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入库6325亿元

3年入库6325亿元

一、3年入库6325亿元(论文文献综述)

金文婷[1](2021)在《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与均衡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目前,黄河正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挑战。一方面,近四十年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黄河水沙情势发生改变,呈现出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生态环境受损、河道泥沙淤积等突出问题,制约着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近年来黄河径流量呈减少趋势,使得缺水及生态问题进一步突出。梯级水库群在防洪、生态、供水、发电、输沙等方面发挥着显着作用,承担着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和保障河流生态健康的重要使命。为了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亟需研究径流减少背景下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重点保障水资源多目标利用的关键利益,为黄河梯级水库群调度下供水、发电、输沙、生态多目标形成协同有序、利益均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黄河梯级水库群为研究对象,从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以水文学、水资源学、系统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协同学以及混沌理论为指导,系统地提出一套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与引导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以期为径流减少背景下存在多目标激烈竞争关系的梯级水库群优化调度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协同学提出了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理论,确定了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的总体原则,即在保障各目标关键利益的基础上,通过统筹协调、甚至必要时适度牺牲非关键利益来实现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识别了黄河上游及中下游供水、发电、输沙、生态各目标的关键利益与非关键利益,选取了相应的序参量,确定了序参量阈值,为构建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2)构建了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协同模型)及传统的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模型(传统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协同模型的序参量权重,运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两种模型进行求解。验证算例的协同模型与传统模型结果对比表明:协同模型以较小牺牲4.35%的非关键发电利益换取了多目标利益(尤其是关键利益)较传统模型的全面提高,验证了协同模型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协同模型更加符合缺水流域在多目标竞争激烈背景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要求,为梯级水库群调度下“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在时段间形成协同有序提供了技术支撑。(3)提出了基于满意边界的时段内多目标均衡调控方法,以促使协同模型结果在逐时段内达到多目标利益均衡。引入满意度概念以衡量时段内单目标的利益满足程度,由时段单目标满意度的最大、最小值所构成的区间作为“满意边界”,通过合理的方法获取各目标的满意边界;以满意边界为依据对协同模型结果进行逐时段多目标利益均衡检验,对时段内满意边界遭到破坏的目标进行调控,以确保时段内多目标利益均在满意边界内;为梯级水库群调度下“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在时段内实现利益均衡提供了科学支撑。(4)提出了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与引导方法。引入混沌理论及相关概念,论证了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为非线性动态系统,具有混沌特征;提出了以梯级水库群逐时段“水-沙-电-生态”多目标满意度闭合面积时间序列作为表征水库群调度系统运行状态的混沌时间序列,用于提取混沌特征指标(关联维数及Kolmogorov熵);评价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是否有利于降低梯级水库群调度系统的混沌特征,引导水库群调度系统向减小混沌程度与复杂程度的方向演进;为选取混沌特征较小的梯级水库群运行方案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5)以黄河上游径流变异点(1990年)为分界,对1960~1989年及1990~2015年两个径流序列的黄河上、中下游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最终方案进行分析,量化了径流减少对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利益的影响;在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的指导下,各目标关键利益受损程度明显小于非关键利益的受损程度,体现了所提理论与方法在径流减少的背景下以各目标关键利益为保障重点的战略优势。(6)设置了 2030水平年现有水利工程条件及有古贤水库两种情景;通过对1990~2015年径流序列的黄河上、中下游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最终方案分析,量化了河道外综合需水增加及古贤水库生效对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利益的影响,分析了古贤水库参与联合运行后黄河中下游梯级水库群运行方式的变化。

郝改瑞[2](2021)在《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流域非点源污染形势严峻,而且面临多要素耦合驱动及多时空过程相互影响的问题。本文以汉江流域陕西段为研究区域,通过监测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分析流域气象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研究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产生的特征、规律和机理,构建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对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流域近48年的气象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情况分析,发现流域降雨量呈下降趋势,降水强度呈小幅上升趋势,气温呈显着上升趋势,近十年年平均气温比80年代的年均气温升高了近1.0℃,三者均具有一个27 a左右的主周期,且降雨量和降水强度均呈现由北到南增加趋势,气温呈现由西北到东南增大趋势。武侯镇、安康站和丹凤站的径流量在0.05显着水平下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麻街站径流量呈现不显着上升趋势,各水文站年际间径流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前3个水文站径流量均有一个20 a左右的主周期,麻街站径流量有7 a左右的周期。武侯镇和安康站泥沙量随时间上升趋势不明显,麻街站和丹凤站泥沙量随时间下降趋势不明显,四个水文站点泥沙量的周期性均不明显。(2)通过汉江流域陕西段径流小区、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三个空间尺度的非点源污染过程研究,表明降雨径流均呈现显着的非线性关系,径流量、泥沙量、产污量之间呈现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各径流小区氮素(TN、NH3-N、NO3-N)和磷素(TP、SRP)的流失强度均值分别为0.12 kg/ha和0.0137 kg/ha,杨柳小流域对应的氮素和磷素的流失强度分别为0.16 kg/ha和0.0165 kg/ha,氮磷素流失强度表现为杨柳小流域>小区。汛期杨柳小流域输沙模数为8.04 t/km2,径流小区平均土壤流失量为1.31 t/km2,发现土壤流失量也表现为杨柳小流域>径流小区。两者氮磷素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和正磷。安康断面以上流域不同监测指标2011~2018年的非点源负荷均值超过60%,个别年份贡献占比达到80%以上。(3)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从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进行了构建,并在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了验证。产汇流模块分别选择了分布式时变增益模型(DTVGM)和逆高斯汇流模型。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2020年校准期(6场)和验证期(2场)洪水过程模拟的NSE系数分别达到了 0.68和0.73。2003~2018年汉江支流恒河流域年、月、日尺度流量过程的NSE系数均值分别为0.94、0.93和0.73。2003~2018年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年、月、日尺度流量过程的NSE系数分别为0.95、0.91和0.68。土壤侵蚀模块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年泥沙输移比分别为0.445和0.36,与长江水利委员会研究结果(长江流域的泥沙迁移比大约为0.1~0.4)一致。联合土壤侵蚀产沙过程和产汇流过程,分别建立了颗粒态和溶解态非点源污染模型,模拟结果如下:杨柳小流域颗粒态氮(PN)和颗粒态磷(PP)的流失量分别为31.36 kg/(hm2-a)和14.66 kg/(hm2·a)。安康断面流域的PN和PP的流失量分别为957.84 kg/(km2·a)和85.62 kg/(km2.a)。通过杨柳小流域不同场次污染物过程模拟,确定TN、NH3-N、NO3-N、TP和SRP污染物的NSE系数均值分别为0.69、0.74、0.79、0.71和0.71。安康断面以上流域NH3-N和TP污染过程模拟的NSE系数分别为0.78和0.83。从而说明模型在研究区适用,模拟结果可信。(4)汉江流域陕西段199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较小,近十年林地增幅较大。流域斑块类型优势地位明显上升,破碎化程度有所缓解,景观类型较原先水平丰富多样。对比2011~2018年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以及SWAT模型模拟结果,发现模拟结果具有一致性,流域偏南区域污染负荷多,其原因是降雨量大。草地面积最大所带来的土壤侵蚀也最严重,它和耕地对流域土壤侵蚀量和颗粒态氮磷负荷贡献均较大。8~15°区域带来的土壤侵蚀量最大,所携带的颗粒态氮磷负荷贡献也最大,5~8°区域的贡献率处于第二位。溶解态氮磷负荷逐年递减,草地贡献最大,林地和耕地次之。0~5°区域的溶解态负荷量最大,8~15°和5~8°的区域次之。颗粒态氮磷负荷与蔓延度指数CONTAG、最大斑块指数LPI和聚集度指数AI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溶解态NH3-N和TP与景观形状指数LSI、LPI和AI表现出正相关性,说明流域景观的多样性、破碎度和聚散型的增加会加大营养物输出的风险。(5)采用天气发生器NCC/GU-WG生成研究区域未来30年(2021~2050)的气候变化情景,历史气象观测资料与预报要素均取得较理想的结果,模拟效果表现为气温>降雨量,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与基准期(1971~2000年)相比,未来情景逐日降雨量变化不大,除石泉站以外站点降雨量均减小,各站点日最高/最低气温均有小幅增加趋势。气候变化情景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响应分析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安康断面以上流域未来30年径流量、NH3-N、TP均有小幅上升的趋势。

赵东,张新民[3](2021)在《管理会计报告的创新与实践——来自中国石化资产分类管理报告的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石化根据资产与企业战略定位的契合程度和对预期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创新性地将集团资产重分类为高效、低效、无效和负效资产;在对各类资产进行针对性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由资产分类统计报告、监控报告和创效报告所组成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国石化的资产分类管理体系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为核心,以资产分类的指导纲领、基础设施和绩效考核机制为保障,在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创效成效。这是对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的形式、内容及实践应用的一次重大创新,为其他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创新之路提供了借鉴。

陈玲[4](2021)在《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文中认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势所趋,中国物流业迅速崛起,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物流教育尤其是物流职业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职业教育为物流行业提供了大量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在物流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物流人才培养与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的现实,产生了物流人才需求与物流人才教育之间的供需矛盾。因此,提升物流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提供符合要求的人才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培养符合物流行业企业需要的人才的根本是课程体系。本论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大环境下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广东省河源市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研。主要是结合当地物流行业发展情况,对当地三所院校的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训室建设、校企合作、教学内容和教学保障等方面进行调研,发现河源理工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途径;第三部分为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主要对来自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部门的企业专家就面向中职物流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调研,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学生生源及就业需求,得出当地企业对中职物流人才的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情况;第四部分为课程体系优化研究部分。主要是围绕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矩阵搭建课程体系,代表性工作任务创设学习任务,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导向教学,探索过程性和总结性的教学评价,完善配套的保障条件;第五部分为课程体系优化论证。主要是邀请专家进行课程体系优化论证,并在试行过程中观察企业参与、教师教研和学生学习的情况;第六部分为总结与展望。本论文以河源理工学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深入调研梳理物流专业学生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归纳代表性工作任务和提炼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遵循学生发展需要,面向就业,配套优化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卢宇彩[5](2021)在《基于供应链协同的J公司采购优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企业而言,采购成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总成本中始终占据着较大份额,采购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定价和企业获利能力,所以降低采购成本能够有效的提高公司的利润。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逐渐演变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传统的采购模式越来越难适应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只有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运作,并加强与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协同运营,才能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变化,从而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总结采购管理、供应链协同、供应商管理、库存管理等理论的基础上,以J公司的采购管理活动为研究背景,采取实地调研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通过分析了解J公司采购管理的现状,总结出J公司在采购流程、供应商管理及库存管理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理念,分别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首先,根据J公司的采购业务流程构建了J公司采购流程的Petri网模型,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理念从信息集成和工作流优化两个方面提出优化措施,并对优化后的采购流程进行Petri网建模,随后引入时延数据,运用Tina仿真软件对优化前后的Petri网模型进行仿真对比分析。其次,通过文献分析和调查访谈的方式,选取供应商选择和供应商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理念构建J公司的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和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完善J公司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根据供应商绩效评价结果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提出不同的关系管理策略。最后,对J公司库内物资采用ABC分类法对物资进行了划分,针对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库存控制策略,并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理念提出管理措施的建议。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际数据分析,基于供应链协同理念为J公司建立合理的采购流程、完善供应商管理体系、建立库存管理机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采购效率,提高了供应商管理水平和仓库管理水平,对于J公司的实际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

潘爽[6](2021)在《多源卫星数据在尼尔基入库流量预报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尼尔基水库作为嫩江流域防洪控制性骨干工程,其入库流量关系到水库调度运行决策,进而影响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一旦降雨中心发生在库区附近,汇流时间将大大缩短,给洪水预报带来难度,也将加大后续调度的压力,因此需准确、实时地获悉水库入流情况。考虑到目前多源降雨信息的水文应用场景愈加广泛,本文选择尼尔基水库上游的库区邻近流域为研究对象,对水库入流量进行了平滑修正工作,同时探究了若干种卫星降雨产品在研究区的评估性能及其在尼尔基入流预报中的应用潜力,并采用BP神经网络与新安江的耦合模式提高汇流预报准确性,以期拓展降雨数据来源,提升水库入流预报精度,为日后尼尔基以上广大区域的预报提供借鉴与参考。全文主要内容及成果概括如下:(1)考虑到尼尔基水库入库流量因采用了水量平衡反推计算方法而出现较频繁的锯齿状震荡现象,本文参照一种基于入流连续性的修正方法,对尼尔基入库流量进行平滑修正。将修正前后的入库流量作为实测对比标准,分别通过BP神经网络和新安江两类预报模型进行入流量预报,结果证明,修正入库流量作为实测标准时可获得更高的模拟精度。由此证明,该种入流量平滑修正方法适用于尼尔基水库的锯齿状流量修正,为后文奠定了资料基础。(2)本文选用了时效性较好的五套卫星降雨产品——IMERG系列下的Early、Late以及GSMa P系列下的NRT、NRT Gauge、MVK,基于八项评估指标,从单站降雨和面降雨两个维度对上述产品进行了精度统计评估。综合时效性和准确性两大性能来看,GSMa P_NRT Gauge在五套产品中表现最优,并且GSMa P系列另外两套产品易出现个别异常观测值。为减小产品误差,文中对比了加法和乘法两种误差校正模型的校正成果在加柳区间及科后区间的流量模拟精度,结果证明加法模型对于本区域的卫星产品误差校正有着更稳定优越的表现。除GSMa P_NRT Gauge产品之外,其余四套卫星产品经加法模型校正后其流量模拟精度均有所提升。(3)考虑到尼尔基入库流量与上游三站有着较好的相关性,本文针对水库上游库柳科尼区间建立了新安江-BP神经网络耦合模型(XAJ-BP),并基于多源降雨数据验证了该耦合模式下的流量模拟精度。结果证明,在该耦合模式下洪水汇流精度显着提升,尤其对高洪峰流量的准确性较好,在未来尼尔基入库流量预报中具备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

马天[7](2021)在《深莞惠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分析与推广机制设计》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人类共同目标。深莞惠地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战略要求,以“互联网+”主导的共享经济推行至各行各业。托盘作为物流装卸、搬运和运输中一种重要的集装单元化器具,对深莞惠木质托盘的循环共用系统进行分析与推广应用意义重大。本文从循环经济与共享经济理论、木质托盘标准化理论和预测理论与方法三个方面对国内外木质托盘的循环共用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深莞惠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借鉴了国内外托盘共用系统的实施成果,结合深莞惠托盘市场和未来发展趋势,采用“租赁回收”的托盘租赁模式,提供以托盘租赁为主,包含自营租赁、专业租赁、自由租赁等多种方式的托盘共用服务,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分别从信息平台、业务管理、运营管理和托盘质量管理四个方面对系统中模块、流通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功能设计和分析,适合当前托盘应用市场实际需求,具有实施可行性。通过对深莞惠某托盘共用系统运营商的业务运行和实施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综合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可以满足客户多场景租赁需求和租费清算需求,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改善了客户体验,对于推动托盘标准化起到积极作用。其实施为其他地区的托盘共用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一定参考,对促进物流标准化建设、服务网络覆盖、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进资源节约型友好社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深莞惠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分析与推广机制的设计,为保持木材供给平衡,保护地区生态环境,节约林业资源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秦娱娱[8](2020)在《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DZ公司往来账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公用类企业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功能性企业,该类型企业经营及投资规模大,业务量多,往来账款的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尤为重要。本文以城市公用类企业中的DZ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在DZ公司财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司往来账款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到当前DZ公司在往来账款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如负债类往来账款规模过大;风险评估缺乏方式方法;工程结算进度滞后;会计认定过于随意;清理与管控的难度高;分工与责任不明确;缺乏往来账款内部监控等问题。对照COSO报告的内部控制五要素的模型,指出了往来账款问题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层次上的具体成因。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给出解决DZ公司往来账款管理难题的实用性建议:如完善往来账款预算编制与考核;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科学化工程项目的确认与管理;提高会计认定的效率与准确性;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高效管理;明确组织间的职责与绩效考核;强化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等。希望通过内部控制措施的实施,提升企业往来账款管理的水平。DZ公司是地级市城市公用类企业中的一家较为规范典型的企业,其往来账款的管理背景,经营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内控角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同类型企业往来账款的基本情况。因此基于内部控制框架提出的,针对DZ公司的往来账款管理改进建议,对于其他城市公用类企业,尤其是城市燃气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杜海龙[9](2020)在《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文明进入生态文明,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也进入崭新阶段。伴随着世界城镇化发展,城市人口需求面临的挑战不断增加,绿色生态化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趋势。中国的城镇化是一场引领全球的规模最大、速度飞快的城镇化,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已经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这项运动不仅决定着中国的历史进程,更深刻影响着21世纪人类的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秩序迎来历史转折,全球治理体系正发生深刻变革,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首要挑战之一,绿色生态城市成为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理想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的标准体系,为全球城市绿色生态化发展提供中国范式和标准引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事关人类共同命运。本文系统梳理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相关概念,辨析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完善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基于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设计了ESMF比较矩阵,依托矩阵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开展了全面系统化的比较,寻求借鉴与启示。通过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新变化、新城新区新需求、城市更新领域等多方面的新挑战,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在完善理论工具、全面比较借鉴和充分发掘问题三项基础工作之后,集合生态学、城市学和系统学的工具模型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对我国现有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在价值导向、体系结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四方面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典型案例验证了相关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优化的适用性。全文共七章,内容介绍如下:第一章:结合人类文明发展,中国及全球城镇化发展阶段,当今世界格局巨变等现实需求,论述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综述了国内外绿色生态城市及其评价标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第二章:对绿色生态城市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就绿色生态城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进行辨析,论述了绿色生态城市的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论从目标准则、结构组织、运行机制三个维度构建了“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第三章:在“绿色生态城市系统模型”的基础上,从层次分析出发设计构造了ESMF比较矩阵,从宏观环境、评价体系、机制保障和模式特征四个维度对英国BREEAM Communities,美国LEED-ND、LEED-Cities and Communities,德国DGNB UD,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展开全面系统化对比,通过比较研究寻求启示与借鉴,用于指导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第四章:全面总结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及现存问题,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主体、模式和逻辑变化的时代背景,深入剖析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城市更新领域对绿色生态城区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以问题和挑战为导向明确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方向。第五章:提出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的优化原则和优化目标,建立了绿色生态城区“钻石”评价模型。在现有国家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完善了“城区治理”、“生活质量”、“创新智能”和“过程管理”四方面评价内容;在评价方法上细化城区类别与指标权重;在评价结果的表达上,提供了直观的得分罗盘图、钻石模型雷达图。第六章: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等城区为实例,验证以上评价内容的补充完善、评价方法的优化提升和“钻石”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第七章: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并展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及评价标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康君[10](2020)在《成都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回报及风险分担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PPP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发展推进,英国是最开始兴起的地方,此后相继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响应。新世纪以来,PPP模式开始在我国推行,国家开始逐步出台政策文件,2013年首次提出允许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市政领域,我国开始正式推行。随后我国步入PPP政策文件快速制定期,国务院及其部委有关PPP的文件政策开始不断印发,各地推行越来越规范。比如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60号文件,强调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2015年,国家发布了42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盘活存量项目。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不断增大,推广实施PPP模式成为合规的现实选择。本文主要从绪论、PPP模式研究概述、成都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回报机制研究、成都市轨道交通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研究、有关结论与建议五个章节等进行分析;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总结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具体分析研究,通过上述方法,对成都地铁各阶段要素构成及影响因子等方面进行了剖析研究,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国内外PPP模式现行经验进行学习吸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甄别判断,重点分析研究项目回报及风险分担机制。旨在研究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建立系统监管体系,从监管角度来说,PPP模式在我国发展较为滞后,相应的监管体系更未系统建立,与发展需求不匹配。二是建立科学利益回报机制,从回报机制看,政府往往将重点放在社会资本引入上,忽视了项目的效益,回报构成及机制研究不够透彻。三是建立合理风险分担机制,从风险分担角度看,财政承受能力报告过多的将不合理的风险转嫁政府承担,分担范围及机制均不统一、明确,亟需厘清风险承担原则、范围及分担比例等。经过前文的研究分析,本文最后总结了政策法规方面、资金回报方面、风险分担方面等存在的问题,比如存在法规政策不够健全、财政资金依存度过高、收益固化、缺乏合理风险分担机制、运营策略单一等具体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从完善政策、降低风险、拓宽收益、拓宽成本、推广TOD综合开发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包括完善轨道PPP相关政策、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加强风险管理、深挖经营潜力、吸引民企降低成本、推广TOD开发等十三条具体建议。

二、3年入库6325亿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年入库6325亿元(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与均衡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研究进展
        1.2.2 协同学在水资源领域研究进展
        1.2.3 混沌理论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研究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研究区域概况及资料
    2.1 黄河流域概况
        2.1.1 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
        2.1.2 河流水系及河段概况
        2.1.3 水资源利用概况
        2.1.4 泥沙与生态状况
    2.2 数据资料分析
        2.2.1 径流资料
        2.2.2 综合需水资料
    2.3 黄河干流梯级水库群概况
    2.4 小结
3.基于协同学的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理论
    3.1 协同学及其用于研究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可行性分析
        3.1.1 协同学概述
        3.1.2 基于协同学研究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2 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理论
        3.2.1 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原则
        3.2.2 关键利益与非关键利益识别及序参量选取
        3.2.3 序参量阈值确定
    3.3 小结
4.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构建及验证
    4.1 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构建
        4.1.1 序参量有序度量化
        4.1.2 子系统有序度量化
        4.1.3 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构建
        4.1.4 序参量权重确定方法
    4.2 粒子群优化算法模型求解
    4.3 传统梯级水库群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构建
    4.4 多维协同控制模型有效性验证
        4.4.1 模型验证算例选取
        4.4.2 协同模型验证算例的有序度分析
        4.4.3 协同模型与传统模型的结果对比分析
    4.5 小结
5.基于满意边界的利益均衡调控及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与引导
    5.1 基于满意边界的时段内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
        5.1.1 满意边界获取
        5.1.2 时段内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
    5.2 混沌理论及混沌特征识别方法
        5.2.1 混沌的定义与概念
        5.2.2 相空间重构
        5.2.3 关联维数
        5.2.4 Kolmogorov熵
    5.3 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调度系统混沌特征识别
    5.4 多目标利益均衡调控与系统混沌特征引导流程
    5.5 小结
6.径流减少对黄河梯级水库“水-沙-电-生态”多目标利益的影响
    6.1 1960~1989、1990~2015 径流序列水文改变度分析
    6.2 1960~1989 序列调控结果分析
        6.2.1 上游“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2.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3 1990~2015 序列调控结果分析
        6.3.1 上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3.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6.4 径流减少影响分析
        6.4.1 对上游多目标利用影响分析
        6.4.2 对中下游多目标利用影响分析
    6.5 小结
7.2030水平年黄河梯级水库群多目标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
    7.1 现有水利工程情景
        7.1.1 上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1.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2 有古贤水库情景
        7.2.1 上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2.2 中下游“水-沙-电-生态”协同控制与均衡调控结果
    7.3 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非点源污染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2.1 文献分析工具
        1.2.2 国外研究分析
        1.2.3 国内研究分析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流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自然地理范围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气象
        2.1.4 土壤植被
        2.1.5 水文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数量
        2.2.2 社会经济
        2.2.3 农业产业发展
    2.3 污染源状况与河库水质现状
        2.3.1 点源污染
        2.3.2 非点源污染
        2.3.3 “河流-水库”水质情况
    2.4 本章小结
3 流域气象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3.1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1 研究数据
        3.1.2 研究方法
    3.2 降水变化特征
        3.2.1 趋势性分析
        3.2.2 周期性分析
        3.2.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2.4 空间分布特性
    3.3 气温变化特征
        3.3.1 趋势性分析
        3.3.2 周期性分析
        3.3.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3.4 空间分布特性
    3.4 径流变化特征
        3.4.1 趋势性分析
        3.4.2 周期性分析
        3.4.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5 泥沙变化特征
        3.5.1 趋势性分析
        3.5.2 周期性分析
        3.5.3 年际及持续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空间尺度非点源污染过程研究
    4.1 不同空间尺度野外监测点布设和数据采集
    4.2 杨柳小流域及径流小区概况
    4.3 径流小区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3.1 降雨径流过程及其响应关系
        4.3.2 泥沙输移过程
        4.3.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4.4 杨柳小流域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4.1 降雨径流过程及其响应关系
        4.4.2 泥沙输移过程
        4.4.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4.5 汉江干流安康断面以上流域径流-泥沙-污染物过程研究
        4.5.1 降雨径流过程
        4.5.2 径流泥沙过程
        4.5.3 水质水量过程
    4.6 径流小区、杨柳小流域和安康断面以上流域的对比说明
    4.7 本章小结
5 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构建及验证
    5.1 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污染模型构建
        5.1.1 降雨径流过程
        5.1.2 土壤侵蚀过程
        5.1.3 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
    5.2 非点源污染模型的校准与验证
        5.2.1 数据库建立
        5.2.2 模型效率评价指标
        5.2.3 径流的校准与验证
        5.2.4 泥沙的校准与验证
        5.2.5 营养物的校准与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6.1 1995-2020 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6.2 1995-2020 年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
    6.3 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空间分布
        6.3.1 颗粒态氮磷负荷的空间分布
        6.3.2 溶解态氮磷负荷的时空分布
        6.3.3 模型间结果对比
    6.4 土地利用/地形与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1 土地利用/地形与颗粒态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2 土地利用/地形与溶解态非点源污染关系探讨
        6.4.3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负荷的关系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气候变化对汉江流域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7.1 气候变化预测
        7.1.1 NCC/GU-WG模拟结果的验证
        7.1.2 未来气候情景模拟
    7.2 气候变化环境下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响应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管理会计报告的创新与实践——来自中国石化资产分类管理报告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资产分类评价创效管理体系
三、指导纲领和基础设施
    (一)资产分类标准
    (二)资产分类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三)资产分类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
    (四)资产分类管理的信息系统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一)资产分类管理的流程
    (二)资产分类统计报告
        1. 第一阶段——自上而下
        2. 第二阶段——自下而上
    (三)资产分类监控报告
        1. 战略层资产分类监控报告
        2. 经营层资产分类监控报告
        3. 业务层资产分类监控报告
    (四)资产分类创效报告
        1. 资产分类创效报告体系
        2. 资产分类创效报告结果
五、绩效考核
    (一)重点考核的指标
    (二)资产分类纳入绩效考核的体系
        1. 战略层的自我完善
        2. 战略层对经营层创效结果的绩效考核
        3. 经营层对业务层创效结果的绩效考核
六、资产分类评价创效管理体系的具体运用——以XX公司为例
    (一)XX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二)资产分类统计报告
        1. 建立分类管理的责任体系
        2. 完善资产分类管理的方法体系
        3. 夯实资产分类管理的工作基础
        4. 将资产分类统计报告上报经营层和战略层
    (三)资产分类监控报告
        1. 战略层和经营层对XX公司资产分类的监控
        2. XX公司对旗下业务单元资产分类监控的具体做法
    (四)资产分类创效报告
        1. 创效报告的编制结构和主要内容
        2. 实施资产分类评价创效的效果
    (五)资产分类纳入绩效考核
        1. 对业务层管理者的考核
        2. XX公司对重点职能部门的考核
七、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1. 资产分类评价创效体系框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资产管理工作
        2. 资产分类评价标准为资产分类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确认计量准绳
        3. 资产分类管理报告的流程设计保障了资产分类评价创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未来展望
        1. 在大数据背景下,配合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一步完善资产分类管理工作
        也是一种“数据资产”,未来要在深挖数据资产的价值方面做更多的前沿探索未来需要更多的去探索数据资产管理

(4)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1.物流人才培养是否能够满足物流行业职业需求
        2.相关政策要求科学设置中职物流教育课程体系
        3.新业态不断出现对现行物流课程体系提出挑战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五)文献综述
        1.国外物流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2.国内物流课程体系研究现状
        3.国内外研究述评
    (六)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概念界定
        2.理论基础
二、广东省河源市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调研
    (一)组织访谈调研
        1.调研背景
        2.调研目的
        3.调研对象及内容
    (二)调研情况分析及归纳
        1.调研情况概述及分析
        2.课程体系问题归纳
        3.解决途径
三、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一)企业调研情况分析及汇总
        1.调研企业及访谈对象的构成
        2.汇总企业提供的岗位情况
        3.梳理企业物流人员的成长进阶及工作任务
        4.整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
    (二)提炼岗位职业能力需求
        1.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定位
        2.物流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汇总
    (三)物流相关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论证
        1.组织论证
        2.论证分析及结果
四、课程体系优化设计
    (一)参照企业岗位能力进阶,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1.确立人才培养方向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层次分明的课程结构
        1.建立岗位职业能力对应课程的矩阵,确认专业课程
        2.开发特色项目完善岗位职业能力,增设专业课程
        3.构建发展性人才培养课程结构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及课时
        1.由岗位工作任务创设学习任务,设计教学内容
        2.由行动导向串联学习任务,分配教学课时
    (四)以过程和结果为抓手,进行岗位职业能力教学评价
        1.对照岗位职业能力,注重过程性评价
        2.实施教考分离,探索多种终结性评价
    (五)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保障条件
        1.规范执行教师成长梯度及激励政策
        2.加强集团化办学校企合作密度及制度保障
五、课程体系优化结果论证
    (一)课程体系优化评估
        1.组织评估
        2.评估结果
    (二)课程体系优化汇总
        1.课程体系优化结构图
        2.课程体系优化前后对比
    (三)课程体系实施成效
        1.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2.教师注重教学教研
        3.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六、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职业院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2:物流企业/企业物流部门岗位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3: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原教学安排表
    附录4:企业晋升能力及岗位职业能力需求论证表
    附录5:仓储配送方向中入库作业学习任务教学设计表
    附录6: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优化后的教学安排表
    附录7:物流专业优化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附录8:教师成长梯度及评价标准
    附录9:专家对中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优化前后的评估表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供应链协同的J公司采购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购管理研究现状
        1.2.2 供应商管理研究现状
        1.2.3 供应链协同采购研究现状
        1.2.4 库存管理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采购管理相关理论
        2.1.1 采购管理基本理论
        2.1.2 供应链采购管理
    2.2 供应链协同相关理论
        2.2.1 供应链协同
        2.2.2 供应链协同采购
    2.3 供应商管理相关理论
        2.3.1 供应商的选择
        2.3.2 供应商的绩效评价
    2.4 库存管理相关理论
        2.4.1 库存管理
        2.4.2 库存管理与采购管理的关系
    2.5 Petri网理论
        2.5.1 Petri网基础
        2.5.2 Petri网的分析方法
    2.6 模糊层次分析法
        2.6.1 模糊层次分析法简介
        2.6.2 FAHP的基本原理
        2.6.3 FAHP的计算步骤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J公司采购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J公司简介
    3.2 J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3.2.1 J公司采购业务现状
        3.2.2 J公司供应商管理现状
        3.2.3 J公司库存管理现状
    3.3 J公司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3.1 采购流程存在的问题
        3.3.2 供应商管理存在的问题
        3.3.3 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J公司采购流程管理
    4.1 J公司采购流程的Petri网建模
        4.1.1 J公司采购流程Petri网建模
        4.1.2 J公司采购流程Petri网的正确性分析
    4.2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J公司采购流程优化
        4.2.1 优化原则
        4.2.2 优化措施
    4.3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J公司采购流程Petri网建模
        4.3.1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J公司采购流程Petri网建模
        4.3.2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J公司采购流程Petri网的正确性分析
        4.3.3 优化前后Petri网模型的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J公司供应商管理
    5.1 供应商的选择
        5.1.1 供应商的选择流程优化
        5.1.2 构建供应商选择指标体系
        5.1.3 基于FAHP的供应商选择指标权重确定
    5.2 供应商的绩效评价
        5.2.1 构建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
        5.2.2 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分析与评估标准
        5.2.3 基于FAHP的供应商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3 供应商的关系管理
        5.3.1 供应商的分类
        5.3.2 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J公司库存管理
    6.1 物资分类
        6.1.1 J公司采购物资的特点
        6.1.2 基于ABC的库存物资分类
    6.2 基于物资分类的J公司库存控制策略
        6.2.1 A类物资
        6.2.2 B类物资
        6.2.3 C类物资
    6.3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库存管理措施
        6.3.1 实施基于供应链协同的库存策略
        6.3.2 加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增强各部门之间信息沟通
        6.3.3 树立供应链协同管理思想,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多源卫星数据在尼尔基入库流量预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入库流量的计算方法及存在问题
        1.2.2 卫星估测降雨技术研究进展
        1.2.3 卫星降雨产品精度评估及误差校正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研究流域概况与模型介绍
    2.1 研究流域概况
        2.1.1 尼尔基水库以上流域概况
        2.1.2 研究区选取及子流域介绍
    2.2 水文模型介绍
        2.2.1 模型概述
        2.2.2 模型参数率定
    2.3 本章小结
3 尼尔基水库入库流量平滑修正
    3.1 尼尔基水库锯齿状入流
    3.2 锯齿入流的平滑方法
    3.3 参数影响分析及取值
        3.3.1 参数影响定性分析
        3.3.2 参数影响定量分析
        3.3.3 参数取值结果
    3.4 修正结果在入库流量模拟中的应用
        3.4.1 BP神经网络模型模拟
        3.4.2 新安江模型模拟
    3.5 小结
4 多源卫星产品统计评估及校正
    4.1 引言
    4.2 卫星降雨产品介绍及数据读取
        4.2.1 产品介绍
        4.2.2 数据读取
    4.3 产品统计评估
        4.3.1 评估指标
        4.3.2 单站评估结果
        4.3.3 面雨量评估结果
    4.4 卫星产品校正
        4.4.1 校正方法选择
        4.4.2 校正前后卫星降雨的水文响应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源降雨和XAJ-BP耦合模型的尼尔基入库流量预报
    5.1 新安江与BP神经网络耦合模型及其应用
    5.2 多源降雨输入下基于XAJ-BP模型的尼尔基入库流量模拟
        5.2.1 模型输入
        5.2.2 XAJ和 XAJ-BP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深莞惠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分析与推广机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木质托盘研究
        1.2.2 托盘循环共用系统的研究
        1.2.3 托盘循环共用技术的研究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托盘循环共用与预测相关理论综述
    2.1 循环与共享经济
        2.1.1 循环经济理论
        2.1.2 共享经济理论
        2.1.3 托盘循环共用
    2.2 木质托盘标准化理论
        2.2.1 物流托盘概述
        2.2.2 托盘标准化
    2.3 预测理论与方法
        2.3.1 预测程序与企业应用
        2.3.2 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
    2.4 推广机制
    2.5 小结
3 深莞惠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需求分析
    3.1 深莞惠物流市场托盘需求分析
        3.1.1 深莞惠物流托盘市场分析
        3.1.2 深莞惠托盘需求趋势分析
        3.1.3 深莞惠适盘货物货运量预测
        3.1.4 深莞惠地区托盘需求量预测
    3.2 深莞惠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业务方需求分析
        3.2.1 深莞惠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平台运营商需求分析
        3.2.2 深莞惠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出租商和承租商需求分析
    3.3 小结
4 深莞惠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功能分析
    4.1 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设计
        4.1.1 系统设计原则
        4.1.2 系统设计框架
        4.1.3 系统运营模式及运作流程
    4.2 信息平台
        4.2.1 系统管理模块
        4.2.2 订单管理模块
        4.2.3 收益分配及财务模块
        4.2.4 出租商和承租商模块
        4.2.5 托盘管理模块
    4.3 业务管理
        4.3.1 托盘定价
        4.3.2 托盘信息采集
        4.3.3 托盘流通模式
    4.4 运营管理
        4.4.1 服务站点选取
        4.4.2 托盘租赁与回收
    4.5 托盘质量管理
    4.6 小结
5 深莞惠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推广机制
    5.1 推广目标
    5.2 推广应用
        5.2.1 业务流程应用
        5.2.2 商务规则应用
        5.2.3 运营模式应用
    5.3 推广效果反馈
    5.4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DZ公司往来账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的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 国外文献综述
        2.1.2 国内文献综述
        2.1.3 文献评述
    2.2 往来账款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往来账款的涵义及核算特征
        2.2.2 往来账款管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性
        2.2.3 往来账款管理失控可能造成的后果
    2.3 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COSO委员会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
        2.3.2 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框架
        2.3.3 常见往来账款的相关内控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案例DZ公司概况
    3.1 DZ公司的基本概况
        3.1.1 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
        3.1.2 公司业务及经营模式简介
        3.1.3 DZ公司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3.1.4 DZ公司往来账款会计科目核算内容
    3.2 DZ公司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中有关往来账款的说明
    3.3 DZ公司往来账款财务情况与指标分析
        3.3.1 资产类往来账款的变化情况及当前管理现状
        3.3.2 负债类往来账款的变化情况及当前管理现状
    3.4 DZ公司往来账款管理的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Z公司往来账款的管理问题及成因
    4.1 识别当前DZ公司往来账款的管理问题
        4.1.1 从金额规模维度上识别
        4.1.2 从账龄维度上识别
        4.1.3 从性质维度上识别
        4.1.4 从财务指标维度上识别
        4.1.5 从核算操作维度上识别
        4.1.6 DZ公司往来账款的管理问题总结
    4.2 基于控制环境视角的问题成因
        4.2.1 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
        4.2.2 企业内部责任与分工不明确
        4.2.3 缺乏全面的合同约定与合同管理
        4.2.4 缺乏管理层的重视
    4.3 基于风险评估视角的问题成因
        4.3.1 风险评估意识与评估体系未建立健全
        4.3.2 风险评估缺乏规范的方式方法
    4.4 基于控制活动视角的问题成因
        4.4.1 对供方的依赖性强引发协同管理不畅
        4.4.2 营业收入管理薄弱
        4.4.3 工程项目管理未标准化
        4.4.4 记账过程中会计认定把握存在误差
    4.5 基于信息与沟通视角的问题成因
    4.6 基于监控视角的问题成因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针对解决DZ公司往来账款管理问题的实用性建议
    5.1 改善往来账款管理的控制环境
        5.1.1 完善往来账款预算编制及考核
        5.1.2 明确各组织与部门的职责与绩效考核
        5.1.3 有效利用合同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合同管理
        5.1.4 构建重点关注往来账款的企业整体经营氛围
    5.2 多角度进行风险重要性评估
        5.2.1 依据金额规模辨别风险大小
        5.2.2 依据账龄期限辩别风险大小
        5.2.3 依据账款性质辨别风险大小
        5.2.4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5.3 强化往来账款在控制活动中的管理
        5.3.1 加强供应商管理
        5.3.2 调整营业收入的结构与管理重点
        5.3.3 科学化工程项目确认与管理
        5.3.4 提高会计认定效率与记账的准确性
    5.4 更为注重相关对象的信息与沟通
        5.4.1 注重与管理层的信息披露与建议
        5.4.2 注重与业务部门的信息互通与工作交流
        5.4.3 注重与往来单位的信息共享与良好合作关系的建立
    5.5 强化内部审计的监控作用
        5.5.1 扩大内部审计机构实施监控的权限范围
        5.5.2 将往来账款管理列入多层级审批流程
        5.5.3 贯彻落实往来账款定期清理与核查制度
        5.5.4 对负债规模实施控制
        5.5.5 合理利用智能平台监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9)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4 名词界定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文创新
第2章 绿色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及系统模型
    2.1 概念梳理
    2.2 内涵辨析
    2.3 特征论述
    2.4 理论基础
    2.5 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3.1 ESMF比较矩阵
    3.2 英国BREEAM Communities
    3.3 美国LEED ND、LEED Cities and Communities
    3.4 德国DGNB UD
    3.5 日本CASBEE UD、CASBEE Cities
    3.6 中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3.7 宏观环境与评价体系的比较小结
    3.8 机制保障比较
    3.9 模式特征比较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与挑战
    4.1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现状
    4.2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存问题
    4.3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现实挑战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
    5.1 评价体系现存问题
    5.2 评价体系优化思路
    5.3 钻石评价模型
    5.4 评价体系结构
    5.5 评价内容优化
    5.6 评价方法优化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评价体系优化实证
    6.1 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验证
    6.2 其他比较案例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新天津生态城国标(GBT51255-2017)评价验证
后记
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10)成都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回报及风险分担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有关政策规定的起源与发展
        1.1.2 现行政策下政府平台公司融资受限
        1.1.3 当前财政收支矛盾较为严重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 分析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分析思路
        1.3.2 研究路线及方法
第二章 PPP模式研究概述
    2.1 PPP模式概述
        2.1.1 PPP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2.1.2 国外研究概述
        2.1.3 国内研究概述
    2.2 成都轨道交通实施PPP模式的重要性
        2.2.1 能够拓展融资来源,满足建设资金需求
        2.2.2 能够共享投资收益,共担潜在风险支出
        2.2.3 能够吸收社会资本经验,提高建设运营质量
第三章 成都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回报机制研究
    3.1 影响回报机制的关键因素
        3.1.1 一定的政府资源支持
        3.1.2 明显的客流量带动作用
        3.1.3 合理的盈利空间
        3.1.4 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
        3.1.5 完备的政策法规
    3.2 成都地铁PPP项目收益的回报构成
        3.2.1 客运收入
        3.2.2 非客运服务业务收益
        3.2.3 政府补贴
    3.3 成都地铁SPV公司政府补贴模式选择
        3.3.1 采用车公里补助模式
        3.3.2 采用缺口补助模式
        3.3.3 缺口补助模型分析
    3.4 成都地铁SPV公司案例分析
        3.4.1 合理的股权结构及控制权
        3.4.2 给予足额资本金支持
        3.4.3 较低的债务融资利率
        3.4.4 资本回报及投资收益分析
第四章 成都市轨道交通PPP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研究
    4.1 PPP模式的三大特点
    4.2 项目风险主要分析方法
        4.2.1 主要分析方法
        4.2.2 成都地铁采用的分析计算方法
    4.3 主要风险构成案例分析
        4.3.1 工程前期风险
        4.3.2 项目融资风险
        4.3.3 工程建设风险
        4.3.4 项目运营风险
        4.3.5 项目移交风险
        4.3.6 不可抗力与法律和政策变动风险
    4.4 完善项目监管体系
        4.4.1 主要监管原则
        4.4.2 政府监管的现状
        4.4.3 主要监管内容
第五章 有关结论与建议
    5.1 成都市轨道交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
        5.1.1 政策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
        5.1.2 资金回报方面存在的问题
        5.1.3 风险分担方面存在的问题
    5.2 成都轨道交通PPP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5.2.1 完善政策层面的有关建议
        5.2.2 降低风险层面的有关建议
        5.2.3 拓宽收益层面的有关建议
        5.2.4 降低成本层面的有关建议
        5.2.5 推广TOD综合开发层面的有关建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全文简要小结
    6.2 成都轨道PPP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果
        6.2.1 能够创新融资模式,有效解决融资问题
        6.2.2 能够优化责任比例,切实降低融资风险
        6.2.3 能够推动地铁建设,大力完善城市交通
        6.2.4 能够吸引社会资本,科学降低财政支出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3年入库6325亿元(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控制与与均衡调控研究[D]. 金文婷.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汉江流域陕西段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模型模拟研究[D]. 郝改瑞.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管理会计报告的创新与实践——来自中国石化资产分类管理报告的经验[J]. 赵东,张新民. 中国管理会计, 2021(02)
  • [4]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以河源理工学校为例[D]. 陈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5]基于供应链协同的J公司采购优化问题研究[D]. 卢宇彩.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多源卫星数据在尼尔基入库流量预报中的应用[D]. 潘爽.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深莞惠木质托盘循环共用系统分析与推广机制设计[D]. 马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DZ公司往来账款管理研究[D]. 秦娱娱.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9]国际比较视野中我国绿色生态城区评价体系优化研究[D]. 杜海龙.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4)
  • [10]成都市轨道交通PPP项目回报及风险分担机制研究[D]. 康君.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3年入库6325亿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