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域经济贷款难的管理

浅谈县域经济贷款难的管理

一、浅议县域经济贷款难的治理(论文文献综述)

罗宣云[1](2020)在《重庆市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小微企业在促进就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助推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三峡库区长江经济带农业人口大县的重庆市云阳县,在我国新兴经济发展战略背景之下,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近年来企业数量增长速度较快,发展较好。但机遇与挑战共存,不少小微企业在实际发展中存在着运行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的缺乏会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阻碍,因此迫切需寻找行之有效的办法来缓解云阳县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论文以云阳县的小微企业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当前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现状的基础上,将云阳县42个乡镇(街道)按照小微企业数量分布情况分为6大板块,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各板块内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乡镇的小微企业的融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云阳县小微企业存在自身竞争力不强、金融机构支持企业融资不够、政府支持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调查分析结果,研究认为需企业、金融机构以及政府三方联合发力来改善云阳县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缓解融资困境。企业层面要强化资金管理与结构治理提升自身信用、探索调整企业发展模式增强竞争力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升透明度;金融机构层面应增强金融服务供给支撑能力、提升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效率、减少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成本和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融资难题;政府层面应建立和健全小微企业融资监管体系、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构建大数据平台补充社会化服务体系。

范忠伟[2](2019)在《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芦山县为例》文中指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扎根地方服务三农,国家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新高度。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各方面目标,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农村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发展作用是相互的,两者属于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作用,中央要求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推动农村金融的创新工作,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力度,表明了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定位的强化,信用社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作为提供农村金融的重要主体,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是责无旁贷,实际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政策、发展数据及支持情况等多方面入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等方式对芦山县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从金融机构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灾后重建情况、商户企业情况、信用社主要经验、信用社支持情况及近十年相关数据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在支持过程中存在信贷投放不足导致降低了支持经济发展的速度、信贷成本高及违约增加导致了区域信用环境和支持效果受到影响、存款不增反降导致支持经济发展的后劲减弱、县内优质项目少导致信用社缺乏支持平台和收益渠道、金融创新不足制约金融服务水平、政策性和效益性考量影响支持效果、经营成本高导致融资成本提升等问题。本文从监管政策、信用社、客户、竞争对手等四个方面系统深挖原因。监管政策方面原因有业务不得出县导致收益渠道变窄、监管政策门槛高导致服务产品单一;信用社方面原因有科技实力不足导致竞争难度加剧、风控数据化待完善导致风控难度增大、服务质量影响导致客户流失、结算壁垒导致优质储户流失、创新不足导致产品单一;客户方面原因有有效客户减少导致存贷基础减弱、项目需求不足导致资金支持基础弱、信贷条件不符阻碍了信贷支持、管理不规范导致信息不对称、诚信意识薄弱影响了支持积极性;竞争对手方面原因有争夺优质客户导致支持基础发生动摇、高息竞争抢夺了存款市场、系统营销力度大占领了公职市场。针对以上原因,本文分别从政策、信用社、客户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政策方面建议有适度放宽监管政策拓宽收益渠道,创新改制模式打通业务渠道;对信用社方面建议有坚守市场定位、筑牢农村市场,完善业务渠道、助力存款增长,抓好年轻客群、夯实存贷基础;对客户方面建议有树立诚信意识、营造诚信环境,拓宽增收渠道、强化融资条件,强化公司治理,增强融资能力。

帅玲[3](2014)在《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额贷款是指其向单一借款人发放的金额较小的贷款。包括向城乡地区从事生产、贸易等活动的私营企业主(包括个人独资企业主、合伙企业个人合伙人、有限责任公司个人股东等)、个体工商户和城镇个体经营者等微小企业主发放的用于满足其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商户小额贷款以及向农户发放的用于满足其农业种植、养殖或者其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需求的农户小额贷款。随着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类风险。陕西HZ邮储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管理和控制好小额贷款的风险是成功的关键,同时对陕西HZ邮储银行树立运行安全、品牌卓越的良好社会形象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文献探讨法、总结归纳法和实地调研法对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大致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章为相关理论概述,主要阐述了银行风险管理主要理论和小额信贷相关理论。第三章为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的识别,主要阐述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种类和影响因素。第四章为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的评估和管理现状,在对小额贷款风险识别的基础上,介绍陕西HZ邮储银行各类风险指标的评估,同时介绍该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五章为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的防范,对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各类风险提出防范对策。邮储银行陕西HZ分行成立商业银行才6年的时间,与国内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有一定差距,面对小额贷款客户流动性大、分散、诚信守法意识淡薄、个人资信信息缺乏等特征,本文通过对邮储银行陕西HZ分行小额贷款业务的风险识别和评估,结合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和防范风险的对策,给陕西HZ邮储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方案。研究的成果将有利于邮储银行陕西HZ邮储银行建立科学有效的小额贷款风险管理体系,对提高邮储银行陕西HZ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和自身竞争力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刘伟海[4](2016)在《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持续下行,大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对减弱,相反小微企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小微企业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县域税收和提高县域GDP水平,另一方面小微企业提供较多就业岗位,成为解决县域务工人员就业的一大途径。因此,政府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并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期望以此来解决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和融资难问题。同时,随着城市市场竞争加剧和市场份额的日益饱和,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银行开始思考改变经营战略,信贷营销重点开始向县域和乡镇市场倾斜;加之近年来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资金互助社等快速发展,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并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以上情况导致县域内金融机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提升经营效益和利润空间,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营销越来越被各家金融机构重视,并逐步成为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小微企业信贷营销也逐步被提上日程。本文以兰陵农商行为例,以其为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为核心内容展开研究:首先,在阐述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信贷以及市场营销策略相关理论文献基础上,明确县域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营销背景、营销目的和营销意义。其次,案例企业分析,以兰陵农商行为例,阐述其经营现状、市场定位、信贷产品、业务流程、营销模式和风险防控能力等,通过梳理兰陵农商行当前小微企业信贷营销服务流程,分析其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和制约因素。第三,通过对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营销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晰其营销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指出兰陵农商行应在营销理念、产品线建设、组织机构设置、办贷流程、队伍建设和客户关系维护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第四,通过分析影响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的相关因素,并与县域内其他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营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其营销优势及管理短板,在此基础上提出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策略(市场定位、产品策略、定价策略、营销策略、促销策略)及其实施保障措施(人力资源支持、业务流程再造完善、风险防控管理),优化小微企业信贷支持业务模式,为进一步创新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模式和提升其潜在竞争力提供依据和参考。

谢琼[5](2009)在《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与机制改进》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慢于城市,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农村金融发展落后,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自1996年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以来,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与合作银行并存的格局。但农村金融体系依然处于金融抑制之下,难以发挥有效配置农村资金的金融功能。随着2003年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突飞猛进,农行股改、农发行拓展业务、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006年农村金融“新政”实施,这些变化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服务“三农”的能力得以提升。然而,新的发展总会受到原有制度的桎梏,并伴随着一些新的问题。笔者建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同时推进改革深化。横向改革强调农村金融体制突破:巩固和创新存量改革,大力引进增量改革;纵向改革强调农村金融机制改进,其中关键是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并将信贷资金有效的投放和利用于“三农”经济,而提高农村信贷资金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并建设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在审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从体制突破和机制改进两个角度出发,对农村金融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主要内容如下:(1)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典型相关分析、Granger因果分析研究二者的互动性,以及利用多变量VAR系统协整分析和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VEC)研究前者对后者的贡献效率。结果发现在我国农村并没有实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等主流观点,而是不可思议的反向结论。事实上,农村正规金融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外生于农村经济的,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目标存在偏差,导致了其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使得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促进缺乏效率。因此农村金融改革首先必须坚守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期目标,校正农村金融发展中的目标、结构和功能的失衡。(2)我国目前农村金融需求旺盛、范围广泛、层次鲜明,针对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资金供给主体。然而农村金融体系中各类银行业务定位模糊且互相交叉,导致对农村金融市场细分不足,难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因此需要将农村金融的需求层次与金融机构的业务类型进行一定的匹配,最终形成多元并存、各有侧重、适度竞争的格局。(3)关于农村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已初见成效,“花钱买机制”的政策效应初步显现。农信社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方向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维护和保持县级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落实农村社区金融机构政策,增强服务“三农”的功能。农业发展银行构建了“一体两翼”的整体业务布局,需要进一步调整农发行的职能定位,适应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实行政策性和经营性业务分开管理的体制改革,尝试商业化和市场化经营运作。农业银行在股改已完成,但同时需要面向“三农”,实施县域“蓝海战略”:突出差异化,在农村金融高端市场上树立和维持领先性的竞争地位;完善“一行两制”的思路,保持“三农”业务的独立性;挖掘县域蓝海市场空间,拓宽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渠道。(4)农村资金互助社是典型的农村合作金融,能够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合作。其试点中的问题包括股本金增长缓慢,存款不足,融入资金困难等,而资金互助社缺乏资金支持政策是其难以为继的要害。要解决该问题,一要发挥货币政策引导作用;二要实行差别存款利率;三要建立商业银行商业批发与农村资金互助社服务零售互惠机制,及配套的担保体系等。(5)村镇银行是典型的农村商业性金融,在试点中建立了多种信贷模式,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推动了民间金融正规化。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各种问题,一是盈利后劲不足,可持续性将经受考验;二是存、贷款业务进一步拓展面临困难;三是支农效率偏弱,“厌农”、“弃农”现象让人堪忧;四是配套政策、监管资源不足。建议从拓宽资金渠道、放开利率限制、创新产品与服务、本土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突破。(6)农户家庭的金融行为方面。通过建立联立方程(GMM估计)对农户家庭金融行为和收入支配行为分析得知:农户家庭储蓄与存款基准利率和农村金融发展均存在正向关系;农户投资与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负相关,与农村金融发展正相关;农户的金融行为、信贷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之间存在脱节。因此,建议要扩大农村金融机构规模,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率,同时加快利率市场化。(7)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研究。我国县域和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具体成因包括:商业银行撤并、授信管制,统一货币政策,无差别信贷政策以及担保体系能力有限等等。从经济学角度可归纳为:信贷风险责任制度和中小企业诚信缺失共同导致“信贷配给”,以及过度集中集权的信贷管理和过高的不良资产率共同导致“利率抑制”。建议从建立多层次的银行融资体系和进行更为实质性的信贷基础结构建设两方面解构县域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8)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与回流机制研究。通过对1998-2006年的地区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估计发现,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增加值、农村贷款还贷率是影响农村资金外流率的三个因素。但在不同区域,这三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也各有特征。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增加值的提高和贷款还贷的改善可以明显降低农村资金的外流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的提高却大大增加了农村资金的外流率。目前,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存在措施不明确、缺乏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等问题。通过对机制设计理论和激励机制基本模型的分析,笔者建立了农村资金回流机制改进的理论模型,认为要引导资金回流,机制改进的几个重点方面在于金融机构运营的信用环境及其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农村和县域信贷资金收益率,以及政策当局的奖励、补偿和支持。(9)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至今历经了三个阶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逐渐从扶贫功能过度到金融功能;小额信贷运作依托农信社,带有明显的自上而下的政府导向性;民间小额信贷逐渐受到重视,政府试图引导小额信贷市场步入竞争时代。我国小额信贷在发展中帮助农民脱贫、增加农民收入,打击了高利贷活动,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市场竞争,改善了农村的信用环境。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考虑地区差别,选择与地方经济水平相适宜的发展模式;立足小额信贷功能实现的目标,创新以小额信贷为中心的功能化信贷产品;应采取灵活的差别利率定价策略;优化小额信贷监管等。(10)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量化研究有利于帮助排查影响某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某个子系统,具有针对性的改善薄弱环节,提高改进效率。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健全多元化、有序竞争的农村金融生态主体;二是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夯实农村、县域经济基础;三是改善金融法制环境;四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五是加强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六是规范和强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社会中介服务;七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切实维护金融债权。

柴瑞娟[6](2009)在《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金融历来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农村信用社经营的低效等等因素都使我国农村地区金融供需严重失衡。为解决此问题,迫切需要完善农村地区当下的金融体制。村镇银行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2006年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允许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截至2009年3月,全国已有村镇银行97家,而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也即凡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村镇银行。然而值得关注的是,村镇银行运行2年多来,尽管其整体态势良好,但仍然有一些矛盾与问题暴露出来,如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易偏离服务“三农”目标,设立方式和投资比例限制等致使村镇银行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主发起银行制度及其衍生的股权结构失衡及村镇银行独立性问题突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欠缺,存款人利益保护机制缺位等等。从发展现实来看,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性空前,立法层高度支持,村镇银行还必会进一步发展壮大,那么,究竟村镇银行是否有助于农村金融难题的解决,其发展前景和空间如何,是否会步以往四大商业银行撤离农村的后尘,对现在村镇银行发展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进一步促进村镇银行的良性、稳健发展以求解农村金融难题,对于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也正立基于此,试图对这些问题求解一二。本文共计六章,框架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村镇银行存在价值论:村镇银行设立必要性与发展可行性。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对村镇银行在现行法上的概念、特征与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在现行法上,村镇银行是一种采用股份制的微型金融机构,具有投资主体宽泛、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比例严格限制、公司治理结构简化、设立地域和业务严格限制等特征;从性质上看,虽各界曾有过政策性银行还是商业性银行的困惑论争,但从设立依据、经营目标和经营原则、经营业务等方面分析,其仍为一种商业银行,只是具有相应的自身特殊性。第二节依次对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如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的异同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三节主要对村镇银行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鉴于以往立法和决策层在农村金融改革问题上相关政策的多变性、摇摆性和试错性,此次推出村镇银行的做法,也遭受到了不少的质疑。笔者认为,对此问题要客观理性的看待,而不能带有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针对质疑村镇银行设立的必要性和存在价值的观点,本文从农村金难题求解需要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三者合力解决且商业性金融是不可或缺的一条求解途径这一理论角度,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空洞化这一现实基础入手,论证了合理制度设计下的村镇银行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在解决了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的问题后,第四节则更进一步依次从村镇银行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农村经济与金融需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民间资本供给充足、农村地区盈利空问充裕等角度论证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并指出基于以上因素的存在,相关制度设计合理科学之下的村镇银行不会步以往四大商业银行撤离农村的后尘。第二章,实证论: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困境研究。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立基于对我国村镇银行的个案和宏观两个层次的调查和分析,概览了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第二节总结了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呈现的一系列特征及其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发展极为迅速,颇有燎原之势;投资主体多元化,以本地城市商业银行为主导;注册资本规模都远远超过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所设置的最低限;主发起银行绝对控股现象突出;绝大多数村镇银行的设立区域都选择了县(市),只有极个别的村镇银行选择了乡(镇)等。第三节详细分析了村镇银行发展中所遭遇的困境,主要有: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易偏离服务“三农”目标,设立方式和投资比例限制等致使村镇银行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主发起银行制度致使村镇银行股权结构失衡且独立性欠缺,治理结构存在严重欠缺,存款人利益保护机制缺位等。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这一外在推动力外,村镇银行法律制度设计的健全和完善才是最根本的途径。故必须从村镇银行的设立入手,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投资主体范围、各投资主体投资比例、设立方式及设立模式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对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治理结构、支农性制度、市场退出的保障机制——存款保险制度问题等一一进行分析,从而试图对村镇银行的整体制度设计进行反思与重构。本从接下来的行文思路,正是遵循这一路径而进行的。第三章,村镇银行发展定位研究。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主要对关于村镇银行定位的争论进行了概述。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是一个多层次的问题,其既包括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也包括村镇银行的区域定位和性质定位。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实际上包括三个层次的问题:其一,在行业定位上,是单纯定位于农业,还是亦将工商业包括其中;其二,在具体的客户群体上,是单纯定位于农民,还是亦将其他职业的群体包括在内;其三,更进一步的来讲,在农民这一客户群体内,是将中高收入群体作为自己的主客户群,还是将中低收入群体作为自己的主客户群。对于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学界素有不同的主张;在村镇银行的区域定位上,很多学者主张为解决以往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虹吸”和转移情况,有必要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做法和经验,将村镇银行的经营区域严格限制在一定的区域之内,从而从根本上封堵资金转移的可能性,但反对者坚持,如此则将直接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降低其抗风险能力,危及存款人利益和社会安定,且这种限制也于法无据,是对村镇银行经营自由权的侵犯,其直接造成的市场分割,也有违反现行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之虞;关于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与农村金融的关系问题,各界一直存有争议。这种争议,也同样发生在了村镇银行的性质定位问题上。有学者认为“商业性”和“支农性”是直接对立的,将村镇银行定性为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同时,亦要求其承担支农重任,明显是勉为其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故如果要求村镇银行有助于解决农村金融困境难题,就不能将村镇银行定性为商业性金融机构,而只能是合作性金融机构或者政策性金融机构。第二节主要对村镇银行发展定位的国际经验借鉴进行了分析。农村金融难题或者说低收入区域和阶层的金融难题,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世界各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均存在类似的问题,故为更明晰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进路,借鉴其他国家在解决相关问题上的经验,确有必要。其中美国社区银行、采取特许经营模式的澳大利亚Bendigo社区银行以及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发展,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启示:市场定位上都注重向中低收入底层和产业倾斜,区域定位上则要充分结合本国国情,性质定位上均为具有一定互助色彩的商业银行。除此外,还对澳大利亚Bendigo社区银行所采用的银行特许经营模式于我国的可适用性进行了分析。第三节集中于探讨我国村镇银行的应然定位:鉴于农村金融空洞化现象严重,且很多地区金融服务甚至完全空白的现实,村镇银行在市场定位上应覆盖农村地区大部分的经济主体,在保证盈利性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一定限度的低收入阶层也纳入客户群体范围;为防止农村资金外流旧剧重演,保证资金“来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银行体系,使其层次分明、专业化分工合理,以及充分利用其地缘人缘、经营方式灵活和易于获得社区内客户的“软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更好地求解农村金融难题,在区域定位上,应将村镇银行定位于社区银行。更进一步地,鉴于银行规模与其抗风险能力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则需要对村镇银行的规模进行相应的限制,故对村镇银行的跨区域经营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条件下,可适度放开,但这种跨区,也只限于在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的地区。在村镇银行的性质定位问题上,本文认为应将其定性为商业性银行。农村金融难题的解决要依靠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以及政策性金融的合力,鉴于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即农业发展银行)和合作性金融机构(即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信用社,虽然后者已经偏离了合作本质)均已存在,再重复构建政策性或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必要性已不大,故将村镇银行定性为商业性银行较为合适。而且如此定性也是有着足够的理由和论据支撑:农村金融空洞化和农信社运行的垄断性以及低效性,都使得农村的商业性金融需求远未得到满足,而且从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的新特征来看,农村地区的盈利空间不容置疑,将村镇银行定性为商业银行并不会危及其商业可持续性。第四节集中于我国现行立法对村镇银行的定位及其完善。现行立法限制了村镇银行的跨县经营,也似有将村镇银行定位为社区银行之意。但将“社区”范围界定为“县域”,在现实中遭到了质疑——受制于当地经济总量和狭小的市场,能否保证村镇银行的盈利不无疑问。故既要保证本土化社区化,又要顾及规模效益,笔者认为,放宽到省则失之过宽,本土化社区化无从体现,故放宽到市,采取单一银行制,允许一家村镇银行在市域范围内开设分支机构,较为合适。社区银行要求投资主体具有广泛性的特征,故应将募集设立也作为村镇银行的设立方式之一。与此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出于强化村镇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计,应将村镇银行的设立门槛抬高,调高其最低注册资本。第四章,村镇银行投资主体研究。本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对村镇银行的投资主体范围进行了研究。现行法上村镇银行投资主体范围虽然较为广泛,但也并非毫无限制,如对政府是否可为投资主体,其语焉不详;虽允许各类企业法人和自然人投资,但对如何充分调动其投资积极性,亦无规定。村镇银行运行中,备受资金匮乏和公信力较弱的困扰和制约,而要缓解资金难题和增强社会信赖度,就必须增强资金规模。在公开上市、发行债券等扩充资本的路途不通的情况下,村镇银行只能选择拓展投资主体范围以增资扩股。控股城市商业银行而致城市商业银行问题丛生的前车之鉴使政府投资入股饱受诟病,但村镇银行肩负着支农的公益性重任,帮扶村镇银行走过最初发展的难关,则相应的也就成了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政府入股村镇银行,一来可以拓宽资金来源,二来可以直接增强村镇银行公信力,当然,这种政府入股,必须只是暂时性的,而且是缓退性的——即随着村镇银行经营状况的好转和日渐走上正轨,政府投资必须分阶段退出。孟加拉乡村银行强制贷款者储蓄和投资的机制对于缓解村镇银行运行中放贷容易吸收存款难状况不无借鉴意义,其既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农村贷款担保机制的限制瓶颈从而具有强化担保的功能,亦可增加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而更进一步要求借款人购买村镇银行股份,从借款人身份变身为村镇银行股东,从而将村镇银行变成借款人自己的银行也不失为一条具参考价值的途径。在村镇银行的投资主体中,企业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无论是银行企业,还是普通企业,都是村镇银行投资主体中的主角,故关于此两者,笔者将在后文主发起银行制度和投资比例限制章节中详细论述。在自然人投资主体中,有两类主体值得格外注意:一是有志于创业的金融业务骨干;二是有志于办金融并愿意“转行”、将全部或极大部分资本从工商业中转移出来,投入金融业的工商企业主。对于前者应充分发挥其在村镇银行的内部控制和治理结构中的管理和监督作用,对于后者,鼓励其积极投资的同时,也应构建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对可能出现的关联交易等加以防范。第二节对实践中争议较大的主发起银行制度的存废进行了分析。主发起银行制度虽具有利于村镇银行专业化运作、强化对村镇银行的监管、增强村镇银行的公信力和信誉度等积极效应,但与此同时也衍生了一系列问题:因主发起银行缺乏而致使村镇银行无法设立;隐性的将很多民间资本拒之门外限制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背离了村镇银行的设立初衷;导致村镇银行的其他投资者对经营管理漠不关心,造成村镇银行独立性欠缺,大股东过度控制等现象。有鉴于此,应对主发起银行制度予以废除。第三节对民间资本投资严格限制的现行规定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我国民间资.本入股银行业的历程和立法变迁回顾,并进一步分析了民间资本入股银行业的利弊之争,进而认为在银行业整体范围内,鉴于民间资本的信用风险及其风险转嫁、关联贷款风险、产融结合潜伏的巨大风险等因素,确应对成立完全民营化的银行予以谨慎对待。但对于设立于金融服务远远供不应求的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应放开民间资本投资比例限制,实现村镇银行的完全民有民营化——投资农村金融较之在城市开办民营银行,利润空间的差异直接致使其吸引力大减,同时也就将很多有圈钱动机的企业挡在了门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安全性。对村镇银行完全民营化后所产生的问题,如村镇银行投资人甄选问题,村镇银行人才瓶颈与运营专业化问题,村镇银行完全民营化后的风险问题,该节也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五章: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紧承上文对村镇银行放开投资比例限制的观点,更进一步地对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进行了研究。针对现实中村镇银行股权高度集中而致村镇银行沦为主发起银行的附属或分支机构的现状,该节分别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对股权高度分散、股权高度集中及股权适度集中三种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股权高度分散虽可在股东间产生制衡机制,但各股东各自均试图“搭便车”而基本放弃其对公司经营进行参与和监控的权利与职责,极易出现内部人控制。股权高度分散所产生的问题上,我国也不乏其证,典型的如我国的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股权高度集中模式下,大股东虽具有限制管理层牺牲股东利益的经济激励及能力,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约束和制衡,极可能出现控股股东以牺牲小股东利益为代价为自己谋取利益的现象,现实教训如长期困扰我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城市商业银行中国有资本过度控制问题;而在相对集中型的股权结构中,相对控股股东的存在,使得达到股权制衡的目的——通过各大股东的内部利益牵制,达到相互监督、保护所有股东权益。在现实例证方面,以服务优质中小企业为市场定位、运行良好的浙商银行和台州商业银行,其股权结构就充分体现了股权相对集中的原则。故,无论是理论角度还是实践角度,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都是公司最有效的股权结构,在股权相对分散基础上的相对集中或控股,是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最优选择,至于具体的比例限制。可考虑单一投资主体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20%左右。鉴于公司治理直接关乎银行的运营成败,本章第二节对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进行了研究。现行立法中对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规定过于随意与简化,其董事会和监事会均为任意设置机构,典型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架构并未完整的搭建。本节以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如资本机构的特殊性、委托代理关系复杂、信息不对称严重、银行体系具脆弱性传染性和失败的负外部性等为分析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逻辑起点,对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认为较之一般的公司治理,银行的公司治理更应注重存款人利益的维护,更应注重风险控制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分析了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规定对现行其他立法如《公司法》、《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制度指引》等的冲突和违反,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的第一步,是必须遵从现行《公司法》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弥补现行立法中对存款人利益保护不足的缺陷,设置代表存款人利益的董事和监事席位。第六章,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构建。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针对困扰农村金融机构多年,村镇银行在运行中亦亟需解决的商业性与支农性的冲突与平衡问题进行了研究。由于现行法上关于支农性的相关规定依然过于原则化,具体操作性的缺乏,直接削弱了这些规定的实际意义,如何制定具实际操作性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方面,美国《社区在投资法案》中强制性要求银行机构必须为其所在的社区提供信贷支持,而且其中一部分必须贷给社区的中低收人人群,并以此作为在审批金融机构注册、参加存款保险、设立分支机构、设备或者进行兼并收购活动时批准或拒绝的主要考量因素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谈到商业性与支农性的问题时,有一个思维惯性是广为存在的,即商业性与支农性是完全对立的两极,支农性是无盈利可言的,甚至可以说,“支农性”直接等同于“亏损性”,支农业务完全背离商业性的追求。在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有必要澄清这个认识误区。商业性与支农性并非完全对立,在农村经济得到良性发展、农村城镇化加速以及农民收入多元化的当下,这种将“支农性”与“亏损性”直接划等号的观点,就更是难以说其是正确的。当然,某些支农性业务确实可能会有损村镇银行的商业性,鉴于商业可持续性是村镇银行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根本,故在研究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的时候,需要避免的一个误区是过于强调其支农性,甚至强调其全盘支农性。为实现推出村镇银行制度的初衷,在保证村镇银行盈利性的同时,也必须对其支农性作出具体的、明确的规定。借鉴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立法经验,有必要明确规定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一定比例(具体比例当以保证村镇银行的盈利性和商业可持续性为前提)必须针对本市内的三农客户,特别是要对中低收入农户以及农村中小企业贷款的金额、发放笔数、贷款分布和占该机构在本社区贷款总额的比例等进行详细的规定,并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各村镇银行满足所在区域内贷款、服务需求的程度进行评价。与村镇银行支农性密切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如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其他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要不要也强制性地规定其农业信贷比例,要求其担负一定的支农责任?在奉行自由竞争理念的美国,其尚且通过《社区再投资法》强制性要求参加联邦存款保险体系的几乎所有银行机构等,均有义务采取持续和积极的步骤满足当地社区的信用需求,且其中一部分必须贷给社区的中低收人人群。故从投资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公平正义角度出发,似乎并无不可。如此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农村金融难题,但此项规定涉及面甚广,推行阻力可料而知的艰难,但客观而言,也不失为一条很好的解决信贷歧视、实现信贷公平的办法。第二节则对村镇银行至关重要的配套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村镇银行国家信用担保的缺失,村镇银行要顺利的市场退出以及市场退出中的存款人利益保护等都亟需存款保险制度的保驾护航。鉴于各界对我国当下构建整体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是否成熟尚存有激烈论争,官方态度亦并不十分明朗,故在我国构建整体的存款保险制度至今仍遥遥无期,而村镇银行的发展又时不我待,故对村镇银行先行构建存款保险制度,极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本节进一步对组建由中央、各省政府及村镇银行共同出资型存款保险机构、强制性投保方式的采用、差别存款保险费率的实行以及限额赔付制度的实行进行了分析。

李玉[7](2013)在《基于共生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宏伟目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富足、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推动。农村金融市场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市场,其发展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和波动性以及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过高、高度垄断等原因,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越来越无法满足“三农”对资金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导致金融服务严重滞后于“三农”发展需要,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更好地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解决农村资金供给存在较大缺口的问题,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从2006年底开始,银监会陆续颁布关于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与法规,鼓励村镇银行的发展。从2007年2月中国首家村镇银行一—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设立到2013年2月,经银监部门批准设立的村镇银行已达1502家。实践证明,作为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主要试点机构和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村镇银行的诞生和发展是保证信贷资金到贫困户、广大农民和小微企业手中,缓解农村贷款难,加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但作为新生事物,村镇银行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认为,在村镇银行的发展中,只有牢固树立村镇银行与农户和小微企业以及其他金融组织的共生共荣的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村镇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作用。本文将生物学的共生理论引入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研究中,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了我国村镇银行所处的共生关系,并试以运用共生理论的研究框架与方法来分析、解决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本文的研究有益于国家和各级农村金融机构管理者、决策者以及广大农户、小微企业树立共生理念,培养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使他们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地区的农户和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实现真正意义的普惠金融。探索和发展村镇银行,可以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培养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发挥其“鲶鱼效应”,促进正规金融机构的完善和创新,最终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深化改革、繁荣农村经济。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借鉴了金融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等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共生思想为指导,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方法,以农村金融改革为背景,构建了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共生关系的研究框架。首先通过对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对村镇银行研究的分析,阐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要意义,提出从共生角度研究村镇银行发展的有效方法。然后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实出发,在介绍了共生理论和村镇银行发展概况之后,揭示出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核心机制是共生机制。从共生角度对村镇银行与农户和小微企业、其他金融组织的关系进行了梳理,论证了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的共生机理。在对农户、小微企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了村镇银行与农户、小微企业、其他金融组织共生分析的基本框架,讨论了村镇银行与农户、小微企业以及其他农村金融组织共生的实际状况。进而运用共生理论找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从共生视角构建村镇银行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调研取得的20家村镇银行的相关数据和年鉴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评价。通过对村镇银行与农户、小微企业和其他金融组织共生状况的分析,并结合定量分析的结果,遵循共生规律,从村镇银行自身、共生对象、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四个方面提出村镇银行发展的具体建议。结果表明,村镇银行与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在发达农村地区,非对称互惠共生较为明显;而在欠发达农村地区,偏利共生广泛存在。村镇银行与农村其他金融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共生关系,共生形式表现为同业竞争与合作。在共生关系中,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村镇银行作为共生单元自身存在缺陷,共生对象匹配度较差,共生模式不完善以及共生环境不理想。最终得出,只有加快村镇银行自身建设,提高共生对象的匹配度,完善共生模式并优化共生环境,才能使村镇银行与农户和小微企业形成和谐的共生关系,才能使村镇银行健康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三农。本文的创新在于:第一,将共生理论引入村镇银行的研究之中,分析村镇银行与农户、小微企业以及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的共生状态。第二,从共生的视角提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四个主要因素。第三,基于共生视角从单元自身、共生对象和共生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村镇银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遵循共生规律,提出了村镇银行发展的具体建议。

余念亲[8](2013)在《农信社在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际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迅猛,金融改革日趋加剧,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也逐渐面临开放和国际化,整个金融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中小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再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随着竞争的加剧,如何求生存和发展,成为中小银行竞争战略的首要目的。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中的一员,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以及自身特点,同时又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支持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长远来说,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在外部面临着激烈竞争,内部又面临着体制、服务、管理和人才的短板,如何选择适合于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竞争战略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本文按照战略分析的思想,按企业竞争战略理论进行农村信用社战略的内外部因素分析:通过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得出农村信用社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威胁因素;对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以及同业差异对比分析,得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同时,对农村信用社的战略细分市场(县域金融市场)现状和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农村信用社选择该细分市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而根据swot分析方法,得出农村信用社应当选择的竞争战略及如何在该战略下采取有力措施克服自身缺点,规避外部威胁,发展自身优势,借助外部机会以得到自身发展空间。该研究论文对作者本人的工作、对单位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指导应用价值,对农村信用社的未来发展战略选择有一定参考和抛砖引玉的意义。

赵方[9](2012)在《村镇银行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三农”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单一滞后的金融供给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再加上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新增资金,使得农村地区存在着巨大的资金供给缺口,国家提出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就是为了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和“三农”贷款难问题。在五年的发展过程中,村镇银行最受国家重视,发展速度最快,然而,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融资难、内部治理混乱、监管不利、发起动力不足等。本文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运行机制不健全,包括融资机制不顺畅、治理机制不完善等。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运用比较分析、制度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在深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村镇银行发展历程和相关政策演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成功模式经验,探索了现行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分析我国村镇银行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得出以下结论: (1)村镇银行的设立有助于缓解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正规金融服务缺位的现状;(2)在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引导下,村镇银行整体运行态势良好,组织模式不断创新;(3)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发展经验的缺乏以及村镇银行自身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我国村镇银行在运行中出现了多种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融资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4)完善村镇银行法律法规的和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对解决村镇银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至关重要。本论文不仅能够提供当前我国村镇银行较全面详细的信息,并且研究具有较好的政策指导意义:要想使村镇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就要增加融资渠道,理顺融资机制;创新股权结构,完善治理机制;加强金融监管,健全监管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均衡激励机制。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村镇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周颖辉[10](2011)在《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邮储银行的成立与发展对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邮储银行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贷款业务刚刚起步,其经营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在银行内部未形成共识。邮储银行的壮大需要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因此,研究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邮储银行的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已有研究表明,金融结构比率的上升,即非国家金融机构贷款占全国贷款总额的比例提高,对二元经济转换有正向推动作用。邮储银行作为一家特殊类型的大型商业银行,其基本的功能定位应当是为我国弱化二元经济结构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其核心使命应当是为“三农”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要发挥邮储银行弱化二元经济结构的功能,就应设法让这家国家金融机构发挥地方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邮储银行选择社区银行经营模式,采用灵活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则规模庞大的邮储银行就相当于是由众多社区银行组成的有机整体,使当地资金尽量地为当地经济服务。邮储银行应根据规模经济原理和双赢机制采用“自营+代理”的模式发展金融业务,根据范围经济原理在各网点复制其经营模式和金融产品,这些优势具有持久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被其他金融机构复制。这些特定资源的整合能力正是邮储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本文的实证分析证明了邮储银行的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与“打造有中国特色的全功能零售银行”的核心价值观和“为三农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努力消除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的核心使命相比照,邮储银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具有鲜明特色和行业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社区银行业务经营模式尚未形成,具有社区银行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需要探索与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相配套的风险控制机制。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是,服务县域,服务社区,定位于大型社区银行,着力发展零售业务,立足于“自营+代理”二元经营体制和社区银行业务相对独立运行机制,将遍布全国各地的众多城乡网点按照社区银行的模式进行运作,以社区银行业务为主的各县(区)分支机构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把邮储银行打造成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经济效益显着的国际一流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在于将其业务分为社区银行板块和非社区银行板块,其县(包括城市的“区”)域内分支机构全属于社区银行业务板块,较高层次分支机构设社区银行事业部;邮储银行在县域内发展业务具有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小额贷款和小企业贷款是其社区银行业务板块的主要业务。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解决“原动力”问题,邮储银行股权结构的改革在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有利于实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股权结构,并有效解决“自营+代理”体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邮储银行在推行“化整为零”的大型社区银行发展战略时,经济资本管理方法在其风险控制机制中可以起到关键作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型社区银行需要相关的政策支持。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对邮储银行实施差别化监管、在法律层次上固化“自营+代理”体制、尽快设立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这些政策措施能有效地促进邮储银行可持续发展,使其为加快转变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浅议县域经济贷款难的治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县域经济贷款难的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调查研究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框架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小微企业
        2.1.2 融资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贷配给理论
        2.2.3 政府干预理论
3 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3.1 云阳县小微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3.2 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总体情况
4 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问卷调查
    4.1 问卷设计
        4.1.1 设计思路
        4.1.2 设计内容
        4.1.3 问卷预调研
        4.1.4 问卷修改
    4.2 调查问卷的发放状况
    4.3 问卷有效性校验
    4.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4.1 云阳县样本小微企业基本状况
        4.4.2 云阳县样本小微企业资金及融资状况
        4.4.3 云阳县小微企业银行融资难要素分析
        4.4.4 样本企业需求政府服务分析
5 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成因分析
    5.1 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表现
    5.2 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5.2.1 .小微企业自身方面
        5.2.2 金融机构方面
        5.2.3 政府方面
6 缓解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6.1 企业应加强自身实力建设
        6.1.1 强化企业管理与结构治理提升自身信用
        6.1.2 探索调整企业发展模式增强竞争力
        6.1.3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升透明度
    6.2 金融机构应着力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
        6.2.1 强化金融服务供给支撑能力
        6.2.2 提升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服务效率
        6.2.3 减少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融资服务成本
        6.2.4 缓解小微企业金融机构融资难题
    6.3 政府应搭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整体框架
        6.3.1 建立和健全小微企业融资监管体系
        6.3.2 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6.3.3 构建大数据平台补充社会化服务体系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状况调查问卷
致谢

(2)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芦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信用社
        2.1.2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2.1.3 农村金融
        2.1.4 金融相关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章 信用社支持芦山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3.1 芦山县基本情况
        3.1.1 县域概况
        3.1.2 经济发展情况
        3.1.3 灾后重建情况
        3.1.4 个体商户和企业情况
    3.2 芦山县信用社基本情况
        3.2.1 发展历程
        3.2.2 总体状况
        3.2.3 发展经验
    3.3 芦山信用社在县域金融机构中的地位
        3.3.1 从业人员及网点数占比过半
        3.3.2 存贷款规模占绝对优势
        3.3.3 人均存贷款规模位居前列
        3.3.4 存贷比远高于国有银行
    3.4 芦山县和信用社发展现状分析
        3.4.1 信用社存款增长分析
        3.4.2 信用社贷款增长分析
        3.4.3 电子银行业务增长分析
        3.4.4 地区经济增长分析
        3.4.5 贷款规模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分析
        3.4.6 储蓄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分析
        3.4.7 金融相关率分析
    3.5 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情况
        3.5.1 打造基础渠道
        3.5.2 提供收益平台
        3.5.3 满足贷款需求
        3.5.4 支持灾后重建
        3.5.5 聚焦精准扶贫
第四章 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信贷投放不足,降低支持经济发展效能
    4.2 业务成本高及违约增加,影响支持积极性
    4.3 存款基础减弱,降低支持经济发展后劲
    4.4 县内优质项目少,缺乏支持平台和收益渠道
    4.5 金融创新不足,制约金融服务水平
    4.6 政策性和效益性考量,影响支持效果
    4.7 经营成本高,导致融资价格微增
第五章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政策方面原因
        5.1.1 业务不得出县,收益渠道变窄
        5.1.2 监管政策门槛高,服务产品单一
    5.2 信用社方面原因
        5.2.1 科技投入差距,加剧竞争难度
        5.2.2 风控数据化待完善,加大风控难度
        5.2.3 服务差异影响,导致客户流失
        5.2.4 结算壁垒,优质储户流失
        5.2.5 开发推广不足,导致产品单一
    5.3 客户方面原因
        5.3.1 有效客户减少,存贷基础减弱
        5.3.2 项目需求不足,资金支持基础弱
        5.3.3 信贷条件不符,阻碍信贷支持
        5.3.4 管理不规范,导致信息不对称
        5.3.5 诚信意识薄弱,影响支持积极性
    5.4 竞争对手方面原因
        5.4.1 争夺优质客户,动摇支持基础
        5.4.2 高息竞争揽储,抢夺存款市场
        5.4.3 力推系统营销,占领公职市场
第六章 对策及建议
    6.1 政策方面建议
        6.1.1 适度放宽政策,拓宽收益渠道
        6.1.2 创新改制模式,打通业务渠道
    6.2 信用社方面建议
        6.2.1 坚守市场定位,筑牢农村市场
        6.2.2 完善业务渠道,助力存款增长
        6.2.3 推进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实力
        6.2.4 抓好年轻客群,夯实存贷基础
        6.2.5 强化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
    6.3 客户方面建议
        6.3.1 树立诚信意识,营造诚信环境
        6.3.2 拓宽增收渠道,强化融资条件
        6.3.3 强化公司治理,增强融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章 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
    2.1 银行风险管理主要理论概述
        2.1.1 风险管理概念
        2.1.2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2.1.3 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内容
    2.2. 小额信贷相关理论概述
        2.2.1 福利主义下的小额信贷理论
        2.2.2 制度主义下的小额信贷理论
第三章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风险识别
    3.1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小额贷款业务借款人因素分析
        3.1.2 小额贷款业务自身情况分析
        3.1.3 小额贷款业务利率分析
        3.1.4 政府对小额贷款业务的支持力度分析
    3.2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风险类型分析
        3.2.1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的信用风险分析
        3.2.2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的操作风险分析
        3.2.3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的市场风险分析
        3.2.4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的法律风险分析
        3.2.5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其他风险分析
第四章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的风险评估及管理现状
    4.1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评估
        4.1.1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信用评分法
        4.1.2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专家评价法
        4.1.3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分类法
    4.2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4.2.1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4.2.2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情况
        4.2.3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的防范
    5.1 以“三查”工作做为小额贷款风险的第一防线
        5.1.1 贷前调查:交叉验证客户人品和贷款的实际用途
        5.1.2 贷中审查:严把审查审批程序,规避法律风险
        5.1.3 贷后检查:减少贷款逾期风险
    5.2 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5.2.1 加强内外部风险防控,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5.2.2 加大催收和责任追究力度,强化准入退出机制
    5.3 培育以信贷合规建设为基点的信贷文化
    5.4 探索小额贷款信用村镇构建,深化个人资信评价体系建设
        5.4.1 强化广大农户的信用意识,推进信用村镇建设
        5.4.2 建立和完善农户征信体系
    5.5 准确目标客户定位,优化贷款品种
    5.6 注重调查报告中非财务信息的评估与财务信息的获取
        5.6.1 对客户进行非财务信息的评估
        5.6.2 逻辑检验与财务信息的获取
    5.7 创新担保方式,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
    5.8 建立和完善小企业守信“六项机制”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文献
    2.1 小微企业概念
    2.2 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概念
    2.3 市场营销相关文献
        2.3.1 市场营销定义演变
        2.3.2 市场营销环境
        2.3.3 市场营销定位
        2.3.4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第三章 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经营发展情况
    3.1 兰陵农商行发展概况
    3.2 兰陵农商行公司信贷业务经营发展现状
    3.3 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特点分析
    3.4 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现状分析
        3.4.1 市场定位
        3.4.2 信贷产品
        3.4.3 业务流程
        3.4.4 营销模式
        3.4.5 风险防控
第四章 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4.1 县域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1.4 金融产业环境分析
    4.2 县域内行业竞争对手环境分析
        4.2.1 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4.2.2 进入威胁
        4.2.3 替代威胁
        4.2.4 供应方讨价还价能力
        4.2.5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4.3 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的SWOT分析
        4.3.1 营销优势分析
        4.3.2 营销劣势分析
        4.3.3 营销机会分析
        4.3.4 营销威胁分析
第五章 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策略选择
    5.1 产品策略
    5.2 价格策略
    5.3 渠道策略
    5.4 促销策略
第六章 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6.1 人力资源保证
    6.2 业务流程创新
    6.3 风险防控管理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与机制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的研究
        1.2.2 农村金融改革研究
        1.2.3 其他农村金融问题
    1.3 研究框架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本章参考文献
2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沿革
    2.1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理论
        2.1.1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论
        2.1.2 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论
    2.2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实践范式
        2.2.1 农村金融抑制与农业补贴信贷范式
        2.2.2 农村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范式
        2.2.3 农村金融约束与农村金融不完全市场范式
    2.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历史沿革和反思
        2.3.1 农贷制度的陨落与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初始环境
        2.3.2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金融体制的变迁
        2.3.3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总结与反思
    2.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3.1 文献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3.2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互动性研究
        3.2.1 指标选择、数据及初步分析
        3.2.2 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互动关系的经验分析
    3.3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性研究
        3.3.1 前提假设、指标选择与数据
        3.3.2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贡献的多变量VAR系统分析
        3.3.3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贡献的三变量VEC模型估计
    3.4 结论与思考
    本章参考文献
4 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一):传统金融机构改革
    4.1 农村金融需求层次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格局
    4.2 农信社新一轮体制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服务功能
        4.2.1 新一轮农信社改革的内容及其成效
        4.2.2 农信社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方向及措施
    4.3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拓宽:一体两翼,支持新农村建设
        4.3.1 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背景和内容
        4.3.2 农业发展银行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的措施
    4.4 农业银行蓝海战略:面向“三农”,服务县域
        4.4.1 农业银行股改中面向“三农”的改革内容和试点进展
        4.4.2 农业银行实施“蓝海战略”的进一步思考和措施
    4.5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二):新型金融机构建设
    5.1 农村新型社区性金融机构发展的逻辑起点:民间金融正规化
        5.1.1 民间金融的范畴、优势和普遍有效性
        5.1.2 民间金融发展成农村新型社区性金融机构的理论依据
    5.2 农村资金互助社:合作性金融,形成合作
        5.2.1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优势
        5.2.2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现状与问题
        5.2.3 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5.3 村镇银行:商业性金融,促进竞争
        5.3.1 村镇银行的试点现状
        5.3.2 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问题
        5.3.3 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建议
    5.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农村金融微观需求主体行为洞悉与融资困境解析
    6.1 农户家庭金融行为洞悉
        6.1.1 问题的提出和文献综述
        6.1.2 农户家庭金融行为的理论分析
        6.1.3 农户家庭金融行为的经验分析:联立方程的GMM估计
        6.1.4 农户家庭收入支配金融行为的习惯分析:基于收入分解视角
        6.1.5 农户家庭借贷行为分析:调研文献归纳
        6.1.6 结论
    6.2 现行金融体制下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解析
        6.2.1 文献回顾及中小企业融资约束成因的梳理归纳
        6.2.2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经济学解释
        6.2.3 现行金融体制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
        6.2.4 解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
    6.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农村金融机制改进(一):引导资金回流
    7.1 农村资金外流的历史与现状、影响及原因剖析
        7.1.1 农村资金外流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7.1.2 农村资金外流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的实证分析
        7.1.3 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与渠道剖析
    7.2 农村资金回流的机制改进
        7.2.1 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与基本模型
        7.2.2 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改进
    7.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本章附录
8 农村金融机制改进(二):发展小额信贷
    8.1 小额信贷的国际经验总结
    8.2 尤努斯的小额信贷实践与实用主义经济思想的启示
        8.2.1 尤努斯成功的关键来自于他的实用主义经济思想
        8.2.2 格莱珉银行成功的基础是以人为本
        8.2.3 格莱珉银行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机制改进
        8.2.4 格莱珉小额信贷实践的评价与启示
    8.3 中国的小额信贷实践
        8.3.1 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历程
        8.3.2 中国小额信贷的总结评价
        8.3.3 探索发展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功能性小额信贷
    8.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本章附录
9 农村金融机制改进(三):建设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9.1 金融生态理论及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
        9.1.1 金融生态与金融生态环境
        9.1.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及其现状
    9.2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量化研究:基于县域层面
        9.2.1 文献回顾
        9.2.2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量化研究的原则及指标体系设计
        9.2.3 县域金融生态环境量化研究的方法
        9.2.4 以湖北省为例的实证研究
    9.3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措施
    9.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本章附录
致谢
硕博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6)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存在价值论:村镇银行的存在必要性与发展可行性
    第一节 村镇银行之概念与性质
        一、村镇银行在现行法上之概念与特征
        二、特殊商业银行:现行法上村镇银行的性质界定
    第二节 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之界分
        一、村镇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之辨析
        二、村镇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之辨析
        三、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合作社之辨析
        四、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农村资金互助社之辨析
        五、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之辨析
    第三节 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论证
        一、关于村镇银行存在必要性的论争
        二、关于农村金融难题求解途径的纷扰论争
        三、商业性金融是求解农村金融难题的一条不可或缺途径
        四、合理制度设计下的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困境的求解途径之一
        五、农村金融空洞化的现实:村镇银行存在的必要性基础
    第四节 村镇银行发展可行性论证
        一、村镇银行的比较优势分析—兼谈四大国有银行撤离农村的原因
        二、农村经济与金融需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村镇银行发展空间分析
        三、民间资本供给充足:设立村镇银行资金支持可行性分析
        四、农村地区盈利空间充裕:村镇银行盈利可行性分析
        五、密切相关的两个问题:农民信用与贷款担保难题
第二章 实证论: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第一节 概况分析: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总体概况: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二、实例考察:我国村镇银行运行的个案探悉
    第二节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特征及对农村金融的影响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凸显的特征
        二、村镇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影响
    第三节 村镇银行发展中凸显的难题与困境
        一、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易偏离服务"三农"目标
        二、设立方式和投资比例限制等致使村镇银行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三、主发起银行制度致使村镇银行股权结构失衡且独立性欠缺
        四、治理结构存在严重欠缺
        五、存款人利益保护机制缺位
        六、所存在的其他问题
        七、政策支持与法律制度的完善:解决村镇银行发展难题的途径
第三章 村镇银行发展定位研究
    第一节 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之惑
        一、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之惑
        二、区域性抑或跨区性银行:村镇银行的区域定位之惑
        三、商业性、政策性抑或合作性银行:村镇银行的性质定位之惑
    第二节 村镇银行定位的国际经验借鉴
        一、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概述
        二、特许经营模式下的澳大利亚Bendigo社区银行
        三、孟加拉乡村银行发展概况
        四、启示之一:各国模式的差异与共性
        五、启示之二:银行特许经营模式在我国的可适用性
    第三节 村镇银行的发展定位
        一、覆盖农村大部分经济主体: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的区域定位
        三、商业性银行:村镇银行的性质定位
    第四节 现行立法对村镇银行的定位及其完善
        一、我国现行立法对村镇银行的定位
        二、"社区"的范围界定
        三、"社区性"的直接要求:发起设立不应是唯一的设立方式
        四、密切相关的问题: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
第四章 村镇银行投资主体研究
    第一节 村镇银行的投资主体范围研究
        一、关于村镇银行投资主体的现行规定及其问题
        二、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可行性分析
        三、强制贷款者储蓄或投资可行性分析
        四、关于企业和自然人投资主体
    第二节 主发起银行制度存废之辩
        一、主发起银行制度的确立及其积极效应
        二、问题丛生:主发起银行制度的负面效应探析
        三、经营专业化和股权多元化:主发起银行制度的完善
    第三节 对民间资本投资严格限制的反思
        一、对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严格限制的现行规定
        二、我国民间资本入股银行业的历程和立法变迁回顾
        三、更为深层的思考:民间资本入股银行业的利弊之争
        四、村镇银行应为完全民有民营银行:村镇银行投资制度的完善
        五、与村镇银行完全民营化相关的问题及其解决
        六、一点总结:村镇银行的具体设立应因地制宜
第五章 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第一节 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村镇银行股权高度集中的现状
        二、理论分析:股权结构模式的分类探讨
        三、现实经验:各类股权模式的利弊与借鉴
        四、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村镇银行应然的选择
    第二节 村镇银行公司治理制度之检视与完善
        一、过于随意与简化:我国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
        二、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分析
        三、村镇银行公司治理立法与现行其他立法的冲突
        四、村镇银行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
第六章 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和存款保险制度构建
    第一节 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构建
        一、商业性与支农性之冲突:困扰村镇银行的难题
        二、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借鉴
        三、需注意的一个问题:商业性与支农性并非完全对立
        四、商业性与支农性之平衡:村镇银行支农性制度的完善
        五、更进一步的思考:其他金融机构的支农性责任
    第二节 村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先行构建
        一、村镇银行的特性与存款保险制度先行构建的必要性
        二、一种探索性的观点:对村镇银行的存款保险制度先行构建
        三、村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先行构建的思路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樱花树下的家

(7)基于共生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村镇银行发展的共生理论阐释
    2.1 共生理论
        2.1.1 共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2.1.2 共生的形成与稳定条件
        2.1.3 共生的类型比较及本质特征
        2.1.4 共生理论的分析框架
    2.2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概况
        2.2.1 我国村镇银行设立的背景
        2.2.2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2.3 村镇银行发展中共生关系形成的理论分析
        2.3.1 村镇银行与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共生的形成机理
        2.3.2 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共生的形成机理
    2.4 共生理论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指导意义
    2.5 本章小结
3 村镇银行与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的共生分析
    3.1 我国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发展状况
        3.1.1 我国农户的发展状况
        3.1.2 我国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
    3.2 村镇银行与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共生的动因分析
        3.2.1 与大银行进行交易费用高昂
        3.2.2 与村镇银行交易可以降低成本
    3.3 村镇银行与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共生模式分析
    3.4 村镇银行与农户及农村小微企业共生环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的共生分析
    4.1 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的界定
    4.2 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共生的形式分析
        4.2.1 共生的形式——竞争与合作
        4.2.2 共生竞合的均衡分析
        4.2.3 共生的最佳状态
    4.3 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共生的实践分析
        4.3.1 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的共生竞争
        4.3.2 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的共生合作
        4.3.3 村镇银行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竞合的共生环境
    4.4 本章小结
5 共生关系中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因素分析
    5.1 村镇银行自身存在缺陷
        5.1.1 市场定位偏离服务三农的目标
        5.1.2 资金和人力短缺
        5.1.3 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5.1.4 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
    5.2 共生对象匹配度较差
        5.2.1 农户和小微企业实力较弱难以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
        5.2.2 其他农村金融机构实力过强加大了村镇银行的生存压力
    5.3 共生模式不够完善
        5.3.1 与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不能形成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5.3.2 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在竞合中不能实现互利共赢
    5.4 共生环境不够理想
        5.4.1 国家在财政税收方面扶持力度不够
        5.4.2 缺乏针对村镇银行的特色监管制度
        5.4.3 农村信用环境差且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共生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水平评价
    6.1 基于共生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基于共生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选取
        6.1.2 基于共生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说明
    6.2 基于共生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水平评价方法选择
        6.2.1 现有的评价方法
        6.2.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村镇银行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6.3 基于共生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水平评价实证分析
        6.3.1 样本与数据获取
        6.3.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村镇银行发展水平评价实证
        6.3.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村镇银行发展水平评价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基于共生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建议
    7.1 加快村镇银行自身建设
        7.1.1 明确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7.1.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并加强人才建设
        7.1.3 打造特色产品和服务
        7.1.4 完善村镇银行的内控机制
    7.2 提高共生对象的匹配度
        7.2.1 打造农村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
        7.2.2 规范农村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7.2.3 提高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诚信意识
    7.3 完善共生模式
        7.3.1 构建与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
        7.3.2 在错位竞争基础上加强与其他农村金融组织的合作
    7.4 优化共生环境
        7.4.1 加大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扶持力度
        7.4.2 建立针对村镇银行的特色监管制度
        7.4.3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并健全风险补偿机制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农信社在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作用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2.1 金融体系相关理论
    2.2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
    2.3 文献综述
3 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3.1 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及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
    3.2 银行业发展呈现的趋势和特点
4 农村信用社发展现状及内外部因素分析
    4.1 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因素优势分析
    4.2 农村信用社的内部因素劣势分析
    4.3 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环境机会分析
    4.4 农村信用社的外部环境威胁分析
5 农村信用社竞争战略选择
    5.1 农村信用社选择的竞争战略
    5.2 农村信用社集中化竞争战略的目标市场选择
    5.3 在县域金融细分市场下集中化竞争战略的实施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村镇银行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2 村镇银行运行机制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村镇银行界定
        2.1.2 运行机制界定
        2.1.3 村镇银行运行机制界定
    2.2 村镇银行的理论基础
        2.2.1 农村金融理论
        2.2.2 生态位理论
        2.2.3 金融创新理论
    2.3 理论评析及启示
        2.3.1 理论评析
        2.3.2 启示
3 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
    3.1 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
        3.1.1 试点阶段
        3.1.2 推广阶段
        3.1.3 创新阶段
    3.2.村镇银行的相关政策演变
        3.2.1 准入政策演变
        3.2.2 监管政策演变
        3.2.3 保障政策演变
    3.3 村镇银行的运行现状
        3.3.1 整体运行态势良好
        3.3.2 组织模式不断创新
        3.3.3 融资规模不断增大
        3.3.4 法人治理空间较大
        3.3.5 政府加大财政支持
        3.3.6 银监会加强监管
    3.4 村镇银行运行效果案例分析
        3.4.1 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
        3.4.2 广东中山小榄村镇银行
4 村镇银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村镇银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4.1.1 融资机制:融资不顺畅,引发流动性风险
        4.1.2 治理机制:治理不完善,发展困难重重
        4.1.3 监管机制:监管不健全,支农效果不佳
        4.1.4 激励机制:激励不到位,发起动力不足
    4.2 村镇银行运行机制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融资机制不顺畅的原因分析
        4.2.2 治理机制不完善的原因分析
        4.2.3 监管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分析
        4.2.4 激励机制不到位的原因分析
5 国外发展中国家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孟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
    5.2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
    5.3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
    5.4 对我国村镇银行的启示
6 村镇银行运行机制优化对策
    6.1 村镇银行运行机制优化的前提及原则
        6.1.1 我国村镇银行运行机制优化的前提
        6.1.2 我国村镇银行运行机制优化的原则
    6.2 我国村镇银行运行机制的优化对策
        6.2.1 增加融资来源,拓展融资渠道
        6.2.2 创新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
        6.2.3 强化信贷管理,防范信贷风险
        6.2.4 创新服务手段,开展错位竞争
        6.2.5 加大人才培养,壮大银行实力
        6.2.6 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6.2.7 明确政府职能,加大扶持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10)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邮储银行的相关概念辨析
        1.2.1 邮政储蓄与邮政金融
        1.2.2 邮政公司与邮储银行
        1.2.3 “自营+代理”二元经营体制
        1.2.4 社区银行
    1.3 文献综述
        1.3.1 对国外邮政储蓄的研究
        1.3.2 对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的思考
        1.3.3 对邮储银行内部管理机制的思考
        1.3.4 对邮储银行业务发展模式的思考
        1.3.5 邮储银行与农村金融的关系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邮储银行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要点
    2.2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
    2.3 邮储银行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的内在关系
        2.3.1 金融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关系的理论概述
        2.3.2 邮储银行的成立及其基本的功能定位
        2.3.3 邮储银行的社区银行组织模式
    2.4 邮储银行发展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2.4.1 邮储银行发展的规模经济性
        2.4.2 邮储银行发展的范围经济性
第3章 邮储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
    3.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
    3.2 邮储银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3.2.1 基于规模经济性的“高覆盖、低成本”的优势
        3.2.2 基于范围经济性的网点布局优势
    3.3 邮储银行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的实证分析
        3.3.1 国内外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的不同特点
        3.3.2 本节实证分析的模型与指标体系
        3.3.3 样本数据与实证结果
        3.3.4 实证结果分析及相关结论
第4章 邮储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1 缺乏具有鲜明特色和行业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4.2 邮储银行社区银行经营模式尚未形成
        4.2.1 邮储银行产品社区银行特色尚未体现
        4.2.2 邮储银行区域资金回流机制尚未形成
        4.2.3 邮储银行员工获取软信息能力欠缺
    4.3 具有社区银行特色的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
        4.3.1 邮储银行股权结构单一
        4.3.2 内部组织结构与社区银行的发展方向经营模式不相适应
        4.3.3 “自营+代理”体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尚未处理好
    4.4 需要探索与邮储银行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风险控制机制
第5章 邮储银行发展战略研究
    5.1 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内涵
    5.2 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邮储银行的发展战略
        5.2.1 邮储银行的外部环境分析
        5.2.2 邮储银行发展战略
第6章 邮储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研究
    6.1 邮储银行业务经营模式的总体框架
    6.2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业务运行机制设计
        6.2.1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业务组织结构
        6.2.2 社区银行类机构资金利用与地方资金回流机制
        6.2.3 建设社区银行类机构客户经理队伍
    6.3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主要业务发展定位
        6.3.1 树立小额贷款的核心业务地位
        6.3.2 突出小企业贷款的重点业务地位
    6.4 基于贷款定价比较优势的社区银行类机构业务发展策略
        6.4.1 基于RAROC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原理
        6.4.2 邮储银行具有较低的总成本率
        6.4.3 基于RAROC邮储银行贷款定价的比较优势
        6.4.4 社区银行类机构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第7章 邮储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研究
    7.1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
        7.1.1 一般公司治理的内涵和相关理论
        7.1.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内涵及其特殊性
    7.2 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分析及启示
        7.2.1 国外两种典型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分析
        7.2.2 两种典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对邮储银行的启示
    7.3 基于大型社区银行战略定位的邮储银行公司治理机制
        7.3.1 保证社区银行经营模式有效实施的股权结构安排
        7.3.2 突出社区银行特色的法人治理结构安排
        7.3.3 邮储银行“自营+代理”体制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处理方案
第8章 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8.1 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基本框架
        8.1.1 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的基本要求
        8.1.2 经济资本在邮储银行风险控制机制中的作用
        8.1.3 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邮储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框架结构
    8.2 基于经济资本管理的社区银行类机构风险控制
    8.3 社区银行类机构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
第9章 加快邮储银行发展的政策建议
    9.1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9.2 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9.3 对邮储银行实施差别化监管
    9.4 在法律层次上固化“自营+代理”体制
    9.5 尽快设立银行业存款保险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浅议县域经济贷款难的治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云阳县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D]. 罗宣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芦山县为例[D]. 范忠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3]陕西HZ邮储银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研究[D]. 帅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05)
  • [4]兰陵农商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刘伟海.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5]农村金融:体制突破与机制改进[D]. 谢琼.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6]村镇银行法律制度研究[D]. 柴瑞娟. 武汉大学, 2009(09)
  • [7]基于共生视角的村镇银行发展研究[D]. 李玉.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8]农信社在金融改革和发展中的竞争战略研究[D]. 余念亲. 云南大学, 2013(01)
  • [9]村镇银行运行机制研究[D]. 赵方.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10]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研究[D]. 周颖辉. 湖南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浅谈县域经济贷款难的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