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功能测量标志的设计与应用

一种新型多功能测量标志的设计与应用

一、新型多功能测量标志设计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苏有平[1](2021)在《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及模型参数辨识》文中研究说明单液流锌镍电池(Single-Flow Zinc-Nickel Battery)是一种新型的液流储能装置,它具有造价成本低、储能容量大以及循环寿命长等优点,在储能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涵盖频率范围广,包含阻抗信息丰富,给电池建模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本论文为获取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及阻抗参数,设计了基于STM32的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平台,并提出一种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辨识电池阻抗模型参数。论文对全相位FFT(All-Phase FFT,APFFT)法估计两个同频正弦信号的幅度比值与相位差进行理论分析,结合阻抗谱频域测量原理,确定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方案,并设计相应的阻抗谱测量平台。测量平台以STM32控制器为核心,使用AD9833产生设定频率的正弦信号,通过恒电流仪进行V/I转换后向待测电池注入电流激励,利用定时器中断控制AD7606的采样率。在STM32控制器上集成全相位FFT算法,实现在控制器片内对电流、电压信号进行全相位FFT分析,得到测量频率点的电池阻抗值。采用查表的方式进行扫频测量电池阻抗谱,并通过串口将测量数据发送到上位机进行保存。对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平台进行滤波放大电路、恒电流仪等功能测试。进行RC等效电路、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并对比专业仪器频率响应分析仪测量结果。实验表明,所研制的阻抗谱测量平台测量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阻抗幅值测量误差小于5%,相角测量误差小于1.2°。同时,采用新威充放电测试仪对单液流锌镍电池进行充放电,由测量平台得到电池在不同荷电状态(SOC)下的阻抗谱数据。针对通过拟合阻抗谱数据建立等效电路模型难度大的问题,应用弛豫时间分布(Distribution of Relaxation Times,DRT)法解析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建立了单液流锌镍电池4阶RC阻抗等效电路模型。提出一种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用于辨识阻抗等效电路模型参数。基于电池实测阻抗谱数据,使用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辨识得到电池在不同SOC下的模型参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辨识阻抗等效电路模型参数,阻抗实部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虚部平均相对误差小于10%。

周伟[2](2021)在《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对早期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的评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数字化导板技术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术后对早期颞下颌关节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并与应用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RP)技术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术比较。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我院因下颌骨肿瘤根治导致颌骨节段性缺损,且在计算机外科技术辅助下同期行修复重建的患者20例。按手术应用的不同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进行分组,使用虚拟手术计划(virtual surgical planning,VSP)及外科手术导板技术的为导板组(n=9),使用RP技术打印三维模型作术前参考的为对照组(n=11)。对导板组和对照组术中操作时间进行记录比较;通过颌骨三维重建CT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对两组患者颞下颌关节腔间隙、线性比例计算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髁突长轴延长线交角以及髁突外极点、髁突顶点处位置偏差进行测量;通过颞下颌关节问卷调查表和颞下颌关节磁共振在术前及术后2周、1个月、6个月对导板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盘后带与髁突顶点夹角及下颌功能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导板组术中操作时间较之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导板组患者健侧与患侧在术前、术后关节腔间隙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术后患侧关节矢状面和冠状面上间隙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变化不明显(p>0.05)。导板组和对照组2组间术前各测量值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两组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及髁突长轴交角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患侧髁突顶点处的偏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导板组患者关节盘与髁突顶之间夹角在术前、术后随访过程中,张口位和闭口位夹角角度变化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出现2例关节弹响,1例关节区压痛;在术后6个月时除有1例关节区压痛外,其余患者均无关节紊乱症状;张口度、侧方以及前伸动度等下颌骨运动功能在术后均不同程度下降,后续可逐渐恢复,术后6个月时已接近术前水平。结论:(1)和仅使用RP模型辅助下颌骨重建手术相比,数字化手术导板技术的应用缩短了手术时间,能较好地维持髁突三维位置稳定,为术后下颌功能的保存和恢复提供了重要结构基础。(2)应用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重建术后,下颌骨活动度(张口、侧方、前伸)短期内下降明显,后期可逐渐恢复,至术后6个月已接近术前水平。患侧关节盘在术后呈稍向前移位趋势,但变化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性,也不伴有明显症状,后期关节盘位置逐渐向术前靠拢,保持了稳定的盘-髁关系,有利于术后下颌功能的恢复。

崔华飞[3](2021)在《基于Sawyer机器人的智能化快换工具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机器人多通过更换末端执行器以应对复杂工作需求。为实现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更换的智能化,本文根据Sawyer机器人快换工具的具体使用要求,完成了快换工具放置架的结构设计和智能化提升,设计了快换工具库系统。具体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快换工具库的机构设计。针对Sawyer机器人使用的快换工具,设计了新型的快换工具库和专用的快换工具固定方式;推导了起关键作用的连杆机构的杆长关系,并根据具体使用情况确定了杆长;根据确定后的各机构尺寸进行了三维建模;计算了用于驱动快换工具库旋转的步进电机的转矩。(2)快换工具库关键零部件有限元分析。根据具体使用状况对快换工具库中的关键零部件进行静力学分析,保证零部件满足使用需求;对快换工具库的固定装置进行刚体运动学分析,检验了所使用的连杆机构的运动轨迹;对快换工具库整体进行模态分析,避免快换工具库运转时产生共振。(3)快换工具库控制系统设计。运用开源的Arduino软件和硬件作为快换工具库开发平台;统计归纳换位规律,并根据换位规律设计了快换工具库换位流程;利用红外反射传感器来检测快换工具库是否到位,并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测量快换工具库相对于机器人的位置信息。(4)3D打印制作快换工具库并进行测试。本设计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各零部件,与控制系统结合制作试验样机。样机试验表明,该快换工具库具有协助机器人完成末端执行器更换的能力,并且在同时协助多台机器人更换末端执行器上具有应用价值。综上,本文设计的快换工具库结构能够满足快换工具限位和固定的需求;基于Arduino软硬件开发平台设计的控制系统能够满足快换工具库的控制需求;计算机视觉识别辅助定位程序能够精确测量快换工具库位姿;利用3D打印制造的实物样机进行试验,试验表明该快换工具库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吕亮[4](2021)在《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Twinblock和隐形功能矫治器(隐适美MA)矫治安氏II类1分类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并完成早期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病例31例。其中19例采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另12例采用隐形功能矫治器治疗。在治疗前(T1)、功能矫治结束后(T2)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颅颌面软硬组织进行测量,使用SPSS23.0软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矫治器的治疗均改善了上下颌骨关系和减少了面部凸度、覆盖及上下唇的凸度(P<0.05)。TB组和MA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测量指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矢状向及垂直向骨骼关系无显着差异,牙性指标中覆盖及上颌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夹角在TB组中较大,TB组上切牙更加唇倾(P<0.05)。TB组和MA组患者治疗变化结果对比分析,骨性指标:下颌长度在MA组中增加较多(P<0.05);牙性指标:TB组下颌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夹角增加较多(P<0.05)。结论:1.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对颅颌面部软硬组织均有显着影响。2.Twinblock和隐形功能矫治器骨性效应接近,可促进下颌骨的生长。3.TB组下切牙唇倾比较明显,MA组对下切牙控制能力更强,避免了下切牙唇倾。

王兵武[5](2021)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初步应用目的:比较应用术中CT与传统方法手术治疗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效果,探讨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60例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术中是否应用CT扫描辅助手术,将患者分为术中CT组(30例)和传统组(30例)。将所有患者的术后CT检查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行分割重建处理,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取11个解剖标志点,测量记录双侧标志点间对应的5段距离、3个角度,并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两组各测量指标进行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结果:双侧颧骨体垂直方向移位指标的差值及双侧颧骨额突下角的差值,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侧颧骨体水平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颧骨体前后方向移位距离指标的差值、双侧的颧弓水平角指标差值和双侧颧突点水平角指标差值,术中CT组均小于传统对照组(P<0.05);术中CT组中有8位患者进行了术中修正,修正率约为26.7%。两组患者所历经的手术时间、其他术后评价指标(面部对称度、复视、张口受限、眶下区感觉麻木等症状)并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术中CT辅助手术可提高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第二部分: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后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目的:通过对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患者术中、术后CT检查数据进行测量分析,探讨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0年3月因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并应用术中CT辅助完成手术治疗的患者,将每位患者术中和术后的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进行分割重建处理后,分别在双侧颧骨复合体虚拟三维模型表面选择11个解剖标志点,并对相应标志点间的5段距离、3个角度进行测量,采用t检验比较健患侧各指标术中、术后的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30名,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在健侧与术中患侧和术后患侧比较中,颧弓突点水平角D1有显着差别(P<0.05),其余指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与术后患侧各指标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CT在单侧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诊疗中,可以替代术后CT复查,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术后疗效评估中也具有临床意义。

杨祥祥[6](2020)在《香港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行道边界功能与人的行为、交通安全、空间秩序、商业及公共活动、空间特征等密切相关,其功能设计优劣对步行道空间活力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步行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对空间活力的追求,步行道边界功能从满足基本的通行需求逐渐扩展到非通行需求,呈现出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魅力型需求的需求层次。然而,由于交通规划与设计侧重机动交通,当前的步行道边界功能侧重不同的交通方式及空间分离,对人与步行道边界的交互需求和设计关注不足。现有步行道边界功能与设计指导主要存在于一些规范、标准、法规、导则以及步行系统的研究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功能设计研究。为提升步行道边界功能的精细化设计程度,有必要对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价值、体系、方法进行精细化研究。通过查阅香港街区设计的历史文献、学术文献、规划政策及设计资料研究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相关研究背景、理论及方法现状;通过访谈政府机构人员、社区组织或公益团体人员研究设计成因、设计需求和设计评价;通过实地研究分析步行道边界的功能现象,进而研究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实际需求和设计方法。由于香港市区步行道边界与人的交互程度高,实地研究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侧,涉及太子、旺角、奥运、油麻地、佐敦、柯士甸、九龙、何文田、土瓜湾、马头围、黄埔、红磡、尖沙咀、铜锣湾、湾仔、金钟、中环、上环等区域;通过实验法研究人们对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态度及反馈。依次对步行道边界功能的设计现状、设计基础、影响因素、设计价值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步行道边界功能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得出以下结论:随着步行道从“通道”向“场所”转变,香港步行道边界功能呈现出聚集性、多样性、接受性、延展性和移变性;对香港步行道边界现象进行剖析,得出了四个功能设计影响因素,分别为规划、城市形态、活动和行人行为;审视步行道边界功能应当具备何种设计价值,得出空间秩序提升、空间舒适提升、空间感知提升和空间活力提升价值;基于目标与手段提出了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策略。设计目标应当致力于构建弹性化的步行道边界功能体系,设计手段包括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的需求驱动、技术驱动以及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体系构建。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体系包括通行需求功能、行为需求功能、附加需求功能及场所需求功能四个层面;提出了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三类方法,分别为引导功能设计方法、空间功能设计方法以及技术协同设计方法。

刘志高,丁青青[7](2014)在《基于802.11n的多功能无线传输平台的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现有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存在功能单一、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802.11n的煤矿本安型多功能无线传输平台。该平台基于802.11n传输协议和采用信号强度测量模块,不仅实现了数据、语音和视频等的高速传输,还可同时通过WiFi信号实现井下人员的实时定位。煤矿井下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平台的无线传输速率达到了120Mbit/s,信号覆盖范围为500m,实时定位精度为9.68m,满足了煤矿安全信息的传输要求。

蔡步森[8](2014)在《基于CAN总线的电能表检定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能在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实现电能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我国正在推行智能电网的建设,而电能表作为智能电网的终端,对电能的统计和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电能的计量数据也会影响国家对未来各项决策的制定。电能表在正式投入使用前,都需要经过检定部门进行检定,合格的产品才可以安装使用,所以高准确度的电表校验装置有利于提高电能度量的准确性,有利于增强电能的有效利用,提高电能统筹的准确性。目前,随着一表一户以及国内商品房的不断扩建,电能表的使用也将会以飞快的速度增长,但是电能表的检定需要花费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出厂使用,因此为提高检定效率,多表位的同时检定已成为电能表检定装置发展势趋。本文通过多表位电能表检定装置对误差检定的特殊要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设计了以CAN总线为基础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实现了96表位的误差数据的采集和传送。本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介绍了电能表检定装置的发展趋势以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述了电能表检定装置的理论基础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相关要点,根据对目前比较流行的现场总线的比较,得出CAN总线是最适合多表位电能表检定的设计与开发。(2)针对多表位电表检定装置的功能及性能指标要求,误差仪控制电路MCU采用STM32F103VC、显示部分采用2.4寸TFT液晶、CAN采用通信隔离、脉冲信号输入电路采用脉冲鉴幅、电源电路采用buck电路和LDO电路的设计方案。(3)针对多表位电表检定装置对误差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稳定性要求高的特点,设计了一套随机错时通信机制,保证了误差统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4)通过对误差仪底层驱动以及测试程序的设计,实现电表误差(包括基本电能误差、时钟频率误差和需量周期误差等)检测、潜动启动试验、直流测试、检定过程电表触点温度检测、转发被检表数据等功能。经实验室验证和现场试验,所设计的电能表检定装置能够完成智能电表的功能和性能检定任务。

田艳云[9](2010)在《轨道车传动系统试验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轨道车作为铁路设备维修、大修、基建等施工部门执行任务的主要运输工具,是铁路运输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传动式轨道车传动系统试验装置的研制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其成果主要应用于车辆段对大修完成后的轨道车机械传动系统中的变速箱、换向箱和动力轮对进行空载试验。然而,我国轨道车传动系统试验装置的使用仅限于金鹰、秦岭两大轨道车生产厂家。而在各地轨道车检修车辆段中的应用几乎没有。论文首先对国内外轨道车试验装置的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分析,结合了智能试验的功能要求,对测控系统的各个单元进行了设计和开发。根据轨道车传动系统中变速箱、换向箱和动力轮对的组成原理、结构特点和运转要求,提出了测试试验的内容和方法。之后就试验台测控系统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进行设计。该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采用PLC控制器,设计了可靠的电机控制单元、友善的人机交互单元、合理的信息采集单元和高效的上位机的通信单元。同时,应用VB编写上位机监控程序,与PLC下位机组网,实现了集散控制。且应用Access数据库实现了试验数据管理。目前,本控制系统已经完成,整个系统已用于实践。现场运行试验表明,本课题研发的试验系统操作简便,信息丰富,运行稳定,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与实用性。

李信明[10](2009)在《情洒测绘六十年》文中研究说明情洒测绘六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叫李信明,今年已81周岁,从1949年2月5日走进东北军区测绘学校的大门到今天,我与测绘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60年。

二、新型多功能测量标志设计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多功能测量标志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及模型参数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单液流锌镍电池研究现状
    1.3 电池阻抗谱测量、建模及参数辨识研究现状
        1.3.1 电池阻抗谱测量研究现状
        1.3.2 电池阻抗建模及参数辨识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方案确定
    2.1 单液流锌镍电池简介
        2.1.1 单液流锌镍电池工作原理
        2.1.2 单液流锌镍电池基本参数
    2.2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原理
    2.3 阻抗数字化测量方法
        2.3.1 数字相关法
        2.3.2 全相位FFT法
    2.4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平台软硬件设计
    3.1 测量平台硬件设计
        3.1.1 控制器
        3.1.2 AD9833 信号发生器
        3.1.3 恒电流仪
        3.1.4 滤波放大电路
        3.1.5 AD7606 数据采集模块
        3.1.6 辅助电源
    3.2 下位机STM32 软件设计
        3.2.1 主程序
        3.2.2 串口通信程序
        3.2.3 AD9833 输出正弦波信号程序
        3.2.4 定时器中断采样程序
        3.2.5 全相位FFT数据处理程序
    3.3 上位机MATLAB软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台调试及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结果
    4.1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平台搭建
    4.2 测量平台功能测试
        4.2.1 滤波放大电路测试
        4.2.2 恒电流仪电路测试
        4.2.3 通信测试
    4.3 阻抗谱测量结果
        4.3.1 等效电路阻抗谱测试
        4.3.2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试
        4.3.3 单液流锌镍电池不同SOC状态的阻抗谱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RT-GrWOA辨识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模型参数
    5.1 基于DRT法建立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模型
        5.1.1 DRT法的数学思想
        5.1.2 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等效电路模型
    5.2 参数辨识模型建立
    5.3 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GrWOA
        5.3.1 基本的鲸鱼优化算法
        5.3.2 改进策略
        5.3.3 GrWOA算法伪代码
        5.3.4 GrWOA算法测试与分析
    5.4 基于GrWOA算法辨识模型参数实验与分析
        5.4.1 基于GrWOA算法辨识模型参数流程图
        5.4.2 基于GrWOA算法辨识模型参数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6.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对早期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的评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入选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实验方法
        2.1 临床影像资料获取
        2.2 手术方案
        2.3 术后处理
        2.4 评价方法
        2.4.1 手术时间评价
        2.4.2 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评价
        2.4.3 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及颞下颌关节功能评价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
    3 两组患者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分析
        3.1 关节腔间隙比较
        3.2 髁突在关节窝内的位置比较
        3.3 髁突长轴延长线夹角比较
        3.4 髁突头位置比较
    4 导板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盘位置变化比较
    5 导板组患者下颌骨动度以及关节、咀嚼肌触诊变化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典型病例报告
综述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修复重建方法的应用进展及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Sawyer机器人的智能化快换工具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快换工具放置架研究现状
        1.2.2 国内快换工具放置架研究现状
        1.2.3 与机器人工具库功能相似的数控刀库结构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快换工具库结构设计
    2.1 快换工具及快换工具库简介
    2.2 快换工具库整体结构
        2.2.1 快换工具固定装置
        2.2.2 快换工具库换位装置
    2.3 快换工具库固定装置关键尺寸设计
        2.3.1 固定装置中连杆机构长度关系
        2.3.2 确定固定装置中连杆机构各杆件长度
    2.4 快换工具库换位装置关键尺寸设计
    2.5 步进电机转矩计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快换工具库有限元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内容及3D打印材料属性确定
    3.2 固定装置刚体运动学分析
    3.3 关键零部件静力学分析
        3.3.1 夹紧装置中夹持机构的静力学分析
        3.3.2 固定装置底座静力学分析
        3.3.3 换位装置与固定装置底座连接结构静力学分析
    3.4 整体结构模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快换工具库程序控制
    4.1 快换工具库控制系统设计背景
    4.2 Arduino介绍及图形化搭建
        4.2.1 Arduino开发平台
        4.2.2 Arduino硬件
        4.2.3 Arduino控制图形化搭建及实物搭建
    4.3 快换工具库控制系统介绍
        4.3.1 快换工具换位控制
        4.3.2 快换工具固定装置到位检测
        4.3.3 快换工具夹持锁紧及松开控制
    4.4 计算机视觉识别辅助定位
        4.4.1 开发环境介绍
        4.4.2 视觉识别辅助定位方法
        4.4.3 视觉识别测量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3D增材制造试验样机测试
    5.1 3D增材制造快换工具库零部件
    5.2 控制系统硬件选型
    5.3 试验样机测试
        5.3.1 固定装置测试
        5.3.2 快换工具库测试
    5.4 计算机视觉识别辅助定位
        5.4.1 计算机视觉识别精度测试
        5.4.2 计算机视觉识别位姿测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目录

(4)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方法
        2.2.1 数据收集
        2.2.2 隐形功能矫治器治疗流程
        2.2.3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流程
        2.2.4 分组
        2.2.5 头影测量标志点
        2.2.6 头影测量项目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统计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3.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4 讨论
    4.1 治疗前两组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4.2 颌骨改变的差异
    4.3 牙性改变的差异
    4.4 软组织改变的差异
    4.5 局限性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早期功能矫治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颧骨复合体骨折的治疗现状
    1.2 术中成像技术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1.2.1 C臂机的特点与使用
        1.2.2 术中超声的特点与使用
        1.2.3 术中导航系统的特点与使用
        1.2.4 术中CT的特点与使用
第二章 引言
第三章
    3.1 研究一: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3.1.1 病例资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研究二: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诊疗中代替术后CT复查的可行性研究
        3.2.1 资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附录
    5.1 典型病例一
    5.2 典型病例二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香港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创新点
    1.3 研究范围、方法及路线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路线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比例与尺度对步行道边界功能的影响
        1.4.2 城市规划边界与步行道建筑边界功能
        1.4.3 规范和标准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1.4.4 项目实践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1.4.5 步行道服务水平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1.4.6 小结
第2章 香港步行道边界与功能关系
    2.1 边界的相关概念
        2.1.1 边界
        2.1.2 步行道
        2.1.3 步行道边界
        2.1.4 香港步行道边界
        2.1.5 功能设计
    2.2 步行道边界与空间关系
        2.2.1 边界功能与空间
        2.2.2 步行道的边界效应
    2.3 香港步行道边界的功能特性
        2.3.1 香港的高密度特征
        2.3.2 边界功能的集聚性
        2.3.3 边界功能的多样性
        2.3.4 边界功能的接受性
        2.3.5 边界功能的延展性
        2.3.6 边界功能的移变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香港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影响因素
    3.1 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3.1.1 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关系协调
        3.1.2 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的影响因素提取
    3.2 规划与步行道边界功能
        3.2.1 不同道路类型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3.2.2 香港规划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3.2.3 规划的低效率
    3.3 城市形态及活动与步行道边界功能
        3.3.1 城市形态与边界轮廓
        3.3.2 商业活动与边界尺度
        3.3.3 生活活动与边界行为
        3.3.4 事件活动与边界场景
        3.3.5 管理活动与边界指导
    3.4 行人行为与步行道边界功能
        3.4.1 行人的构成特征
        3.4.2 行人行为对边界功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香港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价值
    4.1 空间秩序提升
        4.1.1 安全控制增强
        4.1.2 流动效率提高
    4.2 空间舒适提升
        4.2.1 空间交流提升
        4.2.2 步行道安全提升
        4.2.3 行人舒适度提升
    4.3 空间感知提升
        4.3.1 视觉形象指示
        4.3.2 空间密度指示
        4.3.3 空间指引
        4.3.4 行为指引
        4.3.5 商业吸引
    4.4 空间活力提升
        4.4.1 绿化补充
        4.4.2 活动补充
        4.4.3 意义延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香港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策略
    5.1 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目标
    5.2 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驱动
        5.2.1 需求驱动
        5.2.2 技术驱动
    5.3 步行道边界的功能体系构建
        5.3.1 功能体系的维度分析
        5.3.2 通行需求功能
        5.3.3 行为需求功能
        5.3.4 附加需求功能
        5.3.5 场所需求功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香港步行道边界的功能设计方法
    6.1 引导功能设计方法
        6.1.1 方向引导设计
        6.1.2 行为引导设计
        6.1.3 服务引导设计
    6.2 空间功能设计方法
        6.2.1 空间流动效率设计
        6.2.2 空间流线设计
        6.2.3 空间热敏度设计
        6.2.4 空间约束性设计
    6.3 技术协同设计方法
        6.3.1 信息系统协同
        6.3.2 新型材料与工艺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7.1 讨论
    7.2 结论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
附录 A 国际上的步行道改善指导文献及倡议方法
附录 B 我国提升步行体验的主要政策文件
附录 C 规范和标准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附录 D 典型项目实践中的步行道边界功能
附录 E《香港步行道环境规划准则》中边界设计相关内容
附录 F《香港2030+》影响步行道边界的策略措施
附录 G 旺角购物区地区改善计划中的方针及措施

(7)基于802.11n的多功能无线传输平台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平台开发设计
    1.1 平台结构
    1.2 无线信号收发模块设计
    1.3 本安电路设计
2 平台应用
3 试验测试
    3.1 试验系统搭建
    3.2 电气性能试验
        3.2.1 有线网络测试
        3.2.2 无线网络测试
        3.2.3 最大无线收发距离测试及并发测试
    3.3 定位精度测试
4 结语

(8)基于CAN总线的电能表检定装置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电能表概述
    1.2 电能表检定装置研究现状
    1.3 电能表检定装置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课题研究所需完成的指标和论文内容安排
        1.5.1 课题研究所需完成的指标
        1.5.2 论文框架及研究内容
第2章 电能表检定装置理论基础
    2.1 计量的基本概念
        2.1.1 计量的基准
        2.1.2 计量的标准和量值传递
    2.2 电能表工作原理
        2.2.1 感应式电能表
        2.2.2 电子式电能表
    2.3 电能表检定装置工作原理
        2.3.1 电工式检定装置
        2.3.2 电子式检定装置
    2.4 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装置的基本原理
        2.4.1 电能表检定基本概念
        2.4.2 电能表误差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能表校验装置误差仪部分总体设计
    3.1 现场总线技术
        3.1.1 现场总线介绍
        3.1.2 现场总线的选择
    3.2 CAN 总线技术规范
        3.2.1 CAN 总线通信协议和规则
        3.2.2 CAN 报文格式
    3.3 误差仪装置设计
        3.3.1 误差仪的脉冲计数方案设计
        3.3.2 误差仪的控制部分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能表检定装置误差仪部分硬件电路设计
    4.1 误差仪硬件电路的总体结构
    4.2 误差仪的测量控制电路设计
        4.2.1 MCU 的选型及最小系统设计
        4.2.2 模拟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4.2.3 TFT 液晶的电路设计
        4.2.4 脉冲输入电路设计
        4.2.5 IO 开关量电路设计
    4.3 误差仪的通信电路设计
        4.3.1 CAN 通信电路设计
        4.3.2 异步串行通信电路设计
    4.4 误差仪的电源电路设计
        4.4.1 系统供电电路设计
        4.4.2 CAN 电路隔离电源设计
        4.4.3 电压基准电路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能表检定装置误差仪部分软件设计
    5.1 底层驱动程序设计
        5.1.1 模拟信号采集驱动程序设计
        5.1.2 CAN 接口驱动程序设计
        5.1.3 RS232 以及 RS485 接口驱动设计
        5.1.4 液晶驱动程序设计
        5.1.5 脉冲采集驱动程序设计
        5.1.6 IO 驱动的程序计
    5.2 CAN 总线传输协议及误差仪测试程序设计
        5.2.1 CAN 总线传输协议设计
        5.2.2 误差仪测试程序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电能表检定装置误差仪部分的调试
    6.1 实验室调试
        6.1.1 96 节点 CAN 总线通信的调试
        6.1.2 多从机程序在线同步更新方法
        6.1.3 误差仪功能调试
    6.2 误差仪与电能表检定装置整机联调
第7章 总结及展望
    7.1 研究成果总结
    7.2 产品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轨道车传动系统试验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现状研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总体设计方案研究
    2.1 总体结构设计
    2.2 试验项目
    2.3 试验台架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硬件方案
    3.2 PLC
    3.3 变频器及电机
        3.3.1 电机转速改变原理
        3.3.2 变频器控制方式
        3.3.3 变频器参数设定
        3.3.4 变频电机
    3.4 温度及转速传感器
        3.4.1 温度传感器
        3.4.2 转速、转向、档位传感器
    3.5 硬件电路图设计
        3.5.1 换向箱
        3.5.2 变速箱
        3.5.3 动力轮对
4 系统软件设计
    4.1 PLC程序设计
        4.1.1 控制程序总体设计
        4.1.2 转速检测方法
        4.1.3 转向检测设计
        4.1.4 转速控制方法
    4.2 上位机监控程序设计
        4.2.1 换向箱界面程序的设计
        4.2.2 数据库应用
    4.3 通信设计
        4.3.1 PLC通信介绍
        4.3.2 通信协议设计
        4.3.3 PLC通信程序设计
5 试验与结论
    5.1 变速箱试验机试验
    5.2 换向箱试验机试验
    5.3 轮对试验机试验
    5.4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新型多功能测量标志设计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单液流锌镍电池阻抗谱测量及模型参数辨识[D]. 苏有平. 广西大学, 2021(12)
  • [2]数字化手术导板辅助下颌骨肿瘤切除及缺损重建对早期颞下颌关节功能影响的评价性研究[D]. 周伟.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Sawyer机器人的智能化快换工具库研究[D]. 崔华飞. 烟台大学, 2021(11)
  • [4]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的疗效对比研究[D]. 吕亮.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术中CT在颧骨复合体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王兵武. 兰州大学, 2021(11)
  • [6]香港步行道边界功能设计研究[D]. 杨祥祥.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802.11n的多功能无线传输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 刘志高,丁青青. 工矿自动化, 2014(04)
  • [8]基于CAN总线的电能表检定装置的设计与实现[D]. 蔡步森.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08)
  • [9]轨道车传动系统试验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田艳云. 北京交通大学, 2010(10)
  • [10]情洒测绘六十年[A]. 李信明. 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 2009

标签:;  ;  ;  ;  ;  

一种新型多功能测量标志的设计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