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埋场不同防渗配置下的渗滤液及污染物泄漏

填埋场不同防渗配置下的渗滤液及污染物泄漏

一、填埋场不同防渗配置下渗滤液及污染物泄漏(论文文献综述)

唐美琴[1](2021)在《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物运移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填埋场是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的主要设施,也是环境污染集中发生的场所。危废填埋场在大气降水淋滤作用下仍存在渗漏问题,给周边地下水环境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因此,构建一套完整的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物运移模型系统,对危废填埋场长期维护管理、环境风险预测以及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前危废填埋场污染物运移的研究存在“体系尚未建立”,“多渗漏场景不全”和“参数随机性考虑不精准”等问题,围绕“基本构建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物运移模型系统”为核心目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现场检测、数值模拟等方法。共开展四方面工作,分别为危废填埋场污染物运移数学模型的构建,建立复杂渗漏源强与包气带地下水和溶质运移耦合三维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对地下水污染风险的表征,开发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物运移模型系统,具体为:(1)通过填埋场渗漏理论和污染物运移机理、经验公式和实际现场调查等研究,构建地表水入渗、雨水导排防渗、堆体淋溶、渗滤液导排防渗和包气带地下水等五大数学模型。准确刻画了地表径流、地表水入渗、堆体入渗、淋溶、渗滤液侧向导排、渗滤液渗漏、包气带中的水流和溶质运移以及地下水含水层中的水流和溶质运移等数十个地表地下水文过程和溶质迁移扩散过程。(2)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包气带地下水模型中的地下水水流和溶质运移非线性方程进行离散求解。分析出污染源在包气带地下水中的三维动态运移过程和监测井处污染物随时间的浓度变化,并通过地下水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规律验证了包气带地下水模型预测的正确性。(3)基于MySQL+Python+PyQt5开发框架开发了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物运移模型系统,其中利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MC)法对参数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依托于北京某危废填埋场的实际数据,与HELP-Landsim耦合模型对比结果表明:危废填埋场地下水中总氰化物(Total Cyanide,T-CN)浓度在50%、90%、95%置信度水平下均从填埋初期的“增加缓慢”,到中期的“明显上升”,再到后期的“趋于平缓”,与HELP-Landsim耦合模型得出的污染物运移规律相同。并且每年T-CN和自由氰化物(Free Cyanide,F-CN)的浓度最大绝对误差不超过0.22681mg/L。此外,T-CN和F-CN的浓度在50%、90%、95%置信度水平下超过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限值的时间与HELP-Landsim耦合模型的超标时间相差不到3年,体现出本系统较好的风险预警特性。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物运移模型系统对于基本的填埋场污染物运移过程的刻画具有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呈现以及较高的工程参考和应用价值。

盛欣宇[2](2020)在《重庆市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模拟及修复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庆市垃圾填埋场数量众多,在垃圾处理方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生活垃圾常常被收集清运后运至填埋场进行堆放处理,生活垃圾在长期的堆放挤压过程中,受到雨水淋滤极易产生高浓度的渗滤液,如若发生非正常工况,填埋场防渗系统损坏或失效,填埋场下游地下水环境将会受到极其严重的威胁。本文以重庆市山区某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在对研究区进行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并结合相关的水文地质实验,明确研究区所处地质构造及其岩性特征。对研究区枯、丰两期水质水位进行监测,为后期水质评价及其地下水模型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撑。选择零价铁、沸石及两者的混合介质(体积比1:1)进行PRB(可渗透反应墙)填充介质筛选实验,根据反应介质对目标污染物NH3-N的去除效果,为研究区地下水修复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通过对研究区水文地质情况、地下水模拟及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对研究区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对采集的地下水进行水质分析,发现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型,各监测点水质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标准,表明研究区范围内地下水水质较好。研究区范围内共包含3种地下水类型,分别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水和碳酸盐岩溶裂隙水,其中,碳酸盐岩溶裂隙水含水层组分布于研究区大部分范围内,为地下水主要含水层。(2)采用Arcgis软件提取研究区DEM数字高程数据,运用Visual modflow软件将研究区山区沟谷地貌可视化。对研究区进行地下水流建模,发现研究区地下水总体流向为北东-南西走向,与研究区地表水流向一致,通过沟谷区域向下游汇集。(3)根据垃圾渗滤液泄漏发生的主要位置,确定垃圾填埋场填埋区和渗滤液调节池区域为研究区主要的污染源,模拟最不利工况下(填埋场底部防渗膜失效和渗滤液调节池底部出现5%破损)COD和NH3-N的迁移过程,模拟结果显示,污染物泄漏随时间逐步向沟谷下游区域扩散,与地下水流方向一致,扩散距离越来越远,扩散面积也越来越大。模拟时间截止到20年时,污染羽扩散至最远处,COD和NH3-N的浓度达到最大,COD浓度达到600mg/L,超标30倍,NH3-N浓度达到60mg/L,超标120倍。COD最大超标距离1112m,最大超标面积0.35km2。NH3-N最大超标距离1585m,最大超标面积0.46km2。污染物的扩散对下游地下水环境产生影响,但由于预测最远点离长江仍有一定距离,所以模拟预测期内应该不会对长江水质造成影响。(4)选择NH3-N为目标污染物,进行实验室配制初始浓度为6mg/L的NH3-N溶液,设计以零价铁、沸石及零价铁+沸石(体积比1:1)作为反应介质,进行PRB填充介质筛选实验,计算各反应器在不同时刻对NH3-N的去除率,实验结果显示:沸石>零价铁+沸石>零价铁,且沸石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为90.3%,零价铁对NH3-N的平均去处率为68.7%,而零价铁+沸石对NH3-N的去除率处于两者之间,为80.8%。对比实验结果发现,沸石对NH3-N的去除效果较零价铁及其两者组合介质更好,这是由于沸石和零价铁同样作为吸附类介质,但沸石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这使得在与NH4+发生物理吸附和交换的时候能够更好的接触,反应更加彻底。

何海鹏[3](2020)在《温度作用下掺砂改良黏土非达西渗流及防污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中压实黏土衬垫会因干燥等某些原因产生裂隙,裂隙的存在有可能会为渗沥液击穿防污屏障提供优先通道,从而加剧污染地下水及周围土壤环境。黏土中掺砂可以减少其收缩,避免其产生裂隙,但目前缺乏掺砂黏土渗透特性及防污性能方面的研究。故本文针对不同掺砂量和温度条件下砂-黏土渗透规律,分析掺砂量和温度对砂-黏土非达西渗流参数影响;基于渗流理论计算试样固有渗透率,并建立起始水力梯度与固有渗透率的定量关系。通过数值计算,考虑不同工况条件下,计算分析非达西渗流参数对单层衬垫和双层衬垫服役寿命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掺砂量对砂-黏土渗透规律影响研究。该部分研究掺砂量设置5组分别为10%、30%、40%、50%和60%。通过对不同掺砂量的砂-黏土进行渗透试验,研究不同掺砂量下渗透系数k和起始水力梯度i0的变化规律,然后基于渗流理论可计算固有渗透率K,发现了砂-黏土材料的起始水力梯度与固有渗透率存在很好的指数关系i0=A×KB。(2)温度对砂-黏土渗透规律影响研究。通过研发的温控柔性壁渗透仪,设置四个温度梯度,分别为:30℃、40℃、50℃和60℃,选用掺砂量为30%的砂-黏土试样,通过对不同温度的砂-黏土进行渗透试验,研究不同温度下渗透系数k和起始水力梯度i0的变化规律,考虑温度对渗透液粘度和渗透液密度的影响,结合渗流理论计算试样的固有渗透率,同样可以发现起始水力梯度i0与固有渗透率K在双对数坐标下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3)渗透系数对衬垫服役寿命的影响。考虑真实渗透系数和测定渗透系数的差异,结合渗沥液水头和污染物浓度变化,分别对单层衬垫和双层衬垫服役寿命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发现在低水头的工况下真实渗透系数和测定渗透系数的差异对衬垫服役寿命的影响比高水头工况要小,而在变水头的工况下真实渗透系数k0和测定渗透系数k1-3的差异对衬垫服役寿命影响与变浓度的工况下相反。(4)起始水力梯度对衬垫服役寿命的影响。考虑不同起始水力梯度,结合渗沥液水头和污染物浓度变化,分别对单层衬垫和双层衬垫服役寿命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发现在低水头的工况下起始水力梯度的差异对衬垫服役寿命的影响比高水头工况要小,而在变浓度的工况下起始水力梯度i0的差异对衬垫服役寿命影响与变水头的工况下相差不大。

青格乐[4](2019)在《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对地下水的影响 ——以鄂尔多斯市某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及其填埋场为例》文中提出危险废物综合性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在国内尚属新兴行业,从2003年国务院批准《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开始,国家首批规划的31个省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项目陆续建成投运。同时随着国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2015年新的环保法实施以来,危险废物的申报量逐年大量增加,综合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填埋场渗滤液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持续性影响。本文以鄂尔多斯市某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及其填埋场实例,通过对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所在地及填埋场的水文地质条件认真分析,并根据地形的变化划分出潜水地下水流动系统,综合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等特点,运用软件建立水文地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重点探讨了危险废物综合处置项目地下水风险源中的主要污染因子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行为。防渗措施出现裂缝的状况下,污染源所在位置及周边会出现超标污染晕,且随时间延长,污染晕面积会不断增大,污染晕中心区的污染物浓度也会不断升高,在预测时间段内没有出现超标污染晕超出厂界的情况。但在模拟状况下,污染物的渗漏如果不能及时发现,随着渗漏进入地下水的量不断增大,会出现较大范围的地下水环境污染,必须通过监测来防止模拟状况的出现和持续。固废填埋场周边的潜水和承压水含水层为主要的环境保护目标。此外,项目区水力梯度较小,地下水流速慢,生物降解作用弱,污染物一旦泄露到含水层中很难修复和自净。在建设及运营期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渗设计、管理措施,严禁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在填埋场周边建立水质监测井,实时观测地下水质量,一旦发现污染及时采取治理措施,尽最大可能保护地下水资源。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为此类项目污染与预防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龙滔[5](2019)在《DTRO处理垃圾渗滤液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采用DTRO(碟管式反渗透,Disk Tube Reverse Osmosis)系统处理云贵高原地区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在10个月的运行期间内,对系统运行压力、水温、电导率、脱盐率等指标相互之间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确定影响系统运行效能的主要因素,并设计实验优化工艺参数。实验对进出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5)、总磷(TP)、总氮(TN)、氨氮(NH3-N)、悬浮物(SS)等污染物浓度进行检测,考察DTRO系统分离性能,研究分离机理并对分离能力进行优化;采用混凝+芬顿(Fenton)氧化作为预处理进行实验,调整混凝过程和Fenton氧化中各项参数至最佳值,降低进水渗滤液盐度,减轻填埋场区盐度积存对DTRO运行效能的影响;对环境温度影响产水率进行机理分析,探讨LFG(Landfill Gas,填埋场废气)回用的可行性,计算填埋场LFG产量及热值,设计渗滤液加热及浓缩液干化系统;优化膜清洗机制,提高膜通量并延长膜寿命;对比DTRO与MBR(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Membrane Bio-Reactor)、MVC(低能耗机械蒸汽压缩卧管蒸发器,Mechanical Vapor Compression),对DTRO工艺技术经济性进行讨论。结果表明:(1)MBR、DTRO、MVC三种工艺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均可以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控制标准》(GB 16889-2008)限值标准;与MBR工艺相比,DTRO工艺可以采用完全物理分离方式处理渗滤液,水质适应性较好,工艺组合灵活;设备体积小,便于拆卸二次搬运;处理规模可以模块化调整,膜片故障时更换较为简单。三种工艺处理量相同时,DTRO工艺的综合建设成本及运营成本较低,具备更高的经济性。DTRO同样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受环境温度、场区电导率积存等问题影响。(2)DTRO性能主要受到盐浓度、环境温度、运行压力、pH值、膜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出水各项污染物均达标。填埋场区渗滤液电导率呈持续上升趋势,由16.14mS/cm上升至31.63mS/cm,一级DTRO运行压力随之由35.33bar上升至53.7bar。系统运行效率与温度有关,冬季渗滤液温度低于14℃时,运行压力进入峰值区,压力最高值超出正常趋势约25%,一级DTRO脱盐率在此区间达到最高值97.73%。COD、BOD5、TP、TN、NH3-N、SS,金属离子等污染物,能够稳定达标排放。渗滤液pH值是在RO膜片分离主要污染物过程中,可调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透过主要污染物分离的变化规律,讨论分析了分离机理。渗滤液pH值调节至67可以较好的平衡DTRO运行经济性和污染物分离性能。(3)采用混凝+Fenton工艺作为预处理后,渗滤液电导率由18.62mS/cm下降至9.68mS/cm。一级DTRO运行压力平均值下降了约3.2bar。成本约为14.82元/t。渗滤液每吨处理成本增加约15元左右,综合药剂投加和运行功耗,加入预处理后,DTRO运行成本约为43.79元/t。混凝实验中,pH值调整至6.5左右效果较好,PFS投加量为1.2g/L时COD去除率达到最高值46.82%。剧烈混凝2min,慢速混凝20min,混凝去除效果最好。Fenton氧化实验中,pH值为4时COD去除率达到最高值63.03%;H2O2投加量为8ml/L时去除率为64.03%;摩尔比nH2O2·nFe2+定为1.5:1,氧化反应时间为1h,去除率即达到最大值。预处理可以有效缓解场区盐度积存对渗滤液处理系统的影响。(4)渗滤液中水的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随着温度变化而改变,从而影响产水效率。在海拔1910米的环境下,当渗滤液原液温度低于14℃时,DTRO运行压力进入峰值区。小试实验中温度由14℃升高至22℃,一级DTRO运行压力由56.2bar下降至49.5bar,运行压力变化趋于平缓。LFG未经处理的气体热值是19.222.5MJ/m3,有较高的回收利用价值。采用IPCC模型估算,实验所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LFG产气量约为5000m3/d,回用燃烧约可产生105MJ/d的热量。LFG加热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低温环境下渗滤液的加热,还能分时运行实现浓缩液的蒸发干化,最终产生约3%的残渣,可以实现渗滤液的完全无害化,成本约为30.73元/t。(5)运行期间随着渗滤液电导率上升,一级DTRO运行压力持续上升。进行化学清洗后,膜通量从15.6L/h·m2提升至19.6L/h·m2,运行压力也随之下降,说明化学清洗是最有效的膜清洗方式。用稀释后的H2SO4、NaOH清洗液交替进行清洗,清洗时间在2h内,膜通量恢复速度较快,考虑到清洗经济性,以及清洗对RO膜片本身造成的损害,清洗时间在1.52h最佳。膜通量在1525℃的区间内恢复速度最快,温度低于15℃清洗效果较差,当t>25℃,膜通量恢复趋势较为平缓。正常工况下,建议清洗温度为2535℃。除了缓解场区盐度积存的原因以外,为延长DTRO系统使用寿命并降低综合运行成本,也应该在工艺段中引入预处理工艺,降低胶体颗粒和有机物对RO膜的污染负荷,减少清洗次数。

蒙根其其格[6](2019)在《灰渣贮存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生产生活中的用电量与日俱增。在中国的电力供应中,煤电处于绝对对优势地位,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灰渣的处置及存放已经成为一个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关键问题。现阶段我国对于大部分煤炭灰渣的处理措施还是填埋和综合利用,其中尤以填埋为主。灰渣的填埋贮存中,由于管理不善,在降水、地下水浸溶作用下,往往使大量的重金属、氟化物、砷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下水,对区域地下水环境构成重大威胁。本文以一拟建灰渣贮存场为研究对象,经过资料收集、实地踏勘,采样分析及地下水数值模拟对灰渣渗滤液的运移规律进行了预测,进而分析其可能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1.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补给项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次为地下水上游断面的侧向径流补给,总体上区域地下水由北向南径流,最终排泄于黄河。2.研究区属于地下水的排泄区,主要受蒸发浓缩作用控制,部分井水TH、NH4+、CODMn、Cl-、Na+、Mn、总大肠菌群超标,Mn超标是当地岩石性质所致,其他指标的超标多于人类活动有关。3.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在正常情况下,F-3000天污染横向迁移185米,纵向迁移540米;事故情况下,F-3000天污染横向迁移80米,纵向迁移200米;两种情况下,3000天F-扩散后浓度均不超标。

苏耀明,詹志薇,谭志,蔡勋江,梁炜[7](2019)在《黄土丘陵区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文中指出为系统识别危险废物填埋场项目建设可能对区域地下水环境造成的影响,结合黄土丘陵区特殊的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建立基于包气带污染物垂向迁移模拟的数值模型方法。从拟建危险废物填埋场工程布局及可能的污染风险识别出发,设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要素及情景,开展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和预测分析。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在填埋区防渗层事故破损出现泄漏的情景下,随渗滤液进入土壤环境的铅、镍污染物穿透包气带需18~19 a,事故情景下污染物渗漏不会影响区域地下水环境。在按照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对填埋场区采取有效防渗措施,并完善填埋场防渗系统的渗漏破损检测系统建设的前提下,该选址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可行。

向锐[8](2019)在《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淤堵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渗滤液导排系统是填埋场的重要功能单元,然而在填埋场长期运营过程中,导排系统经常被淤堵物充填,造成导排层空隙率降低,过流能力降低,导致其导排功能下降甚至丧失,使得填埋场内渗滤液水位上升,缩短防渗膜寿命,增加渗滤液渗漏风险,影响填埋堆体稳定性。本文在前人现场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对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淤堵机理展开研究,通过对填埋场结构和渗滤液特性的分析;利用室内模拟试验进行验证,确定危险废物填埋场淤堵的可能性,以及淤堵物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利用单因素实验探究淤堵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根据模拟实验对实际情景中的淤堵时间以及渗滤液水位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首先,通过对渗滤液成分的分析,结合现有研究中的普遍淤堵机理得出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存在着物理、化学和生物淤堵的三种可能性。然后,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确定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存在淤堵,且三种淤堵机理分都存在;而渗滤液浓度和渗透速率的增加会加速导排层淤堵进程,需要及时控制;对淤堵物成分分析,发现淤堵物中Ca2+含量较多,主要成分为CaCO3。最后,通过三种模型预测渗滤液水位,其中Moore80方法较为偏保守,渗滤液水位最高为52.5 cm;Moore83方法偏乐观,渗滤液水位最高为14.5 cm,代表乐观条件下的最大渗滤液水位;Giroud92方法相对客观,渗滤液水位最高为24.5 cm;因此随着覆盖膜老化,填埋场运行时间的增长,渗滤液水位也会明显升高。本文在模拟淤堵试验的基础上,对淤堵时间和淤堵后的渗滤液最高水位进行预测,确认淤堵对于导排层渗透性能的实际影响,为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

赵江[9](2019)在《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研究及固废原位处置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众多的工矿企业仅有少数位于城镇周边,更多的是分布在郊区田野,各自的生产原料和废弃物堆放基本是任性随意,这些长期堆存、没有任何污染防控措施的工业废弃物,已对周围的水土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成为主要环境污染源。昂贵的异地搬迁及标准化填埋处置工作对于成点状分散分布的情况而言显得乏力,而利用天然粘性土防污性能的优势尽可能实现原位处置方案是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选择。然而,在固体废弃物原位处置问题中如何有效地下水污染控制,包括:(1)污染场地下伏非均质粘性土层是否可以有效阻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中的可行性研究、(2)如何标准化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两个科学及工程技术问题,则需要开展深层次的理论机制研究和系统性的实际应用研究。云南省会泽县者海镇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矿聚集地,也是我国冶炼金属冶炼民窑的集中区,而者海镇历史遗留堆存的大量冶炼废渣(以下简称大渣堆)是者海盆地最大的污染隐患之一。本文通过引入易污度和防污因子两个指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量化了粘性土防污性能的评价,对拥有相对高渗层的层状非均质粘性土开展了防污性能机制研究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讨论;同时,通过开展云南者海大渣堆污染场地的地质、水文地质调查,以及大渣堆污染场地开展水土污染现状调查,对污染场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取得了一定认识;进而通过系列室内和野外实验获取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评价所需参数,输入防污性能模拟数值模型,定量计算了者海大渣堆下伏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分析、判断大渣堆地下水污染原位处置工作进行可行性。结果显示:(1)由于沉积作用使得层状非均质粘性土层中有相对高渗层存在,可以将层状非均质粘性土层概化为B+A+C型结构,其中A、B、C分别代表三种渗透性能的粘性土,且KA>KB>KC。(2)拥有相对高渗层的层状非均质粘性土的防污性能机制总结为:下渗(穿透)→导流(稀释)→下渗(穿透)→受阻→再导流(稀释)的机制,相对仅有下渗(穿透)机制的渗透性能和吸附性能相同的均质粘性土而言,层状非均质粘性土的防污性能更强。(3)导渗层A的渗透系数的增大对拥有相对高渗层的层状非均质粘性土的防污性能增强影响较大,而导渗层A的厚度增加对防污性能的增强影响有限。(4)大渣堆场地下部的地层可划分为两个低渗透层和两个相对隔水层:上部低渗透层主要是洪坡积成因的堆积物构成,其之下的湖积淤泥质粘土或中更新统坡残积物(Q2dl+el)的褐红色粘土构成第一个隔水层;下部的低渗透层为二叠系玄武岩(P2β)的风化层,而其之下的全风化和强风化层构成第二个相对隔水层。大渣堆下部存在两层稳定连续的隔水层,形成了不同埋深的孔隙水位,即不同渗透性能的相对高渗层,具有层状非均质结构的:下渗(穿透)→导流(稀释)→下渗(穿透)→受阻→再导流(稀释)防污机制,可以对深部地下水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5)土壤剖面的污染特征:大渣堆主要的特征污染物是Zn、Cd,几种特征污染元素进入渣堆土壤的量有限,污染物主要集中在上部的含砂砾石较多的洪坡积层粘性土中,而下部含砂砾石较少的洪坡积层的粘性土和坡残积成因的粘性土则很好地阻滞了污染物的垂向运移,调查显示大渣堆对下部土壤的影响范围在20m以内。(6)地下水污染特征:垂向上,特征污染物Zn、Cd主要集中在浅层孔隙地下水中,深层孔隙裂隙地下水基本未受影响;水平方向上,大渣堆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渣堆下游东、西两冲沟之间,南部影响边界距离渣堆约1km。(7)者海大渣堆下伏的层状非均质粘性土结构具有接近、甚至超出10m压实粘土(K=1×10-7cm/s)的防污性能,可以作为阻止渣堆产生的重金属渗滤液污染物进入深层地下水的天然防渗结构。在大渣堆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分析基础上,依据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和水土污染调查认识,建立了研究区双层含水层的概念模型。然后,利用大气降雨、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质的监测数据,以及渗透系数、吸附性能参数等水流模型和溶质迁移模型的输入参数,建立了研究区的地下水污染迁移数值模型,并设计了以“控源、断径、截流”(CSBPIF)为核心理念的大渣堆原位处置的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系统,包括:一是采用渣堆顶部采取生态工程覆盖措施来减少大气降水渗入渣堆的水量,从而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的控源工程;二是在渣堆地下水侧向径流地带采用物理措施进行垂直隔断,切断污染物随地下水径流扩散的通道的断径措施;三是在渣堆的南端采用物理措施进行垂向隔断,截断地下水径流、防止污染物向下游扩散,并在垂向隔断措施内布置水力截获工程,抽取、截获被污染的地下水,防止污染扩散的截流措施。最后,通过开展大渣堆周边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对比分析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实施前后渣堆周边地下水水位、水质和水量变化情况,分析、评价了该系统的污染防控效果,结果显示:(1)渣堆顶部的生态修复工程效果:根据监测数据计算评估,整个顶部生态覆盖工程的“控源”效果可以达到80%左右甚至更高。(2)渣堆南部水力截获与垂向阻隔工程效果:大渣堆南部的水力截获与垂向阻隔工程已经成功阻隔了淋滤液或被污染地下水向南侧迁移的通道。(3)渣堆东侧的垂向阻隔工程效果:渣堆东侧垂向阻隔工程改变了东侧浅层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减少了东侧地下水进入渣堆下部,同时也阻隔了部分来自渣堆的渗滤液侧向泄漏。本文在云南者海典型案例场地,建立了针对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的固废原位处置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形成了集成以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研究为基础的固废原位处置可行性研究判别技术,和以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和水土污染调查等综合调查为手段,辅助数值模拟方法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构建技术的“控源-截流-断径”地下水污染动力截获与径流阻断技术体系,对地下水污染源负荷削减可达80%左右,并有效控制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扩散。该成果对我国正在开展的“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重大专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闫晨宇[10](2019)在《磷石膏渣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磷化工属于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逐渐达到成熟水平。磷化工不断发展伴生了大量磷石膏废渣,因其综合利用率低,处理方式以堆存为主。露天堆存的磷石膏废渣含有的酸性及其他有害物质易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尤其在缺乏人工防渗下,经过雨水淋滤的磷石膏废渣极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为查明天然防渗条件下的磷石膏渣场对地下水的影响,本文选取重庆市某磷石膏渣场,开展研究区水文地质调查,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模拟研究区地下水流场并对其主要两种浸出污染物总磷、氟化物进行了溶质运移模拟及预测,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常规内梅罗指数法、修正内梅罗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上游及边界水质以Ⅲ类及以下水为主,下游水质以Ⅳ类水为主,研究区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下游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2--Ca。据评价结果推测磷石膏渣场的存在可能对地下水水质有一定影响。(2)对磷石膏废渣的新、老渣分别进行浸出实验得到磷石膏浸出液新渣pH比老渣低,总磷、磷酸盐、氟化物三种污染物含量比老渣高并获取了渣场新、老渣特征污染物含量范围;对磷石膏废渣开展淋溶实验,得到了淋出液pH随淋滤时间增加而增加,三种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增加而减小,淋滤液三种污染物浓度越高;通过对研究区上游土壤检测分析,得到研究区上游土壤中存在特征污染物,其影响不可忽略,结合前期地下水监测结果获取了相关污染物的背景浓度。(3)运用visual MODFLOW对磷石膏渣场的地下水流场进行模拟,模拟水位与实际水位拟合相关性达0.993,模拟结果与实际地下水流场较吻合。地下水流方向由渣场南侧流向东北侧。(4)借助MT3DMS模块,建立了总磷、氟化物两种特征污染物的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型,模拟结果显示随时间增加,污染羽范围逐渐扩大。新渣区污染物浓度最高,且以新渣区为中心逐渐向外扩散,主要运移方向沿地下水流场下游方向。自磷石膏渣场建立15年后,总磷水平最大运移距离达209.6 m,影响范围为19042.0 m2;氟化物水平最大运移距离为150.7 m,影响范围为11160.5 m2;20年后,总磷水平最大运移距离为234.5 m,影响范围为21244.3 m2;氟化物水平最大运移距离为188.1 m,影响范围为13911.2 m2。

二、填埋场不同防渗配置下渗滤液及污染物泄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填埋场不同防渗配置下渗滤液及污染物泄漏(论文提纲范文)

(1)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物运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危废填埋场环境风险预测的研究现状
        1.2.2 不确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污染物运移模型的建立
    2.1 地表水入渗模型
    2.2 雨水和渗滤液导排防渗模型
        2.2.1 通过完整土工膜的渗透量计算
        2.2.2 通过土工膜上漏洞的渗漏量计算
        2.2.3 防渗膜上饱和液位计算方法研究
    2.3 堆体淋溶模型
        2.3.1 渗滤液参数计算方法
        2.3.2 垃圾参数计算方法
    2.4 包气带地下水
        2.4.1 基本假设
        2.4.2 地下水流运动和定解条件
        2.4.3 溶质运移方程和定解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包气带地下水污染物运移三维模型实现
    3.1 有限单元法
        3.1.1 有限单元法的基本原理
        3.1.2 有限单元法分析步骤
    3.2 包气带地下水三维模型实现
        3.2.1 模型场景概化
        3.2.2 模型设置
        3.2.3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3.2.4 网格剖分
        3.2.5 模型参数
    3.3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危填埋场污染物运移模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污染物运移模型系统需求分析
        4.1.1 数据管理需求
        4.1.2 模型计算需求
    4.2 污染物运移模型系统设计
        4.2.1 系统环境设计
        4.2.2 系统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4.2.3 系统计算功能模块设计
    4.3 填埋场污染物运移系统实现
        4.3.1 系统数据管理功能实现
        4.3.2 系统计算功能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危填埋场污染物运移模型系统测试
    5.1 HELP-Landsim耦合模型
    5.2 系统参数设定
    5.3 系统准确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2)重庆市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模拟及修复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垃圾填埋场污染研究现状
        1.2.2 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垃圾填埋场区域现状调查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质构造
        2.1.4 气象水文
        2.1.5 地层岩性
        2.1.6 工程概况
    2.2 水文地质概况
        2.2.1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2.2 含水层及隔水层结构特性
        2.2.3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2.2.4 含水岩组富水性
        2.2.5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2.6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2.3 水文地质勘察与实验
        2.3.1 水文地质钻孔
        2.3.2 渗水实验
        2.3.3 抽水实验
    2.4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价
        2.4.1 地下水监测
        2.4.2 地下水化学类型及特征
        2.4.3 地下水水质评价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流模拟
    3.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1 研究区模拟范围
        3.1.2 研究区模型高程提取
        3.1.3 含水层结构概化
        3.1.4 含水层水力特征概化
        3.1.5 研究区边界概化
    3.2 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模型
        3.2.1 数学模型
        3.2.2 区域剖分
        3.2.3 时间离散
        3.2.4 水文地质参数
        3.2.5 源汇项处理
        3.2.6 初始水位
        3.2.7 模型识别与验证
        3.2.8 地下水流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溶质运移模拟
    4.1 数学模型
    4.2 研究区污染源分析
        4.2.1 研究区污染源渗漏分析
        4.2.2 废水产生分析
        4.2.3 预测因子的选择
        4.2.4 预测因子源强设定
    4.3 模拟情景设定
    4.4 模拟时段设定
    4.5 溶质运移模拟结果分析
        4.5.1 溶质运移模拟结果
        4.5.2 运移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RB填充介质筛选实验
    5.1 目标污染物选择及配置
    5.2 实验材料及设备
    5.3 实验反应装置的设计
    5.4 实验步骤与方法
    5.5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一、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温度作用下掺砂改良黏土非达西渗流及防污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渗沥液浓度与水头
        1.1.2 衬垫系统内部温度
        1.1.3 垃圾填埋与防污屏障
    1.2 研究现状
        1.2.1 多孔介质的非达西渗流
        1.2.2 填埋场衬垫服役寿命的评价
    1.3 现状小结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本章概述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方法及方案
        2.3.1 制样
        2.3.2 渗透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度作用下掺砂黏土渗透规律研究
    3.1 本章概述
    3.2 掺砂量对砂-黏土衬垫渗透影响研究
        3.2.1 掺砂量对砂-黏土渗透规律影响
        3.2.2 掺砂量对砂-黏土渗透系数和起始水力梯度影响
        3.2.3 固有渗透率对起始水力梯度影响
    3.3 温度对砂-黏土衬垫渗透影响研究
        3.3.1 温控柔性壁渗透仪研发
        3.3.2 温度对砂-黏土渗透规律影响
        3.3.3 温度对砂-黏土渗透系数和起始水力梯度影响
        3.3.4 固有渗透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防污屏障服役寿命影响研究
    4.1 本章概述
    4.2 模型与初始条件的建立
    4.3 渗透系数k对衬垫服役寿命影响
        4.3.1 单层衬垫情况
        4.3.2 双层衬垫情况
        4.3.3 渗透系数k的影响
    4.4 起始水力梯度i_0对衬垫服役寿命影响
        4.4.1 单层衬垫情况
        4.4.2 双层衬垫情况
        4.4.3 起始水力梯度i_0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对地下水的影响 ——以鄂尔多斯市某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及其填埋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水质模型研究现状
        1.2.2 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影响研究现状
        1.2.3 地下水模拟软件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1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地下水概况
        2.2.2 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概况
    2.2 研究区地形地貌
        2.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2 研究区域构造
        2.2.3 危险废物填埋场概况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2.3.1 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
        2.3.2 研究区含水层特征
        2.3.3 研究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3.4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三章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 地下水水质监测
        3.1.1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地下水水质监测
        3.1.2 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水质监测
    3.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2.1 评价方法
        3.2.2 评价标准
        3.2.3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计算结果及评价
        3.2.4 危险废物填埋场计算结果及评价
第四章 污染物迁移模型构建
    4.1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数学模型
    4.3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地下水水流模型建立
    4.4 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数学模型建立
    4.5 危险废物填埋场水文地质模型建立
    4.6 预测因子分析
第五章 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及评价
    5.1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地下水影响预测及评价
        5.1.1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地下水预测源强及模拟工况
        5.1.2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地下水预测结果及分析评价
    5.2 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2.1 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预测源强及模拟工况
        5.2.2 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预测结果及分析评价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该处置中心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6.2.1 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地下水防治措施
        6.2.2 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5)DTRO处理垃圾渗滤液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DTRO技术综述及特性对比研究
    2.1 DTRO技术概述
        2.1.1 DTRO处理垃圾渗滤液技术路线
        2.1.2 DTRO核心组件及处理流程
        2.1.3 主要配套设施
        2.1.4 DTRO膜片的改性
    2.2 传统渗滤液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
        2.2.1 垃圾渗滤液污染物的构成
        2.2.2 渗滤液水质的影响因素
        2.2.3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污染控制标准
        2.2.4 渗滤液传统处理工艺概述
        2.2.5 常规处理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2.3 DTRO工艺优势对比
        2.3.1 新型渗滤液处理技术运用情况概述
        2.3.2 工艺流程及机理
        2.3.3 工艺特性
        2.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DTRO、MBR和 MVC综合成本分析
        2.4.1 建设投资费用
        2.4.2 DTRO系统运行成本
        2.4.3 单位运行成本对比结论
    2.5 关键技术点差异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TRO分离性能优化及机理研究
    3.1 运行效能影响因素研究
        3.1.1 电导率的表征作用
        3.1.2 实验采样点概述
        3.1.3 实验装置与方法
        3.1.4 填埋库区渗滤液电导率变化分析
        3.1.5 电导率与运行压力的关系
        3.1.6 高盐度对DTRO脱盐能力的影响
        3.1.7 低温对DTRO渗透压的影响
        3.1.8 运行压力对脱盐率的影响
        3.1.9 主要性能影响因素优化的讨论
    3.2 DTRO分离污染物性能分析
        3.2.1 污染物分离性能实验装置与设备
        3.2.2 SS削减能力分析
        3.2.3 COD、BOD、TP、TN和 NH_3-N的削减能力分析
        3.2.4 金属离子的去除
        3.2.5 pH值对污染物去除性能的影响
        3.2.6 DTRO分离性能实验结果的讨论
    3.3 分离性能优化及机理
        3.3.1 实验设计
        3.3.1.1 RO膜分离的基本原理
        3.3.1.2 DTRO主要分离现象的讨论
        3.3.1.3 实验参数的选定
        3.3.2 pH值对一级DTRO运行压力的影响
        3.3.3 pH值对COD、BOD、TP分离性能的影响
        3.3.4 pH值对TN、NH_3-N分离性能的影响
        3.3.5 pH值取值优化
        3.3.6 DTRO污染物分离机理的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场区渗滤液盐度积存的减量化
    4.1 浓缩液回灌的影响
        4.1.1 浓缩液回灌后盐度变化规律
        4.1.2 浓缩液污染负荷
    4.2 预处理工艺比选
        4.2.1 Fenton氧化机理及作用
        4.2.2 UASB反应器运行机理及构成
        4.2.3 混凝机理及作用
        4.2.4 对比结论
    4.3 预处理实验方法与结果分析
        4.3.1 预处理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预处理工艺的优化
        4.4.1 絮凝剂的选择
        4.4.2 絮凝剂投量的优化
        4.4.3 混凝时间的优化
        4.4.4 pH值的优化
        4.4.5 H_2O_2投量的优化
        4.4.6 摩尔比n的优化
        4.4.7 反应时间的优化
    4.5 预处理综合运行成本分析
        4.5.1 主要设备构成
        4.5.2 药剂消耗成本
    4.6 Fenton氧化改良的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运行优化及浓缩液最终处置的研究
    5.1 LFG预加热可行性的实验研究
        5.1.1 温度、气压对渗滤液粘度影响机理
        5.1.2 渗滤液加热可行性分析
        5.1.3 渗滤液加热小试实验结果
        5.1.4 LFG的燃烧性能
    5.2 LFG回用加热物料平衡计算
        5.2.1 甲烷IPCC计算方法
        5.2.2 DOC的计算
        5.2.3 热值产生量的计算
    5.3 LFG系统回用加热系统设计
        5.3.1 LFG收集系统设计
        5.3.2 加热系统工艺流程及投资估算
        5.3.3 浓缩液的无害化处置
        5.3.4 LFG加热蒸发系统成本核算
        5.3.5 浓缩液最终处置的讨论
    5.4 渗滤液的减量
        5.4.1 填埋场区设计优化
        5.4.2 运行阶段的优化
        5.4.3 减量化的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DTRO渗透压控制及膜清洗机制优化
    6.1 渗透压增长规律及污染分布研究
        6.1.1 渗透压的增长规律
        6.1.2 膜污染的分布
        6.1.3 膜污染增长的影响因素
        6.1.4 减缓膜污染方法的讨论
    6.2 清洗过程的优化
        6.2.1 实验设计
        6.2.2 物理、化学清洗效果对比
        6.2.3 清洗时间的优化
        6.2.4 清洗温度的优化
        6.2.5 洗脱液处置及清洗改良的讨论
    6.3 DTRO污染机理及防治
        6.3.1 主要污染机理
        6.3.2 膜污染防治的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灰渣贮存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灰渣物理化学特征研究现状
        1.2.2 灰渣浸出特性研究现状
        1.2.3 灰渣污染研究现状
        1.2.4 地下水污染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质概况
    2.5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5.1 区域地下水含水系统赋存特征
        2.5.2 含水层空间分布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2.5.3 区域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第三章 地下水现状调查及化学特征成因研究
    3.1 样品的采集和测试
        3.1.1 地下水样采集
        3.1.2 地下水样检测
        3.1.3 样品分析方法
    3.2 样品检测结果分析
        3.2.1 地下水基本指标分析
        3.2.2 水化学类型分析
        3.2.3 吉布斯图分析
    3.3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第四章 渗滤液中主要成分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模拟
    4.1 研究区地形特征
    4.2 研究区地下水流场模型
        4.2.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2 数学模型
        4.2.3 数值模拟
        4.2.4 边界条件
        4.2.5 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4.2.6 模型的校正和检验
    4.3 灰渣渗滤液运移模拟和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4.3.1 溶质运移模型
        4.3.2 数学模型
        4.3.3 模拟时间
        4.3.4 预测情景及源强
        4.3.5 地下水污染迁移模拟预测结果
第五章 贮存场地下水污染情况分析及对策
    5.1 地下水环境现状分析
    5.2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5.2.1 源头控制措施
        5.2.2 分区防控措施
        5.2.3 污染监测措施
        5.2.4 事故处理措施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黄土丘陵区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拟建填埋场工程情况
    1.1 建设规模
    1.2 工程组成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特征
    2.3 地层岩性及构造
    2.4 水文地质特征
    2.5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6 选址的地质条件可行性论证
3 环境影响识别及情景设置
4 事故风险影响预测
    4.1 污染物运移预测分析
    4.2 离散方法和参数设置
    4.3 预测结果分析
    4.4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4.5 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
5 结论及建议

(8)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淤堵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导排层淤堵的危害
        1.2.2 导排层淤堵物组成预测
        1.2.3 淤堵影响因素
        1.2.4 淤堵防控措施
        1.2.5 填埋场室内模拟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危险废物填埋场淤堵潜力分析
    2.1 常规淤堵机理
        2.1.1 物理淤堵
        2.1.2 生物淤堵
        2.1.3 化学淤堵
    2.2 危险废物填埋场与导排层
        2.2.1 危险废物填埋场主要组成
        2.2.2 导排层的组成与功能
    2.3 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滤液
        2.3.1 渗滤液产生量
        2.3.2 渗滤液特性
    2.4 危险废物填埋场淤堵的潜在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室内模拟淤堵实验研究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装置与材料
        3.1.2 基础实验
        3.1.3 导排层淤堵机理确认实验
        3.1.4 影响因素实验
        3.1.5 实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3.1.6 结果分析
    3.2 淤堵试验结果
        3.2.1 装置稳定性实验结果分析
        3.2.2 淤堵实验结果
    3.3 淤堵机理分析
    3.4 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分析
        3.4.1 渗滤液浓度对淤堵物形成的影响
        3.4.2 流速对淤堵物形成的影响实验
        3.4.3 渗滤液类型对淤堵物形成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模型与预测
    4.1 填埋场淤堵时间模拟模型
        4.1.1 典型填埋场场景建立
        4.1.2 模拟淤堵的数学模型
        4.1.3 参数设置
        4.1.4 预测结果
    4.2 渗滤液最高水位预测
        4.2.1 预测方法
        4.2.2 最高水位预测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研究及固废原位处置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研究
        1.2.2 固废处置技术研究现状
        1.2.3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粘性土防污性能及其评价方法
    2.1 污染物在土壤中运移的理论基础
        2.1.1 溶质的对流运移
        2.1.2 溶质的分子扩散
        2.1.3 溶质的机械弥散及水动力弥散
        2.1.4 对流-弥散方程
        2.1.5 化学反应与迁移
        2.1.6 饱和状态下的基本控制方程
        2.1.7 对流-弥散方程的解析解
    2.2 粘性土防污性能的定量化评价
        2.2.1 定量化评价指标
        2.2.2 定量化评价方法
        2.2.3 模拟计算软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3.1 影响层状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的主要因素
        3.1.1 渗透性能影响分析
        3.1.2 吸附性能影响分析
        3.1.3 粘性土厚度的影响
    3.2 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3.2.1 层状非均质粘性土结构特点
        3.2.2 层状非均质粘性土的防污机制
        3.2.3 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背景条件及粘性土层状非均质结构特点
    4.1 研究区自然与区域概况
        4.1.1 研究区交通位置与自然地理
        4.1.2 区域地质概况
        4.1.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4.2 大渣堆场地调查工作内容
        4.2.1 场地地形地貌特征调查
        4.2.2 地层结构与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勘察
        4.2.3 水土污染现状调查与监测
        4.2.4 粘性土性质的土工测试与室内试验
    4.3 大渣堆场地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4.3.1 地层结构、岩性及渗透性能
        4.3.2 地下水赋存条件
        4.3.3 地下水动态
        4.3.4 研究区深、浅地下水的化学组分特征
        4.3.5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4.4 大渣堆下伏粘性土层状非均质结构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渣堆水土污染现状及调查结果分析
    5.1 大渣堆水土污染现状调查
        5.1.1 渣堆的特征污染物
        5.1.2 渣堆下部土壤污染特征
        5.1.3 渣堆周边地下水污染特征
    5.2 模型参数及获取
        5.2.1 现场及室内渗透性试验
        5.2.2 特征污染物的室内吸附实验
    5.3 大渣堆下伏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分析
        5.3.1 模型设计
        5.3.2 模型校验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渣堆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控系统的构建
    6.1 模型概化
    6.2 模型参数输入
    6.3 水流模型校验
    6.4 渣堆重金属污染物现状迁移模拟
    6.5 渣堆地下水污染防控思路分析与系统构建
        6.5.1 渣堆附近区域水均衡分析
        6.5.2 大渣堆地下污染综合防控系统的提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渣堆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的监测及评价
    7.1 监测网建立
        7.1.1 地下水监测点布置
        7.1.2 土壤监测点布置
        7.1.3 监测对象与检测方法
    7.2 渣堆南部水力截获与垂向阻隔工程实施后效果分析
        7.2.1 垂向——截渗井监测数据分析
        7.2.2 渣堆南部防控子系统监测数据分析与效果评估
    7.3 渣堆东侧的垂向阻隔工程
    7.4 渣堆顶部的生态修复工程
        7.4.1 渗滤液收集池的水量监测数据对比
        7.4.2 大渣堆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削减重金属排放量计算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的机制及影响因素
        8.1.2 研究区背景条件及粘性土层状非均质结构特点
        8.1.3 大渣堆水土污染现状及调查结果分析
        8.1.4 大渣堆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的构建、监测及评价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磷石膏渣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2 磷石膏渣场地下水污染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交通
        2.1.2 气候气象
        2.1.3 水文
    2.2 地质环境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质构造
        2.2.3 地层岩性
    2.3 水文地质概况
        2.3.1 地下水类型
        2.3.2 地下水富水性
        2.3.3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2.3.4 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2.3.5 地下水化学特征
第三章 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状况分析
    3.1 磷石膏渣场概况
    3.2 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评价
        3.2.1 地下水采样监测
        3.2.2 研究区水化学性分析
        3.2.3 水质评价
    3.3 磷石膏浸出实验
        3.3.1 方法原理
        3.3.2 材料和设备
        3.3.3 分析指标及方法
        3.3.4 实验步骤
        3.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磷石膏淋滤实验
        3.4.1 方法原理
        3.4.2 材料及设备
        3.4.3 分析指标
        3.4.4 实验步骤
        3.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背景土壤检测
        3.5.1 检测方法及检测仪器
        3.5.2 背景点土壤监测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拟
    4.1 地下水数学模型
        4.1.1 三维数值模型
        4.1.2 渗流基本方程
    4.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4.2.1 模型模拟范围
        4.2.2 模拟期的确定
        4.2.3 边界条件概化
        4.2.4 含水层概化
        4.2.5 网格剖分
        4.2.6 室外钻孔抽水试验
        4.2.7 水文地质参数选取
    4.3 地下水流场模拟
        4.3.1 水位拟合验证
        4.3.2 研究区水均衡计算分析
        4.3.3 研究区流场模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石膏渣场污染物迁移模拟
    5.1 污染物运移模型
    5.2 渗滤液产量分析
        5.2.1 渗滤液产量计算
        5.2.2 渗滤液渗入量分析
    5.3 研究区污染因子的选取及设定
        5.3.1 污染因子的选择
        5.3.2 污染源强设定
    5.4 建立溶质运移模型
        5.4.1 模型参数确定
        5.4.2 浓度拟合情况分析
        5.4.3 模型预测结果
        5.4.4 污染物运移情况分析
    5.5 研究区污染防治措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填埋场不同防渗配置下渗滤液及污染物泄漏(论文参考文献)

  • [1]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物运移模型研究[D]. 唐美琴. 山东工商学院, 2021(12)
  • [2]重庆市某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模拟及修复实验研究[D]. 盛欣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3]温度作用下掺砂改良黏土非达西渗流及防污性能研究[D]. 何海鹏. 扬州大学, 2020(04)
  • [4]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对地下水的影响 ——以鄂尔多斯市某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及其填埋场为例[D]. 青格乐.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5]DTRO处理垃圾渗滤液工程应用关键技术的研究[D]. 龙滔.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6)
  • [6]灰渣贮存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研究[D]. 蒙根其其格.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7]黄土丘陵区危险废物填埋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J]. 苏耀明,詹志薇,谭志,蔡勋江,梁炜. 人民长江, 2019(05)
  • [8]危险废物填埋场导排层淤堵机理研究[D]. 向锐. 武汉科技大学, 2019(09)
  • [9]层状非均质粘性土防污性能研究及固废原位处置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系统构建[D]. 赵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10]磷石膏渣场地下水污染物迁移的数值模拟研究[D]. 闫晨宇.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填埋场不同防渗配置下的渗滤液及污染物泄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