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u_5型衍生富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结构

CaCu_5型衍生富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结构

一、Structures of rare earth-transition metal rich compounds derived from CaCu_5 type(论文文献综述)

卢赐福[1](2019)在《Sm2Fe17Nx永磁材料的组织构建及其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永磁材料用途广泛,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更是电动汽车、直驱风力发电机、工业电机、磁力机械、核磁共振成像设备、磁悬浮列车和消费电子等高新技术的关键材料之一。烧结Nd-Fe-B是产值最大、应用最广泛的高性能永磁材料。为了生产Nd-Fe-B,Pr、Nd金属被大量开采,而共生的La、Ce、Y、Sm元素却大量过剩,市场价格非常低廉,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严重失衡。Th2Zn17型Sm2Fe17N3和TbCu7型Sm-Fe-N化合物均具有优异的内禀磁性能,使用这两种氮化物有望制备出比Nd-Fe-B更耐高温的高性能永磁材料。各向同性的TbCu7型Sm-Fe-N通过氮化快淬合金粉末制备,制备高性能TbCu7型磁粉的关键是形成具有超细纳米晶组织的快淬薄带。本文研究了Sm-Zr-Fe-Co合金在快淬时的成相规律、氮化磁粉的制备工艺及其矫顽力机制。针对Sm-Zr-Fe-Co合金组织难以细化的问题,本文研究了提高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方法,旨在通过非晶晶化获得具有超细纳米晶的TbCu7型合金,用于制备TbCu7型Sm-Fe-N磁粉。Sm2Fe17N3一般通过氮化单相Sm2Fe17化合物粉末制备。在Sm-Fe二元合金中,α-Fe和SmFe3与Sm2Fe17相平衡共存,使用Sm-Fe二元合金制备Sm2Fe17N3时难以完全避免形成有害的软磁α-Fe。如果氮化就能直接形成Sm2Fe17N3+非磁性相的组织,一方面有利于制备无α-Fe的各向异性Sm2Fe17N3磁粉;更重要的是,微米晶的Sm2Fe17N3属于典型的形核型永磁材料,形成主相+低熔点非磁性晶界相的组织便于调控边界微结构、清除易形核点和去磁耦合,提高矫顽力。为此,本文提出,在Sm-Fe二元合金中添加Cu元素,改变相平衡关系,形成与Sm2Fe17相平衡共存的非磁性低熔点相,氮化直接形成Sm2Fe17N3+非磁性相的新型组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Sm-Fe-Cu合金中的相平衡关系,测定了 Sm-Fe-Cu三元合金在450 ℃的局部等温相图,相图包含Sm2Fe17 + SmCu2 + SmCu三相区;据此构建了 Sm2Fe17主相+Sm-Cu非磁性低熔点相的新型组织合金。(2)通过研究Sm2Fe17/Sm-Cu合金中SmCu、SmCu2相的氮化行为,发现Sm2Fe17/Sm-Cu合金仍然可以氮化;Sm-Cu相以SmCu为主时,Sm2Fe17/Sm-Cu合金氮化后不会析出α-Fe,并探索了相关机制;据此通过氮化能直接构建具有Sm2Fe17Nx+非磁性相的新型氮化组织。(3)通过研究SC速凝铸片、热处理对Sm2Fe17/Sm-Cu合金组织的影响,证实了 Sm2Fe17/Sm-Cu合金具有成分宽容度可调、SC铸片微观组织均匀,少量SmFe2和α-Fe杂相能在较低的热处理温度下(900。C)清除等组织调控优势;这些优势有助于显着减少甚至完全清除氮化磁粉中的α-Fe相。使用(Sm10.5Fe89.5)97(Sm45Cu55)3铸片,经热处理、破碎及氮化,制备了无α-Fe的氮化磁粉;经球磨,制备了方形度高达53%-56%的各向异性细磁粉;其中0.9μm的磁粉矫顽力、方形度和最大磁能积依次是11.5 kOe、52.9%和32.9 MGOe。使用Sm2Fe17N3细磁粉制备烧结磁体时,Sm2Fe17N3颗粒容易氧化并析出α-Fe相,引起矫顽力急剧下降。为此,本文还研究了放电等离子烧结(SPS)过程中SmCu粉末作为可除氧的粘结剂对烧结Sm2Fe17N3磁性能的影响,发现SmCu粉末能抑制Sm2Fe17N3氧化分解,使各向异性烧结磁体的矫顽力和方形度与原料细磁粉相当。

达木林扎布,文成,刘文全,包富泉[2](2016)在《Nd3-xPrxFe27.7Ti1.3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研究》文中认为制备并研究了Nd3(Fe,Ti)29型永磁材料Nd3-xPrxFe27.7Ti1.3系列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结果显示:Nd3-xPrxFe27.7Ti1.3系列化合物在0≤x≤2.5范围内依然保持单斜晶系Nd3(Fe,Ti)29型结构,空间群为A2/m;晶胞体积和晶格常数随着Pr含量x的增减略有增大;从x=0.5开始,该系列化合物由面各向异性转变为轴各向异性,当x=2.5时又转变为面各向异性;化合物的各向异性场Ba随着Pr含量的增加而先增后减;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化合物的饱和磁化强度Ms的总体趋势是先增后减,但在x=0.5和x=1.0处出现突然增大和减小现象;居里温度的变化为先增后减,但在x=1.5和x=2.5时明显小于其他组分的化合物.

刘治平[3](2015)在《元素替代对A2B7型La-Mg-Ni基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La-Mg-Ni基储氢合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类高容量电极合金,作为金属氢化物-镍(MH-Ni)电池负极候选材料具有重要的开发应用前景。然而,如何提高该类合金电极的综合电化学性能,特别是循环稳定性,是解决该类合金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以A2B7型La-Mg-Ni基合金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不同元素部分替代镧对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过计量比La0.75Mg0.25(Ni0.90Mn0.05Fe0.05)x(x=3.3,3.5,3.8)合金的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当化学计量比x=3.3和3.5时,合金主要由(La,Mg)2Ni7相和La Ni5相组成。当x=3.8时,合金主要由La Ni5相和(La,Mg)Ni3相组成。随着化学计量比x从3.3增加到3.8,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HRD1800从10.7%增加到39.6%;合金电极的循环寿命和荷电保持率先增大后降低,在x=3.5时达到最大。随着计量比的增加,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I0和氢扩散系数D增加,且交换电流密度I0和HRD1800呈线性关系。A2B7型La-Mg-Ni基合金La0.75R0.05Mg0.20Ni3.40Al0.10(R=La,Nd,Sm)主要由(La,Mg)2Ni7相、La Ni5相和(La,Mg)5Ni19相构成。Nd替代La,显着促进了La Ni5相的形成,而Sm更有利于(La,Mg)5Ni19相的形成。在1800 m A/g放电电流密度下,Nd或Sm替代La分别使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增加了13.9%和6.5%。电化学动力学测试表明,Nd和Sm部分替代La使得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I0、电荷转移阻抗R和氢扩散系数D等动力学参数均得到改善。对A2B7型(La,Mg)1-xZrxNi3.5-2xMn2x(x=0.00,0.10,0.20)储氢合金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表明,(La,Mg)2Ni7合金主要由La Ni5相,(La,Mg)2Ni7相和少量(La,Mg)5Ni19相组成,Zr和Mn元素分别部分替代(La,Mg)和Ni后,合金中出现La Mg Ni4相。Zr和Mn使得合金电极的活化性能、高倍率放电性能和荷电保持率均得到改善。为了改善La-Mg-Ni基合金的电化学性能,特别是高温电化学性能,采用稀土元素钇(Y)部分替代镧(La),制备了一系列La0.80-xYxMg0.20Ni2.85Mn0.10Co0.55Al0.10(x=0.00,0.05,0.10)合金。XRD和SEM表明,合金均由La Ni5相和(La,Mg)2Ni7相组成,并且Y的引入促进了(La,Mg)2Ni7相的形成,进而引起合金电极放电容量的增加。在298 K下,随着x从0.00增到0.10,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HRD1800从23.6%增加到39.7%。同时,Y部分替代La也不同程度改善了合金电极高温动力学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I0增加,氢扩散系数D降低,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HRD在318 K下达到最大。

张京京[4](2015)在《稀土永磁材料在有机介质中高能球磨的新物理现象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研究开发新的微纳米稀土永磁为出发点,将有机介质中高能球磨技术应用到几种稀土永磁材料,发现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获得了具有实用价值的新型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具体工作如下:以正庚烷为球磨介质,油酸为表面活性剂,将SmCo5、YCo5、CeCo5等几种稀土永磁材料进行了高能球磨。得到了具有高形貌比和各向异性的微纳米多晶薄片,晶粒的易磁化轴垂直于粒子的表面。采用这种表面剂辅助高能球磨技术制备的SmCo5片状粒子,易磁化方向的获得的最大的矫顽力达到了15kOe,YCo5片状粒子易磁化方向的获得的最大的矫顽力达到2.4kOe,CeCo5片状粒子易磁化方向获得的最大的矫顽力达到3.3kOe。这种粒子可用于制备各向异性粘结永磁。首次发现了在正庚烷中高能球磨,SmCo5会发生歧化反应,生成SmH2+和单质Co。H原子来源于正庚烷。随后进行真空热处理, SmH2+脱氢与Co再结合生成SmCo7化合物,并具有10kOe以上的矫顽力。高能球磨时间过长有SmCoC2相和单质Co相的出现,磁性能下降。上述研究成果找的了一种可用于Sm-Co化合物的类HDDR技术,有望解决传统HDDR技术在Sm-Co永磁中遇到的技术和安全问题。

杜胜杰[5](2015)在《Sm基永磁体高压渗氮粉体及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电弧熔炼法制备了Sm2(FexCo1-x)17,Sm Fe10(Mo,B)2等合金锭,通过球磨法制备了纳米粉体,并在高气压热处理系统中进行了氮化处理,随后利用脉冲激光沉积系统在单晶Si衬底上沉积了Sm2Fe17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样品组成及晶体结构;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尺寸分布及形貌进行表征。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Lakeshore 7407型及VSM-220型)测量合金的磁性及居里温度。主要研究了不同程度的掺杂、球磨处理以及高压对合金的结构、居里温度及永磁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时间沉积的薄膜晶体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用电弧熔炼法制备Sm2(FexCo1-x)17(x=0,0.3,0.7)母合金锭,均匀化退火后采用球磨方法制备纳米晶合金粉末。研究了Fe掺杂及球磨处理对Sm2(FexCo1-x)17合金结构、居里温度及永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Fe含量增多,合金中1:5相逐渐减少,当x=0.7时,形成单相2:17型化合物,同时居里温度从938?C(x=0)下降到590?C(x=0.7)。球磨处理过程有利于形成单相2:17纳米合金粉,饱和磁化强度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逐渐增大,同时内禀矫顽力和磁能积与球磨时间的关系呈两头下降的趋势。球磨时间在0.51h时,纳米合金粉末的永磁磁性能达到最佳,Sm2Co17的最佳磁性能为:Ms=81Am2/kg,iHc=0.31T,(BH)max=3.2MGOe。用电弧熔炼法制备Sm Fe10Mo2及Sm Fe10Mo1.5B0.5母合金锭,并在均匀化退火后采用球磨法制备Sm Fe10Mo1.5B0.5纳米晶合金粉末。研究了B掺杂对Sm Fe10Mo2块体合金及球磨对Sm Fe10Mo1.5B0.5纳米粉末的相结构与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掺杂前后合金的Th Mn12相结构不变,居里温度由270?C显着提高到334?C;合金成分不均匀导致热磁曲线出现两个相变点。Sm Fe10Mo1.5B0.5合金经球磨处理0.5h,Mo大量析出,1:12相明显减少;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α-Fe析出并形成非磁性的Mo2Fe B2相,使内禀矫顽力明显减小,同时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饱和磁化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球磨0.5h时,纳米合金粉末的永磁磁性能最佳:Ms=55Am2/kg,iHc=0.2T。采用自制的气压达40MPa高压热处理系统在500oC下制备Sm Fe10Mo2合金氮化物。研究了不同氮压下,合金相结构与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常压氮化后,N原子进入晶格间隙位,晶格常数a和c分别增大0.5%和2.7%,同时导致居里温度由246oC显着提高到360oC。随着氮气压力增加到20MPa和40MPa,1:12相开始分解,Mo和α-Fe相大量析出,从而导致1:12相中Mo元素含量变化,使得矫顽力急剧降低。以单晶Si为基片,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法拟制备Sm2Fe17薄膜,并进行了高温退火处理。对薄膜进行XRD和SEM扫描检测后发现,所要的2:17相薄膜并未形成,而是由Sm Fe2、Fe、Sm及其氧化物组成。随着沉积时间加长,薄膜氧化越来越严重;同时,薄膜表面颗粒越来越小,说明成膜质量越来越好。

张书成[6](2013)在《稀土-镁-镍系A2B7型储氢合金电极材料自放电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在对国内外La-Mg-Ni系储氢合金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以La-Mg-Ni系A2B7型储氢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XRD、SEM、Rietveld全谱拟合等材料研究方法和电化学测试方法对该系列储氢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La-Mg-Ni系A2B7型储氢合金的自放电性能。通过制备A2B7型相丰度较高的La0.7-xGd0.2MgxNi3.35Al0.15(x=0-0.4)合金,来阐述Mg元素对稀土-镁-镍系储氢合金自放电的影响规律,同时又讨论了稀土氧化物的添加对合金自放电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Mg含量对合金的相组成有重要影响。退火合金的相组成主要由Ce2Ni7型、Gd2Co7型、PuNi3和CaCu5型相。当x≤0.17时,合金主相为Ce2Ni7型和Gd2Co7型,当x=0.15时,合金的Ce2Ni7型相丰度最高;随着Mg含量的增多,Ce2Ni7型物相渐少,Gd2Co7型物相渐多;当Mg含量x>0.2时,CaCu5型和PuNi3型两相丰度增加明显。由于合金相组织受到Mg含量的影响,导致合金的电化学性能随也之变化。随着Mg含量的添加,活化性能显着提高,而当x=0或0.4时,活化过程变慢。随合金中Mg含量的增加,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最大放电容量为368mAh-g-1(x=0.17)。合金的自放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可逆自放电和不可逆自放电。由测试结果得出,合金的自放电容量损失主要由可逆自放电所致。随着Mg含量的增加,合金电极的荷电保持率从7.9%(x=0.0)增加到59.7%(x=0.17),然后又逐渐减小到1.8%(x=0.4)。合金电极自放电受环境氢分压影响很大,在1atm氢压下,合金的容量保持率有明显升高。最高能达到89.5%(x=0.17)。合金电极中添加不同稀土氧化物后,自放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添加了CeO2、Sm2O3的合金电极的自放电有所降低,说明此两种稀土氧化物对合金电极自放电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经对合金粉末进行CeO2添加后,对其进行表而分析得出,其表面有一层薄膜包覆,对氢的逸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骆军,梁敬魁,饶光辉[7](2012)在《稀土富过渡族金属化合物的形成条件、晶体结构和磁性能(Ⅰ)》文中提出稀土(R)富过渡族金属(T)化合物是探索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的主要研究对象,其磁性能与晶体结构密切相关。本文系统综述了我们近年来针对二元化合物不存在的情况下,通过第三组元M的稳定作用,合成和稳定具有CaCu5型衍生结构的化合物Rm-nT5m+2n(包括R(T,M)7,R2(T,M)17,R3(T,M)29和R(T,M)12),具有NaZn13型结构的化合物R(T,M)13,以及m层RT5和n层RT3B2组合的化合物Rm+nT5m+3nB2n等方面的主要研究结果。重点讨论了这些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形成条件和磁性能,阐述了加入M对化合物的稳定作用机制,及M的晶体学占位对磁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的加入不仅能够起到稳定化合物的作用,往往还可以显着改善化合物的磁性能。

邓万鹏[8](2012)在《Mm-Mg-Ni系A2B7型储氢材料的制备与吸氢动力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La-Mg-Ni系为代表的A2B7型储氢合金具有较高的储氢容量和良好的吸氢动力学性能,目前已成为储氢材料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选取了(La, Ce)0.75Mg0.25Ni3.5、(La, Ce)0.7Mg0.3Ni3.5、(La, Ce)0.8Mg0.2Ni3.5、(La, Ce)0.75Mg0.25Ni3.3Co0.2和(La, Ce)0.75Mg0.25Ni3.0Co0.5合金作为研究材料,系统地研究了Mg、Co含量以及退火温度和凝固速度对这些合金微观组织、相结构和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以下主要结果:对于(La,Ce)1-xMgxNi3.5(x=0.2,0.25,0.3)合金,随着Mg含量的增加:Pr5Co19口MgCu4Sn型物相含量不断减少;CaCu5型物相含量先减少而后基本保持不变,但晶胞参数变化不大,说明Mg进入CaCu5型物相晶胞中的含量很少;总的(La,Mg)2Ni7合金物相含量不断增加,但Ce2Ni7和Gd2Co7型物相晶胞结构参数不断减小,而轴比呈现增大趋势,这是由于随着Mg含量的增加,CaCu5单元的约束作用也越来越明显。Mg含量的增加使Ce2Ni7型物相较Gd2Co7型物相更容易生成。Mg含量对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性能影响较大:当Mg含量为0.25时,合金的动力学性能最差;当Mg含量为0.3时,在300℃和4.5MPa初始氢压下合金的动力学最大吸氢量为1.52wt.%。Co对(La,Ce)0.75Mg0.25Ni3.5-xCox(x=0,0.2,0.5)合金相结构和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Co含量增加,合金中各物相不变,但物相含量有所改变;而由于Co的原子半径大于Ni,合金中各物相晶胞体积增加。当Co含量为0.5时,在室温和5MPa氢压下合金的动力学最大吸氢量为2.47wt.%,且温度升高对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性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向合金中添加少量的Co(x=0.2)对合金的动力学性能影响不大,当Co含量为0.5时,合金的动力学性能大大提高,这是由于Co的增加使得晶胞体积增大,从而增加了合金中氢化相的形核和氢的扩散速率。以(La,Ce)0.75Mg0.25Ni3.5合金为基础,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A2B7型储氢合金微观组织、相结构、吸氢动力学以及热力学性能的影响。当合金退火温度为850℃时,由于Mg含量烧损过多而导致合金的CaCu5型相含量增加。在Mg含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Ce2Ni7和Gd2Co7型物相含量增加。在贫Mg的情况下,Ce2Ni7型物相稳定性较Gd2Co7型物相低。退火温度对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在850℃退火温度下合金的综合吸氢动力学性能最佳,850℃时(La,Ce)0.75Mg0.25Ni3.5退火合金通过PCT测试在25℃和50℃的最大吸氢量分别为1.478wt.%和1.449wt.%,且合金在吸放氢过程中有高、低两个平台区,分别对应LaNi5和La2Ni7相吸氢平台。随着温度的升高,合金的吸放氢平台压升高,吸放氢滞后效应减少。采用快速凝固方法制备了La,Ce)0.75Mg0.25Ni3.5合金,研究了冷却速率对合金相结构和动力学以及热力学性能的影响。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CaCu5和MgCu4Sn型结构物相含量逐渐增加。当冷却速度为40m/s,LaNi5相(CaCu5型结构)的含量为64.69wt.%,成为合金的主相。凝固速率对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在20m/s冷却速率下的合金的吸氢动力学性能最佳,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组织细化,使得氢在组织中快速扩散。但随着凝固速率的进一步增加(40m/s)使得合金中LaNi5相过多而使得吸氢动力学性能下降。当冷却速率为20m/s,合金在25℃和50℃的最大吸氢量分别为1.480wt.%和1.539wt.%。

郭兴波[9](2012)在《镁和稀土元素对稀土系A5B19型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在对国内外R-Mg-Ni(R=La、Ce、Pr、Nd等稀土元素)系储氢合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确定以La-Mg-Ni系A5B19型储氢合金为研究对象,运用XRD、EPMA、Rietveld全谱拟合等材料研究方法和电化学测试方法对合金进行相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重点考察了各种稀土元素以及Mg元素部分替代La对La-Mg-Ni系A5B19型储氢合金的相组成、储氢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La0.68M0.2Mg0.12Ni3.3Co0.3Al0.1(M=La, Ce, Pr, Nd, Sm, Gd, Tb, Dy, Ho, Er,Yb, Sc, Y)合金为研究对象,本文系统考察了各种稀土元素部分替代La对合金的相结构和储氢性能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他稀土元素部分替代La元素之后,合金退火组织各种相分布变得均匀,但还是主要由Pr5Co19型、Ce2Ni7(Gd2Co7)型、CaCu5型和PuNi3型相这四种相组成,其中当稀土元素Nd、Gd、Dy三种元素部分替代La之后合金相组织中的Pr5Co19型相含量明显升高,而La0.68Dy0.2Mg0.12Ni3.3Co0.3A l0.1合金中Pr5Co19型相含量最高达到85.12%,说明稀土元素的替代影响了合金La0.68M0.2Mg0.12Ni3.3Co0.3A l0.1中各种相的分布,有利于Pr5Co19型相的提高。稀土元素的替代能够改善合金的氢化性能,合金的P-C-T吸氢平台在加入其他稀土元素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且吸氢量也有所升高,其中La0.68Yb0.2Mg0.12Ni3.3Co0.3A l0.1合金的吸氢量达到最高1.37wt.%。其他稀土元素的添加也可以改善合金La0.68M0.2Mg0.12Ni3.3Co0.3Al0.1的循环稳定性,其中La0.68Gd0.2Mg0.12Ni3.3Co0.3Al0.1合金电极经过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的保持率S100达到85%,最大容量也达到371.4mAh/g,具有较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在研究了稀土元素替代La元素对A5B19型La-Mg-Ni系储氢合金的影响基础之上,以La0.8-xGd0.2MgxNi3.3Co0.3Al0.1(x=0-0.4)合金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Mg元素部分替代La对合金相结构和储氢性能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g含量对合金相结构有显着影响,没有Mg时,合金退火组织中仍保留有凝固时析出粗大块状的CaCu5型初晶相,其周边依次被Ce2Ni7型和Pr5Co19型包晶相所包围;适当提高合金中的Mg含量,CaCu5型和PuNi3型相的含量明显减少,而Pr5Co19型相明显增加,说明适量的Mg元素替代La有利于形成Pr5Co19型相。Mg元素的加入能够改善合金的氢化性能,合金的P-C-T吸氢平台压力随Mg含量的增加而先降低后升高。Mg元素部分替代La可以有效改善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当x=0.15时,合金电极放电容量达到最大值377.9mAh/g,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电极容量的保持率S100为90.2﹪,具有较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赵四海[10](2012)在《Sm(Co,M)5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要求硬盘具有更大的容量与更高的记录面密度,而硬盘实现更高记录密度的关键之一是采用更高磁晶各向异性的记录介质。以SmCo5为代表的稀土—过渡金属(R-T)合金薄膜由于具有强单轴磁晶各向异性Ku、高饱和磁化强度MS和高居里温度TC,已经成为新兴的超高密度垂直磁记录候选材料,并引起了实验上和理论上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磁性材料的磁晶各向异性能(MAE)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将采用基于MedeA软件平台的赝势平面波密度泛函程序包VASP和投影缀加波(PAW)方法,通过使用LDA+U,LDA+U+SO等多种方法深入研究SmCo5的电子结构和磁性,探讨其高磁晶各向异性的起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非磁性金属Cu掺杂和磁性金属Fe掺杂对Sm(Co, M)5磁性的影响。对SmCo5的电子结构和磁矩的计算研究表明Sm4f电子是SmCo5MAE的主要贡献。自旋轨道耦合(SOC)计算表明,Co原子的磁矩主要是由自旋磁矩提供,轨道磁矩很微弱。Sm原子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方向相反,使Sm的总磁矩变小。SmCo5的MAE主要来源于晶场效应和自旋轨道耦合效应。对磁性元素Fe和非磁性元素Cu掺杂对Sm(Co, M)5晶胞结构和磁矩的影响研究,我们发现两者的掺杂占位倾向以及对Sm(Co,M)5晶格结构和磁矩都有不同的影响。我们预期Cu少量掺杂(x=0-0.2)的Sm(Co1-xCux)5化合物以及Fe大量掺杂(x=0.6-0.8)的Sm(Co1-xFex)5化合物会成为硬磁体和磁记录介质的强力候选材料。

二、Structures of rare earth-transition metal rich compounds derived from CaCu_5 typ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ructures of rare earth-transition metal rich compounds derived from CaCu_5 type(论文提纲范文)

(1)Sm2Fe17Nx永磁材料的组织构建及其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2 文献综述与选题意义
    2.1 永磁材料的发展与研究概况
    2.2 稀土永磁材料的矫顽力机制与高矫顽力微观组织的形成
        2.2.1 稀土永磁材料中的矫顽力机制
        2.2.2 稀土永磁材料的微观组织调控
    2.3 Sm-Fe-N永磁材料研究概况
        2.3.1 Sm-Fe二元合金的相结构
        2.3.2 Sm_2Fe_(17)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2.3.3 Sm_2Fe_(17)化合物的间隙原子效应
        2.3.4 Sm_2Fe_(17)化合物的氮化及氮化物的稳定性
        2.3.5 TbCu_7型快淬Sm-Fe-N永磁粉
        2.3.6 Sm_2Fe_(17)N_3各向异性永磁粉
        2.3.7 烧结Sm-Fe-N永磁体
    2.4 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2.4.1 选题意义
        2.4.2 研究思路
3 实验技术及实验方法
    3.1 样品制备
        3.1.1 熔炼母合金及铸片制备
        3.1.2 热处理及氮化设备
        3.1.3 研磨制粉设备
        3.1.4 磁粉的取向及VSM样品的制备
    3.2 样品的形貌及组织结构分析
        3.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2.2 显微组织分析
        3.2.3 磁粉的氮氧含量分析
        3.2.4 样品的热力学分析
        3.2.5 样品的磁性能分析
4 TbCu_7型Sm-Zr-Fe-Co相形成及其氮化物的磁性能
    4.1 前言
    4.2 TbCu_7型Sm-Fe相的形成
        4.2.1 材料的制备
        4.2.2 合金成分对TbCu_7相形成能力的影响
        4.2.3 热处理对快淬合金带中TbCu_7相的影响
    4.3 TbCu_7型Sm-Zr-Fe-Co氮化物磁粉的制备及磁性能
        4.3.1 TbCu_7型Sm-Zr-Fe-Co氮化物磁粉的制备
        4.3.2 TbCu_7型Sm-Zr-Fe-Co氮化物磁粉的磁性能及矫顽力机制
    4.4 TbCu_7型Sm-Fe-Co-Zr合金的组织细化
        4.4.1 快淬组织的不均匀性
        4.4.2 提高Sm-Zr-Fe-Co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
        4.4.3 快淬薄带的晶化组织
        4.4.4 含B、Nb的TbCu_7型氮化物磁粉的磁性能
    4.5 本章总结
5 构建新型组织的Sm_2Fe_(17)合金及其氮化物
    5.1 前言
    5.2 Sm-Fe-Cu的450℃局部等温相图
        5.2.1 材料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5.2.2 Sm-Fe,Sm-Cu,Cu-Fe二元体系的相结构
        5.2.3 Sm-Fe-Cu的450℃局部等温相图
        5.2.4 在Sm-Fe-Cu体系中Sm_2Fe_(17)相的稳定性
    5.3 Sm-Fe-Cu合金粉末的氮化
        5.3.1 材料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5.3.2 合金相组成对合金氮化产物的影响
        5.3.3 SmCu和SmCu_2化合物的氮化行为
        5.3.4 Sm_2Fe_(17)/Sm-Cu合金在氮化过程中的α-Fe析出与抑制机制
    5.4 Sm-Fe-Cu合金的微观组织调控
        5.4.1 材料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5.4.2 SC速凝铸片的组织
        5.4.3 热处理温度对SC组织的影响
    5.5 本章总结
6 各向异性Sm_2Fe_(17)N_x永磁粉的制备及其磁性能
    6.1 前言
    6.2 各向异性Sm-Fe-N磁粉的制备及磁性能
        6.2.1 材料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6.2.2 各向异性Sm_2Fe_(17)N_3磁粉的制备及其磁性能
        6.2.3 含有软磁相时Sm_2Fe_(17)N_x磁粉的退磁过程
        6.2.4 清除Sm-Fe-Cu-N磁粉中的软磁性相
    6.3 本章总结
7 烧结各向异性Sm_2Fe_(17)N_3磁体的制备与磁性能
    7.1 前言
    7.2 烧结各向异性Sm_2Fe_(17)N_3磁体的组织与磁性能
        7.2.1 材料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7.2.2 烧结各向异性Sm_2Fe_(17)N_3磁体的组织及其性能
    7.3 本章总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元素替代对A2B7型La-Mg-Ni基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MH-Ni电池负极材料—储氢合金
        1.3.1 储氢合金的物理性质
        1.3.2 储氢合金吸放氢反应机理
        1.3.3 储氢合金分类
    1.4 A_2B_7型La-Mg-Ni基合金
        1.4.1 结构特性
        1.4.2 储氢性能及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设计和测试方法
    2.1 储氢合金的成分设计和制备
        2.1.1 合金成分设计
        2.1.2 合金的制备
    2.2 储氢合金的结构表征
        2.2.1 XRD相结构分析和Rietveld结构精修
        2.2.2 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2.3 合金电极的制备
    2.4 合金电极性能测试装置
    2.5 合金电极电化学测试方法
    2.6 合金电极动力学测试方法
第3章 化学计量比对La-Mg-Ni基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合金微观结构
    3.3 电化学性能
        3.3.1 合金电极的活化和放电容量
        3.3.2 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3.3.3 合金电极的自放电性能及循环稳定性
    3.4 动力学性能
        3.4.1 合金电极线性极化曲线
        3.4.2 合金电极电化学阻抗谱(EIS)
        3.4.3 合金电极氢扩散系数
        3.4.4 合金电极阳极极化曲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d/Sm替代La对A_2B_7型La-Mg-Ni基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合金微观结构
    4.3 合金的吸放氢速率
    4.4 电化学性能
        4.4.1 合金电极的活化和最大放电容量
        4.4.2 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4.4.3 合金电极的自放电性能
        4.4.4 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
    4.5 动力学性能
        4.5.1 合金电极线性极化曲线
        4.5.2 合金电极电化学阻抗谱(EIS)
        4.5.3 合金电极氢扩散系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Zr和Mn对A_2B_7型La-Mg-Ni基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合金微观结构
    5.3 电化学性能
        5.3.1 合金电极的活化和放电容量
        5.3.2 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5.3.3 合金电极的自放电性能
        5.3.4 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
    5.4 动力学性能
        5.4.1 合金电极线性极化曲线
        5.4.2 合金电极氢扩散系数
        5.4.3 合金电极阳极极化曲线
        5.4.4 合金电极塔菲尔极化曲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Y替代La对La-Mg-Ni基储氢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合金微观结构
    6.3 电化学P-C-T曲线
    6.4 电化学性能
        6.4.1 合金电极放电容量和循环稳定性
        6.4.2 合金电极自放电性能
        6.4.3 合金电极高倍率放电性能
    6.5 动力学性能
        6.5.1 合金电极阳极极化曲线
        6.5.2 合金电极循环伏安曲线
        6.5.3 合金电极线性极化曲线
        6.5.4 合金电极氢扩散系数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稀土永磁材料在有机介质中高能球磨的新物理现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永磁材料的发展历程
    1.2 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
        1.2.1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稀土永磁材料反磁化机理的研究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磁学理论
    2.1 磁学基本理论
        2.1.1 1:5、2:17、1:12、3:29 晶体结构关系
        2.1.2 自发磁化和分子场理论
        2.1.3 局域电子模型与巡游电子模型
        2.1.4 原子磁矩与磁晶各向异性
        2.1.5 R-T 金属间化合物 3d、4f 电子相互作用
        2.1.6 R-T 化合物中的交换作用
        2.1.7 R-T 化合物的晶场作用及磁晶各向异性
        2.1.8 反铁磁性的双次晶格模型
    参考文献
第3章 实验方法与原理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仪器
    3.3 样品的结构表征
        3.3.1 非自耗真空电弧炉
        3.3.2 高能球磨机
        3.3.3 甩带机
    3.4 晶体结构和形貌表征
        3.4.1 X-射线衍射 (XRD)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3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3.5 磁性测量
        3.5.1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3.5.2 饱和磁化强度的确定
        3.5.3 居里温度TC的确定
        3.5.4 磁晶各向异性常数K_1, K_2
        3.5.5 向异性场H_a
    参考文献
第4章 表面活性剂辅助高能球磨制备 SmCo_5微纳米薄片及其性各向异性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4.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4.3.1 表面剂辅助高能球磨 SmCo_5粒子结构与微结构研究
        4.3.2 表面活性剂辅助高能球磨制备 SmCo_5片状粒子取向磁场中的研究
        4.3.3 磁场取向 SmCo_5微纳米粒子颗粒膜磁性能测试
    4.4 PVP 表面活性剂辅助高能球磨制备 SmCo_5的研究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表面活性剂辅助高能球磨制备各向异性 YCo_5微纳米片状结构
    5.1 引言
    5.2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油酸表面吸附研究
        5.3.2 YCo_5表面剂辅助高能球磨产物形貌观察研究
        5.3.3 YCo_5表面剂辅助高能球磨片状粒子磁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表面活性剂辅助高能球磨制备 CeCo_5片状微纳米粒子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6.3 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正庚烷中高能球磨引起 SmCo5的歧化反应及相关 HDDR 技术研究
    7.1 概述
    7.2 样品制备与测试过程
    7.3 测量结果与讨论
        7.3.1 球磨样品结构与磁性能分析
        7.3.2 真空热处理分析
        7.3.3 真空热处理样品物相与磁性能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章 正辛烷中高能球磨引起 SmCo5的歧化反应及相关 HDDR 技术研究
    8.1 概述
    8.2 样品制备与测试过程
    8.3 测试结果与讨论
        8.3.1 球磨样品结构与磁性能分析
        8.3.2 真空热处理分析
        8.3.3 真空热处理样品物相与磁性能研究
    8.4 本章小结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Sm基永磁体高压渗氮粉体及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永磁材料概述
    1.2 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历程
        1.2.1 1:5 型稀土-钴永磁材料
        1.2.2 2:17型稀土-钴永磁材料
        1.2.3 2:14:1 型稀土永磁铁
        1.2.4 稀土铁间隙化合物永磁材料
        1.2.5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
    1.3 薄膜发展研究
        1.3.1 Sm-Co与Pt-Fe薄膜
        1.3.2 Sm Fe N薄膜
        1.3.3 Th Mn12型薄膜
        1.3.4 Nd-Fe-B薄膜
    1.4 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磁性理论概要
        1.4.1 标志永磁体性能的几个参量
        1.4.2 化合物的交换作用
        1.4.3 磁晶各向异性
        1.4.4 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居里温度
    1.5 磁粉及薄膜的制备
        1.5.1 磁粉的制备
        1.5.2 磁性薄膜的制备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样品的制备方法及表征
    2.1 本实验操作流程
        2.1.1 电弧熔炼法制备样品
        2.1.2 合金粉体的制备
        2.1.3 高压氮化过程
        2.1.4 Sm基薄膜的制备
    2.2 样品的表征
        2.2.1 XRD表征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
        2.2.3 磁性测量
第3章 Fe掺杂及球磨处理对Sm_2Co_(17)合金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试验方法
        3.2.1 样品制备
        3.2.2 样品的性能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相结构与形貌分析
        3.3.2 居里温度与磁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B掺杂对SmFe_(10)Mo_2合金的结构及磁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构与形貌分析
        4.3.3 居里温度与磁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压氮化对SmFe_(10)Mo_2合金结构及磁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结构与形貌分析
        5.3.2 居里温度与磁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Sm_2Fe_(17)薄膜的制备
    6.1 引言
    6.2 试验方法
    6.3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稀土-镁-镍系A2B7型储氢合金电极材料自放电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Ni/MH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储氢电极合金基本性质
        1.3.1 储氢合金吸放氢特性
        1.3.2 储氢合金中氢的位置
    1.4 储氢合金电极的失效机理
    1.5 储氢电极合金的研究现状
        1.5.1 稀土系AB_5型储氢合金
        1.5.2 A_2B型储氢合金
        1.5.3 AB型储氢合金
        1.5.4 AB_2型Laves相储氢合金
        1.5.5 V基固溶体型储氢合金
    1.6 La-Mg-Ni系储氢合金
        1.6.1 相组成与相结构对La-Mg-Ni系储氢合金的影响研究
        1.6.2 La-Ni相图
        1.6.3 A_2B_7型储氢合金的相组成
        1.6.4 Mg含量对A_2B_7型储氢合金相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影响
        1.6.5 合金制备过程中控制Mg含量的方法
        1.6.6 A_2B_7型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1.7 镍氢电池自放电性能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7.1 负极自放电及研究现状
        1.7.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合金的成分设计及样品制备
        2.1.1 合金成分设计
        2.1.2 合金样品制备
        2.1.3 合金退火
    2.2 储氢合金的组织结构分析
        2.2.1 合金相结构分析
        2.2.2 合金成分以及微观组织分析
    2.3 合金的电化学测试
        2.3.1 合金电极的制备
        2.3.2 电化学测试装置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镁元素对A_2B_7型合金(LaYGdMg)_2(NiAl)_7电极自放电性能的影响
    3.1 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
    3.2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3.2.1 活化性能及放电行为
        3.2.2 电化学循环稳定性
    3.3 合金的自放电性能
    3.4 电化学P-C-T测试
    3.5 腐蚀曲线测试
    3.6 自放电产生途径探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氧化物添加剂对A_2B_7型合金电极自放电性能的影响
    4.1 电化学性能
    4.2 自放电性能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稀土富过渡族金属化合物的形成条件、晶体结构和磁性能(Ⅰ)(论文提纲范文)

1 RT5衍生化合物
    1.1 Tb Cu7型无序结构
        1.1.1 RT7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1.1.2 Sm (Co, M) 7化合物的形成条件
        1.1.3 第三组元M的原子占位
        1.1.4 第三组元M对磁性能的影响
    1.2 R2T17型化合物
        1.2.1 R2T17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1.2.2 La2 (Co, M) 17化合物的形成条件
        1.2.3 第三组元M的原子占位
        1.2.4 第三组元M对磁性能的影响
    1.3 R3T29型化合物
        1.3.1 R3T29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1.3.2 R3 (Fe, M) 29化合物的形成条件
        1.3.3 第三组元M的原子占位
        1.3.4 第三组元M对磁性能的影响
    1.4 RT12型化合物
        1.4.1 RT12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1.4.2 R (T, M) 12化合物的形成条件
        1.4.3 第三组元M的原子占位
        1.4.4 第三组元M对磁性能的影响

(8)Mm-Mg-Ni系A2B7型储氢材料的制备与吸氢动力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储氢合金的基本性质
        1.2.1 储氢合金的热力学原理
        1.2.2 储氢合金的吸放氢动力学原理
        1.2.3 氢元素在储氢合金中的位置
    1.3 储氢合金的研究发展
        1.3.1 稀土系AB_5型储氢合金
        1.3.2 AB_2型Laves相合金
        1.3.3 AB型储氢合金
        1.3.4 A_2B型镁基储氢合金
        1.3.5 V基储氢合金
    1.4 元素替代对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1.4.1 替代A侧元素的影响
        1.4.2 替代B侧元素的影响
    1.5 La-Mg-Ni系储氢合金制备与处理方法
    1.6 La-Mg-Ni系A_2B_7型储氢合金
        1.6.1 La-Ni相图
        1.6.2 A_2B_7型储氢合金的晶体结构特征
        1.6.3 A_2B_7型储氢合金的研究进展
    1.7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原料及合金成分设计
    2.2 合金的制备
        2.2.1 合金的熔炼
        2.2.2 合金的退火
        2.2.3 合金的快速凝固
    2.3 合金成分、组织和结构的测试分析
    2.4 合金的储氢性能测试
        2.4.1 PCT测试仪测量计算原理
        2.4.2 动力学性能测试
        2.4.3 PCT测试
第3章 Mg含量对(La,Ce)_(1-x)Mg_xNi_(3.5)合金结构及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1 合金的成分测试
    3.2 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
    3.3 合金的晶体学结构
    3.4 合金吸氢动力学
        3.4.1 温度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 压强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 Mg含量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Co含量对(La,Ce)_(0.75)Mg_(0.25)Ni_(3.5-x)Co_x合金结构及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合金的成分测试
    4.2 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
    4.3 合金吸氢动力学
        4.3.1 温度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3.2 压强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3.3 Co含量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退火温度对(La,Ce)_(0.75)Mg_(0.25)Ni(3.5)合金结构及储氢性能的影响
    5.1 合金的成分测试
    5.2 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
    5.3 合金吸氢动力学
        5.3.1 温度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3.2 压强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3.3 退火温度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5.4 (La,Ce)_(0.75_)Mg_(0.25)Ni_(3.5)退火合金的热力学性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凝固速率对(La,Ce)_(0.75)Mg_(0.25)Ni_(3.5)合金结构及储氢性能的影响
    6.1 合金的成分测试
    6.2 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相结构
    6.3 合金吸氢动力学
        6.3.1 温度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3.2 压强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3.3 凝固速率对合金吸氢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4 (La,Ce)_(0.75)Mg_(0.25)Ni_(3.5)快速凝固合金的热力学性能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镁和稀土元素对稀土系A5B19型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Ni/MH 电池的工作原理
    1.3 储氢合金基本性质
        1.3.1 储氢合金吸放氢特性
        1.3.2 储氢合金中氢的位置
    1.4 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的失效机理
    1.5 储氢合金电极材料研究现状
        1.5.1 稀土系 AB5型储氢合金
        1.5.2 AB2型(Laves 相)储氢合金
    1.6 La-Mg-Ni 系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
        1.6.1 La-Mg-Ni 系合金的相结构
        1.6.2 La-Mg-Ni 系储氢合金的合金化研究
        1.6.3 La-Mg-Ni 系储氢合金的热处理研究
        1.6.4 La-Mg-Ni 系储氢合金的制备工艺研究
        1.6.5 合金制备过程中控制 Mg 含量的方法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合金的成分设计及样品制备
        2.1.1 合金成分设计
        2.1.2 合金样品制备
        2.1.3 合金退火
    2.2 储氢合金的组织结构分析
        2.2.1 合金相结构分析
        2.2.2 合金微观组织分析
    2.3 合金的电化学测试
        2.3.1 合金氢化物电极的制备
        2.3.2 电化学测试装置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第三章 La_(0.68)M_(0.2)Mg_(0.12)Ni_(3.3)Co_(0.3)Al_(0.1)(M = La, Ce, Pr, Nd,…)储氢合金的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
    3.1 合金相结构
    3.2 储氢性能
    3.3 电化学性能
        3.3.1 活化性能及放电行为
        3.3.2 合金电极电化学稳定性
    3.4 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g 元素对 A_5B_19型储氢合金 La_(0.8-x)Gd_(0.2)Mg_xNi_(3.3)Co_(0.3)Al_(0.1)(X = 0, 0.1, 0.15,0.2, 0.25, 0.3, 0.4)的微观组织和电化学性能
    4.1 合金的成分控制
    4.2 合金的微观组织与相结构
    4.3 合金的储氢性能
    4.4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4.4.1 活化性能和放电行为
        4.4.2 循环稳定性
        4.4.3 高倍率放电性能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Sm(Co,M)5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永磁材料简介
    1.3 磁记录材料简介
    1.4 SM(CO, M)_5第一性原理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理论基础
    2.1 密度泛函理论
    2.2 赝势方法
    2.3 磁性理论基础
    2.4 应用程序简介
3 SMCO5电子结构和磁性研究
    3.1 引言
    3.2 晶格结构和计算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4 小结
4 SM(CO, M)_5电子结构和磁性研究
    4.1 磁性元素 FE 掺杂研究
    4.2 非磁性元素 CU 掺杂研究
    4.3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四、Structures of rare earth-transition metal rich compounds derived from CaCu_5 type(论文参考文献)

  • [1]Sm2Fe17Nx永磁材料的组织构建及其磁性能研究[D]. 卢赐福.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2]Nd3-xPrxFe27.7Ti1.3化合物的结构与磁性研究[J]. 达木林扎布,文成,刘文全,包富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6(03)
  • [3]元素替代对A2B7型La-Mg-Ni基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 刘治平. 燕山大学, 2015(01)
  • [4]稀土永磁材料在有机介质中高能球磨的新物理现象及应用研究[D]. 张京京. 吉林大学, 2015(08)
  • [5]Sm基永磁体高压渗氮粉体及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杜胜杰. 沈阳理工大学, 2015(02)
  • [6]稀土-镁-镍系A2B7型储氢合金电极材料自放电性能的研究[D]. 张书成. 兰州理工大学, 2013(03)
  • [7]稀土富过渡族金属化合物的形成条件、晶体结构和磁性能(Ⅰ)[J]. 骆军,梁敬魁,饶光辉. 中国稀土学报, 2012(04)
  • [8]Mm-Mg-Ni系A2B7型储氢材料的制备与吸氢动力学特性研究[D]. 邓万鹏. 东北大学, 2012(07)
  • [9]镁和稀土元素对稀土系A5B19型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 郭兴波. 兰州理工大学, 2012(11)
  • [10]Sm(Co,M)5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赵四海.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CaCu_5型衍生富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