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割频率和强度对红三叶黑麦草混交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刈割频率和强度对红三叶黑麦草混交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一、刈割频度和强度对红三叶与黑麦草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锦昉[1](2021)在《中国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

冯纪铭,何春燕,刘权,齐开,莫海凤[2](2021)在《红三叶异黄酮在刈割6 h内的变化规律》文中指出以豆科牧草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为试验材料,研究6 h内连续刈割后‘炫丽’和‘海发’两品种的叶片和茎秆中抗逆物质异黄酮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叶片和茎秆的异黄酮总含量在刈割后均明显增加。4种异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品种和部位中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鹰嘴豆素A、芒柄花素含量在‘炫丽’叶片、茎秆刈割3 h后显着增加,而在‘海发’的叶片中表现为下降趋势。大豆苷元含量除在‘炫丽’叶片中保持不变,在其余样品中增加,在茎秆中增加显着。染料木素含量最低,刈割后在‘海发’叶片中增加,‘炫丽’茎秆中显着增加,其余均呈下降趋势。综上可知,异黄酮是红三叶受到刈割后的主要应激响应物质之一,与植物体的再生和恢复密切相关。

何春燕[3](2021)在《混播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文中提出豆禾混播可以提高草地群落的稳定性和生产力,是常见的草地种植模式。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与黑麦草(Lolium perenne)是混播草地的常用组合,对于两种牧草混播后产量与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已有报道,然而对于两者在混播过程中的互作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两个红三叶品种海发(T.pratense cv.Haifa)和瑞德(T.pratense cv.Ruide)与多年生黑麦草为研究对象,研究混播后不同生育时期及刈割干扰对两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揭示豆禾混播下的互作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混播降低了红三叶的地上部生长,其中瑞德混播、海发混播地上部分单株干重在T1(红三叶分枝期、黑麦草拔节期)和T2(红三叶现蕾期、黑麦草抽穗期)时,分别比同时期单播下降了57.3%、30.0%和41.6%、41.0%。而黑麦草地上生物量显着增加,其中与海发混播的黑麦草单株干重在T1和T2时分别升高了90.5%和80.2%。在混播前期,黑麦草的竞争率(CR)高于红三叶。2、混播T1和T2时,红三叶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以及根系活力较单播均降低;而黑麦草则刚好相反。这可能是由于黑麦草对红三叶的遮阴作用和空间竞争引起的。混播后红三叶的地上部位中总异黄酮含量、异黄酮成分(大豆苷元、芒柄花素)含量以及根系分泌物中大豆苷元、芒柄花素和鹰嘴豆素A含量在T1和T2时均显着升高。而根系中总异黄酮及4种异黄酮成分含量则降低。3、刈割后黑麦草再生速率仍高于红三叶,但混播低于单播。刈割后红三叶地上部总异黄酮及异黄酮成分(染料木素、芒柄花素和鹰嘴豆素A)含量均降低,且混播高于单播;而混播中根系异黄酮在刈割后含量增加,单播降低。刈割后混播红三叶增强异黄酮代谢以提高种间竞争能力。4、刈割处理后,混播红三叶的根系活力及根系可溶性糖含量较未刈割处理显着提高,且低于单播;黑麦草刈割后地上部可溶性糖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而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显着增加,且混播高于单播。说明刈割处理后,混播红三叶和黑麦草会倾向于将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转移到地下部位,提高再生能力。生长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表明,在混播后的两个时期,红三叶生长受到抑制,黑麦草的生长却得到促进。红三叶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并通过提高异黄酮的合成和根系分泌,从而增加自身在混播中的竞争能力。

赵一军[4](2021)在《不同利用年限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和土壤演变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禾草/白三叶草地是我国南方主要刈牧地之一,在当地草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因其管理不当,易发生退化,而适时改良,会形成不同利用年限草地。以往对其土草特征研究,多为不同时间尺度单项分析,跨长时间尺度分析相对缺乏,且对草地利用年限敏感的关键土草指标及其演变规律尚未明晰。本研究以不同利用年限(长期、中期和短期)牛/羊放牧禾草/白三叶草地为对象,定量分析了草地群落植物物种重要值、植物多样性、生物量构成、主要禾草和白三叶种群数量特征、土草养分,以及植物多样性与其生物量和牧草养分的相关性等,以筛选出对草地利用年限敏感和惰性的土草指标,明晰草地演变趋势,确定不同家畜放牧草地适宜利用年限。主要结果如下:牛放牧草地,鸭茅和白三叶重要值为中期>短期和长期,植物科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为长期>中期>短期;鸭茅和多年生黑麦草地上生物量比例为,中期和短期>长期,非播种禾草地上生物量比例为长期>短期>中期。长期和中期利用草地鸭茅分蘖密度和小株丛比例低,属衰退型种群,短期利用草地鸭茅分蘖密度和小株丛比例高,属增长型种群;白三叶匍匐茎密度为,短期和长期<中期。牧草全磷(TP)含量为长期<短期<中期。土壤全氮(TN)和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在年际间波动大,TP和速效磷(AP)为短期与中期>长期。p H值为短期>中期>长期。羊放牧草地,鸭茅和白三叶重要值为中期>长期和短期,杂类草生物量比例为长期和短期>中期。鸭茅分蘖密度为长期<中期和短期,株丛质量和分蘖质量为长期>中期和短期。牧草TP含量为中期>短期>长期;土壤TN和SOM含量为短期>中期>长期,其AP和p H为短期和中期>长期。研究得知,随利用年限增加,牛/羊放牧禾草/白三叶草地整体呈退化趋势,表现为播种禾草植株老化及其种群数量和生物量比例降低,牧草品质降低,土壤酸化。牛/羊放牧草地对利用年份的敏感指标为土草全P含量和土壤p H,惰性指标为牧草品质;牛/羊放牧草地适宜时期均为中期。

张寅坤[5](2020)在《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是重要的暖季型草坪草,广泛分布在全球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具有较强的繁殖力、优良的质地以及抗旱、耐践踏等优点。可应用于各种运动场地、公园和庭院。我国狗牙根资源丰富。其中,牧草型狗牙根具有极高的刈割回收率和作为饲草利用的潜力。在我国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狗牙根可日益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饲用牧草作物,以缓解我国牧草生产的压力。刈割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高效牧草管理方案。适宜的刈割可通过延缓牧草衰老、调节代谢水平以及提升阳光和养分吸收效率,促进禾本科牧草的再生和分蘖,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刈割频率在刈割管理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科学的刈割频率对维系、提高牧草可持续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科学合理的刈割方式对于牧草型狗牙根的可持续生产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刈割影响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继续进行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本文以牧草型狗牙根?Wrangler‘为研究对象,设置温室试验和田间试验两种实验方案,研究了不同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营养价值及再生能力的影响,并初步分析了牧草狗牙根刈割后再生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刈割频率分别为2W、4W、6W、12W时,对温室盆栽狗牙根产量、品质及再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频繁刈割显着降低牧草产量。牧草干、鲜产量在4 W和6 W时最高;增加刈割频率显着提升牧草营养品质,粗蛋白、粗脂肪含量、随刈割频率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刈割频率为2 W时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最高。刈割频率为4 W时磷含量显着高于其他频率。刈割频率对粗纤维、含水量和氮含量无显着影响;增加刈割频率使磷、氮相关转运基因表达量显着上调,刈割频率为4 W时,PHT1、PHT2和NRT1表达量达到最高水平;机械伤相关激素基因AOC、AOS、MYC2和NCED1相对表达量均在4 W显着上调。牧草的恢复再生能力在4 W时最强。2.研究了刈割频率分别为2 W、4 W、6 W、8 W时,对田间栽培狗牙根产草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过高的刈割频率显着降低牧草的产量,牧草产量在2 W时最低,并随刈割频率降低显着提升,在8 W时达到较高水平;粗蛋白质、粗脂肪、氮、磷含量等各项营养指标在2 W和4 W时达到较高水平。粗纤维含量在不同刈割频率下无显着差异。综上,降低刈割频率可提升狗牙根产量,但会导致其营养品质的下降。适量增加刈割频率可提升牧草品质。最适宜狗牙根的刈割频率为4 W,此时能够获得较优的产量和营养品质,同时牧草的再生恢复能力最强。

王伟[6](2019)在《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有效地保存天然草地牧草营养物质,厘清其收获过程中的营养耗损机制,改变传统打草模式,保证牧民可以收获到营养价值高的天然牧草。本研究以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天然草地牧草为材料,对不同刈割期的牧草营养品质进行系统研究,明晰了不同收获期对牧草营养水平的影响;选择降雨量、收获时间、留茬高度和刈割次数四个因素,通过四因素三水平(34)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收获条件下牧草营养品质、消化率和返青率的变化,确定了当地最适收获条件;以建群种(针茅)和优势种(羊草)为材料,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代谢物表达差异,厘清不同收获期牧草品质差异机理;同时研究不同刈割频度对牧草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等指标的影响,明确了牧草补偿性生长规律。研究不同收获期主要牧草挥发性物质的异质性,为今后牧草收获、调制和品质评定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试验通过样线调查、正交试验设计和代谢组学研究,结合类平均聚类法、极差法、单因素方差分析、最优母序列及模糊评价等数据分析办法,得到以下结果:(1)巴林左旗典型草原共有33种牧草,其中20种牧草属于高纤维含量牧草,13种牧草属于低纤维含量牧草。在综合对比分析不同收获期牧草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变化,确定当地天然草地牧草的最适收获期为8月20日左右。(2)对适时收获时间(8月20日)与传统收获时间(9月20日)收获的针茅和羊草的代谢组学研究结果分析可知,晚于适时收获期收获牧草,与蛋白质合成相关的苯乙酰胺、赖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嘌呤、嘧啶等相关代谢物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导致蛋白质含量下降;而异谷氨酰胺、苯丙氨酸、L-谷氨酸和糖类等物质的表达水平显着上调,导致纤维类物质含量上升。这不仅揭示了牧草收获期延迟导致粗蛋白质含量下降,纤维性物质含量上升的内在机制,也进一步验证了牧草适时收获的重要性。(3)刈割频度对牧草当年、翌年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有显着影响(P<0.05)。随着天然草地牧草刈割频度的增加,将会降低刈割后的牧草补偿性生长能力,相对生长高度、盖度、密度、生物量和返青率下降,所以一年刈割2次和两年刈割3次的刈割模式不适合在巴林左旗典型草原打草场实施。综合考虑生态和经济因素,当地天然草地最适刈割频度为一年刈割1次。(4)巴林左旗典型草原主要牧草中共有挥发性物质以烯烃类、酮类、脂类、醇类和烷烃类为主;醛类、酚类、苯类、萘类和酸类物质为辅。牧草收获期推迟,导致影响牧草适口性的酚类和苯类物质含量增加,降低牧草利用率。(5)通过综合研究对比,确定巴林左旗天然牧草最适收获模式为:收获时间为8月20日左右,刈割留茬高度为5 cm,刈割次数为1年刈割1次。该模式下不仅可以收获粗蛋白质、可溶性糖、脂肪含量高,纤维含量低的高品质牧草,同时对天然草地生态无负面影响。

刘慧紧[7](2019)在《轮作改良下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特征及生产效益》文中认为禾草和白三叶混播可改善草地退化、提高草地经济效益。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草地养分、施肥及植被组分等,其建植方法主要为直接播种建植法,少为家畜宿营法,但对轮作改良建植研究相对薄弱。本研究通过对云南省寻甸县种羊场常规和轮作改良下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特征(群落高度、盖度和物种数,植物种高度、密度和生物量)、土草养分(有机质、全N、全P)及经济效益分析,探究适宜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禾草/白三叶草地建植模式。主要结果如下:(1)轮作改良草地优势种为鸭茅和白三叶,亚优势种为黑穗画眉草,主要伴生种为牛膝菊、直立婆婆纳和多年生黑麦草;常规改良草地优势种为鸭茅和艾蒿,亚优势种为白三叶和黑穗画眉草,主要伴生种为石生繁缕和猪殃殃。(2)物种丰富度指数为轮作改良(29种)>常规改良(23种),Simpson指数为轮作改良(0.496)<常规改良(0.690)。轮作改良草地鸭茅、多年生黑麦草和黑穗画眉草的植株分蘖数多,草地更稳定。非播种禾草地上生物量比例为常规改良(19.4%)>轮作改良(13.2%)。(3)草地建植方式对土壤和根系全N含量无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为轮作改良(6.55%)>常规改良(5.17%),死物质及活物质全N含量为轮作改良(1.30%和2.06%)>常规改良(0.85%和1.62%)。(4)株丛分蘖数,常规改良草地鸭茅、黑穗画眉草和多年生黑麦草的57.3%、56.6%和47.2%分别集中在035、035和010,轮作改良草地鸭茅、黑穗画眉草和多年生黑麦草的38.4%、37.5%和45.5%分别集中在3670、3670和2130;两种改良草地3种植物幼苗储备富,成年植株生长状况较好,均属相对稳定增长型种群,轮作改良草地相对更稳定。采用光叶紫花苕+夏种青贮玉米+禾草/三叶草草地建植模式,可提高草地经济效益,改善草地肥力;该草地建植模式是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草山草坡和退化草地改良有效方法。

包乌云[8](2015)在《呼和浩特地区旱作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维持机制》文中提出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奶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高产优质饲草饲料的需求量,饲草供求矛盾突出。本研究于2011年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公喇嘛镇哈拉沁村建植了苜蓿与禾本科牧草的混播草地及各种牧草的单播草地,通过系统观测旱作条件下草地的生长状况和不同刈割频次、留茬高度和刈割时期的群落,分析了草地随着建植年限的群落特征变化、组分变化和种间关系以及在不同刈割处理下的变化规律,揭示各类草地的生产潜力和适宜的刈割利用方法,探究苜蓿混播草地的群落动态和生产力维持机制,结合综合评价分析方法,提出适宜的苜蓿混播草地组合及其刈割管理制度,为呼和浩特地区的饲草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草地建植初期,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产草量明显高于单播老芒麦、单播草地雀麦和单播苜蓿草地(P<0.05),草地雀麦+苜蓿混播草地在建植第2年的产量较低,到第4年其产量显着高于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和三种单播草地(P<0.05)。随着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混播草地和单播苜蓿草地产量逐年显着增长(P<0.05),而单播老芒麦和单播草地雀麦的产量显着降低(P<0.05)。苜蓿、老芒麦和草地雀麦在混播条件下的产量和植株高度均高于各自的单播(P<0.05),但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营养价值低于单播草地(P<0.05)。随着草地建植年限的增加,混播群落中苜蓿的产量组分比和重要值明显增加(P<0.05),在群落中占据主要地位,而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组分比和重要值逐年降低(P<0.05)。低留茬(03cm)或高频次(34次/年)刈割时草地雀麦+苜蓿混播草地的产量与单播苜蓿之间无差异(P>0.05),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的产量显着低于单播苜蓿草地(P<0.05)。一年2次刈割有利于各草地产量的提高,但随着刈割频次的增加草地产量显着降低(P<0.05)。齐地(0cm留茬)刈割显着增加苜蓿的再生速率和年总产量(P<0.05),但显着降低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再生能力(P<0.05);而710cm留茬有利于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再生,降低苜蓿的再生草产量。苜蓿盛花期刈割时两种混播草地和单播苜蓿草地的产量高于单播老芒麦和单播草地雀麦(P<0.05),混播草地中苜蓿的产量组分比和重要值随着刈割时期的推迟而明显增加(P<0.05),老芒麦和草地雀麦的组分比和重要值明显降低(P<0.0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草地雀麦+苜蓿混播草地的综合生产性能最佳,单播苜蓿草地次之,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低于单播苜蓿,但优于单播老芒麦和单播草地雀麦。而且,草地雀麦+苜蓿混播群落的各组分相对稳定于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两种混播草地的适宜的刈割时期均为苜蓿盛花期,刈割频次以2次/年最佳,老芒麦+苜蓿混播草地留茬7cm时产量和稳定性最好,草地雀麦+苜蓿草地留茬5cm为宜。

韩淑芳[9](2014)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牧草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综合评价》文中指出本试验以紫花苗蓿与无芒雀麦为供试材料,对混播草地牧草刈割的产量性状、质量性状等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草地的饲用价值,为雁门关地区建立豆科和禾本科混播草地,确定最佳混播比例和最适刈割期提供最直接的,接近生产实际的指导。试验结果如下:苜蓿是决定混播草地产草量的主要草种,混播不仅能提高草地生产力,还可以显着提高牧草的蛋白质含量,提高草地的固氮能力。株高间行条播均以40cm行距最高,而同行条播则以30cm行距最高。2年龄混播草地株高标准差较1年龄混播草地均有明显的增加,株高的整齐度下降。同行条播不同行距的产草量都高于间行条播,并且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而显着增加。间行混播以行距30cm产量最高,同行混播以行距20cm产量最高。混播草地中,紫花苜蓿的鲜草产量显着高于无芒雀麦的鲜草产量。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混播组分中紫花苗蓿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无芒雀麦所占比例逐渐减小。无芒雀麦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紫花苜蓿。

谢开云,赵云,李向林,何峰,万里强,王丹,韩冬梅[10](2013)在《豆-禾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而了解其之间的种间互作机理,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光照、养分、水分和空间等资源方面展开探讨了禾草和豆科牧草在混播时所采取的不同生存策略,阐述了豆—禾混播草地草种之间的竞争与促进关系,分析了豆科牧草固氮和转氮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深根系豆科牧草与浅根系禾草的共存机制,提出了可以通过混播建植技术、草地管理措施及草地利用方式避免或减弱混播草地豆禾牧草之间的竞争,以此提高混播草地的生产力并维持混播草地持久力和稳定性。

二、刈割频度和强度对红三叶与黑麦草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刈割频度和强度对红三叶与黑麦草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红三叶异黄酮在刈割6 h内的变化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2.1 异黄酮总含量测定
        1.2.2 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刈割所得地上部分质量
    2.2 刈割对异黄酮总含量的影响
    2.3 刈割对叶片中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2.4 刈割对茎秆中异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混播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混播对植物的影响
        1.2.1 混播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2 混播对牧草生理指标的影响
        1.2.3 红三叶与黑麦草混播研究进展
    1.3 混播对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1.3.1 混播中植物间的负向调节作用
        1.3.2 混播中植物间的正向调节作用
    1.4 混播对土壤生态的影响
    1.5 刈割对混播草地的影响
        1.5.1 刈割对牧草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1.5.2 刈割对牧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1.5.3 刈割对红三叶和黑麦草混播草地的影响
    1.6 红三叶异黄酮概述
    1.7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2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2.3.3 异黄酮成分的测定
        2.3.4 根系分泌物的测定
        2.3.5 竞争系数的计算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混播过程中红三叶与黑麦草的互作影响
    3.1 生长指标的变化
        3.1.1 混播后红三叶生长指标的变化
        3.1.2 混播后黑麦草生长指标的变化
    3.2 红三叶与黑麦草混播后的竞争能力比较
    3.3 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1 混播后红三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2 混播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4 讨论
        3.4.1 混播对红三叶和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3.4.2 混播对红三叶和黑麦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四章 刈割短期内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的影响
    4.1 刈割对生长指标的影响
        4.1.1 刈割对红三叶生长指标的影响
        4.1.2 刈割对黑麦草生长指标的影响
    4.2 刈割后混播红三叶与黑麦草竞争系数的变化
    4.3 刈割后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4.3.1 刈割后红三叶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4.3.2 刈割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4.4 讨论
        4.4.1 刈割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的生长的影响
        4.4.2 刈割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不同利用年限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和土壤演变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禾草/白三叶草地类型及分布
    1.2 禾草/白三叶草地植物特征
        1.2.1 植物群落特征
        1.2.2 植物种群特征
    1.3 禾草/白三叶草地土壤特性
    1.4 禾草/白三叶草地群落演替及稳定性
    1.5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牛放牧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植物种重要值
        2.2.2 植物多样性
        2.2.3 植物群落特征
        2.2.4 功能群生物量构成
        2.2.5 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其群落特征相关性
        2.2.6 主要禾草和白三叶种群数量特征
        2.2.7 主要禾草株丛年龄结构
        2.2.8 牧草养分
        2.2.9 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牧草养分相关性
        2.2.10 功能群生物量构成与牧草养分相关性
        2.2.11 土壤理化特性
        2.2.12 草地稳定性
第三章 羊放牧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和土壤特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区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3.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2.1 植物种重要值
        3.2.2 植物多样性
        3.2.3 植物群落特征
        3.2.4 功能群生物量构成
        3.2.5 植物多样性指数与群落特征相关性
        3.2.6 主要禾草和白三叶种群数量特征
        3.2.7 主要禾草株丛年龄结构
        3.2.8 牧草养分
        3.2.9 植物多样性指数与牧草养分相关性
        3.2.10 功能群生物量与牧草养分相关性
        3.2.11 土壤理化特性
        3.2.12 草地稳定性
第四章 讨论
    4.1 草地植物群落特征
    4.2 草地植物种群特征
    4.3 牧草养分与土壤理化特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狗牙根概况
        1.1.2 刈割管理
        1.1.3 当前存在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刈割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1.2.2 刈割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1.2.3 刈割对牧草再生能力的影响
        1.2.4 刈割对牧草氮、磷等养分的影响
        1.2.5 刈割对狗牙根影响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4.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1.4.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品质的影响
        1.4.3 狗牙根响应刈割的生理和分子机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温室试验
        2.2.2 田间试验
    2.3 试验取材
    2.4 样品测定
        2.4.1 地上部干、鲜重
        2.4.2 粗蛋白质含量
        2.4.3 粗脂肪含量
        2.4.4 粗纤维含量
        2.4.5 牧草含水量
        2.4.6 磷、氮含量
        2.4.7 株高
        2.4.8 RNA提取和c DNA合成
        2.4.9 基因表达分析
    2.5 数据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温室试验
        3.1.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鲜、干产量的影响
        3.1.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1.3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1.4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纤维含量及含水量的影响
        3.1.5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磷、氮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3.1.6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株高的影响
        3.1.7 刈割后狗牙根生长恢复相关激素的基因表达情况
    3.2 田间试验
        3.2.1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3.2.2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2.3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3.2.4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3.2.5 刈割频率对田间狗牙根磷、氮含量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产量的影响
    4.2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3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脂肪含量的影响
    4.4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粗纤维含量的影响
    4.5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含水量的影响
    4.6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磷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4.7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氮含量及其相关转运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4.8 刈割频率对狗牙根株高的影响
    4.9 刈割后狗牙根生长恢复相关激素的基因表达情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1.3 牧草收获技术研究进展
    1.4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1.5 牧草刈割频度研究进展
    1.6 挥发性物质研究进展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论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及概况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3.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分析试验
        2.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试验
        2.3.3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代谢组分析试验
        2.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试验
        2.3.5 不同收获期对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种类影响试验
    2.4 测定方法
    2.5 体外消化指标测定
    2.6 牧草挥发性物质成分测定
    2.7 牧草代谢组成分研究
    2.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及品质分析
        3.1.1 典型草原牧草产量分析
        3.1.2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含水量变化分析
        3.1.3 不同收获期羊草营养成分分析
        3.1.4 不同收获期针茅营养成分研究
        3.1.5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牧草营养成分研究
        3.1.6 不同收获期典型草原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分析
    3.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条件筛选研究
        3.2.1 收获条件对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
        3.2.2 收获条件对天然牧草消化能及体外消化率的影响
    3.3 典型草原不同收获期天然牧草代谢组研究
        3.3.1 不同收获期针茅样本代谢组分析
        3.3.2 不同收获期羊草样本代谢组分析
    3.4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研究
        3.4.1 不同刈割频度对天然牧草含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3.4.2 不同刈割频度对当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4.3 不同刈割频度对翌年天然牧草群落特征的影响
    3.5 典型草原5种主要单种牧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1 不同收获期羊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2 不同收获期针茅挥发性物质分析
        3.5.3 不同收获期达乌里胡枝子挥发性物质分析
        3.5.4 不同收获期中华隐子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3.5.5 不同收获期冰草挥发性物质分析
4 讨论
    4.1 典型草原牧草营养品质研究
    4.2 典型草原牧草最适收获期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
    4.3 典型草原牧草最佳收获工艺条件对其品质的影响
    4.4 典型草原牧草延迟收获品质劣化的机制
    4.5 刈割频度对典型草原牧草补偿性生长影响机制
    4.6 典型草原牧草挥发性物质及其对收获期的响应机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7)轮作改良下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特征及生产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禾草/三叶草草地的类型及分布
    1.2 禾草/三叶草草地建植方式
    1.3 禾草/三叶草草地管理措施
    1.4 刈牧利用对禾草/三叶草草地的影响
    1.5 禾草和三叶草竞争、互惠及群落稳定性特征
    1.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草地改良方法
        2.2.1 实验设计
        2.2.2 草地建植后的管理
    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2.3.1 样地设置
        2.3.2 测定指标和方法
        2.3.3 土/草样样品采集和分析
        2.3.4 草地生产效益分析
    2.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常规/轮作模式下禾草/白三叶草地植物群落特征
        3.1.1 主要植物种重要值
        3.1.2 群落物种多样性
        3.1.3 主要植物种株丛大小
    3.2 常规/轮作模式下禾草/白三叶草地群落生物量构成
        3.2.1 死/活物质及根系生物量
        3.2.2 功能群生物量构成
        3.2.3 草地群落植物种Raunkiaer频度系数
        3.2.4 草地群落稳定性指数(Gordon指数)
    3.3 常规/轮作模式下禾草/白三叶草地土草养分
        3.3.1 牧草养分
        3.3.2 土壤养分
    3.4 常规/轮作改良模式下禾草/白三叶草地经济效益
        3.4.1 常规/轮作改良草地建植投入
        3.4.2 常规/轮作改良草地牧草效益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物种及生物量构成
        4.1.2 草地生产力和稳定性
        4.1.3 主要种群年龄结构
        4.1.4 经济效益分析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呼和浩特地区旱作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维持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人工混播草地的研究进展
        1.1.1 混播草地群落特征
        1.1.2 混播群落种间关系
    1.2 人工草地刈割的研究进展
        1.2.1 刈割次数
        1.2.2 刈割高度
        1.2.3 刈割时期
        1.2.4 刈割对群落种间关系的影响
    1.3 混播草地营养价值的研究进展
    1.4 草地综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气候和土壤
    2.2 试验设计和研究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小区设计
        2.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
        2.3.1 相关数值的计算方法
        2.3.2 数据统计分析
3 建植初期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
    3.1 建植初期草地群落特征年度变化
        3.1.1 产量
        3.1.2 高度
        3.1.3 密度
    3.2 混播草地群落种间关系的年度变化
        3.2.1 产量组分比
        3.2.2 重要值
        3.2.3 种间关系
    3.3 小结
4 刈割对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的影响
    4.1 刈割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4.1.1 刈割频次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4.1.2 刈割高度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4.1.3 刈割时期对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4.2 刈割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4.2.1 刈割频次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4.2.2 刈割高度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4.2.3 刈割时期对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的影响
    4.3 小结
5 草地营养价值
    5.1 牧草营养价值
    5.2 小结
6 草地综合评价
    6.1 草地生产力评价
    6.2 草地营养价值评价
    6.3 人工草地综合评价
    6.4 混播草地刈割制度综合评价
    6.5 小结
7 讨论
    7.1 混播对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的影响
    7.2 刈割对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种间关系的影响
    7.3 草地综合评价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牧草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1.1 雁门关地区草地现状
    1.2 混播草地研究动态
        1.2.1 混播草地草种的选择
        1.2.2 刈割和放牧对人工混播草地的影响的研究
        1.2.3 施肥对人工草地的影响的研究
        1.2.4 混播草地草种组合及混播比例的研究现状
        1.2.5 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试验地自然概况
    2.2 试验材料名称及来源
    2.3 试验设计
    2.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4.1 株高
        2.4.2 产量、茎叶比和鲜干比
        2.4.3 密度
        2.4.4 粗蛋白质(CP)含量的测定
        2.4.5 粗纤维(CF)含量的测定
        2.4.6 粗脂肪(EE)含量的测定
        2.4.7 粗灰分(CA)含量的测定
        2.4.8 水分含量的测定
        2.4.9 无氮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2.5 数据分析方法
    2.6 种群盖度的测定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分析
    3.1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株高变化动态
    3.2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种群密度变化动态
    3.3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种群盖度变化动态
    3.4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组分比例变化动态
    3.5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产量变化动态
    3.6 不同混播方式及行距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对牧草鲜干比的影响
    3.7 不同混播方式及行距对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牧草茎叶比的影响
    3.8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营养价值动态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产量变化动态
        4.1.2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对牧草鲜干比的影响
        4.1.3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牧草茎叶比的影响
        4.1.4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营养价值动态
    4.2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10)豆-禾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植物竞争理论与基础
2 豆禾混播草地的竞争关系
    2.1 光照竞争
    2.2 水分竞争
    2.3 养分竞争
    2.4 温度因子
    2.5 综合竞争资源
3 人工管理措施在豆禾混播草地竞争中的作用
    3.1 放牧对豆禾混播牧草竞争的影响
    3.2 刈割对豆禾混播草地竞争的影响
    3.3 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草地的影响
4 豆禾混播草地中的促进作用
5 豆禾混播草地氮素固定、转移与利用
6 总结与展望

四、刈割频度和强度对红三叶与黑麦草混播草地生产力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混播草地生产力及牧草营养品质的影响因素分析[D]. 刘锦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红三叶异黄酮在刈割6 h内的变化规律[J]. 冯纪铭,何春燕,刘权,齐开,莫海凤. 西北农业学报, 2021(05)
  • [3]混播对红三叶与黑麦草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研究[D]. 何春燕. 兰州大学, 2021(09)
  • [4]不同利用年限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和土壤演变特征研究[D]. 赵一军. 兰州大学, 2021(09)
  • [5]刈割频率对牧草狗牙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张寅坤. 鲁东大学, 2020(01)
  • [6]天然牧草收获模式与品质调控机制研究[D]. 王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7]轮作改良下禾草/白三叶草地植被特征及生产效益[D]. 刘慧紧. 兰州大学, 2019(08)
  • [8]呼和浩特地区旱作混播草地群落特征及其生产力维持机制[D]. 包乌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01)
  • [9]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牧草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综合评价[D]. 韩淑芳. 山西农业大学, 2014(02)
  • [10]豆-禾混播草地种间关系研究进展[J]. 谢开云,赵云,李向林,何峰,万里强,王丹,韩冬梅. 草业学报, 2013(03)

标签:;  ;  ;  ;  ;  

刈割频率和强度对红三叶黑麦草混交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