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的科学采收加工方法

天麻的科学采收加工方法

一、天麻的科学采收及加工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彩云,侯俊,黄晓旭,柳敏,王永,成忠均,李恒谦,张翔宇[1](2021)在《天麻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麻为我国着名的药食同源植物,富含多糖、黄酮、酚类等多种化合物,具有多种功效。新鲜天麻因其口感良好、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保健功能显着、食用和加工方便而深受人们青睐,但是采收后的天麻因含水量高、酶活性强、呼吸强度大而难以保存,干制后的天麻感官质量差、质量损失严重,难以保持原有风味,入食入药难度大,其保鲜贮藏技术难关已成为鲜食天麻在市场上流通的瓶颈。针对天麻保鲜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综述,以期为天麻的保鲜贮藏技术研究提供参考,促进天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杜晨阳[2](2021)在《中药酸枣仁的规格等级建立及采收贮藏期关键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快节奏的生活引起人们对改善睡眠及生活质量的重视,酸枣仁因其疗效显着、无副作用等特点市场需求量不断加大,同时也暴露出酸枣仁市场流通混乱、质量参差不齐,优质资源缺乏的问题。为提升酸枣仁药材的质量控制及综合利用水平,本文对19批来自不同产地的酸枣仁饮片的外观性状、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斯皮诺素含量及酸枣仁皂苷A含量进行测定,并利用统计软件对各批样品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变异系数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初步制定基于外观性状与内在含量相关联的多指标酸枣仁规格等级标准;以延安地区的酸枣为例,选取8月中旬至10月中旬“抢青”采收期和传统采收期中5个采收时间点进行自采并测定其相关指标,综合评价同一产地不同采收期的酸枣仁质量,明确了不同采收期酸枣果实及药材的质量差异及变化趋势;采用密封的干燥器和5种不同厚度薄膜包装袋对酸枣仁进行单因素贮藏试验,分别考察温度、湿度以及氧气含量对酸枣仁采后贮藏的有效成分累积以及水分、总灰分、水溶性浸出物等指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环境因子对酸枣仁贮藏过程中代谢产物合成与累积的影响作用。主要获得如下结论:1.筛选出斯皮诺素含量、酸枣仁皂苷A含量、百粒质量、密度、水溶性浸出物共5个指标作为酸枣仁的质量评价分级指标,并依据该5项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划分为5个规格,具体标准为:一等品酸枣仁斯皮诺素含量≥0.1171%,酸枣仁皂苷A含量≥0.0736%,百粒质量≥3.71 g,密度≥0.86 g·cm-3,水溶性浸出物含量≤20.21%;二等品酸枣仁斯皮诺素含量≥0.0879%,酸枣仁皂苷A含量≥0.0442%,百粒质量≥3.22 g,密度≥0.76 g·cm-3,水溶性浸出物含量≤20.42%;三等品酸枣仁斯皮诺素含量≥0.0806%,酸枣仁皂苷A含量≥0.0508%,百粒质量≥2.63 g,密度≥0.72 g·cm-3,水溶性浸出物含量≤22.60%;四等品酸枣仁斯皮诺素及酸枣仁皂苷A含量应高于2020版《中国药典》规定标准,百粒质量、密度、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标准同三等品;其余均划分为不合格品。建立的19批不同来源酸枣仁药材的HPLC-ELSD指纹图谱,其共有峰的峰面积聚类分析结果与拟定的等级划分标准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性,认为该标准能够对酸枣仁样品的质量进行初步预测,质量评价结果较为可靠。2.本研究以延安地区的酸枣为例,选取的8月中旬至10月中旬采收的酸枣果实及酸枣仁的外观性状均具有显着差异,果皮由青色变为红色最终变为暗红色,果肉质地变软至皱缩;酸枣仁逐渐饱满,种仁厚度、质量逐渐增加,宽度、长度的变化则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宽度与厚度的比值、长度与厚度的比值、长度与宽度的比值均逐渐接近于1。颜色测定结果显示在采收试验期间,L*值、a*值逐渐增加,b*值逐渐减小,说明随着采收时间的推后,酸枣仁明度逐渐增亮,颜色逐渐变为暗红色或紫色。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与采收时间呈正相关,表明酸枣仁的代谢产物在采收期间仍在不断累积;酸枣仁有效成分含量显着升高,10月中旬采收的酸枣仁其酸枣仁皂苷A含量可达8月中旬采收样品的3倍以上,表明采收时间对酸枣仁的品质指标存在显着影响。建立了针对延安地区不同采收期的酸枣仁HPLC-ELSD指纹图谱,对共有峰峰面积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也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延安地区酸枣仁主要化学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动态积累差异。3.斯皮诺素及酸枣仁皂苷A含量上升幅度最大的处理组分别为15℃处理组和20℃处理组,提示15℃~20℃可能是酸枣仁合成次生代谢产物所需的最适温度,水分在贮藏的第1、3、5月各温度处理下的酸枣仁处于解湿状态,第2、4、6月则处于吸湿状态,且其平衡含水率受到温度的显着影响;在33.07%~75.47%的湿度范围内,贮藏期间的斯皮诺素及酸枣仁皂苷A含量与湿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湿度的增大,酸枣仁的有效成分含量增加,说明较高的环境含水量有利于酸枣仁的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而水分测定结果则表现出随湿度的升高而上升的趋势;5个包装处理中,PE40薄膜袋包装的有效成分含量增长率最高,不同包装厚度处理组的水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整体变化趋势与包装厚度呈负相关。基于单因素实验结果分别建立了不同温湿度处理和不同包装处理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不同温湿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斯皮诺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贮藏时间>温度>湿度;对酸枣仁皂苷A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贮藏时间=温度>湿度;对斯皮诺素和酸枣仁皂苷A模型进行加权后,各影响因素对酸枣仁整体质量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贮藏时间>温度=湿度;采用PE40材料包装的酸枣仁贮藏后的斯皮诺素和酸枣仁皂苷A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包装(P<0.05)。

张志清[3](2021)在《QTRA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天麻中6种活性成分方法的建立及云南省主产区天麻6种活性成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建立QTRAP-LC-MS/MS法对天麻中6种活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2)利用正交试验综合评分法优选出天麻6种活性成分的样品前处理方法;(3)对云南省3个产区天麻6种活性成分进行检测并对云南省3产区(昭通、丽江、迪庆)天麻6种活性成分质量进行评价;[方法](1)使用高效液相串联三重四级杆线性离子阱质谱仪,寻找并优化质谱条件,通过对流动相及其洗脱梯度、色谱柱对比优化色谱条件;(2)利用L9(34)正交表对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并以天麻素类总含量(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提取量之和)、巴利森苷类总含量(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和巴利森苷E提取量之和)为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分,选出最佳样品前处理方法。(3)使用建立的QTRAP-LC-MS/MS方法测定昭通、丽江和迪庆的干天麻样品中6种活性成分含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3个产区进行评价。(4)采用spss 23.0对天麻6种活性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确定了质谱条件和液相色谱分离条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QTRA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天麻中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B、C、E)的方法,方法可在8分钟内完成检测,6种成分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4.51%~106.70%之间,精密度均小于3.91%,该方法快速、稳定、可靠;天麻素检出限为63.20 ng/mL、对羟基苯甲醇检出限为42.80 ng/mL、巴利森苷A检出限为0.079 ng/mL、巴利森苷B检出限为0.44 ng/mL、巴利森苷C检出限为0.42 ng/mL、巴利森苷E检出限为0.29 ng/mL;天麻素定量限为196.70 ng/mL、对羟基苯甲醇定量限为142.80 ng/mL、巴利森苷A定量限为0.26 ng/mL、巴利森苷B定量限为1.47 ng/mL、巴利森苷C定量限为1.42 ng/mL、巴利森苷E定量限为 0.99 ng/mL。(2)利用正交试验对比不同乙醇浓度、不同料液比、不同超声时间和不同超声次数的提取效率,又比较了 HLB固相萃取柱、MCX固相萃取柱、C18固相萃取柱、和直接提取的净化效果,最终得到样品前处理条件为:称取0.25g天麻粉末,用50%乙醇溶液定容至10mL,超声提取40min,按照相同条件重复提取1次,合并两次药液,过0.22 μ m滤膜。(3)昭通天麻的天麻素平均含量为3.31 mg/g、对羟基苯甲醇平均含量为0.61 mg/g、巴利森苷A平均含量为9.94 mg/g、巴利森苷B平均含量为6.45 mg/g、巴利森苷C平均含量为0.95 mg/g、巴利森苷E平均含量为5.59 mg/g;丽江天麻天麻素平均含量为3.19mg/g、对羟基苯甲醇平均含量为0.48mg/g、巴利森苷A平均含量为8.72 mg/g、巴利森苷B平均含量为5.17 mg/g、巴利森苷C平均含量为0.90 mg/g、巴利森苷E平均含量为5.49 mg/g;迪庆天麻的天麻素平均含量为3.23 mg/g、对羟基苯甲醇平均含量为1.06mg/g、巴利森苷A平均含量为7.81mg/g、巴利森苷B平均含量为5.45mg/g、巴利森苷C平均含量为0.89mg/g、巴利森苷E平均含量为5.41mg/g。经相关性分析得到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成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67(p<0.05);巴利森苷A、B、C、E之间两两存在正相关关系(均p<0.01),天麻素类总量与巴利森苷类总量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天麻的等级与天麻素含量(p<0.05)、巴利森苷B(p<0.05)、巴利森苷C(p<0.01)、巴利森苷E(p<0.05)存在显着相关,其中巴利森苷C与天麻等级成中等程度相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云南省3产地,昭通市天麻的综合评分为9.35,丽江市天麻的综合评分为9.19,迪庆州天麻的综合评分为8.99,昭通评分最高、其次为丽江、迪庆天麻。[结论](1)本文利用QTRAP-LC-MS/MS所建立的天麻6种活性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快速、稳定、可靠。该方法可以同时对天麻中多种活性成分进行测定,为天麻的活性成分定性定量检测提供技术支持,可以做进一步的推广。(2)首次建立云南省天麻主产区6种活性成分数据库,为保障云南省天麻质量提供技术支撑。(3)通过对天麻的检测发现天麻等级越优,天麻的活性成分含量越高;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昭通、丽江和迪庆天麻的6种活性成分进行评价,昭通市天麻活性成分质量比丽江市和迪庆州稍好。

秦梦圆[4](2021)在《陕西汉中天麻质量评价与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块茎,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等功效,临床上用于小儿惊风、头晕、肢体麻木等病症。天麻不仅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之一,食用历史也非常悠久,是食疗、保健、养生产品的常用原料。2019年,随着天麻被纳入药食两用的候补名单,市场对天麻的需求量迅速上升,人工种植成为天麻药材的主要来源方式。天麻在栽培过程中,由于种植技术、栽培环境、产地加工及种质资源等因素影响,天麻药材往往会出现质量下降、品质不一、市场混乱的现象,因此建立一个客观准确、快速统一的天麻质量评价方法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以天麻主产区——陕西省汉中市天麻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天麻的外观性状、内在成分、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合不同品种、等级、部位的天麻化学成分评价,综合分析陕西省汉中天麻药材质量,寻找天麻药材质量鉴别特征。通过优化天麻产地加工工艺,筛选出能有效提升天麻内在品质的杀青工艺,为天麻质量评价、标准建立及加工工艺优化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结果如下:1、陕西省汉中市不同品种间天麻形状根据块茎“长-宽”比,主要分为椭圆形(乌天麻)、长椭圆形(乌红天麻)、长条形(红天麻),乌天麻的块茎较宽。不同地区间略阳县红天麻的块茎长、宽及重量较大,且天麻重量主要和块茎宽度显着相关(P<0.05)。色度值分析发现红天麻外观色度值以L*(明亮度)变化明显,不同地区的红天麻可以通过颜色差异区分开来。电子鼻可以识别出不同地区及品种天麻中所共有的4个气味特征峰,峰强度均以峰2>峰1>峰3,其中汉中市红天麻的峰2响应值尤为强烈,可作为产区内天麻气味鉴别的基础。2、陕西省汉中市天麻中水分、浸出物及2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均达到了 2020年版《中国药典》标准。不同品种之间水分和浸出物均以红天麻较高,2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高低为乌天麻>红天麻>乌红天麻。不同地区间红天麻水分和浸出物分别以勉县和略阳县较高,2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高低为宁强县>勉县>略阳县。巴利森苷是天麻中具有显着药理活性且含量丰富的一类成分,汉中市不同品种中巴利森苷总量高低为乌红天麻>红天麻>乌天麻;不同地区间红天麻中巴利森苷总量高低为宁强县>勉县>略阳县,其中巴利森苷A和E随着天麻栽培环境的变化,含量变化明显。天麻的特征图谱可识别出5个主要成分,不同产区间天麻的特征图谱高度相似,相似度在69~100%之间。3、通过对不同等级、部位的天麻化学成分评价发现,不同等级天麻以二等天麻(干重:20~40 g)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因此天麻药材并非个头重量越大,内在质量越优;不同部位间天麻有效成分含量高低为上部>中部>下部,皮部>心部,其中天麻块茎上部和皮部中天麻素含量为其他部位的2倍以上。相关性分析发现,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及巴利森苷类成分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对羟基苯甲醇和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和C、E之间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P<0.01)。4、利用ICP-MS技术对天麻样品中的铬、砷、铅、汞、镉5种重金属残留及SO2残留量测定后发现陕西省汉中天麻中重金属富集程度较低,未超过相关标准规定。熏硫后天麻的二氧化硫残留量在150 mg/g左右,虽未超过2020年版《中国药典》标准,但天麻内在成分受到破坏严重,天麻素和巴利森苷成分含量明显降低,质量严重下降。以硫磺浸泡代替传统熏硫后,能大大减少SO2残留,延长天麻保质期,同时对内在成分的保留度较好。5、结合多元统计方法对天麻质量综合评价后发现,陕西省汉中市红天麻药材质量高低排名为宁强县>勉县>略阳县,宁强县内燕子砭镇、大安镇所产的红天麻药材综合质量均较优。与其他产区相比,汉中市红天麻质量特征显着,其外观色度值、气味值和其他产区差异明显,同时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含量比例在3:1左右,巴利森苷A:E在5:3左右,可作为不同产区天麻药材鉴别的基础之一。相关性分析发现天麻外观颜色、气味和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等有效成分均有一定的联系,说明通过天麻颜色和气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天麻内在质量的优劣。6、本文通过对比蒸制、煮制、炒制3种杀青工艺对天麻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发现,不同杀青工艺下天麻内部熟透度为蒸制>煮制>炒制,随着时间加长,熟透度变化不明显。杀青后除对羟基苯甲醇含量明显下降以外,天麻素和巴利森苷类成分含量均逐渐上升。杀青时间在40 min内时,炒制和蒸制下天麻中天麻素和巴利森苷A含量随着时间的增长明显上升,在40min时天麻各类有效成分总含量达到最大值;而煮制下天麻中化学成分总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进一步对炒制工艺的时间和温度参数考察发现,温度为100℃,炒制40min时天麻大部分化学成分含量达到最大值,此条件下的炒制杀青工艺更有利于化学成分含量的积累。

王海峰,王超群,尉广飞,黄钦,张海珠,董林林[5](2021)在《天麻全国产地适宜性区划及其种植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天麻全国产地适宜性区划研究,为天麻种植地科学选址、合理种植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区划信息系统(GMPGIS),以183个天麻采样点主要气候因子数值范围和主要土壤类型为依据,预测天麻最大生态相似度的分布及其种植面积,同时结合天麻的生物学特征,阐述优质天麻药材生产过程中麻种及共生菌筛选、优良品种选育、田间管理、采收期及加工方式等关键问题。结果:除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等种植区域外,湖北、吉林、辽宁、湖南、山东等地也具有较大的适宜栽培区域。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天麻的产业布局、种植基地建设、人工栽培技术优化等提供参考。

徐博,吴翠,李卓俊,宋平平,巢志茂[6](2021)在《天麻的资源分布及采后现状调研》文中指出天麻是药食同源品种,临床应用广泛。在我国西南、西北、东北、华中、华东各地均有天麻种植和生产,由于各地气候环境、品种、采收及加工方式不同,贮藏和包装不规范,导致天麻质量存在差异。本文从资源分布、品种、采收、初加工、包装、贮藏、质量评价等环节,对目前天麻的种植、加工、贮藏和流通基地进行调查,就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为推进天麻采后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参考。

陆春云,聂鲜钰,林立,文大成,黄明进[7](2020)在《不同贮藏时间对天麻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不同贮藏时间对天麻药材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至2016年在贵州德江收集的天麻干燥块茎,按年限分为S1~S4,利用HPLC方法测定天麻药用成分的含量。对比分析不同贮藏年限、不同放置时间、不同处理方法天麻药材成分含量的差异,考察天麻随贮藏年限的增加,药用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来源于同一产地的天麻,以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作为主要指标,只考虑贮藏时间时,不同贮藏年限天麻主要成分在含量上有所差异,表明不同的存放年限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较大。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天麻中两种主要成分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含量逐渐降低,呈现为S4>S3>S1>S2。只考虑放置时间时,即在自然条件下,室内通风处分别放置0、1、3、5、10、15天,放置3天后,天麻素含量开始不断下降,两星期(15天)后,实验检测条件下,未检测出天麻素含量。只考虑不同处理方法,即蒸煮与未蒸煮处理时,天麻经蒸制处理的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的总含量高于未蒸煮。结论天麻储藏两年以上,药材质量明显降低。且天麻药材采收加工后应及时销售,贮藏过程中有效成分有所损失,不宜长时间放置。

韩晓静,程铭恩,袁媛,桂双英,彭华胜[8](2020)在《天麻商品规格变迁及其经验鉴别术语形成》文中指出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其质量评价和经验鉴别倍受历代中医药学家所关注,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商品规格及经验鉴别术语。该文通过对历代本草文献的梳理,探讨了天麻商品规格变迁及其经验鉴别术语的形成。发现清代以前天麻商品主要来自红天麻。清代以来,云贵地区乌天麻商品逐渐兴起,贵州天麻和云南昭通天麻开始成为主流商品之一。至此,乌天麻与红天麻成为天麻商品的2个主流商品。20世纪70年代天麻栽培成功推广以前,天麻商品来自野生资源,商品规格常根据采收时间相应分为春麻和冬麻。随着天麻栽培技术的成功推广以及野生天麻资源濒危,冬天麻已经成为市场商品主流。天麻的伪品在20世纪60—70年代显着增加,这段时期天麻的经验鉴别术语显着增多,经验鉴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挖掘民间药材鉴别经验,可以推动中药材经验鉴别与时俱进发展。

曹森,巴良杰,潘成,马超,谢晓林,王瑞[9](2019)在《不同采收期对天麻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不同采收期对天麻贮藏品质的影响,以乌天麻为试材,研究在天麻不同采收期间(采收期Ⅰ(2016/11/15)、采收期Ⅱ(2016/12/15)、采收期Ⅲ(2017/1/15)、采收期Ⅳ(2017/2/15))对其进行采收,在冷藏1±0.5℃条件下对天麻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适宜的采收期能够抑制天麻的生理代谢,延长天麻的贮藏期和维持更好的贮藏品质。过早采收的天麻营养物资积累少,贮藏后期衰老快;过晚采收的天麻成熟度高,呼吸强度旺盛,不耐贮藏,而采收期Ⅱ组和采收期Ⅲ组的天麻贮藏品质更好,能够降低天麻贮藏期的腐烂率,延缓天麻硬度、含水量、淀粉、多糖、天麻素和腺苷含量的下降,保持天麻更好的呼吸强度、PPO活性和POD活性。因此,天麻的适宜采收期为12月中旬至翌年1月中旬,并适合长期贮藏。

曹森,赵成飞,马风伟,马超,李莹,王瑞[10](2019)在《基于电子鼻和GC-MS评价不同采收期天麻的芳香品质》文中研究指明以乌天麻为试材,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采收期天麻样品进行芳香品质分析与鉴别。结果表明:电子鼻技术所得的PCA和LDA分析结果均表明,电子鼻可以对不同采收期天麻进行区分。香气成分分析表明,3个采收期天麻中共检出香气成分65种,共有成分19种,说明不同采收期的天麻均有独有的成分。其中,醇类和酚类相对含量均较高,2-乙基-4-戊醛、羟基丙酮和2-丙炔-1-醇分别是采收期Ⅰ(2017年11月7日)、采收期Ⅱ(2017年12月22日)、采收期Ⅲ(2018年2月4日)天麻中检出独有香气成分。因此,不同采收期的天麻由于挥发性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有差异导致其香气不同,并且电子鼻技术可以对不同采收期的天麻进行有效区分。

二、天麻的科学采收及加工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麻的科学采收及加工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天麻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储运中存在的问题
    1.1 机械损伤
    1.2 贮藏环境
    1.3 酶促褐变
    1.4 采后病虫害
2 保鲜技术
    2.1 物理保鲜技术
        2.1.1 臭氧处理
        2.1.2 低温贮藏
        2.1.3 气调贮藏技术
        2.1.4 包装
        2.1.5 超高压处理
    2.2 化学保鲜技术
        2.2.1 化学保鲜剂
        2.2.2 生物保鲜剂
    2.3 生物保鲜技术
    2.4 综合防治
3 结束语

(2)中药酸枣仁的规格等级建立及采收贮藏期关键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酸枣及酸枣仁概述
    1.2 酸枣仁的化学成分
        1.2.1 黄酮类化合物
        1.2.2 皂苷类化合物
        1.2.3 脂肪酸
        1.2.4 生物碱
        1.2.5 其它成分
    1.3 酸枣仁的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
    1.4 酸枣仁道地性考证及优势产区研究
    1.5 酸枣仁采收及加工现状及研究
    1.6 中药饮片贮藏方法应用现状及中药养护新技术
        1.6.1 传统贮藏方法
        1.6.2 中药贮藏技术方法研究
    1.7 中药饮片规格等级标准现状及研究进展
        1.7.1 中药规格等级评价现状
        1.7.2 中药规格等级制定的相关研究进展
    1.8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应用和发展概况
    1.9 中药材质量变化机制研究
        1.9.1 氧化反应
        1.9.2 酶促反应
        1.9.3 梅拉德反应
        1.9.4 微生物转化
        1.9.5 化学成分转化
    1.10 环境因素对黄酮类成分、皂苷类成分的影响研究进展
        1.10.1 环境因素对黄酮类成分影响机制
        1.10.2 环境因素对皂苷类成分的影响机制
    1.11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及HPLC-ELSD指纹图谱的酸枣仁等级评价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样品来源
        2.2.2 仪器与试药
        2.2.3 水分测定
        2.2.4 总灰分测定
        2.2.5 浸出物测定
        2.2.6 外观指标性状测定
        2.2.7 酸枣仁皂苷A及斯皮诺素含量测定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水分、总灰分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指标测定
        2.3.2 外观性状指标测定
        2.3.3 酸枣仁皂苷A、斯皮诺素含量测定
        2.3.4 不同产区酸枣仁样品各项指标数据分析
        2.3.5 酸枣仁质量等级评价标准构建
        2.3.6 酸枣仁HPLC-ELSD指纹图谱的建立
    2.4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延安地区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质量差异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样品来源及处理方法
        3.2.2 仪器与试药
        3.2.3 酸枣仁粉末的颜色测定
        3.2.4 性状指标测定
        3.2.5 水分测定
        3.2.6 总灰分测定
        3.2.7 浸出物含量测定
        3.2.8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及分析
        3.3.1 不同采收期酸枣果实及酸枣仁的外观差异
        3.3.2 不同采收期的酸枣仁性状及色差变化
        3.3.3 不同采收时间酸枣仁的水分、总灰分及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差异
        3.3.4 不同采收时间酸枣仁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
        3.3.5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HPLC-ELSD指纹图谱评价
        3.3.6 基于HPLC-ELSD指纹图谱的不同采收期酸枣仁化学差异评价
    3.4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酸枣仁采后贮藏的质量变化及养护工艺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贮藏处理
        4.2.1 样品来源
        4.2.2 仪器与试药
        4.2.3 贮藏处理方法
    4.3 测定指标及方法
        4.3.1 水分测定
        4.3.2 总灰分测定
        4.3.3 浸出物含量测定
        4.3.4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4.3.5 数据处理
    4.4 结果及分析
        4.4.1 不同贮藏条件下酸枣仁的水分、总灰分及水溶性浸出物差异
        4.4.2 不同贮藏条件酸枣仁的有效成分含量变化
        4.4.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5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酸枣仁质量等级建立
    5.2 不同采收期酸枣仁质量差异研究
    5.3 不同环境因子对贮藏期酸枣仁的质量影响作用研究
    5.4 展望
缩略词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QTRA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天麻中6种活性成分方法的建立及云南省主产区天麻6种活性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天麻活性成分概况
        1.2 药理作用
        1.3 天麻的采收和加工的研究
        1.4 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醛和巴利森苷等检测方法研究
        1.5 样品的提取
        1.6 样品前处理
    2 研究意义
    3 研究内容和目的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研究方法
        2.1 仪器与设备
        2.2 材料与试剂
        2.3 QTRAP-LC-MS/MS检测方法的摸索
        2.4 方法学考察
        2.5 样品测定
        2.6 不同产区活性成分的主成分分析评价
        2.7 技术路线
        2.8 质量控制
结果与分析
    1 QTRAP-LC-MS/MS参数条件的优化
        1.1 质谱条件的优化
        1.2 色谱条件优化
        1.3 前处理的优化
        1.3.1 样品提取的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1.3.1.1 正交试验单因素实验优化
        1.3.1.2 正交实验多指标综合评分结果
        1.3.1.3 正交实验结果验证
        1.3.2 样品净化方法的选择
        1.3.3 前处理条件的确定
    2 方法学考察
        2.1 线性关系
        2.2 加标回收率
    3 检测结果
        3.1 样品含量测定与分析
        3.2 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天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陕西汉中天麻质量评价与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1.1 外观性状评价在中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1.2 电子鼻在中药材气味分析中的应用
        1.1.3 色差仪在中药材颜色分析中的应用
        1.1.4 中药材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1.2 天麻药材质量评价研究进展
        1.2.1 天麻的主要产区分布
        1.2.2 不同产区天麻的质量评价
        1.2.3 天麻的主要化学成分
        1.2.4 天麻的药理活性作用
    1.3 天麻产地加工工艺研究进展
        1.3.1 天麻产地加工的发展进程
        1.3.2 杀青工艺对天麻药材品质的影响
        1.3.3 干燥工艺对天麻药材品质的影响
        1.3.4 熏硫对天麻品质及安全性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论文总体设计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天麻药材外观性状评价与分析
        2.2.2 天麻药材主要化学成分评价与分析
        2.2.3 天麻药材安全性初步评价与分析
        2.2.4 天麻药材质量综合评价
        2.2.5 天麻药材产地加工工艺初探
    2.3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天麻药材外观性状评价与分析
    3.1 天麻的传统外观性状评价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数据处理
        3.1.4 结果与分析
    3.2 基于色差仪的天麻颜色分析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2.4 结果与分析
    3.3 基于电子鼻的天麻气味分析
        3.3.1 实验材料
        3.3.2 实验方法
        3.3.3 数据处理
        3.3.4 结果与分析
    3.4 天麻外观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3.4.1 基于天麻外观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4.2 基于天麻外观性状的相关性和OPLS-DA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天麻药材主要化学成分评价与分析
    4.1 天麻中水分、浸出物及2种主要活性成分含量分析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数据处理
        4.1.4 结果与分析
    4.2 天麻中巴利森苷类成分含量分析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2.4 结果与分析
    4.3 不同品种、等级和部位天麻化学成分及红外光谱分析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数据处理
        4.3.4 结果与分析
    4.4 天麻的特征图谱建立与分析
        4.4.1 实验材料
        4.4.2 实验方法
        4.4.3 数据处理
        4.4.4 结果与分析
    4.5 基于天麻主要化学成分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4.5.1 天麻主要化学成分的主成分分析
        4.5.2 天麻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和聚类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天麻药材安全性初步评价与分析
    5.1 天麻中重金属和二氧化硫残留分析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1.4 结果与分析
    5.2 “硫浸泡”处理对天麻安全性的影响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数据处理
        5.2.4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天麻药材的质量综合评价
    6.1 基于多元统计法的汉中市不同地区天麻质量评价
        6.1.1 实验方法
        6.1.2 数据处理
        6.1.3 结果与分析
    6.2 基于“外观-化学”的汉中天麻特征点分析
        6.2.1 实验方法
        6.2.2 数据处理
        6.2.3 结果与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天麻药材产地加工工艺初探
    7.1 杀青方法和时间对天麻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1.3 数据处理
        7.1.4 结果与分析
    7.2 不同炒制时间和温度对天麻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2.3 数据处理
        7.2.4 结果与分析
    7.3 不同杀青工艺下天麻的红外光谱分析
        7.3.1 实验材料
        7.3.2 实验方法
        7.3.3 数据处理
        7.3.4 结果与分析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8.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天麻全国产地适宜性区划及其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GMPGIS简介
2 方法
    2.1 采样点选择
    2.2 天麻全国产地生态适宜性分析
3 天麻栽培技术
    3.1 麻种选择
    3.2 繁殖方式
    3.3 共生菌筛选
    3.4 优良天麻品种选育
4 田间管理
5 采收与加工
6 讨论

(6)天麻的资源分布及采后现状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
2 品种
3 采收
    3.1 采收时间
    3.2 采收方式
4 初加工
    4.1 分级
    4.2 清洗
    4.3 蒸制
    4.4 干燥
        4.4.1 日晒法
        4.4.2 烘干法
        4.4.3 硫磺熏蒸法
        4.4.4 盐水腌制法
        4.4.5 真空冷冻法
        4.4.6 其他
5 包装
6 贮藏
    6.1 影响因素
    6.2 变质现象
    6.3 最佳贮藏条件
7 质量评价
8 结语及展望

(7)不同贮藏时间对天麻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制备
    2.4 测定法
3 结果
    3.1 不同贮藏时间对天麻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放置时间对天麻药用成分天麻素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方法对天麻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8)天麻商品规格变迁及其经验鉴别术语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麻商品规格与种质
    1.1 清代以前以红天麻为商品主流
    1.2 清代以后乌天麻逐渐成为主流商品之一
2 天麻的商品规格与采收时间
3 天麻的商品规格与加工
4 天麻的商品规格与不同产地
5 天麻传统经验鉴别术语的形成
6 经验鉴别术语与商品
    6.1 与真伪鉴别有关的鉴别术语
    6.2 与采收加工有关的鉴别术语
    6.3 “鹦哥嘴”与“红小辫”辨析
7 讨论
    7.1 天麻商品规格的演变
    7.2 天麻的经验鉴别术语增多与伪品增多时期同步
    7.3 经验鉴别术语与商品规格具有时代性

(9)不同采收期对天麻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方法
        1.2.1 处理方法
        1.2.2 采后指标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采收期对鲜天麻腐烂率的影响
    2.2 不同采收期对鲜天麻硬度的影响
    2.3 不同采收期对鲜天麻呼吸强度的影响
    2.4 不同采收期对鲜天麻含水量的影响
    2.5 不同采收期对鲜天麻淀粉含量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2.6 不同采收期对鲜天麻天麻素和腺苷含量的影响
    2.7 不同采收期对鲜天麻PPO活性和POD活性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10)基于电子鼻和GC-MS评价不同采收期天麻的芳香品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天麻的采收
        1.2.2 仪器测试条件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于电子鼻的数据分析
        2.1.1 Loading分析
        2.1.2 PCA分析
        2.1.3 LDA分析
    2.2 GC-MS 结果分析
        2.2.1 不同采收期天麻香气成分分析
        2.2.2 不同采收期天麻香气成分的对比及差异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四、天麻的科学采收及加工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天麻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王彩云,侯俊,黄晓旭,柳敏,王永,成忠均,李恒谦,张翔宇. 农业工程, 2021
  • [2]中药酸枣仁的规格等级建立及采收贮藏期关键因素研究[D]. 杜晨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QTRAP-LC-MS/MS定性定量检测天麻中6种活性成分方法的建立及云南省主产区天麻6种活性成分分析[D]. 张志清.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陕西汉中天麻质量评价与加工工艺研究[D]. 秦梦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天麻全国产地适宜性区划及其种植技术[J]. 王海峰,王超群,尉广飞,黄钦,张海珠,董林林. 中国现代中药, 2021(11)
  • [6]天麻的资源分布及采后现状调研[J]. 徐博,吴翠,李卓俊,宋平平,巢志茂.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1(07)
  • [7]不同贮藏时间对天麻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J]. 陆春云,聂鲜钰,林立,文大成,黄明进. 时珍国医国药, 2020(02)
  • [8]天麻商品规格变迁及其经验鉴别术语形成[J]. 韩晓静,程铭恩,袁媛,桂双英,彭华胜. 中国中药杂志, 2020(11)
  • [9]不同采收期对天麻贮藏品质的影响[J]. 曹森,巴良杰,潘成,马超,谢晓林,王瑞. 食品工业, 2019(12)
  • [10]基于电子鼻和GC-MS评价不同采收期天麻的芳香品质[J]. 曹森,赵成飞,马风伟,马超,李莹,王瑞. 北方园艺, 2019(19)

标签:;  ;  ;  ;  ;  

天麻的科学采收加工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