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穿刺穿刺入针角度的临床意义

腰椎间盘穿刺穿刺入针角度的临床意义

一、经皮穿刺的进针角度在腰间盘切吸术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吴思贤[1](2021)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腰椎小关节角度差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手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02月在我骨科住院并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接受椎间孔镜治疗的患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78例患者,将最终纳入的病例按手术节段是否存在小关节不对称(Facet Tropism,FT)分为两组:非FT组(小关节角度差值<10°)52例,FT组(小关节角度差值≥10°)2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症状持续时间、突出节段、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病史、吸烟史、重体力工作者人数,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腰椎活动程度评分。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3月、术后6月,采用问卷调查和电话随访的方式,收集两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Nakai评分以评价手术疗效的总体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患者共78例,其中男性有47例,女性31例,年龄分布范围在19-64岁,症状持续时间分布范围在1-17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BMI、吸烟史、重体力劳动人数、糖尿病病史、突出节段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出院时间、术后腰椎活动度评分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指标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天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1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腰痛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内比较在术前与术后1天、术后1天与术后3个月、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ODI指数、JOA评分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的优良率分别为90.38%、88.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并发症少。但角度差值大于10°,即小关节角度不对称可能会影响术后腰痛的缓解,但并不影响下肢痛、功能活动以及总体疗效。应重视对患者小关节对称情况的评估,术后重视保护腰椎、佩戴腰围,适当腰背肌功能锻炼,以提高手术的疗效,促进功能康复。

李鑫伟[2](2020)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中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和依据。方法:制定文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合适的效应指标,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Medlin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利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The Newcastle Ottawa scale,NOS)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最终纳入32篇文献共2659个研究对象。结果显示:经椎间孔入路组与经椎板间入路组相比,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16.34(13.27,19.40),P<0.05];术中透视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13.74(3.07,4.41),P<0.05];术后3个月OD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D=0.45(0.11,0.78),P<0.05];术后6个月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1(-0.73,0.51),P>0.05];术后12个月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1(-0.33,0.31),P>0.05];术后平均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1(-0.29,0.51),P>0.05];术后腰椎前凸角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D=0.94(0.31,1.57),P<0.05];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7(0.57,1.04),P>0.05]。结论:1.PETD与PEID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采用PEID可能更节省时间,更能减少放射线照射。2.PETD与PEID在术后3个月ODI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可能说明采用PEID,术后短期恢复较好。但远期恢复效果可能相对一致。3.PETD与PEID在术后腰椎前凸角比较上存在统计学差异,行PETD术后腰椎前凸角恢复可能相对较好。

王洪星[3](2019)在《中药热盐奄包联合臭氧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中药热盐奄包联合臭氧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来探讨两种治疗方法联合使用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将入选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分成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经皮穿刺医用臭氧介入治疗;治疗组采用经皮穿刺医用臭氧介入联合术后中药热盐奄包外敷治疗,术后中药热盐奄包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疗程15天,共治疗1个疗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测量评估并记录相关指标,包括在术前及术后15天收集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以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为7.20±1.19,治疗后VAS评分为2.27±1.95。对照组治疗前VAS评分为7.03±1.25,治疗后VAS评分为3.87±2.06。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2.JOA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JOA评分为5.60±4.12,治疗后VAS评分为22±6.90。对照组治疗前JOA评分为6.60±4.74,治疗后JOA评分为19.10±6.74。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治疗后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前两组JO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JOA评分较对照组有所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分别为治愈率13.3%、显效率40%、有效率40%、无效率6.7%;治疗组分别为治愈率53.3%、显效率30%、有效率13.3%、无效率3.3%。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本实验结果,中药热盐奄包联合医用臭氧介入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活动。针对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药热盐奄包联合医用臭氧介入治疗方案疗效优于单纯用臭氧介入治疗方案。因此,中药热盐奄包联合医用臭氧介入治疗的方式在临床中可作为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优选方案,值得在临床推广。

陈德强[4](2019)在《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LDH的2年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所有参与的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对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年疗效分析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优化临床上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突出症提供疗效数据分析及相关线索。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自2016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128例患者,分别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及传统开窗手术组,经皮椎间孔镜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治疗,传统开窗手术组行传统开窗椎板减压手术治疗,其中经皮椎间孔镜组80例,传统开窗手术组48例。并分别在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天、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9月、术后1年、术后18月、术后24月,对腰椎JOA(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评分、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评分,通过对腰椎JOA评分、VAS疼痛评分和生存分析,对经皮椎间孔镜的2年疗效进行探讨。结果:1.一般临床资料的统计学比较本研究共纳入128例患者,分为经皮椎间孔镜组80例,传统开窗手术组48例。两组患者术前人口统计学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腰椎间责任节段、BMI(Body Mass Index,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活动时间、术前VAS评分、术前JOA评分,经数据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疗效评价2.1术前与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比较将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的均值、标准差进行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显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说明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均有效;经组间比较,术前经皮椎间孔镜组和传统开窗手术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组与开窗手术组经手术治疗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组患者通过两种手术治疗后腰椎功能活动均有改善。2.1.1术前与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比较经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显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说明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均有效;经组间比较,术前经皮椎间孔镜组和传统开窗手术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椎间孔镜组与开窗手术组经手术治疗后2年期间各时间段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说明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在缓解腰部疼痛。综上JOA评分及VAS评分比较: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是值得肯定的,能够显着提高JOA评分,降低VAS评分。即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能够改善腰椎功能活动,缓解腰部疼痛。2.1.2生存分析运用生存分析,对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远期疗效中推迟下一次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的情况进行研究。将接受此次研究的治疗做为起始事件,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做为终点事件,从开始治疗到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即为患者的生存时间。通过Log-rank检验,并绘制生存曲线,可发现两组整体的生存时间大致相同,即经皮椎间孔技术在微创手术的前提下亦可以达到传统手术治疗的目的,同时发现传统开窗手术组患者治疗后第一次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的时间比经皮椎间孔镜组晚。再结合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提示组别,即不同疗法,不是是影响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通过生存分析我们发现,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在2年疗效的影响中,对于推迟下一次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有显着的效果。结论本研究是基于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2年的随访,以对经皮椎间孔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2年疗效分析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究。把JOA评分、VAS评分、生存分析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得到的结论如下:1.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年的预后疗效显着,可显着改善艘椎功能,减轻腰椎疼痛程度。2.从生存分析中发现,2年预后分析中两种手术方式整体复发率大致相同,本研究发现经皮椎间孔镜生存时间略早于传统开窗手术,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由于本身具有微创、安全、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同时也能达到传统开窗手术的治疗目的,可以更好的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手段,值得进一步推广。

谢宏博(Hung-Po Hsieh)[5](2019)在《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指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向后方突出,压迫神经根、脊髓,导致脊髓或神经根营养障碍,继而产生炎症,引起相关神经卡压或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机制包括神经压迫机制、炎性化学神经根刺激、自身免疫机制。主要病理过程是腰椎间盘部分纤维环破碎,髓核等相关组织在挤压的作用下,向脊柱的后方突出甚至膨出,对神经根产生刺激、压迫,出现神经根的炎症,造成神经根的营养供应、神经传导特性的损伤,导致腰痛及下肢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由于现代人、生活习惯及工作环境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美国相关的研究机构发现,九成的成年人都有过腰腿痛的不愉快经历,而其中,就有20%的腰痛患者被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不断增加的发病率,不仅给个人带来较大困扰,也给国家的医疗费用带来极大的负担,且降低社会总体工作效率。如何预防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医者关注的重点。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只能起到止痛对症处理的作用,虽然近期疗效较好,但不良反应大,比如长期大量服用止痛药易产生耐药性,且易对胃黏膜有不可逆性的损害。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在治疗痛症方面有独特优势。在祖国医学中,此病是隶属腰痛病的范畴。古代医籍里面中并没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个病名,对此病的记载,主要通过对以腰痛为主的症状,如“腰痹”、“腰腿痛”等来认识的。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以肝肾不足,尤以肾虚为甚或亏虚为本,同时也与外伤、瘀血、气血不足、外邪等其他诸多方面的因素紧紧关联。针灸能够能疏通局部气血,通经络,能够缓急止痛,且止痛效果较快,往往能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辨证取穴的前提下,常见的取穴的方法有,联合夹脊穴的局部针刺、阿是穴针刺和循经取穴。针刺常常与电针配合,灸法在临床上用的也是比较频繁,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还有推拿手法,通过整脊、推拿、复位、按摩等不同的手法来操作并调整患者的腰椎关节组织、局部肌肉等,从而达到理筋整复,疏通经络气血,使得达到内外平衡。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其他中医治疗方法,还有牵引、热敏灸疗法、热敷等。临床上单独运用一种疗法治疗的比较少,往往是将几种治疗方法联合运用,包括联合西医的方法如封闭疗法等,以达到更好的疗效。现有研究表明,针灸在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症状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优势。针灸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上具有较好的疗效,而且具有多样性的方法,有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证明了针灸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氏头皮针为已故名老中医方云鹏教授所创立的一种全新形式的针刺方法。该针法将传统针灸理论与现代全息理论及神经解剖学相结合,其核心内容是伏象与伏脏理论。方云鹏教授认为伏象与伏脏是“诸经皆同于脑”的总经络、总中枢。伏象穴区对称地分布在颅骨骨缝的周围,整个身体各部位相应的刺激点都规律地分布于穴区内,这些刺激点构成了人体的缩影,伏于矢状缝、人字缝及冠状缝。伏象是人体“阳气中枢”,统领全身阳经,具有引导和调整全身阳气活动,调节全身脏腑功能的作用。选取方氏头皮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乃取“头为诸阳之会”之意,下病取上,通调经气,通脉止痛。“靳三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靳瑞教授创立的针灸处穴流派,是岭南针灸学派的重要学术内容,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靳三针”中每一种疾病的针灸处方,大多有三个穴位起到主要治病作用,即“主穴”作用,靳瑞教授将这些穴位进行总结,并由此为基础总结出固定的针灸处方,逐渐形成现在成熟完善的“靳三针”学术体系。其配穴原则遵循传统,以脏腑辩证及分经辨证为主,手法包括入针,行针和补泻手法。遵循“两神合一、用意在针、缓慢进针、得气为度”。腰三针,是靳三针理论体系中重要的一组穴位,具有显着临床实用价值、疗效的穴组。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病位在督脉之上,肝肾不足,复感外邪,邪气搏于腰脊,导致气血不同而致气滞血瘀,局部经脉闭阻,不通则痛。传统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是督脉生发的必然结果,脑肾相济,针刺头部腧穴或者说相应脑部功能区的投影点,能通过相应的经络联系,产生得气感,使气血到达病所,气行则血行,气血荣润,正气充足,则疾病亦能痊愈。在方氏头皮针的理论中,头皮针的针刺点、针刺区域不仅是医者的治疗点,亦是疾病反映在体表的外在表现。头穴是调节各脏腑系统功能的高级调节系统,针刺头部腧穴可通调经气,调达脏腑。腰三针在华佗夹脊穴周围,向内连于督脉,向外链接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和膀胱经皆在腰部行走,通过对腰三针进行针刺,可以达到气至病所,通调膀胱经以及督脉的气血,改善腰部的经气,起到镇痛的作用。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优势在于上下配穴,通调督脉,激发阳气,通络止痛。腰三针通调经脉,活络止痛,方氏头针生发清阳,调神止痛。二者配伍形神兼治,通督调神,使得背腰部阳气生发,气血调达,经络通畅,调神止痛。本研究依据临床经验,旨在客观评价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理论和循证医学证据。目的:观察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探讨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作用机理及治疗优势,为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病例选择:本试验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9例,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不同干预措施,其中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简称结合组)33例、方氏头皮针组(简称头针组)33例,腰三针组(简称腰针组)33例。2.治疗方法:结合组予针刺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选穴:伏象腰部、倒象下部、倒脏下焦、肾俞穴、大肠俞穴、委中穴;头针组予方氏头皮针治疗;腰针组予腰三针治疗。3.疗程:三组均每周治疗3次,2次治疗间隔时间大于等于1天,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4.疗效评定:对所以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以此评价三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和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干预之前,三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均具有可比性(P>0.05),经过三种不同治疗方法干预后,对其JOA评分、McGill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对比结果如下:1.JOA评分两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的JOA评分与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相比,提高的幅度较大,差别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McGill 评分两个疗程治疗后,3组患者McGill评分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下降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分析则显示,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组和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3.疗效评定两个疗程治疗后,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91%、78.79%、75.76%。经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统计比较,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组、方氏头皮针组、腰三针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体疗效不全相等。结论:本项研究发现方氏头皮针疗法、腰三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均能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二者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为显着的临床效果,可以减轻患者疼痛症状,整体症状得到缓解,改善患者相关体征,恢复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德布新[6](2019)在《改良椎间孔镜TESSYS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椎间孔镜改良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09月至2018年06月在赤峰市医院脊柱外科确诊为单纯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者,根据采取手术方式不同将研究对象划分为经皮椎间孔镜下改良TESSYS技术组(A组)和经典TESSYS技术组(B组),再根据患者病变椎间盘突出程度不同将A、B组患者组内分为轻度游离型(A1及B1)及高度游离型(A2及B2)。79例患者中男性48(60.8%)人,女性31(39.2%)人,年龄34.1±6.3岁,病程6月2年,轻度游离者52(65.8%)例,高度游离者27(34.2%)例,L3/4 5(6.3%)例,L4/5 64(81.0%)例,L5/S1 10(12.7%)例。观察记录每个入选患者的手术前后各不同时间VAS评分、JOA评分以及ODI指数等相关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种术式各自治疗轻度和高度游离型LDH患者的手术效果,评价改良TESSYS技术的手术疗效。结果入选所有对象均完成手术治疗并随访数据完整。本课题结果显示,改良TESSYS技术治疗轻度游离型LDH患者VAS评分由7.61±1.133(术前1天)降至2.07±.604(术后6个月);JOA评分由12.50±1.347(术前1天)升至24.18±1.867(术后6个月);ODI评分由69.79±4.349(术前1天)降至19.18±2.568(术后6个月);其他指标为:手术时间97.57±10.734 min、术中出血量13.2±4.2 ml、术中X线透视次数6.71±1.960次;术后6个月时手术优良率为96.42%。改良TESSYS术式治疗高度游离型LDH患者VAS评分由7.50±1.265(术前1天)降至1.75±0.683(术后6个月);JOA评分由11.75±1.390(术前1天)升至24.38±1.708(术后6个月);ODI评分由71.56±4.320(术前1天)降至18.63±2.187(术后6个月);术后6个月时手术优良率为93.75%。改良TESSYS术式对高度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的其他指标分别为:手术时间105.13±7.274 min、术中出血量14.7±3.42 ml、术中X线透视次数7.19±2.198次。结论1.经皮椎间孔镜下改良TESSYS与经典TESSYS技术治疗单节段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能缓解腰腿痛不适症状、即刻改善生活功能,是治疗游离型LDH可采取的微创方法之一。2.经皮椎间孔镜下改良TESSYS治疗单节段轻度游离型LDH的手术疗效与经典TESSYS相同,两种手术方法的术后效果未见明显差异。3.经皮椎间孔镜下改良TESSYS手术方法治疗单节段HIVD能明显缓解腰腿痛不适症状、提高生活功能,相较于经典TESSYS技术手术近期疗效更加明确,手术总体疗效优于经典TESSYS治疗组,是治疗HIVD者可采取的微创手术方法之一。

刘晓芳[7](2018)在《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目前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久坐久躺等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使中老年龄人高发的疾病也逐渐年轻化,腰椎间盘突出症已逐渐成为变通大众普遍熟悉的疾病。此病属骨科、针灸科、康复科等科室的常见病、多发病,病人就诊时时常表现为突发腰痛,活动受限,转腰不能活动,或慢性腰痛,近期加重等,临床有腰痛、坐骨神经痛、马尾综合征等临床症象,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关于此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且疾病容易复发,因此探讨一种较好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无疑成为临床需要解决的问题。方法:我们选取了 90例临床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整脊组、电针组及电针加整脊组,整脊组采用澳洲通行、广泛使用的西式diversify技术;电针组选用夹脊穴、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等穴位,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器,取疏密波进行治疗;电针加整脊组是在电针治疗后进行整脊治疗。三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JOA、ODI、SF-MPQ、SF-36、腰椎活动前屈后伸角度变化、临床疗效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4周治疗,三组在JOA、ODI、SF-MPQ等方面均取得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的治疗结果,在SF-36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状态、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精神健康等各维度的比较中,也呈现出较治疗前明显的改善。组间治疗除了在JOA、SF-36生理机能、社会功能以及治疗疗效构成比中显示三组无差异外,其他各项指标均显示出存在组间差异,其中电针加整脊组在多项指标比较中显示出较其他两组有明显的改善。结论:1.整脊、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电针加整脊组治疗较任何单一治疗方法显示出更好的改善作用3.整脊、电针、电针加整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胡振兴[8](2017)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两种手术方式摘除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组织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4月于本院脊柱外科住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7例手术切除的髓核标本,分为椎间盘内加压注射无效后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组34例(实验组),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组23例(对照组),全部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髓核组织中IgG和IgM的表达,分析IgG和IgM的表达与加压注射疗法对髓核的影响。全部患者随访6个月,利用JOA评分法评估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腰椎间盘不同突出类型(突出组,脱垂组)患者术后近期治疗效果。结果:1.实验组与对照组中两种不同突出类型均表达IgG和IgM;2.实验组中突出组IgG和IgM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3.脱垂组IgG和IgM的阳性表达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随访结果如下:1.两组突出组随访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脱垂组随访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可升高IgG、IgM免疫复合物在突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中表达,加速突出髓核组织重吸收进程;2.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且术后近期疗效相同。

张典学[9](2013)在《《全国颈肩腰腿痛微创技术高级学习班》讲义 第五节 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文中研究指明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又称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cous Lumbar diskectomy,简称PLD),是近年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发展起来的介入技术,它通过切吸部分椎间盘髓核组织,具有减压、排空、还纳的作用,从而减轻或解除对神经根压迫,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该技术的特点是:不破坏脊椎的正常结构,具有损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一.概述经皮穿刺腰椎间盘摘除术(PLD)最早始于1975年,是由日本医师土方贞久

区文欢,梅汉尧[10](2012)在《自制三维定位器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自制三维定位器结合术前CT定位测量在经皮穿刺腰椎间切吸术中的意义。方法术前通过CT定位测量,确定穿刺点、穿刺角度及穿刺深度,术中根据测量的参数利用自制的三维定位器行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结果平均穿刺次数为(18.2±0.5)次,优良率为92.6%,无1例有不良反应。结论自制三维定位器结合术前CT定位测量行经皮穿刺腰椎间切吸术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从而提高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的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二、经皮穿刺的进针角度在腰间盘切吸术中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皮穿刺的进针角度在腰间盘切吸术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LDH的病理学改变
    1.3 LDH的临床表现与体征
    1.4 LDH的影像学检查
    1.5 LDH的微创外科治疗
    1.6 中医学对LDH的认识
    1.7 关节突关节的相关研究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资料的纳入
    2.3 小关节角度差值的测量
    2.4 手术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对比
    3.2 术中、术后情况比较
    3.3 腰痛VAS评分比较
    3.4 腿痛VAS评分比较
    3.5 ODI评分比较
    3.6 两组JOA评分对比
    3.7 疗效评定
4.讨论
    4.1 FT与LDH的相关性
    4.2 PELD治疗LDH的优势与不足
    4.3 PELD处理小关节的体会
    4.4 研究结果分析
    4.5 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PELD治疗LDH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2.5 质量评价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纳入文献数量及基本特征
    3.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手术时间的Meta分析
        3.3.2 透视次数的Meta分析
        3.3.3 术后3 个月ODI评分的Meta分析
        3.3.4 术后6 个月ODI评分的Meta分析
        3.3.5 术后12 个月ODI评分的Meta分析
        3.3.6 术后平均椎间隙高度的Meta分析
        3.3.7 术后腰椎前凸角的Meta分析
        3.3.8 术后并发症的Meta分析
    3.4 偏倚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术中情况分析
    4.2 术后指标情况分析
    4.3 手术入路的选择
    4.4 Meta分析的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中药热盐奄包联合臭氧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样本量估算
        1.3 诊断标准
        1.4 CT分型标准
        1.5 中医证候标准
        1.6 纳入标准
        1.7 排除标准
        1.8 剔除、脱落标准
        1.9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操作步骤
        2.3 不良反应和相关处置方法
    3 疗效观察和疗效评价
        3.1 疗效观察
        3.2 疗效评价
    4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研究人群情况
    2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JOA评分比较
    3 疗效比较
        3.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 背景
    2 中医对LDH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LDH的中医治法
    3 西医对LDH的认识
        3.1 腰椎间盘特性
        3.2 分型
        3.3 发病机制
        3.4 LDH的西医治法
    4 医用臭氧的发展和应用理论依据
        4.1 医用臭氧的发展
        4.2 医用臭氧的作用机制
        4.3 医用臭氧的应用
        4.4 医用臭氧的安全有效浓度
    5 中药热盐奄包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依据
        5.1 立方依据
        5.2 组方功效分析
        5.3 组方中各种中药现代药理研究及性味功效
        5.4 中药热盐奄包的治疗机理
    6 疗效评价
    7 研究意义
    8 展望和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LDH的2年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研究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
        1.2.1 好发人群
        1.2.2 主要临床症状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类型
    1.4 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表现
        1.4.1 X线检查影像学表现
        1.4.2 CT检查影像学表现
        1.4.3 MRI检查影像学表现
    1.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1.5.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发展史
        1.5.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治疗原理及方法
        1.5.3 YESS技术
        1.5.4 TESSYS技术
        1.5.5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适应症
        1.5.6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应用与疗效
        1.5.7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优势
        1.5.8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并发症
2 研究方法与临床资料
    2.1 研究设计
    2.2 临床资料
        2.2.1 研究对象
        2.2.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3 方法
        2.3.1 病例分组
        2.3.2 手术方式
        2.3.2.1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
        2.3.2.2 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
    2.4 访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3.2 疗效分析:JOA 评分、VAS 评分
        3.2.1 JOA评分
        3.2.2 VAS评分
    3.3 疗效分析:生存分析
4.讨论
    4.1 经皮椎间孔镜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机制
    4.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4.2.1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明显増加JOA评分,改善腰椎功能
        4.2.2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可降低VAS评分,具有缓解疼痛疗效
    4.3 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对推迟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发作具有同等疗效
    4.4 在传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证为何采用新颖的生存分析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5.0 总结
6.0 参考文献
7.0 附录
8.0 综述
    9.0 参考文献
10.0 致谢
11.0 科研成果

(5)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一、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认识
        二、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与经络的认识
        三、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的研究概况
        一、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定义
        二、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三、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认识
        四、椎间盘退变因素
        五、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相关解剖生理的认识
        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
        七、现代医学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病例收集
        一、研究对象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试验方法
        二、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
        四、不良反应及处理
    第三节 疗效观察
        一、观察指标
        二、疗效评定标准
        三、评价时点
        四、统计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三章 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第一节 基本情况对比
        一、三组患者性别比较
        二、三组患者年龄比较
        三、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第二节 疗效分析
        一、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
        二、疼痛问卷简表(McGill量表)
        三、三组治疗后疗效评定比较
    第三节 讨论
        一、研究内容的选题依据
        二、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三、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穴依据
        四、方氏头皮针联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制
        五、统计结果分析
        六、本研究创新性
        七、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中文详细摘要

(6)改良椎间孔镜TESSYS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7)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腰椎及椎间盘的生理病理
        1.1.1 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的解剖结构
        1.1.2 腰椎及椎间盘的生理病理概述
    1.2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概况
        1.2.1 概述
        1.2.2 病因病机
    1.3 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概况
    1.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
        1.4.1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况
        1.4.2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选择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样本量估算
        2.2.2 随机分组
        2.2.3 实验方案
        2.2.4 观察指标
        2.2.5 腰椎前屈后伸角度的估算
        2.2.6 中医症状临床观察表评分疗效标准
        2.2.7 统计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治疗前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2 治疗前各结局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
        2.3.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2.4 不良事件处理
        2.4.1 晕针
        2.4.2 滞针
        2.4.3 血肿
        2.4.4 断针
讨论
    3.1 研究意义
    3.2 穴位的选择
    3.3 治疗方案的选择
    3.4 结果讨论
    3.5 整脊与推拿的研究
    3.6 整脊联合电针的治疗机制
        3.6.1 腰椎间盘退变
        3.6.2 机械性压迫或损伤
        3.6.3 炎症反应
        3.6.4 自身免疫反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8)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纳入标准
        2.1.3 病例排除标准
    2.2 分组方法
    2.3 免疫组化染色
        2.3.1 实验试剂
        2.3.2 制备切片
        2.3.3 免疫组化染色步骤
        2.3.4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
    2.4 临床疗效评价
    2.5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3.1.1 IgG染色结果
        3.1.2 IgM染色结果
    3.2 疗效评判
        3.2.1 突出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
        3.2.2 脱垂组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学分型
    4.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阶梯式治疗
    4.3 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手术方式及优势
    4.4 椎间盘内加压注射疗法的应用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自制三维定位器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方法
        1.2.1 三维定位器的结构
        1.2.2 使用方法
        1.2.3 疗效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四、经皮穿刺的进针角度在腰间盘切吸术中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椎间孔镜髓核切除术疗效与小关节角度差值关系的临床研究[D]. 吴思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Meta分析[D]. 李鑫伟. 吉林大学, 2020(03)
  • [3]中药热盐奄包联合臭氧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 王洪星.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LDH的2年预后分析[D]. 陈德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方氏头皮针结合腰三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谢宏博(Hung-Po Hsieh).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6]改良椎间孔镜TESSYS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德布新.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7]电针联合整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D]. 刘晓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8]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IgG及IgM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胡振兴. 延边大学, 2017(05)
  • [9]《全国颈肩腰腿痛微创技术高级学习班》讲义 第五节 经皮椎间盘切吸术[A]. 张典学. 中国骨伤人才研究会建会二十周年、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建会三十周年、宋一同教授行医六十周年庆典大会暨两会表彰大会及换届工作会议论文集, 2013
  • [10]自制三维定位器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中的应用[J]. 区文欢,梅汉尧.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2(04)

标签:;  ;  ;  ;  ;  

腰椎间盘穿刺穿刺入针角度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