验,传承古人的宝贵经验,我国智慧医疗的发展为临床药学服务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便利。通过构建以“四库五中心”为构架的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促进了在线审方、复核发药、用药指导等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和规范化服务,提高了医疗机构的中医临床药学服务能力。

张誉晴[7](2021)在《经典名方圣愈汤物质基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在100首方剂之中,圣愈汤位于第48首,主治恶疮出血,心烦不安,不得睡眠等。现代临床应用广泛,但是并没有与之相关的药学研究内容,难以用现代化的指标对其进行衡量,因此,对其进行物质基准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古籍文献考证确定经典名方圣愈汤的关键信息,明确药味基原以及饮片的炮制方法,通过单因素考察实验选择煎出率最高的物质基准制备工艺,并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以及薄层色谱法(TLC)对圣愈汤物质基准中的指标性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1、经典名方的关键信息考证。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记载的圣愈汤的关键信息进行考证,包括药味产地变迁以及植物性状、饮片炮制方法、古今剂量折算标准、方剂用法用量以及功能主治等内容。并将收集到的多批次药材加工成饮片,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标准对饮片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研究中所使用的饮片质量合格。2、圣愈汤物质基准冻干粉的制备工艺考察。考察内容结合《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对圣愈汤煎煮以及冻干粉制备过程进行研究,并确定效率较高、工艺验证结果稳定的方法,根据研究结果选择多批次饮片随机组合,制备15批次圣愈汤物质基准冻干粉并测定出膏率与水分值。3、圣愈汤物质基准冻干粉指纹图谱研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圣愈汤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根据其化学性质不同建立2套指纹图谱。方法建立过程中依次考察了不同品牌色谱柱、不同柱温、不同流速、不同流动相等因素对色谱图的影响,另外对供试品处理方法进行考察,考察内容包括不同提取溶剂、不同提取方式、不同提取时间等,确定了指纹图谱研究方法。4、圣愈汤物质基准冻干粉中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根据已建立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外标法测定含量,并进行15批次物质基准冻干粉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建立其含量范围标准。5、圣愈汤物质基准的薄层色谱研究。根据组成的药味用药典记载的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结合药典要求与指纹图谱研究结果,选择合适的供试品处理方法、定性指标成分、展开剂组成及比例等条件,对冻干粉中的化学成分进行薄层色谱研究。结果:关键信息考证结果显示,古籍记载的相关药材与2020版《中国药典》记载相同。宋金元时期一分折合现代计量标准为0.4 g,一大盏为600 m L,一盏为300 m L,“麻豆大”即为过4目筛不过10目筛的大小。饮片质量检查结果符合药典要求。制备工艺的考察结果显示,煎煮前饮片不需要浸泡,煎煮过程中需要加盖,制备过程中为增加冻干粉的产量,应选择单倍量煎煮后混合低温减压的方式对煎液进行浓缩。指纹图谱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根据成分的化学性质不同建立2套指纹图谱,指纹图谱1有27个共有峰,通过对照品相对出峰时间的比较指认9种成分,对其中7种进行含量测定;指纹图谱2有16个共有峰,同法指认8种成分,测定4种含量。对2种色谱方法分别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的要求。运用考察好的色谱条件对15批次圣愈汤物质基准冻干粉进行含量测定,共测定了11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15批圣愈汤中绿原酸,阿魏酸,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毛蕊花糖苷,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洋川芎内酯A,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b1,黄芪甲苷的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0.063~0.193,0.509~0.638,0.160~0.318,0.012~0.056,0.394~0.519,0.110~0.143,0.031~0.097,0.382~0.595,0.292~0.505,0.590~0.803,0.142~0.367 mg·g-1。各成分分别来自于6味药材,可以较为全面的表征圣愈汤物质基准的质量。薄层色谱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药典方法并结合文献记载方法,建立了其中四个药味的薄层色谱方法,对相关成分的定性研究结果佐证了指纹图谱的结果,并应用建立的薄层色谱方法对15批次冻干粉进行了定性研究。结论:圣愈汤的物质基准研究当中,通过考证确定了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察了物质基准冻干粉的制备工艺,建立了2种指纹图谱研究方法,测定了其中11种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并结合了薄层色谱研究方法来较为全面地表征物质基准冻干粉的质量,通过对15批次冻干粉的研究,建立了经典名方圣愈汤物质基准的质量表征方法,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刘月,罗云,谭婷,廖正根,杨明[8](2020)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文中研究说明煎煮时间对于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成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一直是困扰人们的技术难题。对中医药典籍《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的煎煮时间及其煎煮终点的判断经验进行了整理,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认为影响煎煮时间的因素主要有病证、方剂功效、药物药性、药材性状等;通过对其总结,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传统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以期能为中药汤剂煎煮时间及现代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寻求合理的科学依据,为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黄丽冰[9](2020)在《含中药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药是我国特有的优势资源,但中药本身成分复杂,很多具有毒性。而纳米控释系统具有提高药物分散性和稳定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优点,逐渐被用于制备药物新剂型。静电纺丝技术(简称电纺)制备的纤维直径小,比表面积大,在载药释药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静电纺丝技术在中药制剂上大部分均集中于成分单纯的植物中药的纳米纤维制备,在矿物、动物中药以及复方中药递送领域的研究空白;相应的表征技术手段更是缺乏。本论文对含中药纳米纤维的电纺制备过程及其纤维性能进行了实验探究,探索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含中药超细纤维的制备工艺和纤维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择植物中药龙血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纺制备聚丙烯腈(PAN)多孔纤维作为药物载体,制备龙血竭-PAN纤维膜。采用SEM、UV-VIS、FT-IR、XRD、OCA、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研究等对PAN多孔纤维膜和龙血竭-PAN纤维膜进行表征分析。制备的PAN多孔纤维膜生物相容性能得到改善,作为伤口敷料具有吸水性能。龙血竭-PAN纤维膜与市售龙血竭制剂进行药物体外释放行为对比,复合纤维膜中龙血竭的溶出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2)选择矿物中药白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蒸馏水加无水乙醇的双溶剂体系,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混合利用电纺制备白矾-PVP混合纤维。采用SEM、FT-IR、XRD、DSC等进行白矾-PVP纤维样品的表征分析,滴定法测定白矾释放速率。通过电纺制备的白矾-PVP纤维可以提高白矾在水中的溶解度,并缓慢持续释放药物。(3)通过不同的溶剂制备蜈蚣醇提取液、水提取液及煎煮药液,利用电纺制备了不同的蜈蚣-PVP混合纤维。采用SEM、UV-VIS-NIR、FT-IR等进行蜈蚣提取液和蜈蚣-PVP纤维的表征分析,探索蜈蚣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提取的蜈蚣成分有所不同;蜈蚣中含有羟基、甲基、羰基、羧酸盐等多种官能团;利用九水合硝酸铁提高蜈蚣溶液铁离子浓度有望用于测定蜈蚣含量。(4)利用电纺制备不同比例的白矾-冰片-PVP复合纤维膜(简称:矾冰纤维)。采用 SEM、TEM、GC-MS、FT-IR、XRD、DSC等对矾冰纤维进行表征分析,并探究药物释放行为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抑菌作用。发现矾冰纤维的最优组分配比为2(白矾):3(冰片),药物分散最好。与矾冰液和矾冰纳米乳对比,矾冰纤维的药物分散更稳定,冰片溶出更好,抑制作用更强。综上所述,本论文利用电纺技术进行单方植物、矿物、动物中药以及复方中药超细纤维的制备及实验表征。研究了制备工艺、纺丝条件参数对电纺含中药超细纤维性能的影响;利用各种表征技术从微观层面分析含中药超细纤维性能;并对药物释放行为和抑菌作用进行研究。探究了电纺技术制备高分子复合纤维在植物、矿物以及动物等单方和复方中药递送系统的应用,弥补电纺工艺在中药制剂应用上的研究空白,是电纺复合纤维技术在中药制剂研究上的一次突破。

谭丽媛[10](2020)在《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不同处方配比及不同提取方法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作用,验证处方配比并进行提取工艺的初探;采用响应曲面法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角度确定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佳提取工艺;优选银柴退热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并进行中试生产研究;制定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对中试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和稳定性考察;研究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方法 1.考察银柴退热汤供试品1-6(供试品1~3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水煎煮法;供试品4~6处方金银花:柴胡配比分别为1:1、2:1、1:2,提取方法为双提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模型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2.采用HPLC法定量分析,以绿原酸和黄芩苷的转移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Box-BehnkenDesign(BBD)模式,对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提取工艺参数煎煮时间(A)、煎煮次数(B)、加水量(C)进行优选分析。3.以成型率、溶化性、休止角等参数为指标对传统湿法制粒的最佳制剂工艺进行筛选;以成型率为指标对喷雾制粒的辅料量、制粒温度、辅料配比进行了优选;结合中试生产试验结果,建立银柴退热颗粒的成型工艺,确定主要技术参数及辅料的种类和用量。4.从鉴别、指纹图谱、检查(制剂通则检查、砷盐检查、重金属及有害元素检查、微生物限度检查)、含量测定四个方面,对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进行研究。鉴别包括性状和薄层色谱鉴别;采用HPLC法,建立指纹图谱的测定方法,使用中国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A版”,对11批银柴退热颗粒的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对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进行检查;重金属检查采用第二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1),砷盐检查采用古蔡氏法(《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822);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有害元素Cu、Pb、Cd进行测定,其中Cu采用火焰法,Pb、Cd采用石墨炉法;采用HPLC法,对处方中君药金银花、连翘、黄芩和柴胡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5.按照质量标准(草案),在市售包装条件下,对银柴退热颗粒的3批中试产品进行了 6个月稳定性试验和加速试验研究[加速试验条件为温度(40±2℃)、湿度(75±5%),长期稳定性试验条件为温度(25±2℃)、湿度(60±10%)]。6.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干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炎症模型、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和热板法,比较银柴退热颗粒和银柴退热口服液在抗菌解热抗炎镇痛方面的药效学等效性。7.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收集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所含药味的相关活性成分;Swiss靶标预测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各成分靶点;通过治疗靶标数据库(TTD),Drugbank,疾病-基因网数据库(DisGeNET)获取急性上呼吸道相关靶标;韦恩图获得相关交集;使用STRING网站进行靶点蛋白互作分析,运用Cytoscape3.7.1进行结果可视化;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探寻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活性成分、对应靶标,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结果 1.供试品1-6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银柴退热汤流浸膏均有一定的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配比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2.建立了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贾氏银柴退热汤的最优提取条件为:煎煮时间60min、煎煮2次、加12倍量水。3.传统干法制粒的最佳工艺为:浸膏粉与辅料用量为1:0.3,辅料为糖粉:糊精=2:1,矫味剂阿斯巴甜加入量为1%,喷入90%乙醇适量;喷雾制粒的最佳工艺: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20,进风口温度—出风口温度90~40,喷雾速率10 Hz,糖粉:糊精比例为1:1;喷雾制粒工序少,制粒全过程是密闭操作,粉尘少,有利于减少有效成分损失,更能符合GMP标准,且目前药厂大生产多采用喷雾制粒设备,故确定制粒方法为喷雾制粒。4.本品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的颗粒,味微甜、微苦;薄层色谱鉴别中,最终确定了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大青叶共6味药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指纹图谱研究中,确定共有峰15个,指认出10个共有峰,分别为:峰1新绿原酸,峰2绿原酸,峰4咖啡酸,峰5隐绿原酸,峰9连翘酯苷A,峰10异绿原酸B,峰11异绿原酸A,峰12异绿原酸C,峰13黄芩苷,峰15汉黄芩苷;银柴退热颗粒的粒度、水分、干燥失重、溶化性、装量差异、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均符合2015年版四部通则0104“颗粒剂”项下要求;银柴退热颗粒三批中试产品砷盐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2 ppm,重金属检查含量限度均小于10 ppm,有害元素检查中各元素平均含量为:Cu 1.83mg/kg、Pb 0.32mg/kg、Cd0.22mg/k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多指标-HPLC含量测定方法,最终确定银柴退热颗粒每袋含金银花、牛蒡子以绿原酸(C16H1809)计,不得少于6.3 mg;含连翘以连翘酯苷A(C29H360 15)计,不得少于11.8 mg;含黄芩以黄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40.0 mg。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5.银柴退热颗粒的外观性状、鉴别、溶化性、水分含量、粒度、含量测定等均符合质量标准(草案)规定。6.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解热镇痛抗菌抗炎药理作用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7.贾氏银柴退热汤所含中药活性成分共322个,对应不同的靶标1088个,收集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的靶点623个,贾氏银柴退热汤主要作用于TNF、Toll样受体、NOD样受体、MAPK、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主要涉及炎症与免疫调控。结论 不同处方配比、不同提取工艺的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金银花:柴胡为1:1、提取工艺为双提法时,抗菌、解热、抗炎、镇痛作用更明显。优选得到的提取工艺和成型工艺稳定可行,可操作性强,适合于批量生产。建立了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草案)并进行稳定性考察,说明银柴退热颗粒质量及工艺稳定、可靠。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抗炎、解热、镇痛作用,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具有药效学等效性。贾氏银柴退热汤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各作用通路间相互关联,起到消除炎症、抑制活化的细胞因子、缓和过激的免疫反应的作用,与传统中药复方所具有的整体调节性特征相契合,体现了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后续的作用机制研究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二、中药煎煮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煎煮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历代文献中的汤剂煎煮方法
2 煎煮中药的容器
3 煎药用水量和浸泡处置
4 煎煮火候和时间
5 特殊药物的煎煮方式
    5.1 先煎
    5.2 后下
    5.3 包煎
    5.4 烊化
    5.5 另煎
    5.6 冲服
6 中药汤剂服用方法和次数
7 汤剂煎煮与煎药机

(2)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胃溃疡的研究现状
        1.1.1 胃溃疡简介
        1.1.2 胃溃疡的发生机制
        1.1.3 胃溃疡的治疗
        1.1.3.1 西药治疗
        1.1.3.2 中药治疗
    1.2 枳实白芨散
        1.2.1 枳实白芨散简介
        1.2.2 枳实简介
        1.2.2.1 枳实中主要活性成分
        1.2.2.2 枳实药理作用
        1.2.3 白芨简介
        1.2.3.1 白芨中主要活性成分
        1.2.3.2 白芨药理作用
    1.3 加压提取技术
    1.4 超微粉碎技术
    1.5 生物粘附制剂研究进展
        1.5.1 生物粘附制剂概述
        1.5.2 生物粘附材料
        1.5.2.1 羧甲基纤维素钠
        1.5.2.2 海藻酸钠
        1.5.2.3 羟丙甲基纤维素
        1.5.2.4 白芨多糖
2 枳实总黄酮提取方法选择及工艺优化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动物
    2.2 实验方法
        2.2.1 枳实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1.3 芦丁显色反应
        2.2.1.4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2.1.5 线性关系考察
        2.2.1.6 稳定性考察
        2.2.1.7 精密度考察
        2.2.1.8 加样回收率测定
        2.2.2 枳实提取物的制备及总黄酮提取率的测定
        2.2.2.1 枳实提取物的制备
        2.2.2.2 总黄酮提取率的测定
        2.2.3 枳实提取方法
        2.2.3.1 枳实水煎煮提取
        2.2.3.2 乙醇回流提取
        2.2.3.3 加压提取
        2.2.4 枳实提取物活性评价
        2.2.4.1 提取物抗炎作用
        2.2.4.2 提取物镇痛作用
        2.2.4.3 提取物促肠蠕动作用
        2.2.5 枳实加压提取工艺优化
        2.2.5.1 单因素考察
        2.2.5.2 枳实提取工艺优化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枳实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3.1.1 稳定性考察
        2.3.1.2 精密度考察
        2.3.1.3 加样回收率测定
        2.3.2 枳实提取技术的选择
        2.3.2.1 不同方法的总黄酮提取率
        2.3.2.2 提取物的抗炎实验结果
        2.3.2.3 提取物的镇痛实验结果
        2.3.2.4 提取物的促肠蠕动实验结果
        2.3.3 枳实加压提取工艺优化
        2.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3.2 枳实总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
    2.4 本章小结
3 白芨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白芨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3.2.1.1 单因素考察
        3.2.1.2 响应面优化白芨多糖提取工艺
        3.2.2 白芨多糖质量检查
        3.2.2.1 鉴别
        3.2.2.2 检查
        3.2.2.3 纯度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1.1 提取时间的确定
        3.3.1.2 料液比的确定
        3.3.1.3 醇沉浓度的确定
        3.3.2 响应面优化白芨多糖提取工艺
        3.3.2.1 响应面优化结果及显着性检验
        3.3.2.2 数据分析及最优值预测
        3.3.2.3 优化结果验证
        3.3.3 白芨多糖质量检查结果
        3.3.3.1 鉴别
        3.3.3.2 检查
        3.3.3.3 纯度测定
    3.4 本章小结
4 白芨超微粉的制备工艺优化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白芨超微粉制备工艺研究
        4.2.1.1 单因素考察
        4.2.1.2 响应面优化
        4.2.2 白芨超微粉粒径检查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4.3.2 响应面优化
        4.3.2.1 响应面优化结果及显着性检验
        4.3.2.2 数据分析及最优值预测
        4.3.3 白芨超微粉的粒径
    4.4 本章小结
5 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制备及质量、药效评价
    5.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动物
    5.2 实验方法
        5.2.1 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处方研究
        5.2.1.1 剂型选择
        5.2.1.2 填充剂的选择
        5.2.1.3 投药量的选择
        5.2.1.4 粘合剂的选择
        5.2.1.5 生物粘附材料的比例
        5.2.2 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质量评价
        5.2.2.1 性状
        5.2.2.2 粒度的检查
        5.2.2.3 水分含量的测定
        5.2.2.4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5.2.2.5 颗粒溶化性的测定
        5.2.2.6 稳定性的测定
        5.2.3 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药效评价
        5.2.3.1 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颗粒的胃内存留情况
        5.2.3.2 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颗粒的抗胃溃疡作用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处方研究结果
        5.3.1.1 填充剂的选择
        5.3.1.2 投药量的选择
        5.3.1.3 粘合剂的选择
        5.3.1.4 生物粘附材料的比例
        5.3.2 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质量评价
        5.3.2.1 性状
        5.3.2.2 粒度的检查
        5.3.2.3 水分含量的测定
        5.3.2.4 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5.3.2.5 颗粒溶化性的测定
        5.3.2.6 稳定性试验
        5.3.3 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药效评价
        5.3.3.1 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胃内存留情况
        5.3.3.2 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抗胃溃疡作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裂愈膏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肛裂的认识
        1.1 病名的提出及病因病机
        1.2 中医治法
    2 现代医学对肛裂的认识
        2.1 定义及分期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法
    3 膏方的来源与现代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药物制备
    3 观察指标
        3.1 一般项目
        3.2 疗效性观察
        3.3 满意度观察
        3.4 观测时点
        3.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评价
    5 伦理学要求
    6 统计学处理
    7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1.1 三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1.2 三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1.3 三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2 观察指标
        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2.2 三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及满意度比较
        2.3 三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3 安全性检验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肛裂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的物质基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桃红四物汤处方考证与组成
    2.桃红四物汤剂量考证
    3.桃红四物汤功效与应用
        3.1 功效
        3.2 药理作用
        3.3 临床应用
    4.处方药材本草考证
        4.1 药材的基原与药用部位
        4.2 生地
        4.3 当归
        4.4 白芍
        4.5 川芎
        4.6 桃仁
        4.7 红花
    5.制法用法研究
    6.小结
第二章 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制备工艺研究
    1.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药材质量检查
        2.1 生地
        2.2 当归
        2.3 白芍
        2.4 川芎
        2.5 桃仁
        2.6 红花
    3.饮片质量检查
        3.1 饮片的制备
        3.2 生地饮片
        3.3 当归饮片
        3.4 白芍饮片
        3.5 川芎饮片
        3.6 桃仁饮片
        3.7 红花饮片
    4.结果分析
        4.1 生地
        4.2 当归
        4.3 白芍
        4.4 川芎
        4.5 桃仁
        4.6 红花
    5.药材及饮片含量测定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5.1 方法
        5.2 结果分析
    6.药材及饮片指纹图谱的方法学考察
        6.1 方法
        6.2 结果分析
    7.小结
第三章 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质量标准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实验方法
        2.1 药材分组
        2.2 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6 方法学考察
        2.7 统计学方法
    3.实验结果
        3.1 指纹图谱相似度
        3.2 桃红四物汤物质基准的出膏率
        3.3 桃红四物汤中6 种指标性成分的量值传递
        3.4 方法学考证
    4.小结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枸杞子饮片指标成分含量测定初步研究
    1.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剂与试药
    2.枸杞子甜菜碱含量测定研究方法
        2.1 甜菜碱固相萃取原理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及色谱分析条件
        2.3 重现药典方法时存在问题
        2.4 “提取液 1”和“提取液 2“纯化与不纯化回收率测定
    本章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研究
    1.仪器与试药
    2.15批次饮片质量检测
    3.制备工艺路线设计
    4.提取工艺研究
        4.1 单因素实验
        4.2 正交实验
        4.3 固形物(干浸膏)得率的测定
        4.4 指标成分的确定及检测
        4.5 验证试验
    5 浓缩工艺研究
        5.1 提取液制备
        5.2 浓缩方式考察
        5.3 样品中指标成分含量的测定
    6.干燥工艺研究
        6.1 干浸膏粉甜菜碱含量的测定
        6.2 常压和真空干燥
        6.3 干燥铺盘厚度
    7.成型工艺研究
        7.1 评价指标测定方法
        7.2 湿法制粒工艺研究
        7.3 干法制粒工艺研究
        7.4 总混工艺条件的确定
        7.5 颗粒装量的确定
        7.6 临界相对湿度(CRH)的测定
    8.中试研究
        8.1 中试生产所用药材饮片及进货单位
        8.2 试验方法
        8.3 半成品质量控制标准及检验方法
        8.4 中试工艺数据
    9.量质传递特征图谱相关研究
    10.中试稳定性研究
        10.1 影响因素试验
        10.2 加速试验
        10.3 长期试验
    本章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枸杞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1.仪器及试药
    2.枸杞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2.1 性状
        2.2 鉴别
        2.3 检查
        2.4 浸出物测定
        2.5 特征图谱
        2.6 含量测定
    3.质量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
        3.1 质量标准草案
        3.2 枸杞子配方颗粒质量标准起草说明
    本章讨论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配方颗粒及枸杞子研究进展概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6)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研究
        1 国际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2 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3 医疗机构中医临床药学服务发展现状
        4 小结
    二 我国智慧医疗发展现状分析
        1 国家指导政策分析
        2 智慧医疗的发展现状分析
        3 智慧医疗发展中现存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古籍梳理和当代政策分析的中药药嘱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中医药古籍中的中药药嘱信息梳理与分析
        1 药嘱思想的源流追溯
        2 中医药古籍中的中药药嘱信息梳理与分析
    第二节 我国指导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的政策分析
        1 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指导文件
        2 其他临床药学服务规范化发展指导文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中药煎煮和汤剂服用认知调查的“中药药嘱”问卷分析研究
    第一节 北京地区医院中药师对中药煎煮技术的认知调查
        1 基本信息
        2 传统中药煎煮技术中“煎煮前技术”的认知调查
        3 传统中药煎煮技术中“煎煮中技术”的认知调查
    第二节 北京地区医院中药师对汤剂服用方法的认知调查
        1 服药温度的认知调查
        2 服药时间的认知调查
        3 服药剂量的认知调查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构建研究
    第一节 数据化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基本数据库
        1 中药饮片标准信息库
        2 中药经方库
        3 中药饮片用药控制规则库
        4 药嘱信息术语库
    第二节 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信息化技术
        1 系统构建方向
        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3 系统技术架构设计
        4 系统构建技术
    第三节 智能化构建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功能中心
        1 审方中心
        2 药嘱中心
        3 监测中心
        4 流量中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中药饮片药嘱单用户反馈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 中药饮片药嘱单用户满意度调查研究
        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2 被调查对象获取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的途径调查
        3 被调查对象对中药煎煮和服用相关知识的需求度调查
        4 被调查对象煎煮和服用中药的习惯调查
        5 中药饮片药嘱单的满意度调查
    第二节 本章小结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经典名方圣愈汤物质基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临床应用现状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圣愈汤处方关键信息考证研究
    2.1 地黄本草考证
        2.1.1 生地黄产地考证
        2.1.2 生地黄性状考证
        2.1.3 熟地黄炮制考证
    2.2 川芎本草考证
        2.2.1 川芎产地考证
        2.2.2 川芎性状考证
    2.3 人参本草考证
        2.3.1 人参产地考证
        2.3.2 人参性状考证
    2.4 当归本草考证
        2.4.1 当归产地考证
        2.4.2 当归性状考证
    2.5 黄芪本草考证
        2.5.1 黄芪产地考证
        2.5.2 黄芪性状考证
    2.6 饮片炮制考证
    2.7 古今剂量折算考证
    2.8 圣愈汤历史沿革及功效主治考证
    2.9 关键信息汇总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圣愈汤饮片质量评价
    3.1 川芎饮片质量检查
    3.2 人参饮片质量检查
    3.3 当归饮片质量检查
    3.4 黄芪饮片质量检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圣愈汤制备工艺研究
    4.1 仪器与设备
    4.2 制备工艺的考察
        4.2.1 饮片是否浸泡的考察
        4.2.2 煎煮是否加盖的考察
        4.2.3 多倍量煎煮的考察
        4.2.4 不同浓缩方式的考察
        4.2.5 煎煮次数研究
        4.2.6 过滤工艺考察
        4.2.7 干燥工艺选择
        4.2.8 制备工艺的验证与确定
    4.3 15 批次圣愈汤研究
        4.3.1 冻干粉制备
        4.3.2 冻干粉性状
        4.3.3 冻干粉的出膏率与水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指纹图谱的建立
    5.1 仪器与试剂
        5.1.1 仪器
        5.1.2 试剂
    5.2 指纹图谱1 研究
        5.2.1 色谱条件1
        5.2.2 供试品溶液1 制备
        5.2.3 对照品溶液1 制备
        5.2.4 精密度试验
        5.2.5 重复性试验
        5.2.6 稳定性试验
        5.2.7 指纹图谱1 的建立
    5.3 指纹图谱2 研究
        5.3.1 色谱条件2
        5.3.2 供试品溶液2 制备
        5.3.3 对照品溶液2 制备
        5.3.4 精密度试验
        5.3.5 重复性试验
        5.3.6 稳定性试验
        5.3.7 指纹图谱2 的建立
    5.4 峰归属研究
    5.5 15 批次饮片内控标准的指纹图谱建立
        5.5.1 15 批次川芎饮片的指纹图谱建立
        5.5.2 15 批次当归饮片的指纹图谱建立
        5.5.3 15 批次人参饮片的指纹图谱建立
    5.6 本章小结
        5.6.1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5.6.2 色谱条件优化
第六章 指标性成分含量测定
    6.1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6.1.1 色谱条件
        6.1.2 对照品定位研究
        6.1.3 线性关系考察
        6.1.4 精密度试验
        6.1.5 重复性试验
        6.1.6 稳定性试验
        6.1.7 加样回收率实验
    6.2 15 批次含量测定结果
        6.2.1 15 批次含量测定
        6.2.2 饮片-物质基准转移率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薄层色谱研究
    7.1 圣愈汤中川芎、当归的薄层色谱研究
    7.2 圣愈汤中人参的薄层色谱研究
    7.3 圣愈汤中黄芪的薄层色谱研究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判断汤剂煎煮时间的概述
2 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
    2.1 煎煮终点的常规判断方法
    2.2 煎煮终点的特殊判断方法
        2.2.1 以沸的程度及次数判断煎煮终点
        2.2.2 以米熟判断煎煮终点
        2.2.3 以香气判断煎煮终点
    2.3《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煎煮终点判断不同的方剂
3《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有关煎煮时间的数据整理
4 影响汤剂煎煮时间的因素
    4.1 病证的轻重缓急对煎煮时间的影响
    4.2 方剂的功效对煎煮时间的影响
    4.3 药物药性对煎煮时间的影响
        4.3.1 有效性
        4.3.2 安全性
    4.4 药材性状对煎煮时间的影响
5 结语

(9)含中药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传统中药
        1.2.1 中药简介
        1.2.2 中药质量控制方法
        1.2.3 传统中药的现存问题
    1.3 静电纺丝制备含中药超细纤维的研究概述
        1.3.1 静电纺丝制备含中药超细纤维工作原理
        1.3.2 静电纺丝制备含中药超细纤维研究进展
        1.3.3 静电纺丝制备含中药超细纤维现存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一章 含单方植物中药龙血竭超细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研究背景概述
        2.1.1 植物中药龙血竭介绍
        2.1.2 植物中药龙血竭研究现状
        2.1.3 植物中药龙血竭现存问题
        2.1.4 多孔纳米纤维在药物传递上的应用现状
    2.2 多孔纳米纤维用于负载龙血竭的实验设计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龙血竭-PAN纤维膜制备方案
        2.2.2.1 溶液静电纺丝制备PAN-CaCO_3混合纤维
        2.2.2.2 PAN多孔纤维膜及其吸水保水性
        2.2.2.3 龙血竭-PAN纤维膜制备
        2.2.3 测试表征方法
        2.2.4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2.2.4.1 绘制龙血竭标准曲线
        2.2.4.2 龙血竭-PAN纤维的药物体外释放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PAN多孔纤维膜测试表征结果
        2.3.1.1 PAN多孔纤维膜形貌表征
        2.3.1.2 PAN多孔纤维膜官能团研究
        2.3.1.3 PAN多孔纤维膜结晶性能研究
        2.3.1.4 PAN多孔纤维吸水保水性能研究
        2.3.1.5 PAN多孔纤维膜亲水性能研究
        2.3.2 龙血竭-PAN纤维膜表征测试结果
        2.3.2.1 龙血竭-PAN纤维膜形貌表征
        2.3.2.2 龙血竭-PAN纤维膜官能团研究
        2.3.2.3 龙血竭-PAN纤维膜结晶性能研究
        2.3.2.4 龙血竭-PAN纤维膜亲水性能研究
        2.3.2.5 龙血竭-PAN纤维膜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单方矿物中药白矾超细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研究背景概述
        3.1.1 矿物中药白矾介绍
        3.1.2 矿物中药白矾研究现状
        3.1.3 矿物中药白矾现存问题
    3.2 制备含白矾超细纤维的实验设计
        3.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2.2 白矾-PVP纤维膜制备方案
        3.2.2.1 白矾-PVP纺丝溶液配制
        3.2.2.2 溶液静电纺丝制备白矾-PVP纤维
        3.2.2.3 测试表征方法
        3.2.3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3.2.3.1 绘制白矾标准曲线
        3.2.3.2 白矾-PVP纤维的药物体外释放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白矾-PVP纤维形貌表征
        3.3.2 白矾-PVP纤维官能团研究
        3.3.3 白矾-PVP纤维结晶性能研究
        3.3.4 白矾-PVP纤维热行为研究
        3.3.5 白矾-PVP纤维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单方动物中药蜈蚣超细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研究背景概述
        4.1.1 动物中药蜈蚣介绍
        4.1.2 动物中药蜈蚣研究现状
        4.1.3 动物中药蜈蚣现存问题
    4.2 制备含蜈蚣超细纤维的实验设计
        4.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4.2.2 蜈蚣-PVP纤维膜制备方案
        4.2.2.1 蜈蚣-PVP纤维纺丝溶液制备
        4.2.2.2 溶液静电纺丝制备蜈蚣-PVP纤维
        4.2.3 测试表征方法
        4.2.4 中药蜈蚣含量测定方法探索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中药蜈蚣提取物成分紫外分析
        4.3.2 蜈蚣-PVP纤维膜形貌表征
        4.3.3 蜈蚣-PVP纤维膜官能团研究
        4.3.4 中药蜈蚣含量测定方法探索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含复方白矾冰片的超细纤维制备及性能研究
    5.1 背景研究概述
        5.1.1 矿物中药白矾及植物中药冰片介绍
        5.1.2 矾冰纳米乳研究现状
        5.1.3 矾冰纳米乳现存问题
    5.2 制备矾冰超细纤维的实验设计
        5.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5.2.2 矾冰纤维膜制备方案
        5.2.2.1 矾冰纤维纺丝溶液配制
        5.2.2.2 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纺丝条件
        5.2.2.3 矾冰液、矾冰纳米乳制备
        5.2.2.4 溶液静电纺丝制备矾冰纤维
        5.2.3 测试表征方法
        5.2.4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5.2.4.1 阴性干扰试验研究
        5.2.4.2 校正因子计算
        5.2.4.3 绘制龙脑对照品标准曲线
        5.2.4.4 矾冰纤维的冰片体外释放
        5.2.5 体外抗菌性能研究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矾冰纤维膜测试表征结果
        5.3.1.1 矾冰纤维膜形貌表征
        5.3.1.2 矾冰纤维膜官能团研究
        5.3.1.3 矾冰纤维膜结晶性能研究
        5.3.1.4 矾冰纤维膜热行为性能研究
        5.3.2 矾冰纤维、矾冰液及矾冰纳米乳的性能对比研究
        5.3.2.1 形貌对比
        5.3.2.2 冰片溶出性能对比
        5.3.2.3 抑菌性能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导师及作者简介
附件

(10)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处方配比的验证及提取工艺初探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2 抗菌实验
        2.3 解热实验
        2.4 抗炎实验
        2.5 镇痛实验
        2.6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抗菌实验
        3.2 解热实验
        3.3 抗炎实验
        3.4 镇痛实验
    4. 小结
第二章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贾氏银柴退热汤提取物中绿原酸、黄芩苷的含量测定
        2.2 单因素考察
        2.3 Box-Behnken响应面法
        2.4 验证实验
    3. 小结
第三章 银柴退热颗粒成型工艺研究及中试生产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传统湿法制粒
        2.2 喷雾制粒
        2.3 银柴退热颗粒的中试生产
    3. 小结
第四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鉴别
        2.2 指纹图谱
        2.3 检查
        2.4 含量测定
    3. 小结
第五章 银柴退热颗粒的稳定性考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及结果
        2.1 长期稳定性试验
        2.2 加速稳定性试验
    3. 小结
第六章 银柴退热颗粒和口服液的药效学等效性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试药与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抗菌实验
        2.2 解热实验
        2.3 抗炎实验
        2.4 镇痛实验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抗菌实验
        3.2 解热实验
        3.3 抗炎实验
        3.4 镇痛作用
    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贾氏银柴退热汤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贾氏银柴退热汤中药信息的收集和筛选
        1.2 活性成分作用靶标的预测
        1.3 疾病靶标的收集
        1.4 有效成分与疾病靶标的Venny分析
        1.5 潜在作用靶标相互作用网络构建与分析
        1.6 关键靶标的通路分析
    2. 结果
        2.1 复方中包含的化合物及对应靶标
        2.2 复方的中药-归经网络
        2.3 筛选关键靶标
        2.4 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银柴退热颗粒质量标准(草案)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中药煎煮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蒋志,蒋丽霞,李智韬,陈其城,杨慧敏,曹立幸,陈志强.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02)
  • [2]枳实白芨散胃肠道粘附制剂的研制[D]. 肖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裂愈膏治疗气滞血瘀型Ⅱ期肛裂的临床疗效观察[D]. 陈美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经典名方桃红四物汤的物质基准研究[D]. 宋明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枸杞子配方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 赵小军.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6]中药临床药嘱服务系统的初步构建与应用[D]. 秦子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经典名方圣愈汤物质基准研究[D]. 张誉晴.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8]《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J]. 刘月,罗云,谭婷,廖正根,杨明. 中草药, 2020(24)
  • [9]含中药超细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黄丽冰.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10]贾氏银柴退热汤的开发应用研究[D]. 谭丽媛.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中药汤剂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