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10部队全军家属搬迁

8710部队全军家属搬迁

一、8710部队全力安置随军家属(论文文献综述)

薛昀淇[1](2021)在《个案工作介入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人是承担着我国安全保障的重要群体,军人坚实的力量能够确保我国在明礁暗流的国际环境中砥砺前行。国家和社会对军人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针对军人的福利政策也越来越多,但相关福利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却不能做到全覆盖,尤其在随军家属安置这一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作为国家中坚力量的坚实后盾,军人家属就业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军人家庭的整体生活水平。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关系到军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部队建设与国防巩固,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的研究并不多,从社会工作角度介入其中的更是寥寥可数。所以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某市的现役军人家庭为个案服务对象,在运用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对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存在的问题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重点聚焦随军家属的心理问题,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其就业安置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完善的对策和建议。本文首先对我国随军家属的就业安置工作进行全方位的介绍,着重分析现阶段实行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介绍军人随军家属安置的相关优惠政策。其次在本文的实务研究工作部分,详细描述了个案工作中的目标预估和整体介入计划,重点记录了个案形成的六个阶段,尤其是介入阶段的具体过程,同时描述了服务对象在个案服务不同阶段中的变化以及改善趋势。本研究的效果评估部分将个案的整个介入过程进行整合,对比既定的介入目标和前期服务对象的问题呈现,评估介入中方法、模式以及技巧的运用,并找出不足。再次,对本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与反思,重点总结本研究个案的各个阶段中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以及对介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最后从现实出发,多角度地探讨了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的新路子,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加强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的几种可能途径,以期为政府开展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社会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马娜[2](2021)在《解放战争时期清涧县支前工作的研究》文中认为解放战争时期清涧县的支前工作是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进行的,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支前意识的单薄性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劣性,导致支前过程并不顺利,天灾与人祸的双重交加,人民群众的生存岌岌可危,生产与战斗之间的矛盾凸显,冲突愈加激烈。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人民群众在困难中重生,在曲折中前进,通过开荒拓地、推广植棉,栽桑养蚕,发展纺织,为支前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清涧县支前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46年西北战争开始至1947年7月,主要任务是动员战勤转移中共物资、转运伤员,动员全县青壮年参军参战支援正规军;第二个阶段是从1947年7月至年底,支前人员参加了沙家店、清涧战役,尤其在清涧战役中动员全县人畜力支援前线;第三阶段是从1948年1月至5月,动员青壮年组织担架运输队支援宜川战役和西府战役;第四阶段是1948年6月至1949年10月,主要组织常备担架队、运输队,运送弹药及伤员。四个阶段的支前过程中,政府积极进行宣传动员,加强对全县人畜力的调配,适时调整优抚方式,以优抚促支前,支前成效显着提高。解放战争时期,清涧县支前工作是在政府动员和人民自愿参与的双重合力下完成的。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力的宣传教育,完善的战勤制度,群众路线的深入,是政府能顺利动员人民群众的前提;广大人民在经济上翻身,支前觉悟和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与政府形成了坚不可摧的支前力量,故清涧人民的支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清涧县获得“西北支前模范县”的荣誉;第二,清涧县支前工作在绥德分区支前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第三,全县人民拥军拥党,党政军民达到了空前团结。

赵雪婷[3](2020)在《抗美援朝时期延边地区的后勤工作研究》文中提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延边地区毗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朝鲜人民山水相连,这种紧密的地缘联系,使得在抗美援朝时期,延边地区作为重要的后方基地在后勤工作中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关于延边地区在抗美援朝时期的后勤工作的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将延边地区在抗美援朝时期的后勤工作内容进一步梳理清晰,厘清脉络,也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挖掘出延边地区在抗美援朝战争后勤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及伟大贡献。本论文对抗美援朝历史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同时对二战后中朝关系史的深入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延边地区是中朝边界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并且延边地区有稳定的社会各项基础,比其他地区更为适合作为后方基地,这就使得在抗美援朝时期延边地区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延边地区在抗美援朝时期后勤工作的内容十分丰富。第一,在物资的运输上,有许多军需用品和各种生活物品不断通过铁路、公路等运往前线,形成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第二,通过建立后方医院和积极的进行卫生防疫工作,充分保障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第三,延边地区的人民利用自身的地区优势,积极照顾朝鲜难民和孤儿,使难民和孤儿得到了妥善安置;第四,在战勤技术上,延边地区后方支援参军的人数很多。延边人民努力修建机场、防空设施等基础设施来加强国防交通建设。延边地区还派遣了专业的技术人员去支援朝鲜前线;第五,延边地区的人民积极的照顾军烈属,解决了志愿军的后顾之忧,在拥军拥属方面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的后勤工作。结论认为,延边地区除了在抗美援朝后勤工作中做出了许多贡献,还对抗美援朝的后勤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在思想保障作用上,通过抗美援朝分会及吉林省委的号召宣传,延边地区的人民群众都积极投身到了抗美援朝后勤的建设之中;二是物资保障作用,延边地区的人民积极参加生产,大量的捐献物资等,在后勤的支援保障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是难民安置作用,延边地区人民无微不至的照顾朝鲜难民和孤儿,这种无私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为中朝人民难忘而深刻的友谊架起了一道不可磨灭的深厚桥梁;四是兵员保障作用,延边的青年积极参军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为保卫祖国的安全,维护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五是战勤技术保障作用,无论是后方支援参军,还是国防交通建设,亦或是支援前线技术人员,延边地区的人民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六是拥军优属作用,延边地区的人民积极的照顾军烈属,为志愿军扫除了后顾之忧,对后勤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延边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了延边地区前哨阵地的作用,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林高松[4](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杨昌斌[5](2019)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简称“双拥”)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独创的光荣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领导人民军队,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双拥实践活动,并形成了一系列双拥工作理论,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实践领域的不断拓展和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了治国理政建军的新境界。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对做好双拥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展双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从提出“双拥思想”(“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简称)概念(即“关于双拥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入题,对“双拥”这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独创的具有政治性、全局性、社会性的活动,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和总结,以“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当代双拥思想”)作为研究课题,主要从八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课题选题的缘起与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双拥、双拥工作、双拥思想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文献研究,界定了相关概念,说明了论文创新点,明确了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第二部分,主要揭示双拥思想的内涵和价值意蕴,探究其渊源及其在实践中体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双拥工作和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指南的独特价值。第三部分,廓清双拥工作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发展的双拥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出不同历史时期双拥思想有其核心要义、目标、任务,阐明双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丰富创新,体现了双拥思想血脉基因、精髓本质。第四部分,系统梳理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双拥工作的讲话、指示等内容,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形成路径和发展历程,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形成于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党的十八大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全党全国全军领导集体核心以后。第五部分,重点论述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从双拥工作本质、目标、主体、关键等四个方面对当代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展开阐述论证,详细阐述军民融合内涵、理念、机制、发展战略等核心要义,深刻剖析当代双拥思想需要把握的理论核心。第六部分,深入论述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统一、全局性与局部性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统一的四个理论特点,揭示双拥思想的理论价值、科学禀赋。第七部分,从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等三个方面,分析当代双拥思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第八部分,从实践维度,全面论述如何推动当代双拥思想指导工作、落地见效。主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力量、组织制度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坚持组织制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实践要素。本文试图在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提出“双拥思想”和“当代双拥思想”。论文提出的“双拥思想”,是将其提升到政治理论的指导思想层面,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在此基础上,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对“双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发展完善定义为“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简称为“当代双拥思想”。二是从理论层面首次概括出党的历代双拥思想的核心要义。党的第一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一致”,党的第二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共建”,党的当代双拥思想核心要义是“军民融合”。三是系统阐述当代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和重大意义。指出当代双拥思想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理论特点。是十八大以来党在治国理政建军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双拥实践的新发展,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张敬辉[6](2019)在《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战斗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位于地球的东半球北半部、亚欧大陆的东南部、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交汇处,地处东亚季风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造成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地域分布广、频率发生高、直接损失大,应急救援任务繁重。自然灾害事发突然,现场惨烈,环境恶劣,应急救援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条件艰苦,对人的心理、生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遂行应急救援任务中发挥精神力量显得尤为重要。战斗精神作为精神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军人必胜信念、支配军人行为、决定任务完成的重要因素。本文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关于战斗精神培育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武警交通部队参与完成的应急救援行动的典型案例,研究了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战斗精神的内涵外延,以参加过应急救援行动的官兵为调查对象,设计了战斗精神培育的调查问卷并确定实施方案,根据调查结果,从社会层面、组织层面、个体层面、任务层面分析了制约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战斗精神培育的各个因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培育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战斗精神的方法途径。

张梓麟[7](2019)在《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研究 ——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退役军官安置问题影响着军事人才的去留、部队发展建设的稳定性以及退役军官离开部队后再就业取向,是加快推进部队人事制度革新,服务于军队与国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工作。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新形势下,做好军转安置工作是一项特殊的政治任务。根据党中央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裁减员额30万的战略部署,退役安置工作将面对很多新情况、新考验、新矛盾。本文围绕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开展研究,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开展调查分析,结合国内外军转安置成功经验与先进做法,给出开展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工作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本概念阐述及理论基础分析。对本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边界廓清与内涵定义,并对问题中核心概念的特征、特点进行分析;分析与本研究紧密相关的基础理论,综述退役安置工作发展历程,为后续研究工作做好准备。(2)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的困境与原因分析。本研究结合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工作现状,设计调查问卷,面向武警XX总队开展调查分析工作,阐述调查实施情况并分析所得结果,总结出当前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工作的几大问题,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3)外军退役军官安置经验及借鉴分析。对外军退役军官安置做法进行分析,包括完全市场化的就业安置模式,市场、计划相结合的就业安置模式,完全计划性的就业安置模式等。此外,分析外军做法优势及对我军借鉴作用;最后,针对如何构建军改形势下的军转工作革新模式,提出一些思考与设想。(4)团职军官安置的对策分析。为了能够触及问题的各个方面,我们不仅对转业退役安置工作紧密相关的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同样也针对退役军官个体提出一些建议,使对策建议体系更加完善。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8](2018)在《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组织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中认为驻政办[2018]1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现将《驻马店市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组织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遵照执行。二○一八年二月十一日驻马店市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组织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重

谢忠强[9](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尹传政[10](2013)在《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纵览建国以来优抚制度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确立时期、发展时期、停滞时期、完善时期。抗美援朝时期是当代中国优抚制度的确立时期。在总结革命战争实施的优抚制度基础上,1950年12月,内务部制定了《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等。自此,确立了国家的优抚法律体系,奠定了国家优抚制度的基础。当时,根据保家卫国的需要和实际的经济状况,国家对伤残军人、烈军属等采取了诸多优抚措施。在优待政策方面,国家在农村主要推行了以社会负担为主体的代耕制度,在城市主要实施了优待就业政策,同时还对烈军属在医疗费用、子女上学费用等方面予以优待。在抚恤方面,针对伤残军人的抚恤要求,国家提高了抚恤标准,完善了评残办法。在褒扬方面,国家给烈士追功授予,并举行各种悼念扫祭活动及修建烈士纪念建筑物等。此间的拥军优属活动丰富多样,包括节日间下发通知慰问、召开会议、座谈会及文艺汇演等;平日则经常动员有关人员给烈军属做家务、给志愿军写慰问信等。从抗美援朝到文革发生是优抚制度的发展时期。和平的建设环境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优抚制度进行了一些改变。在优待制度方面,代耕制度逐渐为优待劳动日所替代,而且实物补助作为一种优待辅助手段被推行。抚恤制度方面,国家再一次提高了伤残抚恤标准,同时为解决以前战争遗留的伤残问题,国家再次对伤残军人实施医疗费用的减免。褒扬政策方面,除了继续推行原来的做法之外,国家加强了烈士纪念建筑修建的监督管理,严禁乱建。文革时期,阶级斗争的声浪冲击了整个优抚工作,其主要表现为:优抚机构被撤销;优抚政策被废止;抚恤标准难以提高;优抚对象受到迫害等。但是一些做法仍被坚持了下来,比如,优待劳动日、定量补助等;拥军优属活动也一直开展,形式还比较多样。改革开放以后,优抚制度逐渐恢复,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一系列新的优抚法规诞生。比如,国家先后颁布了《革命烈士褒扬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由此,原来的优抚政策更加制度化、法规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又先后颁布了《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管理保护办法》、《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和《烈士褒扬条例》等。由此,优抚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优待制度方面,农村的优待劳动日被优待金所取代;定期定量补助最终以定期抚恤的形式确定下来。抚恤制度方面,国家先后十三次提高伤残抚恤标准,进一步完善了评残条件。褒扬制度方面,国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完善了烈士评定条件,扩大了参评范围;其指导思想是既注重精神奖励又重视物质奖励。拥军优属方面,积极开展双拥活动,特别是设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奖励制度。综上所述,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到抗美援朝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从某个角度看,它成为促使军人形象改变的一种背后的重要支撑,传统的观念是“好男不当兵”,而在中共的领导下则变为社会中“最可爱的人”,人人争而为之。显然,它使中共在赢得人民支持和战争胜利方面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和平时期,优抚制度则担当着支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它逐渐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8710部队全力安置随军家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710部队全力安置随军家属(论文提纲范文)

(1)个案工作介入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概念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的基本情况
    2.1 军人随军家属安置优惠政策
    2.2 W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现状
    2.3 随军家属就业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2.3.1 地方政府就业安置压力大
        2.3.2 随军家属知识能力水平不足与就业岗位要求高的矛盾
        2.3.3 随军家属就业观念落后,难以适应社会就业形势多样化
        2.3.4 就业安置渠道变窄,随军家属心理问题突出
第三章 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的个案实务研究
    3.1 接案与建立关系
    3.2 个案的基本情况
    3.3 个案预估
        3.3.1 问题分析
        3.3.2 需求分析
        3.3.3 优势资源
    3.4 个案服务计划
        3.4.1 服务目标
        3.4.2 服务方案
    3.5 个案介入
        3.5.1 服务第一阶段:建立信任关系
        3.5.2 服务第二阶段:倾听与支持
        3.5.3 服务第三阶段:心理压力疏导
        3.5.4 服务第四阶段:问题处理
        3.5.5 服务第五阶段:成果回顾
    3.6 评估与结案
        3.6.1 过程评估
        3.6.2 结果评估
    3.7 跟进计划
第四章 个案工作反思与启示
    4.1 本研究的反思
    4.2 实务经验与启示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
    5.1 结论
    5.2 相关对策与建议
        5.2.1 强化安置政策落实与提升个人能力相结合
        5.2.2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合理调适随军家属的职业期待
        5.2.3 深挖就业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5.2.4 针对随军家属开展专门的社会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PSTR 心理压力测试量表
    附录2 个案访谈记录表
    附录3 个案介入服务反馈表
致谢

(2)解放战争时期清涧县支前工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解放战争时期清涧县支前工作的背景
    (一)解放战争前有利的社会环境
        1.具有支前的光荣传统
        2.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县区乡组织机构的设立
    (二)解放战争时面临的支前困难
        1.兵灾、自然灾害的泛滥
        2.生产与战斗的矛盾冲突
二、解放战争时期清涧县支前工作的开展
    (一)加强动员宣传
        1.党员发挥模范作用
        2.群众提高参军意识
        3.消除群众参军顾虑
    (二)全力组织战勤
        1.全面统计战勤数据
        2.调整战勤组织方式
        3.加强人畜力的调配
    (三)以优抚促支前
        1.适时调整优抚方式
        2.支前成效显着提高
三、解放战争时期清涧县支前工作的意义
    (一)清涧县获得“西北支前模范县”称号
    (二)清涧县在绥德分区支前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三)人民群众拥军拥党,党政军民空前团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抗美援朝时期延边地区的后勤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抗美援朝时期延边地区的地缘及社会状况
    2.1 地缘及民族状况
    2.2 社会状况
第三章 延边地区在抗美援朝中的后勤工作内容
    3.1 物资运输
    3.2 医疗卫生
    3.3 难民安置
    3.4 战勤技术
    3.5 拥军优属
第四章 延边地区在抗美援朝后勤工作中的作用和贡献
    4.1 延边地区各族人民作用
    4.2 延边地区各族人民贡献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一、相关概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一、经济实力
        二、法治环境
        三、军事改革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统一困境
        二、周边事态纷争
        三、西方大国遏制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一、尊重军人共识
        二、优待军人传统
        三、军人权益维护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 国内双拥研究
        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主要创新点
一、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及价值意蕴
    (一)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内涵
        1. 中国古代兵民关系思想的批判继承
        2. 中国共产党双拥工作实践的理论概括
        3. 马克思主义军政军民关系理论的中国化
    (二) 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价值意蕴
        1. 思想政治教育处理军政军民关系的思想结晶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重要法宝
        3. 贯彻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的具体体现
        4. 开展双拥工作和密切军政军民关系的行动指南
二、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历史脉络
    (一) 双拥工作发端及双拥思想萌芽
        1. 对革命军队军民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2. 新型军民关系雏形
        3. 双拥思想萌芽
    (二) 土地革命至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一致”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土地革命时期,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2. 抗日战争时期,双拥思想正式形成
        3. 解放战争时期,双拥思想进一步发展
        4.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双拥思想日臻完善
    (三) 改革开放时期以“军民共建”为核心的双拥思想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拥思想在恢复中发展
        2. 双拥工作不断创新,新时期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形成
三、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初步形成
        1. 双拥工作融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双拥工作体现改革、发展、稳定要求
        3. 双拥工作成为社会系统工程
        4. 双拥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5. 双拥工作实现军地互办实事常态化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发展成熟
        1. 军政军民关系的新发展
        2. 双拥工作目标的新定位
        3. 双拥工作领域的新拓展
四、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要义
    (一)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主要内容
        1. 明确双拥工作的本质既是政治任务,又是社会工作
        2. 明确双拥工作的目标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部队战斗力
        3. 明确双拥工作的主体是广大军民
        4. 明确双拥工作的关键是领导
    (二) 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以“军民融合”为核心要义
        1. 创新了双拥思想理念
        2. 丰富了双拥思想内容
        3. 提升了双拥工作战略地位
五、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理论特点
    (一) 科学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二) 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三) 全局性和局部性相统一
    (四) 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统一
六、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重大意义
    (一) 当代双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在双拥领域的具体体现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二) 当代双拥思想是汇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
        1. 政治上增强军政军民团结的自觉性
        2. 战略上增强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3. 全局上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
    (三) 当代双拥思想是实现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1. 加强双拥工作是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必然要求
        2. 加强双拥工作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必然选择
        3. 加强双拥工作是人民军队使命担当的必由之路
七、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的实践要素
    (一) 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思想和行动自觉
        1. 党的政治理论是双拥工作的指导思想
        2. 党的领导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原则
        3.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双拥工作的基本遵循
    (二) 工作力量上始终坚持充分发挥广大军民主体作用
        1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保证作用
        2. 拓展双拥工作的实践主体
        3. 调动广大军民参与双拥工作的积极性
    (三) 组织制度上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 强化双拥组织领导
        2. 创新双拥工作载体
        3. 完善法律政策制度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6)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战斗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与过程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应急救援
        2.1.2 战斗精神
    2.2 培育战斗精神的重大意义
        2.2.1 落实习主席强军思想的实际举措
        2.2.2 深化备战打仗的内在需要
        2.2.3 武警交通部队重构重塑的现实要求
第三章 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激发战斗精神实践
    3.1 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实战案例
        3.1.1 四川汶川抗震救灾
        3.1.2 青海玉树抗震救灾
        3.1.3 四川芦山抗震救灾
        3.1.4 尼泊尔跨境抗震救灾
        3.1.5 浙江丽水山体滑坡抢险救援
        3.1.6 广东深圳光明新区特别重大滑坡事故抢险救援
    3.2 实战案例激发战斗精神的有益启示
        3.2.1 用上级的指示精神聚气
        3.2.2 持续跟进宣传造势鼓气
        3.2.3 科学组织成功处置提气
        3.2.4 伴随任务心理疏导顺气
        3.2.5 领导带头率先垂范正气
    3.3 实战案例影响战斗精神生成的原因教训
        3.3.1 能力素质不过硬是最根本的原因
        3.3.2 信息联络不畅通是很关键的因素
        3.3.3 文化活动不开展是极重要的成因
        3.3.4 心理教育训练不落实是很大的软肋
        3.3.5 救援装备体系不够完善是重要症结
第四章 影响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战斗精神培育的问卷调查
    4.1 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
        4.1.1 问卷制作过程
        4.1.2 调查实施方案
        4.1.3 调查对象分析
    4.2 各制约因素对比分析
        4.2.1 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4.2.2 组织层面存在的问题
        4.2.3 个体层面存在的问题
        4.2.4 任务层面存在的问题
    4.3 影响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战斗精神培育的原因
        4.3.1 社会层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4.3.2 组织层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4.3.3 个体层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4.3.4 任务层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第五章 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任务中战斗精神培育策略
    5.1 社会层面的培育对策
        5.1.1 舆论引导营造爱军崇武环境
        5.1.2 做好优待提升军人荣誉感
        5.1.3 完善保障措施解决后顾之忧
    5.2 组织层面的培育对策
        5.2.1 坚定理想信念孕育
        5.2.2 浓厚强军文化熏陶
        5.2.3 严格军事训练催生
        5.2.4 加强心理准备稳固
        5.2.5 借助优质装备助推
        5.2.6 丰厚经济待遇激励
    5.3 个体层面的培育对策
        5.3.1 认清使命增强打仗意识
        5.3.2 主动学习训练提升能力
        5.3.3 理性对待解决现实困难
    5.4 针对任务特性的培育对策
        5.4.1 坚强组织激发血性
        5.4.2 科学组织救援行动
        5.4.3 领导以身作则带动
        5.4.4 氛围鼓劲典型引领
        5.4.5 积极心理疏导解压
        5.4.6 畅通信息密切联络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附录1 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战斗精神开放式问卷调查提纲
    附录2 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战斗精神座谈(访谈)提纲
    附录3 影响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战斗精神培育的制约因素调查问卷

(7)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研究 ——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军官退役安置研究综述
        1.2.2 国内军官退役安置研究综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1.3.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础概念和理论引入
    2.1 基本概念
        2.1.1 团职军官
        2.1.2 退役安置制度
        2.1.3 军改期退役安置政策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相关发展及总结
        2.3.1 退役安置工作发展历程
        2.3.2 已有工作总结
第三章 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的问题与原因
    3.1 军改期间武警XX总队团职军官退役安置现状
        3.1.1 武警XX总队部队建设概况
        3.1.2 武警XX总队特殊性分析
        3.1.3 武警XX总队团职军官转业情况
    3.2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3.2.1 问卷调查目的
        3.2.2 问卷设计原则
        3.2.3 问题具体编制
        3.2.4 调查实施及结果分析
    3.3 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存在的问题
        3.3.1 自主择业政策带来“18年负效应”
        3.3.2 工作安排困境影响安置方式选择
        3.3.3 编制压缩转改文职新方式遭受冷遇
    3.4 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的原因
        3.4.1 退役安置政策制度改革不能适应改革强军进程
        3.4.2 政府精简公共物品稀缺与需求增加矛盾
        3.4.3 家庭现实困难左右安置方式选择
        3.4.4 固有陈旧安置观念影响择业取向
        3.4.5 军官综合素质与地方岗位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外军退役军官安置的实践及经验借鉴
    4.1 外军退役军官安置主要模式
        4.1.1 完全计划性安置模式
        4.1.2 完全市场化安置模式
        4.1.3 计划市场双轨并行安置模式
    4.2 外军做法对我军启示分析
        4.2.1 设立专业机构负责军官退役安置工作
        4.2.2 构建系统完善军官退役安置法规体系
        4.2.3 提供优惠合适的军官退役后福利待遇
        4.2.4 多方渠道为退役军官再就业提供支持
    4.3 如何构建军改形势下的军转工作革新模式
第五章 解决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的对策构想
    5.1 紧跟强军步伐深化退役安置政策制度改革
        5.1.1 构建体现科学性和尊崇感的退役保障制度
        5.1.2 优化自主择业干部安置补贴测算
        5.1.3 妥善安排计划分配的军转干部
        5.1.4 做好退役安置军官绩效考核评价
    5.2 紧抓历史机遇推进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与教育工作
        5.2.1 设立退役军人事务专业保障服务部门
        5.2.2 积极鼓励军转干部自主择业
        5.2.3 做好深化文职转改工作教育
    5.3 紧盯矛盾问题加强军地协调深化军民融合
        5.3.1 加强党政机关与地方政府组织管理
        5.3.2 增强转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深度力度
        5.3.3 军地协调保障提升社会对其尊崇氛围
    5.4 紧贴职业化要求着力提升个人素质能力
        5.4.1 自身技能提升不畏挑战
        5.4.2 在岗尽职尽责坚守初心
        5.4.3 退役不怕归零永葆本色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1 调查问卷

(8)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组织实施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工作内容
    (一) 部队提需求。
    (二) 多方拿出岗位。
    (三) 军地组织招聘。
    (四) 政策配套保障。
四、职责分工
    (一) 各级政府负有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的重要责任。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组织均有接收安置随军家属的义务。驻驻部队和武警部队要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
    (二) 成立驻马店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领导小组 (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 , 组长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国资委、财政局、民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人行驻马店市中心支行和驻马店军分区政治工作处负责同志组成。市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设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主任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各县区相应成立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领导小组。
    (三) 市领导小组对全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负总责, 主要是部署、督办和检查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工作, 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安置计划的编制和督导落实。
五、工作机制
    (一) 定期安置机制。
    (二) 联合督导机制。
    (三) 抓好宣传引导。

(9)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10)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于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的难点、重点和创新点
    四 研究的范围和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优抚制度的确立(1950—1953 年)
    第一节 国家和社会的优待
        一 农村代耕与城市就业
        二 “提高烈、军属社会地位”
        三 全方位的物质优待
    第二节 助伤抚亡
        一 抚恤体系建立
        二 救助伤残
        三 安抚亡灵
    第三节 褒扬英烈
        一 条例与政策
        二 各种活动
    第四节 拥军优属运动
        一 全民参与
        二 “帮助军属解决困难”
        三 赴朝前线慰问
        四 保障与实施
第二章 优抚制度的巩固与发展(1954 年—1966 年)
    第一节 社会优待的变化
        一 政策和机构的调整
        二 优待劳动日和就业
        三 国家补助办法
    第二节 关爱伤亡
        一 抚恤政策
        二 伤残待遇
        三 抚恤金的不同标准
    第三节 铭记先烈
        一 纪念活动
        二 纪念建筑物的修建与保护
        三 追认授誉
    第四节 社会动员
        一 节日慰问
        二 评选模范
        三 组建机构和团体
第三章 优抚制度的破坏与维持(1966 年—1976 年)
    第一节 动荡中的停滞
        一 优抚机构受到全面冲击
        二 优待、抚恤和褒扬的倒退
    第二节 困境中的坚持
        一 优待的实施
        二 抚恤、褒恤的做法
    第三节 “向解放军学习”
        一 节日动员
        二 日常宣传
第四章 优抚制度的恢复与革新(1977 年—1995 年)
    第一节 重建优待体系
        一 优待工作的规范
        二 优待金发放
        三 定期定量补助
        四 优待形式的多样化
    第二节 尊重生命
        一 伤残评定及相关待遇
        二 牺牲和病故的全面褒恤
    第三节 褒扬立法
        一 永久纪念
        二 法规条例
        三 烈士评定工作的发展
    第四节 给军与属送温暖
        一 节日与日常
        二 保障与规范
第五章 优抚制度完善与发展
    第一节 优待工作的大幅改善
        一 优待金的筹集与变化
        二 定期定量补助的提高
        三 物质优待的丰富
    第二节 抚恤的全面提高
        一 伤残人的生活
        二 死亡者的补偿
    第三节 褒扬的新趋向
        一 内容与形式
        二 褒扬金制度
    第四节 双拥活动
        一 与时俱进
        二 双拥建设
结语
    一 社会影响
    二 基本经验
    三 问题与解决
参考文献
后记

四、8710部队全力安置随军家属(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案工作介入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问题研究[D]. 薛昀淇. 河北大学, 2021
  • [2]解放战争时期清涧县支前工作的研究[D]. 马娜. 延安大学, 2021(12)
  • [3]抗美援朝时期延边地区的后勤工作研究[D]. 赵雪婷. 延边大学, 2020(05)
  • [4]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5]当代中国共产党双拥思想研究[D]. 杨昌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武警交通部队应急救援任务中的战斗精神培育研究[D]. 张敬辉.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7]军改背景下边疆团职军官退役安置问题研究 ——以武警XX总队退役安置为例[D]. 张梓麟.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8]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助力随军家属就业工程组织实施方案的通知[J].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8(01)
  • [9]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10]当代中国的优抚制度研究[D]. 尹传政. 中共中央党校, 2013(10)

标签:;  ;  ;  ;  ;  

8710部队全军家属搬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