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贷支持农业新机制

构建信贷支持农业新机制

一、构建信贷支农新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唐勇,吕太升[1](2021)在《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交互效应视角》文中研究表明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理论分析内容,选取2011—2018年我国内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二者交互作用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表明:我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长,主要由农业技术进步推动;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均可以显着地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种效应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技术进步成为农业信贷、农业保险推动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途径;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交互项系数显着为正,表明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对彼此的依赖,且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协调配合不仅能够带动农业技术进步,还有助于改善农业技术效率,最终促进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王曼[2](2021)在《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商业银行是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和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力量,通过不断地转型、改革、创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己占有重要位置。经过30多年的发展,M农村商业银行已成为S市金融体系中机构数量最多,市场份额最高,服务水平最好的重要的金融机构,在促进S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S市M农村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农村金融理论和普惠金融理论为指引,深入分析了当前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现状,主要是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信贷产品、“阳光信贷”、“S速E”、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和助力农村建设情况,对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国内外涉农银行服务“三农”经验借鉴基础上,提出提升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M农村商业银行存在服务“三农”不良贷款难化难控、精准度偏低、覆盖面不够、风险较高等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是M农村商业银行未能深入融入地区“三农”经济发展、深耕“三农”市场不足、金融普惠功能不强及风险防控措施不够。最终提出打造“小而美”零售银行、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精准度、扩大农村普惠金融覆盖面、提升“三农”信贷风险防控能力等政策建议。本文希望通过对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对切实提高S市农商行服务“三农”水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余丹妮[3](2020)在《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研究 ——基于龙县案例》文中研究指明“三农”工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一直都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倍受各方面的关注。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的有力支撑。不管是国务院“一号文件”,或是银行监管文件,均对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做出了要求,特别是对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银行要强化服务三农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国有银行作为金融经济的核心,其本身的公共性也要求国有银行承担起服务三农工作的重任。国有银行参与惠农政策执行,具有政策性动因和商业性动因,是其社会责任的体现,具有特殊性和必然性。国有银行本身具有资金雄厚、网点覆盖广、乡镇网点多、产品体系丰富、风控措施强等优势,国家也出台了多项政策举措推动国有银行落实服务三农工作。国有银行在参与惠农政策执行过程中,通过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提供信贷资金支持等,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农民创收增收、农业现代化转型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然而在现实执行中,仍存在着农村金融需求未有效满足、惠农政策执行流于形式、涉农金融产品服务不足、政府风险补偿不完善、农村信用环境差等多方面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对国有银行有效落实惠农政策,对农业、农村、农民更好地享受到金融服务,对国家三农工作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以上情况,本文结合公共政策执行理论、金融支农相关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借鉴国外经验等,并通过龙县国有银行服务三农的案例,具体阐述了国有银行在执行惠农政策中的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惠农政策执行主体(国有银行、政府)、执行对象(农业经营主体)和政策执行环境(农村信用环境)三个维度,进一步提出国有银行需从扩大服务覆盖、拓宽支农模式、加强风险管控、提升队伍素质等着手,同时要加强政府及监管推动、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等方面,促进国有银行更加精准、高效地执行惠农政策,更有效地服务三农。

唐婧怡[4](2020)在《大连农商银行双重目标的偏差分析》文中认为自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被发布至今,农村信用社改革逐步深化,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专门服务于“三农”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就此应运而生,组织形式也由原来的合伙制转变为了股份制。股份制是一种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组织形式,因而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利润最大化同时兼顾支农使命的双重目标。然而,由于我国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三农”的弱质性问题普遍存在,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必须面对与生俱来的高风险和高成本,这种高风险和高成本自然形成对盈利的约束,财务可持续目标和服务“三农”目标之间的的偏差问题随之形成。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的偏差愈发难以调和,因此,研究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的偏差问题,探讨偏差的具体表现和调和办法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大连农商银行这一现阶段在双重目标的偏差问题上表现突出的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分析,探讨双重目标的偏差在实际案例中的具体表现及大连农商银行双重目标偏差突出的原因,以期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偏差问题的调和提出更有操作性的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界定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财务可持续目标及服务“三农”目标之间的偏差做一般性分析,并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偏差相关理论的梳理,对政府及市场在双重目标偏差问题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第二,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阐明双重目标偏差给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的突出问题。第三,通过分析大连农商银行在双重目标上的实现情况及相关运营背景,对大连农商银行双重目标偏差的具体表现及突出原因进行了总结和梳理。第四,结合案例的分析成果,从机构及政府角度分别给出了对应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现阶段双重目标偏差问题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已经形成约束,且双重目标偏差问题需要结合市场作用和政府干预来进行调和;第二,大连农商银行双重目标偏差问题表现突出,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水平受到了严重制约,若不能有效缓解大连农商银行双重目标的偏差问题,将会严重制约大连农商银行的健康发展,从而无法有效服务“三农”;第三,大连农商银行双重目标偏差问题突出的原因关键在于大连农商银行在面对双重目标的偏差问题的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策略不当。

王晓丽[5](2020)在《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庭农场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主体,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家庭农场从生成到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金融工具手段在家庭农场运行机制的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与功能具有差异性。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应的金融工具在资金融通、信用构建、风险规避、价格发现、技术运用等方面进一步支持与优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家庭农场缺少合格的抵押品,难以从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生产所需的各类资金,使得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有效抵押品缺乏和担保制度不健全使得家庭农场贷款可得性降低,严重阻碍了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家庭农场经营所面临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迫切需要通过农业保险政策工具和灾后救助等途径化解。因此,加快建立符合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金融制度体系,创新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最终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是当前决策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借鉴生产效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农业金融支持等理论,揭示了家庭农场发展在生产投资、金融需求、风险规避、信用构建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并从供给端的角度对组合性金融工具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理论机理进行合理论证,从家庭农场融资约束、金融机构金融供给、政策部门金融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和淄博市等17个主要城市中的120多个区、县、镇、乡、村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约束与金融资源获取情况,并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了291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微观数据。最后,本文通过设计多元线性模型、截面门槛模型、工具变量分位数模型定量分析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设计了适应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这对于家庭农场发展而言,具有丰富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具体的研究结论为:第一,家庭农场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面积和投资规模,对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和抵押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存在迫切需求,而选择通过民间金融组织和网络平台借款获取资金的意愿并不强烈。从家庭农场投资绩效来看,大多数家庭农场的投资规模并未达到最优水平,投资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其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家庭农场投资规模和投资绩效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此外,家庭农场资金规模较小导致生产要素匮乏、金融政策缺位造成资金融通困难、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押品使得投融资不畅、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引致经营风险、风险补贴不足使经营欠佳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家庭农场由于缺乏抵押物而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供给型融资约束,如果能够为家庭农场引入相应的抵押物,则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农场金融资源可得性,进而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农业信贷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当农业信贷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即农业信贷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减,后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三,农业保险能够对家庭农场生产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是保障家庭农场发展的有力金融工具,加大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力度能够有效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农业保险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当农业保险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即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减,后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融资途径,能够为商业银行和家庭农场搭建了有效的信用体系,增加了家庭农场农业信贷供给,有助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抵押担保贷款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当抵押担保贷款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即抵押担保贷款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从抵押担保、风险补偿、金融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第一,健全抵押担保机制,加强与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积极建立财政、银行、担保公司风险分摊比例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农业信贷和抵押担保的协调效应。第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建立贷款损失风险补偿基金和保险风险补偿金,协助家庭农场分摊生产成本和风险。第三,强化金融服务机制,加强金融信息科技工程建设,探索建立“三农”资源资产权属管理中心,设立农业经营资产价值评估机构,建立农业风险资产收处管理中心,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风险化解、产权处置及土地经营权的再流转,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尝试引入“农业贷款+抵押担保+风险补贴+农业贷款再保险”“农业保险+巨灾债券+风险基金”“农村电商+农业信贷+互联网金融”构建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来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谢勇[6](2020)在《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而农业现代化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和我省解决“三农”问题之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五化协同”的薄弱环节。目前湖南省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路径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本文从金融支持路径的角度研究湖南农业现代化问题是对“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中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益探索。为充分推动湖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力量共同的金融支持。通过金融支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文献梳理以及金融支持内涵的分析,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持路径主要可归纳为三条,分别是农业贷款支持、财政支农、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但这三条金融支持路径对湖南省农业现代化的支持效果如何?哪条路径支持湖南农业现代化的效果最为显着?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2009—2018年的湖南省的有关数据,首先对农村金融支持路径和湖南省农业现代化的理论进行梳理、对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和金融路径支持路径现状进行了描述,其次对三大金融支持路径对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促进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三大金融支持路径对湖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均有正效应,但三者影响程度具有差异。2.财政支农金融支持路径对湖南农业现代化积极影响最大,农业信贷金融支持路径对湖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积极影响位居第二,而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路径对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积极影响为三者最小,处于低贡献的状态。3.这说明在现阶段下,财政支农仍为促进湖南农业现代化水平发展最主要路径,农业信贷和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而是辅助路径,但从长远考虑,依靠财政资金作为支持主力并不能满足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加上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大,政府财政颇为紧张。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以农业信贷为主导,以财政支农为保障,以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为动力的综合性金融支持体系十分必要。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引领金融机构加大对湖南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同时要提高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于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贡献程度。

何松龄[7](2020)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比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实践而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是明显滞后而又存在诸多问题的。在七十年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通过一系列以“暂行规定”、“指导意见”为载体的制度供给行为初步建立起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体系,但这一体系并没能真正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塑造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产权安排。受此影响,农村金融机构“脱农离小”的现象依然突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长期混乱,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无法得到有效发挥。究其根源,是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制度供给抑制问题。一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支农体系迫切需要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作为支撑;而另一方面,当下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在实践中又难以真正地对这一迫切需求做出有效的回应。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制度供给与健全农村支农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制度供需失衡。有鉴于此,本研究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出发,以“理论框架—实证分析—对策研究”三层结构为研究框架,系统解读“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存在何种问题,症结何在?”以及“如何推动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的三重问题。全文除绪论外共有七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沿着“产权——金融产权——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进路,本章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引入企业产权理论与制度金融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为研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提供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本章认为现有研究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机械地解读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的产权”,缺乏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本质的把握,存在一定的误区。受制于此,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改革并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到底什么是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还有待研究的重新解答。第二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遵循“功能——结构”的范式,本章重新界定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从宏观与微观的双重层面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进行解构。本章认为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在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需求的功能约束下,由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基于一定农村金融资源而享有的权利的总称。较之于一般的企业或金融机构产权,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功能、主体、客体以及模式上有着明显的特征。在宏观维度上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指向农村金融机构的所有制形式,是农村金融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法律形态;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则是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具体规则,反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者共同塑造了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整体结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效率。第三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语境入手,系统梳理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七十年的演化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深刻阐释其内在的深层逻辑与改革经验。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演化形成了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所有权改革为主导的演进模式以及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的三重逻辑。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历史逻辑根源。在演化的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性的改革方式、坚持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协同推进以及坚持以实际问题为到导向的改革经验。第四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本章从对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安排现状的梳理和总结入手,系统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的异化表现。本章认为在宏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呈现出结构性的国有资本垄断与产权目标营利化的异化现象;在微观层面上,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产权主体虚置、内部人控制、外部人控制、产权关系倒挂、产权约束机制失效。当下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严重偏离了既定的制度供给目标,直接制约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的实现。第五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在前文的基础上,本章主要从制度供给的层面对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成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本章认为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是农村金融产权改革过程中制度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的共同结果。其根源在于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缺乏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准确把握、缺乏统一的制度供给目标三者共同导致的制度供给抑制的长期积累。第六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以历史为视角,本章对域外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实践的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本章认为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需要在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充分借鉴域外国家实践的历史经验,重视法律制度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发展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在制度设计中坚持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主导地位,明确国家作为产权主体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的扶持性作用,强调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的产权联结。第七章“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在前文的基础之上,本章就如何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改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章认为破解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关键在于从供给侧层面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我国农村金融的现实需求为指引,明确改革的核心目标,树立优化配置、支农本位、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明确法制化的基本路径,坚持合作制的改革方向。在此基础之上,以制度创新完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是农村金融机构支农功能实现的必然要求,应当从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推动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五个方面予以落实。

孙亚琴[8](2020)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进入到了脱贫攻坚的最终决胜阶段,但是随着脱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剩余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脱贫难度不断加大,甚至部分人群存在返贫现象。为此,建立金融扶贫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下,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趋于深度融合。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能够破解传统普惠金融中的发展瓶颈,具有覆盖广、成本低、效率高、风险易控等优势,为金融扶贫提供新方法、新思路。通过数字技术能够将金融服务以更低成本覆盖到更多贫困偏远地区,且在扶贫资金的投向与使用上也将更加精准,有利于帮助贫困群体实现永久性自主脱贫。因此,本文从数字化的角度入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本文在对相关文献以及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对数字普惠金融扶贫优势以及具体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选取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利用系统GMM模型对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以及具体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验证。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贫困减缓,二者显着正相关,且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和优化收入分配促进贫困减缓。最后,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以更好助力贫困减缓。首先,要纳入多方供给主体,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不断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下沉,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其次,要加快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构建一个良好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再次,要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扶贫的新模式,为金融精准扶贫助力;最后,要不断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加强对贫困群体数字普惠金融宣传教育,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靳晓彤[9](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金融服务创新及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的血脉,是实现乡村振兴资源要素配置的助推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实施金融改革让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以满足乡村振兴对金融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两年以来,乡村农业产业及其现代化程度不断深化,新型产业化组织数量增多、规模扩大,资金需求也逐渐增多。金融机构也不断加大涉农支农力度,增设农村基础网点,增加涉农贷款,为农业、农村、农户提供资金保障。尽管如此,面对众多中小微涉农企业及农户巨大的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仍然无法提供有效供给。究其原因,农村金融风险大是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通过金融服务创新破解金融风险难题成为乡村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1)河北省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描述统计分析了乡村振兴下农村金融呈现出规模化、多样化、长期性的需求特征,同时也梳理了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的诸多金融服务新举措、新方式,但实践中农村金融发展仍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农村金融风险大,需要通过金融服务创新破解这一难题。(2)总结提炼了河北省金融服务创新的几种典型模式,包括“政银企户保”、“政银保”、“政融担”和“供应链金融”等,通过对几种模式运行机制的分析,进一步总结凝练了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创新之处与效果。这种金融组合拳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银行机构的农业信贷风险,提高了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但金融服务创新仍然存在风险,只有将这些风险进行深入识别并加以控制,金融服务创新才能得以持续。(3)基于熵理论分析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构建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熵模型,通过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总熵值反应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程度,从模式熵增、熵减的角度分析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通过分析发现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政府的财政持续性风险、担保机构的资产转化风险、各要素之间的合作风险等一系列新的风险。(4)提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完善农村征信系统、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搭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对策建议,达到促进金融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的目的。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在梳理金融服务现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河北省金融服务创新的四种模式,从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分析了创新模式的运行特征;二是从熵理论角度构建了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熵模型,并分析了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构成,据此提出风险控制对策。不足之处在于金融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数据不可获得,对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分析还处于理论阶段,没有进行实证研究。

寇丹[10](2020)在《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促进农业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合理配置各项农业经济资源,我国成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其产生发展的二十六年以来,对我国“三农”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筹措农村发展资金方面,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对于贯彻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维护地区粮食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以及粮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发展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农发行经营现状的研究,以及与国外其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比较,深刻把握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规律,找到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展业务、提高竞争能力,并结合目前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在面临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态势如何摆脱困境,在深入贯彻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进行有效发展。

二、构建信贷支农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信贷支农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交互效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理论分析
    (一)农业信贷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二)农业保险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三)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1.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方法
        2.固定效应模型
    (二)变量设计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
        3.控制变量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分析
    (二)全样本回归结果分析
    (三)区域异质性分析
    (四)进一步讨论
    (五)稳健性检验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对策建议

(2)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之处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商业银行
        2.1.2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村金融理论
        2.2.2 普惠金融理论
第3章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现状分析
    3.1 M农村商业银行概况
    3.2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主要举措
        3.2.1 服务“三农”信贷产品丰富
        3.2.2 推进“阳光信贷”
        3.2.3 打造“S速E”线上平台
        3.2.4 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建设
        3.2.5 对接农村新兴产业
    3.3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主要成效
        3.3.1 服务“三农”贷款总量增加
        3.3.2 服务“三农”贷款途径便捷
        3.3.3 服务“三农”重心下沉
第4章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4.1.1 金融服务“三农”不良贷款难化难控
        4.1.2 金融服务“三农”精准度偏低
        4.1.3 金融服务“三农”覆盖面较少
        4.1.4 金融服务“三农”风险较高
    4.2 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农商行对地区“三农”经济发展融入不深
        4.2.2 农商行对地区“三农”服务深耕不足
        4.2.3 农商行对地区“三农”服务普惠功能不强
        4.2.4 农商行对地区“三农”服务风险防控不够
第5章 国外与国内涉农银行服务“三农”经验借鉴及启示
    5.1 国外涉农银行服务“三农”的经验
        5.1.1 美国农村金融“4+1”模式
        5.1.2 孟加拉国的小额贷款模式
    5.2 国内涉农银行服务“三农”的经验
        5.2.1 北京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经验
        5.2.2 重庆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经验
        5.2.3 张家港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经验
    5.3 国内外涉农银行服务“三农”的经验启示
第6章 提升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对策建议
    6.1 立足“三农”,打造“小而美”零售银行
        6.1.1 发挥优势,做强“三农”零售模式
        6.1.2 主动融入乡村经济发展
        6.1.3 因地制宜提供农村金融服务
    6.2 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精准度
        6.2.1 丰富金融服务“三农”场景
        6.2.2 实行“三农”群体分层管理
        6.2.3 探索“政府+银行”等合作模式
    6.3 扩大农村普惠金融覆盖面
        6.3.1 打造高标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
        6.3.2 农村普惠金融向下延伸
        6.3.3 扩大“阳光信贷”覆盖面
    6.4 提升“三农”信贷风险防控能力
        6.4.1 创新“三农”信贷思维
        6.4.2 设立“三台六岗”制度
        6.4.3 建立科技为主风险防控体系
        6.4.4 优化“三农”贷款管理措施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研究 ——基于龙县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惠农政策
        2.1.2 金融支农
        2.1.3 国有银行
        2.1.4 企业社会责任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政策理论
        2.2.2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2.2.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2.4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动因分析
第三章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必然性和举措
    3.1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必然性
        3.1.1 国有银行服务宗旨的特殊性
        3.1.2 中央对国有银行的具体要求
        3.1.3 国有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
    3.2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举措
        3.2.1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总体情况
        3.2.2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势
        3.2.3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举措
第四章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涉农金融有效覆盖不广
        4.1.2 惠农政策执行流于形式
        4.1.3 涉农金融产品服务单一
        4.1.4 农业保险发展严重滞后
        4.1.5 政府风险补偿机制不足
        4.1.6 涉农贷款违约风险较高
        4.1.7 农村信用环境亟待改善
    4.2 原因分析
        4.2.1 惠农支农积极性不强
        4.2.2 银行同业竞争日益加剧
        4.2.3 涉农保险保障体系不全
        4.2.4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4.2.5 农村信用环境不佳
第五章 国外银行经验借鉴
    5.1 国外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经验
        5.1.1 以农业经营主体为本的美国经验
        5.1.2 以国家控制为主导的法国经验
        5.1.3 凸显政府主导作用的印度经验
    5.2 国外银行金融支农经验的启示
        5.2.1 构建多层次、覆盖广的涉农金融体系
        5.2.2 提供针对性、高效性的涉农金融服务
        5.2.3 政府为银行金融支农提供强有力支持
        5.2.4 注重发展农业保险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第六章 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建议
    6.1 优化银行网点布局,扩大惠农金融覆盖
    6.2 丰富惠农产品体系,增强执行政策能力
        6.2.1 拓宽支农模式,丰富涉农产品体系
        6.2.2 改进担保方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6.3 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确保惠农支农可持续
        6.3.1 运用科技手段,提高支农信贷管理能力
        6.3.2 加强平台合作,实现风险分散风险转移
        6.3.3 发展农业保险,构建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6.4 提升支农队伍素质,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6.4.1 提升支农队伍素质,增强服务三农能力
        6.4.2 完善激励考核机制,激发银行内生动力
    6.5 加强政府监管扶持,提升国有银行支农动力
        6.5.1 加强政府监管扶持,保障银行合理利益
        6.5.2 统筹政银担保合力,加大涉农扶持力度
    6.6 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改变农业经营主体弱势地位
    6.7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确保惠农政策精准执行
        6.7.1 加强法律教育,增强农户法律意识
        6.7.2 推行区域管理,实现区域信息共享
        6.7.3 管理民间借贷,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龙县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情况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大连农商银行双重目标的偏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偏差关系研究
        1.2.2 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偏差调和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的含义及偏差的一般性分析
        2.1.1 概念界定
        2.1.2 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偏差的一般性分析
    2.2 农村信贷补贴理论
        2.2.1 理论要点及应用
        2.2.2 政府干预与双重目标偏差
    2.3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1 理论要点及应用
        2.3.2 市场作用与双重目标偏差
    2.4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1 理论要点及应用
        2.4.2 市场作用结合政府干预与双重目标偏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及双重目标偏差表现
    3.1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现状
    3.2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偏差表现
        3.2.1 农村地区弱质性问题导致价值创造不足
        3.2.2 趋利性本质使“输血”功能发挥不足
        3.2.3 服务成本过高导致需求不足
        3.2.4 政府缺乏适度干预影响良性发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连农商银行案例基本情况分析
    4.1 大连农商银行主体概况
    4.2 大连农商银行运营环境分析
        4.2.1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4.2.2 监管政策发展状况分析
    4.3 大连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目标实现情况分析
        4.3.1 支农产品的创新情况
        4.3.2 网点及人员投入情况
        4.3.3 涉农贷款的投放情况
    4.4 大连农商银行财务可持续目标实现情况的财务指标分析
        4.4.1 盈利性指标分析
        4.4.2 安全性指标分析
        4.4.3 流动性指标分析
        4.4.4 成长性指标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连农商银行双重目标偏差及成因分析
    5.1 大连农商银行双重目标偏差的具体表现
        5.1.1 “三农”存在弱质性导致盈利能力不足
        5.1.2 业务高度集中“三农”造成过高信贷风险
    5.2 大连农村商业银行双重目标偏差突出的成因分析
        5.2.1 战略规划的严重缺失
        5.2.2 网点和人员大量投入的高成本引发回报不足
        5.2.3 缺乏产品研发的创新能力
        5.2.4 缺乏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缓解大连农商银行双重目标偏差的建议
    6.1 大连农商银行偏差缓和的策略调整
        6.1.1 制定科学和完善的战略规划
        6.1.2 开展多样化的产品设计
        6.1.3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6.2 大连农商银行偏差缓和的政策保障
        6.2.1 完善财政与金融支农的协作模式
        6.2.2 科学进行农村金融监督管理
        6.2.3 培育农村金融内生性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2.1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限制因素研究
        1.2.2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适用性研究
        1.2.3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效果研究
        1.2.4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政策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对象与数据获取
        1.4.1 研究对象
        1.4.2 数据获取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家庭农场
        2.1.2 金融支持
        2.1.3 金融工具
    2.2 理论借鉴
        2.2.1 生产效率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交易费用理论
        2.2.4 农业金融支持理论
    2.3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选择依据及其作用原理
        2.3.1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选择依据
        2.3.2 农业信贷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2.3.3 农业保险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2.3.4 抵押担保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2.4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工具支持理论机制与分析框架
        2.4.1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2.4.2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2.4.3 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供需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山东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供需调查方案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3.1.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3.1.3 有效样本分析
    3.2 山东家庭农场金融需求与金融资源获取分析
        3.2.1 山东家庭农场资产状况与经营效果分析
        3.2.2 山东家庭农场投入要素与投资绩效分析
        3.2.3 山东家庭农场金融需求与金融资源获取分析
    3.3 山东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3.3.1 山东商业银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3.3.2 山东农业保险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3.3.3 山东担保公司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3.4 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约束与经营困境分析
        3.4.1 资金规模较小导致生产要素匮乏
        3.4.2 金融政策缺位造成资金融通困难
        3.4.3 缺乏有效抵押品使得投融资不畅
        3.4.4 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引致经营风险
        3.4.5 风险补贴不足致使经营效果欠佳
    3.5 本章小结
4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研究
    4.1 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说明
        4.1.1 实证模型设计
        4.1.2 变量选取说明
        4.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4.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4.2.1 研究方法选择
        4.2.2 指标选取特色
    4.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4.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4.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4.4 本章小结
5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研究
    5.1 研究方法选择与实证模型设计
        5.1.1 实证模型设计
        5.1.2 变量选取说明
        5.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5.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5.2.1 研究方法选择
        5.2.2 指标选取特色
    5.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5.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5.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研究
    6.1 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说明
        6.1.1 实证模型设计
        6.1.2 变量选取说明
        6.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6.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6.2.1 研究方法选择
        6.2.2 指标选取特色
    6.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6.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6.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7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
    7.1 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的理论依据
        7.1.1 金融共生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7.1.2 资源整合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7.1.3 协同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7.2 家庭农场发展主要环节的金融需求分析
        7.2.1 家庭农场投资环节的资金融通需求分析
        7.2.2 家庭农场生产环节的风险规避需求分析
        7.2.3 家庭农场融资环节的抵押担保需求分析
    7.3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
        7.3.1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抵押担保机制设计
        7.3.2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风险补偿机制设计
        7.3.3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服务机制设计
    7.4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可行性分析
        7.4.1 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符合国家支农政策的基本导向
        7.4.2 农业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运行
        7.4.3 新型金融产品试点为组合性金融工具提供经验支撑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家庭农场示范场评估调查问卷A
附录二 :家庭农场示范场评估调查问卷B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6)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理论分析创新
        1.4.2 实证分析创新
第二章 金融支持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2.1.2 金融支持的基本含义
    2.2 湖南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
    2.3 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概述
        2.3.1 金融排斥理论
        2.3.2 金融供需理论
        2.3.3 金融发展理论
        2.3.4 农村金融市场论
        2.3.5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第三章 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3.1 湖南省农业概况分析
        3.1.1 农业总量丰富
        3.1.2 质量更具优势
    3.2 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
        3.2.1 农业投入水平
        3.2.2 农业产出水平
        3.2.3 农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水平
        3.2.4 湖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其他表现
    3.3 湖南省农业现代化的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3.3.1 农业信贷
        3.3.2 财政支农
        3.3.3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
第四章 金融支持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说
    4.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数据来源
        4.2.2 因子分析法
        4.2.3 变量选择与说明
    4.3 模型构建
    4.4 模型回归结果与分析
        4.4.1 测算分析
        4.4.2 模型回归结果
    4.5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发挥财政支农引导作用,保障财政支农有效配置
        5.2.2 发挥信贷主导作用,优化信贷环境
        5.2.3 提高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度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产权:一个比较视角的认知
        二、金融产权:产权理论在金融领域的延伸
        三、金融机构产权: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基础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亟待深入的关键领域
    第二节 理论借鉴
        一、企业产权理论
        二、制度金融理论
第二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与本相
        一、农村金融机构的演进
        二、农村金融机构的本相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概念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特征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结构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逻辑与经验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语境
        一、从亲缘信用向契约信用的农村信用转型
        二、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的“三农”落后
        三、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要求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程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二、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
    第三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逻辑
        一、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二、以所有权改革为主的演进模式
        三、顶层设计缺位下的试错性改革思维
    第四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历史经验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基本成效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演化的经验总结
第四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异化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现状分析
        一、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二、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三、合作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安排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表现
        一、宏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二、微观维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
第五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归因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异化的制度成因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缺位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错位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供给越位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异化的深层机理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法制缺失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供需失衡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中的目标冲突
第六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第一节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法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日本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四、韩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演进
        一、巴西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二、印度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三、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
    第三节 域外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历史经验借鉴
        一、重视法律制度的根本性作用
        二、坚持合作制的基础性地位
        三、重视国家的扶持性作用
        四、优化机构间的产权联结
第七章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制度创新
    第一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指引
        二、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
        三、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路径
        五、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方向
    第二节 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创新
        一、构建以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村金融机构产权主体制度
        二、建立有序的农村金融机构国有股权退出制度
        三、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组织治理制度
        四、深化省联社管理体制改革
        五、推动合作制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的法律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本论文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普惠金融
        2.1.2 数字普惠金融
        2.1.3 贫困及贫困减缓
    2.2 理论基础
        2.2.1 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理论
        2.2.2 贫困与贫困减缓理论
3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减贫实践
    3.1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3.1.1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3.1.2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
        3.1.3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概况
        3.1.4 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3.2 数字普惠金融减贫实践——以蚂蚁金服为例
4 数字普惠金融扶贫优势及减贫机制分析
    4.1 数字普惠金融扶贫优势分析
        4.1.1 提高贫困群体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4.1.2 提高风险防控的精准性
        4.1.3 提高金融扶贫的商业可持续性
    4.2 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机制分析
        4.2.1 直接影响机制
        4.2.2 间接影响机制
5 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模型选取与构建
        5.1.1 模型选取
        5.1.2 模型构建
    5.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1 变量及指标选取
        5.2.2 数据说明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5.3.2 模型主要估计结果
        5.3.3 模型稳健性检验
        5.3.4 数字普惠金融减贫效应的影响机制检验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政策建议
        6.2.1 充分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构建多元化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
        6.2.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贫困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6.2.3 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扶贫模式
        6.2.4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监管体系
        6.2.5 加强数字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金融服务创新及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点及不足
2 金融服务创新及风险控制的相关概念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金融服务创新
        2.1.2 金融风险控制
    2.2 理论基础
        2.2.1 农村金融理论
        2.2.2 普惠金融理论
        2.2.3 金融创新理论
        2.2.4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3 河北省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现状分析
    3.1 农村金融需求特征明显转变
        3.1.1 农业生产能力建设资金需求规模大
        3.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多样化
        3.1.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本需求长期化
    3.2 农村金融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3.2.1 政府部门引导能力显着提升
        3.2.2 银行机构承贷能力明显加强
        3.2.3 保险机构保障范围不断扩大
        3.2.4 农业担保机制不断完善
    3.3 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
        3.3.1 金融供需错位
        3.3.2 融资主体缺乏抵押、信用资质
        3.3.3 农村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3.4 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农村金融风险大
        3.4.2 农村征信系统不健全
        3.4.3 农业信贷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不健全
4 河北省金融服务创新的典型模式
    4.1 “政银企户保”模式
        4.1.1 模式简介
        4.1.2 模式创新之处
        4.1.3 模式运行效果
    4.2 “政银担”模式
        4.2.1 模式简介
        4.2.2 模式创新之处
        4.2.3 模式运行效果
    4.3 “政融保”模式
        4.3.1 模式简介
        4.3.2 模式创新之处
        4.3.3 模式运行效果
    4.4 “供应链金融”模式
        4.4.1 模式简介
        4.4.2 模式创新之处
        4.4.3 模式运行效果
    4.5 小结
5 基于熵理论的金融服务创新风险分析
    5.1 熵与金融服务创新风险
        5.1.1 熵与系统风险
        5.1.2 系统风险与金融服务创新风险
    5.2 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熵模型
    5.3 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爆发机理
    5.4 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构成
        5.4.1 金融服务创新模式内的熵增
        5.4.2 环境输入到金融服务创新模式内的负熵
        5.4.3 以偶发事件方式侵入到金融服务创新模式中的正熵
    5.5 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控制思路
6 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6.2.2 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
        6.2.3 完善农村征信系统
        6.2.4 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6.2.5 搭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10)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战略的内涵
        二、农业政策性银行
        三、SWOT分析方法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发展战略理论
        二、竞争战略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现状及环境分析
    第一节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简介
        一、成立背景
        二、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主要业务和发挥的作用
    第二节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现状
        一、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财务经营状况
        二、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与同业的比较
    第三节 内部环境分析
        一、组织机构设置
        二、法人治理结构
        三、风险防范机制
    第四节 外部环境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二、行业环境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现有战略分析
    第一节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现有战略概况
        一、粮油收购等传统信贷业务仍然是资金主要投向
        二、大力发展以购销储贷款为主的贷款业务
        三、存款组织长期依赖拨补性资金的自然增长
        四、业务发展主要依靠政策优势
    第二节 现有战略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萎缩导致功能弱化
        二、资产与负债约束失衡
        三、资金可持续发展不足
        四、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
        五、风险管理不完善
    第三节 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借鉴
        一、国外政策性银行的概况
        二、国外政策性银行的战略借鉴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战略优化选择
    第一节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SWOT分析
        一、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优势
        二、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劣势
        三、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面临的机遇
        四、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发展目标与战略定位
        一、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发展目标
        二、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战略定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战略实施
    第一节 实施原则
        一、把握政策性原则
        二、增强政策性金融的功能
        三、坚持市场化运作原则
    第二节 加快外部的保障与支持
        一、加快农业政策性金融立法
        二、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第三节 拓展多元稳定的筹资渠道
        一、资金来源拓展
        二、资金运用管理
    第四节 调整业务结构,加强信贷管理
        一、构建合理的信贷投放机制
        二、积极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三、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第五节 强化内部管理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二、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第六节 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一、树立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
        二、加快建立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
        三、遵循业务发展规律,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构建信贷支农新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信贷、农业保险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交互效应视角[J]. 唐勇,吕太升.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M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曼. 扬州大学, 2021(08)
  • [3]国有银行执行惠农政策的优化研究 ——基于龙县案例[D]. 余丹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4]大连农商银行双重目标的偏差分析[D]. 唐婧怡. 湘潭大学, 2020(02)
  • [5]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D]. 王晓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6]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谢勇.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7]农村金融机构产权研究[D]. 何松龄. 西南政法大学, 2020(07)
  • [8]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D]. 孙亚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金融服务创新及风险研究[D]. 靳晓彤.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10]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发展战略研究[D]. 寇丹. 黑龙江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构建信贷支持农业新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