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3D景观模型制作

上海城市3D景观模型制作

一、上海城市三维景观模型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杨成术[1](2021)在《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物理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是大部分人类现在和未来生活的地方。全球快速的城市化不仅带来了经济和科技的高效和集聚,也带来了社会、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城市问题。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国家、地区和组织都开始致力于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研究城市发展的科学途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新型城镇化”及“城市高质量发展”等目标或战略,科学测度城市发展状态作为其中的基础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发展进程包含物理空间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两个重要层面,二者同源同汇,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城市发展研究中对两个层面进行充分考量,厘清两者间的耦合关系,是全面评价城市发展状态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科学的发展以及遥感、地理信息等技术的使用,城市物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测度研究已广泛开展。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物理空间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研究也在不断涌现,但仍存在一定不足。首先,城市物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大多依赖统计数据,对于长时序、大范围研究,数据精度易受到统计口径不一致、尺度固化等问题的影响,限制了研究的可推广性。同时,统计数据缺少连续的空间属性信息,导致大多现有研究忽视了城市空间特征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其次,现有研究对城市物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发展间的滞后信息提取不足,两者滞后特征对城市发展进程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最后,现有研究对垂直方向的城市空间扩张多使用体积、高度等简单指标进行刻画,缺失了建筑物三维形态、景观结构等城市物理空间的发展细节,导致城市垂直空间扩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研究尚需补充完善。针对以上不足,本文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对城市物理空间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以中国330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建立了地级市人造表面比率与夜间灯光亮度间的指数模型,提出了一种简单易算的、普适性强的城市发展状态遥感分析方法——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经济”耦合曲线,并探究了该方法在不同尺度评估城市发展状态、城市职能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能力。结果表明,除中国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外,大部分城市的模型精度良好。曲线模型的系数α代表没有人造表面的区域中灯光平均值,可以指示城市基础社会经济活动强度;系数β则表征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在城市物理空间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集中程度,反映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城乡差异。从系数的空间分布来看,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以及西南山区的部分城市拥有较高的α值,而β值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西部地区。同时,两个系数对于城市职能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有助于城市职能的判别。曲线拟合值与实际值的残差可以反映出城市不同区域中空间扩张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均衡关系,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与发展策略。(2)基于长时序人造不透水表面数据与“类NPP-VIIRS”夜间灯光遥感数据,使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检验了2000-2018年中国260个地级市的人造不透水表面面积变化与夜间灯光亮度变化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以此分析城市水平物理空间扩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序滞后关系。结果表明,101个城市的不透水表面变化是夜间灯光变化的格兰杰原因,108个城市的夜间灯光变化是不透水表面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城市为88个。这些城市多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侧,双因果方向的滞后期多为4-5年。结合各城市两者滞后期空间分布、夜间灯光平均增长率和不透水表面平均增长率可以发现,大多数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其夜间灯光变化对不透水表面变化的响应并不显着或存在较长的滞后期。滞后期较短的城市多分布于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大多得益于其土地出让的贡献。从另一个因果方向看,不透水表面变化对夜间灯光变化的响应往往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此类城市的空间扩张多以自身需求和政策为导向,对经济发展的依赖不强。对于部分发展刚起步的城市,由于其城市空间和社会经济基础都相对薄弱,城市社会经济的增长能够快速引起城市物理空间的扩张。88个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城市形成了“土地投入-产生稳定经济效益-促进城市扩张”的发展循环,循环周期为10年的城市最多。最后,根据各城市滞后期选择滞后数据,对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经济”耦合曲线进行修正。在不透水表面数据年份不变的情况下,使用各城市所对应滞后期的夜间灯光数据拟合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经济”耦合曲线。结果表明,部分城市的耦合曲线拟合结果获得了提升,且大多集中于夜间灯光亮度变化对不透水表面变化滞后效应更为显着的城市。这说明了,在今后的城市发展问题研究中,不仅要将滞后期纳入考量,也要考虑该滞后特征的方向性。(3)基于高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激光点云数据、数字表面模型和珞珈一号01星夜间灯光数据等多源遥感数据,以上海中心城区和宁波北仑区为研究区域,利用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回归模型在地块和街道尺度分别建立了二、三维城市景观结构与夜间灯光亮度的相关关系,并使用SHapley Additive ex Planations(SHAP)模型解译法分析了各景观结构对夜间灯光亮度的贡献。结果表明,同时兼顾二维和三维城市景观能够更好的反映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此外,不同景观指数对夜间灯光亮度贡献的大小、正负都会随着指数值的变化而变化,甚至多个景观指数间的交互作用也会对贡献值产生影响。通过二、三维景观指数对夜间灯光亮度贡献的结果可以发现,土地利用的高效性和建筑物的多样性在地块和街道尺度中都对夜间灯光亮度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在街道尺度它们的作用更为显着,而地块尺度下大型建筑的主导作用和地块的垂向发展是更为重要的因素。综合来说,土地混合利用、城市功能多样、利用高效密集的城市结构有利于街道和地块的社会经济活动聚集,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同时,这些景观结构特征也与紧凑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型的主要特点一致,证明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肖建敏[2](2020)在《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伴随着高强度的铁矿区资源开发利用过程,长期过度开采过程会造成矿区土地受损和矿区景观破坏,这种变化是矿区资源的开采过程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的综合反映。为了更加直观地反应矿区景观及生态变化,可以通过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对矿区景观规划结果进行预览,对矿区景观格局进行二维规划及三维场景搭建,构建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设计了景观生态等级评价体系,确定影响矿区景观生态等级的影响因子,并划定六个矿区等级,提出了景观生态等级评定方法,并最终实现评价体系的完整构建。2)研究景观规划分析、景观生态等级评价体系与GIS系统的结合方式,研究在GIS系统下实现景观规划分析的方法以及景观生态等级自评价。3)设计了景观格局模拟原型系统。系统以C#作为开发语言,ArcEngine作为GIS功能核心开发库,以SceneControl作为三维景观展示库,在Visual Studio平台开发实现C/S架构系统。系统除了具备基础的GIS数据管理功能外,实现了景观分析、景观格局生态等级自评价,并实现了三维景观在系统中的展示。最终以唐山某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上进行模拟,分析得到2000~2015年景观各要素相转移轨迹特征及景观类型变化情况,并通过景观生态等级评价模块评定矿区等级为VI级,需要进行重新规划,并利用该系统对研究矿区进行了二维景观规划,实现景观方案在三维场景生成与模拟。图50幅;表8个;参90篇。

虞思逸[3](2020)在《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对人居环境影响的测度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人居环境指的是人类在地表聚集生存的空间,包括气候环境、生态环境城市建设环境等。城市化背景下,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提高了人居环境的宜居程度,一方面又带来了城市热岛效应、绿地可视性减少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的宜居程度。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兼顾生态环境与居民生活质量是城市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建设人居环境宜居城市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尤为关键的一项。目前的人居环境研究基本在二维空间中开展,鲜有涉及三维空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城市形态在水平方向上不断扩张的同时,在垂直方向上也有了巨大改变,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人居环境。为此,论文以上海市外环以内为研究区域,研究三维空间下的城市人居环境,重点探讨三维空间形态的热环境效应以及三维空间下的城市人居环境评价。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包括:(1)三维空间形态的热环境效应。论文引入三维高度信息建立了二、三维景观格局指数体系并进行了计算。然后以上海市外环以内为研究区域,以二、三维景观格局指数为特征,以地表温度为因变量,利用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探索了精细尺度的三维景观格局与地表温度的关系。进一步使用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模型解译法,解译了三维景观指数对于地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三维景观指数可以解释75.7%的地温变化,相较于传统二维指数提升了12.1%,证实了城市三维形态对于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基于不同城市功能区的分析揭示了三维景观格局在不同城市功能区上对地温的影响。城市人造景观的大量存在使得建成区的热环境受到了地表粗糙度的巨大影响,其中,建筑物高度极大影响了工业区的热环境,而居民区及公共管理与服务用地的热环境则对植被体积有着更强的响应。就建筑物与植被两大城市主要的立体景观要素来说,高于30m与低于10m的建筑物高度设计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而10m至30m间的中高层建筑物则显示出了明显的增温效果;三维空间下,表面积、体积更大的植被依旧显示出较强的降温作用,能有效抑制城市热岛效应。(2)三维空间下的绿地可视性评价。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楼层的绿地景观可视性指标——楼层可视绿指数,并设计了相应的绿地观测情景模拟与指数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设置虚拟观测阳台与系列观测点的方式,基于视域分析估算了系列楼层可视绿指标,评估了建筑物各个楼层的绿视受阻程度。论文以陆家嘴为研究区,采用机载激光点云数据以及高分辨率航拍影像进行了该指数的实例探究。此外,通过模拟城市改造项目,定量、客观地估算了拟建建筑的居民视域绿度及其对周围建筑物的遮挡程度,证实了可视绿指数在项目规划阶段的实用价值。该指数定量化地表征了三维空间下城市居民对于植被的空间感知度,衡量了三维形态对于人居环境的影响,同时可用于城市规划、决策制定以及楼盘经销等项目中。(3)三维空间下的人居环境综合评价。论文提出了三维空间下的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依据不同的空间维度与敏感度考虑了居民小区尺度与居民楼楼层尺度的各个人居环境影响因素。论文以上海市外环以内区域为研究区,基于多源数据,使用遥感与GIS方法提取了各评价指标,首先进行了居民小区尺度的综合评价。进一步以陆家嘴街道为例,提出了居民楼楼层尺度各指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该尺度的综合评价并进行了三维显示。结果表明:高宜居度小区集聚于内外环间西南至西北的条带区;低宜居度集聚区主要为内环以内的旧式住宅区以及外环沿线的自然村落住宅;陆家嘴街道总体上呈现出了顶层舒适度优于低层、沿江居民楼舒适度高于其他区域、小区外围舒适度劣于内围的特征。该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具有多维、多尺度的特点,可以为城市公共设施、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建设以及小区舒适性改造提供依据。

赵文华[4](2019)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福建省乡村民宿景观异质性设计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中国旅游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新形态。为平衡乡村游热潮下,游客居住空间短缺、而乡村大量用房又处于闲置的问题,乡村民宿应运而生。在乡村民宿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如乡村民宿趋同现象严重、居住环境留不住游客、投资回报率过低等,这些都是不容忽视而又急需解决的。故从根本上解决乡村民宿的同质化问题,探索一种新的乡村民宿设计模式,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民宿的文献分析与研究,以景观的五维设计理论为基础,从景观的四个维度对乡村民宿景观进行异质性设计。切入点在于找到乡村民宿景观的构成要素,运用网络文本评价模型将定性的数据定量化,再利用问卷系统详细窥探影响各景观要素在异质性设计中的表现度,最终总结出乡村民宿的异质性设计方法。首先,对旅游网大数据下福建省乡村民宿数量进行统计,了解福建地区乡村民宿集聚区,并对当前福建地区的乡村民宿规划分类,选取各集聚区排名前四乡村民宿的游客评论信息,筛选字符满足90字及以上的游客评论信息共437条,对其截取关键词,通过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分析了解游客对福建乡村民宿的设计需求。其次,通过对游客评论信息的提取与再创造,细分乡村民宿异质性设计中的各个景观要素,设计调查问卷并发放,得到游客对乡村民宿各景观要素的期望度。然后,对福建省乡村民宿集聚区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归纳各分类状态下乡村民宿景观异质性设计中的优点与不足。最后,运用景观的五维设计理论,分别从景观的五维、四维、三维、二维四个维度入手,每个维度下设为总体区域布局、庭院环境、室内环境、乡土文化四个层面,对影响乡村民宿景观异质性的要素进行设计探究,并运用到案例中。在研究过程中,得出如下结论:1.目前福建省乡村民宿大多集聚在南安市、南靖县、连城县、长汀县、平潭县、武夷山市等地,且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将其分类为依托环境资源型乡村民宿、依托建筑风貌型乡村民宿和依托活动体验型乡村民宿三个类别。2.游客关于福建地区乡村民宿的设计需求具有相似性,主要集中在乡村民宿的选址位置、景观设计、个性化服务三个方面。3.在乡村民宿景观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景观的第五个维度,包括风环境、光环境等的营造;景观的第四个维度,包括光影、植物、步移景异的感受;景观的第三个维度,包括休闲、卫浴、观赏等空间;景观的第二个维度,包括铺装、围墙等样式方面进行异质性设计,以求达到异质性的景观效果。本研究旨在为乡村民宿的经营提供建议,为乡村民宿的研究者者们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进而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促进乡村的旅游业,带动乡村的经济以良好健康的状况发展。

骆燕文[5](2019)在《基于规则建模的控规三维模型构建及风热环境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控制性详细规划(简称控规)是政府实施规划管理的核心层次和最主要依据,在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科学合理地编制控规是创造良好城市环境的重要课题。控规是以控制指标作为主要规划管理依据,控制指标有着很强的三维属性,在三维空间划分了开发边界,规定城市开发与建设应该在该三维空间内进行。从城市物理环境来说,特别是城市的风环境和热环境,其形成受到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影响,因此与控规有密切联系。然而目前我国的城市控规在编制过程中往往是以二维平面的形式进行表达,虽然配以城市设计做三维引导,但缺少真正意义上与三维空间的结合,且目前我国控规在编制过程中极少将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作为考虑要素。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用于构建控规方案三维模型的规则建模方法,实现控规方案三维模型与控制指标联动变化,同时利用该建模方法和三维模型辅助分析控规方案的风环境和热环境,确保控规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该分析方法非常直观,也符合规划设计师的工作流程和思维方式。为实现以上目的,针对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了研究。(1)探讨控规阶段三维城市模型的属性。结合控规三维模型的价值取向,对控规阶段三维模型做了定义,提出控规三维模型是依据控规方案建立的一种城市基本三维形态模型。归纳控规三维模型具有以城市整体布局表现为重点,微观层面表现为配合;具备一定的规律性和重复性;具备一定的弹性和引导性的特征。提出控规三维模型的要素内容包含五个方面:地形模型、道路模型、地块模型、建筑模型和植被模型。提出控规方案三维城市模型的细节层次以LOD1和LOD2为主。(2)探讨如何利用规则建模方法构建控规方案三维模型。通过控规三维模型属性研究可知规则建模方法非常适用于控规阶段的三维建模,然而具体建模步骤和方法仍需要进一步讨论。因此本研究对如何利用规则建模方法构建控规三维模型进行了详细研究。基于控规三维模型的属性研究,归纳和分类得到规则构建该模型应表达的控制指标和模型细节层次。采用CE(City Engine)规则建模方法,提出CE批量建模性质可与控规的低精度建模性质结合,规则语言描述特性可与控规控制指标结合。归纳CE规则建模构建控规方案三维模型的主要步骤为(1)数据收集与处理、(2)建立地形模型、(3)CE规则程序编写和(4)模型生成与输出。并最终完成了控规道路模型、地块模型、建筑模型和植被模型的CE规则文件的程序编写,该规则文件可应用于其他控规建模场景。(3)探讨如何利用规则建模方法辅助分析控规风环境。采用基于城市围合度的城市通风分析方法分析城市构筑物对城市通风的阻碍能力,可较为快速地评价城市构筑物对城市通风的影响程度,适用于控规阶段的通风分析。然而该方法需要城市三维模型作为数据提取的基础。本研究提出将规则建模方法与城市围合度通风分析方法相结合,利用规则建模方法高效构建控规方案的三维基础模型,为提取城市不同方向的剖面数据提供基础模型,以此分析城市和不同片区的城市围合度和各方位通风情况。分析步骤为选取影响城市通风的控规控制指标,利用规则建模法高效建立控规建筑三维体块,在构建的三维模型基础上划分整个城市和各个分区的垂直剖面,提取剖面面积数据,并绘制城市围合度图。最后将城市围合度图与城市风玫瑰图叠加。围合度图与风玫瑰重合的面积越多,通风环境越差,反之,通风环境越好。用此叠加图分析整个城市和各个分区的通风情况,并提出优化建议。(4)探讨如何利用规则建模方法辅助控规热环境分析。已有研究提出控制指标与城市热环境有一定的定量关系,然而还没有研究对控规控制指标与城市热环境的定量关系进行较为完善的总结。本研究提出对控规指标与热环境的关系进行描述的规则建模方法,实现构建控规三维模型的同时评价热环境。为此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研究将控规控制指标与城市热环境评价指标—城市潜在热岛强度日累计值的定量关系作为评价热环境的依据。通过采用单元地块设计、热环境数值模拟、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到控规指标与城市热岛潜在强度的数学模型。最后利用CE规则建模语言对获得的热环境数学模型进行编辑,实现根据地块的控制指标获得地块的热岛潜在强度日累计值,并对地块的热环境等级进行评价。本研究对如何利用规则建模法高效构建控规方案三维模型提供了具体操作方法,并结合已有研究对如何利用规则建模方法辅助分析控规风环境进行了探索,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所提出的风环境分析方法的有用性。总结了控制指标与潜在热岛强度日累计值的数学模型,揭示了在此基础上利用规则建模方法可有效地辅助评价控规方案的热环境。研究成果为利用规则建模方法构建控规三维模型,辅助分析控规方案可能形成的风热环境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为保证控规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李亚威[6](2019)在《基于ArcEngine的三维数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三维GIS技术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三维GIS将是GIS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为例,创建了基于三维GIS技术的三维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叙述了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步骤,其中着重研究了三维建模、GIS的二次开发等关键技术。首先对系统做了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功能设计和地理数据库设计。然后应用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创建了校园地物模型,如图书馆、教学楼、文体会堂等主要建筑物,并对建筑模型进行纹理贴图;在ArcScene中应用TIN地形数据创建了校园三维地形模型,并将地物模型与三维地形模型匹配,构建完整的三维数字化校园模型。基于C#和ArcEngine开发环境,研制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三维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数据加载、场景浏览、路径查询、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交互查询、空间分析、信息管理等功能。该三维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系统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龙子湖校区)的校园风貌,为用户提供一种全新的方式了解校园信息,并为校园的信息化管理与规划设计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郭雯[7](2018)在《基于3Dsmax及Skyline的城市三维建模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二维GIS所反映的信息虽然精准,但缺乏直观性,很难让普通使用者一看即懂。因此,在如今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大趋势下,能够反映精准信息和细节差异的三维GIS亟待发展。借助于三维建模技术,用户可以轻易模拟出类似于城市现实环境的三维虚拟环境,该虚拟环境不仅提供给用户身临其境的现实感,有效增强了用户对城市布局的理解和数据信息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融合城市各个行业领域的数据,并且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以及促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多维度、深层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现如今,“智慧中国”和“数字中国”的建设对象主要是城市的大范围区域,而缺乏对城市的某些小范围区域以及居民生活小区等细节部分的研究和规划。对城市大范围内建筑布局和整体建设模型构建固然显得重要,然而对居民生活小区的景观模型的研究同样不容忽视,这对于提升人民生活便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某城市实际项目为例进行了三维建模,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描述了三维空间对象的基本特征;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了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对三维城市建模的数据源和获取方法进行了探讨。(2)根据三维可视化理论对城市三维建模中的三维可视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了坐标系的分类,渲染工具的使用以及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的应用对于构建三维模型的重要性。(3)对城市小区的三维建模进行需求分析,得出城市小区三维建模的基本要素,并指出了3DsMax在参与三维建模时的建模方法和技术路线。此外,利用3DsMax建模软件完成了对某小区及周边部分建筑的建模,通过对各类要素的建模,展示了小区内的地物特征,相对于对大范围区域建模项目中的住宅小区,本实验区模型在模型细节上表现更为细致。(4)通过Skyline软件对三维模型场景进行漫游展示。(5)三维模型在规划工作中的应用。

李艳开[8](2018)在《城市三维景观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以三明市城区为例》文中提出三维景观模型作为基础数据已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基于计算机技术对现实进行三维重建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单个建筑物或者某个区域的建筑群体已不足于满足现实需求,整个城市的三维景观模型构建成为各地的首要选择。城市三维建模将一个城市的所有元素纳入范围当中,包括各类建筑、城市绿化、交通道路网、河流、湖泊等水系、桥梁、草图等。它能将这座城市的外观在电脑上进行直观地三维重现,实现真实与虚拟的结合,是建设数字城市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数字三明”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为例,对三维景观建模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获取手段、建模方法、数据库建设、可视化应用平台展示)进行研究。首先在分析现有三维建模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三明市地物建模的实际特点和要求,通过多方面对比,选取Photoshop和3ds Max作为建模及纹理贴图软件,完成技术路线和方法的编制,并给出各类地物建模的具体实现流程,以及关键技术难点的解决策略,设计并实现了以三明市区为背景的三维城市模型,最后完成数据的编辑与入库,实现模型在平台上的展示。结果表明,在传统数字化地形图建模的基础上,利用正射影像数据、外业采集的真实照片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等,通过3ds Max软件的单体模型精细化处理功能进行建模,是可以在保证模型精度的条件下实现大面积的城市三维模型建设的。

彭文博[9](2016)在《基于AutoCAD和3DMAX的数字焦作三维景观建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活聚集地,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文明成果的产生、传播和发展。在越来越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地位将更为突出,城市所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如何构建数字城市三维场景模型,使得三维城市模拟和仿真可以形象化的显示,并在三维环境下进行城市地物建模和仿真以及属性和空间几何关系的无缝连接,已经成为数字城市(Digital City)领域的研究热点。充分发挥AutoCAD和3DMAX软件优势,结合GIS二次开发,为数字城市三维景观平台创建提供了可能。三维景观模型构建是数字城市系统的重中之重,本文着重研究数字焦作系统三维景观地物模型的构建方法。首先,本文应用AutoCAD 2008二次开发工具ObjectARX创建CAD实时扩展模块“LBQSwiftMap1.arx”,实现数字城市地物三维实体模型快速构建,也称为白模模型。其次,结合3DMAX建模优势,将AutoCAD 2008创建的三维实体模型导入3DMAX进行精细改造,构建带有焦作特色的具有标志性建筑物三维精细模型模型,如政府大楼、学校、大型酒店、高层居民小区等;同时,基于二维GIS与Python语言相结合方法,快速截取研究区遥感影像中城市地物顶部影像作为地物模型顶部纹理。再次,充分利用MAXScript脚本功能,创建3DMAX快速贴图卷展栏,实现快速纹理贴图,不仅降低工作量,而且有效解决“真实性”与“实时性”之间的矛盾。最后,依据系统开发原则和系统功能需求,在数字城市三维场景模型建立基础上,进行“数字焦作三维景观系统”总体设计,并初步实现“数字焦作”系统场景漫游、地物属性查询、量测设计、空间分析和规划分析等功能。本文在传统的基于AutoCAD和3DMAX软件建模基础上,实现三维实体模型快速构建和纹理贴图,同时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优点,为三维建模技术提供参考。同时,数字焦作三维景观系统的建立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平台管理提供三维应用的技术支持,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提供直观的三维信息化服务,有效提高城市信息利用和共享水平。

时静[10](2016)在《基于三维GIS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城市人口的聚集地,成为城市管理的一个重要对象。对于城市管理,数字城市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数字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关注重点。无论是数字城市或是数字社区,这些都是以城市管理模式或社区管理模式为理论或技术依据的信息化平台,平台建设是为管理而服务的。由于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和方法已无法适应城市化进程,建设部推行建立新的管理模式——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了适应新的管理模式,需要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起符合网格化管理模式的高效运作、资源共享的网格信息管理平台。传统的社区信息化平台以二维地图的形式显示社区环境,这种二维显示形式具有不够直观、逼真性不强的缺点,而三维形式能够同时表达社区管理对象之间的平面关系和垂向关系,表达更直观,能带给人真实的感受,因此创建生动逼真的三维交互场景便于社区管理。采用Arc GIS软件将原始CAD图转换成shapefile格式,然后进一步编辑处理创建网格图层得到二维矢量数据,并将实拍照片利用Photoshop软件进行一系列编辑处理作为纹理贴图数据,以上述数据为基础利用3DMAX软件构建三维地物模型,制作DEM和影像数据表示地面起伏,实现地形与地物模型综合显示的社区三维景观;然后在上述搭建的三维可视化环境下,以创新建立的惠民园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为基础,在VS.net平台下利用Arc Engine组件开发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由于社区管理对象信息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实现了对惠民园社区资源的整合,管理流程在系统中的逐步实现,满足了管理的信息化、一体化的需求,使得社区管理服务更加精细化、高效率、全方位,是对整个唐山市社区管理的一种新的尝试。

二、上海城市三维景观模型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城市三维景观模型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物理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城市物理空间发展状态测度
        1.2.2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态测度
        1.2.3 城市物理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关系
    1.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数据
    2.1 研究区域
    2.2 研究数据
        2.2.1 夜间灯光遥感数据
        2.2.2 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数据集
        2.2.3 上海市数字表面模型与宁波北仑区Li DAR点云数据
    2.3 夜间灯光遥感数据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概述
第三章 城市二维物理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
    3.1 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经济”耦合曲线
        3.1.1 曲线的定义
        3.1.2 曲线的计算方法与数据预处理
    3.2 中国地级市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经济”耦合曲线拟合
        3.2.1 曲线的拟合优度
        3.2.2 曲线参数的空间分布及意义
    3.3 分析与讨论
        3.3.1 地级市尺度城市发展状态评估
        3.3.2 城市内部发展状态与空间发展形态分析
        3.3.3 城市职能类型辨析能力探究
        3.3.4 曲线在评估城市发展中的优势
    3.4 小结
第四章 城市二维物理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序滞后关系
    4.1 时间序列数据的提取和预处理
    4.2 长时序因果关系检验
        4.2.1 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
        4.2.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 长时序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分析
        4.3.1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结果
        4.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与滞后期
    4.4 分析与讨论
        4.4.1 格兰杰因果关系及滞后期的空间分布
        4.4.2 物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发展与其格兰杰因果滞后期的关系
        4.4.3 “土地投入-产生稳定经济效益-促进城市扩张”的城市发展循环
        4.4.4 滞后期修正的城市“物理空间-社会经济”耦合曲线
    4.5 小结
第五章 二、三维城市景观空间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5.1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5.2 二、三维城市景观指数与平均灯光强度计算
    5.3 二、三维城市景观指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型
        5.3.1 XGBoost回归模型建立与调参
        5.3.2 基于SHAP模型解释法的变量贡献度分析
    5.4 分析与讨论
        5.4.1 回归模型精度评价
        5.4.2 地块尺度的贡献度分析
        5.4.3 街道尺度的贡献度分析
        5.4.4 典型城市景观贡献度分析与政策建议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2)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矿区生态修复研究现状
        1.2.2 矿区景观重构研究现状
        1.2.3 矿区景观生态格局评价与构建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实现的关键步骤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数据准备
    2.3 遥感数据处理
    2.4 景观生态等级评价
        2.4.1 等级评价体系的确立
        2.4.2 指标评定依据
        2.4.3 加权平均值评价法
        2.4.4 基于AHP改良的加权平均值评价法
    2.5 基于Scene Control库的三维可视化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
    3.1 核心技术介绍
        3.1.1 Arc Engine介绍
        3.1.2 虚拟仿真技术
        3.1.3 虚拟仿真建模软件-Sketch Up
    3.2 总体设计目标
    3.3 系统需求分析
        3.3.1 系统服务对象分析
        3.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3.3.3 系统性能需求
        3.3.4 系统运行需求
    3.4 总体设计
        3.4.1 系统架构设计
        3.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4.3 系统技术路线
        3.4.4 系统主要界面布局设计
    3.5 数据库设计
        3.5.1 空间数据库
        3.5.2 业务数据库
        3.5.3 GIS分层数据流图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实现
    4.1 系统界面及GIS功能实现
        4.1.1 用户登录注册模块
        4.1.2 信息管理模块
        4.1.3 数据查询模块
        4.1.4 图形管理模块
        4.1.5 其他功能
    4.2 系统评价体系功能实现
        4.2.1 景观分析模块
        4.2.2 景观生态等级评价模块
    4.3 系统三维模拟仿真实现
        4.3.1 矿区地表模型形成
        4.3.2 矿区景观重构三维场景模拟展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对人居环境影响的测度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三维形态表达及影响
        1.2.2 基于遥感的城市热环境影响因素研究
        1.2.3 人居环境宜居度评价研究
        1.2.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数据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介绍
        2.2.1 三维信息数据
        2.2.2 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
        2.2.3 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数据
        2.2.4 夜间灯光遥感数据
        2.2.5 POI数据
第3章 城市三维景观格局的热环境响应探究
    3.1 城市二、三维景观格局指数体系的建立
        3.1.1 二、三维景观格局指数体系
        3.1.2 三维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方法
    3.2 地表温度反演
    3.3 XGBoost回归模型
        3.3.1 XGBoost理论基础
        3.3.2 模型的建立
    3.4 SHAP模型解译法
    3.5 结果
        3.5.1 地表温度与三维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
        3.5.2 基于XGBoost的景观指数与地温的回归分析结果
        3.5.3 基于SHAP值的景观指数贡献度分析
    3.6 分析与讨论
        3.6.1 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对于地温的影响探究
        3.6.2 改善热环境的可能策略与建议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空间下的城市绿地可视性评价
    4.1 楼层可视绿指数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4.1.1 楼层可视绿指数的定义
        4.1.2 观测情景模拟与可视绿估算方法
    4.2 实例研究——上海陆家嘴区域
        4.2.1 数据预处理与楼层可视绿指数的估算
        4.2.2 楼层可视绿计算结果
    4.3 讨论
        4.3.1 参数敏感性分析
        4.3.2 楼层可视绿指数的应用
        4.3.3 楼层可视绿指数的影响因素
        4.3.4 楼层可视绿指数与其他指数的区别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三维空间下的城市人居环境综合评价
    5.1 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评价单元的空间尺度
        5.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单指标计算方法及评价结果
        5.2.1 城市发展系统信息提取
        5.2.2 生态环境系统信息提取
        5.2.3 居住舒适性系统信息提取
    5.3 评价模型的建立
        5.3.1 指数标准化处理
        5.3.2 权重确定算法
        5.3.3 综合指数计算
    5.4 基于居民小区尺度的人居环境宜居度综合评价
    5.5 基于楼层尺度的人居环境宜居性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4)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福建省乡村民宿景观异质性设计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论文选题的由来
        1.1.1 形象透支——“乡村感”的过分消费
        1.1.2 杂乱无章——伪设计的民宿时代
    1.2 研究背景
        1.2.1 乡村振兴大环境的到来
        1.2.2 乡村游产业代谢下的乡村民宿井喷式发展
        1.2.3 乡村民宿景观乱象丛生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乡村民宿研究现状
        1.3.2 国内乡村民宿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第二章 乡村民宿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乡村民宿的发展历程
        2.1.1 乡村民宿的起源
        2.1.2 国外乡村民宿的发展
        2.1.3 国内乡村民宿发展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民宿
        2.2.2 乡村民宿
        2.2.3 乡村民宿、乡村农家乐与乡村酒店的区别
        2.2.4 景观异质性
    2.3 乡村民宿的分类
    2.4 景观异质性研究
        2.4.1 造成景观异质性的因子
        2.4.2 异质性与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
    2.5 景观的五维设计理论
        2.5.1 五维设计理论的缘起
        2.5.2 景观空间的五维设计与乡村民宿的景观设计
第三章 福建省乡村民宿景观异质性研究
    3.1 福建省乡村民宿概况
        3.1.1 福建省乡村民宿发展历史
        3.1.2 福建省乡村民宿发展现状
    3.2 游客对福建省乡村民宿的选择意向调查
        3.2.1 数据分析的对象
        3.2.2 数据样本的获得
        3.2.3 实验研究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3.2.4 小结
    3.3 游客对福建省乡村民宿的景观异质性设计需求调查
        3.3.1 问卷的设计
        3.3.2 问卷的发放
        3.3.3 数据的分析
    3.4 福建省乡村民宿案例调研
        3.4.1 依托环境资源型民宿
        3.4.2 依托建筑风貌型民宿
        3.4.3 依托活动体验型民宿
    3.5 福建省乡村民宿现状调查问题总结
第四章 乡村民宿景观异质性设计探究
    4.1 五维景观异质性设计探究
        4.1.1 依托环境资源型乡村民宿五维景观异质性探究
        4.1.2 依托建筑风貌型乡村民宿五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4.1.3 依托活动体验型乡村民宿五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4.2 四维景观异质性设计探究
        4.2.1 依托环境资源型乡村民宿四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4.2.2 依托建筑风貌型乡村民宿四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4.2.3 依托活动体验型乡村民宿四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4.3 三维景观异质性设计探究
        4.3.1 依托环境资源型乡村民宿三维景观空间异质性设计
        4.3.2 依托建筑风貌型乡村民宿三维景观空间异质性设计
        4.3.3 依托活动体验型乡村民宿三维景观空间异质性设计
    4.4 二维景观异质性设计探究
        4.4.1 依托环境资源型乡村民宿二维景观设计
        4.4.2 依托建筑风貌型乡村民宿二维景观设计
        4.4.3 依托活动体验型乡村民宿二维景观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乡村民宿景观异质性设计
    5.1 依托环境资源型乡村民宿案例设计
        5.1.1 五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5.1.2 四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5.1.3 三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5.1.4 二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5.2 依托建筑风貌型乡村民宿案例设计
        5.2.1 五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5.2.2 四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5.2.3 三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5.2.4 二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5.3 依托活动体验型乡村民宿案例设计
        5.3.1 五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5.3.2 四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5.3.3 三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5.3.4 二维景观异质性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福建乡村民宿的景观异质性设计调查问卷
    附录 B特色乡村民宿基本信息调研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规则建模的控规三维模型构建及风热环境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控规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1.1.2 控规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1.1.3 控规对物理环境的影响
        1.1.4 构建控规三维模型的迫切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综述和本研究方案
    本章导读
    2.1 相关研究综述
        2.1.1 控规三维建模研究现状
        2.1.2 规则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2.1.3 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研究现状
        2.1.4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本研究方案设计
        2.2.1 研究思路
        2.2.2 本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2.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控规方案三维模型属性研究
    本章导读
    3.1 控规方案三维模型定义及建模特征
        3.1.1 控规三维模型定义
        3.1.2 控规三维模型特征
    3.2 控规方案三维建模控制指标选取
    3.3 控规方案三维建模要素及细节层次
        3.3.1 建模要素
        3.3.2 建模细节层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规方案规则建模方法
    本章导读
    4.1 规则建模技术及其优势
        4.1.1 规则建模原理
        4.1.2 规则建模关键技术
        4.1.3 规则建模优势
    4.2 规则建模与控规的结合
        4.2.1 与控规模型精度的结合
        4.2.2 与控规控制指标的结合
    4.3 控规方案规则建模步骤与方法
        4.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3.2 地形模型构建
        4.3.3 建模要素规则语言编写
        4.3.4 三维模型生成与输出
    4.4 案例研究
        4.4.1 区域和控规方案概述
        4.4.2 控规方案三维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规则建模辅助分析控规方案风环境
    本章导读
    5.1 基于城市围合度的风环境分析方法
        5.1.1 城市围合度与城市风环境
        5.1.2 控规风环境评价思路与方法
    5.2 风环境分析三维模型要求及控制指标选取
        5.2.1 控规三维模型要求
        5.2.2 控规控制指标选取
    5.3 规则建模构建
        5.3.1 研究对象介绍
        5.3.2 构建地形模型
        5.3.3 构建建筑模型
    5.4 控规方案风环境分析及优化建议
        5.4.1 绘制围合度图
        5.4.2 风环境分析
        5.4.3 控规优化建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规则建模辅助评价控规方案热环境
    本章导读
    6.1 基于要素叠加的热环境评价方法
        6.1.1 城市要素的叠加性
        6.1.2 热岛潜在强度(HIP)的叠加性
        6.1.3 控规热环境评价思路与方法
    6.2 单元地块设计及热环境数值模拟条件设置
        6.2.1 实体均质要素单元地块设计
        6.2.2 建筑单元地块设计
        6.2.3 热环境模拟条件设置
    6.3 控规热环境评价模型构建
        6.3.1 实体均质要素热环境模拟结果分析
        6.3.2 建筑用地热环境模拟结果
        6.3.3 控规热环境评价数学模型构建
    6.4 规则建模辅助评价控规热环境
        6.4.1 地块HIP日累计值计算
        6.4.2 地块热环境等级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适用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授权专利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主要参加项目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6)基于ArcEngine的三维数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三维GI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三维GIS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三维GIS的国内研究现状
        1.3.3 三维GIS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系统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系统设计
        2.2.1 系统设计原则
        2.2.2 系统总体框架
        2.2.3 系统功能设计
    2.3 系统的实现平台
        2.3.1 ArcGIS软件介绍
        2.3.2 系统开发方式
        2.3.3 ArcGIS Engine
        2.3.4 系统开发环境
    2.4 数据库设计
        2.4.1 Geodatabase介绍
        2.4.2 数据库设计
    2.5 本章小结
3 三维建模
    3.1 三维建模方法
        3.1.1 基于二维GIS数据的三维建模方法
        3.1.2 基于遥感影像的建模方法
        3.1.3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建模方法
        3.1.4 基于几何模型的建模方法
    3.2 三维建模软件介绍
        3.2.1 Skyline
        3.2.2 Sketchup
        3.2.3 3DS MAX
    3.3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3.3.1 建筑物数据
        3.3.2 纹理数据
        3.3.3 校园轮廓底图
        3.3.4 地形数据
    3.4 构建三维校园地物模型
        3.4.1 创建校园建筑物模型
        3.4.2 创建其他地物模型
        3.4.3 纹理贴图
        3.4.4 模型输出
    3.5 构建三维校园地形模型
    3.6 构建校园三维场景模型
    3.7 本章小结
4 研制三维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系统
    4.1 系统的实现步骤
        4.1.1 新建项目
        4.1.2 引用ArcGIS类库
        4.1.3 加载ArcGIS控件
        4.1.4 系统界面
    4.2 系统功能实现
        4.2.1 数据加载
        4.2.2 场景浏览与导出
        4.2.3 空间查询
        4.2.4 空间分析
        4.2.5 最短路径分析
        4.2.6 信息管理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基于3Dsmax及Skyline的城市三维建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2章 三维GIS空间数据模型分析
    2.1 三维空间信息及数据特点
    2.2 三维空间实体的分类及其表达
    2.3 三维模型的分类
        2.3.1 数据模型的概述
        2.3.2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的分类
    2.4 空间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2.4.1 三维城市建模数据源
        2.4.2 三维城市建模数据获取
第3章 三维城市建模可视化研究
    3.1 三维可视化原理
        3.1.1 三维图形绘制参考坐标系
        3.1.2 渲染工具
    3.2 可视化关键技术
        3.2.1 消隐技术
        3.2.2 细节层次技术
        3.2.3 纹理映射技术
        3.2.4 雾化技术
第4章 基于3DsMax及 Skyline的城市景观模型构建研究
    4.1 基于城市三维建模的需求分析
    4.2 基于3Dsmax的三维模型制作方法与技术路线
        4.2.1 3DsMax常用建模方法
        4.2.2 技术路线
        4.2.3 建筑物精细建模
        4.2.4 植被建模
        4.2.5 交通元素等建模
        4.2.6 材质制作
    4.3 基于Skyline的模型构建与展示
        4.3.1 Skyline软件介绍
        4.3.1.1 软件体系
        4.3.1.2 软件特点
        4.3.1.3 软件界面介绍
        4.3.2 在Skyline中进行漫游展示技术路线
第5章 以昆明市某区域为实例的三维实景模型应用研究
    5.1 项目实施技术说明
        5.1.1 基本信息
        5.1.2 数据组织要求
        5.1.2.1 数据目录组织设置要求
        5.1.2.2 文件名称要求
        5.1.3 建模单元划分与模型命名
        5.1.3.1 建模单元划分原则
        5.1.3.2 建模单元的编码方法
        5.1.3.3 建模区域的级别划分
        5.1.3.4 模型命名原则及方法
        5.1.4 材质制作规范与命名要求
        5.1.4.1 材质与贴图要求
        5.1.4.2 材质命名规则
        5.1.5 技术路线
    5.2 三维模型制作及场景展示
        5.2.1 三维模型制作
        5.2.2 三维场景合成及展示
    5.3 三维建模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5.3.1 应用方向
        5.3.2 应用意义
        5.3.3 应用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昆明市生态园林城市遥感测试(读研期间参与项目)
附录 B“五图一影”测绘项目(读研期间参与项目)

(8)城市三维景观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以三明市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3 国内外发展情况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三维景观建模技术
    2.1 常用三维景观建模手段
        2.1.1 基于数字化地形图数据的简单三维建模
        2.1.2 基于飞行器倾斜摄影技术的三维建模
        2.1.3 基于3ds Max的三维建模
    2.2 常用建模软件
        2.2.1 街景工厂
        2.2.2 Esri CityEngine
        2.2.3 3ds Max
第3章 建模单元技术指标和规格
    3.1 项目区概况
    3.2 项目建设内容
        3.2.1 制作范围建模等级划分及内容
    3.3 主要技术指标及规格
        3.3.1 数据来源
        3.3.2 数学基础
        3.3.3 尺寸参数
        3.3.4 模型制作基本要求
        3.3.5 模型质量一般性要求
        3.3.6 模型精细度一般性要求
        3.3.7 纹理质量一般性要求
        3.3.8 模型等级规范要求
        3.3.9 模型优化规范
        3.3.10 成果命名规范
第4章 三维建模与纹理贴图
    4.1 技术路线
    4.2 数据预处理
        4.2.1 框架数据
        4.2.2 影像数据
        4.2.3 纹理数据
    4.3 三维景观模型制作
        4.3.1 源数据检查
        4.3.2 模型制作流程
        4.3.3 建筑模型制作
        4.3.4 地面模型制作
        4.3.5 水域模型制作
        4.3.6 道路模型制作
        4.3.7 植被模型制作
        4.3.8 其他模型制作
        4.3.9 模型输出
        4.3.10 质量检查
    4.4 三维景观场景数据
    4.5 模型分布图编制
    4.6 模型展示
第5章 结论
    5.1 论文总结
    5.2 成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AutoCAD和3DMAX的数字焦作三维景观建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2章 三维建模方法
    2.1 常用三维建模方法
        2.1.1 基于二维GIS数据的三维建模
        2.1.2 基于遥感影像的三维建模
        2.1.3 基于激光、雷达的三维建模
        2.1.4 基于AutoCAD和 3DMAX的三维建模
    2.2 常用建模软件
        2.2.1 AutoCAD
        2.2.2 3DMAX
        2.2.3 MAXScript
        2.2.4 Arc GIS和ArcGISEngine
        2.2.5 Arc GIS和Python
第3章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分类
    3.3 数据获取
        3.3.1 DEM数据获取
        3.3.2 建筑物高度数据获取
        3.3.3 三维对象几何要素获取
        3.3.4 纹理数据获取
        3.3.5 其它数据获取
    3.4 数据预处理
        3.4.1 线划图数据处理
        3.4.2 遥感影像和二维GIS数据预处理
    3.5 纹理数据预处理
第4章 三维建模与纹理贴图
    4.0 三维模型构建
        4.0.1 地表建筑物模型建模
        4.0.2 交通和水系模型建模
        4.0.3 三维地形场景模型建模
        4.0.4 绿化模型建模
        4.0.5 其它附属物模型建模
    4.1 纹理映射
        4.1.1 地表建筑物贴图
    4.2 建筑物精细模型构建
    4.3 模型检查和场景优化
        4.3.1 三维模型检查
        4.3.2 三维场景优化
    4.4 创建三维标注
    4.5 地物与地形的集成
        4.5.1 建筑物模型与地形集成
        4.5.2 道路模型与地形集成
        4.5.3 其他模型与地形集成
第5章 系统总体设计
    5.1 需求分析
    5.2 系统设计目标
    5.3 系统设计原则
    5.4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5.4.1 系统软硬件配置
        5.4.2 开发平台
        5.4.3 数据库
第6章 数字焦作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
    6.1 系统功能设计
    6.2 系统功能实现
        6.2.1 三维场景浏览
        6.2.2 查询与定位
        6.2.3 量测功能
        6.2.4 空间分析
        6.2.5 规划分析
结论
    总结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基于三维GIS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社区研究现状
        1.2.2 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社区网格化管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
    2.1 社区网格化管理
        2.1.1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内涵
        2.1.2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2.2 惠民园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2.2.1 惠民园社区网格划分
        2.2.2 惠民园社区网格化管理对象分类
        2.2.3 惠民园社区管理人员、管理流程、评价体系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三维建模理论与社区三维景观构建
    3.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3.1.1 基于面表示的模型
        3.1.2 基于体表示的模型
        3.1.3 基于面和体集成的混合数据模型
    3.2 三维地物建模的几种方式
    3.3 三维景观数据的获取
        3.3.1 DEM的制作
        3.3.2 影像数据
        3.3.3 二维矢量数据
        3.3.4 纹理贴图数据
    3.4 社区三维地物模型
        3.4.1 社区建筑物三维模型的构建
        3.4.2 植被和道路构建
        3.4.3 社区部件建模
    3.5 社区三维景观集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三维GIS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分析与设计
        4.1.1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4.1.2 空间数据结构设计
        4.1.3 系统架构设计
        4.1.4 系统环境及开发平台
    4.2 主要功能开发与实现
        4.2.1 三维基本操作功能
        4.2.2 信息管理功能
        4.2.3 案件受理功能
        4.2.4 视频监控功能
        4.2.5 综合评价功能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企业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上海城市三维景观模型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城市物理空间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D]. 杨成术.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2]矿区景观格局模拟系统设计与实现[D]. 肖建敏.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城市三维空间形态对人居环境影响的测度与评价研究[D]. 虞思逸.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乡村振兴视角下的福建省乡村民宿景观异质性设计探究[D]. 赵文华.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5]基于规则建模的控规三维模型构建及风热环境分析研究[D]. 骆燕文. 广西大学, 2019(02)
  • [6]基于ArcEngine的三维数字校园信息管理系统研究[D]. 李亚威.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7]基于3Dsmax及Skyline的城市三维建模的研究[D]. 郭雯.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4)
  • [8]城市三维景观模型的设计与应用 ——以三明市城区为例[D]. 李艳开.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3)
  • [9]基于AutoCAD和3DMAX的数字焦作三维景观建模研究[D]. 彭文博.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10]基于三维GIS的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研究[D]. 时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上海城市3D景观模型制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