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教育的两级管理模式

论高职教育的两级管理模式

一、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级管理方式(论文文献综述)

周建松[1](2022)在《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治校水平的再思考》文中提出提升办学治校水平是高职院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围绕推进高职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从完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厚实院校治理制度、标准、文化与技术基础,健全优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培养选拔高素质办学治校专家队伍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升高职院校治校水平的实践探索,为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韩连权,吴玉剑[2](2021)在《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综合改革面临的核心任务,是高职院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对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价值和路径选择三个方面的深入探讨发现:推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从重塑治理理念、打造智慧治理平台、稳步推进两级管理改革、构建科学治理机制及培育共生包容的治理文化五个方面来探索有效路径,不断完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体系,最终实现高职院校的多元善治,稳步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治理水平。

李宸辰[3](2021)在《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存在的问题》文中指出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体制脱胎于苏联模式。由于俄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意识形态较之苏联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同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推动下,自20世纪90年代起,俄罗斯开始对高教体制着手改革。改革内容涵盖了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多个方面。本文在论述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形成和改革全过程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俄高教人才培养结构演进的关键阶段,力求纠正我国现有研究中存在的认知性错误,依据真实详细的基础数据,分析俄高教改革措施推进后产生的主要问题。

张晓辉[4](2021)在《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材一直是国家非常重视的一项任务,教材管理是使教材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国制定的教材管理政策是教材管理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通过分析1978年至2020年的教材管理的一系列政策文本,发现在教材管理政策目标规范上仍存在问题,政策目标规范过于笼统,目标层次不够鲜明。教材管理政策对象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对谁实施的范围不够全面,由谁实施缺少部分主体。教材管理政策在实施和保障上还需进一步的改进。因此,本研究对教材管理相关政策文件和相关文献进行了收集、归纳和反思,从教材管理政策的内容入手进行写作,笔者建议教材管理政策目标规进一步科学化、具体化、层次化;教材管理政策对象多主体化,实现全面化;教材管理政策实施与保障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本研究由七章节构成:第一章,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的引言部分。本章主要对笔者选择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的初衷进行说明,并且通过文献综述对我国的教材管理政策研究的进展进行总结概述,为接下来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选择做了铺垫。第二章,从教材管理的概念和理论入手。对教材管理的相关词进行界定,对教材管理的理论进行阐述。教材管理理论作为本论文的整体支撑,本文将理论基础与研究内容想融合。第三章,分析教材管理政策内容。本章从三个方面解释了1978年至2020年发布的教材管理政策的文本:教材管理的目标、实施的主体以及对象、以及如何实施教材管理政策。第四章,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教材管理政策改革的总体进程。本章通过对政策的梳理,大致将我国教材管理政策改革分为四个阶段,并对每一个阶段的改革的过程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五章,构建和论证分析。本章从目标、对象、措施三方面的标准,采用理论和事实两个角度进行论证,结合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第六章,教材管理政策的内容反思。本章主要是通过对比构建的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目标、对象和措施三方面的标准对教材管理的政策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构建的标准找出教材管理文本中存在的不足。第七章,完善我国教材管理政策的对策建议。本章是在构建的三方面标准下发现教材管理文本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

李再娣[5](2021)在《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始自1951年,迄今为止,已经整整走过了七十年的历程,回眸这段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全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按照教育部的总体要求,积极探索、锐意改革,不断完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管理,为国家体育和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和方法,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结构迎来了新的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也给研究生培养质量带来了新的挑战,这些情况在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领域中同样存在而且表现得较为突出。基于此,本文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入手,通过中俄两所具有代表性体育院校的比较研究,探索两国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启示,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并为其他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因素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选取中俄两国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体育大学和俄罗斯国立体育、运动、青年和旅游大学为个案分析对象,通过对两所体育院校在教育思想和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质量评价的分析和对比,总结中俄两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和借鉴价值。研究表明:中俄两所体育院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较强的互鉴性和启示性。互鉴性体现在:在专业设置上,“俄体大”保持了本科和硕士的连续性,而“北体大”则最大程度避免了内容的交叉和重叠;在培养过程方面,“北体大”的招考方式更利于高层次人才的选拔培养、“俄体大”的培养方式则更显灵活。启示性表现在:在教育思想和理念方面,“北体大”的全面发展观更富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培养目标方面,“俄体大”富于针对性,更注重学生高层次品质的培养;在课程体系方面,“俄体大”模块化课程值得借鉴,凸显了个性化教育、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社会个人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特点;在质量评价方面,“俄体大”的法治化和主体性较为突出,“北体大”则注重对毕业生质量的长效跟踪与反馈。

方桐清[6](2020)在《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文中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我国高职院校大都脱胎于职业大学、成人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办学历史只有四十年。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仍存在大学文化缺失、职业文化不强的客观现实,高等性、职业性都不够使得“类型”和“重要”双不显。文化育人弱化导致立德树人虚化,价值取向不明导致文化育人泛化。而现有研究成果零散,总体缺少基础框架,不足以指导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课题通过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以江苏省15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主要样本,对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进行了研究。高职教育要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必须实施文化育人,明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高职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给予“5B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基层职业性”;我国对高职给予“复姓定位”,蕴含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定位“高等职业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文化共性,同时具有“职业性”个性价值追求。文化育人定位决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性质,文化育人特性反映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面貌,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对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具有反作用。因此,文化育人定位和特性价值追求的向度即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应然目标。从文化育人定位、文化育人特性的维度分析,其价值取向均有四个向度。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是:以“职业性”特质人才为培养目标,走校企“双主体”文化育人之路,在合作中正视育人文化与企业文化价值目标的现实不融,规避企业文化中不利于人的道德、理性、真善美形成的文化因子,有效耦合育人文化与企业先进文化,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我国职业教育的起步可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自此至改革开放前,我国职业教育及其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后,我国高职教育随经济建设中心的确立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对技术精神的双压制、社会文化对育人文化的深融合、外来文化对高职文化的反思间性等影响,形成了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特质文化形态。以发展需要、发展规模、发展质量为评判标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递进式发展特征和递进式文化育人价值目标。从对文化育人的认识高度、重视程度和实践效度分析,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随递进式发展任务划分为随性、工具性、理性、特性四个发展阶段。四个阶段以经济与高职互动为演进动力,是“适应—调整—再适应”的演进过程。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虽然仍存在不少现实矛盾,但是从宏观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同时存在向度摇摆阻碍类型彰显之囧。从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实践情况看,弱化并制约其彰显深度、广度和效度的主要问题包括:融入工业文化因素比较泛化、注入企业文化要素比较主观、培养优秀企业精神重视不够、关注文化间性存在盲目性碎片化。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多维因素复合的结果。影响其彰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彰显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需要从内容、载体、路径、传播方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系统化推进。

赵明安[7](2020)在《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再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将劳动人口规模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是国家长期性、基础性发展战略。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完成了世界最大规模扫盲、最大规模九年制义务教育、最大规模职业教育、最大规模和最快速度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释放了最大规模的"人口红利",为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郭海洋[8](2020)在《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方教育史一直是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的发展历程,主要目的是为了还原近代石家庄地区教育的历史面貌,探索近代以来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为当代石家庄的教育事业提供历史借鉴。本研究共分为八章内容,第一章内容为开阜前石家庄教育概况,主要概述石家庄古代教育史的发展过程和总结石家庄古代教育的特点。第二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概述,介绍了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以及石家庄近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概况。第三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初等教育。第四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普通中等教育,主要阐述了中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第五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第六章内容为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第七章内容为日伪奴化教育和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斗争。第八章内容为石家庄新教育的特点与启示分析。石家庄传统教育自先秦时期历经了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与跌宕起伏,为近代石家庄新教育的萌发奠定了重要基础。“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近代教育渐成体系。20世纪初,新学制的相继出台,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石家庄地区新式小学堂的创办,让民众逐渐开始意识到创办新式教育的必要性。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以后,石家庄地区的书院相继改为高等小学堂,比如,栾城龙冈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获鹿县和正定县都成立劝学所,倡办新学。近代石家庄中学堂的发展比较缓慢,清末时期主要有两所,即赵州官立中学堂和正定府官立中学堂。随着新教育的兴起和新式小学堂的大规模出现,创办近代师范教育的历史需求凸显而出,它是近代石家庄新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民初时期,石家庄地区的师范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为本地区培养了充足的师资力量。“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石家庄随即沦陷,这一时期石家庄存在着日伪殖民区和中共根据地两种政权形式,在日伪统治地区,为配合其军事和经济侵略,日伪当局采取多种奴化教育手段,在沦陷区实行奴化教育,企图建立殖民主义教育制度以维持其殖民统治。随着晋察冀根据地的建立,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始恢复创建学校教育。石家庄地区在晋察冀根据地领导下,各区县的根据地开始恢复办学,并创办了一批新学校,学校数量较之前有所增加。此外,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了一批抗日游击学校以适应抗战形势的发展,这些学校没有固定的学制和班制,但是这一系列教育举措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对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社会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清末及民国初期石家庄未出现高等教育,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抗大二分校在石家庄办学,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在石家庄开始创办正规化的高等教育,其中着名的华北大学为解放全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学教育从此走向正规化。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创立为中国革命培养了近万名优秀领导、各类骨干人才,成为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力量。通过研究石家庄地区的教育发展,可以发现石家庄教育的发展历经了两次高峰时期,其中石家庄教育事业在古代时期发展较好时期是在元朝,一度成为了河北地区乃至北方的一个教育中心,书院教育较为突出,出现了着名的封龙书院;近代以来,20世纪初石家庄教育达到了又一个发展高峰期,新式教育兴起,随着石家庄近代化的历程,教育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回顾石家庄教育的发展历程,笔者认为,石家庄地区教育兴与衰主要是受到了地缘因素、经济因素以及文化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政治因素的影响最大。纵观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整体发展趋势而言,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过程是艰难曲折的。同时,近代石家庄教育的发展有一定滞后性和其自身特点,这也是由当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原因共同决定的,就此,在最后一章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郭翼嘉[9](2020)在《地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YZ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职教育数量、规模得到大幅度提升,原有的内部体制很难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内部治理模式迫切需要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校提出了“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时代命题,教育部也于2015年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明确了管办评分离的行动路线图,为高校进行内部治理结构整合和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晚、底子差,推行内部体制改革始于近十年,处于摸索阶段,各方面仍不成熟,YZ学校作为河南省内一所公立大专,其内部治理存在旧的治理模式不能适应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发展、规章制度不健全、繁重的日常事务制约了学校宏观调控能力、领导制度不完善、教学评估工作与学校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不能很好结合等问题。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以地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存在的现实问题作为研究和逻辑的起点,通过河南省YZ学校为例,综合运用现代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学,职业教育学和现代组织理论等多学科理论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以YZ学校为例的地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原因,以及解决的相关实施策略。通过加强YZ学校院系党组织建设、构建权责明确、层次清晰的院系二级运行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学术权利主导地位等多方面手段,实现真正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科学构建。

刘亮亮[10](2020)在《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项目管理是当代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中的热门理念和模式,在当代教育管理中也被广泛采用,美国则是教育项目管理的最早策源地和当代应用最为普遍和成效显着的国家。在今日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几乎所有体现美国国家教育意志和导向需要的教育事务和相应资源,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相应的独立事项为基本单元,设计划分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项目来加以推进和管理的。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完整性质和内涵是什么?何以如此之先地在美国土地上原创性生成并有序地发展成长为体现甚至代表当代教育管理走向的教育项目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协调和处理教育国家行政干预和社会市场运作的矛盾中有何优势和局限,能否为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乃至体制的改革提供相应的启示和借鉴?对这些当代教育项目管理根本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思考,自然也就使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笔者的考察研究视野,成为博士学位论文题目的首选。本研究在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科学统一的方法论指导下,以教育社会生态理念为基本研究范式,运用文献法、观察法和纵向比较法,按着教育项目管理形态由单项到体系的演化的基本进程和轨迹,对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演进背景、现实实践、成效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阶段梳理考察,在简要把握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二战前萌芽成型奠定的基础上,对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初)、系统整合(20世纪60年代中—80年代初)、体系优化(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末)和创新提升(21世纪初—今)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综合,力求揭示其逐步铺开、连续改进和不断优化的发展历程与规律。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是在二战前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萌芽成型所奠定的基础上起步的。现实教育的分散性发展条件、形态和格局,国家机器的天然教育使命、责任和权力,宪法的国会征税权与社会福利保障责任的明确规定,为联邦政府对教育进行直接有力但有限的项目管理干预提供了历史的必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战结束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在战前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进入了重点创设阶段,开始了蓬勃发展的历史进程。国会于1944年通过颁布了《退役军人权利法》和1958年《国防教育法》,为联邦政府创设了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和国防研究生奖学金项目及其管理模式,开始了运用教育项目管理对高等教育进行直接干预的重点探索。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有力实施,极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重点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事关全局的现实高等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合法合规、切实适用的机制和抓手,也为联邦政府更加积极全面的教育直接干预提供了基本模式与良好示范。当然,这种直接动用联邦政府力量对眼前的高等教育问题进行直接的干预,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应急性、权宜性和局部性的局限或不足。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进入到系统发展阶段。经过二战后的迅速调整与强势拓展,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社会进入到空前繁荣时期,“民权运动”也应时而生、风起云涌。这不仅使联邦政府财力雄厚,成为“教育资源的提供者”;也为联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全面干预创造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需求。两法和随后国会一系列教育法案中陆续出台的大量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从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从职业教育、双语教育到少数民族教育,从移民教育到国际教育等,可谓遍及教育的各个层次和领域,直至1979年联邦教育部的设立。这些联邦教育项目的创设和实施与整个教育系统对应一致、相辅相成、相映成辉,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教育系统的全层次、全类型的全员性发展,也为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性优化提供了完整的框架、基础和资源。随着联邦教育项目的系统化设置与实施,在有力地保障和促进美国教育全面完整发展的同时,其固有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显露了出来,特别是随着联邦教育部对联邦教育项目直接干预的日渐加强,各个教育项目实施运行的孤立性、形式化、行政化、各自为政性和发展不平衡性日渐突出,促使和要求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相互协调配合,不断增强所有联邦教育项目的有机体系性,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由此进入体系优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的中东石油危机,也大大地削弱了美国联邦政府资助教育项目的能力。80年代初期,里根总统坚决反对联邦政府对教育的过分干预,开始了“新联邦主义”教育计划,通过《1981年综合预算调节法》消减和整合联邦教育项目,减少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和干预措施,将联邦政府各部门分散化管理的项目转换为联邦教育部的集中化管理。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乔治·布什总统上台,联邦政府再次调整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结构优化,强化教育项目的相互衔接、体系性与弹性,制定了总揽全局、明确整体目标、优化和提升教育项目总体效能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和《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对接,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也更加广泛,成为“教育标准的制定者”。在1993年《政府绩效和成果法》的影响下,教育部开始注重业绩文化和问责文化的建立,加强联邦教育项目的绩效评估,促进联邦教育项目的结构改进和质量提升。进入21世纪,伴随着“9·11”事件的发生和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应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缓和各类社会问题和提升教育质量,联邦政府在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教育项目管理体系对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体现、支撑和合理合法化的作用,开始了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的创新提升新阶段。国会密集立法加大教育拨款力度,仅2009年《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就专门为教育投入了1000多亿美元,其中投资额最大的项目为536亿美元的州财政稳定基金项目,包括486亿美元的公式拨款项目和50亿美元的竞争性拨款项目,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联邦教育项目财政管理支持。《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中设置推行的体系化教育项目把社会全员发展作为国家责任和终极目标,把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权利完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联邦政府创设实施的STEM系列科技教育项目,重新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覆盖的“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促进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是把美国国家社会的发展与高科技、全球化和生态化高度融合在一起,绘就美国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教育项目管理蓝图。上述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发展进程表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产生、发展和最终成为美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主体模式,既深深地植根于美国特定的教育社会生态体系之中,即早期教育分散化发展的起步及后续格局、相应的文化理念和现实教育实践,更得益于美国社会全员普遍具有的能动参与干预意识和行动力;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既不是行政部门拍脑门的忽发奇想、权力任性的结果,也不是墨守成规、固执经验的因因相袭,而是按照教育行动的完整结构和展开过程,立法先行,职能明确,权责对应,事财一体,科学设计,不断创新提升,最终形成健全而富有活力的、国家行政合理干预和社会市场积极运作有机一体的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由此启示借鉴,当会大有脾益。

二、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级管理方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级管理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治校水平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治理体系
    (一)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学术委员会
    (三)教职工代表大会
    (四)校企合作理事会
二、厚实高职院校治理制度、标准、文化与技术基础
    (一)章程:高职院校治理之基
    (二)标准:高职院校治理之锚
    (三)文化:高职院校治理之韵
    (四)信息:高职院校治理之技
三、健全优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
    (一)校(院)两级管理:细化管理之保障
    (二)基层党组织:落实管理之基础
四、培养选拔高素质办学治校管理队伍
    (一)学校领导班子:办学治校的灵魂
    (二)中层干部队伍: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
    (三)专业带头人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2)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高职院校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一)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的基本内涵
    (二)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三、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价值
    (一)宏观视角:深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应然要求
    (二)中观视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现实需要
    (三)微观视角: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
四、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重塑多元善治的理念愿景
    (二)打造协同创新的智慧治理平台
    (三)稳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改革
    (四)构建科学的治理运行机制
        1. 建立多元参与的决策机制。
        2. 建立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
        3. 建立常态化的监控机制。
    (五)培育共生包容的治理文化
五、结语

(4)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从政策分析的角度对教材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政策分析角度研究教材管理的迫切性
        (三)导师编书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文献综述
        (一)对我国教材管理政策的文本的文献综述
        1.对政策文本的选择
        2.教材管理综合性政策文本综述
        3.各级教育教材管理政策文本综述
        4.各类教育教材管理政策文本综述
        (二)关于教材管理政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1.关于教材管理政策研究的趋势
        2.关于教材管理目标政策的文献综述
        3.关于教材管理途径政策的文献综述
        4.关于教材管理条件政策的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1.关于教材管理政策文本的述评
        2.关于教材管理政策研究的述评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分析资料的方法
第二章 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教材
        (二)教材管理
    二、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理论
        1.教育政策内容分析
        2.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理论的运用
        (二)课程理论
        1.课程理论的产生
        2.课程理论内涵的多角度理解
        3.课程理论多流派的理解
        4.课程理论在我国教材管理政策改革中应用
第三章 我国教材管理政策文本及规范内容的分析
    一、我国教材管理政策的主要文本
    二、我国教材管理政策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由谁实施及对谁实施教材管理政策规范
        (二)为什么实施教材管理政策规范
        (三)教材管理实施政策规范
        1.“怎样实施”政策具体内容的分析
        2.“怎样保障”政策具体内容的分析
第四章 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的标准构建与论证
    一、阐释内容分析标准
        (一)政策目标的分析标准
        (二)政策对象的分析标准
        (三)政策措施的分析标准
    二、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标准的论证
        (一)理论基础
        (二)事实分析
        1.国外教材管理政策改革的论证
        2.国内教材管理政策改革的论证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70 年我国教材管理政策改革的总体历程
    一、初步探索阶段(1949—1965 年)
        (一)教材编审一体化,实现国定制管理
        (二)教材由模仿转为自制,权力得到下放
        (三)专门化的管理,各主体权责明确
    二、教材恢复建设时期(1977—1984 年)
        (一)中央统一领导,恢复教材管理制度
        (二)计划手段为主导,恢复统一调度
    三、教材探索时期(1985—2000 年)
        (一)国家地方两级管理体制确立,实现编审分离
        (二)市场手段渐入,奖励与淘汰并行
    四、教材创新发展时期(2001 年至今)
        (一)三级教材管理体制确立,实现长效化机制
        (二)教材管理环节得到完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第六章 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的反思
    一、我国教材管理政策目标规范缺乏科学性
        (一)政策目标规范的过于笼统,不够明确
        (二)教材管理目标的层次不够鲜明
    二、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对象有待进一步规范
        (一)“由谁实施”——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管理主体角色模糊
        (二)“对谁实施”——教材概念不明确,教材范围有待扩大
    三、我国教材管理过程政策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我国教材编写政策的反思
        1.教材编写原则的缺失
        2.教材编写人员资格认定标准不完善
        (二)我国教材审定政策的反思
        1.教材审定程序总体上有待完善
        2.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审稿程序有缺陷
        3.审定中问责与监督机制缺失
        (三)我国教材选用政策的反思
        1.政策中缺少详细的工作规范
        2.选用主体之间总体上没有做到平等对话
        3.中高等教育教材选用存在随意性
        (四)我国教材出版发行政策的反思
        1.行政力量过度干预
        2.教材招投标竞争市场缺乏公平
        (五)教材管理保障政策反思
        1.教材管理人才支撑不足
        2.教材管理经费支持力度弱
        3.教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缓慢
第七章 如何完善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
    一、教材管理政策目标规范化
        (一)确立科学化、具体化的教材管政策目标
        (二)确立有层次性的教材管理政策目标
    二、教材管理政策对象规范化
        (一)“由谁实施”——主体职责明确,实现主体多元化参与
        (二)“对谁实施”——客体概念清晰,范围不断扩大
    三、教材管理过程政策的规范化
        (一)教材编写政策的改进
        1.补充完善的教材编写的原则
        2.构建严格的编写人员资质标准
        (二)教材审定政策的改进
        1.完善教材审查程序
        2.建立公众监督及评议机制
        (三)教材选用政策的改进
        1.严格落实教材选用工作
        2.建立公开透明的教材选用系统
        (四)教材出版发行政策的改进
        1.健全教材出版发行制度体系
        2.制度内容保证真正的市场竞争
        (五)教材管理保障政策的改进
        1.培养专业化强的管理人员
        2.采取多渠道支持经费供应
        3.积极开发与应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记录
致谢
个人简介

(5)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一)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生培养日益发展,但尚需不断完善
        (二)俄罗斯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独具特色
        (三)两所“顶尖”体育院校具有代表性,比较结果具有互鉴意义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培养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
    五、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的回顾
    一、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
        (一)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起步阶段(1949-1959)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独立探索阶段(1960-1966)
        (三)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停滞与恢复阶段(1967-1985)
        (四)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稳步与快速发展阶段(1986 年以后)
    二、俄罗斯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历程
        (一)二战前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况(1804-1945)
        (二)二战后至苏联解体研究生的培养(1946-1991)
        (三)苏联解体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1992-2002)
        (四)“博洛尼亚进程”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2003 至今)
第三章 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要素分析
    一、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要素
        (一)教育思想与理念
        (二)培养目标
        (三)专业设置
        (四)课程体系
        (五)培养过程
        (六)质量评价
    二、俄罗斯国立体育、运动、青年与旅游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相关要素
        (一)教育思想与理念
        (二)培养目标
        (三)专业设置
        (四)课程体系
        (五)培养过程
        (六)质量评价
第四章 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比较分析
    一、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教育思想的比较
        (一)共性方面
        (二)差异方面
    二、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比较
        (一)总体目标定位一致
        (二)具体目标存在差异
    三、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比较
        (一)体育类专业设置差异较大
        (二)非体育类专业设置相似度较高
    四、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比较
        (一)学制与学分不同
        (二)课程设计不同
        (三)实践、科研活动占比不同
    五、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比较
        (一)招考方式有很大区别
        (二)培养方式大同小异
        (三)毕业及学位授予基本相同
    六、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质量评价的比较
        (一)外部质量评价体系方面的异同
        (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的异同
第五章 中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互鉴与启示
    一、互鉴方面
        (一)两所体育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具有较强互补性
        (二)两所体育院校培养过程各具特色
        (三)两所体育院校在质量评价方面各具特色
    二、启示方面
        (一)“北体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俄体大”培养目标针对性较强且注重学生高层次品质培养
        (三)“俄体大”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灵活性和系统性更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分析
    2.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要义诠释
    2.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理论基础
    2.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类型定位
    2.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向度目标
    2.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实现的应然路径
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历史回顾
    3.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渊源
    3.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发展阶段
    3.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宏观成就和向度之囧
4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现状考察
    4.1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
    4.2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
    4.3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主要问题
5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问题归因
    5.1 文化育人自觉性不强
    5.2 职业文化理解得不深
    5.3 校企文化交融性不足
    5.4 文化传播机制不完善
    5.5 法律法规机制不健全
6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的彰显策略
    6.1 凝练职业精神标签彰显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核心精神
    6.2 打造职业文化载体增强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显示度
    6.3 促进校企文化有效交流打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彰显路径
    6.4 建立职业文化高效传播机制推进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深化
    6.5 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浓厚文化育人价值取向氛围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三个方向
    1.1 办学功能从学历教育向职业教育与培训并举发展
    1.2 勇于承担职业启蒙教育的社会责任
    1.3 推动“普职比”端口上移
2 省市两级统筹管理框架的职业教育投入与管理考核
    2.1 强化市州政府的对中职教育的统筹主体责任
    2.2 完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机制
    2.3 适当调整高职教育主办方对职业院校的考核指标
3 职业教育“同质化”现象与职业院校特色办学
    3.1 职业教育“同质化”现象
    3.2 “同质化”突围与职业院校特色办学之道
4 对两个特定职业院校群体给予特定支持
    4.1 面向全国战略性产业的高职院校
    4.2 高职院校的区域布局与县级市高职院校建设
5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若干“热点”与“难点”问题
    5.1 现代学徒制
        (1) 试点工作常态化。
        (2) 现代学徒制主要适应哪一类生源。
        (3) 教育教学方式。
    5.2 高职扩招
        (1) 招得进。
        (2) 育得好。
        (3) 就好业。
    5.3 完善职业高等教育体系

(8)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史料整理
        一、研究现状
        二、近代石家庄教育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三、教育方志的功用与价值
    第四节 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概念界定
        一、近代化
        二、中国教育近代化
        三、近代中国教育史
        四、石家庄
        五、近代石家庄教育
    第六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设计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开阜前石家庄教育概况
    第一节 石家庄古代教育史概述
        一、商周至隋唐时期的石家庄教育
        二、宋元明清时期的石家庄教育
    第二节 石家庄的书院教育
        一、石家庄书院的历史嬗变
        二、封龙书院及其历史影响
    第三节 石家庄古代教育的历史功绩
        一、石家庄地区一度成为北方教育的中心
        二、义学的发展积累了办学经验
        三、传统书院为近代学堂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社学和义学对推动教育普及发挥了积极作用
        五、传统教育使社会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第二章 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社会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教育环境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教育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新式教育的兴起
        三、建立近代学校体系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一、初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二、学校的管理和课程适应社会发展
        三、职业教育的曲折发展
第三章 近代石家庄初等教育
    第一节 清末民初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清末小学教育的萌芽
        二、民国小学校的兴起
        三、铁路通车与职工子弟小学的建立
        四、主要小学介绍
    第二节 教育管理
        一、学制与课程设置
        二、德育教育
        三、教研机构及其活动
        四、教师联合会及其活动
    第三节 义务教育实验教育区的设立及其成效
        一、推行义务教育实验教育区背景
        二、石家庄义务教育实验区的设立
        三、义务教育实验区的成效
    第四节 教会小学、女子小学与少数民族小学
        一、天主教教区的设立
        二、天主教与教会小学
        三、伊斯兰教与回民小学
        四、女子小学
    第五节 近代石家庄新式初等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新式小学的广泛建立扩大了受教育人群的范围
        二、为中等教育发展输送了优秀人才
        三、培养了大量近代化社会公民,推动了社会发展
        四、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变革
第四章 近代石家庄普通中等教育
    第一节 清末新政与新式中学堂的建立
        一、“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学教育的启动
        二、赵州官立中学堂
        三、正定府官立中学堂
    第二节 民国“新学制”与普通中等教育的发展
        一、新学制的颁行与中学“三三分段制”的确立
        二、河北省省立第十五中学校
        三、私立石门初级中等学校
    第三节 普通中等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一、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二、招生与管理
        三、行政管理
    第四节 普通中等教育的特点
        一、学生课业负担重,课程难度较大
        二、省立中学师资雄厚
        三、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设施齐备
        四、学生思想进步,投身革命事业
第五章 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
        一、清末师范教育制度的确立
        二、民国师范教育的改革
        三、石家庄师范教育的发展
        四、师范教育的典范-河北省立第八师范学校
        五、近代石家庄师范教育的积极影响
    第二节 近代石家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兴起的原因
        二、石家庄地区职业教育的类型
        三、近代石家庄职业教育的评价
第六章 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
    第一节 抗大二分校
        一、抗大二分校在石家庄建立
        二、教育宗旨
        三、抗大二分校的教学与管理
        四、抗大二分校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 马列学院、中央外事学校与华北军政大学
        一、马列学院
        二、中央外事学校
        三、华北军政大学
    第三节 华北大学
        一、华北大学的成立
        二、教学与管理
        三、华北大学工学院
        四、华北大学农学院
        五、着名教育家在华北大学的教育实践
        六、华北大学的历史功绩
        七、华北大学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创办的现实启示
    第四节 华北高教会与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一、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
        二、文法学院的课程改革
        三、对院系进行初步调整
    第五节 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综合评价
        一、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主要成就
        二、近代石家庄高等教育的启示
第七章 日伪奴化教育和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斗争
    第一节 石家庄的沦陷与教育浩劫
        一、石门伪政权的建立
        二、日伪对教育的破坏
    第二节 日伪奴化教育的实施
        一、推行学校奴化教育
        二、奴化社会教育
        三、统制报刊强化奴化宣传
        四、利用宗教进行反共宣传
    第三节 日伪在石家庄推行奴化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泯灭了民族意识和斗争精神
        二、盲目推崇日本,轻蔑自己的祖国
        三、维护封建礼教,做封建主义的殉葬品
        四、培养了一批顺从殖民统治的御用知识分子
    第四节 石家庄人民反奴化教育的斗争
        一、晋察冀边区政府出台一系列教育实施办法
        二、抗日根据地的学校教育
        三、社会教育与冬学运动
        四、抗日文化教育的宣传及其作用
第八章 近代石家庄教育的历史反思及启示
    第一节 近代石家庄新式教育的变迁特点
        一、新式教育不断正规化
        二、企业办学是近代石家庄教育的重要支撑
        三、私立学校发展迅速
    第二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滞后原因分析
        一、经济滞后制约教育发展
        二、政府的管理不善
        三、教育观念落后与人口素质低下
        四、教育经费不足
    第三节 近代石家庄教育对当今教育发展启示
        一、经济发展与地方教育经费充足促进教育发展
        二、政治变迁影响地方教育发展
        三、文化因素影响地方教育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地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YZ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四)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难点及不足
二 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高职院校
        2.高职院校管理与高职院校治理
        3.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
    (二)理论基础
        1.利益相关者理论
        2.现代组织管理理论
        3.系统理论
三 河南省YZ学校内部治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河南省YZ学校基本情况
    (二)河南省YZ学校内部治理运行机制
        1.党委会的运行机制
        2.校长办公会的运行机制
        3.学术委员会的运行机制
        4.民主监督运行机制
    (三)河南省YZ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规章制度不健全使学校决策不能有效发挥
        2.繁重的日常事务制约了学校的宏观调控功能
        3.领导制度仍不完善,二级教学管理机构权责划分不清晰
        4.教学评估工作与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没有很好结合
四 地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党组织管理目标定位不明确
        2.科学民主决策的制度不健全
        3.民主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4.院系二级党组织领导能力不强
    (二)学校二级院系管理水平不高,管理重心没有实现真正的下移
        1.学校与院系权责关系不明确
        2.院系主题地位未充分体现
        3.二级院系管理者缺乏治校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三)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1.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
        2.监督机制不健全
    (四)教授治学得不到落实,学术权利得不到保障
        1.行政权力对学术委员的干预
        2.行政权力对职称评审的干预
五 地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加强党委领导的核心地位
        1.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
        2.加强党组织的制度化建设
        3.加强对党员及群团组织的领导,提升职工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
    (二)构建权责明确、层次清晰的院系二级管理运行体系
        1.制定并规范校、院系二级管理的各自权力与责任
        2.突出院系的主体地位
        3.提高院系管理人员的管理质量和水平
        4.合理划分院系两级的管理职责
        5.由高度集中管理模式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转变
        6.加强校企合作建设
    (三)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1.健全考评细则和责任追究制度
        2.科学制定质量目标
        3.合理地确定考核指标
        4.明确和完善监督管理约束机制
    (四)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权利主导地位
        1.完善学术委员会制度
        2.引进高学术水平人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育项目
        (二)美国联邦教育项目
        (三)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一)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演变历程的分期依据
        (二)各章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本论文的创新点
        (二)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重点创设(二战后至20 世纪6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奠基
        一、美国建国前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萌芽
        二、20世纪初期美国教育项目管理的雏形生成
    第二节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实践
        一、退役军人教育援助项目的创设
        二、国防研究奖学金项目的创设
        三、国际交流与教育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重点创设的问题
第二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系统整合(20 世纪60 年代中至80 年代初)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背景
        一、“民权运动”的兴起与“伟大社会”建设
        二、联邦管理体制的变革
        三、从联邦教育总署到联邦教育部的管理探索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实践
        一、初中等教育法中的系列教育项目的设置与运作
        二、高等教育项目管理的系列化运作
        三、关注社会地位处境不利人群项目的创设
        四、职业教育项目管理的调整
        五、影响援助项目的创设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系统整合的问题
第三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体系优化(20 世纪80 年代初至20 世纪末) ··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背景
        一、教育项目管理固有局限的逐渐显露
        二、教育项目管理主体的“门户”之行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实践
        一、1981 年《综合预算调节法》对项目管理的改革
        二、教育项目管理向早期教育干预层面的延伸
        三、教育项目管理向优质学校示范引领层次的拓展
        四、教育项目管理向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跨越
        五、教育灵活性示范项目的设立
        六、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反复调整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体系优化的问题
第四章 二战后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创新提升(21世纪初至今)
    第一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背景
        一、苏东剧变与世界体系的震荡
        二、多极化世界格局的新挑战
        三、教育升级创新的新需要
    第二节 联邦政府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实践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战略的升级与落实
        二、强化联邦对教育项目管理体制的操控
        三、项目引导各地构建STEM学习生态系统
        四、“十万强”系列国际教育交流项目的全球覆盖
    第三节 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成效及问题
        一、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特点
        二、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成效
        三、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创新提升的问题
结语 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启示
    一、深深地植根于美国教育社会生态的文化土壤
    二、联邦运作的法制化为教育项目管理提供合法性权威
    三、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社会全员主体的能动参与和干预
    四、结构清晰精细的教育项目科学设计
    五、联邦教育项目管理的不断探索、创新与提升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试论高等职业教育的两级管理方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治校水平的再思考[J]. 周建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2(01)
  • [2]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 韩连权,吴玉剑. 职教发展研究, 2021(04)
  • [3]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存在的问题[J]. 李宸辰.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2021(04)
  • [4]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教材管理政策内容分析[D]. 张晓辉. 沈阳师范大学, 2021(02)
  • [5]中俄两所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D]. 李再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价值取向研究[D]. 方桐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7]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 赵明安.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2)
  • [8]近代石家庄教育史研究[D]. 郭海洋. 河北大学, 2020(08)
  • [9]地方高职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YZ学校为例[D]. 郭翼嘉.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10]二战后美国联邦教育项目管理发展研究[D]. 刘亮亮.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论高职教育的两级管理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