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农耕”变成“农耕”

不要让“农耕”变成“农耕”

一、莫让“农闲”成“闲农”(论文文献综述)

郑杰文[1](2018)在《中川古村落风水林空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聚焦传统村落与其丰富多样的风水林空间共同产生的生态经验与文化遗产,构建了适应传统村落风水林空间的空间类型体系,并通过文献搜集、田野调查、人物访谈等方式获取各类型风水林村落与案例村落的信息,并将所得信息置于同一体系下观察,发现村落风水林空间的形成规律和生态经验。研究涉及风水文化、历史信息、地域地理特征、宗族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活动等多种村落影响因素,能够比较全面地反应出村落风水林空间的原貌,并总结出能够通过图示说明解读的生态经验和乡村遗产。本文研究的对象为传统村落与其风水林相交织而成的丰富多样的人文空间,因此从以下四部分研究其二元关系:第一部分,梳理风水理论的源流和派别、风水林的内涵与外延,从风水林与村落空间的关系来重新定义村落风水林与风水植栽,使对村落风水林的研究更能够结合其所处的村落空间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第二部分,从人文地理视野,横向观察对比世界传统村落风水林空间的特征。首先探讨亚洲范围受风水文化影响的传统村落;再分析我国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传统村落;最后将视线聚焦到村落风水林空间类型丰富、保存完好的闽西山区风水林村落中,并选取中川古村落为案例研究对象。第三部分,梳理中川古村落总体规划布局及风水林的总体分布。从地理因素、宗族与侨乡文化、历史发展等角度,通过对中川古村落的时代演变、风水格局、民俗习惯、生态情况等进行剖析,分析村落风水林空间的产生、演变、培植机制和规划布局,发掘风水林空间深度参与到文化传承与日常生活的生态经验。第四部分,多角度地阐释中川古村落风水林空间的具体建设。中川古村落的风水林村落类型丰富,对研究其他村落的风水林空间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有必要将每种空间类型择一例剖析清楚,然后分析其生态价值和衍生价值。第五部分,中川古村落风水林空间的再继承。反思在新的发展思路下,村落风水格局面临的解体危机和伴随而来的风水林空间被削弱、消失等问题。探讨了如何引导生态永续保护意识、吸引华侨和公益组织长期投入、订立有操作性的风水林保护导则和建议等保护性发展方法。

杨毅[2](2015)在《歌与生活 ——人类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文中指出侗族大歌,侗族民间称为“嘎老”,是流传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的一种具有强烈地域性和浓郁原生性的民族音乐。自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音乐工作者发现以来,侗族大歌就以其无伴奏自然和声的音乐魅力而逐渐为世人所熟知。侗族大歌从侗族南部方言地区民间进入主流文化关注视野的60年,也是侗族大歌文化场域发生剧烈变动的60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开发的带动,现代传播的带动,他者视角的介入,以及社区环境的变迁,对侗族大歌的传承与发展都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侗族大歌的传播使得这种独特的地域音乐获得了他者认同,展示了侗族文化的特有魅力;另一方面,他者视角的介入也改变了侗族大歌作为侗族社区音乐的评价标准。而地方政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筹划,更使侗族大歌从自足自为的族群文化,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标识和符号。侗族大歌在现代语境中的传承保护,必须要面对这样的文化场域变动。从微观的层面来看,这种文化场域的变动可能只是某种传承方式的变化,而从宏观的层面来看,文化场域的变动其实是侗族这个族群和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转向。因此,从人类学的视野展开对侗族大歌的整体考察,为它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氛围中探求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显然有着现实意义。除去绪论和结论,论文共分为六章。绪论部分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简要介绍了侗族大歌的分布地域,并对侗族大歌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及对侗族大歌的文化地理学因素、依生的民间习俗及其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侗族大歌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历史文献的梳理;此外,还对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了必要的交代。第一章论述侗族大歌的发展演变。对侗族大歌的地域分布、历史形态、发展态势、未来趋向予以时间和空间维度的解析。尤其注重从大歌所处的空间状态中去探寻其区域结构和人文特征。并将其还原到侗族族源与侗歌起源的历史叙事中,从而揭示了侗族大歌当下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语言环境与“文化自觉意识”的丧失、传承结构的断层、生态空间的破坏。第二章论述侗族大歌的生态环境。本章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展演环境四个层面对侗族大歌的生态环境进行了阐述。侗族大歌的生态环境是侗族大歌存续的核心基因之一。脱离具体生息环境的形式化、抽象化、概念化的侗族大歌,实际上已经在慢慢丧失其艺术生长和发展的土壤。保护侗族大歌最首要的是保持其生态环境的整体存在。第三章论述侗族大歌的歌唱内容。自然意识的张扬、民族记忆的口述、婚姻制度的展演、人伦亲情的礼赞和日常生活的叙写,是侗族大歌歌唱的最主要内容。自然、人生、历史、社会,侗族大歌内容的繁复,体现了整个族群的集体意识,使侗族大歌成为整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的审美反映和文化认同表征,富有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特质,并以文化符号的形式深入到每个个体的内心深处,从而获得恒存的价值。第四章论述侗族大歌的歌律形态。侗族大歌以格调柔和、委婉优雅的抒情旋律与协调和声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支声复调音乐。同时,侗族大歌又以其浪漫独特的气韵转换、形象生动的自然模拟、和谐优雅的风格呈现、错落有致的调式转换(游移)、话语方式的诗意表达以及悠扬自然的和声运用,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音乐发生的自然性、话语方式的诗意性、演唱风格的整一性、和声运用的层次性、音乐调式的柔和性、押韵形式的交互性,是侗族大歌音乐属性的最鲜明特征。本章充分运用了田野调查时收集到的侗族大歌曲谱,对侗族大歌歌律形态进行了实例分析。第五章论述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侗族大歌的产生、发展、成熟都离不开特定族群社会对它的需要。特定的侗族社会对侗族大歌的萌生起着规约作用。南部侗族方言地区的社会结构是其艺术社会学基础。本章从群体娱乐、社会交往、审美教育、宗教信仰、民族认同、文化传承六个方面探讨了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第六章论述侗族大歌的传承调适。本章从侗族大歌文化场域、符号叙事、现代语境、当下视角的分析入手,呈现了侗族大歌传承过程中接受心理异动、艺术形态固化、审美体验转型、传承模式嬗变等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并由此提出了要从生态维度对侗族大歌进行意义生产重构的观点:侗族大歌是艺术审美存在,但其艺术原动力在于它是一种基于生计操持的艺术。保护侗族大歌,不仅要保护其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它与社区水乳交融的联系。结论从侗族大歌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场域进行了分析。在侗族大歌的深层结构中,侗族传统文化与侗族传统社会的同构无处不在。正是这样一种同构性的存在,使得侗族大歌在侗族族群中形成了一种文化场域。这个场域既是地理空间意义的,又是精神领域意义的。时代自觉与文化自觉是侗族大歌这一类民间艺术保护传承不可或缺的两种意识。时代自觉要求我们视其为活态的文化存在,而不是一种静态的文化观瞻,这是文化得以延续的外部条件。而文化自觉则要求我们视其为特定的文化独体,它的生命来自于它所依存的那个特定的族群共同体对于自身文化的价值确认。这是某种特定文化最终存亡的内在基因。

居祥新[3](2001)在《莫让“农闲”成“闲农”》文中研究说明 农闲季节干什么?不同地方的农村有着不同的答案。例如:有的地方农民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农闲时无所事事,于是,聚众赌博、大吃大喝、封建迷信等不正之风乘"闲"而入;而有的地方抢抓农闲有利时机,将"乡村文化节"、"送书下乡"、"科普之冬"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茶,展示了当今农民追求现代文明的生活理念。在农村改革的悄然变革中,关注农闲应该成为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值得思考的问题。五年来"三下乡"实践证明,农闲之余,是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利时机,同时,也是干部走村串户、宣传党的路

二、莫让“农闲”成“闲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莫让“农闲”成“闲农”(论文提纲范文)

(1)中川古村落风水林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特色之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的特色之处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关于风水林空间内涵的研究
        1.3.2 境外研究动态
        1.3.3 国内研究动态
        1.3.4 综述小结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目标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路线
第2章 村落风水林概说
    2.1 风水理论与村落风水林
        2.1.1 东汉的成型与魏晋大融合
        2.1.2 郭杨风水术的分化与外传
        2.1.3 村落植栽的风水意义
    2.2 村落风水林的概念
        2.2.1 喻吉避煞的风水内涵
        2.2.2 形态多样的风水植栽
第3章 地理视野下的古村落风水林
    3.1 亚洲传统村落风水林地域分布
        3.1.1 风水理论的流传与变异
        3.1.2 韩国传统村落讲求背山面南
        3.1.3 日本传统村落重视氏神村境
        3.1.4 东南亚传统村落以青龙为尊
        3.1.5 亚洲各国家村落风水林空间特征
    3.2 我国各地的传统村落风水林发展
        3.2.1 区域地理影响风水林形态
        3.2.2 黄土高原沟壑区呈阶梯状分布
        3.2.3 江南平原地带重视水口营林
        3.2.4 闽西与西南少民村落采多点布局
        3.2.5 川西林盘风水林沿溪护宅
    3.3 闽西传统村落风水林的区域形态
        3.3.1 闽西山区地理决定村落大致形态
        3.3.2 闽西风水习俗影响村落规划形式
        3.3.3 闽西森林结构提升村落生态价值
        3.3.4 山地河谷内的向心型村落
        3.3.5 深谷流域边的山地型村落
        3.3.6 平原田野上的散居型村落
    3.4 四种风水林形态模式与村落空间的组合
    3.5 中川作为风水林村落代表的示范性意义
        3.5.1 闽西、岭南和云贵山区风水林村落的特殊地位
        3.5.2 结构完整、类型丰富的中川风水林空间和风水文化
    3.6 小结
第4章 中川古村落风水林的总体布局
    4.1 中川古村落的地理区位
        4.1.1 村落地理的区位条件
        4.1.2 村落格局的历史文化
    4.2 风水林总体布局的形成过程
        4.2.1 明初草创期:枫林谷地初步布局
        4.2.2 明末发家期:山林景观有序改造
        4.2.3 清初繁荣期:村落布局中心东扩
        4.2.4 清末饱和期:村落的南北向伸展
    4.3 风水林总体布局的空间特征
        4.3.1 风水林在村落布局的有机渗透
        4.3.2 风水林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4.4 风水林总体布局规划方案融入村落文化体系
        4.4.1 风水传说传承风水林格局方案
        4.4.2 风水林空间承载婚丧年节民俗
    4.5 风水林总体布局维持村落规划体系
        4.5.1 风水林布局影响建筑排布与方位
        4.5.2 风水林布局交织道路、溪水和山林体系
        4.5.3 风水林布局维护生活和农业用水系统
        4.5.4 中川风水林布局强大的防洪抗灾能力
        4.5.5 风水林与经济林的关联与转换
    4.6 小结
第5章 中川古村落风水林的具体建设
    5.1 村落风水林空间类型介绍
    5.2 作为风水格局节点的公共风水林空间
        5.2.1 风水格局核心——宗祠风水林空间
        5.2.2 风水格局边界节点——水口、牌坊和山脚土地庙风水林空间
        5.2.3 风水格局特殊节点——风水塔空间
        5.2.4 呼应巩固风水格局——坟墓风水林空间
    5.3 与溪、渠、路、田相结合的片区风水林空间
        5.3.1 土地伯公风水树空间寄托祈愿
        5.3.2 溪岸桥头风水林空间藏风遮阳
        5.3.3 水塘风水林空间巩固水土
        5.3.4 农田坡地风水林空间防风应急
        5.3.5 道边风水树与风水植栽空间补缺挡煞
    5.4 民居庭院内外的私人风水林空间
        5.4.1 传统民居庭院外部的护宅风水林空间
        5.4.2 传统民居后院的风水树空间
        5.4.3 传统民居内院天井的列植风水盆栽空间
    5.5 小结
第6章 中川古村落风水林的再继承
    6.1 中川古村落风水林的现实意义和当代危机
        6.1.1 风水林继承的必要性
        6.1.2 中川风水林概念的弱化与收窄
        6.1.3 风水林与村落空间的关系被割裂
        6.1.4 沿水泥道路产生的风水林格局秩序破坏
    6.2 中川古村落风水林的继承
        6.2.1 对中川风水林空间成体系认知
        6.2.2 专家与公益组织制定规划保护导则
        6.2.3 宗族与华侨共建新村规民约
        6.2.4 改造传统村落适应现代生活和生产
        6.2.5 建立风水林保护奖惩与监督机制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川风水传说
附录B 中川风水格局赞
附录C 中川胡氏宗祠赞
附录D 中川村风水林告示与条例各一则
附录E 调研过程中重要参考资料和访谈对象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歌与生活 ——人类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述
        一、侗族的族群分布
        二、侗族大歌的概念界定
        三、侗族大歌的文化地理学因素
        四、侗族大歌依生的民间习俗
        五、侗族大歌的审美特质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研究现状
        一、宋代至中华民国时期:侗族大歌演唱场景的描述
        二、20世纪50至60年代:侗族大歌的挖掘整理
        三、20世纪80至90年代:侗族大歌的研究蔚为大观
        四、21世纪初至今:侗族大歌的研究成绩斐然
    第三节 研究设计、思路、方法、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范式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侗族大歌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侗族大歌的地域分布
        一、侗族民歌的南北分界
        二、侗族大歌的流传区域
        三、侗族大歌分布地域原因探究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历史形态
        一、侗族族源追溯
        二、侗族大歌的起源考
        三、侗族大歌的民间传说
    第三节 侗族大歌的发展态势
        一、侗族大歌的兴衰历程
        二、侗族大歌的空间变迁
    第四节 侗族大歌的未来趋向
        一、侗族大歌语言环境与“文化自觉意识”的丧失
        二、侗族大歌传承结构的断层
        三、侗族大歌生态空间的破坏
第二章 侗族大歌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侗族大歌的自然环境
        一、地形、地貌和土壤
        二、气候条件
        三、物产资源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社会环境
        一、侗族社会的组织结构——“款”
        二、侗族社会的宗法组织——“补腊”
        三、侗族社会的宗族组织——“歌班”
        四、侗族社会的人种特征
        五、侗族社会的生产方式——“自给自足”
    第三节 侗族大歌的文化环境
        一、宗教祭祀活动
        二、婚配恋爱活动
        三、其他节庆习俗
    第四节 侗族大歌的展演环境
        一、鼓楼
        二、民居
        三、寨门
        四、戏台
第三章 侗族大歌的歌唱内容
    第一节 自然意识的张扬
        一、自然之声的模拟
        二、自然之象的表达
        三、自然之境的描述
    第二节 民族记忆的口述
        一、敷陈侗人起源
        二、叙述迁徙历史
        三、讴歌民族英雄
    第三节 婚姻制度的展演
        一、真实细腻的心灵流露
        二、大胆率真的爱意呈现
        三、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
    第四节 人伦亲情的礼赞
        一、养育之情的感恩
        二、人伦秩序的教化
        三、童真童趣的升华
    第五节 日常生活的叙写
        一、生产与生活的描绘
        二、劳动与爱情的交织
        三、艺术与生命的感悟
第四章 侗族大歌的歌律形态
    第一节 音乐发生的自然性
    第二节 话语方式的诗意性
    第三节 演唱风格的整一性
    第四节 和声运用的层次性
        一、多声部民歌概述
        二、侗族大歌多声部和声音乐的出现
        三、侗族大歌多声部音乐的和声运用
    第五节 音乐调式的柔和性
        一、我国五声性调式概述
        二、侗族大歌的主要调式及相互转换
        三、侗族大歌的调式重叠
    第六节 押韵形式的交互性
        一、句内韵的使用
        二、句间韵的使用
        三、“同”韵的使用
        四、三种押韵形式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 侗族大歌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侗族大歌的群体娱乐功能
    第二节 侗族大歌的社会交往功能
    第三节 侗族大歌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侗族大歌自身“美”的教化
        二、侗族大歌“情感教育”的和谐功能
    第四节 侗族大歌的宗教信仰功能
    第五节 侗族大歌的民族认同功能
        一、侗族大歌分布地域的独特性体现
        二、侗族大歌体现的民族认同
        三、侗族大歌对民族认同的意义呈现
    第六节 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功能
第六章 侗族大歌的传承调适
    第一节 文化场域与接受心理变化
    第二节 符号叙事与艺术形态固化
    第三节 现代语境与审美体验转型
        一、内蕴审美向外显审美转化
        二、复合审美向单向审美转化
        三、诗性审美向创意审美转化
    第四节 社区变迁与传承方式嬗变
    第五节 生态维度与意义生产重构
结论
附录1:贵州省侗族大歌传承人名录
附录2:贵州省侗族大歌歌师名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莫让“农闲”成“闲农”(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川古村落风水林空间研究[D]. 郑杰文. 华侨大学, 2018(01)
  • [2]歌与生活 ——人类学视阈下的侗族大歌研究[D]. 杨毅. 武汉大学, 2015(07)
  • [3]莫让“农闲”成“闲农”[J]. 居祥新. 农村工作通讯, 2001(01)

标签:;  ;  ;  ;  

不要让“农耕”变成“农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