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53例

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53例

一、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53例(论文文献综述)

龚松凯[1](2019)在《耳穴贴压辅助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以观察耳穴贴压治疗肝经郁热证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课题共纳入70例患者,均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与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耳穴贴压疗法,对照组只予基础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关于综合疗效评价、疱疹评价指标、疼痛评价指标及综合疗效评分等观察指标及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对比。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及相关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总体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后,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水疱停止增多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4.两组在水疱的结痂与痂壳脱落时间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疼痛强度VAS评分分别与各自治疗前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比较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6.两组治疗后的疼痛强度VAS评分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7.两组的疼痛缓解时间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8.两组均未有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结论:1.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具有较好的效果;2.耳穴贴压可缩短止疱时间,但对缩短皮损结痂时间与痂壳脱落时间无明显作用;3.耳穴贴压可缩短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且缓解神经痛的效果良好;4.两组在年龄分布上来看,大于40岁的受试者比例明显高于小于40岁的受试者,提示带状疱疹患病率可能与年龄有关。

王安森[2](2018)在《火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火毒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进行火针联合中药外敷干预,并设立西药对照组进行比较,明确火针联合中药外敷对带状疱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进一步推进火针和中药外敷的运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60例符合标准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按照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火针联合中药外敷组)30例和对照组(西药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采用火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治疗疗程为10天。记录两组的结痂时间、皮损完全恢复时间、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时疼痛程度(PPI)、SF-MPQ总分,后遗神经痛(PHN)的发病率,评分及时间比较用t检验,发病率用卡方检验,采用SPSS17.O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时疼痛程度(PPI)、SF-MPQ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现时疼痛程度(PPI)、SF-MPQ总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结痂时间、皮损完全恢复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后遗神经痛发病率(PHN)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并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充分表明火针联合中药外敷对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疗效确切,并且优于常规西药治疗方法,具有较远大的应用前景。

江丽莹,洪文,成林平,李兴,陈惠娟,唐传其,顾民华[3](2017)在《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回顾近5年国内有关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临床研究概况。PHN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中,既有中药的常规内服外用,又有针灸、刺络拔罐等特色疗法,均可有效控制后遗神经痛的发展,缓解症状,表明中医药治疗PHN有其独到之处。

李茜[4](2021)在《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和口服普瑞巴林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寻求治疗病程介于急性期与后遗神经痛期之间的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更安全、有效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皮肤科确诊为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病人68例。采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均分为2组。在同等生活方式教育的前提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叩刺拔罐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治疗,对照组单用普瑞巴林口服治疗。两组皆是10天为1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1天的VA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血清CD4、CD8、CD4/CD8值,并进行治疗后疗效评定,治疗结束2周后随访统计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采用统计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取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VAS评分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D4、CD8、CD4/CD8方面:治疗前,两组CD4、CD8、CD4/CD8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CD4和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CD8水平降低明显,CD4和CD4/CD8水平升高明显,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率比较:治疗组PHN发病率为3.12%,对照组PHN发病率为24.24%,治疗组PHN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确切,相较于单纯口服普瑞巴林可更好地降低患者的VA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2.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疗法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优于单纯口服普瑞巴林。

段卫华,董皎,刘四海,杨春梅[5](2009)在《单味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查阅近期国内有关文献,综述了各种单味中药临床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方法和效果。提示单味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具有方法简便、疗程短、疗效显着、副作用小、经济易行等优点。

杨瑾[6](2007)在《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文中指出蛇串疮,西医又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西医治疗常用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神经营养剂,糖皮质激素和镇静止痛药等;激光,窄谱紫外线局部照射,神经阻滞,微波,脉冲短波加脉冲电磁场与高电位疗法联合等物理治疗对后遗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但价格相对昂贵,而且糖皮质激素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对于一些合并有其他病症的特殊患者(如合并糖尿病)不宜使用。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蛇串疮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尤其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且费用较为便宜,易于被患者接受。对头面部重症带状疱疹和坏疽性带状疱疹的治疗具有显着优势。中医治疗本病有很大优势,疗法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蛇串疮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但蛇串疮中医内治法的规范化及标准化,中药高效复方的筛选以及益气法和补气药在该病治疗中的运用均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近10年相关治疗文献的回顾和复习,以及对中医基础理论和本病临床治疗的学习,作者对于中医内治法治疗本病提出以下两点设想:一是在辨证治疗中引入三焦辨证的方法;二是有明显归经走向的古方如川芎茶调散,瓜蒌散,柴胡疏肝散和二妙散等用于不同神经节段的蛇串疮,这些思路均有待进一步探讨及完善。

李茜,吴明霞[7](2020)在《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治法综述》文中指出带状疱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蛇串疮"范畴,其临床表现为疱疹和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并引起巨大的生理、心理问题。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方法多样,作为绿色健康的治疗方式,具有简、便、验等优势,可以明显改善带状疱疹患者的症状,疗效肯定。治疗带状疱疹的中医外治方法主要有针刺、灸法、中药外敷、中药熏洗、穴位注射等。本文分析近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文献,综述了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不同方案及临床疗效,为今后带状疱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王慧娴,罗晓蕾,高慧[8](2020)在《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带状疱疹是一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沿体表神经分布的成簇、带状水疱,且常伴受累神经所支配部位的疼痛及局部淋巴结肿大。西医治疗带状疱疹以抗病毒、止痛、消炎为主要原则,治疗药物多选用伐昔洛韦、维生素等,但易遗留后遗神经痛。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主要方法有中药内服、外敷、针刺、刺络放血、火针等,其疗效显着且能有效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现综述中医药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临床运用,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李惠[9](2020)在《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脐针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脐针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二组,每组各30人。治疗组治疗方案为:口服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脐针(艮位、兑位、震位、巽位)及基础治疗(抗病毒、营养神经、外用药)。对照组的口服中药、基础治疗同治疗组,不予脐针治疗。两组均治疗10天。治疗期间随时观察并记录患者止疱、结痂、脱痂的皮损变化情况,记录疼痛开始缓解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填写症状体征积分表,并随访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情况,评估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脐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结果:经10天治疗后,治疗组30名观察对象中,有8名患者获得痊愈,显效患者20人,有效患者2人,无效患者0人,显愈率为93.3%;对照组的30名观察对象中,有4名患者得到痊愈,显效患者18人,8名患者有效,无效患者0人,显愈率73.3%。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观察对象在皮损、VAS评分、症状体征评分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发生PHN的患者,对照组有4人发生PHN,发生率为13.3%,两组相比,治疗组治疗方案可有效降低PHN发生率(P<0.01)。结论: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脐针的治疗方案可提高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减少PHN发生率,是一个全新的治疗思路,可在中医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当中使用和推广。

吕松谕[10](2020)在《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文旨在对比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疗法与口服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腹针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依据,丰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手段。方法:本研究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治疗组运用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的方法,每日1次,连续5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予连续口服卡马西平片15天,一次一片,一天两次。最高剂量每日不超过1.2g。用药期间可根据患者疼痛评分的变化、不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忌食辛辣及发物。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治疗后疼痛减轻30%所需时间。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VAS评分、PSQ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效果:(1)VAS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结束后,两组VAS评分均较前减低,治疗前后两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低,说明腹针结合局部艾灸、卡马西平均能减轻患者疼痛,但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止痛效果更好;(2)在疼痛减轻30%所需天数上,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时间更短,经统计学检验,P<0.01,表明腹针结合艾灸疗法的起效时间更快;(3)PSQI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PSQ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疗程结束后,两组PSQI评分均较前减低,治疗前后两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PSQI评分较对照组低,说明腹针结合局部艾灸、卡马西平均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但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效果更好;(4)治疗组30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2例,显愈率76.67%,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患者中,痊愈6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5例,显愈率46.7%,有效率83.4%。经统计学检验,P<0.01,说明腹针结合局部艾灸临床疗效更优。结论:1.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疗法能有效减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并能改善睡眠质量,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卡马西平。2.腹针结合艾灸疗法疼痛减轻30%所需时间较卡马西平短,说明腹针结合艾灸疗法起效时间更快。3.治疗过程中腹针结合局部艾灸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说明腹针结合艾灸疗法安全、有效,能避免口服药物可能引起的胃肠道反应、嗜睡、疲劳等副作用。

二、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5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53例(论文提纲范文)

(1)耳穴贴压辅助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一般资料
        2.1 研究内容
        2.2 分组方法
    3 病历筛选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标准
        3.5 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治疗方法
        4.2 观察方法
        4.3 不良事件观察
        4.4 数据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入组情况及脱落情况
    2 基线研究
        2.1 受试者性别分布情况
        2.2 受试者年龄情况
        2.3 受试者病程分布情况
        2.4 两组初诊时疼痛强度VAS评分对比
        2.5 两组治疗前综合疗效评分对比
    3 综合疗效评价
        3.1 两组疗效比较
        3.2 两组止疱时间对比
        3.3 两组皮损结痂时间对比
        3.4 两组皮损脱痂时间对比
        3.5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VAS评分比较
        3.6 两组疼痛缓解时间对比
        3.7 两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
        3.8 两组综合疗效评分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学对蛇串疮的认识
        1.1 蛇串疮的病因病机
        1.2 蛇串疮的辨证论治
        1.3 蛇串疮的中医外治法
        1.4 川派文氏皮外科对蛇串疮的认识
    2 近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
    3 耳穴治疗带状疱疹机制的初步整理
        3.1 中医藉耳诊治疾病的相关认识
        3.2 近现代医学对耳医学的认识
    4 耳穴治疗带状疱疹近况
    5 耳穴贴压治疗选穴依据
    6 耳穴贴压治疗体会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录

(2)火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火毒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临床研究
    临床资料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内服
    1.1 以补益气血, 化瘀通络为主
    1.2 以疏肝行气, 活血止痛为主
    1.3 其他或以补肾、或以利水、或以利湿解毒为主
2 中医外治
3 内外并用
4 综合疗法
    4.1 中药配合针灸拔罐疗法
    4.2 中药配合其他疗法
5 讨论

(4)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和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盲法
        2.3 治疗方法
    3 不良反应处理方案
    4 观察指标
        4.1 量表
        4.2 血清CD4、CD8、CD4/CD8
        4.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疗效评定标准
    6 统计学数据分析
研究结果
    1 研究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比较
        2.1 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
        2.2 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2.3 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2.4 治疗前CD4、CD8、CD4/CD8 值比较
    3 研究结果统计
        3.1 VAS评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3.3 血清CD4、CD8、CD4/CD8 值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率比较
    6 安全性评价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1.1 病因
        1.2 治疗
    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病名认识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方法
    3 证型选择依据
    4 梅花针放血疗法的选择依据
        4.1 中医方面
        4.2 西医方面
        4.3 临床应用
    5 杠板归外敷的选择依据
        5.1 中医方面
        5.2 西医方面
        5.3 临床应用方面
    6 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的选择依据
    7 阿是穴的选择依据
        7.1 文献记载的选穴规律
        7.2 本题选穴
    8 普瑞巴林的选择依据
    9 CD4、CD8、CD4/CD8 的选择依据
    10 研究结果与分析
        10.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分析
        10.2 基于VAS评分结果分析
        10.3 基于中医证候评分分析
        10.4 基于CD4、CD8、CD4/CD8 水平分析
        10.5 临床疗效评定分析
        10.6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分析
    11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治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 蛇串疮中医治疗现状
    1、中医文献论述
    2、病因病机
    3、中医诊断依据
    4、中医内治法
    5、中医外治法
    6、针灸治疗
    7、穴位注射
    8、综合治疗
综述二 蛇串疮西医治疗现状
    1化学药物治疗
    2物理治疗
    3局部治疗
    4心理治疗
综述三 蛇串疮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口服联合西药治疗
    2中药口服联合物理治疗
    3中西药联合物理治疗
病案举例
    病例一
    病例二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治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2 中医外治
    2.1 针刺
        2.1.1 毫针
        2.1.2 腕踝针
        2.1.3 梅花针
        2.1.4 火针
        2.1.5 耳针
        2.1.6 电针
    2.2 灸法
        2.2.1 雷火灸
        2.2.2 铺棉灸
        2.2.3 灯芯灸
        2.2.4 温针灸
        2.2.5 隔物灸
    2.3 中药外敷
    2.4 中药熏蒸
    2.5 穴位注射、穴位埋线
3 总结

(8)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疗法
    1.1 中药内服
    1.2 中药外敷
    1.3 中药内服联合中药外敷
2 刺络放血疗法
3 针刺疗法
    3.1 单纯针刺疗法
    3.2 针刺联合拔罐疗法
    3.3 针刺联合中药疗法
4 火针疗法
    4.1 单纯火针点刺疗法
    4.2 火针联合其他疗法
5 灸法
6 穴位注射
7 小结

(9)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脐针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脱落、剔除标准
    五、治疗方法
    六、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七、临床疗效判定
    八、安全性评价
    九、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一、皮损情况
    二、疼痛情况
    三、症状体征总评分
    四、综合疗效
    五、PHN
    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讨论
    一、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二、中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三、脐针的临床研究概况
    四、龙胆泻肝汤加减方药分析
    五、研究结果分析
    六、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一、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概况
    二、带状疱疹的西医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10)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1.1 古代医家
        1.2 现代医家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流行病学
        2.3 相关危险因素
        2.4 临床表现
        2.5 西医治疗
    3 腹针的认识
        3.1 腹部的两个经络系统
        3.2 腹部的全息图(神龟图)
        3.3 腹针和经络的联系
        3.4 腹部八廓定位
        3.5 腹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前期基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观察
        2.4 疗效评定
        2.5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组内及相互比较
        3.3 疼痛减轻30%所需时间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组内及相互比较
        3.5 治疗效果评价
        3.6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择腹针疗法的依据
        1.1 腹针的特色
        1.2 腹针疗法治疗PHN的选穴依据及机理探讨
        1.3 腹针针刺的深度
    2 选择艾灸的依据
    3 选择卡马西平片对比的依据
    4 研究结果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历

四、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5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耳穴贴压辅助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龚松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2]火针联合中药外敷治疗火毒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安森.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 [3]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研究进展[J]. 江丽莹,洪文,成林平,李兴,陈惠娟,唐传其,顾民华. 河北中医, 2017(09)
  • [4]梅花针放血联合杠板归外敷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疗效观察[D]. 李茜.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单味中药外用治疗带状疱疹[J]. 段卫华,董皎,刘四海,杨春梅.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9(04)
  • [6]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D]. 杨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中医外治法治疗带状疱疹治法综述[J]. 李茜,吴明霞. 中国医药导刊, 2020(12)
  • [8]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J]. 王慧娴,罗晓蕾,高慧. 中国医药科学, 2020(13)
  • [9]龙胆泻肝汤加减联合脐针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D]. 李惠.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腹针结合局部艾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吕松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药外敷治疗带状疱疹5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