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乘风破浪

债券市场:乘风破浪

一、债券市场:趁势而上(论文文献综述)

张乃月[1](2021)在《华电福新能源公司绿色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文中指出随着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适时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次年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以期促进、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助力绿色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绿色化转型,也助力环保、节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随后一系列绿色领域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我国绿色金融不断向纵深发展,相关金融产品发行规模迅速扩大,其中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作为绿色债券的一种,市场规模逐年攀升。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行业转型加快,作为新兴行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迅速崛起。2020年9月,我国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新目标,未来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必将迈上新台阶。但行业的政策依赖性大、政府补贴不及时且可再生能源基金缺口较大等问题,使得资金需求巨大的的能源企业融资处境雪上加霜,故以可再生能源发电行业为代表的绿色企业融资问题亟待解决,绿色资产证券化不失为一种新思路。以此为背景,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绿色资产证券化为研究主题,将华电福新能源2018年第一期绿色ABN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进行绿色资产证券化全过程,探究该种融资模式下的价值与风险,以期为资金密集、投资期限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等绿色产业进行同类型融资提供借鉴和参考,帮助他们拓展融资渠道,盘活流动性差的资产。本文理论分析部分介绍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定义与基础理论,分析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之后分析了我国绿色资产证券化当前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障碍。案例介绍部分,选择华电福新此次交易为切入点,从公司概况、股权结构和财务状况三方面详细介绍基本情况,再对此次绿色ABN发行过程从基础资产特征、资产支持票据、参与主体以及交易结构四方面进行梳理。案例分析部分,本文从实施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基础资产及现金流特点、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三个角度,对华电福新绿色资产证券化全过程进行分析,探究融资给公司带来的内外部成效。最终根据此次交易的成功经验总结出五点启示。同时将上文市场发展的障碍与此次交易过程中的问题相结合,提出相应的指导建议,即丰富基础资产品种、加快设置配套措施、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加强市场参与主体建设。

徐奇渊,杨盼盼[2](2020)在《外资银行为什么“越小越不行”?》文中研究表明数据显示,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规模较小,盈利能力也相对较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外资银行"越小越不行"的现象?近期发布的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课题《2020外滩金融开放报告:感知政策的温度》(以下简称《报告》)从负债端、资产端和中间业务三方面就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展开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负债端,外资银行的存款来源面临约束,而同业拆借市场成本较高;在资产端,

齐丹坤[3](2020)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文中指出2020年工作重点之一仍然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也再一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抓手,资本市场备受关注。构建和完善现行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举措,有利于我国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乔逸蕾[4](2020)在《晚期奥斯曼帝国外债问题研究(1838-1914)》文中指出晚期奥斯曼帝国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对外战争连遭失败,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为了挽救帝国危机,巩固统治,苏丹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向西方国家借取外债满足改革所需。巨额的借款在一定意义上满足了改革的需要,缓解了帝国内部紧张的局势,维护了苏丹的统治。但是偿还巨大的外债数额被强加于帝国人民的赋税之中,引起人民的不满,激化了社会矛盾。与此同时,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向奥斯曼帝国贷款,进行资本输入,干预奥斯曼帝国的经济活动,垄断帝国的公共服务业,控制奥斯曼帝国的财政。由外债引发的一系列经济和政治问题愈演愈烈,推动着奥斯曼帝国走向崩溃的边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资料的深入解读,从奥斯曼帝国的外债角度切入,叙述了奥斯曼帝国借取外债的背景和不同阶段的借债过程,分析外债对奥斯曼帝国产生的影响,并讨论晚期奥斯曼帝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转变。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及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是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奥斯曼帝国借取外债的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方面是奥斯曼帝国自身的衰落,政治上教俗合一政治体制的衰微,经济上蒂玛制度的解体,宗教信仰上的冲突,耗费了奥斯曼帝国大量的财政维护内部的稳定。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和政治干预也迫使奥斯曼帝国打破传统的经济模式,被迫卷入世界市场当中。但奥斯曼帝国进入到世界市场之中仅仅处于边缘化的一个位置,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和原料产地,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剥削。帝国面对着内忧外患,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的窘境,需要资金维持收支平衡。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奥斯曼帝国向西方国家贷款的过程,奥斯曼帝国向西方国家借取外债时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在1838-1874年间由于改革和战争的需要,奥斯曼帝国首次向英法两国举借外债,英法两国借此机会进行资本输出。第二阶段贷款是在1875-1880年,晚期奥斯曼帝国的违约阶段。由于政府对资金的管理不善,帝国只能通过借取新的其他的短期贷款偿还原来的贷款,当中间有一个链条断裂的时候,贷款的过程就终止了,帝国宣布违约并停止偿还贷款。1881年的公债管理处打破了这个尴尬的局面,为了保证债权人的利益,管理处以帝国的税收为担保,由外国债券持有者选出的代表人进行担任,使奥斯曼帝国能够正常的进行还款。第三章归纳了帝国借取外债的特点,分析了外债对晚期奥斯曼帝国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外债对奥斯曼帝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沉重了赋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西方国家的资本输出垄断了帝国的商业,控制了帝国的财政,财政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帝国人民出于对苏丹的失望和对西方国家的不满,开始进行反抗,帝国在人民的反抗之中摇摇欲坠,走向衰败。但奥斯曼帝国也正是由于有外债的支撑才能继续存在,帝国财政中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如复式记账法,深受西方国家的影响。作为土耳其的前身,一系列先进的财政方法为土耳其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是结语,19世纪受到资本渗透的奥斯曼帝国不仅仅是个案,一些亚非等落后国家也受到冲击,所有受到资本主义渗透的经济体有着一些共同的因素。然而,在这种多样性之中,每个国家的经历又有着自己的个性。就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具体互动形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而言,晚期奥斯曼帝国与亚洲、拉丁美洲或北非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不能仅用世界经济冲击来解释。只有将奥斯曼帝国经济和社会的特定分析因素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奥斯曼帝国外债的特殊特征。

吴立雪[5](2019)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及管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传统依赖单一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日益不能适应国际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水平迅速增长与融入全球经济程度持续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开始扬帆起航,人民币的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选择,人民币对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影响也逐步增强。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的是“一带一路”建设融资需求的增加,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进一步深化,境外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壮大,境内外人民币市场汇率的联动关系更加复杂,跨境资金流动规模逐步上升并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新的机遇和障碍。人民币国际化早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和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推进措施已有诸多共识,当前需要对人民币国际化障碍机制及管控做好研究,降低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发生倒退风险的可能性。国外早已有很多推动货币国际化和应对货币国际化进程中障碍的相关经验,例如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数次避免或转嫁了相关风险;欧元区和日本则在风险防控上出现了一定失误,导致了其货币国际化出现了一定挫折;澳大利亚的经验表明,如果能够正确管理货币国际化,对经济发展将大有裨益。为此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一、从中日贸易结算特征出发,论证中国贸易结算非对称性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来源。二、论证了离岸人民币市场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障碍来源,采用VEC模型研究了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离岸人民币存款余额与升贬值预期之间的联动关系。三、为解释人民币国际化、离岸人民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压力的关系,建立一个内嵌人民币国际化、境内外汇差、外汇市场压力和货币当局有限干预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并进一步通过三因子TVP-SV-VAR模型验证。本文发现;首先,货币国际化并非只有一种模式,而是可以根据货币发行国的国际贸易地位高低分为“贸易强国货币国际化”和“贸易弱国货币国际化”,日元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作为两种不同的货币国际化的代表,具体体现在进口贸易结算与出口贸易结算中本币替代外币的不同程度,这种非对称性产生的差异对该国的汇率和外汇储备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中国不可盲目学习日元国际化的经验。其次,离岸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危”、“机”并存。离岸人民币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会通过影响人民币汇率升贬值预期的方式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健康发展。实证结果显示离岸人民币存款因素是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主要决定因素,近些年CNH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持续的升值预期,而离岸人民币汇率价差的变动对于升值预期有重要影响。最后,对人民币国际化与外汇市场压力关系进行研究。在前两点的研究基础上,可以发现人民币国际化与外汇市场压力因素紧密相关,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发展与长期以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储备累积压力以及升值预期有较强相关度,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会对中国的外汇市场压力带来额外波动,外汇市场压力的额外波动也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意义重大,自“811”汇改以来,离岸市场对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市场压力的扰动已有一定减小。本文的创新及对现有文献的贡献之处在于:首先,本文综合使用了一般均衡建模的方法,把货币国际化、离岸市场因素、汇率、外汇储备和货币当局干预等要素放置在一个均衡模型里。其次,将中国和日本的情况都放置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中进行比较。最后,综合使用静态计量模型和动态计量模型的方法,如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和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通过不同的方法可以递进深入分析问题。基于国际比较和国内实证研究,本文提出管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障碍的若干政策建议:一是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是要审慎有序推进各项金融改革,降低由全球金融周期带来的跨境资本流动冲击。二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三是加强离岸市场管理,推动离岸市场发展。四是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五是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

吴粤[6](2019)在《中国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探讨 ——基于财政压力视角》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2018年中国GDP总量达到90.18万亿元人民币。但是,在日益严峻和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影响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也在加大。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三期叠加”阶段,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公共服务远没有实现均等化。地方政府为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一方面从供给侧发力,遵循“三去一降一补”,对经济“增速提效”;另一方面从需求侧发力,加强民生项目发展力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升当前全国范围内公共服务水平。在改革成果进一步惠及普通民众的同时,挖掘更深层次的民众需求,力争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地方政府财力增长速度放缓,但是地方政府为实现推进城镇化、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等目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支出水平,这就给地方政府财政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黄金规则”规定,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不能使用一般性收入,因此必须通过融资来弥补财政投资缺口。以往有许多学者研究过不同融资方式的优劣势,但很少有学者研究融资结构对于财政压力的影响,鲜有学者从融资方式配置角度考虑怎样优化融资结构。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确定融资结构对财政压力的影响,继而通过预测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探讨其怎样选择最优融资结构。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论述了以下内容:第一,厘清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特征、方式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地方政府融资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第二,从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的口径定义和分析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分别从融资规模、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三个角度探寻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和财政压力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结构确实从这三个角度影响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但是影响程度不相同。确定了存在一种融资结构可以同时满足融资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即满足财政压力的最小化,并将这一融资结构定义为最优融资结构。第三,通过门限自回归模型检测出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波动,将融资需求增长分为扩张期、稳定期和收缩期,根据这一特点预测出未来三年省级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规模。根据测算出的融资需求规模,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在限定条件下得到省级最优融资结构的比例和数值。第四,基于文章的理论和数据研究,为未来省级地方政府融资提供思路和数据支持。在论述过程中,本文遵循着以下逻辑框架:首先界定何谓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何谓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继而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结构财政压力有显着影响,这一影响是从规模、成本和风险三个层面产生的。定义了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就意味着可以使融资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即使财政压力最小的融资结构。继而,笔者利用多目标规划模型解出了在满足限制条件下省级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其中,融资规模的数值来源于利用门限自回归模型对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进行周期性分析后的预测值。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以便能够尽力减轻财政压力。具体来看,文章将分成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阐明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文中出现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根据研究重点进行了文献综述和文献评述。最后,写明了文章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第二章是理论基础。梳理和论述了融资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理论,并在每一节末写出了该理论在文章的运用。第三章介绍了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分别阐述了土地融资、债务融资和PPP融资这三种地方政府主要融资模式的历史沿革。第四章是我国地方政府当前融资结构对财政压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本章首先定义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分析了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现状,发现其呈现出逐年加大的趋势,继而分析了影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主要因素,并用财政收支缺压力作为对比分析,发现财政收支压力和财政投资压力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发展趋势。接下来,笔者从融资规模、成本和风险三个角度探寻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影响财政压力的路径并提出假设,利用SYSTEM-GMM模型构建出2014-2016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假设进行了验证并完成了稳健性检验,结果证实了前文假设。根据结果,推断出存在一种融资结构可以同时实现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即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减轻财政压力的目的,并将这一融资结构定义为最优融资结构。第五章利用三阶段门限自回归模型测算出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增长的波动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对其进行预测,并将预测结果用于多目标规划模型中。在满足现有限制条件的基础上计算出了未来年度省级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的比例和绝对数值。第六章是介绍了外国地方政府面对财政压力时的融资结构选择,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结构的选择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七章是总结章节。首先阐述了模型结论,继而根据模型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并指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和下一步研究方向。文章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第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这一概念。文章明确指出,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可以使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达到最小。在本文中,财政压力的分析口径是地方政府资本性支出下产生的财政压力,分别从融资规模、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三个角度探讨了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和财政压力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结构确实从上述三个角度对财政压力产生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相同。从而证明了存在一个融资结构可以同时满足融资规模最大化、成本和风险最小化。也就意味着,这一融资结构可以实现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最小化,笔者将这一融资结构定义为最优融资结构。第二,将门限自回归模型运用于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规模预测中,科学地预测了未来年度省级地方政府融资需求规模。采用三阶段门限自回归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发现地方政府融资具有规律的波动性。根据波动周期将地方政府融资增长分为扩张期、稳定期和收缩期,利用模型对数据进行平推,最终得到未来三年省级地方政府的融资需求规模。第三,采用多目标规划模型,通过输入多个省级地方政府相关财政数据,利用未来年度融资规模预测值,在不违背限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仿真模拟测算出了未来年度省级地方政府的融资结构和每一种融资方式的绝对值。为了增强模型的实用性,通过设置参数模拟出了不同情境下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中的相关数值。

张继强[7](2018)在《中远海特公司再融资案例研究》文中提出再融资是上市公司获取资金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再融资从一开始以配股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增发为主,可转债和配股为辅的多元化市场格局,融资规模不断扩大,仅2016年上市公司通过股权再融资方式募集的资金就超过IPO募集资金的10倍。“天量”再融资的背后涌现出不少问题,最为突出的便是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效率偏低,不少企业成功再融资后频繁变更资金用途,甚至利用再融资拼凑项目“圈钱”。鉴于此,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状况以及再融资对财务绩效和市场反应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采用案例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选取中远海特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中远海特公司2007年以来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配股、定向增发的三次状况作为内容,对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方式以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与讨论。首先,论文在描述中远海特公司的历史沿革、经营模式及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阐述公司历次再融资的过程,并梳理公司再融资后收入结构、股权结构、债务结构、经营业绩的变化。其次,从股权结构、融资成本、时机选择、发行条件等方面分析影响公司再融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而分析公司再融资过程中分离交易可转债认股权证行权不充分、配股前的高比例分红行为和面向大股东及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的情况,并结合行业发展情况对比分析公司再融资前后财务绩效的变化,剖析不同方式再融资对经营活动和市场反应产生的影响。最后,论文结合案例分析,提出上市公司要多元化再融资方式、谨慎选择再融资时机、合理设计再融资方案等对策建议,并向监管部门提出了优化现金分红政策、鼓励机构投资者参加定向增发和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发行条件、股权结构和融资成本影响公司的再融资决策,恰当的发行时机有助于提升再融资效率。再融资有助于提升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发展能力,但对盈利能力的提升没有显着作用。

邵晔[8](2018)在《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行为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可转换债券,简称可转债,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它出现时间比其他股权融资方式诸如配股、增发、普通债券晚。虽然可转债兴起的时间较短,但是投资者依然对此投入了很大的关注和热情,原因在于可转债是一种具有债权和股权双重性质的融资工具,一方面它具备了公司债券的特征,另一方面它也赋予了投资者股权转让的权利,相关的投资者能够依据自身的需求决定是否转股。从投资者方面来看,它属于一种具有保底收益的投资工具,能够带来预期利益;从发行公司方面来看,其具有筹资规模大,以及融资成本较低等特点;站在原股东的角度,可转债可以延缓原股东股权稀释,因此对原股东来说可转债更能够保障其利益。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可转债也逐渐开始发展起来了,与其相关的问题也在不断增加,本文主要对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将中国重工作为案例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具体的轮廓如下:第一章主要是绪论部分,对本文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以及具体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并解释了本文的思路框架,提出了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所涉及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了文献评述,为后文的案例分析做好理论铺垫。第三章对可转换债券融资做了系统的理论性分析,主要从可转债相关概念、可转债发行条件及程序、可转债融资的动因以及企业面临风险分析这几方面入手,并结合了几个典型的可转债融资案例,以求鲜明生动。第四章首先介绍了案例概况,并通过对中国重工发行可转债的动因进行具体分析,明确了可转债的发行对于中国重工来说具有必要性。最后对重工转债可转债融资的策略要素从发行策略、转股策略、条款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五章则运用了财务分析的手法,进一步研究重工转债的发行带来的融资绩效、经营绩效、市场反应,最后通过转股前后控股权状况的对比,确认了重工转债成功转股并未对大股东控制权造成影响。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及建议,主要揭示可转债的共性特点,案例给一般企业的启示,并反思了本文写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单文[9](2018)在《JF房地产公司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房地产市场不断升温,房地产业借此机会发展迅猛,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的风吹草动都影响着我国市场的走向。融资对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代表的房地产业有着重要作用,也决定着房地产企业能否平稳的发展。因为我国房地产业具有“资金需求量大、产业规模庞大、项目周期较长、项目回报率高”的特点,同样的,也意味着房地产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性,所以如何保证在当前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能够获得高额融资来维持企业日常运营对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天津市JF房地产企业为案例,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其现存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挖掘产生问题的内在原因,继而提出改善其融资现状的针对性建议。文章从融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讨论了融资渠道和融资结构。在案例部分从JF房地产公司当前所处的外部融资环境、内部融资能力、融资方式、融资需求四个方面对其融资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对JF房地产公司存在的融资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融资渠道过于局限、债务融资结构不合理、内源融资能力低、存在较高融资风险,接下来分析了出现以上问题的内在原因。最后,对JF房地产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本企业的建议,如提升融资创新意识、优化融资结构、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加强融资风险控制。本文希望能够对JF房地产公司当前的融资问题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以增强天津市本土房地产业在国内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希望能够给我国房地产企业拓宽融资思路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王卫国[10](2017)在《论大银行金融体制》文中指出我国现行的金融体制,是以银行业为主导、以大银行为主力和以审慎监管为主控的金融体制。我国不妨将它称作"大银行金融"体制。这一体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它的形成带有一定的历史轨迹,也含有内在的制度逻辑和文化逻辑。我国是一个在忧患中崛起的大国,具有举国同心聚力开拓的民族共识。我国是一个依靠自力更生通过工业化走向现代化的大国,具有依靠勤奋劳动创造财富的民族传统。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目标,决定了我国的金融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生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基本定位。因此,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全球金融自由化潮流的诸多不适应。面对这种不适应,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和融入全球化潮流的强烈呼声。这些呼声对金融市场化改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对现行金融体制提出了一些质疑:一是发展资本市场的主张对银行业主导地位的质疑,二是自由竞争和私有化的主张对大银行主力地位的冲击,三是开放市场和放松管制的主张对合规监管主控地位的质疑。这些质疑所引发的理论思考,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的制度选择问题。本文试图从历史和宏观的视野出发,通过对国际金融变迁的经验观察和对我国金融体制的现实分析,就我国是否应该坚持大银行金融体制这一重大命题发表些许浅见,以就教于大方。

二、债券市场:趁势而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债券市场:趁势而上(论文提纲范文)

(1)华电福新能源公司绿色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研究
        1.3.2 绿色金融的相关研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1 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概念
        2.1.1 资产证券化的界定
        2.1.2 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内涵
        2.1.3 绿色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2.2 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2.2.1 资产重组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风险隔离理论
        2.2.4 信用增级理论
    2.3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流程
        2.3.1 组建资产池并设立特殊目的机构
        2.3.2 实施信用增级
        2.3.3 证券发售和管理
第3章 我国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主要障碍
    3.1 我国绿色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3.1.1 多项政策不断发力、精准支持
        3.1.2 产品发行数量和规模大幅增长
        3.1.3 基础资产来源及应用场景更为丰富
    3.2 我国绿色资产证券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
        3.2.1 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不健全
        3.2.2 市场参与主体能力建设不足
        3.2.3 多层次产品体系待开发
第4章 华电福新能源绿色资产证券化案例介绍
    4.1 华电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4.1.1 公司简介
        4.1.2 公司股权结构
        4.1.3 公司财务状况
    4.2 华电福新2018年度第一期绿色ABN介绍
        4.2.1 基础资产
        4.2.2 资产支持票据
        4.2.3 参与主体
        4.2.4 交易结构
第5章 华电福新能源绿色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
    5.1 华电福新能源公司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分析
        5.1.1 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好
        5.1.2 绿色政策接连出台融资利好
        5.1.3 公司投资项目多,需要融入更多资金
        5.1.4 传统融资模式下财务负担重,需拓宽融资渠道
    5.2 华电福新能源公司基础资产及其现金流特点分析
        5.2.1 基础资产“绿色”属性获第三方认证
        5.2.2 可再生能源应收账款回款快账龄短
        5.2.3 正常及压力情况现金流预测情况良好
    5.3 华电福新能源公司实施资产证券化风险及其应对分析
        5.3.1 归集频率调整机制缓解资金混同风险
        5.3.2 流动性支持承诺缓释补贴款回款时间不确定风险
        5.3.3 信用增级措施防范信用风险
    5.4 华电福新能源公司实施绿色资产证券化的成效分析
        5.4.1 缓解财务压力,降低资产负债率
        5.4.2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5.4.3 实现绿色环保与经济发展双结合
        5.4.4 提高企业声誉,树立行业绿色融资典型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充分利用政策福利是发行成功的基础
        6.1.2 资产证券化是有效优质的融资模式
        6.1.3 设置专业资产服务机构,完善基础资产管理
        6.1.4 合理使用信用增级措施,防范信用风险
        6.1.5 积极进行第三方认证,提高证券绿色公信力
    6.2 建议
        6.2.1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丰富基础资产品种
        6.2.2 加快设置绿色资产证券化配套措施
        6.2.3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减少信息不对称
        6.2.4 完善交易基础设施,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
        6.2.5 培育绿色投资者,加强市场参与主体建设
参考文献
致谢

(2)外资银行为什么“越小越不行”?(论文提纲范文)

不是小而美是越小越不行
窘境的根源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本市场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抓手
二、资本市场改革在金融体制改革浪潮中备受关注
三、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如何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1. 完善股票市场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
    2. 完善债券市场基础制度,稳步扩大债券市场规模。
    3. 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加强投资者保护力度。
    4. 逐步推进证券、基金行业对内对外双向开放。

(4)晚期奥斯曼帝国外债问题研究(1838-19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3 概念界定
        0.3.1 外债含义的界定
        0.3.2 研究对象的界定
    0.4 论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0.5 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1 西方的殖民渗透与奥斯曼帝国的衰落
    1.1 西方国家向奥斯曼帝国殖民渗透
        1.1.1 英国向奥斯曼帝国输出商品
        1.1.2 法国干预奥斯曼帝国政治经济
        1.1.3 沙皇俄国侵略奥斯曼帝国领土
    1.2 奥斯曼帝国传统统治模式的衰微
        1.2.1 教俗合一政治体制没落
        1.2.2 蒂玛制度的解体
        1.2.3 米勒特制度弱化
    1.3 奥斯曼帝国举借外债的直接原因
        1.3.1 帝国内部政治混乱
        1.3.2 帝国内部离心倾向
        1.3.3 西方国家资本输出
2 晚期奥斯曼帝国举借外债的过程
    2.1 1838-1874年坦齐马特改革时期的借款
        2.1.1 英土商约
        2.1.2 克里米亚战争借款
        2.1.3 奥斯曼帝国银行的建立
    2.2 1874-1880年违约时期的借款
        2.2.1 巴尔干危机
        2.2.2 俄土战争赔款
        2.2.3 加拉塔银行的复兴
    2.3 1881-1914年公债管理处时期的借款
        2.3.1 公债管理处建立
        2.3.2 六项间接收入管理局的税收
        2.3.3 奥斯曼帝国的铁路建设
3 晚期奥斯曼帝国外债问题的特点及其影响
    3.1 晚期奥斯曼帝国外债的基本特点
        3.1.1 经济掠夺性
        3.1.2 政治干预性
        3.1.3 维持欧洲均势
    3.2 外债问题与帝国危机
        3.2.1 加速帝国政治解体
        3.2.2 促进帝国经济转型
        3.2.3 推动民族分离运动兴起
    3.3 奥斯曼帝国与欧洲国家关系转变
        3.3.1 与英国关系疏远
        3.3.2 与法国关系破裂
        3.3.3 与俄国关系紧张
        3.3.4 与德国关系升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及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缘起
        二、人民币国际化取得的成就
        三、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障碍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五节 创新点
    第六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
        二、货币国际化的衡量
        三、离岸市场
        四、资本流动管理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货币国际化的国别经验
        二、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
        三、货币国际化的宏观影响
        四、宏观金融风险管理
第三章 中国贸易结算特征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障碍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中日货币国际化非同质的理论分析
        一、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二、国际贸易地位与货币国际化类型的关系
        三、不同贸易结算特征下货币国际化的不同影响
    第三节 解释贸易结算特征与货币国际化关系的一般均衡模型
        一、没有资本项目的简单情形
        二、有资本项目与货币当局有限干预的情形
    第四节 本章小结及障碍的管控建议
第四章 离岸人民币市场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障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和数据来源
        一、离岸与在岸人民币市场的联系机制
        二、离岸-在岸人民币汇率价差存在的原因
        三、其他因素与离岸-在岸人民币汇率价差之间的联动关系
        四、设计实证模型的相关考虑
        五、数据来源与变量设计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实证模型
        二、实证模型的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及障碍的管控建议
第五章 外汇市场压力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障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汇率决定条件
        二、国内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三、商品市场均衡条件
        四、国际收支均衡条件
        五、外汇市场压力、人民币国际化和境内外汇差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TVP-SV-VAR方法与实证
        一、TVP-SV-VAR模型
        二、数据来源
        三、模型的估计
        四、脉冲响应冲击
    第四节 本章小结及障碍的管控建议
第六章 货币国际化障碍及管控的国际比较分析
    第一节 美元国际化的进程中的障碍与管控
        一、美国国际化概览
        二、美元国际化的驱动因素
        三、美元保持国际地位面临的障碍
        四、美国对美元国际化面临障碍的管控
    第二节 德国马克与欧元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与管控
        一、德国马克国际化简述
        二、马克国际化和欧元国际化的驱动因素
        三、欧元国际化的进程中的障碍
        四、德国和欧央行对德国马克和欧元国际化面临障碍的管控
        五、德国马克与欧元国际化的的启示
    第三节 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与管控
        一、日元国际化概览
        二、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中的障碍
        三、日本对日元国际化面临障碍的管控
        四、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第四节 澳元国际化的经验
        一、澳元国际化的历程
        二、澳元国际化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
        三、澳元国际化对中国的启示
第七章 对人民币国际化障碍的管控措施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管理
    第三节 加强离岸市场管理,推动离岸市场发展
        一、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影响总结
        二、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的建议
    第四节 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第五节 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6)中国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探讨 ——基于财政压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1.2.1 基本概念界定
        1.2.2 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融资结构理论
        2.1.1 MM理论
        2.1.2 权衡理论
        2.1.3 优序融资理论
        2.1.4 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2.2 财政分权理论
        2.2.1 第一代财政分权理论
        2.2.2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2.2.3 财政分权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2.3 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
        2.3.1 产权理论
        2.3.2 委托-代理理论
        2.3.3 行为经济学
        2.3.4 新制度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特征、问题及历史沿革
    3.1 地方政府融资的意义
    3.2 我国地方政府主要融资形式
    3.3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特征与问题
        3.3.1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特征
        3.3.2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的主要问题
    3.4 土地融资历史沿革
        3.4.1 土地出让制度的法律法规历史沿革
        3.4.2 土地融资收益分配的历史梳理
    3.5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历史沿革
        3.5.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雏形时期(1978 年-1994 年)
        3.5.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中期(1995 年-2007 年)
        3.5.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鼎盛时期(2008 年-2013 年)
        3.5.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转型时期(2014 年及以后)
    3.6 PPP融资方式的历史沿革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对财政压力的影响及传导机制
    4.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4.1.1 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现状
        4.1.2 影响我国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的主要因素
    4.2 地方政府融资缓解财政压力的主要方式
        4.2.1 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
        4.2.2 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的效率水平
        4.2.3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地方政府财力
    4.3 地方政府融资结构影响财政压力的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4.3.1 基于规模视角的融资结构与财政压力研究
        4.3.2 基于成本视角的融资结构与财政压力研究
        4.3.3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融资结构与财政压力研究
    4.4 实证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4.4.1 模型设定
        4.4.2 变量构建与数据处理
        4.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4 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目标规划下的地方政府最优融资模式选择
    5.1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周期与预测分析
        5.1.1 模型设定
        5.1.2 数据选择
        5.1.3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阶段性划分
        5.1.4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需求的预测分析(2018 年-2020 年)
    5.2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理论分析
        5.2.1 多目标规划理论
        5.2.2 多目标规划的求解方法
    5.3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5.3.1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建立
        5.3.2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模型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的国际经验借鉴
    6.1 外国地方政府投资融资模式比较
        6.1.1 外国地方政府融资目的
        6.1.2 外国地方政府融资模式比较
    6.2 外国地方政府基于自身财政压力的融资结构选择
        6.2.1 美国
        6.2.2 日本
    6.3 经验借鉴总结
第7章 结论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7.1 模型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不足及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展示

(7)中远海特公司再融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再融资方式决策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再融资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再融资对绩效影响的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案例正文
    2.1 中远海特公司总体概况
        2.1.1 中远海特公司的基本情况
        2.1.2 中远海特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2.2 中远海特公司融资结构及现状
        2.2.1 公司的融资结构及资本结构变化情况
        2.2.2 公司融资主要来源变化情况
    2.3 中远海特公司历次再融资的情况
        2.3.1 第一轮再融资——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
        2.3.2 短时间内的第二轮再融资——配股
        2.3.3 面向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的第三轮再融资——定向增发
    2.4 中远海特公司再融资的财务结果
        2.4.1 再融资前后公司股权结构的变化情况
        2.4.2 再融资前后公司收入结构的变化情况
        2.4.3 再融资前后公司债务结构的变化情况
        2.4.4 再融资前后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情况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中远海特公司再融资的决策分析
        3.1.1 分离交易可转债融资决策分析
        3.1.2 配股融资决策情况分析
        3.1.3 定向增发融资决策情况分析
    3.2 中远海特公司再融资过程的主要特征分析
        3.2.1 分离交易可转债认股权证行权不充分的情况分析
        3.2.2 配股与公司现金分红政策的相关性分析
        3.2.3 面向大股东和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的情况分析
    3.3 中远海特公司再融资的市场反应分析
        3.3.1 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的市场反应分析
        3.3.2 配股融资的市场反应分析
        3.3.3 定向增发的市场反应分析
    3.4 中远海特公司再融资对财务绩效的影响分析
        3.4.1 公司再融资对偿债能力的影响分析
        3.4.2 公司再融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3.4.3 公司再融资对发展能力的影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启示
    4.1 对上市公司的对策建议
        4.1.1 多元化再融资方式
        4.1.2 谨慎选择发行时机
        4.1.3 合理设计再融资方案
        4.1.4 提高再融资信息披露的质量
    4.2 对监管机构的建议
        4.2.1 优化现金分红政策
        4.2.2 鼓励机构投资者参与定向增发
        4.2.3 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行为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资本结构理论
        2.1.2 代理成本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可转债融资的动因研究
        2.2.2 可转换债券的定价研究
        2.2.3 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效果研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可转换债券融资理论分析
    3.1 可转换债券相关概念
        3.1.1 可转换债券的概念
        3.1.2 可转换债券的要素
    3.2 可转债融资的动因分析
        3.2.1 从发行者和投资者的角度
        3.2.2 从与其他股权融资方式比较的角度
        3.2.3 从与其他债权融资方式比较的角度
    3.3 可转债的发行条件及程序
        3.3.1 可转债的发行条件
        3.3.2 可转债的发行程序
    3.4 可转债融资的风险分析
        3.4.1 风险的类型分析
        3.4.2 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四章 中国重工可转债融资案例概述
    4.1 公司概况
    4.2 中国重工可转债融资的动因分析
        4.2.1 消除潜在同业竞争,收购母公司资产
        4.2.2 定增方式被否,转而发行可转债
        4.2.3 与普通债相比,可转债融资成本低
    4.3 中国重工可转债融资的策略分析
        4.3.1 策略要素分析
        4.3.2 关键事件
第五章 中国重工可转债融资效果分析
    5.1 融资绩效分析
    5.2 经营绩效分析
    5.3 市场反应分析
        5.3.1 基于事件分析法的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5.3.2 股票市场的长期反应
    5.4 对控股权的影响分析
        5.4.1 转股情况
        5.4.2 转股成功对控制权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JF房地产公司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融资的概念
        2.1.2 融资渠道
        2.1.3 融资方式
        2.1.4 融资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权衡理论
        2.2.2 代理成本理论
        2.2.3 优序融资理论
第3章 JF房地产公司融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JF房地产公司概况及融资历程
        3.1.1 JF房地产公司概况
        3.1.2 JF房地产公司融资历程
    3.2 JF房地产公司融资现状
        3.2.1 JF房地产公司外部融资环境
        3.2.2 JF房地产公司内部融资能力
        3.2.3 JF房地产公司融资方式
        3.2.4 JF房地产公司融资需求
    3.3 JF房地产公司融资存在的问题
        3.3.1 融资渠道过于局限
        3.3.2 债务融资结构不合理
        3.3.3 内源融资能力低
        3.3.4 存在较高融资风险
    3.4 JF房地产公司融资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缺乏融资创新意识
        3.4.2 融资结构规划不科学
        3.4.3 企业运营压力大导致内源融资不足
        3.4.4 缺乏对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
第4章 解决JF房地产公司融资问题的建议
    4.1 提升融资创新意识,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
        4.1.1 探索合作开发模式
        4.1.2 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
        4.1.3 开辟海外融资市场
        4.1.4 开展融资租赁业务
    4.2 优化融资结构
        4.2.1 减少银行贷款融资
        4.2.2 平衡长短期债务水平
    4.3 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以增强内源融资能力
        4.3.1 结合市场需求、国家政策调整战略布局
        4.3.2 严格把控经营成本
    4.4 加强融资风险控制
        4.4.1 合理识别融资风险
        4.4.2 建立融资风险预警体系
        4.4.3 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5.1 结论
    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债券市场:趁势而上(论文参考文献)

  • [1]华电福新能源公司绿色资产证券化案例分析[D]. 张乃月. 河北金融学院, 2021(07)
  • [2]外资银行为什么“越小越不行”?[J]. 徐奇渊,杨盼盼. 中国外资, 2020(23)
  •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J]. 齐丹坤. 企业观察家, 2020(05)
  • [4]晚期奥斯曼帝国外债问题研究(1838-1914)[D]. 乔逸蕾. 辽宁大学, 2020(01)
  • [5]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障碍及管控研究[D]. 吴立雪.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9(10)
  • [6]中国地方政府最优融资结构探讨 ——基于财政压力视角[D]. 吴粤.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7]中远海特公司再融资案例研究[D]. 张继强.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8]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行为研究 ——以中国重工为例[D]. 邵晔. 苏州大学, 2018(01)
  • [9]JF房地产公司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单文.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7)
  • [10]论大银行金融体制[A]. 王卫国. 金融法学家(第九辑), 2017

标签:;  ;  ;  ;  ;  

债券市场:乘风破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