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环境

论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环境

一、论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础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谭柏平,邢铈健[1](2021)在《碳市场建设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以市场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助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步入了全国性实践阶段。碳市场建设各类配套的法律保障制度逐步推出,其中,信息披露制度作为碳市场建设重要的支撑基础,不仅有利于碳交易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还是保障环境治理公众参与权的前提条件。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大趋势下,随着政府监管重心后移,信息披露制度可以更多地分担事中事后监管压力,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然而,信息披露制度还不能满足碳市场建设需求,其制度构建还存在法律供给不够、披露主体覆盖范围较窄、现有规定的指导性不强、激励机制欠缺、惩戒措施乏力等问题。对此,应完善碳信息披露立法,增加制度建构的法律供给,拓展信息披露义务主体的覆盖面,明确披露的具体要求,构建信息披露激励与惩罚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信息披露制度在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中的助推作用。

宋嘉伟[2](2021)在《注册制下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此次新修订的《证券法》中已经明确我国证券市场将采用注册制,并且相关试点工作已经在科创板、创业板中相继展开。接下来,注册制将在整个证券市场中全面铺开,我国证券市场将进入注册制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披露将会成为注册制的核心,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长久以来,受核准制的影响,在信息披露中存在模板化、同质化的现象,这使投资者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因而被投资者诟病。同时之前的信息披露制度也忽视了公司在所属行业、公司规模方面的差距,无法体现出上市公司的特色,也对中小规模的公司造成了不必要的负担,抑制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是从上市公司行业、规模等角度入手,根据不同公司类型制定相应的信息披露规则,增加信息披露文件和内容的多样性,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当前我国注册制改革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已经在配套法律法规、业务规则当中开始有了部分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条文,但是这些条文仍然是处于“碎片化”的状态,导致该制度在我国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得注册制试点板块当中仍然存在有效性不足与内容冗余等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注册制与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之间的联系,并且针对目前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当中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完善措施。本文共四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注册制下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基础,分析在注册制下对信息披露的新要求,并对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定义和表现形式进行了阐释,进而认为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符合注册制对信息披露的要求。其“满足投资者需求”的价值理念与注册制的内涵完美契合,应当作为今后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方向。第二章梳理了我国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标准上所体现出的对信息披露的不同要求,该类现行规定构成了我国初步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通过梳理以上内容,可以分析出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仍处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在当今核准制到注册制的过渡阶段,我国分行业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仍不完善,并且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区分标准略显单调,仅仅集中在行业范围内,整个制度体系比较单薄。关于公司规模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只在市场板块之间客观呈现出的差异性要求当中有所体现,缺乏专门针对公司规模制定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第三章对欧美与中国香港地区关于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了归纳梳理,该类以行业、公司规模为划分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可以给我国完善类似制度指明道路。第四章针对我国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问题从立法角度提出了完善的建议。它包括:在《证券法》中明确信息披露差异化要求;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归责主体;统一制定《行业差异化信息披露规则》;制定《中小企业披露准则》;提供中小公司专用《招股说明书》。

唐晓莉[3](2020)在《认知特质视角下在线评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的消费习惯,但是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现实特点,消费者和产品之间存在天然的地域空间阻隔,人们在网络购物时无法亲身体验产品的质地性能,只能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种信息,推测判定产品的质量。在内容丰富的网络购物信息环境中,在线评论对于降低消费者的感知产品不确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消费者做出网络购买决策的重要参考信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在线评论呈现海量增长的发展态势,快速有效识别和使用有用性较高的在线评论,更能促进消费者在线购买决策的顺利达成。鉴于在线评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过程,实质上是消费者对评论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和信息采纳的过程,消费者自身的认知特质潜在影响着在线评论感知有用性的大小和购买意愿的强弱。因而,从心理认知视角,深入探讨消费者关于评论感知有用性的认知机制,对于便利消费者的在线购买和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基于消费者认知特质的视角,引入认知需要、认知闭合需要和调节定向这三种表征不同认知状态的个体特质变量,采用问卷调查和眼动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行为和心理认知两个层面,深入探索在线评论对异质性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机制,并系统揭示个体认知特质对于在线评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调节作用。首先,基于认知特质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引入认知需要、认知闭合需要和调节定向这三种表征不同认知状态的个体特质变量,并在细分在线评论类型为属性型评论和体验型评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在线评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行为层面,揭示了在线评论对于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直接效应,同时揭示了个体认知特质,对于在线评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调节效应。从而,为后续认知层面的深入探索,奠定了行为层面的研究基础。其次,基于个体认知过程的视角,设计2在线评论类型(属性型/体验型)×2认知需要(高/低)的被试间眼动实验,基于行为数据和眼动指标的分析发现:在线评论类型和个体认知需要的认知特质,都显着影响消费者对于在线评论的认知加工过程(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数)、认知结果(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向(购买意愿);在线评论类型与认知需要特质对于认知加工过程具有显着的交互效应,但对于评论感知有用性和购买意愿的交互效应均不显着。再次,基于个体认知速度的视角,开展2在线评论类型(属性型/体验型)×2认知闭合需要(高/低)的被试间眼动实验,研究表明:在线评论类型和认知闭合需要的个体特质,都显着影响消费者对于在线评论的认知加工过程(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数)、认知结果(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向(购买意愿);在线评论类型与认知闭合需要特质对于认知加工过程(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数)具有显着的交互效应,但对于评论感知有用性和购买意愿的交互效应均不显着。然后,基于个体认知导向的视角,通过开展2在线评论类型(属性型/体验型)×2调节定向(促进/预防)的被试间眼动实验,研究发现:在线评论类型和调节定向的个体特质,均显着影响消费者对于在线评论的认知加工过程(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数)、认知结果(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向(购买意愿);在线评论类型与个体调节定向特质对于认知加工过程(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数)、认知结果(感知有用性)和行为意向(购买意愿)均具有显着的交互效应。最后,基于本研究结果,针对如何提升在线评论助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问题,分别对消费者、网络营销者、网络购物平台三方,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对于消费者而言,既要关注评论类型,以提升消费满意度;又要了解自身特质,以避免非理性消费。对于网络营销商而言,一方面要分类管理在线评论,提升评论有用性;另一方面要识别消费者异质性,实行精细化营销。对于网络购物平台而言,不仅要监管网络营销商、保证评论真实性;而且要保护消费者隐私、保障消费者权益。

唐士亚[4](2020)在《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本质是信息的不同排列组合。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甄别、资金供需匹配和支付结算,借助互联网开放、共享的特征,极大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信息透明度和信息传播效率。互联网金融规制过程本身与信息活动、信息运用紧密相连,且互联网金融市场风险的生成与演变机理也与信息活动有着内在的高度关联性。这就意味着应当充分重视信息活动的特征和规律,重视对互联网金融中信息活动的调节,以达到互联网金融风险治理的目的。公权主导的互联网金融行政规制,对于防范和规制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积极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规制滞后于金融创新速度、规制成本高企和规制策略的不稳定性等局限。因此,引入信息规制这一具有柔性特征的规制模式,和刚性的行政规制相互配合,成为完善互联网金融规制体系的可行路径。互联网金融的信息规制,是“利用信息进行的规制”,包括了所有利用信息方式进行规制以达到治理互联网金融市场目的的手段。互联网金融的信息规制应当定位于中立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组合性原则和适度倾斜保护原则等四大基本原则。通过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与行政规制的实施成本对比,可以发现信息规制具有信息获取成本较低、信息来源多元化、规制程序启动障碍小和被规制者的对策行为少等相对优势,在行为可标准化程度低的领域、金融规制机构和第三方机构的合作规制以及金融规制机构对市场主体的激励合作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规制路径。互联网金融规制的信息工具包括了信息披露制度、声誉机制、平台评级制度、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悬赏举报制度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不同的信息工具都依然是围绕着“利用信息方式进行互联网金融规制”这一主线而展开的。可以考虑从规制主体和规制强度两个维度出发,对互联网金融信息工具予以类型化处理,并分别纳入“规则体系”与“科层体系”之中,勾勒出信息工具的规范体系。信息规制的选择和运用在本质上是信息工具与互联网金融的匹配性问题。在选择和应用信息工具的过程中,应当对影响信息工具匹配性的因素展开分析,具体包括规制场景、规制工具强度、规制成本和收益以及对第三方利益的影响等。在此基础上,一个完整的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运行框架需要具备标准设置、信息获取、行为矫正和效果反馈四个具体要素。在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实践中,不同的信息工具具有不同的功能优势和适用范围,针对复杂的互联网金融市场问题,很多因素决定了单一的信息工具难以保证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加强不同信息工具间的优化组合。互联网金融的信息规制和行政规制路径都存在瑕疵,没有哪一个路径是完美无缺的,两种路径之间的选择只能是不完善事物之间的选择。但令人欣慰的是,它们二者的规制优势具有互补性的特点(规制优势的互补性)。这意味着一种规制路径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或缺陷,可以被另外一种路径在该方面的相对优势所弥补。因此,互联网金融的信息规制与行政规制可以形成合作规制模式。互联网金融合作规制可以分为外部合作和内部合作。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的合作还要深入信息规制与行政规制路径的制度内部,即“制度内合作模式”。互联网金融可视为金融科技的基础版,金融科技则是其升级版。对比互联网金融,科技元素对金融科技的渗透与影响更为明显。在金融科技中,科技已经演变成金融发展的核心推动元素,这些科技元素深刻改变了金融业的资金供需主体、商业模式、风险构成和监管模式。互联网金融向金融科技的变迁意味着规制活动日趋复杂化和专业化。但随着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技术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信息规制的方式和价值,重塑信息规制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李秉权[5](2020)在《社交媒体语境下隐私侵权、边界划定及保护研究》文中认为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社交媒体的发展史无疑是人类发展史的缩影。亘古至今,我们不懈的追求如何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宽社会交往的广度、缩短信息传递的迟滞,期间产生了不同时代社交媒体所匹配的迥异传播范式。长久以来,大众传播始终承担着重要的社交职能,贯穿纸媒、电媒以及早期互联网时代,然而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彻底扭转了信息供需关系,传统的“传-受”范式被打破,“受众”转而变成了具有强大信息输出能力的节点,“泛传播”理念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交生活,也带来了社交媒体新的业态。信息爆炸的年代,社交媒体自我信息披露所导致的隐私侵权风险愈发升高,方式也更加隐蔽,如何在当前的信息传播生态中有效的保护自身隐私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众多社交媒体用户关切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意在通过社交媒体实证调查路径,以泛传播语境下国内社交媒体的发展态势为背景,重点结合隐私侵权现状调查及边界认知研究,探究当前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的用户隐私信息保护方式,重新思考个人信息保护机制。本文首先通过国内社交信息传播现状及社交媒体隐私保护的相关文献梳理,对泛传播语境下的社交媒体形态进行了重新阐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其次藉由隐私边界管理理论与隐私悖论的理论指导,设置情境化的调查问卷,有针对性的提取问卷填写者自身隐私态度与隐私边界的认知情况。同时运用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结合具体的个人隐私信息问题询问与观察,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资料。最后通过数据的整合,分析社交媒体用户使用习惯在泛传播理念下的社交媒体中如何重构及隐私信息保护。研究发现:以性别、地区、教育水平为代表的传统人口统计学要素,对国内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认知影响力仍然较大,但性别差异导致的隐私侵权认知与边界混淆几乎可以忽略;教育水平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受教育程度较高与较低两个面向的用户隐私披露程度更高;地区差异导致的社会氛围影响力仍然存在;隐私悖论在国内社交媒体用户中较为广泛,用户为获取社交便利让渡隐私风险的情况显着,但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用户并非被无意识驱动,而是权衡后的主动选择。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与深度访谈内容的结合表明:泛传播语境下,用户的主动披露不可避免受到隐私威胁,但随着信息脱敏程度提高也引发了隐私观念改变。由此提出三点法律实务中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建议:一是隐私信息分级制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二是社交媒体隐私指导性案例的价值;三是精神损害赔偿力度的加强。

马丹洋[6](2020)在《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以财政信息公开和环境信息公开为例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重要目标,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提高政府透明度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研究也开始讨论政府信息公开对营商环境的作用及影响,但无论是实务工作还是已有研究,都缺乏对这一问题在实证上的回答与检验。同时,在政府信息公开分类管理的普遍呼吁下,将政府信息公开作为一个整体也会忽略不同类型的政府信息公开可能对营商环境产生的不同影响。因此,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回答“是否所有的政府信息公开都能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以交易成本理论及委托代理理论为理论支撑,将交易成本作为切入点,按照信源的分类标准,分别将财政透明度与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作为政府内生信息和外生信息的代表性指标,发展出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影响营商环境的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并运用宜商城市竞争力指数、市级政府财政透明度指数以及城市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等数据对政府信息公开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进行分类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财政透明度能够优化营商环境,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会阻碍营商环境发展。对此在进一步讨论中认为,不同类型的政府信息公开对营商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这种作用及影响也可能受时间跨度影响而有所改变。研究成果应当为实践提供参考,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兼顾信息公开与企业减负,适当增加政策性及表彰性信息的公开比重,提升信息公开的可得性、及时性及可信性等建议以供参考。

樊普[7](2020)在《我国网购消费者知情权制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在我国迅速发展,并凭借其简便快捷、价格低廉等优势受到了消费者的大力支持和喜爱。但是网络购物也存在弊端,消费者无法接触到实际的商品,从选购到完成交易只能依赖经营者单方的介绍,这无形中增加了网购交易的风险。一般来说,在网购中,经营者需要积极地向消费者披露商品的真实信息,使消费者能对商品有个全面的了解,保证交易的公平。但在实践中,经常有一些无良商家为了谋取利益,利用其优势地位,实施网络欺诈、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欺骗消费者,这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我国知情权法律保护制度带来了严重挑战。对于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目前我国立法上规定的较为分散,涉及到的法律条文规定的不具体,相关的配套制度也不完善,不能切实的维护好网购消费者的知情权,这将会对网络购物的稳定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本文立足于这一社会现象,认真分析了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基础理论,并指出了我国立法上的不足之处,在借鉴域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完善建议。希望能借此为我国网购知情权的立法保护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本文除引言外,主要分为了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一般理论。在与传统消费者知情权相比较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网购消费知情权的内涵、特点及性质,并从法理学和经济法学角度阐述了网购消费者知情权存在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总结了我国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立法保护现状,通过对现行法律条文进行分析,指出了我国立法对网购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法条内容不完善以及相关配套设施不健全,为下文寻求相关法律对策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了域外对于保护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相关立法经验,对国际组织和代表性国家的相关立法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国家在网购消费者知情权保护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并总结出了最适合我国借鉴的保护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经验与启示。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针对上文提出的我国立法在保护网购消费者知情权问题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的完善建议。本文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对法条本身进行了补充,明确了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范围、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以及信息披露的义务主体和标准。二是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包括信用评价制度、监督制度以及救济制度。通过做到以上两点,来切实的保障网购消费者的知情权。

陈奕虹[8](2020)在《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市公司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占据着强有力的主导作用。一直以来,投资者依据财务报表对企业未来业绩进行预判,债权人审查企业盈利进行自身权益维护,管理者依据绩效指标获取薪资福利。因而第三方独立机构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计结果,备受各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但近年来,会计师事务所的公正性遭到了破坏,如瑞华事件。社会公众对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勤勉尽责、能否保证审计过程的独立性与专业性、是否存在被购买审计意见等行为产生质疑。然而审计收费是衡量审计过程复杂性与审计风险大小的最直接体现。那么,公司偏离正常经营活动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是否可以通过影响审计行为间接影响审计收费?非标准审计意见是否会影响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最终在审计收费上又该如何体现?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关系到我国市场机制的稳健、高效发展,也是本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首先对原有历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归纳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及约束、审计收费的形成原因等,探讨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关系以及非标准审计意见对二者的作用机理。本文选取上市公司2014-2018年较完整的相关数据,以异常生产成本、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异常酌量性费用测度指标来衡量企业自变量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以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来衡量因变量审计收费,对本文的全体样本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上市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审计收费水平正相关。其次,本文将全样本中,近五年被出示过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数据划分为“非标准”组(685个样本),近五年未被出示过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数据划分为“标准”组(7710个样本),实证结果表明近五年内被出示过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相关性不显着。最后,在对相关理论实证检验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1)规范审计收费项目来约束审计师的职业道德;(2)加强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识别程度;(3)完善管理层薪资福利机制;(4)提升企业信息披露水平来保护相关者利益。

王俭[9](2020)在《基于SOR理论的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仅使消费者在时间和空间上体验到购买的愉快,同时在线评论平台也为消费者之间进行沟通提供了渠道。但信息过载、信息碎片等诸多问题的暴露影响在线评论信息环境的发展,不利于为消费者购买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因此,在线评论平台需要以先进和务实的理论思想和管理方法对评论信息内容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进行优化设计。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消费者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感知及优化在线评论平台对评论内容的信息管理和服务,因此引入刺激-有机体-反应(stimulus-organism-response,缩写SOR)理论,揭示了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形成机理并进行有用性评价,这对于提高消费者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感知、辅助消费者进行购买决策以及对在线评论平台信息内容进行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归纳和整理有关SOR理论、消费者对在线评论的感知以及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等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消费者感知过程、在线评论特点和在线评论有用性内涵等内容进一步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形成动力、形成阶段、影响因素和形成途径分别进行分析。基于相关原则和对SOR理论适用性的分析,构建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形成机理和评价研究框架,包括刺激因素识别、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情感心理及行为分析、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信任心理及行为分析、基于消费者感知过程的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和提升策略等研究内容。首先,刺激因素识别阶段主要从信息内容视角和信息人视角分析相关因素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影响,从知识特征视角对在线评论有用性刺激因素进行细化研究,并运用TOBIT模型进行检验。其次,对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情感心理及行为分析,主要研究在线评论对消费者愉快情感和唤起情感的影响,以及情感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线评论信息质量对消费者愉快情感的作用效果最为显着,感知相似性对消费者唤起情感的影响更为明显,而信息环境技术对消费者情感的影响存在差异。再次,对信任心理及行为分析主要研究在线评论对消费者信任的影响机制,及其反作用于消费者行为的效果。本部分基于SOR理论和信任理论以信任型商品的在线评论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的影响。基于效应层级模型认为认知信任和情感具有非平行关系,且对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存在差异。最后,基于消费者感知的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主要衡量了消费者对在线评论有用性的感知程度,同时从另一方面检验了在线评论平台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支持效果和平台的运行效果。已有研究主要基于在线评论内容提出有效筛选高质量在线评论信息内容的评价方法,而本文不仅关注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在线评论信息,同时注重在线评论平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发现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完善。本文通过研究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形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在线评论有用性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消费者根据有价值的评论内容进行决策,更有助于对平台的管理和功能进行优化,提升电子商务平台整体的运行质量。

汪珍[10](2019)在《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10月24日,我国财政部公布新政府会计制度(财会[2017]25号),规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正式全面开始编制政府财务报表。政府财务报表的编制基础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双”核算基础模式,对于我国政府财务工作来说,这是全新的财务报告模式,相应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也是全新的一项业务,审计报告应如何编制才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值得深思。本文基于政府财务报表改革背景下,首先阐述了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制度构建的重要意义。委托代理理论、公众受托责任理论、国家治理理论、博弈论、信息价值理论是支撑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系统梳理有关政府财务报告相关研究文献是,本文进行深入拓展到政府财务报告审计这一维度和切入点研究的思路来源。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的基本理论,是建设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行动指南和纲领,这些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政府财务报表审计制度及审计报告编制依据、我国对政府及其部门单位开展的主要审计业务类型、决算草案审计与政府财务报表审计的联系、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要素及框架。由于我国政府财务报表2019年才开始编制,相应的审计工作尚未开展,处于不成熟的探讨阶段,无前期的实践经验,既然是一项全新的审计业务,那么其制度体系构建和落地实施推进中,必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对此,笔者主要从制度基础、专业技术、社会阻力、信息机密性、借鉴企业年报编制的难点五方面进行深入阐述。既然没有实践经验,那么参考借鉴域外经验做法,是一种有效的制度建立路径。为此,本文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诸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政府财务报表审计及报告编制的成熟经验,分析介绍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政府财务报告审计制度及审计报告编制的实践经验,以充分借鉴其形成的适宜于中国的做法,加以吸收利用。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充分借鉴了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的报告模式,并依据政府财务报告审计特征加以改良利用。在充分吸收扬弃的基础上,共同服务于我国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制度建设。在基本理论指导之下,根植于我国所处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制度初建期阶段的种种困难和现实状况,依据国外政府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财务报表审计经验借鉴与适应性改良、充分的信息披露、专业化规范化建设、以及“双”报告协同建设等原则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立我国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制度的建议,包括审计报告体例框架、审计意见类型、形成意见的基础以及分类披露审计发现问题等。以期能对我国的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制度建设有所裨益。

二、论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础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础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碳市场建设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市场建设
二、作为碳市场建设支撑基础的信息披露制度
    (一)信息披露制度是碳市场建设的关键因素
    (二)信息披露制度是碳市场监管的内在要求
    (三)信息披露制度是规制碳市场风险的现实需要
    (四)信息披露制度是保证公众参与的前提条件
三、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梳理及分析
    (一)信息披露制度的生态环境法耙梳
    (二)碳信息披露制度法律规制的不足
        1.碳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供给不够。
        2.碳信息披露主体的覆盖范围较窄。
        3.碳信息披露现有规定的指导性偏弱。
        4.碳信息披露制度的激励机制缺乏。
        5.碳信息披露制度的惩戒措施乏力。
四、碳信息披露制度法律规制的改进
    (一)完善碳信息披露立法
    (二)拓展碳信息披露义务主体的范围
    (三)明晰碳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
    (四)构建碳信息披露激励机制
    (五)加大对碳信息披露非法行为的惩戒力度

(2)注册制下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注册制下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注册制的实行与信息披露的要求
        一、证券发行注册制与核准制
        二、注册制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第二节 差异化信息披露的界定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定义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注册制与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联系
        一、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符合注册制新要求
        二、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在注册制改革中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现实考察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现状
        一、我国分行业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二、我国公司规模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分行业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仍需完善
        二、缺乏以公司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第三章 欧美与中国香港地区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分析
    第一节 以行业为划分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一、美国以行业为划分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二、中国香港地区以行业为划分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节 以规模为划分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一、美国以企业规模为划分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二、欧盟以企业规模为划分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第四章 注册制下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的完善措施
    第一节 在《证券法》中提供上位法支持
        一、在《证券法》中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要求
        二、明确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的归责主体
    第二节 统一制定《行业差异化信息披露规则》
        一、确立制定主体
        二、确定行业种类
        三、明确具体内容
    第三节 制定以公司规模为标准的差异化信息披露制度
        一、制定《中小企业披露准则》
        二、提供中小公司专用《招股说明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认知特质视角下在线评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在线评论
        2.1.1 在线评论的概念
        2.1.2 在线评论的类型
        2.1.3 在线评论的感知有用性
    2.2 信息加工相关理论
        2.2.1 信息传播与说服理论
        2.2.2 精细加工可能性理论
        2.2.3 信息采纳理论
    2.3 认知特质相关理论
        2.3.1 认知需要理论
        2.3.2 认知闭合需要理论
        2.3.3 调节定向理论
    2.4 相关方法
        2.4.1 结构方程模型
        2.4.2 眼动实验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认知特质视角下在线评论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分析
    3.1 研究模型及研究假设
        3.1.1 研究模型
        3.1.2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2.1 情境材料
        3.2.2 变量测量
        3.2.3 数据收集
    3.3 问卷数据分析
        3.3.1 样本特征
        3.3.2 操纵检验
        3.3.3 信度检验
        3.3.4 效度检验
    3.4 模型评价与假设检验
        3.4.1 模型评价
        3.4.2 假设检验
    3.5 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认知需要视角下在线评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眼动分析
    4.1 研究假设
        4.1.1 行为数据假设
        4.1.2 眼动指标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被试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材料
        4.2.5 实验流程
    4.3 研究结果与分析
        4.3.1 操纵检验
        4.3.2 行为数据分析
        4.3.3 眼动指标分析
    4.4 结果讨论
        4.4.1 行为结果讨论
        4.4.2 眼动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认知闭合需要视角下在线评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眼动分析
    5.1 研究假设
        5.1.1 行为数据假设
        5.1.2 眼动指标假设
    5.2 研究方法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被试
        5.2.3 实验仪器
        5.2.4 实验材料
        5.2.5 实验流程
    5.3 研究结果与分析
        5.3.1 操纵检验
        5.3.2 行为数据分析
        5.3.3 眼动指标分析
    5.4 结果讨论
        5.4.1 行为结果讨论
        5.4.2 眼动结果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调节定向视角下在线评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眼动分析
    6.1 研究假设
        6.1.1 行为数据假设
        6.1.2 眼动指标假设
    6.2 研究方法
        6.2.1 实验设计
        6.2.2 实验被试
        6.2.3 实验仪器
        6.2.4 实验材料
        6.2.5 实验流程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1 操纵检验
        6.3.2 行为数据分析
        6.3.3 眼动指标分析
    6.4 结果讨论
        6.4.1 行为结果讨论
        6.4.2 眼动结果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提升在线评论助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对策建议
    7.1 对于消费者的对策建议
        7.1.1 关注在线评论类型
        7.1.2 了解自身认知特质
    7.2 对于网络营销商的对策建议
        7.2.1 分类管理在线评论
        7.2.2 识别个体认知特质
    7.3 对于网络平台的对策建议
        7.3.1 监管网络营销商
        7.3.2 保障消费者权益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信息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理论阐述
    第一节 信息概念的基本理论
        一、信息概念的词源
        二、信息的法学意蕴
        三、信息活动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信息的关联性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类型化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生成与扩散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中的信息约束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应对:信息工具的综合应用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社会网络分析
        一、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理论
        二、社会网络中的互联网金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法理逻辑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溯源
        一、互联网金融规制面临的新挑战
        二、公权主导型互联网金融规制及其局限性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引入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基本原理
        一、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基本原则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具体方法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与金融法“三足定理”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与行政规制的比较
        一、实施成本单项比较
        二、两种规制路径的比较优势与匹配领域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与行政规制若干概念的澄清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中的信息工具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信息工具的分类依据与规范体系
        一、互联网金融信息工具的分类依据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工具的规范体系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披露制度
        一、信息不对称、互联网金融与信息披露
        二、现实审视:我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制度框架
        三、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的成本收益与结构优化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的声誉机制
        一、声誉机制的作用原理与比较优势
        二、声誉机制的生效要件
        三、互联网金融声誉机制的实例研究:以P2P网络借贷为例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评级制度
        一、互联网金融平台评级的制度定位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平台评级的功能审视与反思
        三、P2P网贷平台评级功能的重塑
    第五节 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制度
        一、风险信息、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与行为偏差
        二、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的双重面向
        三、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的实践展开
    第六节 互联网金融的悬赏举报制度
        一、互联网金融悬赏举报的制度逻辑
        二、互联网金融悬赏举报中的法律关系
        三、互联网金融悬赏举报的制度构造及其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运作逻辑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匹配性
        一、互联网金融的规制场景
        二、信息工具的强度
        三、信息规制的成本和收益
        四、对第三方利益的影响
    第二节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运行框架
    第三节 互联网金融信息工具的组合运用
        一、互联网金融信息工具组合运用的必要性
        二、互联网金融信息工具组合运用的方法
    第四节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实际运作的考察:以对P2P网贷专项整治行动的反思为例
        一、案例扫描:P2P网贷专项整治行动的回顾与效果评估
        二、P2P网贷专项整治行动的运行逻辑
        三、信息规制进路对P2P网贷专项整治行动的补充与修正
        四、结语与讨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与行政规制的合作模式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为何需要合作模式
        一、规制优势互补性
        二、有利于多元主体协同以改善规制体系
        三、试验性治理给予互联网金融创新更大的空间
    第二节 合作模式中的资源禀赋与参与主体优势格局
        一、合作模式中的资源禀赋
        二、合作模式中的参与主体优势格局
    第三节 合作模式的解释路径
        一、合作规制模式的基本原理
        二、合作规制模式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中的具体解释
    第四节 合作模式的未来展望
        一、采用智慧型合作规制,实现技术理性与制度理性的结合
        二、借鉴“监管沙盒”经验,创设一个包容性的规制空间
        三、“行政指引”+“自律规制”+“自愿合规”的多元协同路径
        四、提升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信息能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信息规制可能走向
    第一节 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的变迁
        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概念
        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的界分
        三、金融科技对创新理论的拓展
    第二节 信息规制中的科技元素嵌入
        一、科技嵌入信息规制的路径
        二、科技嵌入信息规制的优势
        三、科技嵌入信息规制的风险及其化解
    第三节 金融科技信息规制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表征形式
        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断裂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社交媒体语境下隐私侵权、边界划定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1.1.1 研究背景
        1.1.2 信息隐私问题意识
    1.2 文献综述
        1.2.1 自由与枷锁:泛传播时代的语境颠覆
        1.2.2 窥伺与拒止:社交媒体隐私信息侵权及保护
        1.2.3 边界与隐忧:隐私边界理论与隐私悖论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交媒体与隐私侵权现象阐述
    2.1 “泛传播”理念引领下的社交媒体发展现状
        2.1.1 全民社交:媒介社交功能的泛化
        2.1.2 隐私叠加:社交内涵的功能复杂化
        2.1.3 壁垒消融:社交媒体间信息交互
    2.2 社交与隐私侵权:信息交换的“孪生兄弟”
        2.2.1 隐私由来:传播与法的双面问题
        2.2.2 不同时代社交媒体隐私侵权纵向梳理
        2.2.3 国内社交媒体隐私侵权问题横向归纳
    2.3 社交媒体隐私理论的演进
第3章 社交媒体的隐私侵权现状与边界倾向调查分析
    3.1 研究内容与假设
    3.2 研究方案设计
        3.2.1 调查问卷设计
        3.2.2 深度访谈提纲设计
    3.3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侵权认知与行为分析
        3.3.1 调查问卷的样本结构与使用情况分析
        3.3.2 社交媒体用户侵权认知与边界测定
        3.3.3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风险感知与行为反应
    3.4 实证研究结果总结
        3.4.1 人口统计学因素对隐私披露的影响
        3.4.2 社交媒体平台差异对隐私披露影响
        3.4.3 信息归属权认知程度的异质性
        3.4.4 社交媒体使用中的隐私悖论的新视角
第4章 “泛传播”时代社交媒体隐私信息传播导向
    4.1 去边界化:后现代主义主导的社交媒体隐私新风险
        4.1.1 信息传播层级的纵向崩塌
        4.1.2 横向共有边界不确定性激增
    4.2 满足优先:国内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悖论”群像
        4.2.1 贯穿“线上线下”的社交媒体领域叠加
        4.2.2 经济利益、自我价值与话语权力的联合驱动
    4.3 自我把关:“泛传播”时代用户隐私保护出路
第5章 未来社交媒体隐私信息保护的思考
    5.1 风险信息的归属:分级制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5.2 隐私意识的引导:社交媒体指导性案例的价值
    5.3 隐私侵权的保护:精神损害赔偿与惩戒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6)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以财政信息公开和环境信息公开为例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政府信息公开
        二、营商环境
    第三节 既有研究成果述评
        一、营商环境相关研究
        二、政府信息公开对营商环境影响研究
        三、政府信息公开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交易成本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节 分析框架
        一、政府信息分类的必要性及代表性指标选择
        二、政府信息公开影响营商环境的分析框架
    第三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
        一、财政透明度与营商环境
        二、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与营商环境
第三章 财政信息公开对营商环境影响的量化研究
    第一节 数据选取与说明
        一、数据选择
        二、变量及测量
        三、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统计检验方法
    第三节 回归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基于回归结果的辅助性说明
第四章 环境信息公开对营商环境影响的量化研究
    第一节 数据选取与变量测量
        一、自变量
        二、因变量与控制变量
        三、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统计检验方法
    第三节 回归分析
        一、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与营商环境的回归分析
        二、代表性指标对营商环境影响的回归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基于回归结果的辅助性说明
第五章 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一、分类视角下政府信息公开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二、不同时间跨度下政府信息公开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以政府信息公开促进营商环境优化的建议
        一、兼顾信息公开与企业减负
        二、适当增加政策性及表彰性信息的公开比重
        三、提升信息公开的可得性、及时性与可信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网购消费者知情权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创新点
2 网购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一般问题
    2.1 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界定
        2.1.1 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内涵
        2.1.2 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性质
    2.2 网购消费者知情权法律保护的理论依据
        2.2.1 法理学依据
        2.2.2 经济法学依据
3 我国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立法现状
        3.1.1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
        3.1.2 《电子商务法》对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
        3.1.3 其他法律的相关规定
    3.2 我国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立法存在的问题
        3.2.1 网购消费者知情权内容规定不完善
        3.2.2 信息披露义务规定不完善
        3.2.3 法律责任规定不全面
        3.2.4 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4 域外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立法保护经验
    4.1 国际组织对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4.1.1 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和联合国的相关规定
        4.1.2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相关规定
        4.1.3 欧盟的相关规定
    4.2 代表性国家对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法律保护
        4.2.1 美国的相关规定
        4.2.2 德国的相关规定
        4.2.3 日本的相关规定
    4.3 域外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4.3.1 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
        4.3.2 详细的信息披露义务
        4.3.3 明确的法律责任
5 完善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立法的建议
    5.1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5.1.1 完善网购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
        5.1.2 完善信息披露义务的规定
        5.1.3 加强法律责任的规定
    5.2 健全相关配套制度
        5.2.1 完善网络交易信用评价体系
        5.2.2 健全监督机制
        5.2.3 完善网络纠纷解决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真实盈余管理动机与约束研究
        1.2.2 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研究
        1.2.3 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相关性研究
        1.2.4 审计意见与真实盈余管理、审计收费的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述
        2.1.1 真实盈余管理与会计舞弊和会计造假的辨析
        2.1.2 审计收费概念及组成
        2.1.3 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念及分类
    2.2 理论基础
        2.2.1 博弈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前景理论
第三章 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关系的理论分析
    3.1 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经济后果
        3.1.1 改变交易特性易造成相关成本增加
        3.1.2 销售操控会使得公司整体收益下降、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3.1.3 人为减少酌量性费用影响企业的整体价值
    3.2 审计收费的主要影响因素
        3.2.1 审计工作量直接决定审计收费的高低
        3.2.2 人力资源成本影响事务所职工薪资水平
        3.2.3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缩小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范围
        3.2.4 高标准的审计服务质量导致高水平的审计收费
        3.2.5 审计师根据风险溢价的评估相应提升审计收费
    3.3 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的关系分析
        3.3.1 真实盈余管理对审计收费的作用机理
        3.3.2 非标准审计意见对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 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相关性实证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
        4.2.3 模型构建
第五章 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2 分组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2.1 全样本相关性分析
        5.2.2 分组样本相关性分析
    5.3 回归结果分析
        5.3.1 全样本多元回归分析
        5.3.2 分组样本多元回归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全样本稳健性检验
        5.4.2 分组样本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规范审计收费项目来约束审计师的职业道德
        6.2.2 加强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识别程度
        6.2.3 完善管理层薪资福利机制
        6.2.4 提升企业信息披露水平来保护相关者利益
    6.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B 部分样本公司实证数据

(9)基于SOR理论的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SOR理论研究
        1.3.2 消费者在线评论感知研究
        1.3.3 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消费者感知过程
        2.1.2 在线评论特点
        2.1.3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内涵
    2.2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形成动力
        2.2.1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过程要素
        2.2.2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动力因素
    2.3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形成阶段
        2.3.1 刺激因素识别阶段
        2.3.2 信息加工阶段
        2.3.3 行为反应阶段
    2.4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刺激因素
        2.4.1 与信息内容相关的刺激因素
        2.4.2 与信息人相关的刺激因素
    2.5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形成路径
        2.5.1 情感路径
        2.5.2 信任路径
    2.6 基于SOR理论的研究总体框架设计
        2.6.1 设计原则
        2.6.2 SOR理论运用依据
        2.6.3 研究总体框架构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刺激因素分析
    3.1 刺激因素分析的概念模型
        3.1.1 刺激因素识别的问题描述
        3.1.2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刺激因素的概念模型构建
    3.2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刺激因素分析及研究假设
        3.2.1 与信息内容相关的研究假设
        3.2.2 与信息人相关的研究假设
    3.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1 数据来源
        3.3.2 变量定义和测量
        3.3.3 研究方法
    3.4 刺激因素分析的实证检验
    3.5 刺激因素分析的检验结果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情感心理及行为反应分析
    4.1 情感路径下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概念模型
        4.1.1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情感心理与行为反应问题描述
        4.1.2 情感心理及其行为反应的概念模型构建
    4.2 与消费者情感心理相关的研究假设
        4.2.1 与愉快情感相关的研究假设
        4.2.2 与唤起情感相关的研究假设
    4.3 调查设计和研究方法
        4.3.1 数据来源
        4.3.2 研究方法
    4.4 形成机理的实证检验
        4.4.1 测量模型分析
        4.4.2 结构模型分析
    4.5 形成机理的检验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信任心理及行为反应分析
    5.1 信任路径下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概念模型
        5.1.1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信任心理及行为反应问题描述
        5.1.2 信任心理及其行为反应的概念模型构建
    5.2 与消费者信任心理相关的研究假设
        5.2.1 与认知信任相关的研究假设
        5.2.2 与情感信任相关的研究假设
    5.3 数据来源和量表设计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和测量
    5.4 形成机理的实证检验
        5.4.1 测量模型分析
        5.4.2 结构模型分析
        5.4.3 中介作用分析
    5.5 形成机理检验结果讨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消费者感知的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研究
    6.1 基于消费者感知的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目的和思路
        6.1.1 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目的
        6.1.2 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思路
    6.2 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2.1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6.2.2 评价指标选取和说明
    6.3 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6.3.1 DEA模型
        6.3.2 评价方法适用性说明
    6.4 在线评论有用性评价实证结果讨论
        6.4.1 数据来源
        6.4.2 效率分析
        6.4.3 技术效率分析
        6.4.4 规模收益分析
        6.4.5 松弛变量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的提升策略
    7.1 提升在线评论信息质量的策略
        7.1.1 序化在线评论信息内容
        7.1.2 中心化在线评论信息内容
    7.2 强化在线评论信息主体参与社群行为的策略
        7.2.1 提高在线评论平台的服务能力
        7.2.2 优化激励机制
    7.3 改善在线评论信息技术环境的策略
        7.3.1 考虑外部因素生成评论标签摘要
        7.3.2 考虑信息行为和信息人因素生成评论标签摘要
        7.3.3 改善在线评论排序功能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理论基础
        1.3.1 委托代理理论
        1.3.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1.3.3 国家治理理论
        1.3.4 博弈论
        1.3.5 信息价值理论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文献综述
    2.1 审计报告研究
    2.2 政府财务报表审计研究
        2.2.1 政府财务报表审计制度规范
        2.2.2 政府财务报表审计对象
        2.2.3 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2.3 国外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比较研究
        2.3.1 国外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模式
        2.3.2 国外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2.4 研究述评
3.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基本理论
    3.1 政府审计制度规范体系现状
    3.2 政府审计主要业务类型
        3.2.1 政府审计分类
        3.2.2 政府审计主要类型
    3.3 政府财务报表审计
    3.4 政府审计主要业务类型间的关系
        3.4.1 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草案审计的关系
        3.4.2 决算草案审计与政府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
    3.5 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涉及的主要概念
        3.5.1 政府财务报表的审计主体
        3.5.2 政府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
        3.5.3 政府财务报表的审计对象
        3.5.4 政府财务报表审计重要性水平
4.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建设面临的挑战
    4.1 政府财务报表审计制度体系尚未建立
    4.2 经验及专业技术手段限制
    4.3 实施推行面临多方博弈阻力
    4.4 政府财务信息的保密性要求
    4.5 难以完全借鉴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经验
5.经验借鉴
    5.1 国外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5.1.1 美国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5.1.2 澳大利亚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5.2 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报告
        5.2.1 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内容
        5.2.2 审计报告准则
        5.2.3 审计意见类型及基础
        5.2.4 审计报告体例框架
    5.3 经验借鉴总结
6.构建我国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的建议
    6.1 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构建导向
        6.1.1 经验借鉴与适应性改良相结合
        6.1.2 专业化的报告建设标准要求
        6.1.3 确保信息披露质量以充分发挥审计报告信息传递功能
        6.1.4 “双审计报告”协同建设
    6.2 科学确定审计报告的体例框架
        6.2.1 审计报告体例
        6.2.2 审计报告框架
        6.2.3 审计报告要素
    6.3 规范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意见的发表
        6.3.1 审计意见类型
        6.3.2 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6.4 分类披露政府财务报表审计发现的问题
        6.4.1 审计发现问题的类型
        6.4.2 问题的披露形式
7.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信息披露制度的基础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碳市场建设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规制[J]. 谭柏平,邢铈健. 广西社会科学, 2021
  • [2]注册制下上市公司差异化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D]. 宋嘉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认知特质视角下在线评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机制研究[D]. 唐晓莉. 燕山大学, 2020(01)
  • [4]互联网金融信息规制的法治化研究[D]. 唐士亚.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5]社交媒体语境下隐私侵权、边界划定及保护研究[D]. 李秉权. 吉林大学, 2020(11)
  • [6]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对营商环境的影响 ——以财政信息公开和环境信息公开为例的实证研究[D]. 马丹洋. 南京大学, 2020(04)
  • [7]我国网购消费者知情权制度研究[D]. 樊普.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8]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与审计收费关系研究[D]. 陈奕虹.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9]基于SOR理论的消费者感知在线评论有用性形成机理与评价研究[D]. 王俭.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1)
  • [10]政府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研究[D]. 汪珍.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论信息公开制度的基本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