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驱动水环境设计院经济的三驾马车

特色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驱动水环境设计院经济的三驾马车

一、特色产品缔造核心竞争力——拉动水环境设计院经济的三架马车(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峰[1](2020)在《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是国家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区域之一,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属于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我国“藏羌彝民族走廊”和茶马古道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主要的羌族聚居区和四川省第二大藏区。长期以来,藏、羌、回、汉等民族在这个地区内繁衍生息,交汇、交融,互通有无,创造并传承了丰富多样、灿烂多元的民族文化,因此,该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富集地区。新型城镇化、特色小城镇战略背景下,在民族众多、自然条件复杂、旅游资源富集地区如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等各项事业多赢,是个新命题。因此,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治理等各方面建设成就,对其他民族地区具有一定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各种现实条件,国家主体功能区赋予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任,决定了该地区照搬东部沿海大规模工业化驱动城镇化发展路径不现实,只能立足于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禀赋优势,培育发展特色产业,进而驱动城镇化发展。岷江上游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雄奇秀美,多姿多彩;民族文化个性差异,多样性明显,是该地区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基础性资源。这种资源禀赋优势决定了该地区发展旅游业,并通过旅游业引领驱动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特色小城镇战略实施,给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持续的政策动能,为该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通过运用民族学、人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岷江上游民族地区特殊性、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资料可得性、类型代表性等标准选择了松潘县川主寺镇、汶川县水磨镇、理县古尔沟镇三个田野调查点,通过对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进行定性分析和量化研究,比较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发展异同及所面临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最后,通过对制约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因素及其深层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路径建议,期望对民族地区城镇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绪论阐述了本论文所研究问题选题背景,选题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目的、相关研究评述、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等问题。第一章梳理了各位专家学者对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同时,对本文相关指导理论做了梳理和述评。第二章梳理了我国旅游小城镇相关概念以及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水平提升之间互动关系。第三章主要梳理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小城镇发展及旅游城镇化历程,并具体分析了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民族文化、国家区划生态环境功能等方面具体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依靠旅游业驱动旅游小城镇发展在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方面特殊意义。第四章分别对三个田野调查点旅游小城镇进行了实证和比较研究,比较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各自发展特点、差异性和面临问题,发现异同之处,最后给出了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创新发展可操作性建议。第五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影响因素,并分析了这些因素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选择路径提供理论支持。第六章主要分析了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必要性和机遇,研究了该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推拉动力以及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的互补性,提出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结语部分陈述了本论文主要结论和后续研究展望。本文主要结论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能够持续地与大城市群实现产品互补互通,实现二者相互动态优化。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与时俱进及不断完善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基础和产业保证;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的环境支撑;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岷江上游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持续创新发展的持续文化源动力,也是该地区旅游产品核心吸引力所在,是该地区旅游小城镇建设中彰显其地方特色的文化源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社会治理成效是该地区旅游业平稳发展的社会保障。

张万玲[2](2013)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综合运用城市规划学、建筑理论、历史、政治、经济原理、宏观经济政策、财税、土地管理、产业政策、旅游、行政管理、哲学等多门学科知识,采用历史文献整理综合、田野调查、宏观系统综合、建模、数理分析、比较、SWOT、案例等方法,以“增量性保护”为理论基础,分引论、正论、结论三篇层级推进,从经济政策、保护性再利用、规划思维三个维度,探讨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途径。历史文化村镇存在增量变化,而且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是其自身最大特点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有鉴于此,本研究“增量性”基石概念认为历史文化村镇需要的是“增量性保护”,围绕之,分三个维度论述保护的经济途径,全文启于保护也归于保护。引论部分(第一章):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基本概念以及探讨范围,介绍主要内容、理论方法、技术路线以及论文框架。正论部分(第二至八章):这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其中,上位概念和增量性保护是全文的理论基础,然后分别从下述三个维度依次展开论述。起笔于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定位经济原理帕累托最优、卡尔多-希克斯补偿原理、次优理论等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经济途径的理论指导作用。在以经济学视角分析历史文化村镇的经济指征后,依托地方比较优势的打造和营销,直接切入历史文化村镇的保值增值。经济政策维度,遵循“宏观经济——微观政策——微观层面的宏观视野”逻辑顺序,系统论述增量性保护的相关经济政策。其一、分析政策立法,思考经济扶持、经济再造的价值,寻求保护与发展的资金支持。从文化产业角度论述经济调整、经济助推的作用,力求突破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瓶颈。多角度的经济政策都是既相互独立又彼此互补的重要经济途径。其二、基于保护视角的土地政策与制度,从微观层面的宏观视野看“土地”。土地是历史文化村镇赖以存在之根,依据土地缘起先后序,依次展开村镇困境困局、土地产权改革、土地税权改革、土地功能差异化、原址创意改造、村镇居民参与等六个层次。保护性再利用维度,在总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后,再分述目前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的主要方式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其一,围绕“条件”、“途径”、“基础”、“措施”,分四个逻辑层次,论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必须在有条件、有途径、有基础、有措施下,科学、有序、有效进行,从而规避产业失控,确保保护第一、再利用可持续。其二,采取“总—分”结构,先总述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功能意义,后分述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和主要利用要领,最后引入实证案例。规划思维维度,从写实实证入笔,以写实实证结束。先阐述法律法规演进下的现行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后分析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现实村镇”的挑战,接着倡导增量性保护规划应对挑战,附后于实证案例。结论部分:关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经济途径的创新点不少。从宏观而言,选题系针对性研究,且本研究遵循现实价值与学术创新熔融一体的研究方向,其中创新性提出“增量性保护”概念;至于体系创建(创新),基于增量性保护,涵盖经济原理、政策、杠杆构建整个体系,不于此一一赘述。最后,在论述、结论创新方面,从经济数学、经济关系、经济实践等不同视角得出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经济途径的三层递进式结论,导出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展望未来,笔者期待出台全国性《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经济指导条例》。

陈明[3](2009)在《我国城镇密集地区聚集与扩散机制研究 ——微观机理、实证研究与政策引导》文中指出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我国城镇密集地区中新城市的形成、城镇结构的稳定性以及福利的变化;城镇密集地区人口、产业、技术进步与用地规模间的关系;交易成本与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城镇密集地区产业扩散与聚集及其空间分布;城镇密集地区影响行政区划调整的相关因素,以及政府间的税收竞争与合作;影响我国城镇密集地区有效管治的相关因素。最后,分析了我国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4个城镇密集地区的现状、问题与发展战略。

康学东[4](2008)在《铁路咨询企业核心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铁路咨询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和残酷。企业想打造百年老店、保持基业长青并实现大的发展,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培育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各方面竞争的挑战。然而,铁路咨询企业目前对于如何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尚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更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体系。本文从多个角度对中国铁路咨询企业与国外相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比较,并利用波特理论,分析了铁路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创建了铁路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得出提升中国铁路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本论文由6章构成:第一章分析了铁路、轨道交通的建设前景和铁路咨询企业的竞争态势,提出了铁路咨询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第二章对我国铁路咨询企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回顾总结,从5个方面查找了与国外相关企业的差距。第三章对行业特点、行业环境、国外行业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从波特理论模型入手,分析了铁路咨询企业竞争战略的外部影响因素,提出了铁路咨询企业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并以“三架马车”模型的形式提出了发展路径。第五章分析铁路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建构了铁路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了评价方法;第六章以铁三院为案例进行了核心竞争力评价分析,并提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应对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对铁路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较为系统的研究,为我国铁路咨询企业提升与培育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指导、评价分析工具和一套有效的解决方案。

宁艳杰[5](2006)在《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城市住宅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住区环境问题引起人们普遍关注,城市生态住区建设成为城市住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与城市生态住区产生、发展过程相关理论和实践,明确“城市生态住区”的内涵;并阐述相关理论对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的深远影响。本文提出了城市生态住区以多学科综合研究为基本理论构建的思想,建立城市生态住区包括物质生态层和精神生态层构建体系;并阐述城市生态住区物质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体系。本文建立了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目标层、准则层和因素层3层的层次结构。目标层为城市生态住区建设目标,准则层包括住区生态规划,住区节能设计,住区生态绿地系统,住区水循环系统,住区废弃物处理,居民生活基础设施,住区与周边沟通设施,住区网络智能化,住区生态化管理9个方面,因素层为51个影响因素指标;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因素,多层次综合排序的评价指标权重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影响城市生态住区环境质量的指标权重,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城市生态住区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本研究建立的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分析结果,结合北京市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实例,对影响城市住区生态环境各项因素进行分级递阶计算权重,计算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物质环境建设目标评价值为3.504;针对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文化特色,建立城市住区生态文化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生态文化目标评价值为3.164。本文通过参考国内外大量生态住区建设实例进行分析,认为城市生态住区应以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住区物质环境建设,规范和正确引导居民活动,培养居民的生态意识,并作为创建城市生态住区的主题;城市生态住区建设是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尊重;是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城市住区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李栋[6](2002)在《特色产品缔造核心竞争力——拉动水环境设计院经济的三架马车》文中研究表明公元2002年,注定将成为三门峡库区设计院激情燃烧的年度。11月1日,三门峡库区管理局勘测设计院,更名为“陕西水环境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标志着该院最为核心的业务--防洪治理,升格为广义范畴内环境生态治理领域的重要构件,其业务运营概念随之发生了质的突变和丰富。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79号公告宣示,新更名后的水环境设计院的工程测量资质--甲级、水利行业设计“河道整治、灌溉排涝”--甲级。从乙到甲的飞升,在水环境设计院仅仅用了不足2年。如今,对于大多数陕西水利勘测设计院所而言,崛起于同业之林的这支新锐还有着咄咄逼人的三大必杀技,无论防洪工程勘测设计、堤防质量探测,还是数字化制图,无一不是在40多年的执业经验和现代高新技术的双翅共振下,一飞冲霄……记者有幸以文字见证了这一历史。

二、特色产品缔造核心竞争力——拉动水环境设计院经济的三架马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色产品缔造核心竞争力——拉动水环境设计院经济的三架马车(论文提纲范文)

(1)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现实背景
        (二)选题理论研究背景
        (三)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旅游城镇化研究
        (二)旅游小城镇研究
        (三)旅游城镇(市)可持续发展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研究
    四、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和难点
        (五)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第一章 旅游小城镇概念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一、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二、旅游小城镇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新型城镇化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社区参与理论
        四、差异化理论
        五、体验经济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
    第一节 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我国旅游小城镇发展阶段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和现状
    第二节 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城镇化相关性研究
        一、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与旅游城镇化相关性机理分析
        二、我国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对旅游城镇建设的助推效应
        三、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对旅游发展的提升效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及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域特点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制约因素成因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机遇和动力机制分析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特殊意义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必要性和机遇分析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第四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区划沿革和小城镇发展历程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当代城镇主要类型
        三、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四、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旅游业人力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旅游专业经营人才匮乏
        三、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大,民族文化未得到充分彰显
        四、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应急能力相对落后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
    第一节 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评价指标因子选取
    第二节 重建转型旅游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汶川县水磨镇为例
        一、水磨镇概况
        二、水磨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水磨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四、水磨镇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第三节 交通枢纽和商贸服务型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松潘县川主寺镇为例
        一、川主寺镇概况
        二、川主寺镇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
        三、川主寺镇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四、川主寺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四节 自然资源依托型度假旅游特色小城镇案例研究-以理县古尔沟镇为例
        一、古尔沟镇概况
        二、古尔沟镇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古尔沟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古尔沟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第五节 三种旅游小城镇发展影响因子比较研究
        一、三种类型旅游小城镇异同比较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三个旅游小城镇比较研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产品
        二、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与大城市群产品关系
    第二节 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总体发展思路概述
        二、创新升级旅游产品,促进产业融合,夯实旅游小城镇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三、保护修复优良生态环境,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四、创建民族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机制,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旅游发展双赢
        五、构建共享式社会治理机制,为旅游小城镇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中各章节图表目录
    附录2 :旅游小城镇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3 :访谈纪要
    附录4 :田野访谈照片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2)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1.5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基础与研究维度
    1.7 研究路径图与研究框架图
    注释
第二章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上位概念
    2.1 历史文化及其遗产保护的“硬”环节
        2.1.1 历史文化的内涵
        2.1.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硬”环节
    2.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与成效示例
    2.3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与现实意义
        2.3.1 社会进步与传统:GNH与民族性
        2.3.2 现实背景与任务:文化全球化与和谐社会
    2.4 时代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双重性
        2.4.1 文化软实力
        2.4.2 经济资本性
    本章小结
    【附】本章主要内容及其关系图示
    注释
第三章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增量性保护
    3.1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要点概述
        3.1.1 保护内容
        3.1.2 保护原则
        3.1.3 保护类型
        3.1.4 保护方式
    3.2 古建筑兴衰变迁的增量变化例证
        3.2.1 古代:政治因素直接加速古建筑的损毁
        3.2.2 近代:工业革命是古建筑的另一场革命
        3.2.3 现代:单向与片面使古建筑陷入困境
    3.3 倡导增量性保护
        3.3.1 增量性保护的基本释义
        3.3.2 增量性保护的主要作用
    3.4 增量性保护的背景缘起
        3.4.1 现实保护工作
        3.4.2 社会形势应变
    3.5 增量性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3.5.1 经济规律运用
        3.5.2 经济原理考量
        3.5.3 经济指征解析
        3.5.4 经济价值经营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4.1 经济扶持
        4.1.1 中央财政扶持
        4.1.2 地方财政扶持
        4.1.3 民间资金注入
        4.1.4 经费设置多源化
    4.2 经济再造
        4.2.1 税政倾斜
        4.2.2 多方融资
        4.2.3 经营保护
    4.3 经济调整
        4.3.1 刺激奖励
        4.3.2 限制惩戒
    4.4 经济助推
        4.4.1 评选与申遗概况
        4.4.2 评选与申遗的经济助推作用
        4.4.3 警钟为保护而鸣
    4.5 七十二个案例的政策措施归纳摘编与分类分析
        4.5.1 改革城乡户籍及社会保障体系
        4.5.2 经济发展与文化双赢
        4.5.3 开辟多元化资金渠道
        4.5.4 应用政策加强管理
        4.5.5 尝试土地制度改革
        4.5.6 启动村镇空间分区管制
        4.5.7 人员队伍建设与培训宣传
        4.5.8 鼓励村镇居民多种途径和形式参与保护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历史文化村镇的土地保护与利用
    5.1 基于保护的土地政策与制度改革
        5.1.1 城镇扩张下历史文化村镇的困境与出路
        5.1.2 土地产权改革
        5.1.2.1 公法私法双管齐下保护土地
        5.1.2.2 改革集体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5.1.2.3 设置土地发展权提高土地使用门槛
        5.1.3 土地税改革
        5.1.3.1 土地税改革迫于形势
        5.1.3.2 通过税改压制土地投机空间
        5.1.3.3 设计级差税率或村镇土地占用税
        5.1.3.4 耕地锐减危及村镇而需税控保护
    5.2 土地功能差异化
        5.2.1 土地空间依赖的系统要素
        5.2.2 土地功能差异化定位
        5.2.3 土地功能差异化分区
        5.2.4 土地功能差异化政策
    5.3 原址创意改造
    5.4 村镇居民参与
    5.5 案例:梅州市侨乡村文化保护与土地利用
        5.5.1 村镇土地空间系统因素
        5.5.1.1 侨乡村概况
        5.5.1.2 自然与人文因素
        5.5.1.3 社会历史与文教因素
        5.5.1.4 经济产业与交通因素
        5.5.2 村镇土地保护利用差异化
        5.5.2.1 土地利用考察
        5.5.2.2 土地利用及文化保护差异化要点
        5.5.2.3 政府重视村民参与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六章 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性再利用——基于增量性保护的理论思考与政策措施
    6.1 保护性再利用概述
        6.1.1 内部条件与保护性再利用
        6.1.2 外部条件与保护性再利用
        6.1.3 增量增值与保护性再利用
    6.2 保护性再利用途径
        6.2.1 政府途径
        6.2.2 开发商途径
        6.2.3 村镇居民途径
    6.3 保护性再利用的要点
        6.3.1 有序性保护
        6.3.2 历史内涵与历史原色
        6.3.3 另辟新区之策
        6.3.4 整饬与控制的细化处理
        6.3.5 公众参与和社会和谐
    6.4 相配套的宣传教育措施
        6.4.1 宣传教育对象
        6.4.2 宣传教育内容
        6.4.3 宣传教育方式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七章 历史文化型旅游业——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性再利用之产业实践
    7.1 历史文化村镇的功能意义
        7.1.1 经济功能意义
        7.1.2 社会功能意义
        7.1.3 文化功能意义
    7.2 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切入点策略
        7.2.1 历史民俗策略
        7.2.2 特色风貌策略
        7.2.3 商旅交通策略
        7.2.4 传统工艺策略
    7.3 历史文化型旅游业的产业经营要领
        7.3.1 双赢状态
        7.3.2 综合经营
        7.3.3 政府扶持
        7.3.4 自力经营
        7.3.5 产品经营
    7.4 案例:广州市小洲村的特色风貌保护与再利用
        7.4.1 岭南历史文化的特色风貌
        7.4.1.1 自然与人文概貌
        7.4.1.2 整体布局体现岭南水乡特色
        7.4.1.3 单体建筑彰显岭南特色
        7.4.2 小洲村面临的现实
        7.4.3 岭南特色保护与旅游经营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八章 宏观战略:历史文化村镇增量性保护的规划思维总结
    8.1 法律法规演进下的现行保护规划
    8.2 经济建设对落实保护规划的挑战
    8.3 “应接”挑战的增量性保护规划思维
        8.3.1 概念解释
        8.3.2 制定要点
        8.3.2.1 深入获取资料
        8.3.2.2 恰当划定范围
        8.3.2.3 重视并立足完整保护
        8.3.2.4 强调并力求特色保护
        8.3.2.5 认识并确保价值增量
        8.3.3 思维方式
        8.3.3.1 统筹规划的五个优先
        8.3.3.2 规划优选的两种思维
    8.4 案例:广州市小洲村的增量性保护规划战略
        8.4.1 地域特色
        8.4.1.1 岭南水乡特色
        8.4.1.2 文化艺术特色
        8.4.2 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难题
        8.4.3 增量性保护规划整体性宏观思路
        8.4.3.1 突出地域历史文化艺术特色
        8.4.3.2 维护岭南水乡品牌形象
        8.4.3.3 坚守人与自然原生态功能定位
        8.4.3.4 因地制宜建立旅游生态观光区
    8.5 本章主要内容及其关系图示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三、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3)我国城镇密集地区聚集与扩散机制研究 ——微观机理、实证研究与政策引导(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的现状
        1.2.1 城镇密集地区演化方式的理论研究
        1.2.2 我国城镇密集地区的演化动力
        1.2.3 地理和规划学者所做的定量实证研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本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内容
        1.4.1 研究的主要特点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4.3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2 城镇密集地区的再认识
    2.1 城镇密集地区的概念辨析
    2.2 城镇密集地区范围界定
    2.3 城镇密集地区形态与功能的再认识
        2.3.1 形态多中心
        2.3.2 功能多中心
        2.3.3 空间规划的政策取向
    2.4 城镇密集地区内部关系的再认识
    2.5 城镇密集地区的价值判断
        2.5.1 城镇密集地区可实现总交易成本最小化
        2.5.2 城镇密集地区是效率最大化的集合
        2.5.3 城镇密集地区是土地集约利用的最好方式
3 城市形成、体系的稳定性及福利分析
    3.1 新城市的出现及其稳定性分析
        3.1.1 假设条件
        3.1.2 市场潜能函数
        3.1.3 新城市的稳定性分析
    3.2 北京和天津市场潜能函数的研究
    3.3 城市规模的一些实证研究
        3.3.1 从生产函数分析城市人口规模
        3.3.2 产业与人口的关系研究
    3.4 城市体系演化过程中的福利分析
4 分工演化、交易成本与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
    4.1 交易效率、分工经济与城市的出现
    4.2 交易成本与内生的城镇密集地区结构
        4.2.1 假设条件
        4.2.2 城市系统等级结构表达式
        4.2.3 京津冀城镇体系结构讨论
    4.3 从贸易效率看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路径
        4.3.1 影响贸易效率的硬条件
        4.3.2 影响贸易效率的软环境
5 产业扩散、聚集与其空间分布格局
    5.1 产业扩散及其空间分布
        5.1.1 产业扩散的界定
        5.1.2 两城市两部门的扩散
        5.1.3 多城市多产业情况下的产业扩散
        5.1.4 产业扩散的一些实证研究
    5.2 产业聚集及其空间分布
        5.2.1 产业聚集理论:从传统集群学说到空间经济学集群学说
        5.2.2 空间经济学对产业集群总体特点的分析
        5.2.3 对产业集聚、空间关系和政府政策的几点认识
    5.3 小结
6 政府间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6.1 行政区划调整的博弈分析
        6.1.1 完全民主下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6.1.2 部分民主下的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6.1.3 人口流动下的行政区划调整
    6.2 政府间税收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分析
        6.2.1 分析框架
        6.2.2 均衡税率
        6.2.3 税收竞争和贸易自由化
        6.2.4 政府间的税收合作
7 城镇密集地区案例研究与政策引导
    7.1 重在协调的长三角城镇群规划研究
        7.1.1 规划区范围
        7.1.2 现状与趋势
        7.1.3 长三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1.4 长三角城镇群发展的目标与战略
        7.1.5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与实施保障机制
    7.2 开发开放与保护并重的辽宁沿海城镇群规划
        7.2.1 从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看国家战略的需要
        7.2.2 沿海地区发展对辽宁省的战略意义
        7.2.3 辽宁沿海开发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
    7.3 两型发展背景下的长株潭城镇群规划浅议
        7.3.1 长株潭一体化的历史演变
        7.3.2 长株潭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着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
        7.3.3 两型发展背景下的长株潭发展条件的再认识
        7.3.4 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考虑
    7.4 重在发展的北部湾城镇群发展战略
        7.4.1 北部湾城镇群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7.4.2 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根源探求
        7.4.3 北部湾城镇群发展战略
    7.5 四大城镇密集地区发展战略小结
8 城镇密集地区的管治困境与未来出路
    8.1 不断分权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8.2 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强化了政府间的"画地为牢"
        8.2.1 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划分
        8.2.2 现有财政分权改革的内在缺陷
        8.2.3 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导致市场的分割
    8.3 行政区经济对我国城镇关系的影响
    8.4 政治集权与经济分权对城镇关系的影响
        8.4.1 政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激励区别
        8.4.2 "标尺竞争"下的地方政府间的关系
        8.4.3 标尺竞争下评价指标设计的困境
    8.5 城镇密集地区如何走出管治困境
        8.5.1 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
        8.5.2 形成有特色的大国发展模式
        8.5.3 建立公共服务型的财政体系
        8.5.4 建立区域性的基础设施融资体系
        8.5.5 创新城镇密集地区的管治机制
9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博士后期间发展的学术论文,专着

(4)铁路咨询企业核心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我国铁路咨询行业的发展及现状
    2.1 我国铁路咨询行业的发展历程
    2.2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行业特点及行业环境分析
    3.1 行业的作用
    3.2 国外勘察设计行业的情况
    3.3 行业的环境分析
    3.4 行业发展趋势
第四章 铁路咨询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4.1 波特理论模型
    4.2 目标、动力机制、路径
第五章 铁路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
    5.1 铁路咨询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5.2 铁路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各项指标计算方法
    5.3 铁路咨询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铁路工程咨询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
第六章 实证研究:铁三院的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6.1 铁三院概况
    6.2 铁三院核心竞争力评价
    6.3 改进措施: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勘察设计企业
参考文献
致谢

(5)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住区研究现状及展望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
2 概念界定
    2.1 生态住区与相关概念辨析
    2.2 城市生态住区及其本质特征
3 城市生态住区研究的思想渊源及理论基础
    3.1 思想渊源追溯
    3.2 理论基础探究
4 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
    4.1 城市生态住区多学科综合研究
    4.2 城市生态住区战略规划理论
    4.3 城市生态住区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5 城市生态住区物质环境建设
    5.1 城市生态住区水环境建设
    5.2 城市生态住区绿化环境建设
    5.3 城市生态住区节能环境建设
    5.4 城市生态住区废弃物处理
6 城市生态住区文化环境建设
    6.1 生态文化与城市住区生态文化
    6.2 城市生态住区文化建设体系
    6.3 构建城市生态住区文化建设保障体系
    6.4 城市生态住区文化建设案例
7 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1 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2 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重要程度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城市生态住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8.1 城市生态住区物质环境目标评价
    8.2 城市住区生态文化目标评价
    8.3 城市生态住区单项评价的应用
    8.4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奖情况
附表
致谢
博硕士学位论文同意发表声明

四、特色产品缔造核心竞争力——拉动水环境设计院经济的三架马车(论文参考文献)

  • [1]岷江上游民族地区旅游小城镇研究[D]. 张江峰.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3)
  • [2]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经济途径研究[D]. 张万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3]我国城镇密集地区聚集与扩散机制研究 ——微观机理、实证研究与政策引导[D]. 陈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9(05)
  • [4]铁路咨询企业核心能力研究[D]. 康学东. 天津大学, 2008(08)
  • [5]城市生态住区基本理论构建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宁艳杰.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1)
  • [6]特色产品缔造核心竞争力——拉动水环境设计院经济的三架马车[J]. 李栋. 陕西水利, 2002(06)

标签:;  ;  ;  ;  ;  

特色产品打造核心竞争力——驱动水环境设计院经济的三驾马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