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物理图像增强过程分析

使用物理图像增强过程分析

一、借助物理图象 加强过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绍蕊[1](2021)在《基于APOS理论的指数函数概念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数学概念往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是学生数学思维的核心,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与理解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认识数学世界、现实世界以及解决问题的关键。指数函数概念抽象于大量现实背景,符合数学学习贴近现实生活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指数函数不再是第一个学习的初等函数,幂函数的学习为指数函数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指数函数内容的学习又为后续数学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这一性质可为高一学生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创造攻克难关的有力武器。因此,指数函数概念教学具有承接性,是整个函数部分学习的重点。然而,由于个体差异性,每一个学生对于指数函数的理解不尽相同,并且刚刚步入高一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也是有局限性的,有层次的,处于各个水平阶段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各不相同,在这样背景之下,划分学生对指数函数概念理解水平,并且分析出每一阶段学生的难点,进而因材施教是极有必要的。最终确立研究问题为:(1)基于APOS理论研究高一学生对指数函数理解与掌握的情况如何?(2)高一学生指数函数理解常见的错误都有哪些?原因是什么?(3)教师在进行指数函数概念教学时应该如何做才能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为了解决上述研究问题,编制指数函数测试卷,在两所高中选择部分高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试,按照APOS理论下指数函数阶段划分标准进行打分,整理分析数据结果,对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对应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访谈。最终得到如下结论:(1)APOS理论下高一学生指数函数的各阶段的学习具有不均衡性、连续性;(2)APOS理论下高一学生在指数函数的各阶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1)操作阶段:表征能力不强容易出现信息的遗漏,解决实际问题不关心定义域,作图习惯不佳;(2)过程阶段:对指数函数定义缺乏本质的认识,缺乏底数待定分类讨论的意识;(3)对象阶段:不会求指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审题识图能力尚待提高;(4)图式阶段:应用指数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比较困难;解题思路不够明确、规范,反思总结能力尚待提高。造成以上各阶段指数函数学习困难的原因有:(1)操作阶段:指数幂及其运算理解有问题,缺乏大量实际问题操练,书写画图不规范;(2)指数函数定义识记过于形式化,指数函数图象性质理解不到位;(3)复合、分段函数接触较少,数学思想方法尚待提高;(4)不理解指数函数模型所代表的实际意义,不能有效构建指数函数知识网络。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加强与现实模型联系,了解指数函数背景;(2)重视指数函数定义形式,进行指数函数变式训练;(3)适当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感知指数函数图象变化;(4)多次反复渗透思想方法,重点掌握数形结合、分类讨论;(5)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构建指数函数知识网络;(6)“具体化”指数函数研究思路,规范解题程序;(7)实现指数函数各阶段的分层教学。

许伟[2](2021)在《《周易时论合编》易哲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周易时论合编》一书,共二十三卷,是明代方孔炤在继承祖父《易蠡》、父亲《易意》思想的基础上,历二十五年时间几易其稿而成,方以智及其子侄、学生等也参与了此书的前后稿的合编。此书汇集了几百易学家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易学发展的盛况,是明代易学的鸿篇巨着,也展现了桐城方氏一在二中、寂历同时、兼容并包、集义大成的易学主张。此书不是一本易学资料的简单堆积,而是一本为解决社会问题、学术问题而贯通诸家思想的易学大作,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思想和自然科学发展状况。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此书一直没能被读者发现,而关于此书卷数、版本及书中征引哪些着作都成为学界讨论的重要话题,本文特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桐城方氏“节义、孝悌、忠贞”的家风、“明善、崇实、穷理”的家学,对方孔炤、方以智父子思想及其坚贞不屈、敢于担当精神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方孔炤父子以刚正不阿、正色凛然的品格,历经忧患却素位中节、卓然挺立的人生经历,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思想形成及演变。桐城方氏易学,肇始于方学渐,其思想“揭性善以明宗,究良知而归实”,提出“至善之妙,不落有无”的观点,认为至善非空无一物,而是有客观之理蕴含其中。不落有无,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而是一种对有无的兼有、贯通,是一种思辨方法,更是一种包容、折中、会通、集大成的思想,这种方法为方氏后人所继承。桐城方氏易学,发展于方大镇,他传父性善之学,以“荷薪”名馆,取“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之意,其继述家学的宏愿被后代遵从。方孔炤庐墓期间继承其父“荷薪”之志,研读家传易学,作《时论》。方以智在庐墓合山期间,遵父命着手合编《时论》前后稿。方大镇反对“无善无恶”说、“执总恶别”说,研究《易》图、《易》理,贯通先后天关系,提出“因二贞一”“太极不落有无”“《易》贵时用”“下学上达”“先在后中,止有善用”等命题,对方孔炤、方以智影响很大,是方氏易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其“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是万古之时用”的观点,是方孔炤《时论》所要阐发的思想主旨。时用,意在强调具体事物的变化中有其本然的律动之理,人与自然、社会交接时需要时刻践行之,这也是一种“其要无咎”的主体自觉与价值选择。《时论》,更有对集义大成“孔子圣之时”的无限向往与责任期许,对符合宇宙律动之理的真理性认识的集大成和维护儒学的合法性也自然是题中之义。方孔炤转向象数易学,则得益于与黄道周西库论《易》,使他开始重视象数之价值,重视对宇宙万物及其律动之理的考察,并鼓励子孙辈学习象数易学。黄道周提出“学者动卑象数,故天道不着”“吾道最忌笼统,交盘不得”的观点,指出“四顾星河,烟云草木,都是性道,都是文章,至此便有要约”。方孔炤吸收了黄道周的独变、积变、独存、游魂的卦变思想,更发展出“推变”“贞悔变”“互换变”“伏变”“倚变”“叠变”等卦变方法。他与黄道周,皆刚正不阿,敢于与权贵作斗争,在危难时敢于挺立君子人格、勇于担当。道周“素位中行”的处事方式更让他深受感染,即“富贵、贫贱、患难、一毫着心,便是不素,便行不去”。他晚年更跳出易学图式的研究,探索物理之学,提出“即质知通”“至理藏于物理”等观点,更“通黄公之塞”,提出“虚空皆象数,象数即虚空”“公因、反因”的观点。王宣广泛研究物理、图书之学,师承方学渐,调和方大镇与吴观我论争,授学方以智,对方氏家学的传承和象数易学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桐城易学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方孔炤“两间,物物皆河洛”“河洛,为一切生成之公证”“中五”说,主要受王宣的《河》《洛》易学思想影响,并令儿侄辈学习王宣的易象思想。虚舟提出“格致研极之精旨,皆具于《易》”的观点,指出只有符示宇宙律动的象数学才是真绝学,认为只有广泛研究象数物理才能避免了走向纯粹虚无,也避免了拘泥于小的视域,从而达到至虚、至实的合一。方孔炤编着《周易时论合编》主要分为几个时期:会通家传易学时期,会通象数易学时期,桐城研易时期。会通家传易学时期,主要继承性善说,反对无善无恶说,吸收方学渐的“至善不落有无”思想、方大镇的“太极不落有无”思想,阐明其折中调和、归纳整理、集义大成的思维内涵,为其建构一在二中、寂历同时的思想提供了进路。需要指出的是,此时期方孔炤主要以维护儒学的合法性为主要目标,以儒学系统中有关道德性理学说的归纳为主,也可能涉及一些象数学内容,但对象数学、物理学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会通象数易学时期,是1640年入狱西库期间,方孔炤受黄道周影响,开始对邵雍象数学产生兴趣,认识到人无论是经纬天地还是洒扫应对,都要涉及到自然象数问题。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肆赦之后,用两年时间,他又融会贯通扬雄、关朗、京房、邵雍等人思想,建立了一个博大的象数易学体系,并于1643年命儿侄等编录《图象几表》。桐城研易时期,是1644年9月后,方孔炤因在弘光政权受排挤、迫害,心灰意冷,归隐桐城白鹿山庄环中草堂,因筮得“潜龙勿用”,自号“潜老夫”,潜心研《易》。他耗费十二年时间,《时论》又三易其稿,并完成对《系传》的解读,“虚空皆象数”“公因反因”等命题,皆是方孔炤此时提出的。方以智参加《周易时论合编》的编订,主要在其父亲去世后,并对《图象几表》作了大量扩充,添加了文字注解,又阐发了很多易学图式,如《冒示》《密衍》《极倚》等。他为此书的编撰,花费了大量时间,书中有方以智1656、1657两年参与编撰的明确记载,大量的“智曰”“智按”可能就是这时期加入的。大约在1657年冬到1658年,方以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再亲自编录,将工作交给方鸦立、方中德、方中通、方中履、方中发及学生等。《周易时论合编》编录时,收录了大量方以智《浮山文集前编》和《浮山文集后编》中的着作。《周易时论合编》中的很多思想,也出现在方以智的着作中。通过不同着作中关于相同或相似观点的整理,能更加了解其思想内涵,能够更加清晰的知道哪些观点是方以智提出的,哪些观点的提出则要溯源到其父方孔炤,甚至祖父方大镇、曾祖父方学渐。桐城方氏,方大镇首先阐述“天下随时”,主要是为了人们在与自然、社会交际时,能够不违背客观事物之理,而真正实现主客观相统一。随时,并不是说人可以任意妄为,而是应对客观世界过程中能时宜中节、唯变所适,既需要认清客观现实,又需要时刻检视个我的行为是否符合客观之理。方孔炤认为,古今圣贤没有相因袭而不变的,后世贤人只有在随时表法中随时拾薪,才能开创出未有之事业。他对前人的思想,既不是全盘肯定,又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批判的吸收人类的真理性认识,即“供薪举火,集义大成”。他溯源儒学系统中关于时的“时序”“时乘”“时义”“时行”“时中”“时用”“时习”等论述,体现了他对礼乐文化之维护与扞卫;阐明了因时制用、因时觉世、时义大成、治历明时、冬炼三时、善用惟时之大义,展示了其与客观律动之理偕行的自觉,实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经权合一的目标期许。方以智提出“以六虚之归环中者,时也。”时,可以用来表述自然界四时更替、寒暑推移、物候变化、昼夜运转等自然现象,也可以用来表述宇宙中万事万物有其本然秩序和运作之理,既包括自然之物理,也包括社会之宰理以及统贯万事万物的至理,更有人要时宜中节、因时制用、经世务实的价值导向。方孔炤与黄道周西库论《易》后,重视以象数征理,更以邵雍元会运世思想建构了其独特的“午会之时”的象数易学体系。《周易时论合编》凝结了桐城方氏几代人的心血,其对于小人道长的忧患,成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他们借助“午会”思想,论证礼乐文化的合法性,以及维护礼乐文化的必要性,更是一种为万世考量的时义担当。他们对火的重视,凸显了其对礼乐文化的坚定,有让人们清晰认识世界律动之理、向明而治的希冀。他们认为,纷繁芜杂的世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事物对立的两端有其相互转化、相互贯通处,通过对世界万事万物及其运动过程的考察,建构了一个寂历同时、以立统泯、《易》贯费隐的时用哲学体系。王畿的“无善无恶”说,过分强调先天之体,致使中下根之人尚未开悟良知的情况下,又没有后天诚意、戒慎之功,而陷入个我的肆无忌惮,对社会秩序破坏极大。方孔炤通过寂然在历然中、大一在大二中、无极在有极中、绝待在对待中、先天在后天中、公因在反因中等命题,建构了一个贯通先天与后天、形而上与形而下、体与用、有与无、知与行、一与多的哲学体系,既重视对宇宙中具体事物及其过程性的考察,又于过程中实现对其终极本体的贯通。他通过对先后天关系的探讨,提出“先天不能不后天”“止尽后天即是先天”,重视宇宙有机体中的个体性及其过程性价值,为“为善去恶”的道德修养论、“即质知通”的认识论、经世致用实践论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通过易学图式、贞悔卦变思想,阐释了交轮几、公因反因、统辨相一等,阐释了方氏“寂历同时、一在二中”的易学主张。方孔炤通过对“周易”字义的解释,指出易是大一、是贯通于至变过程中的真阳,离二无一,舍一亦无二,建立了一个“寂历同时”“体用一源”“不落有无”“用即其体”的哲学体系。方氏认为,《易》能融合理气象数、贯通费隐为一体,是法天道设政教、各正性命之书,阐明了宇宙万事万物中有其律动之理,给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方氏认为宇宙万事万物可以通过卦爻象数展现其运动规律,人可以通过卦爻、蓍策的推衍来认识万物律动之理,人类一切认识皆可以归结为“极数知来”的大蓍占,对于我们通过具体事物及其运动过程的考察而发现其固有规律有启发意义。《周易》是圣人仰观俯察、极深研几而得到的智慧,是一部探讨宇宙律动变化之书,是让人与时偕行、各正性命之书。人们对卦变及其易学图式的重视,实际上是探讨其背后所表法的宇宙动变规律,而不是机械、僵化地把图式看做静止的图片,而不懂其背后的旨归和精蕴。方孔炤反对把“虚空”解释成空无一物,认为“虚空”不是否定万事万物的抽象范畴,不是排除万物的独立空间,不是孤悬于外的独立化境,而是万事万物充塞其中、通贯古今、律动不息的宇宙时空,更有充塞于宇宙空间中实物、实事中的客观之理律动不已。他以“虚空皆象数”“理寓象数”的命题,反对了王畿的“四无”说,重视了世界的多样性和过程性价值,并且于现实世界中发现了其本有的律动之理,认为客观事物变化之理不孤悬于事物变化过程之外,而是存在于事物变化过程中的固有联系,实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在现实世界的贯通。《周易》之象数、卦爻,是古之圣贤对客观世界之律动的真理性认识。“象数即虚空”命题,阐明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尊重与探索,也阐明了主客体相统一之应然目标。他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皆是象,不仅包括自然物象,如日月山川、草木鱼虫之物象,也包括社会之象,如日用饮食、伦理纲常、礼仪规矩之象,甚至包括意象、言象、像象、数象、内象、外象,又有费象、隐象,但无非是阴阳二象。方孔炤认为,学易者须明易学图式背后所符示和表法的宇宙律动之理,而不是泥于易学图式不明其背后蕴含的微言大义,应重视对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的考察。他认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包括自然界之物理、人伦社会之宰理,甚至包括宇宙中“费隐弥纶”的至理。《河》《洛》象数,符示了宇宙的律动,是宇宙间一切生成之公证,对万事万物之律动无所不备。方孔炤认为,虚空皆象数,象数中有所以然之理,人们可以即“睹闻”睹“不睹闻”,即通过有形有象之象数,认识隐藏在象数之中的所以然之理。方氏易学中的“象数”有两层内涵:一是大宇宙有机体的律动之实存,并通过宇宙万物鲜活的律动展现表法出来。二是圣贤通过对客观宇宙之理的认识,所摹略和符示出的客观世界之运动规律的象数图式。《易》之卦爻、图式,符示了宇宙之变动规律,是宇宙的律动之理的反映和符示。“象数征理”的观点,并不是要求我们只学习易学图式,而忽视具体事物律动之理。人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下学上达”“即费知隐”“即质知通”。其“五行尊火”“文即质”“藏罕于雅”等命题,阐明了人要重视真理性认识,明确其是主体对宇宙客观律动之理的开显,并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其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以获得更高达认识。方氏主张“藏悟于学”,认识到胶柱于文章训诂之学有不能会通之弊,但是偏于空理则有空疏之弊,但空疏之弊甚于胶柱,强调于藏顿于渐、下学即上达,以解决二者的贯通问题。他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关连,提出“因物转物”的观点,重视世界的客观性和事物律动之理,对于一味玩弄灵明心性、意念自守的心学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他既反对踞荒高而独尊,又反对胶训诂、膏词章,主张通过征质物理贯通全费全隐之物,真正建立一个“一多相贯、博约同时”的哲学体系。王畿“四无说”对于接引上根之人有重要价值,但对于中下根之普通百姓、甚至部分学者来说,难以领会其精髓,反而成为恣情纵欲之口实。至善,不仅是一种道德本体,更是人对自然、社会规律的掌握和善用,使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行动中的动而不失其正。贞一,是肯定宇宙万事万物变化过程中固有的律动之理,也是方氏一门坚贞不屈的道德品质与节操。方氏认识到人类社会的活动中有很多是不合客观之理的,只有通过理其情,才能让人为了更好的实现主客体的统一,不仅是在社会伦理道德领域,也是人面对对整个宇宙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戒惧,在《易》《中庸》中多有出现,不是对主体的限制与恐惧,而是为了实现实现主客体统一,保证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时宜中节的一种必然要求。各正性命,实际上是人自觉的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目标。方孔炤认为,圣人作《易》、制礼,皆是通过仰观俯察探究天地之理而得,尊重宇宙律动的客观性是必然要求,人若能以圣贤所开显的智慧为指导,在具体活动中能够做到时宜中节,必然取得活动才成功,若忽视客观世界的律动之理,必将受规律的惩罚。方氏甚至提出“六经皆礼、皆《易》”的观点,皆是看到了圣贤对宇宙客观性及其律动之理的尊重。方氏乘一贯、集大成的时论易学,提出了许多有创建性的观点,建构了象数与义理兼顾、理学与心学融合、古今中西会通的宏大体系,促进了宋明易学和哲学的发展。

张露露[3](2021)在《中国中学三角函数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50-2019)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初、高中阶段数学的重点学习内容,三角函数不仅锻炼学生的函数思维,而且也是将数与形相结合的典范。1950-2019近70年来,伴随着8次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29套数学教科书(初中12套,高中17套)。现今,三角函数课程已逐渐系统化,内容编排亦较为完善,而发展是连续的,没有以往教科书的编写经验,就没有之后教科书的改进与优化。因此,本文对1950-2019年“人教版”初、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的设置变迁进行梳理,研究其变迁特点,以期为今后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本文以1950年以来“人教社”出版的29套初、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对29套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的变迁进行分析,分别从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诱导公式、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应用(正、余弦定理、例题和习题)以及三角函数章节数学史融入六个方面对1950-2019年间人教版29套中学数学教科书(初中12套,高中17套)中三角函数的变迁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在占有丰富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的演变过程,更好地掌握三角函数内容,为他人学习和研究数学教科书中的三角函数内容提供参考,并以期为中国数学教科书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在三角函数宏观研究上,得出结论:(1)教学目标逐渐具体优化;(2)三角函数所属领域反复变化;(3)课程内容削枝强干。在三角函数微观研究上,得出结论:在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的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注重内容的完整性;(2)强调教学内容的简洁性。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内容设置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向自主探究;(2)强调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的主体地位倾向。在诱导公式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从“分散”到“集中”;(2)公式的证明由直观感知逐渐偏向于逻辑论证。在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由记忆应用到推理运用;(2)探究证明过程中思维的经济化倾向。在初、高中例题与习题变迁方面:(1)例题、习题设置呈现多类型、多方式编排;(2)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时代变化设置;(3)以简单符号运算为主,注重运算能力的考查。在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方面:(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2)编排位置由开篇到节末;(3)内容由总括到具体;(4)由爱国主义过渡到多元文化。

邢可可[4](2020)在《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互联网+教育”给高中阶段物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带来了变革的动力和深刻的影响。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要重视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充分运用,并在一定学科范围内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物理学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作为高中生必考科目之一,很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倾注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始终无法取得理想成绩,逐渐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甚至厌学。作为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与时俱进的产物,微课是物理学科重要的辅助教学模式。高质量的微课堂不仅可以激发高中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吸引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更可以为同学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促使学生成为物理课堂的主体,提高学习效率。近些年来,微课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各地中小学均在积极倡导和开展微课资源建设工作,微课在全国范围的初步发展已获得广大师生及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但是在微课结合基础教育中的学科教育方面,还缺乏细致深入的挖掘,相关研究还需要更加完善。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探究适合高中物理教学的微课设计、制作和实践应用,以期获得一套适合高中物理的微课辅助教学方法,旨在为新时代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改革做出有益尝试。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是:首先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了解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其次结合笔者长达两年的微课在高中物理的物理教学实践来探究微课的应用模式和分享模式;最后通过三个具体的案例研究来探究微课的设计制作,借助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微测试成绩分析来证明微课对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积极作用。本文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比较法。选择学生水平相近的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传统的物理教学,实验组同学加入微课,将微课广泛应用于自主预习、教学重难点深化、典型习题归纳与总结、课外拓展、周末及假期复习,通过观察两组学生的课堂反应和错题统计,分析比较两次月考的成绩,比较两个班的准确率情况,凸显微课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本文的研究结论归纳如下:高中物理教学中使用微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观展现教学的目标、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帮助教师知识讲解、帮助学生复习,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本文研究的创新在于结合笔者所在学校课改教学模式“三环六步”学习法,即引导、自学、交流、总结、巩固、提升,将微课充分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为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提供实用的平台,同时以学生的周末和假期为切入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存在的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微课。当然,目前还存在一些无法妥善解决的问题,第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或原先的学习经历导致学习习惯较差,甚至厌学,对于这部分学生,微课堂要如何吸引他们?第二,个别学生自律性较差,他们使用手机究竟是微课学习还是玩游戏、看小说等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如何做到有效监管?第三,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丰富的微课资源,他们要如何选择、如何运用?瑕不掩瑜,借助微课辅助物理教学,实验班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基本达到了实验的预期。因此,将微课引入高中物理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值得推广。希望本研究能为高中物理教师提供借鉴,产生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微课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提供实践素材。

刘武[5](2020)在《西北偏远地区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插图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武威市为例》文中认为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科书的内容表明了课堂教学需要完成的任务,教科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要提升教学效率,对教科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科书中的文字内容一样,具有承载信息的重要作用。因此,要开发教科书中的资源,就不能忽略对教科书中插图的研究。对于教科书中的插图,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教科书中插图的设计方法、教科书中插图的使用方法、编排教科书中插图的方法、对教科书中插图的分类、对教科书中插图的优化应用等。但是,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在大多数文献资料中,对教科书中插图的研究主要是理论性的,并且很空泛,很少有针对教科书中插图的使用情况在特定地区进行的调查研究。本论文在笔者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西北偏远地区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插图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研究。本论文由八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前言,主要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现阶段对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总结了文献中对相关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研究的空白。第二章是研究设计,主要对论文中的相关概念做了界定;分析了该课题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即本论文主要调查研究西北偏远地区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插图的使用情况,这里的高中物理教科书就是指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教科书系列中的:物理1必修、物理2必修、物理选修3-1、物理选修3-4、物理选修3-5这五册课本。第三章重点阐述了支撑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即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双重编码理论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探究分析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理论。第四章对教科书中的插图进行了分类。分类的依据很多,在本论文中主要按照插图出现在教科书中的位置,将其分为了章头图、课文图和习题图。在这个分类的前提下,又从功能上对课文图进行了细化分类,将课文图分为概念工具类、能力提高类和情感深化类三个类型。和现阶段这一方向的研究相比,本论文将物理原理示意类的插图合并到能力提高类当中了,因为这一类插图所涉及的知识点相对较难,比较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第五章是本论文的重点,这一章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西北偏远地区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插图的使用情况做了调查研究。笔者选择了武威市十三所高中的部分师生作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针对师生的两套调查问卷,对该地区师生在物理教学中使用插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作了统计分析。另外,笔者还针对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并作了访谈总结。第六章主要是各类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笔者结合之前对插图的分类、以及物理教科书中插图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结果,对各类插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对应的策略。第七章对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插图的使用策略提出了总体性的建议。第八章是结论和反思。这一部分对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并作了反思。

况炜[6](2020)在《图像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将图像应用于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不仅可以通过节点概念的连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概念间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分析物理概念中各个量之间的深层次逻辑,归纳物理规律,促进有意义学习。本文主要研究图像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方面的特点和应用问题,作为物理概念规律一直在教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部分,但也是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目前对图像法的研究尽管多,但是更多是针对于物理解题和物理实验探究部分,所以对应用图像法进行概念规律的教学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在文中所指的图像是概念图和函数图。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教学实践法,对物理图像在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将有意义学习理论、双重编码理论、数形结合的表征理论等联系教学实践对图像法应用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阐明了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对图像法的认知、理解、运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教师在应用图像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看法。提出了一些促进物理概念规律有效教学的建议,对物理教师进行物理概念规律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研究主要结论表明图像法在物理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在物理概念的表征、物理规律的理解归纳、物理量之间变化关系的表达上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应用于物理学科教学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但由于时间等关系,本文并未对整个中学物理教学做深入全面的研究,这有待于后续进行深究。

陈维彪[7](2020)在《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通过迁移可以更好地架构不等式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在不等式实际教学中,学习迁移理论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而,有必要了解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使用现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学生对迁移概念的了解、迁移作用的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使用迁移的情况;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困惑、对学习迁移理论的了解、影响迁移效果因素的看法及在教学中使用迁移的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接着研究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得出学习迁移理论能提升学生不等式学习效果的结论.最后,提出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1)做好初高中不等式衔接教学,为高中不等式教学创造迁移基础;(2)借鉴新教材,迁移拓展不等式知识;(3)培养正迁移,纠正负迁移;(4)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5)重视变式训练,提高迁移能力;(6)对数学文化和不等式进行双向迁移,提升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7)精心设计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迁移基础.把学习迁移理论用到不等式教学过程中,系统地研究不等式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优化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陈静[8](2020)在《高中新旧数学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湘教版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程改革是推动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重要举措,201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已全面开启.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以其为指导的各版本教材也相继面世.教材是实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步骤,故对新教材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选取使用最广泛的人教A版新旧教材与具有地方特色的湘教版新旧教材进行纵向与横向比较,旨在通过比较获得结论进而为教材的编写及教师的教学提供建议.函数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之中.三角函数作为一类特殊的函数,可以用来刻画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周期现象,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特殊工具,同时在其他学科的应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三角函数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函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用函数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三角函数内容进行教材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先对两个版本的新旧教材分别进行纵向比较,发现新教材的变化及特点,再对两个版本的新教材进行横向对比,揭示两个教材各自的特点,最后得出若干结论,并为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提出一些建议.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人教版新教材所选取的一些素材更符合现实生活;更注重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更注重学生动脑思考、探究.湘教版新教材更重视公式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更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素材配图的选取更丰富等.在此基础上,对两版教材提出以下总的编写建议:适当增加编写“变式”型习题;挖掘数学史实、渗透数学文化;既重内部联系、又重生活联系;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时代特色;优化素材选取、丰富阅读材料等.此外针对两个不同版本的教材,也分别给出了教材编写建议.对于人教版教材,给出“三角恒等变换”位置做适当调整;“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完善、例题配置充足;合理选取素材,适当丰富配图的编写建议.对于湘教版教材,给出适当增加探究题,增设探究、思考栏目;重视信息技术的融合;为部分例题配上“分析”;用诗句作为章引言是特色,可以保留的建议.同时提出以下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单位圆”及其性质;潜移默化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探究”、“思考”栏目;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理清函数本质、明确处理方法等.

程嵘[9](2019)在《高中新课标数学建模素养案例的普适性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是引领高中数学建模教育的航标.其将数学建模纳入六大数学核心素养,划分了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水平,在提供的37个教学与评价案例中设有7个数学建模核心素养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及其实施.但这些数学建模案例是否具有普适性,即是否适用于测评普通高中生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目前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本文选取高中新课标的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脚长与鞋号问题、包装彩绳问题、体重与心率问题)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从情境、内容和过程三个维度构建高中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继而用之分析高中数学课标实验版与2017版所提供的相关案例,研究发现:实验版课标并无明示的数学建模问题,而新课标7个数学建模案例中有5个处于评价模型的最高层次(运用层次),数学建模素养要求明显提高,难度增大.同时,选取370名大学生、1827名高中生为被试,调查分析学生解答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的能力层次,探求数学建模案例的普适性.采用经典测量理论、项目反应理论对测试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发现,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偏低,难度较大,高中生、大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均为理解层次,由此推知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不具有普适性,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数学建模案例是为了帮助教师理解数学建模的教学与评价,而非普通高中生的日常学习;二是新课标的学业质量评价所针对的对象是高中毕业生,而非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三是新课标所提供的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均来自于难度较大的北京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对大学生、高中生的数学建模策略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解题策略方面,高中生与大学生各题目的倾向较为一致;在检验策略方面,高中生和大学生更倾向于数据检验策略、直觉判断策略,较少采用理论推演策略;在学生的建模假设过程中,采用可行性假设策略、平衡性假设策略,及精确性假设策略的人数依次递减;在视觉化表征方面,题目越难,使用视觉化表征的人数越多,且题目特征会影响学生视觉化/非视觉化表征的选择.实证调查发现该3个数学建模典型案例难度大、不具有普适性的实际,本文提出改编新课标数学建模案例、实施视觉化解决数学建模问题的教学建议.但鉴于构建评价模型、案例的改编、实证研究的设计过程,以及数据处理等方面是一种探索性尝试,本文尚存在一些需进一步思考与完善的之处,如抽取的样本未能覆盖全国、缺少重复验证的研究过程等.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需致力于扩大研究范围,不断完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

吕天玺[10](2019)在《GeoGebra的使用对函数图象变换学习的影响 ——以“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为例》文中认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可以呈现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呈现的内容与效果,对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GeoGebra作为以呈现数学内容为主的动态几何开源软件,近些年在我国迅速推广使用。通过比较实验,研究GeoGebra的使用对函数图象变换学习的影响,主要研究问题有:(1)如何以GeoGebra软件为平台,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融合,设计三角函数图形变换教学?(2)基于GeoGebra软件的三角函数图象变换教学是否优于无GeoGebra软件为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3)融入GeoGebra软件的数学教学,是否能够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研究上述问题,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根据需要和现有理论查阅、梳理、分析已有相关文献,对研究问题形成深层次的认识,确定研究思路,设计GeoGebra与数学课程融合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指导教师意见修改完善;其次,用实验法实施比较,三个被试班级分别不使用GeoGebra、教师使用、师生共用,考察是否对后测成绩有显着性差异,然后利用SPSS 22.0软件分析性别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有无GeoGebra对学生成绩的影响,GeoGebra对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最后,根据后测成绩,在每组的不同层次中抽取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对GeoGebra辅助教学的态度,辅助分析GeoGebra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利用SPSS 22.0软件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结论:(1)男女生后测平均成绩虽然有所差异,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2)三个班级后测成绩整体具有显着性差异,并且差异的效应介于中效应与大效应之间,其差异主要是教师使用班级与未使用班级的差异、教师使用班级与师生共用班级差异造成的,差异的效应都是中效应,并且教师单独使用GeoGebra授课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优于师生共同使用GeoGebra授课和不使用GeoGebra授课。(3)将教师使用班级与师生共用班级划分为一组,同未使用班级比较,两组学生后测成绩有显着性差异,差异的效应是中效应,使用GeoGebra软件授课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明显优于未使用的班级。(4)按照学生前测成绩排名分为高分组、中间组和低分组,高分组学生的后测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差异的效应属于大效应,其差异主要是教师使用班级与未使用班级造成的,教师单独使用GeoGebra授课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优于不使用GeoGebra授课;中间组和低分组学生后测成绩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基于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整体把握知识系统;(2)加强技术操作培训,注重信息素养提升;(3)立足课堂开展探究,师生合作因材施教;(4)开发共享教学资源,课堂内外延伸学习。

二、借助物理图象 加强过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借助物理图象 加强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APOS理论的指数函数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7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APOS理论
3 研究设计与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的处理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总体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4.2 各阶段测试结果统计与分析
    4.3 访谈结果与分析
5 指数函数学习现状与成因分析
    5.1 高一学生指数函数学习现状
    5.2 原因分析
6 结论、建议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指数函数测试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2)《周易时论合编》易哲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学术史回顾
        (一) 《周易时论合编》研究现状
        (二) 方以智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学术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周易时论合编》作者及征引书目
    第一节 《周易时论合编》成书语境
        一、政治背景
        二、思想语境
        三、自然科学状况
    第二节 方孔炤、方以智与方氏家风
        一、桐城方氏家风
        二、方孔炤: 《时论》之创立者
        三、方以智: 《时论》之完成者
    第三节 《周易时论合编》版本、征引文献
        一、《周易时论合编》卷数
        二、《周易时论合编》版本
        三、《周易时论合编》征引着作
第二章 《周易时论合编》成书过程
    第一节 《时论》之思想渊源
        一、方学渐“性善”哲学:至善不落有无
        二、方大镇的“《易》贵时用”思想
        三、黄道周象数易学
        四、王宣的河洛易学思想
    第二节 方孔炤编着《周易时论合编》
        一、会通家传易学时期
        二、会通象数易学时期
        三、桐城研《易》时期
    第三节 方以智编定《周易时论合编》
        一、方以智等编撰《周易时论合编》
        二、《周易时论合编》征引方以智着作
        三、《周易时论合编》与方以智的思想关联
第三章 “时论”之义理阐释: 善用惟时,时义大成
    第一节 “时论”之义涵
        一、随时拾薪,以供薪举火
        二、圣人因天用天、因时觉世
        三、天下随时,有开必先
        四、以六虚之归环中者,时也
    第二节 “时”之儒学发微
        一、时之儒学溯源
        二、时序: 雨旸燠寒风来备
        三、时乘: 统御同时
        四、时义: 藏密于前用
    第三节 “时”之经世义涵阐发
        一、时行: 入民善动
        二、时中: 乘时中节
        三、时用: 因时制用
    第四节 环中寂历,善用惟时
        一、治历明时,随时而息
        二、四分用三,冬炼三时
        三、《易》贵善用,善用惟时
第四章 “时论”之象数阐释:午会之时,乘一贯也
    第一节 “午会之时”的内涵
        一、“午会之时”提出的历史语境
        二、午会之姤: 一阴滋生,小人道长
        三、午会圣人,制度礼乐,以烹养万世
    第二节 “午会之时”义涵发微
        一、向明而治,继明照四方
        二、阳统阴阳,居贤善俗
        三、以立统泯,多识一贯
    第三节 “乘一贯”思想的实现
        一、寂历同时: 形上与形下的兼顾
        二、顿渐同时: 先后天功夫的统一
        三、《易》贯费隐: 交轮一贯的实现
第五章 “寂历同时、一在二中”的本体论
    第一节 寂历同时的理论建构
        一、寂历同时: 寂然在历然中
        二、一在二中: 大一在大二中
        三、绝待在对待中
    第二节 不落有无的太极观
        一、“无极而太极”说
        二、太极不落有无
        三、至理藏于物理
        四、全图皆太极
    第三节 先天在后天中
        一、先后天八卦图
        二、先后并用,圣人随时发明
        三、先天不能不后天
        四、先在后中,止有善用
    第四节 贞悔卦的交轮、统辨
        一、公因在反因中
        二、交轮几
        三、统辨、互根说
第六章 “两间皆易”的易象观
    第一节 《周易时论合编》之周易观
        一、《周易》新诠
        二、《易》合理气象数,为费隐一贯之书
        三、蓍龟守《易》,藏大于小
    第二节 “虚空皆象数”
        一、“四无”之弊
        二、虚空皆象数
        三、象数即虚空
    第三节 河洛象数,为一切生成之公证
        一、《图》《书》一也
        二、图书一理,皆是易道
        三、中五,用三藏一旋四
        四、五合互藏说
第七章 “博约同时”的格物说
    第一节 “下学即上达”格物说
        一、藏悟于学,下学上达
        二、以物观物,交格交贯
        三、博约同时,一多相贯
    第二节 即费知隐
        一、即费知隐
        二、即质知通
        三、象数征理
    第三节 “圣人体天宰天”的文明观
        一、五行尊火
        二、文即质
        三、藏罕于雅
第八章 “顿渐同时”的功夫论
    第一节 善体,在“遏恶扬善”之善用中
        一、“四无”与“四有”之争
        二、先后并建,顿渐同时
        三、至善,在为善去恶中
        四、贞一,以善天下之动
    第二节 “戒惧”功夫论
        一、理其情,而“情即性”
        二、戒惧即飞跃
        三、《易》官天继善、各正性命
        四、全《易》,无非教学,无非圣功
    第三节 礼者,卫道之藩、居身之舆
        一、礼者,天所秩而用于人
        二、《易》《礼》不二
        三、礼者,安上下、合外内
结语
    一、《周易时论合编》之会通特色
    二、乘一贯、集大成的目标
    三、儒学立场和经世致用之指向
    四、《周易时论合编》的易学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周易时论合编》藏本问题
    附录二 周易时论合编之版式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中国中学三角函数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50-2019)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三角函数内容编排概述
    2.1 三角函数发展史简述
        2.1.1 三角函数的起源与发展
        2.1.2 中国古代的三角学
    2.2 中国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名词术语
        2.2.1 八线
        2.2.2 三角比、三角比率
        2.2.3 圆函数
    2.3 学习苏联——编写统一教科书(1950-1957)
        2.3.1 编排背景
        2.3.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3.3 特点分析
    2.4 自力更生——独立编写通用教科书(1958-1965)
        2.4.1 编排背景
        2.4.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4.3 特点分析
    2.5 拨乱反正——编写实用性教科书(1977-1985)
        2.5.1 编排背景
        2.5.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5.3 特点分析
    2.6 一纲多本——编写多样化教科书(1986-1995)
        2.6.1 编排背景
        2.6.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6.3 特点分析
    2.7 全面改革——编写新时代教科书(1996-2019)
        2.7.1 编排背景
        2.7.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7.3 特点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的内容设置之变迁
    3.1 初中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 高中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1 高中三角函数定义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2 高中弧度制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3 高中其他相关概念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第4章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内容设置之变迁
    4.1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内容结构设置变迁及特点
    4.2 三角函数图象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4.3 三角函数性质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4.4 反三角函数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4.5 小结
第5章 诱导公式内容设置之变迁
    5.1 诱导公式内容结构设置变迁及特点
    5.2 小结
第6章 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设置之变迁
    6.1 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结构设置变迁及特点
    6.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6.3 两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6.4 小结
第7章 三角函数应用的设置与数学史融入之变迁
    7.1 正、余弦定理设置之变迁及特点
    7.2 例题设置之变迁
        7.2.1 初中例题数量编排变迁及特点
        7.2.2 初中例题运算难度编排变迁及特点
        7.2.3 高中例题数量编排变迁及特点
        7.2.4 高中例题运算难度编排变迁及特点
    7.3 习题设置之变迁
        7.3.1 初中习题题型编排变迁及特点
        7.3.2 初中综合型习题编排变迁及特点
        7.3.3 高中习题题型编排变迁及特点
        7.3.4 高中综合型习题编排变迁及特点
    7.4 小结
    7.5 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及特点
        7.5.1 初中教科书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及特点
        7.5.2 高中教科书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及特点
        7.5.3 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启示与借鉴
    8.3 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4)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和目的
    1.3 国内外对微课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2.2 微课概念的界定
    2.3 微课应用的理论基础
第3章 调查研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学生问卷统计与分析
    3.4 教师访谈调查与分析
第4章 功能研究
    4.1 微课可以在不同类型课堂应用
    4.2 微课可以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中应用
    4.3 微课资源共享形式的研究
第5章 案例研究
    5.1 案例一:知识生成型性微课《电源的功率与效率》
    5.2 案例二:解题研究型微课《含容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5.3 案例三:实验操作型微课《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卷)
    附录二 :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访谈提纲(教师卷)
    附录三 :功能研究中的微课课例
    附录四 :2019年暑假开学考试物理成绩单
致谢
在学期间获奖情况

(5)西北偏远地区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插图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武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该课题研究的空白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
第3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双重编码理论
    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4 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第4章 教科书中插图的分析与归类
    4.1 教科书中插图的总体分析
    4.2 教科书中插图的分类
第5章 西北偏远地区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插图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5.1 针对教师发放的调查问卷分析
    5.2 针对学生发放的调查问卷分析
    5.3 针对教师的访谈调查分析
    5.4 针对学生的访谈调查分析
第6章 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插图的分类应用策略
    6.1 充分利用章头图激发学生对相应章节的学习热情
    6.2 分类应用课文图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
    6.3 有效利用习题图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7章 关于教科书中插图使用的总体建议
    7.1 创建一线教师和教科书编写者交流的平台
    7.2 提高教师对教科书中插图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
    7.3 要着重培养学生利用教科书中插图的意识
    7.4 在预习和复习过程中巧妙地使用插图
第8章 结论
    8.1 基本收获
    8.2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图像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图像法
        2.1.2 物理图像法
    2.2 图像法的理论基础
        2.2.1 有意义学习理论
        2.2.2 双重编码理论
        2.2.3 数形结合的表征理论
3 图像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问卷和访谈分析
    3.1 有关图像法的问卷分析
        3.1.1 问卷的制定
        3.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1.3 调查数据分析
        3.1.4 总结与分析
    3.2 有关图像法的教师访谈分析
        3.2.1 教师对图像法的看法和使用现状
        3.2.2 教师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教学现状
        3.2.3 学生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 图像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功能
    4.1 构建概念图表征物理概念,了解概念之间的关联
    4.2 利用图像,有效复习,促进知识的长效记忆
    4.3 通过构建物理函数图象,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4.4 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5 图像法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5.1 实践假设
    5.2 实践内容
        5.2.1 实践对象
        5.2.2 实践教材
    5.3 实践中应用图像法的教学案例
        5.3.1 图像法新课教学案例——《弹力》
    5.4 教学实践结果分析
        5.4.1 实践前测结果分析
        5.4.2 实践后测结果分析
    5.5 实践结论
6 图像法在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6.1 依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图像
    6.2 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主构图
    6.3 注重构图的层次性和简明性
    6.4 注重图像描述的准确性
    6.5 教师以身作则,引导学生规范作图、识图、用图
7 总结与反思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像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学习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附录B 调查问卷统计表
附录C 高中物理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教师访谈实录
致谢

(7)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不等式学习的重要性
        1.1.2 不等式教学中的困境
        1.1.3 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中的作用
    1.2 核心名词界定
        1.2.1 教学
        1.2.2 教学设计
        1.2.3 解题
        1.2.4 迁移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学习迁移的概念
        2.1.2 迁移的分类
        2.1.3 早期的迁移理论
        2.1.4 现代的迁移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文献搜集
        2.2.2 不等式的研究现状
        2.2.2.1 不等式教材的研究现状
        2.2.2.2 不等式解题教学的研究现状
        2.2.2.3 不等式教学策略的研究现状
        2.2.3 学习迁移理论的在数学中的研究现状
        2.2.4 不等式中的迁移的研究现状
        2.2.5 文献评述
    2.3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痕迹分析法
        3.2.5 案例研究法
        3.2.6 微型实验研究法
    3.3 研究工具及研究对象选取
    3.4 研究伦理
    3.5 研究的创新之处
    3.6 小结
第4章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现状调查
    4.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问卷分析
        4.1.1 问卷设计
        4.1.2 实施调查
        4.1.3 问卷可靠性分析
        4.1.4 学习迁移理论的问卷结果分析
        4.1.4.1 学生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迁移体会
        4.1.4.2 学生对教师的迁移教学的感受
        4.1.4.3 学生对迁移作用的观点
        4.1.4.4 学生对解题中所涉及到迁移的体会
        4.1.4.5 学生对数学内部及其他学科间的迁移的认识
    4.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访谈研究
        4.2.1 访谈设计
        4.2.2 实施访谈
        4.2.3 访谈结果及分析
        4.2.3.1 教师访谈记录
        4.2.3.2 教师访谈分析
        4.2.3.3 学生访谈记录
        4.2.3.4 学生访谈分析
    4.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调查结论
    4.4 小结
第5章 学习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
    5.1 新、旧课标的不等式对比分析
        5.1.1 内容方面
        5.1.2 要求方面
    5.2 不等式中的迁移
        5.2.1 不等式知识中的迁移
        5.2.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中的迁移
        5.2.1.2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中的迁移
        5.2.1.3 基本不等式中的迁移
        5.2.1.4 教材其他内容的迁移
        5.2.2 数学文化中的迁移
        5.2.3 思想方法的迁移
    5.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目的
    5.4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原则
    5.5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流程
    5.6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案例
        5.6.1 实验班、对照班的选择
        5.6.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案例
        5.6.2.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构想
        5.6.2.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教学设计
        5.6.2.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教学访谈
        5.6.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的案例
        5.6.3.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构想
        5.6.3.2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教学设计
        5.6.3.3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访谈
        5.6.4 迁移教学效果分析
        5.6.4.1 实验班解题痕迹分析
        5.6.4.2 第10周周测分析
    5.7 小结
第6章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
    6.1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不等式教学建议
        6.1.1 做好初高中不等式衔接教学,为高中不等式教学创造迁移基础
        6.1.2 借鉴新教材,迁移拓展不等式知识
        6.1.3 培养正迁移,纠正负迁移
        6.1.4 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
        6.1.5 重视变式训练,提高迁移能力
        6.1.6 对数学文化和不等式进行双向迁移,提升学生学习不等式的兴趣
        6.1.7 精心设计校本选修课程,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迁移基础
    6.2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的结论
        7.1.1 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的结果
        7.1.2 迁移理论在不等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7.1.3 不等式教学建议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调查问卷
附录B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后测题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高中新旧数学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湘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高中数学教材的比较研究
        1.3.2 高中三角函数内容的研究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人教版高中新、旧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
    2.1 新旧教材简介
    2.2 教材详细比较
        2.2.1 教学目标
        2.2.2 教学内容
        2.2.3 栏目设置
        2.2.4 例题习题
        2.2.5 内容编排
3.湘教版高中新、旧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
    3.1 新旧教材简介
    3.2 教材详细比较
        3.2.1 教学目标
        3.2.2 教学内容
        3.2.3 栏目设置
        3.2.4 例题习题
        3.2.5 内容排版
4.人教版与湘教版高中新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
    4.1 教学内容的比较
    4.2 栏目设置的比较
        4.2.1 主要栏目和拓展栏目
        4.2.2 章头引言和章末总结
    4.3 素材选取的比较
    4.4 例题习题的比较
    4.5 数学文化的比较
    4.6 信息技术的比较
5.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人教版新旧教材比较结果
        5.1.2 湘教版新旧教材比较结果
        5.1.3 两个版本新教材比较结果
    5.2 建议
        5.2.1 编写建议
        5.2.2 教学建议
6.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高中新课标数学建模素养案例的普适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数学建模教育综述
    2.1 数学建模相关概念
    2.2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定义
    2.3 数学建模素养的评价
第三章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构建
    3.1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维度
    3.2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模型的设计
    3.3 评价模型下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
    3.4 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评价
    3.5 课程标准与评价模型的对比
第四章 高中课程标准的数学建模案例分析
    4.1 数学应用问题与建模问题
    4.2 课程标准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过程
    5.1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5.2 数学建模测试题
    5.3 被试的选择与施测
    5.4 数据的处理
第六章 数学建模测试题的质量评估
    6.1 经典测量理论对测试题的质量评估
    6.2 项目反应理论对测试题的质量评估
    6.3 课程标准与评价模型的对比
    6.4 小结
第七章 测试结果与分析
    7.1 大学生的测试结果
    7.2 高中生的测试结果
    7.3 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7.4 数学建模案例的普适性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数学建模的策略偏向分析
    8.1 数学建模解题策略分析
    8.2 数学建模检验策略分析
    8.3 大学生数学建模假设策略分析
    8.4 数学建模视觉化表征的应用分析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反思
    9.1 研究的结论
    9.2 研究的建议
    9.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数学建模素养水平测试题(预测卷1)
附录二 数学建模素养水平测试卷(预测卷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GeoGebra的使用对函数图象变换学习的影响 ——以“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可视化教学
        1.2.2 GeoGebra与数学课程整合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实验法
        1.5.3 统计分析法
        1.5.4 访谈法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1.7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三角函数图象变换教学
        2.1.2 GeoGebra软件与数学课程整合
        2.1.3 文献述评
    2.2 理论基础
        2.2.1 BSCS 5E教学模式
        2.2.2 RMI原则
第三章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实验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变量
    3.3 研究假设
    3.4 研究对象
    3.5 研究工具
        3.5.1 前测试卷
        3.5.2 后测试卷
        3.5.3 访谈提纲
    3.6 数据处理与分析
    3.7 时间安排与进度
    3.8 教学思路
        3.8.1 1班教学思路
        3.8.2 2、3班教学思路
第四章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性别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分析
        4.1.1 1班不同性别学生后测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4.1.2 2班不同性别学生后测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4.1.3 3班不同性别学生后测成绩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4.2 有无使用GeoGebra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分析
        4.2.1 三个班级后测成绩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4.2.2 有无使用GeoGebra软件的后测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
    4.3 GeoGebra的使用对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分析
        4.3.1 GeoGebra的使用对高分组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分析
        4.3.2 GeoGebra的使用对中间组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分析
        4.3.3 GeoGebra的使用对低分组学生成绩的影响结果分析
        4.3.4 不同层次学生访谈内容
    4.4 研究结果
        4.4.1 不同性别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4.4.2 有无使用GeoGebra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4.4.3 GeoGebra的使用对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5.1 讨论
        5.1.1 关于“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实验设计的讨论
        5.1.2 关于不同性别对学生成绩影响的讨论
        5.1.3 关于有无使用GeoGebra对学生成绩影响的讨论
        5.1.4 关于GeoGebra的使用对不同层次学生成绩影响的讨论
        5.1.5 不足与展望
    5.2 结论
    5.3 建议
        5.3.1 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整体把握知识系统
        5.3.2 加强技术操作培训,注重信息素养提升
        5.3.3 立足课堂开展探究,师生合作因材施教
        5.3.4 开发共享教学资源,课堂内外延伸学习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导学案
    附录2: 后测题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前测数据
    附录5: 后测数据
致谢

四、借助物理图象 加强过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APOS理论的指数函数概念教学研究[D]. 姜绍蕊.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2]《周易时论合编》易哲学思想研究[D]. 许伟. 山东大学, 2021(12)
  • [3]中国中学三角函数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50-2019)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D]. 张露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4]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 邢可可. 西南大学, 2020(05)
  • [5]西北偏远地区高中物理教科书中插图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武威市为例[D]. 刘武. 西南大学, 2020(05)
  • [6]图像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况炜.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4)
  • [7]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研究[D]. 陈维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新旧数学教材“三角函数”内容的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湘教版为例[D]. 陈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高中新课标数学建模素养案例的普适性调查研究[D]. 程嵘. 广州大学, 2019(01)
  • [10]GeoGebra的使用对函数图象变换学习的影响 ——以“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为例[D]. 吕天玺.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使用物理图像增强过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