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身体素质谈高校体育改革

从大学生身体素质谈高校体育改革

一、从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谈高校体育改革(论文文献综述)

唐子贤[1](2021)在《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田径运动一直以来都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田径运动在体教融合、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田径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受欢迎,但利用田径运动作为健身的一种手段逐渐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因此本研究针对高校学生在参与田径健身活动过程中出现参与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认识不全面、田径健身的整体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分析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有效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低水平的问题。研究方法:以扬州大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较全面地了解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的现状,以期待视野为理论依据,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初步探讨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就如何促进大学生田径健身活动进一步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为丰富高校田径健身理论和实践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研究结论:1、在学生田径健身的认识上,只有少部分学生了解田径健身,对田径健身喜爱程度不高,对田径健身价值上有一定认知但是不全面;学生田径健身在锻炼时长和强度上有待提高;学生选择田径健身的方法较为单一,学校是其进行健身的主要场所;在学生田径健身的锻炼效果上,会参加田径健身与普通组相比,男生在1000米(P=0.04)、50米(P=0.011)和引体向上(P<0.001)有显着性差异,女生在800米(P=0.01)、50米(P<0.001)、一分钟仰卧起坐上(P=0.0 1)有显着性差异,其他项目上无显着差异(P>0.05)。2、在学生期待情况上,学生对学校田径健身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在田径健身时有专业指导的期待值都达到了 80%及以上。3、影响学生进行田径健身的主要因素是教师是否在课上教授相关田径健身知识(P=0.002),其次分别是对田径健身的了解程度(P<0.001),受身边其他人影响(P<0.001),学校是否开展了田径健身课程(P=0.004),在田径健身时是否有专业指导(P=0.01)以及自我对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需求(P=0.017)。4、据此提出了思考:1)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2)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3)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4)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5)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校园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6)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陈颖[2](2021)在《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综合实力逐步增强,体育的高速发展成为了促进我国综合实力发展的因素之一。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是曲折的。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建立,不仅扩大了全区大学生的体育活动空间,还推动了全区高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与改革,为全区的高校搭建了交流与学习的桥梁。本文以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为研究对象,以非营利组织治理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概况,发展经历,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职能的履行情况、性质的基本特征、规章制度与内部监管制度情况、内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情况、协会的资源与经费情况、以及协会的宣传方式情况,教师对协会的认知情况及参与情况及协会发挥的作用等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果: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是经过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注册、教育厅主管的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职能履行的不够充分,政府参与过多,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机制、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缺乏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支持,缺少监督管理部门和制度。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内部组织结构及相关部门的设立过于形式主义。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人力资源水平低下,存在工作人员配比不足的问题。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过于依靠政府,经费来源比较单一,致使经费比较匮乏。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宣传力度不足,宣传方式单一。针对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给予以下建议,为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需要进一步明确组织宗旨和目标,完善职能并准确定位。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大力度为协会提供政策支持,减少直接干预,使协会更大发挥和体现其职能和作用。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要完善组织内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监督体系,提高公信力。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应优化组织结构,增加独立的财务部门、商务部门和宣传部门,负责协会的资金运转、实体运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提高自身造血能力,为协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需要增加工作人员数量,各部门要配齐相应的工作人员,明确部门职责,真正地为高校学生和教师服务。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宣传方式,例如,建立网站、公众号平台,与媒体平台合作对赛事进行直播,提高协会的知名度,让更多地人深入了解协会。

殷尔旺[3](2021)在《羽毛球运动对高校男生体育动机影响的调查研究 ——以哈尔滨市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体育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它决定着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倾向性、活动强度和坚持性,对体育学习和锻炼行为起着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的功能,对体育活动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身体素养、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和建立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不仅是改革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成效的重要所在。但要实现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就必须明确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倾向性、活动强度和坚持性。因为只有明晰了学生的体育动机,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才能让学生愿意上体育课,才能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身体素养、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和建立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由此,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育动机,就成为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体育课程的重要环节。羽毛球运动,作为一项隔网对抗性体育运动项目,不仅具有较高的运动价值、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羽毛球课程的学习,不仅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还能通过双打项目的团结协作,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与社会适应性。虽然高校羽毛球课程已经开设多年、也颇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要适应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提升教学成效,就必须对学生羽毛球运动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倾向性、活动强度和坚持性展开深入的研究,以此发展其内在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更好的促进羽毛球课程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基于此,本研究以羽毛球运动对高校男生体育动机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专家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哈尔滨三所高校男生为具体调查对象,对高校男生羽毛球运动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倾向性、活动强度和坚持性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对哈尔滨三所高校调查中了解到高校男生参与羽毛球运动的动机倾向可以大体分为兴趣爱好动机、健全身心动机、社交人际动机、自我满足动机、地位与声望动机五大类型,其中,兴趣爱好动机的程度最强,地位与声望动机的程度最低,且不同年级男生参加羽毛球运动体育动机有着明显差异。(2)高校男生参加羽毛球运动前后体育动机对比有这很大的区别,学生在参加羽毛球后,相比较于参加羽毛球运动前,差异最明显的几个方面分别为提高羽毛球技术,获得羽毛球选修课学分以及提高社交能力,其次治疗颈椎病、增加团队意识、增强身体协调性、提高社交能力这几个方面,在参与这项运动后的体育动机都有着较为显着的提升。(3)高校男生了解羽毛球运动主要源于羽毛球课堂,多数学生认为参与羽毛球运动在培养学生体质道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道德方面学生们认为在羽毛球运动中提现最多的是公平竞争原则,而在促进大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中多数学生选择了参与羽毛球运动最多的是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并且参加羽毛球运动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成效的提升。(4)为了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动机,就要完善羽毛球师资力量不足、羽毛球课内外一体化不足、羽毛球课程安排不完善、羽毛球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从而满足更多高校学生参加羽毛球运动的需要,让学生真正的热爱羽毛球运动。

张庭[4](2020)在《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历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辉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大学生,推进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前进步伐。但随着时间的积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传统的传习式教学模式已逐渐显露出许多问题与诟病,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等。所以,本文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中,旨在探索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及其对比传统教育模式与运动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方面的影响。从而为运动教育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研究认为:(1)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都能够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但传统的传习式教学模式与运动教育模式对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提升均无明显帮助,且两种教学模式之间也不存在显着性差异。(2)在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升大学生运动技能的水平。研究发现实验后班级A(对照班)和班级B(实验班)60名同学的健美操技能成绩均得到了大幅提升,成绩结果分别为70.5±2.1和85.3±2.5*,而且班级B(实验班)的健美操技能水平高于班级A(对照班),运用统计学方法检验结果显示p<0.05,存在显着性的差异。(3)在大学生运动参与方面,实验后班级A(对照班)的体育学习兴趣的总体均值得分为78.9566,班级B(实验班)的体育学习兴趣的总体均值得分为86.4307,班级B(实验班)的均值得分高于班级A(对照班)的得分,且存在显着性的差异,也就是说,在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升大学生运动参与兴趣的水平。(4)运动教育模式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运动教育模式在体育课堂中的运用,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与同学之间的沟通配合增加,并在沟通交流之间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体现出了体育锻炼对于改善心理健康的问题和提高人际交流的积极影响,不断增进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5)在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教学中,运动教育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研究发现,实验之后班级A(对照班)的社会适应能力均值得分为28,班级B(实验班)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均值得分为31,二者相差3分,且卡方检验值P值<0.05,存在显着性差异。

高昌慧[5](2020)在《信阳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研究》文中认为《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数据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4年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高校中学生“体测”挂科竟成了常态。为此,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学生“体测”不合格者不能毕业。可见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本文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据分析法对四所高校的体育社团和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研究。制作了并发放了《信阳市普通高校参加体育社团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情况调查问卷》和《信阳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情况调查问卷》,分别收到有效问卷1971份和2007份。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信阳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建设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健全,社团指导老师配备和监管不严,社团经费来源单一、学校支持力度有待提高等,影响体育社团的有效运营和社团作用的有效发挥。(2)信阳市普通高校学生健康认知水平有待提高。有58.1%以上的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满意。社团学生整体对健康认识和健康满意度水平比非社团学生要高。(3)信阳市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锻炼方式单一,88.6%的学生以自己锻炼为主。体育锻炼时间偏短,每次锻炼时长在30分钟以上的占26.2%。体育锻炼频率不高,一周锻炼3次以上的只有50.6%。(4)社团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好于非体育社团学生。社团学生中,能够坚持经常性锻炼的约占85.4%。非社团学生中,能够坚持经常性锻炼的约占56.78%。(5)体育消费类型以购买体育运动服饰为主,体育消费水平大多处于500元以下。男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稍高于女生,社团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略高于非社团学生。(6)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社团学生的锻炼频率在每周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学生比例远高于非社团学生,而且锻炼频率和时间随着加入社团时间的增加而逐年增加。并提出了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建议:一是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二是完善体育社团制度建设,提高体育社团的管理水平;三是拓宽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提高社团活动质量;四是打造体育社团文化特色,弘扬体育精神文化。

佟浩[6](2020)在《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大学阶段是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的阶段,也是学生发展身体素质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时期。研究显示,发展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仅仅依靠体育课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课外体育锻炼对其进行延伸和补充;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行为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可见,课外体育锻炼在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养成过程中存在非常主要的地位。因此对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特征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对促进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和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存在重要的意义。本文充分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哈尔滨市15所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进行调查后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项目呈现以跑步为主的单一性与便捷性特征;地点主要集中在校内免费场所呈现便捷性与零消费特征;锻炼形式多与同学或朋友一起呈现群体性特征;时间段分布上较为零散,呈现碎片化特征。课外体育锻炼频率、强度和时间上均达到体育人口标准的比例较低。有1/3的学生每周锻炼1-2次,过半数学生达到每周3次以上,锻炼时间普遍都超过30分钟,多数学生达到中等锻炼强度,但是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大学生仅占30%。课外体育消费金额在500元以内的学生较多,并且呈现以实物型消费为主的特征;有1/3的学生认为体育健身类APP可以提高运动兴趣,健身类APP辅助运动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使用体育健身类APP辅助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占比较少。二是哈尔滨市不同性别和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上存在差异。三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喜欢程度、锻炼动机、自我锻炼能力以及安全防范意识。外部因素包括体育设施、课业压力、组织与管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体育健身类APP以及地域因素。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资金投入。二是加强大学生运动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三是提高高校体育文化氛围,加强对体育社团的组织和建设。四是体育健身类APP与课内外体育锻炼相结合。五是结合哈尔滨市气候和环境特点,加大冰雪类体育课程的开发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

程华东[7](2019)在《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2001-2018年CNKI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946篇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全部期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并借助Cite 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刊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研究主要内容与前沿等进行可视化分析,旨在全面把握我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研究的特征与趋势,为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通过研究得到结论如下:(1)2001-2018年间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期刊文献总量与核心期刊数量变化趋势都呈波动变化的特征;2001-2009年间期刊文献总量呈急剧上升,随后稳定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且总量较大;2001-2006年间核心期刊数量在稳定的状态中不断攀升,2006-2012年间维持在较高水平波动变化,2012-2018年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数量相对较少。(2)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些较稳定且联系较密切的研究合作团体,但整体发文量较低,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作者或机构还处于“孤立”特征且合作较少,同时缺乏具有领军意义的研究作者与机构。(3)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波动较大,研究内容多样化且充满活力,学界对该领域研究特征呈多方关注——集体狂热——理性回归的变化趋势。(4)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现状对策与发展趋势、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健康、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设置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等方面是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主要内容,研究主题历经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探索、体育运动方法探索、研究现状与对策探索、高职与高中体育教学探索、青少年体质健康探索等演化过程。(5)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可分为逐步拓展与基础研究积累时期、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与快速发展时期、研究领域继续拓展与理性回归时期三个研究阶段,而体育思想、体育课程改革和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相关研究为各阶段研究前沿。(6)我国体育教学模式未来研究要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研究主题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研究内容强调实证性研究,同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将得到深化。

刘旭明[8](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指出“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葛辉[9](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指导,对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无论是在我国体育事业力求长足发展的大背景下,还是在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迫切要求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借助科学发展观、系统论、路径依赖理论等研究理论,以及学校体育学、体育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中有关运动队建设与发展的视角和观点,以丰富的客观现实素材,从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球员招募、文化教育、专项训练、职业规划等几个方面,对现阶段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客观详细的分析和探讨,为今后相关部门制定出更加完善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方案提供一个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更加丰富我国现行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体系和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篮球优秀竞技人才的培养以及学校篮球运动的综合发展做出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贡献。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实地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以588普通高校现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308名普通高校退役高水平篮球运动员、54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教练员和37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负责人作为问卷调查对象,以20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教练员、4名中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的相关工作人员、5名现役和5名退役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10名美国大学篮球队相关人员或研究人员作为访谈对象,对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国家层级目标定位方面:由于办学质量和建队时间的原因,只有少数学校将国家层级的目标写入到了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目标体系之中;省市区域层级目标定位方面:多数球队将建设目标放在了学校层级之上,对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层次—省市地区层级目标却几乎没有纳入到球队建设目标体系之中;在学校层级目标定位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极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球队在学校层面的目标更加倾向于为学校带来利益,而非服务于学生;在运动员层级目标定位方面:单纯设置“提升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目标影响了运动员的综合发展。(2)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招生形式方面: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运动员招生构成上主要分为高水平运动员和运动训练专业学生;招生人数方面:每支球队每年能够补充的球员人数十分有限;招生生源方面:基本以综合竞技能力相对较差的普通高中球员为主;招生依据方面:以运动员等级证书为前提,重专项技术轻文化知识;招生时间方面:运动训练学生相对固定,但是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招生时间不固定,对学生学习、生活时间安排影响较大。(3)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文化教育专业选择情况: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之间的选择人数基本持平;课程学习形式方面:以赛前集训停课、平时正常上课的形式为主,但一些一流办学水平高校没有采取任何停课训练形式;课外学习时间方面:由于训练量影响了学生课余学习精力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在课余文化学习时间较少;学习管理形式方面:以集体教学为主,缺乏针对于篮球队运动员的分班教学;学习成绩情况:整体学习成绩较差,一般运动员存在挂科行为。(4)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专项训练训练频次和时间方面:训练频次和时间比较多,过于消耗运动员的时间和精力,影响到了文化课程的学习以及其他学校活动的参加;训练方法方面:目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在训练方法选择依据上是较为多元化,但是运动员的满意度较低;训练动力方面:满足感较为理想,但是缺乏对运动员长远发展的考虑使得部分运动员的需求满足感较低;训练激励机制方面:全部球队都采用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的策略,但是部分球队以学分作为奖励机制并不合理;教练员方面:目前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是学历水平、职称水平和运动经历不理想,同时缺乏高层次的国内外培训和学习。(5)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方面:场馆配置基本能够满足训练和参赛要求,但是在数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功能性场馆配置方面:整体情况不理想,尤其在康复理疗室、洗浴间、数据分析室的配备上存在较大问题;训练设施配置方面:在康复理疗设施、训练监控设施和科研分析设施上的配置不够理想;场地管理主体方面:后勤部门是场馆设施的主要管理主体,这对于球队在场馆设施使用的便捷度上会产生一定问题。(6)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综合保障政策保障方面:国家级政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学校政策保障不完善,财务、就业、考试方面政策保障力度较差;资金保障方面:每年的经费拨付在50万元左右,但是经费报销程序上较为繁琐;科研保障方面:生理生化监控设备、训练恢复设备配置不足,科研人员和科研技术培训较差;安全保障方面:几乎所有的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都从主观上缺乏对安全保障的重视;医疗保障方面:运动损伤恢复设备以及运动疲劳恢复设备不足,医护人员配合较差。(7)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退役选秀与就业规划退役选秀方面:选秀对象存在偏差、目标与形式存在脱节、新秀薪资制度有待完善、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模式同选秀制度存在脱节、职业俱乐部青年队制度阻碍了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选秀;就业规划方面:就业率较高但专业对口程度较差、就业定位缺乏为祖国和社会服务的大局观念、就业途径呈现多元化特点、就业以学校所在省区和东南沿海地区为主、就业单位则由于运动员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掌握较差而选择私企和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多、就业满意度较差。(8)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竞赛机制CUBA参赛目的方面:部分学校单纯将成绩作为了参赛目标,球队培养与建设目的出现了异化;赛事成绩要求方面:多数球队所在学校都明确设置了成绩要求;奖励机制方面:奖学金优先和物质奖励方面采用的球队数量也比较多;赛事满意度方面: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对于CUBA赛事的整体满意度较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建设与发展策略:(1)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的建设与发展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体现出水平差异;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避免功利主义倾向;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以运动员的综合发展为本位;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达成的根本途径。(2)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招生制度的建设与发展细化招生名额限制,强化招生与球队建设的供需结合;优化等级划分的考核方式,逐渐向竞技能力数据化考核的方向倾斜;优化文化课程考试,实现专项技术与文化知识考核双管齐下。(3)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以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角色特点安排文化学习;以运动员发展为本位安排文化课程学习;充分发挥教练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中的协调作用;文化学习内容要适当向运动员毕业升学或就业需要倾斜。(4)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的建设与发展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5)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场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依托学校情况和高水平篮球队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构建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场馆设施利用效率;优化场馆训练环境,加强场馆环保型改造;加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6)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综合保障的建设与发展构建“训、科、医、管”一体化的综合保障体系;围绕运动员发展构建综合保障体系,保障效应要落实到每个运动员;以训练保障为主线,协调各方构建综合保障体系。(7)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退役选秀和就业规划的建设与发展将运动员就业能力提升纳入到球队建设发展体系中;同时提升运动员的选秀优势、求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渠道为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就业发展创造条件。(8)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的建设与发展以运动员培养为目标,坚持以运动员作为球队发展的根本动力;优化CUBA赛事机制,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作为赛事主要目标;协调各方提升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参赛保障体系。

刘慧慧[10](2019)在《全人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培植研究 ——以湖南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他们走向社会后体育锻炼的坚持情况,而体育锻炼的坚持情况直接关系到国民体质的强弱。本文基于全人教育视域,通过对湖南大学学生的调查,从多维的视角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因素,拓展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途径,使体育回归人文本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为今后进行科学高效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一定思路,为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观塑造和培养提供有效途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法、数理统计法和和逻辑分析法,通过对湖南大学662名大学生的调查,从多维的视角了解新时代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现状,利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因素,对湖南大学体育改革做了深入性分析,从而对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途径提出合理化建议,使体育回归人文本质,充分发挥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为今后进行科学高效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程度的思路。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从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看,大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程度较高,对重要性的评价也比较高,了解的渠道多样化,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且动机较端正,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体育态度不够端正,体育价值观处于中等水平,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价值观片面;2、从终身体育锻炼行为看,大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虽然每次体育锻炼安排的强度较合理,但运动频率和每次锻炼所持续的时间都相对偏低,规律性不足,主要是同学、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运动能力不足;体育消费欲望比较强烈,消费比较理性,但整体消费水平低,消费形式较单一。3、从影响终身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来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受内部、外部因素的共同制约,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内部因素主要是体育兴趣不高、体育锻炼方法和运动能力不足及意志力薄弱;外部因素主要是大学生时间管理能力不足,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等滞后及缺乏对学生体育锻炼方法等的培养,以及家庭因素的影响。建议:研究以湖南大学为例,分析了近些年学校体育改革的内容,总结了如下几方面培植终身体育锻炼观的途径。在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培植方面,要融入全人教育理念,打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创新体育课程体系及方式,此外还要丰富体育教学方法,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体系;在终身体育锻炼行为培植方面,要改变传统师生观,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体育的引领作用。

二、从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谈高校体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谈高校体育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1.1.1 田径健身有利于推动全民健身纲要的实施
        1.1.2 田径健身可以有效阻止大学生体质下滑现象
        1.1.3 田径健身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优良品质培养
        1.1.4 期待视野对田径健身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1.1.5 扬州大学学生进行田径健身锻炼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期待视野理论在体育发展中的研究
        2.1.1 期待视野的概念
        2.1.2 期待视野与田径健身融合机制
        2.1.3 期待视野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
    2.2 田径健身理论研究
        2.2.1 田径运动的属性
        2.2.2 田径健身的概念
        2.2.3 田径健身的特点
        2.2.4 田径健身的分类
        2.2.5 田径健身的价值
        2.2.6 田径健身锻炼的方法
    2.3 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对策及影响因素研究
    2.4 田径课程教学与田径健身的相关研究
    2.5 国外相关研究
        2.5.1 美国田径健身状况
        2.5.2 日本田径健身情况
        2.5.3 英国田径健身状况
        2.5.4 其他国家田径健身状况
    2.6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3.2.7 对比分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现状调查分析
        4.1.1 对田径健身价值认知情况
        4.1.2 学生参与田径健身的情况
        4.1.3 田径健身的效果现状
    4.2 扬州大学学生田径健身期待情况调查分析
    4.3 扬州大学学生参与田径健身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方法的选择
        4.3.2 变量的选取
        4.3.3 实证分析
第5章 讨论
    5.0 期待视野下对大学生开展田径健身活动的思考
    5.1 逐步推进普通高校田径健身课程建设,满足学生获取正确锻炼方法的期待
    5.2 提升田径健身有助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关注学生自主锻炼的需求
    5.3 加强课外田径健身指导,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符合学生对体育教师的期待
    5.4 重视普通学生田径健身,寻找与高校田径竞赛的契合点,实现学生对田径健身活动的期待
    5.5 创建田径健身社团、完善基础设施,解决学生对田径健身氛围的期待
    5.6 正确认识大学生田径健身与全民健身的关系,使其具有可持续性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校体育协会是推动建设体育强国的有效途径
        1.1.2 高校体育协会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1.1.3 高校体育协会是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体育精神的载体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协会
        2.1.2 学生体育协会
        2.1.3 高校体育协会
        2.1.4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非营利组织治理理论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概况
    4.2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发展历史价值
    4.3 内蒙古学生体育协会的发展简述
    4.4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发展基本状况
        4.4.1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职能研究
        4.4.2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性质的基本特征
        4.4.3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规章制度与内部监管制度
        4.4.4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内部组织结构
        4.4.5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人力资源情况
        4.4.6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资源与经费情况
        4.4.7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宣传方式情况
    4.5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作用
    4.6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4.7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的发展对策
        4.7.1 调整组织目标,健全职能并准确定位
        4.7.2 完善规章制度,建立内部监管体系
        4.7.3 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明确相应部门的职责和权利
        4.7.4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增加工作人员数量
        4.7.5 增加经费来源方式,提高自身造血能力
        4.7.6 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1 对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 2 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高校体育教师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羽毛球运动对高校男生体育动机影响的调查研究 ——以哈尔滨市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有关体育动机相关研究
    2.3 有关羽毛球运动相关研究
    2.4 有关体育行为相关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调查研究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羽毛球运动对哈市高校男生体育动机影响现状分析
        4.1.1 羽毛球运动对哈市高校男生体育动机影响的总体分析
        4.1.2 羽毛球运动对不同年级男生体育动机的影响分析
        4.1.3 哈市高校男生参加羽毛球运动前后的体育动机对比分析
    4.2 羽毛球运动对哈市高校男生体育动机影响特征
        4.2.1 羽毛球运动认知途径对高校男生体育动机的影响
        4.2.2 羽毛球运动对促进高校男生良好体育行为形成与建立的影响
        4.2.3 羽毛球运动对促进高校男生良好社会交往的影响
        4.2.4 羽毛球运动对促进高校男生体育精神提升的影响
    4.3 制约羽毛球运动对哈市高校男生良好体育动机形成的因素
        4.3.1 羽毛球师资力量不足
        4.3.2 羽毛球课程内容不完善
        4.3.3 羽毛球场地、设施不足
        4.3.4 羽毛球课余活动不足
    4.4 羽毛球运动促进哈市高校男生体育动机发展对策
        4.4.1 提升羽毛球师资队伍建设
        4.4.2 完善羽毛球课程,丰富教学内容
        4.4.3 完善羽毛球运动设施与器材配备
        4.4.4 增加羽毛球课余活动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1.1 是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步伐的需要
        1.1.2 是顺应大学生对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现实需要
        1.1.3 是对国际视域下运动教育模式盛行的思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2.1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脉络梳理
    2.2 相关概念的研究
        2.2.1 教学模式
        2.2.2 体育教学模式
        2.2.3 运动教育模式
    2.3 国外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
        2.3.1 国外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2.3.2 国外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研究
    2.4 国内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研究
        2.4.1 国内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
        2.4.2 国内有关运动教育模式的应用研究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教育模式的相关理论探讨
        4.1.1 运动教育模式的目标、内容及特征
        4.1.2 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
        4.1.3 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作用与价值
    4.2 实验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4.2.1 大学生身体素质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2.2 大学生运动技能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2.3 大学生运动参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2.4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2.5 大学生社会适应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3 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的举措
        4.3.1 基于高校层面的引入举措
        4.3.2 基于教师层面的引入举措
        4.3.3 基于学生层面的引入举措
    4.4 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4.4.1 运动教育模式实验项目的局限性
        4.4.2 运动教育模式实验样本量的局限性
        4.4.3 运动教育模式实验过程数据收集的局限性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国家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评分标准》
附录 C 《第三套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二级规定动作成绩评价表
附录 D 《大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评价量表》
附录 E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附录 F 《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5)信阳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研究法
        2.2.2 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信阳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
        3.1.1 学生选择体育项目分布情况
        3.1.2 体育社团人员组成
        3.1.3 社团建设情况
        3.1.4 学生加入体育社团的动机
        3.1.5 社团学生的体验
    3.2 信阳市高校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影响因素现状分析
        3.2.1 健康认知
        3.2.2 体育锻炼态度
        3.2.3 体育消费情况
        3.2.4 体育锻炼频率、时长、强度
        3.2.5 体育活动方式
    3.3 社团学生和非社团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相关影响因素的比较
        3.3.1 健康认知
        3.3.2 体育锻炼态度
        3.3.3 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和锻炼强度
        3.3.4 体育消费
    3.4 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分析
        3.4.1 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影响
        3.4.2 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影响
        3.4.3 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的影响
        3.4.4 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影响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4.2.1 提高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4.2.2 完善体育社团制度建设,提高体育社团的管理水平
        4.2.3.拓宽体育社团的经费来源,提高社团活动质量
        4.2.4 打造体育社团文化特色,弘扬体育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核心概念界定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3.1.1 哈尔滨市大学生课外时间安排
        3.1.2 哈尔滨市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情况
        3.1.3 哈尔滨市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阶段、场所和形式
        3.1.4 哈尔滨市大学生参与课外锻炼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强度
        3.1.5 哈尔滨市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消费水平和结构
        3.1.6 小结
    3.2 影响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内部因素
        3.2.1 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
        3.2.2 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喜欢程度
        3.2.3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对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3.2.4 大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对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3.2.5 大学生体育安全防范意识对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3.2.6 小结
    3.3 影响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外部因素
        3.3.1 高校体育设施对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3.3.2 课业压力对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3.3.3 高校组织与管理对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3.3.4 校园体育氛围对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3.3.5 体育健身类APP对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3.3.6 地域特点对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
        3.3.7 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7)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2.2.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研究
        2.2.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2.2.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2.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述评
    2.3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2.3.1 科学知识图谱的概念与特征
        2.3.2 科学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运用现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3.1.1 研究对象
        3.1.2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领域发文量分析
    4.2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分析
        4.2.1 研究文献作者特征
        4.2.2 研究文献机构特征
    4.3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分析
    4.4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分析
        4.4.1 研究主要内容特征
        4.4.2 研究主题演化特征
    4.5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分析
        4.5.1 研究阶段划分
        4.5.2 研究前沿内容特征
    4.6 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发展趋势
        4.6.1 研究将继续服务于素质教育发展战略
        4.6.2 研究主题将凸显学生体质健康与主体性特征
        4.6.3 中小学及幼儿体育教学模式实证性研究将得到加强
        4.6.4 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方面研究将得到加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研究文献数量变化特征
        5.1.2 研究文献作者与机构特征
        5.1.3 研究文献关键词数量变化特征
        5.1.4 研究内容与主题演化特征
        5.1.5 研究阶段划分与前沿内容特征
        5.1.6 研究发展趋势特征
    5.2 建议
        5.2.1 加强理论成果深层次的探讨
        5.2.2 建立稳定且具有流转性学术交流合作平台
        5.2.3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应增加对自身功能性评价机制的研究
        5.2.4 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应适当增加对非体育影响因素的关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9)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竞技篮球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
        1.1.2 我国竞技篮球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径
        1.1.3 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1.1.4 研究深入性与指导理论的欠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相关研究的局限
        1.2.4 研究趋势分析
    1.3 相关概念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界定
        1.3.1 高校高水平篮球队
        1.3.2 科学发展观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小结
2 研究对象、思路、方法、假设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思路
        2.2.1 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培养全过程为参考的全面分析
        2.2.2“科学发展观”思路下的分析
        2.2.3 理论思辨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2.2.4 以定量研究为主结合定性研究
    2.3 研究步骤与分析路径
    2.4 研究方法
        2.4.1 文献资料法
        2.4.2 个案研究法
        2.4.3 访谈法
        2.4.4 问卷调查法
        2.4.5 实地观察法
        2.4.6 逻辑分析法
    2.5 研究假设与创新之处
        2.5.1 研究假设
        2.5.2 创新之处
    2.6 研究内容
    2.7 小结
3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目标定位
    3.1 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建设目标定位情况
        3.1.1 国家层级目标设定
        3.1.2 省市区域层级目标设定
        3.1.3 学校层级目标设定
        3.1.4 运动员层级目标设定
    3.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目标定位的优化
        3.2.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体现出水平差异
        3.2.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应避免功利主义倾向
        3.2.3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时以运动员的综合发展为本位
        3.2.4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在目标定位达成的根本途径
    3.3 小结
4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建设
    4.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招生制度及其存在问题
        4.1.1 招生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4.1.2 招生人数及其存在问题
        4.1.3 招生生源
        4.1.4 招生依据
        4.1.5 招生时间安排
    4.2 域外经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高水平篮球队球员招募
        4.2.1 资料来源
        4.2.2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招生制度
    4.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招生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4.3.1 细化招生名额限制,强化招生与球队建设的供需结合
        4.3.2 优化等级划分的考核方式,逐渐向竞技能力数据化考核的方向倾斜
        4.3.3 优化文化课程考试,实现专项技术与文化知识考核双管齐下
    4.4 小结
5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5.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5.1.1 在校专业选择情况
        5.1.2 课程学习形式
        5.1.3 课外学习时间
        5.1.4 学习管理形式
        5.1.5 学习成绩情况
    5.2 域外经验:美国大学生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5.2.1 学生文化课程管理制度
        5.2.2 运动员选拔制度
        5.2.3 学籍管理制度
        5.2.4 学习要求
    5.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优化
        5.3.1 以高校篮球运动员的角色特点安排文化学习
        5.3.2 以运动员发展为本位安排文化课程学习
        5.3.3 充分发挥教练员、任课教师、辅导员在运动员文化学习中的协调作用
        5.3.4 文化学习内容要适当向运动员毕业升学或就业需要倾斜
    5.4 小结
6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优化
    6.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训练现状
        6.1.1 训练频次与训练时间
        6.1.2 训练方法
        6.1.3 运动员训练动力
        6.1.4 训练激励机制
    6.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教练员现状
        6.2.1 教练员年龄情况
        6.2.2 聘用形式情况
        6.2.3 执教年限情况
        6.2.4 学历及职称情况
        6.2.5 学习及进修情况
        6.2.6 运动经历情况
    6.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的建设与发展
        6.3.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理念与方法的动态化更新
        6.3.2 以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训练特点安排训练计划
        6.3.3 优化教练员队伍配置,形成教练梯队之间的持久衔接
        6.3.4 突出训练重点,协同校内外各方共同提升球队训练质量
    6.4 小结
7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建设
    7.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场馆设施使用现状
        7.1.1 篮球场馆类型与数量配置情况
        7.1.2 篮球训练功能性场馆配置情况
        7.1.3 篮球训练设施配置情况
        7.1.4 场馆管理主体
    7.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场馆设施的建设与发展
        7.2.1 依托学校情况和高水平篮球队训练需求进行场馆设施的优化
        7.2.2 构建场馆设施的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场馆设施利用效率
        7.2.3 优化场馆训练环境,加强场馆环保型改造
        7.2.4 加强高校高水平篮球队训练场馆设施的人性化改造
    7.3 小结
8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保障体系建设
    8.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综合保障情况
        8.1.1 政策保障情况
        8.1.2 资金保障情况
        8.1.3 科研保障情况
        8.1.4 安全保障情况
        8.1.5 医疗保障情况
    8.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综合保障的建设与发展
        8.2.1 构建“训、科、医、管”一体化的综合保障体系
        8.2.2 围绕运动员发展构建综合保障体系,保障效应要落实到每个运动员
        8.2.3 以训练保障为主线,协调各方构建综合保障体系
    8.3 小结
9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退役选秀与就业规划
    9.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研究—基于美国大学生篮球运动员选秀基础上的分析
        9.1.1 美国高校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
        9.1.2 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选秀机制
        9.1.3 我国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选秀机制存在的问题
    9.2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就业规划情况
        9.2.1 就业率和专业对口情况
        9.2.2 就业目标定位情况
        9.2.3 就业途径情况
        9.2.4 就业地区与就业单位情况
        9.2.5 就业及工作满意度情况
        9.2.6 工作不足分析
    9.3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退役选秀和就业规划的建设与发展
        9.3.1 将运动员就业能力提升纳入到球队建设发展体系中
        9.3.2 同时提升运动员的选秀优势、求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
        9.3.3 综合运用多种渠道为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的就业发展创造条件
    9.4 小结
10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建设—以CUBA赛事为例
    10.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CUBA竞赛情况及其存在问题
        10.1.1 CUBA赛事参赛目的
        10.1.2 CUBA赛事成绩要求
        10.1.3 CUBA赛事奖励机制
        10.1.4 CUBA赛事满意度
    10.2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竞赛机制的优化
        10.2.1 以运动员培养为目标,坚持以运动员作为球队发展的根本动力
        10.2.2 优化CUBA赛事机制,以培养和选拔人才作为赛事主要目标
        10.2.3 协调各方提升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参赛保障体系
    10.3 小结
11 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队建设的个案研究-以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为例
    11.1 个案选择
    11.2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队伍建设发展成果
    11.3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队伍建设情况
        11.3.1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目标定位与达成情况
        11.3.2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招生机制
        11.3.3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11.3.4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运动员的专项训练
        11.3.5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的场馆设施
        11.3.6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的综合保障
        11.3.7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选秀及就业情况
        11.3.8 山西大学男子篮球队竞赛机制
12 结论与建议
    12.1 结论
    12.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全人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培植研究 ——以湖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全人教育视域下的终身体育锻炼观概念概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全人教育”理论的概述
        2.2.1 全人教育的本体概述
        2.2.2 全人教育对终身体育锻炼观培植的作用
    2.3 终身体育锻炼观概述
        2.3.1 终身体育概述
        2.3.2 终身体育锻炼观解读
第3章 全人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现状及因素分析
    3.1 全人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现状
        3.1.1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现状
        3.1.2 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行为现状
    3.2 影响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2.1 内部因素
        3.2.2 外部因素
第4章 培植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的途径
    4.1 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发展策略
        4.1.1 融入全人教育理念,打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
        4.1.2 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创新体育课程体系及方式
        4.1.3 丰富体育教学方法,形成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体系
    4.2 终身体育锻炼行为发展策略
        4.2.1 改变传统师生观,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4.2.2 多措并举、多方联动,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2.3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发挥家庭体育的引领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问卷调查
附录B 访谈提纲

四、从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谈高校体育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1]期待视野下大学生田径健身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扬州大学为例[D]. 唐子贤. 扬州大学, 2021(09)
  • [2]内蒙古学生(高校)体育协会发展研究[D]. 陈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羽毛球运动对高校男生体育动机影响的调查研究 ——以哈尔滨市高校为例[D]. 殷尔旺.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高校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实验研究[D]. 张庭.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5]信阳市普通高校体育社团与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研究[D]. 高昌慧.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6]哈尔滨市普通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佟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7]我国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特征与趋势分析 ——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研究[D]. 程华东.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4)
  • [8]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9]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实践发展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视角[D]. 葛辉. 山西大学, 2019(01)
  • [10]全人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培植研究 ——以湖南大学为例[D]. 刘慧慧. 湖南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从大学生身体素质谈高校体育改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