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A法检测啤酒黄曲霉毒素B_1的适用性探讨

ELISA法检测啤酒黄曲霉毒素B_1的适用性探讨

一、关于ELISA法用于啤酒黄曲霉毒素B_1检测适用性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光胤,蔡爱丽,邓放明,赵倩,石星波[1](2021)在《双模态改良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用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中真菌毒素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方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中的灵敏度不能满足痕量检测需求。该文拟对传统ELISA进行改进,建立一种比色与热双模态改良型ELISA用于真菌毒素的检测。使用亲和素化的磁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 MNPs)为载体富集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与生物素化的黄曲霉毒素B1核酸适配体(aptamer, Apt)制备复合物(MNPs@Apt@HRP)为检测探针。以核酸适配体与抗体组合作为识别元件,3,3′,5,5′-四甲基联苯胺(3,3′,5,5′-tetramethylbenzidine, TMB)-H2O2的显色反应和氧化态TMB的光热反应为信号输出,实现了检测黄曲霉毒素B1的高灵敏及高选择性的比色及热信号的双模态检测,检测灵敏度分别达到了2.47×10-12 g/L及3.79×10-13g/L,并将该方法成功应用于部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田东岩[2](2021)在《石墨相氮化碳电致化学发光霉菌毒素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迄今为止,黄曲霉毒素B1是人类所发现的毒性最强的天然致癌物,分布广,危害大,严重威胁着人体和动物体的健康。在毒性评估、食品安全和环境监测领域中,新型可快速检测痕量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成为现代社会的迫切需求。检测速度慢、检测成本高、过程复杂且需专业人员操作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传统黄曲霉毒素B1检测方法,电化学发光检测速度快、成本低廉、过程简单,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检测策略。基于碳基荧光二维纳米材料氮化碳,本文拟建立一种针对黄曲霉毒素B1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方法,主要工作如下:1、二维石墨相氮化碳(g-C3N4)纳米片制备及其作为发光底物探究;2、黄曲霉毒素B1氮化碳/核酸适配体电致发光生物传感器构建及性能评价;3、氮化碳/核酸适配体电致发光生物传感器检测机理分析。通过上述研究,初步建立了黄曲霉毒素B1氮化碳核酸适配体电致发光生物传感器方法,实现了在石墨相氮化碳制备温度550℃、过硫酸根浓度0.1 M、检测环境pH为7.4等最优化检测条件下黄曲霉毒素B1检测,其检出限低至0.004 ng/mL,线性范围宽至0.005 ng/mL~10 ng/mL,且具备良好的特异性以及优秀的抗干扰能力。本论文为高性能霉菌毒素生物传感器设计与构建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与理论参考。图45幅,表4个,参考文献93篇。

闵曼,潘浣钰,李丰[3](2021)在《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民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潜在的中药质量安全隐患仍旧突出。黄曲霉毒素是影响中药材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已有多种方法被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的一些检测方法,并对各自优点进行了比较。

李静芝[4](2021)在《食品中伏马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检测的上转换荧光传感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真菌毒素在很多谷物及其制品中常共同存在,对人和动物均有急慢性毒性、致癌、致畸等作用,因此仅检测其中一种毒素的方法已不能满足需求。上转换纳米颗粒(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因其大的反斯托克斯位移、发射峰窄和不易光漂白等优势,在食品污染物的高灵敏检测中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因此本研究将以UCNPs为核心,建立两种同时检测食品中FB1和ZEN的上转换荧光传感技术,实现两种毒素的高灵敏同时检测,以期为食品安全检测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伏马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检测的上转换荧光免疫传感技术研究。构建了一种基于BA法(生物素-亲和素)的上转换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同时检测两种真菌毒素。以96孔酶联板作为检测平台,对UCNPs表面修饰链霉亲和素获得上转换荧光探针,其可与生物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随着反应体系中待测目标物浓度的升高,荧光强度与其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以此实现目标物的检测。2.伏马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检测的上转换荧光结合磁分离传感技术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磁分离和双色上转换的高灵敏免疫荧光传感器,用于同时检测FB1和ZEN。首先采用改良的溶剂热法合成两种UCNPs,表面氨基化修饰后,分别与两种毒素抗原偶联形成上转换荧光探针;将环氧基磁珠分别与毒素抗体偶联获得磁珠捕获探针。根据免疫竞争原理,随着反应体系中待测目标物浓度的升高,上清中荧光强度的变化与其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据此实现两种目标物的高灵敏检测。结果1.FB1和ZEN同时检测的上转换荧光免疫传感技术研究:本方法中用808 nm激发的六方相UCNPs,其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平均直径50 nm。在最佳检测条件下,上转换荧光强度随着目标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FB1和ZEN在0.2 ng/m L~80 ng/m L,0.5 ng/m L~125 ng/m L的线性范围内,检出限分别达到0.16 ng/m L、0.20 ng/m L。本方法可用于玉米粉和牛奶的加标回收,平均回收率在97.81%~114.52%之间,RSD<5.0%。2.FB1和ZEN同时检测的上转换荧光结合磁分离传感技术研究:本方法中用980 nm激发的两种六方相的UCNPs,分散性良好、粒径均一,平均直径为30nm。在最佳优化条件下,上转换荧光强度随着目标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加,FB1和ZEN的线性范围在0.05 ng/m L~5 ng/m L之间,检出限分别为0.016 ng/m L、0.012ng/m L。该方法已成功用于真实样品检测中,平均回收率在85.97%~113.82%之间,RSD<5.0%。结论本文围绕上转换纳米颗粒这一新型纳米材料,以两种真菌毒素为检测对象,成功构建了两种上转换荧光传感技术,实现了FB1和ZEN的同时检测。此外,本研究建立的两种检测方法在灵敏度、准确性和简便性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为实现食品中污染物多靶标高灵敏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孙丽萍[5](2021)在《基于DNA适配体、G-四链体功能核酸快速检测赭曲霉毒素A》文中研究说明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曲霉属、青霉属等不同菌种产生的真菌毒素。由于其具有强致畸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癌作用,严重危害了公众健康和食品安全,因此,OTA的快速、准确检测研究受到极大关注。OTA检测方法常用的有质谱、高效色谱和基于抗体的免疫技术。这些方法对于OTA的测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它们耗时、复杂、需要大量的精密设备和高技能专业操作人员。为此,开发一种快速、灵敏、易于操作的OTA检测方法至关重要。近年来,核酸适配体的生物传感技术因其高效、灵活、易操作等显着特点在食用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分析方法与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研究团队已经报道了大量基于适配体的传感快速检测方法,用于金属离子、生物分子、病毒以及细胞等一系列目标物的分析。基于此,本研究以OTA为检测对象,将核酸适配体改造并组装三螺旋DNA分子开关,构建免标记的比色生物传感器,进一步,我们利用适配体与OTA识别前后构象的改变并结合硫磺素T(Thioflavin T,Th T)构建免标记的荧光生物传感器,最终实现比色、荧光双模式快速、灵敏检测OTA。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相关结果如下:(1)根据沃森-克里克(Watson-Crick)和胡斯坦(Hoogsteen)碱基配对原则,构建了三螺旋分子开关(THMS)比色生物传感平台快速检测OTA。THMS由一个经适当改造的适配体和一个在3’端含有腺嘌呤的富含鸟嘌呤(G)的寡核苷酸序列组装而成。在OTA存在的情况下,适配体序列识别并与目标物结合,使THMS发生结构转换,释放富含鸟嘌呤的寡核苷酸序列,通过在该序列3’端添加腺嘌呤提高灵敏度。该序列在K+存在时形成G-四链体,并与hemin结合形成具有辣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DNAzyme,催化双氧水氧化ABTS2-,产生颜色变化,输出检测信号。相反,在没有OTA的情况下,三螺旋结构稳定,仅有低背景信号。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检测信号与目标物OTA的浓度保持线性关系,范围为10μg·kg-1~1 500μg·kg-1,检出限低至4μg·kg-1。该设计利用了经合适改造的适配体和富G序列,具有高效、特异和快速等特点,为可视化快速检测OTA提供了新思路。(2)进一步,我们利用适配体与OTA识别前后构象的改变并结合硫磺素T(Thioflavin T,Th T)构建免标记的荧光生物传感器,快速、灵敏检测OTA。在荧光小分子Th T的存在下,OTA适配体由反平行G-四链体转向平行G-四链体并产生强荧光,随着OTA浓度逐渐增大,转变为平行结构的G-四链体逐渐被诱导为反平行结构,荧光逐渐下降。该方法简便、快速,且对OTA灵敏度高,在最优反应条件下,OTA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5μg·kg-1~600μg·kg-1,检出限为0.01μg·kg-1,对OTA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王星,杨新文,费晨,王印[6](2020)在《粮食作物中主要真菌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粮食作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其在生长、储存过程中易受到真菌毒素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及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危害;探明真菌毒素的种类及监测技术,对保障粮油食品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真菌毒素的种类及其检测技术,有效防控粮食作物的真菌毒素污染提供参考,从目前粮食作物中已发现的主要真菌毒素种类及其检出限和真菌毒素的主要检测方法2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李娟[7](2020)在《持续发光信号传导体系的构建及其分析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发光信号传导体系具有选择性高、简便快速、设计灵活以及灵敏度高等优点,在分析检测研究方面颇受关注。持续发光信号具有重复性好和不易受样品基质荧光的干扰等优点,在复杂样品分析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旨在发展基于多种具有持续发光特性的辉光型化学发光和长余辉发光信号传导体系,并应用于食品和生物样品中痕量目标物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构建了对溴苯酚增强型双酶介导持续化学发光信号传导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发展食品中超痕量黄曲霉毒素B1(AFB1)的分析方法。将蛋白G固定于96孔板上用于识别抗AFB1单克隆抗体的Fc片段,从而提高抗原抗体的免疫学反应效率并减少抗体用量。制备了AFB1和葡萄糖氧化酶(GOD)的偶联物(AFB1-GOD),并以此偶联物与目标物AFB1竞争识别固定在96孔板上的有限抗AFB1单克隆抗体。利用对溴苯酚作为化学发光增强剂,采用GOD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双酶高效催化,使得信号传导体系中化学发光强度持续稳定且得到增强,提高了分析灵敏度,拓宽了检测线性范围。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线性范围达5个数量级,检测限为5 pg L-1,对于AFB1(100 ng L-1)的测定精密度为1.9%(RSD,n=11)。该方法成功应用于谷物样品中AFB1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94.0%-97.0%。该持续发光信号传导体系适用于食品中各种污染物或营养物质的高通量、超灵敏、高特异性检测。基于L-半胱氨酸介导金纳米粒子聚集和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建立了比率吸收和时间分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双信号传导体系。金纳米粒子的高摩尔消光系数和可调吸收特性以及L-半胱氨酸介导的金纳米粒子聚集使吸收峰发生显着的红移,为检测L-半胱氨酸提供了比率信号。L-半胱氨酸介导金纳米粒子聚集引起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红移,与长余辉纳米粒子的余辉发射光谱发生重叠,产生共振能量转移,为胰岛素检测提供了平台。利用该双信号传导体系实现了L-半胱氨酸和胰岛素的高通量顺序检测。该体系对L-半胱氨酸的检测限为2.2 nmol L-1,在10 nmol L-1至5.5μmol 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和精密度;对胰岛素的检测限为2.1 pmol L-1,在12 pmol L-1至3.4 nmol 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和精密度。所研制的双信号纳米平台已成功应用于人血清中L-半胱氨酸和胰岛素的无基质干扰顺序测定。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形貌规则、粒度均一、发光性能良好的鱼雷状绿色发光长余辉纳米粒子(Zn2GeO4:Mn2+,Pr3+)(ZGMP)。发现了该类材料能够被酸降解,具有酸刺激响应发光特性,并探讨了ZGMP的酸响应机理。利用ZGMP的持续发光特性和酸刺激响应性质,结合酶专一催化其底物、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酸碱反应等原理,将刺激响应型ZGMP作为发光信号传导探针应用于血清中葡萄糖和谷物样品中AFB1等的高选择性测定。所制备的刺激响应型ZGMP分析性能良好,在食品安全和生物分析等领域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蒋佳伊[8](2020)在《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中药材污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材以植物性来源为主,在未能及时干燥、储存不当或因其他外界条件影响时,易发生霉变从而污染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其致癌性极强,可引发肝、肾毒性,抑制免疫系统等,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损害。因此,为了有效控制中药材AFB1污染,保障中药品质和用药安全性,研究高效灵敏的快速检测方法十分重要。目前传统的用于中药材AFB1的检测方法主要为仪器分析法,包括高效液相以及液质联用等,但其样品前处理繁琐、耗时且操作要求高等,导致在大批量中药材AFB1筛查应用中具有局限性。而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的免疫学检测技术(ELISA、GICA等)具有操作简单、高通量以及可进行现场检测等特点,可作为实验室仪器分析检测技术的有效补充,但是受中药材复杂基质的影响,其在中药检测中需要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稳定性。基于此,本论文开展了以下研究:获取高灵敏的抗体是免疫学检测技术建立的最重要前提。首先,本研究通过改进的肟化法改造AFB1后,将其与BSA和OVA进行偶联,成功获得AFB1完全抗原,反应无需加热,且未使用苯等有机溶剂,有利于环境保护。此外,采用加大免疫剂量、皮下多点和腹腔注射相结合的方式对Balb/c雌鼠进行免疫,方法中增加了免疫部位,使免疫更加充分,经细胞融合及多次克隆筛选后获得三株稳定的AFB1单克隆细胞株1E5、1E6以及1F7,选择抑制AFB1效果最好的1F7细胞株通过诱生腹水法并纯化以获得大量的AFB1单克隆抗体。该抗体免疫特性鉴定结果显示其属于IgG2b型抗体,灵敏度(IC50)可达0.15μg/L,亲和力常数为2.81×108 L/mol,与AFB2、AFG1、AFG2、AFM1交叉反应率分别为35.07%、8.75%、1.15%、36.75%,且与其他类真菌毒素几乎不存在交叉反应,表明本研究制备的抗体在保证高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AFB1快速检测方法开发及生产应用。以高通量快速检测为目的,基于制备得到的AFB1单克隆抗体,以易污染中药材酸枣仁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优化同时结合基质匹配标准曲线以消除基质效应干扰,建立了高灵敏的中药材AFB1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分析(Indirect competitiv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快速检测方法,检测限可达1.69μg/kg,AFB1在0.050.58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2),加标回收率为88%119%。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33批酸枣仁中AFB1进行了测定,并采用HPLC-MS/MS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和确证,结果显示,ELISA检测结果无假阳性和假阴性,将两种方法所测得的含量数据进行线性拟合,相关系数R为0.996,表明本研究中建立的ic-ELISA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实际酸枣仁样品初筛,同时可为其他中药材AFB1的快速筛查提供参考。此外,以现场快速检测为目的,研究中利用制备的AFB1单克隆抗体,开发了两种不同检测形式的胶体纳米金探针的免疫层析试纸条,即以金标抗体是否固定化分为湿法试纸条法(W-GICA)和干法试纸条法(D-GICA)。研究中重点考察了免疫层析试纸条构建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包括抗体与胶体金偶联的pH、抗体偶联量以及抗原浓度等条件。经优化后,W-GICA检测AFB1标准溶液的可视检测限为0.25 ng/mL,灵敏度为0.5 ng/mL,而D-GICA的可视检测限只能达到1 ng/mL。因此最终选择更加灵敏简便的W-GICA法,用于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本研究中选取易污染,同时富含色素的酸枣仁为模式研究样品,检验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样品仅需经简单提取后进行一步稀释,其可视检测限即可达到5μg/kg,满足现行《中国药典》及欧盟对中药材中AFB1污染限量标准水平的检测需求。33批酸枣仁样品中试纸条测定结果有12批超标,通过HPLC-MS/MS验证结果一致,该方法中有效地避免了很多快检方法中所采用的样品浓缩步骤,同时还可通过对样品提取液稀释以降低基质干扰,可实现中药材在产地初加工、仓储过程中等现场的快速筛选。

何珊[9](2020)在《基于贵金属纳米材料可视化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可视化检测方法是一类以光学响应信号为基础,颜色变化为分析依据的方法,通过肉眼分析溶液颜色深浅或种类变化,实现对目标物的可视化检测,它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可视化和不需要复杂或昂贵的仪器等优点。随着纳米科技的迅猛发展,贵金属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学特性、高效的催化活性和表面易于修饰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构建可视化传感器,极大提高了可视化传感器的稳定性和灵敏度。本论文基于贵金属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构建了简单便携、灵敏度高的可视化传感器,并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疾病诊断和环境监控等领域。1)免疫测定为实施各种快速、简单和灵敏的生化检测提供了理想的系统。在本文中,已经开发了“Signal-off”调谐“Signal-on”(SF-T-SN)比色免疫测定法,用于检测抗病毒药物金刚烷胺(AMD)。在这种策略中,传统竞争性“Signal-off”免疫测定法是以免疫识别信号随AMD浓度增强而减弱为基础。引入活性金属调节过氧化物纳米模拟酶的活性,将传统的“Signal-off”模式有效地转化为更令人满意的“Signal-on”报告机制,并克服了使用天然酶的弊端。重要的是,由于报告机制的切换和纳米酶的高催化活性,这种“从off到on”的方式使得基于纳米酶的比色响应信号与AMD浓度成正比,从而规避传统“Signal-off”免疫测定检测小分子时有限的信号放大和灵敏度低等固有缺陷。因此,通过肉眼或测量光学信号可以灵敏地检测AMD浓度。基于这一方法,当前的灵敏度(肉眼为0.195 ng/mL,光学检测为0.134 ng/mL)不仅比已报道的方法优越,而且比传统“Signal-off”免疫分析法通过肉眼观察和UV–vis测量的灵敏度至少提高了60倍和2倍。还可以检测出掺入AMD的鸡肉样品,其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这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未来的生化分析和食品安全监测。2)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是急性白血病等疾病的常见生物标记物,检测TdT活性对于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药物筛选至关重要。在本文中,基于刻蚀剂氧化态的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2+)刻蚀金纳米棒(Au NRs),开发了一种简单快速、免标记、高灵敏度且多色视觉检测TdT活性的比色传感器。经TdT扩增作用下延伸的富G DNA产物在Hemin和K+的帮助下形成了具有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G-四链体/Hemin模拟酶,从而催化H2O2氧化TMB在酸性条件下得到刻蚀剂TMB2+。基于此,随着TdT浓度的增加,Au NRs被逐渐刻蚀,导致Au NRs的纵向LSPR峰蓝移并伴随着一系列颜色变化。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比色传感器可用于定量监测动态范围为0.25–12 U的TdT活性,UV–vis测量和肉眼检测限分别为0.21 U和1.0 U。相比于检测TdT活性的传统比色方法,不同TdT活性与多种颜色一一对应是该比色传感器最吸引人的优点。同时该传感器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无需使用复杂的设备即可轻松读取结果,适用于资源受限区域的实时现场检测。3)黄曲霉毒素B1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农产品、食物和粮油中,且对肝脏具有强烈毒性和致癌性的食品污染物。在本文中,我们将磁珠酶联免疫测定法(MagLISA)和银纳米壳包金纳米棒机制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基于银壳金核纳米棒的磁珠多色免疫测定法(MBMCIA)用于高灵敏、高分辨检测超低浓度AFB1。为了设计这种免疫测定系统,首先使用磁珠(MBs)代替微孔板为固定相,通过EDC/NHS反应合成MBs-AFB1-BSA复合物;然后碱性磷酸酶(ALP)作为MagLISA和显色反应的桥梁,催化水解抗坏血酸磷酸酯钠(AA-P)生成抗坏血酸(AA);生成的抗坏血酸将银离子还原为银单质并沉积在Au NRs表面,从而改变Au NRs的纵向LSPR峰和溶液颜色。在最佳条件下,所设计的MBMCIA在0.01–1.00 ng/mL的AFB1浓度范围内,溶液颜色发生从红色到紫红色、紫色、蓝色、绿色和浅绿色的生动颜色变化,检测限(LOD)低至5.7 pg/mL,可肉眼半定量检测低浓度目标物。同时,实际样本加标的回收率(99.1%–104.3%)和相对标准偏差(1.51%–7.05%)结果表明MBMCIA可适用于分析实际样本。MBMCIA集分离、富集、抗干扰和可视化读数为一体,为现场可视化食品安全检测和环境监控开辟了新途径。

韩丽[10](2020)在《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vomitoxin),是一种毒性较高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是由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产生,属于B族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DON主要污染小麦、玉米及其副产物,因此,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食品及动物饲料中。它易引起动物拒食,而表现出免疫毒性、器官毒性、抑制蛋白质合成,以及致畸性,与免疫抑制、克山病、食管癌等疾病也有密切联系,并且,DON的热稳定性较强,对其进行一般性的加工及烹调,其毒性不能被破坏。因此,DON污染不仅给动物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影响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全球大多数国家强制性规定了DON的限量标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DON列为Ⅲ类致癌物。目前,检测食品和饲料中DON污染的理化方法,虽然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但是成本较高,不适合用于DON污染检测的一般饲料行业。而酶联免疫检测(ELISA)作为传统方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适合现场并且适用于高通量筛选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合适的检测工具,近年来其开发应用迅速发展。目的:本研究以DON毒素为研究对象,为避免理化检测的繁琐及其它免疫检测方法灵敏度低的问题,实现对DON的高效低成本检测,探索建立灵敏、快速、方便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利用DON小分子半抗原进行分子设计与改造、筛选人工抗原的制备方法,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DON mAb、并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研制DON ELISA试剂盒及胶体金试纸条、实现产品的初步应用。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为开发制备DON人工抗原为基础,抗DON单克隆抗体为核心试剂,旨在研制自主组装的试剂盒及试纸条,用于检测食品和饲料中的DON含量,为我国食品和饲料中DON污染残留检测提供技术支撑。方法:⑴根据DON分子结构特点,设计出4种人工抗原偶联方法,并分别制备出人工抗原和检测抗原。通过UV、IR、SDS-PAGE等鉴定和动物免疫,筛选出最佳的人工抗原偶联方法。⑵从免疫效果最好CDI组中,选取效价最高、敏感性最好、特异性最强小鼠,利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杂交瘤细胞株,异源性检测模式筛选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抗,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⑶利用自制的抗DON单抗研制间接竞争ELISA试剂盒(icELISA kit)和直接竞争ELISA试剂盒(dcELISA kit),并分别进行调试组装与性能测定,最后比较其质量性能。⑷在自制高亲和力DON mAb的基础上,采用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胶体金,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金标抗体最佳pH值和DON mAb的最佳标记浓度,然后组装试纸条并进行性能测定。⑸利用HPLC对研制的dcELISA kit、DON-Strip进行验证,并分别与市售试剂盒、试纸条进行比较试验。通过比较分析测定结果,进行dcELISA kit与HPLC的相关性评价。结果:⑴通过对4种完全抗原进行UV、IR、SDS-PAGE等鉴定和动物免疫,结果表明,合成方法中CDI法效果最好。动物免疫所产生DON pAb效价达到1:(6.4×103),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7.75 ng/mL,并且特异性较强。⑵通过对单抗进行免疫学特性鉴定,结果表明,其抗体效价水平很好。上清效价为1:(1.28×103)、腹水效价为1:(3.2×105),IC50为9.84 ng/mL,亲和常数(Ka)为1.51×109 L/moL,并且特异性较强。⑶通过对研制试剂盒的性能测定,结果表明,DON icELISA试剂盒和dcELISA试剂盒灵敏度分别为1.147 ng/mL、0.62 ng/mL,与市售的商品试剂盒相比灵敏度高(3 ng/mL)。icELISA试剂盒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6.3%113.2%、RSD为3.9%13.2%,dcELISA试剂盒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7.1%107.0%、RSD为4.2%11.9%。⑷通过对胶体金的UV和透射电镜扫描鉴定,结果表明,胶体金制备成功,粒径为25.0±1.0 nm。通过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了金标抗体最佳pH值为8.5,DON mAb最佳标记浓度为15μg/mL。并且该试纸条灵敏度为5 ng/mL,与市售试纸条相比灵敏度较高(25 ng/mL),且特异性较强。⑸通过比较dcELISA kit、DON-Strip、HPLC,结果表明,DON-Strip灵敏度为5.0 ng/mL,HPLC灵敏度为20 ng/mL。通过对真实样品进行测定,HPLC检测平均值范围为560.41049.1 ng/g,RSD为12.4%43.4%,试剂盒检测平均值范围为580.51020.3 ng/g,RSD为13%43.8%。通过dcELISA kit与HPLC相关性评价,得出回归方程为y=0.9793x+6.82,R2=0.9848。通过与市售试剂盒比较,市售A1 DON试剂盒与A2 DON试剂盒的灵敏度分别为5 ng/mL、3 ng/mL。通过与市售试纸条比较,市售B1 DON-Strip与B2 DON-Strip的灵敏度分别是40 ng/mL、25 ng/mL。结论:⑴利用DON分子结构特点,本试验成功制备4种完全抗原。通过鉴定,筛选出CDI法是最佳的人工抗原合成方法。⑵利用CDI组效价最高小鼠,进行了细胞融合,研制出了灵敏度更好的抗DON mAb,并具有效价好、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等优点。⑶利用自制的抗DON单抗,成功研制出icELISA kit和dcELISA kit,并且后者性能明显优于前者,且具有准确可靠、方便快捷、高通量大等优点。⑷利用柠檬酸钠还原法成功制备胶体金,采用Mey氏系列稳定法确定了金标抗体最佳pH值及DON mAb的最佳标记浓度。并且该试纸条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等优点。⑸用HPLC验证了dcELISA kit和DON-Strip,并且dcELISA kit的灵敏度高于两种市售试剂盒,DON-Strip的灵敏度高于两种市售试纸条,且DON-Strip的符合率为100%。因此,本试验研制的DON试剂盒及试纸条均满足实际样品检测对灵敏度更高的要求,可以推广应用。

二、关于ELISA法用于啤酒黄曲霉毒素B_1检测适用性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ELISA法用于啤酒黄曲霉毒素B_1检测适用性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双模态改良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用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材料
    1.2 MNPs@Apt@HRP检测探针的制备
    1.3 探针的制备优化及验证研究
    1.4 探针调控比色信号研究
    1.5 基于比色与热双模态改良型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1.5.1 AFB1标准曲线的绘制
        (1)AFB1抗体包被:
        (2)封闭:
        (3)加入AFB1标准溶:
        (4)加入MNPs@Apt@HRP探针:
        (5)加入底物:
        1.5.2 比色与热双模态改良型ELISA的特异性研究
    1.6 几种常见食品中AFB1的检测
        1.6.1 比色与热双模态改良型ELISA
        1.6.1.1 样品的前处理
        1.6.1.2 牛奶样品中加标回收率检测
        1.6.1.3 样品中AFB1含量的检测
        1.6.2 商业化ELISA试剂盒
2 结果与分析
    2.1 比色与热双模态改良型ELISA检测AFB1的原理
    2.2 探针制备的优化
    2.3 HRP修饰情况与实验可行性的验证
    2.4 MNPs@Apt@HRP对ox-TMB生成量的影响
    2.5 比色与热双模态改良型ELISA用于AFB1的检测
    2.6 比色与热双模态改良型ELISA用于AFB1检测的特异性
    2.7 方法实用性结果研究
3 结论

(2)石墨相氮化碳电致化学发光霉菌毒素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霉菌毒素
    1.2 霉菌毒素检测传统方法
    1.3 基于发光的霉菌毒素检测新型方法
    1.4 电致化学发光检测法
        1.4.1 有机化合物发光体系
        1.4.2 无机金属配合物发光体系
        1.4.3 纳米材料发光体系
        1.4.4 新型电致化学发光底物——氮化碳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二维荧光材料石墨相氮化碳复合物的制备与检测应用方法
    2.1 试剂与设备
        2.1.1 试剂
        2.1.2 设备
    2.2 方法与步骤
        2.2.1 材料的合成
        2.2.2 传感电极的构建
        2.2.3 传感器的测试
3 基于石墨相氮化碳发光猝灭的电致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的表征与分析
    3.1 材料表征
    3.2 电极组装过程表征
    3.3 实验条件优化
    3.4 线性检测
    3.5 稳定性与再生性
    3.6 可能的检测反应机理
    3.7 真实样品检测
    3.8 小结
4 结论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薄层色谱法
2 高效液相色谱法
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4 酶联免疫吸附法
5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6 生物传感器法
7 荧光免疫分析法
8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膜基质免疫分析法
9 免疫芯片检测法

(4)食品中伏马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检测的上转换荧光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食品中真菌毒素概述
    1.2 FB1 和ZEN的研究
        1.2.1 FB1 简介
        1.2.2 ZEN简介
        1.2.3 FB1 和ZEN目前现有的检测方法
    1.3 稀土上转换纳米颗粒
        1.3.1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组成
        1.3.2 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发光机理
        1.3.3 上转换纳米颗粒合成方法
        1.3.4 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改性方法
        1.3.5 上转换纳米颗粒生物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伏马毒素B1 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检测的上转换荧光免疫传感技术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主要仪器
        2.1.2 实验主要试剂
        2.1.3 实验主要溶液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制备上转换荧光探针
        2.2.2 实验条件优化
        2.2.3 检测性能评估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表征
        2.3.2 实验可行性验证
        2.3.3 实验条件优化
        2.3.4 检测性能评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伏马毒素B1 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检测的上转换荧光结合磁分离传感技术研究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1.1 实验主要仪器
        3.1.2 实验主要试剂
        3.1.3 实验主要溶液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上转换纳米颗粒合成
        3.2.2 上转换纳米颗粒表面修饰
        3.2.3 制备探针
        3.2.4 实验条件优化
        3.2.5 检测性能评估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材料的表征
        3.3.2 探针的表征
        3.3.3 实验条件优化
        3.3.4 检测性能评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DNA适配体、G-四链体功能核酸快速检测赭曲霉毒素A(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赭曲霉毒素A(OTA)概述
        1.1.1 赭曲霉毒素A的理化性质及特点
        1.1.2 赭曲霉毒素A的危害
        1.1.3 赭曲霉毒素A的限量标准
        1.1.4 赭曲霉毒素A的现有检测方法
    1.2 核酸适配体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1.2.1 核酸适配体概述
        1.2.2 核酸适配体在传感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1.2.2.1 核酸适配体电化学生物传感
        1.2.2.2 核酸适配体荧光生物传感器
        1.2.2.3 核酸适配体比色生物传感器
        1.2.2.4 核酸适配体生物传感体系的优势
    1.3 DNAG-四链体概述
        1.3.1 DNAG-四链体结构和功能
        1.3.1.1 G-四链体的结构
        1.3.1.2 G-四链体的功能
        1.3.2 利用G-四链体传感快速检测农产品中常见污染物
        1.3.2.1 基于G-四链体传感快速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
        1.3.2.2 基于G-四链体传感快速检测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
        1.3.2.3 基于G-四链体传感快速检测农产品中的重金属离子
        1.3.2.4 基于G-四链体传感快速检测农产品中的真菌毒素
    1.4 本文构思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特色及创新点
2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三螺旋DNA分子开关比色快速检测OTA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
        2.2.2 试剂和DNA
        2.2.3 溶液的配制
        2.2.3.1 结合缓冲液的配制
        2.2.3.2 DNA溶液的配制
        2.2.3.3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2.2.4 三螺旋DNA分子开关的构建
        2.2.5 利用三螺旋DNA分子开关快速检测OTA
        2.2.6 实际样品中OTA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核酸适配体的三螺旋DNA分子开关比色快速检测OTA
        2.3.2 实验原理验证
        2.3.3 圆二色光谱验证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5 传感器的特异性分析
        2.3.6 本方法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分析
    2.4 小结
3 基于单链核酸适配体DNA荧光法灵敏检测OTA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
        3.2.2 试剂和DNA
        3.2.3 溶液的配制
        3.2.3.1 结合缓冲液的配制
        3.2.3.2 DNA溶液的配制
        3.2.3.3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3.2.4 单链核酸适配体检测OTA的构建
        3.2.5 利用单链核酸适配体检测OTA的实验步骤
        3.2.6 实际样品中OTA残留的测定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单链核酸适配体DNA荧光法灵敏检测OTA
        3.3.2 实验原理验证
        3.3.3 UV/圆二色谱表征
        3.3.4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5 传感器的特异性分析
        3.3.6 本方法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分析
    3.4 小结
4 全文总结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粮食作物中主要真菌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粮食作物中主要真菌毒素及其检出限
    1.1 黄曲霉毒素
    1.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1.3 玉米赤霉烯酮
    1.4 赭曲霉毒素
    1.5 伏马毒素
2 真菌毒素的检测
    2.1 定性检测方法
        2.1.1 电子鼻分析法
        2.1.2 生物鉴定法
        2.1.3 质谱成像分析法
    2.2 定量检测方法
        2.2.1 理化检测法
        2.2.2 免疫化学法
        2.2.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法
        2.2.4 光谱分析法
        2.2.5 蛋白芯片分析法
        2.2.6 荧光光度法
3 小结

(7)持续发光信号传导体系的构建及其分析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持续发光信号传导
        1.1.1 辉光型化学发光
        1.1.2 长余辉发光
    1.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1.2.1 真菌毒素
        1.2.2 农药残留
        1.2.3 抗生素
        1.2.4 重金属
        1.2.5 食源性致病菌
    1.3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
        1.3.1 高温固相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微波辅助法
        1.3.4 模板法
        1.3.5 共沉淀法
        1.3.6 溶剂热法
        1.3.7 水热法
    1.4 基于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分析应用
        1.4.1 食品安全检测
        1.4.2 生物分析
        1.4.3 防伪分析与信息存储
    1.5 本论文的立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1.5.1 立题思想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持续化学发光信号传导免疫分析法检测黄曲霉毒素B_1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
        2.2.3 AFB_1-GOD偶联物的制备
        2.2.4 谷物样品的前处理
        2.2.5 AFB_1的测定步骤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对溴苯酚增强双酶介导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构建
        2.3.2 AFB_1-GOD偶联物的制备与表征
        2.3.3 抗原抗体免疫学反应条件优化
        2.3.4 化学发光体系的优化
        2.3.5 化学发光信号动力学分析
        2.3.6 分析特征量
        2.3.7 方法准确度验证和实际样品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比率吸收和时间分辨荧光双信号传导体系高通量顺序检测L-半胱氨酸及胰岛素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
        3.2.3 长余辉和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长余辉和金纳米粒子的功能化修饰
        3.2.5 L-半胱氨酸和胰岛素的高通量顺序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比率吸收和时间分辨荧光双信号传导体系的构建
        3.3.2 双信号探针的制备与表征
        3.3.3 比率吸收信号传导的条件优化
        3.3.4 时间分辨荧光信号传导的条件优化
        3.3.5 双信号传感检测的选择性
        3.3.6 双信号传感检测的分析性能
        3.3.7 实际样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H刺激响应型长余辉发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分析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
        4.2.3 Zn_2GeO_4:Mn~(2+),Pr~(3+)长余辉纳米粒子的合成
        4.2.4 Zn_2GeO_4:Mn~(2+),Pr~(3+)长余辉纳米粒子刺激响应特性的表征
        4.2.5 血清样品的制备
        4.2.6 谷物样品的前处理
        4.2.7 血清中葡萄糖的定量检测
        4.2.8 黄曲霉毒素B1的定量检测
        4.2.9 防伪印刷与信息加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Zn_2GeO_4:Mn~(2+),Pr~(3+)长余辉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4.3.2 Zn_2GeO_4:Mn~(2+),Pr~(3+)长余辉纳米粒子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4.3.3 Zn_2GeO_4:Mn~(2+),Pr~(3+)长余辉纳米粒子的刺激响应特性研究
        4.3.4 基于Zn_2GeO_4:Mn~(2+),Pr~(3+)长余辉纳米粒子的生物传感
        4.3.5 基于Zn_2GeO_4:Mn~(2+),Pr~(3+)长余辉纳米粒子的防伪印刷与信息加密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中药材污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黄曲霉毒素B_1概述
        1.1.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1.1.2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
        1.1.3 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1.2 中药材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情况
        1.2.1 国外污染情况
        1.2.2 国内污染情况
    1.3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1.3.1 确证方法
        1.3.1.1 薄层色谱法
        1.3.1.2 高效液相色谱法
        1.3.1.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1.3.2 免疫学检测技术
        1.3.2.1 酶联免疫吸附法
        1.3.2.2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1.3.2.3 免疫传感器
        1.3.2.4 其他检测方法
    1.4 黄曲霉毒素B_1 抗原的设计
        1.4.1 肟化法
        1.4.2 半缩醛法
        1.4.3 添加乙醇酸连接臂法
        1.4.4 曼尼希法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曲霉毒素B_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1 引言
    2.2 仪器、材料与试剂
        2.2.1 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动物
        2.2.4 溶液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AFB_1 完全抗原的制备
        2.3.1.1 肟化法
        2.3.1.2 半缩醛法
        2.3.1.3 添加乙醇酸连接臂法
        2.3.2 抗原的乳化及免疫
        2.3.3 小鼠多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2.3.4 细胞融合
        2.3.4.1 饲养细胞的获取
        2.3.4.2 脾细胞的获取
        2.3.5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2.3.6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
        2.3.7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3.8 单克隆抗体性质的鉴定
        2.3.8.1 抗体效价的测定
        2.3.8.2 抗体灵敏度的测定
        2.3.8.3 抗体亲和力常数的测定
        2.3.8.4 抗体特异性的测定
        2.3.8.5 抗体亚型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AFB_1 完全抗原的鉴定
        2.4.1.1 AFB_1 肟化物的鉴定
        2.4.1.2 AFB_1 完全抗原UV鉴定
        2.4.2 小鼠多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2.4.3 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2.4.4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腹水纯化
        2.4.5 单克隆抗体性质鉴定
        2.4.5.1 抗体灵敏度的测定
        2.4.5.2 抗体亲和力的测定
        2.4.5.3 抗体特异性的测定
        2.4.5.4 抗体亚型的测定
    2.5 讨论
第三章 ELISA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药材酸枣仁黄曲霉毒素B_1 污染检测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仪器、材料与试剂
        3.2.1 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溶液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最佳抗原及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3.3.2 抗原包被方式的选择
        3.3.3 封闭液的选择
        3.3.4 封闭时间的选择
        3.3.5 酶标二抗最佳使用浓度的确定
        3.3.6 酶标二抗最佳孵育时间的确定
        3.3.7 最佳ic-ELISA方法流程的确定
        3.3.8 样品测定
        3.3.8.1 样品处理
        3.3.8.2 基质效应的考察
        3.3.8.3 样品加标回收试验
        3.3.8.4 实际样品的检测
    3.4 实验结果
        3.4.1 最佳抗原及抗体稀释度的确定
        3.4.2 抗原包被方式的选择
        3.4.3 封闭液的选择
        3.4.4 封闭时间的选择
        3.4.5 酶标二抗最佳使用浓度的确定
        3.4.6 酶标二抗最佳孵育时间的确定
        3.4.7 最佳ic-ELISA方法流程的确定
        3.4.8 样品测定
        3.4.8.1 基质效应的考察
        3.4.8.2 基质匹配标准曲线的建立
        3.4.8.3 加标回收率考察
        3.4.8.4 精密度考察
        3.4.8.5 实际样品检测及HPLC-MS/MS验证
    3.5 讨论
第四章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建立及其在中药材酸枣仁黄曲霉毒素B_1污染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仪器、材料与试剂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试剂
        4.2.3 溶液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AFB_1 完全抗原的制备
        4.3.2 胶体纳米金的制备
        4.3.3 金标抗体的制备
        4.3.3.1 最佳pH条件的确定
        4.3.3.2 最佳抗体偶联量的确定
        4.3.3.3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确定
        4.3.3.4 金标抗体制备的流程
        4.3.4 试纸条的组装
        4.3.5 最佳抗原量的确定
        4.3.6 抗原及二抗稀释液的确定
        4.3.7 试纸条的测试
        4.3.8 实际样品的测定
        4.3.8.1 样品处理
        4.3.8.2 样品稀释液的确定
        4.3.8.3 样品加标回收试验
        4.3.8.4 样品检测
    4.4 实验结果
        4.4.1 AFB_1 完全抗原的鉴定
        4.4.2 金标抗体的制备
        4.4.2.1 最佳pH条件的确定
        4.4.2.2 最佳抗体偶联量的确定
        4.4.2.3 金标抗体重悬液的确定
        4.4.3 最佳抗原量的确定
        4.4.4 抗原及二抗稀释液的确定
        4.4.5 试纸条的可视检测限及灵敏度的测试
        4.4.6 试纸条的特异性检测
        4.4.7 实际样品的测定
        4.4.7.1 样品稀释液的确定
        4.4.7.2 样品加标回收试验
        4.4.7.3 样品检测
    4.5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9)基于贵金属纳米材料可视化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基于过氧化物模拟酶的催化显色
        1.1.1 贵金属纳米材料
        1.1.1.1 贵金属纳米粒子
        1.1.1.2 贵金属纳米合金
        1.1.2 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
        1.1.3 碳纳米材料
    1.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显色
        1.2.1 贵金属纳米颗粒间距离的显色机制
        1.2.2 贵金属纳米材料形貌/尺寸变化的显色机制
    1.3 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活性金属调节过氧化物模拟酶实现“Signal-on”比色免疫测定金刚烷胺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纳米银(Ag NPs)及链霉亲和素-纳米银复合物(SA-Ag NPs)的合成
        2.2.4 聚乙烯吡咯烷酮-铂纳米立方体(PVP-Pt NC)的合成
        2.2.5 基于SF-T-SN免疫测定AMD浓度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纳米银(Ag NPs)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2.3.2 铂纳米立方体的表征及米氏常数的测定
        2.3.3 基于纳米酶的SF-T-SN免疫测定的工作原理
        2.3.4 金属调节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的验证
        2.3.5 金属Ag~+调节能力的研究
        2.3.6 SF-T-SN检测体系的条件优化
        2.3.7 SF-T-SN免疫检测AMD
        2.3.8 SF-T-SN免疫测定的特异性
        2.3.9 实际样本的检测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刻蚀金纳米棒多色化检测Td T活性的多色传感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金纳米棒的制备
        3.2.4 非变性凝胶电泳实验
        3.2.5 比色测定G-四链体浓度
        3.2.6 比色测定TdT活性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多色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3.3.2 多色传感器的可行性分析
        3.3.3 多色传感器的条件优化
        3.3.4 多色传感器检测G-四链体
        3.3.5 多色传感器检测TdT活性
        3.3.6 多色传感器的特异性
        3.3.7 实际样本的检测
    3.4 小结
第4章基于银壳金核纳米棒的磁珠多色免疫测定法用于检测食品污染物黄曲霉毒素B_1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金纳米棒的合成
        4.2.4 磁珠-抗体的偶联
        4.2.5 ALP的比色测定
        4.2.6 AFB_1的比色测定
        4.2.7 实际样本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MBMCIA的设计原理
        4.3.2 MBMCIA的可行性分析
        4.3.3 MBMCIA的条件优化
        4.3.4 多色测定ALP浓度
        4.3.5 MBMCIA测定AFB_1
        4.3.6 MBMCIA的特异性
        4.3.7 实际样本的检测
    4.4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10)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生物毒素概述
        2.1.1 关于生物毒素
        2.1.2 关于真菌毒素
        2.1.3 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2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概述
        2.3 DON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DON人工免疫原的合成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抗DON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特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试验三 DON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四 DON快速检测胶体金试纸条的研制及性能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试验五 DON快速检测ELISA试剂盒和胶体金试纸条的验证及比较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主要结论
第四章 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四、关于ELISA法用于啤酒黄曲霉毒素B_1检测适用性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模态改良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用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研究[J]. 张光胤,蔡爱丽,邓放明,赵倩,石星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1(12)
  • [2]石墨相氮化碳电致化学发光霉菌毒素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田东岩.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 闵曼,潘浣钰,李丰. 广东化工, 2021(05)
  • [4]食品中伏马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检测的上转换荧光传感技术研究[D]. 李静芝. 兰州大学, 2021(11)
  • [5]基于DNA适配体、G-四链体功能核酸快速检测赭曲霉毒素A[D]. 孙丽萍.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7)
  • [6]粮食作物中主要真菌毒素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王星,杨新文,费晨,王印. 贵州农业科学, 2020(08)
  • [7]持续发光信号传导体系的构建及其分析应用研究[D]. 李娟. 江南大学, 2020(01)
  • [8]黄曲霉毒素B1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在中药材污染快速检测中的应用[D]. 蒋佳伊. 江苏大学, 2020(02)
  • [9]基于贵金属纳米材料可视化传感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 何珊. 赣南师范大学, 2020(12)
  • [10]饲料中呕吐毒素单抗的研制及icELISA试剂盒和GICA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建立[D]. 韩丽. 石河子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ELISA法检测啤酒黄曲霉毒素B_1的适用性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