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与训练方法

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与训练方法

一、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及其训练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赵毅[1](2021)在《优秀大学生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国栋[2](2020)在《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诊断研究》文中认为新规则以综合优势作为评定胜负的依据,突出拳击运动强对抗的本质,从而对拳击运动员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与欧美拳击强国相比,我国男子拳击运动整体实力存在较大的差距,体能上尤为突出。补偿我国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上的短板,缩短与世界男子拳击强队的差距,是提升比赛能力的首要任务。因此,通过对新规则下拳击比赛变化特点以及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特征的深入研究,可为我国男子拳击体能训练树立科学、明确的指导思想,把握正确的训练方向,科学安排体能训练负荷并合理运用训练手段与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建立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运动员体能水平诊断,可加深对我国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特征的认识,了解制约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进行个体态势与差距诊断,定量认识每名运动员体能总体发展水平与期望值差距,提高拳击体能训练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本文以新规则下拳击比赛变化对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影响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专家调查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特征;其次,通过筛选典型体能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建立评价标准三个步骤,构建轻量级别、中量级别和重量级别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最后,通过建立体能各级指标的优、劣势临界值和目标挑战模型,完善拳击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为定量评估不同体重级别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新规则下拳击比赛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1)比赛中场上运动变化:“重拳技术和围绳防守战术运用次数明显增多,有效进攻时间更多,持续交手时间更长,交手密度增大,肢体关键性技术动作运用增多,对抗强度更大”;2)制胜特征中的制胜依据变化:“比赛能力更加全面”;制胜因素变化:“快、全、控、准、重、变,其中重是新的制胜因素”;制胜策略变化:“进攻、防守积极主动,重拳突破,敢于中近距离的强对抗,不轻敌、不气馁、全力以赴”;3)技术运用变化:“技术运用更全面、组合拳使用频率更高、直拳技术更简洁有效、攻防技术转化节奏更快”。(2)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特征主要表现为:健将组运动员体能各项指标值均优于一级组运动员。不同体重级别中,不同体重级别运动员在长度、围度和充实度指标上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重量级别运动员具有明显的无氧和有氧工作能力弱、力量强、柔韧性好的特征;轻量级别和中量级别运动员具有明显的专项耐力和协调灵敏强的特征。与国外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相比,我国运动员在体脂率、最大摄氧量、击打力量、反应速度以及柔韧性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建议教练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减脂、耐力、力量、速度和柔韧性训练。(3)通过初选、专家筛选和统计学筛选,最终确定以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3个维度的17项典型性体能评价指标组成的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确定了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根据体育测量与评价原理制定了三个体重级别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的体能评分标准和等级评价标准,评分标准经回代检验显示能够很好地反映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的实际水平,具有较好的评价效果。(4)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评价指标权重的分析,发现三个体重级别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的体能共性特征:运动素质是影响体能水平的核心因素;围度指标是身体形态的核心指标;无氧、有氧指标是身体机能的核心指标;力量和速度是运动素质的核心指标,其中力量随着体重级别的增加而递增。建议在体能训练中将上述核心指标作为训练的主要内容。(5)以第一阶段149名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典型性体能评价指标数据为基础,建立体能各级指标的优、劣势临界值和目标挑战模型,并对第二阶段25名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进行了个体态势诊断和差距诊断,结果表明: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上整体差距较大;柔韧性素质弱是三个体重级别运动员的共性问题;出拳距离、负荷适应和恢复能力、激素水平、柔韧性素质较弱是中量级别运动员的共性问题;专项耐力和柔韧性素质较弱是重量级别运动员的共性问题,较好地反映运动员体能实际水平,说明所建立的优、劣临界值和目标挑战模型具备科学性和准确性,建议在训练实践中投入使用。

刘辉飞[3](2020)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男子-78公斤级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跆拳道是一项手脚并用的搏击格斗竞技项目。随着该项目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各省市相继开展跆拳道运动,大批后备人才的涌现,促使我国跆拳道竞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目前为止,跆拳道项目已成为我国的实力夺金项目。但是跆拳道项目和世界一流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青运会是我国境内大型顶尖赛事之一,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必然是各省市精心选拔的佼佼者,此次比赛是对我国培养青训后备人才的一个考量。为了解青年运动会上跆拳道比赛技战术的运用,就技战术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将发现的问题及时的反馈到训练中,完善跆拳道运动员的技战术训练体系。为此本文以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中-78公斤级跆拳道男子运动员在比赛中使用的技术和战术为研究对象。将“二青会”跆拳道男子-78KG级半决赛、复活赛、决赛作详细的数据分析,8位获胜者参加的15场45局比赛的实况录像为调查分析对象。在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跆拳道比赛中这项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录像分析方法,数学统计方法,逻辑分析方法和标注分析方法在半决赛、决赛和复活比赛中。通过对比赛录像的统计分析,了解跆拳道运动员现行战术的一般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我国青少年跆拳道训练的培训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跆拳道男子-78KG级运动员在比赛中以腿法为主要得分技术,具有其独特的技术结构和得分特点。在比赛中主要运用的腿法技术是横踢、推踢技术;横踢、推踢和下劈技术是比赛中主要的得分技术,其中横踢技术的得分率最高。(2)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跆拳道男子-78KG级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运用方面:技术组合主要以前后腿复合技术运用为主,且后腿横踢主要作为第二腿的腿法技术运用;由于受到规则影响,低位简单连击技术使用率较低,腿法高位变化更多,成功率、得分率较高。(3)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跆拳道男子-78KG级运动员在比赛中比赛得分方面:2分、3分为比赛的主要得分项,横踢技术为2分的重要得分技术,下劈技术为3分的重要得分技术,该级别运动员具有出色的力量优势,能够在比赛中迅速做出反应动作确保得分效果。4分、5分技术为转身类高难度腿法,运动员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的做出高难度反应动作,因此该类得分技术的使用率、成功率都较低。从比赛角度来看,后旋踢为高分值技术中的重要得分技术。(4)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跆拳道男子-78KG级运动员在比赛中战术应用:进攻战术、假动作战术和利用规则战术为主要使用的战术,比赛中运动员主动进攻较多,更倾向于使用进攻战术,由于比赛使用区域的缩小及比赛中对消极的判罚导致反击战术使用率较低。

金博[4](2020)在《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及训练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是影响其在比赛中得分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衡量一个职业跆拳道运动员竞技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文章针对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展开阐述,分析了影响运动员判断能力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提升其判断能力水平的训练措施,期望能够对相关的专业人士有所指导。

徐娜[5](2019)在《新规则下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第31届奥运会周期的结束,世界跆拳道联盟针对2016年奥运会跆拳道比赛中的控腿行为,进攻不积极等问题对规则做出了改动,并于2017年1月出台了新规则,我国为了紧跟世界跆拳道的发展,尽快适应新规则,决定在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比赛中采用此次新规则。跆拳道规则引导着技战术发展,当规则发生改变时,技战术必然会随之改变,因而每次出台新规则,针对新规则下运动员的技战术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全运会作为国内顶级跆拳道赛事,周期和级别设置与奥运会相同,运动员在全运会比赛中的技战术运用对于我国跆拳道运动技战术发展水平来说很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运动员各级别1/4决赛,半决赛和决赛的共56场比赛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新规则导向下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运动员的技战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分析新规则导向下我国跆拳道运动员的技战术运用特点及存在的不足。本文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1)新规则通过增加躯干分值的增加,以及对犯规行为中“回避比赛”、“提膝阻碍”和“抓或推对方运动员”等的严格判罚为导向,鼓励积极进攻,从而增加比赛的激烈性及精彩性。(2)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比赛中2分击腹技术使用次数较多。前横踢,后横踢和侧踢作为常规击腹技术,使用次数较多且得分占比较大。“推+踢”行为被允许后,贴靠后续技术得到发掘,在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比赛中多样的“推+踢”技术应运而出。(3)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比赛中运动员进攻战术的使用远高于反击和迎击战术,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进攻更加积极主动,在比赛中的攻防单元中,第2局,第3局以及加时局中每攻防单元2次,3次及以上的交手行为突出。跆拳道男子运动员侧踢技术的使用功能朝直接进攻方向转变,跆拳道女子运动员侧踢技术的使用功能朝过渡性作用发展。(4)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比赛中倒地及出界犯规行为出现次数较多。对“回避比赛”、“提膝阻碍”、“抓或推对方运动员”的严格判罚能够有效的鼓励运动员主动进攻,减少此类犯规行为的出现。

冯建宇[6](2019)在《两种不同训练方法对大学生跆拳道运动员反应与打击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口令训练法和模拟训练法对运动员反应和打击能力的影响差异,对科学的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和综合素质做出参考意义。本研究用了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针对大学生跆拳道运动员的反应和打击能力进行了研究。对西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20名跆拳道二级运动员随机分组,进行为期16周的训练干预,两组分别采用口令训练法和模拟训练法,通过对比训练前后两组队员之间和各组队员训练前后的数据,分析两种训练法对跆拳道运动员反应能力和打击能力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1.口令训练组与模拟训练组训练后下劈、侧踢、横踢的反应时间平均值对比分析结果P值分别为P=0.020<0.05、P=0.046<0.05、P=0.028<0.05,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口令训练组与模拟训练组训练后下劈、侧踢、横踢的打击时间平均值对比分析结果P值分别为P=0.950>0.05、P=0.417>0.05、P=0.552>0.05,说明口令训练组与模拟训练组训练后所测得的打击时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3.口令训练组与模拟训练组训练后横踢—下劈、横踢--侧踢、中位横踢—高位横踢的间隔时间平均值对比分析结果P值分别为P=0.010<0.05、P=0.018<0.05、P=0.014<0.05,说明口令训练组与模拟训练组训练后所测得的间隔时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4.口令训练组与模拟训练组训练后下劈、侧踢、横踢打击力量平均值对比分析结果P值分别为P=0.982>0.05、P=0.128>0.05、P=0.623>0.05,不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5.两组的得分总分为口令训练组总分7分,模拟训练组总分11分。模拟训练法对和口令训练法对跆拳道运动员的得分能力的提高有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口令训练法和模拟训练法对练习者反应时间分别提高0.3秒和0.2秒左右。说明口令训练法优于模拟训练法,因为对靶训练的措施更符合跆拳道直来直去的动作特点。2.口令训练法和模拟训练法对练习者组合动作间隔时间分别提高0.3秒和0.2秒左右,口令训练法优于模拟训练法,并且反应时间与组合动作连贯性的改善成正比。3.口令训练法和模拟训练法对练习者打击时间与打击力度均不产生显着影响,说明跆拳道运动员的力量只受针对力量方面的训练手段的影响。4.口令训练组训练后对抗得分提高2分,模拟训练组训练后得分提高5分,因为跆拳道属于对抗性比赛项目,所以模拟训练法对运动员的临场打击能力的提升具有显着优势。

王继伟[7](2019)在《身体功能性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身体功能性训练打破了传统的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中更加注重人体运动模式和身体运动的基本姿势。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需求将身体的各项素质进行整合,使人体最基本的运动能力得到优化,从而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随着跆拳道运动的不断发展,比赛中双方的攻防节奏越来越快,对运动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跆拳道运动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彰显出灵敏素质在比赛中重要性,但在传统的体能训练中,灵敏素质往往被曲解,认为灵敏素质仅仅是速度快。传统的训练方法多是针对某一单一素质进行训练,对综合素质的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功能性训练将全身各关节、肌肉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训练中不是针对局部某单一肌肉训练,而是多关节、肌肉群的共同参与,大大缩短了跆拳道运动员神经肌肉系统兴奋的时间,此外还可以降低肌肉的粘滞性,提高肌肉的弹性,以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的概率,从而全面协调发展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实验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功能性训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功能性训练方法引入到跆拳道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训练中,以18名跆拳道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10周的实验,以探索身体功能性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影响。研究结论主要有: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运动员改变方向能力、变换动作能力、协调性、反应灵敏能力4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采用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在各方面数据上均优于采用传统训练的对照组。说明身体功能性训练对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灵敏素质效果显着。2.实验后,对运动员改变方向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T实验指标在实验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测试指标方面,实验组提高了5.9%,而对照组仅提高了4.2%。这说明采用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在实验后改变方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而对照组提高的幅度不大。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T实验指标进行差异性检验后发现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身体功能性训练在提高运动员改变方向能力方面比传统训练更有效。3.实验后,对运动员变换动作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立卧撑指标在实验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的测试指标均有所提高,实验组提高了20.9%,而对照组仅提高了8.8%。这说明采用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在实验后变换动作的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对照组提高的幅度不大。实验后对两组立卧撑测试成绩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两组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采用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在运动员变换动作的能力方面优于采用传统训练的对照组。4.实验后,对运动员协调性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十字象限跳指标在实验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的测试指标均有所提高,实验组提高了6.1%,而对照组仅提高了5.2%。这说明采用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在实验后身体协调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对照组提高的幅度不大。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协调性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采用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在运动员协调性的能力方面优于采用传统训练的对照组。5.实验后,对运动员反应灵敏能力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实验前后存在显着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后的测试指标均有所提高,实验组提高了27.2%,而对照组仅提高了10.7%。这说明采用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在实验后身体协调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对照组提高的幅度较小。实验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反应灵敏能力进行差异性检验,发现两组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采用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在运动员反应灵敏能力方面优于采用传统训练的对照组。6.采用传统训练的对照组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跆拳道运动员的灵敏素质,但是提升幅度远不及采用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实验组,实验后反映运动员灵敏素质的4项指标的测试结果均低于实验组,进一步验证了身体功能性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灵敏素质。

刘利平[8](2019)在《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运动员技战术特点研究》文中指出竞技体育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体育发展水平,它是国家和地区向外界展示自身综合国力、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跆拳道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运动项目,截止到2010年,跆拳道联盟会员国数量为192个国家,在夏季奥运会项目中会员国数量排在所有项目的第10位,跆拳道各洲际协会会员国国家数量:大洋洲14个、非洲44个、亚洲43个、美洲42个、欧洲49个,世界各国有超过3000万的跆拳道爱好者。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16名运动员,共19场比赛,统计技战术运用情况,并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十三届全运会女子49公斤级跆拳道比赛中技术运用情况,推踢技术是主要的得分手段,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前横踢和横踢技术动作。但是得分最高的是横踢技术,其成功率最高,有效得分率也最高。另外,比赛中以2分技术为主要得分技术,高难度动作得分相对较低。拳法在比赛中运用较少,且没有得分;运动员主要以多连攻技术组合为主要进攻手段,得分数也最高,而连续反击技术组合的成功率最高。两连攻技术组合相对来说使用次数最少,其得分和技术组合的成功率也最低;在战术运用方面,主动进攻战术使用次数最多,且其场均得分最高。迎击战术和防守反击战术也是比赛中常用战术;运动员犯规情况,倒地和双脚出界的犯规次数最多,两者占了总犯规次数的一半以上。其次为抓搂推对手、攻击腰部以下、回避或消极比赛。建议与对策:要加强运动员基本技术训练,增强技术全面性,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拥有更多的得分手段;在日常练习时要尽可能的尝试将不同技术动作组合到一起,丰富自己进攻组合技术,在比赛中可以根据对手情况及时调整组合技术的使用,以做到攻守兼备;加强击头技术的训练,提高击头的准确性,增加比赛中击头次数和有效性;增加拳法技术的训练,拳法技术灵活多变,合理有效的利用拳法技术可以增加自身的得分手段;加强不同战术的训练,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根据不同的对手、不同的形势采用不同的战术,更好地发挥自身技术。学习比赛规则,在训练中养成不使用犯规动作的习惯,减少自己犯错误,从而在比赛中降低犯规次数,避免不必要失分。

马睿[9](2017)在《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预判对手运用进攻技术时的眼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体育活动中,高水平运动员(专家)和低水平运动员(新手)运动能力的差异常常导致他们的视觉搜索方式产生差异。视觉信息的提取是研究运动员心理活动有效的方法。现如今,科技不断的发展,眼动仪已经广泛的运用在各个领域中,眼动分析法成为探索运动员视觉信息加工特征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研究以跆拳道运动员的眼动特征为核心,利用先进的眼动仪设备了解跆拳道运动员的视觉搜索特征。本研究选取不同水平的跆拳道运动员,采用专家一新手范式,利用美国ASL测试室研制的ASL-H6头戴式眼动追踪系统,记录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预判对手运用进攻技术时的反应时和判断准确率运动决策反映指标,以及总注视点数量和注视时间、瞳孔大小、兴趣区的注视点数量、注视百分比和眼动轨迹等眼动指标。通过SPSS19.0统计学软件为工具,对相应的数据作出的统计与分析,了解被试视觉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动态注意、搜索轨迹和心理活动过程,找出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差异,探讨运动员视觉搜索规律,丰富已有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揭示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注视信息,并与心理学、运动训练学理论相结合,给出预判跆拳道进攻技术和进攻隐蔽性训练方法的建议,以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在预判对手运用进攻技术的反应时和正确率有显着差异,高水平运动员用时更短且更精确;三次测试难度递增,对照组和测试组被试随着任务难度加大正确率逐渐降低,低水平运动员的变化更显着。2.在预判对手运动进攻技术时,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在视觉搜索过程中注视点数量较多,且分布更集中,多分布在上半身关键区域;而低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注视点数量较多,分布较分散,没有规律,对目标模糊不清,搜索效率相对较低;专家的无效注视点明显少于新手。3.预判对手运用进攻技术时,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和低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瞳孔呈显着性差异。4.预判对手运用进攻技术时,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兴趣区注视点数量呈显着的差异。高水平运动员兴趣区注视点数量较多。5.预判对手运用进攻时,高水平跆拳道运动员兴趣区注视点百分比高于低水平跆拳道运动员,更倾向于关注关键区域;低水平跆拳道运动员注视点更多在关键区域之外游离,搜索效率较低。6.高水平运跆拳道运动员眼动轨迹较为简单明了,路径清晰,回视点少,分布较集中,观察区域准确,注视轨迹多在对手上半身区域形成,而低水平跆拳道运动员轨迹复杂多变,回视点多,遍布全身,多在运动员的下半身区域形成。7.从注视点分布的测试结果来看,预判过程中,高水平运跆拳道运动员注视点分布靠上,集中在躯干以上区域,多集中在技术动作的起始处;低水平跆拳道运动员注视点分布较为分散,总体靠下,多集中在技术动作的末端。8.辨别对手运用进攻技术的较佳时间点和身体部位直拳:出拳起始阶段时,肩肌起止点带动肩关节运动时为辨别较佳时间点,肩部为预判此技术动作时较佳辨别部位。后腿横踢:腰腹带动肩部开始快速向前转动时为较好辨别时机,肩、胸、腹部为较佳辨别注视部位。前腿横踢:前腿横踢的起始阶段,即前肩开始向前移动时为较佳辨别时间点,前肩为较佳辨别部位;前肩向上抬起时也是辨别时间,但并非最佳,此时应注视部位也是前肩;肩膀开始向内旋转,即前腿已经完成提膝转髋,此时是最后的辨别时间,这时应关注前腿的膝关节。下劈:从准备姿势到下劈的起始姿势为较佳辨别时间点,头、肩、胸、髋为较佳辨别部位。开始提膝时也为辨别时间点,但并非最佳。后踢:刚进入转体提膝时为较佳辨别时间点,头为较佳辨别部位。旋风踢:动作的起始阶段,头部开始转动时成为较佳辨别时间点,头部成为较佳辨别部位。后旋踢:刚进入后旋踢摆动阶段时,髋开始快速收缩时为较好辨别时机,腰髋部位为较佳辨别区域。

李丽廷[10](2017)在《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特征》文中指出竞技跆拳道比赛中技战术的运用是决定比赛结果的重要部分。优秀运动员的技战术则最具有代表性,随着新规则的不改变,对优秀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统计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结合跆拳道项目竞赛规则的变化,以世界女子49公斤以下级的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基本技术,战术运用两大方面对世界优秀运动员参加的2015年世界跆拳道大奖赛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跆拳道比赛进行统计分析,旨在研究新规则下该级别的技战术特征,为我国跆拳道女子小级别的运动员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通过研究统计结果显示:1、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的技术运用特征主要是:基本技术以横踢、下劈和侧踢为常用技术,其中主要以横踢为主要得分技术,侧踢技术是新的得分技术关键点。2、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在高位技术使用中,横踢和下劈技术占主导地位,横踢是主要的得分技术,得分占总得分的33%,其次下劈击头得分占总得分的25%。3、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战术运用特征为:进攻战术比防守、反击战术的运用高,得分占总得分的63%,进攻战术的运用是赢得比赛的关键因素。4、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在被对手击中时处于进攻、防守和反击时的状态最多,失分率最高的是当被对手击中时处于无反应状态下,失分率最低的是使用原地闪躲的防守方式。5、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的直接反击使用比间接反击多,反击时下劈腿技术得分率最高;间接反击中格挡加下劈腿技术得分率最高。

二、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及其训练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及其训练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能概念界定
        2.1.2 拳击体能概念界定
    2.2 拳击运动员体能指标的研究
        2.2.1 身体形态指标的研究
        2.2.2 身体机能指标的研究
        2.2.3 运动素质指标的研究
    2.3 运动员体能评价与诊断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德尔菲法
        3.2.5 测试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2.7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主要内容
    3.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3.4.1 研究重点
        3.4.2 研究难点
        3.4.3 研究创新点
    3.5 研究的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新规则下拳击比赛变化特点分析
        4.1.1 比赛中场上运动变化特点分析
        4.1.2 拳击项目制胜特征变化特点分析
        4.1.3 技术运用变化特点分析
        4.1.4 小结
    4.2 新规则下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特征研究
        4.2.1 身体形态特征
        4.2.2 身体机能特征
        4.2.3 运动素质特征
        4.2.4 小结
    4.3 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
        4.3.1 构建体能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3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4.3.4 评价标准的建立与评价
        4.3.5 评价标准的回代检验
        4.3.6 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结构模型的构建
        4.3.7 小结
5 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水平诊断
    5.1 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诊断方法
        5.1.1 个体态势诊断-雷达分析法
        5.1.2 差距诊断-目标挑战模型法
    5.2 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男子-78公斤级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跆拳道技术
        2.1.2 跆拳道的相关技术战术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全国青年运动会的研究
        2.2.2 跆拳道技术的研究
        2.2.3 跆拳道战术的研究
        2.2.4 跆拳道比赛中有关青年运动员的研究
        2.2.5 竞技跆拳道比赛规则的相关研究
    2.3 国外的相关课题研究的现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录像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标注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2019年“二青会”跆拳道男子-78KG级运动员单一技术分析
        4.1.1 “二青会”跆拳道男-78KG运动员拳法和腿法的应用与分析
    4.2 2019年“二青会”男子-78KG跆拳道运动员在有关连接动作技战术运用研究
        4.2.1 “二青会”跆拳道男子-78KG运动员复合动作技战术运用情况与分析
        4.2.2 “二青会”跆拳道男子-78KG运动员简单动作技战术的运用情况与分析
    4.3 2019年“二青会”跆拳道男子-78KG级运动员战术的运用情况与分析
    4.4 “二青会”-78KG级跆拳道运动员战术分析
        4.4.1 “二青会”跆拳道男子运动员总得分分析
        4.4.2 “二青会”跆拳道男子运动员实战位置的有关情况
        4.4.3 “二青会”跆拳道男子运动员1-5分得分和犯规的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及训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判断能力的解析
    (一)判断能力的概念
    (二)判断的过程剖析
    (三)与判断能力相关的时机和竞技意识
三、判断能力在跆拳道对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提升跆拳道运动员判断能力的训练措施
    (一)提高运动员的反应能力
    (二)提高运动员观察、记忆、思维能力
    (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五、结语

(5)新规则下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跆拳道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跆拳道技术的定义
        2.1.2 跆拳道战术的定义
    2.2 跆拳道竞赛规则与技战术的辩证关系
    2.3 跆拳道技战术的研究现状
    2.4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结果与分析
    4.1 规则修改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4.2 新规则实施下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比赛中技术的运用特征
        4.2.1 单一技术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4.2.2 不同击打部位技术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4.2.3 不同分值技术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4.2.4 贴靠后续技术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4.2.5 侧踢技术功能性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4.3 新规则实施下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比赛中战术的运用特征
        4.3.1 不同战术使用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4.3.2 攻防单元的交手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4.4 新规则实施下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比赛中犯规判罚的特征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两种不同训练方法对大学生跆拳道运动员反应与打击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反应训练研究现状
        1.2.1 反应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
        1.2.2 反应训练的国外研究现状
    1.3 文献综述
        1.3.1 跆拳道运动员反应速度训练的研究综述
        1.3.2 比赛中影响跆拳道运动员反应能力的因素
        1.3.3 跆拳道运动员打击效果的制约因素
        1.3.4 跆拳道运动员反应速度常用练习手段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数理统计法
        2.2.3 实验法
    2.3 实验方法
        2.3.1 训练方法及课时安排
        2.3.2 测试仪器——搏击类运动员快速反应训练测试仪
        2.3.4 测试步骤
        2.3.5 测试内容及指标
        2.3.6 测试动作
3 结果与分析
    3.1 两组队员反应能力对比分析
        3.1.1 两组队员训练前反应能力对比分析
        3.1.2 两组队员训练后反应能力对比分析
        3.1.3 两组队员训练前后反应能力对比分析
    3.2 两组队员打击能力对比分析
        3.2.1 两组队员训练前打击能力对比分析
        3.2.2 两组队员训练后打击能力对比分析
        3.2.3 两组队员训练前后打击能力对比分析
    3.3 两组队员得分能力对比分析
        3.3.1 两组队员训练前对抗得分对比分析
        3.3.2 两组队员训练后对抗得分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7)身体功能性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灵敏素质的研究现状
        1.3.2 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基本理论研究
        1.3.3 身体功能性训练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改变方向能力对比分析
        3.1.1 实验前后两组改变方向能力对比分析
        3.1.2 实验后两组改变方向能力对比分析
    3.2 变换动作能力分析
        3.2.1 实验前后两组变换动作能力对比分析
        3.2.2 实验后两组变换动作能力对比分析
    3.3 协调性对比分析
        3.3.1 实验前后两组协调性对比分析
        3.3.2 实验后两组协调性对比分析
    3.4 反应灵敏能力分析
        3.4.1 实验前后两组反应灵敏能力对比分析
        3.4.2 实验后两组反应灵敏能力对比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B 身体功能性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C 各阶段训练具体安排
附录D 实验对象基本情况调查表
附录E 实验前灵敏素质测试情况表
附录F 实验前实验对象FMS测试情况表
附录G 实验组实验前灵敏素质测试情况
附录H 对照组实验前灵敏素质测试情况
附录I 实验组实验前FMS测试情况
附录J 对照组实验前FMS测试情况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运动员技战术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国际跆拳道发展趋势
        1.1.2 我国跆拳道运动发展需要
        1.1.3 跆拳道项目发展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跆拳道技术方面的研究
        1.3.2 关于跆拳道战术方面的研究
        1.3.3 关于跆拳道技战术方面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录像观察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运动员交手次数与时间情况分析
    3.2 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运动员技术运用情况分析
        3.2.1 技术动作使用情况分析
        3.2.2 运动员技术动作得分情况分析
        3.2.3 运动员技术动作有效得分情况分析
        3.2.4 运动员各分值技术得分比例情况分析
        3.2.5 技术组合运用情况分析
        3.2.6 贴靠技术分析
    3.3 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运动员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3.3.1 运动员比赛战术使用情况分析
        3.3.2 运动员所用战术得分情况分析
    3.4 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运动员犯规情况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9)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预判对手运用进攻技术时的眼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源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对测试结果的假设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4.3 研究的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本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2.1.1 预判的界定
        2.1.2 进攻的界定
        2.1.3 眼动特征的界定
    2.2 运动心理领域眼动主要观测指标的研究
        2.2.1 被试注视运动情境时的眼动特征指标
        2.2.2 运动决策反应指标
        2.2.3 本测试的指标选取及界定
    2.3 眼动技术的应用及其成果研究
        2.3.1 眼动技术在运动心理领域的应用及其成果研究
        2.3.2 眼动技术在格斗对抗性项目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测试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测试法
        3.2.5 讨论交流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测试结果
    4.1 第一次试验“预判对手用拳进攻,还是用脚进攻”的结果
        4.1.1 正式测试被试反应时与准确率
        4.1.2 被试注视点数量和注视时间
        4.1.3 被试瞳孔大小
        4.1.4 兴趣区注视点数量
        4.1.5 被试兴趣区注视点百分比
        4.1.6 两组被试的眼动轨迹
    4.2 第二次试验“预判对手进攻头部,还是躯干”的结果
        4.2.1 被试反应时与准确率
        4.2.2 被试注视点数量和注视时间
        4.2.3 被试瞳孔大小
        4.2.4 兴趣区注视点数量
        4.2.5 被试兴趣区注视点数量与总注视点数量百分比
        4.2.6 两组被试眼动轨迹
    4.3 预判对手进攻的方向(左边、右边、正面)
        4.3.1 被试反应时与准确率
        4.3.2 被试注视点数量和注视时间
        4.3.3 被试瞳孔大小
        4.3.4 兴趣区注视点数量
        4.3.5 被试兴趣区注视点数量与总注视点数量百分比
        4.3.6 两组被试眼动轨迹
    4.4 三次测试两组被试的注视点分配
5 测试结果分析
    5.1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反应时与正确率差异比较分析
    5.2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总注视点数量和注视时间比较分析
    5.3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瞳孔直径大小分析
    5.4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兴趣区注视点数量
    5.5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注视比率分析
    5.6 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的注视轨迹分析
    5.7 不同水平运动员预判跆拳道技进攻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5.7.1 不同水平运动员辨别直拳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5.7.2 不同水平运动员辨别横踢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5.7.3 不同水平运动员辨别前腿横踢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5.7.4 不同水平运动员预判下劈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5.7.5 不同水平运动员辨别后踢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5.7.6 不同水平运动员预判旋风踢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5.7.7 不同水平运动员预判后旋踢技术时的注视分配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反应时和正确率
        6.1.2 被试总注视点数量和总注视时间
        6.1.3 瞳孔直径大小分析
        6.1.4 兴趣区注视点数量和注视停留时间分析
        6.1.5 被试兴趣区注视点百分比
        6.1.6 两组被试的眼动轨迹
        6.1.7 三次测试两组被试的注视点分配
        6.1.8 辨别对手运用进攻技术的较佳时间点和身体部位
    6.2 对策与建议
        6.2.1 提高跆拳道运动员的预判能力的训练方法与手段
        6.2.2 提高跆拳道技术动作隐蔽性训练方法和手段
    6.3 研究的局限
        6.3.1 缺乏一定的生态学效度
        6.3.2 被试数量较少
        6.3.3 兴趣区比较粗糙
7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件1

(10)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跆拳道相关概念的定义
        2.1.1 跆拳道基本概念综述
        2.1.2 竞技能力
        2.1.3 跆拳道竞技能力
        2.1.4 相关战术概念的阐述
        2.1.5 跆拳道基本技术的分类及其概念诠释
    2.2 世界跆拳道选手的技术风格及打法特点
        2.2.1 技术型打法
        2.2.2 力量型打法
        2.2.3 综合型打法
    2.3 国内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的特征分析
    2.4 国内跆拳道运动员竞技成绩的现状
    2.5 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与我国女子-49kg级的发展现状
    2.6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3.2.5 对比分析法
        3.2.6 专家访谈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技术使用特征的分析
        4.1.1 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基本技术使用特征的个人分析
        4.1.2 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基本技术的使用特征的综合分析
        4.1.3 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的高位技术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4.2 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战术应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4.2.1 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防守战术应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4.2.2 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进攻战术总体应用情况的分析
        4.2.3 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反击战术总体运用情况的分析
        4.2.4 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高位技术的战术运用情况的统计分析375 结论与建议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及其训练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优秀大学生女子跆拳道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 赵毅. 山东体育学院, 2021
  • [2]我国优秀男子拳击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的构建与诊断研究[D]. 吴国栋.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9)
  • [3]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男子-78公斤级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研究[D]. 刘辉飞. 山西大学, 2020(04)
  • [4]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及训练措施[J]. 金博. 作家天地, 2020(04)
  • [5]新规则下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特征分析[D]. 徐娜.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6]两种不同训练方法对大学生跆拳道运动员反应与打击能力的影响研究[D]. 冯建宇. 西安体育学院, 2019(12)
  • [7]身体功能性训练对跆拳道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继伟.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
  • [8]第十三届全运会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运动员技战术特点研究[D]. 刘利平. 苏州大学, 2019(04)
  • [9]不同水平跆拳道运动员预判对手运用进攻技术时的眼动特征研究[D]. 马睿. 成都体育学院, 2017(11)
  • [10]世界跆拳道女子-49kg级优秀运动员技战术运用的特征[D]. 李丽廷. 北京体育大学, 2017(12)

标签:;  ;  ;  ;  ;  

跆拳道运动员的判断能力与训练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