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视信号发生器

新型电视信号发生器

一、新型电视信号发生器(论文文献综述)

习汉晨[1](2020)在《基于隧道二极管的低功耗反向散射信号发射器》文中指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感器网络、无人机和卫星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智慧城市和精准农业等许多行业中。作为物联网中的关键应用,RFID(射频识别)也逐渐开始发展于各行各业,其功耗问题也日益加重。射频识别的核心技术——反向散射技术由于其低功耗、支持小速率通信的特点成为了解决射频识别功耗问题的关键点,因此低功耗物联网行业的研究人员开始研究反向散射技术。但由于反向散射信号存在路径损耗以及功率受限问题,现有的反向散射技术只能达到短程通信,尚不能与Wi-Fi等能够广泛覆盖的无线通信技术相竞争。本文主要研究一种新型低功耗反向散射通信技术,通过对现有的几种反向散射信号放大器样机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对比,我们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隧道二极管的低功耗反向散射信号发射器。与现有的RFID标签相比,该信号发射器具有功耗低、反向散射信号功率高等特点。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调研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并对比了几种新型反向散射信号放大器,总结当前反向散射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其次,我们研究了反向散射技术的基本理论,介绍了现有的几种最新型反向散射技术,分析了一些可用于实现放大作用的双端口器件。本文的重点工作是对基于隧道二极管的反向散射放大器进行性能分析,对反向散射链路的放大和调制工作进行研究,并选用AI301A型隧道二极管为核心,设计了一种新型低功耗反向散射信号发射器。电路主要包括阻抗匹配模块、反射放大模块、直流偏置模块和信号调制模块。根据设计方案,我们对基于隧道二极管的信号发射器进行实物的制作和详细的测试。通过在UHF频段下的系统测试,信号发射器样机在低至-50dBm的入射信号下可产生超过40dB的反射增益,其偏置功率低于250μW,性能优于同类型的研究结果。另一方面,我们设计的阻抗匹配网络能够很好的调节中心频率。通过手动调节旋钮,我们可以进行电路中心频率的调节,调节精度高、范围广且可以反复操作,这在已知的研究工作中属于首创。在场景测试中与市面上常用的电子标签进行对比,反向散射信号发射器样机的反向散射信号功率明显增强,二者反向散射信号功率的差值最高可达21.45dB。调制模块电路通过直流偏压对反向散射信号进行调制,样机能够完成正常的帧头传输。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基于隧道二极管的低功耗反向散射信号发射器的设计、制作和调试工作。最后,本文对工作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未来需要完善的工作内容。

王拴祥[2](2019)在《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世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衍生的多媒体业务呈几何级爆炸增长,我国对于宽带速率要求也随之不断增高,100Mbps的宽带速率已经是基本要求,500Mbps接入速率的服务已经面市,政府总理的报告中也多次提及宽带业务要提速降费,因此,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Cable Modem体系为有线电视双向网服役的时间已经有20多年了,是有线电视双向业务网建设的最佳方案。其采用的DOCSIS3.0标准能提供下行1.6Gbps、上行240Mbps的高接入带宽。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是一种基于该体系和标准的光传输网络结构,利用RFoG技术进行网络扩容升级是众多解决方案中最经济高效的。本文深入研究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相关的各项技术和标准,针对传统RFoG扩容方案的常见故障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定新的网络升级改造方案,并针对关键设备制定开发方案,完成设备开发。之后将研究的新方案和关键设备部署到试点的现有RFoG网络中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总结了一套可推广部署的升级版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技术方案和应用技术规范。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传统RFoG扩容系统问题进行现场摸排。在DOCSIS3.0标准体系下启用上下行多频点绑定功能后,会出现反向通道载噪比和误码率指标明显下降等问题,导致系统稳定性明显降低。主要原因一是该网络在多频点回传时发生了OBI光差拍干扰问题,从而影响了反向信号质量,二是宽带用户数已经明显超过了网络服务组的承载能力。然后,针对以上问题原因,制定了升级版的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方案。一是每个反向服务组选用CWDM标准的不同光波长,这样即使多个光工作站同时发光也不会产生OBI问题,二是根据业务公式计算出合理的服务组规模来满足更高渗透率的业务需求,让网络不再拥塞。并且,针对FTTB和FTTH两种结构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方案,计算并规定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技术参数,使得该网络方案能适应国内的大中小城市部署环境要求。其次,开发了一款新型RFoG光工作站,以适应国内的应用需求并降低成本。满足整体方案所制定的反向CWDM回传波长要求,发送光功率和覆盖能力要求。新设备的主要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C/N≥52dB,C/CSO≥65dB,C/CTB≥70dB,反向频宽扩展到85MHz,能提供更大的反向回传带宽。最后,将升级版接入方案和新型设备应用到试点项目现场进行试运行。经过三个月的持续监测,网络运行非常稳定,反向回传信号的信噪比由26dB提升到37dB以上,误码率水平全面提高,极大提高了接入带宽、承载能力和网络品质。本文所研发的RFoG双向光工作站是非常适合新形势和新需求的,既能成为试点地区未来大面积推进网络改造实现FTTB的最佳解决方案,也适合推广到全国各地采用了Cable Modem体系的广电网络,具有较强的科研意义和应用价值。

李庆妙[3](2011)在《基于DMP的音视频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音视频测试系统就是通过对各种音视频装置、设备和传输线路的工作状态进行测试,来保证音视频信息及其传输质量的系统。其基本测量方法,是将一标准的音视频测试信号送入音视频通道前端,在它的末端通过测试仪器检验该信号的失真及参数改变,从而判定通道的传输性能及质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MP的音视频信号发生器的设计,并详细阐述其实现过程。本设计运用基于RealTek公司的RTD1073数字媒体处理器的高清硬盘播放器作为信号发生器的实现平台。具体实现流程为:在PC端运用MATLAB产生BMP文件格式的标准视频测试信号;运用Adobe Audition软件产生WAV文件格式的音频测试信号。将BMP或WAV文件存储到播放器中并播放,其模拟音视频接口可输出标准测试信号。由于播放器硬件系统存在一定的误差,使输出信号产生失真。本文对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误差校正原理,结合泰克VM700测量仪对信号进行了校正。经过校准后的测试信号具有良好的技术指标。本设计的创新点有:1、运用软件和硬件的有机结合,使得本音视频信号发生器能够产生任意多的高质量的测试信号,软件的实现使得本信号发生器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克服了以往硬件实现测量仪器的难度和成本高的缺点。2、体积轻小,并且可实现网络远程控制功能,使得测量工作极为便利。本论文中实现的音视频信号发生器,在实际测量中工作正常,达到预期目标。产生了30多种国际与国内通用的视频客观测试信号与主观测试信号,可以产生20Hz-20kHz范围内的音频测试信号。音视频测试信号的技术指标满足GY/T 152-2000《电视中心制作系统运行维护规程》中直播通道的甲级,并与泰克信号发生器TSG95与ASG100技术指标相近。

王淑仙[4](2008)在《基于单片DMD的裸眼立体显示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视觉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显示则是提供人们视觉素材的主要手段。人类将现代电子学和光学材料的发展成果运用于显示系统,可追溯到1896年阴极射线管CRT的发明,短短110多年,电子显示技术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小尺度到大屏幕,从箱体到平板的重要发展阶段。使显示图像细节的分辨率不断提高,显示临场感不断增强,显示图像带给人们的视觉享受日趋科学化、审美化。200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最大的电视机尺寸达108英寸,最高的物理分辨率达2560*1440,最薄的电子纸显示器不足1英寸。目前显示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三维尺度的立体显示。这种显示机制更加逼近客观真实,它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自身视觉感官功能的更深刻剖析和理解,也依赖于对更新的图像处理技术的探索、运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DMD构造自由立体显示系统的新方法,构建了一个新的基于单片DMD的自由立体显示系统。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对DLP投影显示系统进行了基于光学器件物理特性和信号处理方法的独立设计;2、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双目视差原理和单片DMD结构的自由(裸视的)立体显示系统;3、在视差图像的光路控制系统中,提出了一种“利于视差图像融合的帧分离方法及其装置”,不但可实现图像的2D/3D显示,而且可调节立体图像的景深。4、在光学驱动电路的设计中,采用了特殊的反射驱动设计。降低了光功率和显示分辨率的损失,较之常规的液晶光栅驱动方法,效率成倍提高。5、对3D数字视频图像在DLP系统上实现的理论和变换算法进行了研究。经系统仿真、测试,本文所设计和实现的基于单片DMD的自由立体显示系统达到了初步的演示效果。论文最后分析了系统存在的缺陷,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刘雪丹,滕兆林,朱秀昌[5](2004)在《基于PC的动态电视信号发生器》文中指出在计算机上用VisualC ++6 .0语言设计了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电视信号 ,通过并接在计算机上的VGA到TV信号的转换器 ,输出标准的PAL制或NTSC电视信号。可用作电视信号发生器 ,除了可提供常规的静态电视测试信号外 ,还可提供CIF和QCIF标准序列图像作为动态电视信号 ,弥补传统电视信号发生器在这方面的不足

李铭[6](1997)在《SMPTE 1996 年进展报告(2)》文中提出SMPTE1996年进展报告(2)接收机GrundigPlanatron使用Plasma(等离子体)AC技术,直接在表面上产生光辐射的图像。应用这种技术产生的图像其质量与观看角度无关,而且产生了高水平的背景亮度,因而不需要背景照明。对于每个图像点的每...

顾宁[7](1997)在《SMPTE 1996年进展报告(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SMPTE1996年进展报告(1)对新的一年的问候和最好的祝福一月习惯上是回顾与展望的时刻。在回顾过去的一年时,我们都会感到应该特别感谢上届主席StanleyBaron先生。Stan先生受命于艰难时刻,那时我们的产业在新的经济形势和技术要求的压力下被...

林长编[8](1987)在《在电视测量中的自动检测技术》文中研究说明电视测量中自动检测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电视测量技术相结合的新型自动检测技术,本文介绍了电视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分析了不同自动测试方案的优缺点,以及不同数码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的优缺点和组成原理。

徐国光[9](1986)在《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连载二)》文中研究指明 第二讲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节目源设备 2—1 图象源 2—1—1 电视电影机第一讲所述的三类节目中,电影是一大类。尽管它占电视节目时间的比例在减少,但仍不失为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来源。将电影胶片节

重庆无线电测试仪器厂[10](1977)在《国外电视仪器目前状况及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表明 电视测量仪器是一个较年青的仪器分支。近年来随着电视广播及工业、军用电视的飞速发展,电视仪器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那么电视仪器与其它仪器门类有何区别呢? 电视仪器的特点 1.专用性强在电视量测领域中,除去使用一部分通用仪器如:超高频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之外,绝大多数电视仪器是专用性很强的,它们一旦超出电视领域就失去了作用(如

二、新型电视信号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电视信号发生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隧道二极管的低功耗反向散射信号发射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反向散射通信技术简介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反向散射通信技术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未来趋势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反向散射信号发射器的基本理论
    2.1 射频识别系统
    2.2 反向散射通信链路
        2.2.1 单基地和双基地配置
        2.2.2 反向散射通信链路预算
        2.2.3 调制系数
        2.2.4 反向散射通信的混频特性
    2.3 改善反向散射通信链路的原理
    2.4 用于反向散射应用的器件
        2.4.1 晶体管
        2.4.2 二端口有源器件
        2.4.3 隧道二极管及量子隧道效应
        2.4.4 基于二端口器件的反向散射放大器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隧道二极管的低功耗反向散射信号发射器的设计
    3.1 注入锁定
    3.2 系统方案设计
    3.3 精确测量隧道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3.3.1 精确测量方案
        3.3.2 隧道二极管测试结果
    3.4 电路模块化设计
        3.4.1 反向散射放大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3.4.2 阻抗匹配模块的设计与仿真
        3.4.3 可调中心频率的阻抗匹配网络的设计
        3.4.4 调制方式和帧头的设计
    3.5 样机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功耗反向散射信号发射器样机的测试
    4.2 样机性能的测试
        4.2.1 采用环形器链接的系统测试
        4.2.2 空口测试
        4.2.3 可调中心频率的测试
    4.3 帧头传输的测试
        4.3.1 测试平台的设置
        4.3.2 测试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1.1.2 全球固定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
        1.1.3 国内固定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有线电视网络由单向发展到双向
        1.2.2 Cable Modem双向网结构
        1.2.3 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的发展及应用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1.3.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分析
    2.1 DOCSIS技术标准
        2.1.1 DOCSIS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
        2.1.2 DOCSIS3.0 技术标准
    2.2 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
    2.3 RFOG双向光工作站
    2.4 光差拍干扰OBI
    2.5 传统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应用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3.1.1 故障信息采集
        3.1.2 故障原因分析和需求
    3.2 传输结构设计
        3.2.1 反向回传光链路设计
        3.2.2 FTTB传输架构设计
        3.2.3 FTTH传输架构设计
    3.3 双向光工作站设计
        3.3.1 FTTB型双向光工作站性能指标
        3.3.2 FTTB型双向光工作站开发设计
        3.3.3 FTTH型双向光工作站性能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方案及关键设备的功能参数测试
    4.1 FTTB型光工作站回传关键指标测试
    4.2 FTTB反向传输结构性能参数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性能指标对比
    5.1 采用新RFOG设计方案进行现网升级改造
    5.2 升级后系统指标测试
    5.3 指标测试及对比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DMP的音视频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视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1.2 音视频测试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1.3 音视频信号发生器的可行性分析
        1.3.1 电子测量仪器的市场需求
        1.3.2 软硬件的有机结合
    1.4 论文目标及结构
第二章 音视频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
    2.1 视频测量原理
    2.2 PAL制式彩色全电视信号
    2.3 视频信号基本参数的测量
    2.4 视频线性失真
    2.5 视频非线性失真
        2.5.1 非线性失真的产生与分类
        2.5.2 视频非线性测量
    2.6 音频测量原理及测量方法
        2.6.1 音频测量原理
        2.6.2 音频测量指标
第三章 信号发生器系统设计
    3.1 系统设计
        3.1.1 系统方案
        3.1.2 系统总体设计
    3.2 系统实现流程
    3.3 系统硬件介绍
        3.3.1 RTD1073介绍
        3.3.2 RTD1073整体解决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信号的分析与生成
    4.1 测量的基本要求
    4.2 泰克信号发生器的介绍
    4.3 插测信号
    4.4 插测信号的产生
        4.4.1 视频信号产生流程
        4.4.2 BMP图片格式
        4.4.3 CCIR17信号的产生
        4.4.4 CCIR18信号的产生
        4.4.5 CCIR330信号的产生
        4.4.6 CCIR331信号的产生
    4.5 其他视频标准测试信号的产生
    4.6 音频测试信号的产生
        4.6.1 WAV文件格式
        4.6.2 音频信号的产生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误差分析与信号校准
    5.1 误差分析
        5.1.1 误差的产生与分类
        5.1.2 硬件系统误差的分析
    5.2 相关标准的音视频信号发生器技术指标
    5.3 测试信号的校准
        5.3.1 发生器测试信号校准原理
        5.3.2 CCIR17的误差分析与校准
        5.3.3 CCIR18的误差分析与校准
        5.3.4 CCIR330的误差分析与校准
        5.3.5 CCIR331的误差分析与校准
        5.3.6 音频测试信号的校准
    5.4 测试信号校准结果总结
        5.4.1 信号发生器的技术指标
        5.4.2 信号发生器的问题分析
    5.5 信号发生器的实际测量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软硬件扩展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单片DMD的裸眼立体显示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表格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数字化显示技术发展史
        1.2.1 LCD显示技术发展简介
        1.2.2 PDP显示技术发展简介
        1.2.3 DLP显示技术发展简介
    1.3 立体显示技术的发展
        1.3.1 立体显示技术发展历史
        1.3.2 立体显示技术的分类
        1.3.3 基于立体显示技术实现的立体显示器
    1.4 基于DMD的自由立体显示技术
    1.5 立体显示技术的应用前景概述
        1.5.1 立体显示技术的应用
        1.5.2 立体显示技术的展望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7.论文的组织结构
    1.8 论文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投影显示系统原理
    2.1 投影显示系统的原理
        2.1.1 CRT三枪投影技术
        2.1.2 LCD投影技术
        2.1.3 DLP投影技术
    2.2 色度学表达与处理
        2.2.1 色彩学原理
        2.2.2 颜色的数学表示
        2.2.3 色度相加原理
        2.2.4 色度转换
        2.2.5 CIE标准色度学系统
        2.2.6 色差公式
        2.2.7 视频色彩
        2.2.8 电视系统中色彩的分解、传递和重现
    2.3 傅里叶光学分析方法
        2.3.1 点光源的广义傅立叶变换
        2.3.2 透镜的傅立叶变换特性
        2.3.3 成像系统的傅立叶分析
    2.4 系统核心光学器件及特性分析
        2.4.1 影响DLP投影显示的几个重要光学参量
        2.4.2 系统光学的元件效率
        2.4.3 光学滤波器
        2.4.4 积分器
        2.4.5 极性器件
        2.4.6 投射透镜
        2.4.7 屏幕
        2.4.8 UHP灯
        2.4.9 色轮
        2.4.10 导光棒
        2.4.11 全反射棱镜
        2.4.12 光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立体视觉原理
    3.1 人眼立体视觉的重要因素
        3.1.1 双眼视野
        3.1.2 双眼视差
        3.1.3 单眼作用
        3.1.4 运动视差
    3.2 人眼立体视觉机制
    3.3 立体视觉的深度线索
    3.4 稳定立体感空间知觉功能
    3.5 双目立体视觉几何模型
    3.6 利用视差信息的裸眼立体显示技术
        3.6.1 视差照明方法
        3.6.2 视差障栅方法
        3.6.3 微透镜投射方法
        3.6.4 数字微镜面投射方法
    3.7 利用纵深信息的立体显示器——DFD方式
    3.8 利用波面信息的立体显示器——全息方式
    3.9 基于单片DMD的裸眼立体显示的原理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DMD为核心器件的裸眼立体显示系统实现的研究
    4.1 系统综述
        4.1.1 系统构成
        4.1.2 系统工作过程
    4.2 立体图像源的原理及实现
        4.2.1 计算机上实现人造立体视觉的原理
        4.2.2 立体视差图像对的生成
        4.2.3 立体视差图像对的生成算法
        4.2.4 基于VC++的左右眼视差图像对的传送
    4.3 立体图像预处理器及左右眼同步信号发生器
        4.3.1 立体图像预处理器的组成
        4.3.2 预处理工作过程
    4.4 立体显示DMD驱动电路的设计
        4.4.1 DMD显示系统的特点
        4.4.2 DMD驱动电路的速度需求分析
        4.4.3 RAMBUS DRAM(RDRAM)应用系统的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法
        4.4.4 阻抗控制仿真与实现
        4.4.5 DMD驱动电路的EMI兼容设计
        4.4.6 参数的配制
    4.5 基于DMD的裸眼立体显示光路设计
        4.5.1 光路系统
        4.5.2 光路系统部分重要部件分析
        4.5.3 系统彩色和色温分析
    4.6 视差发生器及其工作驱动特性
        4.6.1 视差发生器工作原理
        4.6.2 视差发生器的驱动
        4.6.3 视域的计算
    4.7 专用3D显示屏幕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MD的3D数字视频技术的研究
    5.1 数字视频技术综述
    5.2 基于单片DMD的DLP显示系统视频处理过程
        5.2.1 DMD显示系统的特点
        5.2.2 高清晰度DLP背投影电视系统中的视频处理过程
    5.3 视频前端的系统结构框架构建
    5.4 视频前端的系统设计
    5.5 几种数字视频处理算法对单片DMD实现的3D显示的影响分析
        5.5.1 旋转算法对单片DMD实现的3D显示的影响分析
        5.5.2 图像比例变换(scaling)放大算法对单片DMD实现的3D显示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单片DMD的立体显示效果及缺陷分析
    6.1 DMD显示系统的固有图像缺陷分析
        6.1.1 轮廓噪音(contouring)
        6.1.2 轮廓噪音(contouring)对立体显示效果的影响
        6.1.3 基于单片DMD的立体显示系统中消除轮廓噪音(contouring)的方法
    6.2 基于视差的立体显示系统图像缺陷分析
        6.2.1 闪烁(flicker)
        6.2.2 基于单片DMD的立体显示系统中消除闪烁的方法
    6.3 单片DMD系统的彩虹效应(Rainbow Artifact)
    6.4 PWM噪音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DMD的立体显示技术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7.1 基于DMD的立体显示技术研究的总结
    7.2 基于DMD的立体显示技术研究的展望
附录一: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PC的动态电视信号发生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静态信号实现
    2.1基本原理
    2.2 静态信号的选择
    2.3 静态信号的实现
3 动态信号实现
    3.1 基本原理
    3.2 序列图像播放
4 小结

四、新型电视信号发生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隧道二极管的低功耗反向散射信号发射器[D]. 习汉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2]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D]. 王拴祥.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3]基于DMP的音视频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D]. 李庆妙. 北京邮电大学, 2011(09)
  • [4]基于单片DMD的裸眼立体显示系统研究[D]. 王淑仙. 华东师范大学, 2008(05)
  • [5]基于PC的动态电视信号发生器[J]. 刘雪丹,滕兆林,朱秀昌. 中国有线电视, 2004(Z1)
  • [6]SMPTE 1996 年进展报告(2)[J]. 李铭. 影视技术, 1997(05)
  • [7]SMPTE 1996年进展报告(1)[J]. 顾宁. 影视技术, 1997(04)
  • [8]在电视测量中的自动检测技术[J]. 林长编. 电视技术, 1987(03)
  • [9]电视节目制作技术(连载二)[J]. 徐国光. 电视技术, 1986(07)
  • [10]国外电视仪器目前状况及发展趋势[J]. 重庆无线电测试仪器厂. 电子测量技术, 1977(S1)

标签:;  ;  ;  ;  ;  

新型电视信号发生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