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玄汤治疗美尼尔氏病70例临床观察

定玄汤治疗美尼尔氏病70例临床观察

一、定眩汤治疗美尼尔氏病7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孙志超[1](2021)在《疏肝定眩汤治疗肝郁气滞型梅尼埃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疏肝定眩汤治疗肝郁气滞型梅尼埃病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河南省中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梅尼埃病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醋酸泼尼松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疏肝定眩汤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眩晕、耳鸣、耳闷、耳聋等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对治疗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在改善眩晕、耳鸣、胸胁胀痛、情志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耳闷、听力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2、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试验组在减轻眩晕对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耳鸣评价量表(tinnitus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TEQ):试验组在减少耳鸣对生活质量影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听力改善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可提高听力水平(P<0.01),两组在提高听力疗效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5、耳闷VAS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均可缓解耳闷症状(P<0.01),两组疗效无显着差异(P>0.05)。6、生活质量VAS评分:两组均可明显改善梅尼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疏肝定眩汤可有效缓解肝郁气滞型梅尼埃病患者眩晕、耳鸣、听力下降、耳闷、胸胁胀痛、情志等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眩晕、耳鸣、胸胁胀痛症状、稳定情绪等方面尤为显着。2.疏肝定眩汤可明显提高肝郁气滞型梅尼埃病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张业慧[2](2021)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对耳蜗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梅尼埃病(MD)是耳鼻喉科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MD主要通过听力学和双温试验等作为诊断依据。在疾病早期,MD患者症状常常不典型,这导致MD易被误诊,患者得到明确诊断的时间就会大大增加。目前MD的诊断,除了通过患者的病史、症状及听力学双温试验等之外,耳蜗电图成为辅助诊断MD患者重要方法之一。既往的临床研究发现,痰浊中阻是临床常见的中医证型,而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MD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旨在探索眩得康治疗梅尼埃病(痰浊中阻型)对耳蜗电图影响的临床疗效,通过客观指标(耳蜗电图,纯音听阈测定,双温试验)和主观指标(DHI)评价此法对梅尼埃病恢复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自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60例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的中医及西医诊断的患者,随机将60例MD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具体干预措施为口服中药汤剂眩得康配合西药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敏使朗),对照组患者不进行中药治疗,只口服西药(敏使朗)。用法用量:中药汤剂眩得康,每日1剂,早、晚饭之后后服用。敏使朗一日3次,每次2片,饭后服。治疗前、治疗1周各进行一次耳蜗电图,纯音听阈测定检查,双温试验,DHI量表评分,并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药组耳蜗电图SP/AP值,纯音听阈测定,双温试验结果,DHI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2治疗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耳蜗电图SP/AP值,纯音听阈测定,双温试验结果,DHI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西药治疗组(P<0.05),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方案与西药组方案均可提高患者纯音听阈测定和双温试验结果,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西药组。2两组方案短期内均可改善DHI评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方案疗效优于西药组。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方案与对照组方案均可降低患者耳蜗电图SP/AP值,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优于西药组。4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方案疗效总体优于对照组方案。

胡亚洁[3](2020)在《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从对药“泽泻-白术”入手,以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为研究对象,对其古代文献和现代临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探索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配伍理论和“病-证-方”关系的科学内涵,为相关制剂的研发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文献支持,同时也为方剂研究开发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利用文献学方法,梳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古今临床应用情况,深入探索该类复方的历代传承与演变规律。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基础,构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数据库;借助SPSS软件,统计分析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运用数据挖掘方法、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的配伍规律、方证特点以及其现代复方的证治规律。结果:通过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古代文献梳理,发现该类复方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临床主治病症范围随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主要治疗水肿、泄泻、暑热、伤寒、眩晕等症;疾病的病因病机基本保持一致,或是因寒、暑、湿、热等外邪入侵机体致病,或因情志不畅、过劳、饮食失宜等,导致机体脾胃气虚、脏腑失和而致病,最终形成寒湿阻滞、湿热内蕴、痰湿瘀滞、气滞血瘀等证。经统计,含对药“泽泻-白术”古代复方中生泽泻与生白术最为常用,最佳用量比例为1:1;其中泽泻的常用剂量范围为2.6~6.0g,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为3.7~6.0g;而现代复方中泽泻和白术的常用剂量范围均为10.0~15.0g。经数据挖掘分析,发现对药“泽泻-白术”常与茯苓、猪苓配伍,其次为甘草、陈皮、肉桂、人参、黄连、苍术、桂枝等;与中药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候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归纳分析出与高频临床症状、证候、疾病关联密切的药组16个。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归纳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证治规律,同时参考古籍论述,总结出其核心症候群和主治病症范围;其主要病机以湿热内蕴、气滞水停、痰湿瘀阻最为多见,病因常与风寒暑湿之外邪、痰饮、瘀血、过劳、饮食失宜、情志不畅相关联,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肾;梳理现代临床观察类文献,归纳出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适宜病种,主要有美尼尔综合征、高脂血症、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腹泻、关节炎、肝炎、肝硬化、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结论:本研究运用文献学方法,借助数据挖掘技术,对含对药“泽泻-白术”方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主治证候、病症、病因、病机、病位、适宜病种等,以及方中泽泻与白术的用法用量;通过分析其“病-证-方”之间关联,进一步明确了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其现代新用为血浊引发的病变,但核心病机自古至今是一致的;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发现常与对药“泽泻-白术”配伍的有9味高频中药,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有16个药组,其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治疗水液病有共通之处。这在一定意义上补充了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病机理并创新了临床辨证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张令霖,连新福,徐敏,方格,王彬,李先涛[4](2019)在《健脾化痰类方治疗梅尼埃病疗效和安全性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健脾化痰类方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知网、万方、CBM、维普、PubMed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5月;以及手工检索相关杂志和会议论文,收集关于健脾化痰类方治疗梅尼埃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和Jadad量表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2篇文献,共计3175例患者,所纳入的文献均为中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脾化痰类方治疗梅尼埃病优势显着,与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合并效应值RR=1.22,95%CI=(1.18,1.26),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能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合并效应值RR=1.29,95%CI(1.14,1.45),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能明显改善听力下降症状,合并效应值RR=1.44,95%CI(1.19,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能降低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RR=0.25,95%CI(0.10,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此次Meta分析表明,健脾化痰类方治疗梅尼埃病对比西药治疗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或可在临床加以推广。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将来还需要更多规范的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作为循证依据。

张焕[5](2016)在《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发表的研究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临床疗效的RCT、CCT,由3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对纳入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8个RCT、CCT,9715例受试者。所有纳入研究中仅3篇Jadad记分为2分,其余研究均为1分,纳入研究质量低下。Meta分析提示: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联合组、中西医结合1组、中西医结合2组、中西医结合3组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组,RR(95%CI)分别为4.70[3.815.80]、5.90[3.2110.83]、5.29[1.8515.12]、5.29[1.8515.12]、5.30[3.757.49]、5.42[2.7210.78],P<0.00001,6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评价。发表性偏倚监测显示:纳入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梅尼埃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在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评价。由于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当前证据尚不能确定完全适用于临床。

谢丽红,许文婷[6](2014)在《中医治疗梅尼埃病临床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说明梅尼埃病(原称美尼尔氏综合征)通常发病较急,近年来其发病人数逐年上升。中医治疗此病有较好疗效。从中医文献分析,该病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风火痰瘀为其标,治疗上侧重于化痰,临床医生多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基础方加减,取得较好疗效。

常青[7](2012)在《祛风定眩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中药祛风定眩汤辨证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robasi lar insufficiency, VBI)急性发作期风痰上扰证的疗效。探索VBI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进一步弥补现有VBI性眩晕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论治和疗效的不足,初步形成了一套被认可、易推广、可操作性强、经济便行的VBI性眩晕中医辨证治疗方案。方法:参考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辨证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于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应用以随机、对照、平行的临床试验方法,将确诊为VBI性眩晕急性发作期,中医辨证以风痰上扰为主证的2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在原有的基础疾病治疗用药的基础上,给予中药祛风定眩汤加减免煎颗粒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在原有的基础疾病治疗用药的基础上,同时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每晚一次。观察期为1周。眩晕症状积分、主要伴发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于用药前、用药后1天、用药后3天、及用药后7天各评估及检查一次;TCD及安全性指标于用药前、后各检测一次。结果:(1)效应性指标,治疗组在第三天治疗后和/或第七天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或P<0.05)。(2)两组用药前后TCD示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监测生命体征、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变化,除原有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引起的改变,未见其他异常出现,两组用药均具有安全性。结论:用祛风化痰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以风痰上扰证为主要证候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

顾春华[8](2009)在《健脾平肝汤治疗肝郁脾虚证眩晕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眩晕是门诊患者中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几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有此体验。资料显示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5‰,一般内科门诊患者中约5%有眩晕,耳鼻喉科患者中约7~15%,神经内科门诊有5~15%,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也有6~8%有眩晕症状。65岁以上门诊患者中30%有眩晕,80岁以上约40%;每年至少跌倒一次。而眩晕病因复杂,有30~40%却很难找到原因。西医治疗虽有一定得疗效,但缺乏个体性、特异性。需要中医的联合治疗。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发现眩晕发病多因风痰上扰所致,正如《眩晕病因病机及证类分析附3258例病例资料》报道辨证属痰湿上蒙1931人(59.27%),风阳上扰证702人(21.55%)。与目前发表的眩晕文献报道认为该病发病多从痰瘀论治眩晕的病因病机和临床疗效评定相符。风痰上扰导致眩晕,目前发表的文章多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或或龙胆泻肝汤或自拟化痰熄风等中药从肝脾论治眩等,代表路志正、李新德、熊继柏等强调眩晕治疗责之于脾胃,而医家薛伯寿治疗眩晕比较突出的是肝郁脾虚证与少阳病证,周世章提出“无郁不作眩”。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临床资料、现代人的饮食工作情况,系统分析眩晕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规律,认为风痰上扰,肝郁化火,肝火旺盛是现代人眩晕最常见的致病病机,确立“化痰熄风,健脾平肝,清肝泻火”法治疗风痰上扰眩晕。依据导师华荣主任医师传承运用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化痰定眩汤,治疗风痰上扰证眩晕。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广东省中医院本部及芳村分院脑病中心门诊及住院2007年12月至2008年9月收治的90例风痰上扰证眩晕患者作为观察病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受试者随机分成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予相关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梅尼埃病等常规治疗,试验组给予化痰定眩汤口服,每日服2次,连服7天为1疗程,根据病情服用1-2疗程,设立西比灵胶囊10mg睡前口服为对照组,连服1周,并于试验前、试验1周、试验1月分别行眩晕及中医症状评分。最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目的评价化痰定眩汤治疗风痰上扰证眩晕的临床疗效。研究结果两组受试者试验后眩晕及中医症状,其自身前后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愈43例,显效6例,好转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17例,显效5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结论化痰定眩汤治疗风痰上扰证眩晕患者有明确疗效,较与西比灵胶囊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意义。

罗轩[9](2007)在《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通过文献研究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代至今记载有关痰浊中阻证的各类文献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文献学方法,系统分析了痰浊中阻证的历史渊源;第二部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1994年—2007年期间报道有痰浊中阻证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从频率分析和聚类分析的角度,分别对痰浊中阻证的分布特点及其症状和用药规律进行了分析探讨;然后根据文献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的结果,对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以及用药规律进行了全面探讨,为痰浊中阻证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林丰基[10](2007)在《中医诊治眩晕证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为现代临床常见的疾病,发作的年龄常不限是年轻人或中老年人,发病率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本病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品质,严重者可发展为晕厥或中风,甚至危及生命。眩晕作为临床常见的症状,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西医的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内耳眩晕、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贫血、外伤等所致的眩晕等,均属于本病的范畴。由于眩晕病证在临床的出现频率很高,病因病机也复杂多样,所以医家对该病予以了很高的重视。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很多,其中有不少具有真知灼见者。历代医书中也有大量关于眩晕治疗的记载,积累了大量的方药组合规律。前人对眩晕病证的治疗留下的丰富内容,值得我们研究效法与发扬光大。中医治疗从整体出发,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现代临床研究也证明使用中医药治疗眩晕有良好的疗效,因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眩晕证治不仅为古代医家所重视,亦是近代医家及科研者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另一方面,医家对眩晕的论着数据虽然非常丰富,却也因此显得较为紊乱,亟需要有一个切入点提纲撷领的进行文献数据的归类分析,经检索查阅也未见有过对现代眩晕论述作分门别类之系统性研究者。本论文尝试从眩晕学术源流、病因病机、证候分类、方药治疗的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论述作一归类整理研究,使前贤宝贵的学术经验更清晰地呈现在今人及后学者面前,对今后的研究及临床疗效产生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并通过对眩晕文献资料的整理,建立结构化数据库并进行临床调研的实践。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医诊治眩晕证的学术源流探讨,按照历史年代沿革之先后,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对历代医家之论述,从流溯源,知其由来,审其变迁,从纵向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中医诊治眩晕证文献整理研究,重点在近现代百年,对眩晕证的病因、证候、方药、治疗进行分类研究,取近代百年名医经验及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归类整理发掘,从横向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结构化的数据库,供临床教学科研查询使用,实现资源共享。研究方法:基础工作包括资料收集、资料汇编整理及临床调研三部分。一.资料收集在台湾地区图书馆进行数据的收集作为先行性基础工作。考虑中医古籍医书资料收集的困难,因此充分汇辑近人点校出版的中医典籍套书,如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清代蒋廷锡等原篡之《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精华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年出版,张文康主编之《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邱德文等主编之《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一至五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出版,胡国臣总主蝙之《明清名医全书大成》(收载明代13位、清代17位医家全书);贵州科技出版社1999年出版,邱德文、沙风桐、熊兴平主编之《中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万人出版社(台北)1990年出版,上海中医学院主编,朱邦贤、王若水总审阅之《历代中医珍本集成》;牛顿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0年出版之《中国医学大成》;世界书局(台北)1936年出版,裘吉生主编之《珍本医书集成》;海南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1995年出版之《传世藏书·子库·医部》等均列入探查范围,这些套书的内容有些有所重复,正可作为相互校对之参考。单行本之医论医案则参考近代着名中医专家对眩晕证治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进行分析整理,寻找他们对眩晕诊治的方法、思路、辨证、用药经验,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罗晓宁编辑,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所编之《常见病证中医历代诊治经验荟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夏翔、王庆其主编之《历代名医医案精选》;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郭博信主编之《明清临证医话精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马子密、傅延龄主编之《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江苏新医学院编之《中药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出版,原一祥、任继学、黄龙主编之《汉英双解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授权,知音出版社(台北)1992年印行之《实用中医辞典》;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谢观主编之《中国医学大辞典》均为参考过之书籍。古代医论医案则参酌原版医案文献等,并以能搜集到的医书为限,其中包含每次到广州时在广源科技书店、白云书城等购买;在台湾的代理商如名山堂书局、问津堂书局、秋水堂书局购买及在台湾的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能借阅得到的书籍为限。近代现代出版的眩晕专着,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出版,单书健、陈子华编着之《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出版,尹国有主编之《中风眩晕的辨证与辨病治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唐先平主编之《眩晕古今名家验案全析》;以及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出版,李秀林着之《眩晕中风证治》亦列为参考范围。二.资料汇编整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及近现代医家之医论医案进行分析。有系统地对眩晕证治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取与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相关的眩晕医论医案精华。将古代及近现代医家之医论及医案的每一个论述均总结一个纲要,依风、痰、虚、瘀及肝、脾、肾之相关性,置于每一医论医案前,并予分门别类。古代医家之医论医案的搜寻过程中,藉由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之《中华医典》光盘的使用确也节省了许多寻找数据的时间。由于台湾的国家图书馆与中国知网(CNKI)有长期订阅关系,因此到国家图书馆六楼汉学研究中心数据室可免费使用网络。进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下载现代核心期刊近20年有关中医诊治眩晕症的主要论文。归纳整理后,将其中重要的研究成果依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相关分类归纳,形成论文中近代研究项下的内容。三.临床调研临床调研部分工作是由深圳市布吉人民医院许国敏医师协助完成。笔者提供研究的方法思路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而其中的300例病案则由许国敏医师负责实施。探讨眩晕证候分类与风、痰、虚、瘀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一.论文对眩晕证治学术源流进行探讨,从学术发展纵向的角度,从先秦的文献资料及经验积累,到以《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为标志的中医学体系的创立。晋唐时期巢氏病源提出“风头眩候”,并注重临床验方的诊治。宋金元时期诊治眩晕临证实践与理论创新,刘完素提出“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理论,强调风、火眩晕的相关性;朱丹溪“无痰则不作眩”理论,主张眩晕以治痰为先的原则。明清时期诊治眩晕的理论与临证有新发展,张介宾认为眩运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提出“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理论影响至今。上述研究以前虽有学者进行,但不够系统,多无文献出处标引。因此,论文第一部分创新点,是补充考证了历代医家对眩晕论述的资料,使之更为系统贯穿而准确。二.论文对历代尤其近现代中医诊治眩晕文献进行整理,从横向的角度,以文献整理研究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及近现代医家之医论医案进行分析。有系统地对眩晕证治与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提取与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相关的眩晕医论医案精华,将古代及近现代医家之医论及医案的每一个论述均总结一个纲要,依风、痰、虚、瘀及肝、脾、肾之相关性,置于每一医论医案前,并予分门别类,对日后眩晕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论文第二部分补充与眩晕有关的药物之历代医书记载,与眩晕有关的药物之历代医书记载:主要参考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出版,马子密、傅延龄主编之《历代本草药性汇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江苏新医学院编之《中药大辞典》,将古医书收载有关眩晕的药物及其相关之重点叙述分列于风、痰、虚、瘀各分项下。近现代文献研究重点,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所收载近20年核心期刊中发表有关眩晕中医诊治理论认识、辨证方法、治疗手段、药物使用等,分析评价、归纳总结中医药介入眩晕证治的成果。将搜集到的眩晕论文依其内容分类归于论文中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相关,及根据西医病名分型论治、专方治疗现代研究(古方化裁、自拟验方)、中成药治疗项下。论文第二部分内容丰富,要处理的文献资料较多,具有一定的可读性。研究过程中发现眩晕证治不仅为古代医家所重视,更是近代医家及科研者所重视的热点,值得我辈投注时间精力加以整理研究。三.将搜集到的古医集资料作成可搜寻的光盘,其内容仅限于眩晕之范围并仅供内部参考,因此不涉版权的问题,其中包括四大部份: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张文康主编之《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有关眩晕之医家44位。②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邱德文等主编之《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一至五卷》有关眩晕之医家30位。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出版,单书健、陈子华编着之《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有关眩晕之古代医家12位及现代医家23位。④台湾智慧财产局/生技、医化及中草药专利数据库检索系统/中医古籍全文检索网络收载有关眩晕之古医籍106件。另一部份是基础研究的应用性问题,理论探讨与文献整理研究,能否对临床教学科研提供帮助,通过数据库建立与临床调研的方式,得到各方面支持协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数据库还有待于今后不断的完善,笔者提供的文献资料为临床调研300例病案服务,表明中医基础研究对应用研究的指导意义。结论:一.本论文的第一部份以朝代为主轴,对历代主要医家及论着的观点进行剖析,总结其成果,分析其医学思想,重点阐述先秦到明清文献中眩晕病证的历史源流及各时期对眩晕论述的发展。大体而言,眩晕最早见于《内经》,开创了虚实皆可致眩的先河,眩晕的论述为后世医家辨证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汉代张仲景对眩晕一证虽未有专论,但有多处对眩晕证治进行了阐述。晋唐时期是中医药学全面发展的阶段。宋金元医学,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上承秦汉晋唐医学的成就,下启明清医学乃至延续近代百年,形成中医各种学术流派,而追溯其脉络,都与宋金元医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明清中医学日臻成熟,对眩晕病因病机的分析,颇为详尽。总之,中医有完美的理论体系,经典论着浩如烟海,历代医家在从先秦到明清二千多年的时间长河罩,临床经验无论从时间的跨度,或是从检验人群的广度,都是无出其右者,因此中医古籍绝对是珍贵的宝藏。正如全国着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所说:“我们正需要用实践去体验典籍,而不能主观臆测去否定古籍。因此不应把典籍与人体对立起来,而应研究典籍,使前人的宝贵理论与经验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并在实践中给予发展和充实,整理古籍便于子孙后代继续研究发展,这是一项振兴中医不可或缺的工作”。二.本论文的第二部份分为两条途径搜寻医论及医案。一是古代的医论及医案,古医籍对眩晕证治之论述多散见于各医家之内科病证论述中,缺乏有系统的整理研。搜集古代医书找出眩晕部份,仔细研读找出重点,提取眩晕与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相关的医论医案等文献资料。另一方面则是透过网络搜寻现代眩晕的研究报告,提取重点并予分类。搜集完备后对历、现代医家的医论医案作深层次的整理研究,并透过研究这些医家医论及医案中,分析是否对现代临床的眩晕证治具有参考意义和价值。把古代及近现代医家的医案依风、痰、虚、瘀及肝、脾、肾理论提出代表医案并予分门别类,并总结一个纲要,置于每一医案前,使能一目了然,冀望能对未来眩晕证治的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及更充份的理论基础。三.眩晕一症,前贤各有创见,也都是呕心沥血之谈,吾辈不宜轻忽。临床工作者,通过阅读医论及医案可以开阔视野,获取间接经验,并避免错误,正如清·柳宝怡所说“欲求法外之法,方外之方,以助治病者之圆机活法,临证者之触类旁通,其惟历代名医之医案。”本论文汇编的中医眩晕的医论及医案整理,充实了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的论述,涉及领域广阔,若能对其中的独到经验加以探索学习,无疑将会提高我们的诊治水准。四.本论文的第三部分临床调研的300例病案的主要目是探讨眩晕证候分类与风、痰、虚、瘀的相关性。其结果是证候分类比例风阳上扰证占36%,痰浊上蒙证占32.3%;气血亏虚证占17%,肝肾阴虚证占14.7%。证候分类存在兼风(火)、兼痰湿、兼虚、兼瘀现象。涉及相关脏腑主要为肝、脾、肾三脏。半夏白术天麻汤等古方、经方辨证治疗眩晕总有效率92.3%。因此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血瘀致眩理论源自临床并指导实践。

二、定眩汤治疗美尼尔氏病7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定眩汤治疗美尼尔氏病7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疏肝定眩汤治疗肝郁气滞型梅尼埃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筛选标准
    3 研究方法
    4 主要疗效评价
    5 安全性评价
    6 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 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评分比较
    3 耳鸣评价量表(TEQ)评分比较
    4 听力改善情况
    5 耳闷VAS评分
    6 生活质量VAS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疏肝定眩汤对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的影响
    2 疏肝定眩汤对DHI评分的影响
    3 疏肝定眩汤对TEQ、听力改善评分的影响
    4 疏肝定眩汤对耳闷症状VAS评分的影响
    5 疏肝定眩汤对生活质量VAS评分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附录2 文献综述 梅尼埃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2)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对耳蜗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梅尼埃病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对药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发展演变
    1. 秦汉时期
    2. 晋唐时期
    3. 宋金元时期
    4. 明清时期
    5. 小结
第三部分 泽泻与白术在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中的炮制与剂量
    1. 药物炮制
        1.1 泽泻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1.2 白术不同炮制品的应用
    2. 药物的剂量
        2.1 泽泻的剂量
        2.2 白术的剂量
        2.3 泽泻与白术的用量比例
    3. 小结
第四部分 古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数据挖掘
    1. 配伍规律
    2. 方证特点
    3. 小结
第五部分 现代含对药“泽泻-白术”方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
    1. 基于现代医案的证治规律分析
    2. 现代临床适宜病种
    3. 讨论
第六部分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4)健脾化痰类方治疗梅尼埃病疗效和安全性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及特征及质量评价
    2.3 临床疗效分析
        2.3.1 总有效率
        2.3.2 眩晕控制情况
        2.3.3 听力恢复情况
        2.3.4 敏感性分析
    2.4 安全性分析
    2.5 发表性偏倚
3 讨论

(5)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内容与方法
        2.1 文献检索及结果整理
        2.2 文献的质量评价
    3 统计方法
结果
    1.文献检出结果
    2 文献评价结果
    3 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 Meta-分析结果
    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中医治疗梅尼埃病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单一脏腑论治
    1.1 从肝论治
    1.2 从脾论治
    1.3 从少阳论治
2 多脏腑论治
    2.1 从心脾论治
    2.2 从肝脾论治
    2.3 从肝脾肾论治
3 讨论

(7)祛风定眩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传统中医学对眩晕病的研究认识
    2 西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认识
    3 眩晕病辨证论治
    4 中医药研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8)健脾平肝汤治疗肝郁脾虚证眩晕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一、眩晕的古代文献研究
        (一) 因痰致眩
        (二) 因虚致眩
        (三) 因风致眩
        (四) 因瘀致眩
    二、眩晕的现代文献研究
        (一) 名医经验总结
        (二) 眩晕治疗临床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病例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一) 试验方法
        (二) 观测指标
        (三) 疗效评定标准:
        (四) 统计学方法
        (五) 研究结果
        (六) 临床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及分析
    一、风痰上扰眩晕病因病机
        (一) 肝与脾的生理病理特点
        (二) 风痰上扰眩晕致病因素
    二、化痰定眩汤特点与功效
        (一) 健脾化痰配伍特点
        (二) 平肝熄风配伍特点
        (三) 清肝解郁配伍特点
    四、设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痰浊中阻的历史渊源
    1.1 汉唐时期
    1.2 宋金元时期
    1.3 明清时期
2 痰浊中阻证的现代文献研究
    2.1 痰浊中阻证的现代文献资料整理
        2.1.1 痰浊中阻证在现代文献中的分布情况
        2.1.2 痰浊中阻证在疾病中的分布情况
        2.1.3 痰浊中阻证的症状分布情况
        2.1.4 痰浊中阻证的治疗所用药物分布情况
    2.2 痰浊中阻证现代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
        2.2.1 痰浊中阻证在疾病中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
        2.2.2 痰浊中阻证症状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
        2.2.3 痰浊中阻证的治疗所用药物分布情况的统计分析
3 分析讨论
    3.1 病因病机探讨
        3.1.1 脾虚湿生
        3.1.2 气滞湿停
        3.1.3 阳虚湿聚
    3.2 诊断标准探讨
    3.3 治疗方案探讨
    3.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痰浊中阻证在各类疾病中的分布情况
综述
致谢

(10)中医诊治眩晕证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诊治眩晕证学术源流探讨
    一、先秦时期
        (一) 殷墟出土甲骨文对"眩晕"的记载
        (二) 先秦有关"眩晕"的零散文献
    二、《内经》论眩晕病因病机
        (一)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二) 上气不足,目为之眩
    三、《伤寒论》《金匮要略》论眩冒、头眩
    四、晋唐医家医着论眩晕
        (一)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
        (二) 孙思邈《千金方》治疗眩晕方药
        (三) 王焘《外台秘要》诊治眩晕方药
        (四) 敦煌医学残卷陶隐居《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五、宋金元时期诊治眩晕临证实践与理论创新
        (一) 宋代医书对眩晕验方的收录
        (二)"眩晕"病名始见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三) 金元医家对眩晕理论的创新
    六、明清时期诊治眩晕的理论与临证的新发展
        (一) 张介宾"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
        (二) 虞抟论治眩晕考虑体质与血瘀(死血)的因素
        (三) 李用粹《证治汇补》诊治眩晕提出病因证候辨证用药分类法
        (四) 何梦瑶《医碥》论眩晕证治
        (五) 沈金鏊《杂病源流犀烛》对眩晕源流总结
        (六) 明清医家对眩晕资料补充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诊治眩晕证文献整理研究
    一、病因病机
        (一) 古代医家重要论述
        (二) 近现代医家重要论述
    二、风证眩晕
        (一) 古代医家重要论述
        (二) 近现代医家重要论述
        (三) 药书论述精华
        (四) 典型医案
        (五) 现代研究—肝阳上亢化风眩晕
    三、痰证眩晕
        (一) 古代医家重要论述
        (二) 近现代医家重要论述
        (三) 药书论述精华
        (四) 典型医案
        (五) 现代研究—痰湿中阻眩晕
    四、虚证眩晕
        (一) 古代医家重要论述
        (二) 近现代医家重要论述
        (三) 药书论述精华
        (四) 典型医案
        (五) 现代研究
    五、瘀证眩晕
        (一) 近现代医家重要论述
        (二) 药书论述精华
        (三) 典型医案
        (四) 现代研究
    六、眩晕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
        (一) 眩晕与肝
        (二) 眩晕与脾
        (三) 眩晕与肾
        (四) 眩晕与肝肾
        (五) 眩晕与肝脾
        (六) 眩晕与肝脾肾
        (七) 现代研究
    七、辨证施治
        (一) 古代医家重要论述
        (二) 近现代医家论述
        (三) 虚实之分
    八、根据西医病名分型论治
        (一) 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性眩晕。
        (二) 低血压性眩晕
        (三) 内耳眩晕
        (四) 颈性眩晕
        (五)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
        (六) 老年性眩晕
    九、专方治疗现代研究
        (一) 古方化裁
        (二) 自拟验方
        (三) 中成药治疗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诊治眩晕证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临证检验
    一、眩晕证数据库的建立
        (一) 数据库内容
        (二) 数据库建立方法
    二、眩晕证候分类与风、痰、虚、瘀相关性的临床调研(附300例病案资料分析)
        (一) 临床资料
        (二) 诊断依据与证候分类
        (三) 调研结果
        (四)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图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定眩汤治疗美尼尔氏病7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疏肝定眩汤治疗肝郁气滞型梅尼埃病的临床观察[D]. 孙志超.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西医结合治疗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对耳蜗电图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业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古今含对药“泽泻-白术”方的文献研究[D]. 胡亚洁.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健脾化痰类方治疗梅尼埃病疗效和安全性Meta分析[J]. 张令霖,连新福,徐敏,方格,王彬,李先涛.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04)
  • [5]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D]. 张焕. 新疆医科大学, 2016(10)
  • [6]中医治疗梅尼埃病临床研究概况[J]. 谢丽红,许文婷. 江西中医药, 2014(12)
  • [7]祛风定眩法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风痰上扰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常青.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09)
  • [8]健脾平肝汤治疗肝郁脾虚证眩晕临床疗效观察[D]. 顾春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痰浊中阻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断标准的探讨[D]. 罗轩. 湖北中医学院, 2007(02)
  • [10]中医诊治眩晕证学术源流探讨及文献整理与数据库建立[D]. 林丰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定玄汤治疗美尼尔氏病7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