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双增”

哈尔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双增”

一、哈尔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双增收”(论文文献综述)

舒洋[1](2021)在《民营企业家参与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以滨州市X镇为例》文中提出

李哲哲[2](2021)在《甘肃永靖县黄河绿道景观提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绿道作为城市的生态走廊,不仅为市民提供景色优美的慢行和游憩空间,发挥整合区域破碎生境的生态廊道功能,同时也在连接沿线各生态游览景点方面发挥重要的游览组织功能,成为集游憩、生态、社会、经济功能于一体的线性游览空间,在改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作为刘家峡水电站的所在地,清澈的黄河水穿城而过,沿岸的红色丹霞赤壁伟岸绵延,构成永靖县美丽壮观的山水画卷。永靖县委及县政府高度重视自然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工程,不失时机地于2017年在城区段的沿黄北侧建设了一条长约7km的绿色景观道,满足市民步行、自行车及电瓶车漫游,成为市民在闲余时间运动休闲不可或缺的绿色开放空间,因此成为了当地人们心目中的绿道。由于当时的资金及绿道认识的局限性,该绿道仅有一条6m宽的彩色沥青混凝土游览线路及两侧的绿化带,就其功能而言,只能算做是一条初级层面的绿道。随着永靖县区域经济转型、黄河南岸花卉旅游带的开发,城市旅游业空前发展。为了充分发挥永靖良好山水格局的巨大潜力,当地政府拟围绕生态、人文、民生及旅游经济的提质升级,对现有的黄河绿道进行提升改造设计和建设。以期优化沿黄生态格局、提升城市景观风貌、振兴沿黄旅游事业和更好的满足市民及游客的绿色休闲游憩需要。本文以永靖黄河绿道为研究对象,从绿道的本质要求出发,深入解读该绿道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国内外优秀设计案例研读和问题研究,进一步探索绿道改造提升的理论基础和技术问题,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永靖黄河绿道进行了提升设计的具体实践,得出相关结论如下:1.基于项目地的前期勘查与调研,提出永靖黄河绿道在提升改造中拟重点关注的6个方面的问题:滩地土壤贫瘠、植物乡土性差、绿地退化、廊道构架不完整等生态脆弱问题;黄河洪峰期出现的洪涝威胁问题;水位及强蒸腾引起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干旱胁迫带来的养护压力问题;绿道功能不完整问题;景观格局不合理问题,作为研究与设计的切入点。2.通过对黄河绿道功能及结构的理论探讨,指出:绿道的生态建设应关注廊道空间、植物多样性和景观稳定性三个方面的问题;绿道的游憩功能提升应着眼于民俗文化、到访者需求和特色空间的研究;绿道应具有整合社会旅游资源、衔接城市慢型系统、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服务市民生态游憩、振兴区域经济等社会功能;绿道景观结构应重点关注平面功能布局、立面空间展示及环境协调融合等关键环节。3.针对威胁环境的突出问题,提出的应对策略有:植物景观营造应从注重乡土、适地适树、落稳定性、物种多样理论层面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应对干旱高寒等环境胁迫;防洪工程应采用软性与硬性防洪结合的方式对洪水进行综合管理;利用分区诊治、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盐碱地改良;采用“开源”与“节流”的节水技术,缓解园区缺水的问题。4.基于国内外优秀案例分析的经验启示有:绿道设计应立足区域整体生态景观格局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绿道应有的整合生境、串接功能性主体、突出文化底蕴的作用;生态修复应注重系统性和过程性;防洪、盐碱化土地治理及节约型园林建设应立足学科理论及技术前沿,实现思路新、技术新、落地性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目标。5.基于场地特征和相关理论探讨及案例分析,提出:保护优先、功能多样、文化主导的3个设计基本原则;区域综合开发、生态系统修复、用防结合治洪、分区诊治排盐、低成本开发、山水城市交融等6项设计策略;构建集生态安全、功能多样、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文化深厚于一体的城市滨河绿道指导思想。6.依据设计总纲的指导思想,形成“一轴、一道、一廊、两带、四园、七片区、十二节点”的永靖黄河绿道景观提升方案,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绿道整体设计、分区设计、节点设计、植物专项设计、建筑专项设计、景观设施专项设计、雨洪管理专项设计、盐碱治理专项设计、生态修复专项设计等9项具体设计成果。

郑熠[3](2020)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体系创新 ——基于“潜江模式”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探寻有效的乡村治理方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的重点内容。改革开放后的乡村治理探索,许多都聚焦在单纯的村民自治模式研究。事实上,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市场经济对农村的产业渗透深化的大背景下,单纯采用行政手段的治理方式常常在基层乡村社会中失灵,许多自治实践也在一些乡村治理工作中面临尴尬的情形。在探索实现有效治理的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到“什么在乡村最有力量”,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毫无疑问应当是经济力量。农业丰则基础强,农业富则国家盛。重视农业农村发展一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党对“三农”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对我们国家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讲,促进乡村产业经济建设,实现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乡村治理工作的有效性来看,产业兴旺、乡村振兴就是在村内打造经济力量,这种力量能否介入、如何介入乡村治理的实践中,以满足农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而当我们把研究目光切换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上,发现当前在党中央强调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之时,现实情境中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却面临着组织能力疲软、在乡村实际工作中的话语权不足等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际农村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就要强调其在经济建设中的领导和服务功能发挥,保证基层党组织在领导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的核心地位,从而促进乡村治理工作朝着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进行。本研究在梳理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之后,选取了湖北省潜江市的村级治理经验为本研究的典型案例,总结了其做法的创新之处,并在潜江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起一条具有可推广价值的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路径。

任有情[4](2019)在《我国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面对长期以来我国环境治理领域存在的二元结构,国家提出了“坚持城乡环境治理体系的统一性”的要求,要求统筹城乡环境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鉴于此,本文从环境法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环境治理领域出现的二元结构的表现和原因,探讨如何纠正环境治理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环境统筹治理。文章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理由和意义,梳理了环境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如何统筹城乡环境治理的研究多从经济与管理学科出发,法学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从环境法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提出了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城乡环境治理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坚持整体治理,实现统筹协调发展。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环境治理领域出现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和表现,并提出了我国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城乡环境治理在环境立法、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以及居民权益保障上存在着不平衡,这些不平衡的出现的原因在于立法理念、环境利益分配的倾斜以及农民实质自由的缺乏。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即是城乡环境治理尊重差异,相互沟通,相互合作。统筹城乡环境治理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建立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可以认为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措施。文章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提出的理论基石和现实考量。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权的合作话语,共生理论以及环境正义理论为互通机制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城乡环境治理的差异性和整体性则为互通机制的提出提供了可行性。文章第四部分借鉴了城乡环境治理的国外经验。日本环保投入和环保教育坚持“均一化”理念,美国多措并举推进实现城乡环境正义,这些为我国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的提出提供了经验借鉴。文章第五部分试着构建了我国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首先,城乡环境治理坚持差异治理,因地制宜,农村环境治理重点在治理,城市环境治理重点在善治;其次,借鉴城市先进经验,完善农村环境立法,优化农村环境治理结构,保障农村居民环境权益,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再次,建立城乡环境治理反哺机制,实现城乡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反哺,建立城乡生态补偿制度;最后,坚持整体治理,加强城乡环境立法统筹规划,统一城乡环境执法和监督机制,建立城乡环境治理联动制度,构建城乡环境治理共建共享格局,实现环境治理城乡合作共治。

王宇,李伟,苗宗喜,胡全福,左修国,孟君韬,袁福夏,刘积舜[5](2019)在《时尚新城 活力崛起 青岛西海岸新区5周年记》文中指出砥砺奋进5周年,活力发展铸辉煌。青岛西海岸新区,用5年时间迅速崛起,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再造了一座时尚活力的国际化新城区,绘就了一幅百姓生活宜居幸福的美好蓝图。201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是省市区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按照国务院赋予的"一个主题、两大作用、五大定位"的历史使命,确定了"承接新战略、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区、探索新机制"的总

李华[6](2019)在《河源市财政支农资金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十九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正在进行以人民为中心下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河源市是山区,“三农”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凸现,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需要大量的资金确保本地区如期脱贫。因此,以河源农村社会、经济、环境、人文建设等为切入点,从河源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运作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探讨了河源农村财政支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河源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运作现状为依据,指出了河源河源财政支农资金规模不足、管理不善等情况,并分析导致农业支农资金投资不足的原因。本文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从使用数量、使用地点和项目、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效果等方面阐述了河源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运作现状;再次是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河源市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的问题如资金投入不足,财政预算占比金额较少等、并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后是根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分析的结果提出要提高政府的重视、要做好分类规划、以及加强监督管理等具体的解决办法和措施。

杨单单[7](2019)在《收入结构视角下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问题一直是政府与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步入了新阶段,政府也在不断探索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模式创新实践。农村经济特征与社会特征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上,本文通过探究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从农户微观收入视角,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首先,本文梳理了农地流转相关理论基础,包括产权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地租理论以及制度变迁理论等理论以及相关概念界定,以便更好地厘清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的相关问题。其次,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以关键字聚类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了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的研究热点话题,此外,从农地流转研究、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三方面梳理了相关文献以及探讨了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逻辑思路。最后,本文采用覆盖全国25个省的微观农户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数据库(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简称CFPS),通过Logit模型以及倾向值匹配模型(PSM)准确模拟出流转农户家庭流转之前的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收入、人均非农收入,并通过比较农户流转土地前后收入的变化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净促进作用,再将所有农户按照其文化教育水平以及中部、东部、西部区域进行分组,分别比较不同背景下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收入、人均非农收入的净作用效果,在此基础上综合得出农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研究结论,这有利于丰富农地流转农户收入效应方面的相关理论体系,提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繁荣的相关对策建议,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地流转制度、合理有序推进农地流转提供实证支撑。

赵丹[8](2018)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决胜的关键时期,农村、农业发展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的富裕就是整个国家的富裕。国家一号文件一再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提出相关具体要求,我国三农发展在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农业加工部部长在谈到农村产业融合时讲到: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动力是双创,重点是产业,出路是融合。本文在相关背景下,选取现代农业发展较为典型的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在产业结构软化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概括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总体情况,其次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条件与环境、配套保障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根据实际调研情况,归纳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农业产业链延伸、农村功能型拓展、农业信息化建设、产城融合。继而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熵值法定量评价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得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挑战、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有待培育、三产融合度不高,产业融合利益联动机制松、农村产业融合财政金融等服务保障支撑能力不足、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科技渗透力不强的问题。根据全篇梳理与相关文献借鉴,提出破解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困境的相关建议,诸如: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融合机制,活化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农业教育、社会服务体系、改进产业组织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韩秀娟[9](2018)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脱贫研究 ——以化隆“拉面经济”为例》文中认为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40年的努力,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在我国推进现代化、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成为最突出的制约因素。而农民问题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否得到持续增加,决定了整个农村、农业的发展,也决定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是一个以回族为主,藏、汉、撒拉等民族聚集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境内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可耕种土地面积又很少,经济结构单一,农民收入低下。改革开放后,化隆县通过发展拉面经济模式,促进了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近年来,通过外出从业人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带动了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助推了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程,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本文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脱贫为研究对象,具体以化隆“拉面经济”模式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法、综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三种研究方法,回顾了化隆“拉面经济”模式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拉面经济模式的脱贫效应,主要包括:农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思想观念转变、就业创业能力提高、参与社会服务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形势下化隆“拉面经济”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强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加快化隆拉面经济模式的规模化、产业化、连锁化发展,进一步发挥拉面经济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积极作用,实现贫困地区农牧民整体脱贫,实现全面小康。

闫浩[10](2018)在《基于PV-GPG理论的基层政府绩效生成路径研究 ——以河北省G县“葡萄风情小镇”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与随后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奋斗目标以来,各基层政府陆续展开了形式多样的美丽乡村建设探索活动,作为一项基层政府的绩效治理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绩效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当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分析基层政府美丽乡村建设的绩效生成过程,对于深入了解基层政府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基层政府绩效生成路径作为研究问题,以河北省G县“葡萄风情小镇”项目为个案,以PV-GPG理论为理论视角,尝试构建出基层政府绩效生成路径分析框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基层政府绩效生成路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河北省G县“葡萄风情小镇”项目绩效生成路径分析发现,村民“自下而上”的价值表达与政府“自上而下”的价值输入构成了项目绩效的社会价值建构过程;民主高效的议事制度、严密的组织管理、各参与主体作用的发挥保障了绩效产出的效率;上级领导、G县政府、南寺郭村村“两委”、当地村民等参与主体分别发挥着价值领导、愿景领导、效率领导的作用。针对项目绩效生成过程中存在的村民参与不足、项目可持续性问题、南寺郭村村“两委”建设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加强政策引导、制度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以及优化管理方式等方面提供了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基层政府,关注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绩效生成情况,并尝试构建了基层政府绩效生成路径分析框架,对基层政府的绩效生成问题进行研究。

二、哈尔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双增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哈尔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双增收”(论文提纲范文)

(2)甘肃永靖县黄河绿道景观提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县域层面
        1.2.2 国家层面
    1.3 城市滨河绿道理论研究综述
        1.3.1 城市滨河绿道概念
        1.3.2 城市滨河绿道的功能
        1.3.3 城市滨河绿道的构成
        1.3.4 城市滨河绿道国内外研究进展
        1.3.5 我国西北区域滨水景观研究进展
        1.3.6 我国西北地区滨河绿道建设存在问题
        1.3.7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滨河绿道研究小结和思考
    1.4 研究方法
        1.4.1 实地调查研究法
        1.4.2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归纳总结法
        1.4.5 实例论证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项目地现状特征调查及拟重点关注的相关问题提出
    2.1 项目地区域现状特征调查
        2.1.1 区位环境
        2.1.2 气候植被特征
        2.1.3 水资源分布
        2.1.4 土壤环境
        2.1.5 社会活动需求
        2.1.6 黄河绿道生态体系结构
        2.1.7 永靖文化特色
    2.2 场地调研及拟重点关注的相关问题提出
        2.2.1 绿道结构功能不合理问题
        2.2.2 绿道景观美感不佳问题
        2.2.3 场地洪涝问题
        2.2.4 土地盐碱化问题
        2.2.5 环境胁迫问题
        2.2.6 生态脆弱问题
    2.3 绿道现存问题分析总结
第三章 永靖黄河绿道相关理论及技术性探讨
    3.1 永靖黄河绿道相关理论探讨
        3.1.1 基于黄河绿道功能及结构的理论探讨
        3.1.2 环境胁迫下植物设计策略探讨
    3.2 永靖黄河绿道技术性措施探讨
        3.2.1 洪泛区治理技术性探讨
        3.2.2 盐碱地治理技术性探讨
        3.2.3 节水型园林建设技术探讨
第四章 城市滨河绿道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4.1 案例分析
        4.1.1 综合提升——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
        4.1.2 生态修复——斯坦福市弥尔河公园及绿色廊道
        4.1.3 盐碱治理——天津市泰丰公园
        4.1.4 雨洪管理——北京市永兴河绿道
        4.1.5 节约园林——北京市陶然亭公园
    4.2 案例总结
第五章 永靖黄河绿道景观提升设计总纲
    5.1 设计依据
    5.2 指导思想
    5.3 设计原则
        5.3.1 保护优先原则
        5.3.2 功能多样原则
        5.3.3 文化主导原则
    5.4 功能定位
        5.4.1 生态恢复
        5.4.2 组织交通
        5.4.3 科普天地
        5.4.4 游憩乐园
        5.4.5 驱动枢纽
    5.5 设计策略
        5.5.1 区域综合开发策略
        5.5.2 生态系统修复策略
        5.5.3 防用结合治洪策略
        5.5.4 分区诊治排盐策略
        5.5.5 低成本开发策略
        5.5.6 山水城景交融策略
第六章 永靖黄河绿道设计前期分析
    6.1 场地区位分析
    6.2 城市景观整体风貌分析
    6.3 场地用地性质分析
    6.4 区域用地管制分析
    6.5 周边用地情况
    6.6 周边风景资源
    6.7 城市蓝绿空间状况
    6.8 周边道路交通情况
    6.9 驳岸及水利措施
    6.10 公共服务设施
    6.11 场地竖向分析
第七章 永靖黄河绿道景观提升设计实践
    7.1 永靖黄河绿道提升设计方案
        7.1.1 总体布局
        7.1.2 景观结构分析
        7.1.3 功能分区分析
        7.1.4 交通流线分析
        7.1.5 景观节点分析
    7.2 黄河绿道专项设计
        7.2.1 植物专项设计
        7.2.2 建筑专项设计
        7.2.3 景观设施专项设计
        7.2.4 雨洪管理专项设计
        7.2.5 盐碱治理专项设计
        7.2.6 生态修复专项设计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体系创新 ——基于“潜江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案例选择
        (三)研究意义
    二、文献回顾
        (一)关于乡村基层党组织的研究
        (二)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三)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关系的研究
        (四)简要评述
    三、相关范畴的界定
        (一)基层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领导
        (二)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体系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运用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
        (二)中国共产党的乡村治理理论
    六、研究的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历史与现实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的历史沿革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变迁
        (二)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模式下基层党组织的角色定位
        (三)十八大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新发展
    二、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定位
        (一)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领导核心
        (二)基层党组织是服务于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一)新时代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创新的指导思想
        (二)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三)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治理体系的领导
第二章 “潜江模式”的治理概况与创新之处
    一、“潜江模式”的两个典型案例
        (一)积玉口镇九牛观村:打造“三农服务中心”综合平台
        (二)熊口镇赵脑村: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村社合一”体系
    二、“潜江模式”的主要经验
        (一)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透过经济建设强化
        (二)产业兴旺助推乡村振兴促进有效治理
        (三)市场组织入驻乡村实现治理资源延伸
        (四)结合当地实际实现特色治理
    三、关于“潜江模式”的创新性特征分析
        (一)“一核多元”的新型乡村治理体系
        (二)将经济力量作为贯穿始终的重要抓手
        (三)充分发挥乡村精英在实际治理中的作用
        (四)尊重农民在村治中的主体地位
        (五)实现了多种村治机制的合理重叠
第三章 基于“潜江模式”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的推进路径
    一、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乡村治理实践
        (一)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贯穿治理全过程,突出政治建设
        (二)以提升领导力为目标培育人才队伍,强化组织建设
        (三)将正确的价值教育融入治理实践中,重视思想建设
    二、以多元主体的创新共治达成乡村治理目标
        (一)党组织嵌入不同治理力量,抓牢乡村治理工作的关键领域
        (二)依据乡村发展实际状况,打造多元主体共治的不同形式
        (三)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质量,坚持从人民出发科学配置机构
        (四)提高村民政治参与素养,推进农村居民的有序政治参与
        (五)强化治理制度的法治保障,确保村级治理体系的规范运行
    三、以更加高效的资源整合利用提升乡村治理效果
        (一)理顺治理主体之间关系,整合政治资源
        (二)打造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整合经济资源
        (三)引导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整合文化资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赴潜江调研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基层治理的调研大纲
致谢

(4)我国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论文选题的理由
        2.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3.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评析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研究方法
        2.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二、我国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的提出
    (一)我国环境治理的城乡二元化结构
        1.环境治理的概念
        2.我国环境治理的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表现
    (二)环境治理的城乡二元化结构出现的原因
        1.城市中心主义发展模式催生了城乡环境治理的二元结构
        2.农民实质自由的缺乏加深了环境治理的城乡二元结构
    (三)我国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的含义及属性界定
        1.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的含义
        2.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的本质属性
三、我国环境治理城乡互通机制提出的理论基石与现实考量
    (一)理论基石
        1.可持续发展理论
        2.环境权理论
        3.共生理论
        4.城乡环境正义
    (二)现实考量
        1.城乡环境治理的差异
        2.城乡环境治理的共通性
四、环境治理城乡互通机制的国外经验借鉴
    (一)日本:环保投入与环保教育城乡均一化
    (二)美国:多措并举推进城乡环境正义
五、我国环境治理城乡互通机制的构建
    (一)差异治理,城乡环境治理因地制宜
        1.农村环境治理重心在治理
        2.城市环境治理重心在善治
    (二)借鉴城市经验,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1.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2.法制资源按需供给,完善农村环境立法
        3.多元主体合作,优化农村环境治理主体结构
        4.坚持环境正义,保障农村居民环境权益
    (三)平衡发展,建立城乡环境治理反哺机制
        1.建立城乡经济利益反哺机制
        2.形成城乡环境利益反哺机制
        3.共担治理责任,建立城乡生态补偿制度
    (四)城乡环境合作共治
        1.加强城乡环境立法统筹规划
        2.统一环境行政执法和监督机制
        3.建立环境治理城乡联动制度
        4.强化政府在城乡环境治理中的责任
六、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5)时尚新城 活力崛起 青岛西海岸新区5周年记(论文提纲范文)

大力推进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的发展
经略海洋, 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
招才引智, 构建精准引才新格局
招商引资, 五年来稳定增长
科技引领, 创新成果显着
乡村振兴,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时尚新城, 四大名片熠熠生辉
高效政务, 创新服务便利企业群众

(6)河源市财政支农资金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综述
        2.1.1 财政支农
        2.1.2 支农资金
        2.1.3 财政支农资金
    2.2 相关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公共财政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源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现状
    3.1 河源财政支农资金支出规模现状
    3.2 河源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情况
    3.3 河源财政支农资金投向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源市财政支农资金的存在问题
    4.1 财政支农资金金额少
    4.2 财政支农资金增速慢、资金占比少
    4.3 财政支农资金投资结构不合理
    4.4 财政支农资金投资项目不合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源市财政支农资金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政府不重视农业发展造成资金投入不足
        5.1.1 财政资金预算不足造成支农资金预算少
        5.1.2 政府农业发展不重视造成资金投入不足
    5.2 农业发展预算程度不高造成财政支农资金占比低
        5.2.1 农业发展预算项目协调能力不强导致重复申报
        5.2.2 农村产业规划连续性不强导致财政资金缺乏调节作用
    5.3 产业发展定位不清造成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
    5.4 财政支农资金效应管理机制不完善
        5.4.1 支农资金来源很广,发放渠道很多导致监管很难
        5.4.2 管理流程涉及部门众多、管理成本很高
        5.4.3 绩效评估体系与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缺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完善河源市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有效对策
    6.1 重视乡村振兴、加大资金投入
        6.1.1 重视乡村振兴、制订基本原则
        6.1.2 重视乡村振兴、加大资金投入
    6.2 合理分配支农资金科学引导产业发展
        6.2.1 制定清晰的财政支农政策目标
        6.2.2 发挥财政支农的导向作用
        6.2.3 建立法律保障体系
        6.2.4 全方位的农村信贷支持体系
    6.3 完善支农资金变资产、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长效收益性
    6.4 有效解决贫困问题、综合发展河源农业经济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本文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收入结构视角下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文献分析
        2.1.1 分析工具
        2.1.2 数据来源
        2.1.3 研究热点
    2.2 文献梳理
        2.2.1 土地流转理论研究
        2.2.2 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2.2.3 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
        2.2.4 评述
3 农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基础理论与影响机制
    3.1 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基础理论
        3.1.1 农地流转的核心概念界定
        3.1.2 农民收入的核心概念界定
        3.1.3 产权理论
        3.1.4 规模经营理论
        3.1.5 制度变迁理论
        3.1.6 地租理论
    3.2 农地流转促进农民增收:影响机制
4 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模型选择
    4.2 研究步骤
    4.3 变量选取与指标描述
    4.4 数据来源与说明
    4.5 农户流转土地决策方程估计
    4.6 农地流转的收入增长促进作用测算
        4.6.1 共同支撑域与PSM结果
        4.6.2 平衡性检验
        4.6.3 农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增长
        4.6.4 组群差异分析
5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产业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结构软化理论
        2.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第3章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支撑条件
        3.1.1 农业资源概况
        3.1.2 产业结构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保障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以哈尔滨市宾县为例
        3.3.2 农村功能型拓展
        3.3.3 产城融合——以牡丹江宁安市为例
        3.3.4 农业信息化建设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成效
第4章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程度评价
    4.1 系统构建
    4.2 实证分析
        4.2.1 熵值法
        4.2.2 灰色关联度
    4.3 结论与启示
        4.3.1 熵值法计算结论
        4.3.2 灰色关联分析计算结论
第5章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足
    5.1 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新挑战
    5.2 三产融合程度不高,产业融合利益联动机制松散
    5.3 农村产业融合经营主体有待培育
    5.4 农村产业融合保障支撑能力不足
    5.5 产业融合中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
第6章 促进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改进产业组织形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6.2 完善融合机制,活化产业融合发展
    6.3 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6.4 完善农业教育、社会服务体系
    6.5 增强农村产业融合支撑力,完善融合保障体系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脱贫研究 ——以化隆“拉面经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关于劳动力转移的文献综述
        (二) 国内外关于反贫困的研究综述
        (三) 关于化隆“拉面经济”的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框架
        (二) 技术路线图
        (三) 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三) “拉面经济”模式
    二、理论基础
        (一)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二)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化隆“拉面经济”模式的发展历程
    一、走出化隆,异地创业(1989-2002)
        (一) 背景概述
        (二) 走出化隆,异地创业
        (三) 创业成功,自主脱贫
    二、政府支持、快速发展(2003-2015)
        (一) 政府发力,因势利导
        (二) 转型升级,产业化经营
        (三) “互联网+”助推拉面经济发展
        (四) 返乡创业,反哺家乡
        (五) “一带一路”开启国外市场
    三、化隆“拉面经济”模式助推精准扶贫(2016至今)
        (一) “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含义
        (二) “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的管理工作
        (三) “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模式的奖励方式
        (四) 评价与成效
第四章 化隆“拉面经济”模式的脱贫效应分析
    一、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二、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三、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
    四、提高了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五、培育了农民服务社会的意识
    六、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 化隆“拉面经济”模式的发展困境
    一、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专业型人才
    二、农民创业意识强,但缺乏启动资金
    三、户籍制度的限制,随迁子女入学难
    四、劳动力过度转移,带来社会新问题
第六章 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劳动力素质
        (一)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二) 加强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
        (三) 成立创业孵化园,促进劳动力返乡创业
    二、加快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减少劳动力转移障碍
        (一)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二)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三、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
        (一) 加快拉面经济特色产业的连锁化经营
        (二) 促进高原现代农牧业发展
        (三) 加快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PV-GPG理论的基层政府绩效生成路径研究 ——以河北省G县“葡萄风情小镇”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政府绩效生成路径的研究
        (二)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对象创新
        (二)研究视角创新
第二章 基层政府绩效生成路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基层政府
        (二)政府绩效与政府绩效生成路径
    二、研究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PV-GPG理论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河北省G县“葡萄风情小镇”项目个案呈现
    一、“葡萄风情小镇”项目个案概况
    二、“葡萄风情小镇”项目的建设背景
        (一)村民的基本需求与大棚葡萄产业的形成
        (二)需求实现的外部动力——上级关注及政策支持
        (三)当地村民的支持情况
        (四)管理架构及其运行——美丽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其运行
    三、“葡萄风情小镇”项目的建设过程
        (一)项目方案的制定——实现项目操作化
        (二)农业产业发展中的纠纷与解决
        (三)人居环境提升中的摩擦与应对
        (四)项目建设的“高潮”——葡萄文化博览会
        (五)多方参与的项目审计与验收
    四、“葡萄风情小镇”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与困境
        (一)“葡萄风情小镇”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二)“葡萄风情小镇”项目的困境
第四章 基于PV-GPG理论的河北省G县“葡萄风情小镇”项目绩效生成路径分析
    一、基于“社会价值建构”维度的分析
        (一)村民“自下而上”的价值表达
        (二)政府“自上而下”的价值输入
        (三)政府与村民的价值沟通
        (四)存在问题——村民参与不足
    二、基于“组织管理”维度的分析
        (一)民主、高效的议事制度——实现项目操作化
        (二)充分发挥村民组织及其他参与主体作用——维护项目顺利开展
        (三)严密的管理与全面的激励——实现绩效产出最大化
        (四)存在问题——项目可持续性问题
    三、基于“协同领导系统”维度的分析
        (一)价值领导——促进价值共识的达成
        (二)愿景领导——制定实施方案
        (三)效率领导——实现价值共识目标
        (四)存在问题——村“两委”建设不足
    四、小结:河北省G县“葡萄风情小镇”项目的绩效生成路径
第五章 河北省G县“葡萄风情小镇”项目绩效生成路径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为村民参与创造条件
        (一)加强政策引导措施
        (二)拓宽村民参与途径
        (三)加强政策宣讲,提高村民知识储备
    二、提升“葡萄风情小镇”项目可持续性
        (一)逐步引导村民集体经济实现自给自足
        (二)降低大棚准入门槛,拓宽大棚作物销售渠道
        (三)探索“村民主导”代替“政府主导”的管理方式
    三、加强南寺郭村村“两委”建设
        (一)明确南寺郭村村“两委”的职能定位
        (二)加强南寺郭村村“两委”班子建设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哈尔滨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双增收”(论文参考文献)

  • [1]民营企业家参与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研究 ——以滨州市X镇为例[D]. 舒洋.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甘肃永靖县黄河绿道景观提升设计研究[D]. 李哲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体系创新 ——基于“潜江模式”的探索[D]. 郑熠. 武汉大学, 2020(04)
  • [4]我国环境治理的城乡互通机制研究[D]. 任有情.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时尚新城 活力崛起 青岛西海岸新区5周年记[J]. 王宇,李伟,苗宗喜,胡全福,左修国,孟君韬,袁福夏,刘积舜. 青岛画报, 2019(06)
  • [6]河源市财政支农资金的问题研究[D]. 李华.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7]收入结构视角下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 杨单单. 贵州大学, 2019(06)
  • [8]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赵丹. 吉林大学, 2018(01)
  • [9]农村劳动力转移与脱贫研究 ——以化隆“拉面经济”为例[D]. 韩秀娟. 南京大学, 2018(01)
  • [10]基于PV-GPG理论的基层政府绩效生成路径研究 ——以河北省G县“葡萄风情小镇”项目为例[D]. 闫浩. 兰州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哈尔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双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