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流线数值计算法在四角切圆燃烧炉中的应用

近流线数值计算法在四角切圆燃烧炉中的应用

一、近流线数值计算方法在四角切圆燃烧炉膛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志刚[1](2019)在《700MW切圆锅炉中低负荷烟温偏差特性数值模拟》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大型燃煤电站进行深度调峰比较普遍。四角切圆燃煤锅炉是应用广泛的一种锅炉类型。切圆燃烧锅炉在运行中存在烟气流动和温度偏差,容易导致主蒸汽和再热蒸汽出现温度偏差的问题,也容易使过热器或再热器壁面出现超温,影响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锅炉运行条件,如锅炉负荷、燃烧器摆角、运行氧量等对于锅炉燃烧特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对一台700MW四角切圆锅炉,通过数值模拟和电厂试验测量相互结合,开展了锅炉负荷、燃烧器摆角、运行氧量对于锅炉中低负荷下炉内烟气流动和温度偏差的影响研究,获得了降低烟气流动和温度偏差的优化运行参数。根据锅炉实际结构和尺寸进行了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开展了燃烧数值模拟,并与现场实际测量的锅炉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的合理性。研究了改变负荷对锅炉烟气流动和温度偏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圆燃烧方式下,由于烟气在进入屏区之前存在比较大的旋转动量,导致水平烟道过热器和再热器区域存在烟气流动和温度偏差;随着负荷降低,过热器和再热器区域烟气流动和温度偏差减小。在锅炉中负荷下研究了燃烧器竖直摆角和运行氧量对锅炉烟温偏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燃烧器竖直摆角的增大,炉内高温火焰中心区上升,炉膛上部温度升高,进入屏区的烟气残余旋转动量减小,烟温偏差减小;随着运行氧量增加,进入屏区的烟气的残余旋转动量矩减小,烟温偏差也减小。在两种锅炉低负荷下研究了燃烧器竖直摆角和运行氧量对锅炉烟温偏差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350MW还是300MW的负荷下,过热器和再热器区域均存在烟温偏差;随着燃烧器竖直摆角的增大,进入屏区的烟气的残余旋转动量减小,过热器和再热器区域烟温偏差减小;随着运行氧量增加,烟温偏差减小。但低负荷下的燃烧器竖直摆角和运行氧量调整降低烟温偏差的效果没有中负荷下的效果好。

张俊[2](2019)在《240t/h四角切圆锅炉煤种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向现役锅炉运行的宽范围煤种适应性研究,是近年来热电联产机组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论文围绕一台240 t/h四角切圆的热电联产锅炉,在原设计无烟煤基础上,在不改变锅炉主体结构的前提下,通过对现有燃烧器的改造,扩大至劣质烟煤的燃烧。随着燃料应用范围拓宽,必须对锅炉的制粉系统、炉内燃烧、传热、烟气侧换热、飞灰、脱硫脱硝等相关系统的运行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判。论文通过分析现有煤粉锅炉燃烧器运行现状,提出以开缝钝体燃烧器替换现有的浓淡分离型燃烧器,在不改变燃烧器喷口尺寸,仅将各一次风喷嘴在一定长度内进行置换,以适应低热值烟煤的燃烧。本文对拟选用的五种典型烟煤的燃烧特性进行实验分析,通过与原设计煤种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发热量分析、灰熔点测试和灰成分分析等进行比对,探讨了由无烟煤改烧烟煤后对一次风温、风速、烟气量、飞灰量等的变化,提出了对制粉系统运行参数的调整策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乏气风、助燃风和SOFA风的合理分配以维持适宜的炉膛出口烟温。通过煤质特性分析及相应的入炉运行参数调整,利用FLUENT 16.0软件模拟了不同煤种在炉内的燃烧过程,得到炉内燃烧的温度场、速度场、壁面热流密度、组分浓度分布以及炉膛出口参数,探寻燃烧器改变后煤种变化对炉内过程的响应,分析了锅炉燃烧烟煤的工况适应性。结果表明,由无烟煤改烧烟煤后,炉内切圆燃烧状况良好,炉膛总体壁面平均热流密度与设计煤种工况基本一致。由于着火延迟,烟煤工况下燃烧火焰中心位置略有抬高,燃烧器区域温度水平较设计煤种工况低100℃左右,因低热值烟煤入炉量的增加近似抵消炉内放热和炉膛传热的差异,模拟研究发现炉膛中上部温度水平与设计煤种工况基本相当,炉膛出口烟气温度与设计煤种相似。烟煤燃烧时炉膛中心CO浓度增加较明显,燃烧器区域四周炉壁和燃烧器射流区域O2浓度较高,维持一个相对高氧浓度的环境,有利于防止水冷壁结渣和高温腐蚀。同时,考虑到燃料量的增加导致飞灰量的加大(满负荷时约增加10%左右),而烟煤工况总烟气量略有减小,模拟结果表明锅炉出口烟气速度略有减小,烟气密度无明显变化,增加的飞灰量对锅炉运行不会造成严重影响。论文结合现场实际,以较小的改造实现对现有锅炉的燃烧调控,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宽范围煤种的使用提供了依据,也为同类燃烧系统改造和运行优化调整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葛亚军[3](2019)在《35t/h煤粉锅炉炉内燃烧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小型燃煤工业链条炉锅炉存在能源浪费严重、污染物排放高等问题,所以,亟需寻找一个可行的节能减排替代方案。燃煤工业链条炉改室燃煤粉炉的改造方案能够有效地增加锅炉热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研究工业链条锅炉改室燃煤粉炉高效及低NOx运行,具有实际的工程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研究对象为某厂由链条炉改造而成的35t/h试验煤粉锅炉,在改造过程中,新型旋流燃烧器前墙布置与对冲布置方式相比,能够显着地减小改造难度,节约资源。因而,原始试验方案中,两新型旋流燃烧器布置于前墙水冷壁面附近。首先,对其进行了低负荷下运行试验,测得炉内上部测温孔温度数据,为实现炉内稳定、安全燃烧,需要分析煤粉锅炉不同负荷下炉内的燃烧详细情况。为此,本文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了炉膛的计算域物理模型,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数值模拟了35t/h煤粉试验锅炉在100%、75%、60%不同负荷条件下的燃烧过程,将模拟结果与试验温度数据对比,误差小于15%,说明模拟计算较准确。结果表明:原始设计方案中,由于旋流燃烧器之间的相互作用,高温火焰都集中在两只燃烧器交汇处的炉膛中心位置;同时,由于炉膛深度小于射流火焰长度,在额定负荷时高温火焰冲刷后墙,不利于安全运行;随着负荷的降低这一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额定负荷时炉内NOx生成量最低。上述研究基础上,为使旋流燃烧器与炉膛的深度匹配,并保证燃烧安全,减小旋流燃烧器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增设预热室结构。首先在额定负荷下,探讨不同配风比条件下炉内的射流火焰,结果表明:增大内二次风可以使预热室内的扰动增加,过量的内二次风导致着火提前,过少的内二次风会使得煤粉燃料不能与空气进行有效的混合,易发生吹熄现象。最后,进行三种不同负荷下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预热室结构能够有效的降低火焰冲墙的危险,不同负荷条件下炉内燃烧稳定,NOx总生成量受负荷变化影响较小。本文探讨了原始方案不同负荷条件下炉内燃烧情况,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结构改造方案,探讨方案中配风比及负荷变化对炉内燃烧的影响,为燃煤工业链条炉的改造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参考依据。

董建华[4](2017)在《自然循环汽包锅炉的燃烧模拟与运行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锅炉燃烧时,其内部的化学反应过程十分复杂,锅炉实际运行中进行热态实验存在很多的局限性,比如工作量大、测量方法复杂、工况调整比较困难等,因此数值模拟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常用的研究手段。本论文通过对某电厂正在运行的超高压自然循环汽包锅炉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炉内空气动力场、温度场、烟气组分浓度、NOx浓度以及煤颗粒运动轨迹。再改变锅炉运行条件进行模拟分析,总结锅炉的最佳运行条件。这对工程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对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燃烧器区域采用Pave划分四边形非结构化网格,炉内其他区域采用Map划分四边形结构化网格,经验证网格质量非常好。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商业软件对锅炉不同工况进行燃烧模拟,分析炉内空气动力场、温度场、烟气组分浓度、NOx浓度以及煤粉颗粒运动轨迹,验证了本论文对网格划分以及所选用数学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锅炉在原工况下燃烧,炉内气流形成的四角切圆良好,并沿炉膛高度方向螺旋上升,空气动力场较好,炉内高温主要集中在燃烧器区域,O2与CO主要分布在燃烧器区域,CO2质量浓度在炉膛出口处最高,NOx主要集中在炉内的高温区域,各喷口煤粉燃尽率良好。入射角小,炉内气流刚性强,炉内中心火焰位置抬高,气流充满度不好,炉内温度低,煤粉燃尽率低;入射角大,气流比较紊乱,容易冲刷水冷壁,氮氧化物排放量高,建议入射角在2°到5°之间。顶二次风风速小,炉内空气动力场好,炉内中心火焰位置正好位于燃烧器区域,煤粉燃尽率高,氮氧化物排放量高;顶二次风风速大,炉内形成的切圆气流偏离炉膛中心,烟气容易冲刷水冷壁,火焰中心位置抬高,煤粉燃尽率低,氮氧化物排放量低,综合考虑,顶二次风可以增加到49m/s以内。本文研究为锅炉热态性能实验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对锅炉燃烧过程中如何改变入射角、优化配风及预测生成NOx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蒙晨玮[5](2016)在《二次再热超超临界塔式锅炉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火力机组仍是我国发电行业的主力机组,为了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的目标,超高蒸汽参数的超超临界机组被认为是火电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而制约超高参数机组发展的主要瓶颈来自于材料的限制。在给定的蒸汽参数条件下,具有清洁、高效特点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技术是目前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的切实选择,有着广扩的应用前景。二次再热技术的主要难点在于复杂受热面的布置以及热负荷分配与调节。对于二次再热锅炉进行数值模拟,是深入理解该类锅炉运行特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针对1000MW等级的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塔式锅炉建立了三维CFD数值模型,对炉内燃烧与传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型采用贴体三维非结构网格划分锅炉计算域,通过网格独立性分析确定了合理的网格数量,在考虑塔式锅炉的屏区受热面特性基础上建立了合理的传热边界条件;采用Eulerian-Lagrangian方法模拟煤粉在炉内的运动及燃烧过程,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计算湍流信息,DO模型计算炉内气固两相辐射传热;采用简化PDF模型求解湍流化学反应耦合特性。通过CFD数值模拟最终获得了锅炉内部的速度场、温度场、组分浓度以及热流密度分布,在设计工况下得到的各受热面热负荷分布与设计值相吻合。为考察煤种活性以及OFA对锅炉燃烧传热特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煤种活化能参数以及燃尽风配比条件下,二次再热锅炉炉内温度场、热流密度分布特性以及NOx生成特性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煤粉颗粒燃烧在使用扩散-动力学模型时,对于焦炭燃烧反应的活化能存在敏感区间,当活化能处在在敏感区间时,CFD对于炉内温度、热流密度分布以及焦炭燃尽率的计算结果随活化能变化而显着改变。当焦炭活化能增大时,颗粒的反应时间增加,燃尽率下降,高温区域上移到燃尽风区域。燃尽风风率在0%20%范围内变化时,原始NO排放量随着燃尽风率的增高而降低,选用较高的燃尽风风率有利于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同时随着燃尽风率的升高,锅炉炉膛吸热比率降低,屏区过热器、再热器、省煤器等对流受热面吸热比率增加,因此对OFA的合理选用还应综合考虑热流密度分布变化对锅炉吸热特性的影响。

姚露[6](2015)在《燃煤锅炉中NOx与飞灰分布特性的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文中提出现有SCR脱硝技术存在脱硝效率低、氨逃逸率高、催化剂堵塞积灰、受热面腐蚀磨损、催化剂使用率低等问题。目前,由于进入脱硝系统烟气的主要参数(如速度、温度、NOx以及飞灰分布等)不好确定,常使用简化的均匀入流代替非均匀入流,并忽略飞灰颗粒的影响,由此引发喷氨策略以及导流构件等设计不合理,从而造成上述问题。本研究则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平台,建立了从锅炉炉膛到至尾部烟道的全系统模型,数值计算了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和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炉内煤粉燃烧和污染物生成过程,获取炉内燃烧数据以及省煤器出口处烟气参数,尤其是氮氧化物的分布特性,并将现场测试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了比对;在考虑飞灰颗粒的基础上,对四角切圆燃烧锅炉全系统进行气固两相流动数值模拟,获取了飞灰颗粒的运动特性,为脱硝系统的设计提供可靠气固两相参数。分别数值计算某660 MW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和某330 MW四角切圆燃烧锅炉BMCR工况下炉内的烟气流动、传热、燃烧过程以及全场的流动,分析其炉内燃烧特性和全场流动特性。燃烧过程的模拟为下一步氮氧化物的排放研究提供可靠的计算基础。计算结果表明,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的燃烧射流旋转,在喷口不远处形成回流区,对冲射流至炉膛中心汇聚然后上升,沿炉膛深度方向温度基本对称;炉内燃烧器区域产生大量CO,CO2则在燃尽风区上部大量生成;烟气充满了整个锅炉炉膛和尾部烟道,气相和颗粒相的混合传热一直贯穿在在整个流动过程中。四角切圆燃烧锅炉的四角射流在炉内形成旋转流,主流螺旋上升,燃烧区域形成了环状高温区和高速区;沿炉膛高度方向上O2和CO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CO2分布规律几乎与O2分布规律相反;炉内四个角落都形成了一个漩涡,螺旋上升烟气受反切燃尽风的阻碍作用,主旋流强度减小;气流经水平烟道和尾部烟道内受热面的阻流和传热作用,至省煤器出口处烟气温度和速度大大降低。在燃烧计算基础上,首先后处理计算不同类型锅炉其炉内氮氧化物的生成,采用等势特征面方法分析研究NOx生成规律,采用通量分析省煤器出口处的NOx分布。然后研究变负荷下四角切圆锅炉全场的NOx分布特性,并对比现场试验数据,得到实际运行过程中的NOx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墙式对冲锅炉其燃烧器喷口附近高温和高氧浓度等势面范围较大,NOx在此处生成较多,而回流区内部NOx生成则较少:全场NOx分布不均,特别是在省煤器出口处,NOx通量沿深度方向分布极为不均。四角切圆锅炉其炉内形成环状高温等势面,向火侧NOx产生较多,沿炉膛高度方向NOx分布不均,省煤器出口处NOx通量沿宽度方向分布较为均匀,但沿深度方向极为不均;而低负荷下NOx排放相对较高。以四角切圆锅炉为研究对象,现场采集并分析飞灰数据,对飞灰颗粒从锅炉炉膛到尾部烟道全系统进行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获得飞灰颗粒全场流动特性。结果显示,不同粒径下的飞灰颗粒对气流的跟随性较好,在炉内螺旋上升,大粒径颗粒受惯性作用较大,导致冷灰斗区域存在部分颗粒,在省煤器内部更趋于远锅炉后墙侧分布。不同负荷飞灰颗粒的全场流动特性各不相同,省煤器出口处存在分布较杂的不同粒径颗粒,且低负荷下飞灰颗粒在炉内停留时间更长。负荷变化时,尾部烟道内飞灰颗粒分布也发生变化,四角处存在高颗粒浓度区。

钱晓超[7](2011)在《废杂铜冶炼过程温度及压力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铜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地球上的铜矿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废杂铜冶炼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废杂铜冶炼过程中,炉膛温度场及炉膛压力对环保精炼炉的寿命以及铜品质影响极大,只有知道炉膛的确切温度分布,才能很好的控制铜品质,然而到目前为止,在实际生活中对炉膛温度场进行实时在线检测技术还很不成熟。本文针对这一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尝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以二重数值仿真方法解决离线数值仿真结果向在线动态仿真过程的移植问题,实现对炉内温度场的实时动态显示,有效地实现了炉内工况的监测与诊断。通过建立炉膛压力测量回路的信号处理模型,分析和研究了炉膛压力测量信号采集处理时减少系统波动的办法,并用仿真方法验证了该处理模型的优点和合理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对废杂铜冶炼过程中的温度场、压力场、速度场等多场耦合数值方法进行了阐述,应用k-ε双方程气相湍流模型、热通量法辐射换热模型等多种模型建立计算的数学模型以及多块非均匀结构化网格划分技术对环保精炼炉建立物理模型。2)本文对炉膛温度场的二重数值仿真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与推导,应用二重仿真方法对炉膛内的温度场进行了计算。在运行工况变化不是很大的情况下,通过将炉内温度场分布直接与操作参数相关联,通过将操作参数对炉内温度场的影响进行线性化处理,从而得到温度场与操作参数的线性关系式,实现对炉内温度场的实时动态显示。3)本文提出了炉膛压力测量回路的信号处理模型,对如何进行压力测量信号的采集处理以减少系统波动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仿真结果来看,此模型完全可以满足环保精炼炉炉膛压力控制的工艺要求。本文的研究表明,采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进行环保精炼炉炉内过程的数值模拟是可行的,对炉膛内温度场、压力场、速度场的分布特性的模拟是合理的,反应了实际的炉内流动、传热过程,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优化生产过程操作参数,使环保精炼炉实现高效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张家元[8](2007)在《煤粉锅炉高效低NOx膜法富氧局部助燃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电力工业中,燃煤发电占据着主要地位,这一方面消耗了大量的终端能源,另一方面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是我国火电厂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开发燃煤发电厂高效、低NOx排放与低负荷稳燃控制技术对于实现火电结构调整和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浓淡燃烧、分级燃烧及富氧燃烧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四角切圆煤粉燃烧以其在燃烧组织方面上的优点,已成为了我国燃煤电站锅炉普遍采用的一种燃烧方式。然而,针对我国动力用煤的具体特点,现有的切圆燃烧技术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完善和发展之处。对于燃用贫煤和劣质烟煤的中小型煤粉锅炉,在分级燃烧条件下其NOx排放和煤粉燃尽之间存在互相制约的问题。解决好低NOx燃烧与锅炉高效率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是采用先进的炉内燃烧组织技术,如何获得好的炉内空气动力结构及燃烧形式,在保证燃烧安全和高效的前提下获得低的NOx排放是目前科技工作者的主要目标。论文针对某公司热力厂150t/h锅炉燃烧效率低、NOx排放浓度高、炉膛结焦和低负荷稳燃能力差等问题,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和对现有高效、低NOx燃烧技术手段进行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从研究煤粉燃烧过程中NOx生成机理和煤粉锅炉NOx排放浓度的控制技术着手,借助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应用k-ε-g气相湍流燃烧模型及煤的双挥发反应热解模型对炉内流动及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在炉内冷态动力场测试结果及颗粒轨迹、速度场模拟的基础上,首次开发了150t/h四角切圆燃烧煤粉锅炉膜法富氧局部助燃技术,设计了膜法富氧局部助燃系统。创新性地提出了用富氧风作为炉顶燃尽风和贴壁风的分级燃烧新思想,并首次在150t/h煤粉锅炉上实现了膜法富氧局部助燃的实炉工业试验,通过燃烧调整试验确定了在富氧局部助燃工况下的合理运行参数。针对150t/h四角切圆煤粉锅炉,结合富氧局部助燃技术的应用,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锅炉低NOx燃烧特性和热效率特性的建模,并采用遗传算法对锅炉燃烧进行全局优化,开发了指导运行人员高效低NOx燃烧运行指导软件,合理优化控制运行条件,保证锅炉燃烧效率的同时尽量降低NOx排放。实践应用结果表明,富氧局部助燃技术的科学应用,通过合理组织燃烧过程和优化操作运行,在保证较高热效率的同时大幅度地降低了NOx排放量,有效地解决了燃用贫煤煤粉锅炉飞灰含碳量与NOx排放浓度之间的矛盾,并能有效防止炉膛结焦和高温腐蚀、提高低负荷稳燃能力,对实现锅炉经济、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谭灿燊[9](2006)在《700MW切圆锅炉混煤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文中指出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大国,煤炭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70.7%(2002年),我国大部分煤炭都是直接用于燃烧的,其燃烧产生的污染物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锅炉的设计制造、调峰机组低负荷稳燃、炉内结渣、污染物控制等,都需要了解炉内的燃烧、流动、温度等状况。而通过传统试验测量的方法只能够得到有限的数据,而今随着计算机和煤粉燃烧理论模型的发展,数值试验成为了炉内过程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手段,而且通过数值试验的方法还可以弥补传统试验的不足。切圆燃烧煤粉炉,在世界范围内都占有很大市场,从我国的电厂现状来看,直流燃烧器四角切圆燃烧方式约占80%。本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三菱公司生产的MB-FRR型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为2290t/h)的燃烧过程进行了多个工况的计算分析,以期对锅炉的优化设计和运行提供有益的指导。锅炉内的燃烧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湍流流动和反应过程,它涉及到三维湍流、多相、多组分流动;而热量的传递又包括对流换热、辐射换热、热传导;涉及到相关的化学反应又包括气相燃烧、颗粒相燃烧等。本文采用非预混燃烧模型,挥发分的气相湍流燃烧用混合分数法来模拟,用标准k-ε紊流模型模拟气相湍流输运,用P-1辐射模型计算辐射传热,对气相流场采用非交错网格的SIMPLE差分方法求解,对固体颗粒湍流扩散的求解则采用随机颗粒轨道模型。颗粒的挥发分析出及焦炭的氧化过程是颗粒反应的模拟重点,颗粒挥发分析出过程的模拟采用Kobayashi模型;焦炭燃烧过程模拟则采用动力学/扩散控制反应速率模型。本文的特点有:(1)结合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了冷态模拟的伪扩散研究,提出了对计算网格体系进行评价的方法,该方法能选出有效减少伪扩散影响的网格体系。(2)对大型锅炉降负荷运行的炉内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改进配风,降低NOx生成,稳定燃烧的措施。(3)对锅炉改烧混煤进行了多个工况的计算分析,并比较了煤种、配风和空气过量系数对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本文的计算结果和锅炉热态试验数据吻合较好,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李言钦[10](2006)在《声波法检测炉内气体速度场冷态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炉内空气动力场是决定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但一直以来,大型锅炉炉膛空气动力场的测量尚没有一种非接触式的实时、在线检测技术。目前电厂及工业锅炉中一般采用飘带法结合风速表或热线风速仪等对锅炉进行冷态条件下的空气动力场测量。传统的测量方法是接触式、逐点测量,显然在人、财、物方面需要较大投入,而且时间长,准确度低。声波法测量炉内空气动力场是一种非接触式、全场测量的方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声波法检测炉内气体速度场的方法与理论,并自主开发了较为初步的声波法测量系统。最后进行了炉内空气速度场测量的实验研究,国际上尚没有类似的报道。在展开声波法检测炉内气体速度场的讨论前,文中先给出了传统方法测量一次风管射流流场的实验。通过五孔探针法、PIV法测量及CFD模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传统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五孔探针法的优点是直接,在速度值不太小时测量可靠,是常用的流场测量方法,其缺点是灵敏度不高,不易测出较弱流场区域的速度值;PIV法准确性好、灵敏度高,但工作量大,测量条件苛刻;CFD模拟对于给定条件的流场,可以详细地模拟出其速度分布,但计算时间长,且不能反映流场的实时变化。因此,对于实际的炉内测量,传统的流场测量方法很难满足要求,找到一种新的、更为适合和优越的炉内速度场检测方法是必要和迫切的。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在气体介质中传播将受所在介质物性及运动的影响,这是声波法测量炉内空气动力场的物理学基础。为验证声波法测量气体流速的基本可行性,首先进行了声波法测量单路径空气速度场的实验。实验设计为:根据传感器布置合理性,在一开放的圆管空气水平射流场中选取一与射流轴线成一定夹角的直线区间,进行声波法单路径测量。实验中分别用声波法和五孔探针法测量了该区间内的空气流速,通过对比分析,验证了声波法用于测量气体流速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声波法检测炉内二维气体动力场,是在所测场四周边界布置适当数量的声传感器,形成网状交叉的声传播路径,测出各条路径上相反两方向的声信号传播时间,即可由矢量层析算法重建出所测场内连续的气体速度分布。模拟研究中,首先建立了由6个参数确定的简化四角切圆速度场模型,通过正问题和逆问题的研究,并进行相应的误差分析,验证了声波法测量二维速度场的实现性和可用性。对于实际的四角切圆速度场,本文开发了基于矢量层析算法的一般二维速度场重建程序。该程序在前述简化四角切圆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复杂程度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是准确和可靠的。本文最后给出了声波法测量炉内二维速度场的冷模实验研究。该实验是在一座自行设计搭建的炉膛模型台架上进行的,其尺寸为1.0m×1.0m×2.45m。实验研究了对称供风和非对称供风条件下切圆流场的声波法测量情况,分别得出了比较满意的重建结果,其计算程序即为前述一般二维速度场重建程序。完成一次声波法测量需要约5秒钟时间。作为对比,对称条件速度场分别用热线风速计和CFD软件进行了测量及模拟;非对称条件下的速度场用CFD进行了模拟。对上述结果分别作了相应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声波法测量结果与两种传统方法得到的结果能够较好地相符。不过,因为没有足够可靠并适于实验条件的测量方法,声波法测量的可靠度并没有得到充分证明,这需要进一步的工作来完成。而当前的实验结果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声波法测量炉内速度场的可行性并体现了明显的先进性。声波法作为一种有前景的炉内动力场检测技术,其最终目标是很好地应用于工程实践,本文在冷模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还讨论了其用于热态炉内测量时的影响因素与改进设想;另外也提到了其用于测量锅炉水平烟道内烟气流速及温度沿横截面分布的可能性。

二、近流线数值计算方法在四角切圆燃烧炉膛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流线数值计算方法在四角切圆燃烧炉膛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700MW切圆锅炉中低负荷烟温偏差特性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煤粉低氮燃烧的研究现状
    1.3 切圆燃烧锅炉流动与烟温偏差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负荷对700MW切圆锅炉烟温偏差的影响
    2.1 锅炉概况
    2.2 数学模型
    2.3 计算方法
    2.4 模型的合理性验证
    2.5 不同负荷下的锅炉流动和烟温偏差特性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锅炉中负荷工况的烟温偏差特性
    3.1 工况的设置与说明
    3.2 中负荷工况的烟温偏差特性分析
    3.3 运行条件对锅炉中负荷工况烟温偏差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锅炉低负荷工况的烟温偏差特性
    4.1 工况的设置与说明
    4.2 低负荷工况的烟温偏差特性分析
    4.3 运行条件对低负荷工况烟温偏差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期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240t/h四角切圆锅炉煤种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锅炉概况及燃料基础分析
    2.1 锅炉概况
    2.2 锅炉运行问题及对策
    2.3 烟煤煤质特性分析
    2.4 改烧烟煤的调整策略及影响
    2.5 本章小结
3 锅炉燃烧数值模拟
    3.1 锅炉模型与网格划分
    3.2 数学模型选择
    3.3 边界条件和求解方法
    3.4 数值模拟结果及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数值模拟的煤种适应性分析
    4.1 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
    4.2 壁面热流和组分分布
    4.3 煤种适应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及建议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3)35t/h煤粉锅炉炉内燃烧特性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煤粉炉燃烧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煤粉炉原型及数学模型概述
    2.1 锅炉原型概述
        2.1.1 锅炉基本参数
        2.1.2 锅炉燃烧器与配风方式
    2.2 CFD燃烧数值模拟的方法
    2.3 基本守恒方程
    2.4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2.5 气固两相流模型
    2.6 辐射传热模型
    2.7 煤粉燃烧模型
        2.7.1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2.7.2 挥发分析出模型
        2.7.3 焦炭燃烧模型
    2.8 NO_x生成机理
        2.8.1 热力型
        2.8.2 燃料型
        2.8.3 快速型
    2.9 边界条件
        2.9.1 入口边界条件
        2.9.2 出口边界条件
        2.9.3 壁面边界条件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始模型炉内燃烧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3.1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3.1.1 计算域模型
        3.1.2 网格划分
    3.2 模拟工况的设置及说明
        3.2.1 模拟工况的设置
        3.2.2 模拟结果的验证分析
    3.3 模拟结果分析
        3.3.1 速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3.3.2 温度场模拟结果及分析
        3.3.3 炉内NOx生成影响规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改造后炉内燃烧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4.1 结构设计改造说明
    4.2 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4.3 不同配风比数值模拟究
        4.3.1 边界条件设定
        4.3.2 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
    4.4 不同负荷数值模拟研究
        4.4.1 边界条件设定
        4.4.2 温度场分布
        4.4.3 组分浓度分布
    4.5 改造前后燃烧特性对比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自然循环汽包锅炉的燃烧模拟与运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锅炉燃烧模拟的数学模型
    2.1 基本守恒方程
    2.2 湍流模型
        2.2.1 直接数值模拟(DNS)
        2.2.2 大涡模拟LES
        2.2.3 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组(RANS)模型
    2.3 辐射换热模型
        2.3.1 离散传播辐射模型(DTRM)
        2.3.2 P-1辐射模型
        2.3.3 Rosseland辐射模型
    2.4 煤粉燃烧模型
        2.4.1 挥发分析出模型
        2.4.2 挥发分燃烧模型
        2.4.3 焦炭燃烧模型
    2.5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2.5.1 通用有限速度模型
        2.5.2 非预混燃烧模型
        2.5.3 预混燃烧模型
        2.5.4 部分预混燃烧模型
    2.6 NO_x形成模型
        2.6.1 热力型NO_x
        2.6.2 快速型NO_x
        2.6.3 燃料型NO_x
        2.6.4 回燃型NO_x
    2.7 本文模型选择
第三章 锅炉燃烧过程数值模拟
    3.1 锅炉概况
    3.2 燃煤特性
    3.3 锅炉计算区域的选择
    3.4 网格划分及质量检查
        3.4.1 网格划分
        3.4.2 网格质量检查
    3.5 边界条件确定
    3.6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3.6.1 炉内速度分布
        3.6.2 炉内流线分布
        3.6.3 炉内温度分布
        3.6.4 炉内组分分布
        3.6.5 NO_x浓度分布
        3.6.6 煤颗粒停留时间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锅炉变工况燃烧数值模拟
    4.1 不同入射角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4.1.1 速度场对比分析
        4.1.2 炉内流线对比分析
        4.1.3 温度场对比分析
        4.1.4 组分浓度对比分析
        4.1.5 NO_x浓度对比分析
        4.1.6 煤颗粒运动轨迹对比分析
    4.2 不同顶二次风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4.2.1 速度场对比分析
        4.2.2 炉内流线对比分析
        4.2.3 温度场对比分析
        4.2.4 组分浓度对比分析
        4.2.5 NO_x浓度对比分析
        4.2.6 煤颗粒运动轨迹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读研期间申请的专利

(5)二次再热超超临界塔式锅炉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二次再热机组概述
    1.3 二次再热机组燃烧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数值计算方法与模型选取
    2.1 湍流模型
    2.2 颗粒运动求解
    2.3 辐射传热模型
    2.4 湍流燃烧模型
    2.5 煤粉脱挥发分模型
    2.6 焦炭燃烧模型
    2.7 炉内受热面传热模型
    2.8 四角切圆锅炉数值模拟中伪扩散的影响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燃烧数值模拟
    3.1 锅炉概况
        3.1.1 炉膛及燃烧设备简介
    3.2 炉膛模型简化与网格划分
    3.3 边界条件
        3.3.1 入口边界条件
        3.3.2 锅炉煤质分析
        3.3.3 出口边界条件
        3.3.4 壁面边界条件
    3.4 数值计算结果
        3.4.1 温度场
        3.4.2 热流密度分布
        3.4.3 速度场
        3.4.4 组分场
        3.4.5 煤粉颗粒轨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超临界运行参数对锅炉性能的影响
    4.1 关键参数与工况设置
    4.2 煤种参数敏感性分析
        4.2.1 活化能敏感范围分析
        4.2.2 数值计算对比结果
    4.3 配风比例变化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燃煤锅炉中NOx与飞灰分布特性的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氮氧化物危害和排放
        1.1.2 本文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燃煤锅炉气相氮氧化物的模拟现状
        1.2.2 国内外燃煤锅炉飞灰颗粒的模拟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墙式对冲燃烧锅炉炉内燃烧与全场流动模拟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数学模型
        2.2.1 基本控制方程
        2.2.2 气相湍动模型
        2.2.3 固相颗粒运动模型
        2.2.4 气相湍流燃烧模型
        2.2.5 固相煤粉燃烧模型
        2.2.6 辐射换热模型
        2.2.7 多孔介质模型
    2.3 网格划分
    2.4 计算条件
        2.4.1 入口边界条件
        2.4.2 壁面边界条件
        2.4.3 受热面边界条件
    2.5 模拟结果与分析
        2.5.1 炉内燃烧结果分析
        2.5.2 全场流动特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四角切圆锅炉炉内燃烧与全场流动模拟研究
    3.1 锅炉概述
    3.2 数学模型
    3.3 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3.4 计算条件
        3.4.1 煤质分析
        3.4.2 入口各边界条件
        3.4.3 壁面边界条件
    3.5 模拟结果与分析
        3.5.1 炉内燃烧结果分析
        3.5.2 全场流动特性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锅炉全场NO_x分布的数值研究及试验验证
    4.1 NOx生成机理
        4.1.1 热力型NO_x(Thermal NO_x)
        4.1.2 燃料型NO_x(Fuel NO_x)
        4.1.3 快速型NO_x(Prompt NO_x)
    4.2 NOx生成模型
    4.3 边界条件
    4.4 墙式对冲燃烧锅炉全场NO_x分布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四角切圆锅炉全场NO_x分布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4.5.1 现场测试
        4.5.2 BMCR工况下的四角切圆燃烧锅炉全场NO_x模拟结果与分析
        4.5.3 变负荷下的NO_x分布特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灰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
    5.1 现场测试粒径分布
    5.2 冷态飞灰运动的数值模拟
        5.2.1 数学模型
        5.2.2 入口边界条件
        5.2.3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今后需要开展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废杂铜冶炼过程温度及压力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构成
第二章 总体方案
    2.1 环保精炼炉生产过程分析
        2.1.1 环保精炼炉生产工艺
        2.1.2 环保精炼炉炉况的重要性
        2.1.3 环保精炼炉内的信息关系分析
    2.2 环保精炼炉温度场建模和压力检测方案
        2.2.1 温度场仿真
        2.2.2 压力检测及其信号处理方案
    2.3 小结
第三章 温度场动态仿真
    3.1 计算机仿真技术
        3.1.1 仿真技术简介
        3.1.2 仿真建模方法
        3.1.3 仿真技术在冶炼中的应用
    3.2 多场耦合数值计算法的研究与发展
        3.2.1 模型的研究
        3.2.2 伪扩散的研究
        3.2.3 网格体系的研究
    3.3 炉内温度场二重仿真方法
        3.3.1 二重仿真方法的基本概念
        3.3.2 二重仿真方法的基本步骤
    3.4 炉内过程数值模拟数学模型
        3.4.1 气相湍流流动模型
        3.4.2 辐射换热模型
    3.5 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
    3.6 物理模型及其网格划分
    3.7 边界条件
        3.7.1 炉膛入口边界条件
        3.7.2 炉膛出口边界条件
        3.7.3 炉壁边界条件
        3.7.4 仿真计算工况的确定
    3.8 仿真结果及分析
    3.9 温度场动态仿真的数值计算
    3.10 炉内工况的监测与诊断
    3.11 小结
第四章 压力检测及其信号处理
    4.1 炉膛压力检测
        4.1.1 压力测量系统
        4.1.2 压力测量仪器选型
        4.1.3 防堵取样装置
    4.2 炉膛压力测量信号的处理
        4.2.1 对炉膛压力测量信号的波动进行滤波
        4.2.2 对输入偏差信号的幅度补偿
    4.3 仿真结果
    4.4 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煤粉锅炉高效低NOx膜法富氧局部助燃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我国燃煤电站锅炉NOx排放及控制现状
    1.3 煤粉锅炉低 NOx燃烧技术
        1.3.1 炉内空气分级燃烧技术
        1.3.2 煤粉浓淡燃烧技术
        1.3.3 低NOx燃烧器
        1.3.4 切圆布置的改进
        1.3.5 O_2/CO_2燃烧技术
        1.3.6 富氧助燃燃烧技术
    1.4 低NOx燃烧技术带来的其它问题
    1.5 炉内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综述
    1.6 本文的工程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煤粉锅炉NOx生成特性及控制技术
    2.1 煤中氮的存在形式
    2.2 NOx前驱物 HCN、NH_3的生成及其转化过程
    2.3 NOx的生成机理
        2.3.1 热力NOx
        2.3.2 瞬时NOx
        2.3.3 燃料NOx
    2.4 NOx的还原
    2.5 煤粉炉内NOx生成特性
        2.5.1 火焰温度的影响
        2.5.2 过剩空气系数的影响
        2.5.3 挥发份的影响
        2.5.4 煤粉浓度的影响
        2.5.5 煤粉细度的影响
    2.6 煤粉炉内低 NOx控制技术
    2.7 分级燃烧技术降低 NOx生成原理
    2.8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冷态动力场工业试验
    3.1 锅炉系统概况
        3.1.1 锅炉概况
        3.1.2 主要设计参数
        3.1.3 燃烧器主要特性参数
    3.2 等温模化条件的确立
    3.3 风门档板特性试验
        3.3.1 测速管系数的标定
        3.3.2 一次风门档板特性
        3.3.3 二次风门档板特性试验
    3.4 炉内气流流动特性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炉内燃烧工况的数值仿真
    4.1 炉内气体流动数学模型
    4.2 颗粒随机轨道模型
    4.3 炉内气粒二相湍流燃烧模型
        4.3.1 基本方程组
        4.3.2 煤热解挥发模型
        4.3.3 煤的气相燃烧模型
        4.3.4 碳的氧化(异相反应)模型
        4.3.5 NOx生成的数学模型
    4.4 边值条件
        4.4.1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4.4.2 边值条件的确定方法
        4.4.3 壁面函数
    4.5 仿真计算结果及分析
        4.5.1 仿真计算工况
        4.5.2 炉内速度场仿真计算
        4.5.3 炉膛温度场的仿真计算
        4.5.4 煤粉颗粒轨迹仿真计算
        4.5.5 炉膛 O_2含量及NOx生成浓度仿真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膜法富氧局部助燃技术工程应用研究
    5.1 富氧技术的进展及现状
    5.2 膜法富氧技术
        5.2.1 膜法富氧技术的进展状况
        5.2.2 空气膜法富氧原理
        5.2.3 膜法富氧工艺流程
        5.2.4 膜法富氧技术用于助燃进展及现状
    5.3 富氧燃烧的特点
    5.4 膜富氧助燃系统及辅助设备设计
        5.4.1 膜法富氧系统设计
        5.4.2 富氧风预热器设计
        5.4.3 富氧风喷嘴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热态燃烧试验
    6.1 试验内容及方法
    6.2 试验仪器仪表、测点布置
    6.3 试验设定条件及要求
    6.4 燃烧调整试验工况和煤质情况
        6.4.1 试验工况设置
        6.4.2 试验期间煤质和煤粉细度情况
    6.5 燃烧调整试验结果与分析
        6.5.1 锅炉常规运行的特点与分析
        6.5.2 一次风风速对 NOx排放和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6.5.3 二次风配风方式对NOx排放和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6.5.4 过量空气系数对 NOx排放浓度和锅炉热效率的影响
        6.5.5 富氧风局部助燃工况燃烧调整试验
    6.6 性能考核试验
        6.6.1 锅炉效率及NOx排放特性考核试验
        6.6.2 防水冷壁高温腐蚀和结渣特性试验
        6.6.3 低负荷稳燃性能试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锅炉高效低 NOx排放燃烧优化运行指导
    7.1 人工神经网络和 BP学习算法
    7.2 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7.2.1 人工神经网络建模
        7.2.2 输入输出量
        7.2.3 模型训练与测试
    7.3 电站锅炉高效低污染燃烧优化算法
        7.3.1 遗传优化算法及其在燃烧优化中的应用
        7.3.2 锅炉燃烧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7.3.3 计算结果分析分析
    7.4 高效低 NOx排放燃烧优化运行指导系统组成
        7.4.1 数据库
        7.4.2 知识库
        7.4.3 推理机
        7.4.4 自学习能力
        7.4.5 软件主要界面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700MW切圆锅炉混煤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工程背景
    1.2 炉内煤粉燃烧过程物化机理及其研究发展
        1.2.1 国外研究发展
        1.2.2 国内研究发展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文选题的意义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煤粉燃烧过程涉及的模型综述
    2.1 基本方程
    2.2 气相湍流流动
        2.2.1 概述
        2.2.2 双方程模型(k-ε模型)
        2.2.3 本文采用的基本方程
    2.3 辐射模型
        2.3.1 目前的辐射模型
        2.3.2 P-1 模型概述
        2.3.3 P-1 模型的原理及相关方程式
    2.4 气相(挥发分)燃烧模型
        2.4.1 挥发分析出模型
        2.4.2 挥发分燃烧模型概述
        2.4.3 混合分数方法
        2.4.4 湍流-化学反应相互作用的PDF 模拟
    2.5 煤的焦炭燃烧模型
    2.6 锅炉结渣
        2.6.1 概述
        2.6.2 结渣模拟的研究现状
3 离散相模型
    3.1 简介
    3.2 颗粒轨道的计算
        3.2.1 颗粒运动方程
        3.2.2 颗粒的湍流扩散
    3.3 传热、传质计算
    3.4 离散相与连续相间的耦合
4 MB-FRR 型锅炉
    4.1 引言
    4.2 锅炉的主要技术规范
    4.3 锅炉设计、较核煤种特性
        4.3.1 煤成分特性
        4.3.2 灰熔点温度及灰分成分
    4.4 锅炉的整体布置
    4.5 锅炉燃烧系统
5 四角切圆锅炉的网格划分和网格体系评价
    5.1 网格体系的处理
        5.1.1 网格生成技术概述
        5.1.2 网格选择
        5.1.3 网格质量影响因素
    5.2 数值模拟中伪扩散
        5.2.1 伪扩散的产生原因
    5.3 伪扩散的改进与网格体系评价
        5.3.1 几种网格体系
        5.3.2 网格体系的评价步骤及方案
        5.3.3 网格评价方案的验证
    5.4 小结
6 炉内煤粉燃烧的模拟结果
    6.1 燃料分析和工况选择
        6.1.1 燃料分析
        6.1.2 工况选择
    6.2 速度分布规律
    6.3 颗粒轨道模拟
    6.4 温度分布
    6.5 锅炉降负荷燃烧过程的数值分析
    6.6 锅炉内混煤燃烧过程的数值分析
    6.7 700MW 锅炉混煤燃烧测试
7 结论及展望
    7.1 本文的结论
    7.2 本文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声波法检测炉内气体速度场冷态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言
    1.1 课题背景
    1.2 炉内空气动力场传统测量方法与CFD 模拟
    1.3 煤粉燃烧器流场研究
    1.4 声波法用于炉内气体速度场测量的研究
    1.5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2 声波法检测炉内气体速度场原理及信号处理方法
    2.1 引言
    2.2 声波法测量炉内气体速度场原理
    2.3 声波信号的采集
    2.4 声波信号滤波
    2.5 声波传播时间计算
    2.6 本章小结
3 传统流场测量方法及声波法单路径测量实验
    3.1 引言
    3.2 五孔探针的标定
    3.3 主燃烧器模型及测量装置
    3.4 测量结果及分析
    3.5 圆管空气射流场内的声波法单路径测量实验
    3.6 本章小结
4 声波法测量炉内二维速度场模拟研究
    4.1 简化四角切圆模型模拟
    4.2 复杂二维炉内气体速度场模拟
    4.3 神经网络用于声波法检测炉内速度场
    4.4 本章小结
5 声波法检测四角切圆炉膛二维速度场冷态模型实验
    5.1 炉膛模型实验台
    5.2 声波法测量系统
    5.3 测量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与建议
    6.1 全文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近流线数值计算方法在四角切圆燃烧炉膛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700MW切圆锅炉中低负荷烟温偏差特性数值模拟[D]. 王志刚.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240t/h四角切圆锅炉煤种适应性研究[D]. 张俊.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3]35t/h煤粉锅炉炉内燃烧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 葛亚军.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9(08)
  • [4]自然循环汽包锅炉的燃烧模拟与运行优化[D]. 董建华. 安徽理工大学, 2017(08)
  • [5]二次再热超超临界塔式锅炉燃烧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蒙晨玮. 清华大学, 2016(02)
  • [6]燃煤锅炉中NOx与飞灰分布特性的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D]. 姚露. 东南大学, 2015(08)
  • [7]废杂铜冶炼过程温度及压力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钱晓超. 安徽大学, 2011(04)
  • [8]煤粉锅炉高效低NOx膜法富氧局部助燃技术的应用研究[D]. 张家元. 中南大学, 2007(12)
  • [9]700MW切圆锅炉混煤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D]. 谭灿燊. 重庆大学, 2006(05)
  • [10]声波法检测炉内气体速度场冷态实验研究[D]. 李言钦.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近流线数值计算法在四角切圆燃烧炉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