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MS法测定狗血浆中银杏内酯A和B

GC-MS法测定狗血浆中银杏内酯A和B

一、GC-MS测定家犬血浆中银杏内酯A、B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1](2020)在《白果止咳化合物GK-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果(Ginkgo Semen)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Ginkgo bilobo L.的干燥成熟种子,首载于《日用本草》。白果是常用的有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具有敛肺定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多咳喘等症。目前有关白果止咳作用物质基础的报道较少,课题组前期基于白果的止咳作用,从白果中分离得到了化合物(2-1-((2R,3R,4S,5S,6R)-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1H-吲哚-3-基)乙酰基)-L-天冬氨酸(GK-A),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该化合物有明显的止咳作用,有开发为止咳新药的潜力。为了解GK-A在体内的处置过程,本文以GK-A为研究对象,对GK-A在体内的药动学、肠吸收、组织分布、体内外代谢和排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以阐明GK-A的体内处置过程,为GK-A及白果的深入研究和止咳新药的研究开发奠定实验基础。1.GK-A的分离纯化首先利用大孔树脂纯化出白果中GK-A含量高的活性部位,再利用制备色谱反复纯化,制备出纯度≥98%的GK-A约5 g,为GK-A的药代动力学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样品基础。2.GK-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首先建立了 U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GK-A含量的方法,以异槲皮苷为内标,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K-A在浓度为37.5-7500.0n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LLOQ)为37.5 ng·mL-1,回收率>85%,建立的方法专属性好,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无明显的基质效应。大鼠分别灌胃剂量为15、30、60mg·kg-1的GK-A和静脉注射剂量为1 mg·kg-1的GK-A后测定给药后大鼠体内GK-A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和绝对生物利用度。灌胃后GK-A各浓度(15、30、60 mg·kg-1)的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 1.667±0.683,1.500±0.447,1.500±0.447h,各浓度(15,30,60 mg·kg-1)的半衰期(t1/2)分别是 0.429±0.089,0.682±0.571,1.619±1.271 h,静脉注射的t1/2是0.500±0.037 h。研究结果表明经灌胃给予的GK-A在大鼠体内吸收较慢,消除速度快,绝对生物利用度低1.83±0.09%。3.GK-A的吸收研究首先利用HPLC研究了 GK-A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GK-A在不同pH的缓冲溶液(pH 1.2、6.8、7.4)、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小肠道内容物中稳定性良好,而在大鼠肠道内容物中有部分的降解。接着利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GK-A在大鼠各个肠段中的吸收行为,利用HPLC测定不同时间点灌流液中GK-A的浓度,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结果表明GK-A在大鼠的各个肠段都有一定的吸收,无特异性的吸收部位,属于难吸收成分。在pH 6.5和7.4的灌流液中GK-A的吸收无显着差异;加入P-糖蛋白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抑制剂吲哚美辛后GK-A的吸收参数无明显变化,说明GK-A不是P-糖蛋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的底物。4.GK-A的组织分布研究首先研究了 GK-A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建立了UPLC-MS/MS测定磷酸盐缓冲液(PBS)中GK-A含量的方法,以异槲皮苷为内标,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K-A在浓度为25.0-2500.0 n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25.0ng·mL-1,回收率>85%,方法的专属性好,精密度、准确度和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结果表明GK-A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为34.0±2.2%,属于低强度的结合,在研究的范围内无浓度依赖性。接着建立了 UPLC-MS/MS测定大鼠组织(心、肝、脾、肺、肾、脑、胃)匀浆中的GK-A含量的方法,以(2-(1-((2R,3R,4S,5S,6R)-3,4,5-三羟基-6-(羟甲基)四氢-2H-吡喃-2-基)-1H-吲哚-3-基)乙酰基)-L-谷氨酸(GK-2)为内标,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K-A在浓度为0.018-4.500μ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0.018 μg·mL-1,回收率>70%,方法的专属性好,精密度和准确度,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无明显的基质效应。静脉注射给予大鼠剂量为1 mg·kg-1的GK-A后,测定不同组织中GK-A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GK-A在大鼠体内分布广泛,给药后0.5 h即可在除脑组织外各组织中检测到GK-A,其中在肾组织中分布量最大,推测吸收入血的GK-A可能主要经过肾脏排除体外,由于在脑组织中检测不到GK-A,推测GK-A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GK-A在组织中消除速度快,给药6h后基本从各组织中消除完全,说明GK-A不易在组织内蓄积。5.GK-A的代谢研究利用UPLC-QTOF-MS/MS研究了 GK-A在体内外的代谢情况。分别收集GK-A与肠道菌群体外孵育的孵育液,给药后大鼠的尿液、粪便和胆汁,根据GK-A在质谱中的裂解规律,共鉴定出GK-A的4个代谢物,其中肠道是GK-A发生代谢转化的主要场所。GK-A的代谢反应类型包括脱糖代谢反应,羟基化反应,甲基化反应和水解反应。6.GK-A的排泄研究建立了 UPLC-MS/MS测定大鼠胆汁和尿液中GK-A含量的方法,以GK-2为内标,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K-A和MS1在浓度为0.12-15.00 μ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0.12 μg·mL-1,回收率大于85%,方法的专属性好,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无明显的基质效应。灌胃给予大鼠剂量为15 mg·kg-1的GK-A,在给药后的0-72 h,GK-A在大鼠尿液累计排泄率为0.58±0.26%;灌胃给予大鼠剂量为15 mg·kg-1的GK-A,在给药后的0-24 h,在大鼠胆汁中累计排泄率为0.95±0.27%。接着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合成了GK-A在体内的主要代谢物MS1,然后利用UPLC-MS/MS的方法测定了大鼠粪便中GK-A和MS1的含量,以GK-2为内标,采用电喷雾(ESI)离子源,在负离子模式下用多反应离子监测(MRM)进行测定。结果表明GK-A在浓度为0.12-30 μg·m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定量下限为0.12μg·mL-1,回收率大于85%,方法的专属性好,精密度、准确度,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无明显的基质效应。灌胃给予大鼠剂量为15 mg·kg-1的GK-A后,以GK-A的总量计算,在给药0-72h后GK-A在大鼠粪便中的累计排泄率为59.83±6.48%,说明粪便排泄是GK-A灌胃给药后的主要排泄途径。综上所述,白果中止咳化合物GK-A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在模拟胃肠道环境中稳定,但在大肠内容物中会发生一定的降解,不易被吸收。吸收入血的GK-A有中低强度的血浆蛋白结合,吸收入血后在各个组织中均有一定的分布,在肾组织中的分布量最大,但难以透过血脑屏障分布到脑组织中。GK-A主要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发生代谢,口服GK-A后主要经粪便排出体外。

张彩云[2](2019)在《葫芦茶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葫芦茶苷是从植物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 Linn.)分离、提纯出来的,全称为3,5-二羟基苯基-6-O-反式-对羟基肉桂酰基-β-D-葡萄吡喃糖苷。它是一种苯丙素苷的化合物。近年来研究发现葫芦茶苷具有降血糖及抗肝炎等生物活性,但对其在动物和人的体内研究,尤其药代动力学的研究,仍为空白。本课题首先从植物葫芦茶提取、分离、纯化、鉴定出葫芦茶苷,然后将其用于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建立专属、灵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用于测定大鼠血浆的葫芦茶苷原形及其主要代谢物,考察组织中葫芦茶苷的分布情况,以获得葫芦茶苷在SD大鼠的体内药动学行为,为中草药葫芦茶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实验建立了适用于检测SD大鼠血浆中的葫芦茶苷的LC-MS/MS法。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源),负离子化模式,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监测(MRM);用于定量的离子对m/z433.3→m/z125.2(葫芦茶苷)和m/z301.1→m/z151.0(内标,槲皮素)。液相条件:色谱柱为 SynergiTM Fusion-RP 80A C18(4 μm,2.10 mm i.d × 50 mm,美国Phenomenex公司);柱温为40℃;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甲醇(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5 mL/min。经方法学验证,血浆中内源性物质不干扰葫芦茶苷及内标槲皮素的测定;葫芦茶苷在血浆中浓度范围1~2000 ng/mL内,线性良好(r>0.99);定量下限为1 ng/mL。准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稳定性等良好,满足生物样品定量分析的要求。对SD大鼠灌胃给药和静脉给药后血浆中葫芦茶苷进行检测,应用DAS3.2.8软件处理,药动学结果显示:单次灌胃给葫芦茶苷25mg/kg 后,血浆中葫芦茶苷 t1/2z为(2.51±2.21)h,Tmax 为(0.25±0.08)h,Cmax 为(6.01±2.15)ng/mL;单次静脉给药5 mg/kg后,血浆中葫芦茶苷的t1/2z为(1.27±1.19)h,Tmax 为 0.08h,Cmax 为(109.77±4.29)ng/mL。然后建立测定组织中葫芦茶苷浓度的LC-MS/MS法:脑、心、肝、脾、肺、肾、胃、小肠、骨骼肌、体脂和睾丸的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线性范围浓度为5~2000ng/mL(r>0.99);定量下限均为5 ng/mL;肝与肾组织的精密度、准确度、基质效应、提取回收率、稳定性均符合生物样品定量分析要求。静脉给药(5 mg/kg)后组织测定数据表明,葫芦茶苷主要分布在肾、心、脾、肺、肝、小肠和骨骼肌,给药2 h后点各组织未检出葫芦茶苷。最后建立用于测定血浆中葫芦茶苷代谢物对羟基桂皮酸的LC-MS/MS法:对羟基桂皮在血浆中浓度范围10~2000 ng/mL内,线性良好(r>0.99);定量下限10 ng/mL;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稳定性等均符合生物样本定量分析要求。应用DAS3.2.8对血浆中对羟基桂皮酸浓度进行处理,得到其药代学结果:单次静脉给药5 mg/kg的t1/2z为(0.86±0.58)h,Tmax 为 0.08 h,Cmax 为(1536.45±193.93)ng/mL;单次灌胃给葫芦茶苷20、25 mg/kg后,血浆中对羟基桂皮酸的t1/2z为1.24~1.67 h,Tmax为1.15~1.25h,平均 Cmax 分别为 452.98、837.75 μg/mL,平均 AUC0-t 分别为 1138.75、2027.58 h·ng/mL,Cmax和AUC0-t均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大。实验结果:(1)从葫芦茶提取物中得到纯度大于95%的葫芦茶苷,可用于药代试验;(2)用于测定SD大鼠血浆中葫芦茶苷的LC-MS/MS方法准确可靠,稳定性良好,可重复;SD大鼠灌胃给予葫芦茶苷,血浆中只检测到少量的原形,葫芦茶苷血浆末端消除半衰期为(2.51±2.21)h;而静脉给药其半衰期为(1.27±1.27)h。(3)采用本法测定SD大鼠组织中葫芦茶苷,该法灵敏、准确可靠。葫芦茶苷主要分布在肺、肾、心、肝、脾、骨骼肌和小肠,脑几乎未检测到。给药后30min不同组织的分布浓度从高到低排列为肾、脾、肺、心、骨骼肌、肝、小肠;给药2 h后,各个组织均未检测到葫芦茶苷,说明该供试品在SD大鼠体内无蓄积。(4)应用LC-MS/MS法测定SD大鼠血浆中葫芦茶苷的代谢产物对羟基桂皮酸,方法可行,稳定性良好。灌胃(20、25 mg/kg)和尾静脉(5 mg/kg)给予葫芦茶苷后,对羟基桂皮酸在血浆的t1/2分别为(1.24~1.67)h和(0.86±0.58)h。单次灌胃给葫芦茶苷20~25mg/kg剂量范围,血浆中对羟基桂皮酸的Cmax和AUC0-t均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大。本课题建立LC-MS/MS检测方法及其葫芦茶苷的药代动力学结果,为葫芦茶及其苷的体内体外代谢等评价提供依据,为其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YARO PETER[3](2019)在《药物转运体在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药代动力学与肾脏排泄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银杏(Ginkgo biloba L.)是一种植物药,数世纪以来,因其药用特性在国际上备受关注,银杏叶制剂已被证明可用于临床治疗。因此,在过去几年中,银杏及其它植物药作为膳食补充剂的使用量急剧增加,银杏叶的市场规模逐年增长,这使得银杏叶成为美国和欧洲最畅销的膳食补充剂之一。同时,植物药使用量的激增,也引起了人们对此类制剂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注。据报道,银杏叶提取物中含有60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作为主要活性成分的萜烯内酯占总生物活性成分的5~7%,可用于临床治疗,并且其药理活性与黄烷醇苷的协同作用有关,黄烷醇苷占总银杏叶提取物中生物活性成分的22~27%。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GBE)的药理活性成分包括银杏内酯A、B、C和银杏内酯。萜烯内酯已被用于保护心脑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和阿尔茨海默病。它是一种强效的抗氧化剂,能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据报道,银杏内酯对其他病症也有治疗效果,包括缺血性脑损伤,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和炎症。近年来,在不同的细胞和动物模型中发现银杏叶提取物的抗癌作用与其抗氧化、抗血管生成和基因调控活性有关。然而,直到最近才有关于这些天然产物及其口服后代谢物的吸收、代谢、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的研究。为了更合理的使用植物药,了解其在生物体中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包括体内的代谢途径和动力学,这些通常是由药物代谢酶或药物转运蛋白介导的。人体禁食状态下银杏内酷的生物利用度很高,Fourtillan等人报道了 口服给药后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80%、88%和79%,它们广泛分布于人体不同的组织中,当大剂量给与上述化合物后,经尿液排泄的量基本不变,银杏内酯A为72.3%、银杏内酯B为41.4%和白果内酯为31.2%。给药后6小时内,组织浓度下降较快,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代谢物主要通过尿液、粪便和胆汁排出。这些生物学过程表明,药物代谢酶和药物转运蛋白参与这些化合物的处置过程。银杏内酯为亲脂性化合物,内酯环的存在使其在人体生理pH下易于电离,这预示银杏内酯可通过被动扩散作用摄取或外排。药物转运蛋白与药物的吸收、分布、消除有关,并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膜转运蛋白能显着影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功效,近年以来,有许多相关研究报道了基于转运蛋白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因此,研究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与药物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了解药物转运蛋白在这些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中的作用,对避免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关于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药代动力学与转运蛋白关系的相关信息较少。本研究采用体外和体内模型,评价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与不同组织(尤其是肾脏和大脑)上表达的药物摄取和外排转运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这些转运蛋白在银杏内酯的组织分布和排泄中的作用,并对转运机制进行研究。一、测定生物样品中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UP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无论是在体外还是在体内研究植物药与药物转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需要准确地测定生物基质中化合物的浓度。质谱是测定生物样品中药物含量的一种灵敏、特异的方法。因此,我们建立并验证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用于同时定量细胞裂解液、大鼠血浆、组织和尿液中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含量。我们优化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可去除空白基质中的干扰物,使用50 μM抗坏血酸预处理样品并在复溶溶剂中加入抗坏血酸和甲酸显着降低了基质效应,并增加了样品稳定性,采用甲基叔丁基醚进行液-液萃取。银杏内酯及白果内酯分析,使用Zobrax RRHD柱(extend-C18 1.8μm,3.0 x 100mm),以乙腈:水(含1%甲酸)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多反应监测在负离子扫描模式下进行分析。为进行体内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与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大鼠血浆、肾、肝、心、肺、脑和尿液中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含量测定的UPLC/MS-MS方法。大鼠血浆及组织匀浆液的色谱图中不含干扰峰,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1000 ng/mL,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定量下限(LLOQ)均为4 ng/mL;在3种QC浓度下准确度为85.0%~1 14.9%,精密度RSD<7.32%;回收率(除银杏内酯C)在77.3 8%~107.4%之间;基质效应在92.1%~116.0%之间。以血浆、肾脏和脑为基质代表,进行了短期室温、长期低温贮存、自动扩增条件和冻融循环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除在短期室温贮存条件下血浆中的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稳定较差外,其他条件下,化合物稳定性良好;因此,样品制备后,立即测定。该方法测定细胞裂解液中的化合物时,空白细胞裂解液没有干扰,在质量浓度20~5000 nM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校准曲线上对照品的最低浓度20 nM为检测方法的定量下限LLOQ,三种QC浓度下该方法的准确度为88.3~126.6%、精密度RSD<11.0%、回收率为94.3%~105.9%、基质效应为93.8%~111.0%。样品稳定性试验表明,上述化合物的短期室温、自动进样器、反复冻融、-20℃长期贮存及储备液中稳定性良好。二、大鼠体内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应用建立的UPLC/MS-MS方法测定了大鼠体内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浓度,并对其进行了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可迅速进入体内循环系统(口服给药后5min即可在血液中检测到),银杏内酯A、B、白果内酯的血药浓度在1.5 h达到峰值。上述化合物迅速吸后在大鼠血浆中消除较为缓慢。银杏叶提取物(GBE)按照60mg/kg的剂量经口给药后,我们发现银杏内酯C在大鼠血浆中的浓度较低,仅在前几个采样时间点可检测到。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好,分布广泛,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浓度较高,而在脑中分布量较低。对白果内酯和含白果内酯提取物的比较研究表明,提取物中的白果内酯在大鼠血液中的含量较高,其Cmax、AUC和生物利用度均显着高于单用白果内酯。三、OAT1/3对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药代动力学及处置的影响OATs在肾脏的分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类转运体的活性变化可引起许多药物的清除及其功能改变,进而导致药代动力学的变化。萜烯内酯类化合物主要通过肾脏途径消除,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在生理pH条件下易于电离,因此我们推测,肾脏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1(OAT1)和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3(OAT3)可能参与它们的肾脏消除过程。本文应用过表达OAT1或OAT3的MDCK及人胚肾293(HEK293)细胞系考察了这两种转运体对这些化合物的摄取情况,揭示OAT1/3在转运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中的作用,以及OAT1/3抑制剂对这些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尿排泄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为明确转运蛋白的作用,我们研究了银杏内酯或白果内酯与OAT1/3之间的体外相互作用,以确定银杏内酯或白果内酯是否是这些转运蛋白的底物。即确定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是否为转运蛋白为底物,何种化合物不能通过OAT1/3转运。MDCK-OAT1细胞对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摄取与MDCK-mock细胞的摄取有显着性差异,这表明OAT1参与了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转运。MDCK-OAT1细胞对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摄取量分别比MDCK-mock高3倍、4倍和3倍。该结果说明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可能是OAT1的底物。当MDCK-OAT1细胞预先与OAT抑制剂1mM丙磺舒孵育时,可显着降低或抑制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摄取。这进一步表明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是OAT1的底物。同样地,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在HEK293-OAT3细胞的摄取量比HEK293-mock细胞高5~7倍,这也表明OAT3能够摄取这些化合物。并且,在丙磺舒存在的情况下,OAT3介导的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细胞摄取量显着降低。同时,通过浓度依赖性转运实验进一步证明了 OAT1和OAT3介导了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转运。通过浓度依赖性转运实验进一步表明OAT1和OAT3介导了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转运。OAT3转运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速度是OAT1的2倍左右。此外,OAT1/3转运银杏内酯A和B的速度是白果内酯的3倍左右。总体而言,OAT1/3优先转运银杏内酯A和B。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可通过OAT1/3转运排出肾脏,预测这些转运蛋白在上述化合物的PK过程中发挥作用。上述体外实验数据表明,相较于白果内酯,OAT1/3更易于转运银杏内酯A和B,推测OAT1在银杏内酯的肾排泄中较OAT3发挥更大作用。在体外试验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大鼠模型的验证实验。以100 mg/kg给与大鼠银杏叶提取物,提前15 min给予大鼠OAT1/3抑制剂丙磺舒(50mg/kg)后,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血浆浓度显着升高。丙磺舒可使其在大鼠中银杏内酯 A、B 和白果内酯的 AUC 显着增加(893.48 1123.85、314.91 505.74 和2724.97 3096.40 μg/L*h)。预先给与丙磺舒后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大鼠的肾清除率明显降低。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PK参数AUC、Cmax和t1/2有显着性差异。当给与大鼠丙磺舒后,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AUC0-T分别下降了 1.4、3.1和1.2倍。未给予丙磺舒组的大鼠肾脏中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量高于给与丙磺舒组,这是由于上述化合物从血液摄取至肾细胞时转运体未受到抑制。与给与丙磺舒组大鼠相比,未给与组大鼠体内银杏内酯的Cmax分别为A,B和白果内酯增加1.8倍,2.4倍和1.5倍。为了进一步探究银杏内酯A、B、C或白果内酯与丙磺舒之间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我们还对口服联合用药后的银杏内酯A、B、C或白果内酯的肾排泄情况进行了评估。当单独给药时,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在36h内的累积尿液排泄量分别为22.0%、79.0%、5.0%和55.0%。当共同给予银杏叶提取物(GBE)和丙磺舒时,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累积尿排泄分别降至13.0、59.0、7.0和 32.0%。四、OCT2、MATE1和MATE2-K与银杏内酯及白果内酯转运的关系肾脏中还表达其它转运蛋白,它们也可能涉及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排泄和转运,可能与OAT1/3一起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影响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鉴于OAT1/3是肾近小管细胞基底外侧的摄取转运蛋白,我们推测,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肾小管转运可能涉及多个药物转运体。为此,我们应用过表达药物转运体的MDCK细胞,研究了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与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2)、毒素外排转运蛋白1(MATE1)和2-K(MATE2-K)的作用。将上述细胞接种于24孔细胞培养板上,待细胞生长至紧密的单层,验证细胞功能。然后考察银杏内酯及白果内酯是否为药物转运体的抑制剂,并以此作为筛选底物的基础,并考察了 OCT2、MATE1和MATE2-K对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转运特征。MATE1和MATE2-K对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转运作用十分明显。实验结果表明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均为MATE1/MATE2-K的低亲和力底物,Km值为511~2229μM。银杏内酯A和B与MATE1相互作用时,其清除率(CL)值分别为1.29μL/mg蛋白/min和1.20 μL/mg蛋白/min,银杏内酯A的清除率(0.8 μL/mg蛋白/min)高于MATE2-K,表明MATE1在银杏内酯A和B的转运中起到了更大作用。然而,对于白果内酯,MATE1和MATE2-K的Km分别为1476 μM和1375 μM,这表明白果内酯与上述转运体的亲和力相似。此外,它们的转运效率基本相同(0.3 μμL/mg蛋白/min),这表明两种转运蛋白作为其底物在摄取白果内酯方面具有相似性。综上所述,研究结果表明MATE1/2-K参与了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转运及肾消除过程。当银杏内酯及白果内酯的浓度为100μM时,可以抑制MATE1及MATE2-K介导其经典底物1-甲基-4-苯基吡啶离子(MPP+)转运。而临床数据表明,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平均血浆浓度分别在42~105 nM、22~43 nM和58~180 nM之间。因此,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能对MATE1及MATE2-K的抑制作用可能没有临床意义。五、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在HBMEC和MDR1 BCRP-,MRP2-过表达细胞的透过性我们应用HBMEC模拟BBB模型,并用于评估了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细胞透过性。本研究还考察了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与在脑中高表达的外排转运蛋白的相互作用。在HBMEC单层的双向转运实验中,银杏叶提取物(GBE)的给药浓度为100μg/mL,并检测了给与0.1 mM维拉帕米后,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在HBMEC细胞中的转运是否受到影响。此外,我们测定了过表达MDR1、BCRP和MRP2的MDCK细胞中的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浓度。同时也考察了大鼠按照100 mg/kg单次灌胃给与银杏叶提取物(GBE)后,其脑组织中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浓度。实验结果显示,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外排率在1.67~2.37之间,表明HBMEC细胞中存在的药物转运体介导了上述化合物的外排。在HBMEC细胞模型BL-AP转运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实验中,当与维拉帕米(MDR1的经典抑制剂)一起孵育时,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外排量被显着抑制。积聚实验中,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与MDR1、BCRP和MRP2细胞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MDR1可介导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外排,并且这种现象可被维拉帕米抑制,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 MDR1参与其转运。而在LLCPK1-BCRP和MDCK-MRP2及其相对应的LLCPK1-mock和MDCK-mock细胞之间,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积聚量没有差异。在大鼠灌胃给药后5min,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的脑-血浆比分别为1.02、4.01和1.28,在1 h后脑-血浆比急剧下降至0.06、0.11和0.08。综上所述,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在脑内生物活性低可能是由于MDR1介导其外排引起的。六、总结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并验证了银杏内酯A、B和白果内酯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方法,可用于评估药物转运蛋白在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药代动力学、分布和肾排泄作用。结果表明,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的肾脏消除有转运体参与,摄取和外排转运蛋白均发挥了作用。位于肾小管细胞的基底外侧膜的OCT2,OAT1和OAT3介导了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从血液至近端肾小管细胞中的摄取,外排转运蛋白MATE1和MATE2-K以及MDR1介导了上述化合物从近端肾小管细胞至尿液的转运。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OAT1/3的活性可影响大鼠中银杏内酯A、B、C和白果内酯的药代动力学。另一方面,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在大鼠脑中的分布较少,MDR1的外排作用可能是其在大鼠脑中分布量低的原因。

柴战欣,宋英,高彩芳,王建新[4](2018)在《国产与进口银杏叶片萜类内酯Beagle犬生物利用度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国产与进口银杏叶片在Beagle犬体内的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方法 Beagle犬分别ig国产与进口银杏叶片后,取血测定。采用LC-MS检测Beagle犬血浆中银杏叶片萜类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的含量,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采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Beagle犬ig国产银杏叶片(80 mg/kg)后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和白果内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51.64、19.86和72.90 ng·h/m L,而ig进口银杏叶片(80 mg/kg)后三者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69.98、24.35和169.60 ng·h/m L。根据2种制剂中3种成分的含量,国产银杏叶片中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白果内酯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7.77%、33.70%和95.98%。结论 Beagle犬ig国产银杏叶片后的萜类内酯生物利用度显着低于进口银杏叶片。

刘德俊,臧程,田义超,潘经媛,徐凌云[5](2018)在《平衡透析法结合GC-MS测定银杏内酯B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文中提出为了测定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与不同种属血浆蛋白的结合率,采用平衡透析法平衡72 h,取透析袋内外两侧的液体加入内标物银杏内酯A,乙醚液液萃取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GB浓度。GB在浓度为1、2、4μg/mL时与大鼠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分别为(16.4±5.3)%、(16.9±5.3)%和(21.3±2.8)%;与犬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分别为(14.8±8.3)%、(20.1±6.3)%和(22.4±5.0)%;与健康人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分别为(19.3±6.8)%、(19.9±2.9)%和(21.9±7.1)%。在1-4μg/mL浓度范围内,GB血浆蛋白结合率在14.8%-22.4%,各种属蛋白结合率无明显剂量依赖性,各种属间无显着差异性。GB蛋白结合率较低,约80%以游离药物形式存在。

原会俊[6](2016)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在大鼠血浆和脑脊液的成分辨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1实验目的本文采用健康大鼠作为研究对象,以UPLC-Q-TOF-MS和UPLC-QQQ-MS质谱为分析手段,建立血浆及脑脊液的指纹图谱,分析银丹心脑通吸收入血和进入脑组织的成分;同时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吸收入血主要药效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及脑组织和脑脊液中的分布规律,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辨识银丹心脑通软胶囊体内的有效成分,为阐明其药理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以上研究结果如下:2实验方法和结果2.1基于UPLC-Q-TOF-MS手段,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血浆和脑脊液指纹图谱研究本实验采用UPLC-Q-TOF-MS,对灌胃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后大鼠的血浆和脑脊液样品进行了测定,从血浆样品中共鉴别出18个原型化合物,其中银杏内酯4个,三羧酸类1个,酚酸类5个,二萜醌类4个,皂苷类4个;从脑脊液样品中检测出来7种成分,均来自于血浆中的原型化合物。从血浆和脑脊液中的鉴别出的化合物对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作用提供了实验依据。2.2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根据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9种成分的Tmax分别为:银杏内酯A 0.75 h,银杏内酯B 1.00 h,银杏内酯C 1.50 h,白果内酯0.75 h,槲皮素0.33 h,山奈酚0.50h,异鼠李素0.33 h,丹参酮ⅡA 0.25 h,丹酚酸B 0.75 h;9种成分的Cmax和AUC0-t分别为:银杏内酯A 76.31 ng·m L-1和490.92 ng·m L-1·h-1,银杏内酯B 76.54 ng·m L-1和610.18 ng·m L-1·h-1,银杏内酯C 35.35 ng·m L-1和281.80 ng·m L-1·h-1,白果内酯48.70 ng·m L-1和365.97 ng·m L-1·h-1,槲皮素45.02 ng·m L-1和410.34 ng·m L-1·h-1,异鼠李素27.85 ng·m L-1和319.17 ng·m L-1·h-1,山奈酚49.90 ng·m L-1和401.33ng·m L-1·h-1,丹参酮ⅡA 38.34 ng·m L-1和167.20ng·m L-1·h-1,丹酚酸B 32.00ng·m L-1和118.17 ng·m L-1·h-1;9种成分的T1/2从2.69 h到12.17 h。根据UPLC-MS/MS的实验结果,发现黄酮类成分和丹参酮ⅡA Tmax相对较小,吸收速度快,入血后能迅速达峰;银杏内酯类成分和丹酚酸B吸收相对较慢。9种成分的MRT均大于5h,最高可达17 h,故一日三次能保证使大部分成分达到稳态血药浓度,为其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实验依据。从9种成分的Cmax以及AUC可以看出,虽然9种有效成分在体内含量均不是很高,但其药理作用的发挥,可能与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有关。2.3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在大鼠脑组织和脑脊液中分布实验结果显示,在脑组织中没有检测到黄酮类成分,原因可能是其在血浆中与葡萄糖醛酸和硫酸酯键结合后影响其透过血脑屏障。丹酚酸B也未检测出来,因为其为水溶性成分,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比脂溶性成分差,其提取回收率不高且最低检测限比较高,影响含量的准确测定。脑组织中成分含量较血浆中均有所下降,银杏内酯类成分在1 h时含量最高;丹参酮ⅡA含量相对较低,能很快吸收入脑,在30 min含量最大,且在6小时内均能检测到,提示各成分在脑组织中驻留时间较长。脑脊液中各成分含量远小于脑组织中的,这可能是因为脑组织和脑脊液之间屏障的存在。3结论综上,口服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后,在血浆和脑脊液中鉴别出了多种成分,揭示了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药效物质可能主要来自银杏和丹参。对银杏和丹参中的9种成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了药时曲线并且研究了其中几种成分在脑组织、脑脊液中的分布情况,得出了9中成分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为阐明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和药理作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刘慧敏[7](2014)在《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溶出度和Beagle犬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银杏在地球上已经有约2亿年的历史,2000年前人们就发现银杏叶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对于老年痴呆、防治记忆力下降和心脑血管疾病等都具有显着的疗效。本实验通过比较四种已经上市的银杏叶提取物固体口服制剂的体外溶出度和体内药动学,比较不同制剂之间的差异,并通过反卷积分法建立了四种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中四种萜内酯成分的体内外相关性。1文献综述本部分综述了银杏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银杏叶提取物和其制剂的发展包括银杏叶提取物的相关制剂药动学的研究进展,药物体外释放与体内药动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等。2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溶出度比较本部分选择对四种银杏叶提取物制剂(分散片-银欣可、滴丸-傲士、普通片-金纳多和普通片-依康宁)中的4种萜类内酯化合物白果内酯Bilobalide(BB)、银杏内酯A Ginkgolides A(GA)、银杏内酯 B Ginkgolides B(GB)、银杏内酯 C Ginkgolides C(GC)进行体外溶出度实验,并用相似因子法f1、f2评价了四种制剂两两之间溶出曲线的相似性,探讨不同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除银欣可与傲士中BB的溶出曲线相似因子f1=9.15、f2=59.14具有相似性外,银欣可与傲士的其他成分及其他制剂两两之间各个成分都不相似(f2<50),银杏内酯A、B、C在四种制剂之间都不相似(f2<50)。提示银欣可、依康宁、金纳多和傲士在体内的过程可能具有较大的差异。3银杏叶提取物中7种主要有效成分在Beagle犬血浆中的UP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与验证本部分应用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技术(UPLC-MS/MS)建立了快速、灵敏、准确地同时检测血浆中3种银杏叶黄酮成分槲皮素Quercetin(QCT)、山柰酚Kaempferol(KMF)、异鼠李素Isorhamnetin(ISR)和4种萜类内酯化合物白果内酯Bilobalide(BB)、银杏内酯A Ginkgolides A(GA)、银杏内酯B Ginkgolides B(GB)、银杏内酯 C Ginkgolides C(GC)浓度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专属性、回收率、基质效应,日内、日间精密度,6 h室温稳定性和6 h、12 h的进样器内稳定性均符合要求。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 柱(100 mm×2.1 mm,1.7μm),柱温 40。℃,进样器温度 10。℃,流速为0.4 mL·min-1,流动相:A0.1%甲酸水,B乙腈,梯度洗脱0-1 min95%A,1-1.5 min 95%-60%A,1.5-3 min 60%-57%A,最后1min回到95%A,分析时间4 min。4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Beagle犬口服给药后药动学比较通过比较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Beagle犬口服给药后药动学可知,制剂因素对不同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中各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吸收都有影响。总体来说,分散片(银欣可)和滴丸(傲士)较普通片剂(金纳多和依康宁)而言,对银杏叶提取物制剂中黄酮类成分的吸收更好,且以槲皮素最为明显;萜类内酯成分的吸收情况普通片剂较分散片和滴丸有显着优势。另外,滴丸较其他三种制剂而言,各黄酮类成分和萜类内酯均有一定速释效应,且对黄酮类成分速释作用较为显着(P<0.05)。固体分散体(银欣可和傲士)中黄酮类成分的吸收情况更好,但萜类内酯却以普通片剂更好,这可能会影响不同银杏叶提取物制剂的临床疗效。5体内外相关性分析采用反卷积分法(Deconvolution)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中萜类内酯的体内外相关性,采用kinetica4.40软件进行分析,以累积溶出百分率F表示体外溶出,以各个时间点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表示体内吸收,各个时间点的AUC占AUClast的比值用 Fraction Input(R)表示。本实验采用反卷积分法研究银杏叶提取物中四种萜类内酯成分的体内外相关性,根据实验数据可看出银杏内酯A、B、C在四种不同制剂中均能表现出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属于点对点相关,符合A水平相关。即通过体外溶出度的测定可以预测银杏内酯A、B、C在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张丽红[8](2014)在《养血注射液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养血注射液是常用的活血化瘀类中药川芎和丹参的化学结构明确的药效物质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等组成的组分中药制剂,本文主要从处方前研究、制备工艺优化、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药效学试验、药代动力学等五个方面进行研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理化性质,以4种成分的理化性质为基础,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并开展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测定养血注射液中各成分的含量。采用单因素考察结合正交设计法,以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含量和注射液的渗透压摩尔浓度为指标,筛选附加剂乙醇、硫代硫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用量,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附加剂的优化组合为乙醇、硫代硫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用量分别为:2.0%、0.10%、0.03%。进行了原料药的含量测定及注射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结合初步稳定性试验结果,拟定养血注射液中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标示量分别为100mg、30mg、25 mg、11 mg,各成分含量为标示量的95%~105%视为合格。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以血常规、全血粘度(低、中、高切)、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指标,评价养血注射液改善大鼠血液流变性、降血脂的效果。结果显示:养血注射液具有降低高脂大鼠HGB、HCT、低切全血粘度、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作用,给药前排出少量血液效果更好。建立了简单、灵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测大鼠和Beagle犬血浆中阿魏酸钠、盐酸川芎嗪、丹参素钠、丹参酮ⅡA磺酸钠浓度,同时,建立吸波面积法用于测定血浆中混合药物总浓度,研究养血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大鼠和Beagle犬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和前肢静脉滴注的途径给予养血注射液,在设定的时间点采血,分离血浆,沉淀蛋白后,用已建立的方法进行分析,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97软件拟合后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HPLC法结果显示:养血注射液中阿魏酸钠和盐酸川芎嗪在大鼠和Beagle犬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符合单室模型,丹参素钠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符合二室模型。吸波面积法结果显示:养血注射液在大鼠和Beagle犬体内药代动力学行为均符合单室模型。

徐攀[9](2014)在《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脑中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脑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存在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三大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其中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病率最高,临床常导致昏迷、偏瘫口、外伤头痛、神志昏迷、头痛呕恶、昏迷抽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醒脑静(XNJ)是基于中医古方安宫牛黄处方精简而来,由麝香、艾片、栀子、郁金配伍而成,有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开窍醒脑的功效。醒脑静注射剂用于脑中风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因中药注射剂安全性、方便性及价格高等方面的局限,醒脑静已被改造制得固体口服制剂。本课题就在前期药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醒脑静口服制剂的药代动力学(PK)及药效动力学(PD)特征做进一步的研究。现有的对醒脑静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多集中在正常动物体内的研究,而在实际情况下,脑中风的发作会导致一系列生理状态的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过程;因此,本课题以假手术(SO)组作为对照,对艾片、栀子苷及醒脑静不同组方口服给药后,龙脑(Bor)与栀子苷(Gen)在脑中风(SA)大鼠体内血药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病理及药物因素对药物PK的影响作出推断;因脑中风的病灶部位在脑,它的发作会导致血脑屏障的结构损伤及通透性增加,我们进一步对SA及SO状态下药物的入脑过程展开研究,对比醒脑静口服给药后的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特征;此外,由于药物浓度不能直接表现药理效应,本实验选取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指标,对相应的醒脑静相关成分PD进行研究,并对PK-PD的相关性做出探讨。具体的研究要点如下:1醒脑静中主要成分在大鼠血浆、脑组织中测定方法的建立为了PK研究中含量测定的需求,本实验首先对方法学进行研究:建立了经液-液萃取法处理,测定大鼠血浆、脑匀浆中龙脑含量的GC方法。色谱条件为TM-1701高效毛细管色谱柱(30m×0.32mm,0.25μm); 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300℃;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氮气;进样1μ1;程序升温:105℃保持8 min,以50℃·min-1升至1850C并保持6 min,然后升至250℃ (50℃·min-1)保持4 min。血中龙脑浓度回归方程Y=0.1386X+0.0195,r=0.9983,线性关系在0.1128-18.04 μg·mL-1内良好;脑匀浆中回归方程Y= 0.1286X+0.0704, r=0.9997,在0.1128-18.04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建立了经蛋白沉淀-复溶法处理,测定血浆中栀子苷含量的HPLC方法。色谱条件为色谱柱:C18色谱柱(merck,250 ×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13:87);检测波长:238 nm;流速:1.0mL·min-1;柱温:30℃;进样量:20μL。大鼠血浆中的栀子苷浓度在0.1074~10.74 μg/mL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 57.711X+1.1508, r=0.9998.建立了两次沉淀蛋白处理,用UPLC-MS测定大鼠脑中环烯醚萜类成分的方法。Waters Triple Quad LC/MS,离子源为ESI,色谱柱为Waters C18柱(15mm×2.1 mm,柱温400C,流速为0.2mL·min-1,流动相为0.1%甲酸-水与乙腈,梯度洗脱,进样5μL;液质采用负离子模式多通道监测,喷雾气为N2(流速:800 L.h-1);去溶剂气温度:400。c;碰撞气为Ar。其中,栀子苷Y=4.429X+10.12387, r=0.9991;京尼平龙胆二糖苷Y=0.738X+10.2578,r=0.9979;栀子苷酸Y=0.645X-0.42643,r=0.9987;线性关系分别在1.02~255.0,0.302~75.4,0.325~81.28 ng·mL-1范围内良好。以上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均符合要求。2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的血药动力学研究在参照Zea Longa线栓造模方法的基础上,改良中动脉栓塞(MCAO)过程,制备SA大鼠,并设立SO进行对比。以下PK研究中都于缺血2h后拔线,再灌注22h后对模型鼠进行评分并给与相应药物,眼眶取血(或取脑组织)并测定含量,经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2.1 SA及SO大鼠灌胃龙脑及醒脑静后Bor血药动力学研究首先对龙脑的PK展开研究,SA及SO大鼠同时灌胃给予醒脑静和艾片混悬液液(以艾片计162.0 mg·kg-1),取血、测定并进行数据处理后,结果显示,龙脑可以迅速的被吸收和代谢,呈现单峰,在SA组和SO组之间存在着显着的差异:口服艾片后,SA大鼠的Cmax、AUC0-360分别是5.41±1.43μg·mL-1,428.18±109.05 (μg·min·mL-1),而SO大鼠的Cmax、AUCo-360明显减小(P<0.05),达峰时间延后,口服醒脑静后,两组的差异不显着;在相同的生理状态下,仅灌胃艾片组有更高的Cmax、AUCo-360。以上表明,中风状态可以促进龙脑的吸收入血,而醒脑静中的成分会对此过程产生干扰。2.2在SA及SO大鼠灌胃栀子苷及醒脑静不同组方后Gen血药动力学研究对栀子苷PK的研究分为两部分,通过对SA及SO大鼠同时灌胃醒脑静、栀子苷(栀子苷176.0mg·mL-1L)后的PK分析来研究中风对其代谢的影响;另外我们在SA大鼠中设置栀子苷-艾片、栀子提取物组,研究醒脑静中其他成分对栀子苷PK的影响。眼眶取血并测定,数据处理后结果显示,SA灌胃醒脑静后的Cmax与AUC0-360分别是5.97+3.82μg·mL-1,570.06±274.32μg·mL-1,显着地高于SO组及单独给予栀子苷的大鼠;中风状态下,栀子苷-艾片灌胃液组的Cmax和AUC0-360分别是4.89±1.88 μg·mL-1, 573.13±244.73μg·min/mL,而栀子提取物组的参数值较小,与栀子组差别不大。以上提示我们,在中风可以促进醒脑静中栀子苷的口服吸收入血过程,艾片的配伍是醒脑静促进栀子苷吸收的主要原因。3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体内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3.1醒脑静中龙脑在SA及SO大鼠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龙脑作为一种小分子的脂溶性成分,易透过血脑屏障,中风病理状态对其入脑过程是否产生影响?设计SA及SO大鼠灌胃给予醒脑静(龙脑计162.0 mg·kg-1,栀子苷176.0mg/kg),同时取血取脑,分别测定,用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Te=AUCbrain/AUCblood×100%.结果显示,SA大鼠的脑、血中的Cmax和AUC0-360分别为1.82±0.825,1.35±0.43μg·mL-1和123.39±55.82,87.91±39.81μg·min·mL-1, Te达到71.3±3.24%;而在SO组,脑组织中的Cmax和Te值显着减小,为0.89±0.59 μg·mL-1和60.71+9.34%,血浆中的t1/2和MRT则显着变大。这表明脑中风的发生会促使更多龙脑/迅速进入脑部,并加快了龙脑在血中的代谢消除过程。3.2醒脑静中栀子苷在SA及SO大鼠体内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作为水溶性的栀子苷本不易透过BBB,脑中风的发生又会对此过程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取3.1中的血浆、脑组织,经处理后分别用HPLC、UPLC-MS测定栀子苷含量,用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栀子苷在两组血中的药时曲线都呈单峰,SA组Cmax、AUC0-360 (3828.041924.16 ng·mL-1,409761.2±148359.8 ng·min·mL-1)明显高于SO组;在脑中的药动学特征表现出较大差异,SA组吸收为双峰,在30 min达Cmax (142.40145.75 ng·mL-1),且在60 min出现第二个峰值,AUC0-360为17907.36+6736.61 ng-min.mL-1;而在假手术组,只在39 min出现一个最高峰,Cmax、AUCo-360显着降低,Te值也小于SA组(4.37+0.25%)。以上提示,中风状态下可促进栀子苷透过BBB向脑部分布。此外,其他环烯醚萜苷类一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京尼平苷酸在醒脑静中的含量较低,它们可否透过血脑屏障呢?PK特征如何?我们对UPLC-MS的测定结果分析得知,醒脑静中三种环烯醚萜苷类在SA大鼠脑中的t1/2和MRT相似,但栀子苷与京尼平龙胆双糖苷有双峰现象,均在30 min左右达峰,于90 min出现第二个吸收峰;栀子苷酸极性较大,向脑部的分布较为缓慢,只在120min左右出现单峰。4醒脑静口服给药后PD研究及PK-PD相关性分析在醒脑静PD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取抗氧化能力指标—SOD、MDA,抗炎作用指标—IL-6, TNF-α,设置中风给药组、中风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三组,给药后取血测定(记为S)来观察药效指标的变化,并定义药效指数E%=(S模型组-S给药组)/(S模型组-S假手术组)对药效进行评价;并结合醒脑静PK研究结果进行PK-PD的相关性分析及模型拟合。结果显示,醒脑静在中风大鼠体内表现明显的抗氧化及抗炎能力,但各药效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异:醒脑静的抗氧化能力随时间呈现多峰,但与药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它们之间符合E=Emax·C/(EC50+C)模型;而抗炎药效指数则在所测的360 min内一直上升,与药物浓度的单峰趋势差异较大,表现为明显的滞后现象。5脑中风及醒脑静对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影响的研究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中风病理状态与醒脑静复方都会促进药物的吸收,即更容易透过胃肠道粘膜屏障。为了进一步揭示这两种因素对胃肠道的影响,我们对给药6h后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进行HE染色,并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中风后的大鼠胃和十二指肠粘膜较于假手术组,粘膜表面被破坏,排列松散,且有炎性细胞浸润和出血现象发生;在给予醒脑静后粘膜损伤情况更为严重。这提示我们,中风所诱发的一系列损伤涉及到胃肠道粘膜屏障的破环,这或许是促进药物吸收的病理基础。

薛继杨[10](2014)在《基于冰片“开窍”与Aprotinin介导的载银杏内酯脑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人类社会老龄化,脑部疾患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血脑屏障的存在阻碍了药物进入脑内,严重影响了脑部疾病的治疗效果。本项目以PEG-PLGA为载体制备纳米粒(NPs),以脑内皮细胞上高表达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的配体Aprotinin为靶向头基,并利用传统中药冰片的开窍作用,构建一种新型脑靶向递药系统。旨在利用Aprotinin的寻”靶”能力与LRP受体介导的胞吞转运,协同“开窍药”冰片的血脑屏障促透作用,增加模型药物银杏内酯透过血脑屏障的效率。方法:建立同时测定银杏内酯中银杏内酯A、B、C及白果内酯四种有效成分的体内外分析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为提高纳米粒载药量与包封率,首先将银杏内酯制成银杏内酯磷脂复合物(GP),增加药物与载体材料相容性,再采用双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载银杏内酯磷脂复合物的纳米粒。利用马来酰亚胺基与巯基的特异性反应,合成Aprotinin修饰的纳米粒(Apr-NPs)。从细胞水平和动物活体水平分别考察Aprotinin和冰片促进纳米粒入脑的作用与机制。并对Apr-NPs/冰片递药系统的脑靶向性进行评价。结果:采用ELSD-HPLC法测定体外样品浓度、LC-MS/MS法测定体内样品浓度,所建方法可同时测定银杏内酯中四种有效成分银杏内酯A、B、C以及白果内酯,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所建方法专属性、线性、检测限、定量限、回收率、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均符合要求。银杏内酯磷脂复合物复合率达到99.01%,DSC、IR、和XRD表征结果表明,银杏内酯磷脂复合物制备成功。载药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75.9 nm,Zeta电位为-9.86 mV,纳米粒形态圆整,粒径分布均匀,包封率为65.92%,具有延缓药物释放的作用。修饰Aprotinin后,XPS分析证实纳米粒表面存在Aprotinin,纳米粒粒径为82.6 nm,包封率为61.32%,Zeta电位为-11.27 mv,表面形态、释放行为等与未修饰Aprotinin的纳米粒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CECs)摄取实验和裸鼠活体成像结果均显示,Aprotinin修饰可显着增加纳米粒的入脑量(p<0.05)。机制研究结果表明,Aprotinin通过内吞途径促进纳米粒入脑,该内吞受LRP介导,以网格蛋白、小窝蛋白途径为主,呈能量依赖性。冰片对BCECs细胞摄取纳米粒无显着性促进作用(p>0.05),但裸鼠活体成像实验表明,灌胃给予冰片可显着增大纳米粒入脑量(p<0.05),并且呈剂量依赖关系,但因剂量为40 mg/mL时裸鼠精神萎靡、行动力下降,刺激性明显,故后续研究使用剂量为30 mg/mL。冰片提前给药15 min时对纳米粒入脑量的促进作用最显着,提前45 min给药则不再有促进作用。冰片对85 nm的纳米粒入脑有显着性促进作用,而对150 nm的纳米粒入脑没有显着性影响。比较了冰片的四种给药途径尾静脉注射、腹腔注射、鼻腔给药、灌胃给药,其中灌胃给予冰片可显着增加纳米粒入脑量且方式可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冰片可增加BCECs细胞膜流动性,打开细胞间紧密连接,通过细胞旁路促进纳米粒入脑,其对纳米粒内吞无显着影响(p>0.05)。BCECs细胞摄取实验、裸鼠活体成像试验及小鼠脑组织分布实验结果显示Aprotinin修饰或冰片灌胃都可增加纳米粒的入脑量,二者共同作用时,入脑量进一步增加。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基于冰片“开窍”与Aprotinin修饰的PEG-PLGA纳米给药系统,可显着促进中药有效部位银杏内酯的脑靶向效率。本研究将传统中医药的“开窍”机制与现代受体介导脑靶向技术相融合,通过中西药物理论的有机结合与互补,提高药物的入脑量,为药物的脑内递送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同时也促进了中医开窍药的现代应用。

二、GC-MS测定家犬血浆中银杏内酯A、B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C-MS测定家犬血浆中银杏内酯A、B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白果止咳化合物GK-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白果的研究进展
    2. 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3. 止咳中药的研究进展
第二章 GK-A的药动学研究
    第一节 GK-A的分离制备
        1. 仪器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GK-A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GK-A的吸收研究
    第一节 GK-A体外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研究GK-A的肠吸收特性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GK-A的组织分布研究
    第一节 GK-A与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GK-A的组织分布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五章 GK-A的代谢研究
    第一节 GK-A质谱裂解规律的研究及可能代谢物的分析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GK-A的代谢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GK-A代谢产物MS1合成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GK-A的排泄研究
    第一节 GK-A在大鼠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GK-A及代谢产物MS1粪便排泄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总结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2)葫芦茶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糖尿病与中药降糖现状概述
        1.1.2 葫芦茶研究现状
        1.1.3 葫芦茶苷的药理活性
        1.1.4 中药生物样品预处理概述
        1.1.5 中药药动学试验血药浓度测定法的研究进展
    1.2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葫芦茶苷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药材
        2.2.2 试剂
        2.2.3 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葫芦茶苷的提取与萃取
        2.3.2 葫芦茶苷分离与纯化
        2.3.3 葫芦茶苷的结构鉴定
    2.4 本章小结
3 葫芦茶苷在SD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药及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动物
    3.3 实验方法
        3.3.1 溶液的配制
        3.3.2 血浆样品处理
        3.3.3 测定条件的选择
        3.3.4 方法学验证
        3.3.5 大鼠给药和血浆样品收集
        3.3.6 样品测定
        3.3.7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方法学考察结果
        3.4.2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葫芦茶苷在SD大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试药及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溶液的配制
        4.3.2 组织样品处理
        4.3.3 测定条件的选择
        4.3.4 方法学验证
        4.3.5 大鼠给药和组织样本收集
        4.3.6 样品测定
        4.3.7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方法学验证结果
        4.4.2 组织分布测定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葫芦茶苷在SD大鼠体内的代谢物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试药及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动物
    5.3 实验方法
        5.3.1 对羟基桂皮酸(HYD)的药理活性研究
        5.3.2 溶液的配制
        5.3.3 血浆样品处理
        5.3.4 测定条件的选择
        5.3.5 代谢产物的鉴定
        5.3.6 方法学验证
        5.3.7 大鼠给药和血浆样品收集
        5.3.8 样品测定
        5.3.9 数据处理
    5.4 实验结果
        5.4.1 方法学结果
        5.4.2 对羟基桂皮酸测定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讨论
    6.1 葫芦茶苷血药浓度研究
    6.2 组织分布试验
    6.3 代谢物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药物转运体在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药代动力学与肾脏排泄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中文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Overview on Ginkgo biloba
    1.2 Chemistry of ginkgo biloba
    1.3 Pharmacology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1.4 Pharmacokinetics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1.5 Side effects and toxicity
    1.6 Transport and Interactions of terpene lactones with drug transporters
    1.7 The models for drug permeability study
        1.7.1 In vitro model
        1.7.2 In silico model
        1.7.3 In situ model
        1.7.4 In vivo model
    1.8 Aim and objectives
CHAPTER 2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UPLC-MS/MS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in Biosamples
    2.1. Introduction
    2.2 Material and methods
        2.2.1 Chemicals and reagents
        2.2.2 UPLC-MS/MS conditions and method
        2.2.3 Preparation of standard and QC samples
        2.2.4 Method validation
    2.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2.3.1. Optimizing UPLC-MS/MS conditions and extraction procedure
        2.3.2 Selectivity
        2.3.3 Linearity and LLOQ
        2.3.4 Accuracy and precision
        2.3.5 Matrix effects and recovery
        2.3.6 Samples stability
    2.4 Conclusion
CHAPTER 3 Pharmacokinetics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Study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3.1 Introduction
    3.2 Materials and Methods
        3.2.1 Materials and chemicals
        3.2.2 Pharmacokinetics study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3.2.3 Tissue distribution study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3.2.4 Comparative pharmacokinetics study of bilobalide
        3.2.5 Pharmacokinetic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3.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3.3.1 Pharmacokinetics study
        3.3.2 Tissue distribution study
        3.3.3 Comparative study of bilobalide in GBE and pure single bilobalide
    3.4 Conclusion
CHAPTER 4 Influence of OAT 1/3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Disposition of Ginkgolides andBilobalide
    4.1 Introduction
    4.2 Material and methods
        4.2.1 Chemicals and reagents
        4.2.2 Pharmacokinetics and tissue distribution study
        4.2.3 Excretion study
        4.2.4 Uptake transport assay
        4.2.5 Pharmacokinetic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4.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3.1 Uptake transport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by OAT1/3
        4.3.2 Pharmacokinetics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and Influence of OAT 1/3
        4.3.3 Renal accumulation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4.3.4 Urinary recovery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4.4 Conclusion
CHAPTER 5 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of OCT2-, MATE1-and MATE2K-mediated Transport of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5.1 Introduction
    5.2 Materials and Methods
        5.2.1 Chemical and Reagents
        5.2.2 Cell culture and uptake study in OCT2
        5.2.3 Uptake study of MPP
        5.2.4 Uptake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5.2.5 Preparation and extraction of cell lysate samples
        5.2.6 LC-MS/MS Analysis of MPP
    5.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5.3.1 Interactions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with OCT2
        5.3.2 Inhibitory Interactions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with MATE1 andMATE2-K
        5.3.3 Substrate identification assay
        5.3.4 Transport kinetics
    5.4 Conclusion
CHAPTER 6 Permeability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in HBMECs and MDR1-,BCRP-,MRP2-Overexpressing Cells
    6.1 Introduction
    6.2 Materials and Methods
        6.2.1 Materials
        6.2.2 Cell cultures
        6.2.3 Cytotoxicity test on HBMEC
        6.2.4 Determination of apparent permeability in HBMEC monolayer
        6.2.5 Integrity of the cellular monolayer
        6.2.6 mRNA Detection
        6.2.7 Interaction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with the cells overexpressing ABCefflux transporters
        6.2.8 Brain distribution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in vivo
    6.3 Results and Discussion
        6.3.1 HBMEC monolayer integrity
        6.3.2 Transport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in HBMEC model
        6.3.3 Interaction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with BBB efflux transporters
        6.3.4 Co-transport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with verapamil
        6.3.5 Rats brain distribution of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6.4 Conclusion
CHAPTER 7 Conclusion and Future Outlook
REFERENCES
List of Publications
VITA

(4)国产与进口银杏叶片萜类内酯Beagle犬生物利用度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1.1 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银杏叶片中萜类内酯的含量测定
    2.2 LC-MS测定Beagle犬血药浓度方法的建立
        2.2.1色谱条件
        2.2.2 质谱条件
        2.2.3 血浆样品处理
        2.2.4 对照品储备液的制备
        2.2.5 专属性试验
        2.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7 精密度与提取回收率考察
        2.2.8 给药方案
        2.2.9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国产和进口银杏叶片萜类内酯的含量
    3.2 银杏叶片Beagle犬体内血药浓度
        3.2.1 专属性
        3.2.2 标准曲线
        3.2.3精密度与提取回收率结果
        3.2.4 萜类内酯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3.2.5 2种制剂的药动学参数
4 讨论

(5)平衡透析法结合GC-MS测定银杏内酯B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仪器
    2.2 药物与试剂
    2.3 动物
    2.4 方法
        2.4.1 溶液配制
        2.4.1. 1 透析液配制
        2.4.1. 2 对照品溶液配制
        2.4.1. 3 内标溶液配制
        2.4.1. 4 含药透析液的配制
        2.4.2 犬和大鼠空白血浆的制备
        2.4.3 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方法[5]
        2.4.4 透析袋内外液体处理
        2.4.5 GB浓度测定方法的建立
        2.4.5. 1 色谱及质谱条件[6-7]
        2.4.5. 2 方法专属性
        2.4.5. 3 标准曲线的制作
        2.4.5. 4 精密度实验
        2.4.5. 5 回收率实验
3 结果
    3.1 方法学评价
        3.1.1 专属性
        3.1.2 标准曲线线性及回归方程
        3.1.3 精密度
        3.1.4 回收率
    3.2 GB与不同种属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4 讨论

(6)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在大鼠血浆和脑脊液的成分辨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基于UPLC-Q-TOF-MS手段的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血浆和脑脊液指纹图谱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第二章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在大鼠脑组织和脑脊液中分布
        1 实验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起源及应用
    第二章 中药血浆及脑脊液指纹图谱及药代动力学研究现状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溶出度和Beagle犬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银杏叶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综述二 银杏叶提取物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综述三 药物体外释放与体内药动学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前言
实验部分
第一章 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溶出度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银杏叶提取物中7种主要有效成分在Beagle犬血浆中UP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Beagle犬口服后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养血注射液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制剂处方前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待测成分理化性质
        2.2 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检测条件的建立
        2.4 方法学考察
    3 小结
第二章 养血注射液的制剂工艺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及主药溶液的配制
        2.2 单因素考察
        2.3 正交设计优化养血注射液的制剂工艺
        2.4 验证试验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2.2 养血注射液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2.3 初步稳定性考察
    3 小结
第四章 养血注射液的药效学试验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试验用试剂的制备
        2.2 模型建立及分组给药
        2.3 血样采集及指标测定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养血注射液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一 养血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HPLC法研究各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1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分析方法确证
        2.3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吸波面积法研究养血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3.1 吸波面积法
        3.2 线性关系考察
        3.3 药代动力学研究
    二 养血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 仪器、试药与动物
        1.1 仪器
        1.2 试药
        1.3 动物
        2 HPLC法研究各成分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2.1 血浆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分析方法确证
        2.3 药代动力学研究
        3 吸波面积法研究养血注射液在Beagle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3.1 吸波面积法
        3.2 分析方法确证
        3.3 药代动力学研究
    三 小结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脑中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缺血性脑中风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药物治疗进展
        3 总结
    综述二 醒脑静及其主要成分的研究进展
        1 醒脑静的研究概况
        2 栀子的研究概况
        3 冰片的研究概况
        4 麝香的研究概况
        5 郁金的研究概况
    综述三 中药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1 药代动力学研究
        2 药效动力学研究
        3 PK-PD结合模型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醒脑静中主要成分大鼠体内测定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龙脑在大鼠血浆、脑组织中GC检测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栀子苷在大鼠血浆及脑组织中测定方法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的血药动力学研究
        第一节 SA及SO大鼠灌胃艾片及醒脑静后Bor血药动力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SA及SO大鼠灌胃栀子苷及醒脑静不同组方后Gen血药动力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SA及SO大鼠体内血药及脑药动力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PD研究及PK-PD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醒脑静口服给药后的药效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醒脑静口服给药PK-PD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脑中风及醒脑静对胃及十二指肠生理结构影响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10)基于冰片“开窍”与Aprotinin介导的载银杏内酯脑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载银杏内酯Aprotinin修饰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1.1 对象与方法
        1.1.1 材料与仪器
        1.1.2 银杏内酯体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1.3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1.1.4 银杏内酯原料药的测定
        1.1.5 银杏内酯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1.1.6 载银杏内酯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1.2 结果
        1.2.1 银杏内酯体外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1.2.2 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
        1.2.3 银杏内酯原料药的测定
        1.2.4 银杏内酯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1.2.5 载银杏内酯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1.2.6 载银杏内酯Aprotinin修饰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1.3 讨论
    1.4 小结
二、Aprotinin促进纳米粒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C6-Apr-NPs及DiR-Apr-NPs的制备
        2.1.3 BCECs细胞研究Aprotinin对纳米粒的促透作用
        2.1.4 裸鼠活体成像研究Aprotinin对纳米粒的促透作用
        2.1.5 Aprotinin促透机制研究
    2.2 结果
        2.2.1 C6-Apr-NPs和DiR-Apr-NPs的制备
        2.2.2 BCECs细胞研究Aprotinin对纳米粒的促透作用
        2.2.3 裸鼠活体成像研究Aprotinin对纳米粒的促透作用
        2.2.4 Aprotinin促透机制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冰片促进纳米粒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3.1 对象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载C6和DiR的PEG-PLGA-NPs的制备
        3.1.3 BCECs细胞研究冰片对纳米粒的促透作用
        3.1.4 裸鼠活体成像研究冰片对纳米粒的促透作用
        3.1.5 冰片促透机制研究
    3.2 结果
        3.2.1 载C6和DiR的PEG-PLGA-NPs的制备
        3.2.2 BCECs细胞研究冰片对纳米粒的促透作用
        3.2.3 裸鼠活体成像研究冰片对纳米粒的促透作用
        3.2.4 冰片促透机制研究
    3.3 讨论
    3.4 小结
四、Apr-NPs/冰片递药系统脑靶向性评价
    4.1 对象与方法
        4.1.1 材料与仪器
        4.1.2 样品制备
        4.1.3 小鼠脑组织及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4.1.4 银杏内酯小鼠体内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
        4.1.5 Apr-NPs/冰片递药系统脑靶向性评价
    4.2 结果
        4.2.1 银杏内酯小鼠体内样品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
        4.2.2 Apr-NPs/冰片递药系统脑靶向性评价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四、GC-MS测定家犬血浆中银杏内酯A、B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果止咳化合物GK-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庆.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2]葫芦茶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彩云.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3]药物转运体在银杏内酯和白果内酯药代动力学与肾脏排泄中的作用研究[D]. YARO PETER. 浙江大学, 2019(03)
  • [4]国产与进口银杏叶片萜类内酯Beagle犬生物利用度的比较[J]. 柴战欣,宋英,高彩芳,王建新. 中草药, 2018(12)
  • [5]平衡透析法结合GC-MS测定银杏内酯B的血浆蛋白结合率[J]. 刘德俊,臧程,田义超,潘经媛,徐凌云. 武汉轻工大学学报, 2018(03)
  • [6]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在大鼠血浆和脑脊液的成分辨识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 原会俊. 首都医科大学, 2016(11)
  • [7]银杏叶提取物四种制剂溶出度和Beagle犬药动学及体内外相关性研究[D]. 刘慧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养血注射液的制备及其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D]. 张丽红.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05)
  • [9]醒脑静口服给药后主要成分在脑中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研究[D]. 徐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8)
  • [10]基于冰片“开窍”与Aprotinin介导的载银杏内酯脑靶向纳米递药系统研究[D]. 薛继杨.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GC-MS法测定狗血浆中银杏内酯A和B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