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林业

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林业

一、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林业(论文文献综述)

孙泽[1](2021)在《埃塞俄比亚农村的生态减贫及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研究 ——以Humbo CDM林业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问题及其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治理研究的重要关注点。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使得全球减贫事业举步维艰。鉴于全球贫困问题多表现为农村贫困,并且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都处于“贫困-环境”陷阱之中,本文试图从微观视角入手,通过对埃塞俄比亚的Humbo CDM林业项目进行案例研究,总结其行之有效的生态减贫经验,以期为相关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贫困治理提供借鉴,为全球贫困治理带来一定的启示。本文首先对全球贫困治理、农村贫困治理与生态减贫等几个核心概念的内涵进行界定。其次分析了埃塞俄比亚农村的贫困状况、贫困成因及治理举措,认为该国的贫困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村贫困,其原因在于国家结构转型缓慢、食品价格上涨、因环境退化造成的耕作条件下降、家庭人口特征与资源构成等。对此,埃塞俄比亚政府制定了发展带动减贫的战略,并实施了政府扶贫与社会安全网等贫困治理举措。再次从治理五要素角度对埃塞俄比亚Humbo地区的CDM林业项目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研究发现,该项目在环境与减贫两方面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多治理主体的减贫协作、社区权利的赋予、减贫模式与技术的创新以及贫困人口的直接参与等多个因素。最后认为埃塞俄比亚的Humbo CDM林业项目对于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应加强各治理主体在全球贫困治理进程中的协作;激发贫困人口参与减贫的内生动力;提升治理模式与贫困问题的相适性;缓和生态与贫困的内在冲突性。

刘雨晴[2](2021)在《基于RS和GIS的天然林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土壤保持演变 ——以大石头林业局为例》文中提出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在改善环境、涵养水源、保持土壤、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1998年特大洪灾后,多地生态环境开始退化,区域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由于人们长期忽略生态系统带来的效益,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衰退。国家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自2000年吉林省大石头林业局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使得其森林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及区域经济发展急需转型,大石头林业局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必将增加。目前其生态系统的现状、变化过程及变化趋势尚不十分清楚,亟需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并提出对策和建议。因此,定量评价区域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时空变化以及土壤保持服务价值,探讨天然林区植被覆盖变化的生态效应,为保持植被盖度,预防水土流失、抑制土壤侵蚀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以期对今后的植被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天然林保护工程未来的实施与规划管理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基于Landsat、MODIS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壤数据等多源数据并结合InVEST模型,分析了大石头林业局2000、2010和2019年三个时相的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时空变化,进而对其土壤保持能力进行了定量模拟,从土壤保持量、土壤侵蚀量时空分布特征及不同植被覆盖度和土地类型的土壤保持功能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土壤保持功能与植被覆盖、土地类型的相关关系。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2000-2019年间,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推动下,林地面积从2000年的235682 hm2增长至2019年的241015.3 hm2,面积净增加5333.3 hm2,新增林地面积主要由无林地及耕地转化而来,其中林地与无林地的相互转化相对较剧烈。(2)2000-2019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和NDVI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高植被覆盖区域所占研究区面积比例由2000年的59.80%增加至2019年的81.62%。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远大于减少的面积。各植被覆盖等级间相互转化并不剧烈,其中中高植被覆盖等级和高植被覆盖等级间的转化较为明显。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以改善为主。(3)2000-2019年期间,大石头林业局的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由90.59 t/ha增加至97.07 t/ha,增幅为7.15%。土壤保持量呈改善趋势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2.24%。土壤保持能力的变化与林地转入面积和植被覆盖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与海拔梯度有着密切关系,土壤保持量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

郑云峰,尹准生,林辉,洪奕丰,蔡茂,张国威[3](2020)在《埃塞俄比亚本尚古勒—古马兹州低地竹资源调查研究》文中指出为摸清埃塞俄比亚本尚古勒—古马兹州低地竹资源的数量和分布情况,本文通过采用"3S"(GPS、RS、GIS)技术并结合地面调查的方法对该地区的竹资源进行了调查,共发现竹林总面积63.36万hm2,总立竹量325 663.06万株。其中:郁闭度0.7~1.0竹林面积8.12万hm2、占竹林总面积的12.82%,立竹量79626.28万株、占总立竹量的25.29%;郁闭度0.5~0.6竹林面积18.78万hm2、占竹林总面积的29.65%,立竹量132 604.39万株、占总立竹量的39.88%;郁闭度0.2~0.4竹林面积36.45万hm2、占竹林总面积的57.53%,立竹量113 432.39万株、占总立竹量的34.83%。

刘丽[4](2020)在《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多种多样,包括人工造林种草、修筑梯田、建设坝系、生态工程等。经过多年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入黄泥沙量由上世纪的16亿t减少到近年的3亿多t,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在已有的对农户的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研究中,往往将工程措施(治坡、治沟、治沙、水利工程)、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耕作措施一并讨论,而现实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往往是政府进行投入(如修建谷坊、退耕还林等),农户参与;耕作措施的实施中,农户是主体,可根据自身的意愿和需要进行选择,农户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做出的技术选择和采用行为,政府主要负责技术推广服务。农户将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显着减少了径流冲刷,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农业产量。随着农村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农户在经济、资源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这些差异导致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的改变,进而影响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影响,学者更多关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机理如何?农户资源禀赋如何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技术采用意愿、技术采用决策(包括技术采用强度)、技术效果等动态技术采用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在国内外研究中还没有得到重视。解决以上问题是提高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等进行梳理,推导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经济机理;基于2019年1月-3月对山西、陕西和甘肃三省的1237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熵值法、多元线性回归、Logit模型、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有序Probit模型等多种实证分析方法,从微观角度研究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采用意愿、采用决策及效果的影响,旨在把握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特征和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在所调查的1237个样本中,农户对技术本身的认知水平较高,70%的农户都听说过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农户对三项技术的便利性认知和技术风险认知水平不高。仅有25.22%的农户愿意采用等高耕作技术;深松耕技术采用愿意最高,61.68%的农户愿意采用;56.35%的农户愿意采用秸秆还田技术。33.39%的农户没有采用任何一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19.64%的农户采用了一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32.09%的农户采用了两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14.88%的农户采用了三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提高作物产量的评价中,在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248户农户中,75%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深松耕技术的448户农户中,74.11%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567户农户中,71.08%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控制水土流失方面的评价中,在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248户农户中,78.22%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深松耕技术的448户农户中,85.05%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567户农户中,仅有39.32%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2)构建衡量农户资源禀赋的指标体系,分别从资源禀赋水平和资源禀赋结构两个角度测度。资源禀赋水平中,经济资源禀赋主要是从农户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角度进行衡量,包括农户家庭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和收入来源途径。自然资源禀赋主要是耕地规模和耕地质量,包括实际耕种面积、土地肥沃程度、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社会资源禀赋主要考察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等社会资本情况。资源禀赋结构方面,运用熵值法测度,将样本农户划分为经济占优型、自然占优型和社会占优型。经济占优型农户有413户,占总样本的33.4%;自然占优型农户有366户,占总样本的29.6%;社会占优型农户有458户,占总样本的37%。(3)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有显着的影响中,家庭总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对等高耕作和深松耕技术认知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秸秆还田技术认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三项技术认知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和灌溉条件对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三项技术认知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有正向影响。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中,不同禀赋类型的农户存在明显差异。(4)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影响中,家庭总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对深松耕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灌溉条件对深松耕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技术认知在资源禀赋影响农户技术采用意愿中发挥中介效应,对于等高耕作技术,技术认知在实际耕种面积对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中为部分中介;对于深松耕技术,技术认知在家庭总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和耕地细碎化程度影响技术采用意愿的为部分中介;对于秸秆还田技术,技术认知在家庭总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实际耕种面积、耕地细碎化、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影响技术采用意愿中为部分中介。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意愿有明显差异。(5)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有直接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土地肥沃程度和灌溉条件对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有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有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参与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技术采用意愿在资源禀赋影响农户技术采用决策中发挥中介效应。其中,在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技术采用意愿在实际耕种面积和社会参与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是完全中介;技术采用意愿在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是部分中介。在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中,技术采用意愿在家庭总收入、土地肥沃程度、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影响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决策有明显差异。(6)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对农户采用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对农户采用深松耕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声望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会参与对农户采用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明显差异。(7)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和深松耕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负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对农户采用深松耕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明显差异。

李佳宇[5](2019)在《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知识创造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速度,对振兴非洲经济,提升非洲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质量保障是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内容之一,它随着高等教育一体化战略的全面推进逐渐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也逐步兴起。在此背景下,对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进行研究,有助于中国进一步与非洲开展高等教育合作,推进中非教育合作的内涵式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法,首先对非洲不同层次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进行了剖析。其次,从国别层次探究了这些政策的影响力。然后,分析了这些政策的特点、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结合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促进中非高等教育合作。论文的第一章对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产生和发展的内外部背景进行了分析。外部背景主要是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实践的视角来考察,内部背景主要是以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供求关系为视角,对非洲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力资源水平的现状、非洲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及其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第二章是从大陆层次考察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这一层次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主要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和德国的援助与支持下,由非盟、非洲大学协会、非洲远程教育理事会和非洲教育发展协会共同制定和推动实施的。目前,非洲大陆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是在非盟与欧盟战略伙伴关系下,以非盟提出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认证一体化战略”为指导,具体包括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其他一系列辅助性实践政策。这些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处于初步制定和试点完善阶段,有待进一步被推介和实施。第三章是从次区域层次考察了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这一层次的政策包括:一是由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制定和实施的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二是由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制定和实施的东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三是由阿拉伯大学协会、阿拉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和创新性学习和知识策略定制中心共同制定和实施的北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四是由南部非洲共同体、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和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共同推动的南部非洲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实践。除南部非洲外,其他次区域的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都较为丰富,具体包括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性政策(即质量保障标准)和促进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调、交流、能力建设、意识培养等的辅助性政策。南部非洲有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意识,但还未颁布实质性的政策。第四章是从国别层次考察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即政策的实施效果。通过对非洲国别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后,选取埃塞俄比亚和乌干达作案例,全面探索了两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背景、组织机构、质量保障标准、模式、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地理位置上同处东部非洲的两国做横向比较,探究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埃塞俄比亚在东非,甚至整个非洲来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国家。它并没有受到任何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始终都处于一种独立自主发展的状态。乌干达则完全相反,它是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的主力国家之一,在制定和实施东非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的第五章,总结和分析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和成效。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制定、性质、目标、内容、实施等五方面(详见研究结论)。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成效主要是初步建立了区域一体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内的组织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运行体系均随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完善,区域一级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话语体系初步形成;各区域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培训、工作坊、评估和认证活动规模逐渐扩大,频次逐渐增加;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国家和高校)的质量保障意识得到较大提升。论文的最后一章,总结分析了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提出了政策建议。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大陆和次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间权威性、约束力、财政能力等的强弱差距导致各组织机构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进而影响政策的实施;二是国别及其院校间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和积极性存在差距;三是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政策的实施和完善面临着质量保障人力资源及专业能力不足和质量保障资金及来源不足的问题。为此,建议我国通过建立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伙伴关系,加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合作,开展对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援助和参与国际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项目等路径,与非洲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可分为大陆和次区域两个层次。具体而言,除南部非洲外,非洲大陆、中西部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地区、东部非洲、北部非洲均有各自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其中,大陆层次的政策表现出自上而下、跨越式的特点,而次区域的政策带有明显的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发展的特征。第二,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具有较强的区域独立性,相互间联系很少,甚至可以说各次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间无关联。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影响力具有区域局限性,还有待通过政策实施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影响力。第三,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一是政策制定动机的多重性、制定机构和程序的一致性;二是按政策性质,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都可被划分为标准性政策和辅助性政策,其中标准性政策是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核心内容,具有较强的参考性,辅助性政策则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三是政策目标都具有基础性、可操作性和发展性;四是标准性政策内容具有一致性和全面性,辅助性政策内容具有多样性;五是政策实施路径上以评估为主,交流性活动和能力培训为辅,政策实施范围具有绝对限定性和相对广泛性;六是政策成效的系统化、数字化和意识化。第四,研究发现,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为立足点,援助或与非洲合作的国家和组织并不多。德国是最活跃的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的国家,与之比较,我国作为援助非洲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参与非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或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这与我国已积累得丰富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经验不符。在共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下,我国应围绕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制定和实施需求,尽快与非洲开展高教质量保障合作。

姜芸[6](2018)在《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澳大利亚自二战以来,十分重视周边外交,多年来已经成为太平洋岛屿地区规模最大的援助国。澳大利亚之所以对太平洋岛国采取援助外交政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地缘战略考量是根本原因;第二,太平洋岛国在民族独立之后的发展困局不利于大洋洲的整体稳定;第三,塑造国家形象、带动本国经贸和稳定周边环境等利益需求是澳大利亚重视周边外交的动因;第四,太平洋岛国对援助的严重依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域外大国对太平洋岛国持续的援助投入,客观上促使澳大利亚进一步使用援助外交来维持本国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领导力。在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过程中,澳大利亚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援助体系。第一,基于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帮助贫困国家的宗旨,澳大利亚分别树立了政治、安全和人道主义等战略目标,以及稳定、减贫和经济增长等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第二,建设了一整套机制来有效贯彻上述目标,主要有:通过发布《莫尔兹比港宣言》和《凯恩斯协定》来确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利用官方规定、标准和法律法规等,来约束援助决策过程和参与各方;通过澳大利亚国际开发署、外交贸易部、发展效率办公室、澳大利亚—太平洋技术学院和发展创新中心等援助执行和协调机构来保障援助能够顺利、有效、更好地实施。第三,整合援助战略目标,制定相应的援助政策,并使用合适的援助方式。其中政治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繁荣和环境保护等成为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要内容,项目援助、技术援助和促贸援助是主要援助方式。第四,定期出具太平洋地区评估报告,及时评估援助成效。通过从援助国、受援国和第三方角度来分别评估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澳大利亚虽然实现了大部分战略目标,但在援助理念、援助方法等方面仍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从援助国角度看,虽然澳大利亚通过对“有效治理”和“基础设施、贸易和私营部门发展”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在太平洋岛屿地区实现了主导性援助优势,取得重要政治和外交收益。不过,澳大利亚在国家形象收益方面未能取得有效进展。其次,从受援国角度看,通过多项教育和健康项目的推行,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的援助工作获得了各岛国领导人的认同。然而,虽然所罗门群岛“区域援所团任务”成功完成,使该岛国恢复了稳定,但该行动却引发了有关干涉岛国内政的争议。另外,“太平洋更紧密关系协定”谈判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不过能否真正促进岛国经济增长还不得而知。最后,从以经合组织和援助现实网络为代表的第三方来看,经合组织援助发展委员会总体上肯定了澳大利亚的援助工作,认为完善的援助管理体系是澳大利亚的优点,同时建议其加大使用合作伙伴行政系统的份额。援助现实网络通过持续关注澳大利亚援助政策的演变,以及执政党对其援助理念的影响,指出自由党领导下的澳大利亚在对外援助中正在更多地考虑本国利益,并呼吁澳大利亚应该更加重视太平洋岛国的减贫。总结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可以发现,从援助特点来看,近年来,在十四个太平洋岛国中,位于美拉尼西亚岛群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和斐济是澳大利亚的重点援助对象。有效治理、教育和健康/卫生等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重点领域。从经验教训来看,自成体系的援助管理系统是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有效经验,但澳大利亚在该地区“回旋镖式”的援助却遭到太平洋岛国的普遍诟病。反思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澳大利亚需要在真正帮助太平洋岛国减贫和谋取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还需尽量避免政府更迭对援助政策连续性的影响。

陈雄[7](2018)在《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化问题实质就是发展问题,其核心是发展权之争,是国际事务的主导权之争和减排资源的分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对我国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中国家是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开展南南技术合作也是我国实施科技“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途径。20多年来,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技术援助与技术培训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丰富经验,也为进一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研讨会、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等方式,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探讨了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案例和提出了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按地区、按类型需求的分析,发现技术需求的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减缓领域和适应领域,总结出了这些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发展中国家重点技术需求大多以低成本、易掌握、易维护的成熟适用技术为主,并且这些需求与其优先发展事项如减贫、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等紧密关联。(2)开展我国对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形成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可供转让的适用技术清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对农业、可再生能源和水资源领域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进行了筛选,编制了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应用的《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手册》。(3)分析了重点领域南南技术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通过在农林业、可再生资源、水资源与环境和卫生健康等几方面合作案例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面向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与技术转让的合作机制、模式,以及相关战略措施。(4)提出了南南技术转移主要存在的障碍及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西非农业科技园建设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点亮非洲行动方案(减缓领域)和非洲生态守护行动方案(适应领域)等重点领域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南南科技合作方案建议,促进形成我国对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的整体机制、有效平台、优先领域和重点援助项目。

张月华,Geleta Hailu,Endale Hailu[8](2017)在《埃塞俄比亚蚕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文中认为埃塞俄比亚纺织业在其对外贸易中占有一定比重,丝绸面料和服装制成品消费增长迅速。由于土地资源和劳动力成本具有优势,养蚕业很适合在当地发展。栽桑、养蚕和丝绸成品加工等生产体系已经形成,蚕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制约当地蚕业发展的因素有养蚕基础设施差,技术人才匮乏,茧丝绸加工能力滞后。埃塞俄比亚蚕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加大养蚕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完善的蚕茧收购和加工体系,大力开展蚕业技术培训。了解埃塞俄比亚蚕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对稳定中国蚕业生产和丝绸加工业对外转型有借鉴作用。

赵桂芝[9](2017)在《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在埃塞俄比亚经济发展中居基础性地位,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为基本的种植结构。埃塞政府一直将农业及其相关领域指定为重点发展领域,对其进行政策和技术的大力支持,使得农业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化的道路。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漫长而艰难,军政府统治时期以军事为重心、盲目搞国有化和集体化,致使其农业基础薄弱,而直到过渡时期才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开始实施农业新技术推广计划,农业发展初见现代化的端倪。减贫与可持续发展阶段和经济增长与转型阶段分别以减贫和转型为目的继续向农业现代化方向深入,在农业的多样化、商业化、可持续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漫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中,埃塞俄比亚政府采取的举措主要有建立农技推广体系、重点建设加里生态农业示范区、鼓励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国际合作等。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有:(1)埃塞俄比亚的农技推广体系发展迅速,目前其规模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排名第一,在世界排名第三,仅居中国和印度之后。埃塞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农田国际广播、埃塞俄比亚农业信息港等信息化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分区域建设农技推广体系。(2)建成加里生态农业示范区。以治理水土流失、补充土壤有机质作为示范区农业治理的重点,通过土壤地力和生物技术的结合发展生态农业,以此改善土壤和生态环境、提高复种指数,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帮助示范区农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3)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成就斐然。埃塞俄比亚建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农业职业教育项目,在项目规划、教师招聘、课程设计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农业职业教育体系的雏形已建立起来。(4)积极进行农业国际合作。为了借鉴其它国家的先进经验,与中国、印度等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其中中国与埃塞的合作尤为突出,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通过创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职教教师等多种渠道将农业技术带入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在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重视发挥农业政策的引导作用;重视科研投入以及机构的设置,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注重完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积极完善农业信贷机制等。同时这些经验也为中国及非洲其他国家提供了职教技术、增加高附加值作物、发展商业化农业等方面的启示,但埃塞农业也存在急于求成、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因此今后应遵循农业发展规律,走适合自己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王聪[10](2017)在《马铃薯甲虫全球扩散趋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甲虫Leptinotarsa decemlineata(Say)(英文名为 Colorado potato beetle)是国际公认的马铃薯毁灭性害虫。其分布范围已经扩散到北美洲、欧洲、亚洲等40个国家和地区,并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马铃薯甲虫的全球扩散对马铃薯等茄科作物产业有着极大的威胁,因此应开展对其在全球尺度范围内的扩散历史、路径、趋势等研究,从而为有效防控提供支持。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线粒体COⅠ+tRNA-Leu+COⅡ基因序列为分子标记,对来自美国、墨西哥、加拿大、中国以及欧洲的50个地理种群的604头马铃薯甲虫的样品的617条基因序列进行了种群遗传学的研究(其中包括来自于GenBank数据库中已经注册登记序列8条)。结果显示:来自美国中南部平原地区的地理种群以及墨西哥地理种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欧亚地理种群与来自美国中南部平原地区(不含亚利桑那州)的地理种群有更相近的遗传结构,即全球扩散种群的起源应来源于美国中南部平原地区(不含亚利桑那州)的地理种群。2.以马铃薯甲虫670条全球分布数据为基础,结合全球气候变化模拟数据,对其在当前气候环境和未来气候环境下的全球潜在地理分布运用Maxent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气候环境条件下,马铃薯甲虫的高度适生区分布在北美洲南部、南美洲中南部地区、欧洲大部分地区。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国家或地区有:美国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和南部与墨西哥交界的部分地区,墨西哥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法国东部大部分地区、中国西北部和中南部地区等。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马铃薯甲虫的全球地理分布呈现逐渐向北扩增的趋势,其在美洲、亚洲的分布范围有显着的增加,特别是高度适生区。3.以刺萼龙葵为例,对马铃薯甲虫在全球扩散过程中的野生寄主可获得性进行分析。运用Maxent模型以刺龙葵当前全球1090条分布数据和全球气候变化数据为基础,分析刺萼龙葵的潜在地理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在当前气候环境条件下,刺萼龙葵的高度适生区包括北美洲南部、南美洲南部、欧洲西部以及大洋洲南部。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刺萼龙葵的全球地理分布也呈现逐渐向北扩增的趋势,其在美洲、欧洲以及亚洲的分布范围有显着的增加。刺萼龙葵和马铃薯甲虫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有高度的重合。4.马铃薯甲虫在全球扩散过程中,具备较强的种群扩张能力,良好的寄主可获得性且在全球范围内有广泛的适生区域。其会随着时间和气候的变化,通过自然和人为传带等方式向北持续扩散,全球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国境生物安全体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完善预警防控机制并采取综合措施对其进行防控。

二、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林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林业(论文提纲范文)

(1)埃塞俄比亚农村的生态减贫及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研究 ——以Humbo CDM林业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之处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全球贫困治理及现状
    (二)农村贫困治理及模式
    (三)生态减贫及理论
二、埃塞俄比亚农村的贫困状况、成因及治理
    (一)埃塞俄比亚农村的贫困现状
    (二)埃塞俄比亚农村贫困的成因
    (三)埃塞俄比亚农村的贫困治理
三、埃塞俄比亚的生态减贫实践——Humbo CDM林业项目
    (一)Humbo CDM林业项目及实施背景
    (二)Humbo CDM林业项目的减贫模式
    (三)Humbo CDM林业项目的减贫成效
四、埃塞俄比亚Humbo CDM林业项目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
    (一)加强各治理主体在全球贫困治理中的协作
    (二)激发贫困人口参与减贫的内生动力
    (三)提升治理模式与贫困问题的相适性
    (四)缓和贫困与生态的内在冲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RS和GIS的天然林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土壤保持演变 ——以大石头林业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1.2.2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1.2.3 土壤保持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2.1.2 地形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土壤
        2.1.5 植被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2.3.1 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
        2.3.2 MODIS遥感影像数据
        2.3.3 其他辅助数据
3 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3.1 遥感影像解译
        3.1.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3.1.2 遥感影像分类
        3.1.3 分类精度评价
    3.2 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
        3.2.1 土地利用时间演变特征
        3.2.2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
        3.2.3 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最大值合成法
        4.1.2 像元二分模型
        4.1.3 NDVlsoil与NDVlveg的取值
        4.1.4 趋势分析法
    4.2 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
        4.2.1 植被覆盖度空间变化特征
        4.2.2 植被覆盖度时间演变特征
        4.2.3 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
    4.3 本章小结
5 土壤保持能力时空变化分析
    5.1 土壤保持量估算模型
        5.1.1 模型原理
        5.1.2 模型因子确定
    5.2 土壤保持能力变化分析
        5.2.1 土壤侵蚀量时空分布特征
        5.2.2 土壤保持量时空分布特征
        5.2.3 不同影响因子的土壤保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3)埃塞俄比亚本尚古勒—古马兹州低地竹资源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调查区自然概况
2.调查区域和方法
    2.1建立目视解译标志(建标)
    2.2目视解译(小班判读区划)
    2.3标准地实测验证
3.调查结果
    3.1竹林面积分布情况
    3.2立竹量分布情况
4.竹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4.1竹林资源丰富
    4.2市场需求增大
    4.3符合政策发展
5.结论

(4)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户技术采用研究
        1.3.2 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研究
        1.3.3 农户资源禀赋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资源禀赋
        2.1.2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2.1.3 农户技术采用
    2.2 相关理论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机理
        2.3.1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2.3.2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2.3.3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采用决策的影响
        2.3.4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采用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现状及特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描述性统计
    3.2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情况
        3.2.1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情况分析
        3.2.2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情况分析
        3.2.3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情况分析
        3.2.4 样本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果分析
    3.3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水平不高
        3.3.2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低
        3.3.3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实际采用率偏低
        3.3.4 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评价不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资源禀赋测度
    4.1 资源禀赋测度体系
        4.1.1 数据说明
        4.1.2 指标设计原则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资源禀赋测度过程
        4.2.1 资源禀赋水平测度方法
        4.2.2 资源禀赋水平因子分析结果
        4.2.3 资源禀赋结构测度方法
        4.2.4 资源禀赋分析结果
    4.3 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1 经济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2 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3 社会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5.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5.3.1 统计推断
        5.3.2 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资源禀赋水平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5.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6.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6.3.1 统计推断
        6.3.2 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6.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7.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7.3.1 统计推断
        7.3.2 模型构建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资源禀赋和采用意愿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7.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决策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效果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8.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8.3.1 统计推断
        8.3.2 模型构建
    8.4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的影响
        8.4.1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经济效果的影响
        8.4.2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生态效果的影响
    8.5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分析
        8.5.1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分析
        8.5.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分析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1.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引起广泛关注
        2.非洲高等教育潜力挖掘中应注重质量保障
        3.非洲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凸显
        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非洲一体化的重要内容
        5.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应有之意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区域一体化
        1.区域化与一体化
        2.区域一体化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1.高等教育质量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非洲一体化的研究
        1.关于泛非主义与非洲一体化的研究
        2.关于非洲一体化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研究
        3.关于非洲一体化组织的研究
        4.关于非洲一体化内容的研究
        5.关于非洲一体化问题与挑战的研究
        (二)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研究
        1.关于相互依存理论的研究
        2.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历程及进展的研究
        3.关于非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政策、组织机构和问题等的研究
        (三)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1.关于教育评价理论的研究
        2.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背景的研究
        3.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的研究
        4.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的研究
        5.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的研究
        6.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方法、手段的研究
        (四)关于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研究
        1.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2.关于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3.关于欧盟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4.关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历史的研究
        5.关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及政策等的研究
        6.关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高等教育发展及其质量保障的研究
        7.关于中西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8.关于东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9.关于非洲国别层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10.关于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对国别影响的研究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调查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第一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产生和发展背景
    一、国际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实践的影响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各区域签署高等教育互认公约
        (二)区域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组织相继成立
        (三)全球各区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一体化实践频繁
        1.欧洲建立起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亚太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增多
        3.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开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二、非洲经济发展亟需高等教育提供人力资源
        (一)非洲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但总体水平低
        1.21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增长持续性较好
        2.非洲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
        (二)非洲人力资源水平低且发展能力弱
        1.人力资源整体水平低
        2.发展基础弱且高技能人才短缺
    三、非洲高等教育扩张及其私有化凸显质量问题
        (一)公立高等教育的扩张与能力有限
        (二)私立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
    四、非洲高等教育普遍存在质量问题
        (一)教育教学资源欠缺无法保障基本教学活动
        1.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
        2.师资匮乏且水平不足
        (二)学生相关问题层出不穷拉低办学效益
        1.生源质量普遍下降
        2.学生学科分布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称
        3.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剧增
        (三)高层次人才培养及科研能力弱
        1.博士层次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2.大学科研人员比例低及科研能力弱
    五、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非洲大陆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域外推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的政策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政策
        1.教科文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概述
        2.推动非洲国家履行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公约
        3.委托泛非组织举办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及系列研讨会
        4.支持深圳市政府启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计划”
        (二)欧洲有关组织和国家的相关政策
        1.欧洲-非洲质量连接试点项目
        2.欧盟-非盟“调适非洲”项目
        3.欧盟协助非盟发起“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4.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协会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制定
        5.德国通过学术交流服务中心以技术性援助参与
    二、泛非组织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非盟的相关政策
        1.提出指导性的“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2.组建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服务机构
        3.制定非洲大陆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4.提出和推行“泛非高等教育质量分级机制”
        5.绘制《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研报告》
        6.开展质量保障咨询考察和机构审查活动
        7.开办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培训课程
        8.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专家库提供政策咨询
        (二)非洲大学协会的相关政策
        1.《战略计划》中的一体化质量保障政策
        2.成立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3.协助非盟推进“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一体化战略”
        (三)非洲远程教育理事会的远程教育一体化实践
        1.已有远程教育一体化质量保障意识暂未形成政策文本
        2.成立非洲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认证机构
        (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的一体化意识及实践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洲次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等教育委员会
        (二)委员会战略发展计划中的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目标
        (三)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四)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1.文凭互认与等值计划
        2.非洲传统药典与医学计划
        3.非洲国家咨询委员会计划
        4.高级教师选拔考试制度
        5.国际学术荣誉勋章计划
        (五)中西非及马达加斯加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1.院校自评与委员会评估和认证相结合的模式
        2.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东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
        (二)建成东非高等教育区为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目标
        (三)东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四)东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1.实施“学术人员交流项目”
        2.启动“学术项目基准”
        3.制定并实施《东非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4.积极寻求资助伙伴促进科研和创新发展
        (五)东非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1.高校自评结合政府外部评估和认证的模式
        2.支持成立东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3.持续开展“能力建设及敏感性”培训
        4.举办“学术-公-私伙伴关系及论坛和展览”
        5.组建学术主题集群
    三、南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领导组织
        1.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
        2.南部非洲地区大学协会
        3.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二)无明确政策指导的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实践
        1.制定并推进《教育与和培训协议》
        2.建立技术认证委员会
        3.举办南部非洲大学领导对话和能力建设工作坊
        4.组织南部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会议
    四、北部非洲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
        (一)阿拉伯大学协会等领导组织
        1.阿拉伯大学协会
        2.阿拉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联盟
        3.创新性学习和知识策略定制中心
        (二)以提升阿拉伯高校质量为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目标
        (三)北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标准
        (四)北非的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辅助性政策
        1.设立科学研究奖
        2.制定“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资格框架”
        3.实施“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调查研究”
        (五)北非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实施
        1.以高校内部评估结合多元化外部审计为模式
        2.组织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会议
        3.举办阿拉伯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工作坊
        4.开展认证与评估能力培训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洲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非洲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述
        (一)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简史
        (二)国别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总体情况
        1.在国家层次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非洲国家
        2.在国家层次没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的非洲国家
    二、案例研究:埃塞俄比亚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背景
        1.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历史回顾
        2.埃塞俄比亚教育改革及现行学制
        3.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的质量
        4.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法性
        5.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兴起
        (二)“三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决策者——教育部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持者——高等教育质量相关保障局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者——高校
        (三)以高校内部审计和政府质量审计为模式
        (四)质量保障标准以6点分制量化
        (五)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办公室的设立是主要成效
        (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缺乏自主权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专业性不足
        3.公立高校质量保障积极性有待提高
    三、案例研究:乌干达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发展背景
        1.乌干达高等教育历史回顾
        2.乌干达现行学制
        3.乌干达高等教育的质量
        4.乌干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合法性
        5.乌干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兴起与变革
        (二)“四位一体”的质量保障组织结构
        1.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决策者——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
        2.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持者与实践者——高校
        3.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协调者——乌干达大学质量保障论坛
        4.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支持者——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
        (三)以高校质量控制和高等教育委员会外部审核认证为模式
        (四)质量保障标准分级设计
        (五)年度高等教育学历与资格评估和认证是主要成效
        (六)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
        1.质量审计周期过长
        2.质量保障的经费不足
        3.私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可持续性差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与成效
    一、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特点
        (一)政策制定的特点
        1.政策制定动机的多重性
        2.政策制定机构和程序的一致性
        (二)政策性质的特点
        1.标准性政策的参考性
        2.辅助性政策的实践性
        (三)政策目标的特点
        1.目标设置强调基础性和可操作性
        2.目标注重发展性
        3.目标带有区域差异性
        (四)政策内容的特点
        1.标准性政策内容的一致性和全面性
        2.辅助性政策内容的多样性及其同质性
        (五)政策实施的特点
        1.以内外部结合的评估为根本路径
        2.以交流性活动和能力培训为辅助路径
        3.政策实施范围的绝对限定性和相对广泛性
    二、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的成效
        (一)初步建立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政策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可数字化呈现
        (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利益相关者的质量保障意识增强
第六章 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的问题、原因及中非合作建议
    一、非洲区域一体化高教质量保障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各层次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间的矛盾与冲突
        1.泛非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权威性、约束力和财政能力弱
        2.次区域高教质量保障组织机构权威性、约束力及与国别、院校联系强
        3.国别和院校间高教质量保障能力和积极性存在差距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客观条件普遍不足
        1.质量保障人力资源及专业能力不足
        2.质量保障资金及其来源不足
    二、关于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的建议
        (一)中国参与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的必要性
        1.中国在非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
        2.非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区域一体化是中非合作的新机遇
        (二)建立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战略伙伴关系
        1.签署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合作备忘录
        2.加快中非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进程
        3.增进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交流与互动
        (三)加强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合作
        1.举办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建设研讨会
        2.组办中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能力培训班
        (四)开展对非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援助
        1.建立中-非联合评估认证机制
        2.实施非洲高校质量保障信息化试点工程
        3.对非援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技术专家
        (五)参与国际组织对非高等教育援助项目
        1.延续教科文组织深圳基金项目
        2.推进世界银行“非洲高教卓越中心”科研质量保障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外文类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非盟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3 非洲开放和远程高等教育机构与项目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4 非洲及马达加斯加高教委员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5 东非大学校际理事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6 阿拉伯大学协会的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7 埃塞俄比亚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附录8 乌干达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标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梳理
    第一节 太平洋岛屿国家的界定
    第二节 对外援助的概念、分类和理论
        一、对外援助的概念和分类
        二、多维视角下的对外援助理论
第二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地缘战略背景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澳大利亚周边外交的影响
        二、《澳新协定》的签订和对太平洋岛屿的重视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因
        一、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利益考量
        二、太平洋岛国的发展困局
        三、岛国援助依赖与地区援助外交盛行
第三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与机制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战略目标
        一、服务于澳大利亚国家利益
        二、致力于帮助太平洋岛国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机制
        一、援助太平洋岛国的原则
        二、对外援助制度性建设
        三、对外援助执行与协调机构
第四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与方式
    第一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政策
        一、政治稳定方面:以所罗门群岛援助计划为例
        二、社会发展方面:以太平洋奖学金政策为例
        三、经济繁荣方面:以性别平等和妇女经济赋权政策为例
        四、环境保护方面:以气候变化政策为例
    第二节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方式
        一、项目援助
        二、技术援助
        三、促贸援助
第五章 澳大利亚援助太平洋岛国的成果评估
    第一节 基于援助国角度的评估
        一、政治收益:太平洋岛国民主治理和经济自由化
        二、外交收益:澳大利亚在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影响力
        三、国家形象收益:千年发展目标进展和人道主义救灾
    第二节 基于受援国角度的评估
        一、维护太平洋岛国稳定方面
        二、支持太平洋岛国减贫方面
        三、促进太平洋岛国经济增长方面
    第三节 基于第三方角度的评估
        一、经合组织对澳大利亚援助的同行评议
        二、援助现实网络对澳大利亚援助的跟踪评估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案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2.1 气候变化科技合作态势
    2.2 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助现状与特点
        2.2.1 发达国家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2.2.2 国际组织气候变化科技援助及合作现状
    2.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现状与存在问题
        2.3.1 南南科技合作现状与政策
        2.3.2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的途径
        2.3.3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
第3章 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分析
    3.1 需求分析(按地区)
        3.1.1 东非
        3.1.2 南非
        3.1.3 西非
        3.1.4 中非
        3.1.5 西亚北非
        3.1.6 东南亚
        3.1.7 南亚
        3.1.8 中亚
        3.1.9 拉美
        3.1.10 小结
    3.2 需求分析(按类型)
        3.2.1 小岛国及低海拔沿海国家
        3.2.2 干旱与半干旱国家
        3.2.3 最不发达国家
    3.3 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特点分析
        3.3.1 重点领域与优先技术
        3.3.2 技术需求特点
第4章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分析
    4.1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
        4.1.1 农林业
        4.1.2 可再生能源
        4.1.3 水资源与环境
        4.1.4 卫生健康
        4.1.5 节能减排
        4.1.6 我国可供转让适用技术清单
    4.2 我国可向发展中国家转让适用技术特征分析
        4.2.1 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4.2.2 已转让适用技术领域分布
        4.2.3 适用技术来源分布
    4.3 可转让适用技术储备分类统计
        4.3.1 能源
        4.3.2 农业
        4.3.3 林业
        4.3.4 水资源
        4.3.5 卫生健康
        4.3.6 建筑节能减排
        4.3.7 工业节能减排
        4.3.8 商业和民用节能减排
        4.3.9 防灾减灾
        4.3.10 基础设施
        4.3.11 废弃物利用
        4.3.12 交通
        4.3.13 资源环境技术
        4.3.14 其它
    4.4 已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分析
        4.4.1 已转让技术按领域分布
        4.4.2 已转让技术按国别分布
    4.5 小结
第5章 重点领域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案例分析
    5.1 农林业
        5.1.1 杂交水稻技术合作
        5.1.2 种植加工技术合作
        5.1.3 菌草利用技术合作
        5.1.4 节水农业技术合作
    5.2 可再生能源
        5.2.1 太阳能技术合作
        5.2.2 小水电技术合作
        5.2.3 沼气利用技术合作
    5.3 水资源与环境
        5.3.1 水窖技术合作
        5.3.2 给排水技术合作
        5.3.3 坦噶尼喀湖生态监测技术合作
        5.3.4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技术合作
        5.3.5 气象技术合作
        5.3.6 生态保护技术合作
    5.4 卫生健康合作
第6章 应对气候变化南南技术转移机制分析
    6.1 南南技术转移的主要障碍
        6.1.1 资金短缺
        6.1.2 文化差异
        6.1.3 受体水平
        6.1.4 需求不明
        6.1.5 政治与人身安全
        6.1.6 商务障碍
    6.2 南南科技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6.3 南南技术转移的模式、机制分析
        6.3.1 政府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6.3.2 市场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
        6.3.3 国际组织/NGO主导的南南技术转移模式:三方合作机制
    6.4 重点领域技术转移模式探讨
        6.4.1 能源(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4.2 环境领域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4.3 农业领域的技术转移模式分析
    6.5 中国科技部-联合国环境署-非洲水行动项目实证分析
        6.5.1 水行动项目方案设计、建议提出及实施
        6.5.2 水行动项目实施成效及影响
    6.6 小结
第7章 南南科技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具体合作方案
    7.1 中国-联合国-非洲水行动项目合作
    7.2 非洲农业行动南南合作方案
    7.3 点亮非洲项目建议
    7.4 非洲生态守护项目建议
    7.5 关于加强与周边和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建议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成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附录
    附录1: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重点领域分类
    附录2:面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适用技术征集调查表
    附录3:气候变化南南科技合作问题与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4:创新合作机制,深化科技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建议
    附录5: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援外及南南合作工作的建议
附件

(8)埃塞俄比亚蚕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埃塞俄比亚国家概况及其农业生产状况
2 埃塞俄比亚蚕业发展状况
    2.1 蚕业生产状况
    2.2 蚕业技术教育培训
    2.3 丝线加工及销售
3 埃塞俄比亚蚕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3.1 制约因素
    3.2 发展对策
4 结语

(9)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内容、研究途径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途径和方法
    (四) 文章可能的创新处与不足
    (五) 相关概念界定
一. 埃塞俄比亚农业概况
    (一) 埃塞俄比亚的农业构成
        1. 种植业
        2. 养殖业
        3. 渔业
        4. 林业
    (二) 埃塞俄比亚农业的特点
二. 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
    (一) 军政府统治时期的农业发展
        1. 农业产业政策
        2. 农业发展概况
        3. 总结
    (二) 过渡时期的农业现代化
        1. 农业产业政策
        2. 农业发展状况
        3. 总结
    (三) 减贫与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农业现代化
        1. 农业产业政策
        2. 农业发展状况
        3. 总结
    (四) 经济增长与转型阶段的农业现代化
        1. 农业产业政策
        2. 农业发展状况
        3. 总结
三. 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发展举措与成效
    (一) 埃塞俄比亚农技推广信息化
        1. 农技推广信息化的政策支持
        2. 农技推广体系信息化方法
        3. 农技推广信息化的区域布局
        4. 农技推广信息化的发展成效
    (二) 重点建设加里生态农业示范区
        1. 示范区基本情况
        2. 示范区生态农业综合规划
        3. 示范区的效益分析
    (三) 鼓励开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
        1. 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政策
        2.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
        3.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方式
        4. 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成就
    (四) 积极进行农业国际合作
        1. 与中国进行的农业国际合作
        2. 与其他国家进行的农业合作
        3. 农业国际合作的成效
四. 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与展望
    (一) 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 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
        2. 生态化、特色化区域产业布局
        3. 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4. 出口创汇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二) 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发展展望
五. 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发展经验总结
    (一) 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经验
        1. 政策层面
        2. 农业发展层面
        3. 农民发展层面
        4. 国际合作层面
    (二) 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1. 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2. 对非洲其他国家农业发展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埃塞俄比亚农业种植潜力区域
附录B 埃塞俄比亚农技推广政策和制度的演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马铃薯甲虫全球扩散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马铃薯甲虫研究进展概述
        1.1.1 马铃薯甲虫生态学特性
        1.1.2 马铃薯甲虫主要寄主及其危害
        1.1.3 马铃薯甲虫全球入侵扩散历史
    1.2 种群遗传研究进展
        1.2.1 种群遗传主要研究技术
        1.2.2 种群遗传在生物入侵中的应用
        1.2.3 马铃薯甲虫种群遗传研究
    1.3 物种分布模型研究进展
        1.3.1 常用物种分布模型原理概述及研究进展
        1.3.2 物种分布模型与入侵生物
        1.3.3 物种分布模型与全球气候变化
    1.4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线粒体基因的马铃薯甲虫种群遗传分析
    2.1 研究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2.1.1 马铃薯甲虫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1.2 主要研究器材与试剂
    2.2 研究方法
        2.2.1 马铃薯甲虫基因组总DNA的提取与检测
        2.2.2 PCR扩增与检测结果
        2.2.3 种群遗传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结果
        2.3.2 序列对比确认结果
        2.3.3 种群遗传数据分析结果
    2.4 小结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讨论
第三章 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甲虫全球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
    3.1 研究基础数据
        3.1.1 马铃薯甲虫全球分布数据
        3.1.2 全球气候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运用物种分布模型模拟马铃薯甲虫潜在地理分布
        3.2.2 对模型灵敏度和气候模型变异系数的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气候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检测结果
        3.3.2 Maxent模型预测马铃薯甲虫全球潜在地理分布结果
        3.3.3 模型灵敏度和气候模型变异系数结果
    3.4 小结与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第四章 马铃薯甲虫的野生寄主可获得性对其全球扩散的影响
    4.1 研究基础数据
        4.1.1 马铃薯甲虫野生寄主的全球分布数据
        4.1.2 全球气候数据
    4.2 研究方法
        4.2.1 运用物种分布模型模拟马铃薯甲虫野生寄主的潜在地理分布
        4.2.2 对模型灵敏度和气候模型变异系数的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气候数据的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检测结果
        4.3.2 Maxent模型预测马铃薯甲虫全球潜在地理分布结果
        4.3.3 模型灵敏度和气候模型变异系数结果
    4.4 小结与讨论
        4.4.1 小结
        4.4.2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本研究的创新性
        5.2.2 本研究的局限性
        5.2.3 马铃薯甲虫全球扩散防控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四、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林业(论文参考文献)

  • [1]埃塞俄比亚农村的生态减贫及对全球贫困治理的启示研究 ——以Humbo CDM林业项目为例[D]. 孙泽.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2]基于RS和GIS的天然林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土壤保持演变 ——以大石头林业局为例[D]. 刘雨晴.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埃塞俄比亚本尚古勒—古马兹州低地竹资源调查研究[J]. 郑云峰,尹准生,林辉,洪奕丰,蔡茂,张国威. 国际木业, 2020(05)
  • [4]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D]. 刘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非洲区域一体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政策研究[D]. 李佳宇. 浙江师范大学, 2019(01)
  • [6]澳大利亚对太平洋岛屿国家的援助研究[D]. 姜芸.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9)
  • [7]南南合作中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转移模式、机制研究[D]. 陈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8]埃塞俄比亚蚕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J]. 张月华,Geleta Hailu,Endale Hailu. 丝绸, 2017(11)
  • [9]埃塞俄比亚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经验研究[D]. 赵桂芝.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10]马铃薯甲虫全球扩散趋势研究[D]. 王聪.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林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