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稻、玉米不同硫肥施肥效果研究

广西水稻、玉米不同硫肥施肥效果研究

一、广西水稻玉米施用不同硫肥效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莉莉[1](2021)在《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氯是高等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但对大多数作物来说,土壤中自然存在的氯就能满足作物生长,一些对氯敏感的作物品质容易受到高氯的不良影响,在农业生产中氯常被认为是有害的,含氯肥料很少甚至不被在经济作物上施用。然而,猕猴桃是对氯有特殊需求的作物,已有不少研究报道猕猴桃对氯的需求量是普通作物的十倍以上,甚至有人提议把它作为研究氯的模型植物,但主要是通过溶液培养或者盆栽试验确定的,至今缺少氯对成龄猕猴桃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猕猴桃果园合理的施氯量是多少没有明确报道,氯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对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果园的氯状况调查研究,确定了陕西省猕猴桃果园施氯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和盆栽试验设置不同施氯量,分析了田间连续三年施氯的猕猴桃产量、品质、植株和土壤氯以及停用两年含氯肥料的后效影响,确定了猕猴桃园的最佳施氯量;盆栽试验分析了氯对植株生长、在植株中的分布情况,确定了猕猴桃耐氯临界值,并且通过对叶片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明晰了氯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54个果园的调查分析,陕西省猕猴桃果园0-40 cm土壤水溶性氯含量为3.38-203.71 mg kg-1,平均19.11 mg kg-1,0-40 cm土壤中水溶性氯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为10.1%,中等水平以下的占48.4%;叶片氯含量为1.07-9.76 g kg-1,平均为3.66 g kg-1,91.6%的叶片氯含量偏低,仅8.4%的在适宜范围内,陕西省大量猕猴桃果园普遍缺氯,应适当增加含氯肥料的使用。(2)基肥、追肥施用两种不同钾肥(K2SO4、KCl)的两个处理(S+Cl)和(Cl+S)的猕猴桃产量显着高于仅施用K2SO4的(S+S)处理,(S+Cl)处理的果实维生素C含量显着高于(Cl+S)和(Cl+Cl)处理,(S+Cl)处理还增加了叶片和果实微量元素含量,且对土壤养分和p H的影响较小。基肥施用K2SO4+追肥施用KCl是猕猴桃果园较好的钾肥施用方式。(3)低施氯量(Cl170-340 kg hm-2)与不施氯处理相比,增加了产量,经济效益,并且对猕猴桃的果实品质没有不良影响,连续施用高氯量(1480 kg hm-2)肥料对增加猕猴桃产量不利,且会降低果实Vc、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植株和土壤的氯离子含量增加,三年试验中,所有施氯处理均未对植物和土壤产生毒害,0-60 cm土壤Cl-残留率均不超过12%。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猕猴桃果园氯的适宜施用范围为170-340 kg hm-2。(4)田间停止施氯两年后,低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仍具有增产效果,因过量施用含氯肥料引起的产量下降和Vc含量降低现象消失。施用含氯肥料引起的植株和土壤氯离子含量增加的作用随着停用含氯肥料年限增加而逐渐减弱,对100 cm以下深层土壤氯离子的淋溶作用逐年减弱,土壤残留率迅速降低。生产过程中,如果出现含氯肥料过量施用造成减产等现象,应及时停止。(5)盆栽不同施氯浓度试验结果显示,植株干物质质量随着施氯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氯离子含量随着施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不同品种同一器官的Cl-含量不同。氯在不同树龄不同品种树体中的分布均表现为,叶片>(果实)>根>枝条>树干,地上部>地下部,但各个器官氯分布量的多少受施氯量和品种及树龄的影响,且树龄和品种的影响更大。猕猴桃的施氯临界浓度为336-545 mg kg-1,非淋溶条件下,土壤氯安全浓度为<328.3 mg kg-1,叶片Cl-安全浓度为<23.1 g kg-1。(6)不同施氯量的盆栽试验中,低氯处理(T3)叶片SPAD和干物质质量略高于不施氯(T1)处理,高氯处理(T5)干物质质量和Vc含量显着低于不施氯处理(T1)。通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分析,施氯量较低时(T3),氯会通过调控Novel03308和Novel03415基因的表达,从而通过相关基因的上下调,影响色氨酸代谢、甘油酯代谢、光合作用生物中的碳固定途径中代谢物的上调表达,利于生长激素合成及光合作用碳固定,最终利于猕猴桃生长及产量品质的提高。施氯量较高时(T5),氯会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影响半乳糖代谢、抗坏血酸代谢、淀粉和糖代谢中相关代谢物的下调表达,降低了抗坏血酸合成途径中的直接或间接中间产物,不利于Vc含量的提高。从基因和代谢物层面揭示了氯对猕猴桃生长的作用机制。(7)本研究从土壤-叶片的综合分析,确定了当前陕西省猕猴桃果园氯素状况;通过三年的田间不同施氯量处理及两年后效研究,确定了猕猴桃果园的适宜施氯量;通过盆栽试验确定了施氯临界浓度及土壤和叶片的安全浓度,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了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的作用机制,弥补了当前研究的空白,可以为猕猴桃果园合理施氯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林伟杰[2](2020)在《柑橘硫营养状况及硫富集对土壤微生物和养分淋失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柑橘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传统上一般被认为是“忌氯作物”,而长期大量施用硫酸钾型复合肥和硫酸镁等含硫肥料导致柑橘园土壤硫的不断累积,因而明确柑橘园土壤硫的供应状况及其对土壤环境与柑橘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定了福建省平和县322个蜜柚园和永春县31个椪柑园的土壤和树体的硫素营养状况,并通过土壤培养试验和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不同硫用量对土壤酶活性、微生物和养分淋失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探索高硫用量下氯替代硫的可行性,并分析潜在风险,旨在为柑橘合理施用含硫和含氯肥料提供科学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柑橘园土壤和树体的硫营养状况:(1)蜜柚园土壤有效硫含量的范围为14.59~113.20 mg·kg-1,平均值为56.27 mg·kg-1,86.65%的样品土壤有效硫含量超过高量(>30 mg·kg-1)水平;椪柑园土壤有效硫含量的范围为31.23~310.37 mg?kg-1,平均值为128.57 mg?kg-1,所有样品土壤有效硫含量均超过高量水平;土壤有效硫含量随土壤全硫含量、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和黏粒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呈升高的趋势,并且土壤剖面中有效硫平均含量呈0~20 cm<20~40 cm<40~60 cm的趋势,这说明平和县蜜柚园和永春县椪柑园均存在土壤硫富集的问题。(2)蜜柚叶片硫含量的范围为0.26~0.50%,平均含量为0.34%;椪柑叶片硫含量的范围为0.24~0.84%,平均含量为0.31%,所有蜜柚园和椪柑园的叶片硫含量均处于适量(0.2~0.4%)及以上水平,说明蜜柚和椪柑的硫素营养充足。2、不同硫用量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硫含量的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蛋白酶活性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高硫用量极显着降低土壤细菌群落总体丰度和多样性,其中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变形菌门等六种细菌门水平的相对丰度降低,且均达到极显着水平;真菌群落总体丰度极显着降低,其中青霉菌属的相对丰度极显着提高,木霉菌属和毛壳菌属的相对丰度显着降低,但对土壤真菌的多样性影响不显着。3、通过土柱淋洗试验研究不同硫用量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结果发现,与等氮量对照处理比较,提高土壤硫含量会促进SO42-、氮(NH4+-N、NO3--N)、磷(可溶性总磷DTP、可溶性正磷酸盐DRP、可溶性有机磷DOP)和阳离子(K+、Ca2+、Mg2+)的淋失量;且前三次淋洗的淋洗液中,硫的淋失量与氮、磷、钾、钙和镁的淋失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4、高硫用量下氯替代硫的试验结果表明,高硫用量下过量的氯替代硫会导致椪柑幼苗发生氯毒害;氯毒害极显着降低椪柑幼苗光合色素含量和PSⅡ反应中心功能,导致净光合作用速率降低;氯毒害下椪柑幼苗叶片O2·-产生速率、H2O2含量、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极显着提高,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综上所述,柑橘园土壤和树体硫素营养丰富,高硫用量显着影响土壤中与氮素相关的酶活性、微生物总体丰度和多样性,增加SO42-、氮、磷和盐基离子的淋失量,并且高硫用量下氯替代硫对椪柑幼苗存在毒害作用,其可行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王浩[3](2019)在《不同生境氮硫互作对香稻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稻米作为我国65%以上的人口的主食,在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量下极为重要。香稻俗称香米,是稻米中的精品,由于香米的营养价值和市场需求,香米的价格也远远高于市售普通稻米。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香米的而需求量在逐年增加。不过香稻品种存在产量低、地域性强等缺点,因此提高香稻的产量,扩大香稻栽培面积,对于提高中国香稻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在两个试验地点设置大田试验,设置不同施用量的氮硫施肥组合为处理。以不施肥料N1S1为对照,在四个试验品种条件下,探讨了N1S2、N1S3、N2S1、N2S2、N2S3、N3S1、N3S2、N3S3 不同处理对香稻生长发育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氮硫互作处理中,无论哪种氮肥施肥水平,增施硫肥(90kg/ha)均能增加千粒重。并且硫肥施加可以减小由氮肥施加带来的有效穗数增加趋势以及千粒重下降的趋势。氮肥施加或者硫肥施加(45kg/ha)均能增加香稻的每穗总粒数。(2)在施加氮肥(90~180kg/ha)范围内,会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而施用硫肥(45~90kg/ha),会减弱氮肥的这种效应。(3)氮肥主要通过影响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每穗总粒数而影响实际产量,硫肥主要通过影响产量构成因素中的千粒重而影响实际产量,氮硫互作主要通过影响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有效穗数而影响实际产量;单一的氮肥施加或者硫肥施加均能通过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某一构成因素进而提高水稻的产量,而且产量随着氮肥或者硫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后增产效应趋于平缓。(4)氮氮硫互作处理中,施肥处理N2S2(N肥:90kg/ha;S肥:45kg/ha)和N3S2(N肥:180kg/ha;S肥:45kg/ha)的增产率都是最高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施肥处理N3S2(N肥:180kg/ha;S肥:45kg/ha)的增产率的增幅高于施肥处理 N2S2(N 肥:90kg/ha;S 肥:45kg/ha)。(5)四种试验品种(黄华占;农香32;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在两个试验点(广东省台山市下川镇;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潭湾镇)中,在施肥组合处理N3S2(N肥:180kg/ha;S肥:45kg/ha)下的增产效益最高,而中等施肥组合处理N2S2(N肥:90kg/ha;S肥:45kg/ha)的综合效益最好。(6)两个试验点(广东省台山市下川镇;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潭湾镇)中的四种试验品种(黄华占;农香32;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在只看产量效应的情况下,试验点一(广东省台山市下川镇)的四个品种产量高低依次是:黄华占>湘晚籼13号>湘晚籼17号>农香32;试验点二(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潭湾镇)的四个品种产量高低依次是:湘晚籼13号>黄华占>湘晚籼17号>农香32。综上所述:综合两个试验点的四个试验品种在不同氮硫施肥组合处理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无论哪种施肥组合处理都能达到增产的效果。而综合效益最高的氮硫施肥处理组合是N2S2(N肥:90kg/ha;S肥:45kg/ha)。在综合效益最高的施肥组合处理下的两个试验点的四个试验品种中,试验点一(广东省台山市下川镇)的黄华占的产量最高,而试验点二(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潭湾镇)的湘晚籼13的产量最高。

阮科[4](2019)在《重庆高换杂柑园叶片缺素黄化调查及原因分析》文中提出本试验以重庆市主要高换杂柑产区(忠县、长寿区和铜梁区)的黄化和正常杂柑园为试验对象,在忠县的新立镇(丰恒公司和恒采公司)、拔山镇(恒采公司和春垦公司)、石宝镇(春垦公司)、乌杨镇(新硕公司)、东溪镇(祥恒公司)、长寿区的龙河镇(慧沣公司、巽泰公司和二蹬岩合作社)和铜梁区的巴川街道(中邦柑橘园)等7个乡镇的试验果园共采集了个61个样品。通过对果园施肥、树体和果实生长发育状态、叶片生理、果实产量等指标的调查,同时采集土壤、叶片样品进行矿质元素定量分析,采集果实样品分析其内外品质,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黄化和正常杂柑园的施肥状况、叶片生理指标、土壤理化性质、叶片矿质养分和果实品质间的差异,旨在找出高换杂柑黄化的关键因素,主要取得如下结果:(1)不同果园施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所有果园施肥均存在一定问题,存在少施、多施、偏施等不合理施肥情况。沃柑[(C.reticulate×C.sinensis)×C.tangerine cv Orah]果园有机肥年均施用量均较高(>300 kg/667 m2);除长寿丰恒和祥恒公司外,春见[C.reticulata×C.sinenesis cv Harumi]多数果园有机肥年均施用量均较低(<200 kg/667 m2)。沃柑果园主要表现为春垦公司N、P2O5、K2O年均施用过量,祥恒公司比例不当(1:1:1),新硕公司P2O5少施,丰恒公司和新硕公司偏施K2O肥。春见果园主要表现为慧沣公司N、P2O5和K2O年均施用量最高且超量(40.29kg/667 m2、18.29 kg/667 m2和41.71 kg/667 m2),祥恒公司比例不当(1:1:1)且N施用量不足,而巽泰公司P2O5年均施用量低于适宜范围(<6.67 kg/667 m2)。(2)不同品种高换杂柑果园叶片生理指标存在较大差异。正常叶生理指标中,叶片长度表现为春见>金秋砂糖桔>沃柑,叶片宽度表现为金秋砂糖桔>春见>沃柑,叶片厚度表现为金秋砂糖桔>沃柑>春见,SPAD表现为沃柑>金秋砂糖桔>春见。黄化叶均表现出叶片长度、宽度减小以及SPAD显着降低。从叶片生理指标正常/黄化比值可知,黄化对3个品种SPAD影响程度分别为沃柑(2.55)>春见(2.24)>金秋砂糖桔(1.80)。(3)土壤理化性状分析表明,正常果园碱性土比例相对较低(39.39%),黄化果园较高(60.71%),黄化果园较正常果园pH平均值较高。高换杂柑园总体上有机质水平偏低,正常杂柑园低于1.5%的比例占了30.30%,而黄化园有机质水平更低,有一半的果园有机质低于1.5%。(4)土壤有效养分分析表明,黄化果园土壤有效P、Mg含量平均值均显着低于正常果园(P<0.05),而土壤有效Ca含量均值则显着高于正常果园(P<0.05)。与正常果园相比,黄化果园土壤有效P、Mg缺乏-低量范围比例较高,且均超过60%;所有果园均表现出土壤有效N不足、而土壤有效K、Ca过多的现象。黄化果园土壤有效Fe显着低于正常果园(P<0.05)。就土壤微量有效养分分布频率来看,黄化果园土壤有效Fe(>20%)不足,所有果园土壤有效Zn、Cu、B均不足(28.57%-75%);正常果园土壤有效Fe(66.67%)、正常果园(42.42%)和黄化果园(28.57%)土壤有效Mn存在偏高的现象。(5)叶片大量元素分析可知,N、S和Ca均值存在显着差异,正常园均值均显着高于黄化园(P<0.05)。各大量元素均值主要表现为正常园N含量(3.06%)偏高,黄化园Ca含量(2.96%)略低,以及正常园(0.22%)和黄化园(0.21%)的Mg含量均低于适宜范围,其余元素均适宜。变异系数以Mg(>40.00%)较大,其余较小;除S外,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出黄化果园大于正常果园的趋势。从分布频率来看,黄化果园叶片N、P、K以及正常果园叶片K呈现出两极分布多的现象;黄化果园叶片Ca不足的分布比例多(42.86%);所有果园叶片Mg不足的分布比例极高(>80%)。叶片微量元素分析可知,正常园Fe、Mn含量显着高于黄化园,Cu含量显着低于黄化园(P<0.05),其余无显着差异。就分布频率而言,正常园Fe、Mn在适宜范围占有较高比例,而黄化园有极高的比例表现出不足,尤其是Fe(>70.00%)不足;两种类型果园叶片Zn均十分缺乏(>85%),叶片Cu、B有较低比例处于不足水平。正常与黄化园微量元素分布差异主要是Fe、Mn分布的差异,尤其是Fe的缺乏。(6)土壤pH和有机质聚类分析表明,可将所有果园分为5类。在不同分类间,土壤pH和有机质具有显着性差异,土壤pH和有机质间存在明显负相关的趋势。土壤大中量有效养分聚类分析可将所有果园分为5类。土壤有效大中量元素在不同分类间亦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差异。土壤有效微量元素聚类分析可将所有果园分为6类,且在不同分类间各土壤有效微量养分也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水平差异。叶片大中量元素聚类分析可将所有果园分为4类,其中Ⅰ类偏向正常果园,典型缺Mg;Ⅱ类典型Ca不足;Ⅲ类和Ⅳ类均为黄化园,Ⅲ类为N、Ca和Mg均缺乏,Ⅳ类N、Mg缺乏,Ca略低。叶片微量元素聚类分析可将所有果园分为6类,6种类型果园中均有正常-黄化果园交叉存在。(7)通过对土壤、叶片养分及果实品质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养分-叶片养分、土壤有效养分-果实品质、叶片养分-果实品质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沃柑和春见果园土壤有效养分-叶片养分间均表现较强相关性,叶片养分-果实品质间相关性次之,而土壤有效养分与果实品质间相关性则较弱。通过以上研究,初步确定了导致高换杂柑园黄化的主要原因是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一是土壤pH值较高偏碱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二是施肥不均衡、有机肥投入量低,三是黄化果园土壤有效P、Mg、Zn、Cu、B含量较低,叶片养分N、Ca、Mg、Fe、Zn较为缺乏。本研究指出生产上高换杂柑果园应重视土壤pH调节,增施有机肥,合理施肥,利用抗碱砧木,以达到避免或矫治黄化,实现高换杂柑果园丰产的目标。

慕亚芹[5](2017)在《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文中认为肥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施肥是增加农作物单产的重要措施。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在肥料使用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由习惯经验施肥转变为科学施肥,由只施氮肥转变为平衡施肥。这些转变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工作的结果,是植物营养学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肥料政策转变的佐证。朱兆良,1932年8月21日生于山东青岛。1949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农艺系,1950年转入化学系,1953年毕业,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至今。1993年获得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术委员。朱兆良在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多项研究成果或者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或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朱兆良为线索对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发展史进行研究,可以很好地认识植物营养学发展历史轨迹,这对于了解和掌握我国土壤化学肥料的科研、施肥技术推广发展过程与成就,了解我国肥料政策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朱兆良中小学接受的都是先进西式教育。1949年,他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四年大学生活让他养成了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1953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工作到今天。期间,他经历专业与职业的磨合期,服从安排到古巴援建一年,还在泗阳做了几年农民。从1974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土壤氮素,他用20多年的时间让自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土壤氮素研究领域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花甲之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踏出别样的浪花。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院士,离不开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名师的指导,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爱护,更离不开朱兆良本人所拥有的独特内在气质。朱兆良对土壤氮素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提高化学氮肥利用率,减少其损失”。他以“任务带学科”的研究模式和同事主要围绕着作物高产及环境友好的总要求,研究土壤氮素转化与迁移,着力于作物(以水稻为主)高产中氮肥合理施用的理论和技术的探索。提出并论证了以“区域平均适宜施氮量作为宏观控制的基础,结合田块具体情况进行微调”的推荐作物适宜施氮量的建议;为追求氮素的农学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他在太湖地区和黄淮海平原等地区系统研究农田作物系统化学氮肥的去向;他根据田间观测和文献数据总结得出:中国农田中氮肥的当季作物表观利用率较低、损失率较高,降低氮肥施入农田后的损失率是提高其当季作物表观利用率的潜力之所在,也是减轻面源污染的着力点和关键。朱兆良积极推动植物营养学发展。组织编写《中国土壤氮素》、《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等专着。他借鉴国内外已有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设计经验并结合国情,于1986年与钦绳武同志合作,在河南封丘试验站建立独具特色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他两次组织土壤氮素研究领域全国会议,朱兆良不仅自己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还推荐学生和同事参加中外合作项目,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平台。朱兆良和国内外同行利用参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2003年启动“农业面源污染项目”的机会,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经过调查,加之多年科研工作中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深刻认识,他指出,造成中国地表水氮、磷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集约化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其次才是农田中氮肥的不合理施用。作为一名植物营养专家,朱兆良深知肥料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可是伴随着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的同时,化肥施用量在逐年增加,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约35%。为缓解中国粮食安全压力,也为节约农业经营成本和保护环境,他从不同的层次、不同视角思考如何保障中国粮食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结构合理,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朱兆良在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的成绩与他在研究工作过程中注意形成自成一体的学术风格分不开。对研究对象的热爱和坚持、本人的个性特征和植物营养学研究范式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朱兆良学术风格。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深入理论、简化技术,敢于挑战、创新,对象专一,广泛涉猎是朱兆良学术风格的主要内容。

车升国[6](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指出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黄界颍[7](2013)在《秸秆还田对铜陵矿区土壤Cd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理》文中研究说明土壤镉污染对生态系统、粮食安全及人体健康具有巨大的潜在危害,已成为当今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我国秸秆资源丰富,通过秸秆还田降低污染土壤Cd危害,既可以消除Cd污染影响,又解决了秸秆难以无害化处置的普遍难题,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在对铜陵地区地质背景和地理及生态环境特征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铜陵有色金属矿区的农田土壤,开展了静态吸附、动力学吸附、土壤培养和盆栽模拟试验研究,研究结果不仅对寻求有效的控制土壤中Cd的环境行为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实现秸秆循环利用以及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动力学吸附及静态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粉碎处理的水稻、油菜秸秆对Cd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其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方程,其吸附过程可能以化学吸附为主。随着秸秆投加量的增加,2种秸秆对Cd2+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单位质量吸附剂吸附量逐渐减小,本次试验的秸秆最佳投加量为10g/L;2种秸秆在初始pH2.0-7.0的范围内,吸附量随pH值的升高而升高,在pH值为6.0时,水稻和油菜秸秆吸附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3.30mg/g和13.64mg/g;秸秆对Cd2+的吸附试验中,最佳振荡速率为150rmp。因此,把秸秆用作吸附材料处理废水重金属Cd2+时,可控制废水pH值为6.0,振荡速率为150rmp,秸秆投加量为10g/L,将获得最佳处理效果,且油菜秸秆对Cd2+的去除效果优于水稻秸秆。利用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镉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研究发现,Langmuir模型拟合土壤上Cd2+的吸附特征效果最佳,而添加秸秆后,水稻土的Cd2+吸附特征以Temkin模型拟合效果更佳。秸秆还田促进土壤Cd2+的吸附,降低了土壤Cd2+的解吸量,水稻秸秆处理对土壤解吸Cd2+的影响大于油菜秸秆处理。因此,在高浓度Cd污染的土壤上施用秸秆可以有效地降低Cd的生态风险性。采用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施用未腐熟秸秆对土壤性质及镉形态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培养与旱作培养模式下,秸秆还田均提高了红壤和水稻土的土壤pH值、降低了土壤Eh值、提高了土壤DOC浓度。内源Cd污染土壤中,土壤Cd主要以残渣态Cd形式存在,当土壤添加外源Cd时,土壤Cd形态以交换态Cd最高,残渣态Cd的比例随外源加入Cd的增加而显着降低。与对照相比,添加秸秆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水溶态Cd、EDTA结合态Cd含量及残渣态Cd含量,而降低了交换态Cd含量,且在前30d内变化比较剧烈。秸秆提取的DOM富含羧基、醛基、酮基等不饱和度高的物质,经过土壤腐解后,提取的DOM脂族性降低,芳香性趋于升高和增强。应是导致土壤EDTA结合态Cd及残渣态Cd含量增加的原因。在模拟污染的土壤上,秸秆还田引起土壤pH、Eh和DOC的变化与各形态Cd变化间达到显着相关。利用油菜和水稻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粉碎的油菜秸秆或水稻秸秆还田后对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和机理。结果表明,随着Cd污染程度的增加,油菜、水稻生长受抑制程度相应增加(P<0.05),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Cd对植物生长的毒害,但是在生物量、经济性状、光合作用、生理性状各指标间并未达到显着差异水平。油菜、水稻各器官Cd浓度亦随着土壤Cd污染程度的增加相应增加(P<0.05),秸秆还田后,显着降低了油菜、水稻各部位中的Cd浓度及其生物富集系数,尤其以高浓度Cd污染的土壤上效果最显着,且全量秸秆还田处理有较好的降低Cd吸收的作用。秸秆还田主要通过改变土壤Cd形态分布情况来影响植株Cd吸收。在外源添加Cd的情况下,植物体内的Cd含量主要与交换态Cd含量有关(P<0.05),秸秆还田促进土壤Cd由活性大的交换态向活性较弱的EDTA结合态及残渣态转化,降低了Cd的生物有效性。综上所述,秸秆还田可有效促进污染土壤Cd2+吸附,降低土壤Cd2+解吸,通过降低土壤交换态Cd含量,显着降低了作物各部位的生物富集系数及Cd浓度,减少了Cd向环境中的迁移和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在红壤区水旱轮作体制下,推荐油菜秸秆全量还田,可以较好地钝化土壤Cd,减少水稻吸收,避免镉米的生产。

李娜[8](2013)在《夏玉米产量与氮硫吸收利用对氮硫肥的响应》文中研究表明氮和硫是作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在作物生理功能、形态生长以及产量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明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生长、产量以及氮硫利用对氮肥和硫肥的响应,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单因素氮、硫肥试验)和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氮硫互作试验),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硫肥及其交互作用对夏玉米植株形态、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群体生物量、籽粒产量以及氮硫利用等效应,并初步确定了适用于本地区夏玉米生产的最优氮、硫肥配比方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氮硫肥均提高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累积量和籽粒产量。在供试条件下,中等偏上施氮量(171.40239.54kg·N·hm-2)与低施硫量(50.7177.41kg·S·hm-2)相结合时夏玉米群体籽粒产量较高。2施用氮硫肥均可促进夏玉米株高和茎粗的生长,提高夏玉米叶绿体色素含量;促进夏玉米群体叶面积形成,提高叶面积指数。3施用氮硫肥可提高夏玉米群体氮素累积、氮素净吸收量和氮素吸收强度,降低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和表观利用率均逐渐降低,而氮肥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则逐渐升高。在供试条件下,中等偏上施氮量(177.01249.05kg·N·hm-2)与低施硫量(52.8977.96kg·S·hm-2)相结合时夏玉米群体氮素累积量较高。4施用氮硫肥均可提高夏玉米群体硫素累积、硫素净吸收量和硫素吸收强度。叶片和茎秆对籽粒的硫素转运量随着施氮量和施硫量的提高而增加。施氮降低夏玉米叶片对籽粒的硫素转运效率和贡献率,施硫则提高叶片对籽粒的硫素贡献率。随施硫量的提高,硫肥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逐渐降低。在供试条件下,中等偏上施氮量(145.31195.45kg·N·hm-2)与较高施硫量(90.18126.67kg·S·hm-2)相结合时,夏玉米群体硫素累积量较高。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施用氮硫肥可以促进关中地区夏玉米生长,提高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增加氮、硫养分吸收利用,提高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本试验条件下,氮、硫肥的最佳用量分别为145.31249.05kg·N·hm-2和50.71126.67kg·S·hm-2。

孟赐福,姜培坤,曹志洪,徐秋芳,周国模[9](2010)在《水稻硫素营养和施硫效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水稻硫素营养、施硫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施硫有效条件及缺硫的诊断指标研究的最新进展。

宗晓庆[10](2010)在《硫包膜尿素对土壤生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缓/控释肥料的产业化应用和推广,硫包膜尿素以其相对低廉的价格在肥料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硫包膜尿素的硫膜一般占成品质量的15%-30%,硫包膜尿素的施用会将较多的膜壳状硫磺引入土壤,被土壤微生物氧化成硫酸,可能会对土壤性质和作物生长产生影响。本文采用大田埋袋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分别研究了硫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率和不同类型土壤对水溶性SO42-的吸附能力,以初步断定长期施用硫包膜尿素的可行性;用棕壤和脱潮土盆栽玉米和水稻,研究不同类型土壤和不同耕作方式下硫包膜尿素对土壤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作物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为硫包膜尿素的长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硫膜随施肥引入土壤后可以在土壤中存留,并逐渐被土壤微生物氧化为SO42-。但是棕壤和脱潮土对SO42-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水溶性SO42-含量,从而减轻其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2.在玉米生长期内,硫包膜尿素可以显着增加土壤有效硫含量;在水田中,土壤有效硫含量变化趋势与旱田中基本一致。3.硫包膜尿素施入后显着增加了土壤水溶性SO42-含量,但在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耕作条件下,其对土壤pH值产生的影响不尽相同。在棕壤上种植玉米时,连续两年玉米成熟期土壤pH值没有显着降低。在脱潮土上种植玉米时,成熟期各施肥处理土壤pH值均比种植前低。硫膜对水田土壤pH值没有显着影响。4.在棕壤和脱潮土上种植玉米时,高量施用硫包膜尿素在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土壤电导率值显着提高。在水田中,土壤电导率的变化与旱田不同,各施肥处理电导率最高值均出现在水稻成熟期。5.高量施用硫包膜尿素能显着增加脱潮土有效性铁、锰、铜的含量,这与土壤pH值的降低密切相关。6.硫膜的引入增加了旱田硫化细菌和水田反硫化细菌数量。在玉米拔节期和成熟期,硫包膜尿素处理土壤硫化细菌数量均显着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在水稻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反硫化细菌数量显着增加。7.在本实验条件下,施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施肥量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在棕壤中,硫包膜尿素由于肥料释放较慢,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在脱潮土上表现不显着。在棕壤上种植水稻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与旱田中不同,淹水以后,各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8.硫包膜尿素施用未显着增加玉米籽粒硫的含量。在两种不同的土壤上,硫包膜尿素施用均显着增加了玉米叶绿素、株高和产量。单施硫膜对促进玉米叶绿素和株高增长作用不显着,而持续供氮才是硫包膜尿素促进玉米叶绿素和株高增长的主要原因。低量施氮时施入硫膜有显着的增产效果,而高量施氮时控释作用成为主导作用。二倍施肥量下玉米产量最高,连续两年,硫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相比在棕壤上分别增产10.19%和10.94%,在脱潮土上分别增产21.37%和11.89%。硫包膜尿素对水稻叶绿素和株高没有显着促进作用,但显着增加了水稻分蘖数和产量,在高低两个施肥水平下,2008年硫包膜尿素比普通尿素分别增产26.68%和8.93%,2009年分别增产7.02%和9.72%。

二、广西水稻玉米施用不同硫肥效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西水稻玉米施用不同硫肥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氯素营养功能
        1.2.1 维持细胞渗透压,保持电荷平衡
        1.2.2 调节气孔运动
        1.2.3 参与光合作用
        1.2.4 激活酶活性
        1.2.5 增强抗病性和抗逆性
    1.3 含氯肥料的施用与研究
    1.4 氯对作物和土壤的影响
        1.4.1 氯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1.4.2 氯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3 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5 植物体内氯的吸收、运输、分布及丰缺症状
        1.5.1 植物对氯的吸收运输
        1.5.2 氯在植物体内的分布
        1.5.3 植物氯的丰缺症状
    1.6 猕猴桃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7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1.8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8.1 陕西省猕猴桃果园土壤和叶片氯状况分析与评价
        1.8.2 氯化钾和硫酸钾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1.8.3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后效影响
        1.8.4 不同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氯离子分布的影响
        1.8.5 猕猴桃叶片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分析
        1.8.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陕西省猕猴桃主产区果园氯状况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采样地点
        2.2.2 采样及测定方法
        2.2.3 数据处理与作图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猕猴桃园土壤养分基本状况
        2.3.2 猕猴桃园土壤氯含量的分级与评价
        2.3.3 猕猴桃园土壤有效硫的评价
        2.3.4 土壤氯离子与其他养分的相关关系
        2.3.5 猕猴桃园叶片养分基本状况
        2.3.6 猕猴桃园叶片氯和硫含量评价
        2.3.7 土壤与植株养分典范相关性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氯化钾和硫酸钾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产量的影响
        3.3.2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3.3.3 KCl和 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植株养分的影响
        3.3.4 KCl和K_2SO_4不同施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和pH的影响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树体生长的影响
        4.3.2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4.3.3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4.3.4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氯含量及残留率的影响
        4.3.5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pH和电导率的影响
        4.3.6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氯的影响
        4.3.7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内部形态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的后效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5.2.4 数据与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氯量对叶片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后效影响
        5.3.2 不同施氯量对产量和品质的后效影响
        5.3.3 不同施氯量对植株氯的后效影响
        5.3.4 不同施氯量对土壤氯的后效影响
    5.4 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氯分布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设计
        6.2.3 取样及测定方法
        6.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植株生长的影响
        6.3.2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幼树植株和土壤氯的影响
        6.3.3 不同施氯浓度对猕猴桃幼树各器官氯累积和分布的影响
        6.3.4 猕猴桃幼树的耐氯临界浓度
        6.3.5 不同施氯浓度对土壤p H和电导率的影响
        6.3.6 不同施氯浓度对不同品种猕猴桃幼树氯分布的影响
        6.3.7 成龄猕猴桃树氯分布
    6.4 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7.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生长的影响
        7.3.2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Vc和Cl含量影响
        7.3.3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猕猴桃幼树叶片形态影响
        7.3.4 不同施氯量处理对叶片基因表达的影响
    7.4 讨论
    7.5 结论
第八章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代谢物的影响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试验材料
        8.2.2 试验设计
        8.2.3 代谢组测定方法
        8.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不同施氯量对猕猴桃叶片代谢物表达的影响
        8.3.2 差异代谢物KEGG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
        8.3.3 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关联分析
    8.4 讨论
    8.5 结论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柑橘硫营养状况及硫富集对土壤微生物和养分淋失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 土壤中的硫
        1.1 土壤中硫的含量、形态与分布
        1.1.1 土壤硫的含量
        1.1.2 土壤硫的形态
        1.1.3 土壤硫的分布
        1.2 影响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因素
        1.2.1 土壤成土母质
        1.2.2 土壤类型
        1.2.3 土壤剖面深度
        1.2.4 土壤pH
        1.2.5 土壤有机质
        1.2.6 其他因素
        1.3 硫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2 硫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
        2.1 土壤酶活性
        2.2 土壤微生物
    3 硫对植物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3.1 植物生长
        3.2 光合作用
        3.3 活性氧代谢
        3.4 蛋白质代谢
        3.5 矿质营养
    4 氯对植物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5 问题提出
    6 研究内容
    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柑橘园土壤和树体的硫素营养状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1.1.2 叶片样品的采集
        1.1.3 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
        1.1.4 有机肥样品的采集
        1.2 测定方法
        1.2.1 土壤样品的测定
        1.2.2 叶片和有机肥样品的测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蜜柚园土壤和树体硫素营养状况
        2.1.1 蜜柚园土壤硫素营养状况
        2.1.2 蜜柚园土壤有效硫含量与土壤酸化的关系
        2.1.3 蜜柚园土壤剖面有效硫的分布特征及与交换性钙、镁的关系
        2.1.4 影响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因素
        2.1.5 蜜柚树体硫素营养状况
        2.2 椪柑园土壤和树体硫素营养状况
        2.2.1 椪柑园土壤硫素营养状况
        2.2.2 椪柑树体硫素营养状况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硫用量对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壤培养试验
        1.2 测定方法
        1.2.1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1.2.2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硫用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1.1 脲酶活性
        2.1.2 酸性磷酸酶活性
        2.1.3 蛋白酶活性
        2.2 不同硫用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2.2.1 不同硫用量对土壤细菌的影响
        2.2.2 不同硫用量对土壤真菌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硫用量影响土壤酶活性
        3.2 不同硫用量影响微生物群落
第四章 不同硫用量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土柱淋洗试验
        1.2 测定方法
        1.2.1 淋洗液氮、磷含量的测定
        1.2.2 淋洗液SO_4~(2-)、K~+、Ca~(2+)、Mg~(2+)含量的测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硫用量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2.1.1 SO_4~(2-)的淋失
        2.1.2 氮的淋失
        2.1.3 磷的淋失
        2.1.4 钾、钙、镁的淋失
        2.2 SO_4~(2-)淋失量与各养分淋失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第五章 高硫用量下氯替代硫对柑橘生长和生理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1.1 柑橘园土壤和叶片氯含量调查
        1.1.2 高硫用量下氯替代硫盆栽试验
        1.2 测定方法
        1.2.1 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1.2.2 活性氧代谢指标的测定
        1.2.3 叶片膜透性的测定
        1.2.4 生物量的测定
        1.2.5 根系构型和根系活力的测定
        1.2.6 植株硫、氯含量的测定
        1.2.7 土壤氯含量的测定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柑橘园土壤和叶片的氯含量状况
        2.1.1 柑橘园土壤氯含量状况
        2.1.2 柑橘叶片氯含量状况
        2.2 高硫用量下氯替代硫对椪柑幼苗生长的影响
        2.2.1 高硫用量下氯替代硫对椪柑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2.2.2 高硫用量下氯替代硫对椪柑幼苗硫含量的影响
        2.2.3 高硫用量下氯替代硫对椪柑幼苗氯含量的影响
        2.3 高硫用量下氯毒害对椪柑幼苗生理代谢的影响
        2.3.1 高硫用量下氯毒害对椪柑幼苗根系构型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2.3.2 高硫用量下氯毒害对椪柑幼苗光合生理的影响
        2.3.3 高硫用量下氯毒害对椪柑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3 讨论
        3.1 高硫用量下柑橘以氯部分替代硫的可行性及潜在风险
        3.2 高硫用量下氯毒害降低柑橘光合作用的原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不同生境氮硫互作对香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香稻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
        1.1.1 香稻的发展现状
        1.1.2 香稻的研究进展及制香机制
        1.1.3 香稻种植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1.2 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研究现状
        1.2.1 氮肥对产量的影响
        1.2.2 硫肥对产量的影响
        1.2.3 氮硫互作对产量的影响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1.1 试验地点概况
        2.1.2 试验材料品种
        2.1.3 试验材料肥料
    2.2 试验设计
        2.2.1 大田试验设计
        2.2.2 田间管理方式
    2.3 试验测定方法
        2.3.1 成熟期农艺性状测定
        2.3.2 产量构成因素测定
        2.3.3 土壤pH值测定
        2.3.4 气候数据收集
    2.4 数据处理
    2.5 文献综合分析
        2.5.1 数据收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生境生态因子的比较分析
        3.1.1 不同生境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的比较分析
        3.1.2 不同生境主要土壤生态因子的比较分析
    3.2 氮硫互作下香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比较分析
        3.2.1 氮硫互作下两个试验地点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比较分析
        3.2.2 氮硫互作下四个试验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比较分析
    3.3 最优处理下香稻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3.3.1 最优处理下两个试验地点间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3.3.2 最优处理下四个试验品种间的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3.4 氮、硫及氮硫互作对香稻产量性质的交互影响
        3.4.1 氮、硫对香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4.2 氮、硫对香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交互影响
    3.5 氮硫互作对提高氮、硫肥利用率的影响分析
        3.5.1 氮硫互作对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分析
        3.5.2 氮硫互作对提高硫肥利用率的影响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不同生境条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1.1 气候生态条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1.2 土壤生态条件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2 氮硫互作对不同品种香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4.3 氮硫互作对香稻的农艺性状的影响
    4.4 氮、硫及氮硫互作对香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交互影响
    4.5 氮硫互作对提高氮、硫肥利用率的影响
        4.5.1 氮硫互作对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5.2 氮硫互作对提高硫肥利用率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重庆高换杂柑园叶片缺素黄化调查及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植物叶片黄化对其生长的影响
    1.2 植物叶片致黄因素研究进展
        1.2.1 环境不适致黄
        1.2.2 嫁接不亲和致黄
        1.2.3 微生物病害或虫害致黄
        1.2.4 树体养分失调致黄
        1.2.4.1 氮的生理作用
        1.2.4.2 磷的生理作用
        1.2.4.3 钾的生理作用
        1.2.4.4 钙的生理作用
        1.2.4.5 镁的生理作用
        1.2.4.6 硫的生理作用
        1.2.4.7 铁的生理作用
        1.2.4.8 锰的生理作用
        1.2.4.9 锌的生理作用
        1.2.4.10 铜的生理作用
        1.2.4.11 硼的生理作用
        1.2.4.12 其余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预期结果及技术路线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样品预处理
        3.2.3 土壤pH、有机质及有效养分的测定方法
        3.2.4 叶片矿质养分的测定方法
        3.2.5 果实内外品质分析方法
    3.3 土壤和叶片养分分级标准
        3.3.1 土壤有效养分分级标准
        3.3.2 叶片养分分级标准
    3.4 数据处理
        3.4.1 果园施肥情况调查数据处理
        3.4.2 叶片指标、土壤和叶片养分以及果实品质数据处理
        3.4.3 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试验园基本情况调查
        4.1.1 试验园当年土壤施肥情况调查
        4.1.2 试验园叶片基本指标分析
    4.2 重庆高换杂柑园土壤、叶片养分总体情况
        4.2.1 重庆高换杂柑园土壤有效养分丰缺状况
        4.2.2 重庆高换杂柑园叶片养分丰缺状况
        4.2.3 不同乡镇高换杂柑园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及其聚类分析
        4.2.4 不同乡镇不同类型高换杂柑园叶片养分及其聚类分析
    4.3 高换杂柑园土壤、叶片养分及果实品质间相关性探讨
        4.3.1 沃柑果园土壤、叶片养分及果实品质间相关性分析
        4.3.2 春见果园土壤、叶片养分及果实品质间相关性分析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高换杂柑园施肥情况及叶片生理指标差异
        5.2.2 高换杂柑园土壤、叶片养分丰缺与黄化关系
        5.2.3 土壤、叶片养分及果实品质间关系
        5.2.4 高换杂柑黄化原因剖析及建议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表
致谢
在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

(5)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二、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朱兆良求学及工作经历简介
    第一节 求学之路
        一、小学被迫学习日语
        二、中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职业学校苦练技术
        四、大学时期专攻化学
    第二节 主要工作经历
        一、入职土壤研究所
        二、援建古巴科学院
        三、安家淮阴南园大队
        四、潜心科学研究
        五、积极参政议政
    小结
第二章 朱兆良对土壤氮素研究
    第一节 农民丰产施肥经验研究
        一、学习农民丰产施肥经验
        二、研究丰产施肥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 熟制改革与适宜施氮量研究
        一、调查与研究熟制改革后土壤肥料问题
        二、测试水稻全生育期非共生固氮量
        三、研究推荐适宜施氮量方法
    第三节 农田系统化学氮肥迁移研究
        一、太湖地区稻田化学氮肥去向研究
        二、黄淮海平原潮土化肥经济施用研究
        三、农田化学氮肥损失途径的定量研究
    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研究
        一、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新矛盾
        二、农田氮肥行为与高效利用研究
    小结
第三章 朱兆良对治理农业污染研究
    第一节 考察与分析农业污染现状
        一、考察农业污染现状
        二、分析农业污染产生原因
    第二节 探寻与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一、精准定位中国农业污染治理难点
        二、总结国际控制农业污染经验
        三、提出治理农业污染建议
        四、朱兆良的环保理念
    小结
第四章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第一节 发现与认识粮食安全危机问题
        一、粮食安全内涵演变
        二、朱兆良对粮食安全危机根源认识
        三、朱兆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分析
    第二节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学术思考
        一、粮食生产中的肥料问题
        二、粮食的供给问题
        三、粮食的品质问题
    小结
第五章 朱兆良对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第一节 人才培养与机构建设
        一、培养学科发展后备人才
        二、筹建及带领学术课题组
        三、建立新型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第二节 编写学术专着
        一、主编《中国土壤氮素》
        二、主编《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
    第三节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一、国内学术交流
        二、国际学术交流
    小结
第六章 朱兆良科学贡献与学术风格
    第一节 朱兆良主要的科学贡献
        一、学术研究贡献
        二、经济及社会效益贡献
    第二节 学术风格研究
        一、学术风格形成原因
        二、学术风格构成内容
    第三节 朱兆良学术成功因素分析
        一、家庭的影响
        二、李庆逵的引领
        三、于天仁等重要他人的帮助
        四、个人才智品德与兴趣爱好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朱兆良的学习、工作简历及所获奖励
附录二: 《南京宣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6)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7)秸秆还田对铜陵矿区土壤Cd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表格清单
插图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壤镉来源及其污染现状
        1.1.1 土壤镉来源
        1.1.2 土壤镉污染现状
    1.2 土壤镉污染的危害
        1.2.1 镉对植物的影响
        1.2.2 镉对人和动物的影响
        1.2.3 镉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3 土壤中镉的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1.3.1 土壤中镉的赋存形态
        1.3.2 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
        1.3.3 影响土壤镉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因素
    1.4 秸秆还田应用及其对镉污染土壤防治研究现状
        1.4.1 秸秆还田应用现状
        1.4.2 秸秆还田对镉污染土壤防治研究现状
    1.5 选题依据
    1.6 工作方案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技术路线
    1.7 完成工作量及研究进展
        1.7.1 完成工作量
        1.7.2 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地球化学背景及地理农业概况
    2.1 研究区地质地球化学背景
        2.1.1 地质背景
        2.1.2 地球化学背景
    2.2 地理概况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条件
    2.3 农业概况
        2.3.1 土壤类型
        2.3.2 农作物种类
第三章 秸秆对镉离子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试验设置
        3.1.4 样品分析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秸秆吸附镉动力学行为
        3.2.2 秸秆对镉的等温吸附
        3.2.3 影响秸秆吸附镉的因素
    3.3 小结
第四章 秸秆还田对土壤镉吸附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主要仪器
        4.1.3 试验设置
        4.1.4 样品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镉的等温吸附
        4.2.2 添加秸秆土壤对镉的吸附
        4.2.3 土壤和添加秸秆土壤吸附镉的解吸
    4.3 小结
第五章 秸秆还田对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主要仪器
        5.1.3 试验设置
        5.1.4 样品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秸秆还田对土壤pH的影响
        5.2.2 秸秆还田对土壤Eh的影响
        5.2.3 秸秆还田对土壤DOC的影响
        5.2.4 秸秆还田对土壤镉溶出的影响
        5.2.5 秸秆还田对土壤镉形态转化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秸秆还田对土壤镉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主要仪器
        6.1.3 试验设置
        6.1.4 样品分析方法
        6.1.5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秸秆还田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6.2.2 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6.2.3 秸秆还田对油菜镉浓度及生物富集系数的影响
        6.2.4 秸秆还田对水稻镉浓度及生物富集系数的影响
        6.2.5 镉形态分布与镉生物有效性之间的关系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夏玉米产量与氮硫吸收利用对氮硫肥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氮营养研究
        1.3.2 硫营养研究
        1.3.3 氮硫互作研究进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与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1 试验设计
        2.2.2 田间管理
    2.3 测定项目与计算方法
        2.3.1 测定项目
        2.3.2 计算方法
    2.4 数据处理
第三章 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对氮硫肥的响应
    3.1 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对氮硫肥的响应
        3.1.1 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对氮肥的响应
        3.1.2 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对硫肥的响应
        3.1.3 夏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对氮硫交互作用的响应
    3.2 夏玉米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对氮硫肥的响应
        3.2.1 夏玉米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对氮肥的响应
        3.2.2 夏玉米籽粒产量及构成因素对硫肥的响应
        3.2.3 夏玉米籽粒产量对氮硫交互作用的响应
    3.3 小结
第四章 夏玉米形态生长及光合色素生理对氮硫肥的响应
    4.1 夏玉米株高与茎粗对氮硫肥的响应
    4.2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对氮硫肥的响应
        4.2.1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对氮肥的响应
        4.2.2 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对硫肥的响应
    4.3 夏玉米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对氮硫肥的响应
        4.3.1 夏玉米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对氮肥的响应
        4.3.2 夏玉米叶片叶绿体色素含量对硫肥的响应
    4.4 夏玉米叶片 SPAD 值与叶绿体色素含量的线性模型
    4.5 小结
第五章 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对氮硫肥的响应
    5.1 夏玉米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对氮肥的响应
        5.1.1 氮肥对各生育时期夏玉米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1.2 氮肥对夏玉米各生育时期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5.1.3 氮肥对夏玉米各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素转运的影响
    5.2 夏玉米氮素吸收累积特征对硫肥的响应
        5.2.1 硫肥对各生育时期夏玉米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2.2 硫肥对夏玉米各生育时期氮素净吸收量和吸收强度的影响
        5.2.3 硫肥对夏玉米各营养器官对籽粒氮素转运的影响
    5.3 夏玉米氮素吸收累积特征对氮硫交互作用的响应
        5.3.1 氮肥和硫肥对各生育时期夏玉米群体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3.2 氮肥和硫肥对成熟期夏玉米群体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夏玉米硫素吸收利用对氮硫肥的响应
    6.1 夏玉米硫素吸收累积特征对氮肥的响应
        6.1.1 氮肥对各生育时期夏玉米群体硫素累积的影响
        6.1.2 氮肥对各生育时期夏玉米硫素净吸收量和吸收强度的影响
        6.1.3 氮肥对夏玉米各营养器官对籽粒硫素转运的影响
    6.2 夏玉米硫素吸收累积特征对硫肥的响应
        6.2.1 硫肥对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硫素累积量的影响
        6.2.2 硫肥对不同生育时期夏玉米硫素的净吸收量和吸收强度的影响
        6.2.3 硫肥对夏玉米各营养器官对籽粒硫素转运的影响
    6.3 夏玉米硫素吸收累积特征对氮硫交互作用的响应
        6.3.1 氮肥和硫肥对各生育时期夏玉米群体硫素累积的影响
        6.3.2 氮肥和硫肥对成熟期夏玉米硫素累积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氮肥对夏玉米生长及籽粒产量存在显着影响
    7.2 硫肥促进夏玉米尤其茎秆生长且改变夏玉米籽粒产量对氮肥的响应
    7.3 SPAD 值是反映夏玉米叶绿体色素组成的重要指标
    7.4 氮、硫肥的交互效应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水稻硫素营养和施硫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硫素营养及其生理功能
    1.1 水稻对硫的吸收
    1.2 生理功能
        1.2.1 促进光合作
        1.2.2 促进养分吸收
        1.2.3 提高氮肥用率
        1.2.4 提高抗逆性
2 水稻施硫的效应
3 硫肥的施用技术
    3.1 硫肥利用率与用量
    3.2 硫 源
    3.3 施用时期与施硫技术
    3.4 氮硫配施
    3.5 硫与硫矿粉混施
    3.6 土壤水分状况与灌溉方式
    3.7 硫肥增产效应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3.8 施用硫肥的残效
    3.9 稻-稻-油轮作制中的硫肥施用
    3.10 雨水和灌溉水
    3.11 长期施用硫酸盐肥料的不良影响
4 缺硫症状与硫营养诊断诊断指标
    4.1 缺硫症状
    4.2 植株诊断指标
    4.3 土壤诊断指标

(10)硫包膜尿素对土壤生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缓/控释肥研究进展
        1.1.1 缓/控释肥研究背景和现状
        1.1.2 缓/控释肥的类型
        1.1.3 缓/控释肥的主要种类
        1.1.4 硫包膜尿素的研究现状
    1.2 土壤硫组成与分级
        1.2.1 土壤硫的组成
        1.2.2 土壤硫的分级
    1.3 土壤中硫的转化过程
        1.3.1 元素硫的氧化
        1.3.2 有机硫的矿化
        1.3.3 无机硫的转化和固定
    1.4 影响元素硫在土壤中转化的因素
        1.4.1 土壤微生物
        1.4.2 元素硫的性质
        1.4.3 土壤环境条件
    1.5 土壤对硫酸根的吸附
    1.6.硫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1.7 硫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1.8 研究意义
    1.9 技术路线
2.材料与方法
    2.1 硫膜在土壤中的当季转化率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主要类型土壤对硫酸根吸附能力试验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分析测定方法
    2.3 盆栽试验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样品的采集
        2.3.4 分析测定方法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硫膜在土壤中的降解率
    3.2 土壤对硫酸根的吸附量
    3.3 硫包膜尿素对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影响
        3.3.1 硫包膜尿素对棕壤有效硫含量的影响
        3.3.2 硫包膜尿素对脱潮土有效硫含量的影响
    3.4 硫包膜尿素对土壤水溶性(S0_4)~2-含量和酸碱度的影响
        3.4.1 硫包膜尿素对棕壤水溶性(S0_4)~2-含量和酸碱度的影响
        3.4.2 硫包膜尿素对脱潮土水溶性(S0_4)~2-含量和酸碱度的影响
    3.5 硫包膜尿素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5.1 硫包膜尿素对棕壤电导率的影响
        3.5.2 硫包膜尿素对脱潮土电导率的影响
    3.6 硫包膜尿素对脱潮土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3.7 硫包膜尿素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3.7.1 硫包膜尿素对土壤硫化细菌含量的影响
        3.7.2 硫包膜尿素对土壤反硫化细菌含量的影响
        3.7.3 硫包膜尿素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8 硫包膜尿素对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3.8.1 硫包膜尿素对玉米籽粒硫含量的影响
        3.8.2 硫包膜尿素对作物叶绿素的影响
        3.8.3 硫包膜尿素对作物株高的影响
        3.8.4 硫包膜尿素对水稻分蘖的影响
        3.8.5 硫包膜尿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硫膜在土壤中的转化
    4.2 土壤对硫酸根的吸附能力
    4.3 硫膜对土壤硫组分和酸碱度的影响
    4.4 硫膜对土壤生物活性的影响
    4.5 硫膜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广西水稻玉米施用不同硫肥效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氯对猕猴桃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D]. 杨莉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柑橘硫营养状况及硫富集对土壤微生物和养分淋失的影响[D]. 林伟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20(02)
  • [3]不同生境氮硫互作对香稻产量的影响研究[D]. 王浩.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4]重庆高换杂柑园叶片缺素黄化调查及原因分析[D]. 阮科. 西南大学, 2019(01)
  • [5]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D]. 慕亚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7]秸秆还田对铜陵矿区土壤Cd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理[D]. 黄界颍.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5)
  • [8]夏玉米产量与氮硫吸收利用对氮硫肥的响应[D]. 李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9]水稻硫素营养和施硫效应的研究进展[J]. 孟赐福,姜培坤,曹志洪,徐秋芳,周国模. 耕作与栽培, 2010(03)
  • [10]硫包膜尿素对土壤生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D]. 宗晓庆.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广西水稻、玉米不同硫肥施肥效果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