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和 tau 蛋白

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和 tau 蛋白

一、Alzheimer病神经原纤维缠结与tau蛋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玮[1](2021)在《miRNA-195-5p调控ERK参与麦芽酚铝致PC12细胞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选取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进行培养,利用麦芽酚铝(Al(mal)3)染毒,分别干预ERK活化和miRNA-195-5p基因表达探讨miRNA-195-5p调控ERK在Al(mal)3致PC12细胞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中的作用。方法:选取PC12细胞,利用Al(mal)3进行染毒,实验分组分为对照组、100μmol/L Al(mal)3染毒组、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400μmol/L Al(mal)3染毒组,染毒24小时;利用ERK活化抑制剂U0126进行干预,实验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DMSO溶剂对照组、50μmol/L U0126干预组、50μmol/L U0126干预组+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首先使用U0126预处理1h,然后Al(mal)3染毒24h。利用miRNA-195-5p质粒进行干预,实验分组分为空白对照组、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空白质粒组、miRNA-195-5p过表达组、miRNA-195-5p过表达组+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miRNA-195-5p干预12h后Al(mal)3染毒24h;染毒及干预结束,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用免疫荧光观察铝在细胞内分布及tau蛋白表达分布,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ERK、P-ERK、tau5、PHF、NFT蛋白表达量,用RT-PCR检测ERK m RNA及miRNA-195-5p的表达量。结果:1.不同剂量麦芽酚铝组结果1.1细胞中铝的分布:荧光信号显示,铝主要分布在胞质中,随着Al(mal)3浓度的增加,荧光信号逐渐增强。1.2细胞形态学:随着Al(mal)3浓度的增加,细胞数量减少,轴突减少、断裂,胞体变圆。1.3细胞活力:随着Al(mal)3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下降。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400μmol/L Al(mal)3染毒组细胞活力分别降低了7.95%、12.31%、17.12%(P<0.05)。1.4 miRNA-195-5p的表达量:随着Al(mal)3浓度的增加miRNA-195-5p表达量逐渐降低,与对照组相比,100μmol/L Al(mal)3染毒组、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400μmol/L Al(mal)3染毒组miRNA-195-5p表达量分别降低了14.70%、28.00%、40.90%(P<0.05)。1.5 ERK m RNA、总ERK及P-ERK蛋白的表达:随着Al(mal)3浓度的增加,ERK m RNA的表达量及总ERK蛋白表达量未见变化,P-ERK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增加,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400μmol/L Al(mal)3染毒组P-ERK蛋白表达量增高了1.74倍、1.99倍(P<0.05)。1.6 tau5、PHF、NFT蛋白的表达:随着Al(mal)3浓度的增加,tau5、PHF、NFT蛋白的表达呈现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tau5蛋白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400μmol/L Al(mal)3染毒组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分别增高1.22倍、1.46倍(P<0.05);与对照组相比,PHF蛋白100μmol/L Al(mal)3染毒组、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400μmol/L Al(mal)3染毒组蛋白表达量分别增高1.18倍、1.53倍、2.50倍(P<0.05);与对照组相比,NFT蛋白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400μmol/L Al(mal)3染毒组蛋白表达量分别增高1.39倍、2.42倍(P<0.05)。1.7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au5主要定位在细胞质,PHF主要定位在细胞核,NFT在胞核和胞质中均有分布,均随着Al(mal)3浓度的增加荧光信号逐渐增强。经Al(mal)3处理后,tau5和NFT均表现为胞质中出现较大的荧光斑块;而PHF则是出现蛋白由胞核向胞质转移,在细胞胞质中出现微弱的荧光信号。2.U0126干预2.1细胞形态学:与对照组相比,Al(mal)3染毒组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轴突减少、断裂,胞体变圆,50μmol/L U0126处理后,细胞数量增加,胞体变大,细胞连接增多。2.2 ERK m RNA、总ERK及P-ERK蛋白的表达:各组ERK m RNA及总ERK蛋白表达量未见变化;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P-ERK蛋白表达量增加了1.74倍(P<0.05),U0126干预组P-ERK蛋白的表达量降低了31.92%(P<0.05);与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相比,U0126+200μmol/L Al(mal)3组P-ERK的表达量降低了57.50%(P<0.05)。2.3 tau5、PHF、NFT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tau5、PHF、NFT蛋白表达量分别增加了1.22倍、1.53倍、1.39倍(P<0.05),50μmol/L U0126处理组tau5、PHF、NFT蛋白表达量分别降低了17.90%、16.50%、56.54%(P<0.05);经析因分析显示,P-ERK与Al(mal)3染毒对tau5、PHF、NFT蛋白的表达存在交互作用,即P-ERK参与Al(mal)3染毒致tau5、PHF、NFT蛋白表达异常。3.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au5主要定位在细胞质,PHF主要定位在细胞核,NFT在胞核和胞质中均有分布,均随着Al(mal)3浓度的增加荧光信号逐渐增强。与200μmol/LAl(mal)3组相比,tau5、PHF、NFT在U0126+200μmol/L Al(mal)3组细胞整体荧光信号减弱,荧光斑块减少。经U0126处理后,tau5主要表现为整体荧光密度降低且蛋白分布均匀;PHF主要表现为胞质中的荧光信号消失;NFT主要表现为整体荧光信号减弱,胞质中未见大的荧光斑块。3.miRNA-195-5p干预3.1细胞形态学:与对照组相比,Al(mal)3染毒使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轴突减少、断裂,胞体变圆,经miRNA-195-5p过表达处理后,与细胞数量增加,轴突变长,细胞连接增多。3.2 miRNA-195-5p的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miRNA-195-5p过表达组miRNA-195-5p表达量增高了1428.63倍(P<0.05);与200μmol/L Al(mal)3组相比,miRNA-195-5p过表达+200μmol/L Al(mal)3组miRNA-195-5p表达量增高了1826.31倍(P<0.05)。3.3 ERK m RNA、总ERK及P-ERK蛋白的表达:各组ERK m RNA及总ERK蛋白表达量未见变化;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P-ERK蛋白表达量增加了1.74倍(P<0.05),miRNA-195-5p过表达组P-ERK蛋白表达量降低了16.69%(P<0.05);经析因分析显示miRNA-195-5p过表达与Al(mal)3对P-ERK蛋白表达存在交互作用,即miRNA-195-5p参与Al(mal)3致P-ERK蛋白的表达异常。3.4 tau5、PHF、NFT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200μmol/L Al(mal)3染毒组tau5、PHF、NFT蛋白表达量分别增加了1.22倍、1.53倍、1.39倍(P<0.05),miRNA-195-5p过表达组tau5、PHF、NFT蛋白表达量分别降低了13.90%、21.31%、18.27%(P<0.05);经析因分析显示,miRNA-195-5p过表达与Al(mal)3对tau5、PHF、NFT蛋白表达存在交互作用,即miRNA-195-5p参与Al(mal)3染毒致tau5、PHF、NFT蛋白表达异常。3.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au5主要定位在细胞质,PHF主要定位在细胞核,NFT在胞核和胞质中均有分布,均随着Al(mal)3浓度的增加荧光信号逐渐增强。与200μmol/L Al(mal)3组相比,tau5、PHF、NFT在miRNA-195-5p mimics+200μmol/L Al(mal)3组荧光信号减弱,荧光斑块减少。经miRNA-195-5p mimics干预后,tau5主要表现为整体荧光密度降低;PHF主要表现为胞质中荧光信号消失;NFT主要表现为胞质中大块的荧光斑块消散。结论:1、麦芽酚铝可以进入细胞,主要分布在胞质;tau5蛋白主要分布在胞质;双螺旋细丝(PHF,p-Ser396)主要分布在胞核;神经原纤维缠结(NFT,p-Ser202,p-Thr205)在胞核和胞质中均有分布。且麦芽酚铝染毒后tau5、NFT均表现为胞质中的蛋白表达增多,其中PHF不仅表达量增加而且出现向胞质转移的现象。2、铝对tau蛋白的磷酸化主要先发生在Ser396位点的磷酸化,随着铝浓度的增高出现Ser202,Thr205位点的磷酸化。3、麦芽酚铝可导致miRNA-195-5p表达降低,从而激活磷酸化ERK导致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因此,通过对miRNA-195-5p干预或者抑制ERK活化有效改善麦芽酚铝导致的细胞细胞毒性,为认知功能损伤的防治提出科学依据。

蓝贵华[2](2021)在《褪黑素上调miR-504-3p抑制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研究报道,tau蛋白的磷酸化受许多蛋白激酶调节,而tau蛋白的磷酸化激酶和磷酸酶失调会导致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生;micro RNA(miRNA)在AD患者脑组织中的表达失调,miRNA可调控蛋白激酶的蛋白水平或其活性,从而影响tau蛋白的磷酸化;褪黑素可调节多种miRNA并参与神经分化等生物学过程。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均发现,褪黑素可减少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因此,我们想探究褪黑素是否通过靶向miRNA来调节tau蛋白的磷酸化激酶,进而抑制AD的发生和发展,有望为AD的治疗提供新靶点。研究方法:1.选取C57BL/6野生型小鼠和h Tau转基因小鼠为动物模型,采用褪黑素(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安慰组)分别对h Tau转基因小鼠进行干预,C57BL/6野生型小鼠不做任何处理(健康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tau的磷酸化水平蛋白,并通过1%(w/v)N-月桂酰肌氨酸钠盐分离可溶性和不可溶性tau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探索褪黑素对AD中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2.采用硫磺素-S染色法检测小鼠脑组织中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lfibrillary tangles,NFTs),探索褪黑素对AD中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影响。3.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治疗组和安慰组进行miRNA测序,并通过文献报道和数据库分析,确定候选miRNA及其候选靶基因。4.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将p39 3’UTR-Wt和p39 3’UTR-Mut连接到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上,并将这两个质粒分别与miR-504-3p mimics共转染到293T细胞中检测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探索miR-504-3p与p39的相互作用。5.将miR-504-3p mimics转染至N2a细胞中,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检测p39的蛋白水平。Cdk5磷酸化tau蛋白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并采用q RT-PCR技术检测p39的m RNA水平,探索miR-504-3p是否影响p39的表达水平和Cdk5磷酸化tau蛋白的激酶活性。6.使用褪黑素对miR-504-3p敲除的细胞模型进行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39的蛋白水平和Cdk5磷酸化tau蛋白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并采用q RT-PCR技术检测p39的m RNA水平,探索褪黑素是否通过增加miR-504-3p的表达水平抑制AD中的tau蛋白病变,即抑制miR-504-3p是否逆转褪黑素对AD中tau蛋白病变的影响。研究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Western blot技术的结果均显示,与安慰组相比,褪黑素治疗组的h Tau小鼠脑组织中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着降低。可溶性中总tau蛋白水平没有改变,不可溶性中总tau蛋白水平也降低。2.与安慰组相比,褪黑素治疗组的h Tau小鼠脑组织中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lfibrillary tangles,NFTs)数目明显减少。3.测序结果发现,与安慰组相比,褪黑素治疗组的h Tau小鼠脑组织中的12个miRNAs表达量显着上调,5个显着下调,并确定候选miRNA miR-504-3p及其候选靶基因p39。4.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结果显示,p39 3’UTR-Wt载体共染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显着降低。而p39-3’UTR-Mut组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没有明显变化。5.结果显示,miR-504-3p过表达的N2a细胞中,p39的m RNA和蛋白水平以及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着降低。6.结果显示,采用褪黑素进行干预的miR-504-3p敲除的N2a细胞中,p39的m RNA和蛋白水平以及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均显着升高。研究结论:褪黑素可显着上调miR-504-3p的表达水平,促进miR-504-3p靶向p39 3’UTR,降低p39的表达水平,进而降低Cdk5活性,从而降低Cdk5激酶相关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并减少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

王晖[3](2021)在《阿尔茨海默症遗传上位性分析及遗传风险预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伴随着大规模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许多与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相关的微效位点被发现。鉴于GWAS分析仅包含了常见变异,其发现的致病位点结合已知的致病基因只能部分解释AD的遗传率。对于上位性、结构变异及稀有变异等因素有待进一步的分析。本文着重于研究AD中的上位性,也就是遗传位点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筛选与AD及AD病理性状相关的遗传互作,分析AD的发病机制及遗传机理。本研究发现遗传互作可以用来衡量AD的患病风险,并且其与传统多基因遗传风险打分(Polygenic Risk Score,PRS)相结合可以提升对AD风险的预测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包含长程互作与短程互作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与遗传风险打分、多层感知机及传统机器学习模型相比,其在AD风险预测上具有最佳的准确性。本文第一章全面概述了AD的遗传机制,以及遗传风险打分和深度学习模型在遗传风险预测中的应用。本文第二章使用全基因组互作分析发现与Aβ(β-Amyloid,Aβ)或tau蛋白相关的遗传互作。Aβ和tau蛋白的异常沉积是AD的两大病理表征。本研究通过ROSMAP数据集(N=2,090)发现AD病理相关的遗传互作,再以ADNI数据集(N=1,550)作为独立数据进行检验,总共得到了2,803对与tau蛋白相关的遗传互作,以及464对与Aβ相关的遗传互作。其中,与tau蛋白相关的基因主要富集了与轴突功能(轴突再生、轴突引导、轴突发育等)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与Aβ相关的基因则主要参与神经系统发育、细胞决定及阳离子跨膜转运等生物学过程。互作位点所对应的互作基因往往呈现出共表达的趋势,说明其生物学功能的实现需要一定程度的转录水平的协同。另外,通过分析病理相关的互作对海马体体积、内嗅皮层体积及大脑部分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解释了AD病理表征与脑部萎缩及白质丢失的生物学关联。本文第三章从三组db Ga P数据集(N=10,389)出发,以AD临床诊断作为表型,分析得到与AD相关的遗传互作,并定义了上位性风险打分(Epistasis Risk Score,ERS)。通过在ADNI及ROSMAP数据集上评估ERS对AD风险的预测能力,本研究发现ERS可以作为AD的风险指标,在相同的年龄下具有更高ERS的个体其AD发病风险越高。进一步将ERS与PRS相结合可以得到组合的风险打分(Combined Risk Score,CRS),CRS同时包含了位点间加性效应与位点间互作效应,能更好地预测疾病的风险。本文第四章构建了预测AD风险的深度学习模型。深度学习模型从原始基因型数据训练模型,不仅可以囊括单个位点的效应也可以直接反映位点之间的互作效应。本研究将三组db Ga P数据合并作为训练集(N=10,389),根据不同模型实际情况,通过五倍交叉验证或以ROSMAP作为验证数据集进行参数选择。统一以ADNI作为测试数据集,通过不同指标比较了PRS、CRS、XGBoost、CNN与多层感知机在AD风险预测上的优劣。CNN在各项评价指标上均表现最优。在CNN模型中的重要位点,其GWAS中的P值并不显着,说明这些位点可能通过与其它位点的互作影响疾病风险。综上,本研究采用系统遗传学的方法,深入研究了AD及AD病理相关的遗传互作,定义了反映遗传互作对疾病风险贡献的遗传风险打分——ERS,最后构建了能更好预测疾病风险的CNN模型。

刘欣媛[4](2021)在《针灸对不同月龄SAMP8小鼠行为学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障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实验选用3、6、10月龄的快速老化小鼠SAMP8作为实验对象,结合“针灸治未病”思想,观察针灸“肾俞”穴、“百会”穴、“神门”穴对小鼠行为学、海马齿状回Aβ1-42表达、海马Tau蛋白表达、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数目以及神经元新生障碍的影响,探索阿尔茨海默病病理下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障碍的特点,以期为阿尔茨海默病病理形成与发展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并为针灸作为有效治疗手段改善神经元新生障碍以防治AD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选用3、6、10月龄的SAMP8小鼠及同龄且遗传背景相同的SAMR1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将3月龄SAMP8小鼠分为3M针灸组、3M模型组,每组各6只;3M正常组为6只3月龄SAMR1小鼠。随机将6月龄SAMP8小鼠分为6M针灸组、6M模型组,每组各6只;6M正常组为6只6月龄SAMR1小鼠。随机将10月龄SAMP8小鼠分为10M针灸组、10M模型组,每组各6只;10M正常组为6只10月龄SAMR1小鼠。3M针灸组、6M针灸组、10M针灸组分别在“百会”穴、双侧“神门”穴进行针刺,双侧“肾俞”穴进行艾灸,15min/次,1次/d。6d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d。疗程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开场实验、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Aβ1-42表达、Neu N(成熟神经元标记蛋白)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小鼠Tau蛋白表达;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Neu N、PCNA/DCX(未成熟神经元标记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结果】1.各组小鼠行为学变化:(1)Morris水迷宫实验显示,在水迷宫实验中,3M针灸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短于3M模型组(P<0.01),跨越平台次数多于3M模型组(P<0.05)。6M针灸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短于6M模型组(P<0.01),跨越平台次数多于6M模型组(P<0.05)。10M针灸组平均逃避潜伏期短于10M模型组,跨越平台次数多于10M模型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开场实验显示,3M针灸组在中央区活动时间均长于3M模型组(P<0.05)。6M针灸组在中央区活动时间均长于6M模型组(P<0.01)。10M针灸组在中央区活动时间均长于10M模型组(P>0.05)(3)新物体识别实验显示,3M针灸组新物体识别系数高于3M模型组(P<0.05)。6M针灸组新物体识别系数高于6M模型组(P<0.05)。10M针灸组新物体识别系数高于10M模型组(P>0.05)。2.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Neu N表达以及海马Tau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与3M正常组相比,3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升高(P<0.05),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3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低于3M模型组(P<0.05),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高于3M模型组(P<0.05)。与6M正常组相比,6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升高(P<0.01),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1);6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低于6M模型组(P<0.01)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高于6M模型组(P<0.05)。与10M正常组相比,10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升高(P<0.05),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10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低于10M模型组(P>0.05),而Neu N平均光密度值高于10M模型组(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比较Aβ1-42平均光密度值(MOD)在各月龄小鼠中的增龄性变化,结果显示:3M正常组<6M正常组<10M正常组;3M模型组<6M模型组<10M模型组;3M针灸组<6M针灸组<10M针灸组。比较Neu N平均光密度值(MOD)在各月龄小鼠中的增龄性变化,结果显示:10M正常组<6M正常组<3M正常组;10M模型组<6M模型组<3M模型组;10M针灸组<6M针灸组<3M针灸组。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3M正常组相比,3M模型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3M针灸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相对表达量低于3M模型组(P<0.01)。与6M正常组相比,6M模型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6M针灸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相对表达量低于6M模型组(P<0.05)。与10M正常组相比,10M模型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1);10M针灸组小鼠海马区Tau蛋白相对表达量相对表达量低于10M模型组(P<0.05)。比较Tau蛋白相对表达量在各月龄小鼠中的增龄性变化,结果显示:3M正常组<6M正常组<10M正常组;3M模型组<6M模型组<10M模型组;3M针灸组<6M针灸组<10M针灸组。3.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结果显示:与3M正常组相比,3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降低(P<0.01),而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增高(P<0.01);3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高于3M模型组(P<0.01),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高于3M模型组(P<0.05)。与6M正常组相比,6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降低(P<0.05),而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增高(P<0.01);6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高于6M模型组(P<0.01),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高于6M模型组(P<0.01)。与10M正常组相比,10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降低(P<0.01),而10M模型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增高(P<0.05);10M针灸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阳性细胞表达高于10M模型组(P>0.05),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高于10M模型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均意义。比较PCNA/Neu N、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在各月龄小鼠中的增龄性变化,结果显示:10M正常组<6M正常组<3M正常组;10M模型组<6M模型组<3M模型组;10M针灸组<6M针灸组<3M针灸组。4.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功能比较PCNA/Neu N阳性率记为A、PCNA/DCX阳性率记为B,C=B/(A+B),C值代表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功能。C3M正常组>C3M针灸组>C3M模型组;C6M正常组>C6M针灸组>C6M模型组;C10M正常组>C10M针灸组>C10M模型组。比较C值在各月龄小鼠中的增龄性变化,结果显示C3M正常组>C6M正常组>C10M正常组;C3M模型组>C6M模型组>C10M模型组;C3M针灸组>C6M针灸组>C10M针灸组。【结论】伴随月龄增加,在行为学方面,SAMP8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工作记忆能力逐渐下降,并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在病理学方面,SAMP8小鼠海马齿状回Aβ1-42表达增加、海马区Tau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海马齿状回Neu N表达减少,揭示了SAMP8小鼠关于AD的病理变化即Aβ沉积、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丢失均呈增龄性加重,SAMP8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 N、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随着月龄增加而减少,进一步提示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数量减少,出现渐进性神经元新生障碍,揭示了AD病理下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障碍的特点即新生的神经元过少无以补偿损失的神经元。针灸治疗可上调SAMP8小鼠海马齿状回Neu N、DCX表达,使神经元新生数量增加,改善海马神经元新生障碍,延缓AD病理进程,提高SAMP8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且根据统计学结果可以确定针灸对3月龄、6月龄SAMP8小鼠的治疗效果均优于10月龄SAMP8小鼠,可能提示针灸最佳干预点在6月龄之前。

徐鑫梓[5](2021)在《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素与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不同认知水平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中医证素特征及各证素与AD常用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为AD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以及从中医证候学角度确定AD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潜在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AD的患者共37例,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实验室辅助检查,运用神经心理学检查进行认知损害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分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CI)组、痴呆组,然后筛选认知正常的住院患者18例。1)根据中医四诊合参和痴呆证候要素量表(PES-D-11)进行肾虚、脾虚、阳亢、毒盛、痰浊等11类证素分型及量化。2)对各组受试者分别进行影像学检查3)在患者组中,分别留取脑脊液送检Aβ1-42、Aβ1-40、p-tau蛋白、t-tau蛋白含量。4)比较各组间中医证素的分布规律及各证素积分、疾病临床表征、影像学标志物、脑脊液标志物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等方法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中医证素积分与疾病临床表征、影像学标志物、脑脊液标志物Aβ1-42、p-tau蛋白、t-tau蛋白含量及Aβ1-42/Aβ1-40比值间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条件的受试者55例,其中认知正常18例、MCI组16例、痴呆组21例。三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教育年限、既往病史等人口学基线资料及痴呆家族史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中医证素分析结果显示,肾虚证、阳亢证、痰浊证在三组间分布比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间的脾虚证、肾虚证、痰浊证、阳亢证的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3)肾虚证、热毒证积分与MMSE得分呈负相关(P<0.05),热毒证、阳亢证与CDR、ADL、NPI得分呈正相关(P<0.05)。4)阳亢证、热毒证积分与MTA评分呈正相关(P<0.05),肾虚证积分与Fazekas评分呈正相关(P<0.05),热毒证积分与GCA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5)肾虚证积分与Aβ1-42含量呈负相关(P<0.05),髓减证积分与Aβ1-42/Aβ1-40比值呈负相关(P<0.05),热毒证积分与T-tau蛋白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1.本研究中阿尔茨海默病的总体病证以肾虚证、痰浊证、阳亢证为主。2.本研究结果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证素可能与临床表征有关,肾虚及毒邪表现明显时,患者认知损伤更重;随着阳亢及毒邪证候加重,可能影响A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出现精神行为异常。3.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证素可能与影像学标志物有关,阳亢毒盛与颞叶及海马萎缩、甚至全脑容积下降相关,肾虚证与脑白质高信号相关。4.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证素脑脊液生物标志物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肾虚证、髓减证与淀粉样变相关,热毒证与神经退行性变有关。

陈静[6](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有效成分,推测其有效成分作用的靶点,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技术平台(TCMSP)检索温脾通络开窍汤的有效成分和潜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和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检索治疗AD的作用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蛋白互作网络;借助Cytoscape3.7.2软件构建中药-成分-疾病-靶点相互作用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温脾通络开窍汤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构建KEGG-基因网络关系图。结果:(1)中药有效成分:以“OB≥30%和DL≥0.18”为筛选条件,通过TCMSP数据库得到温脾通络开窍汤其中五味药(黄芪、三七、益智仁、绞股蓝、石菖蒲)的活性成分共有60个,其中黄芪活性成分87个,筛选后有20个有效成分;三七活性成分119个,筛选后有8个有效成分;益智仁活性成分41个,筛选后有4个有效成分;绞股蓝活性成分202个,筛选后有24个有效成分;石菖蒲活性成分105个,筛选后有4个有效成分。由于TCMSP数据库未收录温脾通络开窍汤中的何首乌,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何首乌活性成分8个,筛选后得到1个有效成分。(2)核心靶点:AKT1、IL6、VEGFA、CASP3、JUN等很可能成为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核心靶点。(3)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共富集到2209个GO条目,其中包括1975个生物过程条目、69个细胞功能条目和165个分子功能条目。它们主要包括对脂多糖的反应、对细菌起源分子的反应、对氧水平的反应、对活性氧的反应等生物学过程;膜筏、膜微区、膜区、突触后膜等细胞组成;直接的配体调节序列特异性DNA结合、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核受体活性和转录因子活性等分子功能。(4)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富集到151条通路,涉及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我们可以推测温脾通络开窍汤很可能是通过芒柄花黄素、大黄素、槲皮素、毛蕊异黄酮、山奈酚等核心成分,作用于AKT1、IL6、VEGFA、CASP3、JUN等核心基因,发挥氧化还原、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活性等生物学作用,最终调控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通路发挥治疗AD的作用。

王韩[7](2021)在《运动训练对衰老小鼠认知功能及海马P75NTR表达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制备12月龄自然衰老小鼠模型并施以8周运动训练干预,研究运动对衰老小鼠学习记忆、海马p75神经营养因子受体(p75 neurotrophin receptor,p75NTR)、Jun氨基末端激酶(Jun N-terminal kinase,JNK)以及P53基因表达的作用,证明有氧运动能够通过抑制衰老小鼠海马内p75NTR信号通路的活化,改善老年认知的退化,为在衰老早期及进程中实施运动干预,促进脑康复提供实验基础。方法:24只雄性C57小鼠,构建不同月龄组别,分为3月龄青年组(Y组)及12月龄老年组,其中老年组又分为自然增龄组(SC组)及老年跑台组(SE组)。SE组采取45min/d,5d/w的运动训练,其中0-5min速度为5m/s,5-10min速度为8m/s,10-40min速度为12m/s,40-45min速度为5m/s,运动训练共8周。末次训练结束24h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观察实验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行为学实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在冰袋上快速剥离双侧海马,投入液氮速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 PCR)检测海马组织中的p75NTR及其下游底物总JNK、P53基因的表达。结果:1.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在定位航行训练期间,组内比较:SE组小鼠第1与2天的平均潜伏期差异显着(P<0.05);Y组小鼠第2与3天的平均潜伏期差异显着(P<0.05);SC组小鼠第1与2天,第2与3天以及第4与5天的平均潜伏期差异显着(P<0.05)。组间比较:SE组小鼠第1、2、5天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时间显着低于SC组(P<0.05);SC组小鼠第1天平均逃避潜伏期显着高于Y组(P<0.05)。在水迷宫60 s空间探索实验中,与SC组小鼠相比,SE组穿越原平台的次数显着增多(P<0.01),SC组与Y组间穿越次数未见明显差异(P>0.05)。2.RT-q PCR检测显示:与SC组比较,SE组小鼠海马组织中p75NTR、总JNK以及p53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Y组相比,SC组小鼠海马组织中p75NTR、总JNK及p53 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结论:运动通过下调p75NTR及其下游关键蛋白的基因表达水平,从而抑制p75NTR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海马神经细胞的凋亡,发挥改善学习记忆,延缓认知功能衰退的作用。

张斌,张莹,王军[8](2021)在《神经变性疾病中错误折叠的Tau蛋白的细胞间传播及可能的治疗策略》文中研究指明中枢神经系统中错误折叠的致病蛋白的聚集是大多数神经变性疾病的共同特征,如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脑中错误折叠的过度磷酸化tau蛋白和致病性Aβ肽(Aβpeptides),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脑中的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和额颞叶变性(Frontotemporal degeneration,FTD)的TDP-43 (TAR DNA-binding protein 43, TDP-43)蛋白,以及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 HD)脑中的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 PolyQ)等。这些不同的错误折叠的致病蛋白先形成聚集体,并从一个脑区传播到广泛的脑区,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神经元功能障碍。这篇综述以tau蛋白为例,回顾错误折叠的致病蛋白的聚集,传播机制的研究和可能的治疗策略。首先介绍了人类微管相关蛋白tau基因和tau蛋白同种亚型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含有tau蛋白病理改变的神经变性疾病。继之回顾通过颅内注射预先合成的tau原纤维和人脑提取物到野生型和过量表达tau的转基因小鼠来研究tau病理蛋白的聚集和传播的机制,发现这些注入的tau病理蛋白可以作为种子募集并转换正常的tau蛋白成错误折叠的tau病理蛋白,进一步聚集并从一个细胞传播到另一个细胞,从大脑的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最终传播到大部分脑区域。这些tau病理蛋白的传播是与tau注射剂量的多少,动物存活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并从注射的位点沿着解剖连接的方向传播。然后进一步回顾来自AD,皮质基底节变性(Corticalbasal degeneration, CBD),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 PSP),和皮克氏病(Pick’s disease)等不同疾病的不同tau蛋白构象种类(tau strains)的动物颅内注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构象种类tau蛋白具有不同细胞类型的传播特异性,即AD-tau仅传播至神经元,CBD-tau和PSP-tau传播至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而且传播的效力也不同(PSP-tau> CBD-tau> AD-tau)。最后,根据错误折叠tau蛋白的细胞与细胞间的传播机制,进一步探讨了治疗这些tau神经变性疾病的可能的治疗策略。希望这篇综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在短时间内了解tau蛋白病变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

刘硕[9](2021)在《雄性APP/PS1/Tau三转基因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的年龄相关性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典型病理标志是细胞外的淀粉样斑块-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沉积和细胞内的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此外还包括神经突触营养不良、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活化以及成熟神经元缺失等。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相应的记忆、语言、视觉空间、执行功能等障碍。目前针对AD的治疗多是姑息性的,治标不治本。如今免疫疗法已成为最有前途的方法,然而,尽管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了一些单克隆抗体是有效的,但由于临床试验期间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血管源性水肿和微出血,因此中止了相应抗体的开发。临床前研究转为临床试验时经常失败表明动物模型在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种类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在AD的研究中做出贡献,其中APP/PS1/Tau三转基因小鼠(Triple transgenic mice,3x Tg)是最常用的AD转基因模型之一。3x Tg-AD小鼠同时表达3种罕见的家族突变基因:人PS1M146V、人APPswe和人Tau P301L,其在评估共同进化的淀粉样蛋白和Tau病理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实验主要探究2-15月龄雄性3x Tg-AD小鼠脑组织AD主要相关病理形态学变化,为使用该小鼠模型进行的后续药物、机理、行为、性别等实验提供重要信息。方法:3x Tg-AD三转基因小鼠按2、4、6、8、10、12、15月龄分为7组,每组各3只,作为实验组;C5B7L/6J小鼠(Wild Type,WT)按2、4、6、8、10、12、15月龄分为7组,每组各3只,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法方法检测各个小鼠脑组织海马CA1区及感觉皮层中与AD密切相关病理的年龄相关性变化,包括:Aβ、磷酸化Tau、人Tau P301L突变体的转基因产物、星形胶质细胞、神经元标记物、突触可塑性标记物。结果:与WT小鼠相比,3x Tg-AD小鼠Aβ细胞(6E10)、Tau(HT7)、p-Tau(AT8,Ser202/Thr205)、星形胶质细胞(GFAP)、突触可塑性标记物发动蛋白(Dynamin-1)免疫染色程度显着增强,P<0.0005;神经元核(NEUN)免疫染色程度显着减弱,P<0.0001。2-15月龄雄性3x Tg-AD小鼠海马CA1区及感觉皮层均未出现明显老年斑沉积,海马CA1区Aβ细胞(6E10)自8月龄开始染色程度逐渐增强,感觉皮层区染色程度保持不变,P<0.05;海马CA1区Tau(HT7)2至6月龄染色程度较弱,6月龄至15月龄染色程度保持稳定,感觉皮层区2至4月龄染色程度升高,4至15月龄染色程度保持稳定,P<0.05;海马CA1区p-Tau(AT8,Ser202/Thr205)在6月龄时磷酸化程度开始升高,感觉皮层区在12月龄时磷酸化程度开始升高,P<0.05;海马CA1区及感觉皮层区星形胶质细胞(GFAP)2月龄至15月龄反应性逐渐增强;海马CA1区成熟神经元标记物(NEUN)数量2月至6月龄逐渐减少,6月龄至15月龄稳定,CA3区NEUN数量2月龄至15月龄逐渐减少,P<0.05;海马CA1区及感觉皮层区发动蛋白(Dynamin-1)2至10月龄染色程度逐渐增强,10至15月龄染色程度基本稳定,P<0.05。结论:在2月龄时,3x Tg-AD小鼠CA1区、感觉皮层已出现AD相关主要的病理改变。Aβ、Tau蛋白的病理变化要早于其他病理的变化,但在2-15月龄未见老年斑。除星形胶质细胞外其余的病理变化发生改变主要在6、8、10月龄,星形胶质细胞病理变化从2月龄开始持续进展。Aβ与Tau的病理变化时间在CA1区早于感觉皮层区,星形胶质细胞、突触丧失的病理变化时间在CA1区与感觉皮层区相同,神经元缺失的病理变化时间在CA1区与CA3区相同。感觉皮层的病理变化程度均要弱于CA1区。

李蕃[10](2020)在《褪黑素促进线粒体自噬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性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保护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的一种常见的增龄性疾病,带来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2019年全球用于痴呆的花费约1万亿美元。在我国,AD的患病情况及所造成的社会负担同样严峻,2015年我国有痴呆患者950万人,占全球的五分之一。目前为止,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也没有针对AD的特效治疗方法。因此,进一步研究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对于探索防治AD的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线粒体是真核细胞内能量转换和生物氧化功能的重要场所,线粒体参与细胞内稳态、细胞增殖、细胞衰老及死亡等多种生物学过程。线粒体的不对称分裂可以导致子代线粒体膜电位的减弱或消失,即线粒体的去极化;多种体内外刺激,如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寡聚体也可以造成线粒体的病理性去极化,这些去极化的线粒体可以通过线粒体融合进行再循环或通过自噬途径清除,即线粒体自噬(mitophagy)。PINK1/parkin途径是最经典的线粒体自噬途径。如果自噬功能降低,会导致受损的线粒体在细胞内聚积,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AD患者海马区神经元内正常线粒体数目明显减少,可见大量的嵴破坏的线粒体和线粒体碎片在胞浆内沉积,部分被脂褐素相关的囊泡包裹,提示线粒体自噬异常和线粒体功能障碍参与了 AD的发病过程。研究表明,AD中受损的线粒体自噬与溶酶体功能异常有关。转录因子EB(transcriptionfactor EB,TFEB)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与自噬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在溶酶体正常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诱导溶酶体途径清除功能,对于维持自噬/线粒体自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APP/PS1转基因小鼠中过表达TFEB,能够有效减少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的生成,降低可溶性Aβ水平及减少淀粉样斑块生成,减轻APP/PS1转基因小鼠智能损害,表明TFEB在AD中发挥保护作用。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receptor,PRR)是固有免疫系统识别外来刺激及感受来自机体内部的损伤特异性蛋白。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 like receptor,NLR)是一种定位于细胞内的模式识别受体,它能够直接或者通过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contain a CARD,ASC)募集半胱天冬蛋白酶前体pro-Caspase-1,形成一个蛋白质复合体,即炎症小体(inflammasome)。炎症小体的组装可以活化pro-Caspase-1,产生具有酶活性的Caspase-1;激活的Caspase-1继而对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的前体进行加工,使其成熟并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促炎作用。NLRP3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炎症小体,参与AD的发病。AD患者和APP/PS1转基因小鼠脑组织均存在NLRP3炎症小体的过度激活;应用NLRP3的抑制剂MCC950,可以促进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Aβ的清除,并改善动物的认知功能。线粒体与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有关。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线粒体DNA的释放、NLRP3炎症小体向线粒体的转位、线粒体内膜上的心磷脂都可以激活NLRP3炎症小体,提示线粒体在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炎症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对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具有明显的负性调节作用。褪黑素可以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拮抗APP/PS1转基因小鼠的病理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那么,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蛋白在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是否存在增龄性动态改变?线粒体自噬能否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和Caspase-1活性对APP/PS1转基因小鼠障碍产生影响,机制如何?褪黑素在AD中的保护机制是否与促进线粒体自噬、调节NLRP3炎症小体和Caspase-1活性有关?褪黑素对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是否与TFEB功能有关?依据上述背景,本研究首先观察了 APP/PS1转基因小鼠模型脑内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蛋白随月龄增加的动态变化;在体外采用A β 25-35分别干预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观察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蛋白的变化,以及应用线粒体自噬促进剂、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预处理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在APP/PS1转基因小鼠模型中探索了褪黑素对于智能改善、脑内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蛋白等的影响;在上述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中观察了褪黑素能否通过调控TFEB影响线粒体自噬。研究内容1.APP/PS1转基因小鼠模型脑内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蛋白随月龄动态变化研究。2.线粒体自噬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减轻Aβ细胞毒性的机制。3.褪黑素通过促进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细胞线粒体自噬改善动物认知功能的机制研究。4.褪黑素调控TFEB入核促进线粒体自噬在AD中的保护机制研究。研究方法1.APP/PS1转基因小鼠模型脑内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蛋白随月龄增加的动态变化研究。选取以C57/BL6J小鼠为遗传背景的APP/PS1转基因小鼠作为AD的动物模型,以C57/BL6J小鼠为对照,分别于6月龄、9月龄、12月龄时处死小鼠,取小鼠海马、额叶和颞叶皮质,进行以下研究:(1)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Parkin和p62/LC3表达的动态变化;(2)ROS水平、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3)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蛋白ASC、Caspase-1的表达,炎症因子IL-1β、IL-18动态变化;(4)Aβ沉积和可溶性Aβ40、Aβ42浓度的动态变化;(5)水迷宫测试动物认知功能的动态改变。2.线粒体自噬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减轻Aβ细胞毒性的机制研究。采用Aβ25-35干预体外培养的SH-SY5Y细胞,观察(1)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2)ROS、mtDNA和超微结构,(3)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蛋白和炎症因子IL-1β、IL-18的变化。然后分别采用线粒体自噬促进剂NMN、NLRP3抑制剂MCC950预处理细胞,观察对上述指标的影响。3.褪黑素通过促进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细胞线粒体自噬改善动物认知功能的机制研究。经饮水给予褪黑素干预APP/PS1转基因小鼠(0.5mg/天),观察小鼠的(1)认知功能改变和对脑内(2)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3)ROS、线粒体超微结构,(4)NLRP3炎症小体及相关蛋白和炎症因子IL-1β、IL-18,(5)Aβ沉积和可溶性Aβ40、Aβ42的影响。4.褪黑素调控TFEB入核促进线粒体自噬在AD中的保护机制研究。(1)检测6月龄、9月龄、12月龄的APP/PS1转基因小鼠以及褪黑素干预后9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脑组织细胞核内TFEB的水平,(2)观察褪黑素干预对TFEB入核的影响,(3)在SH-SY5Y细胞中过表达TFEB,检测Aβ25-35诱导的线粒体自噬及ROS水平变化。研究结果1.APP/PS1转基因小鼠模型脑内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蛋白随月龄增加存在动态变化。(1)6月龄、9月龄、12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与同月龄的C57/BL6J小鼠对比,海马、额叶和颞叶皮质内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LC3-II水平明显降低,Parkin、p62水平明显升高;6月龄、9月龄、12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各组间比较,随月龄增长自噬相关蛋白存在动态变化;(2)电镜下对照组C57BL6J小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膜结构完好,可见清晰线粒体嵴。6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可见部分线粒体肿胀,存在线粒体嵴排列紊乱,并可见自噬小体;9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损伤、退化线粒体数目明显增多,可见双侧膜结构溶解以及线粒体嵴破坏,轴突内可见基质变深、固缩的退化线粒体形成的髓样小体;12月龄APP/PS1转基因小鼠海马中,可见大量的髓样小体。APP/PS1转基因小鼠脑组织内ROS水平增加,且随月龄增长存在动态变化。(3)与同月龄的C57/BL6J小鼠对比,APP/PS1转基因小鼠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蛋白Caspase-1的表达明显升高,炎症因子IL-1β、IL-18浓度明显升高,且随月龄增长存在动态变化;(4)APP/PS1转基因小鼠老年斑数量及可溶性Aβ40、Aβ42浓度随月龄增长逐渐增加,存在动态变化;(5)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APP/PS1转基因小鼠的逃避潜伏期、目标象限所在时间、穿越平台次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提示APP/PS1转基因小鼠学习及记忆能力下降,随月龄增长存在动态变化。2.促进线粒体自噬能够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减轻Aβ的细胞毒性。(1)线粒体自噬促进剂NMN、NLRP3抑制剂MCC950预处理可以减轻Aβ25-35导致的线粒体损伤。Aβ25-35干预导致SH-SY5Y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损伤;在Aβ25-35干预前使用NMN、MCC950预处理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破坏减轻,ROS水平减少,提示促进自噬或抑制NLRP3炎症小体均可起到减轻Aβ细胞毒性的作用。(2)促进线粒体自噬可抑制NLRP3炎症小体;抑制NLRP3炎症小体对线粒体自噬未见明显促进作用。NMN预处理组SH-SY5Y细胞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水平升高,Parkin、p62水平降低,PINK1与LC3共定位增加,NLRP3炎症小体、Caspase-1水平降低,IL-1β、IL-18水平降低;MCC950预处理组SH-SY5Y细胞NLRP3炎症小体、Caspase-1水平降低,IL-1β、IL-18水平降低;PINK1水平略有降低,Parkin、p62水平无明显变化;PINK1与LC3的共定位无明显变化。3.褪黑素促进线粒体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经饮水给予褪黑素干预APP/PS1转基因小鼠与安慰剂组APP/PS1转基因小鼠相比较,水迷宫测试结果显示逃避潜伏期缩短,目标象限所在时间延长,穿台次数明显增加,ROS水平明显降低,电镜下线粒体结构损伤减轻,大脑皮层及海马中Aβ淀粉样斑块数量减少,Aβ40、Aβ42浓度降低,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INK1 水平升高,Parkin、p62 水平降低,NLRP3 炎症小体、Caspase-1、IL-1β、IL-18水平降低,免疫荧光法检测PINK1、LC3水平升高,提示给予褪黑素能够通过促进线粒体自噬,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改善APP/PS1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4.褪黑素调控TFEB入核促进线粒体自噬在AD中的保护机制研究。APP/PS1转基因小鼠脑组织细胞核内TFEB减少,褪黑素干预增加APP/PS1转基因小鼠脑组织中细胞核内TFEB水平。体外实验表明,褪黑素能够促进TFEB入核。在SH-SY5Y细胞中过表达TFEB能够改善增加PINK1与LC3共定位,降低ROS水平,减轻A β的细胞毒性作用。结论1.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蛋白在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存在增龄性动态改变。2.促进线粒体自噬可以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性,在AD中发挥保护作用。3.褪黑素能够调控TFEB入核,促进线粒体自噬,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性,在AD中发挥保护作用。

二、Alzheimer病神经原纤维缠结与tau蛋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lzheimer病神经原纤维缠结与tau蛋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miRNA-195-5p调控ERK参与麦芽酚铝致PC12细胞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细胞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溶液配置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剂量麦芽酚铝染毒的实验结果
    2.2 ERK活化抑制剂U0126干预实验结果
    2.3 miRNA-195-5p干预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au蛋白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褪黑素上调miR-504-3p抑制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与细胞株
        1.2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1.3 主要抗体
        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1.5 引物与核酸序列
    2 主要溶液及配制
        2.1 Western blot相关试剂
        2.2 分子克隆相关试剂
        2.3 4%多聚甲醛
        2.4 褪黑素溶液配制
        2.5 麻药配制
        2.6 抗原修复液配制
    3 方法
        3.1 C57BL/6小鼠的饲养与繁殖
        3.2 C57BL/6基因型鉴定
        3.3 免疫荧光检测样本中tau蛋白的磷酸化水平
        3.4 硫磺素-S染色检测小鼠神经原纤维缠结水平
        3.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3.6 样品间miRNA表达差异分析
        3.7 载体构建与检测双荧光素酶活性水平
        3.8 细胞培养及转染
        3.9 q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3.10 数据分析
结果
    1 褪黑素减轻hTau小鼠的tau蛋白病变
        1.1 表达人类6种Tau蛋白异构体的hTau小鼠基因型鉴定
        1.2 褪黑素对hTau小鼠的皮层和海马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影响
        1.3 褪黑素对hTau小鼠的皮层和海马的可溶和不可溶性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及其表达的影响
        1.4 褪黑素对hTau小鼠神经纤维缠结的影响
    2 褪黑素介导miRNA靶向调节p39 降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2.1 褪黑素改变hTau小鼠脑组织中miRNA表达谱以及靶基因预测
        2.2 mmu-miR-504-3p对p39 3’UTR的调控作用
        2.3 过表达mmu-miR-504-3p对tau蛋白的磷酸化的影响
        2.4 抑制mmu-miR-504-3p逆转褪黑素对tau蛋白的磷酸化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au蛋白的磷酸化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研究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3)阿尔茨海默症遗传上位性分析及遗传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阿尔茨海默症概述
        1.1.1 阿尔茨海默症的定义
        1.1.2 β淀粉样蛋白
        1.1.3 微管相关蛋白
        1.1.4 致病机制
        1.1.5 致病风险因素
        1.1.6 大脑韧性
    1.2 阿尔茨海默症遗传机制
        1.2.1 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症
        1.2.2 迟发性阿尔茨海默症
    1.3 阿尔茨海默症上位性
        1.3.1 上位性定义
        1.3.2 上位性分析方法
        1.3.3 上位性分析的难点
        1.3.4 阿尔茨海默症相关的遗传互作
    1.4 阿尔茨海默症遗传风险预测
        1.4.1 复杂疾病中的多基因效应
        1.4.2 多基因遗传风险打分
        1.4.3 基于上位性的遗传风险打分
    1.5 机器学习模型在遗传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1.5.1 常用机器学习方法
        1.5.2 深度学习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基于阿尔茨海默症病理性状的上位性分析
    2.1 引言
    2.2 数据与方法
        2.2.1 阿尔茨海默症病理表型数据
        2.2.2 影像数据
        2.2.3 基因型数据
        2.2.4 基因型缺失值填补及过滤
        2.2.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2.6 分析遗传互作的统计方法
        2.2.7 基因表达分析
    2.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显着位点
    2.4 病理相关的遗传互作
        2.4.1 病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2.4.2 Tau相关的遗传互作
        2.4.3 Aβ相关的遗传互作
    2.5 互作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2.6 互作基因共表达分析
    2.7 互作基因与影像数据的关联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基于上位性的遗传风险评估
    3.1 引言
    3.2 数据与方法
        3.2.1 样本概述
        3.2.2 样本质控
        3.2.3 基因型缺失值填补及筛选过滤
        3.2.4 病理及影像数据
        3.2.5 关联分析及互作分析
        3.2.6 基因表达分析
        3.2.7 遗传风险打分
        3.2.8 遗传互作的筛选
        3.2.9 遗传风险打分的评估
    3.3 关联分析的显着位点
    3.4 AD相关的遗传互作发现
        3.4.1 AD相关的显着遗传互作
        3.4.2 遗传互作的基因表达分析
        3.4.3 遗传互作与AD病理表型的关联
        3.4.4 遗传互作与脑部影像表型的关联
    3.5 基于上位性的遗传风险
    3.6 单位点效应与互作效应的结合
    3.7 遗传风险打分与AD病理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学习的遗传风险预测
    4.1 引言
    4.2 数据与方法
        4.2.1 多基因遗传风险打分
        4.2.2 机器学习模型
        4.2.3 多层感知机
        4.2.4 卷积神经网络
        4.2.5 评价指标
        4.2.6 特征重要性
    4.3 深度学习对遗传风险的预测
        4.3.1 模型预测能力比较
        4.3.2 特征重要性比较
        4.3.3 深度学习模型与遗传互作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表
    附录2 附图
    附录3 作者简历及研究成果
致谢

(4)针灸对不同月龄SAMP8小鼠行为学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实验一 针灸对不同月龄SAMP8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行为学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各组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3.2 各组小鼠行为学检测
    4.讨论
实验二 针灸对不同月龄SAMP8小鼠海马齿状回Aβ_(1-42)沉积、Tau蛋白水平及神经元数目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标本采集与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各月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Aβ_(1-42)蛋白表达比较
        3.2 各月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Neu N表达比较
        3.3 各月龄组小鼠海马内Tau蛋白水平的比较
    4.讨论
实验三 针灸对SAMP8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器材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干预方法
        2.3 标本采集与检测
        2.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NeuN阳性细胞表达
        3.2 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PCNA/DCX阳性细胞表达
        3.3 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功能比较
    4 讨论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AD的认识
    2 关于AD的主要发病机制学说
    3 AD海马神经元新生障碍机制学说
    4 针灸对AD海马神经元新生障碍的影响
    5 本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促进神经元新生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致谢

(5)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素与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前言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AD源性MCI诊断标准
    2.2 AD源性痴呆诊断标准
    2.3 MCI组纳入标准
    2.4 痴呆组纳入标准
    2.5 对照组(Non-specific Control,NC)纳入标准
    2.6 排除标准
    2.7 签署知情同意书
3 研究方案
    3.1 一般资料采集
    3.2 实验室资料采集
    3.3 神经心理学测评
    3.4 神经影像学测评
    3.5 脑脊液AD生物标志物测评
    3.6 中医证素评价
    3.7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对比
    4.2 中医证素对比
    4.3 中医证素积分与临床表征
    4.4 中医证素积分与神经影像学评分
    4.5 中医证素积分与脑脊液AD生物标志物含量
讨论
    1 中医学对AD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
    2 西医学对AD及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3 对于AD中医证候、证素的认识
    4 AD的中医证素与疾病临床表征
    5 AD中医证素与影像学标志物
    6 AD中医证素与脑脊液标志物
    7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文献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痴呆证候要素量表第二版(PES-D-11)
致谢

(6)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AD的认识
        1.1 AD的病理特征
        1.2 AD的发病机制
        1.3 AD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2.1 病名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中医的辨证论治
    3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与进展
        3.1 网络药理学的概述
        3.2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方面价值研究
        3.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中的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
        2.1 温脾通络开窍汤有效活性成分及化学结构
        2.2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潜在靶点
        2.3 中药复方调控网络
        2.4 构建中药-疾病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与筛选核心基因的结果
        2.5 GO富集分析
        2.6 KEGG富集分析
        2.7 KEGG-基因关系网络图
第三部分 讨论
    1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理论探讨
        1.1 立法选方依据
        1.2 温脾通络开窍汤的方义
        1.3 温脾通络开窍汤中的单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2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2.1 温脾通络开窍汤有效成分分析
        2.2 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AD的核心基因分析
        2.3 GO富集分析
        2.4 KEGG富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缩略词表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7)运动训练对衰老小鼠认知功能及海马P75NTR表达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2.文献综述
    2.1 衰老所引起的AD发病机制
    2.2 p75NTR的结构及作用方式
        2.2.1 p75NTR的结构
        2.2.2 p75NTR与三种不同受体的相互作用
    2.3 p75NTR介导的神经细胞凋亡及途径
    2.4 p75NTR在大脑衰老中A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
        2.4.1 p75NTR与Tau蛋白磷酸化
        2.4.2 p75NTR介导Aβ产生
        2.4.3 p75NTR-ECD抑制Aβ沉积
        2.4.4 NGF/p75NTR/TrkA信号转导
        2.4.5 p75NTR和神经元细胞周期的再进入
    2.5 小结
3.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实验动物选择及分组
    3.3 运动方案
    3.4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训练和测试
        3.4.1 定位航行实验
        3.4.2 空间探索实验
    3.5 动物取材及样本处理
    3.6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海组织p75NTR、JNK、p53 mRNA的表达
        3.6.1 实验器材及试剂
        3.6.2 实验步骤
    3.7 数据分析
4.实验结果
    4.1 小鼠一般情况观察
    4.2 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结果
        4.2.1 水迷宫定位航行训练阶段
        4.2.2 水迷宫空间探索阶段
        4.2.3 各阶段小鼠游泳速度
        4.2.4 小结
    4.3 运动对衰老小鼠海马p75NTR、JNK、p53 mRNA的检测结果
        4.3.1 p75NTR mRNA检测结果
        4.3.2 JNKmRNA检测结果
        4.3.3 p53mRNA检测结果
        4.3.4 标准曲线的建立和扩增效率分析
        4.3.5 反应特异性分析
        4.3.6 小结
5.分析与讨论
    5.1 衰老模型的选择
    5.2 运动训练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5.3 运动训练对小鼠海马中p75NTR、总JNK及 P53 mRNA表达的影响
6.结论
7.不足与展望
8.参考文献

(8)神经变性疾病中错误折叠的Tau蛋白的细胞间传播及可能的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微管相关蛋白tau基因和tau蛋白同种亚型
3 tau病变相关的疾病
4 神经变性疾病的共同特点
5 错误折叠的病理蛋白在不同的神经变性疾病中传播
6 错误折叠的病理tau蛋白在细胞-细胞间传播的动物模型研究
    6.1 合成的人类tau蛋白原纤维在过量表达tau转基因小鼠脑中播种和传播
    6.2 大脑AD-tau提取物在野生型小鼠脑中的播种和传播
7 多种不同tau蛋白病的大脑提取物在野生型小鼠脑中播种和传播
    7.1 多种不同tau蛋白疾病显示不同的tau病理改变
    7.2 AD-tau,CBD-tau和PSP-tau蛋白大脑提取物在非转基因野生型小鼠脑中播种和传播
    7.3 不同tau蛋白病的tau蛋白构象种类及其特征
8 错误折叠蛋白在神经变性疾病中传播的分子机制
9 影响病理性tau的传播因素
1 0 错误折叠的病理tau蛋白的细胞间传递可能的治疗策略
1 1 未来研究方向

(9)雄性APP/PS1/Tau三转基因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的年龄相关性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神经病理
        1.1.1 淀粉样蛋白及老年斑
        1.1.2 神经元纤维缠结
        1.1.3 炎性标志物活化
        1.1.4 神经元缺失
        1.1.5 突触丧失
    1.2 阿尔茨海默病转基因小鼠模型的神经病理
        1.2.1 TG2576 小鼠
        1.2.2 APP/PS1-AD小鼠
        1.2.3 3xTg-AD小鼠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剂
        2.1.3 仪器
        2.1.4 常规的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动物分组
        2.2.2 心脏灌流法获取脑组织
        2.2.3 沉糖
        2.2.4 切片
        2.2.5 捞片
        2.2.6 抗原修复
        2.2.7 免疫反应
        2.2.8 染色和复染
        2.2.9 脱水
        2.2.10 封片
        2.2.11 保存
        2.2.12 观察拍照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年龄依赖性Aβ病理学
    3.2 年龄依赖性Tau病理学
        3.2.1 人Tau P301L突变体的转基因产物
        3.2.2 磷酸化Tau
    3.3 年龄依赖性星形胶质细胞(GFAP)病理学
    3.4 年龄依赖性成熟神经元标记物(NEUN)病理学
    3.5 年龄依赖性突触可塑性标志物(Dynamin-1)病理学
    3.6 雄性3xTg-AD小鼠AD病理的年龄相关性变化趋势汇总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阿尔茨海默病主要的相关病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褪黑素促进线粒体自噬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性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保护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APP/PS1转基因小鼠模型脑内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蛋白随月龄增加的动态变化研究
    一、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线粒体自噬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性减轻Aβ细胞毒性的机制研究
    一、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褪黑素促进APP/PS1转基因小鼠脑内细胞线粒体自噬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性改善动物认知功能的机制研究
    一、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褪黑素调控TFEB入核促进线粒体自噬在AD中的保护机制研究
    一、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英文论文1
英文论文2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Alzheimer病神经原纤维缠结与tau蛋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miRNA-195-5p调控ERK参与麦芽酚铝致PC12细胞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分子机制[D]. 张云玮.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褪黑素上调miR-504-3p抑制阿尔茨海默病中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机制研究[D]. 蓝贵华.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阿尔茨海默症遗传上位性分析及遗传风险预测[D]. 王晖.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4]针灸对不同月龄SAMP8小鼠行为学及海马齿状回神经元新生障碍的影响[D]. 刘欣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5]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证素与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D]. 徐鑫梓.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温脾通络开窍汤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D]. 陈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运动训练对衰老小鼠认知功能及海马P75NTR表达的作用[D]. 王韩.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8]神经变性疾病中错误折叠的Tau蛋白的细胞间传播及可能的治疗策略[J]. 张斌,张莹,王军. 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病杂志, 2021(02)
  • [9]雄性APP/PS1/Tau三转基因小鼠阿尔茨海默病样病理的年龄相关性变化[D]. 刘硕.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10]褪黑素促进线粒体自噬调节NLRP3炎症小体活性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保护机制研究[D]. 李蕃. 山东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神经原纤维缠结和 tau 蛋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