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制阵列定向原理及误差分析

二进制阵列定向原理及误差分析

一、二元阵定向原理及误差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鑫[1](2021)在《宽带多频共口径天线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现代通信系统朝着小型化、集成化和多功能化发展,天线作为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同样的需求。而共口径天线的出现,致力于解决天线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问题。本文基于宽带天线和宽带天线技术,针对共口径天线的宽带化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提出了宽带贴片天线设计方法,提高双极化天线的极化纯度,解决了常规贴片天线方向图不对称的问题。宽带贴片天线采用四个L形探针耦合馈电,并用180°移相线将同一极化方向上端口互连,减少端口数量,最终实现了20%的带宽覆盖,且两端口隔离度大于25dB。虽然这款天线相较于传统窄带贴片天线带宽大大提高,但对于一些宽带或者超宽带的应用系统,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而又提出了一款超宽带对跖Vivaldi天线,这款天线能够覆盖2.3-40GHz的频带范围,且在宽带范围内在均具有较好的方向性和高增益特性。其次,针对高功率微波系统的应用需求,对超宽带天线的共口径技术展开研究,提出了一款宽带双频高功率共口径天线。该天线由覆盖S-X频段的锥形槽天线和工作在Ka波段的喇叭天线共用同一结构设计而成,相比于其它双频天线,该天线具有较高的设计自由度,在两个频带均实现了超宽带覆盖,且具有较高的通道隔离度,在高功率微波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实测结果表明,共口径天线高低两个频段的相对带宽分别为33.3%和125%,高低频端口间通道隔离度分别在55 dB和130 dB以上。最后,提出了一款多频多功能共口径天线阵,提高了天线的结构复用率。低频天线阵为二元Vivaldi天线阵,采用对称梳状结构设计,实现低频带宽拓展;高频天线阵分别为1×8的偶极子天线阵和1×8的缝隙天线阵,通过带通滤波器的引入,实现两个频率的高选择特性,且两天线阵可满足不同方向上的覆盖需求。基于上述设计,按照高低频天线单元1:1布阵拓展阵列,设计了一款具有一定扫描特性的宽带双频共口径天线阵。其中,高频阵元为四个天线单元组成的子阵,子阵单元方向图和高频阵列方向图综合,对抑制高频天线阵列栅瓣起了一定的作用。

周行[2](2021)在《MIMO基站阵列天线中的单元辐射特性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信息通信领域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就是移动通信技术。基站天线作为移动通信中信号的中继站,决定了信号传输的质量。MIMO技术由于其几倍于传统天线的通信容量和较高的频谱利用率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本文基于以上实际应用需求本文着重研究了阵列环境中单元的辐射特性研究,具体工作如下:设计了一款加载了超表面的低剖面高增益双极化MIMO基站天线。该天线工作频段为1.8~2.9 GHz,天线由超表面、偶极子、短路柱,地板和尼龙柱构成。本文通过降低天线剖面获得了较高的天线增益,同时加载超表面以改善因降低剖面引入的阻抗失配。降低剖面带来了高增益的同时也导致了阻抗失配,通过超表面加载来降低剖面高度已经有文献中提到,但是往往加载的超表面尺寸过大,不适用于实际应用的大规模阵列中,因此本文采用多层小口径的超表面以获得与大口径超表面相同的性能。根据传输线理论,将天线等效为一个从同轴线馈电口看进去的二端口网络,超表面的加载引入了容抗抵消了由于降低剖面带来的感抗以重新获得阻抗匹配,多层超表面相当于加载了多个并联的等效电容也可以增加总体容抗最终获得与加载大尺寸的超表面相同的效果。在实际应用的三扇区基站中,需要保证大规模阵列中各个位置的阵元的10dB波束宽度均在125°左右。本文提出了一款阵列规模为6×4,阵元水平间距为80 mm,垂直间距为110 mm,由两种单元构成的48端口 MIMO天线阵列。该阵列的总体尺寸为600 mm×530 mm,由于水平间距较小且水平方向上阵元数量较多,因此阵列中间位置的阵元方向图波束宽度非常宽,因此需要采用高方向性天线来抵消由耦合带来的波束宽度的展宽。由于行间距较小,阵元的波束宽度更多地受到同一行阵元的电磁耦合影响,因此针对不同行采用了不同结构的阵元以保证阵列中所有单元的波束宽度均满足要求,同时这种方法也增加了天线阵列设计自由度。最终加工测试结果表明,该阵列中阵元的工作频带基本能覆盖1.8~2.9 GHz,同时各个端口方向图的10 dB波束宽度均在125°左右,在180±20°范围内前后比均在25 dB以上。

王志力[3](2020)在《基于Zigbee天线阵列的分布式甲烷浓度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城乡一体化”举措的实施,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天然气的使用逐渐增多。因甲烷无色无味,当空气中甲烷浓度极低时,非常灵敏的甲烷传感器也可能会产生漏报、误报问题,或者是信号微弱无法预警。若室内无人,即使传感器精确报警,燃气泄漏也不能得到及时处理,一旦泄露就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对甲烷浓度的无线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了解决甲烷传感器漏报、误报或有报警但不能及时发现等问题,针对某校区餐厅中厨房的分布及其天然气浓度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Zigbee天线阵列分布式甲烷浓度监测系统:该系统包括终端节点、汇聚节点、协调器节点、串口电路和监测中心五大模块,并利用Zigbee无线网络技术实现了对甲烷浓度的监测。每个厨房作为无线网络终端监测点选用五个装有CC2530芯片的Zigbee模块,其中四个装有MQ-4甲烷传感器的Zigbee模块外置半波偶极子天线作为终端节点,一个Zigbee模块外置一组二元阵作为汇聚节点。终端节点采用菱形天线阵列、相位差检测及移相控制电路等,可以使四路电磁波信号分工合作定向且同向发射,使信号能量利用率达90%以上,并利用分集接收技术理论克服了传统菱形天线信号能量利用率只有50%左右的缺点,实现了波束赋形并达到了提高增益、强化方向的效果,从而有利于汇聚节点及时、有效接收和发送甲烷浓度信号给协调器节点,协调器节点再通过串口电路把甲烷浓度信息上传给监测中心,实现甲烷浓度的无线监测及预警。经HFSS仿真及系统总体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菱形天线阵列的分布式甲烷浓度监测系统对甲烷浓度信息的监测,具有较高灵敏度和可靠性。当甲烷浓度不大于2%时,本系统测量的绝对误差低于0.1%,符合国家规定的室内甲烷测量标准。

张耀辉[4](2020)在《宽带小型化天线及其陷波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线通信频段的不断拓展,很多通信系统需要辐射方向图稳定的宽频带天线来覆盖多个工作频段;而多个频段之间的干扰频段,需要引入陷波功能进行抑制。由于宽带天线的物理尺寸是由天线的最低频率决定的,因此宽带天线的小型化设计对于缩减通信系统的物理尺寸有着重要的意义。宽带天线的辐射方向图和增益通常会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进行天线的宽频带设计的同时,保证辐射方向图的稳定是一个研究难点。将陷波结构与宽带天线一体化设计,既可以在不增大天线体积的情况下引入陷波功能,也不会恶化天线的其它性能指标,甚至是改善工作频段的辐射性能。针对波束稳定、宽频带、小型化与陷波功能的需求,通过对宽带交叉偶极子天线和超宽带单极子天线的深入研究,本论文开展了辐射特性稳定的宽频带小型化天线及其陷波技术的课题研究。面向不同指标需求的通信系统,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面向基站应用的宽带双极化天线及其陷波技术。针对小型化2G/3G/4G基站天线单元的需求,提出一种双金属层馈电结构,使得交叉偶极子天线能够在1.7-2.85GHz的宽频带内实现稳定辐射特性的同时,实现天线的小型化,将天线单元面积缩小至45×45 mm2。随着5G通信系统的发展,为了面向2G/3G/4G/5G基站应用,提出一种双环结构交叉偶极子天线,使得天线的频带拓展至1.7-3.7 GHz。为了抑制2.9-3.1 GHz干扰频段的信号,提出一种共面波导滤波结构,在不增加天线体积和加工组装难度的情况下,引入陷波功能,将2.9-3.1 GHz频段内的最小增益从8d Bi抑制至-13.5 d Bi。面向WLAN应用的宽带双极化天线及其陷波技术。面向2.4-5.85 GHz的WLAN等宽带双极化的应用,提出双金属层馈电结构馈电具有超宽带特性的双极化交叉偶极子天线,在VSWR<2实现2.38-6.42 GHz(91.8%)的宽频带,辐射特性稳定。由于3.4-3.6 GHz频带内的蓝牙/Wi MAX/5G等通信系统可能对WLAN通信起到干扰作用,提出一种C形开口谐振环陷波结构。在天线内部引入该陷波结构,不仅可以将3.4-3.6 GHz频段内的最低增益抑制至-9 d Bi,还可以改善天线工作频段的匹配,降低天线高度,将WLAN 5-GHz频段的最低增益从6 d Bi提高至9.7 d Bi。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天线及其陷波技术。针对定向辐射宽带圆极化天线的宽频带与高增益难以兼顾的问题,本论文研究分析交叉偶极子的圆极化实现,进而提出一种具有围栏的超宽带圆极化天线,VSWR<1.5的阻抗带宽大于99.3%(1.51-4.49 GHz),3-d B轴比带宽为77.1%(1.68-3.79 GHz),轴比带宽内的圆极化增益大于7.1 d Bi。而面向WLAN双频段的应用,引入C形开口谐振环,实现陷波功能的同时,使3-d B轴比频带覆盖2.38-2.51 GHz和4.09-5.91 GHz(85.2%),轴比带宽内VSWR<2,WLAN的2.4-GHz频段的圆极化增益大于6.8 d Bi,5-GHz频段的圆极化增益大于8.9 d Bi。超宽带低剖面垂直极化全向单极子天线及其陷波技术。对垂直极化全向辐射超宽带天线在高频波束畸变问题和天线小型化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一种3D金属打印的立体结构的倒F形垂直极化全向辐射超宽带天线,天线采用三角形馈电结构和梯形短路结构改善天线匹配,两个寄生金属柱改善天线高频的水平面方向图不圆度。倒F形的不对称结构既可以解决高频段方向图的上翘和畸变的问题,又可以实现小型化的尺寸体积(0.19λL×0.19λL×0.06λL)。天线VSWR<3的阻抗带宽超过10:1(2.96-30 GHz),水平面辐射方向图不圆度小于±5 d B的带宽大于4.9:1(2.96-14.5 GHz)。进而在天线内部引入开口缝隙陷波结构,不仅实现了3.4-3.6GHz的阻带,而且能够进一步小型化天线尺寸,提出的陷波天线VSWR<2的频带为2.4-2.5 GHz和5-10 GHz,工作频段内天线具有稳定的水平面辐射方向图,可用于WLAN等无线通信。

杨思磊[5](2020)在《多频有源集成天线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有源集成天线在通信技术中的广泛应用,对有源集成天线的研究在不断深入,但是仍然难以满足越发广泛的应用需求。首先当前现有的有源集成天线设计多集中于单频设计,不能很好的满足目前市场对多频多功能系统的需求;其次,在集成化设计中怎样更好地兼顾有源集成天线的高集成化和高性能仍然需要探索;最后,现有的有源集成天线仿真方法,不能十分完善精准的仿真分析有源集成天线的各种参数特性,不利于设计者快速高效精准地仿真设计有源集成天线。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有源集成天线高集成高性能、多频设计和仿真设计方法三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1)针对高集成化和高性能难以兼顾的问题,本文研究学习了多频阻抗变换原理,并在无源天线和有源模块之间引入多频阻抗变换器,实现多频设计和高集成化设计。2)在有源集成天线的仿真设计,通过接收/发射的等效变换设计,使用有源发射天线等效表征有源接收天线的远场辐射特性,实现有源接收天线的远场辐射特性仿真。3)针对有源集成天线的高集成化设计,有源电路参数特性难以简单有效的仿真计算,最终导致设计结果和预期存在误差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零阻抗的虚拟端口,把有源集成天线的单端口网络模型构造成等效的双端口网络模型,使无源天线的端口阻抗特性能够用于有源电路的参数特性仿真,实现有源电路特性更为准确的计算。4)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频有源集成天线设计方法,根据上述两种分析模型,在实现了完善精准的仿真分析有源集成天线的各种参数特性的基础上,能够在不同约束准则下高效准确地设计有源集成天线。5)本文基于上述的多频阻抗变换技术和改进的多频有源集成天线设计方法完成了分别满足增益均衡和G/T值均衡两个约束准则的多频有源集成天线设计,并对G/T值均衡的有源集成天线进行加工和测试。实测结果和仿真结果趋势一致,验证了改进的有源集成天线设计方法能够在不同准则要求下设计有源集成天线,对抑制设计误差,提高设计效率,改善有源集成天线的特性有积极的意义。

付小娜[6](2020)在《基于特征模式分析的波束可切换微带天线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5G时代的到来,波束可切换和可扫描天线得到了广泛关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文结合特征模式分析(Characteristic mode analysis,CMA)和多模式相融合的思想,设计了多款高性能的具有波束可切换和可扫描特性的天线,具体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三点:(1)基于CMA提出了一款具有可切换端射波束的垂直极化贴片天线。在三个矩形贴片组成的阵列中引入短路针使波束垂直于阵列的Mode J3移至其他频率,而沿阵列方向的双向波束模式Mode J1和Mode J2在谐振点的电流相位相差90°。采用模式融合方法,最终产生近端射方向图,增益达5.19d Bi,在2.17GHz波束倾角达60°,副瓣电平低于-15d B。当馈源在两个对称端口间切换时可实现波束的切换。(2)基于CMA提出了一种具有波束扫描、高增益、低副瓣特性的波束可切换微带八木贴片天线。在四元阵列中存在Mode 4、Mode 5、Mode 7、Mode 9四个模式,随着频率的升高,模式从边射变为平行于阵列方向的双向波束,且倾角依次增大。引入短路针并进行调节,实现了相邻模式的相互融合,Mode 7和Mode 9的旁瓣得到了抑制,最终在3.2GHz-3.335GHz实现了频扫:波束从14°至51°均匀扫描,测试增益高达9-10d Bi,在3.215GHz至3.295GHz副瓣电平低于-20d B,并且切换馈源可实现波束的切换。(3)对波束可切换微带天线进一步研究。首先增加阵列单元,设计了五单元的微带Yagi天线,模式有效融合后实现了18°至53°的波束扫描,波束最大倾角的辐射增益为10.9d Bi,同时具有低副瓣和波束可切换特性。最后设计了一个Cross形四波束可切换天线,通过对介质板和地板的设计实现了对表面电流的控制,减弱了正交模式间互耦的影响,在不同位置分别馈电实现了波束在水平方位0°,90°,180°,270°的切换,波束最大倾角达70°,此时增益为5.23d Bi。本文运用模式融合原理对天线进行设计,提升了多元微带天线的辐射特性,同时又具有可切换波束,比传统端射天线更有优势。

胡代松[7](2020)在《小型化宽带定向天线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对数周期天线和Vivaldi天线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重点对超宽带天线的小型化、共口径技术进行了研究,进一步根据需求,设计了两种小型化宽带定向天线,使其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满足技术指标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宽带定向天线小型化的研究与设计。根据对数周期天线和Vivaldi天线的基本理论,分别设计了一个在全尺寸下的对数周期天线和Vivaldi天线,进而采用弯折、加载、曲流等小型化技术减小天线的尺寸,为后续解决关键问题提供理论方法支撑。2.短波对数周期天线阵列的研究与设计。首先,由对数周期天线的工作原理设计一个全尺寸的短波宽带对数周期天线。然后针对相控阵天线方位扫描时的栅瓣抑制间距限制条件,利用小型化技术减小天线的横向尺寸,使天线的横向尺寸小于阵列间距,实现天线的小型化与高效率。接着由天波传播理论,探究了对数周期天线波束仰角与天线前后端架设高度的关系。最后为实现对数周期阵列天线的低副瓣特性,根据泰勒综合的理论仿真设计,实现了宽频带阵列低副瓣波束指向在±40°的扫描。3.小型化多波段共口径圆极化天线的设计。针对天线的指标要求和容纳空间限制,确定了L、SC和X三个频段天线的结构以及共口径形式。由Vivaldi天线的工作原理设计了SC波段和X波段两个小型化的宽带Vivaldi天线,提出了两个天线上下叠层一体化设计方案,实现了双频共口径线极化和双频圆极化特性。然后再分别设计了SC和X波段天线相应的宽带3d B定向耦合器,实现双圆极化馈电。天线在全频带±60°的波束范围内增益均大于-5d Bic。另一方面,提出了L频段天线用四个倒F天线和一分四功分移相网络圆柱面共形设计方案,实现了±90°的波束范围内增益大于-8.5d Bic的宽波束特性。三个天线在共口径下合理排布优化,与馈电网络集成仿真优化,完成的小型化多波段共口径宽波束圆极化天线,经测试表明,天线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于海晶[8](2020)在《基于领结结构的全频段数字电视发射天线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在全面完善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彻底完成地面电视模拟化向数字化过渡的攻坚时期,数字电视发射系统应覆盖更广的范围、占用更小的空间资源、承载更多的频道数。天线是数字电视发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覆盖全频段(470MHz-862MHz)的低驻波比、高增益数字电视发射天线可以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增加系统的可靠性、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因此,对全频段数字电视发射天线的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论文研究课题来源于辽宁普天数码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电视发射系统无源器件的开发”项目,设计了全频段的数字电视发射天线。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双层领结结构天线单元。采用领结结构的偶极子作为单元天线,为展宽频带,加入了寄生的领结结构偶极子,实现了双层领结结构偶极子天线单元。由于引入新的谐振模式,拓宽了天线单元的阻抗带宽。再将两个天线单元组合在一起形成子阵列单元,进一步优化了阻抗平坦度,提高了增益。(2)设计并实现了一款基于双层领结结构的水平极化数字电视发射天线阵。将两个子阵列天线单元以齐平方式排列,并采用T型宽带匹配网络进行等功分馈电,构成1×4的四元天线阵。T型宽带匹配网络包括两个阶梯型复阻抗变换器,同时引入L型巴伦结构,共同实现了天线阵的全频段匹配。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较为一致,在470MHz-862MHz的范围内,电压驻波比小于1.13。增益为11.6dBi-12.6dBi,均满足了数字电视发射天线的指标要求。(3)设计了一款基于双层领结结构的全频段垂直极化数字电视发射天线阵。将两个子阵列单元以共轴线方式排列,经过T型宽带匹配网络,构成2×2的四元阵列天线。引入的两个阶梯型复阻抗变换器以及巴伦结构,使天线阵在全频带内达到良好匹配。仿真结果表明,在全频带范围内,电压驻波比均在1.10以下,增益均大于11.6dBi,且最大增益为13.3dBi,达到了数字电视发射天线指标要求。然后,分析了垂直极化天线阵的多面和多层组合方式,并对天线进行合理布置,实现了垂直面场强的零点填充。

韩崇志[9](2020)在《应用于复杂电磁环境下高性能手持移动终端天线研究》文中认为手持移动终端广义上包含小型无人机终端,小型穿戴设备,笔记本电脑以及智能手机。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手持移动终端所需覆盖频段越来越丰富,从WLANs(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频段到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频段,从2/3/4G频段到5G频段。此外,手持移动终端电磁环境因外观金属化和金属元器件的高度集成变得越来越复杂。基于此,本文以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手持移动终端天线为研究对象,重点针对天线定向辐射特性,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宽频带特性,小型化技术及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天线解耦技术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六款终端天线解决方案。(1)针对无人机手持移动终端,提出了双频W8JK(double-dipole antennas driven by anti-phase signals)定向阵列天线,前后比达到15dB,且天线剖面仅为0.8 mm。并针对同轴线馈电引起的方向图不对称问题,提出了一种省略巴伦结构的等效平衡馈电方法,利用同轴线外导体外表面电流和同侧偶极子臂上电流同相叠加产生辐射,优化解决了同轴线馈电引起的方向图不对称问题。(2)针对金属底壳/边框手机天线进行研究,基于手机固有金属结构设计天线,首先提出一种复杂电磁环境下的GPS和WLAN双频手机天线方案,并对金属器件加载作用做出分析,解决了金属底壳设计终端天线的难题;借助有源开关的加载,仅利用手机金属边框结构实现了824-960 MHz和1710-2690 MHz的全频段天线设计,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开关加载的模式控制法,利用有源开关实现对手机金属边框固有谐振模式的独立调谐,在1 mm极致净空环境下,设计出能覆盖699-960 MHz和1710-2690 MHz的全频段天线,解决了极致净空环境下终端天线宽频带实现的难题;利用耦合馈电激励起金属边框0.25λ环天线模式,并结合电容并联加载,仅利用长度为41 mm的金属边框实现824-960 MHz和1710-2690 MHz的频段覆盖,解决了宽频带终端天线小型化的设计难题,为未来5G终端天线设计预留足够空间。(3)针对Sub-6 GHz MIMO天线解耦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自中和理论的高隔离度共址天线对。利用共址摆放方式实现了天线小型化,且自中和原理的提出保证了天线间隔离度达到25 dB,基于正交电流分布实现了互补方向图特性,使得天线间的ECC指标小于0.1,在保证小型化的同时解决了MIMO天线的空间隔离度和端口隔离度优化的技术难题。最后基于该共址天线对,分别研究了4/8/10 MIMO终端天线方案的布局和相应手握性能。

马林[10](2020)在《基于声矢量传感器的水声目标探测技术及应用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声探测系统和相关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仍面临着被探测目标辐射噪声以及目标强度逐渐降低等挑战。当关注的信号频段降低时,声呐系统要获得与高频声呐相同的空间分辨性能,需要更大的阵列孔径。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某些小平台并不适宜装备大孔径阵列。此时,矢量传感器或小孔径矢量阵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矢量传感器体积小、重量轻、布放方便,非常适合水下小型声呐平台的安装要求。在单矢量传感器或小孔径矢量阵声呐系统中,被动探测一般难以精确地给出所探测目标的位置信息。为了能够确定目标位置,需要使用主动声呐系统进行探测与定位。基于矢量传感器的分布式声呐系统能够有效扩展探测覆盖范围,提高装备系统性能,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围绕以单只矢量传感器为接收机的小型主被动声呐系统,提出几种用于提升主被动水下目标检测性能的技术。本文着重研究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声压振速时反卷积联合处理的输出及在信号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了两种卷积联合处理方式和输出,第一种处理输出包含信号的自相关函数、噪声自相关函数和交叉项噪声,另一种处理输出包含信号自相关函数和交叉项噪声。卷积联合处理能够获得空间增益并抑制噪声,从而提高信号检测性能。首先提出利用卷积联合处理后信号与噪声输出的差异,通过后置自适应增强技术提高对低信噪比线谱信号的检测性能。此外另一种卷积联合处理还可用于改进宽带信号的检测方法。仿真和试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声压振速时反卷积联合处理后置自适应增强能够提高线谱检测的性能。2.基于卷积联合处理输出自适应抵消的线谱信号方位估计。针对单只矢量传感器声压振速联合处理中指向性的主极大较宽和方位估计精度低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卷积联合处理输出自适应对消的方位估计方法。根据卷积联合处理的输出特点,在目标方位上自适应抵消器仅对消掉输入信号的噪声,而在非目标方位上会对消掉输入信号中的线谱自相关函数与噪声。由此根据自适应对消器输出的残差空间分布曲线估计目标的方位。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与其他方法相比,所提方法的性能更加稳健、空间方位分辨率更高、多目标区分更准确。试验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和良好的适用性。3.声矢量传感器匹配滤波频域输出卷积联合处理及后置自适应增强。研究了矢量传感器各通道进行匹配滤波后频域输出的信号模型,在理论表达式上其与时域中线谱信号矢量传感器的测量模型相同。由此提出在频域中进行卷积联合处理应用于矢量传感器匹配滤波频域输出的后置处理,提高对波形已知的宽带信号的检测性能。在理论上给出了算法实现原理,仿真和试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能够提高工程应用中的信号检测能力。4.信号波形已知的宽带信号方位估计。根据矢量传感器基于复声强的直方图统计方位估计原理,信号波形已知的宽带信号在匹配滤波之后同样能够通过直方图统计估计目标方位。研究了匹配滤波频域输出直方图加权统计方位估计和时域输出直方图加权统计方位估计的异同,对比了均匀加权、能量求和加权、以及所改进的能量求积加权方式在不同应用条件下的优缺点。在匹配滤波频域输出信号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频域中基于卷积联合处理输出自适应对消的宽带信号方位估计技术。仿真和试验数据处理结果对比表明在宽带信号的方位估计中,所提出的匹配滤波时域能量求积加权直方图统计法和频域中卷积联合处理输出自适应抵消的方位估计方法,不仅具有更低信噪比环境的适用性,还能够抵抗一定的瞬时强干扰的影响,有效地区分多目标。5.基于声矢量传感器的主动双基地系统应用试验研究。在构建基于矢量传感器的小型主动双基地探测系统理论模型和试验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研究了系统中的直达波抑制问题、直达波抑制条件下的回波输出与回波探测问题,推导了此系统中对目标距离的估计方法、影响因素和距离估计误差等。通过系统综合试验验证了此系统模型、目标检测与定位算法的有效性能,为矢量传感器在主动双基地中的应用提供了工程技术参考。本文所研究的基于矢量传感器的声压振速时反卷积联合处理输出及在信号检测中的应用、线谱信号方位估计、匹配滤波频域输出后置卷积联合处理、已知波形条件下的宽带信号源的方位估计和基于矢量传感器主动双基地探测系统的应用试验,为矢量传感器在小型声呐平台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能够广泛应用于海洋监测、港口安全预警、近海防御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工程研究价值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二、二元阵定向原理及误差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元阵定向原理及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宽带多频共口径天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发展现状
        1.2.1 宽带天线及阵列
        1.2.2 共口径天线及阵列的实现方法
    1.3 论文主要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宽带天线
    2.1 宽带贴片天线
        2.1.1 宽带贴片天线的实现方法
        2.1.2 宽带双极化贴片天线
    2.2 超宽带天线
        2.2.1 锥形槽天线及强互耦天线阵特性
        2.2.2 超宽带高增益对跖Vivaldi天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宽带天线的共口径技术研究
    3.1 应用背景及系统概况
    3.2 超宽带高功率天线设计思路
    3.3 超宽带双频高功率共口径天线研究
    3.4 超宽带双频高功率共口径天线性能分析
    3.5 宽带双频共口径天线仿真与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带多功能共口径天线阵研究
    4.1 引言
    4.2 多频多功能共口径天线阵
        4.2.1 低频天线阵设计
        4.2.2 高频天线阵设计
        4.2.3 多频多功能共口径天线阵仿真与实验
    4.3 宽带双频共口径天线阵
        4.3.1 宽带双频共口径天线实现方法
        4.3.2 宽带双频共口径天线仿真与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MIMO基站阵列天线中的单元辐射特性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双极化天线
        1.2.2 侧射天线波束宽度控制
        1.2.3 方向图带内稳定性
        1.2.4 高增益天线的设计方法
        1.2.5 低剖面匹配方法分析
    1.3 文章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站天线基础理论
    2.1 对称振子天线的辐射场
    2.2 镜像原理
    2.3 传输线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表面加载的双极化高增益天线设计与研究
    3.1 引言
    3.2 高增益偶极子天线的设计方法
        3.2.1 天线结构
        3.2.2 低剖面提升方向性的理论研究
        3.2.3 腔体提升方向性的理论研究
    3.3 阻抗匹配的方法和理论研究
        3.3.1 低剖面天线等效电路方法
        3.3.2 超表面加载
        3.3.3 阻抗匹配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规模MIMO阵列中单元辐射特性控制技术的研究
    4.1 双极化基站天线阵列的设计指标与阵列优化
        4.1.1 同种单元组成的阵列
        4.1.2 采用TypeA和TypeB两种单元的阵列
    4.2 阵列环境下辐射特性控制的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法
        4.2.1 阵列环境下两种阵列结构的电场分析
        4.2.2 阵列环境中激励单元的电流分布及波束宽度设计方法
        4.2.3 结论及设计方法
    4.3 48端口MIMO阵列的加工与实验分析
        4.3.1 天线实物加工和装配
        4.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攻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Zigbee天线阵列的分布式甲烷浓度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线传感器网络发展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Zigbee天线阵列的甲烷浓度监测系统相关技术
    2.1 Zigbee技术
    2.2 分集接收及波束赋形技术
    2.3 本章小结
3 Zigbee菱形天线阵建模与仿真优化
    3.1 菱形天线阵阵元辐射场分析与场区域划分
    3.2 菱形天线阵阵元选型
    3.3 阵元尺寸的确定
    3.4 天线阵列建模
    3.5 菱形天线阵的仿真优化
    3.6 菱形天线阵节能优化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甲烷浓度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4.1 系统方案设计
    4.2 终端节点模块
    4.3 汇聚节点硬件设计
    4.4 协调器节点硬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甲烷浓度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5.2 汇聚节点软件设计
    5.3 协调器节点软件设计
    5.4 上位机软件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测试与误差分析
    6.1 Zigbee系统调试
    6.2 系统性能测试及数据误差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宽带小型化天线及其陷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定向辐射双极化天线
        1.2.2 高增益圆极化天线
        1.2.3 全向辐射垂直极化天线
        1.2.4 陷波天线的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宽带双极化基站天线及其陷波技术
    2.1 引言
    2.2 双金属层馈电的小型化2G/3G/4G基站天线
        2.2.1 交叉偶极子的馈电类型
        2.2.2 双金属层馈电结构分析
        2.2.3 双金属层馈电的天线单元
        2.2.4 双金属层馈电的天线二元阵分析
        2.2.5 小结
    2.3 双环交叉偶极子2G/3G/4G/5G基站天线
        2.3.1 2G/3G/4G基站天线的研究进展与难点
        2.3.2 双环交叉偶极子天线宽带特性分析
        2.3.3 双环交叉偶极子天线结构与参数分析
        2.3.4 双环交叉偶极子天线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2.3.5 小结
    2.4 基于共面波导滤波器的2G/3G/4G/5G陷波基站天线
        2.4.1 2G/3G/4G/5G陷波基站天线的研究进展与难点
        2.4.2 共面波导馈电的陷波基站天线分析
        2.4.3 共面波导馈电的陷波基站天线结构
        2.4.4 共面波导馈电的陷波基站天线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2.4.5 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带双极化WLAN天线及其陷波技术
    3.1 引言
    3.2 基于双环交叉偶极子的宽带双极化WLAN天线
        3.2.1 宽带双极化WLAN天线的发展现状与难点
        3.2.2 双环结构宽带特性分析
        3.2.3 宽带双极化WLAN天线结构
        3.2.4 宽带双极化WLAN天线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3.2.5 小结
    3.3 基于开口谐振环的双极化WLAN陷波天线
        3.3.1 双极化WLAN陷波天线的发展现状与难点
        3.3.2 交叉偶极子天线的开口谐振环陷波特性分析
        3.3.3 双极化WLAN陷波天线结构
        3.3.4 双极化WLAN陷波天线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3.3.5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天线及其陷波技术
    4.1 引言
    4.2 采用围栏地板的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天线
        4.2.1 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天线的研究现状与难点
        4.2.2 圆极化天线高增益与宽频带特性分析
        4.2.3 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天线结构
        4.2.4 宽带高增益圆极化天线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4.2.5 小结
    4.3 基于开口谐振环的宽带高增益圆极化陷波天线
        4.3.1 宽带高增益圆极化陷波天线的研究现状与难点
        4.3.2 圆极化天线的开口谐振环陷波特性分析
        4.3.3 宽带高增益圆极化陷波天线结构
        4.3.4 宽带高增益圆极化陷波天线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4.3.5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宽带垂直极化全向天线及其陷波技术
    5.1 引言
    5.2 超宽带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研究现状与难点
    5.3 倒F形超宽带垂直极化全向天线
        5.3.1 倒F形结构小型化与全向性分析
        5.3.2 倒F形超宽带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结构
        5.3.3 倒F形超宽带垂直极化全向天线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5.3.4 小结
    5.4 基于开口谐振缝隙的超宽带垂直极化全向陷波天线
        5.4.1 超宽带垂直极化全向陷波天线结构
        5.4.2 超宽带天线的开口谐振缝隙陷波特性分析
        5.4.3 超宽带垂直极化全向陷波天线的仿真与测试结果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多频有源集成天线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单频有源集成天线研究
        1.2.2 多频有源集成天线研究
        1.2.3 有源集成天线的仿真方法研究
        1.2.4 有源集成天线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有源集成天线设计方法
    2.1 微带天线的多频设计
        2.1.1 多模馈电微带天线
        2.1.2 开槽或缝隙加载微带天线
        2.1.3 多枝节微带天线
        2.1.4 堆叠法多频微带天线
    2.2 阻抗变换原理
        2.2.1 小反射和修正小反射(MSRT)理论
        2.2.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多频宽带阻抗变换器设计
    2.3 有源电路的设计方法
        2.3.1 设计指标和设计方案
        2.3.2 电路设计
        2.3.3 版图设计
    2.4 有源集成天线的指标参数
        2.4.1 有源发射天线的EIRP
        2.4.2 有源接收天线的G/T
    2.5 基于CST的有源仿真方法
    2.6 ADS的有源仿真方法
    2.7 有源集成天线的场路联合仿真方法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源集成天线主要模块设计
    3.1 多频微带天线设计
        3.1.1 天线单元设计
        3.1.2 二元阵设计
        3.1.3 单元和二元阵的比较分析
    3.2 接收通道有源模块设计
        3.2.1 有源模块的电路仿真分析
        3.2.2 有源模块的场仿真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有源集成天线设计方法的改进和应用
    4.1 有源集成天线远场辐射特性的分析模型
        4.1.1 有源集成天线的一体化仿真方法
        4.1.2 有源集成天线的远场辐射特性仿真
    4.2 场路联合的有源集成天线分析模型
        4.2.1 传统的有源电路的参数特性仿真
        4.2.2 有源电路参数特性的精准协同仿真
    4.3 改进的有源集成天线设计方法
    4.4 基于增益均衡的有源集成天线设计
        4.4.1 端口阻抗值的选取
        4.4.2 无源天线-有源模块输入端口的阻抗变换器设计
        4.4.3 有源模块输出端口-50Ω的阻抗变换器设计
        4.4.4 反向发射链路中50Ω-有源模块输入端口的阻抗变换器设计
        4.4.5 反向发射链路有源模块输出端口-无源天线的阻抗变换器设计
        4.4.6 基于增益均衡的有源集成天线的仿真
    4.5 基于G/T值均衡的有源集成天线设计
        4.5.1 端口阻抗值的选取
        4.5.2 无源天线-有源模块输入端口的阻抗变换器设计
        4.5.3 有源模块输出端口-50Ω的阻抗变换器设计
        4.5.4 反向发射链路中50Ω-有源模块输入端口的阻抗变换器设计
        4.5.5 反向发射链路有源模块输出端口-无源天线的阻抗变换器设计
        4.5.6 基于G/T值均衡的有源集成天线的仿真与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基于特征模式分析的波束可切换微带天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波束可切换天线的研究现状
        1.2.2 平面式微带Yagi天线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2 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
    2.1 微带天线基本理论
        2.1.1 微带天线的概念及原理
        2.1.2 微带天线的馈电
        2.1.3 微带天线的重要参数
    2.2 特征模式分析基本理论
        2.2.1 特征模理论
        2.2.2 矩量法推导特征值方程
        2.2.3 特征模重要指标
    2.3 本章小结
3 波束可切换端射微带天线设计
    3.1 端射天线
        3.1.1 端射天线的工作原理
        3.1.2 微带Yagi天线
    3.2 模式融合原理
    3.3 高增益低副瓣波束可切换端射天线设计
        3.3.1 模式融合实现端射辐射模式
        3.3.2 天线馈电实现双波束可切换
        3.3.3 天线仿真与性能分析
        3.3.4 天线加工及测试
    3.4 本章小结
4 扫描波束可切换天线阵列设计
    4.1 波束扫描天线
    4.2 多单元微带天线阵列
        4.2.1 方向图乘积定理
        4.2.2 微带天线阵列的特征模式分析
    4.3 高增益低副瓣扫描波束可切换天线设计
        4.3.1 模式融合实现波束扫描
        4.3.2 天线仿真与性能分析
        4.3.3 天线加工与测试
    4.4 本章小结
5 多元阵列及多波束可切换天线设计
    5.1 Yagi阵列中的耦合
    5.2 多元微带Yagi阵列天线的研究
        5.2.1 五单元Yagi阵列设计
        5.2.2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5.3 水平方向四波束可切换天线的设计
        5.3.1 Cross形天线设计
        5.3.2 仿真结果与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小型化宽带定向天线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对数周期天线研究现状
        1.2.2 Vivaldi天线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宽带定向天线原理与技术
    2.1 天线基本电参数
        2.1.1 天线的辐射方向图
        2.1.2 天线的方向性系数与增益
        2.1.3 天线的输入阻抗
        2.1.4 天线的反射系数与电压驻波比
        2.1.5 天线的极化
        2.1.6 天线的带宽
    2.2 对数周期天线基本原理
    2.3 Vivaldi天线基本原理
    2.4 直线阵基本理论
    2.5 功率分配器与定向耦合器
        2.5.1 功率分配器
        2.5.2 定向耦合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带定向天线小型化研究
    3.1 对数周期天线小型化技术研究
        3.1.1 对数周期天线的设计
        3.1.2 对数周期天线小型化的设计
    3.2 Vivaldi天线小型化技术研究
        3.2.1 Vivaldi天线的设计
        3.2.2 Vivaldi天线小型化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波对数周期阵列天线的研究
    4.1 引言
    4.2 天线的设计要求
    4.3 天线单元的设计
        4.3.1 天线单元结构的确定
        4.3.2 天线单元结构的设计
        4.3.3 天线单元小型化
    4.4 对数周期天线阵列研究分析
        4.4.1 天波超视距理论
        4.4.2 二元阵结构
        4.4.3 泰勒分布
        4.4.4 对数周期阵列天线
    4.5 短波对数周期天线阵列仿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型化多波段共口径圆极化天线
    5.1 引言
    5.2 天线的设计要求
    5.3 天线结构形式和装配位置的确定
    5.4 基于Vivaldi天线的双频双圆极化天线设计
        5.4.1 小型化双频共口径Vivaldi天线
        5.4.2 3dB定向耦合器的设计
        5.4.3 双频双圆极化天线
    5.5 低剖面宽波束圆极化天线
        5.5.1 天线结构的设计
        5.5.2 功分移相网络的设计
    5.6 小型化多波段共口径圆极化天线
        5.6.1 小型化多波段共口径圆极化天线的仿真
        5.6.2 小型化多波段共口径圆极化天线的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领结结构的全频段数字电视发射天线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数字电视发射天线的相关知识
    2.1 二元阵列天线的基本原理
        2.1.1 二元天线阵的辐射场
        2.1.2 等幅同向馈电的二元阵方向性
        2.1.3 共轴线和齐平排列的二元阵方向性
    2.2 天线的特性参数
        2.2.1 天线的匹配特性参数
        2.2.2 天线的辐射特性参数
    2.3 本章小结
3 领结结构天线单元的设计
    3.1 单层领结结构的偶极子单元设计
    3.2 双层领结结构的天线单元设计
    3.3 双层领结结构子阵列的设计
        3.3.1 平行导体带条的设计
        3.3.2 双层领结结构天线子阵列的主要参数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水平极化全频段数字电视发射天线阵的设计
    4.1 数字电视发射天线的设计指标
    4.2 水平极化数字电视发射天线阵列结构
    4.3 宽带匹配网络的设计
    4.4 水平极化天线阵的综合仿真
    4.5 水平极化天线阵的加工与测试
    4.6 本章小结
5 垂直极化天线阵的设计
    5.1 垂直极化天线阵的设计指标
    5.2 垂直极化数字电视发射天线阵列结构
    5.3 垂直极化天线阵参数优化
    5.4 垂直极化天线阵仿真结果分析
    5.5 垂直极化天线阵的组合分析
        5.5.1 垂直极化天线多面组合分析
        5.5.2 垂直极化天线多层组合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应用于复杂电磁环境下高性能手持移动终端天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持移动终端天线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移动通信发展简史
        1.1.2 手持移动终端天线发展历程
        1.1.3 复杂电磁环境下高性能手持移动终端天线的研究意义
    1.2 手持移动终端天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2/3/4G手机天线研究现状及进展
        1.2.2 Sub-6 GHz MIMO手机天线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其他手持移动终端天线研究现状及进展
    1.3 手持移动终端天线研究现状总结
    1.4 论文主体研究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工作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手持终端天线设计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手持终端天线基本参数
        2.2.1 反射系数及阻抗匹配技术
        2.2.2 天线效率
        2.2.3 SAR特性
        2.2.4 MIMO天线性能指标
    2.3 手持终端天线基本形式
        2.3.1 偶极子天线和单极子天线
        2.3.2 PIFA天线及IFA天线
        2.3.3 环天线
    2.4 手持移动终端天线关键技术
        2.4.1 手持移动终端天线宽频/多频技术
        2.4.2 手持移动终端天线SAR相关理论及降SAR方法
        2.4.3 手持移动终端MIMO天线耦合机理及去耦合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应用于无人机遥控器的低剖面双频定向WLANs天线研究
    3.1 引言
    3.2 二单元半波偶极子天线组成的端射阵列
    3.3 双频定向天线馈电方案
    3.4 双频定向天线设计
        3.4.1 双频特性分析及设计
        3.4.2 定向特性分析及设计
        3.4.3 馈电平衡性分析及等效平衡馈电原理
    3.5 加工测试和性能验证
    3.6 本章应用于无人机的低剖面双频定向天线的特点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全金属底壳手机的GPS及 WLAN双频天线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全金属底壳的手机天线设计
        4.2.1 真实金属底壳手机环境展示
        4.2.2 真实金属底壳手机天线具体结构
        4.2.3 真实金属外壳手机WLAN和 GPS双频天线仿真及分析
        4.2.4 关键金属器件对天线性能的影响
    4.3 加工测试和性能验证
    4.4 本章双频手机天线的特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模式分析的金属边框手机全频段天线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金属边框的全频段天线设计
        5.2.1 整机尺寸及天线结构
        5.2.2 特征模分析
    5.3 加工测试和性能验证
    5.4 本章金属边框手机全频段天线的特点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金属底壳手机1mm净空环境下全频段天线研究
    6.1 引言
    6.2 基于金属底壳手机1mm净空环境下的全频段天线设计
        6.2.1 天线结构
        6.2.2 金属边框的加载作用
        6.2.3 基于开关加载的模式控制方法
    6.3 加工测试和性能验证
    6.4 本章金属底壳手机1mm净空环境下全频段天线的特点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金属底壳C型槽手机复杂电磁环境下小尺寸天线研究
    7.1 引言
    7.2 全金属底壳C型槽手机复杂电磁环境的小尺寸全频段天线设计
        7.2.1 天线结构
        7.2.2 小型化及宽频带原理
    7.3 天线性能仿真
    7.4 加工测试和性能验证
    7.5 本章全金属底壳C型槽手机天线的特点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自中和原理的高隔离度MIMO手机天线研究
    8.1 引言
    8.2 共址MIMO天线对及终端MIMO天线设计
        8.2.1 自中和原理及隔离度改善方法
        8.2.2 结构优化及互补方向图的实现
        8.2.3 MIMO阵列布局分析及性能分析
    8.3 加工测试和性能验证
    8.4 本章基于自中和原理的高隔离度MIMO手机天线系统的特点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和展望
    9.1 论文总结及创新点阐述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基于声矢量传感器的水声目标探测技术及应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概述
        1.2.1 水声目标的被动检测技术
        1.2.2 目标方位估计技术
        1.2.3 匹配滤波的改进及相关技术
        1.2.4 主动双基地系统中的目标定位
    1.3 声矢量传感器及其在小型平台中的应用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2章 声压振速时反卷积联合处理与检测应用
    2.1 引言
    2.2 声矢量传感器基础
        2.2.1 声矢量传感器信号测量模型
        2.2.2 声压振速联合处理
    2.3 声压振速时反卷积联合处理及输出
        2.3.1 声压振速时反卷积联合处理
        2.3.2 信号与噪声的输出
    2.4 基于卷积联合处理输出的线谱检测与性能提升
        2.4.1 线谱信号声压振速时反卷积联合处理的输出
        2.4.2 卷积联合处理后置自适应线谱增强
        2.4.3 性能分析和仿真
        2.4.4 试验数据处理
    2.5 基于卷积联合处理输出的宽带信号被动检测
        2.5.1 声压振速联合互谱检测
        2.5.2 宽带信号声压振速时反卷积联合处理的输出
        2.5.3 性能分析与仿真
        2.5.4 试验数据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卷积联合处理输出自适应对消的方位估计
    3.1 引言
    3.2 方位估计基础
        3.2.1 卷积联合处理输出通道间对消
        3.2.2 方向图的权值优化
    3.3 基于自适应抵消的线谱目标方位估计技术
        3.3.1 理论基础
        3.3.2 技术流程
    3.4 性能分析与仿真
        3.4.1 单只声矢量传感器的CBF,MVDR,MUSIC和Eigen-MVDR
        3.4.2 方位估计对比
        3.4.3 方位谱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关系
        3.4.4 方位估计误差
        3.4.5 双目标源的区分
        3.4.6 宽带目标源的适用性
    3.5 试验数据处理
        3.5.1 定点目标方位估计
        3.5.2 目标方位轨迹估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声矢量传感器中匹配滤波频域输出的后置处理
    4.1 引言
    4.2 匹配滤波及性能的影响分析
        4.2.1 匹配滤波原理及检测应用
        4.2.2 匹配滤波增益相干损失
        4.2.3 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3 声矢量传感器匹配滤波频域输出的后置处理技术
        4.3.1 技术原理
        4.3.2 常用的自适应算法
        4.3.3 性能分析与仿真
    4.4 试验数据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声矢量传感器中匹配滤波后的宽带源方位估计
    5.1 引言
    5.2 匹配滤波后直方图统计目标方位估计
        5.2.1 复声强直方图统计目标方位估计
        5.2.2 匹配滤波频域输出加权直方图统计方位估计
        5.2.3 匹配滤波时域输出加权直方图统计方位估计
    5.3 基于卷积联合处理后置自适应对消的目标方位估计
    5.4 性能分析与仿真
        5.4.1 方位估计对比
        5.4.2 方位估计误差
        5.4.3 多目标方位估计性能
        5.4.4 强干扰条件下方位估计性能
    5.5 试验数据处理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声矢量传感器的主动双基地系统的应用试验
    6.1 引言
    6.2 试验系统及配置
        6.2.1 试验系统构成与仪器配置
        6.2.2 系统几何模型与场地布局
        6.2.3 整体系统算法结构
    6.3 声矢量传感器的直达波抑制
        6.3.1 声压振速通道加权及输出
        6.3.2 方向图畸变的影响
        6.3.3 引导方位失配
        6.3.4 试验数据处理
    6.4 直达波抑制条件下的回波检测
        6.4.1 直达波抑制条件下的回波信号模型
        6.4.2 检测性能与回波空间方位的关系
        6.4.3 试验数据处理
    6.5 目标距离估计与定位
        6.5.1 距离估计方法
        6.5.2 距离估计误差分析
        6.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6 其他问题的讨论
        6.6.1 混响与匹配滤波输出的信混比
        6.6.2 多基地声呐配置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二元阵定向原理及误差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宽带多频共口径天线技术研究[D]. 杨鑫.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MIMO基站阵列天线中的单元辐射特性控制技术研究[D]. 周行.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Zigbee天线阵列的分布式甲烷浓度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王志力.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4]宽带小型化天线及其陷波技术研究[D]. 张耀辉.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5]多频有源集成天线的设计方法研究[D]. 杨思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基于特征模式分析的波束可切换微带天线的研究[D]. 付小娜.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小型化宽带定向天线技术研究[D]. 胡代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基于领结结构的全频段数字电视发射天线设计[D]. 于海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9]应用于复杂电磁环境下高性能手持移动终端天线研究[D]. 韩崇志. 深圳大学, 2020(11)
  • [10]基于声矢量传感器的水声目标探测技术及应用试验研究[D]. 马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二进制阵列定向原理及误差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