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丝绸活性染料应用研究

新型丝绸活性染料应用研究

一、新型丝绸用活性染料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森[1](2021)在《棉织物阳离子化及其对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活性染料染色工艺中排放的染色废水,存在无机盐浓度高、色度高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工艺中需要大量加入氯化钠等电解质,以克服待染色纤维与染料之间的静电斥力,且此种工艺对活性染料的利用率不高,造成大量的染料未被利用而直接被排放入染色废水。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选择了DMC改性法对棉纤维进行阳离子化,以增强纤维在染液当中的正电性,促进活性染料与之结合。这种改性是由K2S2O8-Na HSO3组成氧化还原引发剂,通过自由基引发,将DMC单体接枝到棉纤维大分子,成功实现了棉纤维阳离子化。通过FT-ATR-IR证明了DMC在棉纤维上的接枝,又使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纤维进行了表征。实验还采用三种常用的活性染料活性黄M-3RE、活性红M-3BE和活性艳蓝KN-R对改性棉进行无盐染色,并以改性棉的阳离子含量、上染率E%和固色率F%为指标,确定了K2S2O8与DMC摩尔比、DMC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最佳接枝反应条件。通过条件优化,活性黄M-3RE、活性红M-3BE和活性艳蓝KN-R在无盐条件下染色改性棉的固色率分别可高达95.3%、92.9%和95.1%,而传统有盐染色只能分别达到69.2%、70.3%和67.8%,染料利用率达到较大提升。但实验发现DMC改性棉染色后,布样色光会发生明显变化。GTA也是一种良好的纤维阳离子化试剂,GTA对纤维的改性可以通过浸渍工艺来进行。实验发现,GTA对棉纤维的浸渍改性法可以实现改性棉的无盐染色。通过GTA改性,棉纤维的三种活性染料无盐染色上染率及固色率均可达到90%以上,色牢度性能也能够满足商用需求。同时,通过纤维的黄度、白度及L*、a*、b*色光指数测试,研究了原棉纤维、GTA改性棉及DMC改性棉的色光性能,结果显示GTA这种改性方法也会对棉织物的染色色光产生影响。但GTA改性棉的色光改变程度比DMC改性棉更低,这可能是由于二者的阳离子基团所连接的官能基不同,且DMC在接枝反应中的聚合使阳离子链长度增加,对染料在染液中的缔合行为影响更大。

陈益平[2](2020)在《废弃纺织品剥色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再利用已成为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废弃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废弃纺织品的高效、低损伤剥色处理是提高废弃纺织品附加值的重要环节,亟待进行技术攻关。本课题优化了二氧化硫脲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的工艺条件;设计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探讨了该体系的剥色机理,优化了染色棉、毛和丝织物的剥色工艺,并分析了剥色对纤维的结构与性能的影响。二氧化硫脲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二氧化硫脲4 g/L、氢氧化钠5 g/L、温度70℃、时间4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剥色率达到95%以上,强力保留率在96%以上。紫外-可见光谱、FT-IR光谱、核磁氢谱以及XPS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可产生活性物质(高能态[H]),对染料发色基团产生还原作用。剥色过程中,偶氮结构染料中的偶氮基共轭发色体系被破坏,断裂生成了两分子伯胺基(-NH2);蒽醌结构染料中的蒽醌(C=O)共轭发色体系未被完全破坏。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对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B组份1.5%(o.w.f)、B/S质量比1:3.2、pH值13.5、温度100℃和时间5 min;酸性染料染色真丝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B组份2%(o.w.f)、B/S质量比1:2.2、碳酸钠0.5 g/L、温度100℃和时间5 min;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羊毛织物剥色的最佳工艺为:偶氮结构和蒽醌结构B组份分别为3%(o.w.f)和1%(o.w.f)、B/S质量比分别为 1:3.4 和 1:2.8、温度 100℃和时间 10 min。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剥色体系对大多数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和酸性染料染色真丝织物均能达到剥白程度;蒽醌型染料活性蓝KN-R和普拉艳蓝RAWL分别经过氧化氢和尼凡丁AN二步处理,剥色率均有较大提高,白度值接近原织物,而强力保留率降低较少;复染后织物K/S值和颜色特征值无明显变化。和常规织物剥色方法比较,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不仅剥色率高、强力损失低,而且试剂用量较少、剥色时间短。是一种更加经济、便捷的剥色方法。FT-IR光谱、X-射线衍射、光泽仪、SEM以及KES织物风格仪分析结果表明,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剥色后纤维大分子链微观结构、聚集态结构和表面形态未发生较为明显改变;织物风格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不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

甄少同[3](2018)在《PA56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人们开发了生物基PA56。PA56除具备石油基尼龙的优良性能外还具有原料来源的优势。对PA56进行结构性能及染色性能的系统性研究,对于未来PA56纺织品及含PA56混纺织物的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尼龙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五大材料之一,在机械、化工和汽车工业等众多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由于聚酰胺无毒、质轻耐磨性、亲水性、染色性能、成丝强度均较好,同样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行业中。目前在所有尼龙产品中,应用较多的有PA6和PA66。作为一种高附加值纤维,PA66手感柔软且具有耐磨性、悬垂性、吸湿透气性较好等优点,因此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目前市场上的尼龙基本全部由石油化学法生产制得,这加重了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国内将生物基戊二胺和石油基己二酸进行反应合成了生物基尼龙PA56,并为PA56的产业化进行了相关准备工作。本课题通过对比PA56、PA66、PA6的红外光谱、核磁共振H谱,分析三种纤维结构上的异同点。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A56和PA66出峰位置无明显差异;核磁共振H谱图显示峰面积和H原子实际数量基本相同,PA56氢原子数量及归属符合理论结构。通过X射线衍射测得在20.937°和24.051°出现较明显的衍射峰,表明存在结晶结构,经计算得出其结晶度为50.92%。对PA56、PA66、PA6进行的热性能测试,DSC吸热曲线显示三种纤维熔点分别为245℃(PA56)、253℃(PA66)、221℃(PA6),三种纤维熔程分别为22℃(PA56)、25℃(PA66)、18℃(PA6)。DTG曲线表明PA56分解起始温度为376℃介于PA6和PA66之间,说明所选用PA56热稳定性高于PA6且接近PA66。研究PA56耐酸性,结果表明随着酸性增强,织物失重率和断裂强力损失率均增大,染色p H可选5-6。选用Eriofast和德美科毛用活性系列染料对PA56进行染色,单因素变量法研究表明染色温度、p H、时间、浴比对PA56染色有不同程度影响。以K/S为主要评价指标,经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工艺为:染料浓度:2%(owf)、温度:80℃、p H:6、时间:50min、浴比:1:20。优化工艺条件下染色样品的日晒牢度为3-4级,摩擦、汗渍、皂洗、氯漂牢度均达4级以上。染料提升性研究表明Eriofast Red 2B、Eriofast Blue 3R、活性蓝WBB 150%染色提升性较好,Eriofast Red 2B、活性红W-2R 150%对PA56染色的提升性优于PA66和PA6。选用Eriofast、Lanasol、德美科毛用活性系列染料对羊毛/PA56进行同浴染色。研究了染色温度、p H、混纺比、染料浓度对同色性的影响,用K/S值和色差△E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通过提高染色温度和染料浓度、增加羊毛比例、降低染浴p H可以改善同色性;活性红W-2R 150%、活性蓝WBB 150%在染料浓度为2%(owf)时同色性较好,染色工艺为:染色温度:95℃、p H:4、染色时间:50min、浴比1:20。匀染剂ALBEGAL B可改善羊毛/PA56同浴染色的同色性。研究表明ALBEGAL B用量为2%(owf)时可改善Lanasol系列染料染色同色性。ALBEGAL B提高羊毛/PA56染色同色性的机理是移染。

李彤,王专[4](2017)在《中国染料科技创新的重要开拓者——纪念吴祖望教授》文中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吴祖望教授的个人经历,列举了吴祖望及其团队的科研成果,对其发表的论文进行了归纳。

张伟[5](2016)在《苯乙烯吡啶盐类半花菁荧光染料设计、合成和应用》文中提出课题组前期研究已经将苯乙烯吡啶盐类半花菁荧光染料做为阳离子染料应用在腈纶、阳离子可染涤纶,制备荧光纤维。本文以苯乙烯吡啶盐荧光染料能与棉、丝、毛等天然纤维形成牢度的共价键,实现良好的染色性能和荧光性能为目的,将苯乙烯吡啶盐染料进行合理的分子设计,从分子结构和染色方法两方面进行改进,开发适用于棉、丝、毛等天然纤维染色的苯乙烯吡啶盐类半花菁荧光染料,拓展其在纺织领域的应用范围。本文染料设计主要有两种创新思路:1、设计了集成苯乙烯吡啶盐与活性染料结构特点的苯乙烯吡啶盐阳离子活性染料Dye 1、Dye 2;2、设计了集成苯乙烯吡啶盐与交联染料结构特点的苯乙烯吡啶盐交联染料Dye 3、DHEASPBr-C2,Polymeric dye 1和Polymeric dye 2。对其中未报道的5支染料进行了合成,并用红外光谱、核磁氢谱、质谱、高分辨质谱、紫外吸光光度曲线、荧光发射曲线、Stokes位移和荧光寿命等手段对新合成染料Dye 1、Dye 2、Dye 3、Polymeric dye 1和Polymeric dye 2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所研究染料染色方法主要创新之处为:1、与普通活性染料相比,Dye 1和Dye 2水溶性基团为阳离子,Dye 2中α-溴代丙烯酰胺反应基团,可无碱条件高温固色,因此,Dye 1可以在无盐条件下对蚕丝染色,Dye 2可以实现对羊毛的无盐无碱染色,有利于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2、Dye 2既可按照阳离子染料染色工艺对腈纶染色,也可以按照活性染料染色工艺上染羊毛纤维,可实现腈/毛混纺产品的同一染料一浴染色工艺。3、使用聚马来酸做交联剂,次磷酸钠为催化剂,合适工艺条件下可实现DHEASPBr-C2对棉织物交联染色和抗皱整理工艺联合进行。Dye 1和Dye 2带有反应性基团(二氯三嗪和α-溴代丙烯酰胺),可按照活性染料浸染方法应用于丝、毛纤维上,Dye 3、DHEASPBr-C2、Polymeric dye 1和Polymeric dye 2带有活性基团(氨基和羟基),可通过交联染色方法将其应该在棉、丝纤维上,染料与纤维均通过共价键牢度结合,染色后染料具有较高的上染率、固色率和色牢度指标,染色性能良好。用UV灯下效果图、织物反射率曲线、织物荧光发射曲线和色度坐标等手段说明本文所研究苯乙烯吡啶盐荧光染料染色后织物和纱线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其中,合适浓度下,DHEASPBr-C2染色棉织物符合欧洲标准EN-471-200《职业高可视性警示服的试验方法和要求》荧光橙色色度要求,Dye 1染色后蚕丝纤维和Dye 2染色后腈/毛混纺纱线符合欧洲标准EN-1150-1999《非职业高可视性警示服的试验方法和要求》荧光粉红色色度要求。

梅士英,唐人成[6](2010)在《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及染整关键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纺织品发展趋势出发,阐述了纺织新纤维多组分纺织面料的组合优点、组合类型和制造方法;并对多组分纤维纺织面料中新型纤维的染整加工特性进行了简述和分类,对不同色彩效果的染色方法和染整加工中的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姜建堂[7](2010)在《异双活性基(MCT/VS)活性染料真丝绸冷轧堆染色机理和固色碱的研究》文中提出真丝绸冷轧堆染色是实现少水节能染色的关键技术之一。课题组前期通过对真丝绸冷轧堆染色工艺的研究和对冷轧堆染色设备的改造,使真丝绸冷轧堆染色实现了产业化。冷轧堆染色过程中染料与碱剂同浴,活性染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发生水解,且真丝绸与活性染料反应的基团多,固着率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真丝绸冷轧堆染色常用的固色碱中含有大量的硅酸钠,虽然硅酸钠具有很好的缓冲能力,染料固色率高,但硅酸钠具有粘附性,会影响织物手感和对设备沾污。因此本论文对活性染料在冷轧堆染色条件下的水解性能及与丝素亲核基团的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为真丝绸冷轧堆染色工艺提供理论指导;同时研究开发新型的真丝绸冷轧堆固色碱,对提高真丝绸的品质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以真丝绸冷轧堆染色中常用的异双活性基(含一氯三嗪基和硫酸酯乙基砜)活性染料(C.I.活性蓝222)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对其在室温(20℃~40℃)不同pH值下的水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室温碱性溶液中,硫酸酯乙基砜首先发生消除反应生成乙烯砜基,然后乙烯砜基和一氯三嗪基各自发生水解反应;但二者的水解反应是不均衡的,乙烯砜基优先水解,温度升高或者碱性增大时一氯三嗪基再发生水解,随着时间的延长生成乙烯砜基和一氯三嗪基均水解的水解染料。通过模拟反应法研究了蚕丝丝素上的主要亲核基团与C.I.活性蓝222在真丝绸冷轧堆堆置温度(30℃)不同pH值下的反应性能,选用异丙胺、对甲酚和甲醇分别模拟蚕丝丝素上与其结构相近的侧链氨基、酚羟基和醇羟基。研究结果表明:C.I.活性蓝222胺解反应的适宜pH值为10~12;酚解反应的适宜pH值为10~11;醇解反应的适宜pH值为11左右。C.I.活性蓝222与丝素上主要亲核基团的综合反应能力排序为氨基>酚羟基>醇羟基。根据染料与各亲核基团的反应情况和亲核基团在丝素上的分布及含量,确定在30℃时,C.I.活性蓝222与真丝绸反应的适宜pH值为10~11,并通过真丝绸冷轧堆染色实验得到验证。研究中还发现不同活性染料与丝素亲核基团模拟物的反应能力不一样,异丙胺与不同活性染料的反应性顺序为:异双活性基活性染料(C.I.活性蓝222)>硫酸酯乙基砜活性染料(C.I.活性蓝19)>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C.I.活性红24);对甲酚与不同活性染料的反应性顺序为: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C.I.活性红24)>异双活性基活性染料(C.I.活性蓝222)>硫酸酯乙基砜活性染料(C.I.活性蓝19);甲醇与不同活性染料的反应性顺序为: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C.I.活性红24)>异双活性基活性染料(C.I.活性蓝222)>硫酸酯乙基砜活染料(C.I.活性蓝19)。实验中还发现异双活性基活性染料(C.I.活性蓝222)中乙烯砜基发生水解生成水解染料后,一氯三嗪基仍然能够继续与亲核基团发生反应。针对真丝绸冷轧堆染色所采用的固色碱中含有硅酸钠的缺陷,根据亲核反应的实验结果,研制了一种新型的不含硅酸钠的真丝绸冷轧堆固色碱。该碱剂具有很好的pH缓冲性能,染色织物得色深,手感好。

党喃燕[8](2010)在《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联染料通过交联剂和染色纤维实现共价结合,因此交联染料不仅可使染色纤维有很好的湿处理牢度,还克服了活性染料存在的活性基团水解问题,大大提高染料利用率。本文首先研究了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溶解特性、分子大小和渗透性能,通过软件模拟和纤维切片的方式证实了染料可以对纤维达到透染的目的。研究了染液pH值、染色温度、染色时间以及染料结构等对染色性能影响。发现不含磺酸基的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适合浸染染色蛋白质纤维,其中交联染料PAD1在丝绸和羊毛上的竭染率最高,分别为99.8%和95.5%,不含磺酸基的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对蛋白质和纤维素纤维都可采用浸染染色的方式,竭染率最高的是交联染料PVD4,在棉和丝绸上可分别达到97.6%和99.3%;而含有磺酸基的两类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更适合轧染染色工艺。分别以交联染料PAD1和PVD4为例,研究了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在丝绸和羊毛上以及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在棉纤维上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平衡模型。研究显示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和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在蛋白质纤维上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方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平衡模型为Langmuir型,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而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在棉纤维上的吸附过程遵循准一级动力学方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平衡为Freundlich型,吸附过程是自发吸热的过程。本文研究了固色pH值、交联剂用量、交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交联固色性能影响,得出最佳固色条件,测定了染料的各项色牢度。结果表明不含磺酸基的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在棉、丝绸和羊毛纤维上都可得到近100%的交联反应率和优良的色牢度,耐洗牢度可达4-5级,耐摩擦牢度可达4级。采用色牢度法、DMF剥色法、红外差谱等方法,证明了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经交联剂固色后染料和纤维间共价键的存在。通过对交联剂水解速率、交联剂放置时间和交联剂循环使用次数对交联反应率影响的研究,发现本文所用的交联剂M不仅交联固色性能优良,而且稳定性良好。通过测量染色织物折皱回复角的方法研究了两类可交联染料染色纤维的折皱回复性能,当交联染料用量为丝绸染色0.67g/L,棉纤维染色1g/L,交联剂用量20g/L时,与未染色纤维相比,多胺交联染色丝绸纤维的折皱回复性能与丁烷四酸整理的丝绸相当,交联染色棉纤维的折皱回复性能也有了较明显提高。交联染色纤维的抗皱性能还可随交联剂用量和交联染料用量的提高而提高,而且交联染料的交联固色性能、织物手感和强力性质不受影响。

章杰[9](2009)在《节能减排型毛用染料的发展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我国毛纺行业为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开发了和正在开发不少染整新工艺和新技术。本文阐述了为适应毛纺染整需要而发展的节能减排型毛用染料和它们的应用。它们将有助于毛纺染整对节能减排染料的选择和使用。

许益[10](2008)在《纺织染料的应用现状及趋势》文中研究表明染料是纺织印染和服装行业的配套产品,是印染加工的原材料,纺织行业的发展与染料行业有密切关系。文章介绍了国内外染料工业的现状及差距、染料的最新研发成果和应用情况,并对我国染料行业所面临的新形势作了剖析。

二、新型丝绸用活性染料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丝绸用活性染料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棉织物阳离子化及其对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前言
    1.1 活性染料与棉纤维
        1.1.1 棉纤维性质简介
        1.1.2 活性染料
        1.1.3 活性染料染色棉纤维应用现状
    1.2 无盐低盐染色概况
        1.2.1 纤维的阳离子化改性
        1.2.2 新型溶剂体系的应用
        1.2.3 开发阳离子型活性染料
        1.2.4 染色工艺的优化
        1.2.5 染色助剂的使用
    1.3 接枝共聚改性法
        1.3.1 氧化物引发剂
        1.3.2 过氧化物引发剂
        1.3.3 氧化还原引发剂
    1.4 论文设计思想
2 棉纤维的低浓度DMC接枝共聚改性及活性染料染色
    2.1 实验部分
        2.1.1 药品试剂与仪器
        2.1.2 纤维素低浓度DMC接枝共聚改性法
        2.1.3 DMC改性棉的活性染料染色
        2.1.4 改性棉各项性能测试及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纤维的DMC接枝反应及改性纤维表征
        2.2.2 低浓度DMC接枝最优条件探索
        2.2.3 棉纤维染色及色牢度性能
    2.3 小结
3 棉纤维的GTA改性与DMC改性棉性能比较
    3.1 实验部分
        3.1.1 药品试剂与仪器
        3.1.2 棉纤维的GTA改性
        3.1.3 GTA改性棉的染色工艺
        3.1.4 染色棉纤维的性能测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GTA对棉纤维的浸渍改性结果
        3.2.2 GTA改性棉、DMC改性棉、未改性棉之间染色色光对比
        3.2.3 GTA改性棉的染色色牢度指数
    3.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废弃纺织品剥色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现状
        1.1.1 废弃纺织品的来源
        1.1.2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的的发展趋势
        1.1.3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的途径、方法及相关研究
        1.1.4 废弃纺织品再利用过程中剥色的重要性
    1.2 纺织品剥色的原理
    1.3 国内外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1.3.1 国内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1.3.2 国外纺织品剥色技术的研究及进展
    1.4 课题研究主要意义和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氧化硫脲对棉织物剥色研究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2.2.2 棉织物剥色方法
        2.2.3 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二氧化硫脲剥色效果的影响因素
        2.3.2 剥色方法的比较
        2.3.3 棉织物表面形态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脱色体系机理分析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染料脱色处理
        3.1.4 测试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试
        3.2.2 FT-IR光谱的测试
        3.2.3 核磁共振波谱的测试
        3.2.4 XPS的测试
    3.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对纺织品剥色工艺研究
    4.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棉织物活性染料的染色
        4.2.2 真丝织物酸性染料的染色
        4.2.3 羊毛织物毛用活性染料的染色
        4.2.4 棉织物剥色方法
        4.2.5 真丝织物剥色方法
        4.2.6 羊毛织物剥色方法
        4.2.7 测试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活性染料染色棉织物剥色工艺的研究
        4.3.2 酸性染料染色真丝织物剥色工艺的研究
        4.3.3 毛用活性染料染色羊毛织物剥色工艺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硼氢化钠/焦亚硫酸钠体系剥色对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剥色对纤维大分子链微观结构的影响
        5.2.2 剥色对纤维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5.2.3 剥色对纤维起毛起球性能的影响
        5.2.4 剥色对纤维表面光泽的影响
        5.2.5 剥色对纤维表面形态的影响
        5.2.6 剥色对织物风格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3)PA56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尼龙的概述
    1.2 尼龙的发展现状
    1.3 生物基尼龙的发展
    1.4 生物基PA56 简介
        1.4.1 生物基PA56 的合成路线
        1.4.2 生物基PA56 的结构特点
        1.4.3 生物基PA56 的性能特点
        1.4.4 PA56 现有研究与发展前景
    1.5 活性染料
        1.5.1 活性染料概述
        1.5.2 活性染料分类
        1.5.3 活性染料染色机理
        1.5.4 锦纶活性染料染色相关研究
    1.6 毛锦混纺织物染色相关研究
    1.7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和材料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前处理
        2.3.2 耐酸性实验
        2.3.3 活性染料染色实验
        2.3.4 上染速率曲线实验
        2.3.5 缓染性实验
        2.3.6 移染性实验
    2.4 测试方法
        2.4.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
        2.4.2 固体核磁测试
        2.4.3 X射线衍射测试
        2.4.4 DSC测试
        2.4.5 TG测试
        2.4.6 上染(固色)百分率测试
        2.4.7 颜色参数测试
        2.4.8 色牢度测试
        2.4.9 断裂强度测试
        2.4.10 失重率测试
3 结果与讨论
    3.1 PA56 性能研究
        3.1.1 PA56 纤维结构分析
        3.1.2 PA56 热性能
        3.1.3 PA56 结晶性能分析
        3.1.4 PA56 耐酸性能分析
    3.2 活性染料染色工艺及性能研究
        3.2.1 温度对PA56 染色的影响
        3.2.2 染色时间对PA56 染色的影响
        3.2.3 pH对PA56 染色的影响
        3.2.4 浴比对PA56 染色的影响
        3.2.5 优化工艺研究
        3.2.6 不同纤维染色对比
        3.2.7 提升性研究
    3.3 羊毛/PA56 同色性研究
        3.3.1 温度对同色性的影响
        3.3.2 混纺比对同色性的影响
        3.3.3 pH对同色性的影响
        3.3.4 染料浓度对同色性的影响
        3.3.5 羊毛匀染剂ALBEGAL B对同色性的影响
        3.3.6 ALBEGAL B改善同色性的原因探究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染料科技创新的重要开拓者——纪念吴祖望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1 吴祖望及其科研团队研究内容
    1.1 活性染料基础研究
    1.2 染料新品种开发及合成技术的研究
    1.3 染料中间体合成技术研究
    1.4 染料剖析和应用技术研究
    1.5 染料应用和商品化技术
    1.6 染料工业软课题研究
    1.7 其他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
1吴祖望及其指导的文献
    2.1 中文文献
    2.2 外文文献
    2.3 专着
    2.4 其他文献
3 获奖情况及荣誉称号
    3.1 获奖情况
    3.2 荣誉情况
4 课题组简介

(5)苯乙烯吡啶盐类半花菁荧光染料设计、合成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荧光染料概述
    1.2 荧光染料在纺织领域应用
    1.3 纺织用荧光染料分类
        1.3.1 按染料结构分类
        1.3.2 按应用性能分类
    1.4 苯乙烯吡啶盐染料
    1.5 阳离子活性染料
    1.6 交联染料
    1.7 本文所解决问题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苯乙烯吡啶盐阳离子活性染料设计与合成
    2.1 引言
    2.2 染料设计
        2.2.1 染料结构设计
        2.2.2 染料合成方法设计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原材料
        2.3.2 实验仪器
        2.3.3 染料合成
        2.3.4 测试手段
    2.4 结果与讨论
        2.4.1 Dye 1 合成与表征
        2.4.2 Dye 2 合成与表征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苯乙烯吡啶盐阳离子活性染料染色应用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染色方法
        3.1.4 测试手段
    3.2 Dye 1 对蚕丝染色应用研究
        3.2.1 Dye 1 染色性能
        3.2.2 Dye 1 染色蚕丝织物荧光效果
    3.3 Dye 2 对羊毛染色应用研究
        3.3.1 Dye 2 染色性能
        3.3.2 染色羊毛织物荧光效果
    3.4 Dye 2 对腈/毛混纺纱线染色应用研究
        3.4.1 Dye 2 染色性能
        3.4.2 染色腈/毛混纺纱线荧光效果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苯乙烯吡啶盐交联染料设计与合成
    4.1 引言
    4.2 染料设计
        4.2.1 染料结构设计
        4.2.2 染料合成方法设计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原材料
        4.3.2 实验仪器
        4.3.3 染料合成
        4.3.4 测试手段
    4.4 结果与讨论
        4.4.1 Dye 3 合成与表征
        4.4.2 Polymeric dye 1 合成与表征
        4.4.3 Polymeric dye 2 合成与表征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苯乙烯吡啶盐交联染料染色应用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原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染色方法
        5.1.4 测试手段
    5.2 Dye 3 对棉染色应用研究
        5.2.1 Dye 3 染色性能
        5.2.2 Dye 3 染色棉织物荧光效果
    5.3 DHEASPBr-C2对棉染色应用研究
        5.3.1 DHEASPBr-C2染色性能
        5.3.2 染色棉织物荧光效果
    5.4 Polymeric dye 1 和Polymeric dye 2 对蚕丝织物染色应用研究
        5.4.1 染色性能
        5.4.2 染色蚕丝织物荧光效果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致谢

(7)异双活性基(MCT/VS)活性染料真丝绸冷轧堆染色机理和固色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真丝纤维的结构和染色现状
        1.2.1 真丝纤维的结构
        1.2.2 真丝绸的染色现状
    1.3 真丝绸冷轧堆染色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真丝绸冷轧堆染色工艺的发展现状
        1.3.2 真丝绸冷轧堆染色用活性染料和碱剂的发展现状
        1.3.2.1 真丝绸冷轧堆染色用活性染料的发展现状
        1.3.2.2 真丝绸冷轧堆染色用碱剂的发展现状
        1.3.3 真丝绸冷轧堆染色时染料水解及其与丝素反应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C.I.活性蓝222 水解性能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理
        2.1.1.1 比色法的实验原理
        2.1.1.2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实验原理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1.3.1 比色法样品的制备
        2.1.3.2 染料水解样品的制备
        2.1.3.3 色谱条件
    2.2 结果与讨论
        2.2.1 比色法鉴定卤代杂环活性基中的活泼氯
        2.2.1.1 比色法的特征
        2.2.1.2 比色法的反应条件
        2.2.2 C.I.活性蓝222 水解产物的分离定性
        2.2.3 C.I.活性蓝222 的水解性能研究
        2.2.3.1 pH 值和时间对染料水解的影响
        2.2.3.2 温度对染料水解的影响
        2.2.3.3 C.I.活性蓝222 的水解动力学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I.活性蓝222 与丝素亲核基团反应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实验方法
        3.1.2.1 染料与丝素亲核基团模拟物反应样品的制备
        3.1.2.2 色谱条件
        3.1.2.3 冷轧堆染色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C.I.活性蓝222 与模拟物反应性能研究
        3.2.1.1 C.I.活性蓝222 与异丙胺的反应
        3.2.1.2 C.I.活性蓝222 与对甲酚的反应
        3.2.1.3 C.I.活性蓝222 与甲醇的反应
        3.2.1.4 C.I.活性蓝222 与不同亲核基团的反应比较
        3.2.2 C.I.活性蓝222 冷轧堆染色实验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真丝绸冷轧堆染色固色碱的研究和应用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实验方法
        4.1.3 测试方法
        4.1.3.1 K/S 的测定
        4.1.3.2 牢度的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真丝绸冷轧堆固色碱的研制
        4.2.2 新型固色碱的应用性能
        4.2.2.1 固色碱用量对染色织物 K/S 的影响
        4.2.2.2 堆置时间对染色织物K/S 的影响
        4.2.2.3 不同固色碱对染色织物 K/S 的比较
        4.2.3 新型固色碱染色织物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活性染料
    1.2 交联染料
    1.3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
        1.3.1 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
        1.3.2 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
    1.4 交联剂与交联固色
        1.4.1 水溶性环氧树脂类交联剂
        1.4.2 三聚氯氰型交联剂
    1.5 染料的应用
        1.5.1 活性染料在天然纤维上的应用
        1.5.2 交联染料在天然纤维上的应用
    1.6 织物抗皱整理
    1.7 染色整理同步进行
    1.8 本文设计思想
2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2 染料的合成
        2.2.3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浸染染色
        2.2.4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轧染染色
        2.2.5 染色织物K/S值测定
        2.2.6 聚乙烯胺分子量测量
        2.2.7 染色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溶解性能和光谱性能
        2.3.2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分子大小与渗透
        2.3.3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对电解质的敏感性
        2.3.4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浸染染色性能研究
        2.3.5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轧染染色
        2.3.6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在染色纤维上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热力学
    2.4 小结
3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交联固色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3.2.2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固色交联剂M的合成
        3.2.3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棉、丝绸和羊毛纤维的交联固色方法
        3.2.4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棉和丝绸纤维的剥色方法
        3.2.5 丙纶纤维交联染色固色方法
        3.2.6 染色织物色牢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交联固色机理
        3.3.2 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固色性能考察
        3.3.3 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固色性能考察
        3.3.4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在羊毛纤维上固色性能
        3.3.5 交联共价键的证明
        3.3.6 固色交联剂的稳定性和循环利用
        3.3.7 染色织物的摩擦牢度、耐洗牢度和日晒牢度
    3.4 小结
4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纤维的抗皱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4.2.2 织物折皱回复角的测定
        4.2.3 织物拉伸强力测试
        4.2.4 织物硬挺度测试
        4.2.5 直接染料浸染染色棉纤维
        4.2.6 酸性染料浸染染色丝绸纤维
        4.2.7 活性染料染色棉和丝绸纤维
        4.2.8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浸染染色
        4.2.9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的轧染染色
        4.2.10 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纤维的交联固色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直接染料、酸性染料和活性染料分别染色棉和丝绸的抗皱性能
        4.3.2 多乙烯多胺可交联染料染色织物的抗皱性能
        4.3.3 聚乙烯胺可交联染料染色织物的抗皱性能
        4.3.4 交联染料染色织物的拉伸强力和手感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博士论文创新点摘要
致谢
作者简介

(10)纺织染料的应用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染料工业的发展简况
2 我国染料工业的发展简况
3 国内外染料工业的差距
    (1) 恶性竞争, 环境污染严重
    (2) 开发力量薄弱
    (3) 国外市场营销能力差
    (4) 少知名品牌
1 活性染料
    1.1 纤维素纤维用活性染料
    1.2 蛋白质纤维用活性染料
    1.3 聚酰胺纤维用活性染料
2 分散染料
3 还原染料
4 酸性及金属络合染料
5 硫化染料

四、新型丝绸用活性染料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棉织物阳离子化及其对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的影响[D]. 杜森.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2]废弃纺织品剥色方法研究[D]. 陈益平. 苏州大学, 2020(02)
  • [3]PA56活性染料染色性能研究[D]. 甄少同. 东华大学, 2018(08)
  • [4]中国染料科技创新的重要开拓者——纪念吴祖望教授[J]. 李彤,王专. 染料与染色, 2017(05)
  • [5]苯乙烯吡啶盐类半花菁荧光染料设计、合成和应用[D]. 张伟. 苏州大学, 2016(08)
  • [6]新型多组分纤维纺织品及染整关键技术[A]. 梅士英,唐人成. 高技术纤维及其面料开发应用论坛论文集, 2010
  • [7]异双活性基(MCT/VS)活性染料真丝绸冷轧堆染色机理和固色碱的研究[D]. 姜建堂. 浙江理工大学, 2010(06)
  • [8]多胺型可交联染料染色性能研究[D]. 党喃燕. 大连理工大学, 2010(10)
  • [9]节能减排型毛用染料的发展和应用[A]. 章杰. 2009中国国际纤维纱线科技发展高层论坛暨第29届全国毛纺年会论文集, 2009
  • [10]纺织染料的应用现状及趋势[J]. 许益. 纺织导报, 2008(04)

标签:;  ;  ;  ;  ;  

新型丝绸活性染料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