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横动脉对臂丛神经影响的应用解剖

颈横动脉对臂丛神经影响的应用解剖

一、颈横动脉对臂丛神经影响的应用解剖(论文文献综述)

严正村,张恒柱,顾加祥,刘宏君,孟兆祥,罗文苗,王晓东,王杏东,魏民[1](2022)在《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解剖观察经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中C7神经的定位、走行及长度等相关解剖特征;探讨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1)选取4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其中男2具、女2具, 年龄46~72岁(平均59岁)。模拟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术, 显微镜下游离C7神经近端椎间孔处至远端神经分叉处, 测量C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C7神经长度以及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2)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例脑出血术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 患侧上肢瘫痪, 肌力分别为0级和1级, 肌张力均较高。2例患者均采用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 观察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功能、上肢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情况, 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1)经椎体前路可充分显露和定位两侧C7神经, C7神经走行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 C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1.7~2.5(2.1±0.3)cm, C7神经长度5.6~6.8(6.4±0.5)cm, 椎体前路C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4.8~5.7(5.3±0.4 cm)。(2)2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手术。2例患者术后健侧上肢运动功能均正常, 健侧上肢出现疼痛和麻木感, 均在1个月恢复。2例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 其中1例患者随访12个月, 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 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另1例患者随访8个月, 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 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0级。2例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健侧上肢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 经椎体前路健侧C7神经移位术治疗安全、可行, 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魏瑞鸿,庄永青,刘英男,温桂芬,柯燕娜,刘志东,陈纯玲,黄杰滔,刘兆康,徐滔,劳杰[2](2021)在《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报道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成人标本,对颈外侧区及颈前区结构进行解剖学研究并经锁骨上入路模拟内窥镜手术,确定该术式的最佳路径。根据解剖研究结果,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应用于临床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结果解剖研究表明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最佳手术入路点为头偏向健侧60°轻微后仰时,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与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交点;颈横动脉为镜下操作的解剖特异标志。临床完成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5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2~36个月),按照Roos评定标准,优4例,良1例。结论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有其解剖学基础,临床应用安全可行,能有效解除臂丛神经血管受压征。

张昕[3](2021)在《第一肋骨区域恶性肿瘤扩大切除的手术入路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原发于肋骨的骨肿瘤约占所有骨肿瘤的5%~7%,原发于第一肋骨的恶性肿瘤虽然临床工作中少见,但因肺尖部恶性肿瘤局部转移至第一肋区域引起临床症状的患者时有发现。由于肿瘤组织的持续压迫作用,常规放化疗手段常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而由于第一肋所处的特殊位置及周围解剖的复杂性,且恶性肿瘤切除要求有效彻底,极大地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而切缘不足又会导致肿瘤复发率和转移率居高不下。故第一肋骨区域的肿瘤成为肋骨肿瘤切除的相对手术禁忌症。虽然现有的第一肋骨切除常用手术入路较多,如腋下径路、颈-胸联合径路、锁骨上径路等,但是每种入路都各有优缺点。由于该类病例罕见,现今并无探索类及综述类文献对该区域恶性肿瘤扩大切除的手术入路进行深入解读及系统归纳,使得手术不能规范。如何选择该区域手术入路是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治疗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将以前方手术入路(包括锁骨上入路和颈-胸联合入路)、腋下手术入路和后侧手术入路三个部分展开,通过解剖实践,对这几种常用手术入路的损伤范围和切除范围做系统归纳,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时的手术入路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第一部分:经前方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方法1.采用8具经福尔马林固定过的尸体标本,其中男性6具,女性2具,于标本双侧锁骨上区域行切断锁骨入路,解剖并分离锁骨下动静脉、前、中斜角肌及臂丛神经、膈神经等重要组织,测量其距离骨性体表标志的距离和第一肋骨最远暴露点的位置;2.纵行劈开标本胸骨行颈-胸联合入路,解剖分离胸廓内动、静脉、主动脉弓以及喉返神经和交感干等重要组织并测距。3.结合统计学知识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重要组织的位置分析该入路下的暴露范围及切除范围。结果1.第一胸肋关节处距双侧锁骨下静脉距离分别为:左侧:50.27±3.850(44.02~54.34mm),右侧:50.22±3.743(44.18~53.98mm);第一胸肋关节处距双侧前斜角肌止点内侧缘距离分别为:左侧:60.73±3.497(55.14~64.68mm),右侧:60.65±3.699(54.98~64.38mm)。第一胸肋关节处距双侧臂丛神经内侧缘距离分别为左侧:65.60±3.539(60.22~69.06mm),右侧:65.71±3.731(60.02~69.44mm);第一胸肋关节处距双侧锁骨下动脉距离分别为:左侧:66.70±3.323(61.68~70.14mm),右侧:66.33±3.698(60.96~70.68mm);第一胸肋关节处距双侧中斜角肌前缘的距离分别为:左侧:76.81±3.565(71.48~80.64mm),右侧:50.22±3.743(71.72~80.52mm);第一胸肋关节胸骨外缘距胸廓内动脉距离分别为:左侧:3.63±0.518(2.98~4.36mm),右侧:3.67±0.487(3.02~4.28mm);第一胸肋关节胸骨外缘距胸廓内静脉距离分别为:左侧:6.77±0.304(6.48~7.30mm),右侧:6.65±0.530(5.92~7.50mm)。以上数据和T1-T3节段交感干距肋头的距离经统计学分析左右两侧距离均无统计学差异。而行左侧入路时应注意主动脉弓对术区的影响,右侧应注意喉返神经的起点处(位置高于左侧)。2.经锁骨上入路时中斜角肌止点前缘距第一肋骨暴露最远点上缘的距离为左侧:12.85±2.739(7.74~15.86mm),右侧:13.17±2.623(8.82~16.28mm),双侧经数据分析无统计学意义,而经颈-胸联合入路时8具标本共16侧均可暴露第一肋骨全长和后方第一胸椎。第二部分:经腋下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方法1.采用5具经福尔马林固定过的尸体标本,其中男性3具,女性2具,于标本双侧行腋下入路,解剖并分离锁骨下动静脉、前、中斜角肌及臂丛神经等重要组织,将第一肋骨向前方和后方游离,测量第一肋骨前、后最远暴露点距离前斜角肌内侧缘和中斜角肌前缘的距离;2.结合统计学知识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重要组织的位置分析该入路下的暴露范围及切除范围。结果第一肋骨前端最远暴露点距前斜角肌止点内侧缘距离分别为:左侧:39.42±3.045(34.30~42.48mm),右侧:39.56±3.067(34.42~42.26mm);第一肋骨后端最远暴露点距中斜角肌止点前缘距离分别为:左侧:19.49±1.470(17.76~21.28mm),右侧:19.54±1.452(17.84~21.32mm)。以上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经后侧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方法1.标本同第二部分,于标本双侧行后侧入路,解剖并分离肩部及涉及的头颈部肌层,将第一肋骨向前方游离,测量第一肋骨前端最远暴露点距离中斜角肌前缘的距离。2.结合统计学知识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该入路下对头颈部肌层的损伤情况和对第一肋骨区域的暴露范围及切除范围。结果1.第一肋骨前端最远暴露点距中斜角肌止点前缘距离分别为:左侧:17.54±1.590(15.24~19.16mm),右侧:17.62±1.401(15.38~18.66mm)。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左右两侧无统计学差异。2.该入路实施时可沿肌纤维走行分离斜方肌和小菱形肌,但对下方的头夹肌、颈夹肌和头半棘肌内从等有一定损伤,且重建相对困难。结论1.经锁骨上入路和经腋下入路分别能对第一肋骨前中部肿瘤和第一肋骨中部肿瘤做到有效切除:锁骨上入路对于第一前肋范围和前、中斜角肌起点处暴露更加充分,且能做到直视下操作,但是对于第一肋骨中后部的肿瘤暴露范围不足,为保障充足切缘,肿瘤后方范围不可侵及中斜角肌止点后;腋下入路相对损伤较小,但切除范围局限:后方不可超过中斜角肌止点后,前方一般不能超过前斜角肌止点内侧缘2cm。2.颈-胸联合入路拥有其他入路均无法达到的切除范围:其可在直视下切除整段第一肋骨,包括侵及胸肋关节和肋椎关节甚至部分椎体的病损,但是损伤较大,应谨慎选择。3.经后侧入路切除第一肋能良好地暴露臂丛神经的根部结构,更方便用于神经松解。但该入路切除范围较局限,仅限发生于第一肋骨后部的肿瘤,且此入路对头颈部肌从损伤较大,术后的肌肉重建困难较大。

张玉茹,邹暄潆,李婉婷,蔡永莉,吴琴,李一帆[4](2021)在《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的变异类型》文中研究说明血管变异在人体中广泛存在,了解正常人体解剖结构及变异情况对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临床医生而言尤为重要。以往在各大学术论文上对各类血管变异的报道并不少见,但是却缺乏较为全面的总结。现对最近几十年内的25例各类医学杂志中关于颈部血管变异的报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总结,旨在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1颈总动脉变异颈总动脉的变异比较常见,笔者将其分为4种情况。

唐二千[5](2020)在《颈横动脉穿支皮瓣在面颈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应用颈横动脉2种穿支(颈段和背段)皮瓣(或扩张皮瓣)修复面颈部瘢痕和放射性溃疡创面,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应用颈横动脉颈段和背段穿支(扩张与未扩张)皮瓣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15例皮瓣按穿支位置分为颈段与背段组,是否埋置扩张器分为扩张与未扩张组进行比较,用SPSS13.0将收集的数据做统计学分析。瘢痕或放射性溃疡切除面积、皮瓣切取面积、皮瓣厚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的P值,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颈段组与背段组的比较:15例皮瓣中颈段穿支皮瓣8例,背段穿支皮瓣7例,瘢痕或溃疡切除面积颈段组为134.00±52.27 cm2,背段组为115.14±38.76 cm2,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瓣切取面积颈段组为136.00±51.26 cm2,背段组为133.00±43.85cm2,两组皮瓣切取面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皮瓣厚度颈段组(4.33±0.88 mm)明显薄于背段组(6.79±0.99 mm)(P<0.05)。(2)扩张组与未扩张组的比较:15例皮瓣中扩张组8例,未扩张组7例,瘢痕或溃疡切除面积扩张组(153.88±33.19cm2)显着大于未扩张组(92.43±35.74cm2)(P<0.05);皮瓣切取面积扩张组(163.38±35.23 cm2)显着大于未扩张组(99.43±33.46 cm2)(P<0.05);皮瓣厚度扩张组(4.48±1.06 mm)明显薄于未扩张组(7.00±0.96 mm)(P<0.05);手术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本组15例皮瓣中,1例皮瓣远端约3 cm×2 cm大小淤血坏死,经薄中厚皮片移植后修复,其余14例皮瓣完全成活,供区一期缝合(除1例剩余3 cm×3 cm大小采用薄中厚皮片移植修复),随访3~12月,皮瓣颜色、质地、厚度与面颈部皮肤相似,术后早期面颈部皮瓣痛觉存在,触、温觉迟钝,3月后面颈部皮瓣浅感觉(痛、触、温)全部恢复,5例感觉恢复到S3,10例恢复到S2,患者满意度93.3%。结论:颈横动脉颈段穿支皮瓣较背段穿支皮瓣薄,扩张后颈横动脉穿支皮瓣薄,皮瓣切取面积大,皮瓣颜色、质地、厚度与面颈部皮肤接近,术后外观好;有锁骨上神经支配,术后皮瓣感觉好等优点,是修复面颈部创面的理想选择。

张轩,庄永青,劳杰,熊洪涛,魏瑞鸿,刘英男,温桂芬,徐涛,刘兆康,陈纯玲[6](2019)在《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研究一种新的锁骨上入路微创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及模拟手术。方法 在5具10侧成人甲醛浸泡标本逐层解剖颈外侧区及颈前区,依据其解剖特点确定内窥镜手术入路及手术操作平面,测量入路点至颈横动脉的距离。在1具双侧人体标本上模拟内窥镜手术,观察组织层次及探查松解臂丛神经。结果 胸锁乳突肌胸骨头至乳突长度为(13.78±0.94) cm,胸锁乳突肌后缘与臂丛颈5神经根上缘交界处距离胸骨头长度为(7.79±0.60) cm,臂丛颈5神经根上缘至胸骨头的距离占胸锁乳突肌全长比例为(56.58±2.78)%。解剖研究表明最佳手术入路点为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头偏向健侧60°,纵行切开1 cm。以该切口于新鲜人体标本进行模拟手术操作,颈横动脉为镜下标志性解剖结构。结论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微创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可行性高,可清晰暴露臂丛神经,进行臂丛神经松解操作,有临床应用价值。

陆剑锋,刘宗宝,黄建平,朱晓波,陆飞伟,王涛[7](2017)在《应用颈横动脉转位腋动脉治疗锁骨下动脉挫裂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颈横动脉转位腋动脉治疗锁骨下动脉挫裂伴臂丛损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与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6月至2014年8月,采用大隐静脉移植、颈横动脉转位腋动脉的手术方法治疗锁骨下动脉挫裂伴臂丛损伤3例,同期行臂丛探查修复术(吻合或转位),其中伴锁骨骨折的2例同时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术后通过临床随访、B超和DSA检查,观察患肢的血供变化以及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结果围手术期患者无死亡。随访25年,尺、桡动脉搏动恢复,远端肢体血运良好,锁骨骨折复查X线片;术后3个月内都达临床愈合,患肢肩关节能外展,肘关节能伸屈,2例腕关节、手指能伸屈。结论采用大隐静脉移植,颈横动脉转位腋动脉这种术式治疗锁骨下动脉挫裂,手术相对简单、安全性高,术后明显改善肢体血液循环,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谢利双[8](2017)在《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肩周炎是一种以肩痛、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筋伤,因该病多发生于50岁左右的患者,该年龄段处于工作的中间力量,目前肩周炎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研究己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诊疗标准尚有争议,我国人口众多,发病患者占骨科病人的1%,需要寻找一种简便廉效、易于推广的诊断治疗方法极为重要。针刀微创治疗肩周炎是一种理想的技术,需要把相关针刀入路进行分析,从理论和临床上进行合理的论证,以便更好的在接诊中运用。研究目的:全面综述肩周炎的中西医理论观点,以及当今各种治疗方案,分析针刀微创治疗的机理与临床应用。通过对人体标本进行针刀治疗的方案,并对相关标本部位的尺寸进行测量和研究,把相关的数据用来指导筛选确定针刀入路的临床应用,观察针刀微创治疗技术在肩周炎的临床症状包括VAS疼痛,活动角度及L‘Insalata评定的影响,通过规范标准化针刀治疗方案。评价针刀治疗技术对肩周炎治疗的安全入路风险与疗效,探讨针刀微创治疗的机理及临床规范。研究方法:实验研究以成人尸体上肢标本例进行局部解剖,观察肌肉、血管、神经分布走行以成人15具标本测量骨性标志,指导整理针刀治疗肩周炎的安全有效的入路。并结合临床60例患者分成两组,针灸组30人,针刀组30人,进行针刀治疗临床应用研究对比。临床采用随机方法分两组,即针刀组与针灸组,针刀组采用解剖数据确定安全的针刀松解疗法,每周治疗1次,4次为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治疗结果。针灸组取穴,每日一次,5次一个疗程,间隔2日,进行4个疗程。对L‘Insalata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肩关节VAS疼痛分数、肩关节功能活动3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5具成人尸体标本提供了大量的图像和数据,并直观的展示了针刀进入人体后松解相关的神经与肌肉组织对肩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结合针刀理论整理出13个治疗肩周炎相对安全的针刀入路,在临床治疗运用,对60例患者进行针刀松解法与针灸治疗的对比,针刀组与针灸组的VAS评分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19、0.036与0.001,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外展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0、0.036与0.032,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前屈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0,0.000与0.014,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内旋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10,0.002与0.000,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外旋角度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0,0.000与0.001,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的L‘Insalata评价表评分组间比较在治疗1个月,3个月后的随访、6个月的随访,P指分别为0.002,0.003与0.030,针刀组明显优于针灸组。针刀组与针灸组治疗前后没有出现患者受伤的报道.针刀组治疗肩周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活动、L‘Insalata评价表各个方面均优于针灸组。

张轩[9](2016)在《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锁骨上窝部臂丛神经及其毗邻结构解剖特点,为内窥镜技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的开展提供临床解剖学基础,探索锁骨上手术入路和操作平面,以降低损伤邻近血管、神经组织的风险,并提供临床手术入路。方法:首先,5具10侧国人福尔马林浸泡标本逐层解剖颈外侧区及颈前区的解剖结构,分离暴露臂丛神经及周围解剖结构,确定内窥镜手术操作平面。其次,在2具4侧标本测量臂丛神经的体表投影,确定最佳内窥镜入路点,测量入路点距离颈横动脉距离。然后,在1具双侧国人人体标本上模拟内窥镜手术,观察组织层次及探查松解臂丛神经,确定内窥镜下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最佳手术入路点、操作平面及手术步骤。最后,将此微创手术方式应用于临床患者。结果:1.5具标本10侧胸锁乳突肌胸骨头至乳突长度为13.78±0.94cm,胸锁乳突肌后缘与臂丛颈5神经根上缘交界处,距胸骨头长度为7.79±0.60cm,臂丛C5神经根上缘至胸骨头的距离占胸锁乳突肌全长比例均值为56.58±2.78%。2.2具标本4侧颈部标本验证胸锁乳突肌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作为内窥镜手术入路点,距离臂丛神经0.99±0.20cm,距离颈横动脉1.44±0.40cm。3.最佳手术入路点设计:水平放置标本,胸锁乳突肌后缘,胸骨头至乳突全长60%处作为手术入路点,头偏向健侧60度,纵行切口1cm,该切口作为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进行模拟手术。4.在1具2侧国人新鲜人体标本上行内窥镜模拟手术,内窥镜从头侧进入颈阔肌下层面进行操作,松解臂丛神经。5.胸廓出口综合患者应用内窥镜微创治疗2例,成功缓解上肢麻木、乏力等症状,肌肉萎缩无进展,术后随访半年,未发现疾病复发。结论:解剖研究、模拟手术及临床手术证明锁骨上入路内窥镜微创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可行并且取得满意疗效,具有创伤小、疤痕小、愈合时间快等优点。

陈峥,鄂占森,杨世梅,刘颖[10](2014)在《颈横动脉主干起始位置及背段分支的超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颈横动脉主干起始位置及背段分支的超声检查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正常成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35岁,平均年龄24岁。应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812MHz,对两侧共60条颈横动脉进行观测。结果颈横动脉主干起始自甲状颈干占68%,直接起自锁骨下动脉占32%;颈横动脉背段分出深、浅两支占54%,深支单独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占30%,深支缺如占16%。颈横动脉起始处内径左侧为(2.00±0.17)mm,右侧为(2.12±0.23)mm。血流频谱呈单向双峰等形态。结论超声可较好地显示颈横动脉起始位置、走行、背段分支等形态学特征及血流参数,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术前超声影像学信息。

二、颈横动脉对臂丛神经影响的应用解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横动脉对臂丛神经影响的应用解剖(论文提纲范文)

(2)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解剖学实验
        1.1.2 临床研究
    1.2 方法
        1.2.1 解剖学观察
        1.2.2 临床手术
        1.2.3 疗效评价
2 结果
    2.1 解剖研究结果
        2.1.1 锁骨上入路点
        2.1.2 标本模拟手术
    2.2 临床应用效果
    2.3 典型病例
3 讨论
    3.1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解剖基础
    3.2 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要点
        3.2.1手术入路点选择
        3.2.2 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3.3 胸廓出口综合征内窥镜手术应用进展

(3)第一肋骨区域恶性肿瘤扩大切除的手术入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经前方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测量工具
        1.2 研究方法与测量指标
    2 锁骨上切断锁骨入路
        2.1 显露
        2.2 数据测量
        2.3 确定显露范围及数据分析
        2.4 手术区域重要结构的解剖
        2.5 结果
    3 颈-胸联合入路
        3.1 显露
        3.2 数据测量
        3.3 确定显露范围及数据分析
        3.4 手术区域重要结构的解剖
        3.5 结果
    4 讨论
        4.1 临床手术方法
        4.2 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分析及优缺点
    5 小结
第二部分:经腋下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测量工具
        1.2 研究方法与测量指标
    2 结果
        2.1 相关解剖数据测量结果
        2.2 可显露范围
        2.3 该入路周围重要解剖结构
    3 讨论
        3.1 临床手术方法
        3.2 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分析及优缺点
    4 小结
第三部分:经后侧入路切除第一肋的解剖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
        1.2 研究方法与测量指标
    2 结果
        2.1 相关解剖数据测量结果
        2.2 可显露范围
        2.3 该入路周围重要解剖结构
    3 讨论
        3.1 临床手术方法
        3.2 手术入路的可行性分析及优缺点
    4 小结
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第一肋骨切除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手术入路选择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4)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的变异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 颈总动脉变异
    1.1 颈总动脉起始部位变异
    1.2 颈总动脉分叉变异
    1.3 颈总动脉缺如
    1.4 颈总动脉走行变异
2 颈内动脉变异
    2.1 颈内动脉走行变异
    2.2 颈内动脉缺如
3 颈外动脉的变异
    3.1 甲状腺动脉发自颈总动脉
    3.2 舌动脉、面动脉共干
4 颈内、外动脉的走行变异

(5)颈横动脉穿支皮瓣在面颈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横动脉颈段和背段穿支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解剖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2 西医对肩周炎的认识与研究
    3 肩外疾病综合性的分析
        3.1 颈椎源性肩周炎
        3.2 冠心病
        3.3 神经系统疾病
        3.4 内分泌系统疾病
        3.5 心理因素
    4 肩关节疾病的相关检查
        4.1 X线片检查
        4.2 MRI检查
        4.3 CT检查
        4.4 B超检查
        4.5 关节镜检查
        4.6 血阻图检查
        4.7 肩关节造影
        4.8 肌电图检查
    5 肩周炎诊断分型
    6 中医与西医对肩周炎的治疗
        6.1 针灸
        6.2 肩关节镜
        6.3 神经阻滞注射疗法
        6.4 推拿
        6.5 肩周炎外科手术
        6.6 高压氧疗法
        6.7 口服药物
        6.8 局部药物外贴与导入技术
        6.9 针刀治疗肩周炎技术
    7 针刀治疗肩周炎入路及治疗理论的研究
第二部分 解剖研究
    1 试验标本与方法
    2 实验步骤与结果
    3 针刀治疗肩周炎与解剖学的研究
    4 针刀松解法治疗肩周炎临床应用要点
        4.1 锁骨下臂丛神经卡压松解手术入路
        4.2 斜角肌间臂丛神经卡压松解手术入路
        4.3 腋路臂丛神经卡压松解的入路
        4.4 肩胛上神经卡压神经松解针刀入路
        4.5 颈部C5-C7棘间点松解针刀入路
        4.6 颈部C5-C7关节突关节松解针刀入路
        4.7 肩峰下滑囊针刀入路
        4.8 肩胛下肌针刀入路
        4.9 冈上窝与冈下窝针刀入路
        4.10 大圆肌与小圆肌的针刀入路
        4.11.喙突部应用入路
        4.12 肱骨大结节应用入路
        4.13 结节间沟入路
第三部分 临床应用
    1 一般资料
    2 肩周炎中医与西医的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分组及治疗方法
    6 疗效评价
    7 实验的伦理问题和安全保障问题
    8 数据处理
    9 实验结果
    10 不良反应
第四部分 讨论
    1 解剖学是针刀治疗肩周炎的基础
    2 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西医理论机制
    3 针刀治疗肩周炎的中医理论机制
    4 针刀临床应用的医患交流
    5 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空白组设置问题
    6 临床疗效分析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实验材料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和展望
6.参考文献
7.附图
8.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8.1 发表论文
    8.2 参与课题
9.致谢

(10)颈横动脉主干起始位置及背段分支的超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超声检查方法
        1.2.2 观察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颈横动脉主干起始位置
    2.2 颈横动脉相关测量
    2.3 颈横动脉背段分支
3 讨论

四、颈横动脉对臂丛神经影响的应用解剖(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J]. 严正村,张恒柱,顾加祥,刘宏君,孟兆祥,罗文苗,王晓东,王杏东,魏民.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02)
  • [2]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J]. 魏瑞鸿,庄永青,刘英男,温桂芬,柯燕娜,刘志东,陈纯玲,黄杰滔,刘兆康,徐滔,劳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21(04)
  • [3]第一肋骨区域恶性肿瘤扩大切除的手术入路探索[D]. 张昕.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的变异类型[J]. 张玉茹,邹暄潆,李婉婷,蔡永莉,吴琴,李一帆. 解剖学杂志, 2021(01)
  • [5]颈横动脉穿支皮瓣在面颈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D]. 唐二千.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6]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J]. 张轩,庄永青,劳杰,熊洪涛,魏瑞鸿,刘英男,温桂芬,徐涛,刘兆康,陈纯玲. 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9(01)
  • [7]应用颈横动脉转位腋动脉治疗锁骨下动脉挫裂伤[J]. 陆剑锋,刘宗宝,黄建平,朱晓波,陆飞伟,王涛.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7(03)
  • [8]针刀治疗肩周炎的解剖与临床应用[D]. 谢利双.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锁骨上入路内窥镜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的临床解剖学研究[D]. 张轩. 暨南大学, 2016(02)
  • [10]颈横动脉主干起始位置及背段分支的超声研究[J]. 陈峥,鄂占森,杨世梅,刘颖.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4(05)

标签:;  ;  ;  ;  ;  

颈横动脉对臂丛神经影响的应用解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